地方政府微博(通用12篇)
地方政府微博 篇1
一、政府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提升与改善
政府微博,即政府部门主要用于倾听人民心声、诉求,排解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微博。它在社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导向、倾听民众心声、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提升了微博问政的水平。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提示人们不可忽视媒介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因此,微博这一传播途径在政府化解社会冲突,提升政府形象方面的作用可见一斑。
1、有利于树立亲民形象,拉近与公众距离
微博是一个平等发声的平台,在进入这个角色后,即应当遵循平等、公开的原则,即使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政府微博也不例外,在语言的使用上,政府微博也应更加亲民。
曾经名声躁动的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发布的内容除了政府文件节选就是网络和报纸报道的部分内容,把传统媒体和政府文件的“官腔式”表达带到了微博上,导致了该政府微博与民众的互动越来越少,关注度也越来越低。如果政府不重视与民众交流的语言方式,就会丧失与民众近距离沟通的机会。微博传播受到公众亲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化和亲和力,政府微博要想赢得网络公众的目光,就必须去“官腔化”,走亲民路线,以一种朋友的身份提醒我们注意身边的小事,让公众感觉到关心和温暖。
2、有利于处理危机和突发性事件,做好公共服务
微博使普通民众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网民由信息接收者转变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新闻评论的响应者。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微博的反应速度往往比其它媒体更快。“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公众感受到潜在的危机,他们总是迫于从媒体上获取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因此客观、真实、及时是新闻传播的重要保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又是政府微博的责任。
3、有利于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信力
政府微博作为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一个平台,其作用越来越大且越来越被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
2011年6月微博用户“郭美美baby”炫富事件所引起的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2011年7月全国社会捐款降幅约为51%,从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的捐款来看,红十字会仍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因此,在政府微博中做好信息公开和群众舆论工作至关重要。对于人民群众需要知晓的信息,要及时公开。做到真正的信息公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二、政府微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微“薄”的互动沟通
政府开微博目的是为了解决公众生活中棘手的问题,有求必回是对公众关注的一种尊重。能否有效解决各类紧急事件是对政府形象构建的重要考验。人们过去对网络问政的认识还仅限于表面,一些反馈问题仍然无法到达政府部门的手中,对于这种“薄弱”的回馈机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起来,建立一个线上提问和线下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有效网络,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微博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如果公众反应的问题总是石沉大海,长此以往,政府微博就失去了公民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其开通微博的初衷。对于公众的一些负面批评,政府微博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以真诚谦逊的态度回复公民的评论。
2、“空壳”微博的存在
对社会公众来说,通过政府微博既可以获取信息、实现知情权,了解政府的职能部门、掌握政府新政策的动向,还能表达意愿或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当下,许多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个人开通微博“赶时髦”,但思想没有足够重视,或根本不会使用,它们既不回应网友的问题,也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有的干脆把一条新闻拆成5段在微博上粘贴,有的仅在开博时发过一条微博之后就再无更新。这些微博没有被注销,网民依然可以搜索到这些“空壳”微博。也有一些政府部门开微博,不是为了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和意见,给老百姓解决问题,而是拿它用来攀比政绩,更有的地方用政府微博粉丝数量来衡量这个地方的舆情监督情况,这就使得微博彻底沦为了“花架子”。
3、“把关人”的新闻责任意识淡薄
对于政府微博来说,“把关人”即是政府部门专门管理政府微博的工作人员。在微博有限的文字表述中,所发布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对于微博网友评论和反馈的问题能不能及时到达领导面前,也是把关人所掌控的。官方微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转发”功能造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政府微博的发言应当更加谨慎,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用户,政府必须要抱着对粉丝负责任的态度去发布每一条博文,并保证信息畅通共享,促进政府微博健康发展。
三、政府微博改善政府形象策略分析
1、树立服务意识,切实为公众服务
政府应承担起社会服务者的角色,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型,把精力转移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层面上,建立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通过政府微博加强与公众交流和沟通、体察民情,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公众生活中棘手的问题。从对公众负责任的方面做起,解答公众的疑惑。正确运用好微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
2、注重与公众的沟通互动
政府微博是政府形象构建的一条新渠道,是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手段。政府微博对于政府形象构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一个平台去保障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因此政府微博要有效地运用这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与公众进行真诚、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政府微博通过了解民意,发动群众力量,便于获取来自基层的声音,与公民沟通互动。
3、加强新闻责任意识
政府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意味着权利与责任的并重。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切不可推脱逃避责任与义务。政府的职能部门必须在政府微博中着重体现责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去管理微博的信息,以优质、快速、准确的态度去发布新闻。对于虚假信息的辨认和筛选,政府微博新闻发布责任人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够体现政府微博的宗旨,才能够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好评与赞誉。
要更好地运作政府微博,必须重视政府微博的正规化建设,提高政府微博的信誉,提升政府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强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处理能力,破除“粉丝崇拜”,摒弃作秀心理。通过政府微博听取民意、为民办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政府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还要在语言和形式上下工夫,更要切实改进作风,积极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意识,切实运用好民众赋予的权力,为广大公众谋取福利。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博用户的增多,政府机构认识到微博话语表达和围观形成的巨大舆论力量,也有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利用微博发布信息、引导舆论、获取反馈等。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政府微博管理机制与利用微博提升政府形象是本文所要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客,政府微博,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周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原则[J].今传媒,2010(12):159-160.
[2]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0(02):56-57.
地方政府微博 篇2
摘要:微博,因其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以及人人平等参与的特性得以迅速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扩大,不断引爆社会舆论。让人印象深刻的有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郭美美炫富”、“动车事件”等等。
关键词:微博;政府;及时性;问政于民
微博热,同样也热到了政府,于是出于各种需要政务性微博式纷纷开通。对于微博上热议的问题,政府针对不同事件采取了不同应对方法:公安系统介入“微博打拐”、中国红十字会开通微博、官方微博发布动车事故进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政务微博的必要。政务性微博是指该微博涉及到国计民生、政府管理、行政事务等政务相关内容。本文我要对政务微博热进行分析。
一、政务微博的现状
从《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的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政务微博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机构微博的数量多于官员微博,南方地区发展政务微博的意识更强;二是公安微博所占比例最高、服务性最强,党政机关、交通部门亦成亮点。三是官员微博的行政级别分布呈金字塔型,县处级官员微博的规模最大,高层官员更易成意见领袖。
目前,全国公安机关仅在新浪网、腾讯网开设的政务微博就已达到4000余个,经过认证的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约有近5000个,在各行各业中独树一帜。全国公安微博拥有数千万的“粉丝”,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据新浪网统计,“粉丝”数排名前20位的政府部门微博中,公安政务微博有15个;在腾讯网、人民网评出的全国十大政务微博中,7个是公安政务微博。今年以来,公安部也开通了“打四黑除四害”、“中国维和警察”、“全国打黑办”等官方微博。
官员个人微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首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省部级官员蔡奇(微博)堪称“微博达人”,创造了微博“蔡式风格”,自开通微博以来,内容几乎每天更新,日均广播数近12条,半年多时间内已发布广播2500余条。蔡奇以谦和、真诚的姿态走进网民中间,不仅日常对组织工作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更推出“周末夜话”等栏目与网民们进行深度沟通。
二、政务微博热的辩证分析 1.易操作—技术便利造成建立无序
目前,知名的微博提供商有新浪、人民网、腾讯、网易,开通微博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注册好帐号密码即可开通,便利的同时也给政务微博带来了问题:
一是是否开通微博。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一定要建立政务微博。目前建立政务微博的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处于自发状态,一般与本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性质有密切关系。比如公安部长孟建柱提出了加强公安微博建设的指示,之后在全国公安系统中便风风火火的开通微博,至今公安系统开通的微博数量仍然以绝对优势领先其它系统。二是政务微博注册时,所选择的门户网站多样。政务微博在哪一个网站上都可以注册,没有限制。然而目前各个网站的微博是相互独立的,信息只能在本网站内传递,与其他网站上的微博用户是隔离的,无法实现政务微博向全体网民服务。而同一部门的分支部门在不同的网站上注册政务微博,不利于政务微博的互联互通,不利于各部门信息的共享。三是政务微博命名随意。微博命名只要不重名即可通过审核,虽然现在网站有针对机构和个人的认证,但名称基本上不加以规范、限制。有以机构名称全称命名的,有以简称命名的,有以地方名称加地方特点命名的,有的政务微博名称与机构名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政务微博名称随意不利于用户识别,真实性、权威性大打折扣,用户查询和搜索不便,不利于政务微博的推广和宣传。
2.即时互动—运行机制缺乏使信息更加缺乏即时与互动
政务微博缺乏运行机制。目前的政务微博运行多为自发状态,多数开通是由于上级的要求或由于某些特殊事件,故在运行上也临时赶制出个管理办法,平时也是疲于应付。集中表现为:一是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发布数量不均。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并没有把微博作为一项常态工作对待,直接表现就是信息发布不及时、无规律,有的微博开通以后就没有发言,有的微博是一天发几条,接着几天甚至几周没有信息发布。二是缺少特色,成为政府网站的缩减版。有些政府机构并没有认识、把握微博本质,没有针对微博的及时性等特点发布消息,而只是把政府网站上的信息在微博上重复发布,把微博当做政府网站的缩减版。三是缺乏互动,每一个政府微博都是政府形象的一扇窗,但仍有不少政府微博自说自话,当做例行公事一般每天发布几条信息,而对网民对用户提出的评论、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复和解决,影响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3.传播广泛—缺乏推广手段,影响范围局限
政务微博缺乏推广手段,一个微博开通后关注的对数是本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本系统横向的相关部门,真正人民群众加入的很少。政务微博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媒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进来才是根本。政务微博粉丝数的多少不是至关重要的,政务微博不能以追求粉丝数为终极目的。然而粉丝数越多,影响力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需要在第一时间播报事态发展情况,粉丝数的多少至关重要。粉丝数越多,政府的声音传达越迅速,有利于争取主动权,是防止流言和谣言的最好办法。
三、政务微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要想扬长避短,使政务微博健康、持续发展,我觉得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明确政务微博定位,出台相关规范
明确政务微博的定位。清晰的定位直接决定了微博在政府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作为政务微博,如果能把微博和政策制定、应急管理等工作充分结合,将有助于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利用政务微博更好更快地响应微博用户提出的各种诉求,根据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及时有效地公布各种政务信息。
相关规范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规范政务微博名称。出台针对政务相关部门及个人的微博命名规范,好处是可信度高,直观明了,便于用户搜索关注。
(2)规范政务微博用语。政务微博用语应该有一套规范,避免出现动车事故后所出现的“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再次发生,一套亲和得当的话不但可以消除政府与民众间的隔阂,而且也能提升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规范政务微博运行管理。出台能使政务微博良性发展的运行及管理规范,让微博信息“主动”出现在关注者的视野,而不是像例行记者会或发布会一样流于形式。
2.强化认证机制,增加公信力和安全性 强化认证机制,确保政府微博安全可靠。政府可通过加强与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建立严格的政府微博申请流程及认证标准。可以参考党政机关网站设置专有标志的做法,统一政府微博认证标识,方便广大网民辨认。此外,还应充分关注以政府机构命名的“虚假”官方机构,尽量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冒牌”政府微博的产生。
3.资源整合,增强受众面和服务面
政务微博资源整合在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整合各运营商的微博,由于目前微博运营商有多家,政务微博在不通的网站开通,这样受众就被局限了,政府应出面协调,使政务微博突破运营商间的壁垒,使政务微博能真正的面向广大网民。第二,通过微博集成博客、政府网站及E—MAIL,使各种网络工具各司其职、扬长避短,协调发挥功能。
面对微博这样一个新媒体、新工具,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该如何运用,是挑战,也是机遇。希望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用好微博。真正通过微博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参考文献:
①顾卓俐:《微博的草根性功能研究-以2011年的微博“打拐”为例》,《传媒观察》2011年7月。
②http://(中国政府网:公安部在京举行“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研讨会)。
微博视角下的政府公关 篇3
关键词:微博;政府;公关
一、微博公关的内涵
微博由140个字的信息发布、评论、转发、关注、粉丝等核心元素构成,是网络社交媒体的载体之一。政府微博公关,就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利用微博这个平台,通过信息的发布、评论的回应等方式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从而实现调节社会矛盾、塑造政府形象、保持社会和谐等政府的传统工作内容。
二、政府微博公关的方式
微博作为一种互联网社交工具,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也就为政府微博公关形式的丰富性打下了基础。
(一)开通多种微博
目前国内的三大微博,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基本囊括了微博平台的众多参与者,其中尤其以新浪微博为例,政府通过新浪微博的加V认证,就可以以正式身份和社会公众进行互动。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不完全统计,仅人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三大微博平台上,目前就已经有具备一定粉丝规模且信息发布频率较高的活跃党政机构微博400多个[1]。
(二)以真诚的态度发布消息
政府公关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塑造政府形象,因此成功的政府公关一般都依照真诚发布消息原则来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社会公众最不愿意看到的政府行为之一就是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不仅不公开进行解释,反而运用权力封锁媒体微博,并且自己不在微博上进行任何回应。这种失败的政府微博公关往往导致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甚至可能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表达渠道的封锁导致社会公众的愤懑,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以真诚的态度发布消息,对粉丝的合理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将事件的最新进展实时更新于微博上,不仅充分保障了社会公民的知情权,也是对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一种间接诠释,同时维护了政府与公众的尊严。
(三)与拥有大量粉丝的微博用户进行合作
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比现实生活中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要更为宽泛和自由,政府也不再是微博中的唯一话语权领导者,其他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也拥有十分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就注定了政府与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这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一般被网民称为 “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们往往由于其非官方的身份而和广大粉丝走得比较近,而其中不乏各领域专业知识深厚的权威人士。因此,政府可以和这些草根“意见领袖”们进行合作,将一些不便于官方发布的信息通过非官方的微博渠道进行公布,并且语言还可以不再保持官方一贯的严肃性,可以运用网络化的流行语进行消息发布,使得消息及时被传达,还容易被广大公众所接受。
(四)搜集网络意见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
以往社会公众向政府部门提建议的渠道比较狭窄,方式也比较正式,而微博恰恰是对这种形式的一个补充,微博的低门槛使得任何能够运用网络技术的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意见,建言献策。这种形式使得社会公众无处安放的政治热情得到了释放,能够积极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来。而政府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将平时搜集不到的意见,或者搜集上来却带有水分的建议进行整理、筛选、处理,并最终纳入到政策制定考虑范围中去。
微博实际上为每个人都装上了“专属麦克风”,并且这种麦克风的使用往往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直接进行。微博为每一个普通公民提供了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载体,使得每一个普通公民都能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2],使得每个意见都有成为政策的可能。
三、政府微博公关的机遇与风险
政府微博公关虽然好处很明显,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是存在的。所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应当是微博公关的一个重点。
(一)微博公关的机遇
在以往的政府公关过程中,政府组织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大部分资源,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传播,政府组织都能过凭借其行政上的资源进行掌控,而这种通过控制信息以调整形象和树立形象的做法,也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办到的[3]。而如今,虽然网络的开放使得政府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控能力减弱了,不能再以行政手段强制性进行形象维护,但是运用微博公关来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却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传统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一种过渡,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潮流的,并且拉近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以前而言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神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博公关是政府的一个机遇。
(二)微博公关的风险
微博由于其开放性和传播的及时性,有时很容易导致“微博群体事件”,即由于某条微博发布的信息而引起的社会广泛舆论和不稳定的情绪。在心理学上,有种思维定势叫流行心理定势。流行心理定势是指在短时期内社会上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影响、相互感染的心理定势。最典型的流行心理定势是时尚、流言和公众舆论[4]。公众在危机发生后,在观察危机事物、认知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不够细致,要么注意到其中符合自己经验认知的某些内容,并传播它;要么对上一个传播者的某些含糊言辞,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理解来自圆其说,致使原有信息失真失实遗漏;再加上受自己愿望、恐惧、忧虑、怨愤等情绪作用,就有可能不自觉地对信息进行歪曲,于是无根据的流言也就形成并传播[5]。而这种情绪在政府微博公关当中,矛头自然容易指向政府,给政府的声誉带来影响。
四、总结
政府微博公关作为新形势下提升政府形象的有力工具,自然会带有网络化的色彩。我们常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公关自然也不例外。研究并充分利用好微博公关,仍旧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工作。
参考文献:
[1]郝鑫岐,学娇.“自媒体”时代的微博公关[J].中国传媒科技,2012,(6)
[2]占美柏,朱江鹏.从微博问政看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3,(12)
[3]唐嘉仪.政府进行微博公关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作用探究[J].前沿,2011,(20)
[4]刘苍劲.《现代商务公共关系论》,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49
[5]符翩翩.霸王洗发水的“微博公关”———基于公众流行心理定势的视角[J].新闻世界,2011,(5)
政府微博与政府形象塑造初探 篇4
一、微博———140字的双刃剑
微博, 即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1
1. 微博传播的优势。
首先是大众性。互联网的离散结构决定了微博具有高度的社会化特征。微博传播主体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趋势, 用户集信息生产者、发布者、接收者为一体, 使信息传播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其次是裂变性。微博的信息传播形态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传播、点对点传播, 甚至不同于论坛等网络平台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依托转发功能的裂变式传播, 其传播速度可以通过用户对信息的转发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三是透明性。由于微博信息的生产者众多, 一旦某条信息被认可, 可以汇集起各方面各种角度和深度的信息源, 对对象内容进行不断补充和挖掘。尤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方面, 传统的先加工后曝光的模式被彻底打破。四是即时性。只要拥有微博账号和一台可以联网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即时记录、发布、分享身边的新鲜事, 几乎可以做到“即时同步直播”。
2. 微博传播的弊端。
微博传播是一把双刃剑, 其传播有着无法避免的弊端。首先, 大众性造成信息的失真。由于用户文化水平、所处立场甚至道德修养的差异, 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据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对2012年200起网络谣言案例的抽样统计, 微博为首曝媒体的谣言比例占到样本总体的28%。其次, 裂变性导致信息的泛滥。转发造成的重复、琐碎的信息导致了信息爆炸。正如《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所言:“在微博中, 有价值信息占到的比例仅为4%左右。”三是透明性带来隐私的侵犯。微博的透明性使得“人肉搜索”成为现实。加上微博传播的不可控制性, 用户发布的信息可能侵犯到他人隐私, 也有可能在使用定位等功能时泄露自己的隐私。四是即时性加速语言碎片化。微博的即时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个人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2这些信息的语言内容得不到深思熟虑, 文字启迪心智的作用被弱化。
二、政府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新平台
政府微博是“以政府部门或机构设立的微博为主, 包括政府官员个人微博在内的微博平台的总和”。3作为微博的一种特殊形态, 政府微博有着区别于普通微博的鲜明特征。
1. 主体的权威性。
目前各大微博网站的政府微博多为通过身份认证的微博, 无论是集体微博亦或是政府官员个人微博, 其主体都不是指具体某个人, 都代表着政府, 其公共形象严肃而又权威, 其发表的信息内容, 关注的信息, 甚至发表信息的态度直接体现着政府的权威性。
2. 定位的平等性。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有效补充, 政府微博承担着政府与公众即时的互动交流, 展示部门文化的功能。因而政府微博需要体现亲民的特征, 懂得运用精炼的民间化的表达方式取代“官话”, 与用户进行平等的互动和沟通。
3. 受众的广泛性。
政府微博的关注群体与政府之间是由一定的利益关系联系的, 几乎每一个人同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利益关系, 因而政府微博与社会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 其受众群体更为广泛。
正因为政府微博的上述特征, 使得它在政府形象塑造中有着特殊的优势。首先, 政府微博是提高口碑的窗口。温家宝同志曾说:“一个为民的政府应该是联系群众的政府, 与群众联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但是利用现代网络与群众进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政府通过在微博上主动地发布其职能范围内的便民信息或提示、公开联系方式和办事流程以及公布工作进展情况等, 使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 更方便、透明地服务于群众, 塑造政府部门开放务实的良好形象。其次, 政府微博是舆论引导的渠道。在社会矛盾处理中, 特别是突发事件处置中, 受众“获悉事实的强烈欲望冲击了对事实的认识”, 4随之而来的谣言的产生, 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带来巨大舆论压力。政府微博可以利用微博即时性和交互性特点, 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权威信息, 并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向社会发出主流声音, 维护社会秩序。第三, 政府微博是上下沟通的桥梁。微博有着众多的用户群体, 是民声汇聚之地。政府微博更方便地实现了民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政府也通过微博平台对社会新事物保持敏感;方便进行舆情收集、汇聚和民意征集, 及时疏导民怨, 避免矛盾的积累和扩大升级。
三、当前政府微博运用实践中有待完善的四项机制
政府微博作为一项新生事物, 其规范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政府部门Twitte使用指南》, 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府微博管理及使用的方法。而在我国政府微博的运用中, 仍有许多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有四个方面。
1. 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微博能否成为塑造政府形象的平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中所发布的信息的质量。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开通的微博, 没有真正利用微博传播的短、频、快的优势, 与其他“粉丝”之间很难形成良性的互动。因而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的信息发布制度, 从多样化、人性化、发布频率、时效性、可信度等多个方面考虑, 通过新鲜的、有转发价值、有吸引力的信息和观点的发布, 与粉丝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2. 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 要注重对微博内容的把关, 维护政府信息真实性、客观性。如果微博信息发布人在转发网友微博时缺乏责任感, 可能会造成信息失实现象。政府微博如果不加控制、不负责任地随意发布不实消息, 将会严重损害政府权威形象,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 要注重微博使用效果评价。把政府微博纳入政府日常工作, 像其他工作一样需要绩效考核, 评估其使用效果, 避免跟风、做秀。
3. 运营推广机制。
相比外国政府官员对Twitter的有效运用及经营, 目前我国大多已开通的政府微博普遍存在缺乏切实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和经营理念这一问题。对此, 可以借鉴目前流行的“微博营销”的理念, 通过有效利用微博中“意见领袖”等专业化的运营和操作, 提高粉丝数、转发数、评论数, 提高政府机构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
4. 安全认证机制。
目前, 微博账户名称申请都是开放式的, 任何人均可以申请以任何名称命名的账户。这给政府微博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带来了潜在的漏洞, 某些不具有对应身份的普通网民, 甚至包括危险人员, 可能假借政府名义传播虚假信息。政府应当加强与微博运营企业的合作, 建立严格的政府微博申请流程及认证标准。
四、利用微博塑造政府形象的五个途径
1. 权威信息的引导, 巩固正面形象。
政府微博能够大大拉近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 实现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目的。政府开通官方微博, 发布、解释各项政策和领导人的施政纲领, 促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 将政府的正面信息有效地向受众传播, 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巩固政府的正面形象。
2. 危机事件的处理, 修复受损形象。
政府微博能够有效在危机中抢占注意力高地, 利用其互动性能够使政府在危机中有效获取民众反应, 使自己的应急处理得到最快速度的传播和反馈。2009年11月, 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 第一时间对事件做出简要说明, 引来好评无数。
3. 利用舆论热点, 体现良好形象。
积极利用网络舆论热点, 将政府所宣传的与网民所关心的结合起来, 从而通过官方微博塑造政府良好形象。2011年初, 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开设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微博打拐”吸引了大批网民的积极参与。针对这一热点, 河北省公安厅开通官方微博动员网友通过发私信、微博的方式, 举报省境内疑似被拐或强制乞讨儿童。打拐行动的成功, 让受众与政府形成了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 由此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得到集中彰显。
4. 合理“议题设置”, 维护权威形象。
微博具有强大的舆论承载力, 尤其在突发危机事件中, 舆论聚集迅速而强大, 政府可以通过政府微博对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 利用政府微博的权威性引导舆论走向, 消减负面影响。2011年2月, 浙江嘉兴发生氯甲苯污染事件, 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一方面积极寻找污染源, 一方面在其微博中“直播”处置情况, 包括污染物特性, 污染范围, 专家意见, 对公众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政府的处置手段等。这一系列的微博, 安抚了市民, 也树立起了政府部门负责的良好形象。■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 在传播中具有大众性、裂变形、透明性、即时性的优势, 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的打造塑造政府形象。但同时微博传播又具有双面性, 只有了解政府微博的特征和作用, 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微博管理的机制, 打造政府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形象, 从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关键词:微博,政府微博,政府形象,网络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潘绅姝:《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今传媒》, 2011年第6期
[2]张世福:《碎片化倾诉与沟通的新空间——访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编彭奇》http://www.scio.gov.cn/cbw/qk/4/2010/05/201006/t672128.htm
[3]潘绅姝:《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今传媒》, 2011年第6期
[4]刘建明:《解读央视新闻频道的“三个第一”》,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6/2266142.html
[1].覃梦妮:《“微博问政”:政府微博如何“说话”》, 《科技日报》, 2011年8月16日第五版
[2].舒雯:《浅谈微博与政府传播》, 《经营管理者》, 2011年11期
[3].潘绅姝:《我国政府微博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考》, 《今传媒》, 2011年第6期
[4].桂万保:《政府机构官方微博的传播特征分析——基于新浪微博的个案调查》, 《现代传播》, 2011年第3期
[5].唐嘉仪:《政府进行微博公关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作用探究》, 《前沿》, 2011年第20期
[6].杨芳:《政府微博在实践中的作用与问题思考》,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3期
[7].郭伟、王敬照:《从微博现象浅论新传播方式》http://news.163.com/11/0804/08/7AJO8G2800014JB5.html
地方政府微博 篇5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民互动方式,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政务微博运行体系,防范政务微博所带来的风险,是我国乡镇政府提高政务微博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乡镇地区,管理者素养不足;微博命名、认证混乱;规章制度的缺乏与失效是政务微博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提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关键词:政务微博;乡镇政府;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乡镇地区,经微博发酵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借用微博平台,不仅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多元“参政渠道”,更加速了乡镇政府机构的重新定位与革新。虽然政务微博便民、高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之良性互动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从而提高乡镇政府治理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
一、乡镇政府在发展政务微博中的问题
微博作为政民之间“施政”和“问政”的交流平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拉近了政民和党群关系。但随着政务微博的推行,政务微博的发展瓶颈日益显露,定位不清晰,语言僵化、失真,微博注册、认证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政务微博运行机制混乱
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在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新华微博和人民微博上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 561个,其中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微博分别有32 358个和18 203个。“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虽然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政府相配套的微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规章和法规的制定也滞后于“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的执行。在乡镇地区,由于政务人员服务水平低下,自身素质不高,面对舆情事件,往往采取隐瞒、谎报和不报的措施,政务微博运行体系混乱,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
(二)政务微博定位混乱,各部门职责不清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网民的维权意识,参政议政水平逐渐提高。在广大乡镇地区,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大多数部门采取轮岗和兼职的做法来运行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的发布、监督、和评估,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由单一的部门进行,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造成政务微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网民互动率等问题。在政府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政府网站与政府微博之间,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严重。
(三)对政务微博监管和监督不力
2012年,新浪微博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这对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官员个人微博以及政务微博与民众交流方面提供了有可循之“规”。政府组织机构、官员形象和政民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政务微博的监管和监督不力造成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协调的障碍。2013年,国家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法律条目单一且缺乏可执行性,并缺乏有效监督和监管;在党政机关内部,政务微博大多处于“空头口号”和“形象工程”,对政务微博的实际效果很少关注,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标准的监管和监督机制,造成政务微博随意性强、反馈性差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在乡镇地区,政务微博的良好愿景逐渐与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弊端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在内部机制方面,存在着管理混乱、无序,责任和职责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信息管理制度的缺位和传播管理理念的滞后等方面。
(一)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高达6亿人,网络力量的强大和政务微博的开通,加速了政务微博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快速转变。政务微博不同于个人和企业微博,政务微博更多地代表权威和官方言论,并具有法律效力,其发文字数被控制在140个以内,在零散的信息中归纳总结、设置议程,并和其他部门配合,这对政府工作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紧急政务和突发事件,政务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应对,对信息的甄别、审核不严,为了辟谣或者安定民心而任意发布不准确的微博,不仅会给后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压力,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二)政务微博信息管理制度缺位
据统计,政务微博和政务人员微博平均日转发量分别为74.3 次和6.5次,信息转发量之大和传播速度之快给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在日常的政务微博信息管理过程中,政务信息透明度偏低,在信息的选择、编撰、汇总流程中,偏重于发布对自身部门有利的信息,且信息发布存在“失真”现象严重。在乡镇地区,对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却更新迟缓或者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效用,导致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政务微博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三)政务微博传播管理理念滞后
在2013年底,政务微博已逐渐成为网民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平台,但政务微博的服务理念和办事效率,却没有得到网民的一致认同。在广大乡镇地区,大多数党政机构和干部还保留着传统的和固定化的管理理念,对政务微博采取否决和摒弃态度,导致政务微博发布和互动机制混乱。在政府发帖和网民互动环节,其转发量和互动性不足,政府只顾发帖,却忽略网民的评论和意见,政民互动少,且针对网民的意见,有些地方往往不理睬、不采纳、不解决,把政务微博只当成一种摆设和形式,在组织机构、官员自身、网民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政务微博传播管理机制。
三、政务微博的发展策略
政务微博经过近六年的发展,促进了乡镇地区政务微博治理水平的提高,这既是网民参政议政的互动平台,更是政府“阳光执政”的善治平台。因此,加快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独具的政务治理平台。
(一)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
目前,80%的乡镇政府都建立了政务微博系统,但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政务微博统一的施行规范与法律条文,各地“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规范的和标准化的管理条例,从宏观上进行约束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政务微博的操作流程、管理机制、政府效用、维护监督和科学控制等方面,制定政务微博应急管理条例和规章,建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政务微博服务平台,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同时,提升官员的微博效用和业务素养,定期进行专业和政务微博培训,组建专业的政务微博团队,并加大同高校、科研院所和权威专家的沟通与合作,提升组织和官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目前,在乡镇地区,针对政务微博的特性,加强对政务微博自上而下的监督,从安全运营、组织流程和禁止性规定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第三方监督机构作为政务微博的“中立方”,凭借其专业能力和素养,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2012年初,我国首次由权威和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组织和发起了《政务微博评估报告》,政府也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政务微博的健康、有序运行。网民作为政务微博的参与者和互动者,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言论表达诉求,对组织机构、公务人员和办事效率进行相应的反馈和监督,从而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政务微博服务功能的转变
政务微博作为政民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不仅节约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和时间,更促进了政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提高乡镇政府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应将政务微博的宣传性功能转化成服务性功能。对民众的诉求和疑难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回应和解答,从而实现政务微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不仅发布信息,更要注重及时反馈和回应信息,从而改变“发帖不理、回帖不应”的被动局面,并针对网民的具体回应和意见,官方应进行负责、有效的应答,保障政务微博运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政府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
结语
政务微博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在推进村民自治和提高乡镇政府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能力,尤为重要。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加快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平台,合理解决社会矛盾,这对促进乡镇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莉.当前中国政务微博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2013.[2]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引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作者简介:
地方政府微博 篇6
从小地方、小工厂、小职位干起,开始职场的拼打,我们称之为“微博就业”。
统计资料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归中小城市。
从小处发出声音,在小地方体现价值。“微博就业”——一种脚踏实地的就业潮流,正和“蜗居”一样,开始成为青春里的流行词汇——
大城市的“蜗居”群体
在北京的一所政府培训机构实习大半年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静静,更坚定了自己的求职目标——到中小城市落脚。“不少同学觉得只要留在北京有个户口,工资低一点没关系,但我不这样想。大城市有很多简单的工作本科生都能做,招聘单位非要研究生学历,太浪费了。”
王静静如今手握好几份来自中小城市单位的录用通知,这些单位都很看重她的名校背景。“这让我感觉,去中小城市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王静静说,扎堆大城市的人才很多,即使有了工作,也难有出头之日。
小秦大学毕业后原本在长春市一所重点中学做英语老师。由于厌烦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再看到很多同学都扎根在繁华的大都市,她有些不服,执意跳到北京工作。现在,小秦的月薪虽然比在长春时高出1000多元,但每个月的租房、伙食、交通等开销,却花掉了工资的一大半,“买房,更是做梦了,首付都付不起”。最让她感到失落的是,“在长春找对象都是我挑别人,在北京我怎么就成剩女了?”
“生活在大都市,在写字楼上班做白领。”这是一年前丽川心目中理想工作的定义。但几个月大城市生活的沉重成本撕碎了这个成都女孩的都市梦。
“在广州租房可真贵,天河区的房子,三室一厅要四五千元,一个人住一间要1500元左右,还要交物业管理费、中介费……”丽川发现,如果这样,3000元出头的月薪很可能都吃不饱饭。丽川不得不和两位同事住进了广州城乡接合部的“棠下村”,而丽川上班的地方在黄埔区,每天上班要花一个多小时。
棠下村多是密密麻麻的小房子,差不多有上万人挤在这里。丽川租了一个二楼拐角的单间,一个月500元。这个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连电视都没有。
除了这些,让丽川不能忍受的是孤独。晚上,丽川不敢一个人在城中村里逛,索性不出门。没有电视,回家只能对着电脑上网,夜里还总是失眠。
这样的生活让丽川觉得快精神分裂了。“一开始我还想着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后来实在是忍不住了。最重要的是没有奋斗的动力。”在广州生活4个月后,丽川向主管提出了辞职。2009年12月底,她回到了成都工作。
“想着在广州那半年吃的苦,我现在很满足。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与其在大城市当边缘人,不如到二线城市做主流人群。”丽川说。
小地方的“微博”潮流
1.“鸡首”和“凤尾”,你会选哪一样?
柳生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卖起了保险,现在他已是一家全国知名保险公司的石家庄分部副总经理。
柳生可以一觉睡到8点,匆匆吃个早饭,然后开着自己的捷达车去上班,一刻钟就到公司了。总公司曾三次下调令让他去北京总部,他都不乐意。“这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我还是喜欢引人注目,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柳生说,“在分公司,我说一句话,下面的人去执行,一旦去了总部,是我做一件事,很多的人在挑我毛病。”
目前他一家三口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却还“有点儿不满足”。他希望买一套大房子,布置一个很大的书房,拥有几万册的藏书,在里面练书法。这样的理想生活,“如果在北京,可是很难实现的”。
相对于大城市的人才济济,正在迅速成长的小城市视才如宝,不断地向人才抛出橄榄枝。在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熙熙攘攘与车水马龙,没有大城市的喧闹繁华与龙争虎斗,有的是隅居的安逸,得心应手的从容。在这里,有才华者更易脱颖而出,做出成绩。这里有着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2.家乡大变样,为什么不可以回到家乡?
和许多打工仔从沿海回到家乡一样,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目光也从遥远异乡回到了熟悉的家乡。
“我为自己当初放弃大城市感到庆幸。”拿到新房门钥匙的那一天,李洪涛心里踏实而欣慰。
毕业前夕,在经历了几十场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无果,海投数百份简历最终石沉大海后,李洪涛发现,曾经非北京不去的就业观念多么地不切实际。严峻的就业现实让李洪涛毅然放弃了当初北上的梦想,选择了回山东老家发展。
在老家县城,李洪涛轻易地找到了某公司的工作。“基本工资1700元,管吃住。”李洪涛对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除了偶尔跟同事和朋友下下馆子、购置些衣物,几乎没有什么别的花销,每个月能省下1200元左右上交父母。
工作2年后,在亲朋的资助下,他在县城中心买了套85平方米的房子,正式成为有房一族。“现在‘80后’不都讲究有房有车吗?接下来就是车子了。”李洪涛说。
当被问及当年的大城市梦想,李洪涛说,“所谓的大城市情结不过是学生时代一个美丽的梦吧。在校期间可能不会考虑到一些现实因素,比如人才竞争和生活成本等。”
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
大城市虽然经济发达,确实存在更多的发展机會,可毕竟城市所能接纳的新就业人口有限,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可能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但其也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资讯的网络化、地球村化,中小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越来越现代,而生活成本却较低,相比大城市的高消费、高支出,在中小城市用更少的钱能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与好生活作对?
3.青春多姿,壮志雄心为啥不能到小地方安放?
朱兴旺在北大读完医学硕士后,北京一些区县医院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北京,来到重庆开县人民医院工作。
他的同学不理解,有人认为他去挣大钱了,有人认为他去当“山大王”了,还有人认为,他“疯”了。
对于这些猜测和质疑,25岁的朱兴旺也纳闷:热血青春为啥就不能在小地方安放?
半年过去了,小朱对当初的决定一点也不后悔。“其实,小地方特别能锻炼人。如果当初留在北京,我可能还是一个被人呼来唤去的见习医生,可是现在,我已经快速成长为一名一线医生。与其在大城市里做不受重视的人,还不如到小地方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小朱说,“小地方的舞台,真的很大。”
“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的就业观念,在流行电视剧《蜗居》开播以后,已然得到改变,“海澡”们的困窘和尴尬,给头昏脑热的求职者们泼了一盆“清凉水”。“感觉自己蛮幸福”的小朱的经验是:“由于中小城市人才比较缺乏,领导一般对职场新人比较重视,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你担当重任,独当一面,这样事业成功的几率较大。同时,由于小城市的企业和单位比较小,综合性较强,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事事都得自己亲自动手,这样可以锻炼你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一个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微博就业”:
未来职场的“小”趋势
地理学科中有个专业术语叫做“逆城市化”。是说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各种城市问题与压力出现时,会出现城市人口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由早先的大城市情结到如今务实地转战中小城市,大学生的择业也开始“逆城市化”。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8854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人(53.5%)认为,年轻人没必要非得扎堆大城市。而这一比例在2009年仅为24%。
大城市的激烈竞争和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大学生就业“抓小放大”的重要因素。对此,夏雪深有体会。她目前在山西大同一家企业报做采编工作。学新闻专业的她对这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很满意。“在这里起码我还算得上是一枚金币吧,在大城市连尘埃都不是!”
2010年,中小城市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随着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经营成本的上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來越多的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北上西迁潮”,力图在中小城市开辟市场,因此,那儿的企业需要不断招聘和吸引人才。而且,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学毕业生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丰厚、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既是个人事业发展的财富,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那些人才短缺的中小城市来说,他们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对于那些人才扎堆的大城市来说,年轻人选择中小城市就业,会更容易受到单位的重视,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另外,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与中小城市就业,出台了很多鼓励与优惠政策,使得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发展有更多凸显个人价值的空间。所以说,“微博就业”势必会像很多人在网站开“微博”一样,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和价值取向,为个性的80后一代所钟爱。
2010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将达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2010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最梦想的就业城市。然而,真的是每个人都适合到这样的大城市就业吗?未必。如今,毕业之后到大城市找工作不再是众毕业生的唯一选择了。年轻人不妨换换眼光,变变角度,理性地选择“微博就业”,或许中小城市中才有更多适合发挥自己的真正舞台。只要在工作中积极上进、重视积累,不断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就一定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放飞青春的梦想。
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作为 篇7
一、微博及其特点
微博, 是微博客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在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 (Evan Williams) 推出。微博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2009年8月, 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内测版。从此, 微博正式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 开通微博的人和机构也急速增长。
微博, 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媒介, 能够发展如此之快, 受到人们这样的欢迎, 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 信息精简, 阅读不受限制
一般来说, 微博的发布字数是限制在140字之内的, 这样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方式很好地适应了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也解决了一般获取信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另外, 简短、随意、自由的表达方式对人们的文字功底要求也相对降低。人们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这也极大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 信息发布及时, 传播速度快
微博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转载这一途径实现的, 而且微博整合了多种社会化媒体方式, 有视频、图片、音乐、论坛的帖子等等,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大家分享和传播, 这就有着更为广大的传播范围。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现场亲历者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 能够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出来, 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场的情况和事件的过程。微博相对其它新闻报道、论坛等来说更占有时间上的先机。
(三) 参与门槛低
现在网络用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匿名的, 微博也是如此。发布微博, 只需要注册一个微博账号, 用手机或电脑登录微博网站即可。所以, 人们也将微博称为“人人都有的麦克风”。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微博账号, 也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了发言权, 都有言论的自由参与权。通过微博,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吐露自己的心声, 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 互动性强
微博用户可以很容易对其他人的微博账号进行访问, 被访问对象的信息也能够被留言或转发。同时被访问对象也可以自由地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 这样, 他们之间交流的桥梁就可以通过微博搭建起来。双方或多方就能够借助这一平台进行无障碍沟通, 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二、微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微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 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也给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带来了一定的转变。目前, 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 更好地与公民交流, 更好地吸纳多方的意见, 很多政府部门也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政务微博已遍布了中国大陆所有省级行政区划。微博参与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网络问政下的一个新的方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微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也是如此。
(一) 微博给政府带来的积极影响
“微博问政”显示出政府网络问政水平的逐渐提高。从互联网的普及开始, 网络就来到了政府的工作领域, 它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微博从产生之初就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 并很快得到政府官方的青睐是跟它能够产生积极的效用分不开的。
1. 微博提供了一个政府与公众直接交流的新平台
通过微博, 政府可以发布重要信息, 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通过微博, 政府可以与民众进行交流, 沟通各自的想法。在这个平台上, 他们是平等的主体。
2. 微博调动了公民参与公共事件的积极性
因为在微博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媒体, 都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诉求, 分享自己的见闻, 并且他们的观点、诉求、见闻等也能够得到一些回应, 这样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在公民有着较强的归属感的环境下, 能更加热心地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去, 为一些难点问题更好地出谋划策。
3. 微博增强了公民的权利意识
很多公共事件通过媒体得到曝光, 公众会自发跟进对这个事件全部进程的了解, 以及追踪它最后处理的结果, 并且在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充当着监督者和出谋划策者的角色。因此, “微博问政”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新形式。
4. 微博能提升政府的亲民形象, 增强公信力
通过微博, 政府可主动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积极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 能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微博, 政府能够了解到公众关注的事件, 如果遇到一些危机事件, 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
(二) 微博给政府带来的消极影响
微博确实给政府的社会管理增加了一种方式, 也加强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处理好这种联系, 使政府能够有更加亲民的形象, 能提高公信力。但微博传播的迅速性以及微博的非实名制等特点也决定着微博的传播会给政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来说,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会给政府带来以下挑战。
首先, 微博给政府带来的消极影响来源于微博的特点之一──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快是好事也是坏事, 但是当遇到微博传播的是假消息, 是谣言, 并且对社会有重大的影响时, 微博能迅速将谣言转化为舆论, 这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这样微博的快速传播反倒还促进了谣言的迅速蔓延。其次, 微博的信息量很大, 很多信息就会在同一时间内扑面而来, 政府如何把握住其中的有效信息, 过滤一些繁杂信息这也非常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如果政府没有分清其中的有效消息, 这会直接影响政府办事的效率, 浪费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 微博基本上存在非实名制的情况, 在网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下, 网民发布的信息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问题, 他们是否会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也就难以明确。在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 社会矛盾也比较尖锐, 人们在这种隐匿的环境下交流沟通, 就会存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而将微博作为专门攻击、抹黑政府的工具。
微博虽然给政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是并不能就此否认微博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看微博是利大于弊, 只要政府能够正确运用好微博, 就可以化解微博带来的所谓消极影响。
三、微博时代下政府的作为
新闻舆论是被人们看成除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微博是一种非常快捷、方便的新闻发布方式。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 很多代表通过微博与广大网民进行互动, 晒提案提议、晒关注话题, 与网民沟通交流。通过微博可以倾听更多人的心声, 可以了解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然这个时代是微博时代, 社会的交流就离不开微博, 那么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 政府必须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型传播媒介, 发挥它的优势效用。“微博问政”就是一个有效举措, 但是“微博问政”有很多仍需要规范的地方。
(一) 规范对微博的管理
目前, 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而其它地方在此方面的管理还存在空白。政府微博必须有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规范政府微博在日常中的应用。通过规范对政府微博的管理, 保障信息安全, 维护网络传播秩序, 更好实施“微博问政”。
(二) 重视微博的作用, 加强微博的使用
微博给政府行政带来的巨大作用不容小视。通过微博能够听取群众意见, 了解民众需求, 满足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因此, 政府应当把微博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有力帮手, 转变思想, 更好地利用微博解决实际问题。
(三) 学习微博使用技巧, 做到物尽其用
当发生紧急危机事件时, 政府要运用好微博的作用, 及时、正确、主动地发布相关信息, 让官方微博成为信息发布的“第一平台”, 正确把握舆论的动向, 防止谣言滋生。微博运用的技巧还体现在, 微博可以说是一种“草根”的舆论方式, 那么官方微博必须摆正自己的态度, 在保证政府微博用语严谨的条件下, 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和亲近的语气与人们进行交流, 增加政府的亲和力。
(四) 及时更新微博, 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
政府官方微博的应用不能只有“三分钟热情”。目前, 很多地方的官方微博只是走形式, 顺应发展的要求, 虽开通了微博, 但并没有用它来真正为人民服务。政府应该通过微博发布重要信息, 及时更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还有一些官方微博只是例行公事的发布消息, 缺乏与公众的互动, 对网民关心的问题也是不加以了解, 对他们的留言不闻不问。因此, 政府应定期与网民在线交流, 回答民众的问题, 解决实际困难, 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五) 保障政府微博账号的安全性, 防止政府微博号被盗, 避免政府微博被代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 也催生了黑客, 因此要加强政府微博账号的安全性, 防止黑客利用政府微博发布虚假信息, 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因此, 安全也是政府微博必须注重的问题, 确保政府微博信息准确、权威。
在微博时代下, 政府不能忽视微博的力量和作用, 相反要更加合理利用好微博。微博既能使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也能提高政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还能通过民众的参政议政使得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总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政府应与时俱进, 转变思想, 以微博平台为桥梁汇聚民意, 集中民智, 解决民生, 不断深化改革, 提高执政水平。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处理工具, 其中微博的兴起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舆论传播模式。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 中国微博时代由此开启。微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交流方式, 也为政府与民众的良好沟通架构了新的桥梁, 对政府的工作方式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微博时代,政府作为,微博问政
参考文献
[1]程力沛.微博视域下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传媒观察, 2010, (9) .
[2]王兴亚.微博、微博热及“微博问政”[J].群众, 2011, (8) .
政府微博的困境及应对方法 篇8
1 政府微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然而, 政府微博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遭遇了不小的问题, 也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落后, 对舆论的引导效果不佳
在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下, 部分官员和政府部门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表现在:政府官员“官本位”的思想严重。要么对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认识不够, 对政府微博的内涵认识不足;要么认为民间舆论场只是网民泄愤的平台, 对微博等新媒体嗤之以鼻, 持敌视和反对的态度, 不愿意坦诚面对网民的批评。再者, 受传统观念影响, 我国官方微博在突发情况中“集体失语”或者统一口径, 最终形成“舆论一律”的局面。实际上, 在事实信息开放的新环境下, 特别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 再在形式上简单地进行封闭, “围堵”, 很难再达到对舆论的控制。
(2) 功能定位不清, 影响政府形象
部分官方微博对微博的功能定位不清, 导致关键时刻政府“缺位”, 影响政府形象。有些政府部门没有把微博当作一项常态工作来做, 直接表现就是信息发布不及时, 信息更新没有规律。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情况时, 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 采取的方式基本上“一面说”, 所谓“一面说”是指是指针对某一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 传媒只报道单方面的意见消息, 而对其他或反面意见信息不予披露或回应。
(3) 沟通互动不够, 形式大于内容
在微博上, 政府部门和官员本来应该和网民积极沟通, 疏通民怨, 聚拢民心, 但实际上有些政府微博并不是如此, 更多的只是例行公事, 面对网民质疑、询问不闻不问。民意井喷的“沸点”与政府微博应对的“冰点”, 形成鲜明的对比, 微博成为一种单纯的形式, 没有了任何作用。相反, 一些政府微博却成为政府部门和官员走秀的“T台”, 更有政府微博被网友查出“骗粉”行为, 舆论哗然。因此, 作为官方开设的微博如果没有与博友的沟通交互, 没有对网络问政的答复与处理, 那么政府微博必将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4) 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 民众对其信任感的普遍缺失
微博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因为“主流媒体舆论场”长期只是正面地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 在应对新闻事件时, 要么瞒报, 谎报, 要么不报, 一点点地透支着自己的公信力。当这些传统的官方主流媒体转入到“民间舆论场”中, 受众受投射效应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依然认为政府说的话, 不能全信或者不足信, 这种心理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微博的传播效果。
2 政府微博面对困境的应对方法
微博是个新生事物, 需要细心培育, 合理引导。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的政府微博, 尤其如此, 需要深入了解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 使其真正成为“网络问政”的新平台, 而这一切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观念的转变, 二是切实的行动。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 真正把网民放在平等的位置
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 政府部门或者官员受以往的传播理念的影响, 依然试图以封堵信息甚至抓捕网民的手段, 来打压或控制“民间舆论场”, 殊不知, 传统的政府与民众“中心——边缘”模式已经在新环境下逐渐失效。正确对待舆论, 也就是要正视舆论, 尊重舆论的主体——公众, 把他们视为平等的表达主体, 认真对待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 而不是一味打压控制, 以及切实解决舆论中客体——问题, 取信于民, 执政为民。
(2) 加强沟通与互动, 正确处理网民利益诉求
有网友戏称政府微博是“布告牌”, 只是起一个告知的作用, 至于受众对这个告知的反馈就无足轻重了。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 势必会影响官方微博的积极作用。其核心实际上就是政府要认真处理信息, 笔者把它归纳为接受信息, 思考信息, 交流信息, 表达信息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微博以一种更专业的精神将既有的信息系统集成, 让信息的结构渗透出文化含量、智慧含量, 使信息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
(3) 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 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部门或官员常常说, 网络上的信息很多都是谣言, 但从不反思“为何网络上有如此多的谣言?”总是在抱怨, 网民的非理性表达, 但从不反思“自己的责任是否履行?”。在笔者看来这一切问题的关键都在于信息是否公开, 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民众们才会放心。一味地控制信息, 不保障人民“四权” (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 也难免让民众“想入非非”。
(4) 完善相关制度设计, 让微博问政成为常态。
微博不仅仅只是诉求利益的地方, 更应该是官方解决问题的平台。南京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 其中明确规定, 对于灾发性和突发性事件, 要在事件发生后一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 进行微博发布。微博问政亟待长效机制。
总之, 对官方微博来说, 这是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 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只有认真反映和倾听民意, 化解民怨, 疏通和激活体制机制, 让社会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为人心活血化瘀, 是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性的关键。
摘要:政府部门微博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成为党政机构了解民情, 汇集民智, 疏通民意和聚拢民心的互动式执政新平台。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政府部门微博在民间舆论场中的效果并不明显,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分析政府微博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政府部门,微博,困境
参考文献
[1]韩运荣, 喻国明著《舆论学》第107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韩运荣, 喻国明著《舆论学》第109页,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吴根平《我国政府微博发展的对策》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4]景丽《政府官方微博的传播效果研究》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college2012年第2期
政府微博的特征及其功能分析 篇9
一、政府微博的兴起及其特征
面对微博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 我国一些政府官员也纷纷开通微博, 进行所谓“微博问政”。2009年底, “云南伍皓”在新浪微博实名开通, 成为我国第一个开通微博的厅级高官。我国很多政府机构也纷纷开通微博。人民日报于2010年12月23日在其政治版头条刊发了题为《这个政府微博可真火》的文章, 介绍了成都市政府官方微博“成都发布”在开通以来关注度急剧提高的事情。今年两会期间, 上海市长韩正在代表团小组审议现场拿出手机向大家介绍上海市政府官方微博“上海发布”的情况。
我们认为政府微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 从使用主体来看, 微博的注册用户数量极为庞大。相对于众多普通网民以及一些明星、学者等微博用户, 政府机构和官员是相当特殊的使用主体。政府微博, 无论是官员个人微博还是代表政府部门的集体微博, 都不是具体地指某个人或某个部门, 它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 其微博内容的措辞和语气都会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所以, 政府微博使用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要更加谨慎、负责、严肃、权威。其次, 从运营主体来看, 传统的政府门户网站都是由政府内部人员来管理和运营的。但政府微博一般都在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这些市场化的公共网站上注册和管理, 它是运行在政府外部环境中的技术应用, 这无疑给政府微博的管理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 从开通微博的目的来看, 企业和明星使用微博往往是为了扩大影响, 提高知名度;专家学者则是把微博当成发表个人见解、交流思想的新型工具;而普通网民则更多的是通过微博分享信息、了解信息。政府微博作为政府发布信息的重要途径, 则应把开通微博的目的定位在政府基本职能上, 使微博成为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最后, 从受众层面来看, 一般情况下, 名人明星和某些知名企业的微博都有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 形成各自的微博交流特征。政府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都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利益。因此, 政府微博的受众和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
二、政府微博的功能分析
第一, 能促进与公众的互动。目前,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民众表达意见诉求的重要场所。很多政府部门也开通了微博, 及时发布了很多政府信息。比如, 在新浪微博的“平安中原”是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 粉丝数量高达175万。“平安中原”发布信息很多也很及时, 对于网民提出的有代表性问题也能给予回答。这与传统的政府与民众的沟通相比, 具有革命性的变化, 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不得不指出的是, 政府微博受众群体一般比较庞大, 这也为政府微博的运营管理提出了很大挑战。
第二, 建立现代政府管理形象。政府信息的传播原来主要是借助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而在微博流行的当下, 政府能主动开通微博与公众交流, 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正在努力打造现代政府管理的新形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这也渐渐成为政府执政的理念。现代化的政府传播也理所当然应该选择公众所喜欢的传播形式——微博, 这不仅是与公众的平等沟通, 也是政府自信的表现, 能够促进建立现代政府管理形象。
第三,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由于种种现实原因, 政府一直对社会底层发出的声音感到有所顾忌, 尤其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 传统官方媒体总是不能给公众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甚至有遮掩扭捏之感。事实不断证明, 刻意的遮蔽往往传达出错误的讯息, 造成流言蜚语满天飞, 让百姓陷入猜疑和更大的恐惧之中。即使传统媒体能全面传达信息, 其出版发行制度也决定了其时效性并不强。政府微博可以作为短平快的信息传播平台, 以政府部门的信息及时科学地传达给受众, 促进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提高了政府管理效能。
三、总结
微博在即时通讯和互动沟通方面的优势决定了政府微博在新形势下的蔚然成风, 这不仅是政府管理手段的丰富和多元化, 也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 提高了政府透明度, 对于建立现代政府管理形象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 随着我国民众对微博热忱度的不断增强, 政府微博的管理和运营也会不断完善, 并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与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亮.政府微博发展的理性思考[J].传媒, 2011 (5) .[1]唐亮.政府微博发展的理性思考[J].传媒, 2011 (5) .
办好政务微博构建服务型政府 篇10
一、政务微博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益尝试
2008年以后, 微博在我国迅速发展, 成为普通公民发表信息、发表意见的广阔平台, 在此背景下政务微博应时而生, 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益尝试。今年以来, 以政府机构和官员为主体开设的政务微博发展迅猛, 据腾讯微博统计, 目前已有政务机构以及公务员开通微博万余个, 遍布34个省级行政区划。浙江省有3000多个政府官员拥有微博, 形成了微博上的“浙江军团”, 其中代表人物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拥有高达500多万“粉丝”。一大批政务微博闯入互联网弄潮破浪, 正是新时期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今年十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京召开了积极运用微博服务社会的经验交流会, 中宣部副部长, 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会上指出, 要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 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公职人员, 要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开设微博、用好微博;通过微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妥善回应网上热点, 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微博宣讲法律政策, 回应网民诉求, 澄清谣言传言, 为群众解疑释惑, 督促改进本地方本部门有关工作。
二、政务微博对构建服务型政府起到积极作用
1. 政务微博是实现网络问政制度化、常态化和创新性的新举措, 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益尝试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要求政府不仅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还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规则的需要, 坚持公开、公正、合法、透明等原则, 政务微博正是顺应了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发挥了网络成本低廉、传播及时迅速的优势, 为服务好人民、构筑和谐社会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2. 政务微博拉近了政府官员与网民的距离, 为官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便利。
截至今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这个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人口数量, 其中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达到1.95亿, 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需要民意的支撑, 需要寻找与民心的结合点, 微博问政恰恰为官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了便利。例如, 在今年上半年的碘盐抢购、饮用水抢购等多起突发性事件中, 政务微博在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稳定人心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政务微博体现了积极接受舆论监督的姿态, 有利于建立阳光政府、服务型政府。
在我党历史上,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同志都在论述中反复强调, 党政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 开通政务微博, 政府、官员都上网, 以一种公开、透明的姿态面对公众, 意味着暗箱操作的空间变小、制约因素加大, 有利于建立百姓对政府的信赖。在互联网发展的大势之下, 顺时代潮流做到公开透明则得民心, 相反则有可能令政府公信力遭受打击, 政务微博的涌现体现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和主动接受监督的积极姿态。
三、办好政务微博, 构建服务型政府
在微博爆炸式发展的今天, 微博问政方兴未艾, 但也存在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等一系列问题。如, 一些政务微博在态度上还颇多疑虑, 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对微博这种传播范围难于预料、传播速度快的媒介形式还有网络焦虑症, 担心在微博上说错话, 同时数量激增的政务微博里也存在一些跟风行为, 开通帐户却不能时常更新, 或内容空乏无味。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充分考验着政府、官员的执政智慧, 也体现着官员对群众的态度, 这都是政务微博的博主们需要研究和学习的。
1. 有针对性地及时发布信息, 肃清网络谣言
近年来的诸多案例表明, 如果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处置不力、面对公众的质询没有很好的回应, 就可能导致事态扩大, 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 各级政府开办了大量的政府网站, 但网站的特性决定了发布信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件、条例、行业动态等方面, 及时、实用、有针对性的信息较少, 同时这样的信息结构也不能激起用户的兴趣和反馈, 点击量、转载率较低, 政府部门也看不到交流的成效。而以微博形式进行网络问政, 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 也带来了政府官员服务理念的转变, 为实现信息透明公开、在线处理政务、引导公众参与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增强互动性, 主动了解民情、民意。
在微博传播网络中, 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传播节点, 如果政务微博缺少对其他用户的关注和互动, 自然就缺少了传播动力。目前, 绝大多数的政务微博在开通之初就选择了发布权威信息作为切入点, 但对其他用户的关注和互动缺少顾及, 不断提升政务微博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 就应加强与其他微博用户的互动, 及时有效地处理网民的诉求, 切实起到为民解惑、分忧的作用, 面对网络中形形色色的舆论、声音, 要正面面对、回应。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在谈到自己开通微博的感受时说, 微博里面有民生, 政务微博应该放下身段, 拜民众为师、问情于民, 特别是有雅量倾听骂声。
3. 转变话语方式, 融入网络舆论氛围。
从微博的崛起看政府网站的建设 篇11
2010年,曾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从那之后,起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成为与群众沟通的一种新平台。
微博的热潮还在升温。目前,似乎哪位官员或者机构不开设微博,就被认为没有同时代接轨,或者与群众缺乏交流。
笔者认为,微博真正大红大紫起来,是从今年的两会开始的,有几位人大代表将会议情况或者自己的议案放到了微博上,没想到群众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想象,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代表们的微博便如雨后的春笋。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利有弊,微博也是同样,只是从目前来看,它的利远大与弊。这个平等而迅捷的沟通平台使得政府人员或者机构能够更快速发布信息,能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政策新闻,良性互动也日渐增多。
微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十分深刻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网民上政府机构网站无外乎几件事:查看权威信息、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上办理业务。政府机构公布信息是否及时、透明、公开,能否给予人民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能否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出谋划策,这才是群众所需要的。
因此,从微博带来的风潮可以看出,“网络问政”、“政民互动”必然要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政府网站是一个地方的门户,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通道,随着广大人民对于政府网站观念的改变,对于这些网站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努力摆脱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外衣,加入更多百姓实用的功能,增强政民间的互动,提升政府机构办事的效率,这才是政府网站所需要注重的。”研究电子政务多年的张教授这样认为。
张教授是江苏人,他向笔者展示了近年来在各方面取得不错成绩的江苏省的一些网站,尤其是在国内名列前茅的无锡市政府网站群,依托集约化建设的政务外网,建成了集“一站式”政务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审批和办事服务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连续三年荣获“江苏省优秀政府网站”称号,并在“第五届中国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中荣获地级市第一名,在259个参选政府外文网站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市。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无锡市政府机构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长远的眼光。
负责无锡市政府网站群技术建设与运维的外包服务企业——泰得利通的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微博的影响力确实很大,但是微博本身还是存在着局限性,目前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一种辅助形式。政府部门在传统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做好做强,将眼光完全转向微博,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政府网站必须向着服务型电子政务前进,这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微博舆情地方化的应对与管理 篇12
一、微博舆情的地方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报告显示,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其中微博用户达2.74亿, 网民使用率为50.9%, 远超过42.9%的世界平均水平。在这个微博迅猛发展的年代, 正如美国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所言:“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年代——一个全新的交流年代正在替代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 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 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1]因此, 如何面对微博舆情这一新事物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微博舆情, 就其影响范围而言, 可以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类型。全国性的微博舆情影响范围广, 参与人数众, 对政府应对和解决的能力要求高;地方性的微博舆情影响范围小, 仅及于本地区, 且参与者大多为本地用户, 政府的应对和解决也相对容易。但是二者并非是截然区分的, 正如学者所指出, 每一起舆情热点事件的产生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态度或价值观。在微博平台上, 比较容易形成舆情热点事件的类型有: (1) 灾害事故类; (2) 公共卫生类; (3) “三公”部门的舆情[2]。不同的热点事件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 其重要性是不同的, 要在短时间内吸引不同地域众多微博用户的关注, 该事件必然具备足够的震撼性, 但是这么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因而, 全国性的微博舆情并非常有,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更需要关注的是常态化的地方微博舆情, 而且往往因为地方政府的应对不当, 而导致舆情向全国的扩展。
二、微博舆情地方化的传播特性
要应对地方化的微博舆情, 首先要认识地方化的微博舆情具有怎样的传播特性, 在这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一) 微群的圈子化
微博上海量且多元的信息, 加之用户间的互动交流, 为网络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这种基于用户的自我偏好而相互聚合形成的微博群体, 称之为微群。不同的用户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聚合成群。对于跨地域的用户而言, 相互聚合的原因大多是源于对共同话题的兴趣以及相近的价值判断, 这是一种基于信息获取需要的结合。但是对于同一地域, 尤其是地方城市的用户而言, 获取本地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且便捷, 使得微博更类似于一个社交平台, 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 这是一种出于交往需要的结合。在这样的微群中, 人们现实社会中的关系, 诸如同事、同学、朋友等, 在微博虚拟世界中得以延伸, 一个微群就是一个私密性强的圈子, 这些微群圈子首先是排他的, 圈子以外的用户即便是本地区的, 由于缺乏现实交往中的关系而难以融入;同时, 这些圈子所讨论的话题又是小众的, 因为这些微群圈子聚集着彼此相互熟悉的用户, 他们共同分享着身边的事情, 讨论着感兴趣的话题, 而这些事情与话题对于圈子以外的用户, 因为缺乏共同的生活背景, 要么全然陌生, 要么了无趣味。
(二) 信息传播的强连带
所谓的强连带, 即双方相互间交流互动频繁, 形成紧密的关系, 与强连带相对应的是弱连带, 就是相互间的联系较少, 有特殊需要时才会发生联系。强、弱连带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不同微博群体中的信息传播方式。一般而言, 在大量粉丝聚集的微群中, 更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 却不利于用户之间的充分交流, 用户之间呈现弱连带关系;而粉丝量少的微群中, 用户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互动, 形成强连带关系。
对于地方城市的微博舆情传播而言, 用户间的圈子化聚合方式, 使得微群私密性强且排他, 群组内的人数有限;加之用户间基于现实社会关系在微博世界的延伸, 导致微群中的交流互动异常频繁活跃, 这种圈子化的微群内部呈现出明显的强连带方式的信息传播特性。但是, 强连带总体上并不利于信息在微博的广泛传播, 相反, 弱连带却有利于信息传播。因此,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 “强连带往往形成小圈圈, 弱连带却会形成一张大网络。”[3]
(三) 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弱化
微博为意见领袖突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和话语霸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当前国内发生的众多网络公共事件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意见领袖活跃的身影。但是相较于那些有全国性影响的微博舆情事件中, 意见领袖“兴风作浪”的巨大能量, 在地方城市的微博舆情中,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受制于各种因素而被弱化, 这些因素包括:一是圈子化的微群, 这种基于现实社会关系在微博中组建的群组, 私密性强且排他, 使得意见领袖所能影响的粉丝数量有限;二是强连带的传播方式, 导致了意见领袖言论影响范围的收窄, 突出表现在其微博言论被转发和评论次数较低。无疑, 粉丝数量少、言论被转发和评论次数少标志着地方城市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弱化。
(四) 群组之间的对立易激化微博舆情
人们使用微博易于结成群组, 群组之间或沟通交流, 或对立激辩, 二者都可以强化微博舆情。群组间的交流从广度上扩展舆情的范围, 而群组间的激辩则在程度上激化了舆情。对于地方城市而言, 受制于微博用户总体数量少的现实情况, 微博舆情一旦发生, 在广度上的扩展将十分有限, 我们尤为要注意的是群组间的激辩可能对微博舆情发展的推波助澜作用。
为何群组之间的对立会激化微博舆情呢?原因在于背后的群体极化。所谓的群体极化, 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4]作为自媒体新形式的微博, 实际上是大大强化了群体极化效应。微博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的功能, 与志同道合者结成群组, 并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讨论, 这样不但人为地屏蔽了与差异观点接触的机会, 反而会强化既有的观点, 最终在群体的协同过滤下导致成员的极端化。这种极端化的形成又会反过来给予每个成员以自我催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让发帖者给自身的发帖行为赋予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 积极置身于舆情发展的角色扮演中。正是这种群体极化效应, 往往导致地方城市微博舆情的激烈化。
三、微博舆情地方化的应对
面对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场, 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应对突发舆情, 不仅是对政府执政理念的检验, 更是对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考量。针对地方化微博舆情传播的基本特点, 本文提出以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 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微博舆情的博弈能力
首先, 第一时间占领信息发布的高地是应对地方微博舆情的首要准则。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谣言强度公式:R=ixa。R表示的是谣言传播的广度, i表示的是事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 a指的是涉及该事件主题证据的模糊性[5]。微博的出现, 极大地便利了谣言的传播。人们使用微博, 只需轻按一下转发键就可以轻松地将信息传播开去, 加之微博的裂变式信息传播特点, 谣言瞬间之内就可以广为人知。这种低成本的传播方式助长了微博谣言的扩展, 也增加了管理部门防控的难度。因此, 有学者指出, 根据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 信息匮乏是导致谣言产生的根源, 所以要应对微博谣言, 首先就是要第一时间详细地公开信息, 消除事件的模糊性。政府必须严格遵守消息发布的3T原则, 即快速 (Tell it fast) 、全面 (Tell it all) 、以我为中心 (Tell you own tale) , 对虚假信息要及时证伪, 对令人误解的信息要及时澄清, 对公众存在疑惑的地方要及时解释, 以预防谣言的滋生。
其次, 地方政府还应该有合理的博弈策略。网民和政府无疑是微博舆情中博弈的双方, 政府要成为一个理性的博弈者, 应该是能够从微博舆情中寻找有用的信息, 并据此制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博弈策略。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并非是以往信息闭塞时代的顺民, 伴随着信息爆炸带来的眼界开阔, 以及从不断增多的舆情事件中的学习, 网民也开始熟悉政府的行事方式, 如不闹大不处理, 闹大后就息事宁人等等, 所以, 地方政府应对微博舆情的博弈策略也应该与时俱进。首先要客观分析舆情的性质和内容, 在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 适当考虑舆情群体的诉求;其次是要合理地分析舆情群体的声音, 比如他们怨恨的根源是什么, 他们要表达的是利益的要求还是价值的呼喊等等, 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舆情群体的动员框架, 用事实和行动来解构网络的群体动员, 最终平息舆情。
(二) 建设民意微博平台
要有效应对微博舆情,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原因角度出发, 侧重于从源头消除产生舆情的根源;二是从结果角度出发, 注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就其功效而言, 前者耗时长, 成本高, 却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微博舆情的发生;后者见效快, 效果彰, 但是显得被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要有效地应对本地微博舆情, 应该将这两种思路有效地结合起来, 既注重平时的预防, 也着意于提升舆情的应对能力。如果说及时发布信息, 提高政府的博弈策略是从结果上解决地方微博舆情的举措, 那么努力将微博建设成一个把握本地民意的新平台, 则是从原因的角度出发预防微博舆情的措施。微博为民意的汇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其即时互动交流的形式相当于开通了一个面对面的民意窗口, 地方政府是能够通过微博及时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把握民心。
要将微博建设成一个把握民意的新平台, 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要着力建设一个民意表达的微博载体。为此, 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入手, 在横向上, 将政府有关职能部门集成在微博平台的一个页面中, 方便本地网民的查看;在纵向上, 以政府某一职能部门为线, 实现市、区、镇三级同一职能部门的微博集成, 方便本地不同区域网民的查看。构建横向和纵向的民意微博平台, 有利于实现群众问需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群众的有机统一。二是要保证表达民意的处理。建设民意微博平台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如果民意微博平台只是一个摆设, 群众的声音得不到重视, 那么将会深深地挫伤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 甚至可能引发新的舆情危机。因此, 必须认真对待微博平台上的民声民意, 要保证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所属的职能部门, 而且政府系统内部应该有制度规范限时限质地处理群众意见, 以防推诿拖沓。
(三) 完善政务微博建设
虽然在纷繁热闹的微博发展过程中, 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都“不甘寂寞”, 纷纷“试水”开通各自的官方政务微博, 但其实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对政务微博的心态是复杂的, 有心存疑虑不想开通的, 有信心不足不敢开通的, 有赶时髦而开通的, 也有做样子而开通的。殊不知在这个新媒体时代, 与其被动消极不如积极进驻。搞好政务微博, 不仅是与民沟通、提高部门效能的举措, 更能够在舆情发生时发挥有效应对的积极作用。
完善本地政务微博建设, 首先要完善组织机制。当前, 很多地方政府对政务微博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 大多尚未在微博平台上有一个市级层面的统一出口, 造成了各职能部门政务微博的自行其是。为此, 建议成立政务微博管理部门, 统一管理各单位的政务微博, 该部门作为明确责任、协调分工的机构有利于改变地方政府政务微博多头管理,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易于推诿的状况。
完善本地政务微博建设, 还要加强人员培训。首先是要设立专职管理人员, 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网络传播规律、以及语言交流、文字写作能力的培训;其次要明确工作绩效奖惩, 按照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突发事件处理、网民评价等指标设计考核体系, 对工作成绩突出或出现重大失误的部门及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奖惩。
完善本地政务微博建设, 关键在于做好信息发布。第一是要规范发布的内容, 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 主要发布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 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是要与民众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 提高沟通技巧, 以诚待人, 尽量使用网民愿意听、乐于听的语言, 少讲官话、大话和雷话。
(四)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即便是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传统媒体由于其严格的新闻把关制度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准确而仍旧为公众所认可。这种权威性是任何新媒体, 包括微博所不可替代的, 尤其是在突发微博舆情出现时, 地方政府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缓和及平息舆情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让传统媒体全面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 政府应该主动向媒体发布消息, 提供条件协助媒体核实信息的真伪, 这是减少谣言传播的有效手段。政府既要利用平面媒体及时迅速的报道优势, 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又要借助广播、电视等立体媒介的报道效果, 全方位地展示事件的真相, 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披露, 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
二是要合理地引导传统媒体的报道。在一些地方官员的思维定势中, 总是认为本地媒体听招呼, 在舆情发生时易于掌控;而外地媒体总是添乱, 不断地质疑事件、拷问政府, 所以, 常常是厚此薄彼, 照顾“自己人”, 歧视外地媒体。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的错误在于:一是试图控制媒体, 让某些媒体成为自己的传声筒;二是在于区别对待, 反而会将外地媒体推向地方政府的对立面。因此, 在舆情发生时, 政府一是要加强与各媒体的沟通, 一视同仁, 发布信息;二是要借助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 或发放消息, 或设置议程, 以有效地疏导舆情。
(五) 团结和培养意见领袖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虽然本地微博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弱小, 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每个意见领袖影响着的那一批网民累加起来也将是一股不可轻视的网络力量, 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注意团结和培养微博意见领袖。
第一, 积极主动与各类微博意见领袖沟通。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轻视、拒斥意见领袖转变为重视、接纳意见领袖。只要相关部门能够真正做到坦诚相待, 给予名义、给予支持, 不怕人家说话, 意见领袖也是能够配合舆论宣传的。其次是要搭建沟通平台,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中应该吸纳意见领袖的加入, 并主动提供信息, 尤其是借助他们“第三方信源”的正面作用, 在公众质疑政府的时候, 让意见领袖站出来说话, 以化解舆情危机。
第二, 培养政府自己的微博意见领袖。一是要鼓励政府官员开通微博, 要为官员开通微博创造条件, 加强对官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且还要鼓励官员积极在微博上发声, 多听民意、多与公众交流, 积极引导微博舆论, 争取成为微博意见领袖。二是要重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微博, 媒体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职业要求, 大多开设了微博, 加之他们在接触信息上的便利以及专业的媒介素养, 使得他们往往成为微博上最活跃、最易受到网民关注的一群,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各类媒体从业人员, 积极培养和协助他们成为微博意见领袖。
摘要:微博舆情就其影响范围而言可划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类, 地方政府更应重视常态化的地方微博舆情。地方化微博舆情呈现微群圈子化、强连带传播、意见领袖影响弱化和群组易于对立等传播特性。为有效应对地方化微博舆情, 政府应提高博弈能力, 完善民意微博和政务微博的建设, 重视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关键词:微博舆情,地方化,微群,强连带,意见领袖
参考文献
[1]谢尔.以色列.微博力:140字推爆全世界[M].任文科,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3.
[2]谢耘耕, 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 2011, (5) :70-74.
[3]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13.
[4]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