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体验

2024-06-21

精神体验(共8篇)

精神体验 篇1

精神病科是一个特殊临床科室, 所面对的病人是精神病患者, 患者发病时护士长必须身先士卒, 做好护理工作。除护理工作外, 还有科室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 还要承担教学任务, 培养护理后备人才, 参加院及省医学会主办的学术会。因此, 要当好精神病科护士长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现就作者从事精神病科护士长数年的体会报告如下。

1 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作为科室护士长, 既是临床一线的工作者, 又是基层管理者, 护士长的一举一动都在病人和护士的视线里。首先要自己过得硬, 要有良好的品德, 在工作中要身先士卒, 处处在前, 如有的病人大小便失禁, 必须带头去给病人清洗, 换床单, 不能因为自己是护士长, 让年青的护士去做脏、重、繁的工作。待人要诚实,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分配要合理, 对工作积极, 做事认真, 勤劳肯干的护士给予奖励, 不能因为自己是护士长就多分奖金, 否则人心涣散, 无凝聚力。要尊重同事和病人, 作为基层护士长, 不能骄傲, 对下级不能盛气凌人, 对成绩突出的护士不能嫉妒, 还要奖励, 不能打压有才能的年轻人, 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同事和病人, 有的护士对有成绩的护士背后指三道四, 挑别人的刺, 我知道后当面指责她们, 并鼓励她们要向成绩好的护士学习, 要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对待分工要公平、公正, 同事之间要互学互帮, 有的护士所管病房长期病人较少, 有的护士所管病房病人多、重病人, 难病人也多, 其工作量大, 我在工作之余主动帮助工作量较大的护士, 在我的带动下, 全科护士互学互帮, 团结一心, 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无医疗差错和事故。近年来, 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护士小组或先进科室。

2 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护理水平

医学博大精深, 护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部分, 其知识范围极为广大, 只是临床护理这部分就有许多专科, 如内科护理, 外科护理, 妇产科护理, 五官科护理, 外科护理又分为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外科等护理专业, 随着医学发展, 分科更细, 而且每门专业发展迅速, 每5年左右更新换代一次, 手术每年都在改进提高, 护理技术必须跟上手术的发展需要, 因此, 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了解本专业的技术发展前沿, 掌握适应新技术的护理技巧, 如果所学知识有限, 不懂如何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就可能会出现医疗差错, 闹医疗纠纷, 这一点在兄弟医院发生过。护士长作为一个科室的管理者和技术指导者, 自己必须过得硬, 否则下面的护士求助你帮助解决护理难题时就会很尴尬, 护士长除自己的技术要过硬外, 还要让病区每个护士的护理技术进步, 从护理的礼仪、仪表、仪态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专科业务培训、三基理论考核、新课题、新知识讲座等方面努力, 让每个护士从各个方面吸收护理技能和护理知识, 做到人人培训、人人过关, 使每个护士具备过硬的专科业务素质。

3 人性化管理病区

精神科病人均为残疾人, 智力和思维异常, 由于护士长期处在一种异常环境中, 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虽然精神科与外界隔离, 护患冲突偶然也是有的, 护士长在实施管理时, 首先要对本科的护士有一颗仁爱之心, 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进病区前先调整心态, 不能带情绪做护理工作, 在遇到麻烦时, 护士长要亲临现场, 指导并亲自操作。对重、脏、苦、繁的工作要身先士卒。对病人要有同情心, 精神病患者都是不幸的人, 许多人才华横溢, 因为受到挫折而发病, 尽管他们是人, 更不能体罚病人,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和科主任联系, 配合医生治疗并理好病人, 让病人早日康复。

4 关心年青护士的成长

青年护士是本科护理工作的希望, 有了她们, 精神病科的发展就有希望, 许多护生毕业后均不愿从事精神病护理工作, 有些护生怕精神病患者, 更不用说要她们去护理这类患者, 本科每年分配来的护士几乎干不了1年就辞职或换了其它专业。因此, 培养和留住年青护理人员非常重要, 平时我对年青护理人员非常关心, 经常找她们谈心, 安慰其安心工作, 有什么困难, 大家共同解决,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当她们遇到困难, 如生病、家有婚丧等适当给予照顾, 我亲自为她们顶岗, 鼓励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个别工作一贯马虎、不安心工作者, 耐心教育, 经济处罚、待岗, 还应从思想上提高其认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不断学习, 提高其思想境界和技术水平, 经过帮助和教育, 全科护士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精神体验 篇2

领悟表演精神

——《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s版五下

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中心小学

王兰英

【设计理念】

植根文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深入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与作者的内心世界,领会课文表达方法,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并让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 “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位顶碗少年在杂技表演中,连续经历两次失败后,在“老者”的鼓励下,毫不气馁,最终获得成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课文通过对少年、观众、老者等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以生动传神的语句,引领读者走进文中人物与作者的内心世界,蕴含着“一个人的成功缘于自身不懈的努力和他人的宽容与鼓励”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 “座无虚席、惊羡、不知所措、歉疚、柳暗花明、惊心动魄、陶醉、喝彩”等词语。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顶碗少年的内心活动及老者的宽容和鼓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 少艰难曲折,都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和老者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顶碗少年是怎样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句和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杂技表演录像、幻灯片、歌曲《真心英雄》。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感受表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杂技表演,想看看吗?好,咱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场表演。(出示课件,观看一段杂技表演录像。)

1、刚才同学们看了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场表演成功吗?顶碗姑娘的动作难度大吗?

顶碗是我国传统的杂技表演,高难度的还有骑着独轮车顶碗,甚至走在钢丝上顶碗。有时为了准备一个杂技节目,必须经过长达几年的艰苦训练,可以说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多次出现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他的表演还能取得成功吗?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顶碗少年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课堂教学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课前让学生观看精彩的录像表演,有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切入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得入情入境,为下文的 学习作好铺垫。】

二、读通课文,了解表演过程。

1、读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能围绕课题提出你的疑问吗?

预设:顶碗少年成功了吗?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出示课件)(1)认读生字词。

座无虚席 惊羡 不知所措 歉疚 柳暗花明 惊心动魄 陶醉

喝彩(2)这些词语中,你认为哪些字的写法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要理解这些词语,你用的是什么方法?(3)刚才在读课文时,你们都读懂了什么?你能串起以上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杂技表演,两败一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现学生在课堂及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深入杂技表演,领悟表演精神。

1、顶碗少年在三次表演的过程,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少年表现如何?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把描写少年失败时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划出来。

(1)、交流、反馈读书情况。

(2)、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少年表现如何?出示句子——

台上,却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愧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 一躬。

a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的镇静?

b我们再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顶碗少年当时的心情。

2、第二次表演他又失败了,他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出示句子—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1)少年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读出少年的沮丧。

3、在这种情况下,是谁用什么力量使少年重新镇静下来?老者是谁?从哪里看出老者给了少年重新镇静下来的力量?出示插图和相关句子—

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1)、指名读句子。

(2)、画出描写老者神态、动作的词语,体会老者的赞许和疼爱。

4、就在少年最无助的时候,白发老者的出现使少年镇静下来,白发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揣摩老者的想法,把老者对少年说的话写在文中插图下面。

5、虽然我们不知道老者到底说了什么,但我们可以肯定,正因为有了老者的宽容、鼓励和指引,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

6、有了老者的鼓励,少年又一次重拾信心,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出示句子,齐读——

当那撂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动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1)、同学们,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成功了,少年不仅仅稳住了碗,还稳住了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2)、听到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时,少年笑了,老者笑了,观众笑了。他们为什么而笑呢?(出示练习)

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少年笑了,因为 ;老者笑了,因为 ;观众笑了,因为。这是一场 的表演。

(3)、少年的成功容易吗?这是一份让我们期盼已久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怀着对顶碗少年的赞叹和祝贺读读这段话。(掌声响起来!)

7、这场表演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读相关句段)作者在这场表演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读读作者的感悟。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8、从这些话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同学们,顶碗少年是在出现了两次表演的失误后才取得成功的。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杂技表演,更是从少年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领悟到这种精神比看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这次表演,让每位观众得到启示,那就是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设计意图:教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在。顶碗少年的三次表演,一次比一次更惊心动魄,令人感动。通过观众前后的表现衬托少年内心的刚强与镇定,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悟表演精神。】

(四)拓展延伸,亲身体验表演。

1、请同学们想一想,你看过或听过像顶碗少年这样的故事吗?他们是怎样与困难作斗争的?(爱迪生、张海迪、桑兰、地震中的灾民等)

2、小结: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下面,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用头顶着课本绕着全班课桌走一大圈。音乐响起开始走,音乐停了,如果课本没有从头上掉下来,就算成功。谁愿意上来试试?(歌曲《真心英雄》响起来,学生列队随着音乐头顶课本绕着全班课桌小心翼翼地走动。)

4、在刚才的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勇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引读)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如果我们再坚持一下,也许——(生接: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坚持一下——(生: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生:到达胜利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峰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生: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再次齐读最后一段话,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头顶课本亲身体验“杂技”表演,把文中顶碗少年那锲而不舍、勇敢顽强的表演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不怕困难,永不退缩的力量,使文章主旨得到升华。】

(五)说写结合,升华表演。说说自己从失败到成功的事例,写写顶碗少年或文中老者给你的启迪。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败

又失败

成功

坚持

拼搏

强者

媒介作为精神体验的修辞 篇3

地点:北京环铁艺术城张羽工作室

对话:张羽、杭春晓

整理:魏祥奇

058杭春晓:您年轻的时候在媒介的运用上是多元化的,这与人的经历有关,碰触了很多的东西,然而最终您却是选择了水墨的媒介。毫无疑问的是,水墨媒介在您后来的艺术创作中是一条主线,很多人都不了解您还画过工笔、年画、连环画。

水墨作为传统绘画的材料,与传统笔墨的语义空间相接,背后有一整套的生活方式、观看方式等一系列的文化。并且,您在进行实验水墨行为的时候,正值80年代以来中国画传统媒介面临转换的时期,这个转换的最终答案落实于抽象。这里预设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说其是在一种西方的逻辑下,认为从具象走向抽象是一种“艺术进化论”,实际上并不完全理解抽象在西方发生的真正意义。就是在那个时期,在很多人看来,西方的抽象代表着一种更高意义的探索成果,这与我们长期接受具象绘画的现实有关。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这并不严谨,但不能否认那样一个时期这些思考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当时很多艺术家都投入到这场水墨转换的运动中去,共同形成了可以给大家进行合理关照的答案是:有一批中国画家超越了再现、超越了具象,用水墨的媒材进行抽象化表达,并且这种表达符合他们对世界潮流的一种假设。您当时是以怎样的逻辑投入到这场潮流中的?

张羽:说实验水墨发展正值80年代以来是中国画传统媒介面临转换时期,最终落实于抽象。这是当时批评话语的误解,是一种想象批评,也是对西方抽象和表现方法及语言缺少深究,或许是当时知识结构导致批评的失误。我比较同意你刚才说的:用水墨媒材进行抽象化表达。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中国美术界的冲击,使艺术家们向西方现代艺术学习直接用抽象表现主义的方法改造中国画,这确实也是一些艺术家在当时情景中的一种简单理解的简单办法。事实上,使用水墨媒介的艺术家并没有深入地思考有关的抽象艺术问题,而是直接对应西方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因为水墨媒介的水墨画写意画法与表现性方法或抽象表现性方法有着天然的通道和某些相融性,不用转换,便可以直接对应连接使用。于是,在彰显自我价值,摆脱官方意识形态的控制的背景下,就这样开始了表现化的与抽象化的现代水墨运动。但创作的出发点与西方抽象主义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当时的批评并没有在意,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现,将其归类为抽象也就再所难免。可是这种通过简单的方法的表面形式转换不可能使水墨深入发展,但不管怎样,中国画表现化的、抽象化的现代水墨转换过程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得1986年栗宪庭曾撰写过一篇文章发表于《美术》杂志,说:“纯粹抽象是中国水墨画的合理发展”。

但,问题是,实验水墨是在现代水墨之后发生的:一方面是针对现代水墨以来表现化与抽象化的改造方法的简单化和形式化问题。另一方面是针对将水墨简单地引入抽象表现化方法所带来对水墨媒介文化的能指等诸多因素的屏蔽,以及难以深入发展的困惑。所以,实验水墨首先避开西方逻辑下的抽象水墨定义的发展方向,以开放的视野进入水墨媒材在文化层面的图式思考。同时,也带来了对水墨媒介物质属性的可能性探讨空间。实际上,我当时对实验水墨的提倡与推进是策略的,其主要动机是拓宽水墨媒介的可能性及如何进入当代艺术层面的可能性。而我们当时的批评却一直无法正视被他们认为是抽象化的水墨表达,也无法正视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到底针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和思考。于是,忽略了实验水墨背后所关注的水墨媒介向当代艺术发展所触碰的一些问题,以及建设性的铺设。或许这些问题都被当时的抽象水墨认识所遮蔽了。

事实上,从现代水墨的抽象化表达到实验水墨的图式的、装置的,以及综合材料的表达,其发展是一个必然,是一个无法跳过的至关重要的过程。水墨媒介进入当代艺术的表达,它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批评将其视为“抽象水墨”?一方面是简单的以西方艺术史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逻辑;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抽象,诸如笔墨、书法。这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推理,也的确反映在一部分画家的作品上。这些画家从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笔墨技巧,或者书法的书写形式进入现代水墨。因为,他们一旦随意了笔墨很容易找到一种所谓的抽象化、表现化形式,并乐于其中的笔墨快感。这种认识也许与70年代“星星画会”追求艺术表达的形式自由化有关。也许与1980年前后吴冠中讨论“绘画形式美”以及“关于抽象美”,1986年栗宪庭“纯粹抽象是中国水墨画的合理发展”等都有关。

而我一直反对将实验水墨简单地理解为抽象水墨的理由是,我非常清楚实验水墨与抽象水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不同层面的问题。首先,实验水墨本身就是从平面架上去反驳抽象水墨的简单形式化的。再有,实验水墨是以非具象的图式创造去挖掘水墨的表现力和针对及承载现实文化问题的。

在我看来,从水墨画的角度思考水墨几乎是一个死胡同,而关注水墨媒介表达的可能性是一个未来话题,具有不可预见的空间。我也认为,现代主义发展中的抽象艺术在西方艺术史有着完全逻辑化的线索,这条线索在西方是一种必然。如果与我们直接相关联,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似乎有某种拓展的可能,却无法深入。就是说,从内部上看有一个很大的距离,缺少上下文关系。这也是文化导致的,也是媒介背后诸多问题导致的,换句话说是水墨文化的能指决定的。所以我认为从传统文化中的转换一定不是这个,我们前面上千年的基础都是以景物为图像的,人物、山水、花鸟都是非常具体的情形,通过应物相形去抒发和表达一种情景。而心性中不具有抽象的理性形态。包括书法,一些人认为书法是抽象的,这个观点也非常不准确。书法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文字是一个可以用来识别和解读的符号代码,文字和书法都是笔划结构,而不是抽象结构。

实际上,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东方思维有比抽象更大视野的思想:如老庄思想。还有,我常常喜欢讲公孙大娘舞剑,我觉得公孙大娘舞剑是一件非常经典的行为作品,公孙通过舞剑这一形式载体,展现了人的身体曲线运动,再由舞剑行为带动流动的线性运动,剑与人合为一体。线性、速度、时间、空间、场域等等叠合在一起,这种叠合是超越时空的,我想这也是感动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主要原因吧。这种不断的思考和认识也促使我加快走出实验水墨,并超越水墨,甚至超越了水墨媒介。

杭春晓:这个涉及到我们今天重新梳理三十年水墨运动中,今天想来是一个简单化的东西,其背后有两个内在逻辑:一个是艺术进化论,也就是说抽象代表着艺术发展的方向;第二是用西方的逻辑来证明中国自身有价值。西方从具象发展到抽象,这时又讲中国自身是有抽象因素的,被调动起来就证明了中国艺术不落后。

张羽:我刚才举例的唐代公孙大娘舞剑,不仅不落后,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现代的、前卫的思想认识。

在那个时候将实验水墨对等于抽象水墨,不是一个进化论的认识,而是说你的工作无意义,是外来的,不是一种肯定,是证明你落后,是过时的问题,是不许要讨论的问题。大家更关心西方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那些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的敏感问题,这是他们认为的有效性。当把实验水墨冠以抽象的名义之后,既被认为是水墨中的前沿发展,又可顺理成章地认为水墨抽象不具有这种社会性的现实批判,等于不具有现实意义,也就不具有效性和当代性。目的是说实验水墨和今天没有关系,这是当时的一种批评和权利。于是,在那个时候,实验水墨一方面成为焦点,而这部分艺术家又在焦点中被边缘化。巧合的是,实验水墨正好面临的是一种被双重排除的局面:持传统立场的批评,将实验水墨推到当代艺术之中;当代艺术的批评者认为,实验水墨不关心社会性现实问题,不具有现实批判性,仅仅是形式和语言的探索,又被搁置在一边。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几年。虽然,关心当代水墨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深入研究者并不多。

虽然,批评立场对当代性的认定,一直是关注社会现实性批判的表达。但我始终主张当代性是建立在建构层面上的,另外,我认为社会现实表达有两个层面:一、社会性现实批判。二、社会性现实日常经验。从1980年代初期的中国画探索;到1980年代中后期的现代水墨;再到1992年后的实验水墨这三个发展时期。而实验水墨真正获得认知和广泛影响是1996年由我策划,皮道坚主持的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研讨会” 在广州的召开,这是当代水墨发展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而“水墨”更进一步的深入发展是2001年后水墨文化层面的水墨媒介最终以日常经验的触摸,进入当代艺术的表达范围。

这个阴差阳错因抽象而展开的水墨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这个说不清道不名的抽象水墨假想,是实验水墨的态度和立场使其发生了转变,渐而进入其内部探讨文化与媒介的不断开放的可能性。而媒介的可能性又促使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所以我经常和批评家说,我们这一部分艺术家中,还好能有几个人坚持自己的立场走下来,从文化层面探讨水墨图式的问题,而且超越了抽象。在我看来实验水墨的核心问题是看待世界方法的改变,所带来呈现水墨精神的开放性视野。对传统笔墨的改造,完全出于精神表达的需求。实验水墨中的图式来源于视觉想象中的构型,超越了再现、超越了具象,我们不再用山水、人物、花鸟这样应物象形的景物去寄喻思想。如今我们开始通过对日常经验的呈现或转换,以认识观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文化关联。

杭春晓:水墨画和水墨媒材是两个概念。我们以前谈水墨的时候谈的是水墨画而不是媒材本身。而一旦说水墨画,其后有一套既定的形式编码,相反水墨更立体的文化编码,被屏蔽和消解。

张羽:不仅仅是被屏蔽和消解的问题。而是忽略了水墨作为媒介及媒材本身的特殊价值,以及水墨媒材物质属性的可表达性,文化及精神性的立体承载和关联。更关键的是忽略了水墨媒材物质属性的开放性,也就忽略了水墨媒材的开放性。所以2008年我策划了“‘水墨’不等于‘水墨画’我和李华生、梁铨联展”,我是想借此机会展开对水墨媒介、媒材及背后问题的思考:一、水墨是一种物质属性的媒材;二、水墨对于世界而言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是超越媒介的;三、水墨是被赋予了超越物质属性的精神价值;四、水墨的表达是可以超越平面绘画的。就是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水墨及水墨概念,提出水墨与水墨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所指,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思考方式。这个问题不澄清,无法展开对水墨理论的梳理与建设,超越媒介的认识便是空话,更不可能有机会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层面 。

精神体验 篇4

传统中介公司从线下往线上发展和互联网平台公司从线上走到线下,这个问题从去年开始已经多次在本专栏讨论。因为形势一直在不断发展,所以也就可以不断地讨论新出现的各种现象。现在可以说两大“门派”的竞争结果已经初露端倪,从一些微细的现象,笔者认为前者胜算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于后者,其原因就在于本文题目所说:专业精神和客户服务精神。

先说专业精神。作为后来者,互联网平台公司进入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杀手锏(同时也是所有互联网企业竞争的通用利器)是低价,但很多事实已经说明,在房地产经纪这个特定的服务领域,消费者并不惟低价是从,还是要看经纪公司能否提供专业的服务。笔者曾经一直寄希望新进入的公司能够在专业服务能力上给房地产经纪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际上不但没有,反而由于这些新进入公司往往采用挖人、挖盘源的方式快速切入市场,导致专业精神更加缺失,不光是不能赢得消费者认可,即使在行业内部也被抵制和鄙夷。而反观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传统房地产经纪企业,却不断在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上下工夫。而且,其选择的扩张方式通常是并购,而并购的对象都是优质并且有相当市场占有率的本地公司(市场占有率本身已经说明了公司的质量),所以在并购扩张以后其专业服务能力一般不会降低,在新公司统一推广本公司的专业服务标准也会很顺利。

精神体验 篇5

听爸爸说:军训是很严格的,就连立正、走路都要练好久呢!而我却对这次生活体验有期盼又害怕。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都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迈进“十月军校”的大门,“磨练精神,锻炼毅力”几个大字映入我们的眼帘。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是一位又黑又壮的.军人,他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介绍了自己,我们这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教官。

教官带着我们去更衣室领迷彩服,当我拿到迷彩服的那一刻,激动又兴奋。教官一声令下,我们换上了迷彩服,并以飞快的速度冲到楼下集合。

开始训练了:教官说:“军训是件严肃的事情,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位。下面我们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全体立正!”大家各行其事,乱七八糟。教官非常生气:“看看你们一点也不齐,立正的动作要领是:眼睛平视前方,抬头挺胸,双手紧贴裤缝……下面大家再做一次,全体立正!”同学们比前面好了许多,“再来,全体立正!”……经过数次练习,大家动作规范多了,就连正在训练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给予了我们掌声,我们对自己也更有了信心。

军训了一个上午,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到了午饭时间,同学们都想象着午餐一定会很丰盛吧!鸡腿、鱼肉立即浮现在我的脑海。到了饭堂大家都傻了眼,桌上整齐的摆放着几个餐碟,只是一些萝卜、土豆丝。“这怎么吃啊?”大家埋怨道。我夹了一根土豆丝。咦?怎么比妈妈烧的红烧肉还要香呢?再看看同学们个个狼吞虎咽。哈哈!原来累了吃什么都香啊!

下午,我们走长征路。一道道卡关,一段段坑坑洼洼的泥路,让我们体验到了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和辛苦。

最后,我们进行了包饺子活动,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饺子包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像皮球,有的像馄饨,有的甚至像条船……真是有趣极了!

实践体验:学生精神成长的起点 篇6

间接体验,注重濡染熏陶

学校将间接体验分为情景体验和角色体验,通过环境熏陶、角色扮演、知识感受等,让学生进行间接体验。

以美的环境让学生体验。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创建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图书室、微机室、科技室、广播室等教育阵地;校门口的汉白玉石、莲花池、“莲·廉”文化长廊、春华秋实园等都让学生流连忘返。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以及设置廉洁教育格言和警句。这些景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以不同角色让学生体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以“把班级还给学生”为指导思想,以年级为单位确定角色和主题,打造各具特色的年级文化。各年级以“莲·廉”文化为主线,分别依次扮演廉洁小动物、廉洁小植物、襄阳名人、廉洁故事、廉洁人物、祖国河山,各班再将本年级组角色具体化,设计相应班名、班徽、班训,再到相应的组名、组徽、组训。班级、学生围绕一个角色类别开展活动,多方位深入体验。

以不同认知形式让学生体验。为了让学生对“莲·廉”主题德育有最全面的认知效果,学校实行了“九个一”工程——每天,“松鹤之声”广播站讲一个美德故事;每周,国旗下讲话“美德少年”讲道德、倡廉洁;每月,班主任推荐一本德育书籍,各班召开一次德育班队会;每学期,办一份“莲·廉”主题手抄报,举行一次以“莲·廉”主题的书法、征文比赛,一次“励志歌曲大家唱”的教育活动。

直接体验,实行特色实践

学校德育实践注重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把活动的校内模拟同校外体验紧密结合,设计开发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年级特色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培养,我们开发了年级特色活动。六个年级,六个系列的特色活动,分别是:一年级新生,劳动技能大赛和感恩教育,通过系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叠毛毯,剥豌豆、做拼盘等活动,树立“从小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意识;二年级学生“春养蚕”,通过学习养蚕知识、写观察日记、摄影、画画等,感受春蚕的奉献精神和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年级学生“秋养菊”,通过对养菊过程中的绘画、摄影、书法及文学作品进行评比及展示,培养环保意识,学习菊花高尚坚强的品质;四年级开展“童梦置换 童心相连”成长体验活动,学生们与农村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参加田园劳作、户外徒步等活动,培养吃苦、耐劳、感恩的品质,帮助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五年级成立“雷锋班”,通过“学习雷锋思想、践行雷锋精神”系列活动,体验互帮互助之乐,并在群体中形成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六年级则开展军事体验训练和毕业献礼活动,用军事体验提高学生的纪律意识和集体意识,以毕业献礼发展自主、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创新的精神。

节庆日实践活动。每到节庆日,学生们除了运用书画、歌舞、诵读等形式进行庆祝外,还以实际行动给节日献礼。3月8日妇女节,做一件让妈妈感动或高兴的事;3月份“学雷锋月”,举行各种义卖活动扶贫帮困;端午节包粽子、绘彩蛋;“地球一小时”活动日,熄灯一小时呼吁关注地球生存环境;“六一”儿童节,师生共同穿上米奇、喜洋洋、蜘蛛侠等卡通形象服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校外基地实践活动。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学生进社区、进工厂、到农村走访,体验最真实的劳动生活;到果园、蔬菜基地摘桔子、拔萝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春种秋收的喜悦;到蛋糕房自己动手做饼干,体验劳动的快乐;参观豆芽基地,了解豆芽究竟是怎么来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参观地震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走进军营,接受军训,学习国防知识,感受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

每一次活动,学生都是绝对主角;每一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是学生成长活动中的同伴和分享者;每一点真实感受和体验,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传递成长的正能量。

反思体验,促进自我认识

德育从心灵开始,在任何亲身实践中,如果不能对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行为、心理进行剖析、思考、改正的话,就不能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影响已初步形成的技能、习惯和品质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学校在每个实践活动的实施中都会加强反思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思。

个人反思,主要适用于个人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中,如在养蚕、养菊实践中的日记、观察记录、研究成果等。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省自悟、不断更新体验成果。

集体反思,主要适用于集体活动中。如“童梦置换”活动中安排有睡前集体反思环节,在老师、同学的相互帮助下体验在新的环境中的共性感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家长反思,主要用于有家长参与或需家长反馈的活动。如在“小鬼当家”中通过反思影响家长的劳动观念,配合学校检验孩子的劳动成果,促使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阶段性反思,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就几个问题集中反思。反思体验涵盖整个德育教育全程,有的班级设计辩论赛,通过辩论深刻了解反思对于个人成长、集体完善、学校建设的积极意义,不断拓宽反思的方式;有的班级开展“反思家庭中的自己——学会感恩”“反思学校中的自己——承担责任”“反思社会中的自己——热爱祖国”等活动;有的班级举办反思性德育主题班会、主题家长会,深入总结收获,查找不足,对反思性德育进行再反思,不断巩固反思效果。在反思体验中不断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体验感悟。

体验内化,达成自主管理

我们非常注重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自信,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发展。每一次活动,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发展,促进学生体验内化。

主动选择,内化驱动。经过体验、反思,学生们慢慢学会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适时给予孩子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与机会,让他们自主发展。譬如,全校50余个社团,手工、棋类、器乐、舞蹈、魔方,等等,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每年的寒暑假作业都是孩子们“私人订制”,寒假作业菜单中由“推荐项目”和“自主项目”两部分组成,学校向学生推荐了民俗、游学、阅读、责任、锻炼等五大类特色寒假作业,自主设计区域,则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设计。

主动参与,内化巩固。每一次活动,不管是常规活动还是个性化活动,学校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每年一届的学生代表大会、升旗仪式和大型活动,学生自己组稿、自己主持,并自己预先彩排,老师最后给孩子们把关;校园监督岗,都是孩子们自己站岗巡查,并通报检查结果,有条不紊且卓有成效;校徽、文化长廊、校园吉祥物的设计都是通过学生及家长设计、评选而最终形成。

自主管理,内化达成。随着学生实践活动增多,体验不断内化,达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展示自己,将自己的体验成果传递给他人的需求。六年级“毕业献礼”就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典型实践活动。毕业前夕,六年级学生就开始征集本届活动创意,由学代会进行收集、商讨、宣传、表决,最终确定主题,形成方案。方案成熟后,由学生代表到1-5年级各班宣讲,旨在体现“自主”与“创新”。2015年的“文化庙会”,六年级的同学更是出尽奇招——学校的操场变成了文化庙会的会场,设置了30余个场馆(店铺),孩子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成为绝对的主角。

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自主管理,不断加强内化体验,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精神体验 篇7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阅读在语文学习能力中占据了核心位置, 它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助力, 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的途径,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从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对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 这在我国教学大纲中还是第一次, 充分显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地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我深知广泛的、高品位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的无穷益处。

2 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对于本班学生调查表明, 在书籍和电视、电脑之间, 80.2%的孩子选择了电视或电脑。大多数孩子对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的兴趣浓厚, 真正对阅读感兴趣, 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极小部分, 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存在着被动性 (阅读动机是外界的压力, 如考试、教师的检查等) 、排斥性 (对读物不感兴趣, 甚至厌烦) 、随机性 (读书无目的无计划) 、阅读品位低 (纯消遣性) 和阅读习惯差 (不能正确运用读书方法, 走马观花) 等现象。班级中79.6%的家长对于如何帮助孩子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有困惑, 能够在家庭中主动创设氛围, 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看书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 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在21世纪这个资讯爆炸、知识快速积累与突飞猛进的时代, 如何有效、迅速地获取知识, 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阅读。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 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投入到课堂阅读教学中, 投入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但不尽人意, 学生阅读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

那么, 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 改变学生盲目而低效的阅读现状, 实现阅读真正的意义, 让学生受益终身呢?在班级中, 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 开展阅读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为本, 营建和谐的师生阅读生态圈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在书香氛围浓厚的班级中, 学生以书为友, 蔚成普遍的读书文化。因此, 在班级展开阅读活动至关重要。

3 概念界定

“班级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 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一般做法是, 先引导孩子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老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 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 由同学和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的讨论, 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孩子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它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推进课外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

4 班级读书会的价值取向

班级读书会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 有其特定的价值追求与优势所在。首先, 班级读书会的交流是建筑在个体自由阅读的基础上, 如果仅是前期自然状态的低水平简单重复, 显然是一种内耗。其次, 班级读书会因为“互动阅读”的特点, 组织内各成员背景的差异为个体间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加之读书会带领人的策略规划, 都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能。再次, “深度阅读”使得阅读者体验到了超越感官的欢愉, 促使他们同阅读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情感联系, 其实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趣阅读”。我们以为, 这正是课外阅读进入课堂的最大意义所在, 也是对当下儿童阅读平面化、功利化的一种颠覆与反正引领。

4.1 教师推荐, 扩充阅读量

浩淼如烟的书海庞杂繁复, 而孩子们的时间却是非常有限, 这些书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求知欲强, 需要有充足的读物供他们阅读, 所以书籍的挑选尤为重要。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时的13项倾向作为参考来挑选: (1) 短篇, 内容连续、完整的故事。 (2) 利用知识性儿童读物, 或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经验。 (3) 喜欢幻想性题材的故事。 (4) 能够了解简单的传记和历史故事。 (5) 喜欢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来表达他看过的简单的故事。 (6) 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探讨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活动的细节。 (7) 期待故事情节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8) 对儿童读物中所提到的规则感兴趣。 (9) 喜欢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 (10) 喜欢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 (11) 喜欢高声朗读。 (12) 喜欢介绍自然界、动物界的儿童读物。 (13) 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型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合适的书目推荐给学生。

4.2 学生推荐, 符合心理需求

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 活泼而富有想象力。呆板的形象, 生硬的道理, 与童心无缘。从这个角度出发, 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就要寻找切合他们心理特点的书。解放儿童的心, 保护儿童的想象世界, 承认游戏是重要的, 满足儿童潜意识中的需求……儿童文学作品的这些特性, 正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合。学生自由推荐, 就是利用读书会的时机, 请学生自发推荐喜爱看的书目。推荐书目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可以说说推荐的原因, 也可以挑选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可以是班级读书会活动的时机, 也可以是书友小队的活动时间……这样才能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他们阅读并受喜爱的书籍。

5 阅读效益, 收获无穷

精神体验 篇8

关键词:繁复;手工过程;时间性;物性

一、手工概念阐述

一提及手工经常会被指认成一种生产方式,而往往忽略了手工的本质,即人由对材料的直接触感而带来的精神性体验。而繁复手工,既是手工生产特征,也可以衍生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通过这种创作方法,实现艺术家与材料的接触,从而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把艺术制作过程不再看成是艺术品完成的一个步骤,而变成艺术创作的意图和理念。享受过程,享受繁复手工过程带来的体验。

繁复手工过程是一种带有时间性质的称谓。繁复手工是手工生产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繁复手工更多地讲求手工的时间性质以及手工繁复所带来的自身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大抵呈现抽象、单调、繁复的共性,其绘制方法与过程一般是选择一种基本的母题,或某种抽象的图式,或某种符号,做其无尽地延伸或单维的增量。

二、 繁复手工过程的特性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繁复手工过程的艺术作品往往有着以下几类特征。

(一)时间性

对时间的探索是一个哲学命题,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理解为运动计数,康德把时间作为纯直观的形式,海德格尔则把存在的意思定为时间性。相较于这些深奥的理论,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则显得通俗含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国的古人认为时间是流动的,时间没有终点,时间就是对时间本身的消耗,在循环往复中体现着时间。而这些恰恰就是人体验时间自身的感受。

(二)物性

庄子的“齐物论”中,就认为世界万物价值齐一。此时的物性不是物理学解释的物体的物理性质,宇宙与自然规律的合理的存在和发展才是物,物是一种规律,物性就是一种对待物的态度,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自然观。

说到物性,很容易想到日本的“物派”艺术,产生于20个世纪60年代的物派艺术在美洲大放异彩,更多的是符合了当时强调民族文化自觉的呼声。“物派”艺术家的反形式主义观念强调作品以物质为基础,以装置的形式表现事物的过程或者状态,并从物质与物质、物质与场所的联系中引导出了关系、状况、状态等议题。

(三)过程性

过程是一种抽象方式,但它强烈拒绝任何观念性的苦心经营。过程只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无意义的操作,它耗费大量的劳动,艺术家则通过这不同的“劳动”完成一个体验的过程。意义只能基于这个过程和过程中的变化,变化则服从于个人体验,而作品本身只不过是一些不完整的过程片段而已。过程关注时间与劳作的展开,唯一正确的途径是讨论人与物的直接关系在时间上的延续,以及在重复劳作的过程中展开人与物的接触。

邬一名最近创作的与传统水墨画大相径庭的唐代仕女图用积墨和晕染使边界和“色彩”一层一层地模糊,以繁复的“积墨劳动”去追求一种“不确定”,最后得到的是一个简单到没有五官和身体衣饰细节的“仕女”。他这种做法是为了得到一种经验,一种对古代美人的想象的理解,一种创造神秘距离感的满足。

多重的“书写”使得原始形象消失,而这种消失的“无”却使得个人得到了精神充实的“有”。

(四)个人私密性

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件窥视自我、极其隐秘的过程。私密性就是强调自身的体验、会心的过程,用自己个人化的体验与叙述来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作品指涉自身的状况,自由度极高地围绕着“我”,表达对“我”的理解。承认个人,反映个人,只涉及个人。

1993年以来,顾德新开始使用腐烂的方式处理新鲜的自然食品如肉、水果等。这种方式就是每天用手捏一块生肉,直到将肉捏干。顾德新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体验他自己的有鲜血生命的肉体与一个逐步被去掉“血”、“水”的生命死物之间频繁接触的感觉。任何所谓的意义——无聊?净化?恶心?性感?都无从得知。观众从他的“捏肉”作品的展示方式中得到的则是虚张声势的华丽和庙堂式的礼仪场面,众多“记录”捏肉的手的照片排列有序,象一幅幅“抽象画”。 捏干的肉块堆放在中间红布包裹的台子上,像遗体告别。顾德新似乎故意使观众“看”到的与实际创作作品的“意义”(比如过程)拉开距离,从而将那份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东西永久地封存在一个不可知在的世界。或者说,他创造了一种煽情式的视觉场面,只为了增强了对“意义”消解的力度。

三、结语

手工生产方式是几千年农业手工文化留下来的遗产,通过发掘并将其转换成一种创作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它将会指导一大批艺术家创作出类似物派艺术那样有着极其明显民族特征的艺术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将艺术归于常性,归于平常的点点滴滴。享受过程,享受繁复手工过程带来的精神性体验。

【作者单位: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名潞.中国极多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2]莫妮卡·德玛黛.艺术各自为战的运动.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上一篇:江苏慈善的魅力下一篇: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