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与实践

2024-09-06

临床教学与实践(共12篇)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1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技术、无菌技术及输血技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的输血也发现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从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发展到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替代容量补充,从输异体血发展到输自体血直至无血手术等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输血也是一把双韧剑,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仍有风险,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非感染性风险)及输血传播疾病(感染性风险)的可,所以输血的风险评估始终应放在首位。

一、我国临床输血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约有40-50%的医师不熟习输血指征,也未受过血液保护和安全用血知识的教育,缺乏输血的风险意识;他们只知道输血对患者有益,但不知道少输或不输血以及进行自体输血可能对患者更加有利。如果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则我国的临床用血量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血指征偏宽,对血液制剂性能及使用方法没有认识,成分输血不合理,输营养血和放心血普遍,这在基层医院特别严重。

二、临床输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与多学科关联的新兴学科,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液资源和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临床输血风险,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和专业输血指南;主管行政部门规定输血质量是三级综合医院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毕业的临床医生输血基础知识甚少,培训和行为规范难度很大,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把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系统不全面,基础课与临床课相隔时间太久,以致于上了临床忘了基础。另一方面,输血教学的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简单,没有输血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致安排的课时不够,也没有实践课,导致学生所学输血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极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输血治疗行为,这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缺限,也是多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现在国内少数大学设立了临床输血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非常重视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但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临床医疗本科教学现状,对现行输血知识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的、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走上工作岗位,对输血治疗的基础知识如:血液制剂的品种、规格、剂量、使用方法及适应征牢固的掌握,灵活应用;对输血指征非常熟习、输血适应征很好的把握,对输血的风险意识明显的提高;对输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输血后的疗效评估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措施,对血液保护和自体输血的主要内容能熟练掌握。二是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材内容上,不能完全按《外科学》输血章节内容教学,在保留原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使用方法;强调临床输血过程管,结合2012年8月1日卫生部令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血站血液生产开始到患者输血结束为止,根据岗位分为管理者、医师、输血科技术人员和护士执行四个过程。每个过程有接口,接口往往是关键控制点,应让学生掌握输血过程的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相关内容,其中输血前的评估要结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贫血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不同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个体差异和输血风险进行综合评,临床输血申请应提供异体血和自体血让患者选择,应特别强制输血分级管理的要求。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输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治疗效果应有一个客观的结论,必须在输血病程记录中有记载,每输一次血都应有评价,无论是实验数据还是临床症状,都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输血不良反应重点让学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且也是较严重的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处理对策;为保护血液资源,还应加大自体输血内容和相关要求,对自体输血的适应为症、方法和有优点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今后在与病人进行知情同意时有沟通的基础知识。规范输血过程管理,应增加临床输血病程记录各输血相关文书书写要求。特别是紧急输血时的文书要求。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丰富些,应当留有学生自学的部分。三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由于改革前的教学计划学时不够,可以把其它课如《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进行调整,使学时数得到扩充。理论教学可以上大课,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实验课可以分班分两次上,共个半天,为使学生对临床输血有感性认识,学生先到血液中心见习,参观从血液原料的采集,血液的筛查,成份血的制备以及成品入库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对血液资源的宝贵,各种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把学生放到医院输血科,通过参观输血科的工作流程,血液的入出库、血液的发放,输血申请和输血病程记录和输血后疗效评估审核,对整个输血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四、教学改革实践体会

我院临床输血教学改革从2014春开始着手实施,已进行了两年时间运行。实施对像是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其中2011级共3个班132名学生,2012级共2个班99名学生。实施内容:理论课上大课,课时安排在《外科学》输血章节上,共2个学时,剔除一些次要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按照拟定的大纲要求,组织教学资料,进行重点讲授和要点分析,部分知识让学生课后自习,其中对贫血的病理生理,大量输血的方法,血液制剂的临床使用要点,如何进行血液保护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从教学效果看,在理论课现场,无论学生神态、注意力,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热情都要比前两届的学生要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同学们反映都限强烈。这一方面是一改过去学生非常反感的照本宣科,与时俱进生动有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果更好。通过两次的实验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两次见习,由于场地限制,学生要分组见习,由多名老师负责不同的组见习不同的内容,轮流交换学习。在中心血站见习中,学生主动向血站的老师提问,认真观察血液制剂生产过程,复习理论课的内容。实习结束后,不少同学主动要求现场参加无偿献血,特别对献成份血很感兴趣。在医院输血科见习时,学生们对输血病例的分析,输血相溶性试验,特别是对可输可不输的病人的判断,紧急输血前评估的速度,输血后的疗效评价方法,输血记录的样式,成份血的科学合理输注非常关注。临床输血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根本没有临床输血这门课,只是把临床输血的内容放在《外科学》上,若要深入改革,还要得到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教材上,应尽快组织好相关内容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我院该项工作已快完成,但愿这种改革能为临床输血工作垫定一个基础,并对该项工作起一个推动作用。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2

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关系非常密切。

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检验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

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治疾病及医学检验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由于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快于教育过程知识的更新周期,使得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与理论教育形成严重脱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专医学检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临床医疗仪器;实践;课程;教育

临床医疗仪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医疗仪器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医疗设备产业代表了最尖端的科技发展水平。学生应在掌握传统经典的医疗仪器的基础上,了解当今医疗仪器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一、临床医疗仪器课程特点探讨

1课程特点

临床医疗仪器是高职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功能在于让学生掌握常见临床医疗仪器的原理、调试及维护,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用电子仪器维护等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临床医疗仪器课程的教学中,始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仅仅以教材为主,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样的教育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无法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和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多数高职高专学校现有的教学教材大都不符合实际教学,原因在于,教材的编者忽视了对生产和经营实践这些方面的调查和了解,缺乏对就业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的科学分析。

二、临床医疗仪器教学建设和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的编写。教材的编写应打破传统学科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的临床医疗仪器为载体,并以典型的临床医疗仪器的故障為情境,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内容应简明扼要,穿插各种图表,学习情境由易到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材体现了该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反映当前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引进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

(2)教学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教”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教。传统教学中一直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这样的教育方法通常都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在现代教育中,要学会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所谓的“学”也不仅仅是学会教师所教的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这里的“做”不是简单地做实验,而是真刀真枪地对医疗仪器进行安装、调试和维修。

(3)课程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在电子课件、演示动画中,增强视频和声音演示效果,并将课程的资料整合后放进MOODLE平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和交流,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学习兴趣。在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之后,由于现代医疗仪器越来越精密和复杂,所牵涉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学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参与(会诊)能力。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实验、集中课程设计、学生兴趣小组及电子设计竞赛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医械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因此,增加课堂讨论及招标模拟课堂,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以上改革,我校学生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就业率逐年上升。

2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1)与行业内生产企业实行“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与行业内多家企业签约形成产学合作关系,学生在基地主要是学习实际生产工艺,同时,这些工厂、企业参与了学校办学的全过程。长期固定签约的单位有金华科迪医疗器械厂、金华科惠医疗器械公司等5家公司。

(2)与医疗卫生部门及医学院校开展“医工合作教育”。根据我校医工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产学结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和医疗单位合作。专业已先后与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医院、金华广福医院、金华文荣医院等5所医院签约形成产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医疗仪器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对临床医疗仪器课程教育的一些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及相关问题,同时也根据临床医疗仪器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质,提出了一些要求及解决的方法,目的是改进目前的临床医疗仪课程教学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敏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唯实(现代管理),2014(12)

[2]郦鸣阳,乐建威医疗器械应用性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J]今日医疗器械,2005(2)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4

关键词: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拓展和深化, 也是医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医学思维、锻炼临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医学以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现在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人均临床见习、实习的病床数减少;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造成学生动手机会、与患者接触机会减少;就业考研冲击, 导致学生实习时间被占用,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等, 这些问题都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 为了更有效的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让中医生有机会实践中医, 感悟中医, 体会中医, 我们探索提出了“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由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构成的完整体系。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结合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又要结合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 才能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摸索、建立了“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个阶段”为特色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即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主要目标, 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 以“岗前培训、临证实践、综合考核”为三阶段, 在中医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以期提高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中医学生的需求, 保证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以培养“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 将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相结合, 分三阶段开展, 构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三段临床实践教学的安排, 明确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同时以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与强化临床实践能力为两条主线, 贯穿体系的始终, 既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方法, 又提高了学生临床动手操作能力, 对保持中医特色、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医学人才意义重大。实践中, 我们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实践教学内容重组、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来逐步探索、开展三阶段临床实践教学。

1. 加强“四模块”岗前培训, 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入职业医疗生涯的一座桥梁, 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 只有打好这块基石, 实习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我们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医疗法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四大模块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 使学生对即将开展的临床实习生活有了总体认识, 对学生熟悉医院环境、强化医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处方及病历书写质量、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四模块”岗前培训, 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进入良性有序的学习轨道, 并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礼仪姿态服务于病人, 服务于临床, 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2. 整合院内资源, 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通过对医院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和探索, 借助医院“名医、名师、名术、名药”的有利资源, 通过“学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等手段来培养学生, 使之成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1) 培养中医临证思维。中医药要想成为社会公认、时代所需求的医疗手段, 就需要拥有大量熟谙经典, 勤修新知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而构建牢固的专业思想对继承中医学尤为重要, 我们建立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利用医院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 使之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 培养其中医临证思维能力, 为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奠定基础。名医讲座:强化中医基础回归教学。结合科室小讲座及请省、市名医开展经典理论临证运用的讲座, 提升学生对经典的学习、临床运用的兴趣和能力。名师传承:借鉴中医师承教育优点, 完善学生临床导师制度, 强调“一对一”固定带教, 要求导师通过指导临床操作、修改实习病志、交流临床心得、讨论疑难问题、开展教学查房等方式, 提升学生中医文化的基本素质和中医临证思维方式的能力。名术疗法:组织学生学习医院中医特色突出的诊疗技术, 如“伏九”贴敷、中医烙法、眼针、中医外治法、小儿推拿等特色中医技术, 提高学生运用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本领。名药辨识:请中药师讲解中药材辨认方法, 组织学生到中药局参观学习, 帮助学生辨认临床经常使用的中药材, 掌握中药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煎服方法等知识。 (2) 强化临床实践能力。采取讲座与实训、集中培训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周讲座, 采用PBL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 以病例为示范, 以问题为基础,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组织学生模拟临床接诊, 分组指导, 因人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开展典型病例讨论、分析, 教会学生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及体格检查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志, 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

3. 测试考核相结合,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我们总结既往的经验对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教学考核不能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同时借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形式, 全面考核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测试和能力测试相结合:水平测试主要检验学生对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侧重于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 通过周测试, 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侧重临床实际应用能力的检验, 通过病例探讨、病例分析等形式考察其临证思维能力。阶段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阶段考核包括医院组织的周考核和出科考核, 达到每周一考、每科一考, 强化学习内容, 督促检查学习效果。综合考核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 借鉴“三站式”考试形式, 包括临床基本技能考核、临床知识答辩、病历书写三部分, 全面综合检验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通过近年来的“三段式”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继续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 能为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永娜, 李玛琳, 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 :19-21.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5

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模式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分散和考核手段单一等问题.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我校对临床技能教学与考核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作 者:尹凯 桂庆军 文格波 涂玉林 姜志胜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2.44 关键词:临床技能   教学   考核   新模式   实践  

★ 学校工人年度考核总结

★ 教师工人年度考核总结

★ 工人安全生产责任书

★ 生产车间工人辞职报告

★ 生产考核通报范文

★ 生产车间工人的辞职报告

★ 劳务工人安全生产协议书

★ 职业生涯与规划范文

★ 安全生产考核方案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6

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临床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毕业生的质量。附属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必须重视临床教学管理,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才能确保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我院在临床教学管理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控制办法及激励机制,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指根据预定的目标及标准,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或主要观测点进行监测和控制,以便全面、准确了解教学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实践活动或行为。它是实现教学管理良性循环机制的重要保证。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原理,“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临床教学质量控制不仅应包含临床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包含了对教学运行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我院以全面质量观为理论基础,遵循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原则,依照大学、学院对临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标准,结合医院教学工作特点,制定出了一套全面动态的监控体系,主要框架由监控指标、监控内容、监控机构、监控依据、监控方法、反馈机制组成,该体系各项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见图1)。

二、实施监控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步骤包括:目标的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参照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我院建立了由医院科教部、临床医学系、临床教研室组成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小组。科教部全面负责制定教学监控计划、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印制各类检查记录本(表),如教学意见反馈表、教师试讲评价表、学生评教表、见习带教质量评议表、同行听课评价表、专家评价表等用于教学检查材料;按计划组织管理人员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督导,由5名专职教学秘书定期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保证教学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1)开学前阶段

科教部对各科室教师的教学日历、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的准备情况进行逐一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其改正。规定每学期科室开展青年教师试讲、集体备课、教学法学习、同行听课等均不得少于2次。督促各科室制定好各项计划,认真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对各项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给予及时公布。未按时完成工作的在《医院质量通报》予以通报。

(2)期中阶段

重点检查教学秩序和授课质量。实行专职教学秘书负责制,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纪律规定,通过秘书的反复督促和提醒,促使授课教师转变自由随意的教学态度,杜绝无故调课、换课、旷课和不带教学资料上讲台的现象;配合学院督导专家定期随堂听课,收集听课专家意见,定期反馈给授课教师;教学秘书按计划组织学生对分管科室授课教师进行评教,各科室被评教师不得少于授课教师总人数的50%。学期结束由科教部统一汇总并予以公布。

(3)期未阶段

重点检查试卷出题质量、阅卷评分质量,检查试卷分析、课程总结情况。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教研室主任要做好把关工作,对于不按规定出卷、阅卷的教师必须责令其改正。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由科教部全面负责临床实践教学检查和督导工作。要求各科室明确带教规范,规定各科室每周开展教学查房、教学病案讨论、实习生小讲课均不得少于1次,我们制定了各项实习带教记录本包括:学生考勤本、医德医风教育记录本、教学查房本、实习生小讲课本、教学病案讨论本、出科考核本等。教学秘书要对分管科室实习带教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实习生每轮完一个科室,要对带教科室及老师进行无记名打分和意见反馈,科教部定期收集汇总意见及评分结果,在《医院质量考核通报》上进行反馈。

3.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监控

年终对科室教学研究及教学成果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统计,内容包括:教改课题申报数、立项数、教学论文发表数、教学比赛获奖人数、教学成果获奖数、教学法改革试点数、参加教学观摩人次数等,对其加权量化,作为科室及个人年终绩效考核及评先选优的依据。

三、监控结果反馈

只有对监控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有效落实,才能确保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真正得到控制,从而达到监控效果。因此,我院科教部每月利用医院《医院质量考核通报》、《临床教学通迅》、院内局域网等信息平台反馈教学检查结果,使各科室及时有效的获取教学质量信息,也使各科室及临床教师从比较中发现自身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四、制定相应奖罚措施

要想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不仅要有一个健全、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惩罚办法,才能达到奖优罚劣、确保质量的目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奖励措施

在大学和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每年投入30余万用于教学补贴和奖励。为了强化医院教学管理意识,医院实行了教学管理津贴制,明确了责权利,对参与教学管理的教研室主任、科主任、专职教师按照工作量及质量发放相应津贴,医院还规定教研室主任、科主任必须上讲台,科室必须安排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本科班教学任务;为调动临床兼职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我院通过组织青年教师授课比赛和优秀临床教师评选活动,对成绩突出的教研室和临床教师进行大力表彰和奖励,在医院营造出了一种公正、公平的教学环境,大大激发了临床教师教学热情;医院规定凡申报教学改革课题、教材编写、课件制作的均给予奖励,对教学课题立项、获得教学成果奖的,医院再给予一定奖励,凡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教学论文的一律报销版面费,从而调动了临床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对开展双语教学、留学生教学的,除课时费翻一番外,再给予额外补贴;每年年终医院对科室全年教学质量监控结果进行一次汇总,加权量化后做为科室年终综合考核指标之一,并直接与科室及个人奖金挂勾。

2.惩罚措施

对于不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不履行教师职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教研室、科室和教师,给予经济处罚直至取消教研室主任、教师资格和待遇;对发生教学事故的教师给予全院通报批评,视事故等级,予以扣除课时费、延缓晋升等处罚。

五、成效

1.稳定了教学秩序,规范了临床教学过程

通过实施这种动态的质量监控,密切了我院与大学及学院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学院与医院的连动,推动了医院各项教学工作与学院步调一致、协调进行,彻底改变了过去临床教学工作滞后、秩序不稳、随意调课、换课、旷课的局面,使各项临床教学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2.增强了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质量意识

通过实施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临床教师整体教学意识明显增强,医院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教学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临床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2007年,医院有5项教改课题获得大学立项,年均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

3.促进了临床教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我院临床教师授课水平及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大学专家及学生评教反馈中,我院临床教师优秀率达85 %以上;近五年来我院共有34名教师在大学、医学院授课比赛中获奖,占学院总获奖人数的50%;有2名教师获大学教学名师奖,2名教师获大学教学质量奖;有3门课程获大学精品课程。7门课程获得大学一类课程,有3门课程获自治区精品课程。

4.提高了医院教学管理效能

通过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医院临床教学管理由过去的经验式管理转入到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大大提高了医院教学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出了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对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丽华.附属医院教学质量监控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10):437-439.

[2]傅燕,郑军,彭义香.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4,(10):434-436.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7

1 切合学科任务, 开展处方调查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不仅是教学本身的任务, 也是学科自身的要求。以往的临床药理教学偏重基础理论, 而临床药理学与基础药理学的重要区别是,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是在人体内进行的, 其范围涉及临床用药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这就要求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中应通过实践教学手段, 突出学科的特点, 使学生明确临床药理学任务的同时, 增强学生临床研究与实践能力, 才能达到临床药理学的教学目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基础理论。例如, 药理学基础理论中是谈到药物具有两重性, 应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药理学中,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指导医师或病人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 就是实践这一理论的重要手段, 也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以抗生素滥用为例, 抗生素的滥用, 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 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 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 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这样的背景下, 要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必须长期开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活动, 才有可能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谱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有明确的认识, 避免或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2]。在学习不良反应监测这一章时, 我们要求学生自由选择, 以某一类药物为调查对象, 通过积极与地方医院联系, 开展处方调查, 以搜集到的医生开的该类药物处方用药不良反应为材料, 逐项统计患者性别、年龄、ADR临床表现、ADR症状分类、引起ADR的药物及该药物的种类、剂型、用药途径等并进行汇总, 形成ADR报告。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哪些处方是合理的, 哪些处方的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进行探讨, 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结束后组员代表以专题形式向全班学生作汇报。通过开展类似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不仅实现了教学手段的飞跃, 也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促进了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结合, 提高了学生临床研究能力, 达到了教学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将“讲授式”教学转化为“探究式”的教学

在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教学中, 大部分的理论内容, 学生已在药理学课中有所熟悉, 过去的临床药理学课堂教学不免简单重复, 学生也仅仅是重复听, 显然这一模式不能增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促进临床实际用药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我们尝试将讲授式理论教学转化为“探究式”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真实感、富于探索的氛围中学习临床药理学。例如, 在讲授抗高血压药这一章时, 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高血压的危害性和药物分类, 然后引入一个病例:某女, 62岁, 头昏、心悸半年, 血压170/100mmHg, 心率52/min,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伴有高血糖、左心室肥大。诊断为高血压三级, 心动过缓, 糖尿病。在病例后列举当前医院常用的抗高血压临床药物, 如硝苯地平缓释片 (尼福达) 、吲达帕胺 (寿比山) 等等。学生6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病例中提供的诊断, 讨论制订药物治疗方案。要求学生讨论治疗方案中所用药物所属类别, 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选用该类药物的依据。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后, 每组以一人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该组的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如不合理应如何改善, 教师在其中起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手段, 营造出学生乐于探究、乐于讨论的课堂氛围, 让大多数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并且使探索、研究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鼓励学生找出书本上的错误和教师的错误, 启发学生领悟求异思维、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这种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理论课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机会。通过评论和讨论治疗方案和用药的合理性, 把药物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 相互交流个人看法, 相互启发,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一改往日课堂上的沉闷, 活跃了教学气氛。

3 切合培养目标, 组织专门的培训

根据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毕业后从事更多的是参与科研和临床用药, 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对口人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临床试验的相关流程和操作知识, 要求有适当的医学、药学或相关专业背景, 并经过必要训练, 熟悉GCP及现行管理法律法规, 熟悉试验用药品临床前和临床方面信息以及临床试验方案和相关文件。在临床药理学方面,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 均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做出最后判断。对新药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长期深入的临床观察, 是临床药理研究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群体病人中评价某一药物的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是第四期临床研究的主要形式。在临床药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接触在专业治疗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接触到药物研发前沿的知识和背景, 为未来的工作实习打下基础。我们专门聘请××制药工司的临床监查员对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专门的临床试验监查员 (monitor) 的培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通过培训, 使学生与临床药理一线工作人员面对面接触, 在培训中, 学生不但明确了临床试验的流程, 也得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类似的难得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培训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提高了对临床药理相关工作的认识, 对未来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更有信心, 受益匪浅。

综上, 临床药理学的内容丰富, 涉及领域较广。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理论教学模式与临床工作之间缺乏联系, 导致学生动手及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进而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和科研工作之后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们发现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既可以是教师言传身教, 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随着对医药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加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 重视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被动为主动日渐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 突破传统的讲授教学的束缚, 想方设法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营造富于创造的学术环境,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方式, 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达到从根本上提高临床药理教学质量的目的。今后, 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选择更多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项目, 切实提高临床药理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Bertram G, Katzung.基础与临床药理学[M].西安:国际图书出版社, 2000.

[2]乔海灵.开设临床药理学教学第二课堂初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1, 13 (3) :225-227.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8

一、临床实践病例的选择

根据病理学教学的具体内容, 收集临床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通过项目成员的讨论筛选后, 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临床大体图片和尸体解剖大体图片及组织学切片或图片作为典型案例, 删除原报告书中的结论性意见, 并编写相应的思考题。病例的选择要遵循两点原则:第一, 临床实践病例要具有典型性。典型性主要包括生动性和实用性。病例具有生动有趣的特点, 而且直观形象, 能使抽象的病理学理论寓于生动的病例之中,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病例资料来自于临床实践, 具有高度的实用性, 学生能够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丰富临床病理知识, 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打牢基础。第二, 病例的选择要具有启发性。病例是对医学理论知识的高度体现和浓缩, 通过一个病例的诊查展示, 启发学生调动所学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进行积极思考, 通过学生自我思考之后的理论知识, 不再是“死”的知识, 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和转化的“源头活水”。

二、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

在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中, 通过对临床实践病例等材料的深入剖析, 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以病例问题为中心, 开展讨论, 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进行合理链接, 从而进一步完善病理学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临床实践病例的展示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直观展示法。

直观展示法是一种最为直接和直观的展示方法。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对病例的相关图片、标本进行集中展示, 从而辅助病理学的理论教学。如在进行急性重型肝炎的讲解时, 学生仅从理论讲解中很难对此疾病有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时可以通过对这一典型病例的照片及病理切片的展示:明显变小的肝脏, 颜色变为黄或变红。这样学生们通过教师讲授辅以自主观察, 能够对急性重型肝炎的病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 比较鉴别法。

不同的病因可能会引起相似的病变和临床表现, 因此, 在病理学教学中可以对相似病例采用比较鉴别的方法, 让学生对相似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和临床表现进项比对, 通过对比和鉴别, 掌握病例诊断的要点。

3. 课后作业法。

临床实践病例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通过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得出诊断结果, 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三、具体实施步骤

以临床实际诊疗程序来设计、序化和组织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临床诊疗环境, 突出病理诊断的结论及其对后续治疗的影响[1]。除了模拟已确诊病例的诊治过程, 我们还对未确诊的尸体解剖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尸体解剖案例的临床资料, 大体表现以及对显微镜下形、态进行观察,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患者死亡原因的分析[2,3]。综合以上结果, 判断临床接诊医生是否做出了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等。具体过程为:

1. 课前准备。

将所有学生分为4~6组, 每组6~8名学生。教师将已整理好的临床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告知学生, 并挑选授课班级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场景和主要的临床症状的学习, 使其成为模拟病人。同组其他学生则推选一人作为接诊医生, 剩余的人则组成会诊团。要求所有学生 (特别是接诊医生及会诊团成员) 预习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内容并熟知相关案例, 思考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 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供大家讨论[1]。

2. 课中实施。

将模拟病人引入到课堂教学, 由学生扮演的接诊医生现场对学生扮演的模拟病人进行诊治, 会诊团提出会诊意见, 并从临床表现、病理诊断, 到最后实施的治疗措施进行分析。例如在讲心血管系统疾病章节时, 选择心肌梗死所致心包破裂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后, 教师对本次讨论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 并针对讨论中出现的疑惑进行扩展, 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如通过上述心肌梗死所致心包破裂案例讨论, 要求学生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继发病变, 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和并发症, 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的鉴别等。

另外, 在实施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病例的相关图片全面展示。但同一系统中的病例选取不宜过多, 应追求案例分析的深度而不是宽度。对一些学生较为陌生的临床术语或检验结果, 做出较为详细的注释;其次, 在课堂教学中应预留一定的讨论时间, 讨论前明确讨论主线,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病例中病理改变这一主线, 对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主要病变和死亡原因等进行动态的观察、思考和分析, 充分调动所学知识,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 要注意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学生听课中的反应以及单元检测获得相关的反馈信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到有用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及时调整理论、病案的深度和广度, 确保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

四、讨论

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 明确对疾病的诊断。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同时还可以验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的合理性[4]。我们前期实践中, 通过构建与临床实践情景类似的学习情境, 向学生展示临床诊疗疾病的真实过程, 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有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理性的临床思维, 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对接。这种边做边学的过程,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尽早感受临床实践的特点, 强化了职业角色。另外, 在讨论中,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进行诊断及会诊讨论时, 需要调动其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 这些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整合。因此, 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均有利于学生对既往所学知识的融合和巩固。作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 实施教学改革的班级比其他平行班级学生对病理学知识总体把握和思维逻辑性及严密性上都有所提高。

尽管对病理学与临床实践链接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它对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 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其次, 教师需要参与临床病理实践和或尸体解剖, 获得一手的教学资源, 才能将典型病例展现给学生。再次, 教师要熟练掌握各学科知识, 将疾病发生、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结局融会贯通。最后, 听课学生还需要发挥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前对既往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 才能在授课时, 跟上节奏。

综上, 通过对真实病例和尸体解剖案例的剖析, 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和使用性, 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进一步提升探究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通过分析案例中不规范诊疗行为, 进一步鞭策学生要按照诊疗指南工作, 避免出现医疗纠纷。总之, 作为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方法的补充, 病理学与临床实践合理链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病理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0) :174-175.

[2]金铁峰, 刘双萍, 李柱虎, 等.尸检示教在5年制医学本科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13, 36 (1) :77-78.

[3]苏金玲, 姜希娟, 马东明, 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91-92.

[4]孙静, 吕红梅.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 (53) :60-61.

[5]景丽, 常越, 董俭达, 等.病案教学法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南方医学教育, 2012, (3) :41, 43.

[6]黄萱.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创新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 :40.

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9

关键词:老年病学,教学改革,临床实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和其寿命的延长, 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保证老龄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培养熟练全面掌握老年医学知识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既往的老年病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只限于书本上的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知识, 相对比较枯燥, 学生兴趣不浓, 教学效果不好。现在在老年病学教学工作中采取了医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将老年病的特殊性、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的临终关怀等相关内容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掌握老年病诊疗技术的同时认识到老年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医学学科, 只有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 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老年病学基础知识教育

在课程教授中, 我们参照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1], 除了讲授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知识外, 还向学生介绍以下方面的内容: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 (包括疾病、功能障碍、症状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的评估和管理方法) ;常见问题如: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等。以上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建立全面的老年病学科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2 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树立新型老年病诊治理念

随着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变化越来越明显。他们普遍注意身体锻炼和膳食营养, 却忽略了心理健康。随着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变, 结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进行疾病诊治, 同时解决“身”和“心”两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据何流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得出[2]:老年人从繁忙的工作转为退休, 他们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抑郁的情绪。表现为少言、沉默、多虑、多疑、心烦、怀旧、喜欢独处;也可能由原来的温和、沉稳变得专横、武断,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针对以上老年人心理特点, 在老年病学临床实习中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①耐心细致地观察, 收集相关的心理信息, 掌握其心理活动, 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治疗。②教授交谈沟通技巧。对于一些沉默寡言、有抑郁倾向的患者, 通过促膝交谈和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交谈要充满同情心和耐心, 通过表情、言语、眼神等表现出对患者的充分理解, 使其愿意倾诉并表达出身心的疾苦, 以便于掌握患者的疾病信息, 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以指导临床工作。对于一些有自卑心理的患者, 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 消除其自卑心理, 使其正视现实, 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对那些偏执、脾气暴躁的患者, 要向其多介绍专业知识, 使其了解不良的心态可使体内多个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 导致免疫力低下, 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③不断向学生强调, 交谈沟通的过程是平等的, 就像是与家人朋友的聊天, 要达到既不伤害患者的自尊, 又能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的目的。

3 老年人一体多病, 但重点突出

老年病房中的患者年龄集中在60-80岁之间, 且以老干部居多。多数患者都存在一体多病的问题。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肝肾疾病合并发生于一名患者身上。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 学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不知到底从何入手。在从接诊到临床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抓住重点问题, 解患者之急”。在对患者的问诊过程中要对患者提供的病史进行梳理, 整理出有价值的线索。对患者住院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透彻的理解。治疗过程中要针对目前最主要的病症对症下药, 精简用药且要达到最优治疗效果。用药过程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老年人减量、禁忌的事项。如此接诊一个病人后, 学生既对多种常见病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提高了他们抓住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老年临终关怀

老年病临床实习过程中, 常会遇到病重临终的患者, 这是与普通病房明显不同的地方。学生们年龄小、社会经验少, 可能从未涉及到临终关怀的知识。在实习过程中, 针对学生这一薄弱环节, 加强对“临终关怀”相关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死亡有一个新的理解, 认识到生老病死为自然界的规律, 不必产生恐惧心理。对于临终患者不能给予过度的治疗, 也不能置之不理, 任其自生自灭。在这一阶段, 工作的重点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 学生对“临终关怀”这一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有了初步了解, 掌握了对那些即将逝去的患者该做如何的心理关怀及临床处理。

老年病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老年病教学与其他临床医学科目教学有所不同, 它不仅是单纯的医学概念不同, 同时还涉及到社会、心理、伦理等各方面因素。只有结合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 才能使之学不乏味, 教有良效。

参考文献

[1]黄晨, 米歇尔桑德斯, 叶止戈, 等.美国老年病医学教育与训练[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11) :139-141.

口腔医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 篇10

1 加强实习生法制与医德教育

1.1 带教教师介绍相关医疗法律法规

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和自身实际, 带教教师向实习生讲解《执业医师法》既是对执业医师的约束, 也是对执业医师的保护;同时介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特点, 要求实习生书写医疗文书时应规范、认真, 以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1]。

1.2 在实践教学中重视医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学中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 处理好医患关系, 尤其是实习生与患者的关系;以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小、花费最少的最优化原则为指导, 要求实习生尊重患者, 对患者一视同仁,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2 培养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

医疗质量既包括治疗技术, 也包括服务质量。这就要求执业医师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 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2]。

2.1 教会实习生接诊患者的方法

在临床实习时, 让实习生相互练习使用文明语, 带教教师示教时除讲解操作技术外, 还应教他们如何使用适当的语言问诊, 并要求他们掌握本科室规范的服务程序。实习生通过带教教师传授的交流技巧, 以及自己接诊患者的体会, 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和方法, 提高处理医患矛盾和解决医疗纠纷的能力。

2.2 培养实习生语言沟通能力

2.2.1 介绍诊治情况

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后, 应先制订治疗计划, 然后将所有的检查结果、诊断意见、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估计费用告知患者, 与其共同讨论, 取得一致意见。在介绍治疗计划时, 向患者提供多种选择, 把治疗过程、需要的时间、就诊的次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估计费用告知患者, 由其本人作出决定[3]。

2.2.2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注意培养实习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告诫他们与患者交谈时, 尽量避免使用强烈否定词语 (如“不”“不能”等) , 而应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设法增强患者信心, 调动患者积极性。

3 强化口腔医学综合技能培训

3.1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当前的医学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这就要求带教教师在实习生刚开始接诊患者时, 就强调他们所面对的是人, 而不是病。从采集病史到临床操作, 都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在接诊时, 应考虑患者受牙病的折磨和看病的恐惧心理, 尽量安抚患者, 让其愉快地接受治疗。在临床操作时, 动作要轻柔, 患者张口期间, 避免压迫患者头部、拉痛患者口角。为了让实习生有更多的体会, 可让他们模拟医生和患者角色进行体验[4]。

3.2 丰富口腔医学专业知识

(1) 根据实习大纲要求, 结合口腔修复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本专业的新业务、新技术, 举办科内学术讲座, 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和治疗失败病例分析, 使实习生尽快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诊治过程中, 达到加强基本理论训练、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目的。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临床实践中, 让实习生将较特别、罕见病例的诊疗情况记录下来, 然后查阅教科书或文献, 并向教师请教, 及时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实习生不断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5]。

3.3 训练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带教教师运用口腔科常见病例, 从检查、诊断、临床操作到复诊各步骤进行分析、处理, 帮助实习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给实习生选择一名患有多种口腔疾病的患者, 要求其详细检查后制订出完整的治疗计划并完成全部治疗。在此过程中, 教他们如何进行综合分析。例如, 在考虑患牙去留问题时, 不仅要考虑到牙病的治疗, 还要想到修复问题、能否作基牙等。经过对若干患者的治疗, 实习生就有了全面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在遇到较复杂的病例时, 带教教师可以组织全组学生讨论, 集体制订治疗方案, 以提高实习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 加强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培训

首先让实习生进行各种口腔材料的调制、治疗器械的准备等基本护理工作;其次让实习生先自行分组检查、练习操作, 训练基本功并增强自信心;最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口腔检查, 嵌体、全冠、固定桥以及桩冠的基牙制备, 取模、灌模、试戴等口腔修复学基本诊疗操作, 强化无菌操作观念, 培养实习生操作能力。

3.5 强化常用口腔器械操作训练

要求实习生熟悉口腔综合治疗机、点焊机、切割机、打磨机等口腔修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 以免由于使用不当, 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或造成设备损坏, 影响医院正常的诊疗工作。

3.6 建立临床技能考核体系

以测试直接接诊患者时的诊断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为基础, 初步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估体系。通过考核, 使实习生既了解自身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 又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 融合法律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培养, 能有效提高实习质量, 提高实习生临床综合能力。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 提出加强实习生法制和医德教育, 培养医患沟通能力, 强化口腔医学综合技能培训。

关键词:口腔医学,临床教学,实习生

参考文献

[1]屠军波, 杨壮群, 姚天华, 等.关于口腔颌面外科实习教学的新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4 (16) :21~23.

[2]张兰, 蒋月桂, 宋健玲, 等.论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综合素质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4 (14) :223~225.

[3]谭包生.从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看口腔医学临床教育的问题[J].口腔医学, 2003, 13 (3) :173~183.

[4]何文喜, 牛忠英, 赵守亮.关于提高口腔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几点思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5, 15 (6) :358~359.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针灸推拿;阶梯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2-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院校己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针灸推拿专业教育也逐渐完善。针灸推拿作为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正在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社会需要未来的针灸医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掌握现代医学科学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和人文理念。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以适应这一转变。我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针灸推拿学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并不断完善,在针灸推拿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针灸推拿学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提出

1.1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需要

目前,针灸推拿已广泛地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疾病,并扩展于美容、保健和康复等方面同时,国外对中医学特别是针灸推拿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这为针灸、推拿人才就业提供了极有前景的市场。因此,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提高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

1.2适应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的需要

培养新时期的针灸推拿专门人才,为各级医院及研究单位(包括攻读硕士研究生)输送合格的人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本科针灸、推拿专业而言,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中医、西医知识之外,还应重点系统地学习针灸、推拿学知识并接受专业训练,这样他们走出校门之后,专业方向才能明确。因此,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愈加重要。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够使同学们循序渐进地锻炼专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1.3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针灸推拿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基本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学习模式。以记忆、灌注、考试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重知识传授,而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未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造成学生在临床上动手能力差,面对患者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到学生就业。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强化训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连贯性不足与运用障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2针灸推拿学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界定

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就是指为适应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针灸推拿学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按照人类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客观发展规律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把针灸推拿本科学习分解成若干个阶梯,根据每一阶梯的教学目标系统围绕专业能力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进行教学,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3针灸推拿学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

3.1基本思路

针对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确立如下改革思路:通过改革,建立合理、优化的课程结构和体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强化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法,实现课程考核由以考知识记忆为主向知识、技能、态度综合评估转变。

3.2实施方法

3.2.1第一阶段:基础教学环节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是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前提。这一环节的最基本目的是打牢学生的临床基本功,确保学生在面对病人实习之前掌握“三基”,不把病人当作实验品。为此,我院制订了“关于加强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规定”,规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

2)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估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估,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院建立专家评教、教师互评和学生测评的三级评价体系。一是聘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专家作为专职督导人员,随机检查教学过程及其关键环节,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安排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以及教师相互听课并进行客观评价;三是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三级评价结果,对优秀教师的教法给予推广,并对评价结果较差的老师提出整改意见,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通过学术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根据教学进度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讲座和学术、学习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讲座过程中,专家能够了解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讲座、交流过程中,同学们能够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进展情况,增强了学习兴趣,稳定了专业思想,夯实了专业基础,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3.2.2 第二阶段:竞技锤炼环节

1)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大奖赛,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青年教师打下扎实的教学功底,更是重中之重。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大奖赛等方法,拓展多种培养途径,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上台阶、上水平。经过几年实践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不仅使基础医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2)每学期在学生中举办基本功大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正确临床思维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来自刻苦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不应当是纯理论的探讨,它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举办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手段。基本功大赛考查内容包括功法、针法、经络腧穴定位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针灸推拿手法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等。每个环节均由专家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操作做出点评,纠正学生的理论知识上的错误和操作手法上的不足。基本功大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测能力的平台,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和手法练习的热情。

3.2.3 第三阶段:实践提升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医学生要不断强化基本临床训练,在实践中加强逻辑推理和整合能力,学会逐步总结归纳病人的所有信息,并用相关理论来解释病人的各种表现。为了使培养的学生一走出校门便能基本上胜任自己的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期间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尽早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开设各门教学实践课。实践教学首先要抓紧课堂中的实践机会。我院针对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课,如点穴科

(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

推拿手法课、康复实验课等。在实验课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强化操作训练和能力训练,适合在实验教学中的理论讲授部分,从理论向实验转移,单独设立实验课程;在实验课考试考核方法上,与理论课同样要求,单独考试或考核,并以动手操作与笔试结合。

2)建立临床带教及病例讨论制度。临床实习带教是针灸推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教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教学生技能,同时也传授情感[3],是实现培养目标、落实教学计划的关键。我院在规范临床带教,严格选拔带教老师,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定期召开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座谈会,注重实习生及校方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评价,环环相扣,在临床带教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另外,我们采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通过临床的真实病例所呈现出的病情及变化,引导、鼓励和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病情表现中,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通过临床诊断思维,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技能。

3)鼓励并带领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针灸推拿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提高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我院成立了针灸推拿协会,由辅导员作为协会的指导教师,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教师和优秀的研究生进行义务授课和指导,为提高实践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经常组织同学利用节假日外出进行义诊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和服务。同学们用针灸、推拿、耳穴等疗法为普通市民治病,既方便了市民,又使自己有了亲自接触病人的机會。加之教师有针对性地边讲解,边示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长了才干。许多同学在参加义诊后说自己找到了做医生的感觉,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3.2.4 第四阶段:评估验收环节

为相对客观、有效地评价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临床技能情况,本院在中医院校创造性地制订了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临床考核规范体系,从病史采集能力考核、体格检查能力考核、辅助检查运用能力考核、经络、腧穴及针刺技术操作能力考核、推拿手法操作的能力考核、病历书写能力考核等六个环节进行考试。该体系在毕业考试及阶段性考核以及出科考试中运用,突出了针灸、推拿手法操作能力的考核,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应诊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针灸推拿学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阶梯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参与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循序渐进地提高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独立为病人服务。该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有利于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也让学生自己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对巩固针灸推拿专业思想,优化教学结构,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阶梯式临床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实践,该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中医药高等教育临床教学科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素香.21世纪医学思维方式的新特征[J].医学与社会,2000,13(4):1-2.

[2]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46-48.

[3]梁涛,李峥.论护理临床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 1999,34(3):167-168.

作者简介:

临床教学与实践 篇12

一、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仍是主流学制, 与其它专业相比, 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技术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 其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临床见习、专业实习、课外实践和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等各个环节, 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具有多环节、多层次、长周期、较分散的特点。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的引入和实施, 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 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强化能力培养己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 国内众多高等医学院校都在大力推进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包括建立临床“床边教学”模式, 设置“三早”实践课程, 尝试建立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技能中心, 设立模拟诊室、病房, 配备现代化教学模型、医学模特 (SP病人) 等。在教学上综合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 (PBL) 、客观结构临床考试 (OSCE) 、多站考试 (MSE) 等方法。但受原有几十年传统模式的束缚, 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学科为中心”模式的影响, 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轻应用,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 实践教学体系单一, 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 实践教学长期从属于相对独立的理论课且课程实验间缺乏交叉融合,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 实验项目内容设计的综合性、创新性方面体现不足, 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还不完善等。因此, 只有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 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才能适应当今临床医学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达到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实践

1. 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课程实验、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 彼此相对独立, 相互分离, 不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我们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形成以突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为目的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点。

(1) 整合构建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医学基础技能实验改革的要点是突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以各门课程各自开设实验的相互隔离模式, 将原有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从所属课程分离出来, 按学科性质 (形态、机能、分子、病原等) 开展纵向或横向的有机整合, 并独立设置课程, 使实验教学课程化。全部生物医学基础实验整合为五门实验课程, 即医学大体形态实验学 (整合原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 、医学显微形态实验学 (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整合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医学机能实验学 (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教学内容) 、生物分子检测与分析实验学 (整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实验学 (整合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基础技能实验部分则整合为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 即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学基础和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整合成临床基本技能实验学, 而把原来分散在其它学科中的心电图、实验室诊断和医学影像如X线、超声、CT、MRI诊断等相关内容整合为临床辅助技能实验学。通过实验课程的整合和独立, 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又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原则, 形成了完整的基础实践实验课程群。 (2)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实践教学之中, 有序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尽早接触科研, 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一是在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融合改革中, 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重, 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机能学实验和分子医学实验中引入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 这些实验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科研性质的综合训练, 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 (自行查阅资料, 自拟实验方案, 组织开题报告, 提交实验报告等) , 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二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校级开放性实验, 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论文撰写, 把科学研究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统一起来,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加强床边教学, 改革实习模式。临床课间见习 (床边教学) , 是培养学生疾病认症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实施以病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临床思维训练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即采用CBL (案例教学) 或PBL (问题教学) 为主的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指导下首先深入病房采集病史、查体认症, 然后教师结合病例提出相关问题, 学生集中分析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 学生完成见习报告,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针对近年来学生临床实习与考研准备、就业应聘发生较大冲突的矛盾, 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整体上将临床实习时间提前 (第八学期即进入临床教学医院实习) 并将临床实习分为通科实习和选科实习两部分。临床通科实习, 即临床轮转实习, 共计42周, 通过系统全面的临床各科轮转实习, 使学生受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 初步具备独立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 全部学生必须按实习大纲要求完成;通科实习结束后, 安排6周临床选科实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尤其是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临床学科强化专科技能培养。 (4) 完善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体系。临床技能是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 临床能力不只是单纯考评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而是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我们进行了专业综合能力测试的改革, 强调综合测试应以考察临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测试方式采取试卷笔试、床边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临床实习出科考试, 主要进行临床技能床边测试, 考核问诊、查体、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操作能力等;二是临床实习中期考核, 主要进行医德医风考核和临床病例分析笔试;三是实习结束综合考试, 由毕业前临床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组成, 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临床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临床技能规范化考试采取多站考试形式, 包括SP考站和和计算机模拟考站, 主要考核毕业生的临床基本技能 (如体格检查和临床常用操作技术) 和临床辅助技能 (如心电图和各种影像检查图片的判读以及常用临床检验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 。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测试贯穿于整个实习教学环节, 成为了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的促进了临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也为医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以及主要改革实践和创新要点等方面, 介绍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情况。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整合性实验课程, 实施创新教育实践, 加强综合能力测试等, 使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改革要求。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刘铁滨, 梁维君, 邓文艳, 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2) :226-228.

[2]雷丹琼, 林建荣, 胡岗.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0) :53-54.

上一篇:科学教学策略点滴谈下一篇:古诗教学应重视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