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精选12篇)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1
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医学教育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辅为临床见习, 时间短, 学生缺乏系统训练和实践机会, 尤其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的缺陷更为突出。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前提
临床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是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临床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教学意识, 有敬业爱业、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有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通过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临床医师为临床教学骨干, 组织新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 每个学期开学前提前集体备课, 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规范操作, 定期进行观摩教学,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以保证临床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重视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预先将见习的课程内容告知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和查阅相关的文献, 从而在临床见习前对见习内容有所了解;其次, 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临床见习内容通常以问病史、专科体检和典型体征示教等部分组成, 具体方法是教师先示范询问病史、正确的检查手法及有关的操作要点, 然后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相互体会正确的检查手法, 并能真正发现病人的阳性体征。最后结合病历及检查结果进行集中讨论, 分析病情和得到初步诊断,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临床思维能力。
三、提高对临床实习的管理
进人实习之前,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强化练习, 另一方面进行医德医风、医疗法规、医院各科室情况等的介绍和教育。使实习生对医院各科室情况和医疗情况有所了解, 使其适应医院新环境生活, 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针对目前实习生纪律松散管理不严的现状, 学校不能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就撒手不管, 而应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 定期派专人对实习生进行检查和监督。严格按照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的要求, 对实习生进行管理。
四、重视教学查房工作
定期组织教学查房活动, 让实习生汇报病情, 教师现场示范问诊查体。教师采用讲解与启发式提问相结合的方式, 并注意纠正实习生回答中的错误,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结合实际病人的病例资料, 深人浅出地分析, 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 强化记忆, 拓宽思路。在查房过程当中, 结合典型病历, 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该病的最新诊治进展展开阐述,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五、注意培养学生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普及, 患者用法律衡量医疗行为和结果及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 同时, 医患之间存在理想和期望高与现阶段医疗水平和公共福利不能完全满足的冲突。医患矛盾突出, 医疗纠纷上升。加强对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六、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对学生来说, 除了要学会临床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建立系统科学的临床思维, 掌握临床技能操作, 提高综合素质。临床思维又称诊断思维, 是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所进行诊断思考过程, 也就是以病人为中心, 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得到初步临床资料, 根据病人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的过程。进入见习阶段的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是片面的、零散的及缺乏横向联系。在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时常常遗漏重要信息, 在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决策时不能纵观全局、综合考虑问题, 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因此, 在见习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见习教学的关键。
七、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内科临床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 实用性原则:要求演示文稿主题鲜明, 论点准确, 条理清晰, 详略得当。 (2) 生动性原则:要善于利用动画、音乐效果来强调重点、难点。 (3) 科学性原则:课件的教学观点、内容、表达方式正确。引入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对各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易接受,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临床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 内容以临床为中心; (2) 课件多由在该领域具有多年研究经历及临床工作的主治医师或副教授、教授制作; (3) 实时更新课件内容, 追踪国内外研究及临床动态, 介绍最新诊断、治疗的思路及策略; (4) 以实际病案为例, 图文素材均来自临床, 有可溯源性; (5) 利用学科优势及对外交流多的优势, 广泛收集录像、录音资料,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6) 巧用医学软件, 增加教学互动; (7) 合理选择多媒体授课时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降低了教学时描述问题的难度,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 2005[1]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2]曹建芝:《刍议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5[2]曹建芝:《刍议内科学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2
摘 要: 神经内科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
为适应目前临床医学实习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着重介绍在神经内科领域内的一些实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将理论与实戏相结合,推出模拟教学,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使临床医学实习生在实习阶段内掌握更多的神经内科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神经内科见习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中医内科治疗内科湿疹的临床研究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湿疹;除湿汤
临床上常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形状多样、发作时溺水并向四周侵润,患者伴有瘙痒剧烈,难以忍耐。湿疹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运用常用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体内的病毒会存活较长的年限,并且在患者体内繁殖,有扩散趋势,难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与纳入标准
临床上多参照《皮肤性病学》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况的患者进行湿疹治疗:准备妊娠的男女患者、处于妊娠期货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肾病合并皮肤病的患者;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药物过敏者等。
1.2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了湿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从年龄阶段来划分:幼儿发病率较高,老年发病率较低,资料显示:不足1周岁的患者共45例,属于最高发阶段,2至5岁的患者共8例;28岁以上不足38岁的患者共12例,55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8例。从病程上划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患者发病部位划分:患者中发生在头部的共45例,发于其他部位的18例,发于四肢的11例。
1.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选择疏风、解毒、凉血、利湿,煎服中医。药方:15g,花粉6g,梔子花15g,白鲜皮9g,滑石12g,生地黄12g,桑皮9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温。同时辅助饮食,介辛辣、刺激性食物。疗程为1月左右,涂抹西药膏。
2结果
总治愈了达到90%以上,比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3讨论
湿疹病症疹断。
对湿疹进行的病症诊断,不同于传统的接触性皮炎类疾病,湿疹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病。临床上进行的诊断,主要在于鉴别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同慢性湿疹的差别。药方功效方向主要集中:疏风、解毒、凉血、利湿为主要功效。
栀子花花自古有亲热解毒的良好疗效,性甘微寒芳香,温热凉血保胃,温柔芬芳的香气能够沁人心脾,却邪;花粉同时可以增加精气神,强健体质,美容,并能够快速的解除患者的疲劳,延缓衰老,清热利尿、泻火除燥。白鲜皮能够祛热散风,清热湿燥;滑石能清热收湿;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杏仁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清热解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因此,该配方能对症下药,并能祛风解毒、凉血。本研究中中药治疗效果较慢,但辅以西药则能恢复较快。
慢性湿疹,具有慢性皮肤清润、肥厚、持续反复阵痒,难忍等特征,当前对引起它发作的病原尚不清楚,但多可能由患者本身的内因所致病,该病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选择糖皮质激素类的软膏能够对本病起到很好的作用,由于本病病程稍长,传统的外用糖皮质激素难以长期起效,复发率较高,本院选择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效果不错,它属于非甾体类外用抗炎药,其外用亦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皮炎湿疹,他的制病机理在于能够细胞内阻断花生四烯酸生成白三烯B4等炎性递质,进而达到抗炎、止痒的效果,多数研究表明:皮损处的白三烯B4浓度比正常人的高。因此可以选择此类药物辅助汤剂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上常常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再联合使用消肿、祛风良药能够治疗湿疹,通过对比治疗效果的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明显,多在20天左右时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本院自拟的汤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中西药结合能够有效的治疗湿疹。但在治疗中必须注意到过敏因子的接触,避免将病情加重,引起患者恶性瘙痒,导致感染,避免重复接触感染源。同时,应保持心情愉快,戒烟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参考文献
[1]李文忠,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山东中医杂志, 2006年08期.
[2]欧柏生,刘卫兵,王建民,荆鲁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2例.人民军医, 2006年08期.
[3]罗建远.皮炎湿疹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 (10).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4
关键词:临床病例,口腔内科学,应用研究
临床病例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以真实的病例或者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 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 研究的背景
(1) 病例教学法来源于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 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目前,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遍及世界各国。我国的案例教学法也已积累了20年的研究经验。2000年以后, 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逐渐将临床病例引入到口腔内科学的课堂教学中。
(2) 通过几年的口腔内科学教学我们发现, 口腔内科学相比其他学科来讲, 专业性更强、与临床联系更密切, 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大,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于口腔疾病的理解较为僵化, 在临床实习中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使用, 更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有的学生可以将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背得很熟, 可是当他们面对病人的时候, 却束手无策。由此可见, 将临床病例引入到口腔内科学的教学中, 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并加以推广已经势在必行。
2 研究的意义
面对口腔内科学专业性强、学生理解困难的现状, 教师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 就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及临床的需要, 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将临床病例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并且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 从而能在今后将其应用到各个临床学科的教学中并加以推广。
3 研究的内容
3.1 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0级口腔医学专业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将8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班, 两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入学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由同一教师对他们进行口腔内科学的授课, 教材统一使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口腔内科学》。
3.2 研究分组
随机抽取两个班中的一个班为实验组 (40人) , 将口腔内科的临床病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个班为对照组 (40人) , 利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两个班均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
3.3 研究形式
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统计分析来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4 研究的方法
4.1 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 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检索资料和查找参考文献, 采取写读书摘要、做笔记等方式, 采集了文献中与病例教学研究相关的部分。
4.2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 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 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 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将学生分成了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的学生在学习口腔内科学的过程中, 教师适当地引入了临床病例,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将临床病例引入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
4.3 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法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特定行为表现进行考查而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授课教师通过对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情、行为等进行观察, 并进行课堂效果分析, 作为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的基础, 这就对教师的应变能力以及对知识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4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填表法”, 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是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 (表) , 让其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 授课教师采用了自填式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并遵照客观性、必要性、可能性及自愿性原则对问题进行了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等方面, 以统计学生对传统教学法和病例教学法的满意度并将其进行比较。
4.5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重点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通过数据来体现病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4.6 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分析概括教育现象, 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科学教育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期末测试成绩分析, 总结将病例引入口腔内科学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对于今后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5 研究的步骤、进度安排及实施的主要措施
5.1 准备阶段 (2010年9月—2011年1月)
总结临床病例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撰写研究报告, 召开具体会议, 明确每位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工作任务。
收集、整理口腔内科学临床病例近70例, 其中部分病例来源于铁岭市、县、区各家医院的口腔门诊及私人口腔诊所, 部分病例通过网络及查阅文献获取。最后将所有病例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进行整理, 建立口腔内科学的病例库。
5.2 实施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7月)
5.2.1 制订教学计划
按照学校理论课72学时, 实验课36学时的教学时数安排, 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理论课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5.2.2 引入病例
在本次研究中, 使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将病例引入课堂。
(1) 结束式教学法。结束式教学法又称后叙式教学法, 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病例导入的方法。以病例作为一堂课的结束方式, 来强化总结该堂课的重点内容, 并对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病例可以是章节后的病例, 也可以是课程完全结束后的综合性病例。例如, 学完“龋病的临床分类及诊断”后, 举章节后病例:患者女, 18岁, 上前牙两牙之间有点状发黑, 无自发痛和冷热刺激痛。口腔检查:近中邻面点状黑斑, 表面粗糙, 叩诊 (-) , 探诊 (-) 。请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医生的检查, 作出恰当诊断。
在学完整个“龋病后”, 举综合性病例。例如, 患者女, 36岁, 因左侧后牙遇甜食酸痛不适而就诊。视诊, 近中牙合面有一墨浸状、直径约3 mm的龋洞, 探诊该洞深约3 mm, 质软, 患者有酸痛感, 去净腐质后达牙本质浅层。对学生提出问题:请问你对该牙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疗?从病因学的角度考虑, 应该怎样进行预防?
(2) 倒叙式教学法[1]。倒叙式教学法也称导入式教学法, 即以病例设置悬念从而引出要讲授的内容。例如, 在讲授“逆行性牙髓炎”时, 可选取这样的病例:患者男, 45岁, 慢性牙周炎多年, 昨日起右下后牙自发性、阵发性疼痛, 夜间加重, 从而就诊。检查:右下第一磨牙Ⅰ度松动, 叩痛 (+) , 颊侧牙周袋深6 mm。经各项检查后, 诊断为逆行性牙髓炎。对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医生是如何进行诊断的?做了哪些检查?又会如何治疗?此种牙髓炎与普通的急性牙髓炎有何不同?接着就开始学习“逆行性牙髓炎”。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 课堂气氛被调动, 学生思路被迅速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插入式教学法[1]。插入式教学法是将病例穿插于授课过程中, 在一堂课的授课过程中穿插简短的病例, 教师边讲授理论知识边分析病例, 使学生对疾病知识能逐条、逐点地巩固掌握,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教师在讲授“急性龈乳头炎”的临床表现时, 可举例如下:患者男, 23岁, 右上后牙突然自发性疼痛3天, 否认咬硬物史。临床检查:右上后牙区未见有龋齿及深牙周袋, X线片示牙体未见异常。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诊断为急性龈乳头炎, 口腔检查最可能发现的是:A牙隐裂;B牙龈表面溃疡;C牙龈乳头坏死;D牙龈乳头充血水肿;E龈裂。通过插入式教学方法, 随时巩固了课堂重点、突破了难点,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5.2.3 分组讨论
在课堂上, 教师将学生分成4组, 每组10人进行讨论, 最后由一名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 首先归纳出病例的关键部分, 再总结出正确答案。如果讨论出现冷场, 教师可提一些恰当的问题, 促使讨论继续进行;对于较难的问题, 教师要提示学生联系基础知识解答, 并做到循循善诱, 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某些见解, 教师可以随机提出启发式问题, 以活跃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思维。
5.2.4 写总结报告
通过各种形式将病例引入课堂, 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 要学生写出总结报告,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一环节既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全批全阅, 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对于学生在报告中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 可在课堂教学的答疑过程中集中解答。
5.3 总结阶段 (2011年7月—2011年9月)
在总结阶段对学生的期末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写出书面报告。
6 研究的结果
6.1 两组学生期末测试成绩比较
期末考试时,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都采取闭卷考试, 满分100分。题型有单选题 (20%) 、填空题 (20%) 、名词解释题 (12%) 、问答题 (18%) 和病例分析题 (30%) 。试卷内容涉及面广, 难度适中。对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χ2检验, 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期末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 。
6.2 问卷调查结果
在两组学生课程结束后, 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 回收有效问卷40份, 回收率100%,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将病例引入口腔内科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并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能紧密联系临床, 有一定的可行性。
7 研究结果分析
7.1 将临床病例应用于口腔内科学的效果分析
7.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在教学中导入病例,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3]。学生听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 而是形象生动的病例,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7.1.2 有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由于采取了分组讨论, 学生不再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 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根据教师引入的病例总结出临床表现, 进而对疾病做出诊断, 提出治疗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7.1.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通过引入病例, 让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通过提问、反问、设问及辩论, 使学生在紧张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中, 锻炼自己的思维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7.1.4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职业教育学制较短、学科较多、进度较快, 因而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很少。通过将病例引入课堂, 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生动的病例, 能使学生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7.1.5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将口腔内科学的临床病例在课堂上进行应用, 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渊博的口腔内科学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丰富的口腔内科学教学与实践经验, 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思想上和教学方法上要从传统“教”的模式向“导”的模式转变, 进而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准备、收集、整理、设计大量的临床病例, 并且利用期刊、网络, 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
7.2 存在问题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总结如下, 以期与教育工作者共勉。
7.2.1 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由于教师要随时结合病例讲授知识, 所以, 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病例, 并且针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将病例进行整理、设计, 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将病例引入课堂, 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还要能够自如地驾驭课堂, 对课堂随时出现的状况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另外, 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所以, 将临床病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 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7.2.2 要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将病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绝不能单纯使用病例教学法。运用病例进行教学时, 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的讨论和发言, 教师只做引导、总结和适当补充, 这就很难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 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此时, 就应该通过课堂提问、反复强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所以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 研究者要注意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以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7.2.3 要正确评估学生状态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 原有的理论基础水平也有高有低, 所以, 在进行病例教学时, 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还要注意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 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如果讨论时间过长, 课堂过度开放, 不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还将导致其无法专心进行课堂讨论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这提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全面评估学生的状态, 以便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邹晶.病例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1) :272-273.
[2]刘彤, 吉利.西医内科学病例引导式为主创新教学模式的初探[J].中医教育ECM2010, 29 (2) :34-35, 39.
[3]徐仁华, 胡业佳, 袁圳伟.病例引导的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高职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28) :2911-2912.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5
一、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为主,以培养临床高级专业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团结协作,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事业而献身。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继承和发扬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能独立承担本学科临床医疗工作,在临床医疗技术上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
4.结合临床实践,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5.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3年。
三、研究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疾病的临床研究(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临床研究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研究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研究
四、培养方法及要求
课程学习集中半年时间,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课程
1.公共必修课
20学分
自然辩证法
3学分(54学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36学时)
外国语(英或日)
6学分(216学时)
医学统计学
3学分(54学时)
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基础
4学分(68学时)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
12学分
中医临床基础
3学分(54学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6学分(108学时)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研究进展
3学分(54学时)
(二)选修课(至少2门)
4.5学分
高级病理生理学(限选)
3学分(54学时)
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学时)
医学免疫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中医药文献检索
3学分(54学时)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2学分(36学时)生理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病理学及其进展
2.5学分(45学时)
公共必修课及选修课由研究生处于第1学期统一组织课堂教学及考试,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由第一临床医学院组织相关教研室于第2学期安排授课及考试。课程学习要求有统一教材、教学大纲和参考书目,同时建立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保证学习质量。
(三)临床能力培养
1.基本要求
按住院医师培养方式轮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进行严格的临床训练,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其操作技能。
2.具体时间安排(共26个月)
(1)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每周1—2次随师门诊或查房。(2)临床轮转20个月(本专业科室6个月,相关科室14个月)。①本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应尽可能放在临床轮转的后期,便于导师与本专业科室协商,统一安排临床轮转和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也便于学生撰写论文。
②临床轮转的科室与时间:详见《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安排规定》。
3.轮转要求
(1)轮转期间尽快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临床情况。按要求书写经管病人的大病历并记好病程记录。在病房轮转期间每月不少于5份(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可书写住院记录),做到及时、完整、准确、清楚,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2)在病房工作期间,负责5张床位,在指导小组的指导下,掌握本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诊断、治疗和实际操作技能。
(3)参加轮转科室的一切业务活动及政治活动,必须参加科室值班,由所在科室负责考勤。
(4)进入本专业临床轮转后,应同时进行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
①临床训练:研究生进入本专业的病房、门诊轮转期间应加强三基训练,轮转结束达到临床高级专业人才水平。
②科研能力培养:导师以及指导小组成员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指导研究生正确选题,进行科研设计,按时开题,完成论文的临床观察,积累临床资料。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学术活动。
③教学能力的培养:参加一定量的教学工作(含科室小讲课)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5)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6)三年学习期间,要努力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在省级或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
(四)考核
临床理论采取综合笔试,临床业务技能采取口试、床边实际考核、模拟操作及抽查医疗文件等方式,考核小组按临床考核项目评分表进行逐项评分,取平均分,最后得出综合分数。
1.出科考核:每个科室轮转完毕后,由科室负责人及带教老师组成轮转考核小组,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表现及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将考核情况和评定意见填入“临床医学研究生轮转考核评定表”备案入档。
2.中期考核:完成部分临床科室轮转及开题报告之后,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5月份,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成绩、临床能力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具体详见《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期筛选实施细则》。
3.综合考核:研究生在完成理论教学及临床轮转结束后由本学科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3~5位专家组成的综合考核小组,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考试,考核成绩达标,方可进行论文答辩。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一般可不做实验研究,论文撰写不能占用临床轮转时间。具体要求详见《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若干规定》。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时间安排规定
(试
行)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时间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共三年,其中课程集中学习6个月,临床轮转26个月。
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轮转阶段安排] 1.临床内科专业(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包括:① 相关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的临床轮转不得少于3个科室,可以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辅助科室,时间为14 个月。② 本专业科室(指三级学科)临床轮转时间为6个月。③ 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
2.其他临床学科专业(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推拿学)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包括:① 相关专业科室的临床轮转不得少于3个科室。时间为8个月。② 本专业科室(包括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辅助科室)临床轮转时间为12个月。③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
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工作应尽可能安排在临床学习的最后阶段,以便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三、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进程
1.课程集中学习6个月: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2.临床轮转26个月:第一学年第二学期(3月)起至第三学年第二学期(4月底)结束。
3.研究生开题报告完成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月或4月)4.中期考核完成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5月)
5.导师指导下临床工作6个月:第三学年第一学期(11月)起至临床轮转结束(4月底)。
6.毕业考核完成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4月底)。7.论文答辩完成时间:第三学年第二学期(5月底)。
附:各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肿瘤病房(含门诊)
6个月 本专业肿瘤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3个月 消化内科
3个月 呼吸内科
神经内科
血液科
急诊科
放射科
B超室
病理科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1个月
中西医结合临床血液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血液病房(含门诊)
6个月 本专业血液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2个月 消化内科
2个月 呼吸内科
2个月 神经内科
B超室
心电图室
血研室
骨髓室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1个月
2个月
2个月
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专业临床轮转科室
跟随导师消化病房(含内镜室)
6个月 本专业消化病房
6个月 心血管内科
3个月 呼吸内科
2个月 神经内科
2个月 内分泌科
急诊科
放射科
B超室
具体轮转科室先后次序根据情况自定。
2个月
1个月
2个月
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探讨 篇6
【关键词】 内科学;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临床实践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所有临床医学的基础所在,与医学各科之间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内科不同于外科,两者的工作性质和医生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内科学是一门非常系统的学科,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内科医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临床实践。
1 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1 高校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 很多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注重教导学生掌握内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内科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优秀的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偏差的想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即使掌握丰富的内科知识,没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徒劳的。
1.2 学生实践操作意识不强 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学,使得学生注重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并不能积极主动地对内科进行探讨,使得自身的内科学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除此之外,有的学生虽然特别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时间操作意识加强,并不能讲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运用,使得实践操作能力一直得不到较大地提高。
1.3 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差 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较为严格的招聘制度,使得招聘到教师并没有拥有较强的教学水平。有些内科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拥有较扎实的内科专业知识,对学生起不到很好地指导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并没有非常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知识面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也使得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受到一定的阻碍。
2 加强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 很多高校内科临床教学实践得不到有效的施展,其主要症结在于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忽视。临床时间是检验学生对内科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的必经之路。很多高校管理者片面地任务,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掌握牢固的内科理论知识,以为临床实践是工作之后才需要做的事。这种思想是教学理念的偏差,是阻碍教学实践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该进行反思,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向教师和学生讲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去医院进行实习,在实践工作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
2.2 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 除了高校管理者对临床实践的重视较低之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意识较差也是阻碍教学实践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原因。对实践操作的意识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意识较强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才能注重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實现自身对知识的空缺,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经验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对实践操作的意识。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应该不断地巩固内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暑假或寒假期间,可以申请到医院进行实习,通过实习老师的相关指导,学到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
2.3 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 很多学校会在大二、大三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原本是一项非常有利的事情,但是由于学校安排的医院本身能力较差,导致实习并没有发挥其本质作用。针对此种现象,学校管理者应该作出改进,加强学校与实力较强的医院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安排较好的实习单位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医院进行合作,让实习的作用真正得到发挥,让学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和工作经验。
2.4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很多学校引进的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不当,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导致学生并不能得到实用性较高的知识。学校应不断的健全招聘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招聘内科专业教师时,不应该片面的注重教师的学历,更重要的是教师丰富的工作经验。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作为评价教师合格程度的标准,除此之外,要建立相对健全的用人管理制度,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内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总结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疾病的定义、历史、症状、病因、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等等。内科医生通过对病人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进行一定的分析,找出适合病人病情的治疗方法。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内科专业人才,虽然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临床实践能力却较差,这种现象主要归结于高校对内科临床教学实践的重视较低、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不强等等。为了能够改进这一弊端,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提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度;2.强化学生实践操作的意识;3.提高内科专业学生的实习质量;4.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5.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相信做到以上5点,便能有效地提高内科临床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林,何苏勤,孙洪程;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04期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临床内科,岗位胜任力,实践教学,核心
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PBL法、LBL法及CBL法等。为了提供更高素质的人才, 使医学生能在医疗界更好地发展,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提高临床实践效果[1]。本研究通过对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实践来分析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内科教学效果,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在内科临床见习大四学生60例, 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女性23例, 男性7例, 年龄22~25岁, 平均年龄 (23.60±0.45) 岁;B组女性24例, 男性6例, 年龄22~25岁, 平均年龄 (23.11±0.33) 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予传统教学法教学, 即教师精讲、现场带教、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并提供检查结果, 然后学生总结、提出诊断、治疗方案, 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B组予岗位胜任力评价法教学, 即教师运用文献研究法确定学生应获得的岗位胜任力和教学目标, 接着研究设计并制定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 依据评价模式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学生见习结束后的临床实践效果。判断标准根据考核评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评价。考核评分:应用教学老师自行设计的操作、理论考核试卷进行评分, 满分100分。问卷调查:现场发放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课堂、知识运用、能力培养情况三个方面, 满分100分, 得分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 小于60分为不合格[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进行χ2值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理论考核评分、操作考核评分、问卷调查合格率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医学生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技能操作的机会不断减少, 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生临床实习的需求。因此, 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如岗位胜任力评价法教学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4]。
注:与A组比较, *P<0.05。
本研究显示, B组的理论考核评分、操作考核评分、问卷调查合格率均高于A组, 差异显著 (P<0.05) 。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内科实践教学效果更显著。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内科实践教学通过岗位胜任力评价这一科学方法来提高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还通过评价模式来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 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导致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以及创新精神, 而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内科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融合, 培养自学、思考的能力, 使其能够得出更加可靠的诊断、治疗措施等。
综上所述, 在内科临床实践教学中, 改进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方法, 以岗位胜任力为主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为探索合理、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开阔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何建忠.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内科护理情境教学探讨[J].蛇志, 2011, 23 (2) :214-217.
[2]兰泽栋, 谢兰竹, 葛林虎, 等.“两个出口建设”在提高口腔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 31 (5) :627-628.
[3]谢向辉, 申昆玲, 王爱华, 等.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9 (6) :58-59.
[4]王金金, 刘云, 田甜, 等.护士长岗位培训临床见习的教学组织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10) :759-760.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8
1 PBL 教学的基本要素
PBL教学是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美国神经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McM aster大学医学院首次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并获得很好的效果。
PBL教学法基本要素: ( 1) 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问题就是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不变的解决方法。( 2) 着重于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很少老师来教。( 3) 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 4) 每一个问题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和讨论。
2 PBL 的理论在临床内科上面的教学
消化内科是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口腔到大肠涉及多个脏器,这些脏器疾病常见且相互关联,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消化内科疾病存在复杂、多样、关联性强等特点。
2. 1 PBL 成功的重要点是设计的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应准备足够的综合性问题,如整体假设( 导致……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 检验假设( ……与……之间存在联系吗?) ; 寻求原因( 如何评判……) ; 制定一个计划(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方式? 我们应该问怎样的问题才能使这个假设成立或排除?) ; 假设现象( 为何这些现象和正常情况不一样? 他们提示了什么?) ; 检验过程( ……的结果是什么?) ; 明确学习的 需求 ( 我知道什 么? 我需要知 道什么? 如何知道?)
2. 2 主要部分是学生
20名学生结合一个小组,选一个主持讨论,老师在旁边听学生的讨论和思路,给每个学生病例的详情,发病原因,送医院过程,然后讨论,作好笔记。接着给学生们另一张病例详情,包括病人病情的变化,学生继续探讨,然后再做详细记录。然后发第三张病例给学生,具体治疗方面的这些问题学生先进行思考,讨论,接着就结束了。下课之后学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病例方面进行学习,第二次上课进行讨论的时候,先把检验的结果发给每一个学生,如影像学、病例结果,列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讨论。然后再给每个学生病例介绍,包括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治,让学生记录并探讨诊治的原理等,结束后,学生继续寻找各种资料,了解病人诊断后的病情,让学生解答问题。
2. 3 考核与总结
PBL教学的评估大致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式评估。终结性评估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决定学生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终结性评估之后通常不会给反馈意见。形成性评估是以指导今后学习为目的,督促学生反思,形成性评估之后需给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有所改进。
在PBL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的角色成渐退式,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 scaffolding) 与教练( coach) 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facilitator) 、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3 内科临床教学 PBL 模式的优势
相比之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受许多限制,如班级规模、教学条件、师资条件、学时的多少等,这些问题教师很难解决。
4 讨论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艺术都有很高要求,带教老师不但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内容熟练掌握,还应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带教老师还应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2008-2012级二年级研究生共32名开设20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
1.2 方法
以考试、临床思维、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循证医学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循证医学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循证医学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循证医学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临床思维、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综合调查学生对循证医学的应用情况。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相关知识背景、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对临床证据的评价能力以及医学知识更新能力等由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组成。1.3统计分析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神经内科二年级研究生32名, 年龄在23~32岁, 平均年龄26.4岁, 其中男生14名, 女生18名。接受循证医学课程培训前均修过统计学、科研方法、文献检索以及流行病学等相关课程, 学生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2 试卷分析
32名学生考试成绩最低71分, 最高96分, 平均成绩82.6分, 标准差6.68分。对循证医学关键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见表1) , 学生对EMB大部分知识点均能理解, 但对循证医学实践中常用的统计学指标和方法、Meta分析两章的掌握程度需要加强。
2.3 应用情况和效果分析
神经内科研究生在经过循证医学课程培训后, 觉大部分学生能过在临床、科研的不同方面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包括文献检索、外文阅读、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证据的评价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其中在文献检索能力和临床证据的评价能力两方面对学生帮助最大。
3 讨论
循证医学是指:临床医师在确定患者临床问题的前提下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临床最科学的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 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 对患者做出医疗决策[2]。其核心是遵循最佳证据的医学实践过程, 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 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 用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3]。
神经内科科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不仅需要担负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还要参与和组织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以及临床研究, 部分毕业生甚至要承担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工作。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和诊疗手段技术的进步, 神经系统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都有了新的发现, 神经内科新治疗靶点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也迅速发展, 神经系统方面的生物医学类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这使得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研究方向和诊疗策略都在不断变化。因此神经内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一套在神经系统疾病知识方面不断获得和更新并甄别有价值的信息, 在神经内科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最好证据、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长效的理论和方法。在神经内科研究生教育中开展循证医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的培训, 帮助研究生学会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 有助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 又有临床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符合神经内科硕士培养的要求[4]。
观察发现在循证医学课程培训后, 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各章知识总体均能理解, 但统计学指标和方法、Meta分析部分应加强。考虑与研究生曾接受流行病学、文献检索、科研方法学以及统计学等循证医学相关基础课程有关, 统计学指标和方法、Meta分析部分的欠缺提示, 在研究生基础课程设置中进一步加强统计学课程的培训和考核。在循证医学应用方面, 神经内科研究生在经过循证医学课程培训后, 绝大部分学生能过在临床、科研的不同方面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包括文献检索、外文阅读、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证据的评价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之, 在神经内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开展循证医学培训, 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学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科研和临床思维的学习能力, 为毕业后成为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更好地为神经科事业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元春, 刘红卫.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循证医学新模式[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1, 14 (4) :300.
[2]Samkaew W, Boonmee S, Sayomporn S, et al.Evidence-basedmedicine in clinical curriculum[J].Evidence-BasedMedicine, 2006, 35 (9) :615-618.
[3]Sackett DL, Straus SE, Richhardson WS, et al.Evidence based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secondedition) [J].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0:1-240.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教师,标准化病人,呼吸内科,临床教学
呼吸内科具有疾病种类多,理论知识多,对三基要求高的特点。而且呼吸内科的部分知识和技能对临床各科医师均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学习任务重,实习科室多,目前医学生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的时间偏少,通常只有2-3周左右。如此短暂的实习时间不仅使学员接触的呼吸内科疾病种类有限,而且不易养成较好的问诊、系统的查体及总结病史特点的能力。许多学员从呼吸内科实习结束后仍未形成较好的临床诊治思维。因此,有必要改进带教模式,提高呼吸内科临床教学质量[1]。我科在2006年-2009年试行了教员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方式进行临床带教,并与传统临床带教方式进行比较,探讨两种带教方式在呼吸内科学临床带教中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参与研究的教员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06年9月-2007年5月由教务科分入我科的临床医学本科实习学员共165人,其中男生为95人,女生为70人。带教教员有4名,均为我科军人医师,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5年以上临床教学经历,均具有博士学历。带教教员均接受医院及呼吸科专家组织的呼吸内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1.2 分组及各组的带教方式
每期学员入科后分配给各带教教员,由事先设计的随机表决定每位教员采用的带教方式。如2006年9月第一周入科8名学员,每位教员分配两名学员。按随机表,第1、4号教员采用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方式进行临床带教(Standardized Patient education group,简称SP组),第2、3号教员采用传统方式带教(Traditional education group,简称T组)。SP组有84人,T组有81人。两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
SP组学员除每天接受传统方式带教外,还由带教教员扮演标准化病人进行2小时问诊、查体及诊疗思维的培训,每次培训涉及呼吸内科不同的疾病。T组学员只接受传统带教学习方式。
1.3 考核方法及评价指标
学员入科时接受呼吸内科理论及查体考试,出科时接受以下几方面的考核:问诊技能、查体技能、病例特点总结及提出诊治方案的能力、理论考核。以上各项考试由科内组织专家进行考核,每项考核方法均有明确的考核点及评分标准。
1.4 统计方法
所有考核成绩均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学员的入科考试成绩。SP组与T组的入科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82±8.2)分vs(83±5.9)分,t=-0.330, P=0.745,SP组与T组的入科查体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72±7.9)分vs(70±6.9)分,t=0.699, P=0.494,见图1。
两组学员出科时问诊技能考核成绩。SP组的出科问诊考试成绩显著高于T组(87±7.1)分vs(78±8.3)分,t=2.555,P=0.020。见图2。
两组学员出科时查体技能考核成绩。SP组的出科问诊考试成绩显著高于T组(84±8.3)分vs(76±5.4)分,t= 2.577, P=0.019。见图2。
两组学员出科时病例特点总结及诊治方案考核成绩。SP组的出科问诊考试成绩显著高于T组(87±4.1)分vs(78±6.9)分,t=4.774, P=0.000。见图2。
两组学员出科时理论考核成绩。SP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略高于T组,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89±4.5)分vs (86±4.7)分,t=1.942, P=0.068)。见图2。
注:*P<0.05, **P<0.01
3 讨论
呼吸内科实习涉及较多病理生理学知识,且对三基要求高,对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查体及临床诊治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时间所限,医学生在呼吸内科所见病种有限。加之部分患者对医学生实习缺乏理解和支持,使得临床带教难度较大,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甚至部分医学生实习结束后仍不能系统地完成问诊及查体,没有形成良好的临床诊治思维。因此,改革教学方式,提高临床带教水平,是目前每一位临床教员面临的课题。
传统的临床带教往往采用医学生跟着带教教师查房,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医疗文书书写、开具化验单、进行简单的诊疗操作。这种带教模式的缺点在于,医学生只能接触到带教教师所收治的病种。且由于各带教教师的查房风格、表达能力、带教习惯不同,使得临床带教水平参差不齐。针对以上问题,我科试行了新的临床带教模式,即在传统带教方式的基础上采用教员扮演标准病人的方式进行教学[2]。并对新式临床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本研究获得我院教务科及我科领导、专家的支持。历时3年,有165名临床医学本科实习学员参与了本研究。按随机表进行分组,实验组(SP组)与对照组(T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方面无差异。两组实习学员的入科理论考试及查体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经过3周的呼吸内科实习后,由科内组织对每位学员进行问诊、查体技能、病例特点总结和诊治方案及出科理论考核。结果表明,新式临床带教方法可明显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查体能力及诊疗思维能力。SP组学员的问诊、查体能力及诊疗思维能力考核成绩明显优于T组学员,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SP组学员的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略高于T组学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又称模拟病人( simulated patient ),或者病人指导者 (patientinst ructor),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扮演病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3]。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克服了病人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缺点,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的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4]。
由于资金、人员、专业性强等多方面原因,很难在非医学专业中筛选出标准的SP,所以我们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的做法,选择了我科几名医师进行培训,经考核后作为SP。
我科应用标准化病人重点在于培训学生的查体和问诊技巧。问诊的病例由我院专家设计,通过SP扮演,再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及进一步处理的计划。另外,从标准化病人反馈的信息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常漏问相关阴性症状,漏查一些与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有关的体征。为此,教师可据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讨论。在问诊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加强学生以下技巧的训练,如“仪表和礼仪”、“避免医学术语”、“组织安排”、“时间顺序”、“引证核实”、“结束语”、“进行如何将坏消息(如患癌症)告诉病人或家属”、“如何说服病人接受某种特殊治疗(如副作用较大的化疗或者有创伤的检查”)[5]。通过这类训练,使学生实际处理病人社会心理因素的能力大大提高,也更能适应目前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求。
另外,与招募患者做为SP不同的是:由我科有多年带教经验的专业医师作为SP,不但提供给学员更多的病种资源,而且在每一次问诊、查体后都会及时进行病例特点的总结及提出诊治计划的训练。每次培训结束后都会及时点评,指出学员问诊的不足、纠正其错误的手法、对其总结的病例特点及诊治方案进行修正。大多数学生反映,这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受益较大,印象极深,在短时间内能较好地体会如何诊疗疾病的全过程,并得到及时指正,掌握知识全面。
本研究在传统临床带教的基础上采用教员扮演SP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与单纯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相比,可明显提高学生的问诊、查体能力及诊疗思维能力。对提高和稳定呼吸内科临床带教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这一经验可以供临床其他科室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艰,陈卫强,任新玲.呼吸病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进[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563-564.
[2]路中,戚丽,李贵新,等.内科标准化病人在评价实习医师临床技能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08-310.
[3]Price E G,Windish D M,Magaziner J,et al.Assessing validityof standardized patient ratings of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behavior using the Roter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J].Patient Educ Couns,2008,70(1):3-9.
[4]谢协驹,吴天美,韩祥畴,等.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97-399.
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经验探析 篇11
【关键词】神经内科 临床实习 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80-01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临床实习教学作为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临床实习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神经内科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室,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医学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临床实习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实习生独立自考的能力,为实习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带教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带教教师就必须多临床实习生进行全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习经验。
1.临床实习前的教育
1.1强调实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全面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就业难作为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跟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带教教师必须加强临床实习的教育,提高实习生对临床实习的认识。临床实习是巩固临床实习生临床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带教教师可以通过考勤机创卫负责制等方式来监督实习生,进而提高实习生的认识。
1.2注重医德的教育。实习生临床实习是让医学生从学生转变为医生的门槛,实习生只有具备丰富经验的临床实习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就目前来看,医德在我国当前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医生的医德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稳定发展[1]。为此,作为带教教师,在进行临床实习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想实习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加强实习生医德教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很多危重病例和疑难病例,带教教师要让学生时刻谨记每个患者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对工作要极端地负责任,对患者要热情、耐心,要设身处地体貼患者,为患者着想,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1.3感染问题。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很多危重病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防感染问题。作为带教教师,当实习生进入到科室后,要加强实习生防感染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对实习生进行职业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的继续教育,提高实习生对医院感染危害性的认识,使实习生树立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2]。如:如何避免针刺伤、如何正确洗手等。同时,带教老师在带领实习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时,要加强他们心里素质的教育,多鼓励他们进行临床实践,让实习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及时调节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忙而不乱,条理清晰,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神经疾病学与许多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实习生今后更好的发展。为此,在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不仅要加强他们神经疾病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他们临床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进而逐步掌握诊疗常规,提高医疗技术。
2.1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理论知识是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到位必然会影响到临床实习效果。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前,作为带教教师,必须对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理论测试来测出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方便带教教师进行针对性教育,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不断丰富实习生的理论知识。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神经系统的体查,是神经学入门的基础,笔者在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实习生对神经系统知识不够全面,在面对患者的时候不知所措,无法独立完整询问病史,检查病人。针对此类问题,带教教师需要反复训练。例如,带教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查房的机会,让实习生独立完成查房、询问病史的任务,带教教师则在一般进行辅导型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临床实践,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3]。另外,带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诊断方法。可定期组织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实习生的良好发展
2.2加强临床实践,丰富临床经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习生只掌握理论知识而得到实践锻炼,必然会影响到实习生今后的发展。为此,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要加强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将神经系统查体、腰椎穿刺术、神经影像学阅片及病历的写作作为重要基本功对每位实习生进行反复训练。神经科疾病的涉及面非常广,实习生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神经系统,带教教师先要将正确、熟练的神经系统检查相关操作告知实习生,让实习生独立完成神经系统查体工作,进而不断丰富实习生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带教教师要多给实习生练习腰椎穿刺的机会。带教教师可以播放腰椎穿刺的视频或影片,让学生掌握准确的操作步骤和流程,掌握腰椎穿刺中的重点及注意点,操作前带教教师必须加强示范,实习生正式操作时带教教师在旁边全程指导,及时纠正实习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而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践水平[4]。
3.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实习总结
在实习快要结束时,带教教师要集中同批实习的实习生进行工作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记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在当前社会中,加大医学人才的培养及时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神经内科实习有助于提高实习生的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实习生的理论知识,进而更好地促进实习生从学生想医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常琳,吕友梅,徐莉君. 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经验浅谈[J]. 考试周刊,2009,15:205-206.
[2]孙晶.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体会[J]. 考试周刊,2011,82:213.
[3]杨宇,孙欣,吴江. 七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1109-1111.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超声及内镜检查均符合1999年国家评价内镜胃食管反流病 (GERD) 制定的标准[2]。根据内镜食管黏膜的表现, 可分为四个等级, 如0级、Ⅰ级、Ⅱ级、Ⅲ级, 所有患者结束治疗后, 反流性食管炎改善的程度为Ⅱ级, 则证明有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4例;年龄32~79岁, 平均 (53.2±2.3) 岁;对照组34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53.5±2.4) 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及其他胃肠道疾病,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 (生产厂家: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382, 规格0.15 g) 治疗, 1粒/次, 2次/d, 分早晚两次服用, 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 mg (生产厂家: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1122) 治疗, 1粒/次, 治疗疗程为2个月。若发现患者的病情较重, 可服用2粒。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别在治疗后的1个月、2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包括是否出现胃酸倒流、吞咽困难接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的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溃疡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食管溃疡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变化或加重为无效[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同时,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47, P=0.0030) , 见表1。观察组有2例出现稀便, 但对治疗没有影响,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对照组有5例出现夜尿、腰酸痛等情况, 经停药后症状消失,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例 (%)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 (GRED) 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临床表现为运行障碍、食管廓清能力下降及食管下括约肌损伤张力等[4]。由于胃食管是人体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 一旦上消化道动力发生障碍, 将会引起一系列的酸相关性疾病, 而此时胃酸将对胃食管的黏膜进行破坏。与此同时, 随着胃酸量的逐渐增加, 导致胃泌素分泌量减少, 进而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5], 因此采用胃酸药物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其中奥美拉唑属于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 被小肠吸收后, 对胃壁细胞氢以及钾离子泵进行抑制, 在血液循环下, 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 浓集患者胃壁, 从而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情况[6]。文献[7]报道称, 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很有帮助。通过本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雷尼替丁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组研究结果与文献[8-9]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 能够提高其临床效果, 与同类药物相比, 奥美拉唑的使用不仅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 因此, 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的应用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雷尼替丁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 (33/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24/34)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47, P=0.0030)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雷尼替丁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雷尼替丁,奥美拉唑
参考文献
[1]向雪莲, 许军英, 侯晓华.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状况及症状特征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0, 27 (3) :185-187.
[2]黄绍亮, 黄明.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72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135-136.
[3]唐小波, 王亚雷, 许建明, 等.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3) :275-278.
[4]吕琪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4) :38-39.
[5]张娟花, 刘宏刚, 肖国秀, 等.泮托拉唑、曲美布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9) :28-29.
[6]牛春燕, 闫蓉, 吴方雄, 等.西安地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情况调查[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12) :1116-1118, 1121.
[7]周文武, 吴华勇, 邹多武.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6) :729-731.
[8]张凤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6) :47-48.
【内科临床教学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内科临床教学查房记录10-12
心脏内科临床05-09
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11-02
临床实习生内科自我报告08-17
内科临床带教心得体会05-21
临床教学研究09-26
临床护理教学研究进展07-22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研究观察与护理07-08
消化内科教学实践08-01
消化内科实习教学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