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与德育(共12篇)
音乐教学与德育 篇1
“诸育德为先”。当前, 各级学校普遍重视德育, 专门成立相应机构, 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 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德育。在这里, 我们不能忽视音乐教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的变化与词义表达的感情变化有很重要的相似之处。音乐的速度、力度、长短、音色上的变化, 正好与人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变化相对应。喜———节奏短、速度快、色调明亮;怒———节奏顿、力度强、音调粗犷;哀———节奏长、速度慢、色调暗淡。声音的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能表达感情的喜、怒、哀、乐。音乐作品正是抓住这一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的, 所以音乐善于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学生实施德育。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进行欣赏教学时, 应选择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遗产和建国以来优秀的音乐作品, 挖掘音乐作品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通过欣赏达到启迪思想觉悟、渗透德育的目的。如欣赏由我国优秀音乐家冼星海
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 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敌人的残暴, 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 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然后, 分别介绍全曲的8个乐章及每个乐章的演唱形式及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并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来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此类歌曲, 是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的, 通过欣赏来激发学生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外国音乐作品, 我们也应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优美的作品, 尽量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教学效果。
二、以歌曲内容、音乐形象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如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国歌》、《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 在教唱时, 教师应首先对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歌曲内容等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 从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让学生把握好演唱时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上几首歌曲都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这些歌曲曾经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消灭侵略者而前赴后继、英勇杀敌, 能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育他们牢记历史, 不忘国耻, 科教兴国。像《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十月是你的生日, 中国》、《歌唱祖国》这些歌曲都是歌颂我们祖国的, 在教学时, 应解释歌词的思想内涵, 教育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像《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 通过演唱这些歌曲, 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在澳门回归之际, 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对游子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时,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会油然而生, 使他们感到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和看到录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 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在演唱时, 还要引导学生边唱边运用恰当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歌词的内容充分表现出来, 把乐曲的情感与思想上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既享受到了艺术的美感, 又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 陶冶了情操。因此,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歌曲中进步的思想涵义, 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选择进步作品, 注重思想内涵
在音乐课外活动中, 音乐类社团所排练的作品应选择思想进步的优秀作品, 在辅导学生时也应向学生解释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外活动排练的节目, 要突出思想性, 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元旦文艺汇演、“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等演出时排练的每一个节目, 我们都应尽量选择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通过演出, 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感染作用, 使观看节目的全体学生既得到音乐的欣赏, 又受到思想教育。比如, 我们在开展“课前一支歌”、“红歌”歌咏比赛时, 要求各班选的歌曲应是思想内容健康进步的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等题材的歌曲。通过演出, 无论是演唱, 还是观看的学生都受到了教育, 同时又得到了欣赏, 达到了音乐特殊的“寓教于乐”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 根据教学内容、音乐艺术特点, 制定出恰当的思想教育方案。另外, 教师的师德、着装、语言、教态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做到言传身教。
音乐教学与德育 篇2
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将官池镇梨园小学 刘晓芬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将官池镇十里铺小学 张丽娜 王桂霞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
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
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
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 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
语文教学与隐性德育 篇3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比如,在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学生知道了一个小村庄由美丽到毁灭的过程,明白了是人们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课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们要保护树木。”有的说:“保护环境还要做到低碳生活。”有的说:“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有一个曾经因贪玩而引发山林火灾的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老师,我再也不随便点火了。”全场一片掌声。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倍感欣慰。三年级学生小小年纪,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节语文课的目标实现了。课后,我又让学生办了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小报,大家很积极。这虽然只是一节语文课,但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限于教材内容,不让学生去积极地发现生活,那么,他们怎么能做到热爱生活,并从中懂得很多道理呢?
二、不能忽视语文课上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语文课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争吵》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学生因相互弄脏了作业本而争吵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小学生中最为常见,我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很多人谈道:博莱克的勤劳、善良、宽容都让自己很感动。我又问:“你们之间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你们有没有原谅过同学的过错呢?”很多学生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学生举手发言了:“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我们也要学会宽容。”……我想:这节课要比我们在班会课上大声呵斥的效果好得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只要我们心中常有德育理念,并将它贯穿于课堂,那么,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成效。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自己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者情感的感悟,都将触动学生的心弦,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也能挖掘出蕴涵于他们心底炽热的感情。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工作多年来,我意识到:一个教师与学生相处得越久,学生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多,甚至,连部分学生的字体、性格都跟教师相像。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隐性的,真可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总之,德育是一种情感过程,道德是感染而成的,绝不是教出来的。感染的程度如何,重在语文教师把握。作为语文教师,素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功底深厚、博学多才是素质,谦虚、坦诚、守信、善良、勤奋等也是素质,所以,我们要认真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让语文课成为培养人才的阳光地带。
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篇4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抗战胜利60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音乐教育应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德育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篇5
摘要:德育教学作为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中德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关键环节。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小学教学环节的组织部分,从多种角度出发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推动小学教学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文章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明确小学数学教学重点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教学关系
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当前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教学应用管理方式。德育教学和数学教学都是当前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尝试,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实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德育教学是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德育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增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的德育教学的指引下,小学生会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数学教学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不断提高运算能力和水平,建立一种更为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能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融合德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带到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中的趣味性,在这种教学趣味的促进下,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2.数学教学中包含着德育教学
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认知行为习惯,利用社会知识,强化其爱国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小学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在这种知识体系的影响下可以对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教学活动,树立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应用环境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的真实内涵。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介绍从古至今中国有名的数学人物和重要数学发现,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比较特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各种教学器材的有效性,如从国旗颜色、图形的所表达含义入手,让学生计算国旗比例、五角星度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让让学生调查计算我国人口与世界人口的比例、人口的密度等。在这种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方法下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一种积极有效德育教学环境,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爱国思想情节,自发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会有很大的提升。
3.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贯穿于小学教学的整个阶段
教学是一种持续的工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教学应用体系,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小学教学阶段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在长期的教学中要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组织活动,形成一种层次性。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应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优化调整,同样数学教学也要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行考量,针对每个年龄段的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还能形成一种针对性的教学应用。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的开展都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都是教学中所要涉及的内容,是开展针对性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要在发展中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结语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实际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特殊要求。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作为当前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二者各自的优势和长处,采用针对性的教学应用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采用积极灵活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教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6
近年来,时常有媒体报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极端事件,因打架斗殴而伤害同学,因受到批评而杀害老师,因父母管教严厉而杀害父母等等。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对于学生,我们要冷静地分析他们,认真地研究他们,慎重地教育他们。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还不够健全,感情容易冲动,承受打击的心理能力较差等自身因素以外,社会、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时时影响着我们,正如古语说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久而久之,就会对青少年原本纯洁的心灵形成负面影响。二是家庭教育失当。如今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小处在“四二一”的特殊家庭环境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六大“行星”围着一个小“太阳”转,娇生惯养,任性而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形成容易,矫正困难。三是学校教育的不足。如今教师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如同钻进风箱里:管得松了,放任自流,学生品德只会继续滑坡,领导不满意;管得严了,小“太阳”们在家庭中早已习惯“三千宠爱在一身”,听不进他人半句逆耳忠言。教师稍有不慎,就会惹出个事端,因此,做起工作来,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求个风平浪静,以免惹是生非。
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不可推卸的。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语文学科又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它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句句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一个个蕴含丰富的哲理故事,“随风潜入夜”,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个性臻于完善,人格更加健全,日久天长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诚然,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就不能只是“授业、解惑”,只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应“传道”,更重视本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把语文课堂变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来实施德育教育呢?
——通过诵读教学,让学生与一个个人格高尚的人物对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俗话说“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语文课本编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诵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的过程,也是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过程。如从《伤仲永》中认识到天才不足恃,后天努力才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让学生知道谦虚奋斗的人生美德;从《岳阳楼记》中学习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从《醉翁亭记》中学习古人“与民同乐”的为官之趣;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到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方法;从《羚羊木雕》中学会如何对待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身上解读人生价值的意义。每课有一得,篇篇有收获。初中三年仅课本上就近两百篇课文上百首古诗(含附录诗),那该是多么丰富全面的“人生教科书”啊!
——通过互动研讨,加强情感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上多花点时间,其收获和意义不是大大超过仅仅传授语文知识吗?互动和研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飞跃的良机,在互动探讨中得到的认识更深刻更扎实。如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学生对“舍生取义”的主旨很快就能把握,并且可以找出很多论据来证明这一观点,但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会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饿者不受嗟来之食而死,死得不值;也不赞同文天祥宁可牺牲也不接受高官厚禄的做法;谭嗣同本来有逃亡的机会而不逃走,甘愿留下来就死,倒不如先保全性命以图将来……他们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舍生取义”不可取,并且还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不舍生”的做法更为后人所称道:越王勾践在吴国受尽百般侮辱,但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建立汉朝,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司马迁受了宫刑也没去死,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笔者真是高兴,于是让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各自找出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使他们广泛搜集论据,又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明辨了是非,一举多得。结论也许很难找到,但在探讨中学生表现出的对真知和理性的追求已成为超越课文之外的巨大教学收获。
——通过作文训练,强化已经获得的情感体验。作文是我们教师窥见学生心灵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其他科任课老师所没有的优势,因此,通过看作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批作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写作文让学生表述高尚的情操,倡导人生正气,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要求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故事、俗语、格言,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刚学习过胡适的《我的母亲》,更加体会到母爱是人世间一种最伟大的感情,母亲对作者的人生影响之大,但这种情感体验如果不及时强化巩固,很快便会消逝,于是笔者让学生首先利用一到两天的时间用心细致地观察父母在家里或者外面的活动,看他们在干什么,记录50条父母的语录,看有多少是和自己有关的。学生搜集材料后个个若有所思,于是趁热打铁进行作文训练活动,重新焕发学生的激情,使这种情感体验更加持久牢固。学生写出了很多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文字。如某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二,我渐渐懂事了,母亲的背开始驼了,两鬓也染上了霜花。看着母亲的身影,我潸然落泪:母亲啊,我在长大,你却在衰老啊!每个人的父母最终都将离他们而去,父母最期盼的,不是自己得到多少回报,只是希望子女能幸福地生活。我会尽最大努力来实现他们的愿望,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能写出这样文章的学生我们还担心他们不孝敬父母吗?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有利阵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感化作用,把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之舟的双桨,推动学生成人成才,向人生辉煌壮丽的彼岸进发。
化学教学与德育 篇7
中学化学教材蕴涵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 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至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以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 使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 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 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 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 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 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 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 一次次的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 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坚持“肯定成绩, 恰当鼓励, 具体指导, 布置任务”。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方法。例如, 某学生按照老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题思路还正确, 但只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题错了;第四题根本不会做。从这个作业看, 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老师个别辅导时, 回避下等的结论, 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 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 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 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 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 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 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 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 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 学生离开老师后, 一般都会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 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 心里总是愉快的, 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针对不同的学生, 巧妙地创造成功情境, 使各类学生都能成功地体验学习,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的毅力,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物理教学与德育 篇8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可以作为德育的素材。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四大发明、“墨经”中的物理知识、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是我们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卫星回收技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不胜枚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就终于无愧于古人,而这些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代、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科学家奋发努力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也就向学生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无疑会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努力奋发学习,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
辩证唯物主义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物理的研究对象,大到宇宙,小到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都是物质,不但我们周围具体的实物都是物质,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场也是物质,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提供了有力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思想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强调意识决定物质,在他们看来,主观感觉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像“真空”“电荷间超距作用”等概念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物理学上的反映。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谓“真空”只能说是没有空气的空间,自然界不存在没有能量,没有物质的真空。电荷之间也不是超距作用,而是通过电场来传递这种相互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讲解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变学生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方式,构建全新的物理知识体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些都表明了事物是对立面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的对立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其中又以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成为指导学生领会、分析、阐释物理现象的最基本思想方法。物理学上最常见的运动和静止,粒子和波等实例都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光的粒子性与光的波动性是对立的,这在波粒二象性理论中得到统一。给固体加热,温度升高,达到熔点后变成液体,给液体再加热温度再升高达到沸点后变成气体。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由无穷大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焦距,就由实像变成虚像,所以焦点即为像虚实分界点。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时就不再有折射光线,即产生了全反射。以上这三个简单例子,温度升高,物距减小,入射角增大都是量变的过程,当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了物质极限,如熔点、沸点、焦距、临界角,就发生了质的飞跃,物体由固体变为液体,由液体变为气体,像由实变虚,折射光线消失,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概括,物理实验的进行,物理知识的应用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很容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样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有助于理解这些物理问题,他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也会站在较高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并解决。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结合物理教学,讲述物理理论建立过程,介绍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结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教育学生分析事物要抓主要矛盾,抓住矛盾主要方面,逐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防止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探索物理规律,广泛采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并突出观察实验法、假设法、理想模型法和类比法等方法教育,使学生掌握并应用到实践中。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无论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还是从提高人才素质的角度,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有机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摘要: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大教学目标之一, 从而对物理教学提出了较高的德育要求。就物理学科而言, 在其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深厚哲理, 同时还具有大量的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感的生动素材。这一切为我们物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文将探讨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语文教学与德育 篇9
那么,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到底如何通过听、说、写能力的培养, 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说“听”。每一次在开始讲授新课的时候我都要对本课的作者进行介绍, 那么这是一个绝佳的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比如我在对《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进行介绍时, 是这样说的:“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散文家、文学家、诗人、学者这些咱们就不多说了, 有著作为证。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民主战士呢?”经过这么一问, 有些知识掌握比较广泛的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通过共同回忆, 老师补充, 大家明白, 朱自清在清贫中、在病痛中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以贫病之躯公开宣布自己拒购带有灵魂收买意味的美援面粉, 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因此被称为民主战士。最后老师做总结性强调, 富贵是人所羡慕的, 贫贱是人所厌恶的, 威武是人所惧怕的, 但能不为之所动, 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从朱自清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真谛。通过这些总结, 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
我还常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视频,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比如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 我找了一些新疆经典的民歌, 又找到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的《走进新疆》的视频, 通过这些音乐、视频让学生们了解祖国西北边疆的富饶美丽, 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 热爱新生活的情感, 这就是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最早是从这片哺育我们的土地开始的, 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无论我们以后走到哪里, 都会对故土家园产生刻骨铭心的热爱和依恋。因为“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不论何时, 不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故乡的土地是可爱的, 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迷人。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活动范围, 就会情不自禁地把对家乡故土的爱扩展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 就会发现自己的祖国无比可爱, 是令人赞美、自豪的一片国土。
再说“说”。现在的中专生, 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 参与意识较浓, 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 语文老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看和说的能力, 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真可谓一举两得。那到底怎么做呢?我尝试着利用一些影视作品。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 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 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作为大众化的影视艺术, 它以其直观性和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
最后说“写”。除了课本上要求的写作题目, 我会在讲完课的剩余时间, 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写一些内容, 比如对报纸上的一些热门新闻的看法, 对自己看过的一篇文章 (小说) 的感想, 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这些都是写作内容, 字数、格式没有严格的限制, 只是要求写真话。老师的任务就是抓好写作后的批改工作, 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 老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 以达到共识, 另一方面, 要多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文章中, 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 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写作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
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0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 还需渗透教育, 春风润物般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价值观。[1]要想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 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 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能否完美地进行德育渗透更多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作为语文教师, 要找准切入点, 认真钻研每一类课文的特点, 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大致可以分为6个单元, “春光篇”的课文大多与春天的事物有关,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哲理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 懂得做人的道理;“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学篇”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篇”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科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颂读背诵古诗, 利用课前之途径
我国当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 也要育魂。”[2]背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美德,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 其中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如做游戏、讲故事, 学生兴趣浓厚。每天上课前, 我们班的学生都要诵读一些古诗文。我利用午休时间, 给孩子们讲故事, 将国学里的德仁义智信灌输给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 开展了“古诗背诵达人秀”活动, 收效良好。
由一开始的《三字经》到后来的《唐诗三百首》, 日积月累孩子们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 现在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三.抓好教学阵地, 播撒德育之种子
1.创编故事———将德育渗透于拼音教学之中
一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有趣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故事的方式, 使课本中无趣的知识摇身一变, 成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 既有利于教学, 又有利于德育渗透。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 我以故事《爸爸带我去游玩》引入:爸爸 (bbb) 带着我去爬山坡 (ppp) , 我们爬呀爬呀, 终于爬上了山坡, 看到了大佛。我真想要去摸摸 (mmm) 大佛 (ffff) 的时候, 突然。广播响了, 广播里播着“爱护大佛不要摸”。在故事中, 孩子们认真聆听、模仿, 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 也接受了一次不随便乱碰公物的道德教育。
2.观察字形———将德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之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 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 分析字形, 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 明白做人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 我故意把左下的“人”的一点写成捺, 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是点而不是捺。“谁能告诉老师, 为什么‘众’左面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 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 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 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民族音乐与德育课堂的构建 篇11
一、利用民俗文化学习民族音乐
民俗是传统音乐文化的载体,是音乐文化的大课堂,对传承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各个地区,一年到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春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这些节日大多都会有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节目表演。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福鼎春节的民俗活动录像,展现前岐的打马灯、沙埕的铁枝和台阁、叠石的布袋戏和澎澎鼓、提线木偶、桐诗吟唱等民间艺术集锦,让学生通过影像感受家乡传统节目与音乐文化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只要积极抓住每一个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点燃他们学习音乐欲望的火花,就已经是在引导学生探寻民族音乐的路上迈进了一步。例如,在学习甘肃民歌《刮地风》时,学生不难发现歌曲中有两种传统节日:春节和重阳。上课初始,教师出示图片,向学生介绍甘肃地区春节和重阳的民俗,引导学生介绍家乡春节和重阳的民俗,并用自然深情的声音朗诵歌词。学会歌曲后,教师要求学生合作创编歌词,歌词内容要包含传统节日。在创编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巧妙运用日常经验创编出有关端午、中秋的精彩歌词。有一个学生写道:“五月里来是端阳呀,龙舟下水喜洋洋呀哪哈嘿,包起了粽子香就挂满堂呀,挂满堂呀哪哈咿呀嘿。”多棒的词!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创编带来的满足感,还能体会到民俗音乐文化无限的乐趣和魅力,同时也会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民族音乐激发爱国情感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用无形的音符作为情感表现的直接载体,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比起其他艺术形式(绘画、雕塑等)更具有感染力,“能使人的心灵爆发火花”。在中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占相当比重,教师应鼓励学生学唱民歌、京剧、地方戏曲曲艺唱段,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操。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下聆听、欣赏、演唱、表演,感受跌宕起伏的音高、张弛有力的节奏、轻重变化的力度、缓急不同的速度、色彩丰富的音色、富有动力的和声,以及其中表现的情感,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有关爱国的优秀民歌有很多,如《我的祖国》《茉莉花》《妈妈教我一支歌》《一个妈妈的女儿》等,这些歌曲是中华民族情感的生动展示,是中国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的直观表达形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充满情意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为主线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跟范唱、模仿口型、默唱歌曲,反复欣赏、练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美感体验和对音乐深层情感的感知,让学生爱上民族音乐,爱上音乐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着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被外国人称为东方歌剧,有的被改编成歌曲演唱,像《唱脸谱》《我是中国人》等,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不衰。京剧同样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焕发光彩。例如,中学湘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六课中的《京调》教学,教师可以以京剧素材小拉子(行弦)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歌曲《龙里格龙》的二部合唱及表演;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具,让学生在视听中将学习到的京剧知识运用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之情。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笛子、琵琶、二胡、古筝、古琴、唢呐、锣鼓等中国民族乐器,将乡土音乐引进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音乐,还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教师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同时,更要有意识、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尊重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文化,获得更为宽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第二中学)
实现德育与教学的融合 篇12
这类误区迄今为止仍然存在,有的人仍没有正确理解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没有把教学当成道德事业。这是客观实际问题,也是理论问题。这里,我对德育与教学关系的理解,用“融合”一词来概括。教学的教育性或育德功能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体现在教学结构的各个方面。对“融合”的理解,我曾在《中学教育学》一书中简要概括为四点,可供参考。
第一,“教学中传授与学习的知识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的作用”。
当下我们的教学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相关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原教学计划中既有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即“融合”;而不是把与既有教学内容与要求无关的内容,“渗透”进去或“外加”进去。当然,教学的教育性或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绝不止于教学内容。
第二,“教学中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对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要防止种种教育功利主义,如“分数主义”“考试主义”“锦标主义”等教育病症对德性形成负面影响。如为了对付上级有关部门检查,制定“阴阳课表”;为了应对“专家”来校听课,能看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事先多次进行排练;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班级、年级公布;等等。这些做法的隐性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做假,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完全相悖。
第三,“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各种优良品质形成具有锻炼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正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志愿公益活动等各种社会实践。学生正是在如此多种学习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教师的使命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锻炼。也就是说,教师的责任是创造优良的教育生态,让道德生命自己成长。
第四,“教师人格、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对良好品德形成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的榜样示范是直观的道德教育。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都会对学生发生某种道德影响。只是有的影响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有的是正面积极的,有的是负面消极的。可见,教师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素养至关重要。教师本身就是一本道德教科书!
总的来说,教学结构各要素,包括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方式与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人格素养等,都具各自不同的育德功能。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提升教育自觉,做一名自觉教育者,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教学的融合,真正让教学过程成为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
【音乐教学与德育】推荐阅读:
音乐与德育12-15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11-21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5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12-23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07-17
社会音乐与音乐教学11-09
体育教学与德育10-14
德育与语文教学11-03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07-14
德育教学与幼儿教育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