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

2024-07-02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精选12篇)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1

数学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 数学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里,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 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 欣赏学习数学的美。成功的教育需要快乐的氛围, 生动的知识, 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 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使其和谐、自然地生长。在授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要发展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道德生活, 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及高尚的道德生活体验。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德育教育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数学教学与美结合, 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学生举一些富有美感的例子,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 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黄金数0.618时, 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 可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 如巴特农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的设计中都隐藏着黄金比例0.618。人们还发现, 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 弦乐器的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 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人体自身也和0.618密切相关, 对人体解剖很有研究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发现, 人的肚脐位于身长的0.618处;咽喉位于肚脐与头顶长度的0.618处;肘关节位于肩关节与指头长度的0.618处;人体存在着肚脐、咽喉、膝盖、肘关节四个黄金分割点。又例如:在讲到无穷多的概念时可以用下面的诗句来举例, 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 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 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学生不但会仿佛看到美丽的凤凰和壮丽的雪景, 而且能体会到无穷的概念。老师举例之后, 便可以引导学生去自己举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及对已有事物的探索精神。这些都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美可以带动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教学与美的结合, 出示生动形象的例子, 让学生“想一想, 就能有收获”,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美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快乐, 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能让学生更扎实地学到知识, 进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能够因兴趣而学, 而思维, 而质疑, 而探索, 而创新。

二、注重数学教学与爱国教育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 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其实数学教科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很好地与爱国主义教育相联系, 将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上好一堂成功课程的关键。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圆周率的学习: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 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 他造过一种指南车, 随便车子怎样转弯, 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还造过“千里船”, 在新亭江上试航过, 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 舂米碾谷子, 叫做“水碓磨”。也可以通过对赵爽的介绍来引入勾股定理的学习。赵爽, 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 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 全文五百余字, 我们要学习的勾股定理便来源于此。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 最早给出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等的证明。

介绍一些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并讲述他们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可谓是一举多得。又如在学习计算面积时, 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 如世界第二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瀑布高度为77.8米, 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 其中主瀑顶宽83.3米, 还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 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 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然后去让学生计算黄果树瀑布主瀑布的面积, 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计算面积, 而且能增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感。也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 经过比较、分析, 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 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 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而且国家安定, 人民生活幸福, 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有效的。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巧妙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就要求教师善于搜集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 要求教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 能积累许多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例子。其实, 这样的例子并不难找, 只需我们平时广泛阅读书报, 时时留心有关数据、某些材料, 加上艺术的语言, 通过互动式的教育方法, 以及生动的图片展示, 就可成为鲜活的例子。教师平时结合国情, 在人口、土地、粮食、矿产、环境等国情资料中寻找接合点, 编拟富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 这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教学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与环境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 环保成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环境保护牵涉每一个地球人, 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教师更是担负起了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

新闻、媒体、网络上有着大量的环保方面的数据,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这些数据去进行环保教育。

如在学习百分数一节时, 可以先展示马尔代夫、水城威尼斯、我国的上海等美丽富饶的地方的图片, 转而引出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 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 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 到2100年, 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 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 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 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气温升高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 但气温升高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旅游业受到危害, 海平面上升50米, 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海岸线将后退31—366米, 沙滩损失24%, 北戴河沙滩损失60%。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 如果不想让这些美丽的地方消失, 就要学会保护环境, 减少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这样通过现在与将来的对比, 可以深深地激发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列出一组组数据来显示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变化, 也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学习百分数。

又如在环境保护的教育方面, 可以这样开头:“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 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 它的生产, 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 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 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 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 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 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1支烟产生的烟雾需一个房间的空气来混合, 人才不会受伤害。”等等。这样的例子可以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同时又可调节数学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会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 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是每个人的责任, 教师以育人为本, 更要在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实际去使学生展开讨论, 引发学生思考, 意识到保护环境无小事, 环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扔烟头, 垃圾、空饮料瓶、食品包装袋放入垃圾箱, 不乱扔废旧电池、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一次性用品, 带宠物外出注意捡拾粪便,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植被, 等等。一些节约行为也是为保护环境, 如节约用电就可以减少因发电而产生的污染;节约纸张, 少用一次性纸杯、木筷, 就可以减少树木砍伐, 等等。引导学生渐渐知道这些小事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关键是平时做个有心人, 做个热心人, 时时用心、处处留意, 实实在在地为保护环境作出努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美、数学与爱国、数学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而老师在这里面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我相信, 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通过师生间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一些鲜活的例子, 生动的画面, 以及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 有机渗透,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2

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去用形象表达展现出来,而足以语言文宁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足工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当中,从引导学生“读义”人手,进而达到“悟道”的日的,笆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二、准确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人情人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

四、把语文课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3

一、数学教学资料学习结合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德育因素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有关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

二、数学内容教学结合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内容教学结合德育教育,一是转化,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自然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和圆的周长以及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从中领会知识。二是对比,在教学时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通过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生产的迅速发展,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加深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三是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北京和台北之间的图上距离,然后算出实际距离。再结合海峡两岸的局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实践活动结合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要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分析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在教学“统计表”一课时,可以把“节约用水”的德育因素隐藏在统计表中。通过观察统计表,计算统计表中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用水的浪费,并深刻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资源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有许多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节约用水应该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地进行了德育教育。

四、数学训练结合德育教育

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在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教育与创新教育 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创新素质,功能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 所谓创新素质, 是指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在数学教育中, 人们对数学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 导致了有意识开发和利用数学育人功能方面力度不够, 这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无疑是巨大的缺憾。本文试就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的功能进行论述。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功能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自觉产生的具有强烈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欲望, 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就数学教育而言, 不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素材, 首先,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发明创造史, 其间充满了无数数学家为数学发展而经历的撼人心智的智力奋斗历程。每一点数学思想的形成, 都标志着一个继承历史并突破历史的跃进, 都标明着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升华, 这里所蕴含的不迷信权威、不囿于传统、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无疑能激发数学学习者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次,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数学问题的解法千变万化, 奇妙无穷。无论是多方思考探求而得一题多解, 还是寻求问题共性得到的多题一解, 或是突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的巧解、妙解, 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培育功能

创新心理品质是指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等心理品质。创新心理品质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对创新素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心理品质。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们会发现数学的本质要求人们始终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去看待问题,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推理的逻辑性使得数学中的任何结论的得到都要有根有据, 要符合逻辑的论证;数学研究的严谨性使得数学问题探索过程中需要质疑、批判意识。总之, 数学能使学习者坚持原则, 忠于真理, 不盲从权威, 不屈服于权贵, 具有独立的人格。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敢为性心理品质。敢为是所有伟大发明、发现、创造及所有事业成功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摆在学习者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堡垒”, 学习者需要有强烈的攻克“堡垒”的敢为意识, 当他们经过艰苦的分析、思考、论证, 最终完满、正确地解答了一个问题, 就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 也增强了攻克下一个“堡垒”的敢为欲望。

3.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心理品质。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 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 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坚韧性心理品质。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功能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是衡量一个人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由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要素组成。

1.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 并运用思维辨认其形状、结构、关系从而发现规律和性质的能力。数学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观察, 数学中的观察常能从表面触及本质, 捕捉到问题中隐含的关系和信息, 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数”研究就要观察其形式、结构及关系;对“形”研究就要观察其大小、变化、位置及关系, 不同角度的观察往往产生不同的思维, 不同的解法。因此数学学习可锻炼人的创造性观察能力。

2.数学可以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的发展史, 是创造发明史, 是思维发展史。数学作为一门科学, 它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概念的纯粹性、结构的协调性、语义的准确性、分类的完全性、计算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规划的可靠性、构造的可行性、统计模拟的广泛适用性、技巧决策的灵活多元性”。因而强调思维过程的数学教育,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知识结构的培育功能

知识结构是个体掌握知识的质量, 或是绕个体掌握知识构成的体系。在人们的创新实践中, 零散的知识只能解决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的问题, 而系统的知识才能解决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 只有建起科学的知识结构才有力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 开发创造潜能。有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者知识结构应是一种鼎形结构, 鼎形知识结构有四根支柱——哲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学。

数学在鼎形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科学, 处处充满体现着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所以数学为哲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其次, 数学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明晰、通用, 数学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语言素养;第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定的数学知识也是计算机学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 数学教育对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并以此为出发点, 改革我们的数学教育, 使其充分发挥培育创新人才的巨大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佺宁.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个问题[J]安康师专学报, 1999 (4) 59

[2]何伯镛.“大哉, 数学之为德”[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2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 篇5

数学教育与数学美论文【1】

【摘 要】数学教育与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心工作,如何在数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只有真正地理解了美的含义,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美;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从小就喜爱数学,现在成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

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对数学有着一份独到的情感。

探究数学美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展现数学美,让学生感受美、培养美、创造美将是今后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工作。

一、什么是数学美

数学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刻与美相伴。

正如英国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格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样华丽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仍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可见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美、抽象的美。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的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除了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更具有它自身的简洁性、统一性和奇异性:

(1)简洁性。

简洁而简单、对称、和谐是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之一,球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如此简洁、和谐统一。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二项式展开式(a+b)n+C0n+C1nan-1b+ C2nan-2b2+…+Cnnbn,其系数的对称性,都给人们留下简洁美的感受。

(2)统一性。

数学美的统一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和一致。

通过映射,把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把点的坐标与数对应统一;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分别相交于一点,无不体现了数学的协调美、统一性。

(3)奇异性。

奇异是相对于常识或平凡而言的,是对传统的突破。

表现为结论的奇异性是指结论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引起思想上的震动。

例如:122=144换一下次序212=441。

从数的发展史上,由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人们认为足以够表达了,但复数的出现,又打破了任何数的平方都是一个非负数的思想,引进了i2=-1的结论。

二、数学美与数学课堂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并不满足于数学美的论述,更重要是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展现数学美的思想,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中学在数学课堂上。

(1)展示数学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常常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和无味。

美从何处而来?如何体现数学美?这将是数学老师们苦苦寻找的问题。

通过心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要有动机,而这个动机的产生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望驱使下,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数学的奥妙,领略数学的美感,把一个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令人陶醉。

例如:学习椭圆定义及性质时,课本中椭圆的定义是平面内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如此抽象的数学语言,让学生感到茫然。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办法,取一条细绳,用图钉固定两端,用粉笔将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移动,所走过的轨迹就是椭圆,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椭圆图形,增添美感,保持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

又如:在学习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中,先让学生用一张白纸折成一架纸飞机,让它们在空中自由飞翔,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最高、最远,引导学生思考飞机的制成必须保持平衡,才能飞得最高、最远,从而引入本节的主要内容――轴对称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并教育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美的能力。

(2)保持对数学美的追求,但谨防在“美”中陷阱。

数学学科的严谨与缜密和数学和和谐统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美的和谐体验无时不在。

例如: 若a>b,则a+c>b+c

a+b=b+a

(a+b)c>a+b

这些公式和法则体现数学的对称与和谐美。

但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是正确和真实的,用美学观点猜测和认识数学规律,有时也并不正确。

例如: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虽然,这些式子也是对称和谐的,但违反了数学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数学的严谨性是容不下一粒错误的沙子,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在培养审美意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数学,只有经过严格的猜想、判断、推理、证明,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发现数学。

(3)培养数学审美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美,乃探究之美,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数学的顶峰,学过数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征服一道数学题,就如在夜间茫茫大海中航行,忽然看到远方有一盏明灯一样,心情豁然开朗,万分欣喜,这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学习比例线段中,把长为c的线段分为a(较长)b(较短)的两段,使之符合a∶b=c∶a,得到a∶c≈0.618,这正是最美 、最巧妙的比例,人们尊之谓:“黄金分割”。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故宫的构图都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了埃及的金字塔,断臂的维纳斯的缺陷美,无不蕴含着数学的魅力,时刻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探索。

三、数学美与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理论,是多年以来,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崛起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的和谐、合作的教育气氛,并建立最佳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个人修养的任务。

著名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为了坚持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被活活地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古希腊的学者认为球形是最完美的形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为直角三角形具有这种简明、和谐的关系而赞叹;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美是数的和谐”;爱因斯坦12岁时,得到了一本欧几里得几何教科书,它的严谨、明澈和确定,给爱因斯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为我国的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勇气,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勇气,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勇往直前。

数学就是一切美的化身。

参考文献:

[1]葛军.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张奠宙,木振武.数学美与课堂教学.数学教育学报,第4期

[3]新华教育研究.浅谈中学数学美[M],第4期

[4]李金聪.三角形“无心”优美的向量形式[J],第11期:24-29

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2】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我国的数学教育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着重数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学这门特定的学科,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目前,众说纷纭,而这又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弄清的问题。

下面,就数学能力的内涵、结构和提高数学能力的措施几方面,从数学教育学的角度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数学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教育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

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的教育总是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较远。学生也因为这样的教学现状,虽空有书本知识,但却缺乏应用意识和能力,数学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严重降低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有的成分。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这片沼泽,走进“素质教育”的阳光大道呢?

一、寓德于教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使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通过数学教材的学习,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得到知识、能力和意识、精神的双重提高和发展。

1.在教材上

小学数学是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比较固有的体系、规律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注意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

2.在教学上

与思想品德课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能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适当地穿插进行德育。例如,在教授“元、角、分”时,就可以穿插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3.在训练中

數学学科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一丝不苟。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应认真审题,保证抄写、计算的正确。与此同时,还应考虑是否有简算的方法,算过之后要检查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认真、独立的精神。

二、变教为导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满足于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应当重视导学,重视学生“会学什么”,着重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学习,提高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学科性质,努力为学生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知识迁移,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创设问题情境是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之一。以教学“圆柱的认识”为例,课前,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圆柱形的物品。课上,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形状,有些什么特征。紧接着,让学生看看自己准备的物品,“他们的形状一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于是我将长方体模型发给大家,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老师的模式和他们自己找的模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学为导学。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

所谓非智力因素,即兴趣,情感,动机,性格,意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数学素质所不可缺少的。学生的层次分级,大多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达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实践才能发现其真谛,感悟其途径。教师应充分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根据当地实际和状况,不断探索,一定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浅析德育教育与英语教学 篇7

一、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根据初中英语中这一内容,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围绕“我是中国人, 要不要学外语”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论证,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纠正过去那种对英语学不学无所谓, 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的错误想法。从而明确了学习目的, 端正了学习态度, 转变了旧的思想观念, 树立了学习英语的高度意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真正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例如, 在学习这一内容时, 可利用教学挂图向学生介绍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 以及人们智慧的结晶。以此鼓励学生刻苦攻读、学好本领,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努力奋斗。

3.培养学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所以, 作为教师要时刻培养他们要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并且能够主动同情并帮助需要援助的人们。故此, 在学习英语“A”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应该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通过典型人物的分析, 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可以说是一个最典型的人物了。提出“发明大王———爱迪生”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对爱迪生的童年生活, 学生却了解的不多。于是我便在教学当中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爱迪生成为发明大王的原因, 并且补充的很多关于爱迪生童年的故事。最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其成功的原因。通过以上总结, 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当中要大胆置疑, 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创造欲望和求知欲的目的。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三、创设情景、组织活动,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 灵活地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然而, 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同时, 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思想教育与语言教育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教育应当占主导地位, 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是包含于语言这一环节中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包含与被包含、推动与被推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 两者才能真正起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与德育教育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收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学生自身形成一种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和作用,引导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和长大参加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部需要。

二、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爱国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其中的深深沃土。我们在想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的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在生活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在数学习惯上下功夫,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数学对学生理性精神是培育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理性的德育功能。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很多数学问题的求解常常要为一个符号的确定,一个式子的建立,一个辅助平面的作出,绞尽脑汁。这就使某些意志薄弱者望而却步,因而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 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作为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要切实注意并发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中的表现,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种认为数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思想教育与此无关; 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相内容,教学中就能灌输这方面思想的消极态度是不利于数学教学的。任何脱离数学教学、牵强附会、穿靴戴帽的教育教法都是不利于思想教育目的、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重在渗透。

四、遵循学生心理特征,恰当运用方法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理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实现育人的本质。

1.实例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 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例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应用于房屋人字架、自行车的车架; 利用平行四边形可变性特点应用与活动的车门、商店门; 运用比例分配知识调配药液、混凝土,等等。还可以介绍华罗庚等数学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卓越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

2.竞赛训练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速算赛或抢答赛等活动; 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五、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文化价值已形成共识,教材力求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教材中“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提供给学生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的作用的实例,在适当的地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进步的作用,同时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材的问题、习题、注释中,还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课前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9

一、重视新授课的复习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 一环扣一环, 已学知识对新知识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 做好旧知识的巩固, 不仅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能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教学法过程中要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为主旨, 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的地方,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赏识他们, 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结果不外乎两种, 回答正确, 自然而然会受到表扬, 如果回答错了呢?我们也要赞扬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的勇气, 同时肯定他答案中的可取之处, 让他能感受到老师也很欣赏他, 很重视他的见解, 激励他鼓起学习的勇气和兴趣。

三、展示自然学科的魅力, 引导学生步入数学的殿堂

在教学活动的情感教育中, 美感独具魅力, 要把握情感教学的基点, 就要深入了解数学的美感, 分析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美质, 例如, 数列中的“倒序求和”, 圆锥中体积公式的推导, 体现了代数几何的相似和统一的美;等差、等比数列、二项展开式的系数都体现了形式上的和谐美。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 第一步是下一步的基石, 少了这一步, 以下的推导成了无源之水, 第二步假设n=k (k≥n, 且k∈N) 成立, 则n=k+1也成立, 这样才能保证。后面自然数的延续性和传递性, 每个步骤缺一不可。推导严密是数学的严谨美, 当然数学中还有对称美和逻辑美等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的巧妙, 美的严谨, 像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去欣赏数学, 从而去感化激励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数学思想与数学教育 篇10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理性认识和基本看法, 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晶, 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是数学的精髓, 是数学的灵魂, 对数学教育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也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数学教育不是简单的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出来, 让学生充分的去体验数学思维的活动和发展过程, 感受和领悟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学会用数学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

一、数学思想贯穿于数学知识结构之中

数学知识是从历史和近代的数学观点以及教育学的观点组织起来的, 其中逻辑化是一个原则, 更深层次的是概念和命题的本质是什么, 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 组成怎样的体系, 形成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 这些极富思想性的问题, 如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正是这些思想, 概念和命题才会活起来, 才会相互紧扣, 相互支持, 组成整体, 而不只是孤立的知识点.也就是说概念和命题是定型的、静态的, 而思想是发展的、动态的.因此, 把握好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以高观点的角度, 组织奸数学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去体验数学活动的本质, 理解并感受数学思想.

二、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

一般而言, 数学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对数学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简言之, 数学教学设计就是把数学教学原理转换成数学材料和数学活动的计划.《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 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因此,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是以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为指导, 以揭示其内在的数学本质为目的, 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构思和设计.

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出数学思想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 要通过数学活动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深刻的思想, 才会产生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 构想出精妙的数学教学情景, 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其充分参与数学活动, 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

案例:《球的体积》

教学目标:掌握球的体积公式;形成观察、估算、猜想、构造和论证等能力;完善认知结构.

教学问题设计:

(1) 提出问题V=?;

(2) 目测观察猜想圆柱、半球、圆锥这三者体积的大小关系 (图一) :

(3) 由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猜想半球的体积;

(4) 细沙实验——验证猜想;

(5) 构造“祖眶定理”, 证明猜想;

(6) 获得半球体积, 从而获得球体公式;

(7) 运用球体公式解决问题;

(8) 小结提问, 布置作业.

以上的教学设计就是以问题的形式,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内化了球体体积公式的数学过程.从“目测”到“猜想”, 这是“发现”;从“猜想”到“实验”是强化“发现”, 构造“祖眶定理”, 证明猜想, 则是在内化数学思想由发现到内化的过程, 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下进行的,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完全取决于课前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和对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在目测、猜想、实验的过程中, 充分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感受了数学思考的活动, 使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中轴线

一堂课新就新在思维过程上, 高就高在思想性上, 好就好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上.数学教学活动应突出数学知识发生的活动过程, 强调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就是要让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体验数学思想, 参与数学模型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逐步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所以, 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要以数学思想统帅数学活动过程, 以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为目标, 使教学的每个阶段成为形成数学思想, 学习研究方法的有效环节.其次要把握好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安排思维活动的方式和深广度, 把教师启发讲解和学生独立思考巧妙衔接,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恰当结合, 以发现、探索、研究的方式建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实践证明如下的设计是具思想性和有效性的:

问题情境:包括实例、情景、问题、叙述等 (意图: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 也包括讨论、合作、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 (意图:体验数学)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 (意图:感知数学)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 (意图:建立数学)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等. (意图:运用数学)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广、创新、凝缩 (由过程到对象) 等. (意图:理解数学)

四、教学实录

案例:函数的概念

1. 问题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下列问题:

(1) 估计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我们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依据.从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查到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 你能根据这个表说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吗?

(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 下落的距离y (m) 与下落的时间x (m) 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若一物体下落2秒, 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

(3) 如图为某市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问题1:我们是如何从变量认识函数这个概念的?

2. 学生活动

问题2:在上面的例子中, 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3. 意义建构

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的概念?

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

(结论: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单值对应——概念的胚胎)

问题5:结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上面例子的共同特征?

问题6:比较上述认识和初中函数概念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异?

问题7: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是否也具有上述特征?

问题8:进一步, 你能举出一些“函数”的例子吗?它们具有上述特征吗?

4. 数学理论

问题9: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 设有两个非空的数集A、B, 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 对应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 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 (function) , 通常记为y=f (x) , x∈A.

其中, 所有的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y=f (x) 的定义域 (domain) , 对应的y值所组成的集合B叫做函数y=f (x) 的值域.

对应法则和定义域是构成一个函数的二要素.

5. 数学运用

(1) 定义的直接应用

例1. (课本) 例2. (课本)

(2) 研究问题:函数的值域.、

例3. (课本P23例”

6. 回顾反思

(1) 变量的函数定义与集合的函数定义有什么区别?

(2) 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 最重要的是什么?

以上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 就是以函数概念的数学思想为核心, 以问题为线索,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实现了函数概念从低观点到高观点的过渡.

初中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11

一、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世代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讴歌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

在“卫星通信”的教学中,介绍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介绍“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的成功完成太空任务以及“奔月”工程的顺利开展让世界瞩目。

以此类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物理史上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以服务人民为荣的人生观

比如在 “核能”的教学中,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后,怀着一颗报国的红心,饱经折磨,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在学习《磁体与磁场》的教学中,提到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可以展开一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人民服务,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用科学实例让学生建立以崇尚科学为荣的世界观

只有科学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正确的、最可靠的,也是最高尚的和最光荣的。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还有市场,在学习中,我有针对性的将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融入物理教学中:比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中的“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拆穿——原来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下面大半是醋。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度左右。

经常看到有所谓的“刀枪不入”“滚钉板”之类的功夫表演,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只是加问一句,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呢?揭穿了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

四、在教学中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的思想教育

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是没有成效的,在多元化社会中成长的学生,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赶时髦、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在物理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如我们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课的教学中,要努力体现集体合作的效果,让学生理解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合作。

另外在涉及合力的概念時,把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看作是求利的合成的过程,教育学生要重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五、在教学中进行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类的科学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史,每一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浸透着科学家辛勤的汗水,显示着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百折不挠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可适当利用这些素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法拉第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整整用了十年时间,他孜孜不倦坚持着,终于完成了这重大的科学发现。在学完《欧姆定律》后,可以介绍定律发现的背景故事,从而明白当时欧姆的条件是多么艰苦!鼓励学生发奋学习,以辛勤劳动换来成功。

探析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篇12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由于学校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教育,认为学生只有学习好了其他的无所谓,由于课堂的紧张和作业的繁重,给小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强迫孩子进行各种补课,不顾孩子的想法和兴趣,给孩子的精神和身体带来负担。由于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除了文化课只有音体美课,而且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视,学校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课老师,班主任老师大多对德育教育知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大影响。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导,所以对学习没有积极性, 尽管偶尔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课也只是老师枯燥的讲,激发不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不作为主科,教学质量如何也不进行评比,要求学生只要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应付考试及格即可,具体学生领悟到何种程度也没关系,上课也只是老师乏味的讲,没有生动的色彩,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学生听不听无所谓,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一点也不能影响,降低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为人师表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思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讲解生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道德能填补人的智慧的缺陷。无论你多富有,失了德行就会被众人所不齿,在社会上站不住脚,所以说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大教育的效果。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分辨身边的是非曲直,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树立怎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次, 教师要言传身教,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参加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 把传统的道德文化发扬光大。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各科课堂上都加上生动的德育知识内容。例如,体育课上通过比赛让学生感觉到团结有爱的重要性; 美术课中体会美的感受; 音乐欣赏中陶冶情操; 在语文课上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高贵品质和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献身的精神,这些都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共同参与德育教育工作把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加强思想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改变德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健康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领悟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今后的健康成长意义多么重要。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积极配合老师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感情,一切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老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不拘束想什么说什么,从中暴露出许多老师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很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动思想机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在历史课中生动讲解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从中体会坚强的意志才是胜利的保证,所以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束语

上一篇:防雷通信设施下一篇:危害因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