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8-17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共12篇)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多年来, 我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 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如何按数学学科特点, 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 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学习目的教育, 培养学生为祖国“四化”建设学习的思想

学习目的教育, 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它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数学学科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位越来越高。无论是工农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发达、人类的进步乃至人们的吃、穿、住、行……都要用到数学, 都要用数据来表示, 用数据来得到。可见, 数学学科几乎进入了人类的每一个领域。如学了平均问题以后, 可让学生计算各科考试的平均成绩;学了面积公式后, 可让学生计算教室、家庭住宅的面积;学了百分比后, 可计算解放初期到现在工农业生产的增长率, 同学们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优生率;学了统计图表, 可到附近的工厂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制作统计图表;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际应用, 深刻地体会到书本上学习的知识, 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使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密切相关, 紧紧相连。从而促使学生为祖国“四化”建设勤奋学习。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1. 实践认识观点的教育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而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在数学教学中, 如果我们把一些知识从实际事例中引出, 或指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例如:数学除法中“平均分”的概念时, 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 把6个糖分成2份。有几种分法?实验得出有三种分法, 一种是一份是1个, 一份是5个;一种是一份是2个, 一份是4个;一种是一份是3个, 另一份也是3个。比较三种分法, 前两种每份不是一样多, 后一种是每份同样多。于是初步得出把6个糖分成2份, 每份同样多的叫做“平均分”的概念。这样不但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使学生受到了实践认识的熏陶。

2. 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生存。数学教学也充满着矛盾。例如:在教学中说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时, 我通过具体例子, 让学生列出算式。

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2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最后,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3.整体性 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 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 桂 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37

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把德育教育有机地寓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时刻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以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学好数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被强制学习,会失去探求该学科知识的欲望,将不会学好这门学科.因此,数学教师应以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的视频,展示了“神舟七号”绕地球椭圆轨道飞行.我向学生解说这一标志说明了我国航天科技取得的伟大创举,然后板书本课主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学好数学.

二、以丰富的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因此,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求圆锥曲线的“设而不解”的方法反映了已知和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思想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通过对数学美的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正确把握数学的美,找到发挥数学美的功能和途径,才能指导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谨的推理、生动的语言和精致的板书等诸多方面,尽量体现数学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这样将会有效改善数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几何中的圆、球、圆柱、圆锥、正方体、圆锥曲线等都体现了对称美;代数中,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这也是数学中的对称美,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通过数学学习的深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数学学习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其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如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论证的严谨性、思路的曲折性、问题的多变性等.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优良品质,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这样学生即使再遇到难题,也能自发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数学有自身的特点,如丰富的内容、抽象的理论、严谨的论证、广泛的应用、简洁的表达,教师利用这些特点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踏实学习、耐心细致、独立思考、果断机智、沉着冷静、勇于探索等品质.可见,数学学习的深化,有助于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五、通过介绍数学史和数学家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

事实证明,当学生逐渐了解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的本质时,他们的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给学生介绍数学史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大多有着共同的精神:事业上,意志如坚;治学上,勤奋刻苦、严谨认真;品格上,虚怀若谷、诲人不倦,或智圆行方,或淡泊明志.例如,我经常给学生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在给学生讲解“二项式系数性质”时,我告诉学生,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他发现的“杨辉三角”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最早发现的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自豪的.教师应注重对数学史、数学家事迹的介绍,同时在治学之道上给人以启发,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

总之,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和注释中,有很多具有说服力的德育内容.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综合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4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通过把数学问题故事化, 数学信息情境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 如在讲授“对称”问题时, 向学生展示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 使学生在感知对称知识的同时, 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美感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起民族自豪感.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勾股弦图》 (它是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 , 介绍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 让学生懂得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是最早提出勾股定理 (比欧洲的毕达哥拉斯还要早几百年) 的, 并且他的《勾股弦图》是勾股定理最早, 也是最简捷的证明方式之一 (现已有四百多种证法) , 使学生在感受数学魅力的同时, 激起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获得, 也要关注学生团结协作, 关心他人等习惯的培养.同时, 结合教材, 对学生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 已经编入了一些“阅读与思考”栏目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 扩大数学知识面, 了解数学发展史, 激发学生爱知识、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但大部分这些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 可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在教学圆周率时, 还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我国著名数学大师陈景润;沃尔夫数学奖得主, 陈省身;新中国数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华罗庚等.通过他们的故事, 不仅使学生看到我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艰苦奋斗, 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摄取有关德育的信息, 及时渗透思想教育.例如, 我们在学习勾股定理时, 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进行教学: “学校有一个长方形花圃, 有极少数同学为了避开拐角, 走捷径, 在花圃内走出了一条‘路’, 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 (假设两步为1米) ?却踩伤花草.”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再如, 在学习统计知识时, 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家一个月丢弃塑料袋个数来估计全班全校学生家庭月丢弃塑料袋个数等情况, 进行环保教育.还有一些例题“如果你刷牙时, 一直开着水龙头, 估计会白白流失多少水?说说你如何获得这个数据?假如某人一天刷两次牙, 而且每次刷牙都不关水龙头, 利用你的数据估计, 一年里你们班所有同学刷牙时, 流失的水是多少?这些题都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让学生自己估算, 仅仅刷牙一项活动, 损失的水量, 从而进行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数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 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教师应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 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 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 启发学生,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 有时平坦, 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 有时低潮绵延, 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5

雷 娟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以初中数学为例,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做两点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数学史料;数学美

一、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学造诣极高。如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经过艰苦探索,得出了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元代数学家朱世杰,着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代表作,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日本、朝鲜数学的发展……这种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数学课上适时、合理地引进这些典型、真实的数学史实,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涉及的是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记载了几何图形体积面积计算的着作《九章算术》以及他的作者――三国后期魏国人刘徽,刘徽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沽名钓誉,而是学而不厌,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数学财富。这样,我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其相关的数学史料,使学生明白了为人类作贡献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从而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数学教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很难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了解,体会简单美;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观看幻灯片“日出”,让学生欣赏奇异美……这样,学生在我们的精心点拨和指导下,慢慢就会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如此多彩缤纷的世界,审美情趣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逐渐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数学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杜乐坤。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语文教学应以形成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铸造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有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赞美,有的是对作者高洁品行、高尚人格的写照,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有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任务。

北宋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中写仲永先天聪慧过人,五岁就能作诗,但由于他父亲只顾眼前利益,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导致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人。相反,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吕蒙原先才能平平,孙权劝他学习,他以军中事务多而推辞,孙权就现身说法劝他学习,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努力学习,过了几年,吕蒙的才干谋略让孙权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两个实例都说明不管你先天如何,要想有所作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太重要了。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两篇课文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好的教育材料,教育他们充分利用好这黄金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理想人生奠定好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

外国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美国的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写自己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还不会说话的情况下,对一切都失去信心,由于有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细致的科学教育,开启了她的智慧之门,再加上她本人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人物,还获得了“总统勋章”的称号。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写了他小时候其它学科很差,在学校里是倒数第一,但他对母语很喜欢,凭着自己对母语的坚持不懈的学习,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获得全校的优胜奖,这些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学母语,因此必须学好用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热爱自己的祖国。法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再一个一个的解决,终将能解决困难,走向胜利,这些课文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祖国大地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写出了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我国有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界名著,有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诗词或奔放,或忧民,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向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相信经过我们语文教师的锦上添花的教育,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立足本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热爱祖国, 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首先我们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情怀, 从而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恒原理以及“九章算术”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又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的领域遥遥领先;还有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 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 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这些辉煌的数学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前辈的杰出成就, 从而身心振奋,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教育

1. 教师言传身教, 利用自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进而以老师的一言一行来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勤奋刻苦, 认真备课、及时批改作业, 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强烈的时间观念, 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提醒学生把握现在, 珍惜时间,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

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 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 可以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并且在课堂上设计购物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如何使用人民币, 在活动中, 不仅学生智力得到了发展, 而且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态度和交往的能力。

3. 根据学科的特点, 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的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 但是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所以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比如针对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 出现粗心大意、马虎, 经常忘掉一个小数点, 或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等现象, 结合数学的严密性,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意志品格的思想教育, 告诉学生一丁点的失误有时会酿成难以预料甚至无法弥补的大祸。同时, 趁机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像做数学题一样认真细心, 不能马虎、懒惰, 要实事求是, 有毅力, 战胜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难点。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 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 自觉地强化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逐渐地、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 点点滴滴,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就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 就可以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栋梁。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有人认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政治等学科的事。数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呢?

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 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学会观察,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 创设学习环境, 展现知识背景, 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 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 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 以“情” (情绪、情感等) 的激发去促进“意” (意志力、毅力) 的发展和优化, 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使学生敏于质疑, 善于解疑, 并能够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平中见奇, 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 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 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 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 (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 , 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 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 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脱离知识, 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 不去发展思维能力, 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 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 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运用联想和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 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 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 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失去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的,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 联想越丰富, 猜想就越合理,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开发智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 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四)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 自主探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 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 认识祖国, 认识世界, 认识自然界, 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 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 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国情, 有优点, 也有缺点, 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 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 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 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 并要经受毅力磨炼, 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 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 突出人地关系, 联系有关国策, 使学生熟悉乡情, 了解国情, 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 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 把自然界的突变, 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 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 用以恐吓群众, 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 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 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 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 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 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 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的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 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 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 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业空前繁荣, 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 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 树立“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 做自觉的环境卫士,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 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 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 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 因为地理涉及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 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 既是地理问题, 又是物理问题, 也是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 反之, 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 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 在地理教学中, 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 在地理教学中, 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 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 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 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 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 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学会地理观察, 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 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 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 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 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 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 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作为一个学习者, 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 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 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 或趋利避害;作为一个公民, 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关心环境质量, 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 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 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 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0

一、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应该是指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对这些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 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是实事求是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他能撬动地球吗》“寻找杠杆的秘密”时, 老师应要求学生先认识实验装置“杠杆尺”, 按科学程序进行, 先找出“杠杆尺”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然后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 由表及里;在教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 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 以便分析研究。这样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使他们获得了方法, 又使他们获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在学生的实验中, 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 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也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池》中有一个小组实验《用电池点亮小灯泡》, 在做实验过程中, 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就先叫他们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仔细检查一下线路是否连接正确, 小灯泡仍然不亮。于是我就叫全班学生帮他们这一小组找问题, 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 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 但还是没有使小灯泡亮起来。于是, 我就首先肯定了该小组做法, 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 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 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中间空了, 不能用了, 当他们换好材料后小灯泡亮了, 他们成功了, 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 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 我们科学教师就要从生活细节入手, 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 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 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 教育他们要爱护循环使用教材, 珍惜国家森林资源, 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 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 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 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并要贯穿始终。比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 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 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实验室的洁净, 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通过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 对社会负责, 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三、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团结合作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现代社会提倡团队精神, 提倡交流、合作, 团结就是力量, 合作才有出路。在当今劳动分工日益细密的情况下, 靠个人的能力成功的机会更少了。合作已经成了人的一种能力, 是成功的基础。因此,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就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 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 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 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 增加合作意识, 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 比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 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 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 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 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 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 又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使他们能够健

康成长。◇

四、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是走向成功的

生子关键。女而, 现在中国家庭的孩子再加上几千年的传统思, 想大多, 使得这些数都是独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 人们为般的宠爱, 特别是现代改变自己的生育存女的条父件母和都给外子出女打创工造, 好是的他条们件的, 公绝婆大或多外数公子、教外皇手, 能婆在力或这差亲种, 戚做环照事境料情里他缺成们乏长的耐的生心孩活, 子, 没分他有辨们毅能更力力是是弱太件, 很上动育正常的事, 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

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由

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 所以他们兴趣高, 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 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 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 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 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 课上学生观察种子, 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 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 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 我在学生兴趣下降, 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 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又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 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五、在科学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参观、考察的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成人;成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4-01

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成人而后成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首先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然后才能谈他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一个人的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德是教育的最高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的始末。

学校教育包括智慧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应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当今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道合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教书育人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课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以教案上写了多少,课堂上说了多少为标准。语文课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于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这样自然巧妙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阅读中的德育教育

和学生一起做《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我对学生们说:“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容易相聚成群,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近,而对于那些和我们性格品性相差较远的人难以亲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同样,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摇曳多姿。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出人应该具有伟大的情感,即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在这个前提下人还应使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由此我联想到曾在课本中学习的两首诗歌:郭沫若的《炉中煤》,和舒婷的《致橡树》,这两首诗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观点,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爱情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因为一篇作文练习的全过程包括立意构思、写作和修改,都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是依次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从立意命题、指导,到批改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次作文训练以“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为话题,有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这段材料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更贴切的体会到了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的情感。平时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蕴涵哲理的文章,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如在积累有关责任的材料时,学生们积累了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在构思中品悟,在写作中深刻,在生活中切身体悟,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点滴小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谈珠算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2

一、通过讲授珠算的起源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算盘一类的计算工具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过, 例如古罗马算盘没有位置概念, 被淘汰;俄罗斯算每柱十个算珠, 计算麻烦。现在很多国家流行的是中国式的算盘。从15世纪开始, 中国的珠算盘逐渐流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 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 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 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 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 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美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学习珠算, 而日本应考珠算技术等级合格证的人每年都有增加。正如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所说:“在中国诞生又传播到亚洲各国而发展起来的珠算, 通过日中两国专家的合作, 正在走向世界范围的普及。”珠算应该说是中国首创的, 曾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 它的出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值得我们现代人为之骄傲。

我上珠算的第一节课, 总是郑重向学生介绍算盘的历史和珠算在当前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使学生知道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 算盘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非凡的影响。早在600多年前珠算便传入日本, 并且从那时起, 日本人对珠算就很重视。他们首先对珠算的算理和算法及算具进行改进和创新, 近代更在全国普及珠算教育。目前日本全国公开办了6万多所珠算补习班, 有600多万人次参加了等级鉴定, 著名的日本松下公司在录用职员时要看有没有珠算等级证书, 没有等级证书提薪都要受到影响。又如计算机王国的美国也把珠算当作“新文化”而引进, 成立了珠算教育中心, 加州的小学生在学习珠算, 大有进一步发展之势。另外, 我还让学生知道, 珠算在国外的发展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它的母国——中国。如此墙内开花墙外香, 作为青年一代难道能置若罔闻, 跟在别人的后面跑吗?

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 也给我们财经学校的中专生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经济越发展, 会计工作越重要, 会计工作离不开计算, 计算离不开珠算。珠算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计算科学, 它对我国的经济工作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这些富有说服力的实例教育,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学们纷纷表示, 我们一定要弘扬民族文化, 苦练过硬本领,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无愧于这个时代, 无愧于我们的祖先。

二、通过珠算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学生毅力和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

珠算技能的形成,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成千上万次的手指运动, 在大脑形成条件反射, 经过较长时间连续活动后, 部分学生对单调而辛苦的训练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特别是对珠算技能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运算成绩暂时停顿现象 (即“高原现象”) 产生畏惧情绪。对此, 我采取两条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请取得等级证书的同学介绍自己刻苦练习珠算、战胜“高原现象”、取得优异成绩的体会, 使同学们认识到“千年磨一剑”、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惟一桥梁的观念, 只要有毅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不断取长补短, 获得好成绩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 我告诉同学们仅有毅力不分青红皂白蛮练, 同样不宜提高成绩。那么, 大家需要在不怕困难, 坚信自己有能力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困难所在, 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在珠算教学中, 每一种方法, 每一个环节, 都有不同的难点, 只有把这些难点解决了, 才能循序渐进。实践证明, 对这一“高原期”的突破过程, 实际上是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勇于并善于克服困难的品德和能力的过程。

三、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的确立,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需要中专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最好磨炼, 我把每一次课堂练习、课堂测试、尤其是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 当作成功心理的形成、改善与再改善的过程, 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明确奋斗目标。

四、通过珠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

通过一次次的课堂练习与测试, 同学们凭借勤奋、踏实、奋力拼搏的精神和过硬的基本功走向了成功, 速度越来越快, 准确率越来越高, 珠算技术水平的等级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珠算比赛中, 获奖的选手也越来越多。成功使学生激动和鼓舞, 而一次成功又是下一次成功的基石。成功的心理有其增殖性, 一旦形成, 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不断进取的精神牢牢的扎根在学生的心底, 不断完善自我也就变成了自觉的行动, 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密封运行下一篇:主题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