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2024-09-12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数学—生活”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

(2)创设描述性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 ,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3)创设欣赏性情境。欣赏性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 ,变“小课堂”为 “大课堂”, 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 , 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创造课外的精彩。“教学做合一”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教”“学”“做”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1)处理书上练习 ,使之更丰满。课本上的练习大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呆板。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2)课堂延伸 ,“社会即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认为,对于“有价值的数学”应该理解为学生学习课堂数学后能在实践中或真正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运用, 并提炼出有效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3)写数学日记。数学日记为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学生将学到的、看到的以小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拓宽学生视野,让其成为孕育知识的摇篮。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体验生活,激发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组织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接受。

二、挖掘生活化内容的途径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认真挖掘。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从教材中挖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从生活中挖掘。教师要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具体可从社会生活中、校园生活中及家庭生活中进行发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往往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鼓励和表扬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愉快地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2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一代的建设者的精神面貌的大问题。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并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的一代新人。为此,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外,还需要各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

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进行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的内容,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材料,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等的教育,培养一些优良品质;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优良品质的形成,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努力学好数学,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并在教学中切实完成这方面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抓起。

(一)学好数学的目的性教育:结合数学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意义,立志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学好数学。

(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用有意义又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编成应用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旧社会的对比、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小学生的公益活动以及有趣的科学知识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三)进行初步的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例如,通过数和形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人们掌握了它们,还要应用于实际,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例如,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一些数学概念之间或运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知识是相互转化的。

(四)培养一些优良品质: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完成作业、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书写工整、学习有目标、工作有计划、有条理的良好作风,有毅力、肯于动脑筋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可能同数学教学内容结合的条件下,充实新的内容。例如,反映注意环境保护、进行卫生教育、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感恩奉献等内容。

三、课题研究措施与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手抄报、数学课前5分钟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品德;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38-01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人的基本情感,无论是什么人,从生下来的时候起,除了对自己父母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之外,还有一种感情,那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不懂,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和侵略,所以这种爱国情怀要从小启蒙和培养,要告诉学生懂得爱国是一种美德。虽然数学是理科学科,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数学课中我们教学生的都是数字之间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史料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例如:教学生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我会向学生介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并且讲述他通过刻苦努力,才成为世界数学史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并且告诉学生祖冲之是我们河北省涞水县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充满自豪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

其次,利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辩证唯物因素进行教育。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观点。诸如整数与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启发学生学习,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又能使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和失败,用于尝试,使他们在质疑、释疑中建立一个独立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的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本身的内在美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空间想象思维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图形美、对称美、曲线美等,构成了数学的美。比如,在我教授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时看,揭示出了一种线段比例的美,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著名建筑,我们的腰带,女孩子的高跟鞋等等,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美。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科学灵活的融汇于教学中,就能把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任务来完成。

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教育 篇4

第一, 纵观数学发生和发展历史, 可以发现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社会实践而又指导社会实践。我们要把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函数导数教学中, 使学生正确理解导数概念是从: (1) 求曲线在某点切线斜率; (2)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的速度; (3) 求质量非均匀分布的细杆任一点的线密度等问题中, 经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综合, 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并且使学生体会到研究了导数定义、性质和求法后, 再用求导公式去求以上三个问题的解, 显得十分简单。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了定积分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后, 用微积分基本公式解以上三个问题, 显得十分简单。再如, 函数连续的概念是在函数极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学习了初等函数在定义域上的连续后, 反过来又用函数连续性来求函数的极限。函数导数概念也是在极限理论后研究的, 学习了微分中值定理和罗比达法则后, 反过来可用导数求函数的极限并显得十分简单等, 都能起到对学生进行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教育作用。

第二, 由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明确数学王国里也充满了矛盾, 如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加法与减法、已知与未知、整数与分数、乘法与除法、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 等等。并且矛盾的双方各以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指数就无所谓对数、没有函数就无所谓反函数、没有有限就无所谓无限、没有连续就无所谓间断, 等等。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矛盾的双方共存在于同一体中,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分式方程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加法可以转化为减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函数求导过程中对数函数求导可以转化为指数函数求导、指数函数求导也可以转化为对数函数求导、曲可以转化为直、变可以转化为不变 (在无限细分的条件下) 、一个有限长度可以与一个无限长度相对应 (与半圆相切的直线上的点与圆周上的点一一对应, 既有限转化为无限) 、无穷多的数量可占有一个有限地方 (线段AB上有无穷多个点, 但线段长度是有限的) , 无穷个正数的和可以转化为一个有限数量, 等等。特别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分析研究实际问题, 创造条件, 使未知向已知转化,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用解析几何, 可以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 可以把求多元函数极值的问题转化为求一元函数极值的问题, 利用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可以把微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利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可以把复杂的积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值差的问题, 利用换元积分, 可以把复杂的积分转化为简单的积分等等, 都是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典型例子。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深刻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规律。

第三,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 在数学领域里到处可见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子。如函数的极限、连续、导数和导函数四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没有函数极限的理论就无法研究函数的连续性;没有函数极限和连续的基础就无法研究函数的导数;只有研究了函数导数后才能提出导函数的概念。四个概念之间又存在制约关系:没有对函数连续概念的研究就产生不了利用连续性求极限的方法;没有对导数的研究, 也就加深不了对函数极限和连续的理解, 只有研究了导函数的应用才产生了求函数极限的重要方法———罗比达法则, 并解决了判断连续函数单调性和函数求极值的问题。再如点、线、面和体, 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加法、乘法、乘方和幂, 整数、分数、有理数和实数,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整式方程和方程, 等等。在以上数学课题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规律。

摘要:纵观数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 数学与哲学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因此, 我们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事物, 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分析社会现象, 研究经济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生活

参考文献

[1]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2]邓俊谦.应用数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教育 篇5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和一般文化联系的一门学科,它反映了数学发展的脉络与本质。数学史的价值表现为三个方面:数学史的历史价值,数学史的数学价值,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数学史被看成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讲陈景润、华罗庚,讲孙子定理和歌德巴赫猜想等等。每每这一时刻,看着学生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总想把自己知道的有限的东西一股脑的告诉他们。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人文科学修养,培养刻苦钻研精神,拓展视野,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都大有好处。但是所占用的时间不必过长,以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结合数学符号谈其发展概况

数学符号主要有:数字符号(阿拉伯数字)、字母符号及运算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对某个或某种数学符号或整个符号体系的发明创造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如:

(1)数学符号发展的概况:古人用绳结、小石子记数——用刻在骨或竹上的符号代替结绳来记数——阿拉伯数字;古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造起了关键作用;阿拉伯人在“印度数字”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2)符号体系发展的概况:用象形文字来表达数学内容(文词代数时期)——用较为简单的字表达了数学内容(简字代数时期)——用特定的符号和字母表达数学内容(符号代数时期)。法国数学家韦达(1540-1603)对符号体系的引进和形成做出巨大贡献。他不仅使用和改进代数符号,还精心设计了代数符号,力图使其成为一个体系。但他并没有完成这个体系,直到11世纪末,经过笛卡儿、莱布尼兹等伟大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符号体系才趋于完成。当然,随着数学知识的扩充,人们在不断地丰富它的“词汇”。

数学符号组成的数学语言能够代替文字的叙述,表达高度抽象的数学材料,准确、深刻表达概念、方法和逻辑关系。

2、结合发明创造的命名谈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每一个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部数学发展史,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精神;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们就像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材中的“韦达定理”、“杨辉三角”、“笛卡儿直角坐标系”等介绍数学家的简历、时代背景、重大成就及历史意义。

如笛卡儿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直角坐标系的创立实现了代数与几何结合的问题。笛卡儿在1637年发表的《几何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之一,它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笛卡儿的名言:“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将为你们构造出宇宙来”。笛卡儿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为点的运动的轨迹,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对的对应关系,而且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包括数、式、方程及函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它不仅是函数概念的萌芽,而且表明变数进入了数学。因而,笛卡儿《几何学》的发表,使数学在思想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由常量数学进入了变量数学时期。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数学中的转折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3、结合某一体系谈其发展概况

数学每一体系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间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以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代价。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中的数的理论体系、解析几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等谈其发展概况。

如数的发展概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原始人在分配猎取食物和制造打猎武器时,总要先“数一数”和“量一量”,然后进行分配,在“数一数”和“量一量”的亿万次的实践中,便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同时慢慢地产生了自然数。在分配食物和度量过程中,常有分不完和量不尽地情况,但仍然需要继续分和更精确地量下去,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于是就产生了分数。随着生产的发展,又产生了负数,从而产生了有理数。后来,在计算直角边长为1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时,又产生了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由于解方程的需要又产生了虚数,虚数和实数统称为复数,从而建立了数的理论体系。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和复数环环相扣,紧紧相连,在数学教学中,如能将其因果关系阐述清楚,对培养学生发展变化的观点是非常有利的。

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育还有其它的方法,如可利用墙报和数学园地等途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学这一问题,使之更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急于求成。毕竟,我们还处在逐渐摸索的阶段,就像人们对史的认识一样,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数学史的教学也不例外。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物理 教学 思想教育

一、前言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就贯穿在各科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学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物理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一门自然基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部分。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思想教育的内容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热爱的表现。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利用这些素材,可以有效的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学习天体运动时,可以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神州九号”顺利升天和“天宫一号”顺利接轨;在学习速度时,可以讲解我国高铁的建设和火车的提速。当然还可以利用物理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的爱国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建国之初,爱国物理学家钱学森面对祖国的召唤,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建设之中;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宇,利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能够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辩证唯物主义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的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观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数据必须真实,必须考虑客观的现实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物理教学的很多内容都贯穿着辩证法思想,比如在讲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就渗透着哲学三大规律之一——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电阻时,电流通过电阻时会产生热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需要我们增大这种热能,而有时需要我们减小这种热能,从而教会学生要辩证的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3.团结协作精神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规律的提出,都经历了理论的提出,而后众多实验物理学家去通过实验去证实。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两个物理学家能办到的,而是不少物理学家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例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概念时,很多物理学家都不能相信,后来经过许多物理学家的不懈努力,最终证实了相对论的科学性。在物理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利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三、思想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教材

物理学中任何一个规律都要经历提出、假设、论证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例如:在古代,《墨经》是最早记录小孔成像的书籍,而且该书对力学、光学等现象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提出了磁偏角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比国外早了400多年。通过学习这些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代,通过介绍我国物理学家在核能、航天、铁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科学而现身的精神。

2.挖掘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加强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培养和和科学态度的追求,从而了解在物理学中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而且能在实际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

3.教师的模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学识方面有所专长,更要求教师在个人修为、素质等方面有所造诣。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深刻的影响,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会带给学生学习上的无尽动力。同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德育与知识点的教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不可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物理教育工作者要处处留心,找准切入点、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找准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孟令举.德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湖南中学物理,2009(10)

[2]王东绪.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学科教育研究,2011(6)

[3]胡俊科.浅谈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教法学法新探,2011(6)

(作者单位: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篇7

笔者使一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了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其中已经明确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揭示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并指出教学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教学成就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 为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通过教学, 还应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性格, 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 就中学教学中加强思想素质教育仅内容而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空间形成和数学关系的科学, 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 在教学中应渗透以下基本观点。

1. 实践的观点。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 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 并注意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 直观与抽象结合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逐步树立从实践到理论, 再从理论到实践,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唯物认识论。

2. 对立统一的观点。

数学中充满着矛盾, 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中比比皆是。如在数学概念方面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中。在运算方面, 加法和减法对立统一于代数和中。

3. 运动的观点。

运动时物质的基本属性。如线可以看成是点的运动的轨迹, 而可以看成是线运动的结果, 旋转体也是运动的产物。

4. 发展的观点。

从整数扩充到分数, 从整数扩充到负数, 从有理数扩充到无理数, 从实数扩充到虚数等。都说明了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进而说明事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 因而人们的思维也是按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

5. 转化的观点。

一切矛盾的东西总是相互联系的, 不断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如在解题过程中, 条件、结论、命题形成转化;复杂与简单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和平面的转化等。

在教学中, 时刻注意对立统一的观点, 阐述知识的内在规律, 采用矛盾分析法, 研究数学中的各种矛盾双方, 研究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这样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二、道德品质教育

一个人的成就不仅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还决定于意志品质的优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拼搏精神。

让学生了解数学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展与创新, 都是劳动人民和数学家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 反复试验, 经过无数次推导证明的结果。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并形成长远间接地学习动机, 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求实态度。

依据数学的严密和抽象这一基本特点,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 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养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3. 思维品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迂回曲折的探讨分析展示出来。这样既符合实际认识规律, 又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注意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 不要盲从的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要追根求源, 勇于创新。

4. 学习习惯。

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敏捷、缜密、有条不紊的学习作风。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心理素质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 进行健康卫生的心理教育, 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已成为现实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尤其是学生心理问题, 大多数是属于发展性的短期心理偏差, 诸如懈怠、分心、畏难、马虎、自满等, 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 才能克服和减轻逆反心理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影响。

除此之外, 数学教学中还应渗透审美教育, 如数学中的对称美、简洁美等。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 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教师充分利用美的手段, 使学生在美感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和培养新能力, 这是一种更高的观点和更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8

现在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课堂教学就成为了主渠道。而教学所用的课本则是教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相当于一台戏的“唱本”。教学中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具有教育意义的, 教师应该努力结合这些素材, 挖掘其中富有教育内涵的一些素材, 以知识为载体, 结合思想教育于书本中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 并在品行得到锻炼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时, 我让学生根据书上的要求计算完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 一天节省下来的米可以供一个成人大约吃多少年?在借用计算器计算出够一个成人大约吃223年后, 学生都震惊了。这时, 我因势诱导开展了“学校午餐”的讨论。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说:“我们班XXX同学每天中午的饭都一粒米不剩。当时我还在心里暗想, 他真抠。现在我懂得了他的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建议我们班同学一起为他鼓掌。”有的学生说:“一年级就会背《锄禾》, 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 但没有想到每天每人节约1粒米会有这么大的作用。今天通过计算我真的大吃一惊。我建议光盘行动从今天中午开始, 同学们你们同意吗?”在这次课以后, 我偷偷地开始观察我们班的学生, 直到今天还没有发现他们有浪费的现象, 可见有时数字的教育威力还是很大的。

当然,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丰富多彩, 所以应当形式多样化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引导, 避免教条主义和纯理论的灌输。如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为一个六年级的脑瘤学生捐款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 我校二年级的一名学生捐出了一万元。当时, 有的学生露出了他家真有钱的思想。所以, 回到教室我没有先上课, 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10000”这个数。全班学生都感到莫名其妙, 有的学生就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立刻答道:“我想请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开始了发言。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数, 有的学生说这是最小的五位数, 其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二年级那个小弟弟捐款的钱数。这时, 我点点头肯定了他的话, 并接着问道:“你们觉得一万元钱可以干什么?”有的学生答可以买好多好吃的, 有的学生说可以够爸爸妈妈和自己在国内旅游一趟的……时机成熟了, 我说道:“就是我们觉得可以干很多事情的一万元钱, 现在被我们学校二年级的一位小弟弟捐出来救人命。对这件事, 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全班学生各抒己见, 最后一致认为这位小弟弟是一个善良的人, 并要向他学习, 到此先前认为他真有钱的思想已经被要学习他的思想代替了, 教育的目的达到了。最后, 我总结道:“我们班的每位学生都是好孩子, 因为在这次捐款中你们也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毕竟我们现在还小, 花的都是爸妈的钱, 所以捐款不要攀比, 尽力就好。”

师者, 人之楷模也。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就说明教师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个性、心理、品质、文化教养和人格魅力等各方面。这也是教师本身不曾察觉的最现实、最鲜明、最有力的教育影响力, 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敏锐地观察并认真仿效着教师的言行举止。加里宁指出:“当然教授一门功课这是基本的工作。但除此之外, 学生们处处模仿教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全体。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远不止如此, 可以大胆地说,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 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点, 言传身教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等各方面的行为。例如, 课堂上, 数学教师经常会画些线段和图形, 列些竖式等等。这时, 教师如果能每次坚持使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板演, 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慢慢地就能在作业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 思想道德教育的好处。但是, 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是无法取代整个教学过程的。事有两面, 我们坚决反对以下两种极端:一是完全否认思想道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夸大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用其完全代替数学教育。我们应辩证地分析它的地位及作用, 并合理利用, 做到“巧”结合, “妙”利用。

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中。当然, 数学教学也不能有所例外。因此,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成为了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做了如下论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注意身教。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

新课程标准充分强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哪些思想方法值得推广运用呢?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和众多教师的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点线面的思想方法。

点线面的思想方法就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 用线条或面积的形式来诠释这个知识点, 同时将知识点表达得更直观、更简洁, 让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的小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比如出题如下:

春天到了, 学校里组织植树, 一班植树25棵, 二班植树比一班多13棵, 那么, 他们一共植树多少棵呢?对小学生来说, 就要先找到知识的关键点, 画出线条来表示数量关系, 这样他们就能总结出, 多出的话就加上去, 少了的话, 就减下去的一种思维模式, 答案也更准确快捷。

2. 化解归纳的思想方法。

化解归纳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化解就是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归纳就是从一些简单、个别、特殊的情况中, 分析总结出一般的数学规律或性质。化解归纳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比如, 异分母分楼比较大小时, 要通过“通分”化归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大小;再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观地算出其内角和度数, 接下来再进行一系列验证, 从而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最后归纳得出,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3. 圈里圈外的思想方法。

从幼儿的早期教育开始, 教师就会让幼儿学会分门别类,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或者讨论。就像是画一个圈, 把这一类型的东西放进圈里, 其它东西放在圈外,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更是需要这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用圆圈图 (韦恩图) 向学生直观地渗透集合概念, 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 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 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4. 有限中无限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已经开始渗透许多无限的思想方法, 比如, 自然数是数不完的, 是无限多;奇数、偶数也是有无限多个;同样, 100÷30=3.3333……是一个循环小数, 也是无限的;而画一条直线, 也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一切, 都体现了无限的思想方法, 通过这种无限的体现, 可以引导学生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 这种理解对学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常用到对应、函数、转化、假设等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不但能增加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还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开拓数学学习的智慧。那么, 要如何做才能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呢?不妨和笔者一起来探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笔者小学数学教学的几年时间里,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落实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 课中, 课后。课前挖掘, 课中运用, 课后强化。笔者认为, 这三者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

1. 课前深入挖掘数学资源。

作为教师, 在使用课本教材时, 会有意识地制定一个教学目标, 然后再从教学目标出发, 设计教学的过程和步骤, 从而有效地落实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深挖掘、细分析, 找到隐性的教学资源, 用化解归纳、无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渗透, 从而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知识点, 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从而自觉地进行分类, 让数学思想方法顺其自然地一一体现。

2. 课堂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进行了深挖掘, 在课堂上, 教师就会引导学生, 结合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点,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落实。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理解、学习、运用数学思想, 逐步形成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 受益终身。

渗透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情境模拟, 小刚从学校到图书城, 然后回到家, 家、学校、图书城就形成一个三角形, 要比较哪边的距离最远, 哪边的距离最近, 就可以按比例画出相应的图形, 渗透了点线面的思想方法, 然后再进行分析, 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教学过程, 渗透了化解归纳的思想方法。

3. 课后反思、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除了在课堂上渗透运用外, 课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理解, 为什么会用这种的思想方法?其他思想方法是不是更有效?这样不断进行训练, 才能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思想方法, 进一步强化这些思想方法, 完成教学上的思想方法渗透和积累, 从而让学生能更加熟练地进行运用。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是一次性的, 而要反复训练, 长期积累, 所以课后的引导和学习尤其重要, 教学中要对此进行一些抽查和实践, 让学生将这些思想方法进一步吸收消化,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情感沟通师生的心灵

师生之间的心灵是相同的。“因为有了你,我才爱学习”,这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我们看到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灵相同,前提是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爱戴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有人格的魅力、宽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活动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师爱的感召下,用心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做好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沟通就是情感交融,它是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纽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所教的对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主动地、有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认真地去分析、理解读懂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教师应通过心理交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铺垫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情感是学生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使其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有创新的灵感。只有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和环境、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这句话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受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绝不放任自流。实践证明,情感是学生的“催化剂”。

三、情感在教学中发光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应使学生对你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这样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情感”的作用。试想: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并知下一句,学生说一句,你也知学生想到哪,使教学中师生共为主体,建立起民主平等、互亲互爱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和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乐于想象、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每个人渴望成功。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尤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甚至一些“乱说”也要设法找到他的发光点,给予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功的欲望,像“今天你有进步了,发言积极了!”等鼓励的语言,但这是不够的。当学生答错或说错了,教师更应该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答对问题。但对答错的学生,教师除了要让他体面地坐下去,还要把他的错误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这样效果会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满足成功的需要。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明确赞许。教师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有了这种情感,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正是这种情感在支撑着他们。对待后进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情感对学生今天的学习以至将来都有重大意义。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生教育 篇11

关键词:人生教育;杨贤江;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281-01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说:“教育是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有依存关系;教育既受生产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约,又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起促进作用;教育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展起来;教育的“本质”,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为全社会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阶级社会,教育成为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他批判了“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和“教育独立说”等观点,并驳斥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论”和“先教育后革命论”。他认为要变革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进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应当作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胜利之后,教育便应当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杨贤江还很关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学习、健康各个方面的成长。他主张对青年应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而关键则在于使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一、人生教育的意义

人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会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人生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问题就根本不需要担心,绝对会学得很好。其实在应试教育学习的哪一点东西,相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来说那就再简单不过了,如果会有学习不良的情况,那就要想想是不是教学错了,或者是孩子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存在问题,以及家庭和学校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教育。当然,也不能排除孩子智力有缺陷的这种可能,一般很少有孩子有这个问题的。反之,如果只注重数学教育,忽视人生教育,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很低,大多数学生将无法学好,就算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学的肯定会非常的辛苦。而且,如果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教育,即使他们学习成绩很好,也可以说是一个没用的人。

二、目前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的人生教育,而是恰恰相反的把教育中最不重要的的事情,读书,而且是读死书,死读书,作为孩子人生成长中唯一的教育。就好像全国各地的家长一起开过会商量了一样,统一了对如今孩子教育原则的认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都对孩子说:孩子你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好好读书,别的一切事就不用你操心!学生们大笑,都心领神会这句家长念了多年的教育经!让人感到可怕的是:这句几乎所有家长都在用的教育格言,也就象征着孩子未来生活的坎坷,家庭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从这样一句教育格言中,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就和机器一样的读书,看不见学生们的青春朝气和活力,看不见学生们生命的成长,更看不见现实的社会。因此才会出现北大才子去买肉,南京博士去做乞丐,武汉博士自杀,马家爵们杀人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还有考上大学开学一个星期,因为嫌学校的饭菜不好吃,觉得这样的日子没办法再过下去而选择跳楼的大学生,甚至有小学生就因家长不给他钱给同学买礼物,就以自杀示威的。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因我们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人生教育而频繁发生。更多的学生是只会读教科书,其他的什么也做不了,也不愿意去做。存在一大批大学毕业生,甚至有很多名校出身的孩子,他们曾经承载着家人的骄傲和希望,而现如今却在父母的黯然伤神的注视下,躲在屋子里虚度时光,赶都赶不出去。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生教育

数学教育是通过课程来教授的,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从走进学校的大门的那一天起,就要把人生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去,融合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生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时时刻刻,就连吃饭和睡觉,都要有专业的老师陪伴在一起,并且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及时的指导孩子们的人生观点。数学教师,要学习各种专业不是最重要的的课程,而是人生观科学,心理学,认知学和人生观合理的调整。不管老师是教什么课的,人生教育课程,是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学习的,而且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型学习,讨论式学习,心理辅导式学习,甚至我们的老师还会自费花很多钱参加名师的人生教育培训课程。所有的教师,都要非常注意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思维模式,使之符合良好人生观的要求。当然,他们也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才能真正指导孩子们的人生教育。

教育的真正任务是什么:是让孩子成人,是让孩子身体、心里和人生模式都健康地成长后顺利融入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教育任务是什么?当然就是人生观教育,是人生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树璞.数学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意义[J].教育基地,1995,(1):22~24.

[2] 齐殿有.人生教育[J].北京.人生教育出版社.1993.

[3] 马新民.小学生人生观培养教育[J].余姚: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一、知情结合, 确定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方面的传授, 还要重视学习方法、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等情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 重视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一切能使学生得到美感和快乐的东西, 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高中数学知识所特有的结构、层次、形式、方法、过程所蕴含的丰富的逻辑美、科学美, 数学知识高度的系统性及其之间内在联系的巧妙性, 解决问题时推理的严密性, 解题思路的丰富性和简洁性, 都是其他学科所望尘莫及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地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包含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教育因素, 把认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重,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情感教育既作为教育手段, 又作为教育目的.

重视情感信息在教学中的双向交流.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不仅有语言交流和行为交流, 还有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用良好的情绪与积极的情感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等去感染学生, 把信任和关心、鼓励等情感因素融合在教学中, 以此让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使他们学习数学的情感也兴奋和调动起来, 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主动地探究新知、学习数学知识.同时, 这种积极的渴求知识的心态, 也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希望和愉快.这样一来,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培养兴趣, 激发情感

高中学生的情感是很容易激发的, 学生积极的情感成为认知的内驱力.首先, 教师要注意每节课的导入, 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迈进知识的殿堂.其次, 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中的一切机会, 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兴趣, 以趣促学, 并使学生由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产生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情感.

三、改革教法, 调动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为课堂创设理智、情感并存的情境, 激发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获得情感上的自我教育.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的有效作用.”

加强直观教学.直观教学由于同时使学生有视、听等多种感觉, 往往记忆深刻.因而, 对抽象的知识, 如概念、定理、性质等要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学具的演示与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特别是高中立体几何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同时, 教师以亲切幽默、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使学生学得轻松、主动.

掀起教学高潮.平铺直叙的教学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 产生厌倦的情绪, 因此, 每节课教师要设计2~3个高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高潮的引发点, 并巧妙地推波助澜, 不失时机地掀起情感与认识的高潮, 不断地将积极的情感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不衰.

强化成功激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让学生快乐地获取成功的机会, 并使学生尽情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快乐——成功——再快乐——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让他们生情、动情, 并利用情感动力主动完成学习目标.

采用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使无声变有声, 使无形变有形, 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还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充满着探究的情趣, 最终达到知与情并举的教学目标.

四、加强反馈, 沟通情感

反馈的情感效能与认识的情感效能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种种情绪反应, 迅速地运用手势、语言、眼神、提问等手段及时调控, 使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同时, 还要注意使学生情感的发展随着认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通过认知的矛盾冲突以及获得成功的欣喜调动和激励学生的情感体验.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中、差学生因诸多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要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在于要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快的学习体验, 从而树立自信心.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选择一些易于理解、易于回答的问题, 提高他们解答问题的正确率, 当他们答对时, 要及时表扬, 抓住时机让他们获得学习上成功的情感体验, 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给予积极的情感评价.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非常重视自己的参与和劳动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因此, 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 充分地利用评价手段及时调动学生的情感, 一方面要及时表扬, 正面激励;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台阶下, 给他们热情的期待, 让他们信心百倍地获得成功.

五、开展活动, 深化情感

情感教育, 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后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活动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计划地展开数学的提优补差、社会调查、室外实践操作, 通过故事会、数学竞赛、能力抽测、趣味数学和学习评比等有益的活动拓宽思路, 启发思维, 陶冶情操, 发展特长, 提高能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将情感体验逐步内化为高层次的情感品质.

上一篇:骨关节炎的常识下一篇: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