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2024-08-07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精选12篇)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篇1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 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 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 已引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 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 与智育、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 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 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 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 认识祖国, 认识世界, 认识自然界, 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 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 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 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 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我国国情, 有优点, 也有缺点, 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 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 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经济发展相当迅速, 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 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 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 并要经受毅力磨炼, 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 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 突出人地关系, 联系有关国策, 使学生熟悉乡情, 了解国情, 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 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 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 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 把自然界的突变, 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 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 用以恐吓群众, 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 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 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 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 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 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 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的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 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 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 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 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旅游业空前繁荣, 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 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 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 树立“旅游搭台, 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 做自觉的环境卫士,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 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 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 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 因为地理涉及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 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 既是地理问题, 又是物理问题, 也是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 反之, 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 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 在地理教学中, 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 在地理教学中, 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 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 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 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 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 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 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 学会地理观察, 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 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 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 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 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 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 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抉择。作为一个学习者, 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 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 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 从而决定取舍, 或趋利避害;作为一个公民, 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 关心环境质量, 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 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 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 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总之, 德育寓于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的整个阶段, 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篇2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新课程改革提出一三维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古人有言:“文以载道”。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不只是政治学科和班主任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涵,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做了一定的探索、尝试,也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地理教学中渗入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事物的不断认识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一个杰出地理学家的出现,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博览了很多地理图书,徒步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山河、地质、植被进行了考察,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对所到之处的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以及外国人了解中国都是很好的资料。李四光教授,对中国地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考察,终于在大庆打出了石油,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在当时震惊了世界,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同学们知道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人口12.95亿,居世界第一位,占了世界上人口总数的21%,我国人口密度为第平方千米135人,并且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东西差距很大,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并且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太快,每年净增1200—1300万人口,相当于西欧上些小国的人口,所以,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国工农业产品数量增长很快,如:粮食、棉花、原油、钢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但因我国人口增长过快,我国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当然,我也向学生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于贫穷落后,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入侵,曾经使一个完整的中国四分五裂,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我国许多领域出现了空白,从这一历史教训可以看出,任何时候,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对我国的评价由过去的“东亚病夫”到现在的“东方腾飞的巨龙”,我国日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去努力,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学好地理的勇气和决心,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入实践教育

地理来源于自然,并且为社会实践服务。教师的地理教学应注意其实践性,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无反顾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复杂环境里,坚持这样的教育方针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中离不开地理”,体会到地理的积极性。在讲比例尺的时候,首先通过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量算出某一地点到另一地点的实际距离,在进行这项教学活动时,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指导学生如何量算两地间的距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索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与实践的变通过程,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地理教学中渗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纲》对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学科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阐述。

1、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2、地理学与人类和生产,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3、地理学科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于一体,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可以看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对统一,运动变化的规律,掌握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性,形成正直诚实,尊重真理,不盲从的道德品质。讲“地形是为断变化的”一框时,向同学们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形是变化的,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形成今天雄伟高俊的山脉,一直到现在喜马拉雅山平年每年抬升10毫米。地理是门空间科学,但脱离了时间的空间不是科学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衡量这种变化的首要尺度就是时间,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揭示出各地理事物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及相互统一的关系,指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掌握这些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从概念到实际操作无不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揭示并帮助学生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方法。

四、在地理教学中渗入美育教育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乡土地理 德育 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国情教育与区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家乡的清泉,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那么如何通过地理乡土教育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即如何实现德育教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一.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资料的收集

1.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万盛区环境进行深入和详细的了解。

自己曾参与万盛区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对万盛区的地理环境比较了解。万盛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煤、镁、石灰石等)和旅游资源(黑山谷、万盛石林等),为万盛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自己对万盛区各种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合教材,编写了一些文字材料,供自己在教学的中使用。

2.教师要关心当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紧扣时代的发展旋律,使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能够得到不断的充实,吸引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魅力。我们当地政府作出的汤加沟水库的引水工程、棚户区工程、旧城区的改造、青山湖的引水工程是如何深入民心的,得到民众的拥护并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起到了家乡的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丰富我们的精神食粮,这也是德育教育。通过乡土教育将政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政策深入学生心中,通过学生影响家乡,带动万盛区经济的发展,结合环境教育,运用课本知识,使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仅仅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了落实,而且使这些工程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形式

教师开展德育教学形式有搞调查、写小论文、讨论(辩论)等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只要灵活运用,都能实现德育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让学生搞调查,写小论文,对我校附近的环境调查并针对我校附近缺水的原因进行分析,让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等,让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实现提升情操,提高意识,通过学生的成果,来充实自己的材料和提高自己对万盛区的了解,并制订相应的方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教育。

三.注意乡土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地理教师要“德才兼备”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德育目标,体现乡土地理的内容;把德育渗透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去。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实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获取贴近生活的感人事例。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可以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学生也会觉得真实可信。

2.言传与身教并重。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家乡观念,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就应该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爱岗敬业,执教廉洁,乐于奉献;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我们自身就应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举止文明礼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和公正的对待学生。

3.正确把握德育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系

由于地理教学不仅仅学生德育教学,而且要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及能力培养,为此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德育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的平衡,努力实现双丰收,避免只重学科教学,不重视思想品德现象和只重德育不重视学科知识,造成本木倒置,教师课外应多从这两个教学方目标出发,多下苦功夫,备好课,积极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来实现两个教学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特别是乡土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毕竟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可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家乡、深切地热爱家乡,自然会萌发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而爱国之心与爱家乡之情是息息相通的,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挖掘乡土,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做到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乐中,那一定会把地理教学的三大任务完成。

教学促德育,德育推教学 篇4

关键词:德育,教学,信息技术,课改

新课程改革是近年来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汇, 全体教育人皆投身这场课改热潮中,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教育的质量,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德育和教学是学校里必不可少且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可能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把德育和教学二者分开了, 但这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以, 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热潮。在我看来,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体现应该是:教学促德育, 德育推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作为一名新教师, 我始终坚持着这样一种理念, 并将这种理念付诸于我的教学、工作和学习中。

一、教学促德育

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教师, 而这两个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 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想法,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塞给学生。因为他们不会乐于接受, 这样便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 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 特别注重在教学中掺入德育, 在教学进行的同时, 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教育。

从事教育这一年来, 在教学中总认为准备还可以, 上课的任务都能较好地完成, 但在课堂评比中经常觉得课堂气氛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我也经常反思课堂教学。现在在不断摸索, 尝试, 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促进德育, 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 灵活处理教材, 探索合理的情景教学。教材处理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尝试, 循序渐近地慢慢积累。在这一年的教学里, 我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认为如果我们花点心思在教材处理上, 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 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领下, 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 亦能实现激情飞扬的课堂氛围。所以,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感受进入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化。再者, 老师也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这样, 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 发现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其实, 无论小孩还是成年人, 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 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或事情, 就会比较投入地去学、去做。当教材上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时, 我们就要考虑选用适合教材的载体来指导学生学习, 想办法使学生感兴趣。通常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 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因素。

1.巧妙的导入新课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引入新课要生动活泼、清晰流畅, 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的开场白——“导”是很关键的, 既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或材料导入新课, 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引导学生乐学。导课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 展示图片、动画、音乐等等。这些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驱动他们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 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2.合理的教学设计, 恰当选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抑扬顿挫, 致力于点拨、引导。例如, 教授时, 教师可故意犯一些错误让学生纠正, 让学生自己找到原因。这种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探究学到的知识其印象将更加深刻。又如, 在遇到难度不大的任务时, 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同位可以互相帮助, 这样完成任务学生更具有成就感。课堂总结也要平和、严谨。何时提出归纳总结也相当关键。例如, 在大多数学生已完成任务或大多数学生碰到共性的问题时使用此法较合适, 也应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操练。

3.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 巡视指导相结合。讲课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 力求精讲、少讲, 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 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 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学生在上机实践所学时, 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学生个人的疑难问题,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看书或同位相互帮助解决。对于大多数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再统一讲解、示范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三) 注意课堂教学中帮学和演示使用不当。教师指导帮助一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学生之间帮学有时需要区别对待。有的学生独立自学确实有困难, 确实需要帮助。但也要注意少量的学生因学生帮助方式不对。比如, 直接帮他做。时间长了, 造成了这些人形成了学习依赖心理。同样演示教学也有很大弊端, 尤其过多的教师演示, 造成不少学生形成了你不教我我就不会的局面, 同时缺乏学习中的失败体验, 对知识的印象浅, 不会处理一些变化问题, 而且容易遗忘。演示教学的很大特点是需要学生的短暂记忆能力强, 但不少老师也包括我在教学中都忽视了这点, 一个演示下来用了好几分钟, 能力强的学生凭借印象可以再现, 但多数学生出现了知识再现失败。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进行演示教学, 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同时学生学习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抹杀。

案例一:这里以我的一次公开课为例。在每一年的期末时, 我校都要组织新教师进行一次公开课展示。当然, 我也不例外。在上期期末时, 我选择进行公开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2.4节《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在备课时, 我就发现如果按照课本的编排, 直接了当地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可能效果不会很理想。所以, 我创设了一个情景:说因为刚毕业工作的我, 想报答父母, 想带父母到北京游玩, 但是对北京不熟悉, 请他们利用网络帮我设计一个旅行计划。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 既把学生带入了我的课堂, 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的德育教育, 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当然,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也没有直接讲解如何设计, 而是以一种提问、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们自己先尝试。然后, 我再指导, 提升。可想而知, 本堂课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整堂课下来, 几乎全部学生都能掌握如何利用网络自己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并且也懂得了孝顺、感恩的内涵。以上的这个例子基本涵盖了上述的两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而且在教学进行的同时开展了德育教育。

二、德育推教学

提到德育,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的事情, 其实不然。在我看来, 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 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德育在推进我的教学, 而我身边的同事们的例子也证明了这点:德育能够推进教学。

案例二:每一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 我都没有给学生讲解新课, 而是和他们一起交流、聊天, 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高一新生, 第一次和他们见面交流的主题是:1.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2.我打算如何度过我的高中三年生活?针对这样的两个问题, 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外, 还能够给学生上一堂有意义的班会课,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度过高中三年, 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等等。记得很清楚的一个学生是她讲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 竟然说哭了, 原因是父母不理解自己, 还经常给自己安排自己不喜欢是事情。还有好些学生说到自己的这些问题时, 都几度哽咽。这让我非常震惊, 同时也非常欣慰。然后, 我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与他们进行了谈话, 给他们排难解疑。经过这样的一种德育教育之后, 我在学生中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 我在之后的教学中, 进行得非常顺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想, 这就是德育的力量, 这就是德育推进教学的最好证明吧。

案例三:这是我身边的一个同事的例子。她是一名语文教师, 同时也是班主任。可能大多数班主任都把德育和教学分开, 甚至重在德育, 但是取得的效果却是不理想的。然而, 她不一样。她是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身份, 用德育来推进自己的教学。她班有一个体育训练生, 成绩不是很好, 原来也是一个很调皮的学生。但她没有放弃他, 而是紧紧抓住这个学生的特点, 利用他的体育特长不断鼓舞他, 激励他, 让他逐渐从一个调皮捣蛋的差生变成了品学兼优的优生。记忆较为深刻的是其中一次听她的课。那是一堂作文课, 主题是坚强, 她通过一段视频导入作文的主题, 接着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构思自己的作文, 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现场作文。20分钟后, 她听了几个学生的作文, 然后与学生们分享她的随笔。我听着她饱含感情地朗读着自己的随笔, 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不知道她写的谁, 后来是那个被写的男生主动站了起来, 我看到他的眼眶也是红的。一分钟之后, 他缓过神来, 用充满感激和爱的眼睛盯着她。我知道, 他会从此变得听话、乖巧起来, 不管多少年之后, 这个孩子都会永远记住她。所以, 在她的课堂上, 她的班级里, 他也是她最得力的助手。我想, 通过这样一种德育推进教学的方式, 比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 来得更有意义吧。

其实, 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学生成才, 包括了能力和素质, 对应到学校, 便是德育和教学, 所以, 这两块永远是学校的根本。如今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 需要我们全体教育人正确把握好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让教学促进德育, 德育推进教学, 让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深化小学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如何充分发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德育方面的功能,探索德育教育的路径,是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切实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善于模仿,尤其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教师的行为。不管好坏,他们都会在短时间内模仿学会,却无法有效进行辨别和思考。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正确地处理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因素就要努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要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鼓励和引导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即使学生有什么错误的行为,教师也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二是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进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作用。

二、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用数学发展史和先进人物事迹鼓舞学生、激励学生。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一些对数学的错误理解,如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数学发展始终处于滞后状态,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认识,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纠正,并且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列举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事迹:在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为落后,祖冲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比同时期的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通过数学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在新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生活趣事,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为国奉献的积极性。如在当时研究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光是验算草纸就装满了几间屋子。通过这样的鲜活事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献身数学事业,自觉为国家民族做出积极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态度

加强地理德育教育 篇6

一、加强学生爱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地理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通过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克服自卑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例如在讲授“中国的疆域”一节时,先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然后通过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等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而在讲到高中地理第九章第四节“我国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时,可以利用录像对比建国前后工业生产的状况,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旧中国工业生产存在依赖性、片面性和落后性;而新中国的工业生产仅仅走过五十多个春秋,却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

二、进入爱国主义教育

教会学生做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做人之根本,首先是爱国。地理课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有辽阔的领土、壮丽的山河、丰富的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灿烂的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交通事业、现代化的国防、不断增长的国力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从而达到由爱国到报效祖国的教育目的。

三、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初中中国地理部分,要求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我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很大等地理国情,懂得应按自然规律和经济办事的道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根据国情进行国家的基本国策和法令教育,可加深学生对国策的理解、宣传和贯彻的自觉性,从而激励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增强正视现实、脚踏实地为社会主义祖国美好未来艰苦奋斗的紧迫感、使命感。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乡情教育

國情教育实际上就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的利益统一起来。国情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例如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在2005年1月6日已经突破13亿,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口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也困难了。过去我们总是把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作我们的优势来讲,我国国民经济的多种指标也的确在世界处于前列,但当被我国众多人口的这个分母平均以后,我们的人均指标还赶不上某些发展中国家。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样,在谈到我国的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建国后我国在各行各业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学习中讲授、展示这些真实的情况,更能让学生了解国情,深知目前国家还并不富裕,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由于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娇揉造作,丝丝人扣,人情人理,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并且回家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进行宣传。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讲授乡土地理教材时,一定要强调本地的地理优越性,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要通过具体的数字、实例谈当地的优点,也要横向选择一些基本条件相似的地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距,激励学生毕业后为改变家乡面貌奋发学习,无私奉献。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篇7

高效课堂创建中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入, 此刻的各门教学学科, 更是育人的精采载体, 也可以说是:科科能育人, 课课能育人。而音乐教学更是“美”的教育, 它决不仅纯挚为了娱乐, 更主要的是经由过程对学生审美不雅概念和鉴赏美、缔造美的能力的培育,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净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由此可见, 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把握教材, 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平稳的树立德育意识, 以教材为内容, 以课堂为阵地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音乐课, 拿到教材后, 当认真钻研教材, 剖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了解其教学目标、方向及教育培养要求。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着重点。音乐教材中, 不少作品具有浓密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指导浸染。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 可以指导学生感应感染那激情彭湃的歌词和跌荡放诞升沉的旋律, 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 在雄壮、抒情、美妙的旋律里, 使中学生体味祖国山河的绚丽, 人平易近的勤恳勇敢, 唤起他们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挚激情。然而, 这些丰硕的德育内在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 然后教给学生, 经由过程活跃的音乐形象, 动之以情, 晓知以理, 不竭培育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 联系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 采纳多样的教学手段, 联系现实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使之发生强烈的激情共识, 为学生供给更宽敞的内容和前提, 不仅使课内教育获得延长和升华, 而且丰硕了德育的内容, 开辟了思想教育的新路子。例如, 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联系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兴奋的音乐空气中轻松地欣赏音乐;操作歌曲表演培育学生的信念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经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经过指导赏识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赏识中, 体味、感应感染和贯通音乐的无限力量, 使心灵得以净化, 激情不断升华, 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 设境悟情,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陶冶等等。总之, 经由过程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在音乐课中慢慢渗入德育教育。

三、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过程是音乐知识消化的过程, 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过程;当一首歌的德育要点确定以后, 就要借助音乐知识、音乐手法、音乐的途径去进行引导和渗透。例如: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音乐第一单元中的《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 首先, 确定出了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读歌词、谈体会、举例子等形式, 理解歌词含义, 挖掘出以上德育目标;再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实际表演等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 具备了“知恩、感恩、报恩”这种好品质的人, 是人们最喜欢的人, 而且, 这样的人也会获得许多人的帮助和尊重。然后通过唱、跳与交流等方式深化这一良好的德育情感, 从具体、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去感悟父母的爱和爱父母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最后,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应该说什么样的话, 做怎样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系列的德育空间, 再激励他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使“孝亲教育”这一德育目标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延续, 最终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四、示范教育, 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激情、言语、步履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浸染。是以, 除了要让德育教育渗入于教学中, 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入于自己体态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需从自我做起, 日常平常严格要求自己, 抓好自我师德涵养, 为人师表。如教师整洁细腻的衣着、自然划定礼貌的教态、形象活跃的说话、富有激情的唱歌、美妙悦耳的琴声、切确娴熟的批示、工整的板书时刻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身教重于言教, 从道德教育来说, 理论的说服, 只有伴以楷模的示范。所以, 教师要教育学生, 必然要注重身教, 为人师表。

德育教育地理教学 篇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 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 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 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 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 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 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 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 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 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 (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 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 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 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 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 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 并希望了解他人, 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 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 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 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 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 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 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 “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 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 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 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 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 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 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 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 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 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 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 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 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 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 我们的学生要掌握, 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 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9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 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受到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教育, 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在体育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 针对体育的特点, 培养活泼愉快, 顽强拼搏, 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培养团队精神, 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 胜不骄、败不馁, 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 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 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 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 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 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 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 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 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 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 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二)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 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 为人和善, 言行一致, 讲文明礼貌, 不损人利已, 不投机取巧, 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 靠学生之间的合作, 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 才能凝聚人心,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四)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五)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讲解与示范,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综上所述, 中学体育教学, 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体育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的,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创造, 求真。

(一)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 通过体育教学, 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 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编排徒手操, 设计场地, 制作体育器材等, 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性引导, 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三) 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的投篮命中率练习能培养学生做事的准确性, 排球的扣球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 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体育教学中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其提高身体活动机能, 养成卫生习惯, 培养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 把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一) 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 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练就强壮的身体,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自控能力, 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 培养学生健康锻炼, 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 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 武术、气功等都可以作为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 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组织活动时, 可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六.体育教学中审美艺术的培养

(一)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 而且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体会美, 创造美, 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 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味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 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中学体育教学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各种身体练习, 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集体性。教学中的各种竞赛、游戏等活动, 均包含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都能感化学生。因此,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具有感化的德育效应。学生经常处于分散的活动之中, 因而容易表现出各种个性差异和行为特征, 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 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 这就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教师如果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教育时空,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适时地进行教育, 就会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多样性中学体育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德育优势, 它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对学生渗透德育, 如进行各种练习, 培养学生的意志, 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 提高美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促使学生完善个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启迪学生的社会意识,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使学生自觉做好集体中的一员;组织各种游戏、竞赛, 养成学生公正评判、遵守规则、相互协作、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中学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具有空间范围大、动态性强、干扰因素多、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因此,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实现素质教学 篇10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用高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高道德认知,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用饱满的精和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用实际行动让学生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他们中间,和他们共同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中,一起为教室和校园打扫卫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指导学生养成热心、认真、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快乐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小学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到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素养外,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驱用热血和生活换来的,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庄严的国歌和徐徐升起的国旗中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他们壮烈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使学生具备时代感和使命感,为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学习;邀请老红军为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使他们跨越时代,了解英雄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把革命英雄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立志长大之后要报效祖国;鼓励学生阅读名人故事,使他们从诸如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华罗庚、爱迪生等名人的生平事迹中学习他们的毅力和品质,通过心灵的感受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从书籍中吸取力量,让他们树立努力奋斗的信心和目标,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为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不断努力;给学生播放爱国主题的电影,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入情入境的感受电影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道德意识和行为受到冲击,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始不断努力,让他们的道德情操获得提高。

三、在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小学学校教育中,要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实效,教师需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提高道德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有意识的用道德认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他们道德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提高道德认识,并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例如,在学生中间,一些比较强势的学生喜欢欺负别人,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耐心的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善于帮助同学的好习惯。随着学生行为的不断改正,教师要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表扬,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注重自己的行为,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取得进步。还有一些学生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很注重环境卫生的打扫和维护,教师一不在场,看见地上有垃圾也不主动捡起来。针对这种做法,教师要从道德认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环境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真正的提高了自己的认知,养成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四、创设良好的班风,发挥班级的教育功效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引导,及时疏导学生的消极情绪,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来进行学习。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班风班纪的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班风作用下,用饱满的精神态度进行学习,在提高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良好的班风中,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榜样作用,在好学生的耳濡目染下使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都获得提高。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使他们为了取得班级的荣誉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制能力,遵守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创设优良班风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班级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班级在学生的互帮互助下获得发展,实现班级的德育功能。

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11

摘 要:教学中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当先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而承载文化的语言课堂教学在育人中更是尤为重要。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们在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实践中,对汉语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汉语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一些体会,本文现就笔者的一些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在汉语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体会。

关键词:汉语;少数民族;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00-01

一、德育教育与汉语教学的关系

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在学生掌握汉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培养已升入中专阶段面临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学领域各任课教师总是自觉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教师避免不了偏重教育教学、轻视德育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有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广大任课教师在意识中似乎只有教学一项任务。事实上,仅仅靠几个教学管理人员从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得到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广大任课教师的合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中专院校第一年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设为期一年的预科汉语教学,这种教学特征决定了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预科阶段,汉语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是所有一年级在校民族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接触的大部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汉语任课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注重培养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汉语言应用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总之,在汉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师自身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实践者。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课堂德育的实施者。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一言一行、举止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1、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树立威信。

2、教师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乐于与他们交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师爱去包容他们。

3、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学习上比较吃力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成长。

四、从教材出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汉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要紧密联系教材,更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结合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如:对汉语基础为零的民族学生首先进行表示问候、礼貌的日常用语的教学和使用,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例如:如果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感谢”;同时告诉学生假如自己做错了事应该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不好意思”,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这些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汉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汉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五、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处理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发音不标准,会闹笑话;有的学生造句不通顺,会产生歧义,也有的学生上黑板做题,写错了字,会让其他学生抓到了小把柄,往往在课堂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及时地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应该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其次再帮学习吃力的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能经受得起挫折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积累基础知识,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竞争的意识。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六、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首先,教师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入手,从每一次听课到每一次作业,小到一个字母的发音大到对整个汉语语言的掌握都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作风和认真严肃的态度。其次,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要求。全面培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诸如用汉语实现口语交际;不仅让学生掌握与汉语语言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了解国内的发展趋势等。最后,教师还要敢于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进行批评教育。当然这种批评教育应当是实事求是的,应当是善意的和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应当讲究分寸和场合的,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心服口服。

物理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篇12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 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 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物理知识及物理学的发展都贯穿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不是外加的而是其内在所具有的功能。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物理学家的事迹等等又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教育是多方面的, 形式也多种多样, 具体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学科自始至终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 揭示物理现象的实质, 阐述物理知识的内在辩证关系, 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结合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

如:宇宙天体、分子原子、重力场电磁场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物质, 这些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并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对这些物理学对象的研究, 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哲学观点。

2. 结合物理现象,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中质变量变规律。

如:在透镜成像规律中, 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 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 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

3. 结合物理概念、规律,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如:人们对光的本质认识发展也说明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观点;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密度、电阻、电场强度、电势差深刻的表明了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的关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 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如: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 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小浪底水库, 长江三峡工程,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 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 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 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 在磁场教学中, 适当地介绍指南针史实, 让学生了解的热爱祖国科学文化和传统遗产。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热门话题, 培养社会责任感

例如, 讲授噪声的危害时, 可以结合建筑工地日夜沸腾, 打桩机的声音、搅拌机的声音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 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 手机的外观越来越时尚, 功能也越来越强, 殊不知, 在打电话的同时也受到了电磁波的辐射, 电磁污染可导致人体白血球总数的上升;目前, 许多制冷机生产厂家都用氟利昂作制冷剂, 而氟利昂严重危及臭氧层, 直接威吓人类的生存环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介绍物理污染对人类危害, 补充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知识, 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事物的两面性, 先进科技的应用既会给社会生活带来正效应的同时, 又会产生负效应。

四、重视实验教学, 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

上实验课时,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有的操作不认真;有的不愿动手做, 写实验报告时, 抄袭他人的数据和结论。这些行为违背了实践出真知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影响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上实验课时, 可以讲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将物理试验引入物理研究, 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物理试验的证明。同时, 物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 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 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总之, 在物理教育中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德育教育, 例如安全教育, 树立经济全球化战略的思想教育, 科学发现教育,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教育, 关注自然和身边现象, 善于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等等。

上一篇:闸站结合下一篇:行政管理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