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2024-08-07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精选12篇)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1

股市的一路大跌让无数股民焦头烂额, 甚至新浪也联合证券时报发起“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股市!”股市的下跌不仅仅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股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 我国证券管理体制依然有着很多的问题, 这也是股市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证券管理体制管理较为混乱, 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对股票的发行、公司的上市进行有效的安排, 这就让股票市场鱼龙混杂, 难以对证券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其次, 证券的辐射分布十分不均匀,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具有较为完善的证券管理模式与证券交易所, 但是针对西北地区, 我国的证券管理就较为落后, 不均衡的证券管理让整体证券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管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中国引进资本市场不过短短20多年, 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证券管理体制谈何容易。当代的中国, 股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这就更需要相关部门理性思考, 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证券管理体制, 这是稳定中国股票走势较为直接且有效的措施之一。对于股票发行额度, 每年上市公司数量都有着较为明确的规定, 这就让股票经济较大程度地受到来自行政部门的干预, 难以发挥出其自身调节经济的功效。要加大对证券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使证券管理的模式更为合理。

一、我国证券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证券管理机制是由多个部门构成的。首先, “证监会”是国务院下属的部门, 它也被称为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国家通过“证监会”对证券市场发展情况有着较为清晰的掌握, 同时国家也能利用证监会对证券市场进行适当调整。其次, 国家计委也是证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国家年度证券计划的制定, 也就是说国家计委根据证监会反映的各类情况进行统一考虑, 制定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证券发行量。最后, 中国人民银行则负责对各类、各地区的证券管理机构进行审批, 使得合格的证券管理机构进入市场, 保障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这是我国历经20多年探究出来的证券管理体制,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这样的管理体制虽然在前期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证券交易的成熟, 这样的管理模式就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了。

二、我国证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受到传统管理理念影响

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简政放权”,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管理体制中政府采用了过多行政干预手段, 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与效力。这一现象在我国证券管理体制中更为明显, 我国证券交易从引进到发展不过短短20多年, 没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对证券管理体制进行探讨修改, 这就使证券管理模式依然延续老路子, 政府在证券管理中依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证券交易一旦出现了问题, 政府便加强行政干预, 这就让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进一步地削弱。但是, 证券市场本来就是自由度较高的市场, 过度的行政干预只会让证券市场变得更加脆弱, 也阻碍了证券市场化的进程。市场自行调节与政府行政干预没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市场规律没有被严格遵守, 再加上政府干预时间、干预力度、干预地方没有被严格规范, 这就使政府管得较细、较杂, 对于一些本该政府管理的地方却没有精力与时间进行管理, 整个证券交易市场都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

(二) 证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阻碍我国证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方面便是证券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难以适应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的存在是为了保障证券市场的平稳合理运行, 使整个证券市场得到良性的发展, 但是不合理的法律法规不仅对于证券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有效地规范和引导, 个别企业和个人还会钻法律法规中的漏洞, 让整个证券交易存在诸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 证监会只是国务院的下属事业单位, 法律地位不清晰, 是非独立的 (真正意义上的) 行政主体, 这就为证监会在监督管理证券市场时造成了很大阻力, 缺乏相应的法律条例保障证监会的监督职能, 很大程度来说, 证监会的监管效力是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的。

(三) 市场的“淘汰”机制没有被充分发挥

我国针对上市公司的撤离有着如下规定, 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便自行退市。这项规定的本意是希望效益较好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好、更多的资源从而加快发展, 淘汰掉亏损、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企业, 真正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但是这样的规定较为模糊, 在执行时也有较大的难度。缺乏对亏损额度的规定, 仅仅依靠亏损时间来进行规定不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 市场的淘汰机制也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 一些地方政府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 为了保住地区的上市企业“空壳”, 不惜采取对企业发放高额贷款、减少企业的税收、保障企业产品的出口与买卖等多种手段, 让企业在表面看起来还是处于盈利状态, 但实质企业已经“病入膏肓”。市场不能有效发挥“淘汰”机制, 这就让市场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大量资源被浪费, 资源重组与优化难以得到真正实现。

(四) 证券监管组织不合理

我国的证券管理部门除了证监会为主体外, 还存在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多重监管部门, 各个部门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 多头管理不仅在进行证券管理时存在着很多问题, 各部门的权力交叉又使证券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 这大大影响了整个证券有序管理。同时, 由于各部门权力分配不均, 权力不明确, 使用权力时不规范, 这就使证券市场在管理时存在着诸多漏洞, 这也是证券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证券管理模式

要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证券管理模式, 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现存的证券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结合当前证券交易现状, 引进一些先进的经验对证券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

(一) 转变传统观念, 发挥市场效力

“简政放权”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更需要各个部门切实履行, 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效力, 真正实现证券的市场化运作。这就需要各个部门明确权责范围, 尽量减少对证券市场的干预, 让市场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 要明确证监会的地位和作用, 使其变成一个行政实体, 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这样一来, 证监会就会变成相对独立的证券监管部门, 能够让证券管理部门不再冗杂, 使证监会成为管理证券交易的主要部门, 这就大大减少了各部门权力交叉的可能性, 能够使得每一个部门的管理都落到实处。

(二) 要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

对上市公司进行规范, 首先是对上市企业进行严格管控, 要对申请上市的公司的各项资料进行严格考察, 考察内容不仅包括了该企业近年来的盈利状况、发展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企业进行信用度测评, 确保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都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其次, 对于一些接连亏损、回天无力的企业进行下市处理, 要严格执行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针对个别企业, 可以让企业只从全国性的证券交易中退出, 仍然保留在地方证券中流通的权利, 这是对证券交易市场的补充, 能够推动证券交易的良性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的淘汰机制, 让市场来淘汰一些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足的企业,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减少对一些上市公司的行政干预, 让一些企业退出市场证券交易,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三) 加快相关证券法规建设

要保障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 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出有关的法律法规, 同时, 加快证券市场的法规建设是减少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举措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法律层面上确立将传统银行主导融资向市场经济主导融资进行切换, 摈除传统条例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容, 使相关法律法规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证券交易。

(四) 明确政府职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政府在证券交易中的地位都是极为微妙的, 它既是证券交易的管理者, 有时也是证券交易中的参与者。这就好比足球运动, 政府既是运动中的裁判员, 看着局势发生变化了又不由得上场踢两脚。政府不仅负责着证券的审批, 也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 这样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使得证券的管理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 因此, 政府部门要抓住自己的定位, 明确自己在证券交易中的职责所在。

四、结束语

我国的证券交易发展时间较短, 这就使我国的证券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制定出适合证券发展的措施, 进而完善我国证券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陈雄.国外证券市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兼对我国证券管理体制的检讨[J].云南法学, 1996 (02) :77—79, 66

[2]陈印歧.世界各国证券管理体制比较及我国证券业发展战略选择[J].计划经济研究, 1992 (03) :84—90

[3]王晖.论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完善[J].科学新闻, 2002 (07) :43—44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2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国有企业同样如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 ,是搞好企业内部管理 ,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着机构庞大臃肿、权力集中缺乏制约、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陈旧保守、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观念、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旧观念的束缚等原因造成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方法,尽量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顾及社会因素及其各方面的影响,努力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大力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内在潜能,获得最佳管理效果。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来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基本知识概述、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的要求和内容、深化国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本文主要运用管理学原理,同时结合市场营销学、拓展了企业改革的深度,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总的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围绕如何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目标进行的。要管好用好国有资产,必须按照现代产权制度“政企分开”的要求,全面厘清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经营权的关系,真正实现资产国家所有、经营权社会化的目标,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则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主要是内部管理,也就是企业的组织形势和管理模式,因此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围绕企业组织方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通俗的来讲,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依靠企业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渠道管理企业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案。所谓企业行政组织 ,是指企业的行政组织机构。行政渠道则主要指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内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如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或公司总裁→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等的等级系列关系。行政管理的手段通常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奖惩条件等。那么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是一样,都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符合科学、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制度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干预一直存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依

理,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行政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做好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第一、能够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大大加强。为促进中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被提出,这不但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国有企业要想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并以此为指导来促进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企业行政管理来实现,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经济实力以外,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体现为能否紧密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学习。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服务和保障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行政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强化企业成员的学习,使企业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和科学技术,并且将其转化到企业的生

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分地高度集中而又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企业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行政系统缺乏活力和效率。

3、行政法律和体制不健全。当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行政法规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行政管理需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全面规范的管理规则。因此,行政管理体制不全,机构设臵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行政机构运转不灵、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由于部门和环节过多,造成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往往因扯皮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有: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己经具备,只因少数人反对,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已经作了正式决定,而且又是正确的,只是触及到某个部门、单位的利益,这个单位和个人就找借口拒不执行。

5、行政人员素质不高。尤其是部分国有垄断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少数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负责任和不负责任,合自己利益的就干,不合自己利益的就不干,直接

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员工岗位安排不当,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优秀人才流失。虽然有些国企也制定了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文件,但这些文件要么因辐射面不够宽,要么因缺乏实施细则而无法落实,甚至有的政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导致人才既留不住也引不进来,企业发展缺乏后劲。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认识与操作不足,在对如何吸引、开发、使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益,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措施,人力资源管理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观念陈旧。在对人才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人才就等于学历加职称,人才就应是全才,直接导致了社会上假文凭泛滥;在人才的使用上,论资排辈、只上不下、只进不出,惟“亲”不惟“能”,一些有才华能力的年青人经常受到排挤;在对人才的投人上,表现为对物的重视超过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资料显示我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而每年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第二,管理制度缺乏。(1)缺乏有效的任选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人才缺乏市场化特点。委任制、任免制等官僚化特征比较明显,市场配臵作用被人为削弱。导致员工追求工作的惟“上”性,即只看领导眼色行事,而不注重工作的实效。(2)缺乏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长期以来在分配方面形成的“吃大锅饭”等落

101、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行政首长(厂长或者经理)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其次必须保证行政首长的管理措施有可靠的行政实施管道,再次,行政首脑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2、合理选择和设计行政组织机构。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是以来行政机构和行政管道进行的,所以,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行政命令、指示灯迅速流动贯彻的重要前提,是达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行政管理最忌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管道间沟通不畅、环节繁多,从而造成公文旅行效率低下等弊病。因此,合理选择与设计行政组织机构与行政管理科学化密不可分。

3、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一般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能力结构包括:以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咨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择优决断能力和以善于选择实施办法、用人知人善任、协调统筹全局、应变临阵不乱为内容的决策制定能力。知识结构则包括一般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三大方面。可以说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胜的法宝之一。

4、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是现在恒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实现了引导、评价、奖励三者的有效结合,激励机制才会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圆满达到预期效果。

5、讲究行政管理的艺术性。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真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词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已。这就要求行政领导善于行政管理艺术,注重管理对象的心理因素、讲究说话艺术、善于把行政命令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性行动。

六、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转机建制和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按规范化要求 ,适当调整企业行政机构。目前 ,虽然企业行政管理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但行政机构仍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 ,如企业行政机构臃肿、人员配臵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对这些问题 ,应从行政机构的体

3业目前是由行政级别的,与政府一样,国有企业也有部级、厅级、处级、科级等行政级别。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笔者认为,为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应当适时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主要理由是:首先取消行政级别,让国企回归企业本色。取消国企行政级别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目前,上海、广州均已经酝酿取消了国企的行政级别,这是早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国企新机制,也有助于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力,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其次赋予国企行政级别有碍市场公平竞争。国企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可我们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与公平竞争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背道而驰。我们知道,目前仍然存在的国有企业,或多或少都以政府做靠山,低价甚至无偿地享有土地资源,优先享受国家贷款,垄断或半垄断了某些国家资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等。可是,民营企业却不能拥有这一切,受到严重挤压的它们一开始就与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导致市场经济难以健康运转。第三国有企业因具有行政级别而效率低下,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改革开放前,全国所有企业都是国有的,民间经商权刚一放开,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便纷纷倒闭,少数没有倒闭的只能靠行政垄断来生存。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企是“玩钱”的行政部门,企业头头们都是官员,他们当然要以升官为主要目的,而决定他们是否升

5给员工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使员工能感到成功的幸福,能体会到人格受到尊重,能自觉养成开拓创新、敬业爱岗的良好风气。第三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完善多重激励机制。目前,国企组织管理体制下的考核分配制度、激励措施不完善,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所说的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包括:(1)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定薪酬制度等措施,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干的作用。(2)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3)学习激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国有企业要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另外,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气氛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相信,做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将为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供重要“给力”。

三是完善国有企业决策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决策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行政管理必须符合科学决策要求,要

7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20页。

2、《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报告(1999)》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73-87页。

3、杨万铭,《国有资产产权的二重性:困境与出路》[J],《经济体制改革》81页

4、杨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荣奎主编.成功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范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新体制下兵团财政管理问题探讨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兵团承担的事权与财政体制变革之间的关系,找出兵团从单纯财务管理体制向"以预算为中心"的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根源,从而把握构建适合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特殊组织和准军事化实体特征的财政管理体系的脉络。

关键词 兵团财政 财政管理 财政分配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协调内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公众利益的总代表和依法行政的行为主体,越来越具有自主行事的权力和能力以及相对独立的利益,日益成为彼此之间职责划分明确、利益边界明晰的政府组织,而不再是中央政府的附属物和单纯的派出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探讨协调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兵团财政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

在兵团管理体系里,目前“兵、师、团”三级的主体行政构成与其真正在事权方面的承担力实际上是非对称的,主要表现在“兵、师”两级的管理中,实际承担的事权远高于其本身的机构设置,更是缺少有关经济监督与执行的部门或者机构,如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因此兵团所管理的事务无法在公共财政保证体系内被全部纳入,导致事权与财权出现非对称的情况,从而影响兵团的财政管理。

2、政府间转移支付需强化与规范化

因为兵团缺少有关经济监督与执行的部门或者机构,如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因此兵团在政府间则转移支付方面需要强化,兵团仍然主要依靠财政补贴、自身非税收入以及财力随GDP自然增长等途径,在中央财政的补助中,由于综合财力补助与地方专项在内涵与外延上的重复与混淆,使得在支出内容上不够规范与准确。并且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科目调剂、专款划转等情况,使得财政预算的公正性、公平性、规范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首先,缺乏科学系统的预算编制。由于事权与财权的非对称导致部门的内外预算无法结合起来进行,增加了预算的难度。其次,预算的执行效率偏低。实施预算执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库集中支付,因为预算没有科学明确的标准,导致国库支付也同样存在缺乏可以作为支付标准的依据;另外一方面就是政府采购,很多政府采购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的原因,致使无法同总体财政预算接轨,而出现采购超预算、甚至无预算采购的现象。第三,预算监督环节薄弱。兵团的预算监督无论是在立法监督方面,还是社会监督方面都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4、团场财务管理尚未完全落实“一总两分”办法

团场在目前的财务管理中所实施的“一总两分”办法,能够对事权的双面性进行兼顾,也就是既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保疆卫国,同时也能够促进团场的经济发展。最大化团场的社会作用与经济职能,使得事权与财权能够相对称。但是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兵团财政体制发展的策略

1、在现行政管理体系基础上发展“师市合一”管理模式

师市合一”管理模式主要是与地方机构结合,兵团与地方实现共建共管,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事权与财权非对称的问题。以工代赈资金、发展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新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重点检查和纠正挪用、侵占、虚报、多头申报、擅自改变用途及浪费、滞留、闲置扶贫资金等问题,确保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切实支持困难团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帮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在此基础上,突出检查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关师、团场和部门有效管理的经验做法,并进行现场抽查,及时将自查自纠情况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并加快研究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长效机制。

2、规范兵团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的构建,强化转移支付能力

首先,在内涵与外延上明确综合财力补助与地方专项两者间的区别,以形成并且完善中央财政补助的稳步增长机制为基础,来规范冰天首位稳定增长机制的构建。其次,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制约,明确兵团内部各管理部门的事权与职能范围,实现政企分离,同时通过引导与政策性激励等方法,促使各级企业间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通过这些办法来拉动兵团GDP的提高。另外,除了对兵团的财政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之外,还应该同时建立健全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系统,对各级的非税收入渠道进行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兵团的自由财政。

3、构建预算管理三位一体模式

首先要实现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监督部门的流程规范化与管理制度化,使得三个部门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对接。其次,预算编制方法要能够实现“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进行,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对预算追加的情况进行严格把控。第三,通过内外结合的方法,对预算监督进行加强与落实,预算监督不仅在单位内部实施,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与机构,编制部门与执行部门之间互相进行监督与检察。并且要借助外部力量对预算单位进行监督,如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公众监督等,可以对在预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抑制。

4、团场事权合理划分,落实“一总两分”财务管理办法

将团场个部门、单位、企业间关系理顺,对团场事权与财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此为基础对团场的单位,按照其所属分别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或者企业会计核算。有些事业单位中既具备公益性特征,同时也有营利性特征;有些企业及既有生产经营职能,同时也为社会管理做服务。这两种情况的单位或者企业,则应设置两套账,建立两套核算编制,将企业财务预算与公共预算进行分开管理。

5、加快财政职能转型,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兵团财务工作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兵团党委对财政工作转型的要求,局党组安排班子成员带领调研组,深入师团、连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调研,总结财务改革经验,查找突出问题,分析问题症结,提出解决路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财政工作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职责履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局党组认真分析上述问题症结,找准解决的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和办法。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加大中央财政对兵团综合财力补助力度,建立符合兵团发展需要的中央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策要求,对兵团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各项财政职能进行了细致地梳理,有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中央政策,结合兵团实际,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创新思路,通过多种方式向财政部领导、司局长以及相关处室,汇报兵团体制问题,提出建立符合兵团发展需要的中央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比照地方财政管理模式,建立兵团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路和建议,在一定层面上达成了共识,为进一步理顺中央对兵团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与各省财政相同的预算管理体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新体制下兵团财政工作需要理顺兵团预算管理体制,统筹财政管理,建立财政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方面要善于学习思考,研究热点难点问题,把握好各项财税政策的落实,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财政工作转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兵团财务改革,建立完善团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财税政策,按照三保两促一严的工作要求,要建立具有兵团特色的创新财政、发展财政、民生财政、绩效财政、法制财政、廉洁财政,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地提高维稳戍边,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小兵,吕凯波.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01).

[2]铁卫,钟飞.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GMM估计.西部财会.2013(11).

[3]冯俏彬.划清事权首先要转换“单位”.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10).

[4]袁黎黎,赵书晨.浅议我国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东方企业文化.2010(02).

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篇4

1 目前固体废物管理所面对的问题

1.1 城市的生活垃圾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的生活垃圾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以及我们使用的旧家电等。就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重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破坏,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处理由社会福利事业进行管理,包括对垃圾进行清扫、运输到最后分类处理。公众在全程没有进行任何的参与,将垃圾处理当成政府的事情。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的市民可以自己主动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减轻政府的压力。并且城市垃圾没有监管部门,在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监管过程中并没有规定惩罚的措施,这也是我国在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中的缺失。

1.2 工业废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废物一般是指在工业的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冶炼废渣等。我国在20世纪就已经意识到工业废物是破坏环境的主要问题,有学者统计,现今仍有接近2000×104t的工业废物每年排放到自然坏境中去,这对我国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破坏。

要从本质上解决工业废物排放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我国环保产品目前尚不规范的问题,目前有很多公司已经开始转向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即使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并提高了排放企业的税收,但是这种情况仍旧是屡禁不止。

1.3 危险废物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危险废物主要指的是指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固体废物,像废旧电池、医疗废物等含重金属的废物。在危险废物的管理体系中,主要借鉴了国外的管理方式,力求整个过程节能环保,在整个处理的过程中防止出现二次污染。在我国法律中规定危险废物资源利用是由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的。但由于我国对于危险废物的管理起步比较晚,就导致我国现在有关危险废物相关法规的发展还不成熟。现今我国还没有一个能够处理危险废物的处置机构,危险废物经常与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2 改善固体废物的管理体制的建议

2.1 改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建议

2.1.1 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生活垃圾处理的费用,不应该全部由政府来承担。这就需要城市居民缴纳一定的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将这些费用投入综合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中,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还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2.1.2 加大监管的力度

要求环卫部门提高对城市生活垃圾的监管程度,要制定全面的垃圾处理责任制,对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项目不能够审批通过。环保部门还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生活垃圾处理的标准,要做到整个处理的过程中节能环保,不产生二次污染。

2.1.3 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建议

对于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意见,首先要规范政府内部的职能分工。同时还要强化环保产业部门的管理,正确处理工业垄断经济所带来的恶劣后果。组织专业化的队伍对废物管理进行有效的处理。我国蕴含着巨大的清洁产业潜力,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或者清洁产品,改善目前我国的工业运作方式,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加速我国工业的技术转型。

2.2 改善危险废物管理的建议

2.2.1 建立危险废物区域支持系统

为了有效的对危险废物进行治理,要集中建立危险废物区域支持系统,此系统分别由信息管理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废物交换子系统共同组成,旨在对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理的决策并最终完成对其的改造。这些信息技术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决策是通过对国外的处理项目分析得出的,这样在借鉴以往的成功案例,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果。

2.2.2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

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在危险废物上统一标识,使用国家统一制备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对从事危险废物回收的企业应颁发相关的资质许可证书,定期对这些企业检查,清楚危险废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在处理的过程中秉承无害化的原则,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

3 结语

总而言之,固体废物的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环境问题,对固体废物的治理已经势在必行。通过国家颁布法规以及人们自觉形成环保意识,相信能够有效的治理固体废物的排放问题。

参考文献

[1]郝雅琼,于泓锦,周炳炎,王琪.固体废物属性鉴别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01:106-110.

[2]周炳炎.制定固体废物鉴别标准的方法探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09:18-22.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5

一、对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认识

(一)精神文化

(二)物质文化

(三)制度文化

(四)行为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二)企业文化的表象化

(三)企业文化的文体化

(四)企业文化趋同化

三、建立适应市场的企业文化的若干对策

(一)营造企业文化的原则

(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四)进行企业文化整合(五)创新管理模式

结束语

浅谈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农村乡(镇)村管理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由过去的“政社合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高度集中的垂直管理体制改变为“政社分设”的乡、村、组的相对独立和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政企不分的状况.自治权力在基层政权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了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一体化要求日益突出。但目前我国实行的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乡(镇)村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大市场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人国地阻碍了区域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紧密协作,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健康、迅速发展。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村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乡(镇)村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乡镇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民主

一、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1.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

2.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人民公社解体后。乡村两级组织仍然承担着旧体制遗留下来的公共服务职能。如兴办农村教育、修建乡村公路、优待军烈属、供养五保老人、兴办农林水基础设施等等。此外,还有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征收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治安、调节民事纠纷、组织防洪救灾、实施移风易俗、举办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等项工作。乡镇一级“小政府”与“大服务”“强政府”与“弱财政”长期并存的格局。造成乡镇主要领导想方设法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必然成为乡镇政府的第一要务。

3.乡镇一级“党政企不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愈演愈烈。主要是党、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有些地方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乡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一级政权的作用。总的来看.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结构中最低的一级政权组织.仍未摆脱人民公社体制的影响,实际是党政混合运作的一体性机构.具体表现在上下组织之间习惯于采取行政措施处理关系.习惯于直接指挥和控制,不善于运用各种杠杆和利益导向实行间接、弹性控制,而且“村民自治也始终处于行政和财政双重压力下的‘紧约束’运行状态。”这是我国新时期的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秩序混乱、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的政治根源所在。

4.乡镇行政机构缺少监督系统。行政监督是权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政府行政失误,确保政府管理畅达,高效运行的必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我国农村乡镇政权建设中,却缺少有效的行政监督系统。一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延伸到乡镇出现了“断层”。中央、省、地(市)、县都设有政府的监察机关,负责对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到

乡镇基层政府,却没有设置监察机构。二是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机制。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指令和任务。但贯彻执行的情况如何。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公仆必须接受主人的监督。但由于耳前乡镇管理体制中缺乏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使主人对公仆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如何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1.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而其核心是解决过去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国家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事权”与“财权”互相脱节等等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无论怎么改革,“乡镇”作为一种地方基层行政建制.应当保持其行政地域的完整性,人口规模的适度性。管理层级的有序性,职能定位的科学性,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人员编制的法律约束性,政权名称的固定性和运行程序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渐成为直接面向9亿农民的法制型、公共服务型政府。

2.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3.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塾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启动市、县政府体制改革。如果仅仅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的低层次改革,那么很可能陷入“循环改革的陷阱”。

4.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这两种权利构成了现阶段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虽然两种权力的运作法律作了清楚、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又经常发生矛盾。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仍把村民委员会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以各种方式影响和控制村民委员会的活动,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或继续控制村民委员会的人事权:或对属于村民委员会自治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从而压缩村民自治的空问,使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名存实亡。为此,村民自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政府的行政放权.而政府是否放权又取决于整个国家治理体制和政策选择。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双方在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是应该平等的,村民委员会需要乡、镇人民政府的资源,乡、镇人民政府也需要村民委员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用法律来约束乡、镇人民政府的行为、减弱其对村民自治的束缚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大中,孟凡驰,《企业文化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05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6

财务管理对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出版集团来说亦然。为了更好地促进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就需要构建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发展。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和规范,这种制度和规范能够有效地对集团相关的财务关系及财务行为进行管理,其对于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出版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出版集团财务管理领导体制构建

1. 财务管理领导体制的形式

虽然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和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不能将两者进行对等,这主要是因为出版集团并不是单一企业。单一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出版集团财务管理领导的最小单位,对于研究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领导有着很多的参考和借鉴。由于组织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实行公司法人制度的企业中,可以将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副总经理负责。这种体制是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落到副总经理的肩上,副总经理掌管着整个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并要设立行政管理的财会部门。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掌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的关系是同等的,甚至要比其他副总经理的位置更加重要,其可以直接向总经理反映一些必要的问题,参与企业的决策当中。在服从总经理领导的基础上,其还需要统摄下面的财务会计部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总经理为核心的运营和管理体系。副总经理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人的权益,对企业财产权以及自主经营权都有很大的保障。其在管理机制上,将以董事长为主的产权管理体系与以总经理为主的管理体系相区别,加强了财会工作的落实,这种体制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财务总监负责。这种体制是在董事会的授权之下进行的,财务总监由董事长直接任命,财务总监指导建立相应的财会部门,并负责其日常的管理工作。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其在董事会的主导下建立,完全能够体现公司投资者的利益,这对于股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并不是说这种体制就是完美的,在财务总监的领导和管理之下,企业的财务工作会直接受到财务总监的影响,这样就会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如果将过多的权力交给财务总监,那么各部门财务负责人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权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压,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存在着这个方面的缺陷,我国的出版集团很少利用这种方法。

第三,总会计师负责。这种体制和副总经理负责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在总经理之下设置一个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的地位和副总经理是平行的,在总会计师的指导之下设置相应的财会部门。相较于以上的两种方式而言,这种体制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权威性,由于专家的加入使得相关的工作更富有科学性。但是这种体制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虽然总会计师和副总经理是一个平行的关系,可实际工作中总会计师往往是徒具头衔,并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其受到总经理的辖制比较大,这样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性。

2. 财务管理领导体制的选择

在明确了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形式的基础上,就需要对财务管理领导体制进行优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核心企业财务管理领导体制选择。为了更好地加强对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对其结构形式进行一定的了解。出版集团一般的财务管理活动是围绕核心企业来展开的,核心企业对于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起着主导的作用,而财务管理领导体制的建设对于出版集团的意义尤其重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加强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建设对于出版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而针对不同的核心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财管领导体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水平。若是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已经完成相关的公司化构建,就可以采用副总经理负责制,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出版集团企业的经营权,使其经营管理更加科学。

二是紧密层企业财务管理领导体制选择。紧密层企业是指那些核心企业的子公司,虽然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它们并不属于核心企业的有机体,但也是独立的法人,在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受到核心企业的管理和控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紧密层企业采取怎样的财务管理领导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心企业的影响和约束。因此在核心企业要确定紧密层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领导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双方的集、分权的关系。从我国出版集团的现状来看,那些绝对集权的管理并不存在,当然如果完全分权的话,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财务管理效果。从目前我国出版集团的经验来看,往往会选择将两者集合的方式,这样既能给予分公司一定的自由度,也可以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这种集合方式对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完善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建议

1. 优化人员控制制度

为了充分彰显出版集团的优势,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集团相关员工的吸引和激励,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对集团相关员工的管理控制力度,使其能够按照集团的财务战略目标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只有同时完善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集团的长远发展。加强对出版集团人员的控制,增强对相关员工的控制制度,能够达到良好的约束效果;而提高集团对员工的激励,能够让员工进行自我实现,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行为。只有在加强对员工激励的同时,还能保证对其必要的约束,才能使发展员工和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出版集团应该完善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发展计划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nlc202309040028

2. 强化信息控制制度

出版集团往往由众多的个体组成,这使得其具有很强的整体优势,能够发挥出更强的力量。但是这里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虽然集团能够发挥这样的优势,但是对这么多的组成单位进行统一财务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如果不能规范其相应的行为,将很难保证集团的财务管理效力。为此,出版集团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信息控制制度,只有加强对出版集团各个公司的信息监控,才能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领导水平。其中比较常用的信息控制制度有财务报告制度、内部授权制度等。通过强化信息控制制度,能够使出版集团及时掌握相关的财务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这样就能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集团成员的相关财务行为也能进行及时的监控,从而加强管理的水平。对于那些出版集团下面的单位,它们和出版集团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为此,出版集团也应该对它们相关的财务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利用相关的信息控制制度就能达到这种效果,从而更好地掌握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果,加强对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控制力度。

3. 完善授权任免制度

要实现出版集团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决策,使之更加顺利进行,就应该完善授权任免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出版集团是一个整体,其不但包括核心企业,还包括各个子公司,只有对这些公司都进行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完善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不但要对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财务关系进行明确,还需要加强出版集团财会系统的建设。在整个出版集团的管理过程中,集团总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其对于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行有着核心的影响。只有加强授权任免制度方面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子公司在选取相应领导体制的时候,需要对其任免方式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对相关权限的分类来实现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之间的明确划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善我国出版集团的财务管理体制。

4. 完善财务工作制度

财务工作制度是出版集团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其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只有完善这些方面的制度,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才能建立相应的规划决策机制,从而才能给予财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更好的保证。完善了这些制度,才能使出版集团相关的决策机制、防范风险机制等进一步提升。出版集团作为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整体性是其最大的优势,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出版集团的整体性,那么出版集团的优势就无法得以正常地发挥。为此,在制定相关财务工作制度的时候,出版集团应该对相关的资金使用、融通、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系统的安排,落实好相关的分级分权原则,对相关人员的权利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出版集团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集团作为一个群体企业,涉及核心企业以及子公司,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整体性,在考虑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时候,需要充分发挥出版集团整体性的特征。只有落实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从而实现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长远和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篇7

一、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是社会发展过程和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发展渐渐地越来越完善, 而越是发展得好, 则会计就会越来越被需要, 由此可知会计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所指的是那些专门在财务部门管理的基本单位进行核算的人员, 是会计在企业中平稳进行的重要的执行人, 在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财务活动中担任各种责任, 所以说是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我们十分重视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编制。用一些特定的法律来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众所周知, 中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发挥特别的用处。会计人员在基层单位承担责任的同时, 还应该为国家的经济负责, 为投资人和债券持有者负责, 因此, 我们国家的政府就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二、会计人员体制管制过程中的问题

我们国家自从加入了WTO之后, 市场经济开始不断地完善和进步,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平稳市场的经济体制,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 问题也一一的显现出来。

1. 管理法制的不完善。

我们通过相关法律知道县级以上的人员才有资格管理政府的相关会计工作, 意思就是会计人员也是由这些政府管理的, 但因为总会让一些人认为有机可乘, 使得管理发生不通顺的状态, 这样就造成乡级政府不去管农村的会计人员, 而是乡村管理站来接受会计的相关工作, 发生会计人员出问题都是财政部门管理的情况, 这对农村的会计人员组织管理很不利。

2. 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对于会计管理的管理体制实际上十分松垮, 具体来说, 在大学或者校园里只要你能够考下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那么你就可以从事相关的会计工作, 这就说明会计的门槛十分低, 可以想象会计工作人员的平均素质必然也不是很高的。那么在利益的驱使之下, 很多人就会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 即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之下, 就会出现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假账, 而这时却没有专门的管制来制止这样的行为,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3. 保障不到位。

第一是法律保障上的不到位, 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对会计工作人员有报复行为, 然而有些资料却显示了很多对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报复的事件, 且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人一个不小心就会被炒鱿鱼, 或者在评职称时进行打压, 此时大多数的人员选择忍气吞声, 因为他们始终无法撼动领导人的位置;第二是工资待遇上的不到位, 在一些较大型的企业工资待遇就会很好, 这已经成为大众所认知的一个共识, 我们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知道, 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 我们同种的职业应该享受的待遇是相同公正的, 但有的人又都是自私的, 利己的, 为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而做假账, 也是由于会计人员保障的不到位, 才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三、实行新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在我们经济发展越来愈好的阶段, 我们社会经济就有了各种经济共存的现象, 而且每个经济主体的发展都有很好的趋势,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不同的情况到达不同的需求, 按照各个管理经济性质的不同, 应该以派遣会计为主, 会计管理协会助推为辅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

实行会计派遣具有必然性。当前, 因为管理体制的落后状况, 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于会计工作之中, 就如同上面所说的做假账的问题就十分普遍, 我国的会计人员之境并非是一片净土, 有的人会因为一己私欲而出卖自己的工作本质, 派遣可以大大减轻这样的状况, 把不同的会计人员派遣到不熟悉的工作环境之中, 在还没有弄清内部情况的条件之下, 便会更加的谨慎和小心, 这会使会计管理工作走向规制的重要的一步。实行会计派遣机制, 可以加强对会计的监管, 同时还能够大大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十分有利。

四、结语

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对于会计服务业的要求是很高的, WTO是围绕着资格认可, 条件认可还有技术标志进行的, 在市场上实行之后, 我们国家的市场开始对外开放, 同时国外也对外开放了会计市场, 我国现行会计管理机制在这种状态下, 为了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 是一定要进行改变的。

参考文献

[1]牛峰.中国会计伦理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张艳.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大学, 2013.

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优化问题探讨 篇8

村委会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后在县乡 (镇) 政府以下设置的一级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它具有社会自发和自我组织的特点。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与之相适应的是村级党组织村支委会, 村委会是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组织。在农村,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构成了农村的两大主要公共权力机构, 而且村党支部是农村政治权利的核心。此外, 村委会按照村民居住情况分设村民小组, 村民小组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基本组织单位, 在农村基层管理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现在农村基层的组织管理体制状况, 自新中国建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了进步, 然而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现行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两委”关系不协调

农村基层管理只能定位于村委会, 村民会议或者村民小组这一层面, 而不能是村级党组织, 更不能是乡镇党员和政府, 然而村级党组织却经常主导村级管理。有学者认为, 村党支部不仅仅对村庄公共生活进行政治领导,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了国家行政机构的角色, 行使的是国家行政权力, 因为像计划生育、征兵、收缴税费等这些“政务”几乎都是由村党支部组织实施, 另外, 有些学者还发现, 村党支部在农村牢牢掌握着控制权, 支部书记仍然是村内的“主心骨”和“当家人”。与村委会相比, 村党支部仍处于村庄公共权力的核心位置, 致使村委会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实权, 只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组织。当然也存在村委会干脆避开村级党组织, 不听取其意见建议, 直接进行村务决策和管理, 导致两委关系僵化。

(二) 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和村干部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

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以及村干部的权力寻租导致农民参选热情不是太高, 农民们表现出来的“漠视”、“冷淡”村委会直接选举的现状, 其实是一种回避、抵制行为, 在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对民主非常渴望的, 只是觉得这种选举不够民主罢了。“贿选”是“用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等收买, 贿赂手段, 使选民,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候选人, 选举工作人员违背自己的意愿参加选举或者选举中进行舞弊活动等不法行为。”选举过程中存在一种不法行为叫做“贿不选”, 是指通过一定手段让选民违背自己的意愿不认同某人当选。对于权力寻租, 主要是指借助于权力的力量, 来追寻自身经济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村干部通过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一些权利, 对选民进行寻租, 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 干群关系不和谐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 逐年取消了村级提留款、统筹款和农业税, 干群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仍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税改之前是“敌我关系”, 税改后就是“脱了, 谁也不管谁”, 村干部“啥都不做, 漠不关心”。随着农民增收难度的提高, 国家农村建设投入的不足, 城乡差距的拉大以及“被迫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 干群关系一度呈现激化现象, 再加上干部工作方法简单, 独断专行, 作风粗暴, 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低下, 不能了解干部们的行为是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弊。

(四) 村民自治政策难以执行

村民自治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最重要的民主形式,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 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从民主选举方面讲, 许多地方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 只重视选举, 而轻视选举后的制度建设;村民没有真正享有对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对日常事务管理的参与权;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督权。有学者认为村民会议没有自己的常务机构而完全由村委会主持, 缺乏独立性, 变为村委会的附庸, 难以形成对村委会的监督。

二、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 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加强沟通与协调

据一些案例调查, 有些村为了解决“两委”之间的矛盾, 在基层实际工作中, 实行“两委会一体化”, 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 回到一元化时代。结果虽然实现了“两委合一”但却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本人认为可以从加强二者分工合作角度考虑并解决问题。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党支部书记应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不能越权,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党支部的自身建设上, 从总体上引导村委会的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村委会主任要在坚持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村务管理, 不能自作主张地对村务进行决策和管理。

(二) 规范并完善选举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 村委会的选举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的执行机构和工作机构, 其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是一种开放的村委会干部选举机制, 这与传统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举是由乡镇党委提出候选人, 交由村党员大会等额选举的办法是有所进步的, 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应当要适时引进竞选机制, 虽然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没有竞选的规定, 但有些地方已经自发的采用了竞选方式。“组合竞选制”“海选”和“两票制”等优秀成果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 必须通过一定的制度化规定使其更加完善, 对于村干部|组干部以及联络员要分户联络人员, 向他们宣传选举知识, 使农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充分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发挥新闻媒体在监督公正选举过程中的作用, 杜绝贿选, 健全选举制度。从而不断提高村民的参选热情。

(三) 规范和加强干部制度建设

村委会有些干部思想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要适当注入新鲜力量, 像大学生、专家人士这类群体, 用他们的新思想来进行和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 缓解干群紧张关系。同时, 村委会必须改善传统的工作方式, 把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 寓管理与服务中, 在服务中加强管理, 形成管理与服务的合力, 组织和帮助村民群众建立各种互助合作形式, 并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领导下, 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 真正的为村民做实事, 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支持和拥护干部的工作。

(四) 贯彻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有学者认为可以设立村民会议常务机构———村民会议常务委员会, 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系统中村民会议闭会期间最高的议事决策机构, 本人认为这种设想不无道理。除此, 还要实行村务管理规范化和村务公开制度, 把村务党务在公开栏上公布,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积极建立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把村中重大事情纳入民主决策之中, 让农民积极参与村庄事务, 享有对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同时还要加强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建设, 对现行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进行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2006-2010) 规划纲要第九章

[2]党国英.中国农业, 农村, 农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年6月

水务行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9

1 水务行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我国的水务行业管理体制依然沿袭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水务市场的不断发育成熟, 以及水务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原有的水务行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水务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些突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务行业管理职责不明。

水务行业管理职责不够明确, 这主要是由于政企不分, 产权不明引起的。当前, 政府有关部门对水务行业的干预过度, 使得水务行业管理不能很好地行使独立的自主经营权, 加上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此外, 水务行业由几个政府部门分别管理, 人权、事权与管理相互脱节。甚至有的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水务行业的决策, 当决策错误时, 由水务行业自行买单, 造成水务行业资产的严重损害。另外, 水务行业管理不够规范, 产权结构单一, 政策亏损和经营亏损问题较为突出。

1.2 水务行业筹资渠道不畅。

水务行业筹资渠道不畅, 主要是由于水务行业企业资金严重缺乏, 负债过重, 投资偿还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所引起的。这是因为水务行业企业经营能力比较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 加上经营规模比较小, 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弱, 竞争能力不强, 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渡过筹资困境而破产。在如此恶性循环之下, 给水务行业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与制约。在我国, 由于资本市场是水务行业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场所, 但因市场发育不够成熟, 发展后劲不足, 没有形成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导致了水务行业企业融资渠道不够顺畅。

1.3 水务行业管理严重滞后

当前, 水务行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效率低下, 竞争能力普遍不强。而且由于水务行业管理不够到位, 供水、排水管理体制及调整机制不够健全、不够规范。此外, 水务行业管理力度不够, 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 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尚未形成, 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水务行业规划严重滞后, 供水、排水及污水再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地协调发展, 使得水资源不能实现合理地配置与利用, 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水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2.1 抢抓机遇, 力推水务管理改革

要认真分析水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积极推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 增强对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职责, 分工协作, 统一管理, 合理调配, 厉行节约,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确保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有序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和污水处理等涉水费用征收, 逐步实现水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推行供水、排水、治污、蓄水、节水等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水源点、水厂、水用户、供水、排水、治污等“一条龙”服务, 全面推行高效、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

2.2 强化协作, 切实做好水务管理

由于水务行业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职责范围比较大, 离不开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配合。按照水务行业管理的有关要求, 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 与有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协同配合关系, 争取得他们的积极支持, 共同做好水务行业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与有关部门签订保护水源、改善水质等水务行业管理目标责任书, 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此外, 要加强水务行业管理, 组织技术业务培训。对与新建、改建或扩建的水务行业项目, 尽量做到主体工程与节水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2.3 健全法规, 加大水务执法力度

当前, 我国水务行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比较薄弱, 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水务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建立健全水务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切实加大水务行业执法监督力度, 已经势在必行。为了切实加强供水、排水、节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 逐步理顺水务行业管理职能, 我们必须结合实际, 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为水务行业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在开展水务行业执法方面, 抽调专职人员, 加大涉水案件查处力度, 有效制止饮用水源污染问题, 积极维护水秩序的健康发展。

2.4 多方筹资, 全面夯实水务管理

要多方筹资, 向上级积极争取资金, 力争水务行业管理筹资主体多元化, 融资渠道畅通。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 大胆建设, 善于经营, 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力。可以通过争取国家补助、专项资金、银行贷款、社会捐助、企业和个人赞助等多种方式, 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全面加快水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水务行业总体规划既是水务行业项目建设和长久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 要认真搞好水务行业总体规划, 明确水务管理近期和中长期发展任务和目标, 使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有计划进行。

参考文献

[1]沙景华, 王倩宜, 张亚男, 等.国外水权及水资源管理制度模式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21) .

[2]百海.水务管理与市场化改革[J].成都水利, 2004 (1) .

哈尔滨市社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篇10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管理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以往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市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政府通过单位管理社会,实现对公民的管理、服务、福利和保障。行政力量的强大使得私人领域及市场领域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压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规则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整个社会都做出了全面的调整。现在哈尔滨市的突出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单位制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的社会自主力量的增强。单位体制的弱化和社区功能的强化,客观上要求原体制下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回归社会和社区;要求政府积极建设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逐步使社区居民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之路。然而,由于管理体制、职能定位、人员素质、工作环境等问题,社区无力承担太多的社会事务,也不可能真正走向自治。在哈尔滨市经历社会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寻求和确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促进哈尔滨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哈尔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哈尔滨市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状况

从2000年开始,哈尔滨市就把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转到城市社区建设上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开始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专门成立了“哈尔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居民生活、有利于民主自治、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原则,适当调整规模,划定社区。哈尔滨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近年来,哈尔滨市采取重心下移、强化基层、政府领导、民政牵头、以块为主、多方参与等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新的社区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哈尔滨市普遍建立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民一般通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议事会对社区内的重要事项进行讨论、评议。其次,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开始突破。全市各区都加大了对社区的财力支持,使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和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各区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办法,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最后,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工作人员不断向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的方面发展。综合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哈尔滨市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功能定位不清

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行政色彩浓厚。哈尔滨市社区管理和发展总体上看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是垂直式管理。社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首先是社区要承担着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任务,日常工作主要忙于完成政府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居委会一直被当做行政体制的附属物和街道办事处的再派出机构。

(二)社区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哈尔滨市社区管理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目前关于社区方面的法规、条例还很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法规不明确,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对社区工作职能缺乏法律法规界定,大量本属于政府、企业、社团的事务落到社区的头上。其次,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有益于社区、有益于居民的好事,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对此加以规范管理。最后,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物业部门以及其他社区组织的相互关系的界定也缺乏法律依据,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薄弱。

(三)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发展缓慢

大多数民间组织支出规模较小,处于资金困境。除了一些自上而下的非政府组织能够从政府获得部分资金支持外,大部分组织只能依靠微薄的会费和营业收入及捐款,有些福利性非政府组织甚至是靠创办者个人储蓄来勉强支撑。民间组织人力资源不足,专业性不够。很多民间组织中全职工作人员比重很小,有些甚至根本没有全职工作人员。有些民间组织则完全依靠志愿者才能开展活动,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般也没有受到过专业培训。很多民间组织缺乏合法身份。在哈尔滨市还有很多民间组织没有合法的身份,所以不被社会所信任,其影响力和发展前途相当有限。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滞后

社区服务队伍包括三类人:社区工作人员、民间组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这些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化程度低、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仍缺乏专业性、文化素质偏低、年龄结构偏大,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人才短缺;用非社工方式从事社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参与人员严重不足。

三、哈尔滨市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科学界定社区职责权限,要按照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彻底理顺社区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为社区服务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并且严格控制会议,凡需社区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能并的并,能不开的不开,必须开的,压缩会议时间、精减材料报表,杜绝重复、无效、流于形式的材料。改进考核检查。将现有对社区工作各项考核、评比、检查统一纳入考核体系中,改进标准,把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社区要真正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避免成为政府的办事机构,就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机制,建立“议行分设”和“选聘分离”的社区工作机制。社区服务站人员则由社区居委会聘任,使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不因人员交叉兼职而影响社区组织各自运作。在经费和财产分配上,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的财务主体彻底分开。社区居委会享有经济自主权,开设独立帐户,建立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居民的监督。

(二)加快法制建设,为社区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加快哈尔滨市城市社区管理步伐,必须以法制建设为前提,进一步明确基层社区组织的性质和地位,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法律条文。在规定国家对社区组织所负有的财政义务的同时,还有必要规定政府不得以财政支持作为干预后者自治事务的理由和手段。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相关制度是社区服务多元化的基础,它能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也能保障社区服务绩效的最大化,包括完善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的民间组织服务资质认证标准、社区服务准入制度、社区服务相关优惠制度、社区服务监督办法。社区服务退出制度等,对社区服务的提供生产、消费做出明确规定,使社区服务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大力发展民间组织,实现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参与

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可以使一大批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共同推动社区服务的开展、发展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可以加强政府的合理培育和监管。政府应根据社区服务的需要和现有条件,重点培育和扶持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互助组织、外来务工者协会等在内的民间组织。同时,严格审核服务类民间组织机构性质、运作计划、服务宗旨,考核和监督其在实际中的经营管理,通过政策的调控和奖惩,增强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强烈的信誉感和竞争感,促使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的功能定位在社区服务上。减少对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的过度行政干预,推动社区服务由政府管理向行业管理方向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实现社区专业化管理

加快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建设,是哈尔滨市社区发展的前提和人力资源保障。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社区服务的职业共同体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社区服务的服务水平,有利于确定和巩固社区服务的专业地位,使社区服务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专业化服务是社区服务发展的方向,因为它不仅符合社会组织的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这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也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相适应。

四、结论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哈尔滨市,乃至中国社会转型引发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政府的行政性在社区建设中还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从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的视角对当前哈尔滨市社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查,在借鉴国内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与哈尔滨市当前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即走政府行政性与社区自主性相结合的管理之路;对哈尔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总结,对哈尔滨市社区管理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查找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策研究。本文分析了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的“错位”现象,从而找到它们各自的定位: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引导和物质资源,开展间接管理,培育民间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自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洁.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J].经营管理者,2011,(16).

[2]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Singapore:The PAP and The Problem of Political Sueeession,editor:Cartyn Choo,Prel anduk Pub,1984:79.

[4]John F.Jones.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in Urban China:A public-private experiment[J].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4,(9).

[5]Williams.Social network,Social capital,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socially excluded communities:a study of community groups in Manchester,England[D].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10.

[6]陈颐.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12,(2).

[7]代明.国内外城市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0,(11).

[8]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J].浙江社会科学,2011,(4).

[9]范耀登.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样本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1,(3).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11

摘要:当前体育事业仍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之间的矛盾、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环境和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改革要以体育强国建设为总目标,进一步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进体育事业组织体系的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集约化、体育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育事业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及体育事业公共管理的法制化。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国体制;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引言

体育凝聚力量,体育展现超越,体育创造健康,体育带来快乐。体育是无声的语言,体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歧视、没有价值观差异,它是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平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且方法独特,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助推器。其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正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就是还体育于百姓、还体育于健康、还体育于社会。从举国体育走向全民体育,从金牌体育走向健康快乐体育,从事业体育走向产业体育,从计划经济体育实现市场经济体育,让体育为人民健康社会和谐服务。

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49-200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283个,其中1978-2008年共获得世界冠军225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17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不断加强。2008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4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0个世界冠军,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纪录。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在北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7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2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3个世界冠军,8人2队10次创10项世界纪录。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493个世界冠军,创98项世界纪录。在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以32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二、奖牌总数第三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我国7到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37%,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构成现阶段的中国体育。群众体育是我国增强12亿人民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或工作对象,在我国的体育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群众体育具有多方面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力量,以及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方面。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面临新挑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主导者,对体育事业发展掌握着几乎全部权力和承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政府出面解决所有涉及体育的一切事务。计划成为管理体育、协调体育行为的主要依据和方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全民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导致从制度安排上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兴办体育事业的可能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尽管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正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以行政方法为主要手段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经费依靠政府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所需的一切经费,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这一时期,国家不得不支付日益增长的绝大部分体育事业费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成没有价值的产业,是纯“福利型”的事业。体育活动具有政治化的性质,造成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排斥了体育的产业价值,使得体育无法体现其经济功能。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国家力量,政府一手操纵了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被极大地弱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阻塞了体育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

体育属于社会系统中的“随动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体育发展态势的多重影响下,由于存在体制缺陷,我国体育开始遭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对环境的适应力低,最终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已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与存在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建立,必然要求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日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致使体育事业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必须寻求改革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社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国家与社会各方面在体育领域内的责任、利益和权力正在重新分配,直至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取得平衡。新的利益群体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单一靠国家办体育的局面不断改善。社区体育的出现,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高等学校和工厂企业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形成的的行业体育正逐渐壮大。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内容日益丰富、需求的层次日益改善,但体育需求与政府的体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这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向更易于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方向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的功能单一,政治功能往往被摆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功能开始逐渐淡化,体育功能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体育已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满足人民大众基本的健身娱乐消遣等需要和目标服务。政府型管理体制难以为继,这就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寻求改革之路。

五、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

一般认为,体育产业指的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社会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其外延大致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三个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也预示着我国体育经济工作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一方面,国内外体育竞赛市场得以开辟,体育彩票等手段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引入了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广告制作权等多种经营方式。

加大政府支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并让其稳步实施,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其次,扶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力求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

加快体育管理、技术服务和企业家人才建设。最好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体育相关院校面向市场,开设体育产业专业课程,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工作。创建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指导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流动。建立体育企业家联谊组织,加强体育部门与体育家的沟通,提供各种培训、咨询和服务,增强知识交流的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作用,主要关注点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等方面。对专业分工、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向体育中介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允许国外资金的注入,提高中国体育中介组织的经营水平。

加强对各类体育基金的管理。要不断拓宽体育基金来源的渠道,积极争取境内外社团、企业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增加基金的总量:要通过基金储蓄、投资等多种手段的科学运作,确保现有基金的不断增值。要制定和完善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条例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体育基金使用方向的调控和监督,确保各类体育基金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益,使之成为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篇12

一、当前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问题分析

1. 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由于一些企业在管理理念上对于财务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 因此也没有制定全面系统的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制度。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但是制度缺乏全面性以及贯穿性, 未能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这不仅不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实施分工处理, 也难以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没有制度的约束, 势必造成成本控制管理实施、监督以及考核管理缺乏目标, 导致成本控制效果较差。

2. 企业财务成本控制考核体系落后。

提高财务成本控制工作在企业内部的落实效果, 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但这恰恰是我国企业所欠缺的地方。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缺乏财务成本考核标准, 成本考核管理措施脱离实际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造成了财务成本考核工作缺乏实效, 也难以通过成本考核管理形成对财务成本控制的督促作用。

3. 对于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的认识不正确。

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工作涉及到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 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但是一些企业部门或者员工片面的认为财务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 与自己关系的不大。这就造成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动力不足, 也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

二、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改革措施研究

1. 对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是一项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工作, 因此改革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 首要内容就是革新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系统。对于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应该由企业高层管理者主导, 由财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按照企业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 对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在对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行分析之后, 按照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 将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目标分解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岗位上,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的全员参与, 真正实现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的全员、全过程以及全方位实施。同时在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管理系统之中, 还应该形成对财务成本的分析检查, 通过日常反馈以及阶段性的检查, 督促企业财务管理责任部门积极落实财务成本控制管理措施, 确保财务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 创新企业的财务成本分析工作。

财务成本分析是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企业的财务成本分析, 首先应该掌握企业的成本核算资料, 明确企业财务成本支出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支出情况。对于企业财务成本分析方法, 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连锁替代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几种方法。在财务成本分析过程中应该遵循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采取成本分析明确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 然后有计划的制定管理措施。

3. 在企业内部开展预算成本控制管理。

预算成本控制管理是指企业结合财务成本分析工作, 将所有的成本支出项目列入预算计划之中, 在成本支出的源头进行控制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 企业财务成本支出无论大小, 都需要有安排有计划地使用, 当成本支出超出预算时, 及时寻找超支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这样也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财务收支平衡。在预算成本管理的落实实施上, 重点关键在于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与预算执行保障措施。对于预算成本管理制度, 应该涵盖预算成本编制制度、预算成本审批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以及监控考核制度。通过强化预算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 将成本费用支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 提高财务成本管理队伍的工作能力。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的不断革新, 对于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的广泛应用之后, 要求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财会经济理论知识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 来开展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在这一方面, 企业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技能培训, 通过专家授课集中学习或者是对职工进行资格考试认证的方式, 提高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此外, 由于企业的财务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因此可以适当的组织一批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训, 通过在不同工作岗位锻炼, 深入了解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薄弱点以及改进方面, 进而为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改革提供有实质的意见, 推动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持续进展。

三、结语

对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与完善, 已经成为提高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效果的关键措施, 这对于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收入的最大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内容, 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在深入总结分析当前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问题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体制改革措施, 并及时的汇总创新制度, 时时的反馈意见, 结合动态的调整, 实现从财务成本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淑英.对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控制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5) .

[2]汤颖红.新《企业财务通则》中的成本控制问题解读[J].今日南国, 2008, 2:130-131.

上一篇:德育教育地理教学下一篇:简便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