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精选8篇)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1
王东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准确把握这次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这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进行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次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重要进展,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逐步规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行政效能显著提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同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管理者、公共权力行使者和改革创新组织者,在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政府及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它既是整个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改革起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的组织和运转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30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每一项重要进展,也都与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较为薄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必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发挥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准确把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建
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使政府定位更加准确,政府组织更加科学,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政府责任更加明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在大局下行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的组织和运转牵涉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谋划。一是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整体设计,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二是要把政府机构改革放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中统筹考虑,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加强制度建设的要求。三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改革,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一些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继续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力争取得新的进展。
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凡是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应干预。要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要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清晰界定、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
要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划清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切实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要做到权责一致。权力就是责任,有权必须尽责,权力与责任必须对等。要在配置部门职能的同时明确相应的责任,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切实解决有权无责、有责无权和权责不匹配问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规范政府立法行为,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规范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加强行政应诉,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机制。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以强化责任为核心,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完善行政监督和政务公开制度,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切实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潜在风险等因素,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任务非常艰巨,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等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政府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政府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管理方式和效能等都要围绕这一任务来考虑,通过改革,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从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力求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实行大部门体制,是指把相同或者相近的政府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或者把职能相同或者相近的机构归并为一个较大的部门。大部门体制的关键是部门在职能上实行
有机统一,以利于明确责权、协调配合和行政问责。实践表明,在有机整合基础上组建大部门,对于解决机构设置过多、职责分工过细、权责脱节以及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协调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影响政府运转效能的突出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在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迈出了重要步伐,既保持了国务院机构的相对稳定,同时也为今后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议事协调机构的改革,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统筹推进。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合理调整和设置机构,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该撤销的坚决撤销,任务交给职能部门承担;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进一步规范议事协调机构的工作任务和程序。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立足于建立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涉及有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与权限调整,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会比较多。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确保干部队伍思想稳定,确保政府各部门工作平稳有序运行,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2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从政府的内部对政府组织的管理机制、架构、职能、运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改革的优化和调整。它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优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提升政府权威性的有效途径。所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大力建立廉洁高效、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强化责任追究,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政府的工作效率集中体现在政府的执行力上,这是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的工作效率上发现的。说到具体就是政府施行上级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效率。对地方政府的考评制度要与责任追究机制紧密的结合起来,我们这里说的绩效考评制度是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考评制度。首先应该建立行政问责制度,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我国对于地方政府不能领悟上级精神,甚至曲解上级指示,不能做好本职的工作等通常采用问责制度。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如:2003年的“非典”,在这次风暴中,政府采取了官员问责制,查处了包括两名省部级高官和以下各级官员达到上百名。我国著名学者顾亮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问责制的启动,成为中国战胜非典危机的转折点。”所以,从顾老师的观点我们看到,完善的问责制度对于提升政府的执行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完善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现阶段,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如何完善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政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对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的精神,落实《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的决议》,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是行政执法部门对执法人员和受行政机关委托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执法过错行为,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纪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的一种内部监督制约的制度。它是实施国家赔偿法和实行部门执法责任制的深化与发展。实行这一制度,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建设,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府法制监督,改善行政执法状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建立引咎辞职制度。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中共中央已批准实施有关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界定。对那些在事故中无辜消逝的生命来说,高官引咎辞职,无疑是一种告慰;而高官为重大事故承担政治和社会责任,则以一种新的姿态,彰显了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的、服务型的政府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纪建悦,韩广智.执行力组织[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5]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徐坷.政府执行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夏书章,等.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马晓黎.我国政府执行力建设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6).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3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公众;信任制度;规范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56-02
“塔西佗陷阱”,意思是政府部门一旦失去公信力,那么之后政府即使说真话做好事,也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假话和做坏事,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好的评价。目前这种状况就部分地存在于我们国家各级政府之中,个别政府部门的失信行为使整个政府领域的诚信水平受到影响。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安全事故,或者是官员的丑闻,一旦被媒体曝光,相应的官方回复总会被人们质疑;水价、电价涨价的时候不安排听证会,相关部门任性地涨价,人们“被增长”;还有的时候善意的官方言论会被人们认为是政府在“作秀”。对政府而言,政府失信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
“现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进步的,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1]这是温家宝同志在新华网与网友沟通时说过的一番话。政府诚信、个人诚信和企业诚信是构成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政府的诚信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具有导向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这种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民主和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自身的素质也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2月份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2]我们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刚刚曝光的热门话题或者事件,短时间内便可聚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评论,可以把一个很个人化的事件演变成大家乐于讨论和关注的公共话题,有的时候舆论的走向甚至会影响现实中事件的发展趋势。这些变化带给各级政府很大的治理压力,一旦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消极或者不当的做法,便会影响政府的形象,严重的话就会失去公信力。
一、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工作缺乏透明度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颁布实施了七年,但是各级政府在落实条例规定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公开的内容方面,表面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得较少;对于应该公开资料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规范,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无据可查,这样会使政务公开失去它应有的监督制约功能;在信息公开的程序方面,存在信息公开之后就没有下文了,相应的来自人民群众的反馈和意见无法到达政策制定者手中,因此对于相应的疑问或者建议都不能再做具体的解释和利用。另外,在公开的程序方面,应该遵循事件发生之前的相关信息以及事件进展和事后的信息都要公开的原则,实际上存在有些地方政府对于事件发生的过程会有所隐瞒,在对条例实施的态度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的是在应付检查或者规定。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主要是指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比如目前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仍然比较多,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在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社会管理的体系以及市场的监管制度仍有一些缺陷,对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仍然不够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忽视了民生问题,也影响了政府形象。
(三)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有些政府工作人员,由于个人素质问题,或者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个人的不当行为而影响政府的形象。还有些部门领导习惯根据个人意志做决策,而不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有效的法律依据以及听取足够的民意来做决策,所以会产生一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导致腐败,进而影响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公信力。
(四)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
在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各种依法行政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执法不公、有法不依、执法扰民、多头执法,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直接的就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在有些地方,由于监督处罚和问责制度不够明确和严格,导致在发生一些违法的行政行为之后,相关的责任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理,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政府部门的执法行为失去信任。比如,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是一起轰动全国的违法行政行为。虽然这起事件最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是暴露出的有些部门行政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是在钓鱼执法事件之后讲道,在当前这样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执法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错误的执法方式很容易成为群体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制度安排
古人说兴家有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政府公信力建树的过程,实际上靠的就是政府部门在日常行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表现,这个建树的过程实际上是比较漫长的,但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却更容易和迅速。因为只一个小的细节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公信力丢失。因此,加强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无疑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具体要求以及党的十八大的总体部署,总体来说,提升政府公信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要在打造透明清廉政府上下功夫
政府部门提升公信力的关键就在于透明和清廉,无论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还是从权力使用的角度。新一届中央政府上台之后的反腐力度可以说是历年来最大的,高层的反腐决心也是有目共睹的,像“八项规定”“反四风”,公开行政单位的三公经费等,都能让更多的民众感受到更大面积的廉政建设成效。透明和清廉的要求其实很广泛,不但政府部门自身要做好,还要為公众提供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民生问题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为群众提供方便可行的参与和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因为政府对公众的信任也会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信任问题是互相的、双向的。
(二)要注重公共信息的“开诚布公”
目前人们对政府的态度是,因为政府说假话陷入塔西佗陷阱,导致即使说真话也不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整个社会信任缺失,质疑就成了人们的心态惯性。所以说政府必须确保公开发布的信息有百分之百的可信度。有网站就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们认为,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是不可信的,政府部门都会抱着隐瞒真相和包庇责任人的态度去公布相关的信息。尤其是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有时候真相往往是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公布的,当然谣言也会随之而来。但是人们无法迅速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所以这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如果谣言占据了人们的视线,那么政府部门即使公布真相,也要另下一番功夫了。
(三)提高政府对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解释力
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需要对来自公众的各种疑问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关注,尤其是涉及国计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地方政府在确立一些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等的项目时是如何考虑的;有一些人民群众多次反映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等等。另外,有些时候听证制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人民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落实了某些政策,这样会使人们对政府部门的形象产生不好的看法。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给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多机会,当然也增加了来自民众的对政府全方位的监督,所以说牵涉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部门一定要密切关注,并做好解释工作。
(四)要提高各级政府的责权意识和服务职能
这个要求也是和我们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负有独特的公共责任,政府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给予的,因此权力的运用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必须要认真和严肃对待手中的权力,权力既是信任也是责任,这样才能得到来自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在四川成都,当地政府在全市推行了这样一个“三视三问”的群众工作方法,为提高政府的权责意识和服务职能,重塑政府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这个“三视三问”可以说把重塑政府公信力的起点、途径、最终归宿都包括了。群众是执政之基,是力量之源,是固国之本,广大的领导干部把权责意识和服务意识长记于心,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更好地维护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3-16.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4
一、人民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按照“求实、创新、团结、提高”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狠抓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和完善。截至目前,全区共建人民调解委员会334个,其中村(居)调委会141个、乡镇(街道)调解中心15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68个、成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9个:其中道路交通事故调委会2个、物业纠纷调委会3个、购销纠纷调委会1个,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建立完善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网络。目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达到了“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规范”(机构规范、制度规范、工作规范、文书规范)的要求。人民调解组织覆盖了全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网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现如今全区共有人民调解员1645人、乡镇(街道)调解员168人、村(社区)调解员834人、企事业单位及行业性调解员64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75人,占总人数的95%,平均年龄35岁。2011年1至7月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969件,成功1908件,其中口头1208件,书面700件,成功率达到96%。
二、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联系点制度。为了加强安臵帮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调整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安臵帮教组织网络。一是帮助联系点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经费、完善工作制度,指导联系点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二是定期听取联系点工作汇报,及时分析联系点工作形势,帮助联系点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三是重点督导联系点落实好“三无人员”、“三假人员”、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以及触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各项安臵帮教措施。
(二)健全机制,促进安臵帮教工作规范化运行。为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日常管理,在刑释解教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上不断探索,相继制定出台刑释解教报表统计上报制度、刑释解教人员信息档案管理制度、帮教责任书制度、安臵帮教工作量化考核目标责任制等一系列有效机制,同时注重不断创新,构建工作新机制,促进安臵帮教工作规范进行。
(三)创建安臵基地,多渠道安臵刑释解教人员。采取了五种形式解决就业安臵问题:一是回乡安臵,对家住农村的回归人员,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责任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输出安臵,根据刑释解教人员的专长,各帮教组织主动与劳动服务部门联系,帮助推荐他们就业,通过这一途径安臵人员;三是回原单位安臵,对部分刑期较短,罪行较轻,改造较好的释解人员,服刑前有单位的,释放后协调由原单位接收安臵;四是鼓励自谋职业,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五是推荐到过渡性安臵实体进行过渡性就业。选定了兰州市胜宝机动车驾驶员服务有限公司和兰州三育有限公司为我区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臵实体。
(四)完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体系,实行科学化管理。一是建立谈心制度。要求帮教组织、帮教人对帮教对象每月进行一次谈心,进行个别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建立汇报制度。要求刑释解教人员每月向帮教组织口头汇报一次。三是建立回访制度。帮教人既管8小时以内、又管8小时以外,利用一切机会到刑释解教人员居住地和家庭进行回访,与其家庭和街道开展联合帮教。
截止目前为止,我局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66人,其中监狱释放人员58人,解教人员8人,衔接63人,衔接率达95%,帮教66人,帮教率达100%,安臵59人,安臵率达89%。
三、强化工作措施,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为认真贯彻“两院两部”《关于在全国实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和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在全面完善、规范提高上推进了该项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配备专人、靠实责任。以区委、区政府两办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成立七里河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付晓利为组长,区委及政府相关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七里河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区司法局新设立的社区矫正办公室承担;全区15个乡镇、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也已成立;各社区(村)矫正工作站也正在有序建立中。同时,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实际需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
年初,我们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矫正工作提出了“五有”目标和“十四个一”的教育矫正模式:“五有”即做到“有健全的机构、有完善的制度、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有必备的办公设备”;“十四个一”的教育矫正模式即“管理方面做到每人一份档案、每人一个方案、每月走访一次、与家属签订一份监督协议、与派出所、村(居)委会签订一份帮教协议、每月一考评会、每季度一次综合评议会。自我矫正方面做到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接受谈话一次、每月参加集中学习教育一次、每月撰写心得体会一篇、每月参加公益劳动一次、每月做便民好事一件、每月交书面汇报材料一份”;
(二)建立健全制度。及时制定下发了《七里河区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转发了《甘肃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度。目前已初步规范建成十二项工作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工作职责、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矫正监督制度、社区矫正工作者学习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志愿者聘用制度、矫正对象学习教育制度、矫正个案制度、矫正对象考核制度、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制度、矫正对象外出请销假制度和解矫制度等)。不仅明确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四家的主要职责和分工;同时,对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作了明确的安排,使得试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运行。
(三)完善工作流程。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使工作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设计、制作了《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并发至各乡镇、街道,要求规范上墙。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着力突出三个重点,严密工作衔接。利用以会代训的形式,组织对司法所长、助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强调规范档案管理和社矫对象的教育矫正工作。在每月按时上报社矫工作季报表和月报表的同时,为了工作方便,自行设计了“社区矫正对象档案接收及领取情况登记表”、“跟踪落实情况工作日志表”、“社矫对象花名册”等相关表册,力争做好底数清、情况明,实行工作跟踪管理。具体工作中:一是做好工作资料衔接。对矫正对象基础档案全部复印,并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接收领取登记表,形成一人一档保证文书资料衔接到位。二是落实工作标准衔接。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社区矫正跟踪落实情况工作日志薄、社区矫正人员情况落实表、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情况表,为统一对新产生的矫正对象和原有服刑人员的管理标准,确定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时期管理思路。三是做到工作内容衔接。制作了矫正人员档案转移衔接表,注意衔接好各司法所之间的人员档案衔接工作。在开展日常矫正教育、组织公益劳动等方面,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实施。在矫正小组宣布社区服刑人员入矫、解矫,对他们实施训诫时,社区民警参加,发挥执法主体的作用。目前全区15个乡镇(街道)已经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现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35名,目前在册33名,其中:男性30名,女性3名;缓刑13名假释11名、剥夺政治权利6名、暂予监外执行3名。已顺利解除2名矫正对象并转入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阶段。今年来我区未出现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问题,未发现重新犯罪及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人民调解工作。一是有关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和化解新的社会矛盾纠纷的方法研究不多、探索不够。二是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有关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三是人民调解组织发展不平衡,队伍不稳定,法制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不够,“大调解”的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安臵帮教工作。一是刑解人员无缝对接难度较大。二是部分释解人员不回原籍,导致漏管失控。三是基层安臵帮教组织机构编制、工作经费不到位。四是释解人员自身因素影响安臵帮教工作的效果。
(三)社区矫正工作。一是社区矫正工作现还处在试点阶段,部门繁多,执行过程复杂。二是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在移送法律文书过程中均存在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三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和现有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四是《办法》规定司法所为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由于其人员编制、身份等诸多问题,司法所人员不具备执法资格,工作开展非常被动。
五、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措施
为更好地把基层工作抓好抓实,我们将在构建“四个体系”很下功夫,在“六个突破”上谋发展。“四个体系”:
1、构建以人为本的社区矫正和帮教安臵体系
2、构建促进社会和谐的人民调解矛盾化解体系
3、构建满足民生需求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
4、构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法制宣传体系 “六个突破”:
1、转变思想观念,在树立司法行政全新理念上求突破
2、强化人才培养,在提高司法行政创造力上求突破
3、坚持改革创新,在提高司法行政竞争力上求突破
4、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在提高司法行政承载力上求突破
5、突出民生服务,在提高司法行政群众满意率上求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5
——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王比学 徐隽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1日01 版)
酒类批发许可证工本费、农作物种子检验收费、社会保障IC卡工本费……这些与企业、农民、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收费项目,自11月1日起正式取消。至此,今年全国已统一取消和免征共计347项中央级和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稳步开展,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向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协同,简政放权全国一盘棋
早在今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便确定了扎实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9项任务。此后,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一批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频频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共计221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不仅使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拥有投资“拍板权”,把投资引向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领域,又可让政府腾出更多精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管好该管的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在中央政府简政放权的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该放的权坚决放开放到位,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北京的邢博君在公司负责企业注册,他告诉记者,过去,注册一个公司,光验资、执照、税务等费用就得花8000元。今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后,只需花30元。“费用降低,节约了企业成本。”
10月31日,贵州一家制药公司向省工商局提交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变更的材料,当天就领取到了新的营业执照。在此之前,此类注册登记的行政审批时限为5至7个工作日。从今年8月开始,贵州省注册登记类中的绝大部分行政审批事项由过去的“一审一核”改为“审核合一”,只要申请材料符合要求,当场就可办结。
广东省被列为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地区。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曾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审批时限压缩70%,广州市每年能省下的建设资金利息就达30亿元。行政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这既是社会的共识,也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动。
碰硬,更多的“铁办法”出台
前几轮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与部门意见一致的审批项目改革“连肉带汤”端了出来,但是随着改革攻坚战打响,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一些领域出现了行政审批项目不减反增、明减暗增、“按下葫芦浮起瓢”等乱象。
对此,中央编办负责人介绍,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正在与各部门反复“对表”,即将公开,接受公众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在这一“行政许可总清单”里的项目只减不增,不在总清单中的项目现在不能实施,以后也不得实施。“行政许可总清单”不仅体现了对公权力“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要求,保障了公众“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权利,更是展现出改革思路的创新,面对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更多的“硬杠杠”、“铁办法”、“钢牙齿”,需要法治思维和现代政府的理念。机构改革不易,职能转变更难。今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得通过,存在了64年的“铁老大”——铁道部成为历史,多个政府部门也撤并调整。这次国务院机构调整力度不小,涉及十几个部门,撤掉了4个正部级机构,很多部门的职权、人员都已划转。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才能打好这场改革攻坚战。
配套,改革的综合性协调性增强
取消和下放的权力谁来承接?如何承接?需要配套改革,呼唤顶层设计。在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成为重要议题。会议部署,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前些天,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86岁老人章学清家里,为他提供免费家政服务。而后,第三方监督机构就服务质量对章学清进行了回访。目前,像这样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已逐渐成为常态。
行政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增强改革的综合性、协调性,才能打好“组合拳”,从而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财政部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6
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
青政发„2007‟13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4‟6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公安机关作为户籍管理的主管机关,要按照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户口登记和门(楼)牌管理制度,实现一体化管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村(居)委会不得对公民依法申报登记户口设置任何限制或附加条件,坚决杜绝对办理户口人员收取城市增容费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二、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一)专业人员落户条件
1.在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市内四区)内有接收单位,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1)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和省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年龄50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以上学
位的。
(3)男年龄50周岁、女年龄45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聘用期或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并已履行满一年,由该用人单位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满1年以上的。
(4)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高级技工或经市政府研究确定的紧缺专业毕业生和具有特殊才能人员,聘用期或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满1年以上的。高级技工引进工种范围,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按向社会公布。
(5)年龄20周岁以下(特殊专业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获得全国性正式比赛前6名,省级正式比赛前3名或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的人员,本人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2.在市内四区和崂山、黄岛、城阳区(以下简称三区)内有接收单位,年龄40周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大专学历(含高级技工学校学历)且聘用期满三年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3.在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以下简称五市)城区内有接收单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含技工学校学历)或虽无学历但聘用期达到8年以上并已同时缴满养老保险费年限的,本人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户。
4.在五市和三区城区以外镇驻地,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均可在住所所在地落户。虽无合法固定住所,但在小城镇内被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合法录、聘用的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生、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或被这些单位引进的人才,本人可在单
位所在地落户。
(二)投靠人员落户条件
1.属夫妻投靠的,不受婚龄、年龄限制。夫妻一方具有本市户口其配偶可办理落户。
2.属父母投靠子女的,须父亲满60周岁,母亲满55周岁,且身边无子女,可办理落户。
3.属子女投靠父母的,父母只要一方户口在本市,其未成年子女或成年未婚子女可办理落户,但不包括结婚后离婚和丧偶的子女。
4.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子女或病残成年未婚子女需投靠具有本市户口的其他近亲属的,父母在青藏高原工作或在边远省区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其未成年子女或病残成年未婚子女无法随身抚养,需投靠具有本市户口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可办理落户。
5.符合收养法规定,已办理收养登记的,可办理落户。
6.经批准回市区定居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可进市区落户。
7.原是本市户口的退学人员、境外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可回原户籍地落户。
(三)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条件
1.在市内四区和三区城区内注册个体、私营企业的创业人员,有合法固定住所的,配偶有接收单位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办理落户。
(1)当年实际纳税10万元、连续3个纳税累计实际纳税20万元或连续5个纳税累计实际纳税30万元以上。
(2)招用城镇失业人员30人,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职工足额
缴纳养老保险费的。
2.外地来青注册的各类企业,在市内四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允许本企业距法定退休年龄15年以上、签订5年劳动合同、在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满3年以上的业务骨干办理落户。三区城区落户条件同比减半。
(1)当年实际纳税200万元、连续3个纳税累计实际纳税300万元或连续5个纳税累计实际纳税500万元,可迁入5人户口。
(2)招用城镇失业人员100人,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4—职工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可迁入5人户口。
(3)留学回国人员创办企业当年实际纳税5万元,可迁入2人户口。
3.在五市的投资创业人员落户,按照国家小城镇户籍管理规定执行。
(四)组织调动、复转退伍军人、随军家属落户条件
1.青岛市及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调动者。
2.录用的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
3.经审核批准的中央、省驻青单位系统内组织人事部门调动者。
4.复转退伍军人(含转业士官)进市落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家•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5.随军家属落户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总政治部关于重新规定军官家属随军条件请示‡的通知‣国发„1991‟41号文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6.军休干部进市落户,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作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7.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进市落户,按照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总后勤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民发„2005‟13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购房人员落户条件
具有稳定经济收入或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在市区(市内四区和三区)购买单套新建商品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地产权证‣,并实际居住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或成年未婚子女一次性迁入购房所在地落户。
(六)劳动模范等先进人员落户条件在本市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或获得山东省以上荣誉称号的本市外来人员,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成年未婚子女可迁入落户。
(七)实行人才户口城乡自由流动政策城市各类中高级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已在城市落户的大中专毕业生,愿到小城镇和农村工作的,其户口既可保留在原城市,也可迁往工作地区,也可以再由工作地区迁回原居住城市。
(八)实行居住证制度凡属本市行政区内引进人才,而不办理落户或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或在青工作已取得•山东省外来人才聘用证‣、或符合•青岛市居住证‣办理条件的,可以办理居住证,凭证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搞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人事、教育、劳动保障、建设、国土资源、农业、发展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深入研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认识,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将国家对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实施相应政策的依据,由目前的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尽快统一到以居民是否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承包土地,或长期从事林牧业等生产)来划分,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农村居民身份由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负责确认,切实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全市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后,对涉及土地、社会保障、人口计生、优抚、退伍军人和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选民及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等方面规定,省有关部门已出台贯彻意见的,由各相关部门依据省有关规定制定出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执行,暂未出台贯彻意见的,有关部门仍可按照我市现行政策实施。本通知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简化入市落户条件和办理程序的通知‣(青政发„2003‟78号)同时废止。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八月一日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7
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首先, 坚决推进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落实, 对于明放暗不放的部门要追究责任。其次, 继续清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 尤其要清理那些以所有制划线的歧视性规定。第三, 继续简政放权, 拿出“真金白银”向社会和市场开放。第四, 政府应推行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有规定必须为”, 而让企业能够“法无禁止即可为”。
二要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第一, 进一步扩大对暂免征收增值税或暂免征收营业税的范围, 由月销售额或自营额不超过3万元的企业扩大到不超过4万元, 增大小微企业的受惠面。第二, 今年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扩大到低于10万元, 建议将年应纳税所得额定为低于20万元, 继续扩大小微企业的受惠面。第三, 加大费改税力度。收费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不规范, 且涉及部门利益。近来“税不够, 费来凑”现象突出, 应全面清理收费情况, 大刀阔斧地削减收费项目, 降低收费标准, 建立起以收税为主, 少量收费的政府收入体系。第四, 降低贷款利率。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十项措施, 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一类是完善商业银行考核办法, 抑制高息揽储、缩短融资链条、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等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一类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开展保险+信贷活动, 推进利率市场化等解决长远问题的措施。这些举措虽有利于改善小微企业中长期融资环境, 但要解决近期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其实招和真招还在于银行要降低贷款利率和坚决清理一切不合理收费。
三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 相互融合。非公有资本进入国有资本, 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 同时也是对国有企业的一种改造, 有利于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激发市场活力。但就目前情况看, 由于相关政策和法律依据还不明晰, 实际运作起来无章可循, 地方的探索进展很慢。113家央企中, 真正实现股份多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还不到10家, 而且基本没有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这些企业仍然实行政府行政化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应该注意:第一, 混合后的企业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否则, 民企将陷入道德上的被动。第二, 应消除各种政策体制限制, 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 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租赁承包、兼并收购等形式, 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第三, 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第四, 既要防范国有资本流失, 也要避免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四要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 我国各种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问题也比较突出:有的政社不分, 行政化倾向严重;有的存在利用政府部门授权形成对商业服务的垄断而谋取高额利润;有的存在服务时间长、收费高、质量差、不承担责任等现象。因此, 要培育发展社会中介服务体系:首先, 逐步减少其“官办”和“垄断”色彩, 分清政府职能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角色定位;其次, 扶持民间中介机构发展, 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社会中介组织;最后, 要有效约束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为, 促进社会中介组织自律管理。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篇8
关键词:深化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行政工作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效能作风为先导,以服务全校为宗旨的一项管理体系,随着高校工作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工作的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提高管理的质量,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善学校环境,改变学校风貌,使学校的各项管理都走上正规化、系统化、一体化的良性循环道路,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代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理解
高校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的管理体制,它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后勤等管理工作,而实现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等等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实现高校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行政管理看起来与高校的专业知识教育无关,但却起着高校教育教学与研究发展的桥梁作用,对高校的建设更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就是说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大学生们的未来,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来看,其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够完善,不够深入,阻碍着高校的发展,而且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对行政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服务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没有全局观和整体合作性,更没有创新意识,对于全面的深化改革不以为然,这种种现象制约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不断的进步,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增加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高校管理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要进行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高校高质量、高效益、高效能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存在的问题
1、管理效能不高。在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的效能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学校层面,学校层面的各类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虽已逐步明晰,但因涉及管理权限调整,学校机关各部、处层面协同推进不够,各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诸如数据等资源仍不能实现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效能底下。另一方面,高校各基層二级单位(学院、系)配套改革滞后。随着高校管理重心的下移,办学自主权向院系的转移,院系本应及时适应改革的新要求,改革院系行政管理体制,实现配套改革的乘数效应。但在实践中,高校内部二级单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学校层面的改革发展进程。就目前来看,绝大部分高校二级单位行政管理方式仍沿袭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行政效率的一种损耗,背离了改革的初衷。
2、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管理职能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已成必然。服务型机关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在管理过程中体现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管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拥有事业编制,主观上仍旧存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铁饭碗”等思想,更多的情况下容易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重管理而轻服务,这与现今建设服务型机关的趋势相左。在客观上,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改进服务水平的动力。
三、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以师生为本再造行政管理流程。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高校管理流程再造工作机制,推行“一门式”服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理顺学校各机关部处之间的职能分工,以服务为宗旨,实现“逻辑”上的一门式服务。定期对管理流程重新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评估和优化各类办事事项、流程、环节、时间等,发现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推行各类事项网上预约的做法。
2、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行政岗位职责,梳理各岗位业务手册,公开各类办事指南,把办事的具体条件、要求,明确告知师生员工。坚持并完善首问负责制,如遇非常规办事事项,第一个接待办事人的管理人员要负责解答或指引到相关部门办事,使之迅速、简捷地得到满意的服务。强化限时办结制度,各类事项需明确规定办理时限,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结。
3、建设数据共享机制,注重数据挖掘。加强数据库建设,建设数据共享机制,改变以往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分别建立数据库,库与库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的现状,推进行政管理数据的共享。注重数据挖掘,积极运用大数据的方法,通过多渠道的数据采集和快速综合的数据处理,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4、改革薪酬体制,完善考核、激励、培训机制。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薪酬体制,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各类津贴补贴。建立行政管理人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发挥职级在确定工资待遇方面的作用,实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实现职务与职级并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注重业绩考核与公众评价,建立考核与选拔任用、正常退出、培养教育、奖励惩处等管理环节紧密衔接机制;健全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发展机制。对新任人员,注重加强初任培训,使其全面掌握机关实务、群众工作、公文、沟通协调等基本技能。对非新任人员,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专题培训,助力其职业生涯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所以说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等同于高校管理工作的两条腿,只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化与改革,才能使其管理达到真正的效益,为高校的建设做出贡献,为祖国的培养出全能型的人才。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推荐阅读: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08-23
财行〔2011〕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政府机关软件资产管理的意见06-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用电和电价管理的通知09-27
关于进一步深化便民服务措施的通知07-06
如何进一步加强后勤服务和管理06-12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会议计划管理的规定05-17
关于进一步加强宿舍管理的意见和建议10-24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开展严厉打击传销、进一步整顿和规07-3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保住院管理的通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