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2024-09-17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通用10篇)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篇1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多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作法是: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

一、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 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 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 反之, 审题有误, 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 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 弄清为什么写, 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 或是说明一个道理, 或是吸取一个教训, 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 就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 具有导向作用。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 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 而对题目的含蓄、隐蔽、深刻的本质, 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 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 社会阅历少, 知识经验贫乏,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如不加以正确引导, 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 偏离题目要求, 当然也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审题中,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

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家乡一处你所喜爱的景物, 要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写”这次习作中, 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次作文提出几点要求?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次作文要求可以分为三点: ( 1) 写家乡一处景物; ( 2) 要抓景物特点细致描写; ( 3) 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可见, 学生从“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三个方面较为正确地理解了题意。古人云: “文以意为主, 文为意而发, 意在文之中。”我觉得在这三点中,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写。于是,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说出写哪一处景物, 那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而且一定要说出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有的学生说: “我想写家乡的松花江。松花江的特点是江面宽、江水急、江上来往船只多, 江岸游人络绎不绝。我是喝松花江的水、吃松花江的鱼长大的, 松花江是我家乡的骄傲, 所以我要写松花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家乡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的特点是树的数量多, 树的种类多, 每到夏季那里就是绿色的海洋。家乡的森林公园, 不像原始森林那样天然形成, 它是林业工人叔叔亲手栽植的, 它绿化、美化了我的家乡, 它防风、排涝, 成为家乡的绿色屏障, 所以我要写森林公园。”有的学生说:“我想写我家门前的小花园。小花园的特点是花多、草多, 还有一座假山。这座小花园虽比不上大公园美丽, 但是这里的花是我亲手栽, 草是我亲手种, 假山是我亲手堆。清晨, 我在花下晨读; 傍晚, 我在草地上乘凉。我对小花园有特殊的感情, 她是我心目中的乐园, 所以我要写小花园。”从几个同学的发言中, 已经不难看出, 他们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 这里没有刻板的训导, 没有牵强的说教, 然而学生已经在学作文中悟出了“道”, 正像春雨那样,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二、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 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 而且要学会选材, 这样, 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 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 越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从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来看, 主要是“假”“空”“抄”现象严重。“假”是说假话, 口是心非; 写假事, 胡编乱造。“空”是内容空洞, 无具体事实。“抄”是东拼西凑, 抄作文选。这样不仅严重地影响作文的思想质量, 而且助长了一种不正确的文风。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用自己的话, 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做到“我口说我心, 我手写我口”。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他们也都是社会中的人, 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 写真事, 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 我在指导学生选材时,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或亲耳所闻、亲眼目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及时把握德育契机, 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例如, 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基础训练, 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 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写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 而且我也从中了解到个别同学的作文选材不真实。

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 以文悟道, 第二次我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做过的错事, 并且声明不告诉家长, 不秋后算帐。我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批评、正确评价自己、明辨是非的极好机会。“是”和“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对“是”和“非”, 有的孩子能分清, 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 或把“是”写成“非”, 或把“非”写成“是”, 那样文章的思想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 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学们明确了要求, 解放了思想, 纷纷动笔成文。别看有的同学会把无中生有的好事安到自己头上, 但他们决不会轻易把别人做的坏事写到自己名下。于是, 一些鲜为人知的错事便一件件跃然纸上了。有的学生写:自己为了玩电子游戏机, 撒谎向妈妈要了5元钱。当妈妈询问要钱做什么时, 自己胡编说交给老师了, 妈妈问老师收钱干什么, 自己又答不上来, 只好支吾说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真惭愧, 既对不起妈妈, 又对不起老师。有的学生写:自己在家门前玩, 发现一辆没上锁的自行车, 便骑走玩了几圈, 回来发现还没有人来取, 又骑走玩了半天。后来, 整整骑一周才送回原处。虽然没见到车子主人, 但可以想象失主多么着急, 悔不该当初干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写自己和父母顶嘴, 有的学生写自己考试打小抄, 有的学生写自己欺负同学, 甚至有的学生写出自己作文时抄袭别人的范文等。全班40多人, 虽然都写错事, 但选材无一相同。从一篇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我看到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埋入他们的心田。孩子们在文题面前的反思, 在选材中所表现出来的求真求实, 正说明了他们在作文中逐步学会了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 正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 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三、在评改中, 强化德育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 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 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 评论一篇作文, 在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 我在作文教学中, 注意通过评改作文,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 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 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 结合语文基础训练,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长大了》。应当看到当代的小学生思想活跃, 聪明开朗, 但也应看到独生子女增加, 家庭娇惯, 生活条件优越, 也使部分学生依赖性强, 不关心他人, 轻视劳动等。因此, 我出的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 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 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要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长大了。作文后, 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12岁了, 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 我总是小孩。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 我几乎过着一种“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 老师开会, 我们早放学一会儿, 不等妈妈来接, 我自己背着书包穿过4条马路来到妈妈单位, 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 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 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 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 选材好, 以小见大, 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 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 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 12岁了才第一次自己独立过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参加了评论, 她说:“确实如此, 但是从那件事之后, 妈妈开始对我有了一种信任感, 妈妈也承认‘我的女儿确实长大了。’”接下去,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收拾屋子,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洗衣服,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刷碗,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钉钮扣, 有的同学写自己能给爸爸妈妈做饭……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声疾呼: “我们不要做‘小皇帝’, 我们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互评互改作文, 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 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 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 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 以便我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强化德育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 深刻地揭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 以文悟道、相机渗透, 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悟道, 有机地渗透德育, 这对于提高人才素质,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至关重要的。从“在审题中, 确定德育导向;在选材中, 把握德育契机;在评论中, 强化德育效果”几方面展开论述, 阐述了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的观点。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篇3

作为化学科技将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开辟化学科学的德育论坛,重视科学的灵魂——人文理念是至关重要的。从科学的发展史到诸多科学家本身的道德示范,化学学所包含的人文价值是至为丰富厚重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用清醒的头脑把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

20世纪以来,生态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进行研究,正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特别是20世纪后期,生命科学的宏观研究不仅是传统的生态学的范畴,而且扩展到对整个化学圈的研究。以前,人们对化学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对森林乱砍滥伐,随便开垦草原,对各种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的废物、废水以及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大量浪费地下水,致使这个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化学圈面临崩溃的危险。由此,人们感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福利和经济发展,是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各国政府应尽的责任。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如妥善地加以运用,可给人类带来福利,如运用不当,则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为了在自然界获得自由,人类必须运用知识,同自然取得协调,以便建设更好的环境。为当代和子孙后代保护好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迫切目标。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环境缺乏科学认识,所以必须对下一代加强环境教育,使中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和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和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关注与化学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崭新的生命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上实验课的时候,讲到不要乱扔垃圾,剩余药品的回收,避免污染环境以及怎样节约用水时,教育同学们怎样节约用水:用洗菜、洗脸、洗手的水可冲厕所,今后修建就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洗菜水还可以浇花草,用水尽量节约,在外面、学校、公共场所即是任何地方看到水龙头没关好,主动关好,我就是这样的人,为学生做表帅,为人师表。哪有水管漏水,尽力而为,把它修好,或叫管理人员修好,多管这主面的“贤事”。另外,从食物链的角度来看,社区、单位、公园、路边,特别是农业方面等,浇花草只要不是用来食用的植物及果实,就可以用沟、河中的水,不用地下水,更何况沟水、河水,比地下水还有肥效,洗车如果能把沟、河中的水净化,消毒后用又是一次节约地下水;还有就是建筑方面,当看到修房时,把地下水大量的抽起排入下水道,不仅大量浪费地下水,还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果能回收到地下或直接输入自来水管,难道不是更好吗?教育同学们请他们的家长及亲朋好友能管的尽量管一下,叫他们想一想,缺水,没有水用的人们,同时,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花草及各种动物等想到5•12地震与大量抽地下水以及大量开发地下资源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不为人知。为此,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教书教课,它还是教人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重视生活演示实验,在化学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这里笔者作为化学教师,要借以此机会强调两点:在化学演示之实验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化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探索性、研究性的教学环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我们的教学原则,这是教育的规律决定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承认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我们的化学教学就要服务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与旧式的化学教学迥然不同的,克服了过去化学教学的“一言堂”,“学生当观众,教师当演员,仪器当道具”的现象,找到了化学教学的主线。其次,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意发挥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与“主体”同样之重要。如果说主体学生是矛盾之内因,那么主导教师则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两者相辅相衬,互为促进。”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化学教师既然要当好“主导”。笔者认为在“主导”方面应该:加强思想教育方面之导,加强化学知识方面之导。化学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4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操作有极大的好奇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将德育寓于物理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通过对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 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另外,要结合课本中安排的许多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谈感想、写小论文,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四、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矗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有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到,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四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 篇5

湖北省汉川市南河乡初级中学 余三平

中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寓德育教育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责任。初中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⒈ 结合祖国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多年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对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造纸和黑火药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推广后,我国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的材料,中国的造纸发明比欧洲早10个多世纪,由于纸的发明,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唐朝就有制火药的记载,黑火药的制造,比欧洲早5-6个世纪,造纸与黑火药的发明与运用,它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唐宋时期具有精美的制瓷工艺;各种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如商代青铜器的冶炼与铸造,西汉时期湿法制铜,宋朝开始大规模湿法冶金,钢铁的生产与使用是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冶铁与炼钢;三国时期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北宋发现并开采石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录的200多种药物制取方法中就广泛应用了灼热、溶解、沉淀、过滤和蒸发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建国前的旧中国,由于闭关自守,导致我国化学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那时很多日常生活用品都带一个“洋”字,如煤油称为 “洋油”,火柴称为“洋火”,烧碱称为“洋碱”,还有 “洋布”、“洋线”等,因为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要从国外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化学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取消了辉煌的成就:在1965年我国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轰动了全世界;我国已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开发了大庆、胜利、大港、渤海等大油田,新的油田还在不断发现和建设,石油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制造并试验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火箭和卫星,不仅自己能发射卫星,也能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1981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国钢铁产量得到飞速的发展,解放初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已成功突破5000多米水深大关;“嫦娥”奔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交会对接,不仅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实力雄厚,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超卓智慧与拼搏精神。

通过上述这些丰富生动素材,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报效祖国的运

大理想。

⒉ 通过科学家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崇高的品德:

在讲我国辉煌的成就时,可介绍“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钱学森28岁在美国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0年争取回国,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美国军方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他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最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冲破种种阻力于1955年回到了祖国。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在讲我国制碱工业时,可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之心返回祖国,日夜奋战在工厂,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其产品畅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荣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此后,又精心实验,刻苦钻研,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通过介绍科学家感人事迹,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重任,从而树立起为振兴国家经济而努力的远大抱负,以促使他们自觉努力学习。

⒊ 运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化学教材运用插图,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天工开物》图是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钢铁的冶炼内容中运用了我国古

代冶铁图,介绍了我国的钢铁史,我们伟大祖国在2300多年以前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国1980-1992年钢产量示意图,说明我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1992年的已达到8000万吨,1994年突破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第四位的国家。教材中刊印了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的肖像,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将这些插图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鼓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奋斗.⒋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基本国情教育,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我国幅员辽阔,化学资源丰富,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居世界前茅,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平就很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的轨道上,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所拥有的科技实力是不相称的,大量的先进成熟的优秀科技成果依然束之高阁,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只占30%左右,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目前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不要认为我国事事不如外国,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民族自尊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远大理想和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目前我们国家在前进中暂时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克服困难,我们祖国的明天将会更

加辉煌。

通过上述基本国情的教育,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可使学生树立为繁荣祖国科技、发展经济而刻苦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⒌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化学的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同时又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因此,将环保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是非常必要的,涉及的环保知识可重点介绍:“臭氧层空洞”、“酸雨”、“温室效应”、“水体的污染”、“白色污染”、化学试剂贮存与环保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环保的关系等,重点讲解环境受污染的原因,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严重性以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通过上述环保知识的渗透,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

⒍ 通过化学教学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客观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以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远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习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了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教育学生了解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与辨证唯物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6

张连富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没有政治、历史科的思想教育那么直接,对学生的思想家教育要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把握时机,适时渗透。

一、用名言警句陶冶情操

一句激发人向上的格言,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有时会改变人的一生命运,有人将这些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当做座右铭用来鞭策自己。短短的一两句话,常常激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产生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因此,我每天早晨安排一名学生在黑板的左边写出一条自己喜爱的思想教育性强的格言警句,要求学生能背诵下来,并做好积累。在我上课时,学生起立的一刹那,全体学生一齐背诵这条格言。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掌握了很多条格言警句。如齐白石的“不教一日闲过”,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有些学生还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写在了日记中、书本的扉页上,用来激励自己面对人生。通过抄写格言警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名人,丰富了知识,感染了他们的心灵,陶冶了思想情操,而且在行动上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收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思想教育的奇葩

课前三分钟演讲,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更是有意外收获。学生演讲的题材广泛,情节感人,激人奋进。有热爱祖国的《祖国在我心中》,有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生命之柱》,有同学间团结友爱的《谈友谊》,有孝敬父母的《感恩的心》等等。这些感人至深,情真意切的好文章,感染了学生,感染了老师,难忘的场面时常出现在课前这短短的三分钟演讲,充实了课堂思想教育的内容,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长远的,这是一朵奇特美丽的花朵。

三、明确教育目的,有的放矢。

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人物传记、散文,都浸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教材编写的意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是多角度多重性的。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思想教育目标,第一: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第二:学习鲁迅先生珍视师生情谊,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第三: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目标明确了,才能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把握时机,逐步渗透,寓思想教育于授课之中。第一、通过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来渗透思想教育。

一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课文前,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十分必要。如果教师再对背景稍加点“香料”,这就一定会成为一个“诱饵”,引学生“上钩”。

如介绍《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背景介绍,学生理解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白杨树充满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二、结合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的作品,渗透思想教育。在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讲到课文中的松骨峰战斗时,我把魏巍写的长篇小说《东方》里的第三部第八章:闸门

(三)的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学生被生动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感染,被战士们顽强英勇的精神所感动,使学生加深了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真正理解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三、让情感进入“角色”,以声传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义”能现,“情”也能现,但不一定非要读上百遍。让情感进入“角色”,“情”自然就能显现。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我提前选出几个学生代表,分成男生小组和女生小组,将课文分成几部分,每人分派任务,熟读背诵各自的章节。上课时,在我把课文背景介绍完后,学生登台演讲,学做闻一多,下面的学生当听众,配合文章的内容,按要求适时鼓掌。女生组的演讲让男生出乎意料,一个新时代巾帼形象的闻一多站立起来;男生组的演讲又让女生组不得不承认,从前的闻一多仿佛就在眼前。

一句句慷慨陈词,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庄重严肃的气氛,好像就是几十年前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面对这感人的场面,何须再多言呢?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让全体学生把爱和恨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我又把闻一多演讲后被反动派暗杀的经过讲出来。学生听后,义愤填膺,瞪大眼睛,有的还攥紧了双拳。然后我放了一小段《国际歌》乐曲,学生的情感再达到高峰,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又增强了为真理而奋斗的信念。学生的情感进入了“角色”,我抓住这个时机,让全体学生起立,齐读课文最后两段“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掌声)。”学生群情激奋,把强烈的爱憎情感推向了高潮,仿佛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闻一多......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朗读锻炼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教育了学生。第四、在分析课文中渗透思想教育。

每一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巧设问题,学生一定会从内容中分析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开头我在提出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烈日下祥子表现怎样呢?祥子在烈日下内心真的愿意拉车吗?祥子为什么这样拼命地拉车?通过学习得到的感悟是什么?学生跟着情感思路,得出了有思想教育的结论,并能结合课文主题思想,拓展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提出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引导有思想教育的回答,做有思想教育的结论,抓住时机,适时渗透,教育效果明显。

五、讲微型小故事,让课堂的思想教育锦上添花。

正常的授课内容完成以后,讲一些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教育效果也取得了意外收获,并且让课堂内容锦上添花。记忆中学生讲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王尔烈的故事》《徐悲鸿不给蒋介石画像》《陈毅喝墨水》《毛泽东谦虚二三事》等思想教育性强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师生心里,激励我们去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7

关键词:德育,物理教学,渗透

八十年代以来, 世界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尽快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头脑的开拓型人才。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但一些学生在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全体教师的适时引导、严格要求, 靠课任老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优良作风长期地潜移默化。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每个物理教师应尽的义务。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 浅谈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得到的一些认识。

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

1.古今物理成就介绍, 激发学生的爱 国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在长期、持续的发展中, 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国古代科技史上记载的大量成就, 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举不胜举。

2.介绍物理学家事迹, 激发学生勤奋 学习。

结合物理教学, 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家的传记、成就, 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赤子心。

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提高学生主动 学习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而物理学的发展又依赖于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 需要哲学作指导。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 渗透在物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抽象、教材体系、知识结构以及各教学环节中,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以及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可以使学生受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教育。

4.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优良作风。

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很多, 物理教学中, 主要是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二、进行德育的措施和方法

1.总体规划, 合理安排。

为了避免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 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思想状况, 对德育有个总体构思和安排, 以使物理教学中的德育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进行。高中教材侧重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和物理规律的推导, 可以重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抽象思维方式的教育。高中物理知识的应用涉及到尖端科学技术, 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及物理学的最新发展, 以激发他们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精神。当然, 其他方面的教育, 也要兼顾进行。

其次, 哪些教育内容在课堂上进行, 哪些在参观访问、课外实验、专题讲座、物理晚会中进行, 也应有统筹规划。但大型讲座、参观活动的安排, 要少而精, 注重实效。

2.紧扣教材, 有机渗透。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 关键是渗透到教学当中, 这中间责在有意, 重在有机, 我们不主张“穿靴带帽”式的教育, 也不同意认为讲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掌握知识, 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 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数———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道德教育。”中学物理教材中, 有些章节内容, 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 在讲授时, 可集中些时间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 但大部分章节, 思想教育因素并不占明显地位, 而融贯在对知识的分析之中, 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引而不发”, 即把思想教育融贯在知识传授中, 不一定非出现思想教育的名词术语, 如在讲授全反射时, 临界角是光路发生质变的关键点, 渗透着量变质变的观点。有些内容可以画龙点睛, 点到为止。

3.多种渠道, 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等, 也是进行德育的很好阵地。精心组织这些活动, 就能做到知识教育和德育双丰收。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起主导作用, 但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 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出物理板报, 举行物理晚会, 举办小型演讲会, 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

4.加强评价, 正确导向。

目前, 对物理教学中认知领域的测量和评价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测量和评价研究较少。教者在学科德育系统也应有德育目标、过程和评价。学科德育的评价, 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 又是对学科德育目标的反馈。物理教学中德育的评价内容, 应当包括德育目标的确定、实施的任务、德育和智育的结合、德育的方法和效果等。加强对学科德育评价的研究, 实验对物理教学德育的评价和测量, 必将促进物理教学中德育工作更健康地开展。

寓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 篇8

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在受教育的各个时期都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部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对以后学生更加积极的态度服务于集体、国家和社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要求“两全”

“两全”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并且在全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认可,就是因为它能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应试教育”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育”的方法 ,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实现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即学生之间基本素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必须因材施教。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特长,把课本知识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长了才干,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教学的科学文化教育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及道德教育方面综合规划。力求在同一时间内综合的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取得综合效果,而不是单项效果。从数量上,质量上扩散、强化,增进教育效果与效率。

(2)优化处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整体内容优化处理教学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和能力。有时为了需要,可以打乱原来的设置,重新安排教材内容,有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 ,有时现行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综合内容时,教师可适当补充有关的材料。另外,还要深入挖掘课文中隐含信息,扩散信息和美学价值的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关键环节。

3)优化教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素质教育的手段,巴班斯基说:“如果不了解各门学科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有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专家学者优秀的教学方法。知名教师刘清老师说:“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核心,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它比结论性的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知识时,若未了解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则很难理解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也应该很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目标体系的物化形态和逻辑结构。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我们应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创新教育的成败。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学整体优化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堂教学氛围好,易于使素质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内所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各种方式贯彻到教育当中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比如,我们可结合反映在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进行教育,利用有关教学史料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崛起而努力拼搏的责任感。

寓德育教育渗透于多彩的活动之中 篇9

摘要:针对在商品经济浪潮冲击下所出现部分学生无心上学,给德育教育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个别教师、学校领导感到治学难、治校难等问题。本文主要从寓德育教育于连串的节日活动、寓思想德育教育于多样系列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举例论述了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多彩、活动

这些年,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学生无心向学,弃学经商,打工挣钱;科学技术(如电视、电话、电脑等)的普及,既使得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同时也让不少学生变得伶牙利嘴,更加严重的是,泛滥的“黄潮”、“毒瘤”、可怕的“帮派”等无时不在侵袭校园,使我们许多学生变得人小“鬼大”复杂起来,难以调教:你动之以情,他“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你晓之以理,他一副看破红尘的架势„„,因此,很多教师越来越怕做班主任,不少校长越来越感到治学难,治校难。

如何适应这种新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的德育思想教育工作,扭转德育苍白无力的局面?近年来,我校积极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努力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有过失败的教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觉得:寓德育教育渗透于多彩的活动之中,是目前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寓德育教育于连串的节日活动中

我国节日多,新节旧节一大串,几乎每月都有。我们十分注意利用学生喜欢热闹的心理,积极地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节日活动,既造成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满足了大家的需要,又让同学们在热闹有益的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一举两得。每个学年,从九月十 第1页(黄5页)号“教师节”到十月一号“国庆节”,从“元旦”到“清明”,从“五•四”到“六•一”,凡上课期间的有关节日,我们都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或由学校组织,或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主持,节日不同,层次有别。形式亦多种多样,或一台晚会,或一次活动,或一场比赛,灵活机动。“教师节”里各班学生代表探访全校教职员工的活动,让学生们增强了尊师重教的意识;“清明节”扫墓则自然引发了同学们怀念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之情;“五•四”拔河比赛及球赛等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力争上游、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及集体主义精神。

难忘2006“国庆”之夜那一台“歌颂中华”晚会,让同学们的思想受到一次洗礼,使大家对祖国的感情得到升华。以前学生中哼着“流行歌曲”,流露的多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为配合上级部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三个一百”活动,我校决定,在2006年“国庆”搞一台“歌颂中华”的歌咏晚会,用歌声庆祝祖国的生日,用歌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学布置下去,各级各班行动起来。选歌、练唱、彩排,整个九月份,爱国歌声响彻校园;国庆晚会,百歌汇合,掀起高潮。一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东北沦陷,人民在铁蹄践踏下的苦难;“黄河大合唱”的雄浑力量,则如惊涛拍岸,把大家激荡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而一首“社会主义好”又使大家倍感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的光明美好。晚会上,有人被感动得流出了热泪;晚会后,那“爱国”的主旋律并未就此停止,而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课余中,有的同学还说,以前只会唱缠缠绵绵的流行曲,想不到还有这么优美和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一些同学还在作文中写到,晚会使他们决心努力学好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富强。

二、寓思想德育教育于多样的系列活动中

结合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是好的,但却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校还特别注意坚持在日常工作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多种多样有益活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第2页(黄5页)理想前途、文明礼貌、仪容仪表等德育教育寓于其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怎样贯彻效果才好?我没停止在只由校长、班主任在会上向学生宣读上,而是充分采用学校放广播、班级出墙报、科组出板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灵活地广为宣传,达到让学生人人皆知,努力遵守的目的。再如,为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去年以来,我们多次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甲午风云》、《西安事变》、《淮海战役》等影片,并由语文教师配合组织学生谈感受写观后感。上学期,我又计划安排“文明风采”系列活动共五个:9月份进行“校园文明用语”征集活动,10月份开展“爱我中华手抄报展评”活动,11月份举行“书法、绘画展评”活动,12月份进行“下乡采风活动”,2007年1月份开展“鱼水亲情”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拿“爱我中华手抄报展评”活动来说,全校同学共创作出手抄报323份,经各班评选后送学校展评的就有36份。经学校展览后评出一等奖3份,二等奖6份,三等奖9份。不少手抄报版面优美,内容充实。在创作及展评的过程对全校同学都起到了一次深刻的“爱我中华”的教育。

实践证明:寓德育教育于多彩的活动中,往往能对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再说说我们组织的《新三字经》专题教育的例子吧,开始,一些班级拿到书本,只在班会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读读,效果不好。当然了,书本在,学生自己不会看?他们有多少兴趣听和读!后来,我让九年级(3)班的班主任组织同学们举行了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会上有《三字经》章节的背诵,有主持人的概括介绍,还有小组之间的抢答竞赛以及历史、人物等故事的讲述,环环相扣,此起彼伏。同学们高度兴奋,踊跃发言,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美德的深深感染。我们让全校班主任及各班学生干部亲临主题班会现场,然后,把九年级(3)班的做法带回各班开花结果,从而较好地推动了全校学习《新三字经》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3页(黄5页)还有,如为了引导学生们过好双休日,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积极鼓励支持师生们大力开展美术书法、制作根雕、文学社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争当先锋,我们多次在各班中举行“团章学习小组”活动,把同学们的劲头鼓得十足。

三、寓德育教育于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中

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必须特别注重经常开展各项评比竞赛,把各种教育融合在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之中。如:我校每月都进行“文明宿舍”活动、“文明课室”初评,每学期进行一次总评。“文明宿舍”评比,则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管能力;“文明课室”评比,则为培养同学们尊师守纪,努力学习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把这些目标具体化作一条条的标准、要求,通过宿舍之间,班级之间的评比,将竞赛落到实处,效果不错。各宿舍、各班级之间常常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学期开学,我校推出了《黄

中学管理手册》。这本小册子订有规章制度几十条之多,怎样使学生了解《手册》的各项要求进而照着做好呢?我与政教处搞了一次《手册》知识竞赛,为了参加竞赛,不少同学一段时间里随身带着《手册》,认真翻阅有关内容,甚至圈划起重点章节、条款默记暗诵。结果,竞赛自然取得了圆满成功,而同学们也从中得到了一次校规校纪的深刻教育。还有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选”,“学习成绩评奖”等评比活动,都必须引导学生把它当作见贤思齐,比学赶帮的绝好机会,从而一次次鼓起学生们力争上游的风帆,而奋勇争先。

近年来,我们注意了把德育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活动——连串节日活动,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各项评比竞赛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了单纯说教的局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校风、教风、学风等逐步好转,尊师守纪、勤奋好学的同学不断增多,为我校近几年来升中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后盾。

第4页(黄5页)实践证明,把德育教育渗透于多彩的活动之中,十分切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好奇好动、好表现、好争强、好群聚而怕孤独,缺而性等的青少年学生,怎耐烦听你那单纯且冗长的说教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开展更多更好的活动,把德育教育搞得更加生动活泼,深入学生心中。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篇10

论文摘要: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构建活跃高雅、上进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者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成效显著。

论文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4).

[5][8]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6]朱芳转,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6).

上一篇:娃娃初中作文下一篇:写正能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