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2024-10-10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精选12篇)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篇1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化学污染物对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问题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环保意识已成为现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成为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 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环境污染的防治和保护环境已被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 在法制上还不十分健全, 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很淡薄,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渗透环保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的环保知识很多, 教师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 如:二氧化硫、硫酸的制法、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原电池、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以及这种危害有多严重, 我们应如何采取措施去防止环境被破坏, 如果环境被破坏了又将如何去治理。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明白, 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类就必须保护环境。如在讲解二氧化硫时,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硫为有毒气体, 与大气降水相结合会形成酸雨, 对人类、建筑物、森林、湖泊等造成危害。由此向学生提出在实验室中如何对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处理,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如何防止二氧化硫对人类及环境造成危害, 如何变废为宝, 充分利用原料及能源。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性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 (如NO、NO2可用Na OH溶液吸收) , 碱性物质一般可用酸性溶液来吸收 (如NH3用H2SO4吸收) , 有毒物质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 (如H2S可通入Cu SO4溶液中转化为Cu S沉淀, Cl2可通入Na OH溶液中转化为Na Cl和Na Cl O) , 这样既能消除污染, 又能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与单元测验, 在不偏离教材和考纲要求的前提下, 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排除杂质气体、提纯物质、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习题, 以巩固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 如验证SO2、Cl2等气体的性质的实验, 铜与硝酸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会产生有毒气体, 直接影响师生健康。在做实验前教师应和学生分析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 如何去消除这些危害, 不同的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 然后教师引导他们分析用哪些方法会效果更好, 最后总结:可将制备及性质验证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有毒气体通过相应的吸收液进行吸收 (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 , 尽可能作化学处理, 以达到零污染。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环保、节约原料能源的角度, 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做浓/稀HNO3与铜反应时, 可将铜片改为铜丝, 不需反应时, 只要抽出铜丝, 反应即可停止。对于一些实验可采用微型实验。例如进行卤素离子的检验, 可利用点滴板进行实验, 这样可以节约药品。实验后的废液、废渣要尽可能回收利用, 如做银镜反应的废液要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 则应倒在指定的废液缸中, 以便集中处理。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注重环保教育, 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也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环境保护的好处。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 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用什么样的设备、方法、原理来转换“三废”, 如何充分转换“三废”, 同时尚存在哪些不足,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些不足。这样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 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应通过以上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 认识到破坏环境不仅是不道德行为, 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综上所述, 保护、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是全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 我们只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同破坏环境的一切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才能创造美好的家园, 拥有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化学 (第一册) 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化学教学, 1994年3期.

寓教育于教学之中 篇2

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

萧山区北干小学 周森兴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科学教学的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态度培养的主要途径。本文旨在如何进行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主要通过依托规范行为、依托生成问题、依托理性思考这三个侧面予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态度 规范 理性 生成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态度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因子,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它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体验和感受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相互合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科学态度。我们也知道,培养科学态度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使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都成为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服务。但是,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活动支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科学态度培养之目标呢?在为学生提供经历和体验的同时还需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就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寓科学态度教育于科学教学之中,选择几个侧面予以浅述。

一、依托――规范行为,培养科学态度。

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科学实验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如《对一块玻璃的检测的计划制订》,我先让学生在1分钟内阅读一块玻璃检测的步骤:①从右边盒子里拿出玻璃,预测玻璃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②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③用两个检测头接触玻璃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④重复检测一次。⑤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⑥把检测完的玻璃放在走边的盘子里。然后,请一位学生上来重复刚才检测的步骤,请其他同学评价、补充、修正,理解“一块玻璃检测过程”的科学与规范。接着用“一块玻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

让我们仔细分析该活动指向的科学态度:从右边盒子取出,实验后放进走边的盘子里,体现科学的有序性;预测玻璃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做预测,是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常用的做法,期望学生随着检测物体的增多,获得预测出错率将越来越少的成功体验;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自身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真实;在用两个检测头接触玻璃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在一起检测,这是检测的正确方法;重复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也是科学研究中实证思想的一种范例――光做一次是不够的。这一系列的动作要求,都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渗透和培养。学生能将检测一块玻璃的科学严谨的态度迁移和影响到检测更多的物体,活动前的行为示范无疑使得。后续检测活动有章可循,学生在反复的操练中,做着做着就理解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行为示范是交流讨论中得以深入人心的。

二、依托――生成问题,培养科学态度。

我这里的“生成问题”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教育的因素。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及时“抓住契机 以小放大 教育无声”以达到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如《汇报三天气温变化的记录》: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课也进行得很顺利。当老师问道:“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回去测量气温,不知道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然后,学生进行了汇报。可是,当报到某天的下午的气温时,学生异口同声说:“20摄氏度。”奇怪,这明明与事实不符。此时,这位老师就抓住了这个疑点,和学生有了以下精彩对白。

师:你们确定是这个数吗?

生:(想都没想):确定。

师:咱们研究科学要讲究实事求是,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看到、亲手记录的,那就不算。

(下面一片议论声。)

生:老师,那天我们班的温度计不见了。

师:那么你们的这个数据是从何而来?

生:我们……

生:老师,我们那天没有自己观察记录,只是听说的。

生:对,我们是听别人说的,就记录下来了。

师:道听途说行吗?这个数据是老师在实验室的时候,进行了测量,然后,你们听过去,就把它当作教室里的温度了,对吗?

生:对。我们这样做是不对,我们应该实事求是,那样做是不科学的。

……

应该说,这节课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偶然的,甚至连教师自己都没想过,一个气温的数据,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是里头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课上到这里,也许完全超出了教师的教案预设,可是,这位教师能够在关键处抓住这样一个点对学生进行了并非预设的科学态度的渗透和培养。这得归功于这位教师本身对科学态度的重视,头脑里自始自终都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思想放在首位。所以,当她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时,能毫不犹豫地中断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把科学态度的培养渗透在课堂当中。

三、依托――理性思考,培养科学态度。

纵观我们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虽然不少老师已经开始具备问题意识和实证意识,努力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观察能力、实证思想,但在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上却仍然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好多的活动只停在表面:比如猜想是没有依据的猜想;观察只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又有多少时候想到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我想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我们的孩子也许真得会做得更好。比如请看《点亮我的小灯泡》的两次教学:

第1种教法

第一个活动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根导线和一节电池……问学生拿到这些材料准备做什么?

生:使小灯泡亮起来!

师:你们能行吗?认为自己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举手。

生:能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手了。)

师:个个小朋友都很自信。利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几分钟?

生:1分钟搞定!

生:我只要半分钟就可以了!

……

师:老师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

生:好的。

拿到材料后,学生就动手做了。两分钟过去了,可还没人接亮小灯泡。到了第三分钟时,突然有一学生大叫:“亮了!亮了!”他们组其他小朋友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老师来到他们身边,看了他们连接的方法并表示祝贺。其他组小朋友都向他们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师:3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怎么样?

生:看来接亮小灯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生:我刚才在接的时候,手触了下电,可小灯泡没发亮。

生:对,手麻麻的,还很烫。

师:现在请已经接亮小灯泡的这组同学上来展示一下好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他们刚才的这种接法,我们可以用实物线路图记录下来。(课件演示实物线路图。)

师:你认为在这个电路中电是怎么样流动的?

生:从电池的负极流出,流过导线,流过连接点,流到灯丝,灯泡就亮了。

生:从电池的正极流出,流过导线,流过连接点,流到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生: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的电与从电池的负极流出的电在灯丝里相碰,小灯泡就发亮了。(学生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几个小朋友都很有想法。通常……

师:刚才还有很多小组没有使小灯泡发亮,我了解一下你们刚才是怎么接的?

(学生上台板书没有使灯泡发亮的电路,并解释不亮的原因。)

师:如果现在再去接,没有使小灯泡发亮的小组有信心使小灯泡发亮吗?

生:有!

紧接着做第二个实验。

师:刚才我们用一种方法接亮了小灯泡,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吗?于是教师让学生商量该实验怎么做。然后开始实验。

此时的学生,还是像第一个实验一样,一头雾水,乱忙活一气,结果实验成功的很少。

第2种教法

第一次实验操作后,教师先让各组派一个操作员进行实验,把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发现记录下来。然后把各组连接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这一比,学生的关注点就不在“谁成功接亮了”上了,而是纷纷质疑:为什么我们这组小灯泡亮不了,他们那组却能发亮呢?这个时候,教师顺水推舟,说:“对呀,我给你们的实验用品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小组的小灯泡却亮不了呢?我们讨论讨论:刚才你们组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议论纷纷。)

生:老师,我们这组没亮是因为我们导线放的地方不对,而是电流中断,所以我们的小灯泡没亮。

生:我们这组电池放错了方向……

生:我们这组把电池的两端用导线连起来,形成了短路,电流没经过灯泡,所以我们的小灯泡没接亮,才感觉麻麻的。

生:我认为我们这组也是短路,不过跟他们组连接方法不一样,我们把导线接在灯泡下面的金属上了,没使灯泡上的两个连接点连通,使电流直接流回去了,没经过灯泡,所以也亮不了。

……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有道理,这样吧,刚才有个同学提出让他们再做一次,那好,老师就给你们这样的机会,第二个实验我让你们一组的每个成员都做一次,在做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同组同学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可以互相学习!

于是,学生进入第二个实验操作。此时,学生不再是想谁能把灯跑亮得更快,而是纷纷表示:

生:老师,刚才那个实验,我们这组是做得最差的,现在,我要比他们更认真,说不定我就能比过他们了!

生:刚才那个是实验,我们的连接方法不对,现在做这个实验,我要先想好,然后再做。

于是,当学生做实验时,教室里出奇的安静,学生没有想要快知道“谁亮得最快”的急切心情,而更多的是关注“该怎样用更多的办法把灯泡接亮”这个问题上了,吸取了上次实验的经验,对比了同学之间的做法,在科学态度上更加认真与严谨了。在实验过程中,仔细思考,反复实验。那样子,像极了科学家!

本次教学较第一次,教学目标、程序、内容都没有改变,不同之处是,当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并不是停留让学生汇报哪组亮了,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你们组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当学生在动手之后进行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感受,评价和他人的做法、想法,能及时总结经验、反县问题症结所在,以达到真正的理解,从而就能及时修正、调整做法。对照第一次教法,不难发现,从表面上看来,学生经历了多种探究方式,获得了全方位的科学体验。可是试问:在这种“赶场”式活动中,学生的真正收益又有多少呢?学生忙于应付一个个的活动要求,浅尝辄止,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复杂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喜悦。

看来,简单的“经历”是远不远不够的。因为在经历中,学生的思维是很浅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有理性地思考,仔细地分析,只是形式般地去完成。做过之后,无法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如果在经历之后,回过头来让他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这样的效果远比教师实验前的“提要求”要更深刻!那么,“经历+反思”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有效策略。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这样坚持,这样执着,不再让学生的科学经理仅仅只为走过场,而是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之后,还能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的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是否正确、有效,那么不仅对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会起到一个正面的影响,对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我们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活动不能停留简单的动手操作上,要突出动手之前先动脑。

动手之前先动脑,想清楚实验如何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怎么做……这些都是动手之前要完成的任务。动手之前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克服学生盲目地简单动手。检测一块玻璃的规范操作演示和讨论就是一很好的例证。在科学态度落实到每一堂课时,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想法进行动手活动,学生的关注点就不仅仅是结果,学会思考将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的孩子简单地认为做科学就是动手做实验,所以,在许多课堂中,当教师在一个问题情境中,问学生怎么办时,大多学生会“条件反射”,异口同声喊:“做实验”。这种情景在上述案例中也反映出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条件反射”,留时间给学生讨论与思考。如此浅移默化,学生就会科学地想事情,科学地做事情,非常有条理地去考察事物。

2、不可忽略动手后的反思与评价。

光有动手和动手之前的“动脑”是不够。动手前“动脑”,教师明确提出要求是有效学习的前提,而反思与评价能使科学活动更深入、更理性,这是一种反思性教学策略。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反思可以强化学生的实症精神,当结果出现较大的反差时,能进行寻求多方原因的分析,从而更精细地执行计划,以达到预期结果,或求得结论。反思将学生动手时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但不能显性化,要通过科学学习过程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它是随机的,动态生成的,只要教师有这些意识,并善于抓住它,把这种科学意识渗透得“润物细无声”。这样的话,就能在课堂上很好地渗透这种教育了。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月第1版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版

[3] 刘显国总主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9月第1般版;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想教育; 寓教于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01-001

教学案例:

前不久,我发现六年级的学生张XX上课时经常是没精打采,当谈到动物时,他更是显得神色不安。有的同学向我反映,最近班上有些同学说他长得肥壮高大,动作笨拙,像大象一样,于是都叫他“elephant”。有一天,在复习动物类单词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就利用它来解开张XX心中的疙瘩。我提出了问题:“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学生们纷纷回答:“I like pandas.”“I like dogs”“I like monkeys”……

我再提出问题“What animals don't you like?”

这时班里最调皮的刘X站起来大声地说:“I don't like elephants!”

刘X一边说,一边还转向张XX做鬼脸。同学们都大笑起来。

“你才是elephant!”张XX愤怒的对刘X说,简直就要站起来去打了,看来他是忍无可忍了。我一边安慰张XX,一边继续问刘X:“Why don't you like elephants?”

刘X说:“因为它长得很丑,有很长的牙齿,非常的笨拙,鼻子又特别的长。”

班里又是一阵笑声,这笑声似乎认同了刘X的说法,或许这就是张XX不愿意同学叫他“elephant”的缘故吧!

我问同学们:“What can elephant do for people,do you know?”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大象会表演;大象会搬运;大象能拉很重很重的东西;大象能帮助人干很多的事情;象牙是吉祥物,是很贵重的东西……”

我很高兴地总结说:“Elephants may be ugly.But they are very strong.And they can do many things for us.They are very useful. Elephants are our good friends. Do you think so?”

“Yes.We like elephants.”同学们都响亮的回答。

同学们热烈整齐的回答让张XX开心起来了,张XX的心病被治好了。

案例反思与分析

英语学科所担负的任务,不仅是要为学生打下初步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还担负着另一重要任务,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塑造灵魂的任务。通过英语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应该有英语的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而且要通过英语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成长。

一、讲究方式,有机的进行德育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也就是要恰当的寓于句篇之中,寓于听、说、读、写之中,寓于掌握知识与培养交际能力的过程之中,寓于语言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二、抓住时机,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英语课毕竟不是政治课,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例如,要求学生早上见面要说Good morning.下午見面要说Good afternoon.晚上见面要说Good evening.睡前要和爸妈说Good night.与别人分别是要说Goodbye/See you!关心朋友要说How are you?感谢别人帮助要说Thank you /Thanks.打扰别人要说Excuse me.给别人带来麻烦要说Sorry.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多与学生交流,不同的场合说恰当的礼貌用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三、挖掘教材,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篇4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课本,不断挖掘教材中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环境保护常识、环境保护的前景等内容.有目的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当地与环保教育结合起来.在学到“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时,联系最近两年河南山东等地麦收季节出现的烟雾天气,造成人们流泪、咽喉疼痛;秋季多次出现的沙尘暴,使空气中尘土飞扬,人呼入这样的空气,疾病不可避免;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例在身边时有发生,这样可使学生认识到清洁空气的重要性.在学到“化石燃料的利用”时,除让学生知道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热污染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及森林树木的乱砍滥伐;让学生意识到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消除污染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重视环境问题,不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化学教学中,很容易接触到有害有毒物质,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规范实验行为,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接受化学知识、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其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环境污染物.因此,我们应在实验教学中,规范实验行为,减少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达到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化学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问题,从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的第一课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药品的取用规范,节约药品,不要撒在实验台上;点燃镁带后的白色固体要回收,不乱丢乱放等等,给学生作出表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在做“酸的化学性质”后酸的回收等,都要预先给学生讲清楚,尽管回收处理比较麻烦,远没有乱丢乱倒方便,如果贪图方便,实验室的下水道的污染物积少成多,就会造成实验室长期的危害和隐患.例如,酸遇到铸铁的下水道可能造成氢气的爆炸,后果可想而知.尽管许多学生以后不会致力于化学事业,但他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环保的行为习惯,这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惜花费一些精力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和习惯.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例如,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有二氧化硫气体生成进入空气会造成污染,要求学生事先在集气瓶中装少许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二氧化硫;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要先点燃最后一个酒精灯,后熄灭最后一个酒精灯以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和实验探究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课外活动中的环保教育.因为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学生视野,既可发展学生能力,又可体会环保的实际意义,巩固环保意识,进一步确立环境观念.

1. 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让学生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也使社会了解学校环境教育情况,呼吁社会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扩大环境纪念日的效应.

2. 进行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3.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专题讲座.

化学教师应在课堂或其他形式,组织有关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水体污染及防治”,首先介绍水体污染的分类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然后讲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有富氧物质,石油、酸、碱、盐等无机物,重金属、难降解的有机物等;最后介绍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篇5

太和县赵庙小学 巴静贤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学习《神奇的圣诞包裹》这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赵州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和巫婆抓起来呢?他有这个权力呀!这样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西门豹经过细心的观察,已经发现这里的百姓被巫婆的话骗得很深,只有让百姓亲身感受到巫婆的骗术只是在害老百姓,老百姓的迷信帮助了巫婆.因此漳河边的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实际是在教育老百姓。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科学而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对西门豹这个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对封建迷信更是深恶痛绝。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心愿》这一单元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想成为千里马,但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又该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课文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劳动者一单元时,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秋浦歌》写得荡气回肠,使人如临其境,深深地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感动了,这里不仅仅是在歌颂劳动者,重要的是作者让劳动升华出一种美。另一首是罗隐的《蜂》,这首诗语句简练,结尾一句令人回味无穷,揭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尚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我想孩子们推荐了《荔枝蜜》一课,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老师您知道吗?“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虽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崇拜生命。曾有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同学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 篇6

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寓于英语教学之中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对学生施行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新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战。要善于驾驭教材,很好地运用科学的艺术教学法。总的来说,英语素质教育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职业素质。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人格,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较强的自律性。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言传身教,做学生各方面的表率。

2.业务素质。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即: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处理教材和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学法指导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相当的教研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

3.身体心理素质。应具备健全的体格,身心健康,充满活力,能适应繁重的教学教研工作。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我们正使用的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许多课文设计了国情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口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学习SEFC,Book(IA)中的“A Travel Diary”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积极保持生态平衡。

三、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因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长远观点看,这样的人才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不依赖他人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靠自己进行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来发现问题而不靠“注入”。那么,要做到这一点,英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的实践中去;也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以及上课如何听讲的方法,如何处理作业和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难点,攻克难关;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地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并借助于词典、参考书等独立地解决问题。而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变苦思冥想为兴趣阅读,由过去的单一讲授法转变为敢于实验和创造,能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能力的一系列的新方法。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供真实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英语进一步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到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成功感,而这种从良好的学习效果中产生的兴趣,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不断更新方法,探求新知。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是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经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感情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传其道,学其道”的效果,同时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然后,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材施教。同时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寓素质教育于英语教学中,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跨世纪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寓环保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篇7

目前, 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 现在已不足7万只, 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左右;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 现在已不足20头;野外生存的东北虎在长白山还不足8只……我国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 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成分归于消失, 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 甚至引起新的瘟疫, 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已刻不容缓!

今天我们走进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观察研究“松树金龟子”。先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金龟子:

生:我是一只雄金龟子, 我长得仪表堂堂, 身披黑色外套, 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 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我的两根短短的触角末端各有7条紧挨着的流苏, 随着我情绪的变化, 流苏会像扇面般展开或合拢。我的触角末端还有一对折扇。

生:我在夏至出生, 跟首批出世知了同时。当白天变得最长, 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 我就准时奔向树林。在那段日子里, 每当傍晚降临, 我就会去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生:我是一只雄金龟子。当我发育成熟时, 我就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 悄悄地反复向停有我喜爱的美人的树枝飞去, 我向她大献殷勤, 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 我和我的夫人成双成对, 一动不动地停在低矮的树枝上, 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就算有人来抓我们, 我们也不逃走, 爱情胜过一切!

生:我是一只雌金龟子, 我和我的爱人都有音乐天赋。我们通常在松树枝头一唱一和, 有时还夫妻对唱。当我唱歌时, 我的腹部一伸一缩, 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 美妙的歌声就在树林里响彻。千万别以为我们用歌声来传达欢乐, 其实, 我们只在痛苦时才唱。

生:我是一只雌金龟子, 7月上旬是我最忙的时候, 我要忙于产卵。我的腹部末端有产卵器, 它像犁一样锋利, 我就用它挖土, 然后爬进挖好的坑里, 开始产卵。我产下20枚左右的卵, 把他们分开埋在豌豆般大小的土坑里, 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生:我是一只雄金龟子, 7月上旬我开始退到角落里。有时也钻入土里, 慢慢老死。

生:我在幼小时吃一些烂叶、朽木, 长大了只啃啃松针, 但从不贪得无厌。

生:亲爱的人们, 别打扰我吧, 我为你们点缀暑天的暮色, 把夏至的天幕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

师:以上同学分别对金龟子的外表、习性、婚恋、歌唱、繁衍和死亡进行了生动描述, 用诗的语言来赞美金龟子的美丽, 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和作者一样对松树金龟子充满了人文关怀, 充满了对昆虫的关爱之情。法布尔与昆虫如此的和谐相处, 我们似乎也有了走进自然, 亲近自然的冲动。如果法布尔就站在我们面前, 我们该如何向他表达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呢?

生:不捕杀野生动物。

生:不吃野生动物。

生:检举揭发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

师:对啊, 关注生态大自然, 就是关心人类自己。我们要自觉的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并呼吁全社会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出力。我们要与动物和平共处。

寓思想教育于日记教学之中 篇8

一、根据日记中的蛛丝马迹, 了解学生的隐秘“信息”,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一般来说, 有些话, 孩子们当着别人 (包括老师) 的面讳莫如深, 只字不提, 而在其日记中则往往或直言不讳, 毫无保留, 或隐晦抒情, 寄寓自己的无奈。班里曾经有一个快乐的女孩, 突然变得整日闷闷不乐, 询问原因, 她只说没事。一次读她的日记, 几句没头没脑的话让我砰然心惊:“我就是离群索居的孤雁, 飘飞的蓬草, 无人怜爱, 只等那翩然入海的瞬间”。联系到这段时间她的变化我意识到情况不妙, 几经了解, 原来是女孩的父母闹离婚, 女孩觉得原本美好的生活一下子变成了痛苦的深渊, 活着了无情趣。了解这些后, 我一方面做孩子的工作, 一方面与家长联系, 通力配合做孩子的工作, 一段时间下来, 女孩又恢复了快乐的面孔。健康快乐的生活了。

认真阅读学生的日记, 可以根据从中捕捉到的一些信息, 及时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二、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毅力

魏书生将记日记喻为“道德长跑”。其实, 让学生偶尔写写日记, 并不难, 而长期坚持就需要顽强的意志, 也同样能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毅力。谁有恒心, 锲而不舍, 谁就能锻炼出坚韧的意志品格。若要达到此目的, 仅是老师要求难达到目的, 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保证。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提高写日记的兴趣, 每次批改时, 我都会选取一些精彩的日记, 批语处写上一个“讲”字, 讲评课上让小作者本人上讲台朗读, 然后大家评论, 指出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之处。“见贤思齐”, 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许多孩子就为了能得上一个“讲”字, 认真写, 坚持写。此外, 我还组织大家开展日记比赛活动, 同时发现优秀文章及时帮学生投稿。例如, 06年的暑假, 郭放、赵伟康等学生走上街头卖报纸体验生活, 并以此写成日记, 我觉得很有意义, 就推荐发表在《郑州日报》上, 平时学生有了好日记, 及时推荐到校报上。如此这般, 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使之持之以恒, 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

三、自我剖析, 培养学生自省的品质

近代教育家杨杏佛说得好:“日记虽小课, 然作时多在清夜, 面对一日之过, 虽无意自省, 也尽自省之责矣。”尽了自省之责, 便会促人不断进步, 迈上新台阶。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曾说:“写日记, 是审视和欣赏人生。”在审视人生时, 就必然会肯定自己的优点, 找出自己的不足, 制定补救措施。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利用日记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平时思想行为表现消极的学生, 注意鼓励他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 对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 则反其道而行之, 严格要求他们, 提倡写出自己不足之处或失误, 以此作为自鉴的镜子, 督促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引导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正是在“吾日三省吾身”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

四、通过写日记感悟生活, 提高思想境界

哲人说:“人性中皆有悟, 就像石头中皆有火。非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非功夫不断, 悟性才出。”培养和激发悟性的最佳方式, 非日记莫属。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心感悟生活, 真情为文, 在日记的磨练中, 不断发现自我, 完善自我。在日记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反复强调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让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 从而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通过自由命题日记的形式, 给学生作文“松绑”, 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 让他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 力求创新表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写日记,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积累人生经验, 提高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坚持记日记, 积累的素材多了, 定会有所思考, 必然会有感悟, 寻出些规律性的东西。坚持积累, 坚持思考、求索, 到了一定程度, 必会有质的飞跃, 产生顿悟, 使人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愉悦。

五、日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当今学生将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竞争, 他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仅要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而且要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而现在的学生, 面对学习上的压力, 考试前的紧张焦虑, 与老师、同学、父母之间的冲突摩擦, 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躁动等, 使得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 现在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情况, 正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 日记完全可以当作学生们高压心灵的泄洪区, 而教师也完全可以在日记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让日记成为学生心灵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痛苦郁积在胸, 就会闷闷不乐、萎靡不振, 甚至恶性“繁殖”, 而一旦在日记中倾诉出来, 就是一种宣泄, 就会一吐为快, 如释重负, 学生不良的情绪得到及时释放, 身心变得轻松, 利于心理健康。因为一字一句地写出来, 实际上就是将烦恼一点点抹去, 直至烟消云散的过程。所以日记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日记让有志者不断反省、完善自我, 日记可以慰藉心灵, 净化灵魂, 激励人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 教师要有“塑造学生灵魂, 舍我其谁”的敢于担当的精神。日记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从小事中见大主题, 从点滴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激励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坚持写下去, 你就会惊奇地发现, 学生们的成长因日记而改变, 正在走向健康向上的人生轨道, 成为思想过得硬的新时代英才。

寓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篇9

一、数学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 活生生的个体成了机械的解题机器, 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国家教委曾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 在教学方面, 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 在教学实践中大家应该感觉到, 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 希望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 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 尤利·巴班斯基在《论数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世界感到激动、影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为如此, 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世界感受而丰富起来, 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 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 (也不可能有) 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毫不夸张地说, 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同时, 不少数学教改实验说明, 情感在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受情感因素的激励人的思维能力可获得超常发挥, 从而也会因为情感因素干扰和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自制力、情绪品质, 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1.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所谓情景是指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 (认识、情感等) 和客观环境因素 (时间、空间、设备等) 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和发展的, 一堂课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学生听讲的情绪.为此, 教学过程就必须创设出良好的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景作为自觉设计的产物, 而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品.笔者在课堂中创设情景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使学生易于掌握.让学生亲手实验, 观察分析操作过程,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感性认识, 而且能以实验为手段对有关知识作进一步探究, 从而达到理性的认识.

比如,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绳子和两枚图钉, 按课本的要求自己动手画椭圆,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让学生思考:

①纸板上作图说明了什么?

②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 然后学生自己观察所画图形怎样变化.经过以上实践, 学生自然能很快得出结论.

③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 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 使学生对椭圆的概念会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解, 不仅使他们知其然, 更能知其所以然, 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2) 用生动的小故事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

经验告诉我们, 好奇心会使人们对某件事物、某个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我认为, 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通过生动的小故事, 使教材活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 在进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中, 我先讲了个故事:传说古印度国王决定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并让发明者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棋盘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个格里放一粒麦粒, 第二个格里放两粒麦粒, 第三个格里放四粒麦粒, 第四个格里放八粒麦粒……按这样规律放满64个格.”请问:按发明者的要求国王应给他多少粒麦粒?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有一部分学生竟动手算了起来, 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便怀着愉悦的情绪听课了.同时也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3) 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 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 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实表明, 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 反之, 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讲解数学知识,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讲授“数学归纳法”时, 很多老师喜欢用“多米诺骨牌”的例子来讲解.这个事例当然很经典, 但是学生并非特别熟悉, 如果采用另一个类似的例子, 学生更熟悉, 效果一样好.笔者在讲解时就引导学生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学校停车处整齐摆放的一排自行车, 假设每辆自行车间距符合条件:若前一辆自行车不小心撞倒, 则后一辆也一定被前一辆自行车撞倒.试想, 若第一辆自行车不小心被撞倒, 那么其余的自行车会怎样?学生答:全被撞倒!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短暂的交流, 很快悟出两条:第一, 第一辆自行车被撞倒;第二, 当前一辆自行车被撞倒时, 后一辆也跟着被撞倒.笔者借机切入话题: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根据类似于自行车被撞倒的事例, 总结出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归纳法.接着引出数学归纳法的三个步骤.通过创设这样的数学情景, 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

2.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数学教学中的美, 主要是艺术美和科学美.艺术美体现在数学教师的语言、体态、操作技巧和板书设计等方面;数学知识美是科学美, 它是一种内在的美, 和谐、奇异、简洁是数学科学美的特征.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 而不是枯燥的符号, 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因此, 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力, 倡导对数学美的崇尚, 既是情感教育的需要, 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情感教学目标之一.

(1) 对称美、和谐美.

在数学中到处可见对称美、和谐美.几何图像的对称性如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 都给人以美感,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当然对称性不仅表现在几何图形上, 也反映在数学公式上, 如二项式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还反映在解题过程中.

例1 解关于x, y, z的方程组

undefined

分析 本题若用消元法去解, 计算量较大, 但若注意到x, y, z及a, b, c在问题中的对称性, 可以这样去解:将a, b, c看成未知量, x, y, z看成系数, 那么a, b, c是m3-zm2-ym-x=0的三根, 由一元三次方程得

undefined

可得原方程的解为

undefined

本例根据x, y, z及a, b, c的对称性解答, 多么和谐, 多么简明, 这是数学审美意识触发的灵感.

(2) 简洁美、奇异美.

在数学中, 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成符号语言、代数式子赋予它几何意义……都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奇异美.

例2 求函数undefined的最小值.

分析 若我们仅从函数式子进行观察分析, 求解过程较繁琐, 若根据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借助于直观图形来观察就能较容易地找出方法.即将函数关系式整理得undefined, 将其看成点A (x, 0) 到点B (-1, 4) 和点C (3, 2) 的距离和最短问题. (解略)

解完题目不禁感叹:数学的魅力在于追求简洁, 享受解题过程中的新异美感.

数学美远不止上述几种,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的因素并揭示数学美,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符号、数学概念的简洁精练美, 解题方法的技巧美, 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的对称美, 形与数的统一美, 黄金分割的比例美……用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 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力, 同时也可转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培养对数学的爱好.

总之, 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学生带来“欢娱”或“享受”, 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情感处理,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愉快地发展自己, 同时减少学习压力, 减少疲劳感, 减少被动, 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21世纪数学教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说, 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师情感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善学的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浑厚兴趣.任何情感态度的产生与深化, 都是以情绪体验为先导的, 没有对客观事物的情绪, 人的激情就无法产生, 也就无法有浓厚情感.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将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路径.

寓思想教育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篇10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状况比较复杂, 他们有积极向上、努力追求人生价值的一面, 又有目标缺失、充满迷茫和自私的一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念和理想出现危机, 生活和学习目标出现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 每当问及学生们的理想时, 其中一部分学生的答案是“考个好高中”, 以后呢?“上大学”, 再以后呢?“找个好工作”。不用再问下去, 其理想目标的性质是自私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竟然摇头表示没想过。

在当今的中学生中, 共产主义信仰在头脑中淡化, 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重缺失,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模糊。这已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教育中遇到的最严峻的问题。

二、道德自觉性的缺失

当前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高, 在公共场合、在有人要求的时候基本还能做到, 但仍然停留在被动遵守的层面上。例如, 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屡见不鲜。

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利己主义思想抬头

相当一部分学生赶时髦、理怪发、追求名牌、生日送礼、请吃、过洋节, 其消费远远超过了成人, 而助人为乐的思想少有自觉施行。

四、普遍缺乏责任感

缺乏家庭责任感。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农村,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一般, 但有些学生还要讲吃讲穿、买手机, 不体谅父母的辛苦, 不但不主动分担父母的忧愁, 还提出无理要求, 缺乏家庭责任感。

缺乏集体责任感。在班级工作中, 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值日劳动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劳动积极主动, 认真负责。还有一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能拖则拖、能逃则逃, 地上的纸片很多时候没人主动捡起, 缺乏责任感。

缺乏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学生大多都很少关心国家大事及国际时政, 他们大多为追星一族, 只关心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及文娱界明星, 国家的领导人是谁, 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如何, 他们很少问津, 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针对目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在实践中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这就给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 在教学中, 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 让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之中

在教学中, 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时, 通过典型人物事迹介绍、身边孝亲敬长的同学先进事迹介绍, 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父母的辛勤付出, 感受到了父母深深的爱, 从而更加爱自己的父母, 也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师友结伴同行》时, 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感谢师恩的教育, 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时,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教育、诚信教育, 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很大帮助。

2. 广泛开展系列感恩活动

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我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系列感恩活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板报等形式,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 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应抱有感激之心, 让学生知恩图报, 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帮扶之恩……让学生明确,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

3. 精心设计, 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小公民道德计划”“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阳光上网计划”等活动, 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 引导他们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抓住时机, 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各种法定节日, 传统节日, 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 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 “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会, 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 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 增进爱国情感, 提高道德素养。

5. 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 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

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寓审美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篇11

因此,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地、有计划地进行美育教学.特别要抓住主阵地——优化课堂结构,渗透美育。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所以美育也是小学生最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让学生始终对英语保持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近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 hamburger, salad,学会了去KFC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 can you see? 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 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 talk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 you happy ?Do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

同时,教者精心设计板书,体现直观教学艺术美。因为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板书设计醒目,并恰当的运用彩色粉笔和巧妙的应用各种图画、表格等,有利于形象的传授知识,加强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让学生分享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相结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语言要风趣,有幽默感。英语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 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语言要优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寓素质教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12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教学. 在过去教学中, 概念、规律都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学生, 再理解其含义, 然后做题练习. 在这一过程中, 概念、规律的得出过程被忽略, 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

概念、规律的得出, 最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 进一步分析概括讨论, 一步步得出结论, 并对结论进行加工、完善.

如,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教学中, 运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

( 1) 提出问题

闭合开关后于路中的电流IA与支路中的电流IB、IC有什么关系?

( 2) 让学生提出猜想

①IA> IB= IC②IA> IB> IC③IA> IC> IB④IA= IB+ IC

( 3) 制定计划

分若干小组进行实验, 有些小组用两个相同的灯泡, 有些小组用两不同的灯泡进行实验.

( 4) 设计实验

按电路图接好电路, 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C三处的电流.

( 5) 收集数据

通过实验学生得到三组不同的数据:

第一组IA=0.36 A, IB=0.18 A, IC=0.18 A.

第二组IA= 0. 48 A, IB= 0. 30 A, IC= 0. 18 A.

第三组IA=0.48 A, IB=0.18 A, IC=0.30 A

( 6) 让学生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

通过第一组数据可知猜想①④是对的; 但是通过第二组数据可知猜想②④是对的; 通过第三组数据可知猜想①④是对的.

( 7)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IA=IB+ IC

即在并联电路中,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实验, 不仅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的有效手段, 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探索热情. 因此在教学中, 要求教师重视以下几点:

1. 开展随堂实验, 多增加学生实验.

2. 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随堂实验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来操作, 这既增加学生的兴趣, 又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还能发现实验中暴露的问题.

3. 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数据———讨论、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应用.

4. 鼓励学生多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的研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多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便于操作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外去做.

第二, 对于无法直接通过实验获取结论的知识, 如何体现教学的过程呢? 这需要教师联系以前的知识, 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 在得出结论的同时, 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初中物理“内能”概念的教学, 无法从实验得出, 概念本身较抽象, 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1. 复习动能、势能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和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 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图示法形象地表示出分子运动及作用力.

( 1) 画出几个小球球代替分子问: 它们具有什么能量?

( 2) 由学生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 再问: 它们还具有什么能量?

( 3) 如何描述一个物体内部的能量呢?

这样, 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讨论, 在问题中领悟了物理知识, 复习了旧知识, 理解了新知识, 培养了分析概括推理的能力.

第三, 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 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不在于数量的多少, 更应注重练习的质量. 这要求教师精心编选练习题, 题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针对性. 具体地说, 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注意几点:

1. 减少记忆性练习的数量.

2. 增加一些能加深对知识更深的理解, 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造力的练习题. 如,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题目.

上一篇:施工阶段安全监理控制下一篇:新HSK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