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共4篇)
德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更趋于实用化,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对中学美术教学也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中学美术教学不仅是对传统素描、色彩简单地进行摹写和分析, 而且更需要把设计思维在基于科学化、理性化的基础上根植于美术教学之中。美术色彩课程教学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思考, 想象中, 使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得到综合发展。
一、概念的提出
设计思维根植于美术色彩课程教学之中, 就是把该课程建立在科学、规范、理性的基础上。在色彩教学中, 不仅讲授与传统知识相关的内容, 还需要把有关立体、平面、色彩的构成规律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分析, 把色彩教学中对光影的研究、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 使色彩教育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设计思维基础上, 而不仅仅是基于艺术的感觉基础上。而目前设计思维在高中美术教学观念中还相对薄弱, 甚至几近于无。多数美术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对色彩教学过于泛化, 直接影响学生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培养。而在实际的美术色彩课程教学中, 真正能够把设计思维根植其中, 则需要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自我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角色的转换, 真正把学生引入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来。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的增长和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 教师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相对社会的信息总量越来越少, 很多知识也在迅速老化, 反而在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比教师更为容易。所以, 教师必须从以往的“解惑”者的光环中走出, 重新界定自己的定位。以引导学生知识互动, 及时转换教师角色, 从“传递”者, 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而在教学内容的组合上, 要重视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独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要使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教学风格的个体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真正确立起来, 激活学生的思维, 拓展他们的视野, 丰富和增进学生的精神生活。
三、拓展色彩课程教学的空间范围
打破原有的临摹与写生模式, 鼓励学生到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去探索, 去发现, 创造性地领悟色彩的真谛与内涵以及大自然赋予的神奇的奥秘。色彩课程资源其实相当丰富, 可以分为可读性课程资源、可触性课程资源两大类。
可读性资源可分为: (1) 文字影像资源:图书资料、校本课程、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资料、网上资源等; (2) 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画廊, 了解艺术家的思想、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的诞生过程。
可触性资源有: (1) 公共文化设施:在商业和文化场所中包含大量的设计产品和艺术思想, 学生从中可以对艺术、商品、环境进行探索和研究, 比如广告的创意、商品的包装、橱窗的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在观赏中, 引导学生加强对设计意识和设计思路的思考, 同时也可以了解社会与艺术发展的深厚联系。 (2) 文物资源:如园林、建筑、民宅、雕塑、环境艺术等。学生从对文物的接触中可以了解先人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手法,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找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符号和设计标志。 (3) 自然资源:名山大川、江河湖泊、风雨雷电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现象, 更需要学生去认识和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 以及长期以来对它们形成的民族审美思维。
四、优化教学模式
(1) 教学理念。色彩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的能动性, 使之成为学生本身的个体特征。推倒原有的色彩教学模式, 避免学生思维形成定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笔者在色彩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搜集优秀的色彩作品, 用具体的画作和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兴趣, 用对作品创作背景与作品内涵知识的讲解启发学生的审美观点, 用对作品技法的理解和运用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 通过对美术作品光影、形象、色彩的分析, 了解画家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法, 引起学生创作上的共鸣, 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色彩创作和色彩设计创作实践。
(2) 教学内容。色彩教学在当今的社会中, 必须从以往的教学内容上解放出来, 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索, 下面就笔者的一些尝试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 (1) 探索色彩基本规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从优秀的作品中探求色彩作品的框架结构、形式语言、创作技法、色彩规律和精神气质, 并在熟悉作品艺术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中去。 (2) 色彩的解构与重构。一方面, 分析色彩组织的成分和构成特征;另一方面, 打散原有色彩的组织结构, 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 注入自我情感, 以期重新展示新的意境与形式。 (3) 提倡“再设计”。让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等待, 在色彩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 不以大师或者教师的作品为创作标准, 而是主动挖掘自身的思想内涵, 明确本身的创作优势, 探索成熟的色彩设计表现方法。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裕的想象空间, 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大胆创新, 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材料去表现, 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 教学方式。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需要有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去适应, 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实现。为此, 我们创设了全新的教学方式, 以期真正帮助学生立足创新的意识, 引导体现自我的本能。 (1) 分组讨论。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对各自的作品互相讨论分析, 也可以自我点评, 选出代表在全班对分析作品的情况进行发言总结。教师再做补充性的知识内容讲解, 将相关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2) 导入式创作。根据教材内容和设计要求, 运用精彩动人的故事创设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并从故事中汲取元素进行实践创作。 (3) 生活化教学,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物品进行观察、欣赏、认识、识别、选择的意识。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美的设计思维。所以, 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引发设计灵感, 进行创造, 美化自己的生活。
中学美术色彩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是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学习之前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和构成, 同时, 还能有效地锻炼自我的创新意识与设计思维, 为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内能够独立熟练地开展艺术工作和自我学习打下基础。所以, 如何将设计思维根植于中学美术色彩课程教学之中, 是一个长久且关系重大的命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责无旁贷的意识, 不断探索中学美术色彩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以使美术教育更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中学美术色彩教学现行的教学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本文从教师角色的转换、拓展色彩课程教学的空间范围以及优化改革教学模式三个方面, 对如何将设计思维运用于中学美术色彩课程教学作了探讨。
关键词:色彩教学,设计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部寅.对色彩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艺术教育, 2008 (1) .
[2]宋协海.艺术设计专业意象色彩教学刍议[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2) .
把教研融于日常工作之中 篇2
一、教研目的服务于日常生活
反思现实中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在许多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中,把科研看成一种额外负担或被动应付,究其原因,与教师研究的理念错位和研究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不无关系。有人曾不无诙谐地总结说:“现在的教科研太务虚,培养了教师不良的习惯,七拼八凑成了搞教科研的基本功,东抄西袭成了搞教科研的代名词,空中楼阁成了教科研的象征物,一夜而就成了搞教科研的新速度”。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教科研的魅力,也使教育科研走上了“为研究而研究”的歧途。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是让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教学实践,抓住真问题,进行真研究,获取真成果。
1.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中小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很多,但一般的研究路径有两条:一是学术导向的研究,侧重理论,其目的主要是求真;二是实践导向的研究,重在应用,其目的主要是求善。中小学教师不是教科研专业人员,需要解决的显然不是理论问题,而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即“做”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的研究不应是前者而是后者,研究的问题不能太大、太空、太远,而应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否则就难以下手。
2.要立足于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目的是和自身的使命紧密相连的。新课改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移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以及课程开发者、研究者,但无论如何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第一要素是改变不了的。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就是要引导教师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查找问题和差距,然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做出改进、调整和完善,从教学的组织行为到师生的交往行为以及每一个课堂细节的呈现,都存在许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引导教师对这些“背后的故事”经常地进行反思,进行“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的追问,并在行为上做出应该“怎么做”的实实在在改进,日复一日,逐步累积,必然会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得到提升。当然,教师研究也要提倡写论文,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但教师的论文仍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自我的思考和感悟,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声音和个人化表达。
3.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教师实际确定研究计划和任务。研究固然重要,但教学更是教师的硬任务,是不能讲条件、打折扣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质量压力面前,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必须要从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和科研能力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师的科研计划、任务、时间和条件,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做到适度、适量,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
的研究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二、教研课题来源于日常生活
一般来说,教师的研究多是自己工作中的事,是基于教学实际、教师实际、学校实际的校本化的研究,校本化研究应是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
1.要在教师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问题。当前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很多,最权威和丰富的就是各级各类科研管理部门的课题研究指南,这些指南固然重要,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最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存在于自己学校真实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是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教师天天与学生在一起,天天生活在课堂中,可以说教师的生活是一部活的教育生活,教师遇到的教育问题是真实的、鲜活的、具体的问题,也是最能引起教师心智共鸣的问题。所以要引导教师摆脱指南之类的依靠,更多地走向实践反思,通过反思查找问题;通过查找问题提出课题;通过反思总结经验,通过经验的分析建立课题,尽可能避免人云亦云、一般化的选题研究。
2.加强课题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方法而来,因此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设计必须注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和方法选择,对提高教师研究的兴趣以及针对性至关重要。通常要引导教师抓好几个关键点:一是调查研究。摸清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找出问题症结,以便对症下药。二是突出行动研究。教师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而言,行动研究是以教师自己实施,在实践中进行,旨在改进实践为取向的研究,教师可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能力并改进工作和生存环境。行动研究不仅易于操作,而且容易取得实在的效果,是最适合教师研究的方法。三是要重案例研究。这种研究本质上是“反思型”的,基本特征就是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让案例成为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的载体,同时案例聚焦的是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熟悉的东西,教师不会感到陌生和高不可攀,另外教师可以一边从事日常教学一边从事研究,实现工作研究两不误、两促进的双赢目标。
三、教研方法起源于日常生活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一般都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这样就造成中小学教师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兴趣呢?我认为最实用的、最方便的教研活动的方法是———微格化的教研。
微格教研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帮助教师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研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方法。
既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教研活动,我们不妨就采用让教师独自或几个人合作开展灵活多样的微型的教研活动: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相互说课。只要我们能宣传到位,这些微型的教研活动肯定能受到教师的欢迎,因为这些教研活动基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约束,灵活性很大。独自一人就可以,如,做教学札记、编写案例、撰写教学反思;二三人也行,如,相互说课等。
总之,教师的研究之途并非是平坦之路,只有把教学科研融于日常工作之中,才能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在研究之路上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教学人生,提升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将普通话取证培训融于教学之中 篇3
考前的培训时间有限,考生不太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培训内容消化。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可能所有的考生得到同样的收效。所以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训辅导学生,平时的教学就优于集中的培训。学生的情况不同,知识的讲解与技能的指导也不同,因而要条分缕析有的放矢,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普通话等级证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教学中融入学习与训练。
1 发音问题
来自方言地区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北京地区的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认真对待。
1.1 声韵声调系统性错误
说话带方言是因为有系统性的声母、韵母发音错误和声调错误,比如声母错误的有 :“n、l”不分,南方西部地区的人“女、吕”不分,东北人“r、y”不分,把“绕圈”说成“要圈”,几乎全国各地方言区的人“z、c、s”和“zh、ch、sh”不分等等。韵母错误的有 :“in、inɡ”不分,“en、enɡ”不分,西部地区的人把“学生”说成“学森”,“英雄”说成“音雄”等等。声调的错误就更多了,不能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正确读音。外地和北京远郊区县说话带方言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很高,只要指出各自存在的问题,他们就能有意识有目标地练习,并且进步很快。
1.2 发音含糊不清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许多北京人以为普通话没什么好学的,北京人不用学习普通话。其实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能说好普通话。比如有的学生发音含糊不清,特别是一些男生,说话发音时,嘴里像是含着东西一样。也许是出于习惯,头低着,含胸,发音时气流也不顺畅。读字词时,吐字不清楚,读双音节词语时,不会掌握轻重格,朗读文章时,几乎没有几个字是正确的。这些学生虽说不是方言地区的人,可是考普通话成绩好不了,与有方言的学生一样,同样要下功夫练习发音。
1.3 轻声儿化的滥用
北京人在 平时说话 的口语中,经常把不应该读为轻声的音节读为轻声,比如“分析”应 该读为“fēnxī”,不读“fēnxi”,“安排”应该读为“ānpái”,不读“ānpɑi”,这类的词语有很多,因平时说话的习惯,不以为是自己念错了。在辅导学生取证考试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把这类词语整理出来,像小学生学生字一样,老老实实地逐个记住。
北京人对儿化韵更是滥用,在水平测试时,有的考生在第一题读单音节字时就读出儿化韵,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时,不该读儿化的却读成儿化韵,甚至有的考生遇到名词就带儿化韵。要教育学生,在平时说话交谈怎么说无所谓,在正式场合,在普通话测试时,必须要克服平时的不正确习惯,该读儿化的要读儿化,不该读儿化的不能读儿化。
1.4 语音缺陷
如果发音没有错,但是与标准音有些差距,或是发音不到位,那就叫语音缺陷。有方言的人发音有错误,还伴随着大量的语音缺陷。北京人在普通话测试中,除有错误外,也有不少的语音缺陷,常出现的语音缺陷有上声不到位和尖音。
上声不到位也属于北京人的说话习惯。上声按五度标记法,调值是 [214],在发音时把上声的字读成 [212] 或 [211] 就叫语音缺陷。对北京人来说,纠正上声不到位,相对容易些,只要认真些注意些,就能发音到位。
尖音是普通话测试中常见的语音缺陷,多发生在女生。普通话的声母“j、q、x”是舌面前音,声母“z、c、s”是舌尖前音,在发音时,把声母“j、q、x”的字,发音为接近声母“z、c、s”的音,这种现象称为尖音。纠正尖音相对来说有些难度,要下一些功夫。
2 常用字词的掌握
在测试时,遇到某些较难认的字,许多考生不能认读而丢分。在国家语委公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词条共有17055条,所包括的汉字共约3800个,考生应将这些常用字词逐个掌握。
多音字与异读字应该算是难点,有一些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读错,就是电视中节目主持人有时也读错。例如“因为”正确读音是“yīnwèi”可是人们常错读为“yīnwéi”;“混合”正确读音是“hùnhé”, 可是有的人将“混”字读成没有的音“hǔn”。“教室”错读成“jiàoshǐ”,“亚洲”错读成“yǎzhōu”, 等等。
常用字词的掌握需要平时的积累。普通话水平测试前的培训辅导,可以把测试中涵盖的知识点讲给考生,但是不能经过辅导让考生完全掌握,要让学生掌握好常用字词,最好是平时的语文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掌握。
3 技能训练
技能不是一次培训就能掌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有朗读文章,有围绕题目说三分钟的话,这些除了要求考生要正确掌握语音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常遇到一些朗读能力不高的考生,因读错、不正确停顿或回读而影响测试成绩。测试中的说话题是分值最高的一题,测试时有的考生口语表达不好,他们备考时准备又不充分,有的念稿背稿、有的离题、有的长时间停顿或缺时,甚至有不说话而得0分的!这些考生不是因语音问题而是口语表达不好而丢失很多分,实在是太可惜了!而不会朗读不会说话的考生,仅靠参加考前的培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相对就更差一些,在语文课上,有意识有目的的来指导学生多练习一些朗读,多练习一些口头表达技巧,对学生考出较好的成绩是有帮助的。
如何把情感融于政治课的教学之中 篇4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 “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 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自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 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 而是一种理性情感。在教育教学中, 要特别注意运用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 在《哲学常识》课讲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时, 为着重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 笔者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 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 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 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 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 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 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 要了解原因, 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其愉快接受教育。
一、情感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又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 是学习的内聚力。教师的情感就像融合在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的催化剂和粘合剂,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动力作用。
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情感相投, 彼此亲切, 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能在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上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上给予正确的评价, 及时进行表扬鼓励, 则能激发其求知欲, 调动积极性。反之, 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 彼此厌烦, 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 会使学生灰心丧气, 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 这样, 必然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1.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 可以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满、烦燥或恐惧的情感情绪, 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削弱, 阻碍学生认识过程中智力活动进行。
学生不仅注意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方法, 而且注意和判断教师的情绪, 通过这些情绪, 了解语言以外的很多东西, 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肯定的情感,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的迁移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政治学科往往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学科受学生的喜欢和重视。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偏爱和喜欢,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情感因素, 政治教师对此一方面要对学生正确指导;另一方面, 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情感, 把学生不太重视的政治学科讲得生动活泼, 喜闻乐见, 就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
3. 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尊重, 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于是尊重、自信、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 导致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 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感情, 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的过程不断地强化, 必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说明这一问题。
二、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以情感因素为基础
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 还是教育教学的实践, 都足以说明, 成功的教育教学是离不开情感因素的。那么, 政治课教师应怎祥在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呢?
1. 教师首先应有真挚、深厚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教师的情感真正能够感染学生, 从而产生师生共鸣, 那么, 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挚的、深厚的。而这种情感来自于政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 才能从自身产生出真爱, 方能在课堂上打动学生。而且教师只有与学生发生共鸣, 才可以展现其力量,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为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接近学生, 才能感化学生。教师的尊重将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 教师真挚地爱, 将打开学生的心扉, 使学生真心接受教师的帮助。
否则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 没有真实、诚挚的情感, 在教学中装腔作势、言不由衷, 不可能会让学生发生情感共鸣。
2. 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把握情感的方式。
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形象的活动来表现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亲切和谐的面容, 充满期待的目光, 适当的手势动作, 严谨、简洁、意深、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以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 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 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 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 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 能使学生的学习渗透强烈的情感色彩, 这种教与学之间情感相撞的火花, 对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记忆的持久, 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和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深远的影响。
而动作、表情、神态虽然属于非语言交流形式, 也同样使人感知和分享。在这方面, 也要讲究艺术和技巧, 应注意使之与情感内容相吻合, 做到自然实在, 不要故弄玄虚, 否则会弄巧成拙。情感表达还要恰到好处, 过分的情感表现与缺少情感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3. 寓情于教中。
这里的“教”是指政治课的教材。政治课教学中, 要求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谐统一, 还要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 认识活动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对客观事物无所认识, 自然也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 情感总是随着认识而产生的, 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 只能是情感冲动。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 用精辟、深刻的理论和故事来吸引学生, 使教材内容本身所表述的情感体现出来,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
在情感交融中, 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认识水平。有时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 有的例子时间较远, 讲解中教师需要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的事例, 笔者用口头和体态语言, 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 不怕脏臭和讥讽, 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 笔者适时地补充连云港市“雷锋车手”的故事, 描述他如何在大风、大雨天穿街过巷接送旅客, 在寒冷的冬天, 有的雷锋车手把自己棉衣脱下给过往旅客穿上……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住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三、以理育情,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 相互干扰的。一方面, 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 认识越丰富、越深刻, 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 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 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必须以理育情, 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 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知情交融, 情理通达。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等, 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 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 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 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 使其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 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因此, 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 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 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总之,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情绪去诱发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以情感培养情感, 才能把爱洒向学生, 从而使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延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作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
[2]王从连.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 (12) .
[3]阮小书.思想政治课的导入[J].云南教育, 2005, (4) .
[4]周丽云.浅探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教学[J].黑河教育, 2006, (1) .
[5]张碧霞.走出困扰思想政治课的几个误区[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 (4) .
[6]广德明.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4, (12) .
【德育融于物理教学之中】推荐阅读:
论文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11-08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10-21
物理实验德育教学06-23
学校德育教学07-21
德育教学实践05-20
德育教学评价06-29
高中德育教学07-29
物理课堂德育09-30
体育德育教学10-24
课堂教学德育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