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教学分析

2024-06-13

德育课教学分析(精选12篇)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代企业已经走出了文凭评价的时代, 更加注重人才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现代人才需求中比文凭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重要的是技能、比技能重要的是人才的道德品质。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道德品质、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

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性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其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对于提高我国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改的全面推行,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关键, 成为促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 是贯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关键。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加快德育教育方式改革, 提高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素质, 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基础是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加大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科学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改革

2.1 加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方式创新, 促进德育教育工作开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了解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方式创新与改革, 以此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 传统一本书将一堂课的方式不能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积极性, 不能胜任现代德育教育工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有关教师必须以实际出发、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出发, 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2.2 以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为基础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 它渗透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各个方面, 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德育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是实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 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在特定的学习环境氛围内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向着优良的道德品质方向发展。其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 同时还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 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以校园文化为基础,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等为教育方向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进行以校园文化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工作时, 还要注重校园社团建设, 培养学生道德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学生兴趣、特长等为单位建立校园活动社团, 广泛开展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娱乐性等校园社团,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要避免社会非主流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袭, 在肯定校园文化为主流的同时, 我们并不能否定非主流文化中的精华, 而是将非主流文化中哗众取宠等糟粕提出, 以具有思想活跃、高文化品味、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总体风貌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修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方向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学生心理还未完全成熟, 对于一些非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反映学生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态度的思想, 常常会引起学生注意, 或学生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力刻意模仿非主流文化特征, 这样对于培养具有积极、健康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非常不利,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思想品质。因此,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文化主流思想为主, 以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为活动开展方向, 通过思想引导与艺术修养带来的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与开展。

2.3 以创新的教育方式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传统一本书、一堂课的德育教育方式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也非常反感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时, 应针对学生所在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科学的进行教育方式创新,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2.3.1 加强德育教育时效性, 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现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要以以人为本的观念, 坚持把德育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发展形势, 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以“八荣八耻”为基础, 以我国优良传统为重点, 在工作内容上加强创新。针对新时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 以及现代社会存在的不良思想、不良现象, 确定教育工作内容, 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通过提高时效性, 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 便于学生的理解, 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2.3.2 加快德育教育方式创新, 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

现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加快教育方式的创新, 以全新的教育方式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现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方式的创新要开阔思路, 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要以快乐教学方式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义务劳动等活动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教学。例如:我国北方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孤寡老人服务队, 定期组织学生到军烈属、孤寡老人、老红军等家里进行义务服务, 帮助老人到扫房间、储存秋菜等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义务服务的重要性, 同时在对老红军、军烈属进行义务服务过程中老人常常对学生讲起抗战的历史以及生活的变迁, 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抗战的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 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该技术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产生垃圾集中处理, 保护环境卫生。这些都是针对社会上一些人的实际行为进行的德育教育。在江边、开放式公园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在进行野餐, 而这部分人当中很大一部分在自己休闲后将野餐产生的垃圾直接丢弃在草地、路边, 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学校针对这样的情况而进行的户外活动, 是对社会上这些社会公德欠缺现象, 进行了保护环境的德育教育, 在活动过程中养成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与习惯, 从我做起保护公共环境, 以学校这一教学主体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另外, 该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还我绿地”活动。针对现代白色污染对农业的影响进行教育, 并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田地进行白色垃圾的清理, 在学生接触农村生活以及风景的同时, 使学生认识到塑料袋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 提高学生使用环保袋的意识, 为我国环境保护打下基础。该校还对学校社团举行的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 以保护环境为主题提高学生社会公德以及环保意识。在组织学生进行“还我美丽的松花江”活动中, 组织学生到松花江边进行义务的白色垃圾清扫活动, 既清洁了松花江边的环境,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社会义务劳动的教育, 更是对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人的抨击。而在其他的户外活动中, 该校俱乐部都要求每一位参加的队员出行时带一个方便袋, 将活动过程中自己吃东西、喝水产生的垃圾收集起来, 带回市区、放入垃圾箱。通过活动中的这些细节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为我国环境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多种“走出去”的活动, 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中所讲内容的理解, 为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针对我国农村教师缺乏、教育物资缺乏的现象, 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物资捐助活动, 并组织师范类学生到农村, 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工作, 提高学生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等社会公德心, 为我国社会的安定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3 积极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 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格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 其更是培养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加强爱国意识的关键。传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多采用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堂课的形式, 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德育教育的需求。德育教师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 以生动的形式、快捷地运用图片、实况录象、图表等形象化传播载体进行教学, 增强德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便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在进行多媒体德育教学方式时, 教师必须详细了解和理解所讲解内容;并根据内容进行素材准备,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通过图片、动画、录像短片等方式, 加快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

3 以长效机制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社会公德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性, 以长效机制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长效机制, 加强德育教师建设,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长效机制建立为手段, 通过多途径教学方式创新促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要以长期坚持的态度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坚持不懈的德育教育, 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高我国人口综合素质, 为我国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论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更关系到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以基础德育教育工作为主, 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 坚持实事求是, 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 积极探索在现代社会形势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为我国综合人口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 更是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教育工作是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就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改革,创新,德育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海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重要性分析[J].西南教育, 2007, 6.

[2]陶杰.现代德育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

[3]刘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J].现代教育, 2008, 12.

[4]吴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探析[J].北方教育资讯, 2008, 4.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2

一、提高教师修养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与道德品质地形成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为人师表,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成为学生的表率。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教师要言行一致、举止大方、仪表端庄,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

其次,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生活,诚信待人等;再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体育教育的动作要做到位,要熟悉各项运动,教学要体现时代性。

总之,教师要在方方面面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以自身良好的形象与内在的品质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深入挖掘教材

体育学科与其他文化课不同,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特点找准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巧妙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教师要有一个全局观,对教材整体把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中心随机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课前场地布置、器材整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通过中长跑的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荣和坚强的意志;通过体操队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结意识等等。

三、联系具体的教学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中既有预设的精彩,更有生成的精彩。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精心备课,做好教学预案,还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来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使这些突出情况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契机。如在中长跑练习中有的学生跑到一半,难以坚持,学生间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后一起坚持到最后,要对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与顽强的意志表示肯定,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3

关键词 德育 实践教学

一、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概况

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是江苏省财政厅主办的、在江苏省和淮海经济区有重要影响的全日制财经类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兼办三年制中职教育。学校已建成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经类专业群、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专业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为核心专业的商贸类专业群;设有12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0个三年制中职专业。

我校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副理事长单位,省职业教育财经商贸类教研中心组副组长单位,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组成员单位。当前,我校正在为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我校以“学做事、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为办学宗旨,一贯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教学融合德育、渗透德育。所培养的技术性人才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呈现出供需两旺的可喜局面。

二、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职校教学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不可回避很久以来人们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欠缺已成为制约职业学校持续发展的瓶颈所在。

我校高职、中职德育课程由基础部德育教研室承担,高职开设《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就业与创业》、《邓论、国情》、《成功教育》、《社交礼仪》、《就业与创业指导》、《毛泽东思想概论》,中职开设《经济生活与创业》、《成功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社交礼仪》、《哲学与人生》。德育教研室任课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运用,尤其是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更是把它作为提升德育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各门课程在对如何运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学成果斐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实践教学的份量在不断加大,这从每一门课的实践教学时间在总教学时数中占的比例就可以看出,如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2课时(原来是6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为 35.2 %(原来是17.6 %);创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6课时(原来是8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为 47 %(原来是23.5 %);《邓论、国情》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为 8 课时(原来是4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为 23.5 %(原来是11.8 %);法律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为14课时(原来是4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为 41.2 %(原来是11.8 %);《成功教育》和《社交礼仪》课程更是走在各学科的前列,实践教学的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高达50% 。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目前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几乎覆盖了各学科的各章节,比如《哲学基础知识》、《邓小平理论》理论性较强,之前几乎不太涉及到实践教学这种形式,现在也在尝试。从内容上看,实践教学不仅体现教材中已有知识,而且还注重与当前当今社会联系起来,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有的学科还试图牵手专业课知识,比如《法律基础》、《创业就业》等课程经常会联系到基础会计方面的知识。可见,实践教学涉及的内容更加宽泛。德育课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案例教学法、情景剧教学、小组讨论、辩论、多媒体教学等形式的运用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教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做和练中去掌握抽象的理论。另外《哲学基础知识》课所运用的“比较哲理分析法”,即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自己查找资料,然后课堂上进行分析、比较,求同存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功教育》课中的情感体验教学(分组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教学中都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三、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众所周知,目前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性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两种方式,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选择。诚然,我校在探索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从以上分析的我校德育课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德育课实践教学在总学时的比例及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可见一斑,但是,不容回避在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同校内实践教学相比,德育课的校外实践教学还是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内容少,形式单一,与学生的渴望和要求相去甚远。目前,我们仍然把太多的课时集中在给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虽然迫于压力开展了一些活动,但质量无从保证。

在分析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寻找影响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因素,以便使今后的德育课教学及改革做到有的放矢。总的来说,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也有客观因素,有校内也有校外因素。就主观因素来说,由于德育课实践教学的校外形式需组织学生去完成,有些老师觉得组织学生太麻烦,出了校门后还要承担安全责任,加之平时校外教育基地的建设也比较少,这就使校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一定困难。从客观因素来说,人多、路远、费用高,这也是制约德育课校外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是集体活动,出动的学生比较多,有时活动的路程较远,需要联系车辆,因此又会涉及到一些活动经费问题,这些常常使许多老师对校外实践教学感到望而生畏。综合以上这些原因,使我们的教学延伸在这一环节上表现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但是尽管这样,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仍需克服困难,努力以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教学形式来弥补我们德育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并且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德育课实践教学新形式,使德育课真正发挥其培养教育学生的“育德”作用。

四、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建设的反思与对策

(一)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哲学基础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观点。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的全部生活。实践教学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是人类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二是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活动中确认的;三是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讲: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领悟、把握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1]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认识的关系,而是实践的关系,通过操作和介入世界的方式人类获得了对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同时,通过实践也改变着世界得以被认识的方式。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实践亦是其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指出,人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可见,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会伴随着世界观的形成或改造、社会生活基本素质的养成,最终实现了个人能力、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统一。

(二)我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对策

以上提到,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有讨论法、辩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社团活动等。这些形式的运用已经成为我校德育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德育课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实践教学,奠定实践育人的基础,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扩大实践育人的范围,主要有:

1.劳动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这也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劳动教育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践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重塑辉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我校老师要发挥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到周边农村去帮助困难户,帮助外出务工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收割庄稼;组织各专业学生深入工厂、银行,亲自参加生产和管理。

2.社会考察。它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方式运用于德育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深入社会实际,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我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革命旧址、希望小学,定期走访“老少边穷”地区、工厂车间。通过考察增进了同学们对国情、党情、民情的了解,所到之处,抚今追昔,激发起同学们深深的爱国情怀。

德育课的校外实践性教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智育方面,都能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达到“受教育,长才干”的目的。校外实践性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想象和情感共鸣,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内化为学生的需要,进而外显为其道德行为,达到“知、情、信、行”统一的目的,最终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德育课中广泛开展这些校外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德育教师任重道远。

总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身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获得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不断地习得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在教育育人根本目的得以实现的同时,也满足了包括人的社会生存、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75.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4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现状

要了解当前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中职生的基本现状。中职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卑心理严重, 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同学都会有看不起中职学生的思想;并且中职生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 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非常迷茫;而且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 心理不够成熟, 容易产生思想偏激的行为。要使中职德育课真正起到实效, 必须针对这些方面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大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学生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 德育课程基本流于形式。而且, 目前的德育教学明显有一定的滞后性, 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 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 德育成绩只占不足10%的比重。在目前需要大力提倡社会道德的情况下, 中职德育课程肩负着帮助中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重要意义。既尊重个人权益, 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 又不忘互相帮助等应该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另外, 目前中职德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中职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死板, 未能真正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及其心理变化。有的教师照本宣科, 没能从学生希望了解的实际内容出发, 使得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并且没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 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能有效利用, 使得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普遍较低, 大大地削弱了德育课程教学的作用。因此, 提高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思路势在必行。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策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向所有中职类学校的德育课程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职教育专家和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的策略。笔者通过归纳, 总结如下:

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允许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 使教与学的双方能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中职学生的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四个方面, 分别是“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互动”和“理论的实践检验”。

2. 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为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而选用的真实的、典型的和具体的案例,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上能够积极地思考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把握好三个重要的环节, 分别是“激发兴趣, 广泛积累案例”, “遵循教学内容, 精选案例”和“科学高效地使用案例”。通过选取一些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案例,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合理运用, 能够使中职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细致分析、独立思考和明确判断的能力, 牢记依法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3.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 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讨作为前提, 探究教材的基本内容, 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答疑、讨论问题的评价, 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具体操作时, 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 营造思想碰撞的氛围,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然后通过归纳总结, 引申结论, 最后拓展自己的探究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法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作为过程和前提, 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 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 如“三自一导”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 基本都是以增加中职德育课的有趣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来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这些都不失为一些好的创新策略。

三、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策略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的创新策略,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 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改变课堂气氛。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创新首先必须以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上德育课的积极性。

(2) 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最终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学方式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通过采取案例教学或者情景式教学,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现实问题。对中职学生来说, 德育教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养成和非认知教育, 在于培养中职学生对社会基本常识的认同感, 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教学方式必须向中职学生传播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道德观念, 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 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增加中职学生的创造力。

(3) 中职德育课程的创新策略离不开中职学校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中职学校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 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教学之外的形式。应灵活安排德育课的教学场合和教学手段, 对学生的最终考核应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四、小结

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必须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展开, 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 突出德育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水平的现状, 指出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各种创新教学方式, 如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情景式教学等进行分析, 认为其本质在于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最终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庆芳.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1) .

[2]王韬.中职德育课堂创业教育策略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0) .

[3]黄卫平“.三自一导”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11 (4) .

[4]赵公弘.中职德育课教学创新浅见[J].宁德师专学报, 2011 (2) .

[5]屈娜.浅谈增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互动[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7) .

[6]黄慧珠.巧用案例教学法优化中职德育课教学——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为例[J].科技信息, 2012 (19) .

跳绳体育课教学案例分析 篇5

体育课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体育课案例----跳绳设计思路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自己的特色,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意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案例描述:

预备铃声一响过,学生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围着我七嘴八舌的问:“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跳绳好不好?”“今天我们看谁最能干最快乐!”我回答。

“好啊!好啊!”学生都拍手叫好。

“老师你带那么多小星星干什么?给我一个好吗?”

“老师,我要”“我也要!”同学们用乞求的眼光询问我。

“小星星人人有份!但是老师要把这些小星星奖给最出色、进步最大的同学,所以要看自己的表现了!”

“好,我要好好表现给大家看!”

“我也是”……同学们信心十足的说着。

片段一:“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主动的排队,而且比以前更快更整齐更安静,鉴于学生的表现我首先奖励每位学生一颗小星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然后将学生带到场地,我带领学生做绳操的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然后是激发思维阶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感自由创编用绳子做各种练习,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在我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也受到震撼,学生表现出色,想法做法也很独特。比如说以绳练跳(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以绳代杆的(各持绳子两端今进行跳高练习)。以绳当线(在地上摆成个各种图形以及立定跳远的起跳线)、跳绳游戏(跳绳接力、快快跳起来、两人三腿等),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不得不肯定、表扬们。

片段三

学生们互相激励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他们意犹未尽时我吹哨集合,同学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回到队伍。“刚才大家都很有创意很聪明,简直是小发明家!所以老师奖励每位一颗小星星”

“谢谢老师!”“加油,我们看谁得的多”……同学们满脸笑容的回答着。

“刚才我观察了大家的玩法,现在我们选用两种来做游戏,比一比哪组最团结,反应最快!”我引出游戏一。

“我们要配合好!”“我们反应要快!”“我们不能输给他们!”……同学们互相鼓励商量对策。

“好,现在我们请刚才以绳练跳的同学做示范!再请跳绳游戏的同学做示范、给点掌声,好吗?”随即掌声四起。

同学们示范完毕后,我分组让学生尝试交换做各种练习,练习以后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快,同学们摩拳擦掌都有夺第一的决心,随着一声哨响,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第一名出现了。我宣布了结果,每组都有不同的表现,有高兴的、失望的还有生气的。“老师再给一次机会吧!我们一定可以的!”“比就比,谁怕谁呀!”学生们争论不休。

“好,首先奖励团体第一名的组每人一颗小星星!我再给一次机会,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我鼓励他们。

又是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学生积极配合,他们取其精华最终第一名又一次出现了,是刚才有失误的那一组。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奖励了他们,并鼓励所有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肯定会成功的。

在小结中,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了表扬,对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也给予了肯定,并给全体学生奖励小红花。瞬间响起了一片掌声。

反思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所创造的玩法为游戏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集体和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让学生真正形成“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音乐为背景,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把课堂转化成舞台,让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

在本案例中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学生的学练过程都以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美境中,学生的学习充盈着快乐,充满着幸福!教师也陶冶了情操。

(三)给学生奖励小红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小学生而言象征着光荣和自豪。

本案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合作参与等方面评价,以表扬奖励为主线折射出师生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真挚感情。

小学体育课案例跳绳

设计思路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自己的特色,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紧扣三个目标创设意境,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享受到在运动中做主人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在学练中养成积极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自信心,增进团体合作意识。

案例描述

预备铃声一响过,学生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围着我七嘴八舌的问:“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跳绳好不好?”……

“今天我们看谁最聪明最快乐!”我回答。

“好啊!好啊!”学生都拍手叫好。

“老师你手上怎么那么多小贴画啊?给我一个好吗?”

“老师,我要”“我也要!”同学们用乞求的眼光询问我。

“小贴画人人有份!但是老师要把这些小贴画奖给最出色、进步最大的同学,所以要看自己的表现了!”

“好,我要好好表现给大家看!”

“我也是”……同学们信心十足的说着。

片段一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主动的排队,而且比以前更快更整齐更安静,鉴于学生的表现我首先奖励每位学生一朵小贴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提高了不少。然后将学生带到场地,我带领学生做绳操的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得到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片段二

然后是激发思维阶段,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想所感自由创编用绳子做各种练习,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在我巡回指导的过程中,我的心里也受到震撼,学生表现出色,想法做法也很独特。比如说以绳练跳(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以绳代杆的(各持绳子两端今进行跳高练习)。以绳当线(在地上摆成个各种图形以及立定跳远的起跳线)、跳绳游戏(跳绳接力、快快跳起来、两人三腿等),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不得不肯定、表扬他们。

片段三

学生们互相激励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他们意犹未尽时我吹哨集合,同学们个个满头大汗的回到队伍。

“刚才大家都很有创意很聪明,简直是小发明家!所以老师奖励每位一朵小贴画”

“谢谢老师!”“加油,我们看谁得的多”……同学们满脸笑容的回答着。

“刚才我观察了大家的玩法,现在我们选用两种来做游戏,比一比哪组最团结,反应最快!”我引出游戏一。

“我们要配合好!”“我们反应要快!”“我们不能输给他们!”……同学们互相鼓励商量对策。

“好,现在我们请刚才以绳练跳的同学做示范!再请跳绳游戏的同学做示范、给点掌声,好吗?”随即掌声四起。

同学们示范完毕后,我分组让学生尝试交换做各种练习,练习以后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最快,同学们摩拳擦掌都有夺第一的决心,随着一声哨响,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第一名出现了。我宣布了结果,每组都有不同的表现,有高兴的、失望的还有生气的。“老师再给一次机会吧!我们一定可以的!”“比就比,谁怕谁呀!”学生们争论不休。

“好,首先奖励团体第一名的组每人一朵小贴画!我再给一次机会,希望大家好好把握”我鼓励他们。

又是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学生积极配合,他们取其精华最终第一名又一次出现了,是刚才有失误的那一组。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奖励了他们,并鼓励所有同学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肯定会成功的。

在小结中,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了表扬,对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也给予了肯定,并给全体学生奖励小红花。瞬间响起了一片掌声。

反思和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过程顺利实现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以学生所创造的玩法为游戏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集体和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让学生真正形成“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音乐为背景,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把课堂转化成舞台,让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

在本案例中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学生的学练过程都以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舞台上尽情的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样的美境中,学生的学习充盈着快乐,充满着幸福!教师也陶冶了情操。

(三)给学生奖励小贴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小学生而言象征着光荣和自豪。

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可以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做好小学德育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投入度小,教学观念传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数、外等知识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德育属于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德育的知识更趋向于一种感性的认识,而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则较多的属于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知识点记牢就足够了。德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德育有关的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德育一直被教师当作一门副科,教师在教学时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副科教育不加以重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要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较少,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发现和纠正,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照搬书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感受到德育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2.注重理论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教学的教育方法单一,说教仍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说教的“记录仪”,没有自主和独立思考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都知道,道德认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被灌输目标和计划,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在不断的道德体验启发中才能培养道德行为。当前的小学德育,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一味地从外部强硬地灌输,而不是启发和引导,从而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德育的评价制度实效性不理想

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在新时代发展德育应从学生的发展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德育观是否健全,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许多小学里,部分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开展一些德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表扬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则只是轻微指正,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义,让学生认为这个错误是不严重的,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听到的表扬多于批评,这极容易使他们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潜意识对道德的认识。德育评价制度的不理想,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此外,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科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小学德育这一门以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为主的学科也不例外。学校的评价标准,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规范,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德育脱离了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策分析

1.创设多种德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突破以前课堂讨论的局限性,拓展德育的空间和影响。德育功能的一个实际过程,主要是没有办法灌输完整的原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让教师拓展新的教学方法经验,或是学生在道德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学生成长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

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和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加覆盖面,渗透德育。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快乐健康的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达到学生参与自我、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可以很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小学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德育困惑。例如,小学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要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但是自己让座之后,座位却被年轻的叔叔占领了,该怎么办呢?再比如,学生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是生活中经常有欺骗他人的现象存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德育知识存在一定矛盾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惑,协调这些矛盾。

此外,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针对德育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进行德育评价的时候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可以开展每周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与德育相关的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德育观才可能真正建立。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如上所述,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而在生活这本大书里,学生学习到的德育知识可能会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更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德育是一门生活的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感受德育,并且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又与自己學习过的德育知识相违背,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深深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知识与生活相连,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在马路上做文明交通的引导者。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活动活泼有趣,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德育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而又矛盾的工作,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小学生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观,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品行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2]章恬.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朱月.小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7

调查对象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每年级随机抽取班主任1名、科任教师13名, 共抽取28名, 发出调查问卷28份, 回收有效问卷2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家长12名, 共抽取24名家长, 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 实际电话访谈23名家长, 访谈率95.8%;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56人, 共抽取112人, 发出调查问卷112份, 回收有效问卷10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3%;另外, 对学校政教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一次访谈。通过调查, 笔者了解了我校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学前教育专业班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2 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现状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深化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笔者所在的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班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由班主任实施教学活动, 并要求各班科任教师积极配合落实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是一门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基础,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习惯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中专生为目标的德育课程。

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不够生活化,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笔者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开展了深入调研。我校开展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采用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传统节日》一书。书中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开斋节”等内容, 通过调研发现, 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2.1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无关, 3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密切,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太杂, 缺乏对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生活智慧的深刻剖析, 觉得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消极评价反映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不满意, 进而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内容繁杂, 而不少班主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重视, 重点不突出, 主题不明确, 导致学生晕头转向, 无所适从。再者, 教材所面向的受教育对象是全体青少年, 并不是针对中专生群体的, 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教学形式单一无趣

调查发现, 不少班主任由于自身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课堂教学只能照本宣科, 教学形式单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一节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教学成了班主任的讲座, 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没有激情、教师倦怠, 教学效率低下。

2.3 传统节日处境尴尬

今天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时代。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处境:一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受到当代青少年追捧, 导致洋节越过越热闹, 传统节日备受冷落。

3 增强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思考

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 从具体策略上讲就是要落实好生活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

3.1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和体悟, 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3.1.1 内容处理现实化, 走进学生生活

传统节日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好节日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点”, 拉近新时代学生与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 教师以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为线索贯穿课堂始末。课始, 教师展示粽子, 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 并提问粽子的形状为什么是多角形?接着, 组织学生讨论, 然后教师讲解:古代先民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当祭品, 认为动物角能够实现神与人的沟通, 以祈求丰收。将粽子包成多角形, 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 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接下来提问什么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学生都说是“端午节”。至此, 课堂在生生、师生的积极互动中拉开了序幕。之后, 教师让学生讲述与粽子有关的故事。学生说, 战国时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 他以身殉国后, 人们用粽子祭祀屈原。最后教师让学生相互分享各自带来的粽子。

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可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 有效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 以学生的感性生活为基础, 用学生所见所闻获得的知识诠释传统节日的内涵。如教授“春节”一课时, 谈到过年“守岁”的来源, 教材中讲的是人们腊月三十晚彻夜不眠等着“年兽”离去的传说, 但让学生讲述“守岁”的由来时, 由于平凉泾川传说是华夏祖母王母娘娘的降生地, 大部分学生都讲到人们守夜等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灶王奶奶为民请命、祈福归来的故事。这样一来, 恰当利用学生熟知的本地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以人为本、敬天爱民等蕴意的了解。“教学中, 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 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生活化, 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 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1]

3.1.2 内容呈现情景化,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传统节日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在节日里, 人们的生活情景区别于日常生活, 教师要尽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为此, 应做到两点:一是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 使节日情景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如在教授“元宵节”一课的前几天, 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共同制作彩灯, 这是元宵节活动的一大乐趣。上课当天, 师生在教室里挂上彩灯。具有元宵节特点的喜气洋洋的教室, 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浓浓“元宵味”的氛围当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又能以浓烈的节日氛围感染学生。二是依据教学内容需要, 借助多媒体技术, 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真实可感地展现出来, 为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教授“重阳节”一课时,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有关重阳节风俗的图片, 便于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播放Flash动画短片《桓景降妖》, 再附以配音解说, 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用幻灯片展示学生和其家人一起登高远眺的愉快画面,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全方位地了解当地重阳节的习俗, 挖掘重阳节孝亲敬老、舍己为民的文化内涵。这样,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教材内容, 尽可能在课堂中呈现生活化的节日生活情景, 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具体, 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亲切感,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3.2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具有吸引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蕴意深刻。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之一, 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形式。因此, 只有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 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让学生喜欢传统节日文化, 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化熏陶。

3.2.1 故事引入式

讲故事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 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故事内容, 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故事因其内涵深刻、生动有趣广受学生欢迎, 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引入故事 (见表1) , 有助于学生内化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进而调动他们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欲望。

3.2.2 实践体验式

实践体验活动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 从行为举止中生发相关的情感体验, 以帮助学生直观感悟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化难为简, 变抽象为具体, 增强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奉献和品尝。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有回汉两个民族、来自平凉市不同县区的实际情况, 要求学生端午节放假返校时带一份家乡的端午节传统食品与同学分享。这样, 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回汉两个民族的饮食差异和不同县区的端午节饮食文化, 而且可以分享奉献他人的快乐和美好, 很自然地喜欢上这个传统节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一味说教, 而是把“感受端午节蕴涵的真善美”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端午美食的认知、分享和体悟。

第二个形式是动态交流。如笔者在教授“春节”一课时, 在“除夕包饺子备年饭”教学环节中, 组织学生分组包饺子, 开展“创新包饺子”竞赛, 比包饺子的速度和创意。有的学生包出了花瓣形饺子, 有的包出了兔子形饺子, 有的包出了枕头形饺子……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而教师对于学生包的每一类型的饺子都给予肯定和赞赏,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 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又让学生感悟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增强了学生对中华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3 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感染力

传统节日大都蕴含着深厚而浓烈的情感。“例如, 重阳节和清明节蕴含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和孝道, 春节和中秋节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 端午节则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感情。”[2]因此, 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真正置身于真实的节日活动中。回归生活是学生德育的最终目的, 而传统节日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春节引导学生贴贴对联、拜拜年, 元宵节挂挂彩灯, 中秋节给长辈送去月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勤劳奉献、尊长孝亲、爱家敬老、感恩体贴的品德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清明去祭祖、插柳, 重阳去登高、赏菊, 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知道了对祖先的纪念、对老者的敬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恩。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德要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和结果, 就需要强化课堂教学, 更需要让它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位学生的内心[3]。

诵读赏析古人创作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 是感化学生, 使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词渗透着古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 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挖掘传统诗词中的德育价值, 把古诗词诵读、赏析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将古诗词诵读和赏析引入课堂, 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构建的情境中, 尽情体验, 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化自我。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 学生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粽子, 一边吟诵“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的古诗句。诵读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古诗的艺术与情感, 体悟其深刻含义。通过端午节相关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 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端午节爱国、忠义文化内涵的领悟。传统节日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古诗词推荐 (见表2) 。

参考文献

[1]夏华娟.传统节日题材“童趣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 31 (2) :33-37.

[2]张照松.情系中国节——传统习俗与文化[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9.

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8

一、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德育环境不够理想。

在教育工作中, 很多学校都将智育放在首要位置, 在中学这种现象尤为凸出, 因为中考的压力较大。在这个阶段中, 学习成绩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德育教学没有发展余地, 家长和老师都不是十分重视, 德育的环境令人担忧。

2. 德育教学理论性过强。

初中生正处于发育当中, 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指引他们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但是在学校里, 德育过多地是关于一些思想理论;在家里, 家长也是简单地说教, 也是一些大道理。过于理论化的思想教育只会流于形式, 这些大道理只会让初中生感到厌烦, 不愿意接受这些教育。德育还要进行考试, 而且也只是书本理论上的知识, 同样没有实效性。

3. 家长与学校配合不够紧密。

家庭教育对小孩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的言行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孩, 学生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可是一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时常会将社会的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来, 小孩的判断力不是很强, 因此, 习得了一些陋习。还有些家长是过分是宠爱小孩, 对小孩的言行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 德育教育有所缺失。家长也很少和学校进行沟通, 不能及时配合学校的工作, 使得德育教育较为落后。

二、初中德育教学的问题

1. 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存在。

在初中德育教学中, 教育方式通常是进行机械式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 这样的模式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选择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时, 他们还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 这些德育知识没有得到正确的运用。传统的教学中, 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而现代德育教育中, 一定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选择价值观的能力,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来学会分析与判断,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形成理智的价值观。

2知行脱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候进行德育教学, 能起到实效。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和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再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这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而目前, 初中德育教学在知行上基本上是脱节的。由于在德育课堂上, 过于抽象地道德理论并未能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当然, 如果德育只是条件反射性地进行训练, 没有学生理性的思考和独立自由地选择权利, 学生最终的道德言行还是会脱节。

三、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1. 谈话法。与学生谈话可以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 学生也能独立进行思考, 并作出积极的回答;还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出反馈。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当然, 这种方法也有其缺点, 就是学生人数很多, 一对一的谈话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 老师不能与每位学生交谈, 信息传递的速度较慢, 传递知识面也较窄。

2. 讨论法。

讨论法是老师就某一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各自发表意见, 相互学习, 共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很多能力, 如集思广益的能力, 讨论中学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做出评价, 通过与别人的观点进行对比, 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能得到发展,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意见,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各种事实、原理和概念来证明自己的难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样能得到提高, 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 反驳其他同学的观点, 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

3.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就是让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书籍以习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中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使用。

读书指导过程中, 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如要给学生提出要求和目的, 还要出一些思考题;再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技巧, 哪些适合精读, 哪些适合泛读, 哪些地方要作记号和批注的都要适当引导;读书指导法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阅读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阅读完之后, 老师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谈谈体会, 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是一个较大的体系, 教师应该进行合理有效地选择, 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

1.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现状选择教学方法。

初中德育的育人性质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选择有别于其他学科。从现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看, 它更注重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 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体验。

2. 按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风格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师个人的能力和风格密切相关。有的教师有激情、充满活力, 易鼓动人;有的教师冷静、理智, 给学生一种威严。

总结

总而言之,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 而我们的目标也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而德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 学校应该大力开展德育教育, 针对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和问题, 进行探讨和研究, 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方向,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志其.优选德育教育方法搞好初中德育工作[J].成功 (教育) , 2013, (01) :238.

市区初中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篇9

一、市区初中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场地、器材不足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 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 初中学生即将或者已经进入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发育高峰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使身体增长, 体重增加, 呼吸机能和心脏功能提高。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 在市区初中体育教学场地上, 常常是3个班或是4个班同时在200米跑道的田径场上上课, 在自由活动时, 有的同学打篮球, 有的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和跳绳等, 技能较好的学生不愿意和技能较差的同学一起练习, 加之场地、器材的局限性, 很多技能较差或体育成绩较弱的同学, 他们抢不到球, 也觉得锻炼无趣, 于是就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讲故事、散步, 从而影响了大部分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健康成长。

2、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存在着被动性和强制性, 不管学生是否愿学, 喜欢什么项目, 有何特长, 爱好, 为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求, 一律“大锅饭”, 要求整齐划一, 统一进行, 比如有的田径内容从小学到初中, 甚至是高中大学, 重复出现, 屡见不鲜。教师习惯“一刀切”, “一样做”的方法教授学生教学内容, 学生总是在教师的指使下被动的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动机, 让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 还有酷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

3、学生上课缺乏激情

“运动愉快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所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 是一种最优化的心理状态。运动愉快感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而失去运动愉快感是学生放弃体育运动的原因。现在市区初中的学生,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倍受宠爱, 上体育课不遵守课堂纪律, 话多, 好动, 喜欢出风头, 好胜心强, 勇于拼搏, 乐于自我表现, 他们期望在自己的特长上彰显个性;还有部分外来借读子女, 父母大多是外来的生意人, 他们一般都没有时间来管教自己的孩子, 这部分孩子两级分化, 要么从小就孤僻, 自卑, 上体育课喜欢一个人独坐, 不愿跟别的同学一起练习;要么觉得自己家很有钱, 条件优越, 上课说话, 搞小动作,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 直接约束了学生的爱好,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机, 学生体会不到“运动愉快感”, 是学生对体育课缺乏激情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

1、学生按兴趣、特长分组

人民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部的精神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在教学时, 先对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评价, 然后针对学生的兴趣, 特长, 对学生进行兴趣分组, 以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和学生发展自我个性的需要。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择一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也就确保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同时, 为扩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一学期结束后,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训练情况, 通过申请转到不同的小组。

2、合理分配教学与小组练习的时间

合理的分配教学与小组练习的时间, 既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又能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学实践, 将每次课开始前二十分钟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 后二十分钟让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练习。当然, 教师可根据各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合理分配综合素质训练与兴趣特长练习的时间比例。

3、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上课时, 学生都期望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练习, 但教师要让学生在综合素质练习达标的情况下, 再让学生进行兴趣特长小组的练习, 这样, 他们会很积极的参与练习, 不让自己拖整个小组的后腿, 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兴趣特长项目练习时, 教师这节课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偏重在篮球组, 下次课可能在乒乓球组, 再下一次课在羽毛球组, 当教师不在某个组时, 组长要有责任心, 起好带头作用, 并管理好组内学生, 积极认真的练习教师安排的内容。

4、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 都要给学生设计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 在练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习惯。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 设计测评课, 安排各小组间进行相互测评, 教师把测评的权利放手给学生, 但要求必须公平、公开、公正,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测评不过关的组, 将取消该组兴趣特长项目的练习, 当测评的内容补习过关后, 才能进行兴趣特长小组活动。

5、制定每个单元目标

目标是我们前进的灯塔, 目标是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学中, 教师要给每组学生或每个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 让学生朝着目标前进。比如:在立定跳远单元练习结束后, 达标要求:女生1.54米, 男生1.67米;在兴趣特长为打篮球的小组中, 第一单元测评, 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都能在2分钟内投进10个球, 第二单元测评, 每个同学必须掌握三大步上篮;在兴趣特长为打乒乓球的小组中, 第一单元测评, 要求每个学生能推挡球30次, 第二单元测评, 要求每个学生能拉球10次等等。对于每组学生来说, 有的学生技能强, 有的学生技能弱, 那么, 技能强的同学必须主动帮助技能较弱的学生,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达标, 避免技能较弱的学生, 越练越没有兴趣, 最后坐在一块儿讲故事的局面。从而培养学生间相互帮组, 相互促进, 以及积极主动为他人服务的优良品质。

6、教师要熟练掌握与运用多项运动技能

市区初中体育教学, 面临场地、器材不足, 学生爱好广泛的情况下, 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 而是要善长掌握与运用多项运动技能, 针对学生的需求, 要面面俱到。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 学到老, 争取机会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多到兄弟学校去观看教研课、公开课, 吸取真经, 钻研教学方法, 与熟练掌握多项运动技能, 才能满足学生爱好广泛的需求。

7、满足学生的“运动愉快感”

在教学中, 当教师看到学生放弃时, 要勉励学生越败越战, 每进步一小步, 成功就离你进了一步;看到学生在坚持练习某一动作技能时, 要夸他持之以恒的毅力;看到学生取得好成绩时, 要肯定他的成绩, 更要激励他超越自我, 还可以做得更好。让学生在教师的勉励中, 感到前进的路途中一直有教师的爱和关注在陪伴;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 感觉到运动的满足和运动后的快乐与舒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 变得振奋、精力充沛。让学生真真的体会“运动愉快感”, 并喜欢和爱上体育课。

摘要:本人通过观看武侯区中学体育教研课和教学实践发现, 市区初中体育课教学存在场地、器材不足, 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上课缺乏激情的现象。并针对此现象作出分析, 建议将学生分组进行综合素质训练和兴趣特长项目练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来促进市区初中体育课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市区,初中,体育课,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占春, 耿培新, 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10

一、中职德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不利于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具体分析起来, 当前中职德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价值观与学校价值观存在差距

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 而学校的价值观比较单一,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 还受到家庭教育或者多元化的社会活动的影响。因此,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致力于中职学生的德育事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个体应该具备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学校却始终教导学生社会竞争公平, 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因此, 学校和社会应该减少二者在价值观上的差距, 为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

(二) 部分中职学校忽视德育的重要性

部分中职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不能正确把握德育的内涵。不同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转移到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的竞争, 因此, 很多学校过度强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部分教师认为德育主要是纪律教育或者思想教育, 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指导和心理状态的调适。因此, 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中职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 部分中职学校放松德育要求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日益紧张,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日益松懈。随着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广泛传播, 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中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再加上民办职校数量的不断增多, 院校的招生日益困难。学校为了增加在校学生数量, 采取学生至上的原则, 因此对学生的纪律要求逐渐放松, 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不能为学校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 重理论轻实践,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理论化太强, 教学方法比较落后, 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很多学校的德育过多地停留在表面, 没有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职学校的德育失去了吸引力,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不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中职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其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职德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影响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最早区域, 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现在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 家长对孩子过度宠爱, 袒护学生的不良行为,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些家长的不良习惯或者生活方式, 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忽视, 直接导致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后续的发展。

(二) 缺乏支撑德育有效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 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黄色产品在市场上猖獗流行, 不利于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普及, 一些中职学生开始沉溺网络游戏, 进出网吧的频率增多, 导致学生违反校纪的现象经常出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增加了难度。

(三) 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缺乏科学性

中职学校更加侧重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没有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结合, 大大降低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中职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 改变德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实现教育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

(四) 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中职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不强, 意志力薄弱, 这些都不利于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对某些行为缺乏道德判断标准,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加上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容易一时冲动, 做事缺乏理性, 容易诱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这也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

三、改善中职德育现状的对策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 只有改善中职德育现状, 帮助中职德育走出困境,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中职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 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工作

加强中职学生的德育,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价值单一化的矛盾。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 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 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思想道德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应该建立以爱国主义、纪律教育、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对学生开展有效地德育, 及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转变教师德育指导思想, 正确把握德育内涵

教师是影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 教师指导思想是否正确, 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 担负起德育工作的重任, 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 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模式

由于德育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丰富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内容趣味化, 调动学生德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四)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创设德育良好氛围

中职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 为学生的德育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中职学校内部,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期刊等资源大力宣传德育的重要性, 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激发学生敢于拼搏奋斗的潜力,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 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事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92页) 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高校盲目扩招现象严重, 社会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 对中职学校的生源造成严重影响, 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对低下, 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我们只有深入分析德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措施, 促进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珏.高职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2]方美君.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10-02

公共体育课是一种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参与体育项目,增强个人身体素质与素养。除此之外,在公共体育课设置中,不仅包括了体育知识及技能的普及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是开展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一定要有效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1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素质

高校体育课与其他科目一样,具有教育目的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既定性和组织体系的严密性特点,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一直设置的科目,教学的连续性非常强,实践的层次性非常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知识的点拨角色,学生扮演知识的实践角色,双方互相配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1.2帮助学生开发智力,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的青少年阶段是身体成长、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非常重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同时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能促进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的更好发育,增强学生大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还能保证学生精力充沛,劳逸结合更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塑造学生健康健美的形体,从而使学生具备追求美的心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能体现心灵与形体美的融合、力量与美的和谐,还能在自身的体育活动实践中领悟到人体自然美。

2.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时间的问题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为了整合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授课,将原先初高中体育教学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翻一倍,采用90分钟的大课制,采用大课制后确实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便利,但是,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人的体能是有极限的,学生不可能整节课90分钟都处在剧烈的运动过程中,因此,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降低必要的练习强度,以让学生有一定时间的休息,而休息过程中学生的心率和体温会降低,对接下来继续上课和高质量的教学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每课课时过长不符合大学生实际运动情况,不利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除课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外,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总时间也存在不足,国家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大学前两年均要进行体育必修教学,第三年为选修,在这一过程中,必修一共有两个学年,四个学期,而每一学期当前国内的教学时间大概在16周到22周,也就是说学生在一个学期内仅仅上16次到22次体育课,再减去下雨、刮风等天气,實际教学时间更是少得可怜,这么少的锻炼次数是很难获得增强体质的效果的,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课时时间和每学期总的课时数量方面均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真正将增强学生体质,完善高校教学序列,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时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2.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的主流趋势是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气功、毽球、健美操及形体运动等。国内除地方院校的校本课程外,几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这是时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一个怪现象;如篮球主要教学内容是运球、上篮、传球、投篮等,很少出现其他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但全国各高校公共体育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即使中小学基础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不外乎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在中小学篮球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多为运球、上篮、传球和投篮等。试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上课过程中教师选择的具体教学内容也几乎相同,在重复多年以前的教学内容,这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怎会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怎会点燃学生的上课激情,大部分学生几乎都在敷衍心态下学习体育,直接制约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需要对当前高校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甄别,并且深化具体的课时授课内容,让学生所学内容不至于仅停留在表面上。

2.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在期末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受传统评价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多为终结式评价方式,也就是在期末根据学校规定的技术评定,给学生一个相应的分数,这样的评价方式严重制约部分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由于学生之间的运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初高中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部分即使平时不认真上课的学生在期末的技术评定过程中依靠以往的运动基础也获得了很好的分数,而部分相对运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很难获得高分,这一评价存在严重问题,使部分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认真练习但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继续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遭到打击,需要进行改革。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具有一定的意义。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时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等三个方面。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步入正轨,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国家。

3.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就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作系统的价值论断。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由体育课教学过程评价和体育课教学效果评价两部分构成,它既反映了教学过程,也反映了教学效果。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作全面监控和检测,重过程和结果。过程是体育教学质量生成的细节之和,质量是过程细节效益的量变。细节决定质量,过程决定成败。抓好细节评价就是抓好过程监控,抓好过程监控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3.2教学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内的事或物进行等次评定。体育教学质量中的“质”主要是指学生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量”是学生各种素质的集合。体育教学改革的好坏不能凭空论断,它需要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学改革质量作深层检验,给改革效益做出结论性的科学评定。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质量评判的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过程,同样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质量是改革追求的目标,改革是质量生成的前提。评价教学质量就是检查改革有效性的有力措施,边改边评,边评边改是提高改革质量的好方法。

3.3教学效益评价

效益就是效果和利益。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改革取得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益评价是对教学改革总体做出经济性价值评断,即对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的有效性作评价,重点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层的剖析、检测,对体育教学改革所产生的功能与效用做出科学性的评判,找出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不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使改革过程与结果,都取得最大的效能。

4.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4.1加强体育课程的合理設置

(1)确定体育课的层次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基本上都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与分析性,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文化知识,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在设置体育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层次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学生越来越关注体育赛事,并且对自身的健康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也成为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动机。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智能水平,在理论学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加深相应的理解与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

(2)有效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为了达到终身体育这一教学目标,一定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教育的开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还可以活跃教学氛围。与此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放松,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一定的交际能力,提高群体意识,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适当地给予指导,这样才可以更加巩固教学质量。

4.2树立正确观念,创新学生认知态度

创新学生的认知态度,教师就要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态度,将体育锻炼变为学生的自觉实践,当成学生自己将来生活和工作的一项内容。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与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存在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学生的认知态度,强化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和爱好。教师可以采取耐心细致的沟通、图文并茂的讲解等方式,也可以通过体育相关内容的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强体育课的宣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熟知体育课的功能以及体育锻炼对成长成才和促进自我完善发展。通过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4.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目标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生长发育条件、爱好兴趣,其在知识接受快慢、身体素质好坏和运动技巧是否灵活等方面也不同,因此,教师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实践强度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在跳高教学中,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就能跳的高,但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不能跳出好的成绩。此时,教师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提高高度,提高技术方面的要求;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降低高度,多进行辅助指导与学生的诱导练习,态度要和蔼,要不时的进行鼓励,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对小小的进步随时予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锻炼的积极主动性,保证学生没有厌学体育情绪的产生。

4.4按照时代要求,创新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体育的教材内容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存在问题,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是在训练项目与课堂内容作了简单的调整。当前的体育课教学大纲,从小学阶段到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很多的重复,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对体育的兴趣。尤其在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成熟,形成了综合的体育价值观,学生们兴趣广泛、追求课目的实效性。为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需求和实效要求,高校体育课在项目训练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搭配就必须做调整,依据学生的需求,提供各式各样的项目,做出灵活安排。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体育项目逐渐纳入了社交场合,比如当前流行的网球、保龄球、瑜珈等,学生不仅具有浓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后大有好处,高校要积极推广。

4.5采用不同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获得教学成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培养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学生势必会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采用科学、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精练的教授给学生,并依据课堂的实际要求,结合有趣的故事,就会产生别有生面的课堂局面。此外,高校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兴奋易转移,教师可创新的采用竞赛性教学方法,例如中长跑项目教学,如果教师一直沿用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不会兴趣盎然,如果变换教学方法,采用不同形式的追逐跑、接力跑、分组对抗赛等教学方法,就会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提高学生实践情绪。所以说,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就能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与时俱进的,不同的时期,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是作为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体育教师的智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稳定、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芳,王建民,颜维宝,刘茂昌,朱忠锋.高师体育院(系)实践教学资源开发途径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王颖,姚芸.高校体育课创新教育的初步构想[J].才智,2009(3).

[3]梁昌莲.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4).

[4]杨静.普通高校体育课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设计[J].体育科技,2010(4).

[5]谢志斌.对新时期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分析与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6]张学林.关于高校体育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7]陈波,于楼成,郭伟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1(05).

[8]于奎龙,吴长稳.“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德育课教学分析 篇12

技校受学历和招生范围的影响, 技校学生大多是处于懵懂青春期的十六七岁青年, 从心理学角度讲正处于人生第二次“断乳期”, 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即将成型的初级阶段。何况, 技校生源大多来源于那些初中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 他们游离于教师、学校甚至家长和社会的重点关注之外, 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极严重的心理问题。或自卑、或自暴自弃, 加之经常受到“好学生”或社会舆论的“歧视”, 生理成熟的躁动, 让技校学生极易处于某种叛逆或极端状态。针对此种现状, 就要求我们的技校老师们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更要在教育知识的同时辅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 每一位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 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技校学生来说, 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德育渗透对技校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学科是具有极强的社会性的, 语文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对于“育人”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说明,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也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情感特点来培养学生文化品味、道德素养, 从而引导学生在利用自身情感思考、思索、解读课程知识的同时,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良好的德育素质更能够理解课本中蕴含的情感、经验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字的传递, 也是价值观、情感、人生经验的传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材是传承的载体, 它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 具有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 而这种情感素材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但是, 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这种价值观、情感素材、人生经验并不是直接的, 它们大多是借助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或是作家的心灵世界, 隐晦的情感表述在潜移默化间给人以心灵的洗礼。所以, 只有具有良好的德育素质、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体会那文字间寄寓描述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 把形象性的文学内容在脑海之中形成鲜明的影像, 从而深刻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客观事实、人生经历。从这个角度而言, 语文教学应该缘文释道, 因道解文, 以文悟道。这样, 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德育素养的同时, 他们的思想才会受到教育, 情感受到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技校的语文课程是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中小学的, 技校没有升学成绩的压力, 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技校学生的成绩不需要攀比, 会就是会, 不会就是不会。听起来技校学生似乎挺轻松, 但其实不是这样, 技校学生在毕业后需要面临自主择业, 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这个大舞台, 技校学生没有其他普通中小学成绩压力, 但会与不会却将直接决定技校学生毕业后生存的大问题。中小学学士缺乏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处于学校这个单纯的小舞台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但技校学生却完全不同, 如果他们在经历技校教育的短暂过程中尚不能形成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他面临技校毕业时, 不能适应社会这个复杂多变的大舞台, 将直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 能够使受教学生通其情、达其理的德育教育, 在技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 技校语文老师不用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上, 而可以抽出相对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人文的熏陶,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研满足技校教育管理的需要

多数技校学生都经历过中考失利, 具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加之处于刚刚成熟的生理青春期, 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侵扰, 让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得不到满足。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使他们无法采取理性的表现、表达方式。于是, 各种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此起彼伏, 让技校基本成为了杂乱差的代表。由于这种错误的情感宣泄方式, 思想、心理上的偏差出现过激行为而锒铛入狱, 给技校的教育管理增添了更大难度和更多压力。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因素,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使学生重新定位、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勤奋学习, 有效减轻技校教育管理的压力

摘要:技校学生是一类特殊的学生阶层, 多数技校学生都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 极少部分高中文化学生也属于成绩差的差生。他们普遍具有语文基础差、心理脆弱、价值观不完善等特点, 加上综合素质不高, 社会、家庭舆论等多种负面因素影响, 使大多技校学生具有自暴自弃、放荡不羁。所以,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能够有效的扭转技校学生这种因心理落差较大造成的盲目情感宣泄, 从而为学生树立新目标、新理念, 完善其不成熟的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渗透,技校语文,重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 陈秀春著.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卫香.德育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 (01)

[3]牛新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 (下) .2011 (04)

[4]赵一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6.10

上一篇:教学服务功能下一篇:汉语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