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精选12篇)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1
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提高, 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逐年提高, 不可避免地形成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对学生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 让学生在职业学校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 真正成为合格公民。我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出发, 对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职业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看法。
一、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他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毕业的九年里, 也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 参加了很多主题鲜明的班团队活动, 经历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 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效果却不显著,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 德育目标定位过高, 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过于强 调德育的政治功能。
长期以来, 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 一提到“德育”, 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想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想到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 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过于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其实, 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 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 忽视了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 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时 代特征。
职业学校学生因年龄特点而决定了逻辑思维已趋向成熟, 并随着人际交往区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逐渐增多, 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规范, 就容易使他们对所受教育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 导致其道德观混乱, 感到世界虚伪和社会灰暗, 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
二、关于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走出困境, 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职业学校要从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入手, 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 增加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新时期的是非观、幸福观、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内容,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接受规律的研究, 改进教育方法, 避免单纯说教, 不开展假大空及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的观念, 形成对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正确认识, 养成乐观开朗、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自尊自信、乐于创造、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
(二) 德育工作要有职业学校特色, 不能照搬普高经验。
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职业学校学生, 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 德育工作必然有共性,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 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有很大区别。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 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并且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 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因此, 我们必须准确地抓住职业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三) 从适应社会实际、适应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确定德育 工作内容,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
《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 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让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使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四 ) 创 新 德 育 工 作 载 体 , 指 导学生 开 展丰富 多 彩 的 德 育 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 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 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新生教育报告会、毕业生典型成功创业经验介绍、职校生技能大赛等系列专业教育, 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创业信念。通过“我爱祖国”、“七一”、“十一”等系列庆祝活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推出尊师周、家庭美德周、环境保护周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特色活动, 充分挖掘学校资源, 组织富有职校特色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 成立广告、经贸等兴趣小组, 开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活动。每学年可根据实际举办如“五月的鲜花”大型活动及“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 既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又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通过值周劳动、卫生包干等校内服务活动, 培养服务意识。同时, 组织学生走向社区, 参观访问、调查, 参加公益劳动, 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 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 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 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新的历史时期必然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积极迎接这一挑战, 树立全新的德育观念,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德育课程教学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 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职业学校教育的首位。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实问题。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 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 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强化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现状,对策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2
襄阳汽车职院
王
军
摘 要:德育课程教学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中职教育的首位。但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单
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实问题。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教学 现状 调查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目前急需的合格技术工人的重任。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较好的技术能力和文化基础,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中强调中职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职德育教育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体现着中职教育的方向性,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中职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素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大纲》强调,中职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纲》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我市中职德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搞好“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调查并反思德育教育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襄阳市《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德育》子课题组于2011年9月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内容主要为了解我市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德育课程开设基本情况、德育课教学现状;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理解、接受、学习情况;德育课对学生的作用、影响情况;德育课的教学评价现状等几个方面,力争掌握我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状况,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真实的依据和参考。调查选取我市的襄阳护士学校、襄城职高、保康职教中心、南漳职教中心、老河口职教中心、谷城职教中心及襄阳汽车职院等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查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教师和学生,采用我们自编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学生卷分为两部分,计27题,第一部分为学生对德育课课程的了解和认识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对德育课教学的认识和参与情况调查,主要对中职二年级学生开展调查; 教师卷共17题。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115份,收回71份,有效问卷71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62%;发出学生问卷495份,收回426份、回收率86%,有效问卷419份、有效率85%。
一、调查结果:德育教学现状审视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我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德育教育和德育课程开设情况上
通过对对各校教师问卷总结发现,超过95%的中职学校基本能按照要求开设德育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有25%的学校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19%的学校开有时事政策教育、13%的学校开设有预防艾滋病教育、8%的学校开设有毒品预防教育、9%的学校开设有环境教育、6%的学校开设有廉洁教育、20.0%的学校开设有安全教育;76%的学校德育课程周课时达到2节,甚至有14%的学校周课时超过2节,也有近10%的学校周课时不足2节;有31.6%的受调查教师认为本校德育课外活动很丰富,认为一般的有42%,认为比较贫乏的25%,表示不清楚的占1.4%。
2、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兴趣
据调查,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看法是比较积极的。有80%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中职学校开设德育课很有必要,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仅有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有57.8%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懂了许多道理,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有很大影响,仅有8.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德育课程对自己根本没影响;有57.5%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比较喜欢德育课,但也有32%的学生表示对德育课没多大的兴趣。
3、在对德育课教学的认识、参与和反馈上
大多数学生反映德育课教学方式单一,有57%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教师主要采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解,只有28%学生反映教师采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35%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时枯燥无味、老师讲条条,有2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离实际太远,同学们们不愿听,有41%的学生反映德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有39%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教学讲授;有53%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带领进行社会调查和职业调查;有43%的表示欢迎学校和老师请用人单位谈谈他们对从业者的要求和希望;有41%的学生欢迎学校请毕业生回校来给大家聊聊自己的经历和感触;有31%的受访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老师能给学生讨论、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40%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讲课能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有24%的学生表示欢迎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主题辩论、模拟仿真、角色扮演等活动。
4、对德育课评价与考核方法上
在对德育的考核上,有29%的反映老师是根据学生在德育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有27%的反映老师是根据学生完成德育课布置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有18%的反映开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有16%的反映闭卷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认为没考核过的达10%。
有24%的学生希望德育课采取开卷考试和平常成绩及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有17%的学生认为应采取闭卷考试和平常成绩及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有14%的学生认为应采取开卷考试和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认为应采取闭卷考试和平常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达13%,认为应单纯采取开卷考试的达19%,赞同单纯采取闭卷考试的仅为14%。
二、反映出的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各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育教学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德育课程开设不足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要求,中职德育必修课程应按4个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但调查显示,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计划开设明显不足。根据教师调查反馈,有21%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一个学期,38%反映只开设二个学期,7%反映开设了三个学期,只有不到30%反映开设了四个学期;同时对老师的调查显示,只有74%的老师反映所在学校所有教学班级均开设有德育课。在对学生的调查中(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学生),有46%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一个学期,有28%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只开了二个学期,只有26%的学生反映所在学校德育课开了三个学期;有超过56%的学生反映德育课有被其他课或活动挤占或被调停,其中有16%表示是经常性挤占或被调停;有超过32%的学生反映德育课每学期不能按教学计划完成。
2、德育课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德育课程理论性较强,教与学均有一定难度。从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来看,有57%的学生反映老师采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有28%,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35%的学生表示因为老师讲条条,德育课枯燥无味;有2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内容离实际太远,不愿听;有23%的教师明确表示本校的德育交流研讨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有14%的教师表示不清楚本校的德育交流研讨活动;有56%的学生反映上德育课时从没有其他老师来旁听。
4、学生德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
中职德育课程的考核评价不同于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不能单纯通过试卷考试定成绩。《大纲》明确要求“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考核评价的方式必须多样化。调查显示,甚至有10%的学生表示德育课从没考核过,有超过60%的学生希望德育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能进一步优化。
4、德育课教学效果有限,中职学生德育素质不容乐观
对教师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社会公德意识较差,缺乏理想,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口成脏现象普遍,早恋问题严重,易沾染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厌学,无追求;学生有网瘾、抽烟、早恋、厌学、上课睡觉、骂人、打架等不良现象以及逆反心理;学生缺少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缺乏艰苦奋斗、勤劳检朴的品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班集体荣誉感,学目标不明确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各中职学校虽然对德育教育比较重视,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现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德育教育教学中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德育教学的水平和实效,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总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1、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
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德育教育。在当前的招生和办学环境中,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追求学生的就业影响,尤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把专业课的教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校把专业技能培养摆在了首位,把育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使基础课包括德育课让位于专业课;二是学校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效教育工作,难于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目前各中职学校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教育教学的重心偏向专业课程,而在德育教育教学方面从人员、设施、经费等投入均明显不足,大多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督导体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三是多数德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步较慢,教学观念陈旧、方式单一,严重地制约了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对此,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提高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德育教学的投入,严格按教育部要求开足德育课程;建立了科学的同行听课机制,以利于同行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和整改机制;加强对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的能力和德育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2、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当前,德育课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教育实效不显著等现象。其中有学生的因素。当前中职生源质量整体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并且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机缺失;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诱惑,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由于缺乏理想追求,缺乏自制力,自信心不强,心理素质较差,中职生几乎是同龄人中的“弱势群体”,普遍具有失败心理,对未来感到迷惘,常引发自卑、孤独甚至自闭等心理,由此产生对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抵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也有教师的原因。传统的德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圣经”,单纯采用课堂灌输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少,师生互动不够,老师很少给学生以充分讨论、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因此觉得德育课枯燥无味。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上课老师自己“唱独角戏”情况,改变单纯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课”到积极参与学习。
“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眼神与眼神的交织,语言与语言的互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快乐与快乐的共享,知识与知识的互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探索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参与型”、“讨论型”、“体验型”、“社会实践型”、“咨询型”等。从传授灌输向对话引导转变;从理论讲授转向活动拓展转变;从理论知识观点转向案例分享与交流转变;从只重视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从只重视知识积累向生命成长转变;从只重视评价学生向师生互评转变;从只重视德育本位向职业渗透转变。”(阮先会)
3、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
《大纲》指出:学生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评价的主体应多样化,应把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邮件结合起来。在考核的内容上应充分涵盖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应把德育课课堂教学与学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和学生的平常行为准则引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对德育的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信(道德信念)和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的综合考核评价,引导学生从德育理论认识向行为实践发展,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从而推动学生的德育水平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
“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与评价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每位学生都成人、都成才!”(阮先会)
4、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效果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平台。扩大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由传统模式下的德育工作只是学工处、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的事,到所有任课教师、学生、学校的其他员工全体参与、相互监督,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整体参与性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既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合力,同时也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把德育教育涵盖到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和各个环节上,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健康等都作为德育成绩的一部分,同时也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使德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自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2
2、李祖松:中职生“选择—发展”德育评价模式的实践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3、阮先会: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评价,2011.8
4、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5
学校德育创新问题分析 篇3
德育教育德育创新德育环境一、前言
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就非常重视德育教育,孔子认为,“德”是人行为立身之根本。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所谓“百育德为先”,德育失败培养出来的人是祸害人类社会的危险品。正如陶行知所讲:“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罗斯福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目前,由于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高中学生德育状况不容乐观。某些高中生在学习目的上,缺乏报效祖国的理想;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追求享乐;在文化选择上,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在利益面前,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在思想道德方面,诚信道德观念淡薄。
二、净化在校学生道德环境是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現象和低俗文化在近些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是极大的障碍。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并把其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俗”的本意是一种对特定的社会文化的具体评价,其往往是与“雅”相对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低俗就是低级庸俗,不高尚。对“低俗”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不同的标准,其中也会有所差异,但是也有一定的共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危害的现象和危害社会公德的行为,我们可以将此概括为低俗。而在现在学生们界定中,违背正确的道德观或是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道德败坏问题。抵制低俗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低俗”现象的出现,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扰乱了人们的视听,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它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毒瘤,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更值得警惕的是,低俗现象的广泛传播也污染了广大校园的道德环境,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后果。创新校园德育工作,必须把抵制低俗现象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不断净化校园道德环境。
三、抵制与治理不良影响,丰富学生德育课程体系
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正确对待早恋及人生安全的态度与认识,对学校德育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当代学生的早恋情况,以积极的姿态介入,进行适度的教育引导,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体现创新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情感,拥有健康心理,让学生们健康安全成长。
1.丰富德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不是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仅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章节,蜻蜓点水似地带过,而是教育者要解放思想,在学生婚恋问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道德观来指引学生,培育学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婚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清其在婚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应承担的责任,增强他们在婚恋观中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始终贯穿于德育课程当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一系列有关大学生婚恋观念和行为的课程,或者把性健康知识、性伦理知识与婚恋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
2.以传统教育观教育为依托,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方法
我国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建设人才,核心在于对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品德的培养。但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强,理论灌输的德育方式也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质疑,难以完成将德育内部情感认知转化为外部行为的过程。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新做法,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渗透深入发展,以达到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的要求。
首先,学校要学会充分利用现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向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可以开展有关婚恋及性方面知识的网站,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讨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认知观,提高德育创新教育的效果。
其次,发挥心理咨询疏导功能,开展各种专家讲座、心理报告等,人性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站在平等的立场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学生们的心理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再次,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道德实践,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学会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严格地要求自己。
学生们将来都会走向社会,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德育创新问题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们必须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在严抓德育教育中不断探索创新,加大德育力度,拓展教育空间,使德育创新工作符合时代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小琼,崔小路.大学生婚恋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1).
\[2\]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04).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4
关键词: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了对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科学评价, 我们于2008年6月对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全面了解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较准确地把握当前职校学生的思想脉搏, 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提供客观依据, 也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服务。
一、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
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教师的座谈会结果分析显示, 目前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 政治思想素质呈上升趋势。但与衢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明显的距离。
(一) 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 政治意识方面。
职校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正在上升, 出现良好态势。职校学生有较高的爱国热情, 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他们思想敏锐, 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 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2. 人生价值观方面。
(1) 当前职校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
在人生最重要的六项追求目标中, 有53.92%的人认为应努力获取知识, 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标的占19.77%。
(2) 价值观存在着向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在调查中, 回答读书是为振兴中华的占26.56%, 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占44.88%, 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占30.57%, 为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4.07%。回答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该怎么办时, 持公而忘私观点的仅占6.49%, 持先公后私、先集体后个人观点的占56.56%, 认为应公私兼顾的占36.95%。显然, 大部分学生对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 主张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强调的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容, 索取与奉献并重。
(3) 学生的集体观念比较淡薄。调查显示, 只有44.96%的学生愿意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在“希望的班集体”中, 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温暖、凝聚力强、人情味重, 还有4.35%的学生对班集体是否存在无所谓, 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 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班干部。
(4) 学生的劳动观念淡薄。在调查中, 有13.29%的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 有13.08%的学生对劳动是否光荣回答不知道, 两者相加达26.37%。教师对一部分学生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 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的倾向普遍表示担忧。
3. 道德观念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表现在热心公益、遵守纪律、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方面。
回答“当你看到慈善组织为扶贫帮困筹款, 你最可能的做法”时, 选择“慷慨解囊”的达79.88%;回答“是否愿意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时, 表示愿意的占89.25%;回答“在结算集体款项时, 发现多了钱怎么办”时, 95.84%的学生认为应仔细核对账目, 直到查明原因, 或选择如数交给老师处理, 只有不到5%的学生选择了“装进自己的腰包或与朋友一起花掉”;回答“当在学校内捡到钱, 会如何处理”时, 78.74%的学生说会主动上交值周教师;回答“当你与朋友交往履行约定的态度”时, 93.52%的学生认为应想方设法履行承诺, 即使有困难无法履约, 也应向对方解释原因, 求得谅解。
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 职校学生在承担责任、关心他人、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道德缺失情况。
回答你如何看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社会道德准则, 有14.30%的学生选择了只需要“人人为我”, 有49.81%的学生说“不知道, 很茫然”, 还有28.66%的学生认为“我为人人”要求太高, 不可能实现。调查中, 教师也反映, 在相当多学生的头脑中强调个人奋斗, 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减退, 组织外出活动, 学生早早抢占座位, 教师站着往返是常有的事。说明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道德权益与道德责任脱节, 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
4. 法律意识方面。
调查显示, 当前职校学生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具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观念。
回答“假如你的家人或亲戚触犯了法律, 你可能采取的态度”时, 83.23%的学生选择“劝其自首, 争取宽大处理”, 选择“帮助隐瞒或躲藏”的只占4.93%, 表明大多数学生的是非标准是清楚的, 懂得基本的守法要求。
调查显示, 当前职校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加强。回答“当你受到他人伤害时, 是否会采取依法保护自己的行动”, 有90.41%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在“当你买了伪劣商品, 是否会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有52.9%的学生的态度是肯定的。对于同学之间发生的纠纷, 58.33%的学生会求助于学校的保安和老师。
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守法的自觉性是不平衡的, 尤其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处于矛盾状态时, 这种自觉性往往大打折扣。如对“到了18周岁, 你是否愿意应征入伍”, 持肯定态度的只有74.39%, 有22.6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这么多的学生不愿意依法服兵役, 尽公民应尽的义务, 突出地显示出学生的守法观念淡薄。
5. 心理素质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有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 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如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毕业后找工作有信心的占76.14%。在意志发展方面, 84.15%的学生认为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之间的矛盾。在情感发展方面, 也显示出深沉、宽容的良好心态, 如问及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 有88.10%的学生会找朋友诉说或与老师交流, 只有5.54%的学生会找机会报复。同时, 现在的中专生, 有59.58%的学生感觉读职校压力重, 其中, 认为压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占48.10%。但是有70.64%的学生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自卑, 他们认为在职校里学习至少能掌握一门技能, 能够适应社会重才重能的要求。
耐挫能力较差, 没有恒心, 存在较严重的两面性。从教师、学生座谈会中了解的情况看, 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他们渴望成才, 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 甚至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解决。如新生班有一位学生, 因为与同学之间发生一点摩擦, 就放弃了学业, 不管教师、父母如何规劝也不复学。他们要求独立, 不愿意成人干预, 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 充满自信, 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如有85.58%的学生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 但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是无用的。这些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中专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自主独立的意识与自立能力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当前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德育工作领导。
虽然在学校办学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对学校的德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每年都要进行检查、评比, 但有的职校对德育工作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卓有成效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而给学校的招生和办学带来巨大的益处,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职校应当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在阐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时, 有人形象地把学校培养人才比作企业生产产品, 智育不合格属“次品”, 体育不合格属“废品”, 而德育不合格的则为“危险品”, 任何企业都绝不允许自己的“次废品”尤其是“危险品”流向社会。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职业学校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更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要求。所以应当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 并且应当加强德育工作的调查研究、检查评估,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 编写校本教材, 调整充实德育内容。
(1) 把品德养成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基础教育。内容应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当代基本国情、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规范。教育的目的是使职校学生了解历史和国情, 掌握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自然和爱社会主义的品德意识。
(2) 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职业学校德育的特色教育。职校学生不同于一般中学学生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职业性。职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 也是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做准备的过程, 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对职校生格外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纪律、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教育目标是使职校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激发就业、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 开展心理咨询, 开设心理卫生讲座, 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等, 引导学生完善交往心理、择业心理、恋爱心理, 能正确对待青春期自我形象、正确对待网络或游戏等,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进一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为投入职业生涯做好心理准备。
3. 深化课堂改革,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课堂教育是最传统、最直接的教育方法, 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政治思想理论的灌输都离不开课堂教育。职业学校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德育工作, 特别是要注意把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让每个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育人, 让学生懂得学知识、学技术, 必须先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师必须“转变职能”, 千方百计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包容、相互促进。
4. 改革考试方法, 建立创新评价机制。
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职校生, 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留下更沉重的阴影, 难以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 我们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一是文化课实行开卷考试, 专业课实行实际操作考试, 尤其是德育课应注重行为的评价和过程的评价。二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优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三是实行弹性学分制, 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 掌握多门技能, 参加社会实践。四是建立德育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素质综合测评, 促进和激励学生必须按学校制定的德育目标、德育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发挥其核心作用。这些都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 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5.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德育教育实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德育实效, 根本的是要解决观念问题, 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 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 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的实效性才会不断增强。在个别调查中, 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80%以上的学生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 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 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活动。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等问题, 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6. 开展社会实践, 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在与学生的座谈和个别调查中, 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一些户外活动。学校可根据教育不同的目标,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深入工厂、农村、矿山、军营等进行社会调查;聘请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企业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聘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的专家给学生介绍和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 或直接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对毕业参加工作的同学跟踪调查, 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如照顾孤寡老人、关心失学儿童、打扫社区环境卫生等;组织有益的社团组织,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记者团、英语协会、环保协会、文学团体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
7. 加强各方面的配合, 强化德育教育网络。
加强对职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要充分发挥“三线” (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 “一面” (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 的大德育网络在对职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家庭对中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区教育对职校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 要紧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 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三结合的道德网络, 提高职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德育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密切相关, 校园处处都是育人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开展演讲、辩论赛以及以德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室、宣传栏 (窗) 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 只有实现德育同教学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才能克服过去灌输中的不分对象、不讲形式、脱离实际的现象, 才会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鲍东明.北京市中小学德育现状与分析.中国教育报, 2002.2:14.
[2]周诚.上海高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教育研究, 1997 (5) .
[3]刘明.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2) .
[4]李玺齐, 王月霞.加强和改进中专德育工作探析.职教论坛, 2002 (22) .
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分析论文 篇5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管理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对寄宿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笔者长期从事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并进行了初步探索,概括出以下德育模式。
一、四级会议:确保工作安排到位
1.政教工作例会。每周一召开由主管副校长、政教主任、副主任、干事、生活指导教师、卫生管理员、门卫等参加的工作例会。会议上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安排布置本周工作,使大家对工作了然于胸,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同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修养,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
2.值周教师工作安排会。学校值周工作担负着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班级工作检查评比量化,督促学生按时就寝、起床,确保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等重任。为使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并高质量完成,每一班值周教师接班时,值周领导都要召开工作安排会,针对不同时期,对每一个工作岗位,检查时段都进行精心设计、扎实安排,确保值周工作顺利开展。
3.班主任工作培训会。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推进学校管理的有力保障。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集体。为促进班主任带班育人能力的提升,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会,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和促进教育技艺的提升。
4.学生思想教育大会。初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处于叛逆期,易冲动,可塑性强。这需要加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励志教育等工作。学校政教处要精心设计、认真谋划,利用学生教育大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参与面广,讲解集中,重点突出,因此教育大会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四种课堂:确保思想教育到位
1.青年班主任培训课。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已逐渐“孵化”出这样一种奇怪现象:青年教师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为了改变青年教师“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被动局面,学校要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青年班主任培训课,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掌握了教育规律,提高了育人能力,管理学生的工作无论是高度、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下一步顺利步入班主任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2.学生心理辅导课。寄宿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苦闷、彷徨、抑郁、自卑等,并由此引起厌学、恐学、情感脆弱等现象的出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开设学生心理辅导课,实践证明:这对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主题班会课。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管理好学生、管理好班级,就应该从上好每一节班会课做起。可有些班主任对班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教师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上文化课,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德育工作做好了,才能保障教学工作。主题班会课针对现实,一课一题,一课一式,灵活多变,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少点多拨,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班会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味,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团员上团课。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价值观中的负面表现,如,利己主义的社会原则、道义缺位的互动信条、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自我放逐的人生轨迹等,这就要求团组织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团组织要通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感召青年、服务青年来提高共青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注重团员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开展团课活动,拓展青少年的视野,强化思想教育,筑牢接班人的根基。
三、四级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1.校级领导督查。学校确立校长抓总,副校长抓线,主任抓块,条块结合,指挥畅通的管理思路。校长督查副校长分管的工作,副校长督查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督查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教师各司其职。
2.年级组督查:为了掌握全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情、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每个年级由年级主任对全年级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年级组的“三风”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值周教师督查:值周教师负责学生到校、放学、操行、纪律、学习、就寝、卫生等方面的检查量化评比,并在举行升旗仪式时进行通报,使好人好事等先进事迹得到及时宣传,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及时加以改正,及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建设。
4.学生会督查:学生会干部,及时督促学生按时就寝,并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利用他们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优势,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不良行为,以便学校果断采取措施,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成了教师管理的得力助手,弥补了教师管理的不足,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四级评比:确保奖优促劣到位
1.周评比:政教处每周对各班的卫生、纪律、学习、就寝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比。经过评比,对成绩优异的班级发给流动红旗,以示奖励;对排名靠后的班级进行告诫,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月评比:每月对各班周评比成绩、年级组考核成绩、学生会检查成绩、德育考核成绩进行汇总公示,成绩与班主任当月的津贴挂钩,这有效地激发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期评比:一学期结束后,对各班的月评比成绩进行汇总公示,对成绩优异的班级授予模范班级、先进班级、文明班级等称号,这些光荣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浅析学校社会工作系统理论分析 篇6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系统;角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14-01
一、放牛班春天简述及分析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以及严厉的制度构成。“池塘之底”以冷漠丑恶的方式对待孩子们的一切过错,哪怕只是天性使然的一时淘气。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们,面对学校“行动—反应”的制度时尽可能的帮助孩子们免受残酷的惩罚。冰冷的制度如同这所学校的建筑物一般,将孩子纯真善良的天性禁锢,用暴力、偷窃、嘲笑等所谓的“偏差行为”对抗这所学校的一切。
学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成长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儿童作为社会中被照料和保护的对象,在成人的社会里往往被忽视,然而儿童的道德感和生理机能决定其接下来的发展状态。青少年及其群体是人群中最活跃最敏感的层面,他们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蜕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种种成长问题的几率大大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所处系统分析
每个人都处于多种环境状态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工作的焦点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来自环境与个人的相互影响。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生活像生命的机体一样,也是一个系统,系统理论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系统具有开放性、闭锁性和境界,平克斯和米纳罕将社会环境分为三类: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例如家庭;正式系统,例如社区组织;社会系统,例如学校。当我们所处的多种系统不能进行良性互动时,我们的发展将会出现问题。“行为偏差”学生正原生家庭在满足其生理需求的情况下不能给予良好的心理指导;学校不仅没有完成学习学业辅导以及道德观的正确培养,反而利用打压的手段压制学生的成长;社区组织忽视学生的发展,对学校的不正确打压处于长期忽视的状态。
如何使这三个系统得以良好的互动,为学生、老师、家长、社区提供相对健康的发展环境呢?首先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行为偏差”学生所处的家庭,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学生及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及服务,协助学生及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其人格和自我,增进起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或家长的良好福利状态;其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的朋辈群体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其影响是十分大的,学校作为一个不同于家庭的社会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则,这个规则影响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需求评估并结合各学校发展特征,引导学校完善自身发展。学龄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也较为深刻并最具行动化,需要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进行专业团体服务,解决儿童及青少年所面临的困扰,促进儿童及青少年在群体中相互学习和帮助,从而共同成长;最后,学校与家庭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三者相互影响。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重视教育工作者的需求、重视学校及家庭的资源链接。需要对学生、家长、学校与社会进行良好的互动,增进教育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通过对这三个系统的调整,实现三者良性互动,从而全面的影响“偏差行为”的儿童及青少年,发挥潜能、使其有尊严、有价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作为一项系统的服务过程,学校社会工作几乎涉及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服务的方方面面。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因此承担着多种角色。每一类角色都是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技巧的考验。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系统理论中扮演的角色有以下几类:
首先是调解员和联络员。学校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介入“行为偏差”学生的家庭及学校,运用方法进和技巧缓解其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评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的需求及问题,促进各系统相互间的联系,实现有效的沟通。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搭建桥梁,促进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从而发挥其特长,尊重其价值,实现多系统的良性互动;其次是政策的影响者。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改变,推动新政策的出台,使大环境更适合儿童及青少年的发展;最后是教育者。儿童及青少年受到的教育首先是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其的影响,其次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其学业或心理上的教育。然而,在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部分家庭及学校不能对其进行完整健康人格的培养,使得青少年时期出现各类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在心理和精神上帮助“行为偏差”青少年摆脱困境,尊重其价值,发掘其潜能,从而实现儿童及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儿童和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转型的高速时期,出现了更多的教育问题,社会工作者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希望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正面的影响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湾; 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
[3]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7
正如培根所言:“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个人若缺少了道德,就如同失去了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将会瞬间凋谢。随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愈发需要专业功底扎实、道德素质过硬的全面型人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身心和谐的职业后备军。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自从职业学校实行并轨招生以来,生源困难,其素质不断下降,职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学校德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
1. 问题分析
纵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发现了一系列与现实需求相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源于现实因素的束缚,又源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1.1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使德育工作难度系数递增。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届初中生,年龄层次偏小且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此外,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难以按时进行,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些因素都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进程中的阻碍。
1.2 德育教学目标模糊,陷入形式化的“怪圈”。
开展德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德育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德育工作的具体方针、路线包括哪些?如何使德育教学工作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尚未认清这些问题,以致德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空架子”,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
1.3 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德育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汲取现实的土壤及创新的露水。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十分单调、陈旧,与现实环境结合得不够紧密。此外,德育教学模式也十分单一,受制于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缺乏多元性、灵活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较为匮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德育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一系列的后果。
2. 相应策略
针对上述现实困境,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应如何一一化解,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与实践。
2.1 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凸显中等职业学校特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若想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职德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学并不是一项表面化的工程,它应当深入到具体的现实领域,用亲切、可信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们的品德修养。
一方面,社会以及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唤醒广大师生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德育关乎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终生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必须契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接受心理和现实需求。由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德育教学应摈弃“以暴制暴”的方针,转而用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职业人才,因此德育教学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为学生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心灵层面的向导。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而且要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其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
2.2 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德育教学不能桎梏于教学大纲抑或是教材,而要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环境中来。唯有如此,德育教学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热度。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积极吸取真实、新鲜的社会讯息,增强德育的可感知性。比如说,描述一种奉献态度、“舍己”精神往往是抽象的,这时如果选取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用这些真人真事来阐释高尚的人格情操,则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进程中,如果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们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就无法发扬,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中职德育教学需要正视学生的主体性,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继而触发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用图片、影像等资料来营造一种视听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德育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学校也可以在诸如“五四”青年节这样的纪念日,在橱窗中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英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2.3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充分的交流机会。
在德育教学重要性日益彰显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势必要加以扩充、建设。学校应组建一支专门的德育教师小组,以便指导全局的德育教学工作。此外,学校还需要考核每一位教师的品德素养,不定期地举行教师品德培训、座谈等活动,保证全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开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交流”,这种交流既包括教师之间的德育经验切磋,又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借鉴、效仿,还包括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情感沟通。如此一来,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自由地流动,有助于创造出一份健康向上的整体校园氛围。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交流,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方能持续开展,并向着一个更加明朗的方向迈进。
总之,我们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把握中职学生特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自主行为。
参考文献
[1]刘能.德育无痕[J].创新教育, 2008, (8) .
[2]杨莉, 陆勇敏, 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 2008, (6) .
[3]潘春波.抓住学生心理创新中职德育[J].成功.教育, 2007, (8) .
[4]王克文.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问题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8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就业服务工作
0 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台, 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 给中职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为例, 对目前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存在的发展机遇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服务水平, 提供参考依据。
1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
1. 1 社会对一线临床护士的需求量加大
我国正在步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 养老机构呈现出规模化快速发展, 服务呈现多样化。卫生部强调社区医疗服务在医疗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遍地开花。近年来国家实行农村向城镇化过渡, 使得城市人口激增, 人群保健意识渐强。这些变化势必造成一线临床护士的缺乏, 尤其对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高学历的护理本专科毕业生不愿意去, 这就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
1. 2 培养目标明确, 求职定位清晰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面向卫生人才初级市场, 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 毕业生可以选择对口升学, 也可以直接就业, 因此市场定位明确, 求职方向清晰, 从招生开始, 学校就已考虑了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就业空间。
1. 3系统的护理技能学习, 让毕业生具备了竞争力
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 学历低, 这使得他们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求职的定位。在学校期间接受了正规的护理技能训练, 加上医院的实习, 让她们的护理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护理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初级人才市场中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为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
1. 4 社会更加注重求职者能力的具备
随着社区化医疗服务的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对待护士岗位的认识日趋成熟, 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看中高学历, 更注重能力的具备, 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岗位选择不同层次的人才, 这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就业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2. 1学校对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都成立了负责学生就业管理的机构, 然而, 从实际调研中得到的情况来看, 很多学校对于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 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资金投入不足, 人员配备不利的情况。产生的影响是: 实训实操因为资金不足, 难以顺利开展; 就业指导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难得有机会参加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 造成就业指导教学以及工作开展容易闭门造车。所有学校的领导对于招生工作特别重视, 每年到了招生季节, 学校的主要精力和财力就全部放在了招生工作, 这无可厚非, 毕竟生源是学校存在的基础, 但是出口管理同样重要, 只有解决好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进入良性的循环, 学校才能正常发展。
2. 2 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的课程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 属于半路出家, 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很少, 这些兼课的教师大多缺乏职业指导的系统培训, 接触外界较少, 导致他们社会实践经验欠缺、社会阅历不够, 不能给学生真正的、规范的、有指导意义的就业指导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 势必出现学生不愿意听, 不配合教学的局面。如果一名任课教师在讲课时, 只能靠从网上临时学来的知识, 现学现卖, 没有自己的人生体会和实践经验的融入, 很容易出现理解和认识的偏差。没有生动的案例、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要想上好就业指导课, 难度可想而知。
2. 3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多数学校都成立了就业办公室, 负责全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并配备了专门负责的人员。但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是, 就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多数是从别的科室抽调而来, 以前并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的专业规范培训, 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 对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 没有计划性、连贯性, 对就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不热心、不熟悉, 对职业测评系统不会使用, 对学生求职帮助无所适从, 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甚至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是简单的收集一些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 介绍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 把学生介绍出去, 有比较高的就业率, 完成学校领导交代的任务就可以的观点。如果不能快速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 就业指导工作就会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规范性, 难以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的高效性和专业性。
2. 4 就业指导的内容单一
大多数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存在着指导形式的简单化, 内容开展的单一化问题。认为开展就业指导就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 给学生进行几次有关就业形势的讲座, 搞几次学生参加的交流会, 模拟几次应聘会等内容。存在着大道理讲得多, 内容缺乏新鲜感, 没有因人而异, 很少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实际上, 就业指导是一项对理论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工作, 它需要全方位的工作开展, 并且能科学合理安排, 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 贯穿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过程。因此,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传统的集中授课、公开讲座、提供咨询和发布就业信息等主渠道以外, 还可以采取更为多样化的就业指导形式。
2. 5 学校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未完善
在大多数高校, 就业信息网已经比较完善, 起到了集政策、资讯、信息的发布, 网上招聘, 求职就业指导, 具体事务服务的多位一体效果。但是, 就目前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而言, 存在着较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比如: 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没有及时在学生的常态化教育中体现, 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 对每一位学生而言, 都需要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然后寻找自己的发展路线, 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对对口升学以及就业的选择, 缺乏必要的宣讲, 造成学生的认识模糊; 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 不能及时的发布有效的求职就业信息, 在发布的信息中, 因为缺乏用人单位的意见, 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随着社会医疗服务的开展, 对护士的需求量增大, 需要建立每个毕业生的信息档案, 以便推荐就业, 也可以反馈就业信息, 对学校的今后就业指导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积极能动的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 及时准确发布相关就业信息, 拓宽毕业生的求职渠道, 是当前学校就业信息开展的亟待改进之处。
3 结语
卫生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要做到吸引更多的学生愿意到卫校进行学习和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明确, 为愿意继续深造上对口升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 对想直接就业的学生, 要实现护士资格证百分之百的通过率, 培养他们的护理操作技能达到优秀护士的要求。学校应当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对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合理安排。近年来, 许多卫生职业学校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成立就业工作办公室, 举办就业知识及形势讲座, 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各种信息服务平台等。但还存在较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 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体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与社会发展态势和学生的需求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 急需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2]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3]职业指导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4]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9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1) 实训过程相对松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训练一般是在实习车间中完成的, 车间的工位相对于理论教学的课堂具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时间,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能实训教学过程相对松散, 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容易出现随意交谈、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而实训教师则经常忙于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 而忽视学生纪律的维护, 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观, 更容易造成工伤事故, 与现代企业生产的安全要求、纪律要求等严重不符。
(2) 学生不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由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相对偏少, 不能随时顾及全体学生, 部分学生凭着小聪明, 在教师不注意时自制一些东西或做与任务无关的操作, 如钳工实习时制作一些刀具, 计算机操作时自带一些小游戏进机房玩, 这样不仅影响到了实习的质量, 而且像刀具这类东西也给学校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3) 部分学生怕苦怕累。现在的职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像钳工、车工等机械类的实习均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实训的初期可能比较有新鲜感, 时间一长后, 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躲避实习的苗头, 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完成实习任务,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劳动观念和敬业精神。
(4) 学生实习的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认为实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实习任务,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而不是为了练就过硬技能, 掌握真正本领, 将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就使学生在实训时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也就只能学到皮毛, 不能提升真正的操作技能。
2. 教师方面
(1) 实训指导教师的管理能力偏低。现在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的年龄是两个极端, 绝大部分是年龄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 这部分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时间短, 甚至从未担任过班主任, 管理学生的经验相对缺乏;少部分是已经退休被返聘的技术人员, 这部分人员更缺少管理学生的能力, 经常表现为只能做不会管的现象。
(2) 实训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 (尤其是农村职校) 的师资结构极不合理, 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实习指导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这种情况, 使现有的实训指导教师工作任务加重, 已经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谈不上学生管理了。有时一个班级40多位学生, 而只有一位实训指导教师, 教师只能忙于学生技能的指导而疏于学生管理。
(3) 实训指导教师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思想。现行的职业学校教师考核制度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考核主要还是技能的过关率、技能竞赛的名次等, 而学生实训期间的德育内容并没列入指导教师的考核条例中, 所以普遍重视不够。
(4) 实训指导教师与班主任缺少沟通。学生进入实习车间后, 班主任获得了“宝贵的空闲”, 将所有事情交到了实习指导教师。而实训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不太了解, 只能根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学生在实习工场的行为规范的教育跟不上, 教育工作较被动。
二、关于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措施
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实习实训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 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及其养成训练。针对现阶段中职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德育现状, 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 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管理能力, 优化实训人力资源
实习指导教师作为实习期间的德育第一责任人, 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彻底废除重技能轻德育的思想;更要与班主任经常联系, 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心理, 学习实用的学生管理方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也要经常到实训实习工场了解学生实习的实习状况, 协同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强调实习实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好技能的信心
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经常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的教育;根据实训活动的特点, 每班实训前, 要召开实训动员大会, 会议由实训处负责人、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共同主持, 向学生深入介绍实训的意义、过程、要求及注意事项, 明确纪律要求, 公布考核方案, 让学生在实训前就对实训全过程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开始前的分析会、下午结束时的总结会, 做到有表扬有批评。对重点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进行逐步渗透, 用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刻苦学习技能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
3.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观念, 感悟时代精神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 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 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通过实习实训工作, 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让学生明白当代竞争, 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体验十分深刻, 有利于职业情感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的过程也是职业定势、职业指导的过程, 它增加了学生与社会和实际的接触, 对众多的社会角色和价值标准能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谋生的相关本领, 对确立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坐标, 学习和加强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 将之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4.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程, 是一个有峰有谷的波浪曲线式上升的过程, 技能进步的速度时快时慢, 学生单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 需要靠坚强毅力和拚搏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 才能克服障碍, 保证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在实习实训中教育学生以辛勤劳动为荣, 更要不断强化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 培养学生不怕劳动, 不怕吃苦的品质;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尤其在网络课程实训中, 教育学生文明上网, 不上色情、暴力、邪教网站, 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在专业实践中, 学生的个性及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且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因为通过专业实践, 他们可以发现自我, 找到自我的位置及参照坐标, 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重塑个性, 培养良好的、完善的自我意识。
实训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如小组技能比武、班级技能之星等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让整个技能实训活动充满趣味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劳动的快乐。
6. 健全管理网络, 创设和谐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
班主任、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家庭共同构成了学生实训期间的管理网络, 要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这一特殊网络环节, 发挥学生家庭的教育作用。在实训前向每个学生家长发送告家长书, 向学生家长说明实训的意义、内容、要求以及实训对学生操作技能提高的关系, 学生家长对子女今后的就业都非常关心, 肯定会大力支持学校的实习实训工作, 对子女也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实训指导教师要经常向班主任、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育作用, 营造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 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
总之, 实训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要充分利用实训活动这一重要阶段, 以学生的智能优势因势利导, 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技术应用和岗位能力为统率, 将学生带入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觉成才的崭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法.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中外学校德育比较分析及启示 篇10
一、中外德育目标的差异
不同国家因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及历史背景的不同, 造成各国基本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从而导致了不同国家在学校德育目标上的差异。
1.德育目标所体现的阶级性、政治性不同
由于文化传统和国家政体的不同而使各国德育目标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德育目标比较开放, 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如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是以培养社会的“合格公民”为目标。他们的德育目标以隐蔽的形式体现其政治性要求, 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 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 实现其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目标服务的。相对来说, 发展中国家的德育目标具有较大的闭锁性、民族保守的倾向, 其政治化倾向也比较明显。我国学校把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德育的根本目标。这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反映出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上的社会主义性质。
2.德育目标设定的依据不同
西方的教育, 实质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学校中必须依据社会统治者和政府当局规定的政治目标来确定德育目标。比如, 美国的公民教育目的就是贯彻民主制度, 培养合乎美国社会政治制度的信念和忠于美国社会的公民。表面上, 资本主义社会倡导自由, 任由选择和信仰的自由, 但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仍占统治地位, 一个人选择和信仰的标准就是维护现行社会制度和经济秩序。因此, 德育的目标只有依据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才是允许和可能的。而当代中国, 学校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的设定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而建立的, 主要是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德育目标的内容结构不同
我国德育目标与资产阶级学校德育目标有着不同的内容结构。资产阶级学校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两大层次上来建构其内容结构的。一是培养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社会成员和国民所应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二是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我国学校德育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同进程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而确立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而且在内容结构上是从政治、思想、道德、能力和个性等多方面加以具体化的。
4.德育目标所反映的民族传统不同
一定社会的道德不仅具有阶级性, 而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性、民族性。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挖掘德育资源。如中国有着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 在德育目标上很大程度地汲取并反映了这种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 尤其是其中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 突出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德育目标也充分反映了其固有的民族道德文化传统。宗教教育始终是德国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则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公民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外德育内容的差异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不同, 形成了各国学校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1.社会形态差异决定德育的根本内容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来构建德育内容, 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倾向。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道德观念来构建学校德育内容。我国德育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德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倡导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2.中国比较重视私德教育, 西方比较重视公德教育
由于我国有“家庭本位”和“国家本位”的传统, “家”“国”不分, 致使长期以来重视私德教育, 导致“家”和“国”的意识很鲜明, “社会”意识却很淡薄, 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和公益心。西方国家学校较为重视公德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公益观念和国家意识。私德教育由教会和家庭负责。中国重视培养学生的具体美德, 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学生一般的道德精神。应该肯定, 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 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 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 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3.中国比较注重道德理想方面教育, 西方比较注重道德原则、道德规则方面教育
在我国, 学校比较重视对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的激励作用, 经常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 体现至善至极的道德境界, 相对忽视道德原则、道德规则方面的教育;西方学校比较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的约束作用, 因而在道德原则、道德规则上的教育比重较大。
4.德育涵盖的内容范围不同
我国现行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 1998年3月又进一步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西方学校德育的内容更是复杂多样, 不仅允许不同宗教教义讲授, 也学习世俗道德内容, 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 把道德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中外德育方法的差异
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不同国家在德育教育方法上存在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的教育, 美国西欧侧重于潜在的影响
在中国, 德育教育方法呈现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是, 总的来讲, 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 即灌输与认知的教育方法, 直接告诉教育客体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 应该怎么做。国家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宣传机构, 通过专门的工作人员, 划出专门的教育时间, 对各类人员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在西方, 德育教育较多倾向于间接的、多渠道的、广泛的方法, 即渗透与规范的教育方法, 侧重于引导、启发。在学校, 更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
2.我国的德育主要通过理论知识传授, 而国外的德育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施, 如思想品德教育课程,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均是书本知识教育, 以单向的传授为主, 实践教学较少。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 学生听, 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国外的德育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德育。如新加坡, 除了直接的课堂教学外, 还有很多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及全国性的社会活动, 如“礼貌运动”、“节俭比赛”等等, 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我国青少年的德育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学校, 而国外的德育强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
我国对青少年的德育主要通过学校来开展。有些学校在开展各类活动中, 存在着简单化、教条化、命令化、形式化的倾向, 在评估检查中, 重形式, 轻效果, 导致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使实践环节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而国外的德育除了通过学校, 还注重家庭、社会的影响作用。如新加坡十分注意营造具有儒家色彩的社会教育氛围。重视通过课外的各种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来加强道德教育, 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美国不仅重视德育的课堂教学, 还重视通过家庭、社会社团、传媒等无时无刻地影响学校道德教育, 形成各种道德教育网络纵横交错的道德教育模式。
4.国外推行学科道德渗透教育模式
国外许多国家正在尝试推行学科道德教育渗透, 这是改革单一教育模式、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又一途径。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等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寓道德教育于管理、服务中, 不知不觉中, 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那种比较纯粹单一的以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思想品德内容的课程, 在当代西方各校很少见到。
四、中外学校德育比较的思考与启示
综上所述, 中外学校德育各有特点。我们进行中外学校德育的比较研究, 旨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 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通过中外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分析, 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中予以重视:
1.加强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 使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
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 道德理想必须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来落实, 如果较低层次的道德规则都不能很好地遵守, 那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则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无法真正提高, 在极端的状态下, 甚至会出现“理想泛滥, 规则贫乏”的局面。因而, 我们只有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 才能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2.德育必须注重实践环节
只有通过实践, 德育才能收到实效, 实践是检验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要努力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注重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 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近年来, 在学生和青年中开展了一些社会调研、科技扶贫、社会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但由于组织管理、经费等问题的限制, 这类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普遍深入, 参与的人数也有限。这就要求对这一问题引起进一步重视, 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3.学校德育应与家庭、社会紧密相结合, 齐抓共管, 形成“教育合力”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封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趋势。因此, 在教育方式上, 要注意校内外协调一致,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整合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三者应加强联系, 达到过程的优化。
4.德育目标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
通过对中外德育目标的比较, 不难发现, 我国的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倾向, 而国外的德育目标具有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如德国主张培养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美国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创造能力, 努力使个体成为有自立能力、有自信心和参与意识的自主公民。所以我们主张高校德育工作应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其道德责任感、培养其道德情操, 以增强德育实效, 实现德育目标。
总之, 当今我国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 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 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 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我国只有把道德教育放在一个战略高度, 不断探索、借鉴有效的德育方法、模式, 才能培养出不负时代重托,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摘要:德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国外在德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文采取专题比较的方法, 通过对中外德育的概念、目标、内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国外学校德育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借鉴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 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德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德育,中外学校,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2]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 教师素质 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大力倡导教科研工作,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职学校整体吸引力,切实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环节,促进现代职教体系快速建设与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大力倡导科研教研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形势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当前,我国正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一体化、工作过程、教学工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新词汇层出不穷。
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生素质的变化,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何去何从,该采取何种措施,取舍哪种教育模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面对当前学生现状,都是中职教育者要研究的课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科研教研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后盾。不加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跟不上形势,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
2.目前学生素质状态要求
目前中职生源都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他们大多厌学,懒于思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也不是一无是处,文化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学习方法上,在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面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职校毕业的学生反馈信息说“进了中职学不到东西”,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归根到底是我们的科研教研还没有跟上。且面对学生的变化,没有做深入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素质,没有及时调整培养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
中职教育者不能一味报怨学生素质低,中职学校也不能一味抱怨教师教不好学生。大力倡导科研教研才是解决所有问题并加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的一条有益途径。
3.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教师教好课的前提有三个。一是教师精通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熟悉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能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
这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是教师随意选取的,而是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现状分析研究后采取的应对策略。所以,想教好课必须要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和教研是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分离。
笔者学校对职业教育教师定位是:双师型、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中职学校教师虽不能像高校教师那样做高深学问的研究,但教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还是必要的。中职学校教师本身也不能认为科研教研离自己很远,“科研就在身边,教研就在眼前”。
中职学校要大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教研,并为教师提供科研、教研的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中职学校内涵发展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笔者学校在“十二五”就已经确定学校办学“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当前,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做出向教学要质量的决定。但学校内涵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口头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德育、课程、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去研究、创新、发展、实施、深化。
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都缺乏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与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中职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档次偏低,很少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内容未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现实要求中职教育要想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就要大力倡导科研、教研。
二、中职学校加强教学研究措施
1.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教研培训
中职教师工作量一直比较大,学历层次大部分不高。与高校教师相比,学科、科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科研基础不够扎实,功利思想严重等原因,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笔者学校从“十二五”起,已经非常重视教科研,通过外请专家、内部自训相结合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教科研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论文写作水平,从论文选题、摘要、格式标准、内容整理、文笔润色、文献参考等方面进行培训;为提高学校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从课题选题、课题申报撰写、开题报告、如何研究参考资料、课题研究过程、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阶段性总结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培训。
为巩固培训成果,培训结束后还专门在校刊、校报、简报专栏登载专家报告内容、校本培训内容及案例,以便教师在后期消化参考,目前取得相当好的效果。
2.提倡教研从微观入手
教师身边皆教研。但多数中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写的文章大且空,套话多,当然实际指导意义也不大。面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面对当前中职学生现状,实际是给中职教师提供很大的教研机遇。
中职教师科研教研要微观切入,简单切入,过程切入,从课堂入手、从身边入手、从解决小问题入手。像做数学题一样,一步步解决问题,等待你的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教学成果。
3.提倡高水平论文发表
中职论文发表带有功利性,如学校硬性要求、评优选先,职称评定时才拼凑几篇论文发表。教师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面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发展,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进行补充,一线教师观点尤为重要。
中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有信心根据自己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贡献力量。学校要坚定的、大力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并予以奖励。
4.定规划、强促进
中职学校要建立科研机构,并按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规划制订详细的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校本科研教研规划。及时通报国家、省、市、校课题研究通知,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制度。定期跟踪立项课题研究过程:阶段性检查、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确保立项课题严肃性、真实性、出成果、见效益、指导性。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总结教学中成功之处及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寻找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定期组织论文评比。征集的论文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实际经验的总结,严禁抄袭。在激励中职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同时,把控教科研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5.减轻教师课时负担,让教师自觉参与到教科研活动中来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张,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十分紧张、繁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科研。现今,中职教育已经由量的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此时中职学校的教科研就显得尤为重要。质量要提高,教研要先行。中职学校要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自觉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让中职学校的教科研焕发活力,为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基础保障。
6.建立奖励机制,创造整体教科研氛围
中职学校要在反思数量的扩张时注意教学质量是否有所提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理念,中职学校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整体教研科研氛围形成,全方位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对教师在国家期刊发表论文进行奖励;对经国家、省、市、校立项课题进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校奖励的课题进行奖励。笔者认为,国家也要出台政策,对中职学校任何级别课题研究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这将极大提高广大中职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7.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承担企业改进项目及技术革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学校的积极性大于企业积极性。特别是在科研合作上,企业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水平不认可,但与高职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还是要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先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取得企业的认可后,再逐步提高合作水平。
笔者深入企业后发现,企业的生产设备比学校要先进得多。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第一,学校能够获得企业先进设备的使用方法;第二,会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实际的教学项目;第三,会促进技术转化及中职学校科研水平。
总之,大力加强中职教育教研科研势在必行,谁抓住教研科研,谁就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刘娟.浅析中职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时代报告,2013(3).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 篇1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等重要举措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我国人才资源开发、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 同时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职业学校在上述背景下, 应紧跟时代步伐、抓紧机遇、迎接挑战,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稳脚跟、寻求发展。基于此, 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使其更好的为学校发展服务是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一)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
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现状来看, 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主要表现如下:其一, 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对教育改革存在着狭隘的认识, 致使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地位不断降低。对教育改革认识的不足致使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与社会需要不相符, 出现滞后等现象。其二, 对学校档案依法归档意识不强。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没有主动解决档案收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仍然依靠传统的档案管理部门索取等档案收集方式, 致使档案管理中主动移交意识薄弱。档案移交工作迟迟未能落实, 导致中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材料收集困难, 进而影响收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三, 对我国《档案法》的认识不足。我国档案法颁布至今的有20多年来, 除了档案部门相关人员对该法案有所了解之外, 大多数人对其基本不了解、不认识。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学校并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 档案管理自然不必像政府部门一样严格。上述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
(二) 档案管理制度不到位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对档案管理工作奖惩不明, 进而严重的限制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一般而言,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多么突出和优秀, 领导都不会对相关人员作出嘉奖, 相反, 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甚至损害或遗失档案, 领导也不会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档案管理制度不到位是限制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水平有限
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有1名, 且为临时聘用;有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 不具备档案管理相关知识;有些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观念落后、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 档案信息建设方法落后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档案管理方式落后、陈旧, 有些甚至是手工作业。这种传统的档案信息建设方式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浪费人力资源。此外, 档案室硬件建设落后也是制约我国中职学校档案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现阶段,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均具有明显的改善, 而学校的档案室建设则相对滞后, 其主要表现为:部分档案室未具备档案管理的基本条件, 例如未满足保存档案的防潮、防火、通风等要求;部分档案材料随处堆放, 为档案的查找和安全带来较大隐患;部分学校档案管理设备落后。
二、解决对策
(一) 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并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加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员工、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前提。认真学习档案法, 并积极对档案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使学校的所有人员均正确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价值。此外, 避免说一套、做一套等短期实用主义行为, 扎扎实实做好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并建立科学、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 使档案分类、归档和管理工作均有法可依, 进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提高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学校管理者应亲自过问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 并切实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使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紧跟时代和教育改革步伐。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 建立综合档案等相关管理机构, 以便对学校的文书、教学、设备、学籍和会计等进行统计和集中管理。
(二)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的人员配备,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
为了使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更为有序、有效, 学校应该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 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人品端正、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熟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才是担任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最佳人选。此外, 健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等均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关键措施。
(三)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室硬件建设
档案室硬件建设是提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 同时也是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途径。中等职业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室, 并添置相应的档案管理设备, 将所有档案分类存放, 并积极做好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 以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材料管理的安全。
(四)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方面, 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拥有现代化的档案建设观念, 以提高档案建设水平。另一方面, 在档案管理上, 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应不断与时俱进, 发展创新, 在更新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此外,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即充分运用计算机、新信息检索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对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保存等工作, 以不断提高学校的档案服务质量。建立档案工作网络, 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先进技术设备来提高学校的档案管理水平。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同时, 也是一项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的重要事业。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应该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档案室的硬件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为有效的为其他工作服务, 才能够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才能够不断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开森.新时期中职学习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11 (62) :218—219.
[2]王慧莲, 王莉.新形势下中职医学教育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1) :167—168.
[3]凌穗环.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裆案管理[J].广东教育 (职教版) , 2010 (6) :53—54.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12-16
职业学校课程文化分析12-03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12-31
职业学校德育06-14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11-12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08-04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11-29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总结05-10
职业学校创新工作方案11-10
关于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探讨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