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职业学校

2024-11-12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共8篇)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 篇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德育管理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1、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2008年l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要注重规模数量,又要注重质量。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既根据党和国家规定的德育任务,又根据职校特点和职校学生实际,面向现代社会,重新整合,形成一个课内外结合,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相联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目标。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变革。它不仅仅改变德育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还对教育理念进行了更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习者——学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把学生首先培养成“人”,在此基础上把“人”培养成“人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到来,传统德育管理的弊端更加明显地表现山来。在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人才的今天,我们的德育管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

为此,我们提出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形成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德育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价值和个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地发展,在积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同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尽快 1

地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视角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丰富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德育的内容和途径,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完成从相对单一的学校环境向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过渡,并使之有能力去体验未来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未来工作职位的要求。同时,研究这一课题也是为永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尝试,真正有助于永嘉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立足于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探索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品牌、争创浙江省终点职业中学作好理论和实践准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目标是:在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及隐性课程,构建生本化德育管理模式,取得富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

2、研究内容

(1)、如何根据企业对职业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学生的需求特点,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

(2)、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创造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3)、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整合一切资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3、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不仅要体现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该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地方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并结合职业教

育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德育工作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使德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我们还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不能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不能较多地是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压抑学生的个性,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不能将学生过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造成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而应该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

具体措施:加强理论研讨;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开发德育活动课程;探索富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工作经验;创建生本化管理的环境,构建生本化管理模式。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12——200.1)成立课题组,理论学习,研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制定初步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0.2——2010.4)调查研究德育课程问题,初步制订校本德育课程编写方案;探索具有职教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方略;分析学校德育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和生本化管理的模式构建。

第三阶段:(2010.5——2010.10)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生本化管理模式的形成。

第四阶段(2010.11——2010.12)课题研究进行结题报告及论文结集。

四、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近几年,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人员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及交流,均获得一致好评。

2、我校德育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学校被评为“温州市行规达标单位”、“温州市平安校园”“永嘉县德育先进学校”等。

3、我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开设了网站;这使该

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撑。这些有利的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为该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五、课题组人员与分工

六、经费预算

调查经费:4万

材料费:2万

学习考察费:4万

合计:10万

2010-1-19《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与德育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 篇2

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

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特别注意构建教学内容,在审视教材提供的内容时,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开展有重点的教学。

为了形成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实施渠道的德育隐性课程,我们通过有关的专业理论指导,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我们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我们每年举行德育年会,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探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统筹开展跨学科交流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科德育资料包》的建设,努力使“激活”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必要常规,使我们的德育隐性课程进一步得到规范。

在实践中,教师们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历史学科中《台湾府》这一课是新教材《边疆的巩固》中的内容。台湾与大陆的亲情一直是现实生活中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国家意识教育的绝好素材。在课堂实施时,《台湾府》整堂课都贯穿着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的思想,教师的选材、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活动设计等都是围绕着这一价值观进行的。

在我校环保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药品及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师生的健康。因此,在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和示范不仅要正确,而且要告诫学生应尽量避免对人及环境造成污染行为,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讲到一氧化碳的毒性。而在后面演示一氧化碳(CO)还原氧化铜(Cu0)时,教师对于反应的尾气如何处理提出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大家得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而且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德育的隐性课程不仅要充分用好学科德育资源,还应当用好生成性德育资源。课堂内的思想教育,很多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与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无不包含德育的内涵。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品质与德行。

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的内容多、任务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形成特色鲜明,凸显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体系。

1. 整体架构

(1)养成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一门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德育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

(2)活动性课程模块。我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校本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感悟、体验式德育课程。一般设置为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类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学农)和学生自主发展活动(如学生社团)等。

(3)教育专题课程模块。围绕国家和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开展各类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其中包括安全和法制教育、卫生防疫、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等。为了凸显学校办学的鲜明个性和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具有标志性特征的相关专题教育课程,比如我校的责任感教育专题和“做最好的自己”教育专题。

2. 科学整合

我校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模块有机组合的形式,分阶段落实德育课程的年级目标,使学校德育操作有序、整合科学。以学校的责任感专题教育为例:责任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础、道德的源泉。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可能实现学校倡导的“做最好的自己”的理想目标。我们应当使“负责”成为我校学子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部分,我们把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主线。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市十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然后以年级为层,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1)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珍惜生命,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安全;学会求知,要求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学会生存,终身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生活,情趣健康,善于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2)学会对他人负责。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服务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尊重他人、敬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做到。

(3)学会对集体负责。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学校,珍惜集体荣誉,以主人翁姿态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集体争光;学会合作,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使命,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4)学会对家庭负责。理解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学会尊重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学会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料理个人生活;学会理解、体贴父母长辈,在家庭出现困难时,能主动为父母分忧;学会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5)学会对国家、社会负责。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6)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环保政策法规,爱护环境,科学处理生活垃圾,防止环境污染,敢于依法制止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把个人、集体的行为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加以考虑,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持续,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我校把以上内容分层、分块地落实到各年级的教育模块中去,把大型、生动的教育活动与日常细致的自主责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地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体悟中增强道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优良的素质。

我校制订《感知幸福,明确责任,提升素养——市十中学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责任”为关键词,以“幸福”为主要目标,以自主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做一个美丽幸福的小公民。我校开展系列活动:幸福在个人,幸福在家庭——在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幸福在班级,幸福在校园——在校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幸福在社区,幸福在社会——在社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引导学生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节水、节电、保护环境开始,使学生在负责中自觉地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同时,我校还指导学生创立论坛。在团、队组织的带领下,让学生针对各种缺乏责任感的现象与行为发表评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引导学生开展爱集体、爱他人的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爱心和尽责的愉悦与可贵,使道德认知有效地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升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我们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序地以责任教育模块的形式分别纳入全校初高中七个年级的德育课程体系中,切实体现了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发展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现状;提高办法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现状

1.教材过于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与体系性,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德育课程的调查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更易于接受更具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内容,而对纯粹性的理论课程内容易失去兴趣,甚至普遍存在抵触性情绪。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压力。

2.德育课教师素质不高

德育课是将政治、历史、经济等多学科贯通起来的综合性学科,注重的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体。这就要求教师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时事变化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对此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由此也才能就学生关心的时事事件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适当的分析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对这门课程就失去了兴趣,使得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办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被带动起来,就会挖掘出无限的能量,这也是教学要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手段。德育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来,以更直观的视觉、触觉来体验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教学内容向深层次渗透,而且通过这种形式,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德育知识。

2.分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中职院校要对德育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分任专任教师。德育教师自身首先就要熟练掌握德育教学大纲内容,从而明确教学方向;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等,对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重视挖掘,进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要避免演讲式的模式进行教学,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就某一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个眼神、动作也都在向学生传递着德育课的人文理念。

综上所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的要求下,中职院校要不断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探寻新方法、新途径使德育教育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技师学院)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篇4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

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怪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现在真是有负“礼仪之邦”了。给别人的印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即使是大学生,随地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堂堂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劳动委员”,后来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

二、德育工作内容与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是个传统教育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到处吃野菜杂粮吗?时代变了,德育如果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洞地说教。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惯用的德育手段与途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研究传统道德和时代特点的衔接问题,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想教育落在实处。

三、德育工作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共青团员的入团誓言和升国旗时的宣誓,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阶段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将某种道德、信仰与价值观直接灌注给学生,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说明了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的成长过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吃饭穿衣尚且需要父母的照顾,何以能论“治国平天下”?

从更小处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了,行为习惯差了,而且屡教屡范,教师感到棘手,恨铁不成钢,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向家长“告状”,言明利害,并富有经验地对家长说“只要能改正他的坏习惯,什么方法奏效就用什么方法。”言外之意,不听话,可以打,使劲地打,因为事实说明,打是最奏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性强,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教育的过程,则相对忽视。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只能消极地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是他们进行思想与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水平,充满“童真”和“童趣”,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我们不能超越今天去预设明天,逾越过程而追求结果。关注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如果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有个性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德育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层次都应不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改进教育方法,关注教育的过程,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应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开始,另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其他缺点。

四、德育环境,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校园“围墙经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各色廉价的垃圾食品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年五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净化、美化、亮化校园,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师德垂范,潜移默化

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

3、家、校、社会一体,构建育人网络

德育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特别针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出现5<2的情况,也就是5天的在校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在家生活的不良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道德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每天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他们的大脑,影响他们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缺乏分辨认知的能力。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推广家教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与社区联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共同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优秀品质与生活能力的形成,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 篇5

——省德育特色学校宣传片解说词

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苏州市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美丽的阳澄湖畔,占地205亩,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学校共有机电工程部、电子信息部、财经商贸部、旅游烹饪部、传媒艺术部5个专业部,开设了20多个专业。学校有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市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课改实验点1个。

近年来,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如: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行为习惯,礼节礼貌等诸多基础性问题。从近年来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个人品德的落后、学习动力的不足、接受能力的下降都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极大的关系。

学校把如何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怎样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着力点应放在哪里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中职生,“初中生涯的弱势群体”、“中考的失败者”,这些通常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中大都缺乏自信,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前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他们基础薄弱,学习迷茫,甚至厌学;他们性格外向而比较轻率,缺乏稳重。感情脆弱,经不起批评,易产生抵触情绪,易走极端;他们普遍缺少“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

但是,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自主性;他们充满朝气,具有进取性;他们兴趣广泛,具有特质性。

相城区,地处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苏州地区,是苏州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拓展区域。渭塘的中国珍珠宝石城,蠡口的国际家具城,阳澄湖的蟹王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私营企业,也带动了一大批富裕家庭。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是本地区的学生,“不读书也一样能赚钱”思想严重,不少父母忙于生意,对子女一味满足物质需求,对其成长缺少关爱,养成了部分学生的追求享乐、娇气霸气的行为习惯,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特性。

我们更新育人理念,夯实德育队伍,创新德育活动,提升德育实效。我们帮助他们规划生涯发展,树立职业理想;我们成立学生管理组织,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我们发挥他们家庭优势,渗透职业要素,创业思想,引导他们在中职阶段就走上创业的道路。

一路思考,一路探索;一路研究,一路实践。我校收获了“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相城区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相城区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相城区德育先进学校”等一系列荣誉。我校已成为相城区德育管理的示范窗口,正倾力打造一张富有管理特色的名片。

特色之一:构建校园主体文化和德育管理网络

学校大力弘扬“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德育主旋律,坚信“学生天生必有才,未来一定能成才”的核心教育思想,以“学一项技能,谋一份职业,干一番事业”的校训激励学生,倡导“教师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滤光镜看学生的缺点”、“真心、诚心、细心、耐心”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特色,三个目标”的育人模式,即: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两个特色——自主管理和社团管理;三个目标——成人、成才、成功。

我们开展主旋律教育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塑造灵魂。校园合唱团,从最初的四十余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余人,两次获得了苏州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校园舞蹈队,是相城区唯一校办舞蹈团体,共有成员40余人,先后7次获得市区级荣誉;“雁留声”文学社,开展了以“爱祖国”、“路在脚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营销协会,自主筹办开展了“职教标语征集令”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我是职教人,我为职教献标语”活动,收到学生原创标语500多条,充分展现了学生主人翁意识。

学校实行“分管德育副校长——学生工作处——班主任”的三级管理模式,德育工作从上到下,从校长到班主任层层抓紧抓实。成立了相城职教中心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副书记亲任组长、学工处主任、专业部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团委、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和班干部组成学校德育工作一条龙队伍。

学校实施立体化、全员化德育工程。教管处、学工处主任率先垂范,兼任班主任工作。根据《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学校制定了《相城职业教育

中心校学生管理规范》、《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方案》、《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常规管理评分细则》、《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章程》、《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社团联合会章程》等规章制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德育体系扎实努力的工作,切实提高了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特色之二:规划生涯发展,树立职业理想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学生的强大动力。

阶段目标,逐步成功。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进步就像一连串的路,翻过一条就会马上看到第二条,而在远方,呈现理想的高峰。”我们帮助学生把一个远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阶段来完成。学校“按照市场定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服务相城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200多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企业资助,这些举措,符合学生的成长愿景。学生有信念,学习有劲头,奋斗有目标,学校形成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浓郁氛围。学校以“文化够用、品德优秀、技能过硬”为培养目标,推行“四证一合格”毕业基本标准:专业技能4级证书、办公自动化中级证书、苏州市通用英语合格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以及文化品行合格。

宣传典型,榜样示范。09数控(3)班的成龙龙,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担任过班级的体育委员、学习委员、文学社的副社长;参加过校运会、篮球赛、庆元旦汇演、文学社诗歌朗诵等活动;也曾为参加篮球赛,但却没有一身球服,一双像样的篮球鞋而犯愁。但,就是他,却一直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他曾利用寒假在企业打工到大年三十。但,就是他,当有人为他捐款时,他却婉言谢绝,他说,“一位哲人说过,‘苦难是一笔财富’,我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能够养活自己。”

香港富豪李嘉诚、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电智能型、专家型一线工人李斌。我们用这些大富豪、企业家、名教授的成功经历在学生心中树起理想的风帆。

“校园服务令”,重塑自我。在教育心理学上,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

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针对那些违反了校纪校规的学生,我校实施了“校园服务令”。

“校园服务令”的形式有:参加校园公益劳动。组织违纪学生打扫学校食堂、实训工场、图书馆、参与学校超市的货物上架摆放等;提高学习成绩。要求违纪学生做到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按阶段目标提高学习成绩。校园心理辅导,让他们学会正常的心理减压。

“校园服务令”活动,是处分、惩戒的一种替代,通过为他人服务,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以健康的心态重新回归集体。

马超,08数控(1)班的一名学生。入学以来,多次违反校纪校规,先后受到记过和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但自从参加“校园服务令”活动后,他就判若两人,短短半年,就因表现突出被提前撤销处分,并被选拔到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又因表现突出,现在已成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纪检部的部长,他的父母看到儿子可喜的变化,从心里笑了。

参加“校园服务令”活动的多数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许多学生把校长邵良的讲话《望于前方 行于当前》中的一段寄语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你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能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天下无不用之才。”“你现在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在我校不比起步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特色之三:形成体现自主管理特色的有效机制

一是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

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形成优良的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校学生自发成立了自主管理委员会。共设卫生部、活动策划部、文明礼仪部、纪检部、志愿者部和勤工俭学部六个部门,有近百名成员。这些同学来自全校不同的班级,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及学校

活动的策划、组织。包括:准时出勤,教室、寝室、包干区卫生,自行车排放,出操,学生证佩戴和黑板报等方面的检查、评比。每天晚自习结束后,他们分三轮进行宿舍管理,熄灯前纪律监督和宿舍点名,熄灯后纪律维持。执行检查任务的每位成员都统一着装,佩戴标识,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参与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每天做好各项检查与评比记录,并于当天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班级,学工处将各项检查结果与班主任的考核挂钩。学校正计划将学校层面的自主管理委员会逐步推广到专业部、各个班级。真正形成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自治”境界。

二是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

我校确立了以“搭建社团舞台,创设成长乐园,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发展目标,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学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发展个性,创建特色社团。目前有“雁留声”文学社、红藤动漫社、舞蹈协会、电子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俱乐部等十几个社团组织。特别是红藤动漫社、电子协会等专业型社团,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践行学习的内容,使认知经过实践活动转化为自身真正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行统一的教育规律。

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平台,社团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从中找到了展示的空间、自我发展的舞台,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融入了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是整个活动的主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三是打造“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创业。

学校贯彻“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引创业”的方针,以“大学校培养小老板,小老板成就大事业”为育人准则,从观念引领、能力提升、平台搭建三个环节开展创业教育,提出 “把学校开放成一个学生社团活动和创业的乐园”的口号,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夯实学生的“技能底工”,鼓足学生的“创业底气”。学校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努力打造生活创业园,有序推进文化创业园,科学规划科技创业园。出现了汽车服务中心、学生广告文印社、格子铺、明晨早餐、APPLE奶茶铺、甜园风情冰淇淋、凹凸曼水果店等一批实体店。在创业中,培养敬业爱岗、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失败的精神;在创业中,学会经营、学会管

理、学会用人、学会理财;在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丰富实战经验,锻炼创业能力。

特色之四,加强预测和研究,提升德育水平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十一五”期间,学校开展了苏州市重点课题《中职生职业意识发展中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和相城区社科联重点资助课题《转型期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研究》,教师围绕课题,撰写了大量的德育研究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数十篇。晏建勇老师的《“校园服务令”让他们找回那份久违的“自信”》、《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马张霞老师的《浅谈新学期班级形象的塑造》、《巧妙对待学生的迷茫期》分别发表在《金色年华》2009年第3期、《教学与管理》 2009年第1期;仲崇琳老师的《后进生转化“三位一体”模式浅探》发表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等。同时,学校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德标兵。近三年,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2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苏州海外联谊会周氏德育奖励金”3人,“相城区优秀教育工作者”6人,“相城区优秀班主任”2人,“相城区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实践证明,通过研究,摸清症结,对症下药,掌握规律,有的放矢。德育工作也就有了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个个研究成果,记录着相城职教人探索的足迹。

一项项荣誉称号,激励着相城职教人不断地前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篇6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共同育人,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思想性和时代性。(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1

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3)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又要加强科学严格的管理,实现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5)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德育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

4.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5.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提高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6.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德育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并根据时代发展、国家要求和学生需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教育;开展哲学与人生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道德和法制教育

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开展法制和职业纪律、岗位规范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严格遵守法律,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4.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中职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强、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5.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

开展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6.其它专题教育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安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节约意识、廉洁意识等。

四、德育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拓宽德育途径,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实现全面、全员、全程育人。

1.德育课与其他课程教学

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进行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精神的教育;进行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教育;进行敬业、乐业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2.实训实习

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中职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加强实训实习管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共同进行考核评价。学校要建立一岗双责制,安排专人同时负责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和德育工作。

3.班主任与学校管理服务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应做

好学生思想工作,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和援助。应加强班级管理,组织班级活动,指导班委会、团支部开展工作,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应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团活动、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各校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各项校纪校规,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重点帮教。健全学校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制订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完善校园安全联防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学校全体教师要自觉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中等职业学校要建设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要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凝练突出职教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宣传行业劳动模范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开展特色鲜明的

主题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开展“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展示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激励学生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5.党团社团工作

党团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学校党组织要举办业余党校、团校,组织学生特别是学生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发展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入党。学校团组织要切实履行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学生会和学生社团要在共青团指导下,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指导学生建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社团,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活动。

6.网络等媒体

网络等媒体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要提高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和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要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发挥社交网站、微博、手机等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作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及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热情帮教。

7.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场馆、公共文化设施、优秀企业等,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活动,发挥专业实践活动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厂矿企业、公益机构等组织,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或专业实践活动。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重要作用。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8.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根据中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要针对中职学生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要配臵必要的心理健康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设施,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和伤害事故的发生。

9.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

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供岗位人才需求信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10.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吸收家长参与思想道德教育。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灾区家庭的子女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要与各级妇联和社区管理部门联手,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发利用社会的德育资源,开辟青少年社会教育阵地,加强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禁止在学校周围开办电子游艺室、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禁止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开办网吧和设立彩票投注站点,禁止在学校周围600米以内设立彩票专营场所,打击侵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治安环境和社区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和街道、村民委员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并同所在地的机关、部队、企业建立固定联系,发动、协调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完善学校与社会相互协作的社会教育网

络。

五、德育考核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要以本大纲为依据。德育评价由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和学生品德评定两方面组成。

1.学校德育工作评价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评估体系。在财政支持的学校建设相关项目的遴选、评审工作中,要专门明确德育工作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第三方深度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德育课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育人工作开展情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情况;社会实践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学校德育的总体效果等。学校实施本大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校长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课教学质量、专业德育渗透、班级德育工作、部门及教职工育人质量的考核评价,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对部门及教职工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将评价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先进学校、文明班级以及评选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等活动,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学校、班级和个人及时予以表彰

奖励。

2.学生品德评定

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作出科学、公正的品德评定,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品德评定,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强化激励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评定内容要结合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由学校制定具体评定办法。对实训实习学生的品德评定应吸收接受实训实习任务的单位参加,将学生在实训实习中的品德表现、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岗位的适应性作为品德评定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品德测评,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民主性、教育性等原则。

六、德育工作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工作,保证经费投入,营造社会环境,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1.健全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部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精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

和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明确的机构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各地应制定本大纲实施细则,建立完善德育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长统一领导学校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要建立贯彻实施本大纲的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奖励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从事德育工作。要将德育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纳入教师培养培训整体规划之中,切实解决德育专(兼)职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要建立和完善表彰奖励激励机制。

学校要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班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切实落实班主任待遇,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学校要建立团委,各班要建立团支部,配备专职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要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德育课教师是从事德育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德育的专门力量。学校要按照德育课设臵和教学任务要求配齐配足德育课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等职业学校要高

度重视德育课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德育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德育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3.确保经费投入

要完善德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要合理确定德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项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要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应把建设适应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德育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基地纳入总体建设规划,并从基本建设费和设备费中给予保证。

4.重视德育科研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德育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建立德育研究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和业务咨询,为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工作指导。各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职业教育学会都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研究,充实研究力量,积极开展调研、学术研讨、成果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德育研究成果鉴定、奖励、推广机制。

5.营造良好氛围

德育课程职业学校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微课

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 既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又要担当起学子出彩人生的使命, 因而必须走深化课程改革、打造活力课堂、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创新路径。多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 虽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法等模式, 但通常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说教、灌输几乎还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两年, 很多德育教师选择“微课”作为突破口, 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 制造德育课程改革的“鲶鱼效应”。但如何更好地开发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微课, 让活力课堂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一种新常态呢?

一、微课的优势

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 通常为5~10分钟, 课例片段是主要内容, 按照职校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规律来看, 相对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 微课程是特定的“教学片段”。

微课的教学内容少, 主题更为突出,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微课的问题较为精炼, 更适合教学的需求。

微课的资源容量小, 微课中使用的课例片段以及相关的辅助资源容量通常为几十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能够在线观看课例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等, 还能够灵活地下载到手机以及电脑中, 实现移动学习。

二、开发微课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 瞄准目标, 提升教学时效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 制作微课时应从难点、重点或易错易混知识点入手。

比如,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目标确立”这一话题中有“SMART”方法, 这是目标管理的重要方法, 教材作为知识链接, 只是进行了简单罗列, 而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作为这样的难点, 在设计微课时, 教师可以先查阅网络相关知识, 组织知识点, 构思微课, 之后就应当写出微课的大概内容, 按照职校生的认知特点来挑选典型案例, 将这些目标管理的方法以及要求制作成微课,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进而在课堂中一起讨论预习中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如此, 便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二) 运用媒体, 创设多维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有相同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情境、同样的素材, 由于语言表达的局限, 很多时候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动画效果, 特定的声、光、色, 能很快调动学生的感官, 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以“就业准备”这一话题中的“信息收集”为例, 在设计微课时, 教师需适时加入丰富的图片、动画以及声色兼有的视频, 学生通过资源包下载下来, 即使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学习, 学会分析招聘信息的内容、知道如何收集就业信息, 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如此, 便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充分地运用移动设备来学习, 发挥微课与移动设备的优势。

(三) 借助认知, 提升学习效率

国外脑科学研究发现, 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最为集中, 10分钟以后就下降了, 学习效率也就大大降低。基于此, 微课的授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 不超过10分钟为佳, 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 教学必须要突出主题。同时, 教师在讲解时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有条理以外, 还要注意所创设的情景、选用的视频资料、文字材料、图片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 并且要简短、典型、易懂易读, 即越简单越好。

(四)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佐藤学教授说:“课堂不是同质性的空间, 而是交织着多样的思维表象的异质空间。”同时, 知识的社会性赋予学习新的含义, 即知识的社会协商。在研究微课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可相互合作,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通过交流, 异质性的学生个体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并在动态、发展的课程中开展师生和生生之间多维的、平等的对话协商, 共同创造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当然, 还可定期举办集体讨论会, 询问学生微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对于一些较为典型的小课题来说, 教师可先自己构思, 随后询问学生, 写出设计流程, 制作成PPT, 再转换成为微课,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反映, 假如学生的反映较好, 教师就可继续构思, 假如学生反映较差, 教师就应适当地对微课进行调整, 以免降低教学效率。

三、结语

运用微课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率, 树立大德育课观念, 教学与教育并行, 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教师要关注学生有无下载微课、下载后学习情况如何, 有没有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目标, 学生还有哪些不理解、不懂的需要解答。否则, 想通过微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达到教化人心、塑造性格、提升品质、陶冶情操的目的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65-73.

[2]胡忠平.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三部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1) :39-41.

[3]胡铁山.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综合化研究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程 课程改革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学生”。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应该完全融入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并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材近年来不断更新变化,但其目标、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社会需求仍存在矛盾,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教育,忽略实际应用导向,课堂教学仍以说教、讲授为主,不太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实施频率较低。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学生们对德育课程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

另外,德育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以考试分数为主,忽视学生实际行为表现和结果,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训练和评价反馈。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些课程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塑造发挥多大的效果,一旦应试结束,这些知识也就荡然无存了。

(二)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学习及行为习惯较差,却肩负着三年或五年后为企业及社会输送合格劳动力的重任。如何教育以及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摆在德育课堂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德育课真正远离说教而富有内涵,必须明确它所肩负的职能。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革:

1. 改革德育课程目标。学校德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学生实际,考虑未来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育人规格。

2.改革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依据总目标,从广义角度上说,确定德育课程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

德育内容五项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如果在理论上仅仅把德育视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

与此同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全面性,在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针一致性的基础上,可对教学内容作出不同幅度的增删。

3.改革德育课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现德育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推行职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论认为,德育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但对德育课堂教学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首先,职教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德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德育课程要体现知与能的多接口性,情意行的完美统一性。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再次,德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需求,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德育的课程和教材变化并不同步,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障之一。

换言之,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

(2)教学内容多元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要求“德育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因此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使德育内容多元化,以更好地体现“三贴近”的原则。①灵活多变选教材。对于规定的教材要用好,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这是基础和前提,然后主张要活用教材。在授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增补或整合。参照大纲,将教材内容划分为:必讲的,可讲可不讲的,不必讲的。这样一来,学生对重新整合过的课程较感兴趣,教师备课也做到了既突出了重点,又有针对性。②时事材料编教材。现在的职业学生比较关心国内外的新信息、新动态,关注国家的命运,因此,时事进课堂是德育课程教学的必然。德育课程与时事热点密切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德育课上的时事学习与探讨不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课上的参与性高,说明德育课与时事的结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是德育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好途径。③“职业生涯设计”进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其中一条德育目标就是“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应把职业指导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口。在实际操作中,要上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这门必修课。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确立人生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落实、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让学生既能真实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夯实基础。④用好“生活”大教材。“生活即教育”,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好身边的“活教材”,这不失为德育的又一内容。笔者认为,最实在、最有效的教育还是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学校、爱家乡、爱身边的人开始。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同学的可爱,体会父母的纯朴,感受老师的无私,然后交流感想、体味真情。这样的教育活动更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重视用好身边的创业成功的典型。例如可以整理编辑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案例和请已有所成绩的学长回校现身说法。

(3)教学形式活动化、多样化。如何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①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中许多人是极富表现欲的。作为德育教师,应该善于把握这些心理特点,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②积极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备课时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小节目,如时事发布会、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实践证明,在德育课堂中采用灵活的活动方式、形式多样的教学,可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认同,内化为道德实践行为,这样才能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4.改革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德育课作为一门课程总得考核评价,如何考核评价,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评价,直接影响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与深度。笔者认为建立客观、公正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日常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建立德育学分制,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汇总得出德育学分。具体如下:

德育课程学分构成及操作示意表: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方面同步推进,才能使德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凸显出来,实现德育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点,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健康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1]2号).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易晓明.新德育课程观的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02,(2).

[5]陈小冬.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性推进[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上一篇:教育专著教师读书心得下一篇:诗配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