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蔽德育课程

2024-05-22

高校隐蔽德育课程(通用3篇)

高校隐蔽德育课程 篇1

摘要: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促使隐蔽德育课程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关键词:德育,德育课程,隐蔽课程

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并由低级向高级和谐运动,尽管道德认识在道德发展中很重要,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对人的实际生活却更为重要。因此,“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主要获得道德情意方面经验的教育因素”[1]应该是高校德育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与显在德育课程(即认知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共同构成了德育课程体系。所以“现代学校德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加强德育策略,而隐蔽教育意图,则是现代德育策略的核心和关键”[2],然而,我们重视和强调德育课程中隐蔽课程,不仅在于充分认识这种课程的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保存这种课程教育的潜在性的前提下,促使它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一、隐蔽课程的德育价值

随着隐蔽课程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步认识到隐蔽课程对于德育的重大价值,“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些是显著课程所不及的”[1]。为什么隐蔽课程对于德育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笔者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德育影响是隐蔽课程的核心部分

与“科学实证主义”相对,隐蔽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它对人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其中德育影响的成分最大。美国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在《学校的德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蔽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因此他要求“利用隐蔽课程进行德育教育”,“唯一综合地考虑隐蔽课程的方法就是把它看作道德教育”。隐蔽课程是“道德发展的媒介物”,“讨论隐蔽课程的教育影响,就是讨论它是否可以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某种有价值的东西,或是否能使某种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得到传递”[4],可见,隐蔽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要正确理解隐蔽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5]。

(二)隐蔽课程对德育有重大作用

1. 隐蔽课程的特点增强德育实效性。

显著的德育课程在传递社会意识方面,痕迹最明显,并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不愉快而形成逆反情绪,而隐蔽课程由于教育目标的隐蔽性、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教育效果持久性等特征,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信息,并能增强显著课程教育的愉悦性。我们就个体道德的成长来说,无论是难易程度,还是从知行统一的角度,都存在一个道德信念的激发和巩固问题,而道德信念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根本问题,体现了道德的方向性和价值选择性。缺乏信念的支撑,任何外在的行为可以说都是一种不可靠的行为。但信念的培养绝不是通过某几节课或某几项活动就能够完成的,它是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经过认识、辨别、选择、实践和思想斗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这些特征,正是隐蔽课程的特征。

2. 隐蔽课程的施教方式激发德育主动性。

隐蔽课程相对显性课程,其施教机制主要借助学校的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将教育思想传递给学生;在接受机制方面,学生必须经历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才能最终掌握隐蔽课程传递的信息。在其整个隐蔽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地位,一种被尊重的地位,这必然使学生感到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回避了强制和权威教育的情绪逆反,使其以主体平等的角色置身于其中并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无意识地获得某种特殊知识和情感。“只有在人格受到尊重的条件下,在有尊重也尊重别人的人际关系中,人的德性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6]。

二、隐蔽德育课程优化建设的策略

(一)校园文化方面

1. 物质文化环境是基础。

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以整体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精神的因素。学校不仅要增设各种物质文化建筑设施,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底蕴上下功夫,用建筑自身的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护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作用。”

2. 制度文化环境是保障。

制度是学校工作有序运行和发展的前提,是整个校园建设发展的保证。学校的各种规章、守则和规范等集中体现出学校设计者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而这些规章制度一旦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对其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体现时代要求,又要针对教育内容和符合教育规律的原则,并抓好其具体实施问题。

3. 精神文化环境是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校园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其教育途径主要是通过集体舆论、暗示、从众等方式,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学校要通过改进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来形成良好的校风,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社团方面

1. 提高社团骨干素质。

社团骨干是决定一个社团发展的关键,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全体社员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个人的素质、能力可能是社团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团校、学生干部培训班要有计划地举办社团干部的培训班,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笔者认为,尽管社团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是,作为社团领导机构的产生,一定要由民主选举产生,否则,尽管由上级推荐或前任领导任命的领导有能力担当此位,但对普通社员来说很容易激发不服、难以接受的消极情绪反映,进而加大社团工作开展的难度。

2. 提升社团活动品味。

开展活动是社团存在的主要目的和必要手段,更是社团凝聚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大学生社团“为活动办活动”的急功近利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满意度不断下降,以致有些社团不断的失去社员,其原因正是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不高。虽然大学生社团是非正式组织,成员入社自由,流动性大,但要维持社团自身的相对稳定,就必须提高活动的文化品味,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社团的影响力,以社团活动的质量赢得大学生才能使本社团永葆活力。

3. 增强社团评优活动的参与度。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举办的“优秀学生社团”、“优秀学生社团标兵”或“星级学生社团”等评优活动,在增强意志、激发动力、规范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社团不仅是评优的对象,更是评优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和了解评优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每个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在参与中学习可能比简单的得到评选结果更有利于“下榜”社团吸取上榜社团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教训,这种民主的参与可不是熟读评选章程→积极上交参评材料→得到结果→参加表彰大会等表层的所谓的参与能实现的,要更好的发挥社团评优活动的功效必须增强透明度和参与度。

(三)课堂方面

1.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领导人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他们在课堂上的思想品德、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表现,都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和最生动的模仿样板,所以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素质而强化其“人格感召”的权威,通过改进教师的领导方式形成民主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的交往环境和社会关系结构。正如《论语》中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身教更胜于言教。

2. 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校园文化氛围的具体化和独特存在形式,是特定的教学环境作用下所产生的人际关系、情感体验等的综合表现。积极的课堂气氛,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交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内聚力;而消极的课堂气氛,却会障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交流,甚至产生紧张或对立的情绪体验,以冷漠与敌视代替团结与合作,从而破坏班集体的建设。课堂气氛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目标调整、教法调控、信息调控和情感调控等有效措施来创造和调控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努力提高班集体的内聚力。

参考文献

[1][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12-314.

[2]林斯坦.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J].教育评论,2001,(5).

[4]H.Giroux and D.Purpol(Eds.).The hidden curricu lum and moral education[M].San Francisco:Mc Cutchan,1983,61-81.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百科学出版社,2001:278.

[6]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

高校隐蔽德育课程 篇2

论文摘要:随着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认识到了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性。体育隐蔽课程教育具有文化性、行为性、依附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敬业精神、较强的业务素质、一定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情感素质。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体育隐蔽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它是通过学校的体育物质环境、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师的行为方式和在体育教育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等内隐的间接的文化因素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教师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尤其是对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更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教师,加以积极地引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隐蔽课程的涵义

隐蔽课程是指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教学风格、课堂规则、按能力分组等,是一种隐蔽的或者是还未得到认可的教师经验,但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可以说,隐蔽课程是文化的反映,是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教养、精神境界以及尊重他人、尊重自我在个体身上的集中表现,并通过教学、教师的行为等方式同正规课程同时起作用。

隐蔽课程教育既取决于教师对体育教育意义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内心境界。隐蔽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设计,主导权在于体育教师,所以弘扬什么精神,发展什么文化传统,提倡什么品质和培养什么能力等等,都是隐蔽课程教育所要涉及的方面。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对此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认识和体现,真正把能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的、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隐蔽课程教育之中,进而把学生发展成全面的人。

二、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的特点

(一)文化性

高校体育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因此被列入其课程的内容就有可能被继承、发展,尤其是体育文化功能的教育就能得以具体化。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和社会规范,也是人的社会化的手段。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涵,它是一种以人的体育行为特征的社会现象,是由人对体育的需要、思想理论方法等观念形态的内容和外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体育活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规格和设施构成的,包括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的复杂整体,而隐蔽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也是多种精神和物质因素构成的。所以体育课隐蔽课教育也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积累起来的文化价值(含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提高,蕴含在体育课程教育中的文化特性,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陶冶与影响,其中的体育文化特性对学生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实质上,体育教育过程也是将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中“唤醒”的过程,即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过程。可以说,体育课中的文化性也是多种精神内涵的整合,它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构建,而这一构建又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水平和变迁,反过来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行为性

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中的行为性,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行为影响,包涵着行为的思想情感性、伦理道德性、知识品位性、智慧能力性等,是以其外延的行为来评价的。体育课不同于别的课,它是以操作行为、身心互动和课堂指标为特点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要求体育教师把内心的精神境界外化在身体行动上,进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身教”的影响。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课堂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素颇多,但教师外延行为乃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为不同的教师行为会造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以及给学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如行为的动作、表情、举止等。可以说,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心理环境,正是决定学生行为表现积极性高低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三)依附性

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价值并非完全直接显现于学生身上,它所携带的教育信息只能部分地被学生直接吸收,而相当部分则依附于其他载体间接地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行为、校园文化、各种人际关系都携带着体育隐蔽课程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暗示、学生的模仿、互相感染、彼此认同、榜样学习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收这些信息,从而受到教育。体育教师的教育意向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

三、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1]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榜样和道德形象。因此,体育教师要作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的课堂常规,首先自己要遵守。例如不迟到、不早退,体育教学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以及着装要求等,教师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树立起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爱和体贴学生。教师的爱心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巨大磁铁,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和体贴,不能真正和蔼平易地对待他们,是不可能从心底里获得学生的喜爱的。

(二)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特点,体育教师往往要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承担课外活动和体育训练等繁重任务,因此,体育教师需要付出比一般学科教师更多的心血和劳动。高尚的敬业精神、坚定的奉献信念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三)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

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活动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几分钟精彩的讲解、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等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较强的业务素质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体育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体育器材的合理摆放美、学生队伍的组织美、练习时的队型设计美、教师的仪表仪态美、教师的语言美、示范动作的形体美等等。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精神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美学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五)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质

体育教师情感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

用心

爱心

专心

系,也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2]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体育教学整体发展的动力,师生之间的协调和适应会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而且,师生沟通,情感融洽,有助于形成师生的亲密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人格平等的原则,事事尊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用真诚的情感打动学生,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发挥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情感导向作用。

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用心

爱心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和师生访谈,参照社会研究方法和教育评价问卷的范式设计了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并采用专家特尔菲法和内部一致性检验方法分别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检验。对四个年级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90份,回收率98.89%,有效问卷881份,有效率97.89%;发放体育教师问卷148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8份,回收率95.95%,回收有效率93.24%。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认知度调查

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占10.14%,52.90%的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97.83%的体育教师获取有关体育隐蔽课程信息来源于查阅体育学术期刊、论文和阅读相关书籍。从整体来看,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了解较少,其理论知识较缺乏,势必会造成体育教学中对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将体育的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有机结合。

2.2 体育隐蔽课程物质文化要素现状分析

学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地理因素构成,如体育场地面积的大小、场地设施的建设、各种器材设施的造型、布置、场地周围的绿化美化等构成,而这些隐性因素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体育课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硬件设施。

2.2.1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能否满足学生上课、锻炼需求”的回答集中在基本满足和较少满足的选项上,分别有42.75%的教师和39.8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有37.68%的教师和45.18%的学生认为较少满足需求。由此看出,学校的体育场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活动、锻炼的需求;学生“对于在运动场外利用学校空间和各种边角地合理安装、设置各种体育器材、设施的满意度”一般,只有23.04%和22.47%的学生认为学校充分利用和较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育活动的能力和身体素质,由于场地设施、器材的不足,使得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青年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锻炼来发展身体,也成为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2.2.2 体育场地绿化现状

体育场地的环境绿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靠近绿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在调查中发现56.53%学生和66.42%的教师反映学校对场地周围的绿化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应引起学校关注,加强校园的绿化,因地制宜,建设美化体育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2.2.3 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现状

对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布局,有利于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有95.65%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场地设施布局的改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92.75%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89.44%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和条件的改善对自身的学习效果、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体育隐蔽课程中改善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条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能根据课程内容针对性的设计、布置场地的人数却不多,只有13.04%的教师会经常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对场地进行设计、布置;74.42%的体育教师只是根据需要偶尔进行设计。这一结果说明多数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利用其功能进行设计的还太少。

2.3 体育隐蔽课程精神文化要素现状分析

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因素构成的,包括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关系)、学校所形成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广播及宣传栏对体育的宣传等)、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等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乃至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忽视、巨大的潜在影响力。

2.3.1 体育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现状分析

体育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程度调查显示:94.93%的体育教师认为师生、生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较大;49.94%和24.06%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关系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影响和比较有影响,23.61%的学生持一般态度,2.38%的学生认为不太有影响和没有影响。

师生、生生关系和谐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非常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学生人数占95.46%;所有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所教班级师生关系和谐、比较和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很重视师生、生生关系的建立;但只有73.91%的教师和74.46%的学生认为生生关系非常和谐和比较和谐,在体育学习中只有64.67%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能够总是或者经常互相帮助和鼓励,35.53%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互相帮助和鼓励,从调查问卷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多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关系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持一般、不太有影响和没有影响,这一点值得教师注意,应分析其原因,利用开展体育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人际关系的交往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育隐蔽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调查结果看大学体育教师在学生面前多数以朋友或朋友和老师之间的身份出现,师生关系融洽。从我们对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封闭专制的传统师生关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思想感情,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于大学体育教育工作来说则是迈出了一大步。

2.3.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状况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氛围与环境,是师生共建的一种校园文化,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每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教学实践也证明,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气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并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而调查发现1.45%和24.6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比较重视,39.86%和8.70%的教师认为不太重视、不重视;15.94%和15.22%的教师认为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非常重视、比较重视。这些数据说明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这也就限制了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形成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校从未举办过体育艺术节,学校的宣传栏中涉及体育内容的栏目很少。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领导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价值观,没有明确认识到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

2.3.3 体育教师的素养状况调查

体育教师的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对学生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素养是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们给出的十七项选择中,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前六项素养品质依次是:对学生有耐心(77.98%);理解、爱护学生(74.23%);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69.47%);知识丰富、技术全面(68.67%);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56.53%);能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52.78%)。教师认为应具有的品质依次是: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84.11%);知识丰富,技术全面(83.09%);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74.46%);品行端正,为人师表(70.72%);能给每个学生以积极的鼓励(68.22%);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66.63%)。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和教师的选择中除了知识丰富,技术全面属于专项能力外,其余都属于教师的职业修养范畴。

从学生和教师对教师应具有品质选择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中选率最高的是对学生有耐心和理解、爱护学生,而教师的选择中前六项没有这两项,由此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教学”也没能引起教师足够的注意。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负责态度,而且还要以学生为本,理解、尊重、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趋向等都与教师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能友好谦虚的和学生交往,能以平静、严肃和积极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隐蔽课程了解较少,建议加强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和继续教育。

2.体育隐蔽课程目前仍处于自发利用阶段,还没有达到完全自觉利用阶段,建议尽快合理制定学校体育隐蔽课程建设目标,使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地结合。

3. 改善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要素,合理配备并安置学校体育物质设施。

4. 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整体比较和谐融洽。但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不够,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有偏差,还应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挖掘有利于体育精神文化发展的要素全面推动体育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整体优化

摘要: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是当前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普通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现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隐蔽课程,实施,现状

参考文献

[1]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45-247.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28-230.

[3]张自力,陈飚,谢风辉.试论隐性体育课程的本质、结构和特征[J].中国学校体育,2004,(1):62-63.

[4]曲宗湖,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

上一篇:执法理念下一篇:Notes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