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劳动关系

2024-08-05

隐蔽劳动关系(共10篇)

隐蔽劳动关系 篇1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学科中心论”的影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表现为:重视体育显性课程,忽视体育隐蔽课程,课程结构较为单一,重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隐蔽课程是当今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体育隐蔽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弥补了传统体育课程(显性课程)的教育缺陷,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体育课程的完整体系。但是,目前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却迟迟难以发挥和实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体育中控制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体育课程内部,如,场地、器材、情景等所衬托出的文化因素,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影响。因此,研究影响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文化对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与特征

1.1 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

隐蔽课程,有人也称“隐性课程”、“掩盖课程”、“潜在课程”、“无声课程”、“非书面课程”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没有被正式列入正规课程计划,但又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通过学校环境,有意无意地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体育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1]。” 可见,其本质是体育文化。

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成分是除体育显性课程之外的各类体育文化。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构成了体育课程的整体,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

1.2 体育隐蔽课程的特征

1.2.1 内隐性

正如“隐蔽”一词所表述的那样,体育隐蔽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不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的、外显的,而是隐蔽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传授的痕迹不明显,看不到外显教育过程,是深藏于显性体育课程背后,或隐蔽于学习活动的各种过程、细节、状态之中的。学生进行学习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上述各种情况和细节之中的体育隐蔽课程的影响。

1.2.2 多样性

体育隐蔽课程涉及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园体育物质、精神文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人格和教育行为、体育学习气氛等等,范围相当广泛,形式多样。

1.2.3 依存性

体育隐蔽课程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它的功能。体育隐蔽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是具体的人、事、物及相应的活动中。例如,体育教师、体育物质环境、体育气氛等等。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通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向正是随着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品质。

1.2.4 稳定性

体育隐蔽课程一旦对学生产生了效果,那么它对学生的影响是较稳定的。显性体育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和动作技术往往出现考过就忘的现象,但学生长期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熏陶”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对体育的态度、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则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甚至能够持久地伴随人的一生。

1.2.5 定性评价

体育显性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比较容易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用测量手段加以量化,但对体育隐蔽课程来说,却是十分困难的,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价值的,这些要素难以用量化的方式确定下来。所以说,目前仍以定性评价为主。

2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与功能

2.1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

体育隐蔽课程包括体育物质文化要素和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体育物质文化要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视觉看到的包括学校建筑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以及生态环境、教职工的服饰、校徽、校旗等由学校物质环境构成的一切文化。

对这些隐蔽课程的安排要求要做到:体育设施设计应该现代或者比较前卫、颜色造型科学、环境幽雅,体现人文关怀;体育器材应安全、舒适,体育场地的规划应当合理而且适宜性强,还要考虑到生活布局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等因素。特别是生活布局很重要,比如学校对饮食、洗澡时间的开放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学校图书报刊、体育文化宣传橱窗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行为准则,班级体育风气、体育教师师表作用、师生人际关系。学校的学风、校风以及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它间接感染学生自觉从事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的为人师表给学生直接起着榜样示范和暗示作用。教师的语言、服饰、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授课方式、示范动作乃至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觉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进行着模仿,并结合自身进行筛选、加工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谐、快乐、轻松、活跃的体育课堂或集体体育活动氛围会放松学生心情,有利于个性的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2.2 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2.1 文化渲染功能

体育隐性课程涉及人类文化的多个侧面,包括管理体制、人际关系、风俗习惯、典章礼仪、意识形态、知识经验、价值规范、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因此,学生置身于学校这一微型社会中,沐浴着纯净化的学校体育文化,会获得丰富的对体育文化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经验。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2.2.2 陶冶情感功能

美化的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陶冶,而且学校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

2.2.3 激发体育兴趣功能

学生课外接受实体性精神文化的影响,会对体育产生兴趣,例如,广泛地阅读体育书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体育教师艺术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激起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

2.2.4 触发灵感和直觉功能

体育隐性课程中的物质文化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的各种要素能够形成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获得某种特殊知识,感悟体育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从而触发灵感和直觉功能。

2.2.5 发展想象力功能

体育隐性课程中的物质文化具有直观性,各种非制度文化具有情境性,学生课外阅读的体育类读物所描述的对象具有形象性,它们是扩大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手段。

另外,除制度文化外,绝大多数体育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对学生的影响都不是粗暴的介入,也不是恣意的教化,学生接受时具有充分的自由度。这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来说无疑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有利条件。

3 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1 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体育隐蔽课程的认识,对本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建设要明确目标、精心设计、加强管理。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长远意义在于实施完整性教育,同时,领导应充分重视隐蔽课程将其纳入教育计划,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其顺利实施。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隐蔽课程自身的性质决定我们不可能以某种法定形式,比如,课程方案做统一要求,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应尽力避免形式主义,必须要有实在的或者说实际的操作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执行相宜的职责,统一组织、策划、监督和实施。

3.2 学校体育物质文化设施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基础,这些硬件设施能否落实直接影响到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合理的场地布局、充足、完善的体育器材、悦目的色彩搭配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人均使用的运动面积达不到要求。因此,要广开思路、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增加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3 体育课程评价方式

体育隐蔽课程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实现体育隐蔽课程的价值,这些要素难以量化。必须有教育监督与评估体系,来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位置。因此,应建立一套从受教育者角度出发,由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设计、研究尽量反映体育隐蔽课程的评估体系。这是保证学校实施和运行体育隐蔽课程的关键和体现效果的必然措施。

3.4 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素养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体育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观察、模仿的主要对象,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影响他们的个性形成。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性表现、知识阅历、兴趣爱好、教育方法、行为习惯等无不作为个体文化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多才多艺、组织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给学生一种博大精深、触类旁通的感觉。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强,人格魅力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并能使学生产生无比的安全感、信赖感、敬畏感。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注重自己的言行。同时,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一种强有力的隐蔽课程内容。

3.5 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体育精神文化的主要通过定期的有计划的体育板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节目的播出,体育书刊借阅制度的形成等方式影响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可通过定期主办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文化节、学校运动会、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形式,开展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等多种体育精神文化活动,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和教风来实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从而使他们产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以积极的行动加入文化活动的行列。

3.6 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沟通

体育隐蔽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还要注意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保持学生在认识上的一致性或者说尽量趋于一致,也就是说要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生通过社会上或者在家庭中的所见所闻与学校学习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认识上的反差,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是绝不能忽视。要经常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解、座谈、问卷等形式,随时掌握第一资料,以便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在设计学校的体育隐蔽课程时,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到社会、社区和家庭环境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应该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三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见图),使之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让它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2]。

学校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体育隐蔽课程实施的阵地,社会与家庭因素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学生通过社会上或者在家庭中的所见所闻与学校学习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容易形成的认识反差。所以,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反作用。因此,学校要成立相应的“处”和“室”(如上图)来统一运作、协调,从而加强体育隐蔽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转。

4 建议

1.学校在加强体育隐蔽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转时,应尽快建立学校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新体系,处理好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的关系。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到社会、社区和家庭环境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应该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三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2.要结合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把体育隐蔽课程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正确引进先进的体育隐蔽课程教育经验,建议成立体育隐蔽课程研究室,认真搞好隐蔽课程的教育研究;体育隐蔽课程的整体优化,应以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为突破口。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的有特色的路子。

3.要重视学校体育课隐蔽课程教育的潜在文化性,尤其是体育文化影响、传承作用;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体育教师进修制度,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在教育经费仍较为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体育物质文化要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办法,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条件,发挥各校园的优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器材设施,合理做好布局工作。

摘要: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为切入点,系统的分析了影响体育隐蔽课程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认为,影响体育隐蔽课程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物质条件、学校体育风气、课程评价、教师素养和社会、家庭因素。进一步探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体育隐蔽性课程实施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隐蔽课程,教学法,影响因素,关系

参考文献

[1]姚蕾.我国体育隐蔽课程体系的理论构建[J].体育科学,200l,(4).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实施原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3]姚蕾.对我国体育隐蔽课程本质及特征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1,(5):56.

[4]胡庆山,等.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86.

[5]陆为群.高校隐蔽课程与学校建设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6):132-133.

[6]房斌.关于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161-162.

制度的隐蔽逻辑 篇2

那么,官僚制其权力来源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运作的呢?我们把它划归为官僚制与效率的关系,官僚制的权力来源,官僚制与民主的关系。

由于学科的不同,对官僚制的研究形成了不同范式。作者在此书第一章里首先归纳了三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对于官僚制与效率的关系的分析:

(一)组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研究社会中各种形式组织的一般共性和提升组织效率的可能条件。韦伯认为各种组织的理性化结果就是采用了官僚制。他总结了官僚制所具有的四个最主要的特征:层级制,连续性,非人格性,专业化。换言之,官僚制是一种专业分工的结果,是一种严格程序理性的产物。在官僚制中,人成了组织机器的一个零部件,严格按照规章办事,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这种机械化的科层制固然能够高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但却缺乏应变能力,因此具有相当大的保守性。

(二)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关注组织的收入来源,将官僚制界定为一个非市场的组织,它依靠拨款而非市场获得收入。市场是一种横向的,平等交易的机制,官僚制则是一种纵向的等级制度,“通过有意识地行使权威强制的结构,纵向的协调人们的行动。在层级制中,人们按照定义就是不平等的”。那么官僚制存在的合法性何在呢?作者认为,官僚制的存在可以从市场的前提中推导出来。科层的官僚制能够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提供公共产品,从而降低社会成本。然而由于官僚制规避了市场竞争,所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官僚制必然是无效率的。但近来的反对者则提出了一些理论试图证明官僚制也存在一定的竞争机制。一种观点认为组成官僚系统的各个部门为了有限的财政拨款而竞争,另一种观点认为选举市场的存在也使得官僚系统受到间接的竞争压力,而这样的竞争也同样会提升官僚制的效率。

(三)公共行政管理学:“官僚制在这里意味着与私人组织中行政管理相对的公共行政管理。”该种范式中,官僚制的公共性和政治性使得官僚制的效率分析变得困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不能唯效率马首是瞻,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为了实现正义、公平等价值而牺牲效率,这一点在行政程序中尤为凸显。然而效率依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更是被人们愈发重视。于是,人们倾向于认为有效的行政管理依赖于公共服务精神和公共责任程序。

综上,组织社会学关注的是组织结构问题,因而其效率问题实质上是组织形式和结构对目标和环境的适应力问题;政治经济学以利己的经济人为前提假设,其效率问题是如何协调官僚的私人利益和官僚制所要服务的公共利益问题;公共行政管理学关注的是文化和责任问题,其效率问题实质上是组织文化和责任机制与目标之间的合宜性问题。以上的各种范式既有其独特的视角又有其特有的局限,因此在这个科际整合的年代,作者认为“我们需要一种一般的官僚制概念,也需要一种官僚制的类型学”。换言之,作者采纳了韦伯的最为宽泛的官僚制概念,同时也吸收了不同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视为一种官僚制分类标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官僚制具有保守性、自利性,具有独特的组织文化,这些特征使得“政策的内容,而不仅是政策的实施,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特性的系统化影响”。

在解释官僚制的权力来源时,韦伯和马克思给出了不同的回答。韦伯认为社会的官僚化是专业化和分工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与技术的进步、分工的精细化相对应的是各种形式的组织日益庞大和复杂,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必须要有专业管理人员才能满足管理和协调的需求,才能提高效率。官僚正是在社会进步和分工中逐渐形成并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官僚制的产生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另一方面其扩张又限制和威胁着个人自由。官僚化的世界是一个秩序化安定化的世界,官僚制成为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另一种权威,如果这种权威没有某种对抗因素从而达到某种“权力均衡”,那么创新、冒险等精神以及个人自由都将被窒息,我们都将成为一个机器人,故步自封于一个铁笼中。韦伯的这种理论为其后的社会实践所证明。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各国实践中,市场被取消,生产分配都依赖一个官僚系统,这样一个官僚系统由于承担着史无前例的社会功能,因而具有史无前例的权威。又由于意识形态等各种原因,各国的行政相对封闭,没有有效的民主制度,所以没有一个能够对官僚系统进行制衡的力量。很快地,“通过官僚化的过程,工人阶级为确保自身的解放而创建的各种制度转变为使其从属地位永恒化的机构”。在韦伯看来,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才能拥有同官僚制进行对抗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私有财产,市场的力量,结社的自由以及广泛的民主等。然而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韦伯也不认为民主代表着真正的个人自由和大众权利,因为“在官僚制的时代,这仅仅是一个幻想”。韦伯著名的领导民主理论认为,民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选择一个领袖对官僚进行指导和制约,一是使不称职的领袖下台。这种代表着自由主义的个人精英式民主理论对传统的民主理论做出了重大的修正,在某种程度上调和了古典的民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分歧。官僚化理论在韦伯的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官僚化制度被视为现代化过程的关键制度,其权力来源于人们的工具理性和效率追求。与此相对应的是,马克思从阶级分析的立场出发,认为官僚制首先是一种阶级控制的工具,纯粹的技术和行政管理则是官僚制的一个次要的功能。然而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在消除了阶级对立以后,官僚制经历了一个异化的过程,在东欧某些国家甚至取代无产阶级成为一个新的统治阶级。托洛茨基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各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社会状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官僚制确保了一种快速的工业积累,是当时普遍落后的社会主义各国不可或缺的选择。然而这种功利主义的理论并未给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命运以有说服力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官僚制的权力问题是一个为保持对劳动力的社会控制所必需的权力的高度集中问题”,官僚制的权力根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权力。

前面的分析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认为官僚制和民主都是对立的,然而作者毕瑟姆却不认同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观点。作者认为官僚制和民主之间不存在韦伯所谓的对立。因为现实中的民主是少数对多数的服从,而不是全体一致的同意,这意味着民主本身包含着强制。官僚制正是民主本身所必须倚仗的制度。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大众的压力,意味着民众要求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也必然导致政治领域的扩张和官僚制的强化。由此可见民主和官僚制具有内在的相容性和依赖性。我们的现实追求只能是一个官僚的民主制或者民主的官僚制,作者认为这样一种制度应该具有下面三个特征:专业建议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平等而透明的咨询渠道;在公共服务的酝酿过程中对公民负有解释责任。然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以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官僚制和民主的关系呢?通过进一步分析官僚制的运作过程,作者发现官僚制的一些社会功能使得它必须走向独立和自我封闭。这些社会功能有:对未解决的社会冲突的管理;中央过分扩张的态势;保护国家的安全利益等。换言之,并非官僚制本身反民主,而是官僚制的某些社会功能使得它的信息垄断能力和组织能力变得反民主。之前的学者正是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将官僚制的社会功能误解为官僚制属性本身的缺陷。一种为了确保民主而建立的机制反过来又限制和阻碍了民主,这正是民主的悖论。然而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如果我们要扩展民主实践自身的领域,就需要既理解这种能力的价值,又理解这种能力的局限”。

官僚制作为一种相对封闭的制度,其自身运作的逻辑对于理解整个国家制度运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韦伯式的官僚制中,官僚是非人格化的,官僚制的负面功能源自官僚制结构本身;在马克思的官僚制中,专业化的官僚意味着控制和压迫;毕瑟姆的官僚制在承认官僚制对民主的阻碍的同时,却又表明这是民主自身的吊诡。然而现实中的官僚制却并不是前面三位学者所设计的“理想型”。官僚制是对官僚的制化,而官僚和制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大异其趣的形式。这些形式在保持官僚制的共性的同时,却也使官僚制对整个制度的演变按照不同的进路发挥着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常常不在阳光之下敞露,而是通过一个个利己的官僚在各种可能的行为选择的总体作用下发挥效能。这种作用常常隐没在冠冕堂皇的辞藻背后,包裹在规范的形式外表之下,构成了制度运作的隐蔽逻辑基础。

隐蔽劳动关系 篇3

刘易斯(1954)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存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工资水平为现代部门提供无限数量的劳动力资源。尽管刘易斯并没有直接提出农业存在隐蔽失业和农业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观点,但他实际上隐含了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肯定回答。

拉尼斯-费(1961)利用边际产出、制度工资等范式发展了刘易斯模型中隐蔽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他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为零,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拉费称其为“多余劳动力”;第二个阶段,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大于零但小于平均产出量(或制度工资),劳动力转移会影响农业总产出,这些劳动力以隐蔽失业的形式存在,拉费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这些过剩劳动力统称为“伪装失业者”;第三阶段,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甚至超过平均产量,农业劳动力工资不再等于制度工资,农业部门完全商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全部完成,不再存在“伪装失业者”。

舒尔茨(1964)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批评了刘易斯的零值边际劳动学说和隐蔽失业观点。舒尔茨认为,刘易斯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如果考虑到季节性,农业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则并不为零,不存在农业隐蔽失业现象。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舒尔茨利用印度1978—1979年流行性感冒对其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的历史事实,说明了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并不为零,不存在所谓的“隐蔽失业”。

为了统一刘易斯和舒尔茨在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和隐蔽失业问题上的相反观点,森(1966)提出了“每人边际产品”和“每人每小时边际产品”的概念。王检贵(2005)将这两个概念提炼成农业劳动力弹性工作负荷模型。根据王检贵模型,当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时,要维持农业总产出不变,只能依靠提高农业留守人员的工作负荷,王检贵将这部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提高留守人员的工作负荷,则农业总产出不得不减少,这部分抽走的劳动力称为“隐蔽失业者”。

纵观上述学者对隐蔽失业问题的观点,可以看出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刘易斯和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社会是否存在隐蔽失业的观点完全相反;拉—费三阶段模型所指的边际产出是“每人的边际产出”,这正是舒尔茨批判刘易斯的症结所在;森和王检贵没有将季节性特征变量明确纳入进去。可见,前人对农业隐蔽失业研究的缺点在于,他们要么是从劳动时间或劳动力数量单一视角出发,要么是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据此,本文在总结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拟从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双重视角建立一个农业季节性隐蔽失业模型,试弥补众学者在该问题上的缺陷。

二、模型的假定和图形基础

(一)假定

1. 假定农业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大于0,且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 当农业劳动时间边际产出小于平均产出时,假定农业劳动时间获得的收入等于平均产品。这个收入称为“劳动时间固定制度工资”,它不是由市场力量而是由习惯和道德因素决定的,且具有变化的粘性特征。

3. 与工业生产过程不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将减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的替代空间。

4. 假定农业产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相互独立的外生变量,农业产出由市场需求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技术的单一函数。

(二)模型构建的图形基础

图1为农业总产出曲线图,横轴代表全体农业劳动者在一年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总劳动投入时间,T+为其最大值,纵轴表示农业总产出。曲线f(Q)和h(Q)代表农业总产出函数,切线t1和t2的斜率表示切点处的边际产出。根据假定(1),有f′(Q)>0,f″(Q)<0。

图2为农业等产量曲线图,横轴表示农业社会一年中人均劳动时间,N+为其最大值(N+的理论值为365天×8小时/人),纵轴表示投入的农业劳动力数量。Q(TA)是一条双曲线段,表示当农业总投入时间为TA时,农业劳动力数量和人均劳动投入时间的不同组合会得到一个相等的产量QA,它是一条等产量曲线,也是一条等总劳动投入时间曲线。同样,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其他等产量曲线。

图3为等人口农业总产出线,横轴表示人均劳动时间,纵轴表示农业总产量。图2中水平线P1A1B1表示,当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为P1时,不同的人均劳动投入时间和不同的农业总产出存在各种不同的组合。这种组合关系可通过图3中的曲线Q(P1)表示出来。Q(P1)曲线是图2中P1A1B1的一个映射,反映的是同一种经济关系,是一条等人口农业总产出线。同样笔者可以画出一系列其他等人口农业总产出线,它们分别反映各种不同人口数量下的农业产出情况。

图4为平均产出线和边际产出线图,横轴表示人均劳动时间,纵轴表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根据假定(1)和平均产出的含义,应存在一条从左至右不断下降的边际产量曲线和水平的平均产出线。

三、模型的建立和结论

(一)隐蔽失业和总剩余劳动时间的定义及其转移阶段划分

给定如下定义:

定义1农业隐蔽失业和总剩余劳动时间:隐蔽失业是指总劳动时间边际产出小于其平均产出时存在的失业;总剩余劳动时间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延长留守农业人口的工作时间而替代的总劳动时间。

图4中,根据假定(2),在D0的右端,尽管MP<AP,但农业劳动时间同样要获取“固定制度工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存在(N+—N-)单位的剩余劳动时间,总剩余劳动时间为Tts=PM×(N+—N-)。此时,如果人均投入劳动时间从N+减少到N-,则农业总产出将从QM减少到QA的水平。但由于这时的边际产出小于“劳动时间固定制度工资”,则Tts数量的总劳动时间处于隐蔽失业状态,D0点右边阶段存在隐蔽失业与劳动时间总剩余。在D0的左端,AP<MP,总劳动时间的减少会引起农产品供给量的下降,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将获取一个与工业劳动力相等的市场工资,农业生产转入商业化阶段,D0点是商业化转折点。D0点左边阶段的隐蔽失业消失,农业劳动力开始商业化。据此,笔者得到如下结论:

结论1劳动时间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的大小比较关系是区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和隐蔽失业存在与否的标志,也是划分其转移阶段和商业化阶段的标志。当MP<AP时,存在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和隐蔽失业;当AP<MP时,则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和隐蔽失业。

(二)隐蔽失业的分类、结构和衡量

定义2绝对隐蔽失业者和相对隐蔽失业者:绝对隐蔽失业者是指,可通过延长留守农业人口的工作时间,确保农业产出不会受到影响而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那部分劳动力;相对隐蔽失业者是指,即使将留守农业人口的工作时间延长到理论最大值,农业产出也将受到影响而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那部分劳动力。

假定目前的农业总产出量为QB,等产量线段BMB1与Q(P1)和N+MM共同相交于点B1(图3中假设三点共同相交于一点是合理的,因为QBB1必定与某条等人口产量曲线相交于它的最高点),BM和B1是两个特殊的点。BM表示如果有PM数量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则要得到QB的农业总产出,需要的人均最少劳动时间为N0;B1表示要得到同样多的农业总产出,如果投入的人均劳动时间延长到最大值N+,则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从PM下降到P1。这表明农业劳动力数和人均劳动时间存在替代关系,它使数量为(PM-P1)的劳动力投入减少效应可通过数量为(N+-N0)的人均劳动时间投入延长效应而得到补偿,从而确保农业产出不会受到影响。数量为(PM-P1)的隐蔽失业就是绝对隐蔽失业,从劳动力数量的角度看,它的边际产出为0,数量的减少对农业产出没有影响,可以也应该彻底转移。当(PM-P1)数量的绝对隐蔽失业从农业部门中转移出去后,剩下(P1-P0)数量的劳动者滞留在农业中,它的劳动时间边际产出MPB小于其平均产出AP,仍处于隐蔽失业状态。与绝对隐蔽失业不同,这部分劳动力的减少会引起农业产出的下降。(P1-P0)数量的劳动者就是相对隐蔽失业者,从劳动力数量的角度看,它的边际产出不为0,为了确保农业产出不受影响,相对隐蔽失业不能转移,农业商业化进程受到阻碍。由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2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农业产出水平决定了绝对隐蔽失业和相对隐蔽失业的大小和内部组成结构。绝对隐蔽失业的消除不会影响农业产出,可彻底转移;相对隐蔽失业的减少会引起农业产出下降,从而使相对隐蔽失业转移受到阻碍,无法向绝对隐蔽失业顺利转移。

(三)季节性和非季节性隐蔽失业的区分和衡量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特征,如稻谷的最长允许收割时间跨度不能超过N*天。当存在季节性限制时,人均最大投入时间从原来的365天×8小时缩短为现在的N*天×8小时。这种变化可通过在图形2中做一条新的人均最大投入劳动时间限制线N*M*表示出来。N*M*表明,在季节性约束下,要得到QB的农业产出,投入的最小农业劳动力数为P2,而不是P1。图形3中的Q(P2)是与最低农业劳动力数P2相对应的等人口产量曲线,Q(P2)与BMB1相交于B2,与B2对应的人均劳动投入时间为N*。根据假定(3),当农业总产出量为QB时,Q(P2)曲线以下的等人口产量曲线将变成虚线。即只要农业劳动力数小于P2,该农业社会的产量就会受到劳动力不足的威胁。为了分析季节性特征给隐蔽失业和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有如下定义:

定义3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和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是指,即使考虑季节性约束的存在,把他们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也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的那部分隐蔽失业;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是指,如果考虑季节性约束的存在,把他们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会影响农业总产出的那部分隐蔽失业;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是指不是由于季节性特征的原因而导致的隐蔽失业。

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过剩,而季节性和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是农业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从大小来看,(PM-P2)是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P2-P1)是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P1-P0)是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其中(P2-P1)数量的失业在这里具有特殊性,当不存在季节性约束时,它是绝对隐蔽失业,当有季节性约束时,它变成了相对隐蔽失业。如果一个社会的农业生产没有季节性限制(事实上不可能),则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将全部向绝对隐蔽失业转化。在这里,(P2-P1)数量的失业具有相对和绝对隐蔽失业的双重身份,二者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为了保证某种季节农产品的生产不受影响,要留用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延长这些农业留用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确保农业总产出不受影响。据此,可得如下结论:

结论3农业隐蔽失业人口数等于季节性绝对、季节性相对(或非季节性绝对)和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之和。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和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可相互转化,季节性特征的强弱决定了二者相互转化的范围。

(四)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隐蔽失业的影响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f(Q)往上移动到新的位置h(Q)(见图1),边际产出曲线从MP0移动到MP1的位置(见图4)。根据假定(2),只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快于工资增长速度,就可以认为“劳动时间固定制度工资”不变。这样,在h(Q)上必存在一点A*,有MPA*=AW成立。根据假定(1),点A*的位置一定在点A的右上方。即商业化产出线从Q(A)会向上移动到Q(A*),点A0则上移到A0*。Q(P0*)是与A0*相对应的新的隐蔽失业临界等人口产出线。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Q(P0)上移到Q(P0′)(注意:P0=P0′)。图1中A*点一定在A点的右上方,意味着图3中点AM′一定在AM的左下方,从而点A0′一定介于A0和A0*之间,这种位置关系表明,有P0*>P0=P0′成立。

现在分析劳动生产率变化对隐蔽失业的影响。根据假定(4),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农业产出仍为QB,但Q(P1)会上升,且被新的等人口产量线Q(P1′)所代替。显然,有P1>P1′成立,即(PM-P1′)>(PM-P1)成立。(PM-P1)和(PM-P1′)分别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后的绝对隐蔽失业人数。此外,劳动生产率提高前后的相对隐蔽人数分别为(P1-P0)和(P1′-P0*)。由于P1>P1′且P0*>P0,必有(P1-P0)>(P1′-P0*)成立。同时有(PM-P0)>(PM-P0*)成立。据此有如下结论:

结论4在农业产出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会引起隐蔽失业数和相对隐蔽失业数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引起绝对隐蔽失业数发生相同方向的变化。

(五)农业产出变化对隐蔽失业的影响

如果农产品需求外生变化导致农产品增加,则农产品等产量线段会往上移动且变短,这相当于农业劳动力和人均劳动力投入时间两个变量相互替代空间的缩小。根据定义2和结论2,绝对隐蔽失业人口数将下降,而相对隐蔽失业数会增加,隐蔽失业总数不变。特别是,当农业总产出为QM时,等产量线段会缩短成为一个点,绝对隐蔽失业完全消失,隐蔽失业人口全部变为相对隐蔽失业人口;当农业总产出为商业化产量时,等产量线段达到最大值,相对隐蔽失业完全消失,隐蔽失业人口全部转变为绝对隐蔽失业人口。于是我们有如下结论:

结论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减少)导致农业绝对隐蔽失业人数减少(增加)和相对隐蔽失业人数增加(减少)。

四、模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建立的隐蔽失业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表现在:

第一,统一了刘易斯的零边际生产力观点和舒尔茨的非零边际生产力观点。刘易斯模型暗含农业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为零,而舒尔茨明确提出农业劳动的非零边际生产力观点。两种理论观点看似根本对立,但我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将二者统一起来。模型假定劳动时间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这与舒尔茨的非零边际生产力观点相一致。同时,模型中等产量线段表明,可以通过延长每个农业劳动者的年均投入劳动时间,释放一部分劳动力来维持农业总产出不变。这意味着农业生产中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为零,而这正是刘易斯的零边际生产力观点。

第二,批判了舒尔茨的非隐蔽失业学说。舒尔茨从农业季节性特征出发,认为农业生产中不存在隐蔽失业现象。笔者的模型同样从农业的季节性特征出发,得出了农业中存在隐蔽失业现象的不同结论。定义3和结论3表明,即使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季节性绝对和相对隐蔽失业,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可以向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转化。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是农业劳动力的一种绝对过剩,相当于刘易斯无限供给的农村劳动力。可见,笔者的模型与刘易斯的观点相一致,得出了一个与舒尔茨完全相反的结论,是对舒尔茨非隐蔽失业观点的批判或发展。

第三,继承和发展了拉尼斯-费的隐蔽失业思想。笔者的模型从分析范式、研究视角和逻辑结论继承和发展了拉尼斯-费的隐蔽失业思想。拉尼斯-费利用农业总产出曲线、边际产出、平均产出、固定制度工资和农业剩余等范式,从劳动力数量单一视角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划分为农业劳动力绝对剩余、隐蔽失业和农业劳动商业化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分析了劳动生产率、人口和资金积累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视角的局限使该模型同样暗含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0的假定,并招致其他学者的非难。而笔者的模型继承了拉尼斯-费模型中的大部分分析范式,并将劳动力数量单一视角放大到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双重视角,研究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除了分析范式的相似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外,从结论看,笔者同样认为隐蔽失业的转移存在短缺点和商业化点两个关键点,存在绝对隐蔽失业、相对隐蔽失业和隐蔽失业彻底消除三个阶段。尤其是分析了季节性特征对隐蔽失业产生的影响,明确将隐蔽失业划分为季节性绝对、季节性相对和非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数量依存和相互转化关系,这是对拉尼斯-费模型的一个较大发展。

除了上述的理论意义之外,笔者的模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与隐蔽失业压力的化解。结论4告诉我们: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会使商业化产量向现实产量不断逼近,相对隐蔽失业数会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实现农业商业化。这为传统农业将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化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加大绝对隐蔽失业者的就业压力,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消化不断增加的绝对隐蔽失业者,现代农业建设将受到阻碍。

第二,关于农产品贸易和隐蔽失业的减少。结论5告诉我们,当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农产品需求量增加且人口总数和农业生产技术不变时,隐蔽失业人数会相应减少。因此,为了减轻我国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提高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量。

第三,关于季节性和非季节性隐蔽失业的结构分析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结论3告诉我们,季节性和非季节性隐蔽失业存在一定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季节性绝对隐蔽失业的转移不会影响农业总产出,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加快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鼓励他们“离土又离乡”。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的转移会影响农业总产出,因此,我们不能采取“离土又离乡”的方式将这部分劳动力彻底转移出去,但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毕竟是一种失业,工作负荷不足,具有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鼓励兼业)熨平季节性相对隐蔽失业者的空闲和工作时间差距。

摘要:基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双重视角构建隐蔽失业模型,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变化对各种隐蔽失业结构和数量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得出的结论与刘易斯理论一致,而与舒尔茨理论相反,政府可据此制定相关政策。

关键词:劳动力数量,劳动时间,隐蔽失业,绝对隐蔽失业,相对隐蔽失业,季节性隐蔽失业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4]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J].中国社会科学,2005,(5).

[5]Ranis G,Fei J H.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9).

充分挖掘隐蔽条件 篇4

例1?摇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的同学共植树50棵,如果甲组多植3棵,乙组少植3棵,丙组植树的棵数减少一半,那么四个小组的棵数正好相同,原来四个小组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刚看题目,觉得条件较多。想从最后的“四个小组植的棵数正好相同”入手,却又不知道这时四个小组植树的总棵数是多少。尽管甲组多植了3棵,乙组少植了3棵,可以抵消,但丙组去掉了一半,无法知道去掉的是多少。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甲、乙、丙三个小组的植树棵数都发生了变化,唯独没有提到丁组的变化。既然丁组的棵数是不变的。那我们根据“四个小组植的棵数正好相同”这个条件,可以得出:原来丙组是丁组棵数的2倍,甲组比丁组少植3棵,乙组比丁组多植3棵。假设把乙组比丁组多的3棵给甲组,那么甲、乙两组的棵数都和丁组相等,这时50棵就相当于是5个丁组植树的总棵数。

丁组植的棵数是:50÷(1+1+2+1)=10(棵);

则甲组植的棵数是:10-3=7(棵);

乙组植的棵数是:10+3=13(棵)

丙组植的棵数是:10×2=20(棵)。

例3 李师傅原来加工5300只零件,不合格的有186只,技术改革后,不合格率是2%。问加工同样数量的一批零件,合格的零件增加多少只?

隐蔽工程审计思考 篇5

隐蔽工程审计则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审计标准, 运用审计技术, 对隐蔽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 提出问题和建议, 促进其提高质量和资金管理的一种独立性监督活动。

一、隐蔽工程审计的特点

1. 隐蔽工程的涵盖面比较广。

一般来说凡上一道工序的施工结果将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工程均称其为隐蔽工程。具体地说是指该工程完工后, 需要后续工程对其进行覆盖, 表面上无法看到的工程项目。所有这些不可见的工程皆是隐蔽工程审计的对象。

2. 审计环节较多。

首先审计人员需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 掌握现场情况, 做好隐蔽工程有关记录, 还应对隐蔽工程各个工序的过程、材料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 审查施工人员是否按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查看进度工期、工程款的投入是否正常。定期对实际值与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 一旦发现偏差, 应该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可行措施进行及时纠正。其次对招投标过程、材料采购、合同签订、变更资料等也要做好审计工作。此外, 完工验收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认真地核查隐蔽工程的工程量、签证以及每道工序是否最终符合要求, 并据此做好详细记录。

3. 审计环境复杂。

一方面, 隐蔽工程普遍具有点多、面广、布局复杂的特点, 如在地下、墙内布设的各类进排管道及电线电缆等, 可以说隐蔽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普遍比较复杂。另一方面, 一项工程项目的建成通常是由多方配合而完成, 如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勘察方等, 复杂的单位内部环境和交织的利益关系, 使得隐蔽工程资料的收集得不到良好的配合与协助。

二、我国现阶段隐蔽工程审计面临的问题

1. 工程审计人员普遍为财务专业人员, 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文化素质高、工程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审计部门成立之初通常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 致使财务专业人员比较充实, 工程专业人员较为匮乏。而在建筑施工单位, 一线施工人员大多为外包农民工等, 施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凭经验入场、不按设计图纸准确施工的现象普遍存在, 加上隐蔽工程本身的特殊复杂性, 这些都对审计人员具备工程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不重视审计证据的事前收集。

在隐蔽工程审计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完工覆盖后难以复核的隐蔽工程项目。如果忽略事前审计证据的收集, 将无法为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证据。事实证明, 资料的收集能无形中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反之, 资料的欠缺为施工过程中违规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从而大大增加了工程质量和风险的不可控性。

3. 审计工作置后, 跟踪审计力度不足。

现阶段工程项目审计还有不少仍然是以事后审计为主, 并未充分履行跟踪审计, 使得对隐蔽工程的审计很难把握。事后审计很难对隐蔽工程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因为在进行事后审计时很大一部分隐蔽工程已经被遮盖, 只能对显露的工程进行审核, 而对于已经隐蔽的工程只能依照现场工程签证和施工记录等工程资料为准, 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实施破除遮蔽物进行审核, 这就使得事后审计对隐蔽工程的审计力度比较薄弱。

4. 隐蔽工程审计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对于隐蔽工程审计工作, 或因为审计难度过高, 又或者因为审计收益太低, 长期以来未能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使得审计人员在资料收集、审计方法取证等环节, 均无法得到足够的配合与支持, 审计工作处处受阻, 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隐蔽工程审计的改进对策

1. 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具备财务、工程等综合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审计部门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审计人员学习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审计人员还应该主动向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学习,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 只有在自身工程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前提下, 才能对复杂的隐蔽工程进行准确审计, 从而打好工程审计的基础。

2. 引入提前介入的审计方法, 先行做好隐蔽工程审计的事前证据收集, 建立隐蔽工程全程档案。

所谓提前介入, 即在工程还未开展跟踪审计之前就先行介入, 以期掌握隐蔽工程的全程相关资料, 为日后隐蔽审计工作提供便利。隐蔽工程因其隐蔽性和难以复核性尤其需要审计证据的充分收集, 而除了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记录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之外, 事前证据也非常重要, 项目一开始就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还应该通过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留下重要的审计证据, 为以后的审计工作做好准备。除了事前证据搜集, 还需对整个隐蔽工程建立包括文字、音像在内的档案, 进行分类并排序以便于随时按需查找。这为施工过程中不按工序要求的违规施工和高估冒算等行为提供一手反驳证据, 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3. 切实履行跟踪审计, 并采用事中抽查相结合的方法。

跟踪审计具有过程控制性与防患于未然的特点, 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 并切实履行。由于隐蔽工程的隐蔽性、监控时限性和难以复核性, 需要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 不仅需要跟踪隐蔽工程的施工环节, 还需要对招投标过程、材料采购、合同签订和变更资料等过程做好跟踪审计, 梳理出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给予特别关注。

在跟踪审计充分履行的前提下同时还需做好事中抽查, 这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因突发事件而需进行设计变更, 或是原定计划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而需要变更的情况。这样一来, 事中抽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监控的不连续性。

4. 注重参与隐蔽工程竣工验收。

隐蔽工程在完工后需进行竣工验收, 即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 由施工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人员、建设单位、监理部门和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进行验收审计, 涉及基础和重要结构部位的隐检还需请设计和勘察人员参加。未经各方签证认可, 施工单位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每一隐蔽部位的验收, 检查每道工序是否与设计图纸相符, 所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图纸及招标文件的要求, 并重点审核隐蔽工程的工程量, 工程变更以及签证。隐蔽工程竣工验收不仅是对隐蔽工程质量、效益以及成本控制的总结, 更能增强审计人员对各项隐蔽工程项目建设的完整认知, 施工过程与审计工作的相互融合、渗透, 为审计工作质量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庆华等.工程审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2].董萍, 郑卫锋.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研究.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1

木马通信的隐蔽技术 篇6

木马通常需要利用一定的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如接收控制者的指令、向控制端传递信息等)。系统和应用程序一般采用TCP/UDP通信端口的形式与控制端进行通信。木马一般也是利用TCP/UDP端口与控制端进行通信。通常情况下,木马进行通信时直接打开一个或几个属于自己的TCP/UDP端口。早期的木马在系统中运行后都是打开固定的端口,后来的木马在植入时可随机设定通信时打开的端口,具有了一定的随机性。可是通过端口扫描很容易发现这些可疑的通信端口。事实上,目前的许多木马检测软件正是通过扫描本地和远程主机系统中打开的已知木马端口进行木马检测的。木马通信端口成为暴露木马形踪一个很不安全的因素。为此采用新技术的木马对其通信形式进行了隐蔽和变通,使其很难被端口扫描发现。

2 木马通信形式的隐蔽技术

木马为隐蔽通信形式所采用的手段有:端口寄生、反弹端口、潜伏技术,嗅探技术。

2.1 端口寄生

端口寄生指木马寄生在系统中一个已经打开的通信端口,如TCP 80端口,木马平时只是监听此端口,遇到特殊的指令才进行解释执行。此时木马实际上是寄生在系统中已有的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之上的,因此,在扫描或查看系统中通信端口时是不会发现异常的。在Windows 9X系统中进行此类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Windows NT/2K系统中实现端口寄生相对比较麻烦。在控制端与木马进行通信时,如木马所在目标系统有防火墙的保护,控制端向木马发起主动连接就有可能被过滤掉。

2.2 反弹端口

反弹端口就是木马针对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1]。防火墙对于向内的链接进行非常严格的过滤,对于向外的连接比较信任。与一般的木马相反,反弹端口木马使用主动端口,控制端使用被动端口。木马定时监测控制端的存在,发现控制端上线,立即主动连接控制端打开的被动端口。为了隐蔽起见,控制端的被动端口一般开在TCP80。这样,即使用户使用端口扫描软件检查自己的端口,发现的也是类似TCP USERIP:1026 CONTROLLERIP:80 ESTABLISHED这种情况,用户可能误认为是自己在浏览网页。这种反弹端口的木马常常会采用固定IP的第三方存储空间来进行控制端IP地址的传递。

下面的代码演示了被控制端的客户套接字连接控制端的服务套接字。

2.3 潜伏技术

ICMP(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是IP协议的附属协议,用来传递差错报文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消息报文。它是由内核或进程直接处理而不会打开通信端口。采用潜伏技术进行通信的木马一般都是使用ICMP协议。由于不利用TCP/UDP协议,不会打开通信端口,所以不会被一些端口扫描软件和利用端口进行木马防范的软件检测到[2]。通常情况下,木马利用ICMP报文与控制端进行通信时将自己伪装成一个Ping的进程,这样系统就会将ICMP_ECHOREPLY(Ping的回包)的监听、处理权交给木马进程,一旦事先约定好的ICMP_ECHOREPLY包出现(可以判断包大小、ICMP_SEQ等特征,这此包实为控制端发给木马的命令和数据),木马就会接受、分析并从报文中解码出命令和数据尽而采取相应的操作。

有的采用潜伏技术的木马不会完全采用ICMP协议进行通信,它们只是监听ICMP报文,当出现特殊的报文时,例如特殊大小的包,特殊的报文结构等,它会打开TCP端口等待控制端的连接。在本地可以看到状态为ESTABLISHED的木马连接(如果端口的最大连接数设为1,在远程用CONNECT方法进行端口扫描时没有办法发现)。一个严格采用潜伏技术的木马会严格地使用ICMP协议来进行数据和控制命令的传递(数据放在ICMP的报文中)。

木马利用ICMP协议与控制端进行通信的基本过程如下:

为了实现发送/监听ICMP报文,都要首先建立SOCK_RAW(原始套接口)。建立SOCK_RAW之前需要定义一个IP首部,然后定义一个ICMP首部:

随后使用fill_icmp_data子程序填充ICMP报文段,调用Check Sum子程序计算ICMP校验和。然后通过sendto函数发送ICMP_ECHOREPLY报文:

sendto(sock Raw,icmp_data,datasize,0,(structsockaddr*)&dest,sizeof(dest));

木马控制端监听程序的基本操作与木马端相同,只是需要使用recvfrm函数接收ICMP_ECHOREPLY报文并用decoder函数将接收来的报文解码为数据和命令:

recv_icmp=recvfrom(sock Raw,recvbuf,MAX_PACKET,0,(struct sockaddr*)&from,&fromlen);

decode_resp(recvbuf,recv_icmp,&from);

对于严格采用ICMP协议通信的木马,除非过滤分析网络链路层的信息或者监视Windows系统的Socket API调用,否则是很难发现其行踪的。

2.4 嗅探技术

2.4.1 共享环境下嗅探技术原理

嗅探技术即sniffer技术,指在网络上监听数据报文的方法[3]。一般来说,sniffer技术应用环境为共享式以太网(Hub-based Ethernet)。在以太网中,所有的通讯都是广播的,通常在同一个网段的所有网络接口都可以访问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所有数据。在实际系统中,数据的收发是由网卡来完成。当收到网络上传输来的数据时,首先由网卡对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进行检查,如果目的MAC地址与本地的MAC地址相匹配,则认为应接收该数据并产生相应的中断信号通知CPU,如果不匹配,则直接丢弃该数据帧,本地计算机将根本不知道有数据帧的到来。网卡一般有如下4种接收模式:

1)广播方式,网卡能够接收网络中的广播信息。

2)组播方式,网卡能够接收组播数据。

3)直接方式,只有目的网卡才能接收该数据。

4)混杂模式,网卡能够接收一切通过的数据。

由于所有的物理信号都能被连接在该网络上的计算机所接收,因此可以通过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方式使网卡能够接收到一切通过它的数据,而不管实际上数据的目的地址是不是计算机。

2.4.2 Sniffer技术的实现

假定攻击者事先知道被攻击主机所在网段的IP地址范围,因此黑客可以构造IP报文,其目的地址为局域网内某台主机的地址(可以随便设定),源地址也可以随意设定,然后向此局域网内发送报文。被攻击主机中的木马程序使用sniffer技术监听网络数据报文,并且依据攻击者事先设定的通信协议来辨别和提取黑客的数据报文。

实现时利用了Win Sock 2的特性,可以不使用驱动程序,因此程序核心部分代码如下。首先打开一个socket,参数必须是AF_INET、SOCK_RAW和IPP不能设置SIO_RCVALL属性:

m_s=socket(AF_INET,SOCK_RAW,IPPROTO_IP);

然后设置该socket的超时参数等选项:

再将该socket与本机的某个网络接口绑定。

接下来就可以设置SIO_RCVALL属性。

此后就可以利用这个socket(m_s)来读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了。

3 结束语

该文重点研究了木马系统中涉及到的隐蔽通信技术及实现。由于防火墙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系统对网络协议漏洞的定期修补,木马的通信技术将会变得更为复杂和接近底层。

摘要:服务器和客户机如何通信是木马研究的一个核心技术,该文讲述了如何利用网络协议躲避了防火墙和系统工具的检查,成功实现了木马的隐蔽通信,给出的源代码均调试通过。

关键词:木马通信,隐藏通信

参考文献

[1]朱明,徐蓦,刘春明.木马病毒分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8):176-179.

[2]赵树升.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治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2007.

条件隐蔽的化学问题解法 篇7

一、隐蔽反应物的性质

例题1 45mlH2S和60mlO2混合后,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直至反应物完全耗尽, 则在同温同压下可得SO2多少ml?

解析:此题考查H2S的可燃性, 由于解决的问题是求解生成的SO2的量, 容易将学生的视线引到H2S气体在充足氧气中的完全燃烧反应上, 所以必须正确挖掘H2S气体的性质。

undefined

根据已知条件H2S与O2体积比为3∶4, 介于反应①②之间, 说明两个反应都发生, 解答时可以利用加合方程式法:

undefined

6ml 5ml

45ml V (SO2)

V (SO2) =37.5ml

答: (略) 。

二、隐蔽多步反应中的某些反应

例题2 在室温下, 将等体积的NO和O2混合后, 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31 B.31-41.3 C.41.3 D.大于41.3

解析:这里首先隐蔽了NO与O2的反应, 其次隐蔽了生成的NO2的进一步的反应:2NO2N2O4。所以解题时首先根据2NO+O2=2NO2, 判断得生成的NO2与剩余的O2的体积比为2∶1, 当不考虑第二步反应时, 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1.3, 而N2O4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 故答案为D。

例题3 将0.5mol/L的AlCl3溶液150ml和2mol/L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相混合, 得到沉淀4.68g, 则NaOH溶液的体积为多大?

解析:这里隐蔽了反应Al (OH) 3+NaOH=NaAlO2+2H2O, 学生容易根据AlCl3+3NaOH=Al (OH) 3↓+3H2O按照一般的过量问题求解而出现漏解的现象。

解答时按照过量问题运用代数法求解, 也可以利用图像法求解。

如图所示, 将Al3+刚好完全沉淀时需NaOH112.5ml, 生成沉淀5.85g, 而现在生成沉淀4.68g, 显然对应的NaOH溶液的体积有两个数值, 即图像中的C、D两点。

利用图像中三角形的相似关系, 容易求得C点对应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90ml, D点对应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120ml。

答: (略) 。

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问题, 挖掘出过量反应物与产物的反应或分析透产物的其它性质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问题。与此相似的还有如:含有Fe2+的溶液中同时存在NO-3、H+的离子共存问题:含有Fe2+的溶液中加碱溶液最终产物是Fe (OH) 3的问题;含有Fe2+的溶液中加入过氧化钠或NaClO溶液直接生成Fe (OH) 3的问题;二元酸的酸酐与碱溶液反应产物的判断问题等。

三、隐蔽具体的数据

注意利用相等关系, 通过简设法求解。

例题4向一定质量的BaCl2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硫酸溶液, 至刚好不再产生沉淀时, 经测定, 所得溶液的质量正好与原溶液的质量相等, 问加入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大?

解析:这时反映出了一个实验的情景, 用图示将情景明晰化:从图中明显可以得知, 生成的BaSO4的质量与加入的H2SO4溶液的质量相等,

简设BaSO4为1mol, 即质量为233g, 则H2SO4溶液的质量为233g, 所含溶质的质量为98g, 因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2.1%。

答: (略) 。

四、喷泉实验中隐蔽体积

例题5 在标准状况下, 用排空气法收集NH3气体, 已知收集到的气体对于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0 (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按29计) , 问气体通过喷泉实验后瓶内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大?

解析:这里告诉了混和气体对于氢气的相对密谋, 容易把学生引入NH3与空气的体积比的计算上, 然后再进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实际上由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小, 溶解的情况可以忽略, 通过建立实验情景, 就可知道NH3的体积与最终形成溶液的体积是一臻的, 挖掘出体积, 并用简设法可以求解得出溶质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总结:喷泉实验最终形成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当遇NO2 (或NO) 与O2的混和气体进行喷泉实验时, 同样挖掘体积这一条件, 根据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确实溶质的物质的量, 而被占据的体积为溶液的体积, 从而正确求争 (结果并非和上面一样) 。

五、隐蔽物质 (元素) 之间的关系勤

例题6 已知FeSO4和Fe2 (SO4) 3的混合物中含硫量为x%, 则含铁量为多大?

解析:这里隐蔽了S元素与O元素的关系:

S——4O

32g 64g

x% 2x%

所以Fe元素的含量为1~3x%。

例题7 有一在空气里长期暴露过的金属钠的固体, 经分析知含Na2CO356.6%, Na2CO3·10H2O35.0%, NaOH9.4%。现将wg样品放入0.50mol/L的盐酸100ml中, 过量的残酸还需2mol/L的NaOH溶液20.0ml才能中和, 问如果把中和后的溶液蒸干可得固体物质的质量是

A.2.34g B.4.68g C.2.93g D.无法计算

解析:此题初看起来根本无法计算, 这里隐蔽了最终固体的来源, 由于固体是NaCl, Na+和Cl-之间存在着电荷守恒, 即NaCl——HCl, 根据HCl的物质的量容易求得NaCl的质量为2.93g, 选C。

总结:这类粗看起来无法完成的计算, 应着意挖掘与元素之间或物质与物质之间在物质的量上的关系, 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六、“规律”之外的隐蔽条件

例题8 常温下, 分别将0.1mol的金属Na、Mg、Al各投入100ml0.1mol·L-的盐酸中, 在相同条件下, 产生氢气。

A.Na最多 B.Al最多 C.一样多 D.Mg最多

隐蔽通信性能及措施分析 篇8

1 影响隐蔽通信性能的因素分析

对隐蔽通信性能的度量一般采用如下指标:

(1)截获距离[1];

(2)LPI(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品质因数[2];

(3)截获概率[1,3]。

下面从各个指标的计算,分析影响隐蔽通信性能的各项因素,从而得出隐蔽通信可采取的措施。

1.1 截获距离

截获距离是指辐射源在侦收机处的信号强度为侦收机灵敏度的时候,辐射源与侦收机之间的距离。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1)Ri:截获距离;

(2)Pt:通信辐射功率;

(3)Gti:通信台天线在侦收机方向上的增益;

(4)Git:侦收机天线在通信信号来波方向上的增益;

(5)姿:波长;

(6)Li:侦收机链路的大气损耗;

(7)Ns i:侦收机噪声功率谱密度;

(8)Si/Nsi:侦收机截获信号所需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谱密度的比值。

Ri越小,抗截获性能越好。

由公式可知,为了减小截获距离,可采取如下措施:

(1)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2)减小侦收机方向的增益。

1.2 LPI品质因数

为了度量通信距离与截获距离的关系,提出了LPI品质因数。

LPI品质因数由施里海尔(Schleher)截获因子推广而来。施里海尔截获因子用于度量雷达的低截获(LPI)能力。

LPI品质因数QL PI定义如下:

QLPI>1,表示通信接收机占优。QL PI越大,表示通信装备的“低截获”能力越强。

其中,

(1)Rc:通信距离;

(2)Ri:截获距离;

(3)Gtc:通信台发射天线在接收机方向的增益;

(4)Gct:通信台接收天线在通信信号来波方向上的增益;

(5)Gti:通信台发射天线在侦收机方向的天线增益;

(6)Git:侦收机在通信信号来波方向上的增益;

(7)Li:侦收机链路的大气损耗;

(8)Lc:通信链路的大气损耗。

上式进一步写成:

其中:

(1)QA NT表示与天线有关的品质因数;

(2)QIS表示干扰抑制(interference suppression)有关的品质因数;

(3)QMOD表示与调制方式有关的品质因数;

(4)QA TM表示与大气损耗有关的品质因数。

1.2.1 天线品质因数

天线品质因数强调天线增益的影响,规定了系统中天线增益间的关系。定义如下

为了提高性能或隐蔽性,需要让QA NT尽可能高,从而增加QL PI。

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提高QA NT:

(1)采用定向通信,使其在通信方向具有较高增益;

(2)采用天线调零技术,使其在侦收机方向具有较小的旁瓣或零位。

1.2.2 干扰抑制品质因数

干扰抑制品质因数是比较通信接收机和侦收机在其输入处抑制干扰的能力。

式中,Ns i指的是侦收机输入处总的干扰,Ns c指的是通信接收机输入处总的干扰。

因此,在通信接收机设计时,应尽量小地引入噪声,以提高QIS,从而增加QL PI。

1.2.3 调制品质因数

调制品质因数定义为

式中,Si/Ns i指的是侦收机截获信号所需信号功率与噪声加干扰功率谱密度的比值,Sc/Ns c指的是通信接收机接收信号和从信号中提取信息所需信号功率与噪声加干扰功率谱密度的比值。

QMOD主要取决于通信接收机和侦收机的设计参数。Sc/Ns c与采用的调制方式、传输速率、误比特率等指标有关,Si/Ns i与侦收机类型、探测概率和虚警概率指标有关。为了提高QMOD,可对通信接收机采用新的波形设计。

1.2.4 大气品质因数

大气品质因数定义为:

式中,琢i指的是因截获路径中的大气产生的损耗,单位为d B/km;琢c指的是因通信路径中的大气产生的损耗,单位为d B/km。

QA TM是通信距离、截获距离和链路中大气条件的函数。在相同大气条件,通信距离大于截获距离的情况下,QA TM是个负值,会导致QL PI减小。因此,在通信系统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大气品质因数的影响,选取合适的频段。

1.3 截获概率

截获概率表示侦察系统在满足能量域探测要求的条件下,在时域、空域、频域同时截获(对准)辐射源信号的概率。

(1)能量域探测要求:辐射源在侦收机的截获距离内;

(2)时域对准:辐射源正在辐射信号的时间内,侦察前端处于开机状态;

(3)频域对准:辐射源信号频谱落入侦察前端的瞬时带宽以内,且脉宽满足对信号的测频条件;

(4)空域对准:分为两种情况,当辐射源发射波束的主瓣覆盖侦察接收机天线时的截获叫“主瓣截获”,当辐射源发射波束的旁瓣覆盖侦察接收机天线时的截获叫“旁瓣截获”。

截获概率定义如下:

为了降低截获概率,可采取如下措施:

(1)提高数据传输率,减小辐射源工作时间;

(2)跳频跳时,减小时域频域对准概率;

(3)定向通信,减小空域对准概率。

2 隐蔽通信措施分析

2.1 LPI波形设计

当通信信号处在无源侦收机范围内时,可通过信号波形的设计降低其被截获概率。

扩频通信是最常用的LPI通信体制[3]。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技术,是指待传输信息的频谱用某个特定的扩频函数扩展后成为宽频带信号,送入信道中传输,再利用相应手段将其压缩,从而获取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按照其工作方式可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SS)、跳频扩频(FHSS)、跳时扩频(THSS),以及以上三种基本扩频方式的组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扩跳频信号的侦查及接收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因此,对隐蔽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可采用如下低截获概率波形,包括:

(1)混沌扩频;

(2)变速跳频;

(3)调制跳变。

2.2 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的原则是在目标方向上辐射的能量刚好够用(保证正常通信),尽量将发射功率控制在较低的数量值上。

功率控制可以采用开环功率和闭环控制。

(1)开环功率控制

开环功率控制时,接收端实时测量接收信号强度,并计算出发射端到接收端之间的路径损耗估计值。接收端向发射端发送信号时,根据路径损耗值调整发射功率,使得信号到达发射端的功率值满足规定要求。开环功率控制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交换信息,节省开销,缺点是功率控制精度不高。

(2)闭环功率控制

由于开环功率控制仅仅能控制信号的平均功率满足要求,对于快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信道环境中,开环功率控制的功率控制精度等指标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必须采用闭环功率控制。

闭环功率控制时,由接收端检测来自发射端信号的强度或信噪比,根据测得结果与预定的标准值比较,形成功率调整指令,通知发送端提高或降低发射功率。功率调整指令的频度越高,功率控制性能越好,闭环功率控制的优点是功率控制精度高,缺点是需要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交换信息,增加部分开销。

开环和闭环功率控制各有优缺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系统:

(1)开环功率控制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上行和下行链路损耗基本相同,适合于发射链路和接收链路特性对称性好、慢衰落的信道环境。因此,适用于航空平台间通信;

(2)闭环功率控制能有效对抗快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因此,适用于地—空通信系统、空—地通信系统、地-地无线通信系统等。

当然,开环功率控制应用的信道环境可同样使用闭环功率控制,仅仅是代价和性能的折衷问题。

2.3 天线调零

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最初是美军用于提高GPS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增加GPS制导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如图2所示。自适应调零天线包括多个阵元天线,每个天线单元后接一个独立的信号通道,最后用相加器进行合并输出。算法处理器对从天线经信道送来的信号进行抽样处理后,反过来对各个信道信号进行加权调整,相当于使各阵元的增益或相位发生改变,从而在天线阵的方向图中产生对着干扰源方向的零点,以增加抗干扰的性能[5]。

采用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通过其它手段获取侦察接收机位置,使其天线方向图零点自动指向侦察接收机,可以降低截获概率,提高隐蔽通信性能。

2.4 定向通信

采用定向通信技术是实现LPI通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原理是是通过通信双方天线产生定向波束,同时指向对方。采用很窄的主波束,同时抑制旁瓣,使侦察接收机在空域上截获信号的概率大大减小。

为了避免被地面侦察设备侦收到,通信的波束宽度应该尽可能地窄。主瓣允许的最大宽度与辐射信号的平台高度、侦收机的高度有关。对于远距离通信,主瓣宽度需要比近距离通信更窄,以避免地面的侦收。发射机的高度越高,主瓣宽度可以相对更宽。

为满足低截获性,天线波束应具有较好的旁瓣抑制。如果波束旁瓣过大,无线电侦收设备可能探测到旁瓣波束的电磁信号,从而降低隐蔽通信性能。旁瓣越高,被截获风险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旁瓣被压制地越低越好。但压低旁瓣将会降低天线的效率、增加主瓣波束宽度,若同时要保证主瓣的高增益和窄波束,则必须以增加天线尺寸为代价。因此,要在两者之间进行折衷。

结束语

上文所述的隐蔽通信措施主要是针对端机的设计和实现方面,集中于点对点链路的截获场景,主要分析的是物理层对隐蔽通信性能的影响。事实上,链路层、网络层协议的设计对于隐蔽通信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增加全网无线电静默工作方式,减小协议管理类信息的无线交互频度,采取按需分发、按需路由等方法,尽量降低无线电辐射时间,对于提高隐蔽通信性能也有所裨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David Lynch,Jr著.沈玉芳等译,《射频隐身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Lawrence L.Gutman&Robert J.Feldmann,《System quality factors for determing LPI communications performance》,SPIE Vol.1218,P553-560

[3]冯小平,李鹏,杨绍全.《通信对抗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董珊珊.《混沌直扩技术的研究及其在隐蔽信道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

“隐蔽”的开放 篇9

这一系列可爱的鼠标是由ELECOM与Nendo公司设计生产的,设计师通过情感化的设计赋予了鼠标生动的尾巴,使得鼠标看起来像一个个小宠物,尾巴部分是可以取下的,是连接电脑的无线USB接收器,使用的时候将尾巴取下插到电脑USB即可。它的尾巴类型包括狐狸、狗、海豚、猫、猪、松鼠、变色龙和兔。

将自己完全隐蔽的时尚沙发

今天最热的互联网词汇其中有一个是“开放”,到底是真开放还是伪开放,我们这里就不用去纠结它。不过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开放,比如人的隐私性。刚毕业的设计系学生Freyja Sewell设计了一款可开放可隐蔽的沙发,平时就像正常的沙发椅子一样,当我们想一个人呆的时候可以将这个沙发封闭起来,进入一个人的世界。这款沙发采用可降解的环保绿色材料手工剪裁缝合而成,色彩配色时尚鲜艳。

躺着的艺术雕塑公共座椅

这是一个来自荷兰设计工作室DeltaInc创作的机器人公共座椅,从整体造型上看可以看到一个躺得非常舒服的机器人,双手抱头,单腿屈膝,真是消遣自得的样子。设计师分别将机器人的腿部和手臂部分创作为公共场合的座椅供游人们休息,这不仅是一个公共座椅,更是一个漂亮的城市雕塑。

Design:DeltaInc

全新概念的牙膏包装

使用了牙膏几十年,还真没想过在牙膏形状上面有所突破和重新设计,一直都被现在的牙膏样式给束缚了。这次创意酷介绍的一款牙膏设计,就打破了我们所熟悉的牙膏样式,采用纸盒包装的样式,为了更方便地运输,节约成本。在每次挤牙膏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容易,减少牙膏残留的浪费。

Designers:Sang Min Yu、Wong Sang Lee

旅行箱的玄机

你有多少次面对带大箱子还是小箱子而纠结呢?每当假期、出差、旅行,我们都需要整理行李,东西多的时候希望箱子大一点,东西少的时候又希望箱子小一点、便携一点。这个由Steffen Molgaard Larsen设计的旅行箱,或许可以让你舒展眉头。这个箱子可以变身哦,可以通过推拉改变箱子容量大小,两种模式可满足你长期或者短途的出行需要,设计者把它称为箱中箱。它的把手藏在箱子内部,既可以满足箱子两种大小的长度,又可以防止拖拉杆过多的磨损。

Designer:Steffen Molgaard Larsen

如此iPhone 4手机壳敢用吗?

手形的iPhone 4手机壳敢不敢用嘛,反正我是不敢,来自变态的日本设计。一只栩栩如生的手掌贴于iPhone手机的背后,看到都让人心里不禁一冷,更别说用了。

带键盘的平板电脑包

随着平板电脑的增多,对于平板电脑的周边产品也多了起来,过去的平板电脑包仅仅是为了装下它,防止被磨损和方便携带。不过对于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来说,打字是一件比较不方便的事情,通常大家采用的是外接键盘,由设计师Roni Margolin设计的这款电脑包集合了键盘的功能,可以装电脑,也可以接上电脑打字,是不是很方便呢。

电视发射机隐蔽故障检修 篇10

实例一:

1) 故障现象:发射功率指示不稳, 时大时小, 吸收负载指示灯时亮时灭。 (正常时发射功率指示应稳定到某一数值, 变化很小, 负载指示灯正常时不亮。)

2) 检修思路: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此全固态电视发射机为北京北广数字电视集团公司产品, 当时笔者在厂里参加了该机器调试的全过程。调试时, 曾出现过输出功率不稳的现象, 厂家技术人员费了很大功夫才调试成功。在本台安装后, 厂家技术人员多次调试, 并外加了1块机械功率表与机内数字表同步监测输出功率的变化。机器正常运行3年后, 突然又出现发射功率指示不稳现象, 仪表指示时大时小, 吸收负载红灯亮时, 功率指示3.9 kW, 红灯不亮时功率指示2.6 kW, 而正常时红灯不亮, 功率指示为4.9 kW。这意味着部分功率被负载吸收掉, 合成功率根本没有完全被发射出去, 实际发射功率和发射效率大大降低, 这在技术上是不允许的。机器是在近日突然出现输出功率不稳现象的, 是旧故障重现, 还是又增加了新的故障点?通过分析认为, 导致此类故障产生的原因应有外部因素和机器自身因素2个方面。外部因素有: (1) 外界电源电压是否稳定, 供电电力线线径是否足够大; (2) 输入发射机的视频信号是否稳定, 幅度是否正常。发射机本身的因素有: (1) 激励器工作是否稳定; (2) 附加器功率输出是否稳定; (3) 功放柜某单元功率不稳, 合成后也能产生功率不稳·技术分析·

现象; (4) 某电源工作不良。

3) 故障排除过程

首先排查固态发射机以外的因素:

(1) 电源部分:经查电力线接头均完好, 电力线线径足够大, 从仪表指示电压数值看, 220 V电压变化不大, 均小于10%, 全固态采用开关电源, 对外界电源变化影响极小, 这点可以排除。

(2) 视频输入信号:本台视频信号分成2路:一路送电视发射机, 另一路送有线机房, 信号同用一个输出盒。送有线机房的信号正常, 送无线发射信号不应有多大问题。互换视频线后故障现象仍然存在, 看来故障应在全固态机器本身。

再检查固态发射机本身。此发射机有一主一备2个相同的激励器, 可随时转换。试着转换这2个激励器, 输出功率指示变化很小, 确定故障不在激励器上。

从激励器到功放柜中间有附加器, 内装有高频转换控制输入、功率调节、相位调节旋钮。附加器输出有2路, 分别送至2个功放柜, 在功放柜入口, 有功率分配印刷板。吸收负载灯亮时从每个功放单元检测口测得的入射信号及输出功率数据分别为28 mV、3.9 kW, 机器正常工作时负载灯不亮, 每个功放单元平均输入34 mV左右, 输出4.9 kW。又将附加器中高频转换器去掉, 将激励器信号直接输入附加器内功放, 负载红灯仍亮, 输出功率只有2.6 k W, 至此判定此发射机故障在该附加器中。

此附加器中用4只BG814做功率推动, 但2个功放柜同时降低功率, 2个柜共同部分——即BG814和24 V电源, 在出厂调制时对BG814屏蔽做了较好的处理后, 功率合成、调试工作顺利完成, BG814本身不应有多大问题, 故暂时查其他部分。笔者从输入阻抗上进行查找, 如图2所示, 50Ω变换信号输入阻抗, 由2只300Ω电阻和1只18Ω电阻组成, 经测试阻值均正常。再查附加器24 V电源输入端电压, 如图3所示, 测试只有22 V, 而对附加器供电的24 V开关电源24 V却正常, 降低2 V电压问题应出在何处?顺着附加器供电线路中正负极引线查找, 发现24 V稳压电源负极与附加器负极之间阻值为20Ω, 看来2 V电压损失在此。无意中动了附加器小盒, 其间阻值突然发生变化, 取出附加器小盒后, 其间阻变为∞, 故障根源找到了, 竟是负极引线不通所致。仔细观察发现, 附加器负极与外壳相连, 24 V供电电源负极也与外壳相连, 两设备外壳分别与机架连在一起, 电源负极与附加器负极其实上是通过外壳接通的。机器工作3年后, 由于风机运转, 长期振动使固定螺丝松动, 机器一振动, 24 V电源中电流发生变化, 4只BG814得到的电流和推动功率跟着发生变化, 导致末级输出功率不稳。这条负极引线不通才是故障产生的根源所在。外加1条负极引线后, 加电试机, 附加器中24 V电源比较稳定, 合成后输出功率正常, 故障彻底排除。

因24 V负极引线不通, 单靠外壳连接构成回路。检修过程中, 如带电工作, 移动附加器时易造成24 V供电打火, 从而烧坏BG814, 在此特提醒读者注意。若BG814烧坏, 可用BG712临时代换, 但需要重新调整相位, 直到吸收负载指示灯灭为止。

实例二:

1) 故障现象:电子管电视发射机工作中突然无功率输出, 伴随机房内有一股刺鼻的烧焦味。观察电视发射机, 电源指示灯亮着, 没有功率指示, FC732阴流表指示为0, 2.5 kV电压表指示正常, FC620阴流表指示300 m A正常, 前级推动30μA正常 (注:中频校正因工作在手动控制, 故无功率时未封锁中放) , 450 V交流电源指示灯亮着, 此故障来的很突然, 让人无从下手。

2) 排除过程:经分析判断, 估计产生烧焦味的部位应在: (1) 12.5 kV直流高压有跳火烧毁地方; (2) 交流高压、滤波等漏电烧毁地方; (3) 某路直流供电有烧毁地方。

在解决此故障前先了解一下2.5 kV供电回路, 其方框图如图4所示, 它是由三项380 V电源经变压、整流, 通过2只电感、电容滤波后, 直接送到FC732阳极。再经R2降压给FC620阳极供电。高压泄放通过R3K10, R4K9经过门开关泄放高压, R22作关机后泄放电流用。

检修前先中断电源, 打开柜门, 泄放高压后查2.5 k V供电电源。通过观察无明显烧毁器件, 测对地阻值为75 kΩ属于正常, 测整流器件正反阻值亦正常。±12V, 24V电源盒内也未见烧毁器件, 查FC732腔, FC620腔, 未见异常。将FC732拆下, 用万用表测极间阻值, 灯丝两脚通, 灯丝、阴极、栅极、帘栅极相互之间阻值均为∞, 属正常。为了验证FC732性能, 笔者用另一只正常的FC732上机试验。观察450 V电源直流表指示, 在20 V左右变化, 这说明450 V稳压电源有严重问题。

450 V稳压电源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 打开450 V电源小盒, 也没有看出有明显烧焦元器件, 用数字万用表二极管档测盒内整流元器件, 没有发现问题。用200Ω档测交流2 A保险BX1和直流保险BX2通。而450 V电压仅有20 V左右, 是哪里有短路, 还是主变压器出现问题?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再用500型表×1 k档在线测450 V输出端滤波电容C10两端阻值竟为0 kΩ, C9两端阻值为20 kΩ, 用电容表测C10 (焊开一个头) , 容量为9μF, 用同样方法测电容C9, 容量为7.5μF, 虽与图上C9, C10所标10μF相比容量较小, 但电容本身并没有形成短路, 也未见烧焦痕迹。复原后顺C10上端450 V输出点向上查, BX2通, 线路对地无短路点。向下查找仍有短路点, 找到盒外CZ插头处, 打开CZ插头发现其内10脚有烧焦现象, 将CZ中10脚焊开, 再测C10两端阻值, 这时已变为7.5 kΩ, 测CZ第10脚与外壳阻值为0Ω, 说明故障是由CZ中第10脚周围炭化与外壳形成短路而引起的。图中BX2应是0.2 A保险丝, 而现在装的是2 A保险丝, 线路中电流只有几十毫安左右, 故未烧断。450 V电压下降至20 V左右, 造成FC732帘栅电压降低, 放大能力下降, 无阴流指示, 最终导致无功率输出。

更换1只20脚插座, 一一对应焊上, 并将与第10脚相邻的一枚对地螺丝旋空, 防止再出现跳火现象。开机实验后, 各项指标正常, 故障彻底排除。

此烧焦处在一封闭小盒中, 隐蔽性很强, 通过观察很难发现, 这就要求维修人员尽可能熟悉图纸, 掌握机器工作原理, 细心查找, 准确定位, 快速排除故障。

实例三:

故障现象:发射机突然无功率输出, 机房中有一股难闻臭味, 450 V电源灯灭, FC732无阴流指示。

修理过程:此机故障发生在农历正月初四, 故障现象仍然是突然间无功率输出, 电压表2.5 kV指示正常, FC620阴流380 mA正常, FC732无阴流指示, 但450 V电源指示灯灭, 根据此现象可以判定故障出在450 V电源小盒上。更换1只2 A保险丝上机, 一开即断, 接连换了3个2 A保险丝均被烧, 最后更换1只5 A保险丝, 上机立即又烧断, 说明450 V电源内有严重短路。

拆开450 V小盒, 立即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 只见1只老鼠死在第一个稳压器件散热器上, 且已断成两节, 死尸已化在底板上。清理残迹, 用酒精洗刷, 用风机吹干, 试机时仍烧2 A保险丝。测450 V输出C10两端阻值为7.5 kΩ, 属于正常范围, 应该复查一下第一个稳压器件散热器是否有短路现象。这样的散热器共有3件, 每件上都装有2只3DA58F和3只电阻, 其集电极与散热器外壳直通。此稳压电源调整管由3节复合管串联而成, 即BG25, BG26复合, BG27, BG28复合, BG29, BG30复合, 3组串联, 第一组散热器上对地有近600 V直流电压, 第三组输出约400 V左右可调电压, 经C10, R23整形滤波, 在C10上端有一可调450 V电压, 供FC732工作用。清理3只散热器后测3DA58F正常, 认为无问题了。上机固定好后, 试450 V电源盒, 接上2只100 W灯泡串后试验, 灯微亮, 仅有200 V, 2 A保险丝很快烧断, 看来还有短路的地方。这让维修人员有点不思其解。最后仔细分析电路, 每只管子集电极都与散热器连成一体, 固定在底板上, 散热器与底板应该不通才对。散热器与底板连接处是用螺丝分别固定的, 互不相通。再分别测试3只散热器与底板之间阻值, 发现第二只散热器与底板间严重短路, 又将第二只散热器拆下, 竟发现绝缘胶块面上有死鼠残留物, 导致绝缘体不绝缘, 与螺钉之间形成通路, 引起第二只管子集电极与外壳导通。这种情况出现得太稀奇, 竟然造成绝缘体本身不绝缘。如果不是仔细分析电路, 很难发现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故障。清理后上机, 用1 k档测散热片与底板间阻值, 为∞, 合拢后试电, 450 V正常, FC732阴流指示正常, 发射机恢复正常工作。

实例四:

1) 故障现象:电子管电视发射机工作中功率指示突然出现波动, FC732阴流在0.4 A左右闪动几下后, 再无阴流指示。

2) 修理过程:该发射机正常运行时出现FC732无阴流指示, 无图像功率输出, 导致此类故障的原因为FC732故障与推动前级故障, 但查找起来相当麻烦。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查FC732无阴流指示故障,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 FC732本身是否损坏; (2) 400 V加速电压是否加到FC732上; (3) 阴流表本身是否损坏; (4) FC732阴极、灯丝、供电正极是否接地, 将阴流表正负极短路形成无电流指示。

先更换1只FC732试机, 故障不变。400 V电压是否送到FC732加速极?另用一导线接FC732槽路箱右端400 V入口处, 并移到门外测试, 试机400 V电压已送入FC732加速极 (见原理图6) 。

单测FC732阴流表, 用500型表×1档测阴流表正负两端, 阴流表指针微动, 应属正常。看来只有查FC732灯丝供电引脚有关器件了, 关机泄放高压后, 在FC732槽路箱左端, 测灯丝供电电压为11 V, 阴极和灯丝一起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灯丝另一端接在电源负极上, 如图6所示。拆下C21, C23, C25测试, 发现C25 (25 V 2 200μF) 已击穿短路, 相当于FC732阴极及正极对地, 将阴流表的正负极短路, FC732阴极接地无电流发射, 而形成无阴流指示。更换1只25 V 2 200μF电解电容后, 试机阴流出现, 功率正常。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下一篇: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