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模式

2024-06-20

劳动关系模式(精选12篇)

劳动关系模式 篇1

1 文化

1.1 文化定义的新阐释

管理学有句名言:“一流人才学智慧;二流人才学文化;三流人才学学问。”什么叫学问?凡是学习结论的人就叫学学问, 这种人充其量排到第三类, 或者第三境界。二流人才学文化。什么叫文化?文, 最开始是指纹理的纹。有本事把各种纹理痕迹转化成一种结论和指导思想, 这个就叫文化。比如:“水”这个汉字,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是一个象形字, 根据水纹化成这个字。认识这个字“水”, 叫有学问, 而有本事把水的纹理沉淀成一个字叫有文化。会学习的人肯定越学越解脱, 凡是感觉越学越累的人就学错了, 会学的人会越学越简单, 越学越少。因为他明白, 通过学习这个过程, 他可以在生活中生出一切思想和高度。有本事把产业、社会、人心、人性, 全球走向, 人类走向等化成企业的战略方向、制度、思想等。

1.2 世界三大文明

世界上有三大经典著作, 《易经》文化开创了土地文明,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东方人比较厚道, 讲道德。《圣经》开创了海洋文明, 西方国家很讲究包容和民主。《古兰经》开创了赤道文明, 所以阿拉伯人都很热情。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对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 而思维和行为恰恰是管理的核心。也就意味着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

西方典型的文化模式, 就是“+”模式, 所以西方国家的政令、政策、制度, 只有议会通过, 他们都会严格遵守, 四通八达。东方文化的标志太极图, “S”模式, 是一种逆向思维。也就如著名中国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强教授说的:“日本人是一分法, 美国人是二分法;中国人是三分法。”

2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但根本的原因是受人的动机的作用, 任何行为都会有动机, 人的动机虽然没有对错, 但动机有善恶、正邪之别。也就说明人的动机还会受到人的信念、价值系统的影响, 有着良好的信念, 有着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的人是不会产生恶念, 或不良的念想的。因为正念, 积极的价值系统, 会指导人怎么去做, 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良好的, 正向的结果。所有的这一切, 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个被积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积极, 很正向;一个被消极文化格式化的人, 做事就会很消极。“化”这个字甲骨文是两个颠倒的人, 就是一个人受到文化影响会使人发生彻底的改变, 而一个人的改变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 都是从认识自己为起点。

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和一般心理, 文化对人的意识、思维和心理影响十分重大。经理人精神的建构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又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德鲁克说:“中国什么都可以引进, 就是不能引进企业家。”更具体地讲, 文化就是行为规范, 是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以及把学来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能力。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道德和劳动生产力, 文化同样影响公司态度和行为价值观和管理模式。

中西方管理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模式的不同。西方是十字架文化, 也就是圣经文化, 所以西方的思维是直来直去, 一项法律一但通过议会, 国民一律执行, 并且畅通无阻, 就像“+”。并且《圣经》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思想, 那就是人定胜天, 所以西方人喜欢挑战、喜欢冒险、喜欢战争, 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必须用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在法律的基础上来保证民主, 信托责任。西方很讲法律, 是因为西方是没有根的民族, 比如美国这个国家只不过几百年的历史, 是个移民国家, 没有根, 从零开始, 所以必须建立法律, 才能保障一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是有根的民族, 这个就是文化, 就是道德。打开经典, 都散发出一种思想“天人合一”, 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达到阴阳平衡。我们都知道美国用几百年的时间打造了“法律诚信”, 英国是“科技诚信”, 德国是“技术诚信”, 法国是“艺术诚信”, 日本是“服务诚信”。我们中国用几千年的时间践行了一样东西, 那就是“道德诚信”。

总之, 文化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做企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未来企业最显著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 所以企业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潮流。

3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

瓦特认为, 企业在进行横向并购时, 由于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文化注入目标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 因此并购方常常会选择吸纳式文化整合模式或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当同时综合考虑并购战略之横向并购、文化宽容度和文化认同感, 企业进行并购时对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会有所调整。我们很容易知道, 管理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其实就是文化模式对文化模式的影响。不同企业文化模式的影响, 如表1所示。

在横向并购中, 考虑被并购方的文化认同度, 虽然并购方的二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容忍度的表现, 但是两种不同文化容忍度下的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是一致的, 但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完毕再进行更进一步的文化整合策略时则会有所差别:多元文化的并购方会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培养多元文化的存在,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二元文化的并购方则不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只是单纯地让不同文化并购后在公司中继续存在。

4 加强文化模式的对策

(1) 培养良好的文化体制。形象地讲, 目前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少社会办的文化产业, 由于经营者不是将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 急功近利, 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所以必须建立良好文化整合机制, 政府应该鼓励并以相应的法规进行指引, 而不是一味地干预和阻拦。

(2) 提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 企业文化整合的关键也就是价值观的重新确定。首先要分析并购双方现有价值体系中文化优劣成分, 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 确定最有利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在继承这些文化成分的基础上, 根据并购企业自身的特点, 目前的经营环境, 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等, 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 然后再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听取员工的各种意见, 审慎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

(3) 增强企业领导者的文化整合观念和能力。强化企业领导者文化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意义就在于:他们能在文化的深层和表层都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 能作为两种文化链接和整合的桥梁, 自上而下地加速整合的进程, 并通过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楷模效应, 使所有员工都有意识地跨越各自文化的藩篱, 巩固新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根本地位。

5 结语

文化模式和管理模相互影响, 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决定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而管理模式能促进文化模式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曾仕强.管理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设, 2008 (12) .

[2]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03) .

[3]李曦辉.民族文化对职业经理人行为模式的影响[J].西方民族大学学报, 2004.

劳动关系模式 篇2

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国企类型的企业或家族企业中,是一种上级与下属的关系。这样的职场关系特点是,领导会对下属有很多的包容与照顾,也会把下属当做“自己的人”,甚至是附庸,会指使,也会包办,而下属既需要无条件服从,同时也可以任性表现,而不担心丢自己的饭碗,只担心自己跟错了老子。

2、导师与学生

这样的模式经常发生在专家型的领导身上。这样的领导会把下属当做学生来教导和培养,同时也会期待下属尊敬自己,并不断学习。这样的职场关系中,如果下属的执行不力,或者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另谋出路,领导一定不要懊恼,因为导师关注的不应是考试结果,而是学生的成长。

3、雇主与雇佣兵

这是一种比较纯粹的金钱利益关系,雇主为雇佣兵支付佣金,雇佣兵需要拿出结果,与此同时雇佣兵还要持有一种职业操守,比如不同时为两个对立的雇主工作。在多数外企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关系,并且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职业化”,其实只是职业化关系中的一种。

4、偶像与粉丝

当建立起来这样的职场关系,那个扮演偶像的人会因为与下属距离比较远而显得能力超强,无所不能,为自己营造一种幻象。当粉丝崇拜偶像的同时,偶像也对粉丝的崇拜产生了依赖,一旦粉丝看到更加真实而全面的偶像,或许就会离开,此时,失望的不是粉丝,而是把自己看做神圣的偶像。

5、保姆与被照顾者

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也总有这样的全程照顾关系出现。有的管理者生恐下属执行不力,于是,一旦稍有闪失,就立刻跳出来干涉,把工作接过去。久而久之,下属会产生依赖,就像保姆照顾孩子走路,抱得太多了,短期看来是好事,保姆总会让孩子少受伤害,但是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走路了。

6、买卖者

买卖者关系也是金钱利益关系,但是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更多的是要讨价还价的。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这是最不该有,又是最常见的关系思维。我加班就该有加班费,我多做一点,就该获得相应的表示。殊不知,买卖者模式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之所以不适用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筹码,先给后得才是该采取的策略。这样讨价还价的思维模式如果用在自己身上,就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搞得自己痛苦,束缚了发展。

后记:职场人际关系的6种模式,你属于那种呢?需要说明的是,关系模式的好坏,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之间,一种模式的存在一定有它出现时的价值。但是,我们需要在职场中保持觉察,不要成为这些关系的被动接受者,而通过我们的觉察主动调整这些关系。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篇3

摘要:绿色农房是当代农房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合作方式等问题,在分析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参与方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等内部参与方和政府、企业、NGO、金融机构等外部参与方共同构成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以湖北省堰河村为案例,分析了当地绿色农房建设的两种典型模式——NGO引导模式和村委会引导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前绿色农房推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绿色农房,伙伴关系,建设模式,参与方,堰河村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7-0036-42收稿日期:2016-04-21

1 引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国的村镇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须坚持走绿色农房发展道路。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建设要求和“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绿色建材使用要求。由于绿色农房建设涉及众多新建造模式、新技术应用和新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特征,必须建立新型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才能支撑绿色农房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建筑、绿色住宅投入了较多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城市建筑和住宅,关于绿色农房的研究较少。在对绿色农房的研究中,绿色农房建造评价标准和建造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对绿色农房建设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基于参与方的视角,将伙伴关系模式引入到绿色农房建设中,并结合湖北省堰河村的实际案例,探索切实可行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提出

2.1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基本概念

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房一般由农户自建或集体合作建造。与城市绿色建筑推广相比,在农村建设绿色农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建设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其参与性、协调性和柔性合作的方式,十分适合我国绿色农房建设特点和推广需求。

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的定义是美国建筑业协会(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CII)在1991年提出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各组织的资源而作出的一种长期承诺。这种长期承诺要求各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共生的融洽关系。

建设工程的伙伴关系是指,在建设活动实施过程中,业主、承包商、供应商、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投资方、银行、保险公司、政府部门等各个参与方之间围绕共同的目标,以信任、承诺、合作为基础,促进各参与方相互沟通与协调,减少参与方之间的冲突,最终使各参与方的利益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结合中国农村地区建房特点,本文定义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是指,在农房建设过程中,通过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NGO)、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密切协作、良好沟通的融洽关系,共同打造“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

2.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发展需求

绿色农房对新型建设伙伴关系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幾个方面:

(1)柔性合作的需求。自建模式是我国农房建设最基本的模式,其特点为:农户作为建房主体,自筹资金,自请施工队,自己组织建筑材料,并完成从宅基地申请、资金筹集、房屋设计、施工建造、竣工验收、使用维护等全部管理工作。在当前条件下,由于绿色农房建设对理念普及、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等的特殊要求,需要突破传统的自建模式,通过外界的干预和引导,建立一种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建设模式。伙伴关系模式特有的柔性合作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建设合同关系,要求各参与方之间互相信任、理解、沟通和协调,可以极大促进绿色农房的建设发展。

(2)技术应用的需求。绿色农房建设除了需要传统的建设技术之外,对节能减排、资源集约利用等相关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农户、施工队、村委会等当地参与方对这些技术并不熟悉,因而需要政府、NGO、企业等外部参与方的协助和支持。通过加强多方合作,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互相沟通和协作,共同促进绿色建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责任共担的需求。绿色农房的建设要求各参与方除了关注自身利益外,还要兼顾农房的安全性、节能性、经济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各参与方需要根据自身建设行为的特点承担相应的建设责任,如施工队负责绿色施工、村委会负责建设活动监管、NGO负责绿色理念和技术引进、政府负责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任何一方违背了自身责任都会造成绿色农房建设的失败。因此,建立一种参与方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监督、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可大大提高绿色农房建设的实施效率。

3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

3.1 绿色农房建设的参与方分析

绿色农房建设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政府、NGO、企业和金融机构。各方的参与行为分析如下:

(1)农户。农户是农房建设的基本主体。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包括:选择愿意开展绿色施工的施工队;监督施工队的绿色施工行为,积极地与其沟通和协作;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减少空调和采暖设备的使用,降低建筑能耗等。

(2)施工队。指承接农房建设任务的当地施工队伍或工匠。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包括:积极学习绿色施工技术,如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的施工技术等;在建设活动中节约资源和成本,充分利用当地建材;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施工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等。

(3)村委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向村民宣传绿色农房理念,鼓励农户和当地施工队开展绿色施工建造;积极引入外部参与方支持绿色农房建设,如政府、NGO、企业和金融机构;协调内外部参与方之间的关系等。

(4)农民组织。指由农民组成的民间社团,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自治组织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为绿色农房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力、技术支持;引导农民集资建房等。

(5)政府。主要包括乡镇政府、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为农户建设绿色农房提供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引导农户集体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等。

(6)NGO。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科研院校、专家学者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向村民和村委会宣传绿色农房理念;为绿色农房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开展绿色施工技术推广与培训等。

(7)企业。包括开发商、设备建材供应商、施工企业等。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其参与行为主要包括:投入资金,开发农村绿色住宅小区;供应绿色建材和设备,如墙体、门窗隔热保温节能材料、建筑智能遮阳材料等;参与绿色农房的施工建造等。

(8)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在绿色农房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建房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3.2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任、合作、协调、沟通、激励和约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保证了伙伴关系的顺利实施。

(1)信任与合作。信任是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由于建设绿色农房会带来部分参与方的经济利益损失(如增加农户的投资,延长施工队的工期等),如果没有信任,各方会将自身的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而忽略伙伴关系的共同目标。合作是基于信任的积极合作。实现建设绿色农房的共同目标需要各方的配合与合作,从而保证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实现多方共赢。

(2)沟通和协调。在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中,各参与方通过沟通来明确彼此的责任和义务,互相监督,同时也互相理解和宽容,增强伙伴关系的凝聚性、包容性和公开性。协调是各参与方通过协商达成妥协的过程。由于各参与方除了要考虑自身利益,还要关注建筑的绿色效益,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从而达到两者的均衡。

(3)激励和约束。如前所述,进行绿色农房建设必然会牺牲部分参与方的利益,因而采取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来规范和引导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刺激、诱导和促进各方达成建设绿色农房的共同意愿;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或惩罚措施来限制各参与方的行为,引导其开展绿色农房建设。

3.3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对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参与方和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由农户、施工队、农民组织、村委会等内部参与方和企业、政府、NGO、金融机构等外部参与方共同构成的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如图1所示。

结合实际情况,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具体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引导、NGO引导、企业引导和村委会引导模式,如表1所示。

4 堰河村绿色农房建设实证分析

堰河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西部百日山麓,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303户,1050人。近几年,堰河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和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第一也是唯一挂牌的“绿色幸福村”。华中科技大学王晓鸣教授课题组依托其承担的三个省级和国家级课题,从2006年至今多次深入堰河村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基础数据。

4.1 NGO引导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位于“堰河新村”住宅小区的12号楼农民住宅是一栋典型的绿色农房,其建设过程突破了传统农房建设的局限,各个参与方之间建立了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对绿色农房建设发展极具参考价值。12号楼为二层混合砌体结构,宅基地1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1平方米。由户主杨世全自筹资金建设,图2为12号楼实景。

通过各方合作,该住宅建成之后有着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建筑节能率达到57.78%,且节能成本较低,其热舒适性明显优于同类未进行节能设计和施工的参照建筑。

12号楼农民住宅建设活动的参与方包括:NGO、村委会、农户、当地施工队和相关企业。其建设伙伴关系组织模式如图3所示。各参与方的行为分析如下:

(1)NGO。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和民间环保组织北京绿十字。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晓鸣教授课题组依托其承担的课题向户主杨世全宣传绿色农房理念,进行绿色施工技术指导,并引进了部分企业。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在堰河村做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工作,为12号楼提供了初步设计方案。

(2)村委会。村委会引导农户集中建房,统一规划和设计,打造了“堰河新村”新型住宅小区。村委会积极接受NGO的指导和建议,协调户主杨世全和NGO之间的关系,为12号楼绿色农房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农户。12号楼户主杨世全积极接受村委会的规划引导和NGO的技术支持,通过不断地与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绿十字的专家进行交流沟通,积极接纳相关的新技術和新材料,确定了建设绿色农房的目标。

(4)当地施工队。当地施工队在户主杨世全的要求下积极进行绿色施工:墙体保温施工、节能门窗安装施工、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施工、节电节水设备安装施工等。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成本。

(5)企业。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课题实施过程中,为12号楼引进了一些节能建材和设备供应企业,包括:武汉莱克利安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外墙外保温材料);武汉传木门窗有限公司(提供保温窗节能门窗);领辉(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太阳能供热水设计和太阳能设备);节水节电器具供应商(提供节电节能型照明设施以及符合国家节水标准的水龙头和卫生洁具)。

4.2 村委会引导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

通过NGO的引导,堰河村村委会开始逐步接受并推广绿色农房理念,开发出了一套适合堰河村绿色农房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严格管理农房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农房选址严格规划。宅基地严格审批管理,严控一户多宅现象;引导村民沿村内道路建房,统一布局和规划;引导三组和四组分散于山上的独立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强化节约用地。

(2)绿色建材使用要求。初期,村委会要求村内房屋色调统一,禁止采用红色瓦,提倡采用灰色瓷砖或不贴瓷砖。后来,村委会开始统一村内房屋建筑风格,青砖、灰瓦、木窗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

(3)采取相关激励措施。从2012年开始,村委会给新建房屋的农户补贴砖、瓦和水泥(每户按建筑面积补贴2万-4万元不等),大大调动了村民建房的积极性。统一规格的砖瓦也促进了农房建筑风格的统一。

图4总结了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模式。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全由村庄内部参与方构成的建房模式,极具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堰河村的新型绿色农房特色越来越显著,成为周边村庄争相模仿的对象。图5为堰河村新型绿色农房实景。

5 结语

当前,绿色农房的建设还需要政府、企业、NGO等外部参与方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吸引企业投资和NGO的技术支持,共同打造绿色农房示范工程,普及绿色农房建造技术,从而鼓励和带动农户、施工队、村委会、农民组织等内部参与方自发开展绿色农房建设,形成真正可持续的绿色农房建设模式。

在堰河村的案例中,通过前期NGO的引导,村委会和村民逐步接受了绿色农房的理念,后期在村委会的严格管理下,堰河村的绿色农房建设开始走上正轨。然而,当前堰河村村委会采取的相关管制措施还远远不够,除了在选址、选材方面的管制,村委会还可以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来促进绿色农房的建设发展,例如:向村民普及绿色农房建设理念和建设要求;加强对当地施工队的监督,与NGO等外部组织合作开展绿色施工技术和方法的培训指导;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对绿色农房建设的补助和支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节能环保建材和设备厂商与村民合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志峰.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国房地产.2015.32

2.刘卉颖 苏义坤 公婷.基于灰色聚类的绿色农房建造标准评价.湖北农业科学.2015.6

3.Junyan Dong,Hong Jin.The Design Strategy of Green Rural Housing of Tibetan Areas in Yunnan,China.Renewable Energy.2013.49

4.Liu,W.,Spaargaren,G.,Mol,A.P.J.,Heerink, N.& Wang,C.,Low Carbon Rural Housing Provision in China: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4.35

5.易继伟.Partnering:一种新的建筑管理模式.建设监理.1998.4

6.王晓鸣 王旭.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王晓鸣,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王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村镇建设与工程社会学。

吴晶霞,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可持续发展。

赵国超,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低碳建设。

基金项目:

劳动关系模式 篇4

一、我国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1. 国外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对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 培养体系较为完善。1920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教授领导的附属于经济学系的商业及工业关系处首次将劳动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实践领域, 随后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第一个完全将劳动关系作为主体成立的学术单位, 美国的产业关系协会 (Industrial Relations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RRA) 也成为第一个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的实务界组织。目前国外设置劳动关系与产业关系院、系、所和研究中心比较著名的院校有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英国的华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加拿大的皇后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九州大学等。

2. 我国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现状

我国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起步较晚, 相关研究较少。高等院校开始设立劳动关系课程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杨体仁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了“劳动关系研究”;同年时任中国工运学院 (现在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教授的常凯为本科生开设了的“劳动关系学”。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下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方向。200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收全国首届劳动关系专业本科生。到目前为止, 全国开设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仅有5所院校, 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目前我国每年劳动关系专业的毕业生约为300人。

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院校, 与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问题飞速增长的现状相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不仅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还会影响民族团结、国家和谐稳定的大局。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1. 东西部传统文化带来劳动关系的差异。

东部地区历史上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 同时又最早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潮, 东部的人民群众有着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规则意识、开放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劳动关系上表现为劳资双方遵守市场规则, 依照劳动合同处理劳动关系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自古以来就重农轻商、安于现状、人情关系严重、竞争意识淡薄、文化教育落后,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不仅是通过法律契约形成的显关系, 更是通过心理契约形成的潜关系, 是一种人情关系, 人情大于市场, 人情高于法律, 劳动关系管理更多的是依靠关系, 而不是合同和法律,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关系更为复杂。

2. 民族众多, 宗教信仰不同带来劳动关系的差异。

我国西部聚居着多种少数民族, 有着多种宗教信仰。在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 有将近50个世居在西部地区。在民族不同, 宗教信仰多样的背景下, 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之间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大家的行为不同, 对管理制度的理解也不同, 在劳动关系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也应该不同。如果不重视民族、宗教的差别, 使用同样的方法、制度去管理所有的员工, 一定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 会激化矛盾, 引起劳动冲突, 同时由于少数民族的团结性较强, 极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直接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因此需要了解、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专业人才来管理该地区的劳动关系。

3. 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较差。

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劳动技能较差。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全国31个省市区竞争力报告》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 在反映本地区人才总量的人才规模指标排名中, 排名垫底的第24至31位, 基本都属于中西部的欠发达省份。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5.5%, 高级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0%, 西部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者不到东部的10%。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受到的职业教育不足。在西部地区读普高、考大学、找工作, 成为解决就业、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受到轻视, 据四川省2007年的数据统计, 职、普中在校生比为3.9∶6.1, 离国家要求的两类高中生大体相当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 也过多地向高等教育倾斜, 对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有的地区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投入仅为普通高中的50%左右。

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 大量人才集中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农、林、牧、副、渔等传统行业等非产业部门, 产业部门获得的人才数量不足, 从事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人才, 尤其是从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更是严重欠缺。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多数的劳动者主要从事传统行业中的低端工作, 劳动强度大, 收入低, 福利待遇差, 工作条件恶劣, 劳动关系问题比较集中, 尤其是这些劳动者一直担忧由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变革等带来工作的不稳定, 缺乏安全感, 使得劳动关系更为紧张, 更容易引发劳动冲突。

4. 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较低, 服务质量较差, 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不足;二是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存在“多干少干一个样, 干与不干一个样”, “多干多错, 少干少错”的现象, 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三是晋升、晋级等激励机制不健全, 人才的价值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的工资待遇相差不大, 影响了企业内部的公平公正, 影响了员工与组织之间、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四是在用人方面, 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由于没有做工作分析, 聘用时没有结合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 企事业单位提高聘用人员的学历标准, 造成人才堆积, 使得很多高学历人才从事低层次工作, 或者用非所学, 根本无法体现出人才的应有作用与价值, 影响了员工个人的发展。

在企业中本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将劳动关系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或即使有问题出现, 也可以及时的解决。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 出现问题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 更有甚者, 利用企业的权力或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掩盖或压制矛盾, 使得矛盾不断被激化, 造成劳动冲突,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5.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与东部发达地区, 近几年虽然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但与东部相比, 差距却越拉越大。2009年西部十二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8.5%, 东西部人均GDP差距为21000元, 而2000年人均GDP相差仅为7000元。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偏低,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企业提高员工收入的能力较低, 劳动者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明显偏低, 影响了劳动关系的改善。

从产业层次来看, 西部地区产业层次低, 比较效益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 西部地区各省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省份, 这说明西部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以采掘、能源、原材料等加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则严重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的产品多为基础性的上游产品, 与东部地区相比, 存在着严重的价格区域转移;同时, 与东部地区的这种区域垂直分工格局使得西部地区仅仅作为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基地, 难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所以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只能从事劳动技能较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水平较低的工作, 而从事这样性质的工作, 劳动冲突爆发的概率较大, 劳动关系非常紧张。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关系问题比较复杂, 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有着特别的要求, 如何定位, 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 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开办劳动关系专业, 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社会所用, 为企业所用, 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就绝不能再走大众化、平均主义的路子, 而应集中自身的办学资源, 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

1. 一定要突出西部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特点。

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 在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上一定要突出西部特色, 突出民族特色, 突出专业特色。一方面由于培养出的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市场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 在教学模式上要围绕西部地区的特点办学, 要增加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宗教知识等方面的课程, 而这也正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最大的差别。

2. 要与西部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结合。

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加大, 但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 还处于落后的态势, 所以在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上, 一定要重视这一现实, 当前的西部的经济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 了解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3. 要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统一。

劳动关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只有掌握劳动关系专业的基础知识, 才能培养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 才能提高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 对于劳动关系专业来说, 知识、能力、素质是统一的整体, 其中专业知识是专业能力的基础, 专业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目的。所以劳动关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上, 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4. 一定要学以致用。

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要以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培养目的。所以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关系专业的培养目标, 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因而劳动关系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 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 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5.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劳动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一起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 更是如此。西部的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 劳动技能较差,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所以更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相关理论课程的基础上, 要适当加大学生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学校要与劳动行政部门、工会、劳动仲裁机构、企业联合会、企业等建立实习基地, 为学生创造亲自参与实际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机会, 通过实践来锻炼学生, 提高能力, 培养人才。

6. 要强化西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关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仅要不断地优化劳动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要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劳动关系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科研力量、教学经验与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比较大。西部地区高校应该统筹规划, 打破陈规, 制定措施, 内扶外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比如请有关专家讲课, 选派教师出去进修、培训, 招聘相关专业的人才, 增加投资建设劳动关系实验室等, 加强师资力量, 这对于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非常重要。

总之, 当前由于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 劳动关系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重点关注, 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抓住机遇, 尽快设置劳动关系专业,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关系专业人才, 化解各种劳动关系问题, 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 推动地区高校的发展,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崔勋吴海艳《.从近代西方劳资关系研究视角的变迁看劳资冲突走向》[C].

[2]黑启明《.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J].天津市工会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3

[3]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l.4

[4]常凯《.国外劳动关系经典著作译丛》总序.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11

[5]王志强赵首军《.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 2010.3

[6]赵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内容及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3

[7]张春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中国论文联盟, 2009.11.29

[8]左祥琦《.劳动关系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3

[9]倪长虹, 《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与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

[10]程延园编著, 《劳动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篇5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它是我国学者在引进前苏联的“主导主动”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师生关系的模式,认为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既明确教师发挥作用的目的和归宿,也才能明确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落脚点。这种模式既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认识的主导,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既有别于其它形式的认识,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有领导性,间接性和教育性。首先,教学认识是教师领导学生认识的一种认识。很明显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有主从区别,地位差别和不同作用的两个个体间的关系。学生单主体模式。它认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同时它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的过程,真正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只是一种中介作用。3 教师单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才是主体。有人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意识行动的人,他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虽然也为教学所涉及,但他是作为教学对象进入活动的”,所以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有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主体对待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关系,主体是从满足自身的需要出发去改造客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它把教学视作“教师作为社会人向社会承担的社会实践”,否认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从而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它既不承认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又否认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而只把教学活动看作一般的物质实践活动。它用教师的实践活动掩盖了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对象的特殊性,既没有认识到教师实践的对象既不是一般的物质,也不是所谓的信息状态,而是一种学生主体的认识活动。没有把认识论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所以它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论。师生双主体模式。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生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师教的客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有都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他们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具有双重地位,发挥双重作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具有双向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获得发展。这种模式既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又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如有的学者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与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不是单主体。它的理论基础是一般的认识论。没有看到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没有具体分析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差异(认识能力,实践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没有把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从理论上表述出来。它仅从一般的认识论关于主体,客体及二者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停留于一些抽象的,笼统的议论,因而不可能揭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正关系。复合主体的模式。它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一种有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它认为教育住客体的复合性在多层次上展现。首先,从整体上看,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都呈复合状态。其次,从教与学两种相关而不相同的活动分别而论,住客体也呈复合形态。最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的地位看,他们各自同时处于不同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每方扮演的角色,也呈主客体复合形。这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阐释师生关系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在想象中的融合。去主体的模式。它认为用“主体”一词来概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表征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的地位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科学的。它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交往、合作的体验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在讨论、争论、对话中向前推进、发展。正如小威廉姆E.多尔所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是师生共生、共存、共同建构过程中居于首席地位的人,是群体中的一员。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基于人对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在体验状态中,师生关系趋向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高度融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珍爱人生,获得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没有主、客体之分。

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探析 篇6

村镇银行的关系贷款模式就是村镇银行为借款者通常是农户提供一种特殊的贷款服务,通过借贷关系获取他们的特定信息,通常是专有性或私有的信息,并建立起长期的多方位交互关系的贷款模式。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村镇银行获得的信息是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是非公开;二是与信用有关的“软”信息是长期交往来获取;三是信息始终保持私密性或专有性。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的上述特点为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开展关系型融资提供了依据。

▲▲二、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发挥村镇银行的自身优势

由于现行法律规定把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限定在特定县域(村镇),决定了村镇银行与被贷款客户之间必须进行长期合作,进行双方的反复、长期的博弈,有利于促进贷款协议执行。因为一次性或短期贷款博弈,客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有可能选择违约选择。从村镇银行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级法人,具有决策链短,决策速度快,经营政策灵活的特点,适宜于应对大量软信息做好关系型贷款业务。从村镇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来看,村镇银行向客户一次贷款所搜集的信息可反复使用,只要在长期合作中稍作调整,能够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三农”贷款额度一般不太大,涉及的业务信息较为简单,信息本身的收集成本较低,比较容易监督,而关系型贷款的无抵押担保性决定了它是小额信贷,而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金融机构规模一般较小,适合做此类“三农”融资业务,能够缓解农村资金供给短缺问题。关系型贷款模式具有发放贷款弹性较大的特点,村镇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根据农户或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来决定发放贷款,更好地区分被贷款客户良莠,降低放贷风险,时自己可持续发展,长期深耕于“三农”融资业务。

(二)有利于满足“三农”融资需求

我国农村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金融供给短缺的问题。随着国有大银行商业点退出农村,这个问题愈发严重。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融资需求。农村未满足的金融需求一般是中低端客户,大部分都是无抵押无担保,其自身规范的财务信息等硬信息更少,这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都不愿做的,关系型贷款模式能够绕开抵押担保难题,村镇银行积极开展关系型贷款模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充分挖掘乡村软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此类金融需求。当代农村社会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乡村里的个人几乎是没有私人空间,其信息基本上是公开的,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为村镇银行开展低成本进行软信息收集和低成本监管借款人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的局限性。

(一)会产生村镇银行“被绑架”现象

关系型贷款模式具有贷款软约束的特点。随着借款规模逐渐扩大,银行可能承担或潜在承受着更大的违约风险和预期违约损失。当农户或农村中个体、小微企业在借款后如果不能如期偿还,银行为了收回前期的贷款投入,一般会倾向于进一步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他们度过难关。这样会与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相悖,造成金融资源错配或低效率配置,随着村镇银行陷入“被绑架”的泥潭,部分农户或农村中个体、小微企业也会因银行帮助导致手中的资金相对宽裕,难免出现滥用资金的行为。

(二)增加了对村镇银行的依赖性

由于农户或农村中的个体、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和规范的财务信息等硬信息,往往被排斥在交易型贷款之外,因此他们选择村镇村镇银行关系型贷款模式也有无奈的一面。关系型贷款模式有长期合作的特点,农户或个体、小微企业和村镇银行长期合作,限制了农户或农村中小微企业到其他银行或途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会增大对村镇银行的依赖性。一般来说,农户或涉农企业要求增加更多的贷款,多数是因为现金流出现问题。鉴于贷款利率已经放开,由于村镇银行和贷款人关系很容易知道贷款人的详细信息,往往以此为要挟提高利率,发生“被勒索”现象。

(三)可能放大了金融风险

关系型贷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部称问题,但同时也放大了金融风险。随着农村各产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市场竞争也会加剧,农户或个体、小微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也增加了他们的违约风险。同时,双方关系持续增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市场竞争,容易掩盖财务危机等矛盾,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发生违约,进而使村镇银行面临风险,甚至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提高了银行监管的难度

随着关系型贷款模式开展,村镇银行和农户或小微企业关系会逐渐加深,雙方信息传递的软信息不易于标准化、显性化,绕过一些政策法规的制约性规定,造成政府对银行监管的困难,因而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内部风险。

(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贷配给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借贷双方采取关系型贷款模式而不是交易型信贷模式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决定了村镇银行属于信息弱势一方。如果国家税收、补贴等政策性贷款措施跟不上,村镇银行鉴于自身商业盈利和风险考虑,它必须进行谨慎性放款,这样农户或农村中的个体及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双方难以达到借贷需求平衡,也就是不可避免产生“三农”领域中的信贷配给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效率模糊综合评价 》张水英、文孟婵.当代经济, 2007年第10期

[2]《浅论关系型贷款的局限性》徐东伟,张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9卷第5期。

劳动关系模式 篇7

后序列模式挖掘 [2]是在序列模式挖掘技术基础之上, 试图找出序列模式之间的关系, 并进一步挖掘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关系模式 (Structural Relation Pattern) 。它不是传统的结构模式 (Structured Pattern) 的概念。结构关系模式挖掘的主要任务是挖掘出序列模式之间的进一步联系, 包括并发关系、互斥关系、重复关系等[3]。与序列模式挖掘一样, 结构关系模式挖掘将在许多基于事件的或与序列相关的领域有重要应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结构关系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重复关系模式的概念及重复序列模式的性质和挖掘方法。

1 相关概念

序列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Agrawal和Srikant 提出的。给定一个由不同序列组成的集合, 其中, 每个序列由不同的元素按顺序有序排列, 每个元素由不同项目组成, 给定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 经挖掘后产生所有的频繁子序列, 构成序列模式。

序列模式挖掘, 就是找出所有的频繁子序列, 即该子序列在序列集中的出现频率不低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

结构关系模式是在序列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 它首先研究的是序列模式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把这种关系进一步分解、细化, 整合成一种由并发、互斥、重复及串行关系组成的复合模式。

重复关系模式是结构关系模式之一。

2 重复序列模式

定义1:重复序列 对于序列q, 若它只由一个子序列s重复组成, 称q为相对于s的重复序列, 简称重复序列。s的重复次数称为q的重复度, 记为iter (q) 。这里规定, 重复序列的重复度不能小于2。

例如, 对于子序列s, 序列ss、sss、ss…s都可以称作重复序列, 它们的重复度分别是2、3和n。

定义2:重复序列支持度 对于给定的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重复序列α的支持度support (α) 可以定义为CSDB中出现重复序列α 的客户序列的频度。即:

support (α) =|{c|a∠c, c∈CSDB}|/|CSDB|

其中, α∠c表示重复序列α是客户序列c的子序列.|…|表示序列的个数。

定义3:重复序列模式 对于重复序列α, 若其支持度support (α) 大于等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 即:support (α) ≥minsup, 则称α为重复序列模式 (ISP, Iterate Sequential Pattern) , 本文以下简称为重复模式。

若α是相对于子序列s的重复序列模式, iter (α) =n, 则α可表示为{s}n , 即:α={s}n

例1.在给定的CSDB={<α (α, b, c) (α, c) d (c, f) >, < (α, d) c (b, c) (α, c) >, < (e, f) (α, b) (d, f) c b>, }中, 设minsup=50% , 则可得到两个重复模式:{α}2和{c}3。

定义4:最大重复序列模式 对于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及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minsup, 若ISP为所有重复模式组成的集合, 则重复模式α∈ISP称为最大重复模式, 当且仅当不存在任何重复模式β∈ISP, α≠β, 使得α∠β。

CSDB上所有最大重复模式组成的集合称为CSDB的最大重复模式集。

3 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定理1:重复序列模式是序列模式。换句话说, 若q是重复序列, 则q是重复序列模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q是序列模式。

证明:从重复序列模式与序列模式概念的对比可以看出, 它们的定义中除了重复性要求外, 其它完全一致。而q满足重复性要求。所以, q是重复模式, 则一定是序列模式;反之亦然。

根据定理1, 所有序列模式的性质及定理完全适用于重复模式。重复序列模式挖掘可以在序列模式挖掘的基础上进行。

算法1:基于序列模式的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ISP

方法:

(1) 令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序列模式集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SP,

如果p是一个重复序列, 则令ISP=ISP∪{p}

(4) 输出ISP

性质1 :重复模式具有反单调特性, 即如果x是重复模式, 则其任何子模式也都是重复模式;反之, 如果模式x的任何一个子模式不是重复模式, 则x就不是重复模式。

Agrawal等人建立了用于事务数据库挖掘的项目集格空间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频繁项目集的子集是频繁项目集;非频繁项目集的超集是非频繁项目集[4]。这个理论就是频繁项集的Apriori性质。

本性质与频繁项集的Apriori性质相似, 此处证明略。本性质将在进行重复模式挖掘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重复序列的反单调特性, 我们在求重复模式时将可以只求出最大的重复模式, 这样可以用最少的重复模式表示整个重复模式集。

定理2: 任何一个重复模式都是某一最大重复模式的子序列 (子模式) 。

根据性质1可以证明此定理。

引理1: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换句话说, 若q是重复序列, 则q是重复模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最大序列模式s, 有q∠s。进而, 最大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证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都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重复模式是序列模式 (定理1) , 所以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最大重复模式是重复模式, 所以, 最大重复模式是最大序列模式的子模式。

有些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可以直接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该集合最小化表示了序列模式挖掘结果。根据引理1, 重复模式挖掘还可以在最大序列模式集的基础上进行。

算法2:基于最大序列模式集的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ISP

方法:

(1) 令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最大序列模式集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MAX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MAXSP, 如果p包含一个重复序列q, 则令ISP∪{q}

(4) 输出ISP

算法3:基于最大序列模式集的最大重复序列模式挖掘

输入: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 最小支持度minsup

输出:满足最小支持度minsup要求的重复模式集MAXISP

方法:

(1) 令MAXISP为空

(2) 根据最小支持度minsup, 用最大序列模式集挖掘方法在CSDB上进行序列模式挖掘, 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MAXSP;

(3) 对于任何一个序列模式p∈MAXSP, 如果q是p包含的一个重复序列

a) 对于任何一个isp∈MAXISP,

若isp∠q, 则令MAXISP= (MAXISP-{isp}) ∪{q};

否则若q∠ isp, 则退出循环, 执行步骤b) .

b) 若q与 MAXISP中任何一个元素都没有包含或被包含关系, 则令MAXISP=MAXISP∪{q}

(4) 输出MAXISP

4 实验

本节以例1所给定的客户序列数据库CSDB为例, 分别按照算法1、算法2和算法3进行重复模式挖掘。挖掘条件是minsup=50%。

例2.算法1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用常规序列模式挖掘算法得到序列模式集, 见表1。

PID:序列模式标识号, SP:对应的序列模式

(2) 在上表中, 找出所有重复序列, 得到: (a) (a) , (c) (c) 和 (c)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3) 最后得到重复序列模式集:{{a}2, {c}2, {c}3}

例3.算法2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挖掘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见表2。

PID:序列模式标识号, SP:对应的序列模式

(2) 在上表中, 找出各最大序列模式的所有重复子序列。

根据 (a) (b, c) (a,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a) (a) 和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根据 (a) (c) (c)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c) (c) 和 (c) (c) (c) ,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ISP中;

(3) 最后得到重复序列模式集ISP:{{a}2, {c}2, {c}3}

例4.算法3的挖掘过程。

(1) 在CSDB基础上, 挖掘得到最大序列模式集, 见表2。

(2) 在表2, 找出各最大序列模式的所有重复子序列。

根据 (a) (b, c) (a,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a) (a) 和 (c) (c) , 由于MAXISP中不包含这两个序列, 分别将它们加入到MAXISP中;

根据 (a) (c) (c) (c) , 得到两个重复序列 (c) (c) 和 (c) (c) (c) , 由于MAXISP中已经有 (c) (c) 序列, 由这里得到的序列 (c) (c) 不再加入到MAXISP中。由于 (c) (c) (c) 包含 (c) (c) , 所以将MAXISP中的 (c) (c) 删除, 将 (c) (c) (c) 加入到MAXISP中;

(3) 最后得到最大重复序列模式集MAXISP:{{a}2, {c}3}

5 结束语

结构关系模式挖掘的目的是挖掘在基于事件数据和序列数据中隐含的分支模式、互斥模式以及重复模式, 以解决常规挖掘任务不能解决的问题。结构关系模式挖掘可应用到基于事件数据分析的各个领域。重复关系模式挖掘对于发现数据之间的重复关系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存在着大量重复序列的DNA生物序列的信息分析、保险业的数据分析等很多领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蕴含着重大意义的DNA生物序列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序列, 这些重复序列的种类也很多。将重复模式挖掘技术应用于生物信息中重复序列的挖掘, 也是结构关系模式挖掘中重复模式挖掘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参考文献

[1]Agrawal, R., Srikant, R..Mining Sequential Pat-terns[C].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 Taipei, Tai-wan, 1995:3-14.

[2]Lu, J., Adjei, O., Chen, W.R., Liu, J..Post Se-quential Pattern Mining:A New Method for Discove-ring Structural Patterns[C].Proceedings of the 2n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Processing, Beijing, China, 2004:239-250.

[3]吕静, 王晓峰.序列模式图及其构造算法[J].计算机学报, 2004, 27 (6) :782-788.

浅析伙伴关系管理模式 篇8

伙伴关系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在英美等国家已经得到了应用, 是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实践创新。国际实践证明:项目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对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工程成本, 加强各方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国外学者曾经对合同总额21亿美元的408个工程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 其中一半实行伙伴关系模式, 一半不实行伙伴关系模式。经过设立指标, 如总成本、工期等进行对比, 结果证明对于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实行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项目明显优于不实行的项目。

二、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概念

美国建筑业协会对伙伴关系的定义是:“伙伴关系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而做出的一种相互承诺。参与项目的各方共同组建一个工作团队, 通过工作团队的运作来确保各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得以实现。”英国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认为:“伙伴关系是在双方或者更多的组织之间通过所有参与方最大的努力, 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长期的义务和承诺。”

是秦皇岛地质大队薪酬工作的重点。

三、根据需求分析强化激励

大队的活力源于每位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由于人的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动机的复杂性, 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应有多种方法。根据职工需求, 综合运用各种动机激励手段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单位的综合活力达到最佳状态。

1、目标激励:

通过推行目标责任制, 使经济指标层层落实, 每位职工既有目标又有压力, 产生强烈的动力, 努力完成任务。

□文/武轶楠董利利

伙伴关系管理模式是以伙伴关系理念为基础, 各个参与方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 签订伙伴关系协议, 组建兼顾各方利益, 有共同的目标, 有完善的协调沟通机制的工作团队的一种管理模式。建立伙伴关系模式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1) 参与各方有共同的目标, 彼此认同, 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2) 参与各方进行实时有效沟通、协调、反馈; (3) 参与各方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矛盾; (4) 参与各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伙伴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根据目标和项目实施方式的不同, 伙伴关系可以分为项目型伙伴关系和战略型伙伴关系, 项目型伙伴关系是根据一个具体项目组建的, 而战略型伙伴关系则要求参与各方建立长期的多项目合作关系。

三、伙伴关系的实施程序

在国外, 伙伴关系模式一般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项目不同, 业主不同, 对项目伙伴关系的实施程序也有所不同, 但基本框架是一致的。

1、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准备阶段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是否实行伙

2、示范激励:

通过各级领导的行为示范, 敬业精神来正面影响职工。

3、尊重激励:

尊重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 达到知恩必报的效果。

4、参与激励:

建立职工参与管理, 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制度, 提高职工主人翁参与意识。

5、荣誉激励:

对职工劳动态度和贡献予以荣誉奖励, 如会议表彰、发荣誉证书等。

6、关心激励:对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心。

7、竞争激励:

提倡大队内部职工之间, 部门之间的有序平等竞争以及优胜劣汰。伴关系管理模式, 若实行伙伴关系模式, 在工程招标阶段即开始策划, 业主在这一时期应选定项目各参与方、签订合同。项目参与方一般包括业主、承包商、设计方、主要分包商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前期确定项目伙伴关系主持人, 一般情况下, 主持人应由参与各方都信任的独立第三方担当。主持人应及时组建伙伴关系工作组并召开讨论会, 初步制定工作目标、沟通程序和冲突处理机制。工作组成员由项目参与方派人组成, 成员不宜过多。根据讨论会通过的协议, 各参与方签订伙伴关系协议, 确定伙伴关系章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应定期召开讨论会, 解决项目中出现的冲突, 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 并对参与各方进行绩效考核。

3、项目后评价阶段。项目竣工验收后, 项目参与各方应进行最后一次讨论会, 工作组成员总结实施伙伴关系过程中的经验, 并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估。

四、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特点

伙伴关系管理模式要求参与各方目标统一、相互信任、良好沟通、协调一致、

8、物质激励:增加工资、生活福利、发放奖金等进行激励。

总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职工需求进行分析, 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显著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保证大队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秦皇岛地质大队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提要期刊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中文献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提高期刊文献资源的利用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在各类型图书馆馆藏中, 期刊已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文献类型之一。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引文统计调查, 引用期刊文献量占60.3%、图书29.2%、特种文献10.5%。由此可以看出, 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更好地开发利用期刊文献资源, 发挥期刊的有效价值, 对图书馆整体工作和

资源共享。根据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建立的组织是一个柔性组织, 与其他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模式、设计-建造模式、CM模式等) 相比, 存在着独特的优势。伙伴关系模式建立有一套明确的共同目标体系, 各个参与方把项目组织视作一个共同的团队, 把自己当作共同团队中的一分子, 将其他参与方视作具有一系列共同目标的平等伙伴, 各方努力采用及时的、相互满意的方式解决争议, 避免诉讼。组织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正式的合作处理问题程序。

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 (1) 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的目标融为一个整体, 在实现甚至超越业主预定目标的同时, 充分考虑项目其他方利益, 着眼于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建立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使项目各方在共同目标前提下有正确处理项目要素关系的积极性; (2) 建立伙伴沟通合作机制, 信息对相关各方透明公开, 借助一体化信息系统, 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3) 由于项目参与各方希望保持长远关系,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彼此合作的可

对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期刊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期刊的订购、淘汰没有一个具体的政策, 或者政策与服务不相协调, 使得图书馆的期刊不适应图书馆服务对象, 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采用合理的期刊管理体制, 可以使期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好地走向科学化、合理化。

1、针对性采购。通过调查研究和对期刊阅览工作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确定本馆的核心期刊和相邻期刊;根据本馆的自身特点, 系统地组织馆藏期刊, 避免漏订的发生, 保证期刊的系统性

□文/梁丽

能大大增加。通过项目状态评价和冲突处理机制进行协调控制, 预见和避免潜在问题, 及时化解冲突, 防止积重难返、争议和索赔少, 甚至完全避免; (4) 在具有强约束力的传统合同基础上加上具有软约束力的伙伴关系协议; (5) 由于项目参与方不再只顾及自身的眼前利益, 而期望有长远的合作,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项目成本。

五、我国实行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中, 孔孟的儒学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深入人心, 这与伙伴关系模式的基本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也为伙伴关系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行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伙伴关系在我国实行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1、加强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系统,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正确引导企业诚信经营。银行和政府机构对信用等级较高、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可以实行信用担保, 提高企业的和连续性, 对于过期期刊, 可购买全文光碟数据库以补其不足。

2、开放式借阅。

随着电子期刊的普及, 失去了物理形态的期刊已经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在不违背著作权的情况下, 多位读者可以在任意地点对一份期刊同时使用。对于传统的印刷型期刊, 图书馆对其进行增加、删除、停订或送去装订时, 应有公告通知, 这样会大大增加期刊开放式流通的可能性, 也会使读者对期刊的利用率增加。

二、深层开发期刊文献资源

1、编制二次、三次文献。编制二次文

市场竞争力。

2、健全现有招投标法律体系。我国现有的招投标制度制约着伙伴关系模式的实施, 有多个项目合作的企业在信用、资金、技术上已经相互了解, 建立了信用基础, 而招投标制度又制约着企业的继续合作,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有多个项目合作经历的企业可以适当放宽招投标条件。

3、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监管力度。

由于实施伙伴关系模式的企业经过多项目的合作之后也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栖息之地, 因此要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监管, 提高项目的透明度, 正确引导建筑企业。

理学院)

摘要:伙伴关系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在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工程管理模式。本文介绍伙伴关系管理模式的概念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优势, 提出在我国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伙伴关系,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何伯森.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生态模式研究 篇9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强调对相关联的事物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并且随着生态学不断的发展已经扩展到人类学, 渗透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 生态学也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越来越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集中反映的是人与人, 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环境的关系,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 并追求和谐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态性, 人与环境及其他要素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这一系统也需要不断地通过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 促使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 维持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将各个要素与生态因子联系起来, 它们在动态联系与发展中会产生冲突与协同, 失衡与平衡, 以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可以呈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 揭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 可以更好地考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任务, 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也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着培养和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面对着高职院校“90后”这一特殊群体, 不能使其成为专业能力的强者而道德缺陷的“矮子”, 这需要教育者树立生态观念, 悉心、耐心、用心地与之构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在重视培养他们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他们从“被边缘化”的地位, 逐渐增强信心, 认同自我并发挥潜能, 这一切有赖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培植协调的生态主客体关系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化

建立良好、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可以缩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 易于建立师生“同欢共悲”的情感场。因此, 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寄生”关系, 建立生态“共生”关系, 即由教育者决定受教育者的关系转化为相互决定关系, 要积极培植学生力量, 使之成为与教育者平等的生态主体。

1. 教育者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 正视生态客体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具有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人格取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 但是随着与人的交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 一些个体特质也会产生变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根据某一时期学生的表现而轻易地对其作出评判, 简单定性。正如著名学者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鞭下有瓦特, 冷眼里有牛顿, 讥笑中有爱迪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一视同仁, 人人平等的生态观念, 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 正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同时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不同的性格特点, 内在本我的需求, 对每一个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达到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目的。

2. 不断强化“四到”, 体察生态客体的不同需求。

关注不同生态客体的发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是要尽职尽责, 投入爱心、耐心、精力与时间, 只有在深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客体差异性的基础上, 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地为他们不同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使他们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不断充实自我, 增强学习的动力,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够做到“四到”, 即“眼到、心到、口到、行动到”。眼到, 学生内心的想法会透过表情、语言与行为表现出来, 教育者要眼到, 能够捕捉到受教育者微小的变化;心到,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受教育者这些变化的发展方向, 防微杜渐;口到, 要与受教育者真诚地交流, 摆事实、讲道理, 使受教育者能够摆脱内心的困扰, 重新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行动到, 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在教育者自身能力的范围内真心地关怀受教育者, 实际地为他们做些事情, 可以增进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消除顾虑, 向教育者敞开心扉。

3. 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受教育者有在自我选择的实际行动中赋予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成就独立与独特人格的权利。第一, 教育者要摒弃传统对受教育者整齐划一地思维模式塑造,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学科特色, 在以往批量化、大类培养方式下, 实行弹性化教学管理, 为学生制定自主选择的制度, 并配有专人负责, 保障落实到位, 在专业、课程和学习进程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长决定自己的成长与成才方向。第二, 学校在开展学生活动方面制定自主选择制度, 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喜闻乐见并具有教育与引导意义的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别具一新的独特个性。第三, 学校在学生自主科研方面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要提供专门的场地、设备, 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的科研创造, 在校园内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 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创新、敢于质疑、多向度思维的创新氛围。第四, 实施小班化, 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4. 不断创造机会, 提供给不同生态客体展示的平台。

创造机会, 提供给不同生态客体展示的平台, 既有利于教育者加深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与了解, 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重新认识自我。例如, 在课堂上教育者可以不限定具体形式、具体方法, 让学生针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观点阐述, 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在一些诸如爱国主义活动中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 既在实际操作中展现才华、锻炼能力, 也加深学生对爱国的具体理解, 在亲自参与活动中, 对学生也是一次无形的道德教化过程。

5.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实效。

实践教学这种更为直观、综合并且具有创新性质的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在教学实践内容、任务、方法的设置上,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并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这种实践教学要不限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实验项目、课程设计等, 还应该制定计划、拓宽渠道, 建立专项基金保障实践活动有充足的经费,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各种公益性质活动的机会, 放开学生的手脚, 放飞心灵, 解放个体, 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并在实践中促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的提高, 积累实际经验, 提高学习实效。

三、明确教育者的生态定位

教育者要摆正生态定位, 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充分尊重受教育者, 这是知识交流的重要基础。德国学者爱利希·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书中谈到“尊重这个词表达的就是我们双方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并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使对方能够按照自我的方式去生存、发展、成长, 而不是让他们的成长服务于我们。”教育者要摆正生态位, 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助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从单子式存在向共生性存在或关系性存在转化。教育者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生态人格与价值的基础上, 首先开敞自我的道德视域, 并鼓励受教育者参与、评论, 勇于表达思想, 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开敞他们的道德视域, 在各自开敞的道德视域中交流对话, 进行互动, 从而达到提升彼此的生态道德理性与生态智慧, 相互帮助、互相提高、共同进步。

摘要:随着“90”后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 相对于普通本科生具有特殊性, 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渴望成才。这就决定了教育者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 正视生态客体的差异性、不断强化“四到”, 体察生态客体的不同需求, 完善自主选择制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不同学生的学习实效, 明确教育者的生态位, 培植协调的师生关系, 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生态

参考文献

[1]潘陆益.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10 (32) .

[2]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3]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鲁洁.关系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 2002 (1) .

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与减负的关系 篇10

2.在具体的操作层面, 一定要硬性地限定导学案长度。在选择内容方面, 教师既不要把教材上面有的内容直接搬到导学案上, 也不要盲目地设计练习题。有些导学案, 开篇就是预习题, 中篇是展示题, 之后是达标题, 最后还有拓展题, 这是非常错误的, 会让学生陷入题海之中。

3.课堂教学要基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设置问题时, 要注意问题类型的对称与匹配。问题有哪些类型呢?第一种类型是呈现型, 呈现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种类型是发现型, 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论证, 得出最终结论;第三种类型是创新型, 即多元结论和多元答案的问题。在很多导学案中, 呈现型问题太多, 发现型和创新型问题太少。

论新形势下企业劳动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企业;劳动管理;组织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知识和智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企业劳动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劳动管理主要是在员工劳动过程中,根据生产和工艺方面的流程对劳动者进行组织和管理,正确处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劳动环境的变化调整管理模式,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重视企业劳动模式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企业劳动管理的内容

本着高效、统一和节约的原则,对于企业的生产部门,包括企业、车间以及生产班组等设置一些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与各个类型的人员间合理的结构比例,制定相应的考核班组与个人之间的劳动定额,科学组织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外,还要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消除效率不高的劳动方式,制定企业员工在生产和技术管理以及时间方面的劳动准则,确保劳动秩序的确立。

2、新形势下企业劳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机构庞杂,核心业务不突出

在劳动管理过程中,劳动组织结构内部的功能是比较健全的,除了生产、采购、销售等基本的机构,有些比较大的企业还设立了附属学校、医院等等非营利性机构。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企业的这种机构多少会对企业的周转资金以及开发新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为员工谋取福利的设施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也没有接受外来市场的竞争,所以,效率不高,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2.2劳动管理层次多,管理不到位

在企业劳动管理中,普遍存在劳动管理层次比较多,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以油田企业为例,油田企业一般是工作区域跟生活区域相分离的,这些机构设置的相对比较分散,加上低于等条件的影响,管理层次变得非常多,加上一些机构出现重复设置的现象,给劳动管理增加了难度。企业下达的一些重大决策,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下降。

2.3劳动分工过细,出现因人设岗现象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由于企业员工的身份和本身的素质有所不同,就使得劳动分工过细,缺少一些通用型的人才成长机制,加上企业行业的限制,那些不能使用原来岗位的工人,没有进行及时的调离岗位,就很难发挥出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

2.4劳动人事管理存在弊端

劳动人事管理主要是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通过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奖惩以及必要的思想工作进行管理,这也是其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很容易忽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的是直线型的组织结构设置,机构相对比较简单,也没有响应的机构来调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些企业就算是设立了工会,很多也是有其名,无其实。特别是在一些民营企业中,劳动人事管理缺少相应的员工招聘与培训机制,福利待遇有待提高。除此之外,还存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状况,尤其是那些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会采用临时用工的方式来躲避国家的社会保障金的缴纳。

3、新形势下企业劳动管理模式

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劳动管理问题,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变革,运用现代劳动管理模式,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1劳动定额管理模式

所谓劳动定额管理模式,主要是一系列管理规范的统称,制定这些规范主要是为了确保劳动定额管理能够正常的执行,管理模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制度的成败。所以,要保证企业相关领导的职责分管,设立相应的定额管理机构,设置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定额管理要从一个部门向独立的结构转变,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管理的作用和功效,拓宽管理负责人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法:估工和统计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的,要转变管理方式,完善企业的革新。

3.2全员劳动管理模式

全员劳动管理模式主要是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劳资协商制度、沟通参与、合理化建议、员工持股、员工董事监事制度以及员工深度参与管理过程。要保保证全员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企业要尽可能的保证企业员工的利益得到实现,通过实施相关措施保证全员劳动管理模式的推行。企业在制定决策的时候要征询员工的意见,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全员管理。要设立相应的机制,还要给予制度方面的保障。坚持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全员聘用竞岗。在全体员工中公开选拔一批优秀的企业员工骨干,在选拔的时候要遵循全员参与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工会部门的作用,当员工的利益遭到损害的时候,可以让工会出面提供帮助。建立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反馈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厂务政务公开原则,让员工知晓管理部门的决定,实施全员管理。

3.3劳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企业劳动管理中,要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要把人员的才能和积极性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关心职工,尊重职工,不断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要强化对于全体职工的培训和管理,尤其是一些技术职工,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提高职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进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战斗力。此外,还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对于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国企业的冲击力越来越明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实施劳动管理,选择合适的劳动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系统)

参考文献:

[1]孙清礼,王庆红.谈国有企业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11,(01)

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模式研究 篇12

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判断模式

一、我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一) 必然因果关系说

20世纪50年代, 前苏联的刑法学者毕昂特可夫斯基提出的必然因果关系说被直接引入了我国刑法领域。此说认为, 当包含着危害结果产生条件的行为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时,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必然因果关系。

必然因果关系说对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影响, 甚至在最初成为通说。但是随着我国学者们的仔细探究, 还是发现它具有着固有的缺陷。第一, 人为主观的限定了因果关系的范围。第二, 在不是共同犯罪的情形这一前提下, 数个危害行为产生一个结果时, 要来判断行为的决定作用, 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 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区分说

由于必然因果关系说的适用范围有限等缺陷, 之后产生出了偶然因果关系说。该说认为, 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但在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原因, 由介入原因导致结果产生时,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就是偶然因果关系, 介入原因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必然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 偶然因果关系说并没有弥补必然因关系说的缺陷, 反而还增加了新的问题。首先, 偶然因果关系是建立在必然因果关系的基础之上, 因此它不能回避必然因果关系的局限性。其次, 当确定介入因素是原因或者先前行为是原因时, 一定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 那么就会导致我们不能明确原因和条件的界限, 尤其是在多个行为产生一个结果的情形下。

二、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一) 条件说

条件说主张, 只要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没有A就则没有B的逻辑关系, 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要是行为人的实行行为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那么该行为者就应该对其导致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且不考虑此行为对结果作用力的大小, 也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但这也无疑使刑事责任的的追究范围无限扩大。

(二) 原因说

该理论主张, 应该在所有导致危害结果产生的因素中, 选择一个作用力最大的因素作为原因, 即根据危害行作用力的大小来判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以明确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但是要以何种标准来判定作用力的大小, 从而确定一个条件为原因, 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后来随着对相当因果关系说的研究, 原因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 相当因果关系说

相当因果关系说是以条件说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该学说认为, 当一个危害结果的产生是由数个危害行为导致的, 这时对哪些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 应以一般大众的常识和经验来确定, 如果在一般人看来某些行为引起某种结果是适当的, 那么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刑法因果关系就成立。该学说认同多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因说和条件说的缺陷, 因此在大陆法系日本理论界成为通说, 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如此。

然而, 问题的关键在于判断“相当性”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学界又有主观说、客观说、和折中说这三种理论主张。其中, 折中说对大陆法系研究刑法因果关系的影响最为重大深远。依照折中说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应根据人类一般经验和常识以及行为人当时可以认识到的事实情况来评判。

笔者认为, 对于判断“相当性”的标准, 依照折中说更为适宜。折中说是以行为时行为人特别认识了的事情和一般人能够预见的事情作为判断的标准。排除对行为人偶然的结果的处罚是相当因果关系的重要目的, 而在行为已经被认识的情况下, 结果的产生对行为人而言就不应当是偶然的, 把它作为判断标准没有不当。而主观说在判断“相当性”时, 排除了行为人不能认识到的, 但一般人能够认识到的事实;客观说则是将行为时行为人并不知道, 一般人也不可能知道的特殊事情作为判断标准。前者使得判断标准被限制的过窄, 后者又显得过宽。可见, 折衷说克服了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缺陷。

三、对于我国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方法的建议

笔者认为, 在判断刑法因果关系时, 要根据一定的条件和过程来进行判。

第一, 必须存在着符合犯罪构成中的危害行为, 即实行行为。这有助于刑法因果关系链条的限定, 以及刑法因果关系判断过程的简化。危害行为如果只是为实行犯罪做准备的预备行为而不是实行行为, 结果的发生是基于其他原因导的致, 则行为和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二, 以无A则无B的形式逻辑研究刑法的因果关系。从本质上看, 行为与结果必然有着某种物理性的联系这一观点已得到大家的承认。因此, 对没有先前行为, 就没有危害后果的这种事实联系不是判断, 只能是一种认识, 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容主观判断的。

第三, 危害行为产生危害结果是相当的, 这种相当性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即:对某一事物一般人是否能够认识或预见到的判断, 以及根据一般人的经验认为危害行为通常是否会产生危害结果的判断。例如, 乙对甲当众进行侮辱, 甲感到难过且无法忍受而自杀。在这一情形中, 因介入被害人甲的原因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结果, 则在考虑介入原因是否违背常理时, 要根据一般社会经验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因果关系研究[J].现代法学, 1999 (5) .

上一篇:秸秆还田利用论文下一篇:生产方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