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2024-10-15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共7篇)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篇1

一、单项选择: 1.具体而言,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

A.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B.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 C.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D.用人单位的组织生产 答案:B 2.以下对于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同时产生

B.二者统一、不可分割

C.二者都始于16周岁

D.先有劳动权利能力、后有劳动行为能力 答案:D 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始于()A.18周岁

B.16岁

C.16周岁

D.20周岁 答案:C 4.《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年以上,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A.5

B.8

C.10

D.12 答案:C 5.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答案:B 6.国际劳工组织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A.1900 年

B.1906 年

C.1918 年

D.1919 年 答案:D 7.以下各项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

B.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D.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A 8.我国现在实行新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是____。

A.完善劳动力市场,实行职业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B.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 C.国家组织就业、职业机构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D.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被动的依赖和接受国家的安置就业 答案:A 9.企业职工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其医疗期为()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答案:B 10.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与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承包经营期间,与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或者一方发生劳动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当将()作为当事人。

A.发包方

B.发包方和承包方

C.承包方

D.发包方的上级主管部门 答案:C 11.根据我国法律规,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担任。A.职工代表

B.工会代表

C.用人单位代表

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答案:B 12.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下列人中,可以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是()A.怀孕5个月以上的女职工

B.哺乳期内的女职工C.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D.未成年工 答案:A 13.国际劳动立法思想产生于。

A.18 世纪下半叶B.19 世纪上半叶C.19 世纪下半叶D.20 世纪上半叶 答案:B 14.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A.劳动合同B.劳动行为C.劳动关系D.劳动事实 答案:C 15.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所在的章节是___。A.第一章B.第二章C.第三章D.第四章 答案:B 16.在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首先支付()A.破产企业违约之债B.破产企业侵权之债C.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D.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答案:C 17.《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强令劳动者违章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A.行政B.经济C.刑事D.民事 答案:C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时间为()

A.2002年5月1日

B.2002年7月1日

C.2002年9月1日

D.2002年11月1日 答案:D 19.我国目前主导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是()A.行政配置型劳动就业模式

B.国家分配型劳动就业模式

C.行政配置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劳动就业模式

D.市场导向型劳动就业模式 答案:D 20.根据《劳动法》第44条的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A.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B.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50%的工资报酬D.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答案:D 21.在下列法定节日属于政治性的节日是()A.国庆节

B.圣诞节

C.春节

D.情人节 答案:A 22.《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A.10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答案:C 23.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 答案:B 2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工资支付日期是每个月的25日,该企业实行的是周六周日双休日,刚好本月的25日是周六,则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日期应该是()A.24日

B.25日

C.26日

D.27日 答案:A 25.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A.10天

B.20天

C.30天

D.40天 答案:C 1.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万元 A.10

B.20

C.50

D.100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工资总额组成部分的是()

A.计时工资

B.加班加点工资

C.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

D.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答案:C 3.恒大公司安排工人刘路春节期间上班。根据劳动法,该公司应支付其不低于原工资报酬的()A.150%

B.200%

C.300%

D.100% 答案:C 4.从事矿山井下以及在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种、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劳动合同期限最长不超过()。A.5年B.8 年C.10年D.12年 答案:B 5.下列对劳动法地位的表述 , 正确的是

A.劳动法是民商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部门法地位 B.劳动法是经济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C.劳动法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D.劳动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仅具有独立学科的研究价值 答案:C 6.以下各项社会关系不是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是()

A.职业培训中劳动者与培训机构产生的关系B.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在工伤认定方面发生的关系 C.某公司董事长与公司之间的聘用关系

D.丙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被劳动仲裁机构传唤参加仲裁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答案:C 7.以下各项不属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范围B.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D.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答案:A 8.劳动者的以下收入属于工资范围的是()

A.津贴和补贴B.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C.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D.科学技术进步奖 答案:A 9.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工资支付日期是每个月的25日,该企业实行的是周六周日双休日,刚好本月的25日是周六,则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日期应该是()

A.24日B.25日C.26日D.27日 答案:A 10.《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A.半天B.一天C.一天半D.两天 答案:B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根据这一规定,劳动者享受带薪年休假,应该连续工作的年限是()

A.一年以上B.两年以上C.三年以上D.十年以上 答案:A 12.我国目前主导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是()A.行政配置型劳动就业模式B.国家分配型劳动就业模式

C.行政配置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劳动就业模式D.市场导向型劳动就业模式 答案:D 1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______。

A.劳动关系B.劳动管理关系C.劳务关系D.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答案:A 14.以下对于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同时产生B.二者统一、不可分割C.二者都始于16周岁D.先有劳动权利能力、后有劳动行为能力 答案:D 15.我国现在实行新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是____。

A.完善劳动力市场,实行职业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B.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 C.国家组织就业、职业机构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D.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被动的依赖和接受国家的安置就业 答案:A 16.根据1999年颁布执行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下列假日中,如果适逢星期

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的是()

A.青年节B.儿童节C.春节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答案:C 17.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B.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C.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应当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D.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无关 答案:A 18.在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首先支付()A.破产企业违约之债B.破产企业侵权之债C.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D.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答案:C 19.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

A.30天B.40天C.45天D.60天 答案:C 20.我国狭义上的《劳动法》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B.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D.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答案:A 21.具体而言,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

A.劳动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B.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共同指向的劳动活动 C.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D.用人单位的组织生产 答案:B 22.《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在()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A.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B.劳动合同依法订立起C.劳动合同自鉴证之日起D.劳动合同自公证之日起 答案:B 23.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按以下哪种方式处理()A.用人单位承担直接赔偿责任B.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C.用人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D.先由劳动者赔偿,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答案:B 24.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A.10天B.20天C.30天D.40天 答案:B 25.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A.拒绝执行B.提出批评C.检举D.控告 答案:A

二、多项选择:

26.关于试用期的规定,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试用期的约定不超过6个月

B.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C.一般对初次就业的职工可约定试用期

D.在原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制转制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不再约定试用期 E.如果双方自愿,也可以约定超过6个月但是一年以下的试用期 答案:A,B,C,D 27. 1.劳动就业所具有的特征是()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B.公民在主观上具有就业的愿望

C.劳动者必须从事法律允许的有益于社会的社会劳动D.劳动者必须通过劳动就业获得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 E.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 答案:A,B,C,D 28.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必须坚持()。

A.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B.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C.工资总额增长幅度高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D.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高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E.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的原则 答案:A,B 29.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工资报酬的,包括()A.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报酬

B.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C.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D.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E.按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报酬 答案:B,C,D 30.《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 B.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C.侮辱、体罚、殴打劳动者的D.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 E.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答案:B,C,E 31.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非标准工作时间可以分()

A.缩短工作时间B.不定时工作时间C.综合计算工作时间D.计件工作时间E.标准工作周 答案:A,B,C,D 32.劳动法体系可以分为______。

A.劳动就业促进法B.劳动关系协调法C.劳动基准法D.劳动监督法E.劳动保险法 答案:A,B,C,D,E

33.以下劳动合同中,属于无效的劳动合同的是()

A.主体不合格的劳动合同B.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C.当事人未签字的劳动合同 D.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E.违反法定的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的 答案:A,B,C,D,E 34.提供就业服务的对象是()

A.各级政府B.职业介绍机构C.有劳动力供给愿望的各种劳动者 D.需求劳动力的各种用人单位E.所有企业、事业单位 答案:C,D 35.王某是甲省乙市某一国有企业的一名普通女员工,在今年的三月份进行了以下的活动,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律、法规的规定休假、探亲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应视同提供了正常劳动()。

A.3月8日妇女节,单位放假半天,王某去街上购物B.3月9日,王某因为熬夜看电影,上午没有去上班 C.3月10日,经批准,到丙省丁市去看望其父母,3月20日才归来 D.3月23日,经批准,王某作为工会代表出席市工会召开的工会代表大会 E.3月26日,王某请假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答案:A,C,D 36.依劳动争议标的的性质不同______,劳动争议可分为_______。

A.单个劳动争议B.集体劳动争议C.劳动权利争议D.劳动利益争议E.劳动合同争议 答案:C,D 37.用人单位违反规定造成职工急性中毒事故或伤亡事故的,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其采取的措施包括()A.责令制定整改措施B.罚款C.吊销营业执照D.责令停产整顿E.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答案:A,B,E 38.用人单位因为下列因素而拒绝录用劳动者将构成就业歧视的有()A.少数民族B.已婚未育女性C.不符合录用条件D.没有专业技能资格认证 答案:A,B 39.按照主体中劳动者一方是单个还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可以分为()A.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B.集体劳动法律关系C.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法律关系 D.个体劳动法律关系E.股份制企业的劳动法律关系 答案:B,D 40.下列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自行终止()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劳动者被除名、开除、劳动教养或判刑

C.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D.劳动者死亡

E.用人单位破产 答案:A,B,C,D,E 41.属于国家安置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是指()A.原是城镇户口的退役义务兵 B.原是农村户口的退役义务兵 C.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者 D.因工致残的二等、三等伤残军人

E.原是农村户口的退役义务兵,但是同时至少具备C、D中情形之一者 答案:A,C,D,E 42.从最低工资的含义出发,根据法律规定,以下各项不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的有()A.加班加点工资B.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C.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 D.用人单位通过贴补伙食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 E.用人单位通过贴补住房支付给劳动者的非货币性收入 答案:A,B,C,D,E 43.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组成。

A.职工代表B.企业代表C.工会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E.上级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答案:B,C,D 44.用人单位使用未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要求外,还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需要提供的文件是()

A.未成年工健康检查表B.未成年工的毕业证C.未成年工的户口证D.未成年工登记表E.未成年工登记证 答案:A,D 45.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中,用人单位可以是()A.企业B.国家机关C.事业单位D.社会团体E.个体经济组织 答案:A,B,C,D,E 46.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A.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B.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D.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E.劳动者在试用期辞职的 答案:A,D 47.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况是()

A.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B.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瞻养费D.应债权人请求代扣欠款E.应行政部门请求代扣的罚款 答案:A,B,C 48.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挂钩的经济效益指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确定,一般包括()A.实现利润B.实现利税C.上缴利税D.企业全年生产总额E.企业的资产总额 答案:A,B,C 49.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等几种情况均被视为调解不成,应当及时裁决。A.经调解当事人达不成协议B.仲裁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C.当事人拒绝接收调解书 D.调解书执行时当事人反悔E.受理之日起30日内未结束调解 答案:A,B,C 50.某用人单位为完成供货任务,想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为此,该用人单位正确的做法是()A.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B.如果延长劳动时间需要超过一小时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C.如果星期六和星期日安排工人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须支付工人不低于工资200%的报酬 D.如果国庆节仍需要安排工人工作,应该支付工人不低于工资的300%的报酬 E.如果元旦仍需要安排工人工作的,应该支付工人不低于工资的200%的报酬 答案:A,B,C,D 26.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必须坚持()。

A.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B.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C.工资总额增长幅度高于本企业经济效益(依据实现利税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D.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高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净产值计算)增长幅度的原则 E.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的原则 答案:A,B 27.下列收入属于工资总额组成部分的是()

A.计时工资B.津贴和补贴C.加班加点工资D.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E.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答案:A,B,C,E 28.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要遵循三方原则,所谓三方原则是指三方代表共同协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是劳动法领域三方原则在最低工资领域的具体体现,这里的三方指()

A.政府B.工会C.企业D.工人E.人大 答案:A,B,C 29.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的因素有()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赌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C.劳动生产率D.就业状况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A,B,C,D,E 30.用人单位可以减发工资的情况是()

A.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B.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的 C.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批准的厂规、厂纪中有明确规定的

D.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而没有去用人单位上班的

E.因劳动者请事假等相应减发工资等 答案:A,B,C,E 31.劳动法体系可以分为______。

A.劳动就业促进法B.劳动关系协调法C.劳动基准法D.劳动监督法E.劳动保险法 答案:A,B,C,D,E 32.可以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的是()

A.具有劳动能力的外国人B.与国家机关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C.事业单位中的合同聘用人员D.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E.国家机关的公务员 答案:A,B,C,D 33.按照合同期限不同 , 劳动合同可分为。

A.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C.长期劳动合同 D.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E.终身劳动合同 答案:A,B,D 34.劳动合同鉴证应审查下列哪些内容()

A.双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B.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C.当事人双方是否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订立的

D.劳动合同以及中外文合同文本是否一致

E.合同订立的程序是否违法 答案:A,B,C,D,E 35.用人单位违反规定造成职工急性中毒事故或伤亡事故的,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对其采取的措施包括()A.责令制定整改措施B.罚款C.吊销营业执照D.责令停产整顿E.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答案:A,B,E 36.不定时工作制主要适用人员为()

A.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B.外勤人员C.出租司机D.矿山井下采掘工人E.海运公司的船员 答案:A,B,C 37.在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等几种情况均被视为调解不成,应当及时裁决。A.经调解当事人达不成协议B.仲裁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

C.当事人拒绝接收调解书D.调解书执行时当事人反悔E.受理之日起30日内未结束调解 答案:A,B,C 38.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具体赔偿内容包括()A.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 B.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

C.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D.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E.因为泄漏 商业秘密而对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答案:A,B,C,E 39.王某是甲省乙市某一国有企业的一名普通女员工,在今年的三月份进行了以下的活动,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律、法规的规定休假、探亲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应视同提供了正常劳动()。

A.3月8日妇女节,单位放假半天,王某去街上购物B.3月9日,王某因为熬夜看电影,上午没有去上班 C.3月10日,经批准,到丙省丁市去看望其父母,3月20日才归来 D.3月23日,经批准,王某作为工会代表出席市工会召开的工会代表大会 E.3月26日,王某请假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 答案:A,C,D 40.劳动者的以下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的有()

A.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 B.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 C.按规定未列人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人,如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 D.加班加点工资E.津贴和补贴 答案:A,B,C 41.协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应符合国家有关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并综合参考下列因素()A.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B.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C.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E.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答案:A,B,C,D,E 42.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工资报酬的,包括()A.按计时工资标准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报酬

B.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C.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D.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E.按工作时间支付给个人的工资报酬 答案:B,C,D 4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哪些争议属于劳动争议受理范围()A.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B.因企业开除、辞退违纪职工发生的争议C.因职工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D.因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的争议E.因执行国家有关培训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答案:A,B,C,E 44.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元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根据目前的规定,主要适用于以下人员()

A.中学教师B.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C.出租汽车司机D.推销人员E.银行的出纳员 答案:B,C,D 45.根据目前的规定,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主要适用于以下人员()

A.交通、铁路、水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B.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C.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 D.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E.外勤人员 答案:A,C,D 46.广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包括。

A.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B.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C.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 D.一国国内的劳动法典E.一国国内的劳动法规 答案:A,B,C 47.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的内容包括()A.报酬请求权B.报酬支配权C.报酬增减权D.报酬发放权E.报酬取回权 答案:A,B 48.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A.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

B.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D.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E.劳动者在试用期辞职的 答案:A,D 49.提供就业服务的对象是()

A.各级政府

B.职业介绍机构

C.有劳动力供给愿望的各种劳动者 D.需求劳动力的各种用人单位

E.所有企业、事业单位 答案:C,D 50.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解决当事人之间劳动争议的程序制度,以下的规定你认为正确的是()A.劳动争议仲裁中达成的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B.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应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C.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程序非必经程序 D.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E.基层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答案:A,C,E

三、名词解释: 51.非全日制用工

答案: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52.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答案: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的工作时间制度。53.劳动就业服务

答案:劳动就业服务是指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实现各自的目的所提供的有偿或无偿的服务活动。54.劳动合同

答案:劳动合同也称劳工契约,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55.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答案:以下几类法定事由引起劳动合同的终止:(1)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3)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5)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56.简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介绍服务内容。

答案: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就业政策指导下,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的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项目主要有:(1)公共就业服务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有关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事务。(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为用力单位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收费项目。57.简述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征:(1)只要求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不要求同时具备过失。(2)必须有法律条款的明文规定,否则不能构成无过错责任;同时,没有法定的免责事由不能免责。(3)特殊侵权行为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行为人主观上不必具有过错。58.什么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有何特征?

答案: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特征是由平权型主体转化为隶属型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劳动力。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存在的人身性;(2)劳动力形成的长期性;(3)劳动力存续的时间性;(4)劳动力使用的条件性。59.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答案: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的行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1)亲自履行原则;(2)全面履行原则;(3)协作履行原则 60.简述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含义

答案: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含义:(1)法律责任的发生原因是违反劳动法的行为;(2)法律责任的主体是实施违反劳动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3)法律责任的性质是违法行为人承担基于原义务的派生义务;(4)法律责任的内容是违法行为人必须向违法行为相对人或国家给付一定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接受一定警诫和谴责;(5)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法律所要求或允许的方式。6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劳动就业的政策。

答案:《就业促进法》第2条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每年有大量新进入就业年龄的求职者,加上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化解因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失业的压力等原因,使我国的就业矛盾异常尖锐。缓解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与经济发展长期并存和必须积极解决的重大问题。积极的就业政策有两层含义:其一,相对于“消极”的就业政策而言,积极的就业政策意味着主要以努力扩大就业来解决失业问题而非单纯采用救济手段。其二,应当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效果的做法,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62.我国对工资扣除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答案: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除了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外,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任意克扣。用人单位的合法扣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扣除,另一类是直接扣除。

间接扣除,是用人单位按照法院或国家职能部门的判决、裁定、决定,行使代扣代缴义务。用人单位只是履行某种社会义务。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四种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直接扣除,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1.下列对劳动法地位的表述 , 正确的是

A.劳动法是民商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具有独立的部门法地位 B.劳动法是经济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C.劳动法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D.劳动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仅具有独立学科的研究价值 答案:C 2.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承包经营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但是所有权没有发生改变,法人名称也维持原来的法人的名称,则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应当是()

A.该企业B.原来的承包人C.现任的承包人D.B或者C 答案:A 3.《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3个月B.6个月C.1年D.2年 答案:C 4.用人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应责令改正,并可处以()元以下罚款。

A.1万B.2万C.5万D.5千 答案:C 5.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A.10天B.20天C.30天D.40天 答案:C 6.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实施后,如确定因素发生变化,或本地区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累计变动较大时,应当适时调整,但每年最多调整()

A.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 答案:A 7.法院在对已生效的仲裁裁决书做出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日内,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法院起诉。

A.10

B.15

C.20

D.30 答案:D 8.《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应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劳动者赔偿金按相当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总和的()

A.2至5倍

B.1至5倍

C.3至6倍

D.4至7倍 答案:B 9.《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A.10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答案:C 10.在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首先支付()A.破产企业违约之债B.破产企业侵权之债

C.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D.破产企业所欠税款 答案:C 11.劳动者可以同用人单位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的关系是()A.劳动合同期限不包括试用期B.劳动合同期限可以约定包括试用期 C.劳动合同期限就是试用期D.劳动合同期限应当包括试用期 答案:D 12.按照劳动者人数 , 可以将劳动关系划分为。

A.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法律关系和个体经营单位的劳动法律关系B.工人劳动法律关系和管理人员劳动法律关系 C.兼职劳动法律关系和全职劳动法律关系D.集体劳动关系和个别劳动关系 答案:D 13.国际劳动立法思想产生于。

A.18 世纪下半叶

B.19 世纪上半叶

C.19 世纪下半叶

D.20 世纪上半叶 答案:B 14.国际劳工组织宣告成立的时间是。A.1900 年B.1906 年C.1918 年D.1919 年 答案:D 15.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不包括()A.合法行为

B.违法行为

C.事件

D.非法行为 答案:D 16.我国现在实行新型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是____。

A.完善劳动力市场,实行职业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B.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 C.国家组织就业、职业机构介绍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

D.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被动的依赖和接受国家的安置就业 答案:A 17.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裁减人员,在()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年 答案:B 18.职工被迫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未经协商一致签订的劳动合同为()A.有效合同

B.无效合同

C.可变更的合同

D.可撤销的合同 答案:B 19.劳动者的以下收入属于工资范围的是()

A.津贴和补贴

B.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

C.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

D.科学技术进步奖 答案:A 20.按照法律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工作时间制度是劳动者()A.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 B.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 C.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 D.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 答案:B 21.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中的职工代表由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和企业工会代表由指定产生,其中不得超过代表总数三分之一的一方是()

A.职工代表B.企业代表C.企业工会代表D.每一方代表 答案:B 22.《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强制执行

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C.人民法院D.其他权力机构 答案:C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施行日期()

A.1992年7月1日

B.1992年10月1日

C.1993年7月1日

D.1993年7月1日 答案:B 24.《劳动法》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的工资报酬不低于其标准工资的()A.150%

B.200%

C.250%

D.300% 答案:A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实施时间为()

A.2002年5月1日

B.2002年7月1日

C.2002年9月1日

D.2002年11月1日 答案:D 26.广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包括。

A.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B.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 C.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D.一国国内的劳动法典E.一国国内的劳动法规 答案:A,B,C 27.关于试用期的规定,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试用期的约定不超过6个月B.试用期内,劳动者可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C.一般对初次就业的职工可约定试用期

D.在原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制转制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不再约定试用期 E.如果双方自愿,也可以约定超过6个月但是一年以下的试用期 答案:A,B,C,D 28.下列哪些情况下,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A.在试用期内的B.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C.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D.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的 E.其他单位高薪聘请该劳动者的 答案:A,B,C,D 29.以下劳动合同中,属于无效的劳动合同的是()

A.主体不合格的劳动合同B.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C.当事人未签字的劳动合同 D.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E.违反法定的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的 答案:A,B,C,D,E 30.劳动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

A.失业登记B.职业指导C.职业介绍D.就业训练E.失业保障和生产自救 答案:A,B,C,D,E 31.我国的残疾人保障金的专项开支包括()

A.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的补贴B.对于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的奖励

C.对于残疾人个体经营的有偿扶持D.经批准的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开支的补助E.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企业 答案:A,B,C,D,E 32.以下各项不计算在工资总额中的有()

A.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职工福利费用B.加班加点工资C.奖金和津贴 D.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劳动保护的费用E.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答案:A,D 33.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要遵循三方原则,所谓三方原则是指三方代表共同协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原则,是劳动法领域三方原则在最低工资领域的具体体现,这里的三方指()

A.政府B.工会C.企业D.工人E.人大 答案:A,B,C 34.《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15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B.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C.侮辱、体罚、殴打劳动者的D.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 E.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答案:B,C,E 35.根据法律规定,出现以下情况时,延长工作时间可以不受法律规定的延长工作时间的长度限制()A.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B.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C.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D.为完成国防紧急任务的E.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者营业的 答案:A,B,C,D,E 3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工厂安全技术规程的是()A.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方面的规范B.电器设备方面的安全技术规范

C.矿山设计与建设的安全技术规范D.起重机械安全技术规范E.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答案:A,B,D 37.我国《劳动法》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同时设计B.同时监督C.同时施工D.同时投入生产E.同时使用 答案:A,D,E 38.属于国家安置就业的退役义务兵是指()A.原是城镇户口的退役义务兵B.原是农村户口的退役义务兵 C.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者D.因工致残的二等、三等伤残军人 E.原是农村户口的退役义务兵,但是同时至少具备C、D中情形之一者 答案:A,C,D,E 39.津贴的种类很多,按工作特点和劳动条件设置的津贴,主要有()

A.矿山下井津贴B.高温津贴C.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工作的劳动者的津贴D.野外工作津贴E.保健津贴 答案:A,B,D 40.下列收入属于工资总额组成部分的是()

A.计时工资B.津贴和补贴C.加班加点工资D.单位支付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E.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答案:A,B,C,E 41.在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A.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期间B.劳动者依法享受探亲假期间C.劳动者依法享受婚假期间 D.劳动者依法享受丧假期间E.劳动者依法享受双休节假日期间 答案:A,B,C,D 42.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的有()

A.最低就业年龄制度B.未成年禁忌劳动范围制度C.未成年工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D.未成年工的使用和特殊保护登记制度E.用人单位的责任制度 答案:A,B,C,D 43.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的三方主体指()

A.劳动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B.职工代表大会C.工会组织D.用人单位E.劳动者 答案:A,C,D,E 44.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具体赔偿内容包括()A.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其所支付的费用B.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C.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D.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E.因为泄漏 商业秘密而对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 答案:A,B,C,E 45.各国劳动立法的发展进程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A.劳动法适用范围有所缩小B.劳动法已成为完整而系统的法律体系

C.国际劳动立法的发展,对各国劳动法产生影响D.各国一般均规定了各项主要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答案:B,C,D 46.劳动法中劳动关系的特征有_______。A.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B.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C.劳动关系主体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D.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从属关系 E.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是平等互利的关系 答案:A,B,C,D 4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中,用人单位可以是()A.企业B.国家机关C.事业单位D.社会团体E.个体经济组织 答案:A,B,C,D,E 48.以下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A.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B.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C.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D.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E.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裁员的 答案:A,B,C,D,E 49.下列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A.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B.劳动合同因合同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 C.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D.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减人员的 E.劳动者在试用期辞职的 答案:A,D 50.依据现行法律,我国非营利性的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的条件是()

A.有明确的业务范围、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量的开办资金 C.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D.应当在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中体现非营利性宗旨 E.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答案:A,B,C,D,E 51.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

答案: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劳动安全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的制度。

52.计件工资

答案: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53.标准工作时间

答案:标准工作时间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时间。54.劳动合同

答案:劳动合同也称劳工契约,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55.简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介绍服务内容。

答案: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就业政策指导下,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的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项目主要有:(1)公共就业服务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有关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事务。(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为用力单位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收费项目。

56.简述工作时间的特征。

答案:工作时间的特征:(1)工作时间是法定的。(2)工作时间是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的时间。(3)工作时间是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重要依据之一。

57.简述劳动法中民事责任的特点。

答案:(1)以法定责任为主、约定责任为辅。违法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大多由有关法规直接规定其具体形式和标准,当事人之间关于民事责任的约定必须与法定的形式和标准相符,许多国家还禁止在劳动合同中就违约金、赔偿金的数额做出约定。(2)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原则不尽相同。例如 , 劳动者承担民事责任普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责任在许多场合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又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一般适用合理赔偿(或称酌情赔偿)原则,赔偿额可适当小于实际损失额;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则适用等额(或称全额)赔偿原则,要求赔偿额与损失额相符。(3)以责令支付作为实现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补发工资、支付经济补偿、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形式,都可由劳动行政部门以责令支付的方式来实现。这就使民事责任兼有行政责任实现方式的特色。(4)要求采用某些特殊的民事责任形式。即某些民事责任形式为劳动法所特有,例如,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为劳动者或其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等等。

58.我国对工资扣除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答案: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除了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外,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任意克扣。用人单位的合法扣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扣除,另一类是直接扣除。

间接扣除,是用人单位按照法院或国家职能部门的判决、裁定、决定,行使代扣代缴义务。用人单位只是履行某种社会义务。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四种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直接扣除,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59.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案:劳动法律关系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2)?当事人双方既存在平等关系也存在隶属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是财产法律关系和个人法律关系的双层组合;(4)?劳动法律关系的调整方式具有多元性。

60.简述工资法律调整的原则

答案:我国《劳动法》对我国目前工资法律的调整确立了以下几项原则:(1)按劳分配原则;(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原则;(3)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

61.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______。答案: 劳动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和三方性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它体现并永远是劳动法的主旨,也是劳动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本质特征。三方性原则是指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代表(应包括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经济形式的组织代表)三方共同参与劳动关系的协调。

62.如何区分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 答案: 区别:(1)社会关系性质不同。劳动合同是仅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的合同,表现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劳务合同虽也与劳动过程相联系,但它更着眼于实现过程。(2)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在劳动合同关系中,劳动力的支配权归掌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行使,双方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的隶属关系;在劳务合同关系中则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3)风险责任不同。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由用人单位承担风险责任;在劳务合同关系中,劳务提供方自行承担风险。(4)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因劳动合同的履行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不完全和不直接随市场供求情况变动,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续、定期的工资支付;因劳务合同而取得的劳动报酬,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价格是与市场的变化直接联系的。

51.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答案: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是指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的工作时间制度。

52.最低工资

答案: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53.休息休假

答案:从广义而言,休息休假是指劳动者按法律规定不必从事生产和工作而由自己自行支配的时间;从狭义而言,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周休日。休假是指法定的节假日、探亲假和年休假等假期。

54.计件工资

答案:计件工资是按照劳动者完成的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按计件单价支付的劳动报酬。55.简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介绍服务内容。

答案:公共就业服务是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政府的就业政策指导下,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的活动。公共就业服务的项目主要有:(1)公共就业服务应当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有关就业信息的发布、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等事务。(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为用力单位提供招聘用人指导、代理招聘、跨地区人员招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收费项目。

56.简述劳动合同的效力。

答案:劳动合同的效力是指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即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及相关第三人的法律约束力。界定劳动合同的效力,应当分清劳动合同成立和劳动合同生效这两个法律概念。劳动合同的成立是指劳动合同的缔约双方当事人因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协议的客观事实。劳动合同的生效是指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从成立之日起或约定生效之日起对当事人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的成立并不等同于劳动合同的生效。

57.简述工资具有的特征

答案:工资的特征:(1)工资是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而获得的劳动报酬;(2)工资额的确定标准是根据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劳动法律的规定以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为依据;(3)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4)工资必须以法定货币方式支付,并且是持续的、定期的支付。

58.简述不定时工作时间的适用人员范围。

答案:根据《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办法》的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劳动者,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劳动者;(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要机动工作的人员;(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劳动者。

59.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案:劳动法律关系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具有特定性;(2)?当事人双方既存在平等关系也存在隶属关系;(3)?劳动法律关系是财产法律关系和个人法律关系的双层组合;(4)?劳动法律关系的调整方式具有多元性。

60.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

答案:劳动合同的履行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应承担的义务的行为。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1)亲自履行原则;(2)全面履行原则;(3)协作履行原则

61.简述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含义

答案:违反劳动法责任的含义:(1)法律责任的发生原因是违反劳动法的行为;(2)法律责任的主体是实施违反劳动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3)法律责任的性质是违法行为人承担基于原义务的派生义务;(4)法律责任的内容是违法行为人必须向违法行为相对人或国家给付一定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接受一定警诫和谴责;(5)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法律所要求或允许的方式。

62.我国对工资扣除作了哪些限制性的规定?

答案: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除了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情况外,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任意克扣。用人单位的合法扣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接扣除,另一类是直接扣除。

间接扣除,是用人单位按照法院或国家职能部门的判决、裁定、决定,行使代扣代缴义务。用人单位只是履行某种社会义务。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四种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直接扣除,是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篇2

掘锚作业适用于煤层赋存条件较为简单的矿井煤巷掘进, 结合掘锚机的优势, 合理的劳动组织, 操作人员间的配合默契, 能有效地提高掘进速度。

2 施工巷道、施工器械配备及施工工艺介绍

本文中掘锚作业实践的施工巷道地质条件信息如下。

掘进巷道为-700m深水平掘进, 具体煤层产状:煤呈黑色, 条痕为褐黑色, 强沥青光泽, 阶梯状断口, 内生裂隙较发育, 常为黄铁矿及方解石薄膜充填, 煤层中见黄铁矿结核。条带状结构, 层状构造。宏观煤岩组分以亮煤为主, 次为暗煤, 见丝炭, 属半亮型煤;赋存稳定, 煤层倾角小, 煤层结构简单, 一般不含夹矸, 局部含1层~2层夹矸, 煤层普氏系数 (f) ≤3, 为软~中等硬度煤层, 层位稳定, 平均厚度4.87m, 顶板岩性以粉砂岩为主, 其次为砂质泥岩;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 其次为砂质泥岩及泥岩。抗拉强度0.62MPa~5.63MPa, 平均2.33MPa, 岩石的抗压强度6MPa~77MPa, 煤层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总体较差。

巷道施工要求:巷道净高3.5m、净宽5.4m, 支护参数如下:支护方式采用“锚网索+钢筋梯”联合支护, 巷道为矩形断面, 顶板支护采用φ20mm×2300mm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配合锚索、金属网进行永久支护并且顶部加钢筋梯, 左帮锚杆φ20mm×2300mm, 锚杆托盘规格为150mm×150mm×10mm, Q235钢;右帮锚杆采用玻璃钢材料杆体, 锚杆规格为:φ27mm×2300mm, 锚杆托盘采用配套的玻璃钢锚杆盘;顶部金属网规格为φ6.5mm×3400mm×1100mm, 左帮金属网规格为φ6.5mm×3400mm×1100mm、右帮采用塑料网;每根锚杆均使用2根树脂锚固剂一根为MSK2350型、一根为MSCK2350型, 锚杆扭矩力不小于100N.m, 锚固力不低于50k N, 顶板锚杆间排距为1000mm×1000mm, 每排6根, 每排两端顶锚杆距巷帮300mm, 帮部锚杆间排距1000mm×1000mm, 每帮每排分别支护4根, 垂直巷帮布置, 帮部顶端锚杆距巷道顶板300mm, 帮部底端锚杆距离巷道掘进底板200mm, 锚索使用φ21.8mm×6300mm钢绞线锚索, 锚索托盘规格为300mm×300mm×12mm, Q235钢;每根锚索使用3根MSK2350型树脂锚固剂锚固, 锚索预紧力120k N-230k N。每排布置2根, 垂直巷道中线平行布置;锚索间排距2400mm×2400mm。

主要施工设备:采用MB-670掘锚机掘进, 采用LY2000/980-10型连运一号车配合带式输送机出煤。

施工工艺:沿煤层底板掘进, 循环进尺1m, 顶板支护一次成巷, 帮支护上两排锚杆, 下两排锚杆第二天早班统一补打。

3 劳动人员组织及施工步骤介绍

掘锚机上人员共配备八人:一名司机, 左右帮各三人, 一人锚顶, 两人锚帮;跟班副队长一人, 负责控制施工节奏。

施工循环步骤:先上顶网及钢带;再掘进支护;最后补打锚索。

4 主要成果及施工经验介绍

以当前巷道掘进现场劳动组织及人员配合为例, 掘锚机调整完毕后, 所有掘锚机上人员就位。

4.1 施工组织

(1) 左右帮各三人负责一起铺设顶板点焊网、钢带、联网, 全员同时操作, 整个上网过程持续4分钟左右。

(2) 上网结束后, 各人员回操作岗位准备, 掘锚机司机撑起前探支护、掘进, 左右帮锚杆机司机同时进行锚顶、锚帮作业。

(3) 掘锚机司机掘进过程需要9分钟左右, 锚顶作业需要10分钟左右, 由于地质条件影响, 锚帮作业需要12分钟左右, 整个循环结束共用时间12分钟。

(4) 每掘进6个循环后退补打顶板锚索, 共补打两排锚索, 每排锚索施工由左右帮顶锚杆司机同时施工, 每施工一排锚索需要13分钟。

(5) 锚索补打完毕后, 掘锚机清理底板浮煤前移至迎头、调整掘锚机, 本工序需要10分钟。

4.2 循环工序协调要领

(1) 由跟班副队长现场统一协调施工节奏, 根据当班工作量控制单循环施工时间不超过影响任务范围, 当锚顶、锚帮三个工序同时作业时, 任何一个工序因特殊原因需延时时, 由跟班副队长负责根据施工需要及安全影响分析结合施工时间控制, 适时跳过该工序, 待回撤掘锚机施工锚索时再统一处理。

(2) 顶锚杆机司机施工完本工序流程后, 及时向掘锚机司机提供顶板煤厚, 便于掘锚机司机掌控施工层位。

(3) 帮锚杆机司机施工完本工序流程后, 及时按下完成按钮, 使掘锚机司机能及时移机进行下一循环。

4.3 各工序间配合操作要领

(1) 掘进工序

(1) 掘进是循环作业中, 先行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如果掘进工序不能完成, 其他两个工序都将被迫停止, 从而影响整个施工循环, 因此掘锚机司机需在施工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掘锚机司机在接班时, 对掘锚机遥控器及机器本体的完好进行简单的检查、调试, 确保下一步的掘进工作能顺利进行。

(3) 根据单循环正常施工用时, 掘锚机司机完成本工序后, 在进行下一工序施工前, 可以富余3分钟的空闲时间, 在此空闲时间里, 掘锚机司机对掘进层位、掘锚机的位置进行检查确认, 确保施工下一循环时的巷道施工要求达标, 同时对掘锚机的移动步距进行预测、标记, 确保下一循环施工时掘锚机移动一次到位, 避免不必要的移机时间浪费。

(2) 锚顶工序

(1) 顶锚杆机司机在掘锚机撑起支撑梁时, 就调整好锚杆机的角度, 及时与掘进操作同步进行。

(2) 在铺顶网联网施工时, 为节约用时每隔一个联网间距漏联一道, 根据单循环正常施工用时, 顶锚杆机司机完成本工序后, 在进行下一工序施工前, 可以富余2分钟的空闲时间, 在此空闲时间里, 顶锚杆机司机对顶板漏联的网孔进行补联。

(3) 锚帮工序

(1) 帮锚杆机司机在掘锚机撑起支撑梁时, 就调整好锚杆机的角度, 及时与掘进操作同步进行。

(2) 在铺帮网联网施工时, 为节约用时每隔一个联网间距漏联一道, 在施工完6个循环后, 施工锚索时, 帮锚杆机司机可以富余26分钟的空闲时间, 在此空闲时间里, 帮锚杆机司机对帮漏联的网孔进行补联, 另处理之前单循环作业时遗留的各种问题。

5 分析

5.1 现场副队长的协调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单循环施工过程中, 如果某一个工序延时, 就会造成其他各工序操作人员的窝工现象, 因此需要副队长现场协调, 控制施工节奏, 根据当班生产任务, 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单循环施工。掘锚作业是一个流畅的作业过程, 类似于汽车行驶, 越开越快, 当一个轮胎爆胎后将被迫整辆汽车停止行进, 换好轮胎后重新起步又会从慢速开始, 一个好的副队长类似于一个好的汽车司机, 掌握好实况控制好节奏, 能有效地提高掘进效率。

5.2 各工序间的平行作业与配合默契

各工序操作开始时间必须保持一致, 各工序的完成时间并不是固定的, 根据各工序施工完成时间节点上来看, 锚帮工序完成时间较晚, 针对锚帮作业进行重点突破, 能有效地提高单循环完成时间, 从而促进整个生产循环的快速掘进。另锚帮作业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 两人之间配合必须达到一定的默契程度, 由于施工人员戴口罩, 语言交流不便, 因此建立手势交流比较有利于施工, 当达到一定的默契程度时两人形同一体, 可以较大幅度的提高作业效率。

5.3 各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各工序操作人员必须不断熟练自己的操作流程, 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能加快本工序的完成速度, 从而提高单循环的快速掘进。由于掘锚机自动化程度较高, 顶锚杆机司机作业时, 可以同时操作两台锚杆机, 利用好两台锚杆机作业时的时间差是操作的关键。

另各工序操作人员熟知自己本班工作任务的类别, 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完成其他的非主要工作。

6 总结

本文中劳动组织的正常进行, 必须在确保设备完好、外围系统通畅、物料供应及时的前提条件下, 因此检修大班为生产班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是本劳动组织的必要条件, 另生产班组在生产进行前, 应准备充足的物料, 确保生产组织的流畅性。

通过施工现场实践操作证明, 本劳动组织配合熟练的技能操作, 能合理的发挥掘锚机掘进的优势, 充分利用作业时间, 提高单产单进, 确保施工质量, 明确了需要继续提升的重点工序, 参照本劳动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单项工序进行技术提升, 从而提高掘进效率, 最终达到快速掘进的目的。

摘要:掘锚作业是目前为止我国煤矿掘进行业中, 最为先进的施工工艺, 它集合掘进、出煤、锚网支护各掘进施工工序为一体, 从而实现了各工序平行作业达到快速掘进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掘锚作业生产劳动组织及各工序施工人员的配合进行分析解读, 根据现场施工经验进行总结, 为掘锚作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快速掘进积累了工作经验, 真正达到物尽所能。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篇3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地禀赋 农村劳动力流转 农业机械化

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行为变化是转型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变迁的集中体现。自1996年以来,始于河南省的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来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推动了家庭农场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投入,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为了分析转型时期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方式变化,本文利用河南省1619个农户调查数据,重点研究农户在小麦生产中的农机作业与农机投入行为。

一、文献综述

转型时期的农业机械化研究较早地见诸于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他提出了机械引入农业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农产品价格保持较高、劳动力稀少而昂贵,为转型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作了总体判断[1]。速水佑次郎、林毅夫等从土地与劳动力禀赋出发发展了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理论,为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2-3]。Hans Binswanger在对农业机械化进程作历史比较分析时,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与模式取决于土地与劳动的禀赋、非农产业对劳动的需求、农产品的社会需求、资本稀缺度、农场规模、补贴等经济因素的影响。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较多,周诚(1995)、胡坚(1996)、周执前(1999)、黄季锟(2002)、李伟毅(2010)等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其中不乏农机使用行为的农户研究[4-8]。冯建英、穆维松(2008)构建了消费者对农机购买意愿的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收入、受教育水平、政策因素、消费者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农户对农机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9]。吴浩、杨钢桥(2011)利用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5县302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农机投入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家庭人口数、耕地经营规模、农户人均收入及对农机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户农机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10]。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无论是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不乏对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其共同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土地与劳动禀赋变化的农业技术诱致性变迁。有鉴于此,本文把土地与劳动禀赋条件作为研究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问题的切入口。尽管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文献颇丰,但存在一些明显欠缺,一是中国转型环境下的农户不同于国外完善市场制度下的农场主,中国转型语境下的农户具有就业兼业化、收入多元化等特征,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种植很大程度上是维生消费的保障;二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与种植制度各不相同,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与技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对不同区域分类分析与比较研究,尤其缺乏专门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行为研究。这些欠缺引致了如下问题:一是关于土地禀赋,农地经营细碎化是否适应传统农业机械化模式对耕地经营规模的要求,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什么影响?二是关于劳动禀赋,就业兼业化的农村劳动力是否适应机械替代劳动的一般逻辑,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样本数据与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调查,调查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18个地市及周边省份[11],调查数据为1619户受访农户在2004—2008年连续5年的相关数据,课题组成员一般在调查村随机选择1—5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根据样本数据,受访农民小麦农机作业程度指数均值为3.376(根据小麦机械化的不同程度“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分别从1到5予以赋值),按现值核算的农机投入(农机具购置成本)均值为5287元,户均外出劳动力人数为1.465人,家庭务农天数平均约为77天,户均耕地面积规模约为6亩,小麦亩均净收益在330元左右,户均种粮综合补贴不足21元,户主年龄大部分在45岁左右,受教育年数为7.58,尚未达到初中水平,户主在家务农比例高达0.64人。

为了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户在小麦种植中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的影响,本文采用单因素相对影响比率分析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上式表示具备某项变量k组特征农户的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的相对比率,χ表示某一时点样本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的状况,n 表示所有时点的样本总数。ρ值越大则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的倾向性越强;反之,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的倾向越弱。本文设定,如果某组别中的农户相对影响比率ρ大于1.1,则该组别农户的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程度显著较高;当ρ小于0.9时,则该组别农户的农机作业、农机投入程度显著较低;当ρ介于0.9与1.1之间时,农户在农机作业、农机投入方面没有明显的倾向。

根据表1,外出劳动力数量与家庭务农天数对农户选择农机作业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著的影响,其ρ值基本上都落在0.9与1.1之间(当家庭务农天数超过120天时,农户选择农机作业的程度显著较高,农机作业对人工劳动的替代性较明显)。当外出劳动力数量为0或大于等于4时,其相应的ρ值均小于0.9,该组别农户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当家庭务农天数在60—90天时,其相应的ρ值为1.161,农户显著倾向于较多的农机投入,而当家庭务农天数超过90天时,其相应的ρ值小于0.9,该组别农户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

根据表2,户主年龄、职业、受教育年数不同的各个农户组别在农机作业方面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当户主年龄小于30岁或处于50—60岁之间时,其相应的ρ值均小于0.9,户主年龄较小或偏大的农户组别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当户主受教育年数低于5年或者高于10年时,其相应的ρ值均小于0.9,户主未完成小学教育或已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户组别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当户主职业为非农就业时,其相应的ρ值小于0.9,该组别的农户显著倾向的农机投入。

根据表3,随着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各组别的农户相应的ρ值逐步提高,农户选择农机作业的程度趋强,与之类似,亩均净收益、粮食综合补贴与农机作业程度也存在正相关关系。当耕地面积小于6亩时,其相应的ρ值为0.680,耕地规模较小的农户组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当耕地面积超过6亩时,其相应的ρ值均超过1.1,耕地规模较大的农户组显著倾向于较多的农机投入;耕地块均面积与农机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当耕地块均面积小于3亩时,其相应的ρ值均小于0.9,说明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的农机投入,当耕地块均面积大于3亩时,其相应的ρ值均大于1.1,该组别的农户显著倾向于较多地投入农机具购置;当亩均净收益超过400元时,其相应的ρ值均大于1.1,说明小麦种植的经济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有利于引导农户购置农机具,当亩均净收益不足200元时,其相应的ρ值为0.757,较低的小麦种植收益不利于农户在农机具方面的投入;没有粮食综合补贴的农户组显著倾向于较少的农机投入,当粮食综合补贴大于20元时,各农户组显著倾向于较多地投入农机具的购置。

根据表4,当交通便捷程度“很差”、“较差”时,其相应的ρ值均小于0.9,说明交通条件不理想会显著限制农机作业,当交通便捷程度“很好”时,该组别的农户显著倾向于选择农机作业;当受访农户所处地不是平原时,其相应的ρ值小于0.9,说明不利的地理条件显著限制农户的农机作业;当务农意愿程度为“很乐意”时,农户显著倾向于较多地使用农机具。当家庭总收入小于8000元时,其相应的ρ值为0.785,说明较低的家庭收入水平不利于农户在农机具购置方面的投入;当务农意愿程度为“很乐意”时,其相应的ρ值为1.385,农户投入农机具购置的倾向性较高;当交通便捷程度“很差”、“较差”、“很好”时,其相应的ρ值均大于1.1,该组别的农户显著倾向于购置农机具(当交通条件差时,农户可能较多地购置农用三轮车);当受访农户所处地不是平原时,不利的地理条件会显著限制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

三、计量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作业与农机投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以农机作业程度、农机投入成本为被解释变量,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

由于农机作业程度取值范围从1到5共5个值,本文采用排序因变量模型,引入指标变量y*,y*取决于χ,如下式所示:

y*=χTiβ+ε,yi=1,2,…,5

排序因变量模型是依据y*来定义yi,当依据y*来定义yi时涉及到临界值γ1,γ2,γ3,γ4,γ5,较大的因变量值与较大的指标变量值相对应,定义yi及yi取每一个选择项的概率如表5所示:

在本文中,y*=χTiβ+ε的具体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Machw*=β1Laborout+β2Agridays+β3Land+β4Landps

+β5Netprof+β6Income+β7Subsiby+β8Plain

+β9Trans+β10Agriwill+β11Hage+β12Hedu

+β13Hjob

为了全面反映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及其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以农机投入成本为被解释变量,构建相应的计量分析模型如下:

Machc=δ1Laborout+δ2Agridays+δ3Land+δ4Landps

+δ5Netprof+δ6Income+δ7Subsidy+δ8Plain

+δ9Trans+δ10Agriwill+δ11Hage+δ12Hedu

+δ13Hjob

运用Eviews6.0对计量模型的运行结果如表6所示:

一是农机作业程度。根据表6,外出劳动力数、耕地面积、耕地块均面积、家庭总收入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作为1996年小麦跨区机收的发源地,河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成熟,小麦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能够兼容不同的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细碎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务农天数对小麦机械化程度的影响系数为-0.0026,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意味着家庭务农天数越多,则农户在小麦种植中选择农机作业的概率越低,人工劳动对农机作业存在着显著的替代效应。小麦亩均净收益、种粮综合补贴对农户使用农机具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说明经济激励与惠农政策能有效地诱导农户选择农机作业。务农意愿程度与户主是否在家务农两个变量对小麦机械化程度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446与0.0564,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提高务农意愿、发展专业农民有利于推广农机作业。此外,户主特征变量(年龄、受教育年数)、地区特征变量(是否平原、交通便捷程度)对农户使用农机具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年份虚拟变量Y2006、Y2007、Y2008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各变量对小麦机械化程度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且依次递增,说明河南省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显著提升。

二是农机投入成本。根据表6,外出劳动力数对农机投入成本的边际影响系数为198.15元,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外出劳动力数的增加一方面增加农户非农收入提高了农户购置农机具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外出劳动力的存在使农户使用农机具技术的意识与接受能力增强。家庭务农天数对农机投入成本的边际影响系数为-1.89,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由于人工劳动与农机作业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在小麦生产中投入劳动较多的农户购置农机具的动力往往不足。耕地面积与耕地块均面积对农机投入成本的边际影响系数分别为101.85、698.09,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意味着实际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土地细碎程度越低则越有利于农户增加对农机购置的投入。亩均净收益与粮食综合补贴对农机投入成本的边际影响系数分别为1.69、11.30,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意味着小麦种植的经济收益与相关惠农政策能有效地诱导农户增加对农机具购置的投入,其中惠农政策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此外,户主受教育年数、户主是否在家务农等变量对农机投入成本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经济意义在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农民是投资购置农机具的重要群体。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河南省1619户调查数据,聚焦农机作业与农机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在粮食主产区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自行购置小型农业机械。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农机作业能够兼容不同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程度的农户,它反映了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能够弱化农机作业的土地规模约束,既能满足种植大户的农机需求,也能适应兼业农户的农机需要。在户均土地少、耕地细碎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下,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农地流转加速与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使用小型农机的规模经济开始凸显,需要引导以自用为主的小型农机在粮食主产区的广泛应用。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经营面积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则农户的农机投入越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引导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粮食主产区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流转,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流转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土地与劳动的比例关系,诱致了农机作业对人工劳动的替代,而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带来的工资收入也提高了家庭农场对小型农机的购买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从家庭成员结构来看,户主是否务农与务农意愿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用农机作业以及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其政策含义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粮食种植中更容易接受农机作业模式,他们也是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直接受益群体。

第三,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形下,提高种粮收益是引导农机替代农民种粮的重要保障,也是对跨越刘易斯拐点后“谁来种粮”这一理论命题的现实回答。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植收益与综合补贴是影响农户是否采用农机作业与增加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因此,抑制农资成本过快增长、优化粮食收储价格政策、提高粮食综合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5—58

[2]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79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112—119

[4]周诚.对我国农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几点看法[J].中国农村观察, 1995,15(1):41—45

[5]胡坚.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评论, 1996,16(3):84—90

[6]周执前.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J].长沙大学学报,1999,24(1):74—76

[7]黄季焜,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83—87

[8]李伟毅,赵佳,胡士华.小农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农机跨区作业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0,25(2):10—15

[9]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农户对农机的购买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34(11):195—198

[10]吴浩,杨钢桥.影响农户农业机械投入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农户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1,42(6):188—191

[11]樊明.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209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迈向全面小康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测算”(项目编号:71303065)研究成果〕

(胡拥军,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河南省1619户调查数据,聚焦农机作业与农机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在粮食主产区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自行购置小型农业机械。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农机作业能够兼容不同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程度的农户,它反映了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能够弱化农机作业的土地规模约束,既能满足种植大户的农机需求,也能适应兼业农户的农机需要。在户均土地少、耕地细碎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下,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农地流转加速与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使用小型农机的规模经济开始凸显,需要引导以自用为主的小型农机在粮食主产区的广泛应用。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经营面积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则农户的农机投入越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引导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粮食主产区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流转,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流转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土地与劳动的比例关系,诱致了农机作业对人工劳动的替代,而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带来的工资收入也提高了家庭农场对小型农机的购买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从家庭成员结构来看,户主是否务农与务农意愿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用农机作业以及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其政策含义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粮食种植中更容易接受农机作业模式,他们也是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直接受益群体。

第三,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形下,提高种粮收益是引导农机替代农民种粮的重要保障,也是对跨越刘易斯拐点后“谁来种粮”这一理论命题的现实回答。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植收益与综合补贴是影响农户是否采用农机作业与增加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因此,抑制农资成本过快增长、优化粮食收储价格政策、提高粮食综合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5—58

[2]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79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112—119

[4]周诚.对我国农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几点看法[J].中国农村观察, 1995,15(1):41—45

[5]胡坚.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评论, 1996,16(3):84—90

[6]周执前.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J].长沙大学学报,1999,24(1):74—76

[7]黄季焜,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83—87

[8]李伟毅,赵佳,胡士华.小农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农机跨区作业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0,25(2):10—15

[9]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农户对农机的购买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34(11):195—198

[10]吴浩,杨钢桥.影响农户农业机械投入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农户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1,42(6):188—191

[11]樊明.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209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迈向全面小康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测算”(项目编号:71303065)研究成果〕

(胡拥军,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河南省1619户调查数据,聚焦农机作业与农机投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在粮食主产区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自行购置小型农业机械。根据计量模型分析结果,农机作业能够兼容不同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程度的农户,它反映了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能够弱化农机作业的土地规模约束,既能满足种植大户的农机需求,也能适应兼业农户的农机需要。在户均土地少、耕地细碎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下,扶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随着农地流转加速与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使用小型农机的规模经济开始凸显,需要引导以自用为主的小型农机在粮食主产区的广泛应用。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经营面积越大、耕地细碎化程度越低,则农户的农机投入越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引导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在粮食主产区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流转,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流转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土地与劳动的比例关系,诱致了农机作业对人工劳动的替代,而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带来的工资收入也提高了家庭农场对小型农机的购买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劳动力流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从家庭成员结构来看,户主是否务农与务农意愿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用农机作业以及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其政策含义在于,新型职业农民在粮食种植中更容易接受农机作业模式,他们也是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直接受益群体。

第三,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形下,提高种粮收益是引导农机替代农民种粮的重要保障,也是对跨越刘易斯拐点后“谁来种粮”这一理论命题的现实回答。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植收益与综合补贴是影响农户是否采用农机作业与增加农机投入的重要影响。因此,抑制农资成本过快增长、优化粮食收储价格政策、提高粮食综合补贴,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5—58

[2]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8—79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112—119

[4]周诚.对我国农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几点看法[J].中国农村观察, 1995,15(1):41—45

[5]胡坚.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评论, 1996,16(3):84—90

[6]周执前.试论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J].长沙大学学报,1999,24(1):74—76

[7]黄季焜,罗泽尔.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83—87

[8]李伟毅,赵佳,胡士华.小农条件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农机跨区作业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0,25(2):10—15

[9]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农户对农机的购买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34(11):195—198

[10]吴浩,杨钢桥.影响农户农业机械投入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农户调查[J].湖北农业科学,2011,42(6):188—191

[11]樊明.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209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迈向全面小康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测算”(项目编号:71303065)研究成果〕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篇4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 年级:

号: 学习中心:

—————————————————————————————

基础理论篇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

劳动法,又称劳工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简答题

1.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

(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

(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简述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表明:(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即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都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仅限于劳动合同关系归劳动法调整。(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非合同劳动关系,即公务员和依法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的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而分别归相应的公务员法、农业法、军事法调整。

3.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可表述为以下各项:(1)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

务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的兼容。

(一)公法和私法的基本划分

公法涉及宏观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公法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即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私法涉及私人(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即微观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协议就是法律”,即私法关系允许协议设定。民法是私法的典型,行政法是公法的典型,劳动法、经济法则被视为兼有公法和私法性质(或曰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

(二)西方国家劳动法的私法公法化

在西方国家,当劳动关系最初由民法调整时,作为雇佣合同关系而存在的劳动关系只是纯粹的私法关系;当劳动关系从民法中独立出来由劳动法调整以后,继续允许雇主与劳动者以合同形式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但同时又对劳动关系作出许多必须由雇主严格遵循而不容其自主选择或与劳动者协议变通的规定,如最低就业年龄、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等劳动基准。雇主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遵守劳动基准,不仅是对劳动者的义务而且也是对国家的义务。雇主若不遵守劳动基准,就由有关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于是,劳动关系不再只是私法关系,而是一种具有公法关系性质的私法关系。因而,劳动法被称为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

(三)我国劳动法的公法私法化

在我国,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的公私法性质变化情况,正好与西方国家相反。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是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统规统调的工资制度和统包统揽的劳动保险制度,劳动关系实际上是劳动行政关系的延伸和附属物,属于纯粹的公法关系,因而,这种条件下的劳动法实际上是劳动行政法,属于完全意义的公法。实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企业被赋予用工自主权,劳动者被赋予择业自主权;劳动合同的普遍推行,使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内容越来越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劳动行政职能由对劳动关系的决定和支配,逐渐转变为对劳动关系的指导、监督和保障。这样,劳动关系不再是纯粹的公法关系,而兼有私法关系属性,原来只是公法的劳动法也随之兼有了私法特色。因而可以说,我国劳动法是一个公法私法化的法律部门。

2.试论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

(一)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的主要表现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无庸置疑,劳动法要保护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但是,在总体上它向保护劳动者倾斜。这主要表现在:(1)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权 2

利义务的规定中,偏重于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可以说,劳动法对劳动者是权利本位,对用人单位则是义务本位。(2)劳动法对劳动者利益,以强行性规范规定只准提高而不准降低的最低标准,使其得到最基本的保护;对用人单位利益,则无这种保护性规定。(3)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实行严格限制,即不仅规定必备的许可性条件,而且规定具体的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有的国家不规定条件,有的国家则只规定许可性条件而不规定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4)在劳动监察制度中,监察对象一般只限于或者主要是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至于劳动者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许多国家并不规定为劳动监察的对象。

(二)劳动法之所以向保护劳动者倾斜的理由

劳动法之所以向保护劳动者倾斜,这是因为:(1)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劳动者一般处于事实上的相对弱者地位,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2)在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所支配和使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生命力的主要内容,承载着劳动者的生存权,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生命的实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任何损害,都直接危及劳动者生存。所以,在法律上,需要特别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

3.联系实际,论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原则的内涵及其表现。

保护劳动者,历来是各国劳动法所奉行的主旨。劳动法应当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全面、平等、优先和最基本的保护。

所谓全面保护,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论是财产权益还是人身权益,无论是法定权益还是约定权益,无论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哪个方面,无论它存在于劳动关系缔结以前、缔结以后或终止以后,都要置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之内。

所谓平等保护,即全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其含义和要求包括两个层次:(1)各种劳动者平等保护。(2)对特殊劳动者群体的特殊保护。

所谓优先保护,即在特定条件下,当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与对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劳动法应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

所谓基本保护,即对劳动者基本利益的保护。在劳动者的利益结构中,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要的人身安全健康、基本生活需要等利益属于基本利益,是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保护劳动者首先就是要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利益。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在起草过程中,关于立法宗旨的表述有“单保护”表述(即表述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与“双保护”表述(即表述为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两种主张。现行法律第1条规定:为了“完善劳动合同

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请结合这一立法背景,谈谈你对劳动法“维权”宗旨的认识。

“单保护”表述与“双保护”表述,实质上反映出劳动法理念(倾斜保护)与民法理念(平等保护)之间的差异。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第1条既坚持了劳动法“单保护”的立法宗旨(即“维权”宗旨),又强调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即注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对此应予充分肯定。

劳动法是劳动者保护法。毋庸置疑,劳动法要保护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但是,在总体上它向保护劳动者倾斜。这主要表现在:(1)劳动法关于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规定中,偏重于规定劳动者的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可以说,劳动法对劳动者是权利本位,对用人单位则是义务本位。(2)劳动法对劳动者利益,以强行性规范规定只准提高而不准降低的最低标准,使其得到最基本的保护;对用人单位利益,则无这种保护性规定。(3)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实行严格限制,即不仅规定必备的许可性条件,而且规定具体的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有的国家不规定条件,有的国家则只规定许可性条件而不规定禁止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4)在劳动监察制度中,监察对象一般只限于或者主要是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至于劳动者遵守劳动法的行为,许多国家并不规定为劳动监察的对象。

劳动法之所以向保护劳动者倾斜,这是因为:(1)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劳动者一般处于事实上的相对弱者地位,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2)在具有人身性和隶属性的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所支配和使用的劳动力,是劳动者生命力的主要内容,承载着劳动者的生存权,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生命的实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任何损害,都直接危及劳动者生存。所以,在法律上,需要特别强调对劳动者的保护。

5.第五章:法律关系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所确认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发生、续延、变更、暂停或终止的客观情况。

第六章:劳动法主体

一、名词解释题

1.用人单位团体

用人单位团体,是由用人单位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各用人单位(雇主)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团体。

2.(我国)工会

我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者资格的特征。

公民的劳动者资格主要有下述特征:(1)产生的时间和根据方面。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开始于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以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为根据。(2)终止的时间和原因方面。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均由于公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同时终止,认定公民劳动能力是否完全丧失应以国家规定的标准为依据。(3)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方面。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统一而不可分割,一般都只能由本人实现,不允许他人代理。(4)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方面。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所受到的许多限制,对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来说,并不存在。

2.什么是劳动者的资格?它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公民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前提条件,这在法学上统称为劳动者资格(或称主体资格)。它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要受以下主要因素的制约:(1)户籍。(2)职数。(3)制裁。劳动行为能力主要取决或受制于下述因素:(1)年龄。(2)健康。(3)智力。(4)行为自由。

3.用人单位的资格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用人单位的资格,其内容包括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制约用人权利能力范围的主要因素有:(1)职工编制和招工指标。(2)职工录用基本条件。(3)工资总额和最低工资标准。(4)法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5)社会责任。用人行为 5

能力的范围主要受下述因素的制约:(1)财产因素。(2)技术因素。(3)组织因素。

劳动关系协调篇

第八章:劳动合同

一、简答题

1.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应赔偿用人单位的哪些损失?

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其中的赔偿项目包括:招收录用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项目。

二、论述题

1.试从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两者关系的角度,论述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

1.首先,劳动合同关系与民事合同关系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区别:(1)民事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可以是各种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而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主体必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2)民事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为完全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隶属性;而劳动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则既有平等性,又有隶属性。(3)民事合同关系在通常情形下要么是财产关系,要么是人身关系,一般不能是二者的统一体;而劳动合同关系则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这也就意味着在原有的民事合同体系内,确实已难以包容与民事合同具有不同特征的劳动合同。

其次,以强调“意思自治”、形式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民事合同,其订立和履行方式等均难以改变劳动者在现实劳动关系中的弱者身份,难以实现追求实质平等、体现“社会妥当性”等全新的法治社会价值目标。于是,国家动用公权力介入并干预原先属于私法自治范畴的劳动合同领域,以保护弱者权益,践行“社会正义”的法治理念。国家这种公权力的介入和干预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有:(1)发布实施劳动基准(最低劳动标准)。(2)颁布实施强行性规范。(3)一定范围内用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在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直接分配权利和义务。(4)实施劳动监察。

总之,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只有在不与劳动基准和强行性规范相抵触的情形下,始受到法律的肯定性评价及其相应的保护。由此可见,劳动合同已不是一种完全私法意义上的合同,而是一种在“契约自由”原则基础上渗透了国家公权力必要干预的、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合同。这种干预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在劳动法的“劳动者权利本位、用人单位义务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关系的具体平等、结果平等和实质平等,使双方的利益格局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当然,并不能否认,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有着极为紧密的渊源关系,民事合同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仍然可以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得以适用。

三、案例分析题

1.案情:以下所列是一份由某用人单位草拟提供的《劳动合同》中部分条款的内容:(1)若劳动合同被国家有关法定机关确认为无效的,用人单位可不再支付劳动者尚未取得的劳动报酬。(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即时辞退。(3)劳动者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8小时,超过此限的按加班加点工资的标准支付待遇。(4)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等额(或称全额)赔偿责任。(5)工资每两月支付一次,其中的80%支付货币,20%支付实物。(6)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5年内,负有同业竞争禁止义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劳动者一定经济补偿。

问题:以上所列各项条款中,哪些条款是合法的,哪些条款违反了我国现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请你逐条分析,并针对违法的条款请指出正确的规定或做法应是怎样的?

答:(1)违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仍应支付劳动报酬。

(2)违法。用人单位不能即时辞退,而负有提前30日预告劳动者本人的义务。(3)违法。我国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4)违法。对劳动者应当实行合理(又称酌情)赔偿原则。

(5)违法。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且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和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6)违法。此义务最长不得超过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3年。

2.案情:职工赵某与所在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要到2006年5月31日才期满,但赵某自2004年12月25日后在既无任何正当理由又未通知所在单位的情况下,便不再到单位来上班。单位目前已获得初步的证据,发现赵某已“跳槽”到另一家同行单位工作,并且极有可能带走了本单位的商业秘密。

现赵某所在单位有几个问题欲向某律师事务所咨询:(1)赵某如欲以预告辞职的方式解约的,我国法定的提前预告期间应为多长?(2)单位对赵某这种擅自解约的行为,能否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如需要赔偿损失,具体的赔偿范围是什么?如不需要赔偿损失,理由是什么?)(3)如赵某“跳槽”和使用原单位商业秘密这一情节能够被证实,赵某所在单位能否要求新招用赵某的该同行单位承担责任?(如需承担,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赔偿范围有多大?如不需承担,理由是什么?)

若你是接待咨询的律师,你会如何作答?

答:(1)预告期间为30日。

(2)能。赔偿项目包括:招收录用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项目。

(3)能。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向原用人单位赔偿的损失,包括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连带赔偿的份额应不低于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

3.案情:李某被某企业招用,双方于2004年3月20日签订了为期4年的劳动合同。

合同签订时,企业向李某收取了600元的“入厂押金”,承诺在合同期限届满时退还。合同约定,李某试用期为7个月,若员工表现欠佳,企业可随时延长试用期;工资每隔两个月发放一次;如遇生产任务紧张,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并一律按照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的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员工每月工资中已经一起包括了社会保险费,故企业不再另行给员工投保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而由员工自行解决投保问题。2004年10月20日,李某试用期满,企业继续留用其工作。由于劳动负荷重、压力大,李某尽管一直很努力地工作,但还是有两次没有按时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企业于是在2005年5月15日以“李某不能胜任工作”为由,向李某口头通知了企业自即日起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并没有给予李某任何经济补偿。

问题:请你结合所学的劳动法学知识,试分析该企业的做法以及上述劳动合同的内容中有哪些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并请指出正确的做法及其理由。

答:本案中企业行为的违法之处有以下6项:

(1)我国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职工收取“入厂押金”或其他形式的保证金。

(2)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3)工资不得跨月发放,至少每月支付一次。

(4)对于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用人单位应当区分加点、加班的三种不同情形,按照法定标准(即分别不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150%、200%、300%)支付,不能“一刀切”。

(5)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费不能与工资混淆。(6)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以证明劳动者“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作为前提条件,并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4.案情:孙某与某建筑公司于2004年3月20日签订了一份为期1年的劳动合同。其中,关于劳动报酬一项,合同中约定:孙某月工资标准为500元(编者注: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为620元);工资每隔两个月支付一次,支付的日期为单月份的28日;公司认为确有必要时,在不超过劳动者工资数额20%的幅度内,允许以各种实物替代货币支付。

合同履行了两个多月,但该公司都未发给孙某工资。2004年5月31日,孙某向公司提出发放工资的要求,但是公司以各种理由拖延。无奈之下,孙某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此事,于2004年6月10日向某律师事务所进行咨询。若你是接待律师,对以下问题将会如何作答?

问题:1.实体方面。该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条款中,有哪些内容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请你逐一指出,并提出正确的做法或者说明理由。

2.程序方面。(1)孙某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的,仲裁时效有多长,自何时起算?(2)孙某能否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什么?(3)在工资拖欠案件中,应当由谁负举证责任?

答:1.实体方面。该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条款中,与我国劳动法不符之处有:

(1)劳动合同约定的月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2)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不得跨月发放。

(3)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和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2.程序方面。

(1)提出仲裁申请的时效为: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

(2)在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劳动争议仲裁是诉讼前的法定必经程序(即实行“仲裁前置”、“先裁后审”),故孙某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应当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5.案情:徐某正在与某公司磋商劳动合同的签订事宜。日前,公司负责人向其提供了一份由公司草拟的劳动合同文本,其中的部分条款内容如下:(1)徐某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的4年内,负有竞业限制(禁止同业竞争)的义务,公司对此不给予经济补偿。(2)劳动者一方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治疗1个月后未能痊愈的,公司有权解除劳动合同。(3)公司实行员工每日工作10小时,每周工作5天(50小时)的工时制度,超过该时限进行工作的由公司支付加班加点工资。(4)参加社会保险事宜由劳动者自行解决,公司不予负责。(5)劳动者一方依法享受探亲假、婚假期间,其工资按平时工资标准的80%发给。

问题:请你逐条分析以上内容的合法性。若认为某个条款违反劳动法的,请予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1)违法。理由:竞业限制的期限超出了现行规定的期限(不超过2年),另公司应当给予徐某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2)违法。理由: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一般为3个月至24个月)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3)违法。理由:我国现行标准工时形式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4)违法。理由:社会保险属强制保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5)违法。理由:劳动者依法享受探亲假、婚假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6.案情:职工王某(女)与某企业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中含有以下若干条款:(1)王某应当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2)企业有权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需要或者业务需要,单方面调整王某的工作内容(如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王某对此应当服从。(3)在王某试用期间,企业可以随时通知解除劳动合同。(4)若王某提出辞职的,须经企业同意或者批准。(5)若王某生育的,企业应当给予其2个月的产假。(6)如双方在履行本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请你逐条分析以上内容的合法性。若认为某个条款违反劳动法的,请予指出并说明理由。

答:(1)合法。(2)违法。理由:变更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内容”条款,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即采协议变更的方式。(3)违法。理由:用人单位只有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才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4)违法。理由:劳动者辞职,其性质属于当事人依法单方决定解除合同的行为,无需对方当事人(企业)同意。(5)违法。理由:女职工生育应当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或答98天)。(6)违法。理由:劳动争议仲裁是诉讼前的法定必经程序,人民法院不直接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第九章:集体合同

一、名词解释题

1.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2.集体谈判

集体谈判,又称集体协商,是签约方双方代表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法律行为。3.集体合同的准法规效力

集体合同的准法规效力又称规范效力或物权效力,是指集体合同的标准性条款和单个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对其关系人(单个劳动关系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规范的效力。

二、简答题

1.简述集体合同可以弥补劳动合同的不足的功能。

集体合同可以弥补劳动合同的不足,这突出表现在:(1)由工会代表全体劳动者签订集体合同,就可以改善单个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利于双方平等协商,避免劳动者被迫接受不合理条款。(2)通过集体合同就可以确保在一定范围内全体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平等。(3)集体合同就可以简化劳动合同内容,减少劳动合同签订和鉴证的工作量,降低确立劳动关系的成本。

2.简述集体合同的概念及其效力形式。

集体合同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效力形式包括:(1)准法规效力。准法规效力又称规范效力或物权效力,是指集体合同的标准性条款和单个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对其关系人(单个劳动关系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规范的效力。(2)债权效力。债权效力又称债法效力,是指集体合同的目标性条款和集体合同运行规则条款对其当事人具有设定债务的效力。(3)组织效力。组织效力又称组织法效力,是指集体合同的某些条款对其关系人具有设定组织法义务的效力。

第十章:劳动规章制度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由法律赋予其效力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以下简称内部劳动规则),有的国家和地区称雇佣规则、工作规则或从业规则等,是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内部劳动规则之所以由法律赋予其效力,其主要理由是:(1)内部劳动规则是法律规范 的延伸和具体化。(2)内部劳动规则是劳动合同的附件。(3)内部劳动规则是实现劳动过程的自治规范。

第十一章:职工民主管理

一、名词解释题

1.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是由经过职工民主选举所产生的职工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是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劳动基准篇

第十二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名词解释题

1.不定时工作日

不定时工作日,又称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法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起讫时点,亦即不固定计算工作日长度的工作日。

2.年休假

年休假是指劳动者每年享有保留原职和工资的连续休假。

3.延长工作时间

延长工作时间,是指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正常界限在休息时间范围内延伸,亦即职工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应当休息的时间内进行工作。

第十三章:工资

一、名词解释题

1.欠薪保障基金

欠薪保障基金,即特定机构依法筹集建立的,专门用于雇主由于无力或故意而欠薪时,向劳动者垫付欠薪的基金。2.工资

工资,又称薪金。其广义,即职工劳动报酬,是指劳动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方式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其狭义,仅指职工劳动报酬中的基本工资(或称标准工资)。

3.欠薪索赔特权

欠薪索赔特权,即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对欠薪雇主就其欠薪优先索赔的权利。

二、简答题

1.简述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制度中职工“依法参加社会活动”一词的内容。

社会活动包括:依法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当选代表出席乡(镇)、区以上政府、党派、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召开的会议;出任人民法院证明人、陪审员;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大会;《工会法》规定的不脱产工会基层委员会委员因工会活动占用生产或工作时间;其他依法参加的社会活动。

2.我国规定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代扣(扣除)劳动者工资?

按我国现行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从职工的工资中代扣的情况只限于:应由职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应由职工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扶养费、赡养费;法定可以从工资中扣除的其它费用。还规定,职工违纪违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应予赔偿的,可从职工本人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其当月工资的20%,并且,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工资立法的模式和原则。

(一)我国工资立法的模式

我国新的工资立法模式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工资保障立法与工资分配(管理)立法相结合(以工资保障立法为主)、统一工资立法与分别工资立法相结合(以统一工资立法为主)。

(二)我国工资立法的原则

我国工资立法应当坚持的原则有:(1)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为此应实现微观领域的按劳分配、宏观领域的按劳分配,并应当强调实行同工同酬,禁止各种歧视,保障所有职工有平等的工资权。(2)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工资分配中,应当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保持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形成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既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工资增长机制。(3)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工资分配的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只有通过工资总量宏观调控,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

第十四章:劳动保护

一、名词解释题

1.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是指针对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特点,以及接受义务教育的需

要,依法采取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所谓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2.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保护法的概念、特征和劳动保护的方针。

劳动保护法,又称劳动(或职业)安全卫生法,是指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为宗旨,以劳动安全卫生规则为内容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其保护对象具有首要性;(2)其内容具有技术性;(3)其法律约束力具有强行性;(4)其适用范围具有普遍性。为了实现劳动保护的任务,我国的立法要求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劳动保障篇

第十六章:职业培训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预备制培训

劳动预备制培训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一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制度。

2.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职业技能所达到的等级,依法进行考核、评定和证明,从而赋予劳动者一定的职业资格。

第十七章:社会保险

一、名词解释题

1.工伤

工伤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急性伤害。

2.用人单位补充(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补充(社会)保险是由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主地为劳动者建立,旨

在使本单位劳动者在已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3.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式,又称统筹分摊式、评估式,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一种筹集方式。即先对近期需支付的保险金额进行测算,然后在以支定收的原则下,将预测所需基金数额按一定比例分摊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并依此比例进行筹集。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险与民事人身保险的不同。

社会保险与民事人身保险(或称商业人身保险)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1)基本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后者具有商业性质。(2)保险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在我国,它是基于劳动关系而确定的,后者则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且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3)保险原则不同。前者实行强制原则、非营利原则、物质帮助原则和偏重公平原则,后者实行自愿原则、营利原则、经济补偿原则和偏重效率原则。(4)保险费负担不同。前者的保险费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国家、企业和个人都要负担一部分,但以国家和企业负担为主,后者的保险费则来自投保人的缴纳,而不由国家负担。

2.简述在社会保险结构中,国家基本保险的主要特点。

国家基本保险的主要特点有:(1)它的适用具有普遍性、持续性和强制性,即对各种用人单位和各种劳动者在任何时候都强制实行;(2)它实行统一标准,即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用和支付保险待遇;(3)它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即它所给予的物质帮助一般局限于满足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属于社会保险的基本组成部分;(4)它一般要求由用人单位、劳动者和国家三方合理负担费用,其中用人单位负担的费用属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应当列入用工成本。

3.通过改革所建立的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应具备哪些要点?

通过改革所建立的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应具备下述要点:(1)制定《社会保险法》,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险法规体系。(2)不分所有制、不分职工身份、不分工资分配形式,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并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全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固定下来。(3)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和职工合理负担并逐步实现省级社会统筹,实行能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制度。(4)实行一体化管理与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一方面,国家设立或指定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对社会保险事务进行统一、综合管理;另一方面,在统一制度的基础上给予地方一定的管理自主权,并对国家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进行分类管理。

三、案例分析题

1.案情:职工章某在一天上班途中,因遭遇机动车事故而严重受伤,要求所在企业按工伤处理;而企业认为该伤害与工作无关,且是由第三人即肇事司机引起,故企业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为此双方发生争议。经查,企业未为章某投保过工伤社会保险。

现职工一方有几个问题需要咨询:(1)按我国现行规定,这种情形下职工负伤是否应当认定为工伤?认定的法规依据是什么?(2)在工伤保险赔偿中,企业或雇主能否

以自己“无过错”而要求免责或减责?为什么?(3)若投保工伤保险,职工个人是否须负缴纳保险费的义务?若企业事先未为劳动者投保过工伤保险,则是否应由该企业承担全部的工伤赔偿责任?(4)若双方在劳动合同中事先约定“劳动风险由劳动者自行承担”的,该条款是否有效?为什么?(5)工伤保险(赔偿)待遇的项目和标准是由双方协商确定的吗?按我国现行规定,职工一方若主张因工伤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是否会得到法律支持?(6)若工伤保险赔偿与交通事故赔偿发生重叠时,法律上有哪几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模式?

对以上这几个问题,你会如何作答?

答:(1)应认定为工伤。《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工伤: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不能。工伤赔偿责任通行用人单位(雇主)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3)职工个人不负缴费义务。企业应当全部承担。

(4)无效。用人单位单方负有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的法定义务,这一法定义务不得通过约定“生死条款”加以免除或者减轻。

(5)不是,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我国现行规定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6)对这两种赔偿的关系,有“替代”、“交叉”(或称“部分替代”)和“并存”三种处理模式。

劳动执法篇

第十九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名词解释题

1.利益争议

利益争议,又称确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主张有待确定的权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2.团体争议

团体争议,亦称集体合同争议,是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之间因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争议仲裁的特点和法律属性。

较之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具有下述特点:(1)仲裁机构是一种依法定原则所组成的半官方机构,而非民间组织;(2)仲裁申请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起,无需双方当事人合意;(3)仲裁机构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作出裁决,仲裁调解和裁决依法生效后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较之劳动争议诉讼,劳动争议仲裁的特点表现在:(1)仲裁机构不属于司法机关,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无权采取强制措施;(1分)(2)仲裁程序较简便,不及诉讼程序严密和复杂; 3)仲裁调解和裁决均不具有最终解决争议的效力,也不能由仲裁机构自己强制执行。劳动争议仲裁就其法律属性而言,是一种兼有行政性和准司法性的执法行为。

第二十章:劳动监督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监察

劳动监察,国外又称劳工检查,是指法定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依法进行的检查、纠举、处罚等一系列监督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监察具有的基本属性。

劳动监察具有下述基本属性:(1)法定性。劳动监察规则直接为法律所规定,并且这种法律规定是强行规范,监察主体必须严格依据法律实施检查活动,被监察主体不得以协议或其他任何方式规避监察。(2)行政性。劳动监察属于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的范畴,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行政行为。(3)专门性。劳动监察是由法定的专门机关针对劳动法的遵守所实施的专门监督。(4)惟一性。在劳动监督体系中,仅有劳动监察是以国家名义对劳动法的遵守实施统一和全面的监督。

2.什么是劳动监察?如何适当确定劳动监察的对象范围?

劳动法作业 篇5

《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基础上,继续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同时对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做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根据该条规定,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无论双方是否签订书面合同都受到劳动法保护。《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上述两条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未予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处理措施: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之后未予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将支付双倍工资。如果用工满一年后还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就视为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如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将承担极为不利的后果,极大的强化了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劳动者故意拖延或者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想获取双倍工资,不利于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的现象。对此,《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作出了专项规定。2008年9月18日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5条针对上述现象进行专门规定,根据该条规定,“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经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后,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其实际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该规定一方面解决了用人单位的尴尬局面,赋予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选择权,但用人单位需举证证明已经书面通知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且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才能适用该规定;另一方面打消了部分劳动者故意拖延或者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获取双倍工资的幻想,如果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而劳动者故意拖延或者拒签,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终止劳动关系,并不需要支付双倍工资,这样劳动者不仅不能获得双倍工资,反而会失去工作,劳动者没有激励去拖延或拒绝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必将提高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率。

用人单位应该如何强化书面劳动合同?

公司应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招聘流程,及时跟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及时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员工的法定权利,加强核心员工的管理,签订竞业禁止条款和保密协议等等,这样才能更好降低劳动力的成本,提升公司的人事管理水平。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公司应当及时兑现相关的承诺或约定义务,一旦出现无法履行的情形,应当与员工协商,避免因此处于被动地位或者因此承担经济补偿的责任。在人事管理过程中,更应加强管理人员的证据意识,及时完整地保留人事管理材料,以便随时应对行政部门地监督检查和仲裁诉讼过程中使公司处于有利地位。

1.公司在制订规章制度时要符合法律要求、力求民主公开。

规章的内容要避免限制劳动者劳动自由、人身自由以及休息权实现的规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员工文化,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因此可能产生的经济补偿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对规章制度的制定民主过程和公示程序,公司应该尽量收集和保存证据并进行良好的归档,以便随时调起利用,避免双方发生分歧时,公司陷入被动。

2.公司应及时与所聘用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遵循以下几点:

1)一定要及时与所聘用员工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

2)应树立合同先行观念;

3)抓紧办理劳动合同订立工作;

4)向劳动者发出订立通知书,劳动者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的,保留相关证据,比如向劳动者送达签订合同通知书证据等,用人单位将不承担法律风险;

5)运用法律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终止后,劳动者仍在用人单位继续工作的,抛弃双方可随时终止劳动合同的观念,也应当在一个月内订立合同;

6)及时把劳动合同书交付劳动者,并保留好送达证明。

3.公司应严格规范劳动合同约定内容。

4.公司应正确看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建立规范的企业员工发展机制。

1)要理性地看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认识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二条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并不排除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非是不利的影响,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能够使劳动者不必顾虑因合同期满终止而任凭用人单位选择,无需另谋单位,增强其归属感,这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培育是非常有利的。

5.公司应完善招聘工作,重视劳动者入职审查。

1)招聘时应多加询问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2)招用劳动者时,要求其提供与前单位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并保留原件。如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其原单位出具同意该员工入职的书面证明。

3)核实劳动者的个人资料的真实性,比如学历证明、从业经历,要求劳动者承诺未承担竞业限制义务,并向原单位进行核实,以免发生不可预测的诉讼风险。

劳动法规与劳动关系作业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5月接触职业性噪声的352名职工,其中男性305人,女性47人;年龄20~53岁;接触危害因素工龄为3个月~20 a。作为噪声组,选择同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不接触噪声的职工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年龄和工龄与噪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施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2002年第23号部长令)、《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职业性听力损伤(见GBZ-49)。

1.2.2 检查项目

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心电图、肺功能、听力检测、后前位高千伏胸片等。

1.2.3 正常参考值

血压:收缩压<140 mm Hg, 舒张压<90 mm Hg;白细胞计数:(4.5~10.0)×109/L;红细胞计数: 男(4~5.5)×1012/L,女(3.5~5.0)×1012/L;血红蛋白定量:男120~160 g/L,女110~150 g/L;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ALT<40 U/L;尿常规(-);听力检查要求隔音室的本底噪声≤30 dB,工人脱离噪声环境12~48 h,每人均接受左右两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及高频3 000、4 000、6 000 Hz共6个频率的测试,测定值记录于听力测定表,并对测定值进行年龄校正,诊断标准参考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49)计算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列为观察对象,若连续噪声作业工龄3年以上者,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损失呈高频下降型,再根据较好耳语频(500、1 000、2 000 Hz)平均听阈做出诊断分级。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普遍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噪声组职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检查在岗职工352人,检出高血压42人,检出率12%;血常规异常28人,检出率8.0%;尿常规异常35人,检出率10%;肝功能异常10人,检出率2.8%;心电图异常36人,检出率10.2%;肺功能异常7人,检出率2.0%;听力异常49人,检出率13.9%。

2.2 噪声组与对照组健康检查结果

从表1中可看出,噪声组高频损害、心电图异常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缓或窦速、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预激综合征、房颤等异常。结果显示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肺功能等指标两组异常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09,0.50,0.16,1.22,均P>0.05;而高血压、心电图、听力检测χ2值分别为6.82,11.74,27.7,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噪声是机械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之一,可造成听觉系统永久性损害[1]。机械制造业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影响首先表现为高频听力损伤[2,3]。而且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也有影响。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没有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但可以看到噪声接触者高频损害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噪声接触者在心血管系统中的高血压及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增高,符合文献报道,长期接触较高强度的噪声,可以引起血管紧张度的增加,血压增高[4]。噪声可引起末梢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心脏耗氧增多,缺氧性损伤[5]出现心肌损害,本次调查噪声接触组心电图可见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一致[6]。

防噪性耳塞对劳动者的保护效果是肯定的,有研究证实正确佩戴特制硅橡胶防噪声耳塞,对预防职业性噪声聋有一定效果[7]。一般降噪值为29~37 dB,该企业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噪声的措施很难施行,着重做好劳动者个体防护工作,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使用及监督制度,加大对劳动者健康保护的宣传教育,使劳动者形成并自觉保持在生产作业期间严格佩戴耳塞的习惯,从而实现以较低投入取得对劳动者相对较好的保护效果,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已检出的疾病的应到医院接受正规系统地治疗,定期复查。

摘要:目的 了解沧州市某塑料厂噪声作业危害情况,为该厂的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接触噪声作业的352名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噪声组听力高频损害、心电图异常和高血压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企业应改善作业环境及对噪声的防护措施,加强听力保护培训,控制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关键词:噪声,职业病卫生,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贾莉.职业噪声致听力损伤53例临床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4):313-314.

[2]林琳,陈海玲,刘俩燕,等.职业性噪声对工人听力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234.

[3]陆宇飞,徐建华,王淑芹,等.231名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7,6(2):104-106.

[4]顾学箕,王簃兰.劳动卫生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6.

[5]王莹,顾祖维,张胜年,等.现代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75.

[6]张晓敏,陈铁,张建成,等.钢铁业噪声对工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职业医学,2002,29(1):56-58.

抽象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篇7

关键词:商品经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一般劳动;价格;交换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010-05

一、抽象劳动的历史性与永恒性

关于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历史的范畴;还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学术界曾经有过较大的争议。有人支持前者,有人支持后者,还有人同时支持两者。在支持前者的学者中,有人认为,那些支持后者的学者是把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混淆了。但是,什么是一般劳动呢?该学者认为,“不论社会的经济形态如何,也不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人的劳动总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支出。这种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是一般劳动。”①与之商榷的丁学良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抽象劳动的实质就是指‘人类劳动的等同性,而没有其他的含义。”②这倒反而是支持了前一学者认为其他学者把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混淆了的说法。其实,《资本论》中的这句话即“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③恰恰说明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指的也是抽象劳动。

还有人认为,抽象劳动是一般劳动在商品生产社会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抽象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表现在:它的社会性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商品交换间接表现出来的。在非商品生产社会中,人们的个人劳动直接就表现为社会劳动,一般劳动也就无须再采用抽象劳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式了。④而马克思恰恰指出,在商品生产社会中,“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可以叫作一般人类劳动。”⑤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强行区分抽象劳动与一般劳动的差别。其实,既然承认抽象劳动的社会性的间接表达,那么就应当同样考虑到这种社会性在其他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存在的直接表达,从而承认抽象劳动并不局限于商品经济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说明了商品交换何以可能,它是商品交换的前提,而不是商品交换的结果,因此,它在商品交换这个历史范畴出现之前就出现了。但是,此前的人们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在商品经济中,人们也没有直接以抽象劳动来计量价值,人们同样不清楚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只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充足的材料使得马克思破解了商品经济的表象,分析出抽象劳动之后,人们才认识到这一点。因此,虽然人们是在商品经济时代才认识到抽象劳动,但抽象劳动并不与商品经济属于同样的历史范畴。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人们对抽象劳动的认识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但决不是具体(这里是抽象劳动)“本身的产生过程”⑥。

此外,虽然在非商品社会里人们更关注有用物本身的效用而不关注其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时只存在具体劳动,不存在抽象劳动。有人以为,“在非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作为社会总劳动力的组成部分来参加生产的,他个人的具体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⑦而卫兴华则认为,“马克思所预计的在消除了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作为劳动和消费尺度的劳动时间,只能是抽象劳动。也就是说,在这种没有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抽象劳动还是可以而且不得不存在的。”⑧其实,在商品生产社会里,也有一些人的个人劳动直接就表现为社会劳动,例如按照社会的计划来修筑免费使用的城市公路或从事其他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不作为商品用于交换,但他们的劳动成果仍然要按抽象劳动来计量生产费用。

恩格斯在谈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时指出,“一种是技术意义上的劳动,另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劳动。”⑨而经济意义上的劳动显然在非商品经济时代也是存在的。像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是按个人劳动量来分配,而是按个人所完成的社会劳动量来分配,因而不是搞大锅饭,不是让懒汉与勤快人获得同样的分配,从而这种劳动量不可能是指具体劳动的量,而只能是抽象劳动的量。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比较的还是抽象劳动的量。生产布匹的8小时劳动得到的分配要多于生产水泥的6小时劳动得到的分配,这是因为8(小时)大于6(小时),而不是因为8米大于6公斤。

更何况,在消灭了分工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不局限于任何一种具体劳动,而是有能力从事许多种具体劳动,那个时候就每个人来说,抽象劳动的意义显然更大些。

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

庞·巴维克质疑马克思把熟练劳动当作普通的“倍数”来看待。他认为,在理论方面,一个复杂劳动者“一天的生产无论如何总是一天的劳动产品。如果我们说一种一天劳动的产品,等于另一种五天劳动的产品,我们便可以随意想象和捏造。”⑩其实,庞·巴维克只是剽窃了杜林的质疑:“一切劳动时间都是毫无例外地和原则地(因而不必先得出一种平均的东西)完全等价的”{11}。但是,熟练劳动比不熟练的普通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出了更多的产品,则是“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每天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简单的事实。”{12}这里没有什么想像和捏造。马克思“没有在任何地方以事实去迁就自己的理论,相反地,他力图把自己的理论作为事实的结果加以阐述。”{13}而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从事实中引伸出来,并用自己的理论加以阐述的。

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问题上,比较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后者相对于前者的“倍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只给出了原则性的回答:“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经验证明,这种简化是经常进行的。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14}endprint

陈其人认为卢彬的下述观点是正确的:“熟练劳动所生产的生产物之价值,最低限度不但足以补偿生产该生产物(例如金玉工的制成品)所直接消耗的劳动,而且足以补偿事前学习此种职业时所耗费的劳动以及师傅教授所需的劳动。”{15}但是,是否要在学习后制作的第一件金玉器上,补偿全部事前的学习耗费呢?如果是,那么制造下一件金玉器时,就不必补偿了,从而再次制作金玉器时的劳动就要按简单劳动算了;如果不是,那么就要将补偿分摊到此人一生所制造的全部金玉器上,但是,谁知道此人会活多久,会不会改行,从而在谁也不知道此人要制造多少件金玉器时,又如何算出每件金玉器的分摊额呢?当然,有人会说,可以按金玉器师傅们平均一生所生产的金玉器来分摊。如果那样,每件金玉器上所分摊的并不多。事实上,复杂劳动者制作的产品越多,其事前所学的技术就越像免费的自然力一样发挥作用。其补偿如果不是可以忽略的,也是很小的。孙尚清也设想以各种劳动力培养费用的比例,作为复杂劳动同简单劳动间的各种比例来加以换算{16}。但是,复杂劳动力与复杂劳动不是一回事。能力与付出并不一定对应,大学生去扫马路并不比中学生去扫马路的劳动更复杂,尽管前者的培养费用高。要比较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倍数,还得看劳动过程中的实际付出。在一些工厂里,有的工程师是专门应对机器故障的,在机器没有出故障时无事可做,其劳动时间与其呆在工厂里的时间并不一致。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他一天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也许在这一天里他只实际劳动了1个小时)多于普通工人紧张的一天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而金玉工人相比普通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高,主要还是因为在制造金玉器时付出的(抽象)劳动多,精力必须高度集中,不能出一点差错,正因为这种付出要比简单劳动大,其价值才高,同时,这个劳动也容易失误,一旦失误就会出现损失,而这种损失(平均水平的损失)自然要分担到好的制成品中。因此,单看好的制成品的劳动时间,会低估实际上的平均劳动时间。

还要说明的是,很多复杂的技能是通过干中学掌握的,并不要求事前学得很多,而干得越多,掌握得越好。因此,劳动者的技能跟机器不同,机器在工作会磨损,要折旧,而劳动者的技能在工作中没有损失,只有长进,那么劳动者是否应该补偿消费者让他有机会生产金玉器,以提升其劳动力价值,从而为此向消费者转让部分价值呢?马克思曾经指出,“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从而也在于把大量工资降低到平均工资的水平,或把工人的必要劳动减低到平均最低限度和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17}于是,从技术的进步会使复杂劳动变成简单劳动,使得学习复杂劳动的努力白费的角度来说,才谈得上补偿事前的学习努力。但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那就是如何在制造的产品中分摊这种补偿。

孙尚清还设想,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按现行的工资等级表,以工资等级系数作为换算的依据,把工资等级系数看作是复杂劳动同简单劳动间的各种比例的表现。{18}但是,这种设想实际上是因果倒置,因为工资等级系数本来是应当根据复杂劳动同简单劳动间的各种比例来制订的。

李翀也认为,要估算劳动化简乘数,不能从工资差别着手。劳动力的价值并不等于劳动创造的价值。他给出了一个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不借助交换价值来分析劳动化简乘数的办法。假设有两个生产部门,投在这两个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分别是L1和L2,每个劳动力的年工作日是T1和T2,劳动力价值是W1和W2。假定两个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等。另外,把第一个部门的劳动取作标准劳动,那么经过一番计算后,第二个部门劳动的化简乘数是:(W2/T2)/(W1/T1)。{19}

但是,如果不借助交换价值,那么这里的劳动力价值又是如何给定的呢?更重要的是由于假定剩余价值率相等,因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之比在这里就简化为复杂劳动力价值与简单劳动力价值之比,而后者恰恰是从工资差别来着手的。这里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不同部门中每个劳动力的年工作日不同,那么,他们的剩余劳动时间就会有不同,又如何确定他们的剩余价值率相等呢?

马伯钧和李君华认为,“从物化劳动的层面看,当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复杂劳动所提供的劳动产品比简单劳动所提供的要多得多,因而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当生产不同产品时,两种劳动的效果就变得不可比了。”{20}但是,如果生产不同产品时,两种劳动的效果不可比,那么,人们又怎么能够交换其生产的产品呢?正是在商品的交换中,复杂劳动换算为复合的简单劳动是很清楚的:“各种劳动的产品只要确立为价值,这种简化实际上就实现了。各种劳动的产品作为价值在一定比例上是等价物;较高级劳动本身是用简单劳动来估价的。只要想一想,比如说加利福尼亚的黄金便是简单劳动的产品,那么这就很清楚了。况且任何一种劳动都是用黄金支付的。质的区别这样一来就消除了,一种较高级劳动的产品实际上化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21}如果复杂劳动不能换算为简单劳动,那么,复杂劳动的产品就不能用简单劳动的产品——黄金来支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价格和用于交换。

当人们说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时,其实也是从抽象劳动的意义上来说的。这是因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都有很多具体的形式。显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通约也只能是在抽象劳动上而不能是在具体劳动上。

陈振羽认为,“由于商品价值的决定是一种人们不能自觉控制的盲目自发的社会过程,人们只能进行科学的理论考察,揭明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量的倍加比例,而不能够也不必要制订出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各种模式的倍加系数。”{22}的确,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人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决定着一个复杂劳动日中包含多少简单劳动日。”{23}而马克思也指出,“较高级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区别,有一部分是基于单纯的错觉,或者至少是基于早就不现实的、只是作为传统惯例而存在的区别;有一部分则是基于下面这样的事实:工人阶级的某些阶层处于更加无依无靠的地位,比别人更难于取得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在这方面,偶然的情况起着很大的作用,以致这两种劳动会互换位置。”{24}endprint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基于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倍数还是值得关注的,以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过,这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问题让位于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的分配比例问题,而这时由于社会(或国家)承担了劳动者的教育成本,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限制了复杂劳动者对于科学技术的垄断,并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简单劳动者难于取得自己劳动力的价值的问题,因此,复杂劳动者与简单劳动者所得报酬之间的差距会明显缩小。例如,列宁曾经在俄国革命后的报告中提到,“以前在资本主义时代,粗工的工资每月是25卢布,好的专家的工资每月不少于500卢布,差额是1∶20,现在最低工资是600卢布,而专家的收入是3 000卢布,差额是1∶5。”{25}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转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或多或少的发展,才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耗费。但是,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正如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极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26}对于这段话,有人从绝对意义的“没有任何专长”来理解简单劳动,因而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而认为“生产金的劳动并不是最简单的劳动”{27}。但是,马克思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对简单劳动力来说,也意味着人类劳动力本身必须已有或多或少的发展,而且这种简单平均劳动在不同的文化时代是不同的。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所谓的没有任何专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假定为简单劳动的纺纱劳动{28},也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是人人天生都会的。这样一来,随着人类劳动力的发展,一个时代的复杂劳动有可能只是另一个时代的简单劳动。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电脑打字。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能够进行电脑打字的人是少数,打字成为一种专长。当时笔者所在企业的处室有一个专门的打字室配有专门的打字员,把各科室撰写的报告手稿工整地打印好。而在市面上打字店也很赚钱,打印一页纸要收费好几元甚至上十元人民币。打字在当时的确是较高级的劳动。而如今呢?这样的打字室已经不存在了,各科室人员早就直接在电脑上撰写报告了,打字店也早就倒闭了。尽管今天要能够在电脑上打字仍然需要学习,但打字劳动已经不再是较高级劳动了,没有人会在自己的简历上把会打字列为专长了。

由于不理解简单劳动的辩证发展,有人套用西方学者的暗默知识(又译默会知识)论,以为“伴随技术进步,劳动的复杂性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可能随之上升”,“暗默知识的存在派生出工人分享剩余的权利”,从而“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分享剩余意味着劳资之间在价值创造和分配上的正和关系,亦即工资收入(包括对工人的各种激励方案)将和利润按照相同方向甚至相同比率而增长。”{29}但是,即便“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工人技能升级的长期趋势”,工人技能的这个升级也不代表劳动的复杂性的上升,而是代表劳动复杂性的相对下降,因为简单劳动中所包含的人类劳动力的发展也已经增加得更多了。而且这里也谈不上什么“分享”,所谓分享意味着参与剥削,这里至多只是工人被剥削得少一些而已,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位中国学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名义下向中国人民推荐的发达国家工人分享剩余的劳资正和关系的实际情况可以从美国的两项调查一见端倪:美国农业部在2008年12月前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下来,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吃不饱。{30}而全球知名调查公司盖洛普在2013年8月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吃不饱的美国人比例,上升到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吃不饱。{31}事实上,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至于发达国家有产业空心化之虑。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因此这一趋势所表明的恰恰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量的劳动日益简单化而不是复杂化。

从理论上讲,资本家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剩余价值率,而不使劳动力贬值,从而使复杂劳动简单化,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即使发达国家资本家可以利用垄断的技术等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资本家那里瓜分其获得的剩余价值,那也会迫使发展中国家资本家提高其剩余价值率,使发展中国家的复杂劳动简单化,或者不得不挑战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使发达国家的复杂劳动简单化。

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工人农民通过利用资产阶级专家,自己愈快地学会最好的劳动纪律和高级劳动技术,我们就能愈快地免除向这些专家交纳的一切‘贡赋。”{32}“在资本主义社会,统计纯粹是‘官府人员或本行专家的事情;我们则应该把它带到群众中去,使它普及,让劳动群众自己能逐渐懂得和看到应该如何工作,工作多少,怎样休息,休息多久,使各个公社经营的业务成绩的比较成为大家共同关心和研究的事情,使优秀的公社立即得到奖赏(如在一定时期内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提供许多文化或艺术方面的福利和奖品等)。”{33}显然,使广大工人农民学习和掌握资产阶级专家所拥有的知识,会大大提升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技能,使这部分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复杂化,但它的后果却是提高了全社会的平均劳动水平,提高了简单劳动的标准,从而使得复杂劳动的报酬得以降低,免除为此向资产阶级专家交纳的“贡赋”。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农民劳动报酬的提高,不是像地主那样“分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结果,而是直接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结果。

就简单劳动而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还要致力于消除某些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去刻意消除的某些高强度的简单劳动,以爱惜劳动者和解放劳动者。例如,列宁曾经指出,“我们在燃料方面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采用了泥炭水力开采法。泥炭在我国是蕴藏量非常丰富的一种燃料,但是过去由于开采的工作条件令人难以忍受而无法加以利用。……因为我们不能派人去做这种苦工。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派人去做这种苦工。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迫于饥饿才去做这种苦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不能派人去做这种苦工,如讲自愿,任何人都不会去做。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层。对下层它是不关心的。应该在各地更多地采用机器,尽量广泛地采用机器技术。”{34}而这种采用机器的泥炭水力开采法也不算是复杂劳动,“因为用这种方法,没有受过训练的工人也可以工作。”{35}endprint

在谈到未来社会时,马克思曾经指出,“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36}恩格斯也提到,“旧的分工必须消灭。”{37}如果伴随技术进步,劳动的复杂性日益上升,那么,劳动者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掌握某种具体劳动的技能上,又哪有足够的时间使自己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如果每一工种因为其劳动复杂性的提高而掌握起来都很困难,那么,人们就不得不分别固定在不同工种的分工中以减少学习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如此一来,旧的分工又如何能够消灭呢?

因此,随着人类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方面简单劳动的内涵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复杂劳动也必然日益向简单劳动转化。这种转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造成复杂劳动的贬值,使工人阶级更深地陷入被奴役的境地,进而使得工人阶级把技术进步视为通向奴役的道路,甚至以激烈的斗争来反对技术进步;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下,这种转化将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福利,使生产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38}。

注释:

①彭迪先:《马克思论抽象劳动》,《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

②丁学良:《抽象劳动的实质——与彭迪先同志商榷》,《经济研究》,1981年第7期。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④赵磊:《抽象劳动和一般劳动的异同》,《财经科学》,1986年第4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⑦李靖华:《从马克思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分析看他的抽象劳动学说》,《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⑧卫兴华:《关于抽象劳动的问题》,《读书月报》,1957年,第1期。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73页。

⑩{15}{27}陈其人:《论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机制》,《海派经济学》,2005年第4期。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1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16}{18}孙尚清:《关于复杂劳动如何化为简单劳动的问题》,《经济研究》,1962年第11期。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第363页。

{19}李翀:《复杂劳动化简之管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第3期。原文中这里的W1误为W2。

{20}马伯钧、李君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换算的困境与出路》,《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6页。

{22}陈振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理论》,《经济经纬》,1999年第2期。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6页。

{24}《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脚注。

{25}《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2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58页。

{2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页。

{29}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30}《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吃不饱》,http://fashion.people.com.cn/GB/10399860.html,2014年2月26日。

{31}《调查显示:美国挨饿者增多 20%美国人“吃不饱”》,http://news.eastday.com/w/20130913/u1a7659052.html,2014年2月26日。

{32}《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3页。

{33}《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173页。

{34}{35}《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0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上一篇:教案机器人下一篇:猪年年会搞笑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