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2024-05-24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共9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篇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

立法简史篇

第一章:外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苏联《劳动立法纲要》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劳动法典。(ⅹ)

2.(选做)1918年苏联制定的《苏俄劳动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劳动法律。(ⅹ)

3.(选做)劳动法起源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劳工法规”。(ⅹ)

4.(选做)“劳工法规”的出现是劳动法产生的标志。(ⅹ)

第二章: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劳工法》是(B)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

A.香港地区B.澳门地区

C.台湾地区D.南京国民政府

2.(选做)《雇佣条例》是(B)调整劳资关系的基本法律。

A.澳门地区B.香港地区

C.台湾地区D.南京国民政府

第三章: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社会条款”有时也被称为“绿色条款”。(ⅹ)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劳动法是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不是一个独立法律部门。(ⅹ)

2.(选做)农村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属于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ⅹ)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劳动法体系

答:劳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劳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

六、论述题

1.(选做)正在起草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第3条规定:“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请结合这一条款,谈谈你对劳动关系的内涵和一般特征的认识。答: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劳动关系,而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法律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C)。

A.劳动条件B.工资C.劳动行为D.劳动管理行为

2.(选做)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客体是(C)。

A.劳动权利B.劳动义务

C.劳动行为D.劳动条件

第六章:劳动法主体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由于基层工会的财产与其所在单位的财产难以分割,故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它们可以被作为相互执行的对象。(×)

2.(选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第九章:集体合同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层次集体合同模式。(×)

2.(选做)工会违反集体合同的,应一律承担物质责任,即违反集体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列各项中(B)属于集体合同的关系人。

A.工会组织B.工会组织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C.用人单位D.用人单位团体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说法中(B)是正确的。

A.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B.标准性条款在集体合同内容构成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C.我国规定集体合同期限为1至3年

D.集体合同是由多个劳动者(3人以上)与用人单位通过集体谈判签订的2.(选做)下列关于集体合同的说法中,(B)是正确的。

A.集体合同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和劳动合同的不足

B.集体合同的主体一方为3人以上的劳动者

C.集体合同由双方首席代表在合同文本上签字后并不即行生效

D.我国目前实行的集体合同主要是宏观层次的集体合同

第十章: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是用人单位的单方法律行为,职工并非制定主体。(√)

二、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内部劳动规则的有效要件包括(BCD)。

A.制定主体是单位行政和职工B.职工民主参与制定

C.向劳动者公示D.内容必须合法

第十一章:职工民主管理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平等协商和集体谈判具有相同的含义,只是对同一种制度的不同称呼而已。(×)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我国企业平等协商的主要形式有(AD)。

A.民主质询会B.劳工董事制度

C.职工持股制度D.民主接待日

2.(选做)职工民主管理的利益机制其基本形式有(CD)制度。

A.平等协商B.劳工董事

C.职工持股D.按劳分红

3.(选做)以下关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各项描述中,(AB)是正确的。

A.职代会是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B.职代会是全体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C.职代会拥有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D.企业工会是职代会的常设机构,隶属于职代会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平等协商

答:平等协商,又称劳资协商,是指职工方与企业方就有关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利益的事务,平等地交涉、对话和商讨,以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达成一定协议的活动。第十三章:工资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标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都是基本工资的构成部分。(×)

第十四章:劳动保护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我国的立法要求劳动保护工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

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列各项中(C)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A.矿山井下作业B.森林业伐木作业

C.《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D.《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2.(选做)以下关于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劳动保护的方针解读中,(C)是不正确的。

A.安全重于生产B.防重于治

C.生产是目的,安全是手段D.不允许以生产压安全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所有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包括(ACD)。

A.矿山井下作业B.第3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C.建筑业脚手架的组装和拆除作业

D.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公斤的作业

2.(选做)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ABD)的法律制度。

A.同时设计B.同时施工

C.同时检查D.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

2.(选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

答:

1.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为确保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2.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针对女职工的生理特点和抚育后代的需要,对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依法加以特种保护。

第十五章:劳动就业

四、简答题

1.(选做)简述国家促进就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答:1.我国促进就业的目标是实现“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为实现宏观的就业目标,国家所承担的促进就业的任务,主要有下述各项:

(1)扩大就业机会。(2)提供就业服务。(3)保障公平就业。

第十六章:职业培训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2.(选做)我国对职业培训与职业基础教育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

3.(选做)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2—4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

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第十七章:社会保险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以下关于养老保险的各项描述中,(ABC)是正确的。

A.一般退休年龄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人)和55周岁(干部)

B.离休待遇,实行“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

C.退职制度,适用于不符合退休条件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

D.退休金一般按月发给,最长领取期限为20年

第十八章:职工福利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针对目前职工福利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强调个人补贴为主、集体福利为辅。(×)

劳动执法篇

第十九章:劳动争议处理

一、判断题(认为对的在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ⅹ”)

1.(选做)权利争议,又称确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主张有待确定的权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2.(选做)凡是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不论争议是不是发生在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或其团体之间,均构成劳动争议。(×)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B)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书面申请。

A.30日B.60日C.6个月D.2年

2.(选做)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概括为(A)的体制。

A.“一调一裁两审”B.“裁、审分轨,各自终局”

C.劳动法院D.“一裁一审”

三、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为错误答案)

1.(选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BCD)组成。

A.专家、学者的代表B.同级工会代表

C.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D.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四、名词解释题

1.(选做)权利争议

权利争议,又称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是指因实现劳动法、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所规定的权

利和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五、简答题

1.(选做)简述关于劳动争议处理的单轨体制和分轨体制两种主张各自的内涵。

劳动争议处理的单轨体制,即“调、裁、审”依次进行的体制,是指劳动争议未能和解的,当调解机构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时,应当先由仲裁机构处理,只有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情况下,才由法院审理。因此,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可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体制。

劳动争议处理的双轨体制,即“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体制,是指未能和解的当事人不愿或调解机构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当事人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自由选择;申请仲裁的不得再提起诉讼,且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已提起诉讼的就不得再申请仲裁。其中,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仲裁则有一裁终局和两裁终局两种主张。

第二十章:劳动监督

二、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

1.(选做)下述各项中(D)不符合劳动监察的基本属性或做法。

A.它是一种行政执法行为B.其机构是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能机构

C.其主体对违反劳动法的监察相对人有一定的处罚权D.实行“不告不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篇2

解决这一问题, 也必须综合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两种政策的平衡。就业与社会保障既相互独立, 又有共同内涵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就业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实现过程, 和社会保障是相互独立的范畴。就业是宏观经济目标, 促进就业属于经济增长政策的内容。社会保障则是政府通过立法的强制手段, 调节收入分配, 实现资本对劳动者的合理补偿, 属于社会收入分配政策的范畴。社会保障对于劳动力市场又是不可或缺的。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当前重点工作

社会保障的概念给社会保障制度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的概念。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可以将社会保障制度表述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当前人社工作以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 不断深化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各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 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创业就业工作凸显新亮点, 社保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人才强县”战略实施迈出新步伐,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开创新局面, 乡镇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

社会保障工作当前还面临政策不完善、管理难到位、区域及行业不平衡、欠缺资金确保待遇难、就业缺乏岗位等诸多困难因素。其解决办法就是切实重视, 舍得给人、舍得投入, 单位要厉行节约, 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待遇以及劳动力调查、职工维权等工作。当前, 要努力实现人社工作的协调发展;认真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工作;深入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强化工伤保险工作;全面开展公务员席位能力标准建设;清查事业单位职能和人员现状;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转变作风, 优化服务, 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1、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

(1) 劳动就业的主导作用第一、劳动就业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从社会保障的起源来看, 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 劳动者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 工伤、疾患、失业、老龄等基本需求的问题凸现出现, 家庭保障不足以抵御大工业带来的社会风险, 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从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看, 所有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来自于劳动者就业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社会保障的制度赡养率, 甚至社会保障在未来的存亡也取决于劳动就业收入水平。同时为减轻贫困问题并确保社会救济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

(2) 劳动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实现就业, 使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相结合, 才能创造价值。所创造的价值越大, 用于进行社会再分配的资源就越充足。尽管具体的社会保障会受到政府的政策取向, 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但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这一点, 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得出结论。

(3) 就业是劳动者最根本的保障劳动就业不仅是对劳动者生活的最基本保障, 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一定的收入, 从而获取自身生存及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 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还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就业是个人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手段和精神寄托, 没有职业和行业的隶属, 个人将会丧失归属感, 甚至会导致心态的变化, 这将是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2、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反作用

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既有积极的作用, 又有消极的作用。第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保护作用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 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以及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 缓解两级分化, 削弱社会的对立情绪, 维护社会稳定。第二、社会保障是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资金在经济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提高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下降。由于社会保障资金最终是由劳动者支付,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直接提高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加快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进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第三、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一是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力上。众所周知, 社会保障具有刚性, 一旦上升, 则很难下调。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就会导致财政问题。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二是能够聚集大量的资本, 有利于促进和完善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形成。反之, 经济繁荣时期, 收大于支, 抑制需求, 有利于缓解经济过热, 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诊所教育探究 篇3

【关键词】劳动法 诊所教育 代理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39-01

一、国内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现状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法尤其如此。劳动法以维护劳动者权利、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追求目标,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行劳动法律知识,更需要指导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的能力。诊所教育作为一种从美国传来的先进法学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将法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常适合于在劳动法中开展应用。

国内诊所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从 2000年3月起,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下,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七所高校的法学院系开始开设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2002年7月28日成立,共有139会员单位,其中80多个会员院校设置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 130 多个。2008年西北政法大学设立劳动法诊所,每期招收学员30名学生,有理论学习,有岁真实案例开展的研讨,也要求学生在老师和专业律师带领下从事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和诉讼代理,真刀真枪参与劳动法实践。安徽大学劳动法诊所引入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到劳动争议实务中,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免费提供案件代理。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累计向社会宣传50余次,现场接受咨询300余次,散发普法手册近万册,代理仲裁案件43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一)劳动法诊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将诊所教育运用于医事法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课堂,主要力图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宣讲为主、实践性不够、学生参与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学生缺少对社会了解尤其缺少对弱势群体关注等问题。诊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学生真刀真枪参与司法实践,这就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受限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限制,学生不符合代理人要求,无法参与到劳动仲裁和诉讼中。因为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当事人近亲属和相关单位推荐的人才具备代理人资格,才能参与劳动案件的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而根据《律师法》以及相关配套规定,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全职工作人员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尽管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却不能申请律师执业资格证。学生缺少参与的机会,缺少案例;学生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够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无法保证办案的质量。

(二)劳动法诊所教育发展对策

1.提高診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

诊所教育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的适应性非常强,表现在:诊所教育案例的真实性、教学场所的现场性,有助于学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习中学习到现实中法律、活生生的法律;诊所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真实案例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成果后成就感。下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医事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探讨在劳动与社会法教学中如何将诊所教育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特点、学生的需求相结合。

2.积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解决劳动法诊所教育实践资源不足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系已经与全市多家医院、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年来一直派遣学生全安医大一附院、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合肥仲裁委员会从事见习与实习,学生实习表现和专业素养受到广泛好评。今后要进一步结合我校医事法学专业专业知识学习的现状,针对性提出应对问题策略,积极联系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选好实践教学地点,强化对教学实践过程的监督,努力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总而言之,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将所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运用到诊所案件的办理中,在研讨案例、办理案件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君.诊所法律教育和传统法律教育的分与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2)

[2]梅锦.再论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运行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篇4

聊城大学法学院13—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试题(论文)

任课教师:王涛

学生人数:法学专业2011级、2010级全体学生

课程类型:(提高课)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论文题目:

1.劳动法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3.浅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4.论社会保障制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5.也可以题目自拟(必须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有关内容来选题)

论文要求:

1.应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形式。题目下一行居中写姓名、所在学院、年级。必须有1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

2.围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内容(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结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应该着重论述当前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实施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篇5

(一)论述题

1.论《劳动合同法》中如何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2.论述我国劳动保险体系的特色

案例题

P159页家乐福超市女工案

1.本案中,如何判断劳务派遣?

2.劳务派遣中,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与义务?

3.如果南方人才和家乐福串通,如何保障盛某的权益? P346北京国玉大酒店纠纷案

1.“上下班”的法律意义是什么?如何认定上下班?

(二)论述题

1.论“协议”如何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2..论述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特征?

案例题

P357杨文伟案

1.该案例中的伤如何认定工伤?

2.伤残如何认定?

3.该案例中的抚慰金如何定性?

P123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模拟题 篇6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一般意义上讲,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是(D)。

A、用人单位B、劳动者

C、具有法人资格的保险服务机构D、村委会

2、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C)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A、不需要B、1

5C、30D、603、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D)。

A、解除B、自行解除C、撤销D、终止

4、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一般老年年龄是(A)。

A、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0周岁达到老年

B、男性女性年满60周岁达到老年

C、男性女性年满50周岁达到老年

D、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达到老年

5、以下各种有关失业保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失业保险的对象为失业劳动者

B、劳动者可以长期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C、失业保险费由企业和劳动者缴纳

D、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

6、按照国家局规定的事故报送时限,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在(A)个小时内报至国家局调度中心。

A、6B、12C、15D、247、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C)定。

A、企业规章制度B、劳动合同C、法律法规D、集体合同

8、劳动年龄,是法律确认公民有享有劳动权利能力的基本标志,关于劳动年龄的上下限,我国规定为(A)。

A、男性16岁至60岁,女性16岁至55岁

B、男性18岁至60岁,女性18岁至55岁

C、男性16岁至65岁,女性16岁至60岁

D、男性18岁至60岁,女性18岁至55岁

9、下列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原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A、实行社会共同责任的原则

B、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C、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模式应适应本国国情的原则

D、坚持社会公平与提高经济效率兼顾的原则

10、疾病津贴按受保人平均收入的工资的(B)发放。

第1页(共4页)

A、0—25%B、25%—50%C、50%—75%D、75%—100%

二、填空题

1、我国已实行的特殊工时制度主要有__缩短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计件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__。

2、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责任分为三种:___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__

3、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是_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立、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__。

4、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是_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期限届满_。

5、劳动合同无效的确认权在___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__。

6、按照工资的支付形式,可将工资分为__货币工资,实物工资__。

7、国家对___女职__工和__未成年___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8、社会保险具有的特征是__社会性,强制性,互济性_。

9、按照工资的确定方式,可将工资分为__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津贴工资,奖励工资_。

三、判断题

1、劳动者医疗期满后,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进行通知,并依法给予经济补偿。(错)

2、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因而养老保险是自愿保险。(错)

3、劳动法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为维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秩序。(对)

4、我国目前在劳动争议的仲裁上,实行一次裁决制度。(对)

5、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都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错)

6、劳动者虽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但此时如该劳动者恰逢孕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错)

7、用人单位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错)

8、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力相适应。(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任何社会形态要进行生产都必须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属于同一个所有者,生产的两要素就可以在它的所有者掌握中直接结合,进行生产。如果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就会出现劳动力的所有者在一定条件下,把劳动力的支配权、使用权让渡出去,以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就需要法律调整。当着立法者着眼于保护劳动者方面,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

2、什么是劳动法的原则?它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劳动法的原则是社会劳动关系的反映,是和劳动关系的本质以及内在规律相适应的。它

反映社会劳动关系质的稳定性。作为确立劳动法规范的准则,劳动法原则在劳动法规的系统内发挥指导和凝聚的作用。作为处理劳动问题的依据,劳动法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劳动法规之间,发挥稳定和连续的作用。作为部门法的标志,劳动法原则在不同的部门法之间,发挥比较和区别作用。

3、职业技能开发的含义及意义。

3、职业技能开发指对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实际操足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而进行的教育训练。

(1)职业技能开发是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2)职业技能开发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手段;(3)职业技能开发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4、社会保障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4、社会保障法的原则是调整社会保障法律关系所应准旬的基本准侧。

(1)实行有条件的社会共同责任的原则。(2)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3)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模式应适应本国国情的原则。(4)坚持社会公平与提高经济效率兼顾的原则。

五、论述题

1、论述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解决劳动争议的机构不同。仲裁是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来解决劳动争议,调解是通过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来进行。

(2)解决劳动争议的权限不同。调解委员会无决定权,不能强迫双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仲裁委员会则可以行使仲裁权。

(3)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不同。劳动争议的调解主要依靠双方自愿,调解委员会只作说服教育工作,劳动争议的仲裁是把说服教育和强制裁决结合起来,如果争议双方达不成协议,仲裁委员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见作出裁决,解决争议。

联系:基层调解与劳动仲裁都是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在这两种形式中进行选择。调解不成或当事人拒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仍可申请仲裁。

2、论述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2、裁员条件的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裁员程序的规定:(1)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2)依法提出裁减人员方案;(3)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4)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5)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另外,用人单位从裁减人员之日起,六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必须优先从本单位裁减的人员中录用,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录用人员的数量、时间、条件以及优先录用人员的情况。

六、案例题

1、周某与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试用期5个月。周某某在试用期间工作认真负责,但试用期满后经考试成绩不及格。公司又决定延长试用期半年,延长试用期间不按原劳动合同享受有关工资和其他待遇,并决定对周某进行培训。周某认为试用期满后,公司应履行劳动合同,按合同约定享受有关工资和其他待遇。双方对此各执己见。周某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经调查情况属实。经调解企业同意取消对周某某延长试用期的决定,并按原合同约定履行。

分析: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一般对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的职工可以约定。在原固定工进行劳动合同制度的转制过程中,用人单位与原固定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不再约定试用期。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经协商变更工作岗位的,可以再次约定试用期,但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有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2、去年1月份X到福州一家罐头厂做清洗工,进厂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11月18日,领班安排X清洗压模机,在开机清洗过程中X右手不慎被机器切轧伤,三个指头都被切断,当即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里支付了医疗费等共计三千多元,且工资照发。伤愈后,X要求罐头厂承担工伤赔偿责任。厂里则认为开机清洗机器未经厂里允许,属违章操作,此次事故责任应由其本人全部承担。请问像X这样的情况能算工伤吗?自己是否要负一定责任?

XX的情形主要涉及两个法律问题: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在劳动中受了伤可否享受工伤待遇。2)劳动者从事本单位的日常生产工作或本单位负责人指定的其他工作,违章操作受了伤是否自己要承担一定责任。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通过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订立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来建立。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无劳动关系的存在。X在罐头厂工作已达10个月之久,虽然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按照劳动保险法律规定,X与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样,享受同等工伤待遇,也就是说,因工负伤和职业病(因工患病),不论用人单位的组织形式和用工形式如何,职工都享有同等工伤待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篇7

为了深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考察了辽宁省开设该专业的8所院校。走访考察的结果发现大部分高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如图1所示, 其中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所占学分比重不高、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课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缺少可操作性强的模拟软件、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差等问题尤为突出。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论文通过健全实践教学所需的配套设施, 培养 “双师型”师资队伍, 进而改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 纠正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如图2所示, 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内容和方式的调整这三大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从两方面改善目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偏弱的不足。第一, 本院校该专业教师需要定期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社保经办机构、民政局、社区等机构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和进修, 以此提高该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二, 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 聘请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走进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 开展交流研讨会。

其次, 实践课程设置方面, 主要突出实践课程的层次性, 以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式开设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按照基础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顺序, 分别在大二、大三、大四开设。

基础实践课程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保障实务等理论性课程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观摩。基础实习中实习基地的参观主要使学生建立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在基础实习课程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开展专业技能实践。

专业技能实践细分为两周的社区实习、四周的实务实习Ⅰ、六周的实务实习Ⅱ, 重点对社会福利与救助、社区服务、人力资源软件、社会保险模拟软件等知识进行实践。

毕业综合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在掌握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基础上, 开设具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 使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 按照选题、制定任务书、调研报告、外文翻译、论文的顺序开展。选题要保证一人一题, 由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 然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 了解国外研究动向,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 撰写论文。

最后, 实践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具体包括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学习人力资源软件和社会保险模拟软件的操作。实践教学主要从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校内实习基地的实践、课外活动来实施。 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从以下机构中选择, 如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 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 社会救助站, 养老院、社保经办机构等。除了校外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和优势资源。课外活动包括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将专业内容融入到文艺活动、知识竞赛、 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赛、创业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

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就业实习转变。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 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形式。迫于就业压力, 目前,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3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第一, 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设施。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强化校内实践基地及校内社会福祉研究所对校内实践发挥的作用, 配套实验室硬件设施, 购买模拟软件为以上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保障。

第二, 加大校企合作, 使 “我院教师走出去、校外专家引进来”的培养进修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 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玫, 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篇8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78-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新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1999年我国第一批8所院校开始招生到现在,该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现在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及职业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然而,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且也是适应我国社保事业的发展需求为提高社保经办能力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状

内蒙古财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2003年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从2004年开始招生,该专业设在财政与税务学院。截至到目前,已招生了9届学生,累计为社会培养了约300多名本科毕业生,现有在校本科生约230人。

(一)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8~2012年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他们主要就业方向如下:在企业就业大约70%,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社区)6%,继续深造(在国内高等院校就读研究生)占10%,其他约14%。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者中,从事岗位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的不到20%,有一定关联的占30%,基本没有关联的超过50%。

(二)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理论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五大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程是全校统一的,具体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民族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经济法、经济应用写作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有: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有:福利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社区工作概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双语)、卫生经济学、社会保险精算等。实践课程共26学分,具体包括军事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2012年增设了社会保障实训实验课。

三、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所以在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经过九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突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阔,是一个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万金油”。从前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缺乏专业特色,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保险学、卫生学等都要涉及,但这种“宽口径、厚基础”式的教学难免每门课程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出的大学生不符合对专业要求细化的企业的需求。而在专业特色教学方面以下高校值得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偏重于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方向,他们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 除了一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课程外,还开设了薪酬管理、工资收入与分配、就业与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课程, 因此大量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一些大企业、大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苏州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在社会学院,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为特色,主要依托于该校社会学院雄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支撑,其开设的课程增加了诸如社会学、人口学、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思想、民政工作概论、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体现了这一专业特色[1]。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在保险学院,突出了保险精算的特色。东南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设在公共卫生学院, 偏向医疗保险方向, 具有鲜明的医疗特色[2]。

(二)课程设置无基准

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不断对其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在实践中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经验,来增减自己的专业课程。比如,在2004年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有“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课程,而在2008年的课程方案调整中,就把这门课程删掉了。大家知道,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理论和实务会越来越成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再比如,“社会保险精算”这门课,它需要扎实的高等数学知识作为基础,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招收的社保专业学生中有多半学生是文科出身,而且三分之一学生高等数学成绩不及格。这样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社会保险精算”这门课仅仅是“摆设”,但每年照开不误。这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设置,就不难想象学生在四年学业后进入社会就业的尴尬境地。

(三)实践教学效果差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实践教学的加强,内蒙古财经学院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等工作往往滞后,在管理方面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这些课程设计的最初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过程,学校往往不注重跟踪和考核。最终的考核依据是每位学生提供的书面性文字性材料,经过指导老师的评阅,学生得到了学分,学校也把它作为上级部门进行教学评估检查的必备材料,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貌似无关紧要,这就注定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四)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课堂的实践教学(比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费事费力,既需要教师收集大量能反映现实情况的典型案例,又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在课堂中师生的默契配合,所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内蒙古财经大学目前的师资情况看,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和博士学位,对于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对于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表现为以理论教学为主。

四、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突出特色,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优势

专业特色的确定, 一方面要以目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为依据, 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力量和自身优势去确定。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内蒙古唯一一所地方财经类高等院校,具有雄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而且作为财经类院校(非综合性大学),应以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为主,再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应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服务作为重要的专业方向。

(二)优化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色,合理优化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完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安排好各课程之间的衔

接关系,合并重复的内容,强化特色专业内容,删除当摆设的课程。比如《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和《社会保险》这三门课程有太多的重复内容,《劳动关系学》与《劳动法》有较多重复内容,《劳动经济学》与《发展与就业》有较多重复内容,如果在教学中能把这些具有较多重复内容的课程合并,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可以为强化特色专业增加课程留出一定的空间。

(三)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评估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能力,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就是其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企业的招聘用人,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且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实验实训课、实习基地、毕业实习等。其次要建立实践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及其过程、考核方法、达到的目标等。最后需要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向型”师资队伍,只有培养和打造一支既有业务技能又有理论素质的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唐华茂,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J],管理,2011(11)

[2]刘玉娟,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定位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4)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答案 篇9

一、单项选择题: 1、19世纪初期颁布的劳动法规出现的形式(A)。

A 工厂立法

B 政府立法

C 工厂立法

D 议会立法

2、在劳动法的渊源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是(B)。

A、法律

B、宪法

C、国际劳工标准

D、国际惯例

3、我国法律明确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B)。

A、传染病歧视

B、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行为障碍歧视

D、视听障碍歧视

4、从教育目的角度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特点是(D)

A、实践性

B、针对性

C、专业性

D、基础性

5、我国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的订立,(A)。

A、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B、可以采取书面形式

C、应当采取口头形式

D、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同时使用

6、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B)。

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7、地方总工会具有(C)。P68

A、无独立法人资格

B、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C、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D、受到地方政府领导

8、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及于(D)

A、企业工会的全体会员

B、参加签订集体合同职工代表

C、参与合同讨论到企业职工

D、工会所代表的全体劳动者

9、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B)。

A、150%的工资报酬

B、200%的工资报酬

C、250%的工资报酬

D、300%的工资报酬

10、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工资的支付形式是(A)

A、法定货币

B、实物

C、有价证券

D、购物卡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BCD)。

A、国际劳工委员会

B、国际劳工大会

C、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D、国际劳工局

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ABD)。

A、劳动法律关系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客体

C、劳动法学关系对象

D、劳动法律关系内容

3、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就业特征的有(ABCD)

A、劳动就业到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意愿

C、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者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D、劳动就业必须使得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

4、公共就业服务包括(ABCD)。P31

A、职业介绍

B、职业指导

C、就业训练

D、社会就业岗位开发服务

5、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有(ABC)。

A.劳动合同期限B.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C.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D、保密事项

6、《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实施在(BCD)。P61

A、固定性到工作岗位上

B、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上

C、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

D、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

7、世界各国职工民主管理与民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ABCD)。P70

A、机构参与

B、代表参与

C、岗位参与

D、个人参与

8、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ABCD)

A、集体协商到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B、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C、正式进入谈判阶段

D、签订集体合同

9、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ABCD)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补贴)

10、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况有(ABC)。P94

A、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B、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D、应债权人请求代扣欠款

三、名词解释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2、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的社会劳动。

3、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4、职业民主管理:又称职工参与,劳动参与,是指劳动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并对和自身利益有关的管理信息有知情权。

5、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作报酬。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P18

答:第一,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劳动法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第二,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的主体,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第三,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劳动法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工资保障、工时休假、职业安全卫生、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工会,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劳动法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体系也是其他法律部门不能包容的。所以说,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2、简述工资的特征。

答:工资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工资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取得的劳动报酬;第二,工资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由用人单位向本单位的劳动者支付的;第三,工资是用人单位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货币报酬,不包括实物报酬。第四,支付工资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劳动者取得工资就必须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义务。

五、论述题

试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P34 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偏废的部分。二者即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才能及文化技能水平,同属智力开发活动;普通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二者的区别主要有:第一,教育目的不同。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而普通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文化水平为目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第二,教育对象不同。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劳动者为特定对象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它的教育和培训对象是社会劳动者。而普通教育一特价是以处于学龄期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第三,教育内容不同。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普通教育突出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基础和系统性。第四,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同。职业教育是特需教育,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一般可以根据劳动者自身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比较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和训练;而普通教育则采取比较固定的常规教育,一般是全日制教育。

六、案例分析题:

2009年3月,初中年赵某离家出走,在某市一家家具厂找到了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期限为一年。家具厂厂长知道赵某只有15岁,于是安排他做一些杂活。赵某工作了6个月后掉出辞职,厂长说要提前辞职就要交纳违约金500元,否则必须要干满约定的期限。

试分析:

1、赵某能够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吗?

2、赵某需要交纳违约金吗?

试着分析:

(1)林某能够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吗?

答:本案件中不能够成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因为李某尚不满16岁,不具有劳动法上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林某需要缴纳违约金吗?

答:不需要。因为劳动合同本身无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二)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张某于2009年7月份被某食品机械厂招为全民合同制工人,担任厂部技术科化验员。同年10月份试用期满,双方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有关合同条款如下:合同期限满3年,从2009年10月5日起,到2012年10月4日截止;实行每周5天,每天10小时工作制;张某工作岗位为技术科化验员,每月工资2000元;若双方在合同履行中产生纠纷,应当将纠纷交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2010年3月,张某提出每日工作10小时违反了《劳动法》,要求厂房缩短工作时间。厂房认为既然工作时间不合法,就是无效合同,因此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不需要再履行。随后安排他人接替张某工作。张某不服,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某区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经过对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审查,认为劳动合同中到劳动时间条款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应当认定为无效劳动合同,裁决劳动合同无效,种植劳动关系。张某不服,诉至区人民法院。

试分析: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是否有效?

2、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关于工作时间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属无效条款,《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作制度”。《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修改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在案中劳动合同约定“每周5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间显然违反了法律规定,所以属于无效条款。

2、我国《劳动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这一规定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如果合同某些无效条款的内容与合同其它内容具有可分性,合同的无效部分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效力;如果无效条款与其他条款其有不可分性,或者当事人约定某合同条款为合同成立生效的必要条款,则该部分无效就会导致整个合同无效。第二,如果合同目的违法,或根据交易习惯或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剩余部分合同内容的效力对当事人已无意义或不公平合理时,合同应全部确认为无效。具体到本案,工作时间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其余条款合法,该不合法的条款不影响其余条款效力,同时,造成工作时间条款约定无效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而不在于劳动者,既然其余条款均符合国家法律规定,除将工作时间的条款改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外,其余条条款仍须继续执行,该劳动合同仍为有效合同,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处理不正确,应予更正。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D)。

A、50小时

B、45小时

C、44小时

D、40小时

2、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A)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是(D)。

A、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劳动过程中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C、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过程

D、劳动过程

4、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般死亡事故从死亡人数上看是指(A)。

A、3人以下

B、3人以上10人以下

C、10人以上30人以下

D、30人以上

5、某女职工生下一对双胞胎,其产假应不少于(C)。

A、75天

B、90天

C、113天

D120天

6、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残疾人就业实行(D)的方针 P145-146

A、集中就业

B 分散就业

C 国家安排

D 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

7、根据《劳动法》及《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设置(A)。

A、劳动检查机构

B、劳动督察机构

C、劳动监察机构

D、劳动检察机构

8、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劳动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检查时,应当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并不得少于(A)。

A、2人

B、3人

C、4人

D、5人

9、劳动争议一般由(D)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A、劳动合同签订地

B、用人单位注册地

C、劳动者所在地

D、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

10、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预先支付劳动者部分工资或者医疗费用的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A)P188

A、不予受理

B、应予受理

C、驳回起诉

D、告知其按照普通民事争议起诉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法上所指的工作时间包括(ABC)。

A、职业培训时间 B、停工待料的时间

C、女职工哺乳婴儿时间 D、用于上班的交通时间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企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不受限制的情形是(BCD)P108

A、企业为了完成紧急生产经营需要,经与职工协商同意 B、发生重大事故,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需紧急处理的

C、交通运输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的、D、发生地震、洪水,需紧急救援的

3、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与职业安全卫生有关的特定义务有(ABCD)。P113-114

A、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安全卫生制度

B、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以及劳动者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C、按规定提供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条件

D、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下列各选项中有关职业健康检查的阐述正确的有(AD)。

A、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B、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C、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D、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的有(ABD)。

A、女职工 B、未成年工 C、农民工 D、残疾劳动者

6、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ABCD)。

P143

A、履行审批手续 B、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C、保障其身心健康 D、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7、劳动保障监察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P152

A、法定性 B、行政性 C、专门性

D、唯一性

8、根据对劳动法进行监督的主体不同,社会监督一般包括(BCD)P157-158

A、执法部门的监督 B、普通群众的监督 C、群众组织的监督 D、报刊等传媒监督

9、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ACD)

A、人民法院

B、企业工会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10、关于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的说法正确的有(ABD)P179

A、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当事人

B、劳务派遣关系中,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劳动争议的,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为当事人

C、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为仲裁当事人

D、利害关系人可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由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三、名词解释题:

1、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在一昼夜或一周之内从事本职工作的时间。

2、职业安全卫生:又称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护。它是直接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工作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法律制度。

3、特殊群体劳动保护: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身份特征及各自的特殊需要,在劳动权益方面给他们的特别法律保障。

4、劳动保障监察:即对劳动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5、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实现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或争议。

四、简答题

1、简述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

答: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

(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

2、简述特殊群体劳动保护的意义。

答:(1)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有利于保护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

五、论述题

试述《劳动调解仲裁法》中规定的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包括哪些?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 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 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六、案例分析题:

李某于2007年6月在某市化学纤维厂工作。2009年8月突然病倒,被送疗养院治疗,2009年11月再次发病。同年12月,某市化纤厂将其调入某市仪表厂,档案中没有患职业病的记载。2011年8月,李某丧失劳动能力,医院确认为“三硫化碳中毒后遗症”。2011年12月,李某在某化纤厂补办了职业病有关手续。现在某仪表厂虽然承认李某有职业病,但晋升工资时将李某列入病假之列不给晋升工资。2009年至2011年三次住院不给报销医疗费,2011年停发了李某的保健费。2013年5月李某申诉到仲裁委员会,请求享受职业病有关待遇,补发2011年至今的工资差额、补报医疗费、保健费等。试分析:

李某的前后两个用人单位谁应该对其患职业病承担责任?

答:李某在化学纤维厂工作时接触过有害气体,并经医院证明,其职业病应确定为形成于化学纤维厂。化学纤维厂将李某调出时,档案里未作从事有害作业记载,也没为其进行健康检查。《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从事有害作业的职工,其所在单位必须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变动工作单位时,事先须经当地职业病防治机构进行健康检查,其检查材料装入健康档案;患有职业病的职工变动工作单位时,其职业病待遇应由单位负责或两个单位协商处理,双方商妥后方可办理调转手续,并将其健康档案、职业病诊断证明及职业病处理情况等材料全部移交新单位。据此,化学纤维厂应承担李某患职业病的责任,而仪表厂对李某的职业病没有过错。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对象是(B)P200

A、仅仅是企业工会到会员

B、全体社会成员

C、仅仅是已经就业的人员

D、国家公务员

2、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A)。P198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根据我国现行制度,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是一般不得低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C)。P214-215

A、5% B、10%

C、20%

D、25%

4、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B)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P216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A)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P240

A、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B、上年度人均纯收入

C、上年度人均消费性支出

D、平均收入

6、根据廉租房保障办法的规定,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D)等相结合的方式。P252

A、实物补贴

B、租金补贴

C、经济适用房

D、实物配租

7、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长途公共汽车及民航班机时,享受减收正常票价(C)的优待。P260

A、20%

B、30%

C、50%

D、80%

8、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优先金或者给予其他优待,优先标准不低于当地(D)。P260

A、公务员工资水平

B、最低工资标准

C、上年度人均纯收入水平

D、平均生活水平

9、我国当前法定职业福利有(A)。A、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

B、开办托儿所

C、为职工办理上下班车

D、实行探亲假制度

10、《义务教育法》规定,除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外,凡年满(B)的儿童,不分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应当往常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A、5周岁

B、6周岁

C、7周岁

D、8周岁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特征有(AB)。P196

A、强制性 B、社会性

C、福利性

D、互助性

2、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多样化格局,其模式主要有(BCD)。P205

A、综合模式

B、平行模式

C、母子模式

D、混合模式

3、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有(ABC)。

A、个人缴费 B、用人单位缴费 C、政府补贴

D、保险金的收入和罚款

4、我国确立的养老保险结构是(ABC)P213-214

A、基本养老保险

B、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C、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D、社会集资养老保险

5、社会救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有(AB)

A、国家财政拨款

B、社会捐助

C、营利性活动

D、企业投资

6、自然灾害求助工作遵循的主要原则有(ABCD)P244

A、以人为本

B、政府主导和分级管理

C、社会互助

D、灾民自救

7、下列人员属于《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的抚恤优待对象的是(ABCD)P257

A、现役军人及其家属

B、病故军人遗属

C、因公牺牲军人遗属

D、服现役或者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8、退出现役的军人包括(ABCD)。P262

A、转业的军官

B、复员的士官

C、复员的志愿兵

D、退伍的义务兵

9、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相比较,其特征有(BCD)。P268

A、社会福利具有强制性

B、社会福利的范围具有普遍性

C、社会福利的目的具有公平性

D、社会福利具有政府主导性

10、我国的公共教育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P270

A、普及义务教育

B、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C、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

D、实行学生假期购票优惠制度

三、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的说,社会保障法是调整以国家、社会保障职能机构和社会成员为主体,为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总称。

2、养老保险:又称“年金保险”,是拽劳动者因年老或者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因受自然灾害和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由国家或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形式。

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保护人民利益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的人及其家属通过优待、抚恤和安置,给予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其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的社会性。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是为了社会利益,通过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2)权利主体的普遍性。社会保障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地、平等地享有。3)义务主体的社会化。社会保障立法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义务主体是国家、用人单位和社会成员三方,以此将义务分散到社会,共同筹措社会保障基金。

2、简述社会优抚的特征?

答: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优抚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针对特殊的对象实行的优待和抚恤。具体来讲,社会优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社会优抚的身份有限定性。优待的对象是现役军人(也包括武装警察)及其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抚恤的对象包括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病故军人的家属和残疾军人。2)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这一特殊群体,综合运用各种保障措施,肩负起全面保障的责任。3)社会优抚的待遇优厚。社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专款专用于特殊保障对象。4)社会优抚的实施相对规范。

五、论述题

试述工伤保险的特点

答:工伤保险具有以下特点: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工伤保险作为抗御职业危害的保险制度适用于所有职工,任何职工发生工伤事故或遭遇职业疾病,都应毫无例外地获得工伤保险待遇;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工伤保险是基于对工伤职工的赔偿责任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职工个人或第三人,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劳动者不缴纳保险费,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即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作事故伤残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六、案例分析题

赵某于2006年3月进入某企业工作,自工作时起,该企业一直为赵某缴纳失业保险费。2010年3月,企业因为效益下降,该企业停止为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2011年5月,该企业破产倒闭,赵某因此失业,并且办理了失业登记。

试分析

1、赵某是否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2、赵某最多能领取多长时间的失业保险金?

3、赵某如果在失业期间死亡,是否终止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

答:

1、赵某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为: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2、赵某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的时间为12个月。《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赵某所在企业前后总共为李某缴了四年的失业保险费,因此最长领取期限为12个月。

上一篇:我追了老公整整7年的情感励志书籍下一篇:针对孩子不爱学习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