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劳动的古诗

2024-10-06

与劳动的古诗(通用12篇)

与劳动的古诗 篇1

《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

宋·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打麦》

宋·张舜民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转到天心麦已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田家辛苦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与虎的古诗词

★ 我与古诗词作文

★ 古诗词介绍与欣赏

★ 与中秋的古诗词

★ 与黄鹤楼的古诗词

★ 与离别相关的古诗词名句

★ 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 与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词

★ 观沧海古诗词鉴赏与答案

★ 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介绍

与劳动的古诗 篇2

1 英汉古诗在音方面的差异

英语是拼音文字,节奏鲜明是英国古诗最主要的特色,其节奏建立在轻重音节在音步中有规律的配置上,形成抑扬、扬抑、抑抑扬、扬抑抑等多种格律。英国古诗虽然也有尾韵、行内韵和头韵等,但押韵远没节奏重要,这一点可以从William Shakespear的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1]中窥见一斑: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整首诗虽然韵脚按abab,cdcd,efef,gg排列,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做不到整首诗一韵到底,也没严格地押行内韵和头韵。汉语则不同,它的每个字都是一个音节,中国古诗既讲究每行的音节数,又讲究每个音节的平仄即音调。中国古诗的音乐性主要靠押韵,属于音节-音调诗律,单双句中音步的平仄是相互对立的。林逋(公元967—1028年)《梅花》中的前四句“众方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睡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2]单双句中所对应的几乎每个字都平仄交错:一、三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四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颂读起来抑扬顿挫,格外铿锵有力。汉语中通韵字特别多,古代诗人们甚至能在所写的诗歌或排律中做到一韵到底,句句押韵,再比如杜甫(公元712—770年)《秋兴八首》[3](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飘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诗中带下划线的字都是韵脚。它们的韵母都是“ong”,而且都出现在偶句的末尾,使得同类声音在同一位置上反复出现,产生声音的环绕美,这一点英国古诗难以做到。

2 英汉古诗在词方面的差异

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在遣词用句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实际上存在着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一词多义、词的形态和重叠词的使用三个方面:

(1)一词多义在中国古诗中比在英国古诗中出现更广泛。

虽然无论在古英语还是在古汉语中,词汇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形成了汉、英古代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但因为古汉语中同音、谐音字特别多,一字多义现象比古英语广泛,因此中国古诗中词的双关义现象更为普遍。如杜甫《新婚别》中“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的“将”字在字面上诸多意义,但在此处是“跟随”的意思,整句的意思即为民间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中国古诗传统源远流长,经无数诗人提炼加工,不少词语已带有诗化的含义,如“南浦”带有离别之义,“凭栏”带有悲愤之义,而“东篱”则象征洁身自好等。

(2)中国古诗中词的形态变化比英国古诗更灵活。

英国古诗中的词常常有形态变化,如beauty(美丽—名词)、beautiful(美丽的)、beautifully(美丽地)、beautify(美丽—动词),但必须根据它们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来选择使用,这一点远不如汉字灵活。中国古代诗人们强调“炼字”、“诗眼”,便是讲究古诗中词的转类、兼类和活用。如王维(公元701—761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白”和“青”既可作形容词,又可作动词[2]。有时甚至一词妙用,全诗皆活。如王安石(公元1021—1088年)《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该诗中的“绿”字用得妙不可言;“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大地;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中”。真可谓一个“绿”字让整首诗律动跳跃起来[4]。

(3)中国古诗中重叠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英国古诗。

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在重叠词的使用上都有悠久的历史,诗人们通过使用重叠词以达到“借声音的繁复增加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朱光潜《诗论》)[4]。我们来试读中古英语时期一位无名氏作的诗歌《The Cuckoo Song》[1]里的一节:

Summer is i-cumen in–

(Spring is come in-)

Lhude sing,cuccu!

(Sing loud,Cuckoo!)

诗中的cuccu便是一个重叠词,意指“布谷”,乃是根据布谷鸟的叫声,寓物于音,由拟声演变而来。中国古代诗人也历来重视重叠词的使用,且中国古诗中重叠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英国古诗,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得到佐证。《诗经》收录的中国古诗中,重叠词的使用比比皆是,如“于是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再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 英汉古诗在句方面的差异

其实,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最为突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句”这一方面:两者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和句子构建。

(1)英语、汉语各自不同的句法功能是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突出差别。

汉字是表意文字,没有时态、语态、性、数的词形变化,中国古代诗歌更有其独特的句法,诗中往往没有连词、代词、介词、主语,甚至没有谓语,可以不拘人称,词语倒置,词性活用,没有严格的语法限定。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有时态、语态、人称、数的词形变化。英国古代诗歌往往少不了连词、代词、介词,不能像中国古诗那样语言浓缩,意象稠密,言简意赅。试比较Percy Bysshe Shelley(雪莱1792-1822)《To a Skylard》[1]中的一节:

Like a high-born maiden

In a palace to tower,

Soothing her love-laden

Soul in secret hour

With music sweet as love,which overflows her lover:和王之涣(公元688—742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前者短短的一节诗里出现了六个介词(like,in,to,with,in,as),两个冠词(a,a),两个代词(her,her),还有四个动词变化(highborn,soothing,love-laden,overflows),因此所作诗句无法做到简洁明了,整齐划一;而后者省却主语,无任何介词和代词,也没有任何动词变化,真称得上语言浓缩,意象稠密,视野开阔,气度恢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给人以超乎时空的美的享受。

(2)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在句子构建方面存有比较大的差别。

英国古代诗歌中的句子使用了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省略句、感叹句等各种句式,绝大多数句子都构建清晰,有条有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George Noe Gordon Byron(乔治·诺埃尔·戈登·拜伦公元1788-1824年)的《She Walks in Beauty》[1]里的第一节: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整节诗只有一句,是个并列句,后句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脉络何等清楚。但中国古代诗歌使用的句子却并不受当时那个时代的语法的束缚,或者说它们有着自己特定的语法,句句简练达意,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完整句式,更别提严格意义上的并列句和复合句。从句子构建这一角度看,中国古诗毫无“章法可言”。且读《诗经》中收录的《黍离》(王风)的前四行:“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5]全诗总共两句十六个字,哪句都看不出完整的句子构建,可这短促的两个诗句却表达了“田里的黍谷那么茂盛,田间的高梁苗儿青青。我独自慢慢走在路上,恍惚的心怎么也不安定”这么完整的意境。

4 结束语

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本文上面提及的三个方面,在修辞、语序和省略等方面,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也存在着不同。总的说来,中国古诗的特点是诗歌凝炼、含蓄、简隽、空灵,具有朦胧美,更擅长抒情;而英国古诗严密精细,给人以明快酣畅之美,以叙事议论见长。把握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英国古诗和中国古诗,对英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进行更客观地评价,更好地欣赏它们。

摘要:从音、词和句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古诗与中国古诗之间的差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英国古诗,中国古诗,差别

参考文献

[1]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启兴,毛治中,熊礼汇.千家诗新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3]锡锚选注.杜甫诗选[M].成都:巴蜀书社,2000.

[4]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学习与鉴赏古诗的步骤 篇3

1.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ài”,不读“chái”;“绦”读“tāo”,不读“tiáo”;“胜”读“shēng”,不读“shèng”;“燕”读“yān”,不读“yàn”。

2.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2)舂(chō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3.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寫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4.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二是“二二一二”(四拍),如:泉眼/无声/惜/细流。

三是“四三”(两拍),如:三万里河/东入海。

劳动节的古诗 篇4

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里。

2、《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4、《锄禾》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田园乐七首·其七》

王维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6、《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7、《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8、《贫女》

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9、《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0、《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1、《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2、《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13、《田园作》

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14、《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15、《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6、《畲田调二首其一》

宋·王禹偁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17、《畲田调二首其二》

宋·王禹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关于劳动的古诗词 篇5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五(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首春逢耕者》(唐)柳宗元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田园作》(唐)孟浩然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农家望晴》(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贫女》(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劳动古诗 篇6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古诗教学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7

下面主要以杜甫《绝句》一诗的教学为例,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浅探。

一.积累回顾

检查积累导入, 厚积古诗文底蕴, 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课堂起始:“同学们, 我们学会了很多古诗词, 谁来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让大家分享。”尽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接着, “你学习了唐代诗圣杜甫的哪些诗, 能背一首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吗?”由于课前预习, 有学生就背诵了本节课要学的《绝句》, 教师见机板书课题, 释题指出绝句的特点和种类,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杜甫。

二.熟读成诵

读准字音, 读顺诗句, 读出感情。出示自学要求,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重音) , 如轻声读、默读、诵读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 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 这一环节很重要, 需要时间长, 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 不可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以读为主,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在检查读的时候, 定要求, 有层次:一读重在读准读顺;二读重在理解诗句, 如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含”、“泊”、“千秋雪”、“万里船”, 反复阅读揣摩、推敲, 并借助课件呈现,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重点字词, 进而是诗句大意;三读重在赏景、明理、悟情, 《绝句》主要是写景, 景色远近结合, 动静映衬, 美不胜收。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 引领学生走进美景之中, 感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自然美景, 同时体会作者睿智的视觉、美妙的构思、绝伦的文笔, 在朗读中逐步达到情感升华。

三.发散练说

主要是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对诗意的理解、诗句的感受、学习方法等。“《绝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绝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学习了这首诗, 你想说些什么?想对作者说些什么?谈谈感受。”“请你小结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在熟读理解诗文的基础上, 学生汇报水到渠成。对于一些明理的诗词,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寓意、哲理、道理等。如《江雪》、《观书有感》、《题西林壁》、《示儿》等。

四.改写成文

学习了古诗, 我们还要借助文本, 对学生进行写话、作文的训练, 如改写、扩写、仿写等。在教学《绝句》的最后,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笔, 将《绝句》中的美景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学生认真观察、发挥想象, 很快写出一篇篇写景美文。一些写景的古诗, 都可以练习改写, 如《山行》、《宿新市徐公店》等。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 我启发学生用小诗写写送别的场面:诗中送别的情景如此感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送行的场面, 父母、兄弟姊妹、亲友外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 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 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 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 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学生的灵感得到激活, 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 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尽管不是那么工整, 但都闪烁着智慧、创新的火花。

五.作画赏析

读诗作画, 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 有动有静, 有远有近, 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黄”, 柳“翠”, 鹭“白”, 天“青”, 雪“白”, 还有诗中暗含的江水之蓝、船木之黄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 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 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 涂抹上色彩, 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 呈现欣赏, 诗画结合, 吟诵诗句, 陶醉其间, 和乐融融。一些写景的精美诗文, 都可以引导有特长、感兴趣的学生作画, 如《望庐山瀑布》、《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游园不值》、《山行》等。

也谈古诗鉴赏的步骤与方法 篇8

【关键词】古诗 鉴赏 步骤 方法

古诗阅读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教学和复习备考中的难点。学生认为古诗难读难赏,因素固然较多,但不大明确阅读鉴赏的基本步骤,没有掌握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无疑是重要原因。

读通一首古诗,不妨依照下述步骤与方法操作。

一、疏诗面,理诗脉

“疏诗面”是指对一首诗歌的语言文字大致疏通理解。古诗的词义、句法具有特殊性,因大量使用文言词语,给阅读带来困难;又因受格律之限,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也不少见;再加上用典,阅读理解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如果我们善于借助已经掌握的古汉语词法、句法与典故知识,理解就会快捷、准确一些。

“理诗脉”是指理清诗的构思线索,诸如怎样选择写景视角,怎样处理景、情、理的关系,怎样起承转合等等。理清诗脉有助于把握全诗的内涵。

二、入诗境、悟诗情

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客观景物与诗人的主观情感两个方面。阅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要置身于诗的境界,体悟诗人之情。

进入诗境总是从感受诗的意象开始的。意象是诗歌中融注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抓住意象揣摩,并将其连缀成诗的画面,进而联想、想象,“诗中赏画”是进入诗歌意境、体悟诗人情感的关键所在。比如林景熙的《梦回》: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诗中描写了“荒馆”、“秋月”、“砧声”、“莲叶”、“沙鸥”等意象。其中的“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象;阵阵“砧声”与沙沙的“莲叶声”触动了诗人的愁肠;难以入眠的“鸥鸟”更是愁肠百结、彻夜不眠的诗人的自况。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幽寂、荒凉、冷清的“游子思归”图画,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古诗的意象具有特定性,这为我们理解诗意、进入诗境、领悟诗情提供了“方便”。如“杨柳”表送别留恋,“红叶”是传情之物;“沙鸥”表飘零伤感,“砧声”代思妇之言;“西风”表落寞惆怅,“江水”喻时光流逝;“鸿鹄”表理想追求,“鸳鸯”为夫妇恩爱;“松柏”表坚强伟岸,“烟雾”即迷惘朦胧——鉴赏古诗必须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三、明诗法、品诗味

“诗法”即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大而言之,一切可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均可称为表达技巧,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鉴赏古诗并非仅仅明确何处用何表达方式而已,重要的是必须深入理解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诗中的人、景、事、理、情是怎样有机结合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开篇便以笼天罩地的气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山川雄伟、英雄叠出的壮丽画卷中,然后描赤壁雄奇之景,点千古英雄之杰,述统军征战之绩,生物是人非之感,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认真研读此词,我们会发现,下笔描绘壮丽画卷是为“千古风流人物”设置壮阔的背景;写赤壁雄奇之景是为推出千古英雄之杰;刻画周瑜这位儒将的形象既反映了词人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向往,也反衬出词人当时的不得志。尤其是末句的抒情更是表明了词人由短暂求永恒、于苦闷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并将历史之叹与现实之感、英雄之业与建功之志、景与情、人与物都一起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融合为实虚结合、含蓄蕴藉的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是古诗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且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是借助于景、事、物表达的,相应就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情、借古讽今等技巧。

二是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象征、比兴、对比、烘托、用典等 手法的运用服从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对诗中的人、景、事、物、情、理有了准确而明确的认识,对各种手法的作用也就能深刻理解了。

三是修辞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古诗重要的表达技巧,它不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跟诗人传情达意、形成诗歌特点、体现诗人风格都有紧密联系。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探讨修辞手法也必须将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与诗歌的表现对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理解鉴赏。

“诗味”在这里指的是诗歌语言的韵味,“品诗味”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炼字”艺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一首诗往往会因一个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境界全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齐己《早梅》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用数词表现梅开之早;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实写船行之快,虚写心情轻松愉快;王安石《晴景》诗句“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纷纷”形象的描写了蜂忙蝶乱的情景,侧面表现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诗人匠心、传达诗人情感的精“炼”之字,这样的字也往往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诗眼”。二是语言风格。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自然,有的婉约细腻,有的含蓄委婉,有的清新明丽,有的幽默讽刺——认识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对诗歌思想情感及表达技巧的鉴赏。

与劳动的古诗 篇9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区别;联系;意义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182—02

一、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

1.二者的概念不同。劳动关系既有广义上的劳动关系又有狭义上的劳动关系,广义上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狭义上的劳动关系即劳动法范畴里的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及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依据劳动法各自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2.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劳动关系的形成以劳动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社会实际的劳动中,劳动法律关系的形成则是以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中。社会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多种多样并且广泛存在的,其实人类只要存在劳动,就会必然产生各种社会劳动关系,但这些劳动关系并不能全部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只有已制定出劳动法律规范,经过一定的法律事实才能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立法的不断完善是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3.两者的内容不同。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则是法定的权利义务,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如果一项劳动关系没有被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那么这种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劳动关系,只有那些被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才具有权利义务的内容。

4.两者的效力不同。劳动关系是以既存的劳动为内容的事实关系,如果国家没有制定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去调整,它就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受国家强制力约束。

5.二者的特征不同。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强调劳动者将其所有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没有国家意志的介入,纯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志为主导的特征,国家为了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利益,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伸出了干预之手,使劳动法律规范体现为全面的国家干预性,如要求用人单位强制性参加各项基本保险制度,实行工时、最低工资,休息休假等。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上成为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6.二者的范畴不同。劳动关系是一种是事实存在,也就是劳动者将其所有的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客观事实,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物质关系,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劳动法律关系在国家干预为主导的条件下,它的具体形成必须以双方合法一致的意思表示为基础,是一种意志关系,是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形成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联系

1.二者均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关系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观察就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其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实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础是劳动关系,只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形成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2.二者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不管是在劳动关系中还是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是平等的,都必须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不论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动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其中一方——勞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所以,虽然双方的劳动关系或者劳动法律关系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但这两种关系建立后,双方在职责上则具有了从属关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使用者,要安排劳动者在组织内和生产资料结合;而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必须依法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以及有关制度,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

3.二者的关系主体相同。一方是劳动者,且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包括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一方是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单位及个体经营组织。

4.二者均是兼具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社会关系。由于劳动力的存在和支出与劳动者人身须臾不可分离,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劳动者将其人身在一定限度内交给用人单位,因而二者就其本来意义说是一种人身关系。由于劳动者是以让渡劳动力使用权来换取生活资料,所以,用人单位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物质待遇,这是一种通行着商品等价物交换原则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就此意义而言,二者同时又是一种财产关系。

5.体现在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实际存在的劳动关系才需要制定法律,经过法律调整才形成权利义务关系[1],劳动法律关系则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

三、区别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的意义

明确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法律意义:

1.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充分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只有经过法律调整的劳动关系才受到法律的约束,受法律的保护,依法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具有法律效力,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已经建立的劳动法律关系,无论是哪一方违反了劳动法律关系的相关内容,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另外,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一旦劳动者与企业发生劳动纠纷即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也是以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与用人单位之间仅仅成立了劳动合同,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却得不到保护,至少是很难得到保护。这就要求劳动者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二,要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者要明确自己享有的那些权利和义务,一旦受到侵害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到有关部门去申诉,实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利益。因此,明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

2.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用人方面的制度基础。企业活力的源泉,是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人的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2]。明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有利于企业建立规范的用人单位制度,为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并最终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形成新的经营机制。

3.明确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劳动力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律关系是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条件,只有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了稳定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关系,整个劳动力的形成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想要切实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仅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手段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劳动关系受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劳动法律关系就是将劳动关系法律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贾俊玲.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42.

与劳动的古诗 篇10

古典诗词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以达到形神一体。这就要求古诗词鉴赏往往需从意象入手, 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注重感性与领悟。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极富立体感, 在技巧上与绘画关系甚密”。如刘禹锡的诗句“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因为视线为墙头所阻隔, 墙外远处的山峰看起来只是突出在墙头上的几个点点, 立即给人一种立体与距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诗人的眼睛如同画家的眼睛, 由诗即能得画, 诗情画意, 跃然纸上。可见,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图片时必须注意诗所描述的意境, 注重讲解诗的韵味。杜甫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碧草”与“黄鹏”是易解的东西, 但“自”与“空”则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在其中。

古典诗词讲究虚实结合,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就是指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 通过直接呈现在鉴赏者面前的“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 从而调动鉴赏者的感悟力、想像力, 由“实象”入“虚境”、由“虚境”悟“实理”, 从而达到一个具有意中之境, “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古诗词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媒介, 通向诗的内层, 达到“神通”、“顿悟“这一审美境界。“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限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瞥。”诗句借助境实, 将诗人的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虚表达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媒体课件, 可以介绍杜甫身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诗人气质, 但诗人的情感与“鸟惊心”、“花溅泪”必得通过启发性的提问, 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设身处地的思考, 才有可能披文入情, 由表及里, 领会诗的内蕴,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诗的韵律美。

古诗词以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散发着它“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独特文学魅力, 而恰当运用多媒体, 挖掘古诗词的“形”与“神”, 能够弥补文学积淀少、鉴赏能力差、生活阅历浅的现代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也使课堂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一、对诗词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写作缘由、名山大川、园林建筑、人物场景等相关知识, 运用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快速轻松地获得大量直观的印象与信息。老师可以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也可以提供相应的网址, 让学生自己搜索、筛选和整理。这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原则。这种方式不局限诗词本身, 与诗词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扩大阅读、延伸阅读。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 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 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等, 光凭老师介绍, 恐怕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领悟的。如果可以通过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 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 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 那两首《钗头凤》也便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成为学生的永远记忆, 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 显然效果要更胜一筹。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多是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动手制作自选素材, 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得力助手。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 增加教学的魅力, 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的教学效果, 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如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 可以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 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 对白居易在文中所塑造的琵琶女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为他们提供形象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保证思维加工的顺利进行。另外, 还可以配上古韵诗词的吟诵, 使学生从吟诵的节奏和韵律上体味到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形成一种很实在的感性体验。

三、通过古诗词多媒体课件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 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代诗歌, 意蕴深广,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 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

四、注重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克服时空限制, 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资料,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意境。意境产生美, 只有引学生进入意境, 他们才会感知古诗词的整体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五、运用媒体帮助学生记诵诗词作品。在鉴赏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深透理解, 往往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作品背诵下来, 但死记硬背的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多媒体既直观又形象, 通过相应的配乐诵读或由作品改编的歌曲播放给学生, 如《一剪梅》《雨霖铃》《虞美人》等, 学生在欣赏、仿读或吟唱中就能潜移默化地背诵作品,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走进古诗词课堂, 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合理编制多媒体课件, 注重通过课件还原诗人通过诗词所欲表达的意境, 挖掘出古诗词的“形”与“神”, 这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篇1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望汉月》宋.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赋新月(唐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中秋月 (苏轼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山居秋螟》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十五夜望月

古诗词名句的积累与运用实践 篇12

一、激发兴趣, 多途径积累

1.开发网络资源, 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 让学生上网查询, 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开发课外书籍资源, 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3.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 专门用来书写名句, 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 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 每天一人, 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 既锻炼书写, 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 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 单在黑板上出现, 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怒发冲冠, 凭栏处, 潇潇雨歇。——[ 宋]岳飞《满江红》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初春小雨》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黄巢《题菊花》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宋]李清照《如梦令》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唐]黄巢《题菊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 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 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 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为“勿虚度, 废了年轻时, 徒哀叹!”等等。

5.分类整理, 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唐]杜甫《春望》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唐]齐己《早梅》

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冬雷阵阵, 夏雨雪。——汉乐府民歌《上邪》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南梁]王籍《入若耶溪》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春花秋月何了, 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

二、采用串联记忆法, 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 化“点”记忆为“线”记忆, 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1.教师示范, 学生仿照

开始第一两堂课, 教师率先作示范工作:每堂课定一个主题, 选择7~10句名言, 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 如修身。

一个人怎样提高修养呢?《礼记》有语:“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璞玉要经打磨方能成人间美玉, 人只有经过知识的洗礼, 才能成就美好的品行。“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诗经》) 。”圣人修身达到了无出其右的境界。成长的道路上总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错误, 所谓“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汤赋》) 。”即便是君子也会犯错。最要紧的是, 知错能改, 这正是“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左传》) 。”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 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所给时间视他们对名言的熟悉程度而定。考虑到课堂上还有其他的教学任务, 所给时间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由于目标集中, 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 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 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学生的具体操作

学生更多的实践, 是写串联短文。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 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 并进行修改, 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 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 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 如绘月:

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月在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环保:

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 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水污染使得我们几乎见不到“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 更难得见“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林木被砍伐, 植被大大减少,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 真怀念“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

三、灵活运用, 彰显积累效果

“胸中万卷风雷动, 无端直奔笔下来。”它形象地描述了语言由“积累”到“运用”这样一种最高的境界。事实上, 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是一个从发现到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语言的学习, 人文素养的培养无疑是在量的储备中逐渐形成。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 大胆地运用到口语交际中, 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活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每次作文, 学生习作中都不乏“引经据典”的佳作, 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 很多学生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 相关的名句有: (1)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2)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人生贵相知, 何用金与钱。 (4) 布衣之交不可忘, 人生乐在相知心……名句的恰当运用, 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才情飘逸!

摘要:对于古诗词名句的学习,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 并运用于其中, 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

上一篇:滴答,时间在流逝作文600字下一篇:一段没有眼镜的日子-难忘的经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