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2024-10-13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精选16篇)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1

与战争有关的经典古诗词

与战争有关的经典古诗词1

1、《峤雅集》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

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

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2、《塞下曲》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3、《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4、《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0、《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拓展

中华古诗文经典包容之广博, 辞章之精华, 内涵之丰富, 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学校的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就使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 可以在各方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现阶段, 不少学生对古诗知之甚少, 或仅能吟诵几首, 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谈不上。因此, 加强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与同步拓展的研究, 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明确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1.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少年时期学习记忆的内容往往是终生不忘的。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民族的精魂。虽然目前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 但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因此, 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 很有必要。

2. 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

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 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 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 还蕴涵着美学、哲学, 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 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 接受这样的熏陶, 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 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 为孩子奠定人生根基。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诗词, 不仅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而且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长期的古诗词诵读, 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那些名篇名段, 学生背诵后, 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 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落实有效措施, 开展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1. 轻松有韵律地重复念唱。

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诵读诗文的过程类似念唱, 整个诵读的过程, 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 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同时, 让孩子在念唱过程中体验意境, 可以在诵读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不断创新形式, 实行寓教于乐。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 解诗题”, 第二步“抓字眼, 晓诗意”, 第三步“入诗境, 悟诗情”。在此基础上, 老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推荐古诗名句, 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 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

3. 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

佳文古韵香满路, 名篇美文育新人。要让学生对诵读诗文产生兴趣, 变成积极主动的行为, 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每学期定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

三、同步拓展经典古诗词诵读

1. 阅读中外经典。

把诵读内容拓展到课本外, 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除学校阅览室外, 还可以组建“红领巾书屋”。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同诵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诗、会读诗, 让经典古诗词诵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 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 领略古诗文的魅力,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可以将每个班级原来的学生手工作品制作改为经典诗词作品制作, 在班级中增设诗词学习园地, 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拓宽小学生的古诗文知识视野。

3. 建设古诗词诵读的活动载体。

学校可以成立诗词文学社, 以“诗词文学社”为阵地, 吸收小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 定期进行诗教辅导。以诗词文学社为载体, 重点培养一批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 使得活动正常化, 让社团活动渗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总之, 只要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经典古诗词诵读的意义, 开展多种活动, 不断拓展诵读内容, 就一定让经典古诗词扎根于小学生心中, 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林丽.古诗词诵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黄德新.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实践.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5月.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3

關键词:经典文化 诗歌 特征 意义

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完美的作品。

“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文”又有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文学的一类,是各种体裁的诗的统称。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根据作品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是否直接抒写作者的感情,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根据作品在语言上有无格律,诗歌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类。词是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有比较固定的样式,即词牌名。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1.积累经典文化是提升民族素养的必然选择。经典文化积累在世界各地被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都把经典积累当作个人修养、满足振兴的一项工程来抓。经典文化的积累一直以来就被作为汉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中,通过经典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华夏文明灿烂的长卷中,诗词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的古诗词作品,是文学的极品,是文学之上乘,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文字,培养语感能力,历练想象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界对此高度重视。

2.积累经典文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还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不读书,其犹夜行”等让世人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建设书香社会,积累经典文化,有利于扫涤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精华,而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新的挑战。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提升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实现中国梦,需要公民素质的极大提高,公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社会阅读的普及、书香社会的建设。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运用”,首先就要学习与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可言。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经典文化积累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GS[2015]GHB0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战争的古诗词 篇4

1、《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5、《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马上作》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7、《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8、《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北风行》

元·刘基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10、《逢病军人》

唐·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关于战争的古诗 篇5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6

教师要对古诗词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胸有成竹, 列出清单便是一个有效举措。为此, 教师要通读所使用的特定版本的教材, 把整个教材这出现的古诗词罗列出来, 弄清具体篇目和分布情况, 同时把《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的篇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归入到三个不同的学段, 再根据当地学生实际, 加入自己觉得需要积累的篇目, 这样, 教学就既能反映出客观规定性, 又能反映出主观能动性, 而且能够体现古诗词的积累的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采用少教多背的思想。

少教多背, 顾名思义就是减少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大量地背诵积累。这是基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身特征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少教多背”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和主体。“少教”不是不教, 也不是简单地减少教的内容和时间, 而是指切中教学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教师讲解的精炼性与点拨性, 开启学生的悟性, 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小学生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优势, 进行大量的语言积累、意境积累、想象积累、文化积累, 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夯实基础。

1.囫囵吞枣式的背诵。《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孔子重视例子的启发作用, 他希望教师举一例后学生就能够“反三”, 如果举一例后学生不能反三, 就暂时停下来, 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的, 像《诗经》这样的古诗, 学生是做不到举一反三的, 因为它的语言风格与意境是小学生很难理解的, 让小孩子囫囵吞枣地背诵就行了。小孩子天生有高超的记忆力, 要抓住这一天性, 增大他们的背诵量, 就像牛吃草, 先吞下去, 到时候再慢慢反刍。死记硬背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育家黎锦熙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 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

2.有所感悟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 但仅仅是“有所”感悟, 即感悟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明白, 是少而浅的比较模糊的一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理解, 这种理解有时候可能还和诗词的本意完全不一样, 只要学生能够在学习这构建起自己的一点理解就行了,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意境, 让他们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记诵下来就行了。

3.激发兴趣式的背诵。有些诗词, 浅显易懂, 真乃“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教学时, 不妨先看图说“画”, 再学文, 即让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后, 根据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描述一番所画的景与情, 建立起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诗歌形象, 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 又能为理解诗歌的本来意义提供比较的材料, 使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把诗歌的意境理解得更准确, 更深刻。这样,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开展古诗文诵读,与经典同行 篇7

一、消除畏难情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面对《中华经典诵读本》这么一本厚厚的读物,学生们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每周背出一首古诗就行了。这样一来,学生的信心一下就来了。然后我又使出了激将法,问学生:“现在还有谁对付不了一首小小的古诗?”结果当天就有许多学生背出了这首古诗,在两天内,学生都完成了背诵任务。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说他们真了不起,全班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规定时间就胜利完成了任务。学生当然个个都很开心,很多学生还纷纷要求增加背诵量。慢慢地我由每周一首到每周背两首再到每周背三首等。当然,我还根据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水平,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五言到七言,由描写景色到揭示人生真理,由绝句到律诗到词。我还注意归类学习,举一反三,如学了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我就推荐学生诵读他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在感悟了他的以上两首清新婉约风格的词作以后,我又带领学生领略了他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阵子》。因为训练有坡度,再加上触类旁通、以点带面,而学生又普遍都有迎接新挑战的好胜习惯,所以学生诵读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随着量的积累也逐渐有了质的飞跃。

二、多种方法,激发背诵兴趣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减少、扫除记忆的障碍,我总是利用晨读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诗词的意思;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会介绍诗人的生平,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联的一些资料等。古诗是一件件艺术作品,它们的表现形式与我们现在的表述方法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帮助学生拉近与经典的距离。

另外,古诗词都是具有音乐美的,在古代拿来谱曲即可开口唱出来,学生在随着音乐演唱时,多了一种趣味,多了一种激动,也可以记忆得更深刻,更经久不忘。现代,我们已经在唱岳飞的《满江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李清照的《一剪梅》(月满西楼)、《临江仙》(《三国演义》主题曲)等等。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谱曲子把一些比较长的作品唱出来记忆,自娱自乐的同时也能轻松地记下来了。如此一来,学生就不把背诵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了。

三、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背诵

有了竞争就有了动力,有了成功就能产生催化作用。由于我对经典诵读非常重视,经常督促、抽查,不断鼓励、表扬背诵情况好的同学,因此全班逐渐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诵读氛围。后来的早读课上,只要我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群学生拿着《中华经典诵读本》涌过来,并马上在我的左右两边各排起了一条长龙,原来他们是要到我这里来接受检测呢!这是我的一个新的激励举措:学生每背完一首,我就在他的书相关的篇目旁写上一个鲜艳醒目的“背”字,并郑重其事地记上年、月、日。几次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又纷纷在比谁书上的“背”字多了。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的影响下,学生的背诵热情大为高涨。此时,背诵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乐事了。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新的激励和刺激,如:定期进行“古诗擂台赛”“挑战极限”等活动,评选出古诗之星和优胜小组,并颁发奖状或一些小小的学习用品作为鼓励。

四、重视教师的范读

在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的同时,我除了讲述作者、作品的相关信息资料之外,总是和他们“同甘共苦”:有些作品我已经会背,就先滔滔不绝、抑扬顿挫地背给学生听,如《爱莲说》《陋室铭》《满江红》等,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就是跃跃欲试,想背熟练了也能与我一争高下;有的作品比较晦涩,我也是初次接触,如《箜篌引》等,我就和学生约好一起背诵,并且进行比赛,虽然这样的作品比较拗口难背,但是学生的劲反而更足了,因为有老师和他们“有难同当”呢!结果,有许多学生先于我背熟,我当然是他们的最大支持者,对他们毫不吝啬赞美之辞……我想:我们学生对背诵古诗文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是来自于我的高度重视和率先垂范吧。

五、进行启发熏陶,提升精神,塑造人格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文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修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着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一生中受用不尽,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

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我注重进行启发和熏陶,抓住时机引用古诗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面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和胸襟等等。学生也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如秋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登上电视塔顶时随即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告诫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同学时,就引用上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参加活动比赛时,“天生我材必有用”便脱口而出;读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后,“家不在大,温馨就行”便在同学们中间广泛流传……古诗文常常从学生口中涌出,着实叫人高兴。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会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之路走得更加幸福。

战争的诗词名句 篇8

1、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2、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3、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4、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5、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6、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7、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8、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9、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10、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1、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12、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13、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14、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15、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16、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17、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8、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9、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20、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21、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古诗词教学还原经典之美初探 篇9

一、还原意境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经典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音韵之美上。这种美绝不是靠老师口头赞叹几句学生就能心领神会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创设富有诗意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通过富有节奏与韵律的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比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闭目聆听一首哀婉的乐曲,教师轻轻诉说一段失意才子与挚爱之人不得已分离的故事,师生在吟诵中初步感受缠绵悱恻的感情;再如《氓》,首先让学生明确四言诗的基本节拍是二二拍,然后播放录音,通过“读准字音——轻声跟读——教师导读——读出感情——学生齐读”这五种不同的朗读方式,以声入情,因声求义,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古典诗词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所以在画面的表现力度上很强。教师要充分利用形象的可感性、直觉性,运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画面之美、意境之美;我们还可以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还原诗词的丰富意境。无论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朦胧的生机,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日广袤的寂寥;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的苍凉开阔,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的秀雅静谧……这些形象之美无须分析讲解,只要我们闭上眼睛,用心灵的视觉就能感受到那份诗意之美。所以教者应以不多讲解为原则,引领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下的重点注解,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赋予这些凝练的诗句以新的生命,这何尝不是在感知古诗的意境呢?我们在课堂上的这种“舍”,会带给学生更多“得”的惊喜。学生从意境的再现中结合独特的审美感受再造个性审美意识,这种效果远远胜过教师字斟句酌的繁琐讲解。

二、还原情理之美

古典诗词善于言情言志,其情其志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读诗就是品读诗人的心声。所以教师该讲的应该是这个人,是一个有着完整人生经历、带有丰富情感的诗词创作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结合诗人的人生轨迹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触摸诗人的灵魂,体验诗人的情感,点燃学生情感的灵性。如在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前,教师可以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结合“乌台诗案”了解诗人流放黄州时的苦闷,又结合《定风波》体会“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苏轼。所以当诗人被贬密州时,他期望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多么真挚可爱,我们似乎看见两鬓微霜的词人,在跨马弯弓追猎的豪气中依稀流露出少年的激昂壮志。

三、还原炼字运用之美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任何表达技法都起始于遣词用字即“炼字”。一字用得好,就带动了整首诗的意境,足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感体验,锤炼出千古名句。所以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诗歌中的炼字分析作为重中之重。在这方面,教者要具备挖掘炼字炼句的素养和敏感。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组织学生讨论“穿”、“拍”、“卷”三个动词好在哪里,让学生感受那壮阔恢弘的意境和苏轼豪放旷达的人生情怀;再如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引导学生品味“自”、“空”二字,让学生领悟到它们虽为副词,但运用拟人、反托等手法展现出落寞清冷的环境,关涉着整首诗的境界,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词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适当延伸课外,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鉴赏能力。例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与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从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诵读《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进行表达技巧方面的对比。经典或经典中的名句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今人相通,穿越时空而余韵无穷,是我们说话写作的好素材,设计相关的运用练习大有裨益。可以就一首诗中的名句画一幅画,写一段鉴赏文字;根据一首诗表演课本剧,或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也可以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让学生体会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艰辛和愉悦,在活动中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总之,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遵从诗词本体之美,挖掘美点,追踪美迹,传递诗词的无限魅力,还原经典之美,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中华传统诗词的深邃意蕴,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10

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昂的佳句时, 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可见,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那么, 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读准字音, 诵读要读得文通字顺

对初中生来说, 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 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 及时纠正, 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掌握其含义, 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声情并茂, 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语言有着隔膜,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而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 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要诵出语感, 首先就要读准字音, 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 要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 要读出感情。情是古诗文的魂, 它渗透在字里行间, 与事、景交融, 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 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 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 并产生共鸣, 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文章开头, 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切入点, 有感情地诵读文章一下子就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拉近他们与作者的距离。然后, 学生带着新奇的语气, 展开想象, 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而且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 也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 很多学生都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对此, 教师除了要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 还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 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 读个三五遍, 感情就会慢慢上来了。

三、反复诵读, 诵读要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 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这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 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 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首先, 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 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 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 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时, 重音应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 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了未来的美好, 表现了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 注意语调。语调是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 或为了某种表达效果, 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 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 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时, “商女”应读得平缓, “不知”开始上升, “亡国恨”达到顶点, “恨”更重。通过模仿, 读出正确的语调, 激起心中的忧愤, 学生就能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

第三, 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 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 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 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时节奏最快, 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 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 末句轻读, 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 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 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就重现于眼前。

四、想象品读, 诵读要渐入意境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象, 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当中,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象,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 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 可以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 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 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可先以图像渲染离愁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濛濛中, 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 配上一曲沉郁的《阳关三叠》, 学生可以从中慢慢品读, 想象诗人的心境, 走进诗人的意境。

五、深入感悟, 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迭沓酣畅, 有的悠扬明快, 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 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 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美。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 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 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是名句。后来, 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绘出来, 并标出有哪些颜色, 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分析, 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画面的美感, 心灵也好像受到了震撼, 就能准确的体会到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了。学生只要调动主观情感, 认真读诗, 用心品诗, 就可以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 就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 寻找到诗中新的生命。“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性, 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经典诗文不仅蕴涵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 诵读它们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 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华秋实, 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 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 都会使安放于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战争类的古诗 篇11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凉州词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从军北征天

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与战争的经典古诗词 篇12

一、投射映射与诗词英译

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 用一个认知域来表达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 其理据是两个认知域的认知相似性。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中,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 被具体化成了一个“重物”。从认知角度看, “愁”和“重物”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 但它们都很“沉重”, 所以由于相似性而形成一对一的投射映射关系。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But I’m afraid the grief-overladen boat//Upon Twin Creek can’t keep afloat”, 虽然删掉了“舴艋”这一意象, 但保留了“愁”与“重物”的映射, “grief-overladen boat”再现了“载不动许多愁”这一意境, 堪称经典。

二、语用函数映射与诗词英译

语用函数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内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映射, 其理据是两个事物的认知相关性。以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落木”实指“落叶”, 两者属于同一认知域;“长江”实指“长江水”, 两者也属于统一认知域。但“落木”和“长江”属于整体, “落叶”和“长江水”属于部分, 词人用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使意境更加壮阔, 诗歌主题的表达更有感染力。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by hour”, 虽然没有保留诗歌原有的整体代替部分的映射, 但通过“shower and shower”和“hour and hour”弥补了该映射在诗歌意境构建中的渲染力, 甚至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

三、图式映射与诗词英译

图式映射是认知图式自上而下的映射, 是抽象图式的空档与具体情境中的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映射, 其理论依据是空档和值之间的认知相配性。图式映射比较典型有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从字面看, 这首诗是在描述新娘询问新郎自己的妆容如何, 但结合诗歌背景可知, 实际是朱庆馀担忧自己的政治前途, 于是借此诗询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的才华如何。将该诗的具体值填到“询问”图式的三个空档中, 就形成了第一个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新娘”;“询问内容”和“自己的妆容”;“询问对象”和“新郎”。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 该图式映射通过投射映射产生第二次图式映射:“询问人”和“朱庆馀”;“询问内容”和“自己的才华”;“询问对象”和“张籍”。虽然诗歌真正的主题通过第二次图式映射得以实现, 但第一次图式形象的描述了诗人的心境。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图式映射:“Last night red candles burned low in the bridal room//At dawn she’ll kowtow to new parents with the groom//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

在翻译中国经典诗词时, 映射理论首先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深意, 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 其次在翻译时可以尽量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映射, 还原映射在主题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更贴切地展现诗词的精髓。

摘要: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源于数学, 是关于语义对应和匹配关系的理论。心理空间映射理论是认知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文本分析。本文基于映射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原文及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解读, 试图探索出新的翻译技巧, 以便英译中国经典诗词时更好地保留其精华, 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认知诗学,映射理论,诗词英译

参考文献

[1]蒋勇, 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5) 30-33.

[2]邹智勇, 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3 (1) :155-161.

[3]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诵读诗词传承经典 篇13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0-02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简单。与之相对的,我国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之处,不仅蕴含深刻的内涵,意境也相当高远,不仅有对当代民生的思考,也有对后代美好江山的设想。不仅有豪情壮志,也有悲思无法释怀的感叹,拥有大量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从小阅读优秀古诗词的好习惯,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一、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一)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学生最初能感受的古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诵咀嚼古诗词。这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韵律,平仄声。之后就是五言七律等。正是因为古代诗词家的重视,如今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即使不用唱歌的方式,单就朗读也能够很顺畅,郎朗上口,感受到音乐感和节奏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这一步骤,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古诗词拥有另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炼,直击要害,同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想象。例如:王安石的《破船瓜洲》中,描写所处环境的美好,春风又绿江南一句话,就表达的淋漓尽致,整首诗用一个“绿”字,就将祖国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表达的透彻。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和之前美丽的大好河山相对应,自然的体现出作者的相思之情。全片不过二十字,着眼于“绿”和“还”,生动形象的将景色的美好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体现出诗词的精炼特点。

(二)意境开阔,让人浮想联翩

评价一篇古诗词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这篇古诗词的意境。一篇古诗词,就算通体拙劣些,但意境到了,就能比全片华丽辞藻但没有意境的古诗词上一个台阶。意境有三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乃第一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乃第二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乃最高境界。学生能够领悟到诗词中高深的意境,不能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角度去感悟诗词,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境界。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将滕王阁所处的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一句话包含了五个层次的意境,不愧是千古绝句。本句首先是色彩美,晚霞余光,孤鹜深色羽毛,水天一色。其次是动态美,孤鹜在飞,云霞在落,只有天空凌然不动。秋水静静流淌,多么美好的画面。再者是虚实美,秋水依稀倒映出天空的美景,微风吹过,波光粼粼,虚虚实实。然后立体美,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最终是想象之美,在如此美妙的风景中,王勃的思绪又在何方呢?引导学生感受着层层深入的境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意思。

(三)情感丰富,引人入勝

文字生动鲜活的关键就在于注入了情感。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给读者,是我们创作诗歌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情感,只能是死板没有生气的文字,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给诗词注入了情感,就仿佛给木偶注入了灵魂,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悟诗词的情感,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例如:《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耕种粮食的艰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是,要感激农民伯伯,要帮助他们一起耕种粮食。

这就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偏差,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浅显不到位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问学生,为什么要描绘农民伯伯,学生们回答种田太辛苦。我接着问,农民伯伯辛苦种地是为了干嘛呢?学生们回答是为了给我们粮食吃。最后我问,那么我们有更好的方式维护他们的劳动吗?学生们得到最终的答案,要珍惜粮食。这首描绘农民的诗歌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才得以流传,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情感,对诗歌有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能够流传下的诗词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学生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的思考,对朋友的一诺千金等,优秀的文化能够在大量的背诵中得到传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背诵古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经验,带领学生多次通读一篇文章,学生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自然的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因此,我们只需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通读,学生自然就能够将古诗词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烂熟于心的古诗文进行思考探索,做到真正的理解。唯有了解背上的古诗词,学生才能够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让学生有效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教师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让学生通读烂熟于心是古诗词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理解,转化。传承中华文化,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描写战争的好诗词 篇14

1.《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2.《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7.《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描写战争的经典名言佳句 篇15

3、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4、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5、对那些必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公理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6、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7、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8、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办理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办理。——俾斯麦

9、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10、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产之女。——乔斯威夫特

11、蔑视比杀戮更能刺痛敌人的心。——维克提乌斯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和着作家

12、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3、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并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克劳塞维茨

14、斯巴达人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斯巴达名言

15、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16、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17、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18、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9、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

20、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1、雅典人,留来勉励大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对于勇敢者而言,几句话就如同长篇大论的演讲。——希波克拉提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将军

22、战争是强迫仇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23、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全部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怯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克服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巴顿

24、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25、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26、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27、拿住它,或者躺在上面。——据说一位斯巴达母亲将盾牌交给自己儿子并这样说

28、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29、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国际音乐节首次唱响中华经典诗词 篇16

中新网消息, 在2016年5月上旬, 约200名幼儿园萌娃、青少年和逾40名在各类重大赛事中崭露头角的音乐精英们携手登上“上海之春”的国际音乐节舞台, 在民乐与钢琴的伴奏下, 以古音古韵演唱着中国古典诗词, 台上古风古意浓, 台下应和频频, 汉唐晋宋间, 观众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如此大规模地推出中华诗词歌曲演唱, 尚属首次。音乐文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杨赛博士介绍, 中国古代诗词原本就是唱出来的。“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作曲技术、演奏技术和声乐技术, 让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重登音乐舞台, 让人们体会中国诗词独特韵味。”演出中, 青年歌唱家梁彬、王译琳等以不同的形式演绎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多位诗人的《关山月》《忆秦娥》《子夜吴歌》多篇亘古名作, 唱出来的中华经典诗词焕发出摄人的魅力, 引来听众的强烈共鸣。当晚, 小朋友们还演唱了由翻译家赵彦春翻译的英文版《三字经》片段, 更令观众惊叹。

上一篇:新理念为我导航(人教版教学论文)下一篇:佩服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