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战争

2024-10-01

天气与战争(共13篇)

天气与战争 篇1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一旦发生战乱,苦的就是无辜的百姓以及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们。不仅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还给他们留下了残酷的现实,叫他们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看着身边最亲爱的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感觉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而且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和平、很幸福的时代,其实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像叙利亚那些地方,人们每天都在子弹炮火中度过,连寻常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困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是一个摄影师拿着相机想把战争中的女孩拍摄下来,正好镜头对着那个女孩的时候,女孩惊慌失措的举起双手,一双水汪汪的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眼睛里流露出害怕和恐惧。当时这张照片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战争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让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学习。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让我深刻的知道在我们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祖国保护着我们。看新闻我们也知道外交关、军人、警察们也在为我们国家的安全做着努力,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也要努力的学习知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注入一份新鲜的生命力。也希望那些正处在战争中的人们能早日结束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早日迎来曙光,让孩子们能正常的生活在太阳底下,接受知识的洗礼。

天气与战争 篇2

一、战争起因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涉及到国内南北双方的战争, 但都不是单纯的内战。这两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不同的, 朝鲜战争起源于内战, 而越南战争则根源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朝鲜南北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1948年8月15日, 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 以汉城为首都, 李承晚为总统。同年9月9日, 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以平壤为首都, 金日成为首相。南北朝鲜分裂,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 是雅尔塔体系的结果。

近年来苏联档案中新发现的证据证实,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 是朝鲜对韩国首先发动的攻击, 是金日成企图依靠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反映。证明了朝鲜战争是由内战引起的。

1945年9月2日, 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人庆祝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 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是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 并根据雅尔塔体系中的波茨坦会议的决定, 于9月23日随英军开进占领了西贡。越南人民奋起反抗, 南方抗法斗争开始。1946年12月19日, 法国在军队部署就绪后, 对河内发起了全面攻击,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随之全面展开。

1954年7月21日, 在日内瓦会议中, 包括法国在内的各与会国达成协议, 签订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但是美国并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 并在1955年10月组织了南越的“公民投票”, 成立起所谓“南越共和国”, 由自美国返越的吴庭艳任“总统”兼“总理”。此后一个时期, 正式形成了南、北越对峙的局面。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 处心积虑地要取代法国在印支的地位, 从而使印支三国人民在战胜法国殖民者之后又面临美国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威胁。因此, 越南战争的起因是源自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是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延续。但是, 尽管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源不同, 却都引起了国外势力的积极干涉, 最终都演变为国际战争。

二、战争进程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并非是在短时期内结束的战争。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 越南战争历时12年之久。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 两场战争各自的特点也就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对战争进程的三个主要方面———战争规模、战略战术、战争的结果做出具体的比较, 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更为完整地把握两场战争的涉及范围, 从微观上更为清楚地了解每一场战争的独特之处。

1. 战争规模的比较。

朝鲜战争的战争规模比越南战争更宏大。在1950年7月7日, 安理会做出决议, 由各会员国派遣军队组建“联合国军”, 由16个国家组成。另一方面, 苏联和中国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朝鲜战争直接牵涉了联合国与多个国家, 由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相比之下, 美国在越战中的孤立与朝鲜战争中盟国积极支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伯特·F·肯尼迪在1968年抨击美国的越南政策时说:“我国最老、最强的那些盟国撤回到自己的海岸, 只剩下我们独自在全亚洲充当警察。”[1]同时, 中国和苏联也只是给予越南经济上、军备上和舆论上的支持, 没有发生两国军队大规模直接参战的情况。

2. 战略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战略战术上的区别十分明显。朝鲜半岛平坦狭长的地形与越南丛林茂密的地貌决定了朝鲜战争以阵地战为主, 越南战争以游击战为主。朝鲜战争从内战爆发到战争结束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交战双方都有着坚固的战线和工事, 频繁发生大规模的战役, 几乎每一次战役的伤亡总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越南战争中, 不论是“特种战争”时期还是“局部战争”时期, 几乎未曾有过一次重大的战役, 也不存在连绵对峙的战线, 更没有两场战役之间的间隙时间;而是没头没尾、无休无止、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围剿和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是有史以来最复杂、回到了原始状态的斗争, 是一场人与人之间互相对抗, 用诡计和持久力制胜的战争。”

3、战争结果的比较。

朝鲜战争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与越南战争相差无几。1953年7月, 恢复到战前以三八线为界状态下的停战协定的签署为朝鲜战争划上了一个句号。从长远的观点看, 其结果是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局面:南北分治。美国事实上主导了冷战时期围绕朝鲜半岛的南方三角的建立, 并在客观上维持了以半岛南北分裂为基础的东北亚战略均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 国际局势已经逐步步入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缓和。到了60年代末, 美国寻求在越南实现“光荣的和平”。对尼克松来说, 美国海外政治的当务之急, 就是结束侵越战争, 把美军撤出越南南方。尼克松曾表示:“我可不愿落得个约翰逊那样的下场, 躲在白宫里, 怕到街上去见人。我要结束这场战争。”[2]但是, 北越坚持要实现在共产党统治下重新统一越南的目标。在美军撤出后, 南越政权迅速崩溃, 1976年7月越南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越南战争至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三、战争影响的比较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但两场战争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朝韩对峙与越南统一的格局。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战后三国所走的不同道路。

今天的韩国在朝韩对峙中不但拥有强大的军力, 而且保持了绝对的经济优势, 这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到2000年为止, 韩国拥有现役正规军67.2万, 准军事部队0.45万, 预备役450万, 这支部队无论在防御能力还是合成作战能力上都有极大的增强。另一方面, 从1950年“马歇尔计划”登陆朝鲜半岛至今, 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通过种种方式对韩国的经济予以扶持。韩国也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身利益, 在军事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经济力量也在持续增长,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朝韩对峙的格局使朝鲜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安全警惕, 但朝鲜只注重发展军事而忽略了经济。自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 朝鲜一直处于半闭关锁国的状态, 国内经济发展缓慢。50年中, 朝鲜的军费开支在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高达20%—30%。目前, 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 准军事部队18.9万, 预备役470万。在面积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 朝韩双方部署了175万正规部队, 其中70%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前沿阵地上, 再加上3.7万驻韩美军的存在, 朝鲜半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兵力部署最为集中也最为密集的地区。正是这种严重的军事对峙, 使得朝韩双方都视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 彼此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也就油然而生。

越南在赶走美军之后, 走上了一条与朝鲜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受人侵略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越南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力, 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梦想统治老挝、柬埔寨, 并于1978年12月25日出动大军进攻柬埔寨。但在柬埔寨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 越南被迫于1989年9月从柬埔寨撤军。越南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撤军后的越南将注意力投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上,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在8%以上, 农业发展更为显著, 到1998年已成为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国。但直到现在, 越中、越柬边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越南仍然没有放弃建立地区霸权的梦想。而越南战争这段历史, 也使美国势力再度打入印度支那困难重重。

四、结论

全面比较两次战争, 可以发现对国际局势的考虑和战争爆发后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发动战争, 并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力量对比变化, 才能尽可能争取到战争的胜利, 最大化实现战争可能带来的利益。从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美国在两场战争中积极参战、不断将战争升级的做法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无论在海外战略态势、国际地位、参战目标还是与盟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还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而在越南战争中则彻底的失败了。美国过分相信自身的军事实力, 无视国际格局中自身越来越孤立的地位, 也忽视了国际力量对比中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在国际问题中走“单边路线”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选择使用何种手段最大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问题上犯下了根本性错误, 把发动、扩大战争当成了唯一的手段, 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摘要: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各个具体方面, 展现两次战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结果, 结合三国的现状, 展现两次战争的结果对三国战后道路的深远影响,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及美国的海外政策和军事干预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国际背景,战略战术,霸权主义,区域安全

参考文献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M].林本椿,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5, 下册:806.

战争与天气 篇3

雾气在古代能大显神威,在现代战场,它同样能倒转乾坤。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出“第二战场”,从西线逼近德军。德军仍努力作困兽之斗,12月中旬突然发起“秋雾”行动,即知名的阿登战役。

战役发起前,德军气象部门已料定阿登地区将雨雪交加、大雾弥漫。于是,在浓雾掩护下,德军发起突然袭击,迅速突破了盟军的防线。

盟军紧急发起反击,但恶劣的天气使盟军寸步难行。盟军首领——巴顿甚至让牧师开始祷告,向上帝祈求好天气。

令人惊讶的是,就在祷告的第二天,上帝变了戏法,让雪停雨住,大雾消散,期待已久的大晴天终于出现。盟军的战斗机再次遮蔽了天空,巴顿的大军迅速反击,将德军赶回了战役发起地。

二战末期,美国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而日本仍在负隅顽抗。于是,美国总统决定动用原子弹,以尽快结束战争。

在美军袭击的候选城市名单中,广岛和小仓是优选目标,长崎为候选目标,其中小仓是日本兵工厂的聚集地,战略价值极为重要。

1945年8月9日,美军轰炸机携带原子弹“胖子”飞赴小仓,准备实施轰炸。但轰炸机飞临小仓上空时,气象飞机突然报告,小仓“大雾弥漫,遮断了瞄准镜视线”。

轰炸机在小仓上空盘旋多时,也未能找到投放点,最终只能采取备用方案,将“胖子”扔到了长崎。

战争与人性 篇4

如果说一定要找几部电影来让我们了解战争、了解人性的话,《辛德勒的名单》一定会榜上有名。这一部战争与人性共存的影片,让人看完后唏嘘不已,有的为战争的残酷扼腕叹息,有的被人性的光辉深深撼动着,更多的是我们这些为其精彩鼓掌的观众们。

战争,这个对我们来说遥远陌生的名词,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世界的主旋律,也是犹太人一段痛苦的时光。影片有一大段笔墨是在描述德国军官清空犹他们太村、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他们用冰冷的枪支撬开了家门,开始翻箱倒柜地找人,屠杀任何想要逃跑或者不足以充当劳动力的犹太人,不管男女老幼,整个犹太村里回荡着不绝的枪声,影片灰白的画面更是表达了上天对这一行为的哀痛。所有的犹太人钻进了下水道,钻进了床底下,柜子中,想尽各种方法逃跑,更是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导演特地用了黑白胶片的拍摄形式来突出战争这一冷漠而又庄严的主题。然而在冷漠的战争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人们都各自逃亡的时候,一位小男孩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他的朋友及母亲,说明战争并未完全泯灭人性,孩童性格中的善良依旧保留着。此外,在静谧的医院里,护士们让那些病人安静的死去而免受法西斯的痛苦折磨,突然镜头上出现一张安详满足的老妇人的脸,看到这,我心里不免有些复杂,死亡居然能够让她感到欣慰,她是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冰冷的战争,温暖的人性,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旋律。

当然,人性远远不止这些。辛德勒这个人物,是这部影片的主体。辛德勒,这个全身上下都充满着人道主义的人,在二战的背景下,耀眼的让人无法忽视。他由一开始的求利益,到后来看到了犹太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决定解救他们。他用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解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这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他只是一个商人。他完全可以 明哲保身地不管这些人,可是他并没有,内心的善良及悲悯的情怀牵引着他的行为。有一幕场景让我至今无法忘怀,那是德国战败,辛德勒即将逃亡的时候的一个晚上,他当着所有工人的面深痛忏悔着,激动地忏悔他为什么没有把车卖了再多救几个人,为什么没有把徽章卖了再多要几个名单,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用他微弱的力量再让一些人们远离灾难,或许在他心中,少救了一个人就是罪恶,尽管他做的已经够多了。

音乐与战争作文 篇5

音乐与战争作文(一)

高一(3)班 苏晨玮

经过一个学期的《国防与军事科技》的校本课程,我从一个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渐渐地开始了解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我们与国家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防与战争。

以前只能在新闻联播和纪录片中得到的只言片语,第一次像现在这样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感觉以前想不懂的一些事情如今恍然大悟,军事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希望从军事来看待一些我所熟悉并喜爱的东西,它们的结合是多么的妙趣横生。

有史以来,音乐便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士兵在服役生涯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甚至连战争中用来奏乐的乐器也获得了伟大的象征意义――一支军队的军鼓象征着光荣和传统,在这一点上其象征性仅次于军装的颜色。

在18世纪,参军的行动就被描述为是 “跟随着战鼓”.即使到了今天,那些古老的象征符号仍旧继续被人们说起,例如戴夫・R・帕默的一部越南战争的战略研究论文便以《小号的召唤》作为题目。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军队都使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包括现代的短号和大号的前身――来在行军中传递信息,在战场上和营地内都是如此。希腊军队还会雇一些音乐家为军中的诗歌朗诵伴奏,朗诵这些以古代英雄为题材的颂诗和赞美诗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士兵们要像古人一样的英勇。西罗马在败落以后,战争音乐的传统被拜占庭帝国继承和发扬。

17世纪末年,当战争由早期野蛮而凶猛的冲锋让位给了大规模的火力进攻和兵力的调遣。此时,战争已经变成一种程式化的、高度形式化的事情了。

18世纪初的士兵们被要求像机器人那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下达的任何命令。战争中的嘈杂自不必说,再加上炮火硝烟,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上口头喊命令就不再是指挥军队的可靠方式了。如果一个命令没被士兵听见――或者更糟糕,听到了但是没听明白的话,那可是相当危险的。而乐声传达的信号更容易穿过枪炮声被人们听见,小号的声音和鼓点都是非常清楚而明确的,这就是它们被用作指令的关键原因。

西方将音乐与战争结合得出神入化。在中国,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我国古代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又有在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时因设备落后而选择的军号传令,美国士兵被四处响起的神出鬼没的中国军号号令声和黑暗的山林中此起彼伏的回音折腾得身心疲惫。这样的心理影响对最终的胜利可谓功不可没。

20世纪中期的战场上,用于传令和指挥作战的音乐因为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变得无足轻重了。但是军乐仍旧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军队甚至是全民气氛的最有效的工具。 直到现在,唱红歌、奏红曲仍是传承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音乐与战争作文(二)

我的军事和音乐老师在一天中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现在的所有高中老师都一一与我有了所谓的N面之缘。

基于这些日子的发现,我想我的音乐和军事老师给了我丧失已久的兴奋之感。在听着《希德勒名单》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战争的历史。在阅读的同时浮想联翩,这种想像的感觉十分慑人。就像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都是能够给人想象的东西,在战争的背后存在乐音,在音乐的背后讲述战争,这种奇异的力量由来已久,但是却没有以电影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战争和音乐独立存在的原因。伟大的音乐家可以将画面渗透在音乐之中,就像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星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克莱德曼,柴可夫斯基,巴赫与贝多芬一起让我爱上了古典音乐。与此同时,战争正在逼近我的内心,我需要一种战争中迸发的激烈感,唤起我的兴奋与波动的心情。

与此同时,我不断地翻看着余华的作品,我不断地听着音乐看着余华的作品。我将苏童,王蒙这些所有作家来与他对比,但是这些短篇小说都没有产生《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他们并没有看重诡异的色彩。就像钢琴曲与小提琴永远都是不同的两条路一样。我想,音乐和战争在现实之中的地位是什么?非亚洲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中国的歌手也是接连不断地歌唱所谓的爱情。战争与音乐就像是中国的文学一样,毫无经典可言。这样说我并不是崇尚战争,而是战争带来的东西在这个年代荡然无存,所谓的兄弟,就真的如《兄弟》一般?真实就像是鸿沟,谁越过去谁就是鸿鹄了。

我始终不敢将事情看得纯粹,所以我的初三过得十分不纯粹。这时候余华和卡夫卡告诉了我无限的可能性,苦难的背后存在希望,死亡的对立是快乐的生活。“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与战争说拜拜 篇6

但是,战争一出现,便给人世间带来了厄运。人们开始争斗,开始争夺土地,争夺粮食,只要战争到哪!哪里就会变成一片废墟。多少英雄因战争而含恨九泉,多少百姓因战争而撒手西去,多少血肉之躯因战争而被炸成肉泥……太多太多血淋淋的事实,是因为战争,都是因为这可怕的战争。战争跟着历史的车轮走进了20世纪,它已经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但是,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它终于被一位叫做和平的勇士打败了。我想,战争一定会忏悔,一定会反思。因为当它看到儿童那一双双天真而忧愁的眼睛时,它一定会默然。

当它回忆起那因战争而牺牲的英雄时,它一定会沉默。放心吧!只要你真心忏悔,我们都会原谅你,一定!但,千万不要再来到我们的星球上,我们人类不需要你的帮助,我们就会解决自己的不满于不服!拜拜!战争,希望你洗心革面!呵呵!

国民意识与甲午战争 篇7

一、国民与海军建设

清朝统治集团历来重陆防轻海防, 对海防事业不太关心, 只是由于屡遭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 才逐渐对海防重视起来, 即便如此,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无论光绪还是慈禧都不曾真正检阅过海军。与之相比, 日本对海防建设极其重视, 明治天皇检阅海军可谓却司空见惯。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刚刚掌权时, 就在大阪检阅了海军———地方藩上交的六艘老式军舰, 并颁布了“以海洋立国威”的训令。

1886年“长崎血案”发生后, “一定要打沉定远”成为日本海军军人的一句流行语, 甚至连小学儿童游戏, 也是进行捕捉“定远”、“镇远”的战斗游戏。为了击败北洋舰队, 日本进行全国总动员, 号召民众捐款捐物以加快海军建设的步伐, 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间更是进入高峰期。“80年代日本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 90年代攀升到30%以上, 1892年更是高达惊人的41%。”[1]1887年, 天皇宣称“立国之务在海防, 一日不可缓, ”[2]坚决扩建海军。面对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庞大的军费预算这一难题, 明治天皇率先从自己的经费 (每年不足300万日元) 中拿出30万日元 (相当于20万两白银) 作为海军军费, 支援国家海防建设。这笔钱从数量上看并不多, 但却体现了天皇对海军的关爱, 无疑会对海军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果然, 天皇的举动感动了日本民众和富豪, 他们争相为海防事业捐款, “海防献金运动”就此展开, 总计捐献海防金230万日圆, 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明治二十年 (1887) 至明治二十五年 (1892) , 全国各要塞装备的海防火炮总数达212门, 除2门大炮从外国购入外, 其余全部是大阪炮兵工厂用献纳金制造的。”[3]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几年间, 日本除了利用本国的造船厂制造火炮, 改造旧有舰船以提高航速, 建造数艘主力舰外, 还从英、法等国购买最新研制的战舰和速射炮, 从而形成了对对北洋舰队的绝对优势。日本举全国之力进行战争, 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国家, 民众却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众对战争的态度虽然各不相同, 但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 他们毫不犹豫地支持了战争。

在日本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海军, 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的危急时刻, 清政府不但不奋起直追, 加大海军投入, 反而以国家财政紧张为由, 削减海军军费预算, 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 此后除了国产巡洋舰“平远号”外, 北洋舰队再未添一舰。1891年, 慈禧太后转发户部奏疏:“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二年, 将所省价银解部充饷。”[4]李鸿章对此深为不满, 但除了私下抱怨外, 也无可奈何。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这年也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把自己的六十寿辰操办的风光体面, 在全国营造一种君臣同乐的喜庆节日气氛, 慈禧太后内心并不想对日作战, 而是主张对日和解。日本人正是看到了慈禧的这一点, 才选择在这年发动侵华战争。慈禧太后有句名言:“今日令吾不欢者, 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5]慈禧先是命人修缮三海 (即北海、中海、南海) , 接着修颐和园, 仅此两项就耗费白银大约1600万两, 其中挪用海军经费1187万两。再接着是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的景棚搭设, 耗银240万两。一方面穷奢极侈地挥霍, 银子花得如流水一般。一方面海防经费捉襟见肘, 连李鸿章提出的为北洋海军购置速射炮的61万两白银都无法拿出。

二、国民与“国家”观念

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封建帝国的大门, 使清朝统治者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为了巩固统治, 清廷大量引进西方近代武器装备, 但却严禁士兵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 他们担心外来的维新思想会对军队产生不利的影响。长期以来, 清军没有特定的建军思想, 没有为国而战, 保卫国家民众的概念。清朝实行佣兵制度, 官兵服役大多是为了获得军饷, 常因军饷和给养问题引发骚乱, 甚至酿成军变。士兵与国家的关系式一种契约关系:皇帝供给士兵军饷, 士兵替皇帝打仗。

1886年, 北洋海军到日本长崎访问, 官兵上岸因嫖妓与日方发生冲突, 事后李鸿章不但不严肃处理, 还说“武人好色, 乃其天性, 但能贪慕功名, 自然就我绳尺。”[6]从这一事件不难看出, 李鸿章侧重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兵, 使士兵为其所用, 忽视对清军国民意识的培养, 使清军头脑中没有“国家”的概念, 不知“爱国”为何物, 更不知自己的使命是保家卫国, 为国效命。

由于国民意识缺乏, 在甲午战争中, 驻防威海卫的清军因军饷和给养问题引发骚乱险些酿成军变, 陆军统领戴宗骞只得从别处调来军饷, 并制定悬赏规则安抚兵心, 才把事件平息下去。威海卫战役结束后, 南洋水师曾派人向日本海军索要在战争中被俘的两艘舰船, 理由是他们隶属于南洋水师, 只是北上会操, 而不是参战。在他们眼中, 甲午战争只是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的事情, 与南洋水师无关, 殊不知, 两者都隶属于大清国。由此可见, 清军头脑中并没有“国家意识”的概念。清军对战争的胜负漠不关心, 普通民众对战争更是漠然视之。甲午战争结束后, 湖北沙市的官员和民众对此竟一无所知, 这让到该城市的日本官员颇有吃惊。小川又次在《征讨清国策案》中的论述可谓是一针见血:“国之基本, 最为必要者, 在于忠君爱国之热情如何。今日清国之人民, 乃无智愚昧之人民, 不知爱国为何物。”[7]

与清朝实行的佣兵制度不同,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把江户时代续存的尚武精神与近代国军意识融合起来, 导入‘国家’和‘国民’的概念, 把国民和国家捆绑在共同生存的精神支柱上, 形成军、民、国一体化的效忠天皇的国家军队, ”[8]变旧藩阀的军队体制为义务兵制。神秘的天皇是日本民众的精神支柱, 在天皇精神的感召下, 他们的意识中只有为国家和天皇而战的概念, 而不论战争正义与否。在甲午战争中, 负责后勤运输的古志正纲少佐就是一例, 他因朝鲜夫役夜间全部逃光, 深觉自己失职, 贻误了军机, 竟选择自杀向天皇谢罪。日本军人的国民意识可见一斑。

三、国民与国家责任感

日本的国民意识在甲午战争时期基本形成。甲午战争爆发后, 日本国民对战争极度关注, 日本媒体也将话题聚焦到战况方面, 这无疑进一步激发起国民对战争的狂热。战地随军记者们不辞辛劳, 随时传递前线的最新战报。日本国会中持不同政见的党派也停止了相互攻讦, 取而代之的是密切合作和一致对外。议会通过了一亿五千万日圆的临时军费预算, 其中三分之二以公债募集形式向社会筹集。甲午战争开战的消息传出后, 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撰写社论, 呼吁全国民众踊跃捐款, 以此充实战费。在他的号召下, 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股为战争捐献的热潮, 富商巨贾纷纷慷慨解囊, 捐献巨款。就连娼妓也不例外, 在爱国心的驱使下, 她们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国家支援战争, 为了让士兵在前线奋勇作战, 她们甚至提供无偿服务。民间各地自发组织起各种团体, 不久就聚集了一支15万人的队伍, 他们纷纷向政府请愿要求参加赴朝作战, 这支民间力量作为后备役被军队募集为军夫, 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身居海外的日本侨民自发组织了各种爱国团体, 密切关注战争的最新动向, 积极为战争募捐。学生也自发组织起来军训, 随时准备着回国参战。西方媒体对日本民众表现出来的爱国激情和强烈的国家责任感感到由衷的钦佩。

这里不得不提一条美子皇后, 在甲午战争中她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协助明治天皇处理军政事务。当了解到前线士兵伤亡巨大, 医院包带极度短缺的情况后, 一条美子在宫中开设了一间包带制作所, 不分昼夜地为前线医院赶制包带。她还积极筹措军费, 赐予在战场上冻伤失去手足的士兵假肢。她甚至不辞辛劳地往返于东京、广岛的军人医院, 慰问伤员, 鼓舞士气。

当日本国内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时,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仍在明争暗斗, 相互掣肘。朝廷分成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 帝党主要由翁同龢等“清流派”文臣组成, 并无实权, 后党由李鸿章等手握实权的大臣组成。帝党力主对日作战, 目的是在中日战争中削弱后党, 使皇帝掌握实权;后党主和, 借以保住自己的实力。1894年11月26日, 旅顺陷落。慈禧太后得知消息后, 不是与大臣商谈御敌之策, 而是将其视为削弱帝党的有利时机。这天, 她贬斥了属于帝党成员的侍读学士文廷式和户部侍郎志锐, 并宣布将光绪帝的宠妃———珍妃降为贵人。

朝廷如此, 地方和军队更是派系林立, 平时各驻一地, 互不隶属, 战时不知协同作战, 而是各行其是。这里以鸭绿江之战最为典型。由于东北三省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而且事关京师的安危, 所以清廷对此非常重视, 在此聚结重兵亲自组建了鸭绿江防线。当时防守部队由四部分构成, 即从平壤战役撤下来的叶志超的队伍, 刘盛休部铭军, 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的部队和宋庆原驻旅顺的毅军, 四路大军人数总计2.3万人。在这四路大军中, 伊克唐阿和宋庆都身经百战, 在军队中都有着极高的威望, 他们对战役指挥权互不相让。虽然最后朝廷让宋庆担任统帅一职, 但也只是徒有虚名, “虽负节制诸军名, 各军实阴不受部勒。”[9]再比如“威海卫战役”, 在日军围困刘公岛的最后紧要关头, 丁汝昌曾向山东巡抚李秉衡求救, 但由于李秉衡与李鸿章是政敌, 拒绝提供陆上支援, 结果刘公岛失守,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参考文献

[1]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119.

[2]决战甲午:1894-1895尘封120年的细节与真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85.

[3]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155.

[4]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307.

[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58.

[6]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311.

[8]宗泽亚.清日战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154.

战争与玫瑰 篇8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温馨的家园,失去亲人,饱尝困苦,流离失所。然而,鲜艳的玫瑰却曾经和战争荣辱与共,与橄榄枝一样流芳百年。

19世纪初,拿破仑大败普鲁士后,在梯尔西特和谈中要求将易北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让王后路易莎去拜会拿破仑,请他降低这过于苛刻的条件。拿破仑非常愉快地接见了路易莎,并从花瓶中抽出一只盛开的玫瑰,彬彬有礼地递给她,路易莎以为这是同意的表示,便接过玫瑰问道:“您是连马格德堡一起给了我们,是吗?”谁知拿破仑听后非常不悦,板着脸回道:“我应当向陛下指出的是,除了我本人以外,我什么也不能给您。而您可以自己决定同意还是不同意。”路易莎王后听了脸上青一块白一块,急忙回宫告诉了国王。普鲁士官兵听说了此事后,认为拿破仑的放肆言行是藐视普鲁士国民,顿觉蒙受了奇耻大辱,决心要报这玫瑰之仇。

数十年后,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击退了法军之后,马不停蹄地占领了巴黎,并将那里的玫瑰名种作为战利品,献给了普鲁士国王和王后。

战争结束后不久,柏林市政厅收到一位受伤士兵的来信,信里夹着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说请将这朵花儿转赠给最关心伤员的女性,市政厅认为只有当今王后才能享此殊荣,但王后谦称她受之有愧,建议把它赠给战地医院。因为那些不惜生命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护士和其他女性更关心伤员。最后,这代表士兵心意的白玫瑰,被装进一个精美的玻璃匣子陈列在宫殿中。(黎小青)

(二)

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马执政时,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英法两国当时是世仇。然而有一次英军在截获一艘法国船后,竟与法国军队达成短时停火协议.并派军舰护送这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使其安全抵达法国。

英军停火的原因是那艘法国船上载有一批中国月季。在中国月季花传人欧洲之前,欧洲只有每年开花一次的蔷薇。因此,当每个月都开花的月季在18世纪后期由印度首次传人欧洲时,各地园艺家竟相引种,中国月季一时驰名欧洲。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很喜欢花草。她收集当时所有的蔷薇及其杂交品种,使玛尔梅松玫瑰园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名的玫瑰园。那艘法国船正是运中国月季到玛尔梅松玫瑰园的船。由于中国月季的价值和玛尔梅松玫瑰园的盛名,故有上述停火送花之罕举。

天气与战争 篇9

强冰雹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与预警技术综述

主要介绍了强冰雹天气的有利环境背景条件和强雹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识别和预警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有利于强冰雹的`环境条件是-10 ℃和-30 ℃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0~6 km之间的垂直风切变较大;0 ℃层距离地面高度适中.(2)强冰雹的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高悬的强回波;低层的弱回波区(WER)、中高层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BWER);中气旋.(3)能够有效判断强冰雹发生的3个辅助特征指标:VIL密度,**顶辐散和S波段三体散射长钉(TBSS),具体如下:① 强冰雹发生对应的VIL密度阈值是3.5 g/m3,如果达到4 g/m3,几乎肯定发生强冰雹;②产生强冰雹的正负速度差值的阈值是38 m/s;③ S波段雷达回波中出现TBSS是存在强冰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作 者:吴剑坤 俞小鼎 WU Jiankun YU Xiaoding  作者单位:吴剑坤,WU Jiankun(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

俞小鼎,YU Xiaoding(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干旱气象 英文刊名:ARID METEOROLOGY 年,卷(期):2009 27(3) 分类号:P412.25 关键词:强冰雹   环境条件   雷达识别与预警  

与天气的谚语 篇10

2、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

3、瓦块云,晒死人。

4、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6、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朝霞雨,晚霞晴。

8、天上花花云,地上晒死人(毛卷云)

9、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10、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

11、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1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3、春吹东风雨咚咚,冬吹东风雨无踪,秋吹东风毛毛,夏吹东风雨pp

14、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套厮颉

1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16、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17、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18、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9、早雾晴,晚雾阴。

20、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21、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22、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3、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24、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25、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6、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恶劣天气下的碎雨云)

27、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28、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

29、九月九港风。

30、久晴鹊噪雨,久雨鹊噪晴。

31、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32、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33、好中秋,好晚稻。

34、东北风,雨太公。

35、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36、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39、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40、十雾九晴天。

41、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42、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4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45、立春落雨至清明。

46、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47、蜘蛛结网天放晴。

48、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49、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50、棉花云,雨快淋。

51、夜星繁,大晴天。

52、一日南风,三日关门

53、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54、星星眨眼天要变。

55、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

56、蚂蚁垒窝要下雨。

57、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58、处暑晴,干死河边铁马根。

59、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60、云交云,雨淋淋。

61、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62、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

63、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64、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65、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6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6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68、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69、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70、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71、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72、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73、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

74、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75、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76、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77、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78、雨来雪,不停歇。

79、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80、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81、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82、空山回声响,天气晴又朗。

83、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84、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8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86、昼雾阴,夜雾晴。

87、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88、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89、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90、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91、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92、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93、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94、七月北风及时雨。

9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96、一场春雨一场暖。

97、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98、冷得早,暖得早。

99、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100、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10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102、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103、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104、南风不过午,过午连夜吼。

105、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106、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107、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108、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109、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0、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11、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112、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113、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114、久雨必有久晴,久晴必有久雨。

115、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116、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117、黑猪过河,大雨滂沱(大块碎雨云) 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118、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119、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120、东虹日头西虹雨。

121、四季东风四季晴,只怕东风起响声。

122、蜜蜂低飞,有雷雨。

123、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124、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125、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126、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127、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28、打雷,梅雨终结。

129、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130、春雷十日寒。

131、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132、南风头,北风尾。

133、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134、东风下雨,西风晴。

135、乌头风,白头雨。

136、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137、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138、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9、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

140、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141、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142、清早起海云,风雨霎时临

音乐与战争 篇11

在人类发展史上,音乐与战争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中外战争中的音乐具有双重职能:通讯手段和心理武器。最早相关记载出自《圣经》旧约《约书亚记》,七个祭司吹奏七只羊角号,带领百姓攻破耶利哥城。

音乐总会为普通士兵的服役生活留下难以磨灭记忆。用于战争的乐器因而获得伟大的象征意义,如,军鼓象征着光荣和传统。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军队,使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包括现代的短号和大号的前身——在行军中传递信息,在战场上和营地内亦如此。希腊军队还会雇用音乐家为军中的诗歌朗诵伴奏,朗诵以古代英雄为题材的颂诗和赞美诗,主要目的是提醒士兵要像古人一样英勇。

早先凯尔特民族被罗马人统治数个世纪,他们踏着号角、鼓乐和风笛的节奏律动,走入抗敌的战场。在苏格兰军乐里,风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746年,英国打败查理·爱德华·斯图瓦特的苏格兰军队,风笛一度遭禁。为了英军中苏格兰部的利益,又解除了对风笛的禁令。

中世纪前半期,战场上并无音乐,十字军东征改变了这种状况。撒拉逊人(阿拉伯人的古称)利用军乐团,为远距离外的军队传递命令,同时也作为“恐吓敌人”的武器。基督教骑士对此印象深刻,迅速效仿。据记载,1191年在叙利亚的一次战役中,十字军用号角声指挥命令发起或停止冲锋。

十字军战士带回各种乐器,军乐渐渐传播开来,并由不同地方的士兵按照各地的习惯口味和实际需要改编演化。芦笛(早期的双管吹奏乐器)和风笛被引入乐队与鼓号共同演奏。军乐不仅伴随军队出征,而且开始用于节日庆典与一些户外大型活动,为其增添声势与光彩。

17世纪末,战争演变得越来越程式化、规模化了。18世纪初的士兵被要求像机器人那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下达的任何命令。在战场上口头命令不再是指挥军队的可靠方式,而鼓号乐声传达的信号更容易穿过枪炮声,清晰而明确地被人听见。欧洲各国军队纷纷制定一套乐声传令的调式标准,士兵手册上列着诸如“行进”、“靠近”、“攻击”、“撤退”和“散兵”等种种调式。士兵能够听懂这些信号,并能把信号所表达的命令迅速转化成行动,如同给步枪装子弹一样,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许多国家后来都选定了自己标志性的进行曲,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国歌的前身。在战争的硝烟之中,半英里外正在行进的一支队伍有可能是自己人,也可能是敌军,即使军旗不能清晰显现,进行曲也能说明身份。足智多谋的指挥官把这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偷偷转化为自身优势。“30年战争”期间,一支德国军队奏起“苏格兰军进行”的音调,成功地骗过对手。1708年奥登纳德战役期间,同盟军(英国、荷兰、奥地利)鼓手敲出了足以乱真的“法军撤退”信号,果然造成部分法国军队从战场上撤退。

中国古代著名的“十面埋伏”垓下之战,刘邦部下唱起“楚歌”涣散项羽军心的故事家喻户晓。这种心理上的影响,使人又回想起《圣经》中的那“七只羊角”。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 篇12

例1 (2015年天津文综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单位: hPa),回答(1)~(2)题。

(1)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2)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题思路】(1)图示a地位于冷锋锋后,且等压线密集,所以应为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而b地位于气旋中心,不会出现大风天气;c地和d地等压线密集,仅出现大风天气,没有上升气流,且为偏南风,不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故选A。(2)图示黄海沿岸、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周围海域的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不会形成大的海浪;而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海浪较高,易出现灾害性海浪。 故选D。

【参考答案】(1)A (2)D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2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D.19时~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思路】(1)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强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 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2)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气温与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 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参考答案】(1)C (2)B

例3 (2015年浙江文综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图3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1)~ (2)题。

(1)图4为北纬30°附近1234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1,乙—2 B.甲—2,乙—4

C.甲—3,乙—1 D.甲—4,乙—3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D.海拔

【解题思路】(1)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见绿洲,1处降水丰富,23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A错。甲与4对应。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布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3地。(2)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两地纬度相近,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D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海远近影响不大,B错。两地不临海,所以受洋流性质影响较小,C错。

【参考答案】(1)D (2)D

二、解题准备,熟知重难点

(一)重难点、考点归纳突破

1.锋面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二)易错、易混考点辨析

1.冷气团温度不一定比暖气团低。

冷、暖气团是相对于所经地区而言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冷、暖气团没有可比性。

2.锋面活动不一定都能带来降水。

若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少,在上升过程中无法凝结成云或成云较少,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3.低压和气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4.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

大陆性气候是内陆地区的气候特征,远离海洋,所以降水较少,降水量受季节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冬冷夏热,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海洋性气候是靠近海洋地区的气候特征,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受季节影响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小。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暖夏凉,温差小,全年降水多且较均匀。

三、命题预测,提高针对性

命题形式及设问角度归纳如下。

1.以物候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2.以气温、气压随时间变化图,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3.以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为背景,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

4.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类型的判断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风力大小。

5.以区域图或地形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某地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地区间的差异。

6.以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热带气旋的分布、成因、风向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四、能力测试

(原创)2015年第8号台风“鲸鱼”于6月22日18时50分前后在海南省万宁市沿海登陆,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台风“鲸鱼”的天气系统的是( )

2.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台风属于( )

A.生物灾害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D.地质灾害

(改编)图6为某地区1000hPa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等温线分布图,此时乙地出现降水天气。据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地半球位置及近地面气压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高压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D.南半球、低压

4.造成乙地出现降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图7中甲和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图甲所示季节里( )

A.黄河宁夏段凌汛多发

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南迁徙

C.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

D.三江平原正在播种小麦

(原创)7.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载有458人,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大型客船“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据悉,导致客轮沉没的“元凶”是龙卷风,事发前一小时已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天后仍有降雨。搜救工作难度大。图8为长江监利段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分析此次龙卷风形成的条件。

(2)指出搜救难度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台风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大洋上的气旋,从气压角度看,台风是低压中心。

2.C

3.C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判断,同一等压面,甲处的海拔高,说明甲处近地面是高压。 C对。

4.A结合前面的分析,根据同一等压面的海拔,可以判断乙两侧各有一个高压区,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不可能是气旋(有降水天气), 更不会是反气旋,C、D错。只可能是锋面,根据等温线分布密集,判断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应是冷锋天气;暖锋势力弱,等温线较稀疏。 故A对,B错。

5.A据甲图所示,该季节此地区盛行西北风;乙图所示季节,该地区受一高压系统控制,该高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应该是30~40°之间,属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6.C图甲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处于冬季,那么北半球属于夏季,黄河宁夏段洪汛多发是在秋季,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北迁徙,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三江平原播种小麦是在春季。

7.(1)附近有洪湖、洞庭湖、长江及其曲流, 水面开阔,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春末夏初,地表增温快,对流旺盛,形成积雨云并发展为雷暴。雷暴云里的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上方冷气流急速下降,下方热空气剧烈上升,在上下激荡中逐渐形成大涡旋。涡旋伸展到地面,形成龙卷风。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篇13

《货币与货币战争》课程小结

——从货币解读历史 本学期我选修了《货币与货币战争》这门课,课程通过解析货币的含义,进而提出了“货币战争”这一概念。国家之间存在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以各种通过货币为代表经济力量之间的的博弈。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我能以前所未前的、更加开阔的事视野来审视货币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的话题。

课程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货币与历史的关系。货币这一事物,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以存在了很长时间。从最古老的贝壳、龟甲、到后来的黄金、白银,最后发展到今日的纸币。可以说,货币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伴随这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文化的繁荣而繁荣。尤其是近代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自从殖民地时代以来,货币战争此起彼伏。殖民地的开拓、西班牙、葡萄牙的衰退、英国的崛起、中国的衰落、美国的独立,无不与货币战争联系密切。在这段历史中,黄金和白银被反复赋予了货币地位,又被反复剥夺货币地位,而每一轮赋予与剥夺,又都伴随着国际强权的势力变更。可以说,世界的货币史,就是世界战争史的一个浓缩。近代欧美国家之间的战争无一例外均与货币有着莫大的联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力量的综合较量。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稳定经济政策的手段一般只有三种:一是通过税收直接从民众手中获得财富;二是通过发行货币;三是对外借债。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稳定国家经济平稳安全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近代的欧美国家没有货币发行权,因此只能通过税收和借债的的手段来积累战争资本。民众的财富终究是有限的,税收不可能根据战争需求无限增长,因此,向国际银行家们借债就成了近代每个国家进行战争的必修课。国际银行家们也借此发挥登上政治舞台,发挥政治影响力。

亚洲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索罗斯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在初期,他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是十分强大,并不足以对抗整个亚洲的经融体系。然而当他以泰国为突破口,先是通过大量吃进迫使泰元贬值,进而用自己手中持有的美元一举席卷了泰国中产阶级的财富。进而越做越大,最终发展成为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风暴。当个人的经济实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可以以自身实力为基础,凭借个人非凡的个人能力,改变历史。

以二战前期的德国为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浪潮下,保饱受一战摧残的德国收到的冲击更为严重。当时执政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力,难以应对时局,再加上一战天价般的战争赔款,整个德国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德国马克兑美元一路下跌,国民生活民不聊生。而自从

希特勒1933年开始执政,仅仅3年的时间,德国经济就已全面恢复,在6年之后的1939年,德国军事工业已相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具备了挑战世界的资格。仅仅几年的时间,除了希特勒精彩的执政能力及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外,更大的原因正是华尔街银行家们的功劳。当时的德国,由于缺乏外汇资金,本国政府只得大规模发行货币以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导致德国产生了罕见的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此时,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支持的希特勒上台后,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资金,开启了德国复兴的道路。从而使纳粹党在短期内获得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德国也因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每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是鼓孤立的,背后都一定有着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不是阴谋论者,但国际市场也不是福利院。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之所以会选择支持德国,支持希特勒,更深的原因在于通过培植强硬的德国领导人,煽动起德国人狂热的民族仇恨,使其成为战争策源地,通过大规模、广范围的战争,迫使欧美国家参战,以吸引国家进行放贷,销售军工业及战争用品。

在二战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从来就没有稳定过。货币争霸之战无时不在上演。货币战争某种意义上取代了军事战争的地位。拉美金融危机、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危机、以及前面已经提到的亚洲经济危机等等接踵而至。国际金融实力每次发起的货币狙击,都摧枯拉朽,如入无人之境。如同拿破仑多年战争所得还不弱罗斯切尔德家族一天的收入一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总损失,也远远超过了战争本身的损失。

国际银行家们的强大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一个人或者少数一群人手握强大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可以执天下牛耳,以自身来改变历史。不管是因拿破仑战争而发家的罗斯切尔德家族,还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声名鹊起的索罗斯,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货币政策与经济手段,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货币、个人与历史的关系相互纠缠,又相对独立。以货币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为平台,为我们展现一个出了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们能够拨开历史事件本身,探寻到其背后所隐藏权力与纠葛。

李鹏飞

129014092

上一篇:给伊的一封信下一篇:周安全例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