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的古诗

2024-09-03

关于劳动的古诗(通用12篇)

关于劳动的古诗 篇1

古诗1、《畲田调二首》

宋王禹

第一首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第二首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古诗2、《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五一劳动节七律诗句

1、七律五一国际劳动节感赋

暴风骤起卷芝城,如火如荼任纵横。

万顷波涛惊骇浪,五洲劳众结同盟。

敢更恶习完民愿,誓捍人权去旧程。

莫让妖魔重吐雾,开来既往岁峥嵘。

2、七律五一国际劳动节感怀

卅年辗转少奢华,出力劳心倍又加。

雪月风花痴梦幻,油盐柴米赖桑麻。

吟笺总写清廉颂,茅屋常烹淡泊茶。

久负青山终不悔,依然无愧国和家。

3、七律庆祝五一劳动节

时空五一焕新装,劳动歌声四处扬。

虎步龙骧兴伟业,开天辟地绎芬芳。

文明历史辛勤创,幸福生活汗水夯。

奉献人们当赞颂,峥嵘岁月享荣光。

关于劳动的古诗 篇2

一、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

大多数人认为,随便学学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该不断诵读,慢慢理解诗词所包含的含义,不断积累其中的知识点。如何做到对诗词的全面理解,达到知识的积累呢?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上课之前将所学诗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体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上利用课前10分钟进行这样的训练,逐渐把老师讲解变成由学生自己赏析,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利用这短暂的课前10分钟,我们可以每周做到至少两首诗词的背诵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个训练就会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个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自己想法设法地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早晨上自习时,加强背诵。并且制作古诗词学习小卡片,两面分别写上诗词的题目作者和诗词的内容。下课之后,四个同学一组还可以打诗词牌,一个随意出牌,另一个就根据牌面上的提示对应背出题目作者或者内容,做到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二、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

通过我们的学习知道,每一篇诗作都离不开当时的背景,都是作者因当时情况有感而发的,可以说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联。因此,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有很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作为阅读者才可以与作者平等对话,感情交流。如学习郑燮的《墨竹图题诗》,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知道相关背景:作者当时就在此地当官,正赶上当地闹灾,老百姓饥寒交迫, 他本人就为老百姓奔走……夜间听到雨声风声吹打窗户,作者心里一下子联想到受苦的老百姓,便起身展纸作画,成就此篇,并按照程序上报。可是他由于看不下去百姓的受苦,就私自打开粮仓, 救老百姓于水生火热,为此他遭遇罢官。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干了一件糊涂事,但他自己的态度就是“难得糊涂”。有了这样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就不难理解“疑是民间疾苦声”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句蕴含的对人民的关爱和体恤之情。再如学习杜甫的 《春望》,当时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作者赶往奉先回家探亲,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叛军势如破竹,攻破潼关,他被迫离开家乡,漂泊他乡。后来唐肃宗即位,作者心怀好意前去投靠,不幸途中被叛军抓住,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756),他才有机会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逃离长安时所写,借以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感慨。当时作者由于与家人断绝联系,家中一切都是未知数,作者一片茫然,为了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他才在诗中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的感慨。通过这个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中作者的内心感受,因作品而为作者忧为作者喜。

三、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想打开一首诗词的窗户,就要学会抓住诗词的诗眼词眼。如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再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由于朝代更替,反而百姓遭殃的实质,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就基本掌握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明白作者对此地的感慨了。

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

可以说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诵读,怎样去鉴赏,更要让学生慢慢去尝试诗词之句,在自己高兴或者忧伤时也借古人的名句抒发自己的感情。当我们去游览名胜时,可以联想起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登上高山之巅的胸怀;当我们考试失意时,可以想到李白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自我鼓励……其实, 诗词的学习还可以在其他文章的学习中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学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时,其实作者在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把细雨比作成牛毛、花针、细丝,使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领略到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和云雾迷蒙的境界。此时把它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行比照理解,既让学生在学习其他文章时可以再次掌握所学的诗词,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文章的理解。 最后,就是倡导学生活学活用。最好就是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古诗词,把一些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日记中、作文中,为自己的文章增添闪光点。当然,古诗词的运用非常难把握,运用好,便是继承和发扬古诗词;运用不当,便会让古诗词陷入庸俗的境地。 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恰当运用,让所学古诗词为他们的创作服务。

总之,作为基层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我们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让学生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就要不断强化背诵,加强知识积淀;师生共同熟悉诗词背景,加强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提高赏析和鉴赏能力;倡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比较鉴赏;倡导学生活学活用。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71-02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情趣,它通过凝练精美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广阔无限的意境和空间。对古诗词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更可看出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和文学功底。可见,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美,提高古诗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古诗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学生阅读面较窄,阅读量也较少,这极大地影响到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这样的模式进行:读古诗——教师逐句分析诗句意思——写出诗句意思——生背古诗、背诗意——抄写古诗——默写古诗。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教学,开辟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优化朗读训练,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通过抓字眼,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情感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活动。“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教育对于语文,尤其是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词的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诗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教学。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其中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或道德观念。每教一首古诗词,教师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体味作者丰富深沉的思想感情,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执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教师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学生理解作者背井离乡,经历了人世沧桑,终于叶落归根,但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凄凉无奈的思想感情。

师:“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少小”至“老大”,岁月长久,期间有几多翘首,几多等待!但终于回来了,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尽头,这是何等欣喜!

师:“乡音无改”是自己乡情的真实流露,也是老大回乡,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自己“鬓毛”已衰,青春已不再来,这是多么可悲啊!

师:下面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明故乡的民情风俗依旧,故乡人民好客热情依旧,但可惜彼此互不相识,形同陌路之人,更勾起自己的沧桑之感。

这些深沉的感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认真地体会和感受。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领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会诗词中创设的意境美是诗词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这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领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抓住构建意境的物象展开想象,实现意境的重现和重建。

例如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见秋风、意万重、匆匆、又开封”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是什么引起诗人的思念?是秋风?秋风无形,何以能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秋风、柳条等是诗人寄托思乡的物体。在这首诗中,诗人见到的是什么?生纷纷回答:诗人见到的是落叶、是大雁南归。是啊,这落叶归根,大雁南归,不正是诗人的思绪的表达嘛!这“见秋风”足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意万重”指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哪些呢?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年了,这十年来,诗人在思念谁,他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小组相互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对家的深切思念。

“又开封”是指将信封再次打开?这只是个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就是诗人,你可能又在想些什么?

通过诱发学生想象,领会古诗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字字珠玑,句句瑰宝,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首先要求学生初步朗读,读准节奏。诗歌的朗诵有明显的音乐性质,无论新体诗、旧体诗,都要讲究节奏,或整齐划一,或长短不一。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其次要进行表情朗读,体会情感。这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例如在教读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其中“洛阳城里见秋风”这一句在朗读时,“见秋风”可以读轻一些,读得缓慢一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意万重”可读重一些,特别是“万”字,还可拉长声音,使人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时之间却不知从何说起。再次要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学生如能熟读成诵,那么诗词的语言将会是学生自己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运用整理,将诗词的语言融会贯通,化为己用。

五、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都凝结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但有时不同的诗当中所凝结的感情和构建的意境有相似之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由此及彼,把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同点找出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加深理解。我们不能每教一首诗就只局限于在这首诗中进行纵向剖析。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横向联系,将不同诗词中的某些共性找出来,让学生在联想比较中加深印象。

例如教吕岩的《牧童》,这首诗中的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可联系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也可联系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因为这些诗句所创设的意境有相似之处。通过牧童、牛、短笛等物象展现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古诗、运用古诗。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情感激发情感,以心灵启发心灵,以过去引导现在,那么,我们的诗词教学必定能大放光彩。

劳动的古诗 篇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畲田调二首》

宋王禹

第一首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第二首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劳动节的古诗 篇5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畲田调二首》

宋·王禹偁

之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之二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关于五一劳动节的诗歌

1、《劳动者》

劳动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以劳动的方式

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

他们漂泊过的所有地方

都生长发展史和进化论

蕴含丰富且平易自然

2、《劳动最光荣》

太阳光金亮亮

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

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忙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

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

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

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

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3、《五月》

大地的五月,

禾苗的青春期;

冬小麦抽穗灌浆,

桃李杏挂果压枝。

一幅幅劳动的油画,

展现着万物的勃勃生机;

满目绿色为天地打气,

热烈的五月容不得半点消极!

五月,劳动的盛日,

春勤的光彩一切都那么现实;

迎新春的壮志,在五月

都长成花花绿绿的诗句。

除旧岁那陈腐往事,

早已被春雨刷洗;

五月,人生将迎接

更加壮观的更加红火的夏季。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手是多么有力;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脚该走出怎样的奇迹。

五月的大地与时俱进,

秋天才会有金色的果实;

五月的人生扎扎实实,

就经得起酷暑天的狂风暴雨。

五月

检验劳动盛日;

财富是劳动,

劳动是财富。

不劳而获,

永远都该予以鄙视,

让五月变成歌颂劳动的警句,

会促使亿万心灵变的美丽!

4、《工人》

工人,

我以为是财富之神;

一砖一瓦盖高楼,

一镐一铲挖金银;

一经一纬织锦段,

一锤一斧造巨轮。

开火车,开汽车,

炼钢,炼铁,炼黄金。

没有工人修大道,

怎么高速通往幸福门。

工人,别人该尊重,

工人,自己该自信!

社会分工当工人,

就把自己当成神。

关于劳动的古诗 篇6

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我国的社会经济也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 针对此现象, 国家与时俱进的出台了一系列与企业用工制度相关的法律文件, 这对企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是随着企业转型的逐步深入, 企业无论是在处理劳动用工还是关注劳动组织管理方面都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 这些绝不是靠一纸文件就能一蹴而就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事关系和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主动自发的在劳动用工和劳动组织管理这两方面做一些适宜的改动, 以此来迎合改革的需求, 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以下, 本文将就当前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与劳动组织管理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严格制定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不难发现, 近年来企业暴露的劳务纠纷问题有增无减, 而究其根本, 应追责于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没有统一。按照正常程序, 每个企业的劳动用工应该由该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在用工问题上人事部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第一手消息, 是惟一的官方信息渠道。显然, 这一点在企业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越来越多的企业存在着以下问题:因为急需用人而胡乱招工、启用临时性的劳动用工制度, 随意更改和公布用工信息, 这就导致一些部门脱离人事部独立招工, 执行口紊乱。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再三强调人力资源部是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渠道, 更要认真贯彻执行, 从根源上建立起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机制。其次, 根据劳动用工的不同级别制定相对应的薪资待遇。因为目前的劳动用工并不是单独的一个门类, 它根据员工的资历、工作时长分为三类, 分别是短期、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面对不同的层级, 自然要有不同的合同作为牵制和平衡。因此在招人之初, 就要事先了解好招收员工的信息, 严格按照企业用人的规章制度来签订相关合同。国有企业需要逐步形成统一、完善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劳动组织管理体系

除了严格制定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的劳动组织体系也是促进企业稳步发展的不二法则。而要做到形成强力有效的劳动组织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第一,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 劳动合同制得到普及, 这是对企业和劳动工人权益的一把保护伞。企业通过劳动合同能制约工人, 让工人脚踏实地的为企业工作;而劳动工人以劳动合同为凭证, 依法获取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劳动工人需要向企业提交相关身份证件, 企业部门负责审查, 通过后双方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无论是工人变更职务或者离职, 合同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更改。劳动合同具有法律效益, 是对劳动者和管理者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的安全保证。

第二, 强化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劳动工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潜力强弱。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将专业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企业的管理方式还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区分, 因为企业需要与时俱进, 紧跟市场的脚步, 因此, 它对于用工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从高校引进和挑选专业化人才, 保证人才资源;其次, 企业需要加强员工的信用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向来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商业机密是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起的话题, 掌握公司商业信息的高层更是为了保全企业利益步步为营, 企业同样对他们实施了严格的监管, 因为他们无意泄露的一句话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损失。所以, 加强对员工的信用管理成为必然。企业只有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多下苦功, 才能确保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能够有所发展。

第三, 深度加强管理。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 直观表现为促使相关管理部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加强管理能力。务必做到对自己的职务流程烂熟于心, 优化管理体系;其次是在劳动组织管理上, 要求相关人员锻炼和强化自身的组织能力, 对每一项组织工作做到条理清晰、合理规划。

第四, 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是企业管理的最后一层保护伞, 企业只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体制, 才能从根源上保证所有工作可以做的更好, 更到位。例如在用工管理方面, 虽然是人事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规划, 但是需要相关部门的监察, 双重保证之下才能保证招收的人选能达到最优效果。又例如财务管理, 除了财务部人员负责核对、结算业务, 从旁还需要审计部门的协助和监督, 方可做到万无一失。

正如前文所说,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企业管理者必须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跟随潮流, 方能不被市场和社会淘汰。而企业做好劳动用工与劳动组织管理工作是适应市场变换的必然需要, 同时也是顺应自身改革的内在需求。而为了达到目的, 建立严格且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和建构强有力的劳动组织管理体系是必要措施。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见解, 可能其中有很多不成熟的看法还望见谅, 谨以此文献上, 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泰萍.电力集体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05) .

关于古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古诗教学 认知 理解 评价 创造

去年11月底笔者代表学校参加了桓台县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在本次活动中获得了优质课一等奖。本次优质课评选,参赛课题大多为古代诗歌,我们这一组的课题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拿到这个课题笔者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平时对古代诗歌的教学,大多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译一译的浅层面上,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分析,诗中意象的把握,以及诗人情感的理解,凝练、含蓄的诗歌语言的欣赏都很肤浅,甚至有时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却依然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对古诗的教学始终有一种挫败感。但冷静下来思考这个课题,笔者发现:组织者也正是源于以上的现状,想以这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为契机,让语文教师们反观自己目前古诗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总结,已达到引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涵泳、鉴赏古诗的能力的目的。

有了这种顿悟,笔者不再茫然。备课前笔者查阅了许多与杜甫、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关的资料,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曾播出的一期有关杜甫的节目《唐诗的故事——杜甫篇·草堂之谜》,对笔者启发很大,让笔者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于是就从杜甫草堂入手,设计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整堂课在学生们对杜甫的悠悠情思中展开,又在与诗人、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结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时候,古诗赏析是一种敷衍式的,被动地赏析,是一种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的赏析。这种赏析是低效的,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我们要学会沉静下来赏析古典诗歌,努力走进作品,走进作者,去体验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痛苦、欢悦。因此,上这节课笔者想到了如何给学生赏析古典诗歌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一、以朗读教学达到认知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赏析古诗的第一步,往往是朗读吟诵,体味古诗所传达的音韵美,初步感知古诗。诗歌语言以凝练、含蓄、意象丰富、跳跃性强为特质,特别是古诗更讲究平仄、押韵,强调音韵的和谐、悦耳,节奏的强弱、变化,读来往往琅琅上口,余音绕梁。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小节“号、茅、郊、梢、坳”全都押“ao”韵;第四小节“间、颜、山”押“an”韵,“屋、足”转“u”韵,音调和谐,富于音乐的美感,因此赏析这首诗,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涵泳、体味这首诗语言所传达出的音乐美。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合作读、个别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来感知,并力求通过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范读引领学生以声传情,用自己投入、激情的朗读来探查诗人的情感世界,达到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获得自己本真的、原生态的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当然,朗读教学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而非课前预习时,或上课的开端部分进行。这节课笔者也是将朗读吟诵穿插在整节课当中,课堂上始终有师生吟诵的声音响起。这节课上完,感到学生对古诗的朗读产生了新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过去干巴巴的阅读上,懂得了运用声音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这也就达到了认知性赏析诗歌的目的,其实这也是赏析古典诗歌的第一步,这一步训练扎实了,对以下几个层面的提升会大有益处。

二、以诗意探究、背景引入达到理解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教学的第二步,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诗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学生对诗意的把握比较容易,课堂上采用让学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意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杜甫其人及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两年后的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这场暴风雨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为国为民忧思。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穿越历史的时空,这一千二百年前的百姓的哭声犹在耳际。宋代诗人黄山谷写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后人评此句:“状尽子美平生矣”;闻一多《杜甫》中写道:“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次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杜甫,他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上述背景资料的引入,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这首诗在理解性赏析的层面上,对文本作深入的探究。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为佐证,进一步探究这首诗的丰富的意蕴。从课堂效果看,较好地达到了对学生情感熏陶的目的。

三、以品析语言达到评价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对诗歌文本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赏析,会使学生在细节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这节课上,教者首先抓住几个关键词语,例如“卷”、“铁”引导学生分析,采用词语置换法,看能否换成“吹、刮”或“石”?其次引导学生揣摩“怒号”、“雨脚如麻”等词语的表达效果,展开想象设想这种情境。抓住含义丰富的词语赏析:诗人“叹息”什么?“长夜”一语双关,引导学生分析。抓住情感复杂、丰富的语句: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韵?让学生反复试读、揣摩诗人复杂的情感。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①“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只有49岁,“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②“盗贼”怎样理解为好?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诗为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再适时地引入学生熟悉的相关佐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时可引入杜甫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细节刻画,杜甫虽只有49岁,但因为他站在唐朝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怎能不早早愁白了头?

这一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句,来达到评价性阅读的层面,使学生理解承载诗人的感情的载体是语言,通过语言的鉴赏分析,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言外的韵味。

四、以立足本诗的拓展达到创造性赏析诗歌的目的

赏析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地运用,把本节课所感悟、发现的这首诗以及诗人杜甫,经过自身的情感熏染,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才真正理解了这首诗以及诗人。非常喜欢读著名作家梁衡的一些写历史文化名人的散文,如《乱世中的美神》、《把栏杆拍遍》等,作者以自己独特的对李清照、辛弃疾的情感,试图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诗人以及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剖析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读者对这些名垂千古的诗人有了更质感的认识,仿佛我们就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他们的一声叹息,也会触动我们的情思。

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立足文本进行拓展的开放性思维、写作训练:假如让你充当杜甫草堂的导游员,你将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位光照千秋的伟大诗人?试写一段介绍杜甫草堂,寄寓自己情感的解说词。教师引入《草堂情思》: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做“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

通过思维的碰撞,不少学生当堂完成了对杜甫其人以及这首诗认识的提升,因此写出了不少佳作,交流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是使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自杜甫草堂始,至草堂情思终。二是以期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的层面上,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8

一、注重创设古诗诗境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古诗不容易理解,就给古诗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书中的插图制作课件,也可以结合古诗的内容和寓意再现情境形象图,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就容易理解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声情并茂的优势给学生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在古诗学习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他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古诗寓意,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例如,教师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一篇古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介绍庐山的各个特色景点,让学生感受到庐山秀美的风光;再将瀑布奔流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来个庐山瀑布的特写,并加入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此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此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培养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想象力的产物,而且观看者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欣赏、接受此艺术作品。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師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理解、分析和判断,体会古诗的形象美、情境美和蕴意美,并收获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时,可以通过朗读古诗和补充讲解,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场景展开想象。比如,诗人登上岸边的小船,即将要离开。诗人对好友没来相送难免有些失望,忽然传来的熟悉歌声,让诗人大喜并发出感叹:这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也不及汪伦对我的深厚感情。如此想象,学生就容易理解诗人和好友之间的感情。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可以适当添加,生发或融入独特的感受等。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切实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性,巧妙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于劳动的古诗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义,方法

诗是最美的语言,我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因此,下到小学上到大学,古诗词一直是学校重点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并剖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化作用。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有意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古诗词,就像醇香的米酒,散发着浓浓香气,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的误区

1. 忽视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古诗词教学容易陷入的一大误区之一,就是忽视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都会从古诗词的字、词出发,先带领学生掌握字词的解释,再对每句话予以翻译,最后把全篇翻译出来。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教师过多地强调字词的解释,很容易忽略了对古诗词整体的把握。其实,在笔者看来,古诗词的意义并不单纯地拘泥于单个字、词、句上面,多数时候,将视线定格在全篇古诗词的意义会比单个词意义更加丰富。

2. 缺少对古诗词的多层次阐释

缺少对古诗词多层次的阐释,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比较容易陷入的另一误区。这与升学考试的要求有关。在升学考试中,会考察学生会字、词、句的把握,很少考察学生对整篇诗词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很难在试卷中看到类似“请你发挥想象,描述这句古诗词描绘的意境”的句子。因此,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单板、单一,只是靠主观背诵去掌握古诗词。语文教师也不会刻意地引导学生去想象,更不用说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了。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所以,如果教师想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避免陷入教学误区,充分理解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二、强调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 弘扬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骚客智慧的结晶,其中包括了对社会现实的刻画: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反应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讽刺了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揭露了贫富差距。又包括了对劳动人民的称赞,对粮食得来不易的珍惜: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然,除了这两点,我们还能透过古诗词看到诗人真挚的感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参悟。教师通过讲解古诗词,向学生渗透古诗词中悠久的中华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自己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植根于小学生的思想当中。因此,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师强调古诗词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领略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并从中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2. 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景、建筑的名句,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古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借多变的春日天气造成双关,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和自然;《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枫林晚景。只要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就能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出精彩的语句,建立审美标准,从诗句中获得审美感受。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首先了解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并在行动上落实,这样才能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措施

1. 诗词教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是有不同的要求的,教师应该以新改革的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现阶段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并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古诗词课程设置的工作。

以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差,但是想象力极高,他们对未知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降低对字、词、句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大体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放在发挥学生想象力上。例如,《静夜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掌握一些生字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想象诗中营造的画面,并在课上发言。而较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则需要提高要求。以四年级上册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为例,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在让学生熟知古诗的年代以及作者的背景之后还需要让学生深入诗词内容,领会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在五六年级阶段,教师就更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诗词分析能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只有教师的诗词教学工作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将古诗词的背诵工作放在学习的首要位置。同时,还会有很多教师要求学生拓展视野,将视野延伸到课外古诗词中,组织学生大量地背诵优秀古诗词。这种做法固然重要,但是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教学误区:学生单纯背诵古诗词,忽视了理解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是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词。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为例,如果教师不讲解“绿”字的用法,那么学生很可能产生疑惑又隐藏在心中,这样学生即使将诗句背诵下来,也不会理解该字的用法。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将背诵与理解记忆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

3. 将古诗词与客观实际融为一体

有的学生反映自己之所以不懂古诗词,是因为古诗词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关,不知道自己学习这些古诗词的意义何在。学生在不理解学习古诗词意义的前提下很容易产生这种想法,但是教师的工作就要难很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还要启发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其实,诗人创作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会以某一事件为原型。所以,在众多的诗词中我们都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找到诗词中与现代生活的重叠成分,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才是古诗词教学的成功之处。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古诗词教学的责任,及时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来进行古诗词的讲授,最大限度的发挥古诗词的育人作用,推动古诗词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芳英.诵读古诗词是抚慰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J].科学大众,2012,(11).

[2]张泽宏,于楠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3,(01).

[2]刘小兰.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新课程,2014,(05).

关于节日的古诗 篇10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夕

唐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关于黄河的古诗 篇11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帘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采莲舞

蕊宫阆苑。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

柳腰轻,莺舌啭。逍遥烟浪谁羁绊。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

却驾彩鸾,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白居易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高句骊——李白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锦瑟

作者: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水调歌头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3.莫使金樽空对月(小贝)

出自:40 [庆中秋好梦一日游,历磨难客栈重聚首]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展红绫)

出自:05 [展红纹千里定扒手,郭芙蓉一心迷盗圣]

全文:

将进酒唐 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叁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 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4.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出处:35 [佟湘玉误毁古剑谱,老画师独创衡山剑]

闲情赋

陶渊明

前三句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7 [讨银钱秀才苦费心,泄私愤芙蓉恶作剧]

全文: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风.周南

6.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出处:33 [西域客欲擒关中侠,涉奇险盗圣救人质]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7.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出处:38 [迎挑战小贝当掌柜,出狠招湘玉赢赌局]

蜀道难

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繁体“谗”换山旁)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兀豕〕,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策略分析 篇12

企业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职工及其工会组织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主要包括所有者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者人员)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关系;经营管理者与工人组织的关系;工会与职工的关系。劳动关系由三个要素构成:主体、内容、客体。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和用人单位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我国《劳动法》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劳动权、民主管理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劳动争议提请处理权等,劳动者承担的主要义务有: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政治、文化、科学和业务知识;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国家和企业的机密。用人单位的主要权利有:依法录用、调动和辞退职工;决定企业的机构设置;任免企业的行政干部;制定工资、报酬和福利方案;依法奖惩职工。其主要义务有:依法录用、分配、安排职工的工作;保障工会和职代会行使其职权;按职工的劳动质量、数量支付劳动报酬;加强对职工思想、文化和业务的教育、培训;改善劳动条件、搞好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劳动权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人格和人身不能作为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就其性质而言,具有劳动主体双方合作协调和矛盾争议甚至对抗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者与其劳动力的使用者通过劳动就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双方利益相互依赖,这是双方合作和劳动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双方的利益又存在着矛盾对立,这集中体现在工资与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上,这是劳动争议、冲突,甚至公开冲突的根本原因。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我国的劳动关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有以下几种:全民所有制的劳动关系、集体所有制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个体经营的劳动关系、股份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和外资投资企业中的劳动关系。

二、建立和维护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和整个社会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其岗位任务、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生活保障等利益攸关的重要事项,决定着个人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生活水平、个人尊严、社会地位以及身心健康等。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影响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秩序,影响不同人群或群体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影响人们对企业的承诺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到人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工作绩效和工作的满意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对于企业用人单位以外的社会大系统而言,劳动关系状况会通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合作、谈判、罢工、裁员、停产、关厂等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形式,通过双方的亲友、家庭和各种利益相关者波及到社会,影响政府的立法、干预和监督,影响社会的秩序与安定团结,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投资,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社会收入的总量与分配等,最终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绝不是职工个人的事情,要涉及数亿人的利益,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

三、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产权关系日益明晰, 劳动关系日益复杂。随着改革的深化, 企业产权也日益明晰, 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日益丰富, 这使企业劳动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同一企业中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同一劳动者也可以同时与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中要协调股东、职代会、工会之间的关系。在实行承包制的国有企业中要处理国家、承包者、员工个人及企业整体四方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三资企业中存在中方经理工资如何与外方经理平衡的问题。

管理基础薄弱, 法制不健全。近十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些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很不健全,也缺乏配套性,宣传力度也不够。一旦发生劳动关系纠纷,企业管理人员和有关员工似乎无所依据,加之缺乏妥善处理问题的经验,行政手段和“人治”办法便成为首选。

劳动争议增多, 潜在问题严重。我国劳动争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较为严重,主要问题有: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强度与劳动报酬不成比例;劳动条件差、危害职工身心健康;打骂、体罚员工;克扣工资;违法辞退等。国有企业方面随着亏损企业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停产、关闭、破产,造成职工的最低工资无法保证,甚至连生活费也拿不到,对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威胁。

随着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 劳动关系矛盾愈加显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方面企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明显提速,直接导致岗位的频繁创造和消失,岗位的不稳定性增强。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者自由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工,就业的选择性、流动性增大,劳动关系中当事人特别是用人单位较多地采用管理灵活、期限趋短的用工方式,以替代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模式,劳动合同的变更次数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诸如劳动合同不合理,劳动保护条件差,劳动保护措施缺乏等各类矛盾关系进一步复杂化,维权形式日趋严峻。

四、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

法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证。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国家立法机关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工会法》、《公司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建立起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保护、调动、发挥好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做到互利、互爱、双赢,达到“共建和谐企业、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以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些美好前景的真正实现还需要法制来保证。

建立健全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工会和企业经营者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国际社会处理和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我国自2001年起注重建立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为缓和、化解劳动关系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增强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针对性、时效性,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健全三方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方协调机制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三方协调机制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三方机制的制度化沟通渠道;明确三方机制的法律地位和增强三方代表性等。

发挥工会的作用。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要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坚持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理念,正确处理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辩证关系,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完善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源头参与机制,强化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维权机制,建立多渠道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等,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无论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还是构建和谐的社会都离不开人这一关键要素。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切实把人力资源当做第一资源,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放在首位,引导和鼓励企业真正尊重和维护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权益,真正把广大职工的利益追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让广大职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而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活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努力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根本途径。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要让职工参与管理、进行职务设计、周期性安排“培训-工作-休息”,满足个人的特殊要求,使职工在舒心的环境下工作。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的劳动关系日益复杂。我国致力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加大,以及我国入世后直接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中国劳动关系将更加市场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维政, 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姚水洪, 任新刚.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林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医院健康教育培训总结下一篇:地税演讲稿:二次创业,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