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

2024-07-26

德育课程(共12篇)

德育课程 篇1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一切从这个原则出发,学校德育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校努力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起多元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

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特别注意构建教学内容,在审视教材提供的内容时,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开展有重点的教学。

为了形成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实施渠道的德育隐性课程,我们通过有关的专业理论指导,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我们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我们每年举行德育年会,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探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统筹开展跨学科交流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科德育资料包》的建设,努力使“激活”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必要常规,使我们的德育隐性课程进一步得到规范。

在实践中,教师们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历史学科中《台湾府》这一课是新教材《边疆的巩固》中的内容。台湾与大陆的亲情一直是现实生活中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国家意识教育的绝好素材。在课堂实施时,《台湾府》整堂课都贯穿着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的思想,教师的选材、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活动设计等都是围绕着这一价值观进行的。

在我校环保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药品及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师生的健康。因此,在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和示范不仅要正确,而且要告诫学生应尽量避免对人及环境造成污染行为,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讲到一氧化碳的毒性。而在后面演示一氧化碳(CO)还原氧化铜(Cu0)时,教师对于反应的尾气如何处理提出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大家得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而且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德育的隐性课程不仅要充分用好学科德育资源,还应当用好生成性德育资源。课堂内的思想教育,很多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与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无不包含德育的内涵。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品质与德行。

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的内容多、任务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形成特色鲜明,凸显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体系。

1. 整体架构

(1)养成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一门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德育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

(2)活动性课程模块。我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校本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感悟、体验式德育课程。一般设置为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类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学农)和学生自主发展活动(如学生社团)等。

(3)教育专题课程模块。围绕国家和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开展各类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其中包括安全和法制教育、卫生防疫、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等。为了凸显学校办学的鲜明个性和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具有标志性特征的相关专题教育课程,比如我校的责任感教育专题和“做最好的自己”教育专题。

2. 科学整合

我校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模块有机组合的形式,分阶段落实德育课程的年级目标,使学校德育操作有序、整合科学。以学校的责任感专题教育为例:责任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础、道德的源泉。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可能实现学校倡导的“做最好的自己”的理想目标。我们应当使“负责”成为我校学子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部分,我们把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主线。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市十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然后以年级为层,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1)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珍惜生命,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安全;学会求知,要求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学会生存,终身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生活,情趣健康,善于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2)学会对他人负责。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服务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尊重他人、敬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做到。

(3)学会对集体负责。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学校,珍惜集体荣誉,以主人翁姿态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集体争光;学会合作,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使命,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4)学会对家庭负责。理解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学会尊重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学会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料理个人生活;学会理解、体贴父母长辈,在家庭出现困难时,能主动为父母分忧;学会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5)学会对国家、社会负责。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6)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环保政策法规,爱护环境,科学处理生活垃圾,防止环境污染,敢于依法制止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把个人、集体的行为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加以考虑,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持续,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我校把以上内容分层、分块地落实到各年级的教育模块中去,把大型、生动的教育活动与日常细致的自主责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地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体悟中增强道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优良的素质。

我校制订《感知幸福,明确责任,提升素养——市十中学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责任”为关键词,以“幸福”为主要目标,以自主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做一个美丽幸福的小公民。我校开展系列活动:幸福在个人,幸福在家庭——在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幸福在班级,幸福在校园——在校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幸福在社区,幸福在社会——在社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引导学生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节水、节电、保护环境开始,使学生在负责中自觉地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同时,我校还指导学生创立论坛。在团、队组织的带领下,让学生针对各种缺乏责任感的现象与行为发表评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引导学生开展爱集体、爱他人的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爱心和尽责的愉悦与可贵,使道德认知有效地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升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我们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序地以责任教育模块的形式分别纳入全校初高中七个年级的德育课程体系中,切实体现了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课程化对我校全体教职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勤于思考、改进方法;我们将坚持德育课程化的探索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德育课程 篇2

远安县茅坪场中心小学少先大队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呈现新意?学校又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传统和文化资源落实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在我校“全纳教育”这一特色内涵发展目标的总领下,我们选择搭建一个校本德育课程的平台,将富有学校自身特色、常规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改造、开发,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更适切、充分、有效的辅导,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九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主题:爱,在我们心中闪光

课程建议:

各年级可以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学习中学安全知识、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征集安全知识漫画、争当校园“安全小卫士”。普教同学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邀请特教同学参加,在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能达到增进友谊的效果。课程目标 :

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课程实施:

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安全隐患,你能把他们一一都找出来吗?(建议,每4人一组进行调查)实践活动:

1.我是小小安全员,我来细心查隐患

2.苹果越分越少,创意越分越多(资料汇总,相互交流,寻求解决途径)

3.教师适当应到,视情况不同做些提示

4.说干就干(我们是这样去做的„„)

5.将自己参加此次活动的经历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做一张安全小报;用小品的形式为大家表演有关安全生产、安全用电、安全用气„„节目,利用班队会进行评比

十月:爱国主义活动月

主题:爱祖国,从行为规范做起

高段德育主题:学好本领,保卫祖国

课程建议:

围绕国防教育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课程目标 :

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国热情。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课程实施:

同学们,今年的国庆大阅兵你一定看了吧。阅兵仪式上战士们整齐的步伐,矫健的身姿,还有那一队队整齐行进的战车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可知道战士们为了那一刻所付出的艰辛吗?

实践活动:

1.观看录像《走进阅兵村》

大致内容:先进人物事迹故事、战士苦练基本功„„

2.“七嘴八舌”

看过以后同学之间交流感受,然后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3.“有感而发”

结合自己的观后感,每一位同学在班级内做一分钟发言,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

1.“说到做到”

将自己的发言稿贴在班级文化墙上,时刻警示自己,大家共同监督

(每一项活动都可以邀请特教小伙伴参与,处处体现全纳理念)

十一月:爱科学月

主题:快乐童年,健康成长

德育主题: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未来

课程建议:

可以围绕科技活动月活动,开展“绿色校园我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征集等活动,让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这样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孩子的心,培养他们爱校、护校、建校的积极热情。

课程目标 :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情。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丰富体验,培养探索、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实施: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很难想象一个科技落后的民族将怎样屹立在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

实践活动:

1.“身临其境”

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科技馆。活动前期准备:分组,4人一组或者每4名普教同学带领1名特教小伙伴。器材准备:照相机、记录本、笔„„

2.“共同分享”

说说你对哪项作品印象最深?你觉得哪些装置可以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你觉得那些装置还可以做进一步改进?

3.“说干就干”

同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项装置改进或者科技小发明;撰写科学小论文;动手,用科技美化校园,用科技改善生活„„

十二月:艺术活动月

主题:素质舞台,快乐成长

德育主题:有法保护,我们不再害怕。

课程建议:

可以围绕 “怎样进行自我保护”积极开展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案例中明辨是非,掌握自护的本领,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宣传。

课程目标 :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情。

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丰富体验,培养探索、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程实施:

说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你一定还记得小时候玩的各种游戏吧?试想一下,如果在玩游戏的过程当中有人不遵守规则你心里会怎么想呢?这样的游戏好玩吗?答案不言而喻,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事事都有规则的约束,当然,规则不仅仅是约束,有时候更是一种保障。不信你看„„

1.共同观看“普法系列宣传片”

大致内容:违法乱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危害展示各种案例(禁毒宣传片、妇女儿童保护法宣传片、社会治安条例)

2.小组内相互交流,谈谈感受

3.找找身边相关事

我们身边有类似事件发生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办?

4.我来为他支个招

对于大家提出的突出案例放在班上共同讨论

5.我为普法出把力

德育课程的现状 篇3

关键词:德育课程;现状;“双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140-01

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总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教师是兼职,要是统计教师的数量,全市任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队伍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当进行教研活动时,却只有二三十个人参与;在学校很多兼职的教师会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挪做他用,因此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上好德育课程,培养一支过硬的德育课程,教师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本学科不是主课,不被重视;教师兼职多,投入教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难以保证;学校安排教师时,总是把学校中所谓最不行的教师安排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很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没有信心和干劲;每年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总是频繁地调换,给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都带来很多问题。诸多原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小学德育课程教师队伍不容乐观,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结合我市的教学实际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本人从做教研员开始就本着这样一个原则,以自己的努力和责任感赢得教师的信任,以自身教研水平帮助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教师的认可,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从而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1“双赢”的理念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在做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教师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身任务多了,就会认为是学校在给自己加负担,教研员在给自己找麻烦;有的学校也认为教研活动的开展只是发展了教师,对学校来说这样的教师难管理了,于是有的会不积极地支持教师参与活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先以“双赢”的理念和学校领导及教师本人进行交流。

记得几年前,当我刚听龙门小学杨明老师的课时,她刚出校门,还不知道怎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有效的教学,课堂呈现的还是新手教师的生硬与稚嫩。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她的一些优点:声音甜美、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有虚心求教的态度等。课后,我和校长及教师进行了交流: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对任教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想法?学校在人员安排及学校发展上有什么考虑?是否能够保证坚持几年坐下来研究教学?交流源于我的双赢理论:我告诉他们,教研工作是我的本职,完成底线的工作量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任何一位教师讲研究课我们都会认真指导,可以说完成工作是我的一个基本需求;同时在讲研究课的研究过程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应该说是于教师最有利的事情,那么学校的作用就在于教师的发展势必得益于学校的支持,反过来,好教師也可以成就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我的一番话把校长和教师的心,事实就是这样,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它所带来的收益是多角度、多种层面的。有了良好的沟通,就获得了学校支持;有了良好的沟通,激发教师愿意发展的自身动力,为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2“努力就有机会”促教师研究教学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是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的,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会有机会。为了鼓励教师、锻炼教师,我给教师搭建了不同的平台促进教师的发展。

抓住机会给教师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有了积累之后得到认可后才能获得的。随着教师的发展,我会结合市区教研工作安排,把任务传达给教师,然后请他们自主认领,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例如:在课题中期汇报会上展示了卢艳焱老师讲的《爱护五官》一课,在送课进山活动中展示了杨明讲的《找秋天》一课,在远程教育设备实验活动中,卢艳焱和吕建华讲了《学会分享更快乐》一课。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准备的过程就是研究和提高的过程,一批教师的成长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势。应该说,这既源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给了教师努力的空间,使他们看到了努力就有机会,努力就可以得到专业的发展。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esent Situation

Meng Guangshan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lways presents this kind of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is many teachers is the concurrent job,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 whole city teacher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s teacher troop digit is huge, but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activity truly actually very little,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troop is unoptimistic. How to change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德育课程 篇4

一、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

新德育课程坚守生活德育理论, 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训练, 摒弃了“由道德知识和理论所设置的框框”[1], 作业的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 即在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又不忽视对生活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例如《我的好习惯》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 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 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 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 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 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就可以在“成长树”上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 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又如教学《让诚信伴着我》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一课, 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有一次乘船渡江, 天气突变, 此时风大浪涌, 险象环生。船夫说, 请你丢弃一个背囊, 减轻船的载重, 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 那个也不愿丢, 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 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的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 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 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个学生抢着说:“我会丢掉‘荣誉’, 因为只要‘诚信’不丢, ‘荣誉’还会再获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 按照教学目标的取向, 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 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上述例子说明了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让作业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更好, 更有意义和价值。[2]

二、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换

作业选择什么内容, 直接关系着能否最佳地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论德育的主导下, 德育课程的作业内容, 要引领学生由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因为生活论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3]而作业, 作为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无疑也应围绕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而运筹。

1.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不同, 它所关注的不只是生活的事实,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 “在生活的关注中, 关注者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 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4]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作业的内容, 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 而且要能牵引、触动和引发学生的情感、愿望和体验。例如教学《善待他人》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一课, 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 小晶玩得很勉强, 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 可能是因为肚子痛, 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诉苦,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 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类似这样的作业, 无疑有助于引领学生敞开心灵, 倾注真情去关注生活。

2.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反思生活

“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 “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 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正是在反思中“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5]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反思性作业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 是致力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 《拥有好心情》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一课设计的作业:

自我反思:我曾为_____事生气, 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 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 假如我这样想____就不会生气了。

反思性作业, 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 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 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弘扬道德的品德, 摒弃非道德的因素, 从而提升道德境界。

3.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改变生活

鲁洁教授说:要改变或改善生活, “除了要有相应思想为指导外,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性的活动, 实际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关系。道德学习在这个环节的主题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6]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应当更多地设计和安排感性的实践性作业。例如, 教学《我也有爱》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 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 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 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 听听他们的感受。显而易见,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道实践性作业, 从而“改变了现实境遇, 现实关系”, 强化了亲情, 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

所谓作业节点, 是指教学中的作业时间点与优化学生学、改善教师教的关系。按照教学论基本原理和生活德育理论的要求, 德育课程作业的节点, 应是多时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这是因为德育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倡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倡导先学后教, 努力实现少教多学。作业, 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工具, 理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在课首、课中和课尾各个节点上, 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化学生的“学”和改善教师的“教”的功效。

1. 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 作业与洞悉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课首作业节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 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 把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有利于教学在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总之, 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将作业活动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 让学生边学边练, 学练结合, 寓学于练, 以练助学, 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 成为深化思维、开拓思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契机, 成为通向教学目标达成的“铺路石”。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主要是引领学生把学与思、学与做、学与用有机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的自主作业、主动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反馈、精妙引导相互融合、彼此互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不断拓展、深化的“脚手架”, 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工具。

3. 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中的一个套环, 将学生已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 与他们在课外、校外的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运筹的思路不外乎四条: (1) 围绕课内活动内容, 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的信息, 以扩大视野; (2) 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 (3) 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延伸到课外去, 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 (4) 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印证。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 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 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 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 将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 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外化和彰显。

综上所述, 德育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 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优化教师教学素养也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3 (3) :9-16, 37.

德育课程教案3 篇5

授课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难免的,不同的态度对待挫折将成就不同的人生;要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整心态,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挫折。教学难点:将科学的方法转化为内心的动力。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表演、谈话相结合 板书设计:

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面前也从容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二、挫折面前不同的态度成就不同的人生

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投影Ⅰ,《体验挫折》

‚假如你失去双手,请用嘴在白纸上写下‘我’字。‛请简单谈谈你写字的感受。

[学生充分体验后说出自己感受] 投影Ⅱ,《无臂大学生王争的故事》 [学生思考讨论](1)他会用嘴写字,用脚做事的能力是天生的吗?(2)王争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取了一种怎样的态度?

(3)假如王争屈服于‚失去双臂‛的困难、挫折,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 王争会用嘴写字,用脚做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他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采用积极的态度,成就了他的大学梦,他是生活的强者;假如王争屈服于‚失去双臂‛的困难、挫折,他的人生将是另一种情景,他将是生活的弱者。

二、新课教学 投影Ⅲ

(一)人生难免有挫折

(二)挫折面前不同的态度成就不同的人生

积极进取、挑战---磨练意志、增长智慧、战胜挫折、发展能力---生活的强者(成功)

消极逃避、屈服----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生活的弱者(失败)投影Ⅳ 倾听 [战胜挫折,我有办法] 投影Ⅴ 讨论 [他们战胜挫折用的是什么方法?] [ 教师总结] 战胜挫折要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要有正确的心态。投影Ⅵ 《

三、如何积极应对挫折?》

三、学以致用

投影Ⅶ、Ⅷ、Ⅸ [送温暖,出点子] 表演‚小涛倒霉的一天……‛

四、说说今天这节课的收获

五、齐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生命的力量。教学反思:

走出德育课程实施的窠臼 篇6

1.人文性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心学生的习惯养成,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成为了新课标的主旋律。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德育要与时俱进,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情感,同时需要发展和呵护的人。人本思想是社會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德育思想发展的自然归宿。有些教师喜爱说教,以成人的思想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不去考虑孩子的实际心智发育情况和认知水平,不去考虑孩子在不同的价值观面前的困惑和无助,只是一厢情愿地由外而内地灌输,而不是由内而外地引导、指导,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无效。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其人文性,认识到学生是独立、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发展,用科学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方法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可持续发展、具有和谐人格的新世纪人才。

2.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反过来说,教育也是生活。生活既是教育的源泉,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脱离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十分严重,其直接危害就是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唯我独尊、思源枯竭、创造性不足。所以,把孩子从课堂引向生活,是教育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和科学渠道。近年来,我市在德育工作中开展了“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就是德育生活化的具体体现。活动中,孩子们在善念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渐孕育出善根,善行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个别行为逐渐固化为一种习惯时,就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这种“不教而教”的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的本质体现。

3.开放性

如今,中国已进入一个多元价值时代,不同的价值观,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扬弃、吸纳,才能形成适合未来中国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而学校德育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这个重要使命。只有给孩子一个开放性环境,让孩子呼吸不同的空气,感受不同的文化,他们才能甄别出是非、黑白、美丑、对错,才能有开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人,才能反观、反省自己。新课标的开放性是与时代同步的,是与时代精神一脉相承的。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下,中国新生代的性格将更具有包容性,眼界将更加开阔,步伐也将更加豪迈。

4.活动性

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最好的德育课就是活动课,通过课堂活动、课外活动让孩子在参与生活、参与劳动、参与社会实践中动手、动脑、动情。有些学生把《锄禾》一诗背得滚瓜烂熟,却还照样扔馒头、倒饭菜,为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背得再熟,甚至表演得栩栩如生,不如让学生亲自到田地里锄一个小时草。这就是真教育和假教育的区别。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探索出一种实效性较强的德育活动课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使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分享,从而形成了很好的教育气场。在我看来,德育活动课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的,其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总之,德育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中人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四个思想特征的精神实质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将之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行为。

责任编辑/苗 培

德育课程 篇7

一、德育课程理念的改革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德育甚至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过有德性的生活。德性是“内得于己, 外得于人”的人性之“善”, 是从“品德”锻造“美德”的历程, 直至能够“具有理解、内化与践履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秉性、气质和能力”[1]。这种秉性和能力的内在统一形成个体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 使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内化于个体的本性之中, 成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特性, 从而使外在的规范成为内心的准则, 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对于德性的培养, 传统的德育课程沿袭普通知识教育的模式, 属于“传递—接受”式的知性德育。它把德育课程简单化为德育知识的教育, 因而把道德知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知识作为外在的客体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经历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再到考试答题再现知识的过程, 其习得、评价的过程全部以书本知识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内部进行, 基本等同于智育课程的一般模式。

知性德育的效果如何?从品德的心理结构看, 个体的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其中, 道德认知是人们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基础, 但个体品德的真正形成一定是在相应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在道德意志的调控下, 最终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知性德育的优势就在于, 通过课堂教学对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 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并能在纸质考试中获取高分。然而, 道德认知的提高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局部目标, 学生通过灌输、牢记德育教条并不会必然地增强其道德情感, 进而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道德行为。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出于对纯粹知识灌输的知性德育形式的反感, 表现出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所以, 知性德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其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效的德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2]。道德本来就是与生活一体的, 无论从其产生还是现实的存在来看, 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的, 可以说, 道德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学生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规范的习得过程, 反之, 德育的过程就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有道德的”生活中。生活德育的理念, 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是契合的,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因此, 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理念的转变, 关涉德育目标的转变:从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伦理学家”转变为有德行的人, 过有德性的生活。

二、德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在2005年4月制定发行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 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 科学设置德育课程,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整合、深化了90年代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内容, 成为新世纪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的《意见》明确了“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了德育作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项内容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 德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德育的五项内容及目标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内容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内容和活动, 例如诚实、守信、勇敢、坚韧、自尊、自信;涉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活动, 诸如生活自理、自觉学习和作业、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道德教育的内容:1.中华传统美德部分, 包括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团结友爱等;2.良好的日常生活品德部分, 指讲究文明礼貌、讲究个人卫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合理消费等;3.制度生活品德部分, 含勤奋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专心踏实的学习态度, 形成社会公德的意识和习惯, 等等。

法制教育的内容:这是归属制度生活德育的内容, 主要是了解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等, 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规则等。

思想教育的内容:“五爱”———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 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集体生活的规范和技能, 团结、谦让、互助、合作的品质;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公民教育, 具体内容包含国旗、国徽、国歌、国家版图等常识;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尊重民族习惯和不同国家文化, 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4]。

三、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

生活德育的教学形式是生动的、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看到, 生活德育不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内, 更应贯穿于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人们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学习道德的, 德育的场所在于学校, 也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生活德育是实践性的德育, 贯穿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在学校特定时间的德育课程教学中, 是以综合的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的。生活德育不同于知性德育, 它不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学习, 而是要将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 让学生一边经历一边学习。

生活德育的教学是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知性德育仅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掌握, 是孤立的、情感无涉的, 也是枯燥的, 干巴巴的;生活德育的教学强调个体在“有道德的生活中, 认识社会道德, 体验道德生活, 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6], 德育过程中的这些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是真实可感的, 可以抵达人的心灵的, 因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促进个体内在精神成长的。道德教育只有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 才能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结合起来, 才会有心灵的震撼, 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从而不仅理解价值, 而且体验价值, 力行价值, 最终贯彻落实到人的行为。

除了宏大的生活场景, 创设特定情境在生活德育中显得很有意义。所谓道德情境就是包含一定道德寓意的情景, 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 就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激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以下几种道德情境[7]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更突出。

1. 体验情境。

这种情境较为隐蔽, 学生能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它们通常是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学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情境, 或者是一些与“做”有关的情境性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创设了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亲身体验到不同说话方式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学生对比、讨论, 明确了怎样才算是说真话, 会说话。然后在具体情境中再应用、再感受, 这样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

2. 道德两难情境。

这种情境中含有两条或多条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的道德规范。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 冲突的交往及包含冲突的生活情境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例如发现好朋友考试舞弊或者做错事, 该不该揭发?这些困惑正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内化情感体验, 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3. 体谅情境。

这种情境最早在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的研究中提及。这种情境通常包含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 最适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让学生学会体谅, 则先让其感受被体谅的温暖, 懂得由己及人, 进而主动地体谅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

四、结语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个体品德的发展在15岁左右已经基本定型, 中小学阶段的品德发展正是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奠基的时期, 此阶段的德育实效性不仅显著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 而且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金华作为有着优厚道德传统和资源的善美之城, 更应该重视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 改革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为社会培养众多有道德的接班人, 使得地区美德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为建设最美的金华提供强大的精神屏障。

摘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 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强调创设多种情境, 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小学课程改革,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蔻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 2006, (6) .

[2]唐汉卫.试论生活道德教育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4) :56.

[3]林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11, (4) :28.

[4]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 (第三卷) , 2008, (8) .

[5]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 2003, (1) , 50.

[6]高德胜.论现代知性道德与生活的割裂[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4) .

构建“博·雅”德育课程 篇8

一、关于德育课程的思考

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有序性、实效性, 我们借鉴学科课程化的方式, 使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零散的、理论化的、抽象的德育规范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进一步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诸方面的力量, 不断创设开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德育文化环境, 进一步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

那么, 我校德育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课程呢?我们认为, 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来看, “博·雅”德育课程属于学校课程, 必须增强课程对学校的适应性。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分类来看, 学校德育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发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属综合实践活动。因此, 德育课程应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应注重过程体验,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应注重和谐发展,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和体验, 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于是,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地方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的综合背景下, 我们尝试构建“博·雅”德育课程系统。

二、“博·雅”德育课程的实践

1.目标

从政策层面上分析, 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主要是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力求把高中办出特色。以此为依据, 现阶段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第一目标倾向———为学校发展定位, 已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共识。我校德育课程也不例外, 它与学校传统一脉相承, 源于我校学生, 实践于我校学生, 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有我校的“胎印”, 承载着学校“培养‘博·雅’的内外兼修、秀外慧中现代女性”的育人目标。

2.内容

为落实“博学多思, 自律奋进;文明达观, 自然优雅”的育人目标, 除了学科课程的学习之外, 我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仪式、纪念日、社团、学习管理和生活管理模式等进行了梳理, 从“博学多思”、“自律奋进”、“文明达观”、“自然优雅”四个领域入手, 形成以学生个体实施为特征的、全面的、可选择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共4个领域50类课程。

(1) 博学多思领域

设置活动课程。通过课程管理的形式, 挖掘活动教育功能, 开设“时政类课程———新闻联播”、“文体类课程———艺术节”、“文体类课程———两操一课”、“文体类课程———体育节”、“人文类课程——春游”、“实践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创新大赛”等10门德育选修课程。

设置社团课程。以“钟惠运动社”、“新蕾文学社”、“花蕾合唱团”、“舞动青春舞蹈队”、“雅韵吟诵社”、“刀光墨影篆刻社”、“青春魅力健美操队”、“模拟联合国”、“意林记者团”等十大社团为依托, 开设10门德育选修课程。

(2) 自律奋进领域

设置主题课程。开设“入学教育”、“国防教育”, 以及“节日课程”、“仪式课程”等5门德育选修课程。

设置自主课程。通过“我的成长足迹”必修德育课程, 设计积极评价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追求, 并养成积极反思的良好习惯, 实现自主管理。

(3) 文明达观领域

设置双语课程。开设“英语口语”、“女中日语”、“英语影视”等5门德育选修课程。

设置专家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 开设“女中国学”、“女中讲坛”等为平台的10门专题德育选修课程。

(4) 自然优雅领域

设置女性课程。结合女中特色和教师实际, 以培养“博·雅”的优秀女生为课程目标, 开设“女生自我保护”、“女生生涯规划”、“女生与美”、“百年女中”、“女中生活”、“女生礼仪”、“女生心理”、“女生形体”、“女生生理”等10门“女性成才”德育必修课程。

3.实施

课程的实施必须与课程体系的思想一致。在每周、每学期有限的课时里, 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的前提下, 必须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科学、整体安排, 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 与构建个性发展、过程体验、和谐发展的“博·雅”综合实践课程体系的思想衔接, 我们把课程分为校本必修、校本选修两类, 并根据这两类课程的特点, 实行了轮换制和课余制两种学制。

校本必修课程采用轮换制来实施, 就是以相同年级的4个教学班为一个单元, 每个教学班每周用1个课时作为校本必修上课时间, 在第一门课程上了2~3周以后, 又换成第二门课程, 第二门课程上了2~3周以后, 又换为第三门课程, 依次轮换, 直至所有选修课程完成。最后, 留出一周的时间由第一次上课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以下是一学期校本选修课程的安排。

校本选修课程在课余时间实施。结合我校学生来自全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实际和我校属寄宿制学校的特点, 我们充分利用课后、晚自习、周末等课余时间实施校本选修课程。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4.评价

评价是保证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 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 评价是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博·雅”德育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 促进课程不断完善, 关注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合作精神、主体参与等方面。如《纪念刘和珍君》微电影课程过程性评价, 共7个项目, 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语音语调、语言流程、表演、小组合作、设备使用等内容。其中表演、小组合作、设备使用所占的权重最高。

“博·雅”德育课程也注重终结性评价。仍以《纪念刘和珍君》微电影课程终结性评价为例, 我们通过搭建展示平台, 首先通过电影发布会的形式进行简单介绍, 再通过微电影展播进行评比奖励。

5.反思

学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无限的, 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应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接纳并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 把学校育人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发、设计相应的课程, 帮助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个性、特长发展上来,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时间且有空间像小树一样自然地生长。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 要杜绝“课程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装”的偏差。既然是课程, 就必须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 并通过课程计划 (教学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予以呈现。在实践中体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稳定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系统性与可接受性相统一。

德育课程 篇9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与德育 篇10

一、新思考

思考一:民主意识的增强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变得空前地强烈, 他们要求自己和教师在精神上应当是平等的。因而, 对教师自律的要求也变得空前地强烈。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因而教师就要做好表率作用, 加强学习,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勤奋耕耘, 以身立教, 钻研, 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

思考二:个性的张扬, 使得现在的学生很难接受批评。教师要耐心、细致, 尤其是班主任, 要调整心态, 要学会宽容、忍让,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个别学生的问题一定要单独谈, 切忌当众批评。批评时最好把表扬放在前面, 而后指出缺点, 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也升华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思考三: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 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 培养职业技能, 提高专业水平, 这里指的专业水平不仅指学科水平, 还指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 用自己的博学赢得学生的信任。

思考四: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渗透到学校, 学生强烈需要得到关心、爱护。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爱心去教育, 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 对学生施之以爱, 晓之以理, 动情以理, 导之以行,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 做到“心中有人”。

因此, 面对日益发展的道德教育情况, 教师一定要研究道德教育策略, 走出道德教育的困境。新课程改革主张鼓励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张扬个性, 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以放弃教育批评的功能和手段为代价, 需要有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通过理性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 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 我们需要提高从事教育职业的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的行为品质修养, 制定出德育教育策略以解决现实问题。

二、新策略

策略一: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获得学生尊重, 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思考自己有哪些品质值得学生尊重。道德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

策略二:教学是教师职业的生命, 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常常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是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将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策略三:习惯造就品行,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道德教育成功的保证。德育工作不仅从讲大道理入手, 更多的是要从生活的小事抓起, 从他们的衣着、发式、妆饰、坐姿、言语等细小的方面入手, 用生活的事例、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 多从正面讲清道理。

策略四:了解学生的秉性爱好,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学生同步成长, 不仅仅是指在教学的层面, 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都有必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德育教育还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 并激励学生去实现, 也促进教师去思考实践。如我班一个同学是个很有主见且头脑非常聪明的学生, 在同学中很有影响, 当然淘气的事情也离不开他。这样的孩子就要在班上大力表扬, 正面引导, 他会因为面子把各种事情做好, 他是我班纪律委, 晚自习从不让老师操心, 学习成绩也进步很快。

策略五:要研究批评学生的方法。时刻想到要为改变学生留有空间, 寻找转变学生的契机, 当下不能解决的就不妨等待下一次机会, 心急是做思想工作的大忌;性格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不能手段单一, 要找到因人而宜的对策。批评的艺术实际上就是交往的艺术, 要让批评成为相互交往交流的方式之一。

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石, 其根本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够自我发展的人。而特教学校的受教育者是各类残障学生, 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障碍因素, 给特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也造成众多特教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呈现出“重管理、轻培育”的现象。但一味的管理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也不符合教育基本精神, 只有真正开展好“以人为本”的育人工作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稳定推进, 而人格健全教育应是特教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一、人格健全工作对特教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对任何一种教育来说, 培养的对象是有知识或技能的人, 而不是人的知识或技能。对受教育者, 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来说, 成才的前提是首先要“成人”, 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如果受教育者存在人格障碍, 那么他所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会给自己、他人甚至社会带来危害。

健全人格的标准, 表象上是各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自尊、自强、热爱生活等, 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要学会做一个社会中的人。公认的健全人格的高层次表现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主动奉献社会。为此, 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应通过必要的人格健全教育渐次达到适应社会的总目标,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基础。

而特教学校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缺陷, 其人格缺陷尤其明显, 最主要的表现是:焦虑与自卑、自私与狭隘、孤独与敏感等表现。这些缺陷一方面影响残障学生的个人成长, 另一方面对残障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与发展产生巨大的障碍。特别是残障人群往往不能融入社会, 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交圈子, 以圈内的价值观、世界观来看待社会。所以特教学校的人格健全培育工作更是成为其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点。

二、特教学校如何开展人格健全工作

特教学校开展学生人格健全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心理康复是基础手段, 主题活动是有针对性的培育, 社会适应是重要的组成, 辅助措施也同样不可缺失。残障学生由于身体障碍造成缺乏与健全人的平等性的心理状态, 从而出现人格变化, 所以只有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才能使其逐步奠定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特教学校开展心理康复的具体形式应包括专业课程、环境保障、心理辅导、加强心理文化建设等。

专业课程指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康复课程。为了确保教学效果, 除了要有专业的师资外, 还要设置专业的教室、教材、教具等设备设施, 同时要确保规范、专业化的管理, 从而通过课堂主渠道进行必要的直接康复, 要避免把心理康复当作可有可无的“调剂性”课程来实施。心理康复还要有良好的环境保障, 包括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 特教学校要建立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 促进残障学生良好的自我成长, 要充分利用其群体亲和力强的特点开展自我补偿工作。此外, 还要做好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建工作, 特殊学校要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进行必要的社会培训, 争取在康复、就业、扶残等方面得到社会支持, 形成对残疾人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 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康复还要进行重要的心理辅导, 包括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

策略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注意过程, 让学生学会评价与反思, 合理规划高中人生。新课程评价重心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即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 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 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 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德育课程 篇11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秉承“尊重生命成长,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恪守“在快乐中成长,在幸福中绽放”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打造幸福、快乐成长的摇篮。在德育工作中有效地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战略,制定了《宁阳县实验小学五年一贯制德育整体规划》,构建了小学阶段连贯制“星级式”德育课程评价体系,放长视角、拓宽范围,使德育工作更具连续性、目的性,力求达到“1+1>2”的目的,并突破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瓶颈,扎实提高学校德育育人的品质。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正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进行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对活动更重视了?如在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学实验嘉年华”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我校的5位同学获得2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他们均获得了学校一定数量的笑脸章的奖励。其中五(1)中队的郭书宇同学获得高年级物理组金奖,学校德育处根据方案要求,奖励他3个笑脸章,他也被评为了“班级阳光少年”。当然,这只是学校激励评价的一个缩影。在激励性评价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树立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营造了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幸福教书育人的氛围。

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这一理念引领下的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正向教育,是在学生做之前就明确应该怎样做,而不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再让他改正,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育,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这种评价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自己的优点上,从而自觉带动缺点和不足的改正。这样使优点得到发扬光大,缺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弥补。这种“递进式”的激励性评价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目的。它使学校德育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提高了学校德育的整体质量,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德育课程 篇12

关键词:德育课程,美育教育,实践课程

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教学的推进和实施有以下几点主要目标:不断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班(队)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等,推进现代思政理论课德育实践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改革思政德育实践课程内容与方法,构建学段衔接的思政德育实践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探索全科育人的有效途径,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探索科学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呢?

一、德育美育互牵手,春风化雨感礼仪

(一)行为实践课程———奏响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交响曲

让学生在校三年,好行为好实践陪伴一生,让好习惯好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子的成长。

1. 以自主印制的《十好大学生手册》为依托的班会小课程,在讲析与评价中,培养“把己管好”的和雅学生养成规范;

以行走礼仪、着装礼仪、就餐礼仪等为主题的校园学生会为载体的思政大德育实践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寻找正心致和的正能量,培养和雅的大学生。

2. 带动致“群体乐美”:

学习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潜能学生共同提高班级成绩;纪律乐美,最美学生携手纪律管理区让规范成为习惯;卫生乐美,最美学生携手教师参与学校卫生管理;生活乐美,最美学生携手身边弱寡美德传递社区。

(二)互相协作———你追我赶,力争上游

1. 采用分管主任每月一荐、教师每月一学,每月一得的形式督促教师提升师德师风,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2. 学期末师德考核,团队内老师互相帮助,牵手前行。师德建设以优促优,青年标兵、道德模范标兵做好道德引领。

(三)最美家校———唱响家校和谐沟通协奏曲

1. 优秀群体带动——最美家长评选

家长群体带动性强,影响力大,有优秀家长作引领,家校活动开展也会更有指导性。最美家长评选根据家长对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支持度来进行量化,鼓励和带动一部分优秀家长通过家委会的形式参与到管理中。

2. 搭建一个平台——最美家校情

全员参与,家校携手,活动多样,感恩渗透,形成合力,我们正以加倍的勤奋和创新的思维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厚积薄发、亮点纷呈,彰显“德育牵手美育”的无穷魅力。

二、德育美育互促进,细化德育渗透

(一)健全基础课程,主渠道引领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师生关系、教学环境等要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启迪,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充分体现德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夯实拓展课程,全方位影响

1. 理论类、实践类课程———以人为本

这两类课程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努力开发学科德育资源来增加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并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及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

2. 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活动形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可以组织春秋游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影视活动观摩系列活动、福利院活动系列或者民防教育活动等。

3.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落实

(三)课程研究专题化,实践效果最优化

在教学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突出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

三、美育渗透,展现德育功能

展开德育的艺术之翼,通过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效应,增强德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1.我校国画书法单独开课,定期为师生培训指导,通过开展欣赏、实践、讨论课等活动,将求真向善尚美深入学生心中。

2.充分利用课间,以球健身———健康向美

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润德启智、尚美炼美。在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着力推广太极扇。全校人手一扇、人手一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排球垫球、运球、传球、控球技术,成立梦之队排球社团,编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项目特点的排球校本课程《快乐足球》;乒乓球、篮球、排球各展风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的思想教育。

3.艺术教师主体性,成长引领———和乐逐美

德育功能的实现与教师的主体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素质修养,还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关键就是一个“德”字。

德育和美育共牵手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处不在,活跃在校园里,活跃在教室里,活跃在师生和家长的言谈与行动中。学校才能培养有干劲、有活力的教师,塑造有发展、有未来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亚平.整合资源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J].中国教育报,2005(9).

上一篇:护士长素质和管理艺术下一篇:质量是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