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德育课程

2024-05-12

区德育课程(共8篇)

区德育课程 篇1

西青区十二五德育课题系列研究活动

一、相关信息的上传:

各实验校的课题研究中,总会学习、交流、比赛、展示等环节,研究人员认为可以拿来分享或展示的活动,实验校所记录研究经验等信息,要及时上传德育科。德育科将视情况安排区内交流活动,此间实验校可以得到相应的评价、指导,德育科也将争取向市总课题组推荐,并作为评优的依据。要求各实验校每学期要上传至少一个信息,包括计划(设计方案)、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

二、德育课题研究档案检查要求

为促进我区德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推进各课题校研究计划的实施,让德育课题研究的过程更加真实有效,根据前期德育课题培训的相关要求,今年下半年9月份,要对实验校的课题研究档案进行全面的检查,也作为结题评优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一)内容参考:

1.课题立项表(申请书),市、区关于课题研究的要求(上级文件)

2.研究计划及实施(组织机构、分工职责、实验步骤、机制等)

3.相关活动记录,按照每个成员负责项目记录(校内交流研讨、读书学习、班级年级等集体展示、负责人的工作情况等)

4.阶段总结及改进等

5.照片或视频资料

6.成果(相关论文、个案、经验、文集等,获奖情况,影响力等)

(二)格式要求:1各项内容要编写页码,序号;2整理目录

三、德育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评选活动

征集活动要求:

1、各实验校先期开展征集活动,课题相关的班主任须人人交稿,鼓励独创,也可以合作(只表彰第一作者);在此基础上实验校推出4篇。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忌空泛理论的学习感想或只陈述事实,忌理论和实际两层皮。

3、须真人真事,人物用化名;正文字数1500字以上。

4、交稿时间:5月12日为最后交稿时间

5、各实验校要组织动员布置征集活动,并将实施情况总结一并上传,包括评选推荐故事文字、照片、视频等。上传至西青德育科邮箱

附一:故事或案例电子稿行文及格式要求:

题目:小二号字 宋体

▲×××单位或×××姓名:小三号,仿宋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字。

▲二级至五级标题:均为仿宋体,三号字,加粗。

▲正文:仿宋体,三号字,行间距1.5倍

▲页边距:左28厘米,右26厘米,A4纸张,注明页码并居中。

▲落款时间统一用汉字。

例:二○○九年二月二十四日,位于文章结尾后,空2行至4行右下角处。

区德育课程 篇2

以绍兴市柯桥区越崎中学而言, 学生大多数来自绍兴欠发达的山区。这些山里孩子质朴、憨厚, 但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背负着父辈们“跳出农门, 走出大山”的殷切期望, 使得他们除了课本之外, 接触的课外优秀书籍相对较少。因此, 利用优秀的书籍引导他们汲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并在读书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越崎中学作为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 其图书馆藏书丰富, 设施完备, 服务周到, 使得通过图书馆对学生进行德育成为可能。事实上, 通过近几年的图书馆管理实践,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学校图书馆在德育工作中的无形力量, 其育人功能是多方面的。

一、以优雅的环境熏陶人

在这个被许多人认为浮躁有余、清净不足的时代里, 图书馆无疑是一处清净人心的好地方。特别是现在的高中生, 承受的功课压力以及其他心理压力较大, 因此更需要有一个放松心情的好地方。图书馆优美的环境不仅能让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气息的熏陶, 而且能激发中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道德风尚。所以, 图书馆要处处从读者角度出发, 无论是馆外环境还是馆内环境, 都要充分体现出一种环境上的人文关怀。在外观上, 我们尽量做到洁净典雅、庄严肃穆, 使馆舍周围的花草树木、露天桌椅都成为读者调节心情、消除疲劳的载体。在馆内的设置上, 我们一方面利用板报、宣传栏, 宣传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 搞一些专题书刊、资料、图片、画册的展出等;另一方面, 以方便读者的借阅为前提, 在大厅建立布局指示图或设置触摸式指示屏, 以便读者尽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庄重典雅、浓郁和谐、美观自然的建筑环境, 舒适宁静的阅读氛围, 丰富的信息资源, 对学生的心智塑造可以起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以周到的服务感染人

在服务上, 我们深怀“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读者第一”的宗旨。心理学研究显示:强烈的关心、爱心、热心和耐心, 乐于与学生交往, 这是基于责任心而产生的对学生的深沉情感, 而这种情感也会深深地感染学生, 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服务态度

我们努力做到亲切、热情、友好、灵活地对待读者, 使读者对图书馆有亲切感。例如, 把那些要求读者无条件服从的命令式警示语, 如“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地吐痰”“肃静”等, 改为“安静的环境需要你我共同创建”等温馨的提示语。在我们图书馆, 每天借书、阅读的学生不下200人次, 对于学生在不经意地走动和议论中发出的声音, 我们总是“和风细雨”地进行管理, 而不是大声呵斥学生;对于学生在查找过程中不经意出现的“乱架”情况, 我们总是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利用“代书板”。

(二) 服务形式

一是搞好新生“借阅流程”培训。我们将日常的借阅、归还图书的流程拍摄成录像, 在每学年初播放给新生观看。形象、生动地介绍流程的过程, 使新生对图书馆的借阅流通管理形成一个具体的认识, 既方便了学生, 又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二是推行“首问责任制”。最先接受读者咨询或请求的馆员作为首问负责人, 负责解答读者提出的咨询, 或指引读者到相关部门解决各类问题, 直到读者满意为止。我们努力做到“首问必答, 首问必释, 首问必果”, 要求馆员在思想上尊重读者、感情上贴近读者、行动上深入读者。

(三) 服务效能

我们力求创新, 以适应网络化时代对图书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及时变手工操作为电脑管理, 将藏书目录输入电脑, 让读者通过电脑检索目录查阅文献资料, 办理借阅登记手续, 快速简捷,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学生。

三、以优秀的书籍塑造人

丰富翔实的史料, 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比起空洞的、缺乏实例的说教, 有着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使学生“爱读优秀书籍, 争做优秀学生”, 是图书管理员的职责和光荣, 也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一) 推荐优秀书籍

我们通过电脑分析学生借阅的数据, 发现当代中学生读书有思想、有品位, 要求也高, 他们不仅读经久不衰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中国文学名著, 也爱读同龄人写的作品和名人作品。调查显示:最受欢迎的是中外名著, 较受欢迎的是科幻、文艺、体育、历史、百科、人物、军事等书籍。我们以此为据, 每周、每月推出最受欢迎书籍前10名的排行榜, 正确引导学生读好书, 把“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专业书刊与教育性强的书刊, 让他们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道德素养和欣赏能力, 使每一本好书都能发挥“生活的镜子”“知识的源泉”和“指路的明灯”的作用。

(二) 营造读书氛围

利用心理学中的“激励效应”, 我们每月一次从电脑中调出班级读书排行榜, 不仅张贴在图书馆门口, 也公布在学校大门口。学生进出校门都以好奇、关注的心理去看, 排名在前的想要继续保持, 排名在后的想要往前靠, 为了班级的排名, 很多学生结伴到图书馆。这样, 我们在数量上增加了读者, 也很好地营造了良好的读书风气。

(三) 指导读书方法

我们定期举办阅读指导专题讲座。一方面由图书馆馆员向学生讲授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提供参考咨询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由科任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学生知识。这使学生在紧张的学科学习之余, 以较高的效率读到了更多的好书。

四、以丰富的活动激励人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和富有成效, 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把指导学生阅读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努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我们从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出发, 主动配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活动。如每年结合重大纪念日和庆祝活动, 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以“青春之歌”“爱我中华”“祖国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专刊评比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又如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肯动脑筋、思维敏捷等优点, 在科任教师的协助下, 我们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问答”“百科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再如结合学生关心的学习和社会的重点及热点问题, 组织各种主题的讨论会、辩论会。这些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鉴别能力。

区德育课程 篇3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性格和个性的良好发展,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在这些活动中,个人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确的判断,即各种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从书本或他人那里所学到,而是个人亲自参与社会、从生活和经验中获得的,是活的知识,因此就是道德知识。学校里的一切课程的教学都是道德教学。道德知识教学应在生活中、通过生活而进行。杜威的理论启示我们,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不可区分。

关 键 词 杜威;活的知识;道德知识;知识德育;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10-0004-05

知识与生活本来是统一的,因为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检验、修正、精确化。知识与生活之间是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的。道德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但是,在我国德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道德知识与生活发生了分离,出现了德育知识化的倾向,德育变成了脱离生活的知识德育。因此,它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们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生活德育应运而生。由此,生活德育成了与知识德育相对立的另一种德育,甚至被当作了真正的德育或者说德育的全部。这样发展下去,生活德育将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总之,德育被区分为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完全是实践与现实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德育本身的需要。真正的、完整的德育,必然内在地包含知识与生活两大要素,知识与生活在其中处于内在有机结合的状态。这是一种怎样的结合、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從杜威的理论中或可窥见一斑。

一、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内在统一性的理论基础

杜威有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基本教育理论、个体道德发展论、伦理学理论等是他关于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基础。

首先,他提出“教育的过程即是生长的过程”,而“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1] 因此,“我们把发展性格作为最高目的”[2],“性格的发展是一切学校工作的目的”[3]。于是,“道德的过程就是经验不断从坏经验转变为好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的过程和道德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4] 。

其次,培养性格、发展个性,不是最终的目的。因为学校、教育是为社会而存在:“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既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5]。

第三,在杜威看来,伦理学是研究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而现实中这样的关系非常复杂,各种关系又是发展变化的。“道德和有关我们和别人的关系的一切行为同样广泛。虽然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我们行为的社会意义,但是所谓道德,潜在地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6] 所以说,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习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第四,基于对生活、教育、道德等的认识,杜威提出了道德教育的概念:“我认为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7],所以,“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8]。总之,“教育上合乎需要的一切目的和价值,它们自身就是合乎道德的。……纪律、自然发展、文化修养、社会效率,这些都是道德的特性——都是教育工作所要促进的一个社会优秀成员的标志”[9] 。

在参与社会生活、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正确的认识、良好的判断,即知识。这样的知识就是道德知识。道德知识是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

二、道德知识的含义

在杜威那里,道德知识有两类:一类是狭义的道德知识,另一类是广义的道德知识。

(一)狭义的道德知识

狭义的道德知识即科学、正确的伦理学理论知识。这种道德知识可以在学校进行直接教学。杜威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针对一些人简单、片面地批判和否定直接道德教学而指出:“如果这种反应仅仅是反对学校里的一切伦理学学科的教学,如果它没有在相反的方面提出如何用正确的道德教学来代替错误的道德教学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将不会受益无穷。如果被正确地理解的话,它是反对虚妄的道德观和错误的伦理学理论的运动。” [10]可见,杜威赞同用正确的伦理学理论进行直接教学。他说:“不管怎样,我希望听从于某种特定的伦理学理论的概念,在我看来,以之为基础的理论似乎完全适于课堂教学;事实上,不但是可教的,而且为任何完全适应环境的课程所不可或缺。”[11]杜威认为,他所理解的这种伦理学“应该从最低年级起就教授这一学科”[12]。

(二)广义的道德知识

杜威虽然曾经高度评价过狭义的道德知识的直接教学,认为“这门科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伦理学教材必须为其他学科提供衡量标准。反之则不然”[13],“我本人并不担心我夸大了伦理学学科的重要性,而且很高兴我几乎言过其实”[14]。但是,杜威论述最多也是最深刻的,还是广义的道德知识的教育问题。下面,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道德知识”即指广义的道德知识。

广义的道德知识,除了狭义的道德知识外,还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是,并非任何自然或社会知识都是道德知识。只有活的知识才是道德知识。杜威指出:“很容易看出知识这个名词用来指两种很不相同的东西,一种是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个人的真知灼见——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检验的信念,一种是第二手的、基本上是使用符号的认识,人们一般相信如此——一种没有生命力的遥远的知识。后面这种知识并不保证行为,它不深刻地影响性格,这是不消说的。但是,如果知识是通过尝试和检验而获得的,就像我们通过尝试和检验而确信糖是甜的而奎宁是苦的一样,那么情况就不同了。”[15]

可见,一种知识是活的,一种知识是死的。死的、书本学来的知识显然缺乏道德性。“如果一个学生仅从和学校课程有关的书本学习知识,而且是为了在被提名时背诵之用,那么这种知识仅能影响某种行为——即在别人要求时,重述别人的话。这种‘知识’对校外生活不会有很大影响”[16],“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以赢得他们对某些活动所给予的认可,或至少给别人得到一种和他们的意见一致的印象,但是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别人的信念”[17]。反之,“通过经验的种种要求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18]。

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掌握和运用活的知识,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杜威认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19],“事实上,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这种知识与冲动和习惯的系统有联系。我们要想把任何已知的事实加以应用,就取决于它的种种联系。一个撬开保险箱的盗贼,他的炸药知识可能和一个化学家的炸药知识在字面上是相同的;但是事实上,这种知识和化学家的知识并不相同,因为这种知识和不同的目的和习惯有联系,因此具有不同的含义”[20]。

鉴于这种实践性的活的知识本身就具有道德性,因此,杜威就把这种知识直接称为道德知识。“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养成社会兴趣,并且授予必需的智慧,使这种兴趣在实践中生效”[21]。因为知识能使人作出理性的、正确的判断,去除了盲目性。当然,“知识亦必时时训练,始能判断”。所以“知识为行为之重要标准,不能养成知识,即是不能养成道德。”[22]

这种事实性的知识怎样会有道德性呢?“因为课程中的各门学科代表社会生活中的各種标准要素,所以它们就是启迪社会价值的工具。如果把学校里的科目仅仅看作学校的科目,掌握这些知识就只有专门的价值。在认识这些科目的社会意义的条件下掌握这些知识,它们就会增加道德兴趣和发展道德卓识”[23] 。

总之,“知识只有在提出被置于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材料的明确形象和概念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或有教育性的” [24]。

三、道德知识教育的根本途径:学科教学

由于道德知识是指一切活的科学知识,因此,道德知识教育的根本途径就是学科教学,即我国通常所谓的学科德育渗透。杜威指出:“知道怎样将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应用于学校工作的教材上,应用于传统上我们称之为学生学习的‘学科’上去,就成了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25]

对于这一“头等重要的问题”,显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好的,实践中经常出现偏向。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实践,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学习间接的知识。这样学到的是死的知识,不是道德知识。于是,智、德分离问题就出现了。杜威对此进行过许多批判:教师如果没有教道德,并不是指他们没有通过专门的道德课去教道德,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性格或他们学校中的气氛和理想、或他们的教学方法、或他们所教的教材不能详细地使智力的成果与品格生动地联合起来,以便使它们成为行为中起作用的力量”[26]。

现实中,学科教学往往是脱离学生道德发展的。“试想象40名儿童全都忙于读同样的书本,而且日复一日地准备和背诵相同的课文,试设想这种过程构成他们工作的绝大部分,试设想从他们在一个课时内能够学到什么以及在一堂口述课内能背出什么这种立场去评估他们的工作。几乎没有机会进行任何社会分工,没有机会让每个儿童完成一点专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可以贡献给共同的储存物的东西,而他又转过来分享别人的产品。全体儿童都被安排恰恰是只做同样的工作,制造同样的产品。社会精神得不到培养——事实上,只要纯个人主义的方法进入他的工作中,社会精神就会因不用而萎缩。”[27]

这种智、德分离的学科教学,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甚至还会有反作用。因为“儿童生来就有要发表、要做事、要服务的天然欲望。当这种倾向没有得到利用时,当出现其他的动机取而代之的情况时,一种反社会精神的影响的积累就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要大得多”[28]。为什么?因为“全体学生都做同样的工作,对工作的成绩评估不是从他们的个人贡献着眼,而是从比较成功上着眼,于是过分求助于胜过别人的感觉,而胆怯的儿童就感到沮丧。对儿童的评价是根据他们实现相同的外来标准的能力。弱者逐渐丧失了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心,总是按于低人一等的地位。……强者学会了得意洋洋,不是因为他们的力量,而是因为事实上他们比别人强”[29]。

所以,“当工作不是按现在的需要、现在的责任去评价,而是按外部的结果如考试及格、升级、升学、上大学等等去评价时所产生的错误判断标准……从这种经常的印象中产生的道德上的损失,谁能估计有多少?……遥远的成功主要是对那些要抢在前面——抢在别人前面——的个人主义欲望已经成为非常强烈的动机的人们才有吸引力。那些个人野心已经很强烈、为未来的胜利描绘光辉图景的人是会受到感动的,其他本性较宽厚的人是不会作出响应的”[30]。

可见,脱离社会生活,也就是没有把社会价值(道德)融入学科课程,即“一种贫乏的‘学科’,即是说一个贫乏的、狭隘的学校活动的领域不可能有助于生气勃勃的社会精神的发展,或有助于用同情和合作而不是用吸收、排他性和竞争的方法”[31]。

杜威指出:“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32]杜威把这种学校教育比喻为是在做大量的西西弗斯的无益的工作。

四、学科道德知识教育的原理

在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合作去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形成良好的性格、品德。原因是:第一,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合作、生活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本身就形成并学会了自然而然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而道德正是要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第二,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是运用知识去发明、创造、服务,因此形成了亲社会的倾向、服务和奉献的兴趣,培养了社会精神,等等。由此,杜威提出了学科道德知识教育的一个“普遍的原理”是:“当一个学科是按照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去教的时候,它就具有积极的伦理上的意义。正常儿童所不断需要的与其说是关于诚实可靠的重要性的孤立的道德教训,或爱国主义的独特行为必然带来的有益结果,毋宁说是社会性想象的习惯和概念的形成。”[33]

可能有人会说,除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实践、服务等,学生在游戏、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也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呀!为什么要把学科课程知识的学习作为工具来培养道德性格呢?须知,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程的学习中。因此,如果舍弃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道德,而在其他活动中去培养道德,那就是舍大取小。杜威指出:如果“把必然占学校主要时间的获得知识和发展理解力看作和性格无关,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没有希望的”[34] 。

五、学科道德知识教育的方法

知识本身是中立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否具有道德性,关键在于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是孤立、单独地进行还是合作、集体地进行;是被动地接受、背诵、操练,还是主动去探索、发现、运用。杜威主张:在教学方法的一般精神上,“着重点是放在建造和发表上,而不是放在吸收和单纯的学习上”[35]。这种方法的采用,确实是有效的。“对儿童的活动能力,对他在建造、制作、创造方面的能力有吸引力的每一种教学法的采用,都标志着把伦理的重心从自私的吸引转移到社会性的服务上来的机会。手工训练不仅是用手,它不仅是智力的,在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的手里,它易于、而且几乎是当然地有助于社会性习惯的发展。” [36]

杜威以地理、历史、数学等学科教学为例,介绍了具体如何进行。下面仅概述地理和历史课程中的道德知识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地理学科中的道德知识教学

地理学有许多不同的所谓分支学科,如数学地理、自然地理、政治地理、商业地理等。但是,我们不能以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学科分类。学科分类是相对的,是人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问自己:不同学科或同一门学科中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有什么统一性?他们与社会活动、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杜威认为:“我应当说,在与人类生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有关的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与地理有关联,或者说,地理与作为社会相互作用的情景的世界有关系。”[37]

对于地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而言,“上述地理的四种类型代表了在讨论人类生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时抽象出来的四种日益增多的活动舞台”[38]。

所以,在教学中就应通过考察、观察、活动、讨论等,使学生发现地理学知识与人类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意义。

(二)历史学科中的道德知识教学

历史知识也有死的和活的两种知识类别。“历史对儿童是生动的还是死板的,这决定于它是否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来。当我们把历史仅仅看做是过去了的事情的记录时,它必然是机械的,……所以没有引起对它注意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伦理价值是根据将过去的事情用作理解现在的工具能达到何种程度来衡量的——在何种程度上能对构成今天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的东西提供洞察力。”[39]

以孤立、静止、与现实无关的观点来对待历史知识,那么历史知识就是死的,就难以发挥德育作用。“历史教学往往不能产生更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未能使任何一个时代或因素在他的心理中成为突出的典型,一切东西都被弄成平铺直叙。要获得必要的观察事物的眼力,办法是把过去看作有些因素增大了的现在的投影。”[40]

要使学生学到活的历史知识,杜威提出了两个原则:对比原则(把历史与与现实对比)和相似原则(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相似之处)。“对比的原则与相似的原则一样重要。因为现代生活与我们如此接近,处处都影响着我们,我们不能离开它而如实地去观察它……在学习过去各个时期时,就必定会注意到显著的区别。这样一来,儿童就获得了一个发挥其想象力的场所。”[41]

六、总结与启示

杜威关于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内在统一性,首先是指真正的道德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活的知识(包括来源于生活的伦理学知识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道德教育就是指这种活的知识的教育。其次,教育的过程、方法,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死的书本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生活中、从经验中学习活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使行为具有道德性。简单地说,道德教育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生活中、通过生活、为了生活而去學习活的知识(道德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生活德育是21世纪以来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主流思想。重温杜威的理论,对于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在本真的道德教育中,生活、活的知识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二者内在地结合为道德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本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才可以正确地认识到,何谓道德知识、何谓生活、何谓教育。

参考文献

[1][4][7][10][11][12][13][14][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02,291,358,277,277,278,282,283.

[2][6][8][9][15][16][17][18][19][20][21][23][3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72,375-376,379,378,373,374,374,374,378,374,374-375,375,372.

[3][5][24][25][26][27][28][29][30][31][32][33][35][36][37][38][39][40][4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53-154,140,147,147,137,143,

144,145,147,141,151,143,154,148,148,149,149-150,150.

[22]袁刚,等.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87.

安定区巉口中学德育工作总结 篇4

巉口中学位于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出土地——巉口镇,是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现有27个教学班(高中21个,初中6个),教职工113人,学生1700名。重点服务安定区北部七乡镇。近年来,巉口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摊子大,情况复杂,稍有不慎,就有闪失;二是生源差,学生素质基础差,是被重点中学和城区中学挑拣过的三四类学生,高中招生分数线连年在350分左右,加上三限生300分左右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三是住校生多(校内住宿1300多人),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几乎都是农村学生,因家长忙于农事或外出打工,家庭教育跟不上,行为习惯差;五是学校与农户杂处,加之巉口是陇中咽喉,流动人口多,周边环境复杂,学生时时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常常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样,德育工作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在校委会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校上下迎难而上,本着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原则,坚持‚爱、严、细、近、新、实‛的六字方针,通过树立榜样、课堂引导、活动激趣、环境熏陶、目标激励、规章约束、爱心感化等方式,转化后进生,促进中等生,创出了一条薄弱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子。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政教处、团委、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工会等负责人以及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了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德育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上“求实、求近、求小”,积极指导各年级开展切合实际的分层次系列教育活动。(德育网络示意图见附页)

2、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以师德师风培训周为依托,始终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师德报告会‛、‚德育论文交流会‛、‚班主任培训会‛以及带领德育骨干到兄弟学校(会宁、陇西、通渭的一些学校)学习取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办法,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职务评聘之中,将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促进了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初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3、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我校坚持精选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坚持规范落实班主任待遇制度,严格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利用‚德育论文交流会‛、‚班主任培训班‛等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发挥《班级评估和班主任考核细则》的作用,不断健全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并加大班主任津贴,制定针对班主任的年终考核优惠政策,着力表彰在教书育人中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在近几年的县级优秀教师中,我校都有一名优秀班主任入选,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4、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培养住宿生管理人员,使他们发挥特长,独当一面。我校有住宿学生1300多名,对住宿生的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每天除上课时间外,这些学生都要在宿舍生活,尤其是在周末,大多边远山区的学生回不了家,呆在宿舍里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学校成立楼管会,从教职员工中选拔出了6名教师,通过培训,派往兄弟学校学习考察管理经验等,分配他们具体管理住宿学生。学生会专门设立楼管部,从住宿生中选拔出12名责任性强,有组织能力的同学组成。并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如《巉口中学学生宿舍管理条例》《楼管人员职责》《文明宿舍评比细则》《楼管部学生干部职责》等。结合工作实际,在年终考核中给与楼管人员比较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住宿生生活井然有序。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网络机构,不留管理上空档。成立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另一条渠道,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可能地形成了合力。学校还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并配有专职综治专干,聘请巉口法庭庭长为法制副校长。与当地派出所和村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及时反应机制。派出所干警经常性地到校园、学生宿舍、学生租住地看一看,加强了对学校内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监控,遏止了不少随时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有效约束了有不良习气学生的不轨行为,也对社会不法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这些做法在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完善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巉口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巉口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巉口中学学籍管理条例》《巉口中学学生德育考核细则》《巉口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试行)》等。《值周检查细则》明确规定检查评比的程序,扣分的办法等,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班级卫生状况、学习秩序等各个方面,安排教师轮流全天候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各种情况及时通报,或表扬,或批评,对学生遵守《守则》《规范》以及学校规章要求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另外,每学期都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好德育工作计划,注重落实,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一)硬件建设再上新台阶。近几年来,学校经过多方争取,已建成学生宿舍楼3栋,教学楼一幢。教学楼前的广场设计独特而且宽敞,既实用又美观。广场两侧的花园里栽种的树苗和花草正在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精心绿化,办公楼前的松柏和树墙,以及校园南北两侧马路上的行道树已是郁郁葱葱,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宣传工作注重实效性。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地开展了起来。校门口校墙外侧书写着:‚当你走进校门时地时候,想想父母对你得殷切期盼;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想想你的作为是否问心无愧。‛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玻璃门上写着‚文明、礼让,勤奋、创新‛等语句,在教学楼的大厅里设置礼仪镜一面,并将校风,教风、学风和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醒目地书写在大厅墙壁上。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楼道墙面上书写具有人文性的宣传标语,如‚靠拼搏创造未来,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成才回报父母‛,‚时时记着父母对你的期盼‛,‚阳光会使花儿开放,文明会使人们高尚‛,‚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当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面对晚霞幻想‛,‚与其后悔从前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的错误‛,‚上下楼,靠右行;过走廊,话语轻;讲安全,爱生命;闲杂人,莫领进;讲卫生,保清洁;多宽容,讲友情;守时间,按时寝;对财物,惜如金‛,‚首盼子女平安归,再盼子女能成才‛等亲切励志的语句,产生到了警示和鼓励的双重效应。在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还设置了安全警示牌,书画展览框,名人名言栏等,时时陶冶、警示着每位学生。学校两栋学生宿舍楼分别起名‚自强楼‛和‚厚德楼‛,其鼓励和警戒作用更是不言而语。

(三)传统文化教育起到熏陶作用。语文教研组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开辟了‚国学角‛传统文化教育专栏,第一学期办专栏六期,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屈原到李清照、陆游,图文并茂,内容新颖,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深受教育。另外,‚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巉口中学报》的发行,报刊阅览橱窗、宣传专栏的及时更换,各班富有创意的教室布置,各教研组、班级主办的手抄报、黑板报等的展览,其内容都对学生起到了熏陶作用,增加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有意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古诗文篇目,有不少同学都能熟练地背诵其中的不少内容。

(四)各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爱国情感。

1、常规活动:每年秋季组织一次田径运动会,每年夏季组织一次篮球运动会等,在元旦时组织学生进行越野、爬山运动。每学期都开展争创文明宿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选择适当的时间,经常性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永远牢记历史,关注共和国的成长。

2、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利用‚五.一‛、‚五.四‛、‚七.一‛、‚清明‛、‚国庆‛等节日和‚七.七‛、‚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举办一些活动,既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放歌青春歌咏比赛‛、‚成长中的故事表演活动‛、‚历史告诉我们演讲比赛‛、‚卡拉OK大奖赛‛、‚国防教育征文活动‛、‚‘感恩父母’征文‛、‚奋进中的巉口中学书画展览‛等。

3、创新活动:针对我校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校组织开展的‚中学生与文明礼仪系列活动‛,从开学初就进行了周密安排,各班在班会上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动员,在以后的文明礼貌用语征集,学唱文明礼貌歌曲,文明礼仪表演活动中,各班同学都表现不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先后三次面向学生征集‚校园警示语‛并进行了评奖,然后把获一等奖的作品书写在校墙和宣传栏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在2006年‚五.一‛和2008年清明,学校组织部分学生来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会师园,参观了会师楼、会师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通过‚重走长征路,寻找民族魂‛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革命前辈艰苦创业,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过程的艰难,进一步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义。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个一‛活动(读一本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唱一首革命歌曲;写一篇讴歌祖国的作文;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开一次爱国主义主题的班(团)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次活动都深深感染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灵受到洗礼,写出了不少观感和体会,学校及时将一些寓意深远的作品进行展览,拓宽了教育面,教育效果良好。学校注重学生对各类活动的积极参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要落实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以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受到教育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

老师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尊敬师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正因为老师间关系和谐,为学生做出了榜样,成为师生、生生和谐关系的典范。针对农村孩子不是特别注意文明礼貌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学生碰见老师问声好,老师点头微笑还个礼,整个校园其乐融融。

四、采取各种措施转化后进生,落实‚力求个个成人‛的教育理念。

(一)规范日常行为,注重习惯养成。由于生源状况,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自控力比较差,行为习惯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是我校从上到下一致的感受。为此,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学生大会和第一次住宿生会议都要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作为中学生所要遵循的要求。对每学年招收的高一级新生进行军训,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意识。平时以德育评分表考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以《遵纪守法承诺书》《学生安全协议书》《与校外租住学生家长、出租房房东的责任书》约束学生。校园卫生实行班级责任制,由卫生领导小组管理,设立卫生专干具体负责,划分到各班,要求每日三扫。宿舍楼卫生也纳入学校管理,宿舍内卫生由学生打扫,楼道和卫生间等由学校雇佣的清洁工打扫,楼管人员负责检查督促。既保证了校园的干净整洁,又使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通过竞选组成的学生会,除了履行日常检查职责外,还经常性地向政教处、团委提供有关信息,加强了学校和学生的联系。校长信箱的设立使学生和校长有了便捷的对话通道。这样,通过拓宽管理渠道,强化监督机制,使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

(二)针对部分学生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却在音体美等方面有浓厚兴趣这一情况,学校因势利导,设立音体美特长班,并分科组建音体美兴趣小组,将爱好篮球、铅球、长短跑等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训练,优化组合,组建学校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等,平时加强训练,有比赛时就代表学校参赛。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扬长避短的机会。学生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就会务正业,不去务邪业、歪业,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使一大批学生通过发挥特长得到了转化。

(三)设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根据《文明班级标准》《文明宿舍评选细则》《班级考核责任书》等,通过文明礼仪系列活动,评出文明班级、文明个人;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每学期都要评出了文明宿舍、优秀楼管学生干部、优秀住宿生;通过值周检查成绩、各类活动评比结果和财产管理、劳动表现等,每学期都要评出先进班集体和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先进个人;通过考试成绩评出学习拔尖者、学习优秀者和学习进步者,并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进行奖励。这些目标的制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把学生引导到争创先进的行列中来,培养了学生从一滴一点的小事做起和注重过程的习惯,使他们明白了‚细节决定失败,过程决定结果‛的道理。

(四)抓住重点,结对帮扶;联系资助,爱心感化;力求后进生得到转化。学校要求班主任要搞清重点学生如问题生,后进生,恋爱生,住宿生,单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明确重点时段,如下午放学,下晚自习,周末,节假日前后。教师们教育学生时牢记十一忌:忌挑剔心理;忌唠唠叨叨;忌动辄请家长;忌一碗水端不平;忌只说不落实;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忌讽刺挖苦,打击报复;忌刻板印象;忌言而无信;忌口是心非。通过老师们的辛勤工作,掌握了重点的教育对象,使学校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校建立了‚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单亲(孤儿)学生‛档案,要求全校教职工每人帮扶2名学生,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照顾他们。学校教职员工每学期都积极参加捐助活动,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学校还想尽办法联系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利用西部助学网站这一平台和发挥来我校支教的天津师大研究生的作用,通过他们拥有的网络平台,和全国各地心系贫困学生的热心人取得联系,为我校贫困学生捐物捐钱,已收到衣服1300多件,现金24600多元,资助学生146名。对国家‚两免一补‛资金,‚深圳——甘肃助学金‛、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款等,学校都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到那些确实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每次发放资助款(物)时,学校都要举行一个仪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丧失信心,既然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他们,就没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从而使受到资助的学生从心底生发出感恩的意念,使广大学生明确助人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让他们在得到关爱的同时从心底产生出爱人之心。使他们从困顿、迷惑中走了出来,脱离了后进生行列。

班主任、科任教师互相协作,抓住问题学生心理,通过谈心、解惑、激励、表扬等方式,使一大批学生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对个别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学生,学校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仍不能奏效的,根据有关学生管理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以起到惩戒作用,达到教育大家目的。

区德育课程 篇5

“万事德为首”,其意义无须多讲,人人自明。怎样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学生知善恶,明美丑,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总结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以察得失,逐渐形成福林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进一步发展成为福林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十分有必要。在学校领导的引导下,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有了德育工作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德育载体活起来,这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现将我校本学期活动开展情况小结如下: 1、2017年2月13日,全校学生参与了开学第一课暨“爱我中华”主题教育,并举行了开学典礼。2、2017年2月16日,竞选新一轮学生会干部,以促进学校工作的进步开展。3、2017年3月1日,学校举行了春季三球运动会。4、2017年3月,开展了“做雷锋传人、建幸福校园”主题活动.5、2017年3月,开展了“中华魂之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读书征文演讲活动。6、2017年3月至今,积极参加文明城区创建系列活动。7、2017年4月,开展了“低碳环保,从我做起”书信绘画大赛。8、2017年4月20日-2017年5月26日,举行“一泓龙井杯”诗词大赛。9、2017年5月,开展了微电影《幸福》首映式。10、2017年5月,举行了福林学校“金色童年,飞舞梦想离队入团暨六一表彰活动”

11、2017年5月底-6月初,开展了“廉洁进校园”及家风家规书画、征文、主题班会系列活动。12、2017年6月,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留守儿童主题电影《亲亲哒》,并积极参与了观后感写作活动。

13、开学至今,每周举行一次主题教育升旗仪式。

(二)、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我校一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现将本期文化建设工作小结如下。

1、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以保持良好的校容校貌和班风班貌。

2、继续开发盆栽艺术,打造盆景校园。特别是班级小盆景的制作,为校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期待下期能有进一步的突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培养。移动图书架的设立,校报、校刊的创办为学生、老师打造了宽广的阅读写作平台,大大提高了老师、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让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

4、及时更换各种标设、宣传橱窗、横幅、板报、墙报,使学校富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5、注重校园清洁与绿化工作。对各班级负责的卫生区域,开展了每日、每周、每期一评比,使得我校环境卫生保持良好。

(三)、制度育人

注重制度建设,通过对各种制度的整改、优化及操作的落实、监督与规范,使我校的育人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

1、通过“福林学校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每月一评比。

2、加强学生会、大队委、班委干部、共青团队伍建设。

3、规范升旗礼仪式,从国旗班到站队、唱国歌等全方面进行了规范整治。

4、完善了校园环境卫生“六标准”。加强对班级文明、卫生、两操、纪律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和常规管理。通过评定得分情况,在次周升旗仪式进行表演和批评,获得前三名的颁发流动红旗。

5、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班主任工作职责、大队辅导员工作职责。

6、制定了“福林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及“福林学校学生违纪处理办法”。

(四)、卫生健康工作

1、春季流行性感冒防、治宣传和教育。定期创办卫生健康的专栏;根据气候变化,讲解、宣传季节流行性感冒的知识。

2、督促每日晨午检查工作。检查班主任教师晨午检查记录情况,明确晨午检的检查内容和检查重要性。

3、上好健康教育课,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4、坚持每日对学生进行个人卫生大检查。

(五)、其它及常规工作

1、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了文明道德、行为习惯和收心教育,为新学期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奠定了基础。

2、利用课间,升旗等集会集合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3、坚持对违规、违纪和好人好事学生的及时记录、批评与表扬。

4、制定学校值周工作计划、安排表,安排每周具体值周人员,督促值周教师、值周学生履行工作职责。

二、工作亮点

(一)、校园环境卫生保持较好。

本学年以来,我校迎来了不少的检查、参访,全校师生在校园环境卫生的打扫及保持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因此让我校的环境卫生打扫形成了常规,使得我校校园环境卫生日常保持较好。特别是四、六、七年级,在公共区域卫生这一块儿做得非常认真,也很辛苦,当然效果也很好。

(二)、学生文明礼仪进一步提高

本期以来,在“双创”活动的促进下,学生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班主任工作热情较高

本学期以来,我校严格班主任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对班主任的评优工作,完全按照“福林学校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执行,不搞“特殊照顾”,不搞轮流获奖,给班主任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环境,使得班主任工作也都得到顺利开展,涌现了张传志、吴英、李玉群、祝夕茜、罗永胜等一批区、校级优秀班主任。

(四)、移动图书架的设立,校报、校刊的创办使得校园文学和班级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了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

(五)、坚持传统德育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德育活动的开展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技能和道理。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虽然我校也了一系列德育方面的教育、主题活动,但由于本人初次担任本项工作,经验有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得我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活动的开展缺乏统筹规划,分工不明确,导致部分活动的开展不够顺利。如:场地布置久久不能完成,活动后场地没人收整,活动过程中纪律涣散,秩序凌乱等。

(二)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够细致。从学生检查情况看,个别班级在卫生、两操和纪律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园死角清洁卫生的打扫、走廊的追逐打闹、两操秩序凌乱(特别是眼保健操),这需要班主任老师加强班级的管理工作。

(三)值周教师的工作职责不明确或不尽职。在教师值周上,存在有的教师对值周工作职责不明确,没有完全履行值周教师的职责,也由于督促不利,本学期很多周的值周工作日志至今尚未填写。

(四)随手乱扔、边走边吃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特别是乒乓台和花坛,白色垃圾、零食口袋的乱扔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将集中整治这些不文明行为。

(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待加强。现在学生思想较为复杂,尤其是初中学生,要通过多种方法途径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确保他们在青春叛逆期能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六)班主任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应努力创造各种机会提升班主任业务水平,一是定期举行班主任工作交流会,让班主任讨论身边的各种案例,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二是多看一些班主任工作经验方面的书籍;三是多派班主任教师到有经验的学校学习。

(七)工作安排不及时或未能通知到每一个责任人,以至于有的班级或个人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或没完成。

(八)班队活动的开展甚少且趋于形式化(通常为了拍照完成资料),未能真正通过活动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

(九)德育科研工作有待加强。应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去。

最后,希望我校德育工作能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努力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使我校德育工作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福林学校德育处

区德育课程 篇6

2016-2017学荔城区教育系统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和先进德育工作者名单

一、优秀校长(10名)

莆田第十六中学 朱秋煌 荔城区新度中学 黄毓韬 拱辰中心小学

黄秀霞 西天尾中心后卓小学 陈丽媛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罗 林

二、优秀班主任(75名)

莆田第四中学

陈君英 莆田第四中学

谢隽嫔 莆田砺青中学

张丽丹 莆田第八中学

蔡春勇 莆田第九中学

傅建碧 莆田第十六中学 黄成志 莆田第十九中学 张文连 莆田二十四中学 余金容 莆田中山中学

李金雄 莆田中山中学

温肖雪 荔城区渠桥二中学

林劲梅 荔城区沙堤中学 余志明 荔城区岱峰中学 何官姑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沙堤中学 西洙中心长丰小学善乡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东乡小学莆田第四中学

莆田砺青中学

莆田第八中学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五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新度中学 荔城区清江中学 荔城区东洋中学 荔城区埕头中学 吴国俊 宋智勇 林振军 黄 山 陈清榕 朱丽钦 徐梅君 胡建仓 柯李红 陈珍兰 方惠红 陈志宇 汤金琼 林雪娟 林梅芸 许明霞 郑朝琴 陈永晶

荔城区麟峰小学 赵永艳 荔城区麟峰小学

陈春爱 荔城区麟峰小学 陈美卿 荔城区梅峰小学 吴爱红 荔城区梅峰小学 张碧芳 荔城区新溪小学 李娟娟 荔城区新溪幼儿园

黄雅静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张永红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吴彩虹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肖云娟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拱辰中心小学

拱辰中心幼儿园 西洙中心东阳小学

西天尾中心吴江小学 新度中心小学

新度中心下坂小学

善乡中心大坂小学

郑坂中小学附设园 黄石中心小学

沙堤中心小学

江东中心小学

八一中心屏南小学

东甲中心东洋小学

北高中心小学

北高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小学

埕头中心小学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杨雪华 翁燕平唐婷婷 宋少斌 詹素容 蔡秀清 凌雪花 蔡丽君 吴晨丹 许燕萍 刘卿琳 林碧航 杜海山 陈 娟 徐慧贞 林一品 周海云 张雅丽 陈少婷 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黄汝红 拱辰中心畅林小学 黄丽钦 西洙中心小学附属园 刘婷婷 西天尾中心小学

翁群英 西天尾中心幼儿园 陈燕萍 新度中心小学

张美双 善乡中心小学 蔡莉炜 郑坂中心东坝小学 徐丽群 黄石中心幼儿园

张芹华 黄石中心小学

黄丽芳 沙堤中心小学 陈滟 江东中心海滨小学附属园 王雪琳 八一中心惠上小学 彭玉萍 东甲中心遮浪小学附设园 林秀兰 北高中心小学

刘秀萍 岱峰中心小学

李秋玉 埕头中心小学

郭雪琼 埕头中心小学 李晶晶 荔城区第二实幼西庚分园

谢芳芳

荔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周海阳

三、先进教师(75名)

莆田第四中学 林华琦 莆田第四中学

潘劲森 莆田砺青中学

张志龙 莆田砺青中学

李 畅 莆田第八中学

陈健健 莆田第八中学

宋雅喜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五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新度中学 荔城区清江中学 荔城区东洋中学 荔城区埕头中学 荔城区麟峰小学 荔城区麟峰木兰分校 荔城区梅峰小学 荔城区新溪小学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 拱辰中心濠浦小学

西洙中心小学附属园 肖 奕 徐建英 郭金山 陈俊钦 林冬梅 陈芳萍 黄秋红 吴舜华 陈爱香 柯志军 张丽群

林海静 陈秋萍 郑淑莺

宋寒冰

吴远婷

陈明霞 游雪娇

林郁青 莆田第九中学

莆田第十六中学

莆田第十九中学

莆田二十四中学

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莆田中山中学

荔城区渠桥二中

荔城区沙堤中学

荔城区岱峰中学

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荔城区麟峰小学

荔城区梅峰小学

荔城区新溪小学

荔城区新溪幼儿园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拱辰中心小学

西洙中心小学

西天尾中心小学 陈建海 陈灿群 潘志松 方 智 王 宇 祁雪萍 陈淑英 陈建成 朱晓敏 李 莎 黄晓钦 林小敏 陈丽娜 吴亚妹 朱 芳 陈少晶 潘爱珍 陈惠英 柯 君

西天尾中心幼儿园

黄海鹰 新度中心厝柄小学 陈爱珍 新度中心阳城小学

陈丽贻 新度中心港利小学 吴丽静 善乡中心小学

杨梅杰 善乡中心桂林小学 柯 敏 郑坂中心小学

李艳霞 郑坂中心扬美小学附设园 林伟卿 黄石中心幼儿园 吴丽君 黄石中心小学 王丽华 黄石中心沙坂小学

陈俊聪 沙堤中心七境小学

蒋仁敏 江东中心小学附属园

黄皓月 八一中心屏山小学

郑爱苹 东甲中心小学附设园

陈丽静 北高中心小学

陈珍花 岱峰中心高洋小学 郑美娟 埕头中心小学

杨海锋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龚淑贞 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李 婧 荔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肖 婵

四、先进德育工作者(40名)

莆田四中学 陈佐林 莆田第八中学

吴金光 莆田第十六中学 陈振声 莆田第二十四中学 陈 奇 莆田中山中学

黄勇峰 荔城区新度中学 汤晨阳 沙堤中心小学

吴肪芳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林 苑 八一中心小学

邹冬梅 东甲中心东埭小学 李建兴 北高中心小学

郑素玉 北高中心福岭小学 黄勇鹳 岱峰中心东乡小学 徐柏姗 埕头中心美兰小学 何彩霞 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杨 琼 荔城区第二实幼荔园分园

方 金莆田砺青中学

林丽珍莆田第九中学

柯秋霞莆田第十九中学

周清华莆田海峡职业学校 黄樱武莆田中山中学

黄菁菁荔城区渠桥二中学 陈挺进

荔城区清江中学 陈雅彬 荔城区清江中学

林志阳 荔城区沙堤中学 许明志 荔城区东洋中学

黄桂立 荔城区岱峰中学 陈黎锋 荔城区埕头中学

刘秀榕 荔城区麟峰小学 詹朝霞 荔城区麟峰小学

林丹娴 荔城区梅峰小学 曾雪萍 荔城区新溪小学

余荔敏 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荔城区第三实验小学西洙中心荔浦小学 新度中心小学

善乡中心东郊小学 黄石中心小学

江东中心华东小学 东甲中心小学

岱峰中心小学

吴荔丹 赵秋凤 祁素贞 李晓兰 陈金润 陈少容 何瑞榕 黄国海 方庆熔 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陈晶晶 拱辰中心莘郊小学 黄 扬 西天尾中心吴江小学

林少勇 新度中心蒲坂小学 宋淑云 郑坂中心小学

周 琼 沙堤中心七境小学 吴洁辉 八一中心惠下小学 陈志琴 北高中心小学

陈丽贞 埕头中心小学

区德育课程 篇7

一、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

新德育课程坚守生活德育理论, 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训练, 摒弃了“由道德知识和理论所设置的框框”[1], 作业的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 即在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 又不忽视对生活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例如《我的好习惯》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 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 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 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 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 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 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就可以在“成长树”上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 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又如教学《让诚信伴着我》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一课, 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有一次乘船渡江, 天气突变, 此时风大浪涌, 险象环生。船夫说, 请你丢弃一个背囊, 减轻船的载重, 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 那个也不愿丢, 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 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的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 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 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个学生抢着说:“我会丢掉‘荣誉’, 因为只要‘诚信’不丢, ‘荣誉’还会再获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 按照教学目标的取向, 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 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上述例子说明了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让作业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更好, 更有意义和价值。[2]

二、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换

作业选择什么内容, 直接关系着能否最佳地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论德育的主导下, 德育课程的作业内容, 要引领学生由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因为生活论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3]而作业, 作为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无疑也应围绕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而运筹。

1.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不同, 它所关注的不只是生活的事实,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 “在生活的关注中, 关注者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 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4]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作业的内容, 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 而且要能牵引、触动和引发学生的情感、愿望和体验。例如教学《善待他人》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一课, 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 小晶玩得很勉强, 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 可能是因为肚子痛, 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诉苦,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 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类似这样的作业, 无疑有助于引领学生敞开心灵, 倾注真情去关注生活。

2.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反思生活

“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 “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 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正是在反思中“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5]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反思性作业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 是致力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 《拥有好心情》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一课设计的作业:

自我反思:我曾为_____事生气, 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 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 假如我这样想____就不会生气了。

反思性作业, 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 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 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 弘扬道德的品德, 摒弃非道德的因素, 从而提升道德境界。

3. 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改变生活

鲁洁教授说:要改变或改善生活, “除了要有相应思想为指导外,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性的活动, 实际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关系。道德学习在这个环节的主题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6]按照生活德育理论, 德育课程应当更多地设计和安排感性的实践性作业。例如, 教学《我也有爱》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 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 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 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 听听他们的感受。显而易见,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道实践性作业, 从而“改变了现实境遇, 现实关系”, 强化了亲情, 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

所谓作业节点, 是指教学中的作业时间点与优化学生学、改善教师教的关系。按照教学论基本原理和生活德育理论的要求, 德育课程作业的节点, 应是多时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这是因为德育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倡自主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倡导先学后教, 努力实现少教多学。作业, 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工具, 理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并在课首、课中和课尾各个节点上, 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化学生的“学”和改善教师的“教”的功效。

1. 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 作业与洞悉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课首作业节点, 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 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 把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有利于教学在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总之, 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将作业活动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 让学生边学边练, 学练结合, 寓学于练, 以练助学, 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 成为深化思维、开拓思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契机, 成为通向教学目标达成的“铺路石”。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主要是引领学生把学与思、学与做、学与用有机地融合起来, 让学生的自主作业、主动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反馈、精妙引导相互融合、彼此互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不断拓展、深化的“脚手架”, 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工具。

3. 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中的一个套环, 将学生已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 与他们在课外、校外的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运筹的思路不外乎四条: (1) 围绕课内活动内容, 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的信息, 以扩大视野; (2) 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 (3) 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延伸到课外去, 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 (4) 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印证。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 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 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 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 将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 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外化和彰显。

综上所述, 德育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 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优化教师教学素养也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23 (3) :9-16, 37.

区德育课程 篇8

关键词:德育课程; 生活德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它的进程与整个课程改革的大局面相互推进。针对德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我国现有的德育课程整合原有的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趋势,对以前的《社会》、《生活实践》等进行重新编排、组织,最终形成了在小学 1-2 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在 3-6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现有的德育课程所坚持和呈现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

一、德育课程观的转向

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是内在相连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在生活之外进行。原有的德育教材和教学过程往往只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未见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这正是现代德育的困境所在,我们亟须一种新的理念来引导德育课程的转向。新德育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课程设计注重儿童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正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都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回归真实问题,把生活作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儿童的生活既作为课程的出发点、立足点,同时也是归宿。著名学者高德胜认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必定要有“生活的逻辑”[1]最早运用生活世界理念和思维来研究课程问题的学者派纳(Pinar,W.F.)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2] 课程设计只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足够的体验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首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每一位学生才能发现并认识自己。儿童通过体悟、反思的方式而不是“被告诉”的方式来获得对个体或社会生活的意义,德育活动的设计注重儿童自我的理解、体验和参与。

二、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已明确了现代德育课程的性质,包括“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其中,生活性是第一特性,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到:“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3]整合后的课程是一门实现了经验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改革推动的一项成果就表现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重新编写上。

(一) 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 德育课程内容遵循真实性原则

新课程的根本与独特之处就是它“表征课程的生活属性”。[4]它不同于以往的德目教育,不是以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根溯源,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發,选取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场景作为学习内容。道德定是在人的的生活当中,这是制定新课程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价值取向。“品德与生活”课(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本中,1~2年级教材内容选择从儿童生活出发,伴随着儿童的真实生活,课程也随之展开。从儿童入学开始,到与伙伴相处,进入集体生活,再到与大自然接触。可以说,德育课程的内容都与生活相融。儿童的生活就是课程。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为“我上学了”,本单元是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第一堂课,这不仅是课程安排的需要,更是儿童学会在学校中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说,德育课程起源于生活。本学期末即为寒假,是中国的年假,所以学期最后一单元内容为“过新年”,在课程中提前把与“新年”相关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儿童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课程是为生活服务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涉及到儿童如何进入一个小集体生活,如:“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我在集体中生活”、“让家园更美好”等;还有关于儿童与自然的课程,如:“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秋天”等。课程设计路线都以儿童自身的生活标准为参照,从儿童世界入手,开展德育课程的内容编排。新课程中的德育素材都围绕着儿童,包裹着儿童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儿童最欢快的活动,他们的生长并不是外在强加到身上的,“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5]所以,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进入新学期、交新朋友、成为少先队员、健康饮食等等,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编入教材。新课程重视用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题材去感染儿童,吸引儿童,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德育主题多创设情感体验的生活化情境

孩子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历史背景是每个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不可忽视的内容。是否懂得“儿童的生活意义”与我们能否在与儿童相处过程中作出“恰当的教育判断和行动”息息相关。[6]教材中设计的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教学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各种情境化的活动中推进体验性学习。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都是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实现主要是在这几个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进行的,是通过学生与各种互动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新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此为线展开编制。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主题,总括了这几个不同的生活领域。接着就是具体性的主题内容,有关于学校生活领域的:“我在学习中长大”、“我的角色与责任”;有关于家庭生活领域里的安全、理财方面的:“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等。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对“家乡”做了整体性的概述。接下来三单元的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有:“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内容或是围绕学生现在的生活领域,或是他们即将接触的、未来切实需要了解的领域,课程的前瞻性意义可以由此看出。endprint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课程组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儿童天生喜爱游戏、童谣、图画、故事等,这些多元体裁都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被编入课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框架为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则以“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六个学生的生活领域一以贯之。课程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和自身世界出發,遵循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验生活的课程原则。

2.课程组织为学生“留白”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新教材编写以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每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以图画形式展现,将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贯穿其中。每个主题都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展示自我表现与自我感受的空间,如教材中留有供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访谈记录、自制卡片、画图画”等空白处,以供学生自我发挥。这样“留白”,更有利益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学习中。在德育过程中,也通过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和探究生活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课程观

现代德育观和德育课程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德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人进行生活的建构。人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回到真实的道德情境中, 才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理解和领悟道德才能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把“生活世界”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要在教育这一土壤里赋予其独特的理解和涵义。首先,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既不是说学校德育就要抛弃、否定“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7],它否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则到规则的道德学习方式;它也不是说把道德教育局限在日常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中,而是以此为背景和线索,引导儿童学会关注自我,关心更广阔的生活的意义。生活德育理念并不是要针对或批判某一理念,它是给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把人即儿童放在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要真正实现的是人的回归。当然,评价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要看其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后的效果和意义。所以,对现代德育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探讨,不仅仅要从理念构想和设计来看,更要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创新[J].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2] 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上一篇:不龟手之药阅读答案下一篇:教师关于诚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