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

2024-10-16

小学德育课程(通用8篇)

小学德育课程 篇1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制度管理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强化责任,讲求实效。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开展体验实践范文网[_]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推动我校德育工作取得新进步、新突破,为创造和谐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发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宣传橱窗及班级板报等文化阵地的宣传功能,不断厚实学校文化底蕴,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和“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组织班队活动、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

3、加强少先队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加强少年儿童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科学教育,拓宽少先队传统文化阵地,利用队角、黑板报、橱窗、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借用优秀的书籍报刊,帮助少年儿童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每天下午放学后十五分钟,开设红领巾专题广播,要组织队员认真收听,及时宣传校园内的文明佳事。

㈡多方面、多渠道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充分利用班队会课、健康安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各班主任要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开展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必须有单独的教案,班主任要保存好相关资料备查。具体内容各班主任依据本班学生特点,参考相关资料自定,但要求务必做到针对性强且切实有效。

㈢密切家校联系,结合社会实践,构建家、校、社会三维德育网。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一起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适当的渠道沟通学生在校及在家情况,落实常规要求,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进。

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㈣加强师德建设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继续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方法灵活”的德育工作队伍。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不断充实师德教范文网[_]育内容,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时为师,处处为表。要更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思想。充分认识德育为首的含义,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的浓厚氛围。班主任工作要着眼于细、活,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要在班级管理过程逐步树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理念,永远追求完美。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三、各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健全少先队组织机构,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2、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3、庆祝第26个教师节活动

4、开展中秋系列活动

5、班级环境布置

6、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

十月份:

1、以“欢度国庆”为主题,进行板报评比活动

2、开展建队日活动,组织新同学入队仪式

3、开展“我把祖国比母亲”中队主题活动

4、“四个好少年”宣传学习活动

十一月份:

1、“低碳节能,绿色校园”为主题,进行板报评比活动

2、少先队课题活动及辅导员培训

3、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行手抄报评比

十二月份:

1、开展“学伟人、寻足迹、谈思想”主题活动,组织讲伟人故事比赛。

2、开展“12.9”爱国运动纪念活动

3、开展“手拉手互助”学习活动

一月份:

1、元旦主题板报评比

2、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和各项工作总结

3、制定寒假活动计划,部署暑假生活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加强少先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认真对照少先队员的“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新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创建安全和谐校园和优良校风,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少先队队伍建设,强化浓厚的育人意识。

2.坚持活动育人思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狠抓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的德育环境。

5.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建家长满意的学校。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定期对班主任(中队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和交流,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

2.进一步落实少先队根本任务,围绕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教育和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光荣感、归属感培养,抓好少先队学科建设、活动课程建设、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严格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

3.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4.继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5.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具体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德育工作的思想认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使每一位教师牢牢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德育就是质量,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素质,没有德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的教育质量观,牢牢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教育价值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人文德育、生活德育和生态德育,丰富德育工作内容,拓展德育工作途径。本学年特别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二)狠抓养成教育,精心组织主题教育月活动

1.积极组织主题教育。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设计内容鲜活、形式新颖、贴近学生、吸引力强的“主题月”教育活动

重点组织如下几项教育:一是“平安、健康”主题月教育;二是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三是法律法规教育;四是安全文明交通教育;五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2.切实开展养成教育。要从常规工作入手,抓好升旗仪式,早操的队列,塑造学生的精神面貌;抓好课堂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的文明有序;做到语言文明、待人接物大方礼貌并形成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的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洁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讲究团结”的观念。本学期少先队加大检查力度,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检查评比结果与班主任工作每月、学期的考核紧密结合。

3.着力加强法纪教育。切实加强法纪教育,做到有计划、有音响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成效。要充分利用“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时机,加强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法制教育,继续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把法制教育与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结合起来,有效遏止在校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提高课程意识,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1.积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要探索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力求做到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堂是实施德育课程和完成德育任务的主阵地、主渠道。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有意识地找准结合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要上好规定课程中的少先队活动课。

(四)优化校园文化,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班级环境美化。班级环境要做到美化、净化、个性化、人文化、教育化,开展每学期两次的教室美化检查评比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要突出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动手能力。

2.整治周边环境。要密切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安全、健康环境。

3.抓好少先队工作。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台、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各个板块合理安排,内容的选择、组织、采编都要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生了解天下大事、校园新闻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五)注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强大合力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法规、德育文件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专题学习和讨论。同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要求教师对照师德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结合行风评议活动,使全体教师主动适应德育教育的新形势,真正成为德育管理者,实现德育“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一是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交流、参观、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努力促使班主任达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的育人境界。二是加强跟踪指导,每月不定期听一些班主任的晨会课、班队课,及时交流、总结,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队部和班级要切实加强小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行为示范作用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

4.加强“三位一体”合力建设。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推进家校联系,从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学校要主动加强与派出所、街道、村委联系。注重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全方位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高效开展。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____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论文先生网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教导处将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本学期将继续实行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年级组长是年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年级组长之间的联系。本学期实行班主任培训制,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月两次的班主任例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导处和团队组织将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抓好各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信自立的意识。

(四)加强班级建设。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教导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班会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

(五)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六)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在落实,班主任要填写好问题学生档案。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要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八)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电子游戏、不到网吧上网,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五、德育工作月安排。

九月

1、开学典礼,表彰先进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专题教育系列:安全教育。传统礼仪教育、“十无”文明班创建活动启动仪式等活动。

3、培训卫检查小干部员及学生干部。

4、各班召开家长会。

十月

1、组织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团的知识

2、筹备庆祝“十·一”活动、3、出版庆祝“十·一”宣传专栏。

4、期中考试动员及考风考纪教育。

5、专题教育系列:安全教育讲座。、十一月

1、做“四有”新人为主题升国旗仪式(全校)。

2、专题教育系列:卫生健康教育讲座。

3、做好毕业班学生中考动员及组织工作。

4、期终复习考试动员及考纪考风教育。

5、召开班主任工作会。

十二月

1、期终评定、表彰“三好”、“优干”学生。

2、班主任做好期终学生评语、填写有关资料等工作。

3、上交班会记录及班务日志。

4、各班分发《给家长的一封信》、寒假作业,做好放寒假有关教育工作。

5、专题教育系列。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____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力争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做真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教导处将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四、具体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之间的联系。本学期实行班主任培训制,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月两次的班主任例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3.充分发少先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干部的影响。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要定期对队员、班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进步。

(二)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1、抓好行为规范教育。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导处和团队组织将利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德育处、年级、班级管理为一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加强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三)抓好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

1、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

2、进一步规范学校升降旗制度,建立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好“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制度,并结合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感恩教育。本学期继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感恩就是要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应抱有感激之心。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抓好各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信自立的意识。

(五)加强班级建设。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教导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班会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小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六)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七)加强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问题学生转化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勤总结,重在落实,班主任要填写好问题学生档案。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八)法制教育紧抓不放,重点做好教育防范工作。

充分利用法制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校会、国旗下讲话等进行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要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十)继续抓实体育卫生工作。

坚持阳光体育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对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要加强检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宣传工作,坚持晨午检制度,坚持每天两次卫生扫除,设定每周五为校园清洁日。

(十一)安全教育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育和引导学生不参与有害身心健康的电子游戏、不到网吧上网,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加强防范意识教育,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

在新学期将继续按照计划认真执行,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积极主动地、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5

本学期我校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培养学生的良课件下载[_]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一、指导思想

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公德和社会实践能力;

3.抓好养成教育,从小事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加强安全、法纪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细则,科学实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6.广泛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师生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具体工作

1.营造德育氛围,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各校要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更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把“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融入“三范文网[_]风”建设中,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精神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良好的氛围影响、教育学生,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2.实施阅读工程,提高师德魅力。新学期将开展以“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主题的“教师读书工程”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读书兴趣,培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培养教师的审美情操,引导

广大教师追求健康向上的人生,着力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构建学习型校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以此带动学校的内涵建设、文化建设。一是要注重营造氛围。各校要挤出资金,大力支持,争取捐助,努力为师生提供有益的书籍;二是各校至少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届时提前上报德育处安排人员下校(园)参加评选,择优在学校网站发表。三是要带动学生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书沙龙、诵读比赛、征文比赛、评选“读书之星”、“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活动,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广大学生,培养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兼备的现代公民。中心小学将于12月份举行读书心得比赛。

3.加强养成教育,铸良好学习品质。挖掘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以学习落实《守则》《规范》为重点,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并长期坚持,内化为人人遵守的行为习惯。范文网[_]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处处自律自警。要关注学生生活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加强常规管理。结合班级和学生个体差异,找准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有的放矢地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4.以“共创文明县城”为契机,促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

在深化学生的“两惯”教育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县“文明县城”评选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评选标准,评选表彰“美德少年”,各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语言文明、文明礼让、文明交通等方面的训练与培养,将养成教育与文明教育紧密联系。10-11月各校(园)要做好“文明县城”迎检准备工作。

5.强化自主管理,促良好校风的形成。

以开展“红旗班级”评比为抓手,以少先队“自主管理”活动为载体,通过礼仪督察、卫生督察、纪律督察、安全督察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我管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公共秩

序,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6.开展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塑学生良好品性。

以少先队组织为载体,开展“树理想,品学优,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引导学生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全面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性。

7.开展主题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日和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通过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今年9月份是第8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校要在秋季开学典礼中正式启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手抄报征集、专题讨论等隐性课程的实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每一位学生。

8.认真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恩教育课件下载[_]是生命教育的基础,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要从每一个细节开始,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多种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生感恩社会,感恩一切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逐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各校要将每年的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口,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切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9.拓展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工作。各校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康计划纲要》《福建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常规》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文明行走”宣传教育活动生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弘扬奥运精神,增强学生体质。

卫生工作。各校要积极参加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活动,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努力营造优美、整洁、文明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艺术工作。各校要范文网[_]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要做到有专人负责、有过程、有记录、有总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

10.办好家长学校,构建家校互动格局。通过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家长学校在家教、心理健康、生理卫生、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科学指导。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校联系热线、网上联系平台等形式,使德育深入家庭。

四、月份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制订德育、少先队工作计划;

2、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校园环境、德育基地建设。

九月份:

1.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

2.庆祝教师节,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3.学生自主管理培训;

4.开展“共创文明县城”活动;

5.组织参加合唱比赛;

6.组织参加第9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

7.开展以“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主题的“教师读书工程”活动。

十月份:

1.开展庆祝“国庆”活动,“元旦”班刊评比;

2.开展队史教育,举行入队仪式,吸收新队员;

3.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

4.开展第十三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

5.举行“感恩老师”演讲比赛

十一月份:

1.开展“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举行读书知识竞赛;

2.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举办交通安全教育讲座;

3.开展爱国爱家教育活动;

4.强化行为规范教育;

5.队干竞岗活动。

6.举行校园小歌手赛

十二月份:

1.举行“元旦”朗诵比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少先队大队主题观摩活动;

4.班主任教育案例评比活动;

5.教师读书心得评比。

20__年一月份: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期末家访;

3.评选“红旗班级”;

4.德育、少先队工作总结,有关资料整理归档。

小学学校德育课程计划

小学德育课程 篇2

一、德育课程理念的改革

德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 德育甚至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过有德性的生活。德性是“内得于己, 外得于人”的人性之“善”, 是从“品德”锻造“美德”的历程, 直至能够“具有理解、内化与践履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秉性、气质和能力”[1]。这种秉性和能力的内在统一形成个体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 使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内化于个体的本性之中, 成为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的特性, 从而使外在的规范成为内心的准则, 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和方式。

对于德性的培养, 传统的德育课程沿袭普通知识教育的模式, 属于“传递—接受”式的知性德育。它把德育课程简单化为德育知识的教育, 因而把道德知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知识作为外在的客体知识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使学生经历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再到考试答题再现知识的过程, 其习得、评价的过程全部以书本知识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内部进行, 基本等同于智育课程的一般模式。

知性德育的效果如何?从品德的心理结构看, 个体的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构成, 其中, 道德认知是人们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基础, 但个体品德的真正形成一定是在相应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在道德意志的调控下, 最终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知性德育的优势就在于, 通过课堂教学对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 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掌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 并能在纸质考试中获取高分。然而, 道德认知的提高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局部目标, 学生通过灌输、牢记德育教条并不会必然地增强其道德情感, 进而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道德行为。更有甚者, 一些学生出于对纯粹知识灌输的知性德育形式的反感, 表现出不道德或反道德的行为。所以, 知性德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其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有效的德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德育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2]。道德本来就是与生活一体的, 无论从其产生还是现实的存在来看, 所有的道德规范都是为了更好地调节人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生活的, 可以说, 道德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学生生活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规范的习得过程, 反之, 德育的过程就应该落实在学生的“有道德的”生活中。生活德育的理念, 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是契合的,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3]因此, 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理念的转变, 关涉德育目标的转变:从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伦理学家”转变为有德行的人, 过有德性的生活。

二、德育课程内容的改革

教育部在2005年4月制定发行的《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提出“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 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 科学设置德育课程,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整合、深化了90年代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内容, 成为新世纪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的《意见》明确了“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 规定了德育作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项内容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 德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德育的五项内容及目标中,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的内容应该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为: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内容和活动, 例如诚实、守信、勇敢、坚韧、自尊、自信;涉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容和活动, 诸如生活自理、自觉学习和作业、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道德教育的内容:1.中华传统美德部分, 包括孝敬长辈、诚实守信、宽容待人、团结友爱等;2.良好的日常生活品德部分, 指讲究文明礼貌、讲究个人卫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合理消费等;3.制度生活品德部分, 含勤奋学习、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专心踏实的学习态度, 形成社会公德的意识和习惯, 等等。

法制教育的内容:这是归属制度生活德育的内容, 主要是了解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和规范,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守则》等, 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规则等。

思想教育的内容:“五爱”———热爱集体、关心集体,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 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集体生活的规范和技能, 团结、谦让、互助、合作的品质;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合理地处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公民教育, 具体内容包含国旗、国徽、国歌、国家版图等常识;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尊重民族习惯和不同国家文化, 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4]。

三、德育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

生活德育的教学形式是生动的、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看到, 生活德育不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内, 更应贯穿于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人们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学习道德的, 德育的场所在于学校, 也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生活德育是实践性的德育, 贯穿生活实践的全过程。在学校特定时间的德育课程教学中, 是以综合的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的。生活德育不同于知性德育, 它不强调道德知识的系统学习, 而是要将知识融合在具体的活动中, 让学生一边经历一边学习。

生活德育的教学是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知性德育仅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掌握, 是孤立的、情感无涉的, 也是枯燥的, 干巴巴的;生活德育的教学强调个体在“有道德的生活中, 认识社会道德, 体验道德生活, 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能力”[6], 德育过程中的这些认识、体验、感受、感悟是真实可感的, 可以抵达人的心灵的, 因而也是富有生命力的能够促进个体内在精神成长的。道德教育只有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 才能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结合起来, 才会有心灵的震撼, 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从而不仅理解价值, 而且体验价值, 力行价值, 最终贯彻落实到人的行为。

除了宏大的生活场景, 创设特定情境在生活德育中显得很有意义。所谓道德情境就是包含一定道德寓意的情景, 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 就如同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道德的洗礼, 激发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以下几种道德情境[7]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作用更突出。

1. 体验情境。

这种情境较为隐蔽, 学生能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它们通常是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学生之间真实的互动情境, 或者是一些与“做”有关的情境性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创设了动物学校开学的情境,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亲身体验到不同说话方式给人的不同感受。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学生对比、讨论, 明确了怎样才算是说真话, 会说话。然后在具体情境中再应用、再感受, 这样学生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得到了迅速提高。

2. 道德两难情境。

这种情境中含有两条或多条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的道德规范。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 冲突的交往及包含冲突的生活情境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例如发现好朋友考试舞弊或者做错事, 该不该揭发?这些困惑正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内化情感体验, 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3. 体谅情境。

这种情境最早在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的研究中提及。这种情境通常包含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 最适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让学生学会体谅, 则先让其感受被体谅的温暖, 懂得由己及人, 进而主动地体谅同学、朋友、老师和父母。

四、结语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个体品德的发展在15岁左右已经基本定型, 中小学阶段的品德发展正是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奠基的时期, 此阶段的德育实效性不仅显著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 而且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金华作为有着优厚道德传统和资源的善美之城, 更应该重视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 改革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为社会培养众多有道德的接班人, 使得地区美德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为建设最美的金华提供强大的精神屏障。

摘要: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 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其道德意志, 渗透其道德行为, 从他律到自律, 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 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 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 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强调创设多种情境, 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小学课程改革,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蔻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 2006, (6) .

[2]唐汉卫.试论生活道德教育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4) :56.

[3]林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科版) , 2011, (4) :28.

[4]詹万生.中小学德育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解读[J].中国德育 (第三卷) , 2008, (8) .

[5]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 2003, (1) , 50.

[6]高德胜.论现代知性道德与生活的割裂[J].思想.理论.教育, 2003, (4) .

小学德育课程 篇3

关键词:德育课程; 生活德育;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它的进程与整个课程改革的大局面相互推进。针对德育课程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我国现有的德育课程整合原有的课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趋势,对以前的《社会》、《生活实践》等进行重新编排、组织,最终形成了在小学 1-2 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在 3-6 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现有的德育课程所坚持和呈现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

一、德育课程观的转向

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是内在相连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在生活之外进行。原有的德育教材和教学过程往往只见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未见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这正是现代德育的困境所在,我们亟须一种新的理念来引导德育课程的转向。新德育课程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课程设计注重儿童的理解、体验和实践。正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都立足于儿童的日常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回归真实问题,把生活作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儿童的生活既作为课程的出发点、立足点,同时也是归宿。著名学者高德胜认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必定要有“生活的逻辑”[1]最早运用生活世界理念和思维来研究课程问题的学者派纳(Pinar,W.F.)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2] 课程设计只有给予学生相应的、足够的体验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首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每一位学生才能发现并认识自己。儿童通过体悟、反思的方式而不是“被告诉”的方式来获得对个体或社会生活的意义,德育活动的设计注重儿童自我的理解、体验和参与。

二、生活德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已明确了现代德育课程的性质,包括“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其中,生活性是第一特性,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到:“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3]整合后的课程是一门实现了经验性课程与学科性课程的综合课程。德育课程改革推动的一项成果就表现在德育教材内容的重新编写上。

(一) 课程内容选编原则

1. 德育课程内容遵循真实性原则

新课程的根本与独特之处就是它“表征课程的生活属性”。[4]它不同于以往的德目教育,不是以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而是追根溯源,从学生的生活原型出發,选取儿童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片段和场景作为学习内容。道德定是在人的的生活当中,这是制定新课程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程在直面儿童的生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这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生活化价值取向。“品德与生活”课(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课本中,1~2年级教材内容选择从儿童生活出发,伴随着儿童的真实生活,课程也随之展开。从儿童入学开始,到与伙伴相处,进入集体生活,再到与大自然接触。可以说,德育课程的内容都与生活相融。儿童的生活就是课程。一年级(上)第一单元为“我上学了”,本单元是给刚入学的儿童上的第一堂课,这不仅是课程安排的需要,更是儿童学会在学校中生活所必需的。所以说,德育课程起源于生活。本学期末即为寒假,是中国的年假,所以学期最后一单元内容为“过新年”,在课程中提前把与“新年”相关的东西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完成了课程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儿童更好的生活。这样的课程是为生活服务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涉及到儿童如何进入一个小集体生活,如:“我的家人与我的伙伴”、“我在集体中生活”、“让家园更美好”等;还有关于儿童与自然的课程,如:“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秋天”等。课程设计路线都以儿童自身的生活标准为参照,从儿童世界入手,开展德育课程的内容编排。新课程中的德育素材都围绕着儿童,包裹着儿童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儿童最欢快的活动,他们的生长并不是外在强加到身上的,“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5]所以,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如:进入新学期、交新朋友、成为少先队员、健康饮食等等,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编入教材。新课程重视用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题材去感染儿童,吸引儿童,从而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2.德育主题多创设情感体验的生活化情境

孩子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历史背景是每个进入教育领域的人都不可忽视的内容。是否懂得“儿童的生活意义”与我们能否在与儿童相处过程中作出“恰当的教育判断和行动”息息相关。[6]教材中设计的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教学便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各种情境化的活动中推进体验性学习。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都是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实现主要是在这几个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进行的,是通过学生与各种互动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新课程的内容主要以此为线展开编制。三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家庭、学校和社区”为主题,总括了这几个不同的生活领域。接着就是具体性的主题内容,有关于学校生活领域的:“我在学习中长大”、“我的角色与责任”;有关于家庭生活领域里的安全、理财方面的:“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等。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主题,对“家乡”做了整体性的概述。接下来三单元的主题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具体方面,有:“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的内容或是围绕学生现在的生活领域,或是他们即将接触的、未来切实需要了解的领域,课程的前瞻性意义可以由此看出。endprint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1.课程组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儿童天生喜爱游戏、童谣、图画、故事等,这些多元体裁都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被编入课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框架为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品德与社会课程则以“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六个学生的生活领域一以贯之。课程从儿童独特的视觉和自身世界出發,遵循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观察、体验生活的课程原则。

2.课程组织为学生“留白”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新教材编写以游戏、讨论、交流、现场调查、资料调查、实践性活动、参观访问、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每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以图画形式展现,将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贯穿其中。每个主题都会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由展示自我表现与自我感受的空间,如教材中留有供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访谈记录、自制卡片、画图画”等空白处,以供学生自我发挥。这样“留白”,更有利益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学习中。在德育过程中,也通过道德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乐趣和探究生活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课程观

现代德育观和德育课程理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德育的根本作为是引导人进行生活的建构。人只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回到真实的道德情境中, 才能积极自主地思考、发现、理解和领悟道德才能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把“生活世界”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要在教育这一土壤里赋予其独特的理解和涵义。首先,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既不是说学校德育就要抛弃、否定“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教学[7],它否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则到规则的道德学习方式;它也不是说把道德教育局限在日常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经验中,而是以此为背景和线索,引导儿童学会关注自我,关心更广阔的生活的意义。生活德育理念并不是要针对或批判某一理念,它是给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向,把人即儿童放在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要真正实现的是人的回归。当然,评价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要看其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后的效果和意义。所以,对现代德育课程理念的反思与探讨,不仅仅要从理念构想和设计来看,更要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创新[J].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2] 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09小学德育课程优秀论文 篇4

通 报

常教研通﹝2009﹞ 136 号

各区、县(市)教研室,市直有关单位:

2009常德市小学德育课程优秀论文、案例于12月评选结束,现将评选结果进行通报。(名单附后)

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一等奖(26篇)

罗红亚 翦春华 周平龙平鲁志刚 郭 丹 杨 辉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育初探 让<品德与生活>课程融入生活 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好学好品德课 小学品德课要生活化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育浅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生活化 汉寿县百禄桥中心学校 桃源县枫树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枫树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枫树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 聂爱英 戴述春 樊丽丽 罗媛媛 黄雅斓 谭长红 聂金兰 杨爱琼 文 晓 戴琼梅 黄新村 王小南 鲁礼香 张丽萍 全 闳 姚立慧 谢红君 廖 齐 王凌云

曾祥保 伍加政孔 妍 陈 英 郭 萌 刘平方 志 王红华 聂 媛 邓丽君 屈金华 刘泽希 李玲玲 涂炎枝 融化课程理念 创设理想课堂 小学思想品德应回归生活

谈谈怎样组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 浅谈在思想平等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几点体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课堂教学策略 让孩子们学会生活,学会爱

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胸怀广阔 无私奉献--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开发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品质发展 <传递文明的纸> <生命多么可贵>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品德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方法漫谈 让生活材料走进品德课堂教学

以我的真爱换你的真心--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等奖(59篇)

小学德育教学要得“法” 浅谈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品德课

<品德与生活>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思考 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追随生活本性 利用农村特有资源,优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让品德融入生活

合理利用小组合作成就品德课堂 <报答三春晖>教学设计

开放式教学 催开<品德与社会>教学之花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浅析 谈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

浅谈品德课中实施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桃源县实验学校 安乡县城东小学 安乡县城北小学 安乡县城南小学 鼎城区石板滩中心校 鼎城区灌溪中心校 鼎城区武陵镇中心校 鼎城区黄珠洲中心校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澧县火连坡镇中心小学 澧县一完小 澧县车溪中学 津市市新洲镇中学 武陵区常蒿路小学 武陵区育英小学 武陵区高山街小学 武陵区卫门口小学 武陵区工农小学 武陵区金丹实验学校

汉寿县新兴中心学校 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心小学桃源县陬市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实验学校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桃源县实验学校 桃源县实验学校: 桃源木塘垸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2

康建国 黄玲玲 罗 红 庞乐元 彭菊香 徐 琼 许宏伟 周先顺 王柯入 黄贵玲 孙 娟 谢安玲 周春荣 李友安 杨劲松 陈开利 陶 力

周用玉 陈逢英龚德媛 宋善元彭培松 施小凤 段友国 张业华 毛小萍黄黎光 刘 念 王 军 何森林 郭克兵 范宜安 夏余庆 雷明铁 张 颂 王淑芳 朱六安 刘菊珍 陈 敏 黄 琴 邓丽萍 周丽娟 徐书福 熊 华 文中霞 刘景林 刘 蓉 寻求教学支点,由文本走向生活 到底品德课中教会学生什么

新课改下对小学品德教材的一点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在生活中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 思想品德教学体验

例谈小学思品教学的开放性 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改变教师角色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 让品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 搞好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活动

生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的源头活水 试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几个特性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怎样使品社课“活”起来 加强品德教育,铸造一代新人 品社教学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正确运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提问”

回归生活本源,引领雏鸟飞翔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积极引“动” 精彩生成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直观性与实效性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生活性的教学内容 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创新德育课程,回归课堂本真 让心灵之花在品德课中绽放

提高小学思品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围绕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能力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品社课活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策略 一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体会 将生活元素注入品德教学

品德课中让课堂更贴近儿童生活的几点体会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四活” 新型师生关系下小学品德教育之我见 注重教学活动,促进品德形成 谈活动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体验--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安乡县城东小学 安乡县城东小学 安乡县城东小学 安乡县城北小学 安乡县城南小学 安乡县安昌中心校 安乡县安裕中心校 鼎城区十美堂中心校 鼎城区灌溪中心校 鼎城区长茅岭中心校 鼎城区周家店中心校 鼎城区黄珠洲中心校 鼎城区蒿子港中心校 鼎城区草坪中心校 鼎城区镇德桥中心校 澧县梦溪镇中学 澧县梦溪镇中学 澧县官垸乡中心小学 澧县甘溪滩镇中心小学 澧县甘溪滩镇中心小学 澧县中武乡中学 澧县王家厂镇中心小学 澧县大坪乡孟坪希望小学 澧县一完小 澧县雷公塔镇中学 澧县如东乡中心小学 澧县太青中学 澧县太青中学 澧县盐井镇中心小学 常德师范附属小学 津市市七小 津市市白衣镇中学 津市市白衣镇中学 西洞庭管理区中心完小 西洞庭管理区中心完小 西洞庭管理区望洲完全小学 西湖管理区东洲小学 武陵区芦山社木铺小学 武陵区滨湖小学 武陵区三岔路小学 武陵区芦山完小 武陵区芦山黄爱小学

杨友乾 冯 亮 怎样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把握

武陵区芦山社木铺小学 武陵区育英小学

三等奖(35篇)

陈晓艳 杨立新 谈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 沙孝军 童琼瑶 王必仙 刘 芳 五步,让品德课堂活力四射 品德与生活教育“五步曲” 浅谈上好品德课的重要性

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搞好小学品德教学 汉寿县龙阳中心学校 桃源县漆河镇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 曾 斌 小学品德教师的角色扮演

叶志勇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环节 李方平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之我见 彭德军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从社会着手 樊 慧 如何进行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杨 锋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杨雪春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李 娟 如何展示品德课中的有效活动 陈 春 让品德与生活同行

张新安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策略 王红军 小学<生命与健康>教学初探 徐国祥 <品德与生活>教学一得 刘方珍 <品德与生活>教学艺术谈 王华山 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 康菊香 试论如何搞好品德与生活教学 徐德珍 <品德与生活>教学谈

皇玉萍 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 张玉梅 <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一课的说课稿 雷 俊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之我见 毛小萍 多媒体教<品德与生活>的尝试 罗 明 浅谈小学品德生活课中的情景教学 罗成霖 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刘敬忠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品德与生活>教学

刘清芝 加强<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教学提高小学德育课程教育实效性

王洪波 教学<品德与社会>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范爱国 关于教材<心胸要开阔>一课的处理方法 王叶平浅谈如何提高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唐小雅 游戏与品德课教学

王桂斌 高教于乐,增强思品教学的实效性 于 霞 生命与健康教育新探

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桃源县深水港乡中心小学桃源县太平桥乡中心小学桃源县太平桥乡中心小 安乡县大京港中心校 安乡县大京港中心校 安乡县三岔河中心校 安乡县出口洲中心校 安乡县芦林铺中心校 安乡县安凝中心校 鼎城区长茅岭中心校 鼎城区周家店中心校 鼎城区周家店中心校 鼎城区黄珠洲中心校 鼎城区黄珠洲中心校 鼎城区中河口中心校 澧县官垸鸟儿洲完小 澧县甘溪滩镇中心小学 澧县甘溪滩镇中心小学 澧县中武中学

莘县实验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材料 篇5

近年来,莘县实验小学立足本校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通过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工作,使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新亮点。

一、德育课程方面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课意义重大。近年来,我校对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严格集体备课,严格上课、反思,取得较好效果。

1、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2、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时,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

3、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

4、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

5、大力开发农村资源,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因地制宜,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果园、林中,亲身投入搬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教育。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①调查问卷评价。如:这册书中哪幅画你最喜欢,哪幅图最不喜欢,怎么改?②展览会评价(师评、学生互评、自评)。③激励每个儿童,自由创作作品(可由家长合作进行)。④讲述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如帮妈妈做家务活等。⑤到学校科技活动室考查知识,如找一找哪些种子是秋天的果实,哪些种子是夏天的果实,从各种树叶颜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树叶标本。⑥测评每个儿童自身兴趣、爱好。老师找准学生闪光点,最后给予描述性的、以鼓励语言为重点的评价。

二、学科课程方面

从2000年以来,实验小学规定:除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外,所有学科都要渗透德育,制定方案,并按照方案严格实施。

1、基于语语文学科的书艺课程

开设翰墨书法、阅读写作、经典吟诵等技艺课程,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勤于书写、善于表达且富有底蕴的人。开设书法课,和阅读课,通过诵读校本教材《岁月如歌》,加大诗词背诵积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故事分享、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2、基于数学学科的益智器具课程

2013年9月,我校两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中央教科院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的“数学游戏—思维潜能开发”第一期培训,带来了第一批益智器具,从此我们的师生与“益智器具”结了缘,益智器具变教具,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思,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为我校生机勃勃的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验初期,我们成立了11人的实验小组,先组建了一个四年级作为实验班,每周上两节课,看到这个的孩子们课前对这种课的期盼,课堂上对益智玩具探究的专注,课后对成功的无穷回味,为了更扎实有效的开展益智课堂,让更多的学生的体验益智器具的快乐,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学校规定,每周三课间操后的两节课,2—5年级45个班,全部是 “益智课堂”,不管走进哪个班级,都会看到孩子们或者在静静地深思、或者在认真地操作、或者在激烈的争执、或者在喜悦地欢呼……,所以这两节课成为孩子们心中期盼的“好课”,在课尾孩子们都会恋恋不舍地说“我可爱的益智玩具,我们相约周三”,所以我们也称为“相约周三两节课”。

我们通过多项措施发展益智课程,努力让学生动心——学会专注,动眼——学会观察,动耳——学会倾听,动手——学会操作,动口——学会表达,动脑——学会思考。

三、传统文化方面 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展古诗文素养实验已经多年,解除了丰硕成果,这项实验真正让孩子们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

1、在写字课和读书课中渗透古典文化

我校的写字课和读书课是学校依据课堂教学改革及学校实际开始的校本课程。我们每周一三五上午第一节为写字课,每周二四上午第一节为读书课。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使人怡情气爽,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性。正所谓“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书法正是修身养德的好形式、好渠道、好方法。我校的写字课坚持“人能写字、字能写人”的原则,坚持“观察、范写、仿写、反馈”四步走的原则,让孩子们人人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规规矩矩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已成为孩子们的共识。

读书课坚持“课内保底,课外保量,活动保质”三个原则,孩子们在读过书后用快板、相声、课本剧等传统方式把读书成果展示出来,只有通过展示,才能把读书成果最大化,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气质。

2、继续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评选古诗文背诵大王。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我校在十几年的研究推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课程设置、教育路径探索、家校合作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庄壮、苏晓彤、崔培睿等一批古诗文诵读齐鲁小名士;2016年9月,我校学生张涵在聊城市国学达人比赛中又获小学组冠军。古韵悠悠,书香袅袅,捧读经典,畅游书海,在文明中穿梭,在书香中成长。我校颇具特色的经典诵读被多家媒体报道。经过一代代实小学子继承和发扬,成为实小学子的独特内蕴。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内在需求 我们要求教师配合班主任,在两个级开展调查活动,包括面谈、日记咨询、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便及时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铺垫。

4、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

我校专门设立了《传统文化》课,有教材,配备专门教师,每周一节的传统文化课上,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孩子们徜徉在古典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与名人对话,与大师交流,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快乐,“学古代谦谦君子,做今日中华少年”成为孩子们的共识。

5、让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学校益智课程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每周三下午,是我校坚持多年的社团活动课程,我校组建了21个社团,书法、戏曲、象棋、民族舞、笛子、古筝、绘画、剪纸、刺绣等社团的成立,让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孩子们学到了一技之长,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品格。

我校的益智课程属于数学教育的范畴,有专门的额数学教师任教。“九连环”、“华容道”、“孔明锁”等,孩子们学在其中,智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学习更有效,让生活更有趣,更加深了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6、结合书香校园建设,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我校坚持“文化育人”、“ 环境育人”,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上,坚持传统优秀文化优先。校园的墙壁上、走廊内、楼道口都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孩子们每天耳濡目染,把传统文化根植于心底。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这项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形成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教案以及优秀的课例。由于活动内容多样,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省教育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育局、县教育局等领导、专家的认可,多家教育媒体也报道了我校的传统教育成果。

四、实践活动方面

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能有益补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动手动脑,增强感性认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意志。

1、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建立旷日持久的规范机制。在开学初通过开展“日常规范养成月”活动,以《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为依据,坚持对行为习惯的检查,坚持每周一公布评比名次,颁发流动红旗,促进正面教育和引导。举行《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每学期举办一次“学规范做文明学生演讲比赛”及举办“小学生行为规范知识竞赛”,有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爱公教育。利用清明节,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开展“学习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学习实践活动。前往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墓、为烈士献花等实践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发现和感受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利用国庆节,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加强学习模范先进人物。继续完善和规范每周的升降旗仪式,提高国旗下讲话对学生成长的教育作用。举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时收看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时政教育。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心理教育方法。

每学期学校都将安排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举办2到3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办心理咨询室,长年进行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特别是每年的四五月份都要针对六年级毕业生的心理加强辅导,使他们都能以良好的心态参加小考,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学校安排专人辅导定期给家长写亲情信。

小学德育课程 篇6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有大量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有益信息,也泛滥着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后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了一些探索。本文从课堂常规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养、网络中的法制道德教育、实际操作中的自学能力培养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队精神培养四个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以下就用一些教学中的实例与大家讨论一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思想。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的区别之一就是经常要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操作习惯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日渐生成,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保证课堂教学地有序进行,保证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制订《学生上机有关规章制度》,在学生首次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认真学习,并在之后的上机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规章制度中教师应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明确的要求,如:课前带好上课必备的学习工具及保证机房卫生的鞋套;老师在演示操作过程时不准交头接耳;下课后要督促学生做好整理工作,关好门窗、用电设备等。当然,我们也应带领学生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应及时地把卫生问题(有的同学把垃圾塞到隐蔽处)、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做好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做得不好,不是忘记带鞋套,就是误删了别的文件,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心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后果;不带鞋套,会影响机房的卫生;误删他人文件,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另外,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网络知识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更精彩和更广阔的天地,但同时也存在对小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小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就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抵御不良因素侵害健康思想的能力。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性地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使他们明白,诸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德育课程 篇7

一、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

1. 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小学德育教师总是以“道德灌输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工具化, 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僵死的、固化的道德知识。毋庸置疑, 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对学生获得固有的道德常识知识是高效率的, 但对于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尚欠缺的小学生而言, 要达到课程的目标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传统的德育教师角色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 已无法满足德育新课程的需要, 小学德育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了新时期的期待角色。

对思想道德水平尚处于较浅层状况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的道德成长需要德育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德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创设符合小学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 来教授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 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然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不断深化, 直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最后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克服坏习惯, 最终达到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2. 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德育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即德育教师只是把专家或学者预先制定的德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材料付诸实施。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德育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求, 德育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 因此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应是一个固定过程, 而应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作为德育过程中的教师也不应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更应是德育课程的主动挖掘者或开发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对于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 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 小学德育教师应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来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或内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因此德育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资料, 教师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及其周边课程资源, 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来开展德育课程教学。

3. 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课程专家以及学校制定和安排的, 德育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自由处置德育这门课程的权利, 在整个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传声器的角色, 学生往往被置于被动的境地。实际上, 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 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了充当道德知识灌输者的角色, 即使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教师也无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从而使得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课程标准对小学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者成为了新的期待。

道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纯粹单向度的道德知识传递, 更在于发展学生的德性, 满足学生道德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应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 德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教育情境, 扭转学生的被动地位, 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教师通过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合作者身份置身于活动中, 和学生一同探究, 共同成长, 最终达到师生同益的效果。

二、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难以实现的因素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小学德育教师新的角色期待,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难以实现。

1. 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限制了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首先, 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师培训成了每个学校关注的焦点, 且国家的教研部门及相关机构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全方位的支持, 而唯独对小学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较为正式的、成规模的培训, 至多是区、县的研究所举行几节“公开课”罢了。又由于小学德育课的教师大多是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的教师“兼职”的, 在这少得可怜的“公开课”研讨中, 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腾”出时间、放弃“主科”的教学来参加作为“副科”之一的德育课程的研讨活动。在教师培训的“繁华”与“热闹”中, 大多数的小学德育教师却没有对新德育课程理念系统学习的机会。[1]其次, 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期望过高。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德育教师要以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等期待身份出现。殊不知, 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现状, 这些新的角色要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 我国如今仍处在一个以升学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教育环境中, 小学德育课程并没有列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范围。在家长、学校等多方要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 许多时候作为“副科”的德育课程只能退居其次成为主科教师的自习课或作业课。

2. 教师自身因素

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之所以难以实现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教师自身的德育专业素质。新课程对教师的德育专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要求相距甚远。

首先, 教师德育观念较为陈旧。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 小学德育教师习惯了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道德知识灌输。教师只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学生也只好被动地接受, 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预设而成, 殊不知道德源于生活, 一切生活皆德育课程资源。其次, 教师普遍德育专业素养较低。一般而言, 小学德育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主科教师“兼职”担任,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缺乏敏感的德育资源意识和德育育人意识。因此, 这样的德育教师上课也只是照搬书上的死知识, 不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课堂上的德育资源。再次, 德育教师缺乏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 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其实, 教师每一次上课的反思都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反思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而且还能很好地促进教学相长,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正因为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 即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抱有再大的期望, 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促进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实现的途径

1.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

(1) 转变小学教师的德育观念。要真正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拥有正确的德育观念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只有在正确德育观念的基础上, 通过激发德育主体 (即学生) 内在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充当道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 他们极度依赖教材, 上课照本宣科,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 完全不顾学生可否接收, 只是一味地往容器里倒空洞、无趣的道德知识, 如此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发展学生的德性、达到德育的目的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德育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以生活为基础的现代德育观念。众所周知, 道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之中得以体现。因此德育教师要率先转变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的德育观念, 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识社会与道德, 体验社会, 将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与感悟融合在德育课程之中, 通过真实案例展示道德知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达到培养学生的品行和发展学生德性的目的。

(2)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虽然德育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事实上专门的德育师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在升学时无须考核的“副科”, 其地位在学校受到冷落。小学德育课程一般由主科 (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教师“兼职”担任, 实际上德育课程常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 就算要上, 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 德育课程成为了形式上的摆设而已。

而作为一名好的小学德育教师, 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那么, 该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呢?第一步应当是在制度上建立职前教师教育、职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的德育专业标准, 给德育教师设置一定的资格门槛, 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到起码标准者, 就不能进入教师行业。一些国家, 例如日本, 在其教师资格获取的必要条件中明确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申请人必须获得道德教育、教育伦理等方面课程的学分。[2]政府应通过培训、培养等方式为各学校培养专门的德育师资队伍, 如在各师范院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等, 对德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德育专业知识训练, 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

(3) 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对提升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道德水平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 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道德教育活动中, 以便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新期待角色的实现要求德育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德育教师要学会反思整个道德教育过程, 不能认为课上完了, 教学工作也跟着结束了。因为每一次的上课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师通过每次课后的思考发展自身的教学“问题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最优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总结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在提高自身反思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

2. 外部环境或条件的支持

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提升, 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还需要外部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应为德育教师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所谓宽松的发展空间, 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课程权利问题, 教育部门或学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较为充分的课程资源, 而且还有必要将课程权利合理下放, 给予德育教师足够的课程实施自主权,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培训和研讨课等, 让教师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中来。其次, 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等方式来鼓励每位学生展示自我,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注: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项目编号:CX2012B397) 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生梅.小学德育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适应性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0) .

小学德育课程 篇8

摘 要:优化活动设计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践行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综合性、情感性、引“思”性、辩证性、适切性、诗意性和审美性,大力提升活动创意的品质,是打造升级版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修订;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19-06

2012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修订和深度开发工作。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而言,借助修订全面提高教材质量,是关乎亿万在读和后续入学儿童道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惠及千万个家庭和社会的大事。教材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优化活动设计,是提高小学品德教材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德育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所谓“活动型”,是指小学德育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因此,注重活动设计是由小学德育课程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是彰显小学德育课程性质、践履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本文试从活动设计的视角,探讨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品德新教材。

一、为何要优化活动设计

十余年前,实验本品德教材的编者对活动设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凭借一个个活动的牵引,儿童真正成为了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人,德育教材再不是枯燥的、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文本,展现出生活的色彩,充盈着生命的气息。这些成绩我们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多数实验本教材的活动设计存在价值取向的偏失、活动目标的错位、活动内容的肤浅、过度注重活动形式、活动的层次性与儿童最近发展区失衡等问题,必须借助教材修订予以解决。

“活动”,是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按照列昂节夫的观点,活动是指“由自觉的目的所调节的人的内部(心理的)和外部(生理的)积极性;活动是对待现实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便在人和他周围世界之间建立现实的联系”[1]。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活动,是指作为主体的儿童,在既定目标主导下所参与的外显的、有形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以及内隐的、观念的、思想的活动,即思维、想象、联想、追思、创意等活动。如果撇开、舍弃活动,或者说活动的创意不优化,就无法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1.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看

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其情感目标主要强调的是道德情感,态度目标强调自尊自律、乐观向上以及负责任等;而价值观目标,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生态环境意识、开放的国际视野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述目标都无法通过外烁方式、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记诵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课程目标。

例如,五年级上册《祖国,你好》(修订教材未正式出版,尚在完善中,恕不注明编者和出版社)一课,为了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知道我国“领土面积、海陆疆域”“体验热爱国土”的目标点,教材安排有“祖国真大”这一框题,创设了“拼图”“查找”和“创意”等活动。拼图:即将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拼连成一体;查找:则从地图上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沙市以及南海中的黄岩岛、曾母暗沙,东海中的钓鱼岛、赤尾屿;创意:即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深度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展开创意。教材提供的背景材料是:“某地建设环形广场,用960块黄色方砖砌成,象征中国陆地的国土面积。基于祖国的疆域考量,这样设计有什么欠缺?如果要修建与广场相配套的设施,你会有什么新的创意或建议,请用文字或示意图说明。”

上述活动设计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儿童对祖国“领土面积,海陆疆域”的高度关注和牵挂。特别是创意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发现圆形广场设计中的不足,从中领悟我国的国土不仅仅限于陆地疆域内的960万平方千米,还应包括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的海洋国土”。借助拼图、查找、创意等活动,帮助儿童建构海陆合一的国土观,强化国家主权观,提升爱国意识和海洋意识。

2.从落实能力维度目标看

小学德育课程的能力维度目标,主要包括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移情能力、反思能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创意地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等。宝剑锋从磨砺出,能力须从实践来。课程标准指出,“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学合作,来获取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实现本课程所提出的能力维度目标,因为“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例如,为了落实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即“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以及课程内容中提出的“有荣誉感和知耻心”的目标点,教材创编了《阳光少年知荣辱》(五年级上册)一课,并且设计了“调好情感和弦”的活动。活动的引导语是:“当别人有了荣誉感时,你能祝贺和欣赏吗?当有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和悔恨时,你能理解和支持吗?当别人心中还缺少荣誉感的温暖时,你能感同身受吗?让我们以情换情,以情移情,情情相共,开展一次情感‘大串联’吧!”该活动设计了三种情境:其一,孙云获得了“中华成语大赛”的冠军,作为孙云的同学,你怎样向他表达感情?其二,郑廷廷十分悔恨,不该靠复制别人的文章而骗取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自己的抄袭行为十分可耻。如果你是小郑的同学,该如何向他表达自己的善意?其三,季苹是班上还没有获得过荣誉的人,作为季苹的同学,你将如何以情相慰呢?

nlc202309041959

活动旨在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受体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并把这种感受和需要表达给对方,让对方觉得你是理解、关注和接纳他的。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细腻地体验各种情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小公民应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从落实知识维度目标看

反思近十年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存在着弱化知识目标的倾向。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绝不可能“空降”。为此,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知识维度的目标。根据德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回归生活’德育理念下的知识学习至少包含三种类型的知识:道德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2]。如何理解三类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应的学习方式?请看下表:

道德教育的知识观强调,对于育德而言,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建构道德知识,而另外两种知识旨在为学生学习、内化道德知识提供支架。小学德育课程如何才能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道德知识“难以用概念认知或辩析的方式获得。德育要完成这类知识的学习,必须要考虑如何引发个体的行动,设计相应的活动”[4]。诚如课程标准所强调:“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

例如,按照品德课程标准中“节约资源”的目标要点,教材创编了《爱惜每一滴水》一课。课题设计前,编者充分了解学情,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自来水是从水管里自动来的,浪费一点水不要紧。”基于学生的认识原点,编者设计了由问题驱动的实践型探究活动:“自来水真的是自动来的吗?让我们走出学校去探访这些小水滴们的行踪吧!”实践活动分四步:首先,考察自来水的源头,怎样从江河中提取水;其次,参观自来水厂的沉淀池、过滤池,比较一下水体的变化;再次,请工人师傅讲解水的消毒装置和作用;最后,总结交流,彼此倾述和分享参与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孕育丰富、真切、深刻的体验,从行动中获得心灵之知,从而做到珍惜每一滴水,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对于小学德育课程而言,学生只有习得了道德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彰于行,并转化其人格素养的构成元素,成为他们终身受惠、享用的精神财富。

二、如何优化活动设计

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立足之“根”。儿童学习本课程所要绽放的心灵之“花”,要结出的道德之“果”,都要借助“活动”这条根生长出来。

如何优化活动设计?笔者在教材修订中感悟到,应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综合性、情感性、引“思”性、辩证性、适切性、开拓性、诗意性和审美性。

1.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活动设计,要有强烈的目的意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善于针对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框的内容,遴选和提炼活动主题。活动意义的蕴含应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课程目标要素融入活动中;另一方面,凸显开放性,注重为儿童的体验、意义生成提供抓手,为他们的潜能开发,实现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

例如,《阳光少年爱反思》(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一课第一框“吾日三省吾身”,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这一目标点而新增的内容。教材正文引述了孔子的“见圣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和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材强调这两段名言,旨在彰显中华人文精神的瑰宝。

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编者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的活动”,并呈现了两条背景材料:其一,“我从课外书中看到鲁迅先生通过反思,决定弃医从文。他拿起笔作为武器,要唤起国民的良知,拯救民族的危亡”。其二,“徐霞客白天用双脚叩向、寻访祖国壮美的山川,晚上坚持反思、写日记。他除了在地理学方面有卓越贡献外,还为旅行者总结出了不少野外生存的智慧”。活动的引导语是:“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反思的故事?我们一起来交流吧!”这一活动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意识,旨在让儿童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经典名句的价值和魅力;通过交流和分享名人反思的故事,帮助儿童把反思作为促进自我成长的法宝。

2. 注重活动设计的综合性

注重活动设计的综合性,是彰显编创人员课程专业品质的标志之一。檀传宝教授认为,建设“德育教材应该有‘课程专业品质’”。优化活动设计,“理应建立在课程理论常识基础上”[5]。小学德育课程是综合课程,活动设计绝不可异化为各学科知识的“拼盘”,也绝非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在既定活动主题的统摄下,把相关学科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课程标准强调: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如此,活动的意义才会更加丰满、深刻。

例如,为了落实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第10条,“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与求助方法”;“愉快、积极地生活”中的第2条“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7条“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以及“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第6条“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的目标要求,编者设计了《火热的夏天》主题单元活动。框架如下:

从主题活动的展开着眼,编者设计的子活动包括:对夏天的小虫(诸如知了、荧火虫)的考察,对雷雨前自然现象的探究,对当地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所造成危害及逃生方法的信息搜集,对在高温酷暑中工作和劳动的工人、农民、交警的观察和访谈以及“制订暑期计划”等等。这些子活动相互勾连、贯通,将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这三条主线有机藕合,充分彰显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活动设计的综合性品质。

3.注重活动设计的情感性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要抵达儿童心灵,就必须得到儿童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这意味着活动设计必须注入相应的情感性元素。情感附着主要从课题提炼和活动引导语上体现出来。

nlc202309041959

例如,活动主题的提炼:“春风轻轻吹”,其附着之情,细腻温柔;“我和春天一起玩”,投射的情感天真美好;“我们班一岁了”,洋溢着儿童的欣喜和快乐;“中秋月夜畅想”,携带的情感浪漫而富有诗意;“谢谢你,骄阳下工作的人们”,彰显了劳动者的激情澎湃以及儿童对劳动者的敬慕和热爱。又如活动引导语的设计,《我是阳光少年》(五年级上册)单元主题活动的导语是:“在班级名册上,你、我、他,姓有别名不同。然而在成长的舞台上,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阳光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用自己的‘情’、自己的‘心’、自己的‘思’、自己的‘行’,展现阳光少年的风采吧!”类似这样的导语,其注入和渗透的情感元素如磁石一般,会强烈地吸引和激励儿童去参与活动。

4.注重活动设计的引“思”性

引“思”,即以活动为支架,引发儿童思维的张力。杜威强调:儿童活动要“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我们每设计一项活动,都要考虑是否具有调动和发展儿童思维的磁力;注意将比较、分析、综合、想象等元素作为活动内容,让活动变得有刺激性和驱动力。

例如,《高温下》(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引领儿童感受、体验两种不一样的“温度”:一种是摄氏温度的“火热”(从测试活动中感受);一种是劳动者焕发出的精神的“火热”(从观察、访谈活动中感受)。然后,对两种“温度”进行比较、联想、思考。由此,让学生领悟劳动者的高度责任感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豪情,并由内而外驱动自己表达尊敬劳动者、感谢劳动者的道德行为。

上述案例表明,活动设计要提升其专业品质,不能“仅仅只注重直接的、具体的体验本身,它更重视内在反思与抽象思维训练”[6]。因为有了思维介入的活动,给予学生的快乐才不局限于感官性快乐,而是领悟到生活意义和智慧的一种高级快乐。按照哲学家米尔的观点,通过思维活动所刺激出的高级快乐比身体活动所产生的低级快乐更加丰富和令人愉悦。[7]

5.注重活动设计的辩证性

审视小学德育课程实验版教材,有不少活动的立意、内容的取舍,没有用哲学思想进行提炼和处理,致使活动的呈现和展开变得简单、肤浅、平面化,缺乏辩证性和立体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材修订注意以唯物辩证法思想作指导,与时俱进,大力提升活动设计的专业品质。

例如,此次修订将“我们生活的地方”,改为“我们生活的地方变了样”,着重从“变”字上立意,充分展示家乡(兼顾城市和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风貌。教材基于儿童的视角,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教师借助儿童敏于发现的眼光,呈现了城市中的地铁开通了,无数的楼群长高了,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农村新修了通往家门口的公路,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我能乘坐校车上学了”等等,与此相匹配,教材设计了情感抒发活动,其引发语是:“家乡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请用照片、绘画或文字把你对家乡的爱记录下来吧!”另一方面,教材又呈现了“雾霾天气增多了,嗓子很难受”;小河沟里再也看不到小鱼游了,我很想念它们”等呈现环境污染。教材设计了对话交流活动:“你身边有类似的现象吗?把你的感受、期望和建议,跟同学们说说。”

表面上看,这一设计似乎与本课的主题意义相悖,实则是用辩证法思想作指导,拓展和丰富了主题意义,从新的层面凸显了儿童对家乡的爱。因为赞美家乡是一种爱,儿童对家乡问题的关注和牵挂以及期待家乡变得更美的心愿,亦是一种爱。两种爱所表达的都是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不仅如此,新增的活动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使活动的展开更具开放性和建设性。

6.注重活动设计的适切性

所谓“适切”,是指活动内容的运筹,活动形式的设计,要与儿童所处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相契合。道德教育是一个渐进深化、螺旋提升的过程。只有通过持续、有序的强化教育,才能帮助儿童逐渐培养起持久、稳定的道德行为,产生植根于内心深处的道德信念。按照德育学的这一原理,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活动设计要处理好活动内容层次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所谓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是指活动设计要体现不同学段儿童的不同要求;所谓活动内容连续性,是指科学建构1~6年级主题活动单元群,充分考虑12册教材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迸进,考虑各学期所设活动的重点及其彼此间的相互呼应、相互强化,从而帮助儿童获得相互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7.注重活动设计的诗意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用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他们喜欢面对无生命的事物与之交谈,仿佛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有学者认为:儿童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实际上就构成了丰盈孩子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想象和诗意能拓展孩子的成长空间,是激活他们好奇、前行的引擎。依据这些思想,活动设计理应注重诗意蕴含。

例如,一年级下册《我和春天一起玩》一课,设计了“制作——放流”活动,让每个孩子用五彩纸折一条船,把自己最喜欢的讴歌春天的古诗、童谣、儿歌或自己创作的小诗写在小卡片上,装入船中,然后将“诗船”放在春水里飘荡,让它带着孩子的诗意、想象和美丽的梦飘呀,飘呀,飘向远方。这一活动设计契合儿童的天性,充盈着浓浓的诗意。

8. 注重活动设计的审美性

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准则”[8],实属必然之趋势。追求德育教学的审美化,需要从德育教材做起。有学者指出:“唯有心向往之,才能培育真实的道德人格。因此,追求教材内容呈现的审美风格就成为德育教材成败的重中之重。”[9]因此,活动设计应有审美性追求,尽可能把美的元素渗透到活动之中。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有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秋天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元素。为了以美辅德,二年级上册创编了《为收获歌唱》单元,设计了“发现和品尝秋天中的‘美’”的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儿童发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人的心灵美以及学生自我与伙伴们制作的作品美。诸如各种果实的色美、形美、味美,中秋的月色美,枫叶的灿烂美,中秋家人团聚的和谐美、亲情美,重阳节敬老的道德行为美,孩子孝敬老人的心灵美,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后喜笑颜开的形象美以及儿童自己用各种果实的果壳、果仁、果肉、果皮创意制作的蝴蝶、小鸟、熊猫等作品所表现出的创造美等。对这些美的元素的发现和品尝,无疑有助于用美浸润儿童的心灵,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材比喻为“起跳板”。他说:“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应当随时准备弹离的踏板而已。”“他”,不仅仅指教师,也包含学生。此次修订小学德育课程教材,注重优化活动设计的品质,就是让儿童借助教材这一“起跳板”,弹跳得更高,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光全,杨争林.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8,89.

[2][3][4]钟晓琳,朱小蔓.再论德育中的“知识”与“生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5][9]檀传宝.德育教材编写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14(6).

[6]严奕峰,谢利民.体验教学如何进行[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7]罗伯特·费舍尔.教会儿童学会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83.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erp建设的工作总结下一篇:中药学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