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精选12篇)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1
课改以来, 很多教师都不知该怎么办了。我也曾迷茫过:难道说课堂上热热闹闹, 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 这就是课堂改革吗?这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课改理念吗?不!真正的课改是回归语文教学本身, 真正的课改是要积极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学到知识。那么, 教师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
一、善用导入,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是因为他们没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和自主探究的激发点。如何在每一节课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我从两方面入手: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精彩的导入。教师可采用唱歌说笑话、讲故事猜谜、实物演示或视频片段播放等方式导入新课。如在讲《我若为王》时, 一进教室我就大声嚷道:“大家注意, 天上掉馅饼了!”学生一下子都盯着我, 然后我慢条斯理地说:“今天张艺谋要来我们学校招收演员了!他委托我为面试官, 题目是:假如你是一个王, 会怎么做?”学生七嘴八舌, 场面十分激烈, 兴趣一下子激发了。②创设真实的情境。记得讲《启事》时, 我愁眉苦脸的, 学生问我怎么了。我告诉他们我那件最漂亮的衣服丢了, 但不知道该怎么找回来。学生马上为我想办法, 最终决定张贴寻物启事, 我请他们帮我写内容, 根据学生的拟稿慢慢引导他们认识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的区别, 学生很快掌握了启事的写法。学生感兴趣了, 真正用心参与了, 学习主动性方能激发。
二、巧于设问,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讲究提问艺术, 答案亦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的欲望。
首先一些大问题要拆成几个小问题, 循序渐进地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故都的秋》一课, 作者如何借景抒情, 想让学生一下子表达出来有难度, 我就紧紧抓住“故都的秋景”这一点, 共用六问:①共同读第一段, 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②速读文章, 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③细读这些段落, 讨论解决三个问题:描写了哪些主要的秋景?划出体现秋天的词语, 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④假如你是一孤独旅人, 这些秋色带给你的感受?⑤处在这样环境下的飘零者, 听到这样的秋声会是怎样的心情?⑥秋有多景,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景物?这样通过一串小问题, 借景抒情这一问题就在学生积极的思考中慢慢解决了。其次面对同一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理解, 同一意思也有不同说法, 关键在于开拓学生自由想象空间,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在小组合作和敢于创造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课堂中应允许学生犯错误, 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其大胆创造。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应加以适度宽容和引导, 就能使学生敢于犯错, 敢于探究。
例如请柬、海报属于应用文, 一味讲, 学生也学不会如何写。那次恰逢班级教师节晚会, 在课堂上我直接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 看书讨论, 大胆设计, 并将学生评出的好作品进行展示, 选出有创意最优秀的作品, 送到学校领导处进行审阅, 并在学校橱窗粘贴。学生合作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的创造得到了肯定。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 交流解决, 鼓励他们真正畅所欲言, 使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课堂。我讲“读《伊索寓言》”时, 在“我也说几句”这一固定环节中, 就让学生小组自主寻找疑问, 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合作,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逐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习惯。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 学习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强。
我还经常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定期组织竞赛活动等方式,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锻炼其表演能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合作精神。我努力试着将课堂的每一分钟还给学生, 使他们在讨论、合作、交流中真正拥有自己的每一分钟。总之,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一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 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解决, 教师只是“导”在学生不会之时, 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他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当然, 课堂教学只是课改中的一部分。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 同样有着积极的课改意义。与此同时, 我们定期编写班报, 摘抄优美文段、经典语句或科学前沿, 定期写感想, 将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 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我想,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舞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一些知识, 学生通过参与、创造, 思维能力和眼界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和拓展, 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根本。
总之, 课堂是孩子的金色港湾, 是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课改之风带着孩子们回家!
摘要:课堂是实施课改的舞台。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一些知识, 让学生通过参与、创造, 使思维能力和眼界真正得到提高和拓展, 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根本。本文围绕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 望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课堂,师生,课改,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69.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2
【摘 要】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西藏小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原则进行改革。文章立足西藏小学语文教研成果,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西藏小学语文教研 新课改 策略
新课改下,西藏小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小学语文不仅对西藏学生学习汉语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研反思
(一)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针对西藏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师应认真阅读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的书籍,例如《走进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等,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要积极开展高效的学习讨论活动,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语文教学中,并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改使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1]。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班级的教学做出构想。
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工作重点是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探讨。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做好教学准备,与其他教师交流自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对教学现状发表看法、评论,指出优点和不足。教师也可以从字、词、句、段、写作方法等方面着手,然后将质量较高的教研反思和总结发表在学校内网上,形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
二、小学语文新课改的教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已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西藏地区的学生多为本地农牧民子女和少部分干部职工子女,还有少数内地农民工子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小学语文教学的均衡发展。针对西藏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获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自主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课下的自主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目前,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成效不佳的??题,是西藏小学语文教学中急需处理的一个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无论在小学语文课上还是课外,教师都要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课前提前预习课文,反复地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思考问题、探究知识,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千万不能让自主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根据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进展情况,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相互交流。
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没有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将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将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要因为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做到收放自如。
(二)科学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另外一种学习方式[2]。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并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探究,但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上的探究还不是很深入。目前,西藏小学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与内地学校存在一定差异,合作学习还只停留在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合作探究的任务不清晰,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很盲目;合作探究的任务不合理,缺乏合作学习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和落实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首先,恰当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在以下几种合适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完成了自主学习,并产生了对合作学习的兴趣时;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难题,依靠个人能力无法解决时;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需要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量过大,需要通过小组配合才能完成。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指导。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小组中去,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三)合理把控学生的课堂跨学科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能只教授本学科的知识。这一要求的初衷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和封闭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由封闭式的课堂转向开放式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活力。不过仍有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开展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这一要求,过于强调跨学科的学习,过于强调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课堂上的非语文教学活动过于丰富。比如,一部分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演讲课、表演课等。虽然这种做法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放松学生身心,但是这种活跃与放松并不能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西藏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活动要以语文教学目标为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活动必须是为语文学科服务的,不能偏离目标。那种为活动而活动,只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其次,课堂上的跨学科活动要适量。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活动的开展要适可而止,过多的活动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上分离出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合理把控跨学科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目前,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教研反思,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交流、实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真正关心和了解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不断提升西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3
目前,职校生对文言文普遍感到难,这与职校生相对较差的语文基础有关,更主要的是与编者的指导思想有关。编辑思想决定了选文的内容篇目和深浅度,很长时间以来,职校语文教材文言文编选一直沿袭普通高中教材的体例,停滞在经典作品、名家名篇的标准上,使教材中的文言文远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难以接受,效果很不理想,如《崤之战》《六国论》《祭妹文》等,语言障碍多,内容复杂。结果是学生厌学,教师苦教,即使精美盛宴也无人动筷,无法转化成学生的精神营养。由于教材难,教学大纲难以落实,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致使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淡漠和疏离,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对很多学生而言,职高阶段是他们正式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站,对离当代中学生越来越远的古人声音、古人思想情感如何广收博取,继承扬弃,不一定是名家名篇能解决问题的。何况专家、编者眼中的名家名篇对当代学生未必有用,一味注重这些名贵大菜、宫廷佳肴,即使营养丰富,也不免乏味单调,难以激起食客胃口。对语文教材而言,文言文编选作为抛砖引玉的例子,应多角度多方面反映古代文化、古代语言,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古代文化焕发出生命力。因此根据学生学习中反馈的信息和教师教学情况,笔者认为,在公共语文课文言文编选上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浅显易学,易懂易记,便于应用;贴近学生生活思想,与当代生活有契合点,能为今天的学生提供濡养;编排体系上由浅入深,从单一到全面,逐层递进;编选内容上,广采博取,兼收并蓄。打破框框,让学生从内容、形式、语言多方面了解古代语言的美丽典雅。
二、文言文编写的建议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谨结合学生实际,对职高语文文言文编写提供几点意见供教材编选者借鉴。
第一则:“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吾上,眉曰:我也不屑与诸君争得,吾若居鼻眼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在哪里。”(金盈之《醉翁谈录》)全文只一百多字,也有文言实词虚词,但不需教师多指导,学生就能理解主要内容,寓意明显,风格幽默,语言含蓄,自然容易引发学生兴趣,并从中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则:“凭空起事谓之平地风波,独立不移谓之中流砥柱;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亡,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自愧无成曰虚诞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须待旦。”(《幼学琼林》)。“家累千金,不如日进分文;良田万顷,不如薄技随身。思无过少做无悔事,想有为多读有益书。好事尽从难处得,成功莫向易中寻。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存好心” (《中华圣贤经》)。以上对联形式出现的浅易文言文,内容相对平实,较少语言障碍,既能语言积累,知识传递,又含精练丰富的内容,促人惜时奋进,教师稍加指导即可理解成诵,消化运用,选进教材应当受学生欢迎,也会促进学习效果。
再如: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问个所以,然后有义理贯通之时。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苟且,必为乡党所望之人。(《围炉夜话》)。“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凤飞九千仞,燕雀独相识,识字识的真,俗气自远避,人字两撇捺,元与禽字异,潇洒不沾泥,便与天无二。”(王夫之〈示侄孙语〉)等。集精练语言与深刻教育于一体,或言做人要义,或明处事真理,均能于浅显通俗中,娓娓道来,颇值玩味,选入教材,让学生从形式、情感、语言多方面感受古代文化之博大深厚,自觉挖掘为自己所用。
中华文化远远流长,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名家名篇之外,诸多野史家书、对联典故、笔记传说等异彩纷呈,而且文体丰富不乏精华,若能选取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编入教材,或开发为校本教材,做为一种范例或者导向,介绍给学生,定会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之价值,激发学习欲望,并转化成内在的文化修养,其积极意义将真正呈现出来。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4
一、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 不可取代的自然资源。
农村许多地方自然风景优美, 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空气新鲜、场地开阔。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 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比如农村的田间地头、树林、山头、草地、池塘、河流等, 这些都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可信手拈来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果能把这些引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那么它们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 而成学生心灵升华的扁舟, 素养发酵的沃土。
2. 独特的民俗风情资源。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 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等, 这些是学生很难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而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 拓宽学生的课外生活, 它能给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革命人道主义教育、乐观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和生动丰富的形式。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语文》课本 (2003) 七年级册中就把“民俗风情”列为一个独立的单元, 可见其教育价值之高。
3. 文物古迹等乡土历史文化资源。
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 风雨沧桑, 代代相传, 颇能给人“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历史沧桑感。历史文化遗存往往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又往往是人们面向未来的地方。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理应向学生传达身边的乡土历史文化。
二、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
1. 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课程资源观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它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而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多数农村学校教师课程资源的概念十分狭隘, 课程资源意识普遍淡薄。对于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来说, 这一点尤为严重。因而, 在开发利用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进程中, 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提高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 以便因地制宜, 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广大农村学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否则, 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会因课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 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 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虽然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 但仍然不知道这就是课程资源, 呈现出对“课程资源”的盲目性。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2. 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是指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 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文本材料。”[2]新课改提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但它仍是我们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是专家们长期调研、集思广益的结晶, 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设置注重工具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饱含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语文教材集中了大量的优秀范文, 这些范文大都是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摹写, 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 他们本身就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人格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总之,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 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另外, 要达到科学使用语文教科书的目的, 还必须适当地“农”化语文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科书。也就是说, 农村学校应根据本乡本地情况, 大胆增删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我国的教育政策已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的局面, 但在语文课文的选文方面, 仍是在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下, 同时还要考虑题材、体裁的丰富多样。教材中还是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课文, 对于这些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课文, 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看, 农村学生要远远高于城市学生, 文章中写到的许多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场景、细节等等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 有的甚至还是他们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因此, 这样的文章, 农村学生学起来不会有陌生感, 相反却会觉得因为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而兴趣盎然。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抓住涉“农”这一点,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另外, 对于那些反映城市生活题材的课文, 可以从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 运用对比的方式, 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来对照学习、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将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深刻。
3. 发现、把握住教师、学生这一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条件性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 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学生, 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 从而使课堂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这些“即时因素”不管城乡与否, 语文课堂上是经常会出现的。这些“即时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有鉴于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 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到见解, 点滴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要适时指导他们进行思考;要根据教学实际, 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 形成探索问题的意识。不能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 无视这些“即时因素”。对于教学过程中对话、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 教师要进行即兴设计, 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 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 让学生的知识、经验、体验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总之, 我们必须明确:“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 更是教学的丰富的资源, 教师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 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教学不仅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促进的过程”[3]。
4. 利用本土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 开展综合性学习是有效开发当地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农村现实背景开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这些主题都是我们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很好的契机。因为这些主题是学生们熟悉的, 就拿“说不尽的桥”来说, 尽管农村的孩子外出游玩的机会很少, 很少看见过现代化的桥梁, 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身边的桥,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观察, 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对桥的外形和结构进行实地的观察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搜集有关桥的建筑材料及修建过程的资料。这样,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关于桥的一手资料。调查观察后要求他们写下相关的作文以及简单的调查报告是比较容易的。同时, 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 还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因此, 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只能是作为一种样本提供给师生选作, 各地应根据当地情况, 根据学生实际有所舍取、有所轻重。其实,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 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而且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总结
课程资源的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 凡“富有教育价值的, 能转化为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 都可视为课程资源。他们既潜藏于课堂, 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 也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相对静止“文本”的挖掘, 也来自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觉察与挖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5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形式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小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教学模式形式化。虽然有一定的改变,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模式的片面化将导致无法全面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加深课程改革的深度,保证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语文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2]。虽然,语文教学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由于语文课堂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小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压力大、无趣,甚至有的小学生厌恶语文课堂。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较低,这将直接导致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低。
3.语文教学目标偏差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加强语文习题练习和基础知识的记忆,其教学目标依旧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数依旧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衡量模式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偏差和衡量标准是不科学的,将会阻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不科学使用多媒体
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的不同内容,需要的教学方式也各不相同,如果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教学效果低。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减少板书,将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减少,学生独立的语文思考能力降低。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1.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既需要理念也需要模式[3]。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形成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的方法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课堂。由于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12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对于这一阶段小孩的课堂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满足好奇心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语文的奥妙。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教师可以先用模具组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组装一个三角形。在组装的过程中,通过多次的尝试,小学生就会知道三角形的一些特性。
2.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有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性。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语文模具,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数数,加深对计算的理解。在小学生语文运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管理好课堂纪律,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教师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运算探究的指导。如果只是靠小学生自身进行探究,不仅会浪费很长时间,而且也会导致运算教学效果低。因此,教师加强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使其能够快速的掌握探究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新的课堂教学观念可以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选择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运算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的逻辑能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发散性的思维。在小学语文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不告诉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具体公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计算出长方体得表面积。在讨论和计算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相加,这样学生可以利用长方体的特性,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就可以通过团队协作总结出长方体面积公式。学生对于通过探讨而总结出来的公式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公式的印象更深,即使学生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通过自己推断出公式,这样的合作学习,比知识点的直接传授效率高,效果好。
4.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运算能力中,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逻辑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加深学生在课堂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树立课堂教学整体观念,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组织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鲍银霞,杨爱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观察报告[J].现代中小学教育,,03:23-25.
[2]胡晓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有效性的探析--以楚雄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09:72-77.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思维;文学功底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点名了新课程改革的中心要义。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授之以渔”。讲好语文作文课,也是语文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方法,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会写作方式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为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状况
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现在的语文教师很多还是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在讲台自顾自地讲解内容,不注重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没有收集学生的反馈。很多老师还是习惯于将学科中的重点自己讲出来,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机械性地记忆知识点,印象不深刻,只是在死记硬背。教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参考写作内容,然后讲写作形式,最后学生的作文写出来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新意。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将所有的看法和观点直接抛给学生,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成立学习小组,一起合作交流,一般都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思路进行写作。很多教师还认为,写作文主要是“以我手写我心”,不应该制订写作方法,所以教师在作文课上一般都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跟着感觉走。在作文课上主要就是讲评分标准、朗读课文,导致作文课教学质量比较差。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进的方法
(一)锻炼学生写作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中写作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如何下笔,一遇到作文就会感到十分烦躁不安。所以如果想提升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就可以采用举办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也可以举行主题班会,选取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互相交换自己的文章,互相提出意见和评语,在一起讨论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优点,帮助学生成长。然后让学生上台演讲,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还可以创办一个“读书角”。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读书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现在的中学生很少有喜欢阅读的,都喜欢玩手机。所以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一场读书交流会、辩论赛,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敏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師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指点学生写一些除了课堂以外的文章,给予一些指点,然后在班内举行一个文章评选,让优秀的文章在班级的展示栏中展览,或者在开班会的时候进行朗诵,这样都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鼓励学生写日记
常常动笔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一定和其他人不一样。写作是一个积累、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作文的质量也和学生平日的文学功底有关。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收集一些优美的诗句和文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多写作也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写作的习惯,比如让学生写日记。日记写作不限于题材和形式,可以是生活中的感触和见闻,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多观察生活,还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写得多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也能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这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不再有过去的距离感。学生有时候可能会在日记中和老师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心理状况,这都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轻松快乐,教师可以更加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写作
当代教师的功能不再是过去那种单单传授知识,而更加重视学生的“解惑”功能。过去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是按照老师给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填写内容,很少有自己的思路,最后作文交给老师去评分。这样一来学生在看到作文时就觉得无从下手,或者思维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思想中不能自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根据作文题目,自己寻找思路,调动自己的思维寻找立意。教师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优秀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这样在课上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文能力。
很多新词汇的产生,学生因为想展现个性,可能在写作文的时候会不按常规进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个性,但是一定要在规范自己语言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用法、题材的选择、修辞手法等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而具体,且具有时代的朝气。
综上所述,现在教师不单单只是讲解作文写法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体,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知识。教师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路上夯实自己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朱银灿.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6).
[3]张翠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7
一、准确定位
准确定位要求老师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所处的学习阶段, 把文章准确地与新课标的要求联系起来, 使课堂教授的知识能够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对于语文老师来说, 定位一定要准确无误, 因为准确的定位才能使老师领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教学目标去努力, 才能在教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如新闻《生命安全教育》, 这篇文章通常的教学方式是把文章当作一篇新闻来看待, 并且进行阅读, 了解内容梗概。新课改要求:“阅读新闻, 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 把握语言特色。”这也就是说, 我们在读一篇新闻类的文章时, 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地品味其内容。以上这两种阅读方式大相径庭, 其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也会很不一样。
二、深入灵魂
每一篇文章, 都有其要表达的主旨及其重要的情感, 这就是所谓的一篇文章的灵魂。这是教师要把握的文章的关键之所在。在课内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主旨及其重要的情感, 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索。比如《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灵魂就是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细致地表达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坚如磐石的爱情, 并且对刘兰芝的体态和外貌进行了一番描写和刻画, 但是文章最后以悲剧收尾, 让人感慨万千, 觉得无限遗憾。老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 就可以针对男女主人翁坚贞不渝的爱情,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还可以针对文章最后的悲情结局, 让学生各抒己见, 谈谈自己是怎么看待文章中这两个人的爱情结局的, 这样就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了。
三、巧妙切入
切入是指要将文章的突破口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致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 需要的是刻苦, 同时也需要对文章内容充满探知的欲望, 对文章十分感兴趣,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去阅读文章。语文老师在选取对文章的切入点时, 一定要做到巧妙。比如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文章, 老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切入:“作者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问题, 带着对答案的探知, 去深入阅读文章。还比如说《泪珠与珍珠》这篇文章, 老师可以将“泪珠”、“珍珠”这两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切入点, 问问学生二者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更加有兴致去阅读这篇文章。还比如《面朝大海》这首诗, 文章内容很简短,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读完。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熟练掌握之后, 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幻想诗中的情景, 那种“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画面, 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诗中的内容。
四、精彩呈现
精彩呈现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常可以是一条知识探究线加上一条能力生成线。其中知识是主线, 生成的能力是作为教学的辅线。比如在讲《蜀道难》这篇文章时, 确立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这条主线后, 老师可以把朗读法作为辅线。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李白的处境和思想, 让学生深入诗人的境地, 去感受文章的豪情万丈。这样, 就使得一堂阅读课, 让学生不仅了解了李白当时的处境, 更体会到了李白当时的思想和心态。
总而言之,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老师要从各方面去提高阅读的技巧, 真正领导学生去感悟一篇文章, 去体会文章的内容, 同时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真诚希望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做到设计好每一堂阅读课, 让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摘要:在新课改思想的要求下, 课内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传统的课内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文本解读不深, 层次不强, 缺少整合等问题。因此, 作为语文老师,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内语文阅读的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课内,语文阅读,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郑学英.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言语互动的基本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2.
[2]陈玲梅.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02.
[3]柯昌万.陕西基教课程改革加快步伐, 教师主动参与入佳境[N].中国教育报, 2002.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8
一、教学主体 (学生) 的分层
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进行分层属于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对学生分层期间, 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基础等作为依据, 使基础相似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另一方面, 在学生分层中不应一成不变, 可根据学生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分层结果进行调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各层次小组应相对集中, 并在小组中选取一名组长引导组员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完成学生的分层工作后, 结合初中语文的课程大纲, 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 进而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语文基础,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均有所收获。而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外, 还需具备可行性, 确保学生在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后, 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对教学目标划分为3个层次。设定第一层次教学目标为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确保适用于每一位学生。设定第二层次教学目标为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字、词、句, 并了解阅读的技巧, 确保适用于大部分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设定第三层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活动拓展自身的阅读视角, 并提高写作水平, 使少数语文基础十分扎实且善于灵活应用的学生可学有所得。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 以教学内容的分层最具难度, 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分层方面, 多是从2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深度, 二是内容量。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中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 (例如兴趣爱好、学习潜力以及语文基础等) , 从而为各层次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均可实现其学习目标, 从而诱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的求知欲, 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中, 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分层:一为基础型知识, 二为应用型知识, 三为提高型知识。其中以基础型知识所覆盖的知识点最多, 以提高性知识点的最少。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来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实现供需平衡的状态, 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需求。
四、教学提问的分层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提问属于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同一个班级而言,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提问方面需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方式。课堂上的学习分为是由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所营造出来的, 所以, 课堂活动中的提问若适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则可使学生在提问中获得自信, 从而乐于参与学习, 并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时, 可采用层层突破的方法。
五、语文作业的分层
在课后作业的分层方面,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作业分为巩固性与拓展性作业。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为人, 写一篇作文 (字数在300字以上) , 要求在作文中举例说明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设计应用性作业方面, 可节选课文中的内容布置阅读理解作业。在拓展性作业方面, 可采用写广告语、礼貌用语以及成语接龙等较为新颖的方式, 通过不同的作业配置, 使各层次学生均可得到进步。
六、评价的分层
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价体现出来的, 而在分层教学中, 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分层外, 在教学评价上也应采取分层的方法, 从而树立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在分层评价中, 应充分展示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所获得的进步, 因此在评价中, 转变分数评价方法, 对各个层次设定优秀、良好以及不及格等评价指标, 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优秀评价的机会,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七、总结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9
一、重视“学生为主”,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都以此为中心, 整个过程都渗透这一原则。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太过强调形式, 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成效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进课堂, 只注重形式上的引用, 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再向学生提出探究思考题, 让学生自行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杂乱无章, 过程轰轰烈烈, 结果却效果欠佳。教师应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当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教师不能直接给予答案, 而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序进行。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梳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成效。
二、灵活“改进手段”, 充分运用电教设备
一直以来, 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改革工作针对这一现象, 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成功地推出了多媒体手段, 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普及, 使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有个别教师在工作中过于依赖这一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成品教学课件, 不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只是按照固定的程序开展教学活动, 出现了“运用电脑多过运用人脑”的现象, 对于成功教案的生搬硬套并没有让教学成效有大的起色, 反而让教学活动陷入僵局。教师应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大成效, 紧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于下载的成品课件, 教师应经过认真的筛选并学会自己运用设计软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的课件,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促进和辅助作用。
三、适度“创设情境”, 掌控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教学内容, 加深理解, 提升教学成效。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情景创设这一教学环节走进了误区, 使用各种手段, 过于追求情境感染力。教师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制造煽情, 使得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表演秀, 课堂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学生就变成了道具, 教学成效更是一般。为了让教学活动脱离为了煽情而营造氛围的怪圈,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要和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穿插运用。创设情境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所以不能只是为了增加观赏性而教学, 而应在关键环节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创设“和谐关系”, 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教学成效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 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中感知学习的快乐, 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小学语文教师降低了表扬的门槛, 过多过滥的表扬反而降低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敏感度, 使得激励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表扬的门槛, 应针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制定不同的标准。面对学困生时, 应适当降低表扬门槛, 加大激励手段的运用力度, 增加学困生对成功的感知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总而言之, 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在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 忽略其中的不足之处。在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回顾教学工作, 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取长补短, 提升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成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教育工作凸显成效。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教师没有吃透新课程改革理念, 使得教学改革工作走进了误区, 本人就此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供同仁探讨分析。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10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将阅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和书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以便进行下一步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体会到,教师应该利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合新鲜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整个阅读课堂的学习气氛。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堂中导入事例和生活经验,要求导入的内容应该富有独创性、不落俗套。采用简短、生动的内容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导入的新课内容必须符合新课改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增加创新型内容。
二、通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详细阅读之前要求学生先将文章通读一遍之后,对文章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有整体性把握,了解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理解。
1. 要素归纳法
要素归纳法一般应用在记叙文阅读中,记叙文主要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要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就要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地点、经过和主要人物,因此,阅读记叙文要归纳理解整个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等。
2. 课题拓展
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之前审阅题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思想和主要内容,进而从题目开始拓展,就能迅速抓住文章内容。
3. 中心突破法
文章中经常需要具有总结性的句子对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概括和整理,这些关键句子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章的关键性句子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框架。
4. 抓住过渡句、段
过渡句常常应用在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处,从而将整个段落和句子连接成整体,抓住过渡句表达的内容,即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初步掌握。注意,不要过早或者急躁地求得细节亮点,这样会导致对文章的粗糙阅读。
三、抓住文章重点进行深入理解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阅读时要先从文章题目和中心句开始着手阅读,着重用几个关键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但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学生,切不可硬性分析,同时还要做好阅读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领悟”和“联系”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阶段性目标和课程要求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课程基础练习。
四、揣摩文章写作手法
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人物特点、中心思想以及写作背景等内容,让学生在赏析文章的同时感受到文章中词句的运行方法和其中的语言魅力,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充分融合。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赏析,阅读时应强调多种阅读方式的结合,避免对文章的宽泛理解。
五、巩固阅读技巧,拓展阅读理解
巩固多种阅读方法可以拓展阅读理解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结合补充的阅读材料进行拓展练习,训练时应该全体参加训练,训练的时候应多多关注弱势学生,拓展方面应该择优拓展,拓展应该以激发兴趣为主。
六、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在阅读期间应该重视从阅读中积累语言,结合文章内容和阅读难点选择合适的读写结合点,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补写和改写等,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背诵积累,不能放任自流,同时应该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不能死记硬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会学生灵活使用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
本文提出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基础上,结合优秀的教学经验整理后的结果,新课改下要求阅读课程突破传统阅读理解的限制,强调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在课堂中的重要性,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语言文化的魅力。
摘要: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阅读教育的改革还处于表面化的水平,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主要说明了在多年的教育经验基础上总结的一种新型的比较实用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如松,王作云.运用电子书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7).
[2]陈继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性的思考与反思,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1)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尤为重要。其中,新课标中明确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效地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性地重视学习者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断地对学生情感进行启发。
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科而言,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承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一样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顾此失彼。
(2)教学案例分析
我曾经在实习期间听过一名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他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月光曲》,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功能,对《月光曲》这篇课文的情感意境进行呈现。其中,促使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之后,谈谈自身对月光曲的感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没有对课文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进行教授,课文内容的讲解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整个课堂教学中,单一地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的放映,教师通过煽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对音乐欣赏过程中抒发自身的情感。
从上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看出,本节课十分浓情,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需求完全不相符,课后我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简单的检验,发现一部分学生将课文中的“券”“恬”等生字的读音读错,诸多学生未能够真正理解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贝多芬弹奏这首歌曲给兄妹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很一般。上述这些情况都是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正确的训练所培养的,但该教师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重视对课文情感的熏陶,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性全面地掌握,才能促使其在综合能力等方面良好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放置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
2.教学过程中缺乏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体验式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新课程改革对过去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小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全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将教师理性的引导与客观性的评价全面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充分的理解,促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性地掌握与应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总之,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分析与反思。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情感熏陶过于重视,严重忽视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2)将过多的注意力放置于学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对进行理性引导与客观的评价。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反思与解决,这对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鸿菩.语文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宝娜.谈谈作业形式的优化[J].小学语文教学,2011(1).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异步,教学策略,分析
面对个性迥异、水平条件参差不齐的广大学生群体,如何实现其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课堂教学中亟待探寻的内容。由此,本文对于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分析则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分层异步教学概述
分层异步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而实施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中,“分层”的核心在于所实行的教学方法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互相适应;“异步”旨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们不同的行为表现以及其他差异性的内容而选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位学子提供优异的学习条件。
分层异步教学法具有良好适应性、针对性的特点,主要包括了学生分层、施教分层、目标分层、测评分层、分层弥补与反馈矫正等方面的内容步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分层异步教学也可简单划分为:提问分层、隐性分层、个性化习题与个性化评价等方面。其目标要求为:通过对以上步骤的逐步实现,力求使得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完成高效率的学习任务。
二、将分层异步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分层异步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为根本立足点,接着才能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实质内容进行解构,并将这些拆分下的具体内容按照“差异化”要求来完成设计。简要来说,将分层教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划分教学层次,老师要对所学内容清楚进行分析,要让学生对教材形成深刻的理解,那么首先自身便要对教学内容有着更深的掌握程度。通过耐心挑选,设计学生们感兴趣的、容易知晓的“切入点”,对于学生们学好一篇课文有着奠基性作用。第二,老师要在备课时搭建合理的教材架构,这种架构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基础性内容”“综合性内容”“扩展性内容”以及“挑战性内容”。第三,实施全面、细致的教学活动。第四,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展开练习,查缺补漏。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发挥老师引导、协助的作用,完成对后进学生群体的辅导,而且还可以按照学习目标要求,让学生们建立友好互助的“梯队帮扶小组”。通过小组中优生对于后进生的帮助,使得“导优补差”的策略在异步达标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二)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根据上述说明,读者应当对分层异步教学法有了理论性的了解,而对分层异步教学法在实例中的运用加以解析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课文为例,对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老师们预先要对教学内容做出精确安排。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华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以孔子此人为“引子”的人物介绍也更能勾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这一点内容应当在教学中有所涉及。
第二,要联系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中,基础性目标可分为三点:其一,学会生字“逸”“凿”“蹲”,并对课文题目与内容的概括性联系有所了解;其二,能够梳理出全文的写作脉络,并归纳其中心思想;其三,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寓意以及所包含的精神内核。这种基础性知识是每位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习要求,在此基础上便可以对原目标进行“拔高”。譬如对文中深层内涵的感悟,对全文概括性、总结性的描述以及对题目与内容的联系分析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第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受智力或非智力因素所制约的不同教学对象开展分层提问,比如按照教学对象的能力水平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当老师面对丙类同学提问时,可以简要要求其阐述一下这篇课文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在对乙类展开提问时可以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比如:孔子对子贡所讲的“观水宏论”在你看来是什么含义?而对甲类掌握能力较好的同学提问时,老师可以抛出类似:“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这篇课文想要表达什么思想内涵?”等深层内容来促使学生发挥思考能力。以上三种异化分层的提问方法有着许多优势,一方面避免了向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提一些艰深问题,使其丧失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这样更容易将全班同学都吸引到解答问题的氛围中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语文知识的欲望。除此之外,这种对难点知识的化解的方法,既帮助理解程度较低的后进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适宜于学习能力优异的尖子生培养出概括文章的能力,达到二者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在练习、巩固的过程中也要将“分层异步”作为重点来抓,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单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传授,也包括课后作业练习的部分,要满足学生形成技能和迁移技能等要求,还需要老师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安排上有所表现。例如在《孔子游春》的作业布置中,对生字、音节的组词和抄写作为基本要求,也是每位学生都应当完成的任务,但在之后的作业设置中则可以有所差异,对于甲类学生老师应该重点对手法、主旨、中心思想等方向认真把握,并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中值得借鉴之处进行仿写。而对于乙类同学,老师则应当侧重于将文中精华之处做到抄写、记忆,以达到仿写的能力。最后在面对丙类同学时,老师则可以将要求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总结填空或以自己角度分析课文中有意思的点,再由老师根据学生作业反馈情况对错误之处加以修正、不足之处进行补足,以此达成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在逐步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后,老师们便完成了面向全体同学的分层异步教学,也通过翻越这些“坡坎”满足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教学效率等多方面的目的。
三、结语
【职业学校语文课改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职业学校语文11-02
职业学校化工分析12-16
职业学校课程文化分析12-03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状况10-14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分析07-30
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11-28
中专职业学校论文09-22
职业学校质量论文09-22
中学职业学校语文基础知识点07-07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反思与策略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