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精选12篇)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1
作为普通高校, 为什么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这一直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希望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困境, 这个问题就须予以认真思考并做出相应回答。
在这方面, 已有几位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近立足于我国现实, 通过对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利弊的分析, 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注意事项, 提出了一些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1] 。王兆林的研究认为, 把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压缩型”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这需要制定相应的办学规则加以制约。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院对自身办学环境和条件应有清醒的认识, 要发挥优势, 抑制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发展中将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 坚持为地方服务的方向, 建立校企密切合作机制, 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2] 。同时, 他还认为, 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非普遍具有优势, 相反, 会自觉不自觉地使普通本科学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构化, 从而偏离高等职业教育方向。从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 高等院校的分化是历史与内在逻辑的必然。因此, 应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性质予以遴选, 允许地方性 (教学型) 普通本科院校中一些职业针对性较强且该方面人才又为社会大量需求的专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同时要控制数量规模[3] 。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审视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特点。因此, 本文在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这对于我国大量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有意义的。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回顾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总体上看, 高等教育并不以直接培养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取向。如果说, 解放之后按照前苏联模式所进行的“院系调整”具有面向实际所需、培养专门人才的价值趋向与30年之后开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耦合的话, 那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从20世纪50年代就不自觉地开展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天然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历史背景和经验积累。但是, 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最近20来年才开始的。在此之前, 我国并没有单独建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 单一的普通教育人才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实际需求, 必须在继续实施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更加具有实际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生产一线和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 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应运而生。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这些高等职业学院主要是由一批过去的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大专学校升格组建, 在实现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 “为了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高职教育领域, 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进一步满足我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1999年教育部号召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2] 所以, 从2000年6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 2000]35号 ) 开始至今, 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 实施普通教育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实施“应用本科层次”教育方面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2004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介绍, 到2003年底, “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遍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 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此外, 我们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是479万, 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43%。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 占普高招生人数的52.3%。”[5]
尽管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认识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 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议。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还要采取相应策略来避劣就优,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为什么要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近20年之后选择普通高等学校加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背后蕴涵着我国其他教育机构难以担负重任、普通高等学校具有相应优势的缘由。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表明, 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发展较好, 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办学条件, 无论是政府的投入支持还是社会的评价认可, 无论是用人单位的接纳还是家长的认识, 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还是残酷的现实情况, 普通教育始终被认为是教育中的“正宗”类型。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实际。而允许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已开始大力实施高校扩招,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时期, 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20来年发展历史的转折阶段。为什么?下面来看看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一些天然的优势。
第一, 社会认可。
任何事物要一帆风顺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接纳程度。在我国, 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家长的眼里, 无论把高等职业教育宣传得怎么必要, 社会及家长还是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当作学生不得已的最后选择。尤其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 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以及部分升格中专学校, 其形成、发展及现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 在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情况下, 普通高等学校必然受到家长与学生的追捧。家长心理认可, 学生更愿意选择, 用人单位更加信任等良好的社会基础为我国普通高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择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也成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策略。
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学校的牵动作用, 让老百姓逐步接受这种新鲜的教育模式, 让社会用人单位逐步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实际价值, 让毕业生逐步展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对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几年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管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普通高等学校所发挥的牵动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第二, 面向行业办学的经验积累。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的公有化改造和院系调整, 高等学校具有很强的行业办学背景, 以至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较明显的职业培养特征。这里不去谈论这种模式本身的优劣, 但就学校与行业、与社会联系本身来看, 学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更加具有面向实际的基本平台。这种历史经验的获得本身对于发展职业教育来说是有益的。特别那些曾经行业背景很强、属于行业部门主管的院校, 尽管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 他们仍然与行业企业有许多合作与联系, 这非常有利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订单培养与实践实习活动, 这种优势是许多新建高职院校不具有的。
第三, 良好的师资基础。
虽然说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师资与普通教育所要求的师资在不少方面存在差异, 但是比较而言, 普通高等学校已有的师资更加能够在短时期内胜任同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 更容易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实践能力, 更容易为学生提供扎实而宽泛的基础教育。这一点恰恰是绝大多数新建职业院校所不具备的, 也是社会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 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水平。
历史不能说明一切, 但历史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代表着其在社会中的存在理由以及通过存在所表达的社会资本累计和经验积累。普通高等学校恰恰是我国高校中最具历史感的学校, 并通过几十年的办学实践, 锻炼出了一批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提升了教学组织水平。这对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 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 还是课程的建设;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 还是实际岗位的能力塑造;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再造, 还是教学力量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第五, 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 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投入水平很低的国家来说, 职业教育的投入长期并没有受到必要的重视, 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满足不了教学本身的需求。比较而言, 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反而比职业院校更好一些。因此,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容易启动和保证质量,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实验条件、更高投入的理工专业来说, 普通高等学校更加具备优势。
第六,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而不应该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与高专同语的教育层次。这一点已经成为基本共识。既然属于高等教育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另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大专这个层次, 就应该面向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实际和科技含量增加对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提升的现实, 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 建构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的体系, 优化不同人才层次结构, 培养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显然, 绝大多数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难当此任, 而绝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更易实现这样的企图。
三、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劣势
从一开始,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就有争议的, 其缘由就是因为普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存在某些劣势。本文作者也认为, 普通高等学校必须要认清自身的劣势, 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首先表现在价值观的冲突。虽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 但毕竟二者不是同一类型的教育形式, 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冲突。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基础性培养, 按照学科的系统性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 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简言之, 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学术,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职业;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理论,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实践;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知识,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技能;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课堂,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现场。这些价值观上的冲突必然会反映在培养过程中的不兼容上, 有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演变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或者拼盘, 而失去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征。
其次是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的惯性。现代组织理论表明, 任何组织在适应新的任务与环境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惯性, 而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大学更是一个以组织的保守性著称的组织。一直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由于在价值追求上以学术上的探索性作为衡量其水准的标识, 在履行新任务的调适过程中, 如果能够加快提升其适应能力, 也不是不能改变自己, 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学改变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这几年实践情况看, 家长和社会对普通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更多的是针对普通高校过去的历史业绩, 更多看重的是普通高校拥有的现成资源和与普通教育的可转换性, 尤其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专升本或者考研究生等形式改变原有身份, 实现读“大学”梦想。正是这样的现实有可能不自觉地强化普通高校的历史惯性力量, 并以此为荣, 使普通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打上普通教育的烙印, 而缺少职业教育本身应有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不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而应该让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完成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四、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6] 实际上,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大学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总是在不断增加, 并且大学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也不断地在改变着自己。从一个纯粹的教学机构变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本身就是知识链条中的不同阶段,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要在同一个机构的同一群人中同构并不是一件容易调和的事情。就是到了今天, 仍然不时有对研究工作冲击教学工作的批判。但是, 总体上看, 这两项看似迥异的职能在今天的大学中已能较好协调。同样, 社会服务的职能引入大学校园的时候, 大学与政府、社会各自的期待, 以及大学自身对待这项“象牙塔”之外的来客并不欣然接受, 抵触之后是今天的自觉。经过历史风雨, 似乎大学已经习惯了相互矛盾的事物并存于校园。所以, 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同样, 对于今天的新任务, 我们应该以一种博达的胸襟来应对, 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一) 设置相对独立的体系, 屏蔽历史惯性
如前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 要求所采用的培养体系和方式是不同的。为了体现二者各自的独特性, 有必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
设置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应首先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不应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设置于相应的普通院系之中, 与各普通教育专业混合一体;而应该把一所大学之中所设立的高等职业专业集中起来, 成立专门的高等职业学院, 并通过这个学院来建构自己的培养体系, 包括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所谓“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在利用本校原有的实验设备外,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
同时, 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教材体系和实验实习体系。不能简单移植原有普通教育的模式, 应该在已有举办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系统设计, 整体优化,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技能型。
(二) 延伸与业界的合作, 强化职业特色
传统上, 我国高校与行业总有许多“亲缘”关系, 只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 把这种“亲缘”关系转变成了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纽带是普通高校重要的社会资本, 如果运用得当, 也非常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 应该把过去业已建立的业界合作关系保持并发扬下去, 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拓展这样的关系, 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保证学生得到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从这几年普通高校的实践看, 一些办得很好的学校总是非常注重在这方面的资源拓展与运用。
(三) 提升培养的层次, 彰显独特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比, 到底应该突出自身的什么优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链条上, 应该如何定位?这应该是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思考的一个发展性问题。
从普通高校的实际看, 比较而言, 普通高校在基础理论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上, 具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普通高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保持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特长, 使得毕业学生不但在实践能力方面胜任第一次就业岗位的要求, 而且具备较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转换岗位能力。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 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也应该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方面的最大竞争力。
同时, 为了合理分工和定位, 避免不合理竞争, 普通高等学校应该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培养上, 把大专及其它形式的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留给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不但有利于发挥两类院校各自的优势, 而且也有利于合理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结构, 避免两类院校之间的不合理竞争, 形成两类院校各安其位、相互补充、互相链接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四) 职教成果反哺普教, 构建和谐发展体系
从发展看,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塑造, 也正在设法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些方面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 其教育教学的成果可以反哺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第一, 可以把与实践、与行业紧密联系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学校, 促进教学改革, 推动办学理念更新, 优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第二, 可以互通师资队伍, 聘请建立起来的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给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上实践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 可以把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综合运用起来, 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解决普教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通过这些方式, 使校方和教职员工、学生都认识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个单一输出的过程, 而是一个相互补充, 实现共赢的过程。以此来端正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改变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的态度。同时, 逐步建立普职互通的立交体系, 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社会认可、面向行业办学的经验积累、良好的师资基础、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水平、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等优势。同时, 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和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的惯性不良影响两个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设置相对独立的体系, 屏蔽历史惯性;延伸与业界的合作, 强化职业特色;提升培养的层次, 彰显独特优势;职教成果反哺普教, 构建和谐发展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近.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1, (3) :93-96.
[2][4]王兆林.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4) :72-77.
[3]王兆林.关于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100-102.
[5]教育部2004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走向 (文字实录) [EB/OL].http://www.moe.edu.cn/2007-07-0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35号) [Z].2000-06-09.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2
发布日期:[ 2013-09-05]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高水平、高起点、现代化的综合性重点职业院校,是国家教育部在职教领域和德国合作的第一所项目学校,是全国中等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单位。
学校位于南京河西新城区,毗邻奥体中心,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100人。拥有70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和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其中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个,生均设备值位达15000元,位居全省同类学校首位。学校建有全国最先进的百兆宽带接入四网合一的万兆校园网,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融合有线、无线、多媒体、安防等多种应用系统,初步实现校 园一卡通。校园建筑欧陆风格,环境优美、典雅,被誉为南京新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以五年制高职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设有土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环境艺术工程系、计算机管理系,共有六大类十七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品牌特色专业8个。学校是江苏省土木水利类专业教研中心组组长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职业学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国示范江苏省协作会副会长(建筑施工工程专业组长单位、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组长单位、数字校园建设组长单位),牵头省内中职、五年高职土木水利类、电子信息类、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数字共享资源开发等工作,对口帮扶省内外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学校产教结合基地,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是江苏省一级资质企业,承担了包括南京奥体中心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材测试工作。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7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余人。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112人,博士7人,占专任教师45%以上,有140余人次曾赴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教师队伍中有获得德国“师傅证书”的老教师,也有一大批拥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
家注册造价师、结构师、监理师、电子商务师、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0%。长期以来,学校推行并内化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江苏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努力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联合办学进行各类“订单式”培养,举办“博西华”、“环强”等班,在江苏省率先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毕业考试合格,可取得德国手工业行会HWK、AHK证书和市劳动局专业技能等级证书。逐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了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首批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学校、全国首批“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实验学校。
作为南京市“十二五”首批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学校教学科研成绩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独立承担省市级以上教育规划课题7项,教育行政课题3项、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3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南京市个人课题23项,公开发表论文500多篇。2009年以来,学校在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摘得102枚金牌、78枚银牌、31枚铜牌,“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获奖率”蝉联全国“五连冠”,学校连续五年荣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训项目优胜奖”。学校被授予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全国
唯一集训基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项目江苏唯一集训基地、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
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了6万多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在德国博西华、布德鲁斯、菲斯曼,瑞士吉博力,新加坡CBM公司,中建总公司、中交三航局、中兴通讯、上海大众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关键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受广大企业青睐。每年毕业生推荐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95%以上。学校还在澳大利亚总工会完成“赴澳技术移民”建档注册工作,启动了赴澳技术移民工作,为学生毕业后多方位学习、就业提供发展空间。
在高质量就业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率先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现已完成与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本科对接,高职学生毕业时,通过选拔即可到以上两所本科院校就读,取得普通全日制本科文凭。2012届41位高职毕业生现已通过全省统一考试,取得了以上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此外,学校还与中外大学联合办学(与国外新加坡CITI管理学院、韩国大田大学、德国歌德学院、法国科尔比谢学校、国内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为毕业生升入本科段学习创造条件。
学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辐射、示范、服务的功能。定期举办短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教育理念,并对口帮助西部地区学校的发展,在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援助,成为职教师资的培训基地。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建立各类培训基地,开展职业培训,增强了办学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企业、“富民强省”、服务“两个率先”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1995年至今,学校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新加坡人力资源部等单位合作,成立外派劳务南京考试中心,举办电梯维修、隔音吊顶等15个工种培训班150多期,20多万名劳动力经培训合格后被派往国外从事劳务工作,为国家创汇150多亿元。
因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办学成绩卓著,近几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陈至立、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国家科技部长徐冠华、教育部长周济、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等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誉为全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典型。
2005年11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9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站在新的起点上,全校师生将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培养具有“三创”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把学校建设为“现代化、高职化、有特色、第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全国职教名校谱写新篇章!
浅析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篇3
摘 要:高职英语教学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把教育和英语进行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主导作用,了解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实现其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英语 英语教学
高等职业学校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自己质能并举的办学特色。但是,这里存在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日益现代化的生产环境对生产一线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不但要求他们操作技术精湛,而且具有一定的对外交流的能力。与之联系甚密的英语课程以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现状问题,展开一些思考,明确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试图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现状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高职英语的教学现状
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与普高生相比,高职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英语基础差,词汇量比较小,学习兴趣不浓;同时又没有比较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而且学生学习英语普遍表现为:不重视英语课程。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多数学生认为读高职就是学技术、当工人,跟学英语没有关系。具体表现为:
1.从听力方面来说,虽然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但还只是一些应试技巧。学生普遍自我感觉听力较差,也就是说学生“听”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如辨别连读与失去爆破的能力,听完短文复述大意的能力都还很差,更不用说要求他们听英语广播和看英语电视节目了,因为他们以前学习大半是机械性的模仿,一旦有些变化就不知所云。
2.学生“说”的能力普遍较差。有不少学生甚至对基本的语音语调知之甚少;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简单的口语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用说用外语交流了;上课害怕回答问题,担心被老师提问,即使被提问,往往是“sorry”或“I dont know”作为回复。以现行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哑巴”,因为应试教育没能激起学生“说”的兴趣,他们只要做好书面练习就行了。
3.就阅读和翻译能力来说,有些学生可以说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如略读、上下文猜测词义、掌握其中心句等,他们只会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从而使阅读大打折扣;至于翻译能力,不会分析句子结构,很难流畅地翻译,达不到翻译所要求的“信”“雅”“达”的标准。
二、明确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有效地开展专门用途英语训练,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一定的听说能力、较强的阅读一般技术资料的能力和书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
三、明确教学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和层次不一,比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具有严格的界限,而职业教育所谓的专业通常是跨学科的,一个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果仅仅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的。
四、探索和实践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选择课本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我们将学生按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以下教材——《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和《英语》(五年制高职类教材),并且在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上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2.重视课文的讲解过程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有机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我们以每个单元的课文和一些配套练习为依据,进行课文讲解,练习讲解,同时安排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还在多媒体语言教室适当地安排了听力理解教学内容。
3.注重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采用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学,完全由老师主宰,学生只能完全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活”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那么,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我建议采用小组活动来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先向学生讲明进行分组学习的意图和益处,然后由学生自愿结组,每组几人,均由好、中、差三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注意优生与差生在各组中的比例,以便于各组有引导、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和谐、温馨、关怀、同情、支持、配合、互帮互助等合作情感的日益加深,以及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共同进步、发展与提高。
4.注重课后辅导、复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课后辅导、复习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学完知识点以后告诉学生要好好复习,这样一来很容易让孩子有一种厌烦心理,有的甚至不去理会教师的好意。然而为了让学生能及时消化当天所学的新词、新句,课后及时复习操练又是必需的。出于教学时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妙处,建议学生课后要复习,并且提出学生合作复习单词、对话的方法。同时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介绍经验;所有教师主动加班加点辅导学生。
5.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要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质量,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二维三维动态等信息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和听觉处理功能,声情并茂,图文兼顾,形式活泼、新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与词汇密切相关的生动画面,配以提示性文字和标准的英语读音,以及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等,利用多媒体立体化、形象化和动态化的特征,对学生产生多重的感官刺激作用,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方位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学习blossom(开花)一词时,教师可以用flash制作三维动画,把花从苞蕾、含苞欲放到盛开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
总之,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并且从教材及内容特点、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从教学环境及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经过筛选、优化,最终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采取扎实而富有成效的行动,才能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建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路[J].外语界.1998.(4)
4.李庭芳.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程同春.谈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英语教学[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80-82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现状 篇4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少。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 但学校里的学生, 有一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村。农村学生爱学习, 上进心强, 更遵守纪律。但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知识面窄, 从小到大, 学习被动性更强, 不太会主动搜寻和学习对自己有用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果便是, 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至于为什么学, 学了有什么用等这些问题很少考虑, 这种被动学习的惯性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又加上大学的教育方式使老师对学生的督促和监管形同虚设[1], 这便使很多同学一时无法适应大学里的生活。对于经历过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 学习成绩好和老师的表扬, 都是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肯定, 是得到社会和别人承认的一种体现, 这也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之一。而当大学里老师的监管变少, 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又不是那么绝对重要的时候, 他们就会产生迷茫。他们会觉得大学里学习不重要, 自己的这种体验, 又加上高年级学哥学姐的调侃, 以及社会上对大学教育的一些误传, 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结论, 那就是“学习无用”论。而他们又不太会利用图书馆以及学校里各种学习条件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样, 大把的时间便被浪费掉, 这样的后果便是:他们对外界信息接触太少, 不能洞悉自己的未来。这也影响了他们对自身的定位, 进而无法有效地学习妨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也便降低了大学教育的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多种渠道,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应该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树立明确的目标, 懂得自己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自己应该如何一步步前进。在这方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确定一些名人传记, 告诉学生, 他们是怎样成功的。就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等, 使他们主动找寻自己的梦想。
其次, 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和社会联络有有效途径。比如可以通过报纸, 通过因特网, 以及广播等各种渠道。当然, 这方面的工作执行起来, 有一定难度, 其中一个难点便是社会上的信息广繁芜杂, 学生自己很难挑选。比如, 很多学生买来计算机就是为了打游戏, 其他的一概不管。不过, 如果稍加努力, 这方面的有效监管还是不难完成的。例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新闻教室, 学生可以进去查阅新闻时事, 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 下载所需的资料等。另外还可以建立新闻广播制度, 播放一些跟让学生深感教育的电视、广播等。比如经济半小时, 对话等栏目, 以及一些股票知识等。大凡名人富翁, 大都有不一样的学习或经历, 而我们学校, 也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这种个性发展的机会。还可以每天早上晨操时播放英语广播, 等等不一而足[2]。
每个学期, 学校都应该办一场模拟招聘会。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什么样的薪资对应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社会中有多少种行业?企业是由那些部门组成的?各部门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跨国企业主要有多少家?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私企、国企、外企有什么差别?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有什么不同的文化?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名牌大学有什么出名之处?中国各地都有什么样的企业?珠三角有什么特点?长三角有什么特点?环渤海有什么特点?内陆有什么特点?等等, 使学生不出校门, 便知企业事。
第三, 学校应该成立一些所校属企业, 或是实验室。这样企业是学校对外的接口, 可以接一些项目, 或大或小, 给优秀学生接触实际社会的机会, 还可以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这不在于让多少学生得到工作的机会, 主要是其带动作用不可低估, 经验是可以分享的, 一传十, 十传百, 整个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受益。
另外,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年轻教师偏多, 真正有实践经验, 能够掌握过硬知识本领的教师太少。合格的教师在到学校里能教书育人, 在企业里能做事。要想学生能被企业看中, 首先老师要获得企业认可。教师应该提高业务素质, 掌握必须的实践和理论, 使其知企业所想, 解企业所困, 明企业所需。同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数的现状, 学校应该加紧从中培养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 争取他们在学校中有地位, 在教育界有影响、在学术界有成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和高职教育的持续性发展。针对当前高职学校外聘教师过多的情况, 学校应该扩大本校教师的比重及地位,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使他们与学校建立起一致的荣辱观。
摘要:探讨了当前高等职业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难问题, 对如何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通过这些分析, 对目前高等职业教学现状提出了一些见解, 指出了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师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廷桐, 李荣堂, 等.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医学教育探索, 2006, 3.
[2]朱亚萍, 廖小明, 潘洵, 论深化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篇5
(征求意见稿)
(二)北 京
2012.10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1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84号)的要求、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及《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由我部负责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委托学校建设标准国家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具体承担编制工作。编制组对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舍现状作了书面调查,对部分省市高等职业学校作了实地调查,并对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各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共分六章,包括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学校布局与选址、校园规划、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请将意见反馈到编制组
联系人:竺士杰 电话:021-52510015 传真:53071325 手机:*** 邮箱:maxdaxiong@gmail.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10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1)
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2)
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选址??(3)
第四章 校园规划?(4)
第五章 校舍建筑面积指标??(5)
第六章 校舍主要建筑标准?(11)附录一 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13)附录二 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15)附录三 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16)附录四 术语 ???(17)附录五 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18)附 件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1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促进和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职业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为高等职业学校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学中强化实训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培养与培训突出针对性、职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
第三条 本标准是编制、审批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用地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和监督检查高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的尺度。
第四条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高等职业学校,改建和扩建的高等职业学校参照执行。
第五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第六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校舍建设必须具有防御各种重大意外灾害的能力,确保师生安全。
第七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用地和校舍建筑既要保证教学和生活的正常功能需要,又要符合节约用地和提高校舍使用效率的原则。学校部分设施在保证教学实训和师生生活的前提下,宜向社会开放。
第八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选址
第十三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规划,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州、市)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布局,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十四条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数量和办学规模,应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建设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人口规模、生源状况及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确定。
第十五条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州、市)根据当地工(产)业园区规划,宜规划设置由多所高等职业学校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各所学校设置的主干专业应各具特色,园区内宜统筹规划建设公共实训实习基地和体育、公共图书、后勤、生活等公共设施,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第十六条 新建高等职业学校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应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环境适宜、交通方便、地形开阔、地势较高、阳光充足、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地段。
二、应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地质塌陷、泥石流、洪涝及风口、悬崖边、崖底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三、应避开高压供电走廊、高压输气管道、输油管道、通航河道。
四、应避开污染地段,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
五、学校与铁路、轻轨、公路干道、机场及飞机起降航线、易燃易爆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及太平间、殡仪馆等的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四章 校园规划
第十七条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高等职业学校均应先编制校园规划,经批准后方可进行项目建设。
第十八条 校园规划的范围为学校围墙(隔离设施)以内的全部建设用地。
第十九条 校园规划应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貌,节约集约用地。根据有关规范和规定合理规划建筑用地、室外体育设施用地、绿化用地、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用地,并为学校发展、校企合作留有余地。校园建设用地的容积率:综合类、工业类、农林类、医药类、师范类、体育类学校为0.50;财经类、政法类、外语类、管理类、艺术类学校为0.55。
第二十条 校园规划应根据内部功能,按教学实训、体育运动、生活后勤等功能进行分区,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各功能区的建筑组合应紧凑,教学实训用房应具有通用性、灵活性,以适应专业改变、设备更新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宜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特点和文化内涵,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十二条 多所高等职业学校集聚建设的职教园区,其公共设施宜统筹规划建设,做到园区资源共享,以节约集约用地。
第二十三条 校园道路网的布置应便捷通畅,主要交通道路应根据人流、车流及消防通行要求设置,尽量做到人车分流,确保安全。
第二十四条 校园景观由校园建筑、道路广场、雕塑小品、水体绿化、植物配置、地面铺装和公共设施等组成。校园绿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建设,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
第二十五条 校园应按要求规划设置田径场、球类场等运动场地,以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需要,运动场地的长轴宜为南北向。
第二十六条 校园应规划智能化系统,使校园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第二十七条 校园规划要合理布置民防工程和利用地下空间。第五章 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十八条 各项校舍的建筑面积指标采用不同的基本参数。必须配置的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见附录一),采用学校办学规模为参数;根据需要配置的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见附录二),分别采用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为参数;培训部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指标(见附录三),采用培训工作人员编制数为参数。
第二十九条 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总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高等职业学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总指标(㎡ / 生)
注:
1、学校办学规模小于或大于表中所列规模值时,其指标应分别采用表中最小或最大规模的指标值;学校办学规模介于表列规模值之间时,可用插入法取值(以下各项指标同)。
2、综合类院校分为综合(1)类院校,以文科类专业为主;综合(2)类院校,以工科类专业为主。
第三十条 各项校舍的建筑面积指标按非采暖地区外墙厚度0.24m的多层建筑计算,采暖地区学校的各项建筑面积指标可在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4%或6%。
第三十一条 各类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比例应由学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预测。本指标预测了表3各类学校的专业结构比例,并据以确定按学校类别分的教学实训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表3 专业结构预测比例 注:工科类专业包括工业、农林、医药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财经、政法、管理、外语类专业。
第三十二条 教学实训用房:包括公共课教室、专业教学实训实验实习用房及场所、系及
教师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指标见表4。
表4 教学实训用房建筑面积生均指标(㎡ / 生)
一、公共课教室:包括普通中小教室、合班教室、阶梯教室、辅导教室等。
(一)按专业分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按专业分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 / 生)
注:
1、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等专业指标,根据专业类别可采用制造类或电子信息类专业面积指标。
2、公安类专业可采用体育类专业面积指标。
(二)按学校类别分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
三、系及教师办公用房:包括系党政(团)办公室、教师办公室、教研室、学籍档案室、资料室、会议室及接待室等。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9的规定。
表9 系及教师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第三十三条 图书馆:包括各种阅览室、书库、检索厅、出纳厅、报告厅、内部业务用房(采编、装订等)、技术设备用房(图书消毒室、复印室)、办公及附属用房(办公室、会 议室、接待室等)、信息网络中心。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 图书馆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三十四条 室内体育用房:普通、艺术高职院校室内体育用房包括风雨操场、体育馆、健身房、乒乓球(羽毛球)房、体质测试用房及器械库、淋浴、更衣室、卫生间等附属用房。游泳馆可根据需要和有关配置规范选配。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 普通、艺术高职院校室内体育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
注:体育高职院校室内体育用房并入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指标,见第三十二条 二款。
第三十五条 校级办公用房:包括校级党政办公室、会议室、校史室、档案室、文印室、广播室、接待室、财务管理中心等。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校级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三十六条 会堂及大学生活动用房: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用房(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帮困助学用房、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用房、文娱活动室(排练房、乐器室、棋牌室)、管理办公用房及会堂。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 会堂及大学生活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三十七条 学生宿舍(公寓):包括居室、盥洗室、厕所、活动室、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用房等。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14的规定。
表14 学生宿舍(公寓)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三十八条 单身教师宿舍:包括居室、盥洗室、厕所及管理人员用房等。建筑面积指标宜按表15执行。
表15 单身教师宿舍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三十九条 食堂:包括餐厅、厨房及附属用房(主副食加工间、主副食库、餐具库、冷库、配餐间、炊事员更衣室、淋浴室、休息室、厕所等)、办公室等。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食堂建筑面积指标(㎡ / 生)
注:、清真食堂按就餐人数,其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在上表基础上增加0.5㎡/生。
第四十条 后勤及附属用房:包括医务所(室)、公共浴室、食堂工人集体宿舍、汽车库(公车)、学生服务用房(小型超市、洗衣房等)、综合修理用房、总务仓库、水泵房、变配电房、锅炉房、保安、保洁、绿化、传达室、室外厕所等。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 后勤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
第六章 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第四十一条 高等职业学校校舍的建筑标准,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绿色、环保、节能、美观的原则,应根据各类规范、标准和使用功能要求确定。
第四十二条 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等宜设计为多层建筑,实训实习用房应根据其功能要求与相关规范合理确定建筑层数,满足教学功能和操作工艺要求。
第四十三条 各类用房的净高宜根据其空间大小与使用功能要求确定,并符合专用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其层高、平面布置宜考虑职业学校发展改革和专业设置变化的特点,宜充分体现用房的通用性和调整的灵活性。
第四十四条 建筑设计在平面空间布置和立面设计等应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应采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体系,按防御各类重大意外灾害的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在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区域,严禁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及预制楼梯构件。
第四十五条 建筑材料的强度等级、型号、规格、质量等性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满足设计要求。
第四十六条 校园内不同功能用房的耐火等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第四十七条 校园内的道路、建筑出入口、门厅、水平及垂直交通、厕所及相关教学生活用房等无障碍设施,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第四十八条 门厅、走廊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每栋建筑的门厅宜适度宽敞,有利于人流通行集散和短暂停留;
二、各种形式走廊的净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三、门厅和走廊的楼地面不宜设台阶,走廊楼地面、走廊与房间楼地面有高差时,应采用防滑坡道,高差较大必须设置台阶时,踏步不得少于2级。
第四十九条 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以上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第五十条 楼梯
一、数量、宽度、位置和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二、楼梯间应有直接采光通风;
三、学校宜根据使用需要设置电梯(包括实验、实训用房的货梯)。第五十一条 校舍建筑节能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建筑内、外墙粉刷应选用适用、耐久、绿色、环保的材料,外墙粉刷用料必须能防止雨水渗透。
第五十三条 各功能用房的楼地面宜采用防尘、防滑、易清洁的环保安全材料。第五十四条 屋面应根据各地雨雪量等气候条件和建筑材料供应情况,采用平屋面或坡屋
附录一 高职院校九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附表1-1 单位: ㎡ / 生
附表1-2 附表1-3 附表1-4 注:
1、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室内体育用房并入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指标。
2、公安类高职院校可采用体育类高职院校建筑面积指标。
附录二 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一、留学生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居室、盥洗室、浴室、厕所、食堂、洗衣房、辅导教室、阅览室、文娱室、会客室、管理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等。留学生生活用房应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留学生人数进行配置,其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附表2-1的规定。
附表2-1 留学生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生)
注:留学生不足100人时,其建筑面积指标可在100人的指标的基础上提高10%。
二、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包括单元式住宅及其它用房(食堂、文娱室、阅览室、会客室、管理人员办公室、值班室等)。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应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人数进行配置。单身的一般教师住一室户,单身的教授、带眷教师住二室户,带眷并携带子女的教师住三室户。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一室户55㎡、二室户75㎡、三室户90㎡。每套住宅均配备居室、卫生间、厨房,室内设壁橱。外籍教师其它生活用房的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附表2-2的规定。
附表2-2 外籍教师其他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人)
附录三 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一、培训部用房:包括办公室、学籍档案室、资料室、会议室等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宜符合附表3的规定。
附表3 培训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 人)
附录五 本标准用词和用语说明
一、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不同用词,说明如下:
(一)、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必须”; 反面词采用 “严禁”。
(二)、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 “应”;
反面词采用 “不应”或“不得”。
(三)、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非必须按指定的标准和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的规定(或要求)”。
附件: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条 文 说 明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21)第二章 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22)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选址??(23)第四章 校园规划?(24)第五章 校舍建筑面积指标?(25)第六章 校舍主要建筑标准?(3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订本标准的目的。各级政府都应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到202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为此,应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特点的建设标准,使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第二条 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办学方针、政策、宗旨及培养目标。
第四条 规定了本标准的使用范围。高等专科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属于同一办学层次,具有相同的办学特点。所以,本标准也适用于新建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条 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地方政府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应同时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素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第六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要求各类校舍用房满足使用功能要求,适用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方便师生生活;在投资经济的情况下,注意校园校舍的美观。
第七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规划建设,要提高校园土地和各类校舍的使用效率。学校各类设施在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宜对社会开放,资源共享,引领区域、社区文化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章 学校布局与选址
第十三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布局规划应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科学统筹、合理编制。地、州、市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发展特点,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职业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当地的高等职业学校布局。第十四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数量和办学规模,应适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科学合理的测算后确定。地、州、市设置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应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类别与特点和生源状况合理确定,设置与当地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学校。
第十五条 各地区可依据工业园区、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及产业集聚区等建设规划,规划设置由多所高等职业学校组成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设置宜有利于校企合作,有利于为企业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于学生就近实训实习,有利于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
第四章 校园规划
第十七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必须根据批准的建设规模编制校园规划,校园规划设施项目可一次建成,也可分期实施。
第十八条 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的计算范围为学校围墙或隔离设施以内的用地,不包括为市政和城市绿化等代征的土地。
第十九条 学校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用地,室外体育设施用地,绿化用地、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用地,校园规划应根据各类用地的功能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置。
一、建筑用地:是学校各类建筑建设所必须的用地,由校舍建筑总面积、不同功能建筑的层数、相关设计规范、校园道路广场等因素确定。建筑用地主要包括:教学实训实验、教育教学管理、生活后勤等各类用房的全部建设用地;
二、室外体育设施用地: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所需的田径场、球类场、小型单项运动场、室外游泳池、固定体育器械场等用地。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及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各类高等职业学校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2004〕6号文)规定的场地种类与数量要求和《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场地面积与规格配置室外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不仅要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课外锻炼及竞赛活动的需要,以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绿化用地:学校绿化用地由建筑用地中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零星绿地和集中绿化用地两部分组成。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5月31日)和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通知(城建〔1993〕784号)规定,结合校园育人环境的需要,合理规划布置绿化用地。
四、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用地:包括消防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步行道,各种休闲、娱乐、集会、演出广场及地面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用地。校园道路应按使用要求确定其等级和路网,合理布置师生活动、休息、娱乐、交流所需的广场。学校教职工自备机动车和学生自行车的数量逐年上升,为保证校园环境井然有序、安全整洁,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停车场。
五、学校建设用地的容积率系地上校舍建筑面积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总和之比。根据广
泛的调查研究、材料分析和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对校舍的使用功能、形式、层高、设施等不同要求;同时考虑到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于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发展与变更,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建设用地上为高等职业学校留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经分析和测算规定了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用地的容积率。
第二十条 高等职业学校各类校舍建筑应根据教学实训实验、体育活动、生活方便等各功能区域的要求,合理布局;在各功能区域内建筑组合宜相对集中,实训实习用房的规划设计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设备具有多变性的特点。
第二十二条 在职业教育园区,从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一些公共设施,如图文信息中心、体育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及专业实训中心等设施可统一规划建设,供园区内高等职业学校共同使用。
第五章 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二十九条 规定了学校必须配置的九项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总指标。第三十条 规定了采暖地区学校的各项建筑面积指标可在本指标的基础上增加4%或6%,一般采暖地区增加4%,严寒地区增加6%。
第三十一条 表3预测值是根据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现状调查与统计资料分析,以及今后专业发展趋势设定。如学校的专业结构比例与表3预测的比例不一致时,可依据各专业实际人数和表
5、表7分别计算公共课教室和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两项用房的建筑面积。第三十二条 规定了教学实训用房包括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
一、规定了公共课教室包括的内容(K值按0.60计),公共课教室供基础文化知识课教学使用。
(一)规定了按专业分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计算依据是:
1、根据公共课教学学时数、每周各类教室需安排的学时数及可安排的学生人数(座位数),测算各专业所需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
2、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分成19大类,为简化计算,归并为8类有代表性的专业(见表5)测算,其他专业学校可根据用房需求采用相近的专业面积指标。
3、各类公共课教室使用面积指标宜按下表计算。
各类公共课教室使用面积指标(㎡ / 座)
(二)规定了按学校类别分的公共课教室建筑面积指标。按学校类别分的公共课教室面积指标是根据公共课教室专业指标及第三十一条各类学校专业结构比例计算。
二、规定了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包括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
(一)规定了按专业分的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建筑面积指标,计算依据是:
1、根据专业教学学时数(含实训、实验)、每周各类教学实训实验用房及场所需安排的学时数及可安排的学生人数(座位数),一般专业以5000人规模,体育、艺术专业以2000人规模为基数计算,所需实训用房及场所建筑面积指标。根据实训用房及场所生均指标随专业规模增加而递减的规律,计算其他规模的面积指标,表7为按专业分的教学实训用房及场所生均建筑面积指标。
2、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按照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和各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不同,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用房可分可合。各专业主
第三十三条 规定了图书馆用房包括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70计)。计算依据是:
一、阅览室
(一)阅览室分为普通阅览室(中外文、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上网、音像资 料阅览室)等。阅览室总设座率见下表。
图书馆阅览室设座率(%)
(二)根据图书馆藏、借、阅于一体的使用要求,参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各种阅览座位使用面积:普通阅览室(含报刊阅览室)每座2.0㎡,电子阅览室(含音像)每座3.0㎡。
二、书库
(一)图书馆书库面积按下表规定的图书册数计算。
图书馆藏书量(册/生)
(二)每平方米藏书量根据藏书方式确定,开架按220~260册、闭架按320~350册计算,开闭架比例可按8:2或7:3。
三、检索、出纳、报告厅、办公、业务、技术用房、信息网络中心
(一)设小型学术报告厅、电脑检索、出纳厅(包括存包处等),使用面积按办学规模不同配置400~600㎡。小型学术报告厅座位100~200座。
(二)办公及业务用房面积为阅览室和书库总面积的10%。
(三)技术及设备用房面积为阅览室和书库总面积的5%。
(四)信息网络中心的使用面积按办学规模不同配置200~700㎡。
第三十四条 规定了普通、艺术高职院校室内体育用房包括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办学规模1000~3000人的院校 K=0.8,5000~10000人 K=0.7)。办学规模5000人的院校可配置2000座位(固定及活动)的体育馆一座,8000~10000人的院校可配置3000座位(固定及活动)的体育馆一座,以便学校集会和开展大型文娱活动。室内体育用房建筑面积计算见下表。28 注:在室内体育用房总建筑面积内,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可对各类场馆用房建筑面积进行调整。
第三十五条 规定了校级办公用房包括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校级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还包括民主党派办公室、等。
根据教育部对学校各种办学规模校级机关机构设置、行政人员编制及各类干部办公用房参照《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标准》进行计算,换算成生均指标。一般干部每人使用面积6㎡,处级干部每人使用面积12㎡,副校级干部每人使用面积18㎡,正校级干部每人使用面积36㎡。
第三十六条 规定了会堂及大学生活动用房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大学生活动用房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十七条 规定了学生宿舍(公寓)的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学生宿舍按国家发布的《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和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公寓建设标准问题的若干意见》(教发[2001]12号)中的有关规定计算。
第三十八条 规定了单身教师宿舍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单身教师宿舍配置的比例:5000人及以下规模学校按教职工编制数的15%,10000人及以上规模学校按教职工编制数的12%,每人建筑面积24㎡,作为青年单身教师住宿的过渡用房,周转使用。第三十九条 规定了食堂(学生食堂与教工食堂合并使用)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8计)。餐厅和厨房及其附属用房面积指标计算依据是:
一、餐厅
(一)学生就餐人数按总人数的100%,一次性用餐人数按学生总人数的40~50%计算。
(二)教职员工的就餐人数按总人数的75%,一次性用餐人数按就餐教职工总人数的50%计算。
(三)大餐厅每个座位的使用面积为0.94㎡。
二、厨房及附属用房
厨房及附属用房面积按餐厅面积的1.04倍计算。
第四十条 规定了后勤及附属用房的内容及建筑面积指标(K值按0.60计)。
由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当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条件各不相同,每所学校需要的后勤用房也不相同。后勤用房的设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后勤及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内进行调整。第六章 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第四十一条 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其校舍建筑、本质安全是第一位的,同时应满足相关规范、标准和使用功能要求,不盲目追求高标准,关键是适用于教育教学的需要。第四十二条 建筑层数应根据使用功能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确定,教学用房、学生宿舍等一般宜为多层建筑,实训实习用房应根据使用要求和相关行业规范确定。部分办公用房和科研用房,根据使用和节约土地的要求,建筑层数可适当提高。
第四十三条 学校的各种教学、实训实验用房名目繁多。不同功能用房有不同的空间要求,其建筑净高应根据功能要求和相关规范确定。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变动较大,各类校舍在平面布置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用房的通用性和调整的灵活性,以适应专业变更和教学设备更新的需要。
第四十四条 各类校舍应符合抗震设计要求,建筑设计方案应采用比较规则的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
第四十五条 各种建筑材料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工程质量。
第四十八条 建筑的门厅、走廊除通行功能外,还有集散、小憩、交流的作用。所以其大小、宽度等均应根据人流量,防火安全疏散和其他功能要求来确定。
第五十二条 建筑墙面装修具有保护墙体、改善室内环境、美化建筑外观形象的功能,室内外装修材料均应选用适用、绿色、环保的材料。第五十四条 为防止雨水渗漏、夏季太阳辐射过强造成室温过高、冬季寒冷造成室温过低现象,确保各类教学、生活等用房的正常使用,屋面必须按规范要求,采取防水、隔热、保温措施。
第五十五条 室内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因此,要处理好各类教学用房的采光、通风、照明、换气等要求。
教学用房应有最佳建筑朝向,采光要均匀,并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合理采取降温、采暖措施,并能充分利用绿色能源。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6
[摘要]文章以“技术”和“应用”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以相关技术的整合研究、环境建设研究、教学模式研究、人才输出研究四个方面作为研究主线,探寻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和主流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技术 特色
[作者简介]王清华(1954- ),男,吉林扶余人,石家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石家庄职业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河北石家庄050081)王(1980- ),男,蚌埠学院,硕士。(安徽蚌埠233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36-0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恢复重建、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三个阶段。在目前内涵建设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特色建设成为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办学定位,本文以“技术”和“应用”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建设的核心,以相关技术的整合特色研究、环境建设特色研究、教学模式特色研究以及人才输出特色研究等四个方面作为研究主线,探寻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和主流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相关技术的整合特色研究
1999年我国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教育划分为8个大类、60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2000年我国公布《高职专业目录分类》“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面向不同的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的,专业设置状况正是职业或技术岗位的集中反映。
一个职业到底需要哪几门技术?这个问题的研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叫它课程编排。课程编排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对它的研究就是关于技术整合的科学。这需要大量的行业调查、前沿技术的支撑、大量有经验的工程师和技能教师、对课程和课程编排的潜心研究。一个职业,需要若干个技术要素,例如秘书职业,需要任职标准、工作思维、工作管理原则和经验等。这只是宏观的职业认识。微观上,现代通信设备的使用、会议过程驾驭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则是技术范畴。学院专业面对的技术的整合,是在对社会职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项目的主管人员如果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没有职业的经历和对技术的再认识,课程的整合就会变得漫长而曲折。目前我们谈校企合作就是指专业建设如何反映职业技术的需要,如何满足职业岗位的实质要求。技术课程整合得好坏,是专业建设的标准。
二、相关技术的环境特色建设研究
教育是人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传播地,技术教育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强化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学环境建设问题是与课程建设同等重要的命题。
1.教学环境建设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学环境建设必须依据专业群建设的科学性和社会需要的综合性进行系统的、与办学规模相匹配的建设。基本要素包括场地、设备、教学主客体及技术内容。计算机的普及将教学环境划分为真实教学环境和仿真教学环境,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是我们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无论哪种环境它所表达的主题都应是综合技术训练。场地的适应性、设备的先进性、主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技术内容组合的科学性是环境建设的重要条件。
2.通过专业群建设带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环境建设。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它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专业群特色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定发展时期内的必然选择。
3.增加技术训练环境建设投入。增加该项投入的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即将目前技术与前沿技术结合,综合区域经济现状与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将某个专业群建设以规划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二是合理选项,即将学校专业发展框架与经济调整联系起来,以1~2个最需要或最直接的专业作为建设的突破口;三是“内”“外”结合,即有效拉动社会资金和其他资源,逐步形成学院与企业间的产学互动链条。
三、相关技术的课程模式特色研究
课程模式研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沿着两条线发展:一条线是国外模式,如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等;另一条线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经验对高等教育学科化课程模式的改造。KH集群式课程模式、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等研究成果就是我国课程模式特色研究的代表。以“资产评估”课程为例,作为教材,它体系的完整性、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具体实务的代表性、资产评估理论与组织管理的衔接性是针对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机器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等具体内容则是构成实用性课程模式、技术性课程模式或职业专门化课程模式的基本组合。教学对象不同,同样的课程会形成不同的模块,同一专业课程编排和同一课程组成部分游离与吸纳,正是高职教育特色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生职业和专业技术的不同要求决定了课程编排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素的组合不同。
四、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的输出特色研究
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研究肩负着两大任务:一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促进就业。我们把它理解为对于社会的融入和服务,我认为,融入社会是手段,服务社会是目的。毕业生的“质”和“量”就是对其融入程度和服务程度进行检验的唯一标准,特色为教育服务,教育为社会服务。相关技术人才培养的输出研究问题绝不单纯是培养后的输出,培养中、甚至培养前的输出研究更为重要。我们试从三个阶段分析:
1.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前的输出研究。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企业需要考察学院人才培养的能力,对人才规格提出具体要求;学院需要考察企业的品牌和信誉、规模和合作的可能等。这个阶段的合作存在的问题是,企业需要人才规格多,数量少,与学院规模发展形成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实现“双赢”,在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产销、人工成本、经济结构调整等困境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双赢”困难重重,用人单位看不到你的培养特色,找不到与学校真正意义的结合点是不会合作的。一般来说,在自己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情况下,针对的岗位应该是“一般”而不是“特殊”。
2.相关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输出研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无论如何贴近企业和岗位,其所开发的任何一组课程都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符合国家资格要求的课程,二是适合一般岗位需要的课程,三是适合商业运作的课程,四是培训招标课程。目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订单培养比例不是很大的院校,学制中期学院培养的技术人才已进入了“输出”环节。按照一般规律,学院中后期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初始定好的,国家认可的资格问题、一般岗位需要问题也是已经规定好的,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技术课程和职业必备课程也是通过事先调研确定下来的,与培训招标课程意义相当。所以,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后期为了及早疏通人才渠道,应采取积极措施针对人才输出单位要求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后期调整等。
3.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后的输出研究。学生基本完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初始能力,“输出”按部就班地成为人才培养的“尾声”。岗位越来越少,就业安置人员越来越多,使学生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双选会”“招聘会”大多在这时召开,也是安置人员需求最多、就业工作量和难度最大的阶段。学生从这个阶段才开始逐步发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弱,企盼学院与社会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OL].http://www.jxhjxy.com/department/
news/news_view.asp?newsid=882,2009-04-29.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问题浅析 篇7
一、目前高职德育发展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职的发展十分迅速, 在办学数量和规模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随着招生比例的不断扩大, 高职高专学生正处在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这一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如何对高职生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以下这些地方。一方面, 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 高职生的特殊性体现在, 其总体录取分数处于并高考第四批和第五批范围, 且学生来源层次比较多, 除普通高中生外, 还有中专、技校毕业生和少部分初中毕业生, 高职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远比普通高校大学生复杂。因为录取成绩等的原因, 他们在学习水平、知识深浅和经验理解上就比高校的学生慢一拍, 能力方面也要或多或少的表现的比较落后, 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 得考虑他们的不同和特殊性, 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进行。另一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轻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符合高职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部分的高职都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关注欠佳。学校的公共德育课理论性太强, 针对性还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了:首先, 德育内容陈旧乏味, 理论性太强。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以理论为主, 内容空泛枯燥, 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 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思想和心理特点, 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方式仍然以课堂教授和校内活动为主, “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普遍。最后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大部分的只能是伪君子。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地参与, 在所谓的由学校安排好一切步骤的德育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做出符合人们预期的表现, 至于这些表现是否出于学生相应的道德动机和愿望, 则无人关心。长此以往, 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 更会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淡化和道德情感的冷漠。最后, 德育的评价体系单一片面化。现行的高职德育评价考核方法仍是以理论考试为主, 学生道德素养的高低是以理论考试分数的高低来排定。于是道德学习等同于道德理论和规范的背诵。近些年来, 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在尝试改革德育评价体系, 试图将重点从理论考试转向道德行为和实践的评价, 其中较为流行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将品德培养目标转化成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行为,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各种要求进行打分, 以此作为德育考核的依据。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激起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 但是会使得学生单单为了完成要求规定而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很大部分是不愿去做的, 因为做了也没有得分, 于是不可避免地引起另一种极端, 学校道德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功利化的交易。
二、相应的对策
德育教育具有相通性和普及性的, 但是高职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在这方面,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实验对高职学生德育的开展影响很大, 有交大的借鉴意义。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就是让儿童观察榜样在对充气娃娃的行为习得问题, 得出了榜样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该行为的习得。借鉴该实验的操作, 高职的德育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第一, 理论方面的调整是必须的, 选择正面的教材, 加入好的为善榜样, 这样才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实验中我们得知了, 首先选择好榜样,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榜样表现出好的行善行为, 并且对之加以奖励赞扬, 这样使之影响更深刻。理论课的传授中, 我们就可以通过榜样的展示, 传递给学生正面的信息, 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做法得体, 什么样的表现有损个人的道德修养。第二, 在实践生活中, 强化道德教育。由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一方面, 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创设社会化的学校环境, 把学校建成一个雏形的社会;另一方面, 高职生要获得专业技能的发展, 必须到校外的各个企业中去实习, 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多, 时间长, 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自然融为一体。教育者可以沿着班杜拉的路子探索前进, 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进行合适的道德教育, 让学生在理论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把头脑皮层的外在符号变为深刻的内部表征, 引导学生在他们所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中获得直接的实际体验, 帮助他们学会做一个“有用的好人”。第三, 强化过程。如果缺少强化这一环节, 即使学生做的再好, 也不能够持续, 不能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 往后的生活中, 为让学生在无形中将养成的好的道德品质持续保持, 就的让德育的作用在学生的自我实现中发挥作用。鉴于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们可以运用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通过满足学生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 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强大的目标动机, 实现成功就业。
总之, 德育作为高职教育事业大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备受大家的重视。为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不但要加强业务技术的传授与灌输, 更重要的是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道德的方向是人类灵魂的指挥棒, 事关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按照《决定》高职院校对道德教育的部署, 动作要快, 力度要大, 工作要实。道德教育的改革和落实, 主宰着高职的前途命脉。搞好德育这块, 就为开创高职德育的崭新局面做了大贡献。因此, 我们要在猛抓教学的同时, 更应先做好道德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Z].
[2]雷娟.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 (3) .
[3]石玉.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学研究, 2006, (2) .
[4]李大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8
专业成立背景、时间。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国策。2007年武汉“1+8”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是主要目标之一。2010年我国绿色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相关从业人员将超过1000万人, 园林技术等相关“绿色人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3-2020年) 》: 到2020年武汉市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16.8平方米/人、35%以上、45%, 达到全国绿化先进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 “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的主要目标等, 给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学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的总体思路指导下, 园林技术专业将立足“光谷”核心圈, 面向武汉都市圈、辐射“1+8”城市圈, 为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 为建设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 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园林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贡献。
2 专业建设
2.1 专业建设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1) 以素质构建为主线; (2) 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入手; (3) 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建设为重点; (4) 以“双师”素质团队建设为保障; (5) 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6)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在深入分析园林行业发展特点和武汉市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成立了以武汉园林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为顾问、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 制定紧密结合行业与企业需求的, “以园林植物为素材, 规划设计的原理为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管理为重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职业面向:
针对岗位:景观设计员;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及管理人员等。适应岗位:环艺景观效果图设计员;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及预算员; 园林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等。
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园林制图、园林植物应用、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手绘或计算机绘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预算、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用四个“一”来概括, 即: “一张图”:能够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 并形成系列图纸——规划设计能力;“一双手”:能够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施工能力;“一张嘴”:能够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 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交往能力;“一颗心”: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
本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景观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设计、预算能力。
2.3 专业建设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行业专家论证, 构建了反映职业岗位要求和专业特色建设要求, 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的, 职业核心能力突出的, 工学结合、岗证结合, 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在2006-2007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 “删”、“减”、“并”、“增” 的调整, 将《园林植物学》72学时调整为36学时, 将《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调整为《园林制图》, 将《花卉学》、《园林树木学》整合为《园林树木花卉》;将《园林工程》调整为《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施工图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三门课程, 增设了《园林建筑动画》《园林模型制作》等课程。注重生产实用性, 突出技术应用性, 打破理论系统性, 强化知识运用综合性。 体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的一致性, 实现课程的优化组合。
2.4 质量管理与控制
学院、系部注重对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建立、制定并逐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程序、标准和制度。
学院设立有教学督导室, 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督导员, 坚持实行听课制度;坚持学期初、中、未的教学检查制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构建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 符合高职特点的, 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 多元化管理的, 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协调运行, 确保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专业严格执行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规范、资料齐备。
3 专业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 “教、学、做” 。对于《园林实用美术》、《园林景观表现》、《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 教学全部安排在实训室或户外进行, 是讲练结合, 讲评结合, 重在训练, 突出手绘技法, 强化职业基本技能;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的结合, 教师在做中教, 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做为一体。
课程内容:注重职业工作过程、职业岗位任务、职业工作标准。对于《园林植物学》、《园林花卉树木学》教学内容以植物、花卉、树木的识别和生态学特性为重点, 结合地域特点重点介绍各类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应用,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同时适当介绍一些园林景观常见树木、花卉的管理与养护要求。使同学们真正懂得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地位, 真正懂得什么是园林的美, 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 将实际设计任务、工程项目为教学案例, 将行业管理制度、行业规范与标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力等融入教学, 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进行课程实训, 营造职业氛围, 努力体现 “工学结合”的内涵, 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多样、成绩构成多元、考试内容多形的考试模式改革。操作技能强的《园林实用美术》、《园林景观表现》、《园林建筑设计初步》、《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 以实际操作和完成作品、设计为考核重点。职业核心技术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图设计》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结合。
4 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 紧密围绕“计算机软件应用”特色, 努力实现“以园林植物为素材, 规划设计原理为基础, 园林规划设计与工程管理为重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为特色”现代园林技术专业特色, 强化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能力, 突出园林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的紧密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切实提高专业技能, 使本专业毕业生成为忠诚企业、胜任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园林技术专门人才。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 “建设成为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的主要目标等, 给我院园林技术专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在学院“围绕三圈、服务三业”的总体思路指导下, 园林技术专业将立足“光谷”核心圈, 面向武汉都市圈、辐射“1+8”城市圈, 为武汉“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建设, 为建设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 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园林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贡献。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篇9
1 体育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为企业培养知识丰富、有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素质,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更要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身体。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准技术人才,面对有一定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的岗位,没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再高的理论知识修养和再强实践能力也是“空中楼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为职业理论和职业技能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平台。
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在学生的科学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却难以令人满意,十分令人担忧,下面从教师方面、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以及学生积极性方面分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2.1 教师方面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也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校园,但在社会大众心目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本科院校根本没有可比性。受此影响,许多高校教师或应届名牌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任教,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人员的匮乏和教师队伍活力的缺失,加之一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在职教师受经济大潮的影响,纷纷利用自己的能力优势和人际关系优势下海经商,又造成了在职教师队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职业院校在职教师人心浮动、人心思变,诸多不稳定因素极大地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匮乏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教育经费经常不足,生源较少难以通过学费提供学校基础建设、训练场地、体育器材以及教师福利待遇方面的资金,导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校发展与基础建设、环境改善的错位,高等教育所必需的课堂教学活动环境难以创设,使体育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训练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匮乏使体育课堂教学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导致体育教学低水平运转,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3 学生积极性缺失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位于较低位置,学生大多来自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落榜生,自身素质较差,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目的和人生目的也不明确,在课余时间网吧成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高职教师队伍人员处于短缺状态,造成高职体育课程难以全面展开,很多高职学生选修的课程内容无法完成,课堂活动内容只能以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加之,高职体育课程受学生下企业实习的影响被压缩到两个学期的课程,体育教师经常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强制学生进行各项课堂活动。体育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强制性难以调动本来学习目的就不明确的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活动处于应付状态之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但要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最大限度吸引优秀教师加盟职业教育,还要从体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入手,营造优秀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体育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推广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把学生的课堂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学生认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将来企业岗位要求对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色、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还要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培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个人品质,按照高等体育教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1.1 体育课程结构设计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根据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要求、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出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体育课程结构,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实施分阶段教学。(1)起始阶段(以一年级为主)。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指导思想,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保健知识的学习,开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协调能力、运动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必修课,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学生高效进行体育课程的再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结构还要体现出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体育训练项目,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发展和提高阶段(以二年级为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运动兴趣以及职业学习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巧与训练方法,根据学生爱集体运动的特性开设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和健美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
3.1.2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专业的性质差异以及工作岗位对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就要与学生所选择的专业相适应,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从而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
首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开展课堂教学。酒店管理专业、文秘专业、会展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于形体线条美有一定的要求,对他们积极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能,塑造学生形体美。数控加工、模具制造、航空电子技术、机务等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耐心、周密、细致方面的培养,对他们开展武术、健美操、乒乓球和羽毛球活动,通过武术陶冶学生文静、细心、镇定的心理素质,通过健美操、乒乓球和羽毛球锻炼学生肢体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对于交通运营专业、安全技术专业、连锁经营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展篮球、足球、集体舞等群体活动项目,在集体娱乐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意识。所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要有纠正性和保健性。职业特点和工作内容极易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导致职业病的产生。包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珠宝鉴定专业和社区服务专业的学生将来要进行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影响学生胸部和心血管的健康,对他们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等活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给予学生心肺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而对于交通运营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武术教学,以舒缓、连贯的肢体动作使学生紧张和亢奋的神经得以放松。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益于职业病预防的运动习惯的培养,对于将来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身体健康将会有非常积极的保健作用。所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纠正性和保健性能够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极大地改善学生参加工作后的身体健康情况。
最后,体育课堂教学要突出合理性、协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但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纠正性和保健性,促进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合理性。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工作过程中,会出现长时间不活动的身体部位,且不活动部位的发育明显会落后于经常活动的身体部位,造成身体发育的不协调,影响学生的形体美和健康。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针对学生将来工作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探究体育教学内容和结构的科学化,探索促进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快速成长创造一个温馨的人文环境,为社会造就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以体育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展开论述,然后论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详细论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郑茂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32).
[2]胡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10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重大社会问题,而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的职业要求令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这种形势下,相对于规模的扩张,高职教育能否为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加值得关注。
1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合作教育于1906年由美国的赫曼·施纳德教授提出,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校企合作,以产学合作教育形式发展职业教育能有效培养满足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并能促进办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把产学合作教育表述为:“合作教育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学生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促进学校的教和学[1]。”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是最有效率和质量的学习。
产学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受益。学生能较早接触社会与实际工作环境,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并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能深入了解企业、社会的人才需求,促进专业设置调整及课程改革,增强办学主动性;企业能培养和选择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并借助高校的人才、科技优势解决技术问题、进行员工培训,提高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素质。
2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实践
2.1 国内外情况
20世纪50年代起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先后引进美国的合作教育形式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取得很大成效。
国内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5年为引入时期;探索阶段以1991年成立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为标志;第三阶段以教育部1997年《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标志,产学合作教育由民间实验纳入教育主管部门教改总体规划中[2]。不少高校开展了不同层次、类型的产学合作教育,但多处于初级的探索实验阶段,其合作深度、广度与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甚远。
2.2 国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校企合作实践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教育认识深度不足。学校只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途径;企业看不到现实利益,视校企合作为额外负担。企业许多岗位仍属传统性岗位,高校多年扩招使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的发展。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处于民间活动状态。
(3)高职课程开发未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薄弱。
(4)职教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政府统筹,教育、劳动、行业部门的配合不够,缺少保障机制。
(5)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知识老化,实践能力弱,难以承担大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6)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较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校企合作途径不畅且难以达到高水平。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3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实践
3.1 基本情况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文理兼容的15个主干专业,在校学生3 000余人,实行毕业文凭和技能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学校以工科专业居多,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当地较有优势,几年来,各专业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机电工程系设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方向、工业设计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在西樵雷特电器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训基地并共建CAD/CAM实训室,合作企业有广东万和集团有限公司、天品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怡成灯饰有限公司等,在相关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乃至奖学金设立、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电子信息系下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方向、网络技术方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方向)等专业,新开设的专业居多,现在校学生较少,合作企业有东巨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等。
工商管理系下设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合作企业有广州汇利、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肇庆奥威斯酒店、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藤利食品有限公司、茗艺工艺手袋厂、恒泳汽车配件销售公司等,建立了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丰禾园物流中心实习基地等。与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还包括开展仓储配送培训和管理岗位职务分析等校企合作项目,并达成在学院内建立伊立浦进修学院的意向;与南海富达电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人员技能培训等合作,并提供管理咨询。
财经管理系下设财务管理(金融方向、会计方向)、旅游管理(酒店方向)等专业。合作企业有佛山恒安瑞士大酒店、东莞太子酒店、肇庆奥威斯酒店、东莞康辉国际旅行社、龙泉国际大酒店、广东华南通商贸发展有限公司、佛山用友财务股份有限公司、中鹏会计师事务所、佛山高明荷城街道结算中心、顺德利朗五金塑料有限公司等以及禅之旅、佛山中旅、南之旅等多家旅行社。
工科类专业大多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经管类专业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到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各专业均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等为委员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合作单位中聘请兼职教师,逐步扩大校企合作教育范围。
3.2 存在问题
目前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尚处于浅层次阶段。
(1)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较表面化,学生的顶岗实习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临时劳动力,实习岗位与专业内容的衔接、联系有待加强。总的来说,工科类专业的顶岗实习与专业的衔接度较高,工商管理类的顶岗实习要做到与专业方向紧密连接难度较大,工商企业的对口管理岗位相对较少,这是大批量地把学生送到某些企业顶岗实习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顶岗实习工作,从基层工作中锻炼能力,勤于思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工作的态度。基层工作的锻炼是必要的,但更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从管理及专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要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对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尚未能做到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3)目前校企合作的合作层面以系部为主,缺乏校级整合,尤其是经管类专业,与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实习是相辅相成的,实习企业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共享的空间与条件,同时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形成,也有利于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此外,学校的知名度不够高,专业品牌特色较弱,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高,实习、合作企业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是靠教师个人的社会关系促成。校企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师资力量的制约也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
4 迁址新校区后的校企合作发展战略
产学合作教育是涉及整体办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把它作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应对策略和战略选择。
4.1 周边地区经济环境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取得进展,珠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产业内部引起劳动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纵向结构和人才规格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把珠三角建成重要的职教基地。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需与产业发展同步,走内涵集约型发展之路,才能实现教育与产业互动双赢。
4.2 学校发展的SWOT分析
所有组织都在某些职能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势。运用SWOT分析法确认学校组织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为学校推行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战略思路和框架。
(1)优势指能使组织获得战略领先并进行有效竞争的内部因素或特征。
地域优势: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10年将搬迁至新校园(三水区乐平镇,占地约881亩,东邻三水工业园区和西二环高速公路,南邻三江公路)。
资金优势:“新校园建设工程”作为广东省“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之“高校建设工程”被列入2009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充足。
办学历史渊源:现在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由佛山机电学校(1975年创建)、佛山煤田职工地质学院(1981年创建)合并而成,办学历史较长,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2)劣势指给组织带来不利、导致组织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消极因素和内部的不可能性。主要有:
校园设施设备:目前校区呈禅城区、南海区地理分隔状态,两校区教学资源统筹利用不足;学校设备陈旧落后,先进教学设备欠缺。
学校规模:办学规模不大,难以体现办学效益,发展不快。
师资与教学:师资力量未能满足发展要求,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训基地不足。
专业设置:因目前办学条件的限制及办学思路的局限,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
(3)机会是指那些有助于组织实现或超过自身目标的外部因素或状况。主要有: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地方政府的支持;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增长,《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政策导向等,珠三角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界对合作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渐显,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数量渐增。
(4)威胁是指对组织经营不利并导致组织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外部因素。主要有:金融风暴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利润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乃至倒闭,校企合作选择面受影响,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招生生源地域不广,生源质量不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周边同类学校的快速发展导致有效资源的竞争性加剧。
表1是佛职院校企合作SWOT分析与策略表。
在分析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把产学合作教育视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工程,根据SWOT分析,宜采用以能力为主的成长策略,以WO战略、SO战略为主,并辅以ST战略实施,借助机会克服劣势,借助优势利用机会,并利用优势战胜威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创立办学特色,培养社会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
4.3 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选择产学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应遵循因地因校制宜、适用性原则以及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原则,分析学校内外部因素,如生源、师资、设施设备、经费、就业机会、学校传统等,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产学合作教育之路。
国外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结合;一类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的产学结合。各国仿效这两种模式并结合国情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学工交替“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3]、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合作教育”、韩国的“合同制”等。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被概括为9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模式、“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与校企双向介入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4]。“订单式”模式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单一,影响其深造和发展。“三明治”模式,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负担重,受益较少,积极性不高[5]。“2+l”模式指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学工交替”模式指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要求企业全方位介入育人全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双方紧密合作,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多赢,主要适用于学生能直接参与生产、销售、管理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学校所有专业都实施产学合作,一个专业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合作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产学合作教育各种模式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和影响因素,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产学合作形式。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方向与目标、合作方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与企业状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中的工作安排要同时有利于教学与生产,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有部分专业已试行“2+1”培养方式,例如商务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另外一些经管类专业例如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可采用与多家企业合作的方式,三年中穿插进行实习、实践。对一些工科专业,可根据专业及合作企业的情况选择“学工交替”、“2+1”、“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等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多方位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原则,取得多赢的效果,在合作教育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探讨
国内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浅层次合作,企业未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研究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毕业实习等多为形式,未真正起到职前演练作用。部分校企合作已达到中层面合作水平,企业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改革,学生基本能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综合训练。但这些合作仍比较松散且不稳定,其合作深度与广度相距校企真正相互渗透的深层次合作高级阶段相距还甚远。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宜从以下方面展开:
(1)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互利双赢、互动发展来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结合发展,行业对高职教育缺乏有效指导,校企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政府应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建立一些依附行业的中介机构,为校企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目前我国总体劳动力供大于求,加上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企业主要通过增加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而非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低利润,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可吸引企业参加校企合作教肓,企业可在解决技术难题、员工培训及获得廉价劳动力等方面获益,学校在实习基地建立、“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受益,学生则获得职业能力锻炼的机会,利于成才和就业。
(2)建设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把企业专家请进来,带来行业的新技术、工艺、产品及市场动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培训,以获得实践经验及研究课题开发能力;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
(3)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并增强岗位意识,同时为教师学习先进技术、丰富实践经验、开发研究课题创造有利条件。
(4)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学院应通过市场调研方式了解企业,进行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与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办学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职业教育应有预见性,应使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同时不断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专业建设动态发展,结合学院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并办出品牌特色。
(5)适应岗位变化,校企合作动态开发课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整合。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分析,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组织筛选教学内容,注重行业标准的导入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引入,开发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类教材,动态开发课程,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技术条件、管理模式等相适应。随着生产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参与职业课程开发有助于获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服务社会,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与本科教育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环节和纽带,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学校优势服务社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开展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面向企业的培训及技能鉴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服务。
此外,在校企合作资源上,在同一经济区域,可考虑促成校际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层次发展。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应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的结合,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需要,还要满足企业、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0-251.
[2]赵月桃.高职高专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3]刘常云,王恩玮.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及模式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等专科教育;职业教育个性化;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专科教育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本科并行、侧重实际应用、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总是依附于本科教育,几乎一直处于“本科压缩型”的状态。专科教育质量不高,给专科生就业带来一定难度。反而观之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由“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科学校”这三类学校组成。“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近90%是男生,培养面向制造业技术人员。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由于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很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较高;“短期大学”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二年,近90%是女生。从科类结构上看,家政和人文等学科的比重占半数以上。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以上学生,学制二至三年,以培养学生就业和实际生活必要能力及提高文化教养为目的,一般称其为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依赖市场机制运作,设置标准较宽松,具有学校及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专门领域内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因而能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哪类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德、能力、身体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推进职业教育个性化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日本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性等弊端,为了使日本从模仿型教育向创造型教育转变,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2000年5月,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主持的“创造恳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听取、采纳为提高日本国民创造力的各种政策意见、提案,发动全国国民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与之相适应,日本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发挥成为可能。
2.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行业更新日益加快,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使学生定位于某一岗位、某一职业,不能适应频繁变换工作的需要。因而重基础、有弹性、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成为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使课程设置的重点和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重视基础和基本,一般教养课程的范围逐渐扩大;职业教育课程群集化,为学生提供进入数种相关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短期大学,还是高等专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并行开设了一般教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课程的学分比重非常高,且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而且是一个能在政治、经济、法律的總体框架下思考技术价值的技术人文者。
4.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计划”,并为其实施提供了财力支持。文部省还要求学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提高教学质量,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把所有的学校都同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广泛学习机会,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5.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型职业技术人才,日本的学校不仅从教育内容上充实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如强化外语教学、设置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程等,而且注意与外国的同业学校进行友好交流甚至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的形式有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十分重视对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其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素质和能力。
观之日本的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应该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专科教育阶段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来作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所谓“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种“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方向,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从与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己的知识和人生。其次,为了培养学生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要在充实外语教育,与外国的同业学校进行友好交流甚至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促进学生海外留学。同时,还要加深学生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国际社会重要问题的认识,并通过各种训练培养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另外,在教育方法方面,则要求实施认真负责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成绩评价,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各个教师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来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秀平,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01).
[2]刘晓.浅谈日本、韩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宏观教育研究.2008,(12).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 篇12
关键词: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电机与控制技术
0 引言
“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是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电气设备修理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各类型直交流电机原理与控制、变压器、微控电机原理与控制与直交流电机电力拖动基本原理等内容,除包括电机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涉及到实际电机拖动与控制问题。课程理论抽象、工程技术应用要求较高,而士官学员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精、不深、不够,而实际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为解决上述矛盾,教学组紧紧围绕课程“专业基础服务专业”的课程定位,以专业与学员任职岗位需要为牵引,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内容,使得教学设计理念和目标更加细致、完整、科学合理,通过内容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设计,完善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评估机制,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教学和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形成。
1 课程设计①的方法和原则
教学设计是教员根据教学层次或者对象对授课进行预先策划与精心设计。教学设计的总体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课程的组织实施设计、教学评估设计。
1.1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和规范教员的教学行为。教员授课质量的好坏,教员的教学理念将对此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理念要以士官职业岗位活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基于项目或任务载体、加强能力实训、以学员为主体、一体化教学等基本原则。
1.2 确定目标
基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并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分目标。总目标是对课程的方向性总体把握,分目标是对课程各个子部分的提出更为细致教学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设计与确定需要反复完善与修改,绝不能一成不变。
1.3 优化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实质部分。教学内容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内容要符合学员的专业与岗位需要,对后续专业教学有支撑作用;(2)针对课程目标,构建优化教学内容;(3)内容应考虑专业的前瞻性;(4)内容应综合考虑广度、深度和难度的平衡。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内容,保证内容的基础性和专业特色。
1.4 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
这是课程方案的形成和实施环节,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下方面:(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2)选择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活动形式;(3)教学进程与课时分布。
1.5 课程评估
设计方案实施后,要及时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等因素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改进设计。
2“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1 教学理念
根据士官学员特点、专业和岗位需求,构建应用性理论、验证实验与技能实训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强调“实用、适度”,重视应用性;加强教学互动,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实践性教学,实现电机理论知识和应用、电机实际控制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做”教学过程,使学员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理采用讲授式教学、比较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媒体、部组件、实物等手段,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实践教学采用讲解示范、分组练习、个别指导等方式,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动手能力。建立过程性考核系统,调动学员在实践训练、师生互动、学员协作交流等方面的学习主动性。
2.2 教学实施
(1)教学中,教员要贯彻“以学为主”教学理念,实现由以教员为中心向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转变。②(2)要求教员要积极提倡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求教员突出“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对电气维修及相关专业学习的桥梁作用,正确处理基础内容与实际装备应用的关系,强调用电机拖动技术解决电机与控制技术问题的方法学习,调动学员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力。(4)实验教学教员要围绕培养学员的知识理解、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相对完整的实验实训内容。
设计了4个基础实验、4个实训项目和多个开放性实训项目等三个层次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实验紧密围绕课程标准中知识点的要求,合理设计和组织了实验内容,抓住了学员的兴趣点,有效培养了学员主动学习和应用所学课程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实训项目,以修理车间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或者任务,例如修理车间的配电系统安装调试、电机正反转控制、电机顺序起停控制、电机Y/△起动控制、典型机床电气控制设计等。通过实训项目,可以有效加强学员对课程中电机拖动与控制方面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增强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员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能力。开放性实训项目打破课程体系的束缚,设计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项目任务,让学员熟练掌握低压电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能,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工程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具体化。
2.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按照专题的形式,从难到易,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逐步展开,同时结合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减。
(1)压缩电机原理的内容。电气设备修理相关专业学习电机原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为学习特种电机使用和维修打好基础。因此,对电机原理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压缩。一是着重讲授电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的电磁关系、工作特性及交流异步电机的等效电路等,对各类电机的绕组及磁动势部分只作简要的介绍即可;二是对此部分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授,如直流电机的换向、交流异步和同步电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等。
(2)强化电机拖动内容的教学。“电机及拖动基础”应着重掌握电机的机械特性、运行特性以及对拖动系统运行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电机的机械特性、电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过程中各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及动态特性的分析上。对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花较多的时间详细分析,既分析不同频率下电机的机械特性,又分析不同性质负载时电机的转速、电动势、电流、电磁转矩等物理量的变化趋势,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加新型电机的教学内容。在新型车辆上特种电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无刷硅整流发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为此,控制电机要的同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时数,使教学更加适应新技术和新型车辆发展的要求。
2.4 教学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对象和课程本身特点,确立以理论讲授式为主,同时采用比较式教学、演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员系统掌握电机与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体系,形象化地理解抽象概念,使得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5 教学评估设计
评估设计采用了针对教员教和学员学的双向考核的措施,全面监督和评估教员教和学员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③
在评估教员教的环节中,设计了学院教学督导组听查课、系教学督导组听查课、教研室领导听查课三级听查课制度,同时课程结束后立即组织召开学员评教会,在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员教学的综合评价。学院教学督导组将听查课的情况和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务科;系教学督导组将听查课的情况和指导意见及时反馈给系、室;教研室领导把三级听课情况及时通知教学组;在期末,教务科、教学组和学员代表联合召开以“教学效果”评价为主题的经验交流会,收集学员对任课教员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教学组根据教学评价信息,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实效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促进教学组教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在评估学员学环节中,采用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实训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员成绩综合评定办法。该综合评价方法,贯彻了过程性、形成性考核思想,激励学员重视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调动学员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协作交流、实践训练等方面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双向考核措施和方法,全面监控和评估教员教和学员学两个方面,促进提升了教员教学能力和学员学习能力,提高了授课质量。
3 结束语
教学组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改革,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中取得了实效。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备,更加贴近专业,更好服务于专业教学;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有助于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员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注释
1徐英俊.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9-183.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66-181.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论文】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07-10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08-04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07-19
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06-02
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08-1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10-31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10-15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现状08-21
职业院校高等艺术设计论文11-03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材料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