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能(共12篇)
高等职业技能 篇1
摘要:据调查中国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是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 它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高强的创新能力以及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形成了我国人才培养孵化的两大基地, 然而高等职业院校是以能力为本, 技能+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企业开展工学结合,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科学校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底蕴积淀。那么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才, 是高等职业院校值得探索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9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进入新世纪后, 外资企业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使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大工厂, 这种形式下导致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原来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也发展迅猛, 而且原来的大专院校也有不少向现行的高职方面转型, 同时也出现了大批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的教学不是按照普通高校那样办, 而是根据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方式来确定的, 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方面, 因此高职高专办学模式区别于以前那种老大专的办学模式。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正在形成, 办得好的学校, 都是跟企业有了广泛合作关系, 产学研搞得比较好, 比如说沈阳的工程学院、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办得好的高职院校中也成长很快, 因此社会的认同度比较前几年有所提高,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高职高专。但同时, 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 诸如高职教育应该具有“高等”的性质及“职业”的特征, 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或者“职业”不明显、和本科及普通大专界限不清晰等。
二、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剖析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大多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引领, 以能力为核心进行“职业化教学”。它又以能力为本, 技能+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企业开展工学结合,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但是现行的高职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高等”性和“职业”性。“职业性”缺乏主要存于本科兴办的高职和老大专类高职院校中, 这并不代表主流;相反, 我国的高职教育现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高等性”比较缺乏, 即在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同时, 不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 以致不能很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据相关资料阐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比较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实践课课时不得低于60%, 而实际上这里的60%是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的比例, 如果考虑到目前高职办学基本上都是三年制大专, 最后一学期基本上都是在校外实习, 则这个比例会增加20个百分点。
高职教育中片面的追求实践方面, 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有几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 片面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忽视理论学习, 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二是, 理论学习的缺乏, 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 成为学生今后专研技术的瓶颈, 同时也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
三、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认知分析
大部分高职生对职业素养还很模糊, 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而只是把视线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提升, 忽略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全方位定义, 所以说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能力有待提高。那么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当今社会, 对于高职生来说, 对于职业素养评价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从业者的技术实力, 另一方面是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当前, 技术实力已经成为选择人才的初级标准, 更多企业在人才选录中把职业态度作为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核心标准。正所谓, 庸才与人才的评价标准为技术实力, 人才与良才的评价标准为职业态度。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片面的认识技术实力。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最初几年将从事一线的操作性工作, 因此大部分高职学生, 甚至实训老师会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 忽视了高等性的探究。
四、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都按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采取从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定期派老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工作、参加师资技能培训、鼓励老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等多种措施。这种师资队伍建设忽略了学术性专家的引进, 必定导致高等性与职业性发展的失衡。
五、如何培养高职学生“高等”性和“职业”性即创新能力的思考
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 更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 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 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 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 也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 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 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创新的能力,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第二,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 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 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 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的发散, 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 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 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真正达到“教-学-做”三位一体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搞“一刀切”, 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 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 则不应该搞实训;其二, 需要实训的, 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 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 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 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 科学调整考核体系。学期考核采取项目整合达辩形式, 对学生一学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毕业考核采取“快题设计+讲标”的综合技能考核方案。同时还要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 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第五, 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加强各层次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全校选拔为实施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选。
第六, 还要把素质教育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达到领导重视, 教师认识到位。这样上下形成统一的认识、统一的行动, 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也是高职教育“高等”性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使学生真正成为市场紧缺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技能复合型应用人才。
高等职业技能 篇2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招生对象主要分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对口招生三种。
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生产、工作第一线的专科层次技术(含管理、操作、服务等)人才,毕业生应掌握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招生对象为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及同等学力的在职从业人员。凡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可持毕业证书在所在地招生机构报名,入学实行三门文化课(全国成人高考)、两门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加快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速度,缓解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而举办的专科层次学历教育。招生对象是面向当年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
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是指招收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对象的成人中专应届毕业生的专科学历高等职业教育。文科学制2年,理科学制3年。报名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进行,被推荐的考生必须思想政治表现好、专业思想牢固、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技能课考核合格。考生先参加2门专业课考试,按招生计划的三倍确定名单参加三门文化课(语文、数学、政治)考试,录取工作与电大专科普通班同时进行,根据文化成绩按1:1.2的比例划出文化分数线,学校录取时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择优录取。
高等职业技能 篇3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47-02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机会的一种教育方式[1]。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与操作性,其任务是培养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实际上,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过程中均采用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不仅缺少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更欠缺较高的专业技能, 远不能达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2]。现阶段,培养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既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及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是成人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的前提。
1.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能力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趋于年轻化,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及专业技能普遍不足。高校应全力开展教师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首先,对新进教师,要进行入职培训。引导其完成从接受知识的学生到传授知识的教师的角色转变;还要敦促教师从传统的传授型转变成新时代下的引路型,即不能只是传统上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创新教学思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新时代教师。
其次,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等教学活动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的一種综合能力[3]。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不同专业需求,围绕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资源设计等内容分层次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第三,大力培养“双师型 ”教师。成人高等教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即要培养“双师”型教师[4]。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普遍侧重理论知识,不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必须及时更新教师观念,积极到企业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及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之后再把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及良好的专业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
2.完善考核体系
为督促成人教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完善成人教育教师的考核体系[5]。通过改进现有的考评指标和绩效评估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及学校评课、教师自评等多种方式,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并根据教师的考核结果,对不足的教师针对性指导,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技能。
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案
随着成人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多数成人高等院校只注重扩大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往往忽视了对成人教育来说比较重要的实践教学,致使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严重缺乏实操经验及实践技能,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6]。故应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安排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
1. 购置校内实验设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当前成人高等院校的校内实验条件有限,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比较薄弱,故想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操作技能,就需要各个院校依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及其办学规模,配备相应的校内实验设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要拓展校外实验及实践教学基地,将企业、科研院所发展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补充校内实验及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有效运行提供充足的硬件保障。
2.改革办学模式
对传统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将多种办学模式进行结合,比如定向委培、校企合作等形式。实施定向委培,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需求。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强化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或是结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安排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制度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能够按照预定目标完成的保证。一方面要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以及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7]。考核的重点不要只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通过制定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力度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某些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8]。教学管理的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毕业生的质量。
1.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班
成人高等院校生源广泛,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原有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不容易把握上课的重难点,可以求同存异,在分班时尽量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这样任课老师才能有的放矢,根据学员的需要来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设计科学、合理的科目、教材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能学到什么与课程的安排关系密切,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岗位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编排课程,同时邀请专家对所编排的课程进行反复考评。另外将课程合理分类,可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并将课程种类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分配,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及拓宽学生的学习宽度;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媒介,教材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要精心挑选现有的教材资源,选择知名度高、重点院校的教材,另外学校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教材。
3.严格考试纪律,完善毕业制度
成人高等教学管理要制订严格的考试纪律,并完善毕业制度。考试的形式要灵活,应针对成人的特点,将书面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试相结合;将平时检测和期末测验相结合,这样可以更科学、合理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实施严进严出,从制度上提高成人教育的毕业要求,督促教与学的有效进行,提高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期望值。
四、结语
为了培养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技能,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强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力度等几方面入手,培养出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竭红云.成人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6):53-55.
[2]沈义军,谢兴兵.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困惑与改革路向[J].煤炭高等教育,2013(5):105-106.
[3]宗晓倩,汤慧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5(3):142-144.
[4]周必彧,褚建军.论自主学习模式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1):54-57.
[5]沈义军,谢兴兵.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发展困惑与改革路向[J].煤炭高等教育,2013(5):105-106.
[6]李萌欣.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21-122.
[7]管小燕.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2015(3):36-38.
高等职业技能 篇4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 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 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 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 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 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 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 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 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 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 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 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 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 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 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 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 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 等等, 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 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 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 主要招收走读生, 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 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 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 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 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 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极为迅猛,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 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 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 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 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 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 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 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 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 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 为企业培训职工, 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 对学生本人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 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 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转变教育观念, 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学”轻“术”,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 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 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 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 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 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 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 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 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 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 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 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 (即地区) 经济, 面向社区、服务社区, 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 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 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 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 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 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 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 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 多年来, 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 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 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 多数企业目光短浅, 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 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广泛实行产教结合, 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 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 研究专业课程设置, 或调整教学内容, 或更新培训计划;院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 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 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 两者互为依托, 共同发展。
3. 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 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 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 2007.12, (A) :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77-278.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5
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初见成效;专业数量猛增,专业更新步伐加快,各校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注意加强学生综和能力的培养与整体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初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在学校建设方面,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水平跟不上学校转型的要求;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还不够协调,实践教学比重不足,实习场地和配套设施不够,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师资建设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够规范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一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专业设置等要满足受教育者的求学和就业需求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二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即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满足了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双重需求,即是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内涵。
2.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高职学校的特色发展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促进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要求调查分析,制定完整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质量标准,突出地方办学特色;以体现就业为导向和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要以应用为主旨,专业课程的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内容要与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有效接轨,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行业企业的评价和反馈,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规划调整和改善专业设置;争取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多方支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经费的投入。
2.2加强职教师资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教育的扩招同时带来了师资数量和结构的突出矛盾。一方面,职教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学历达标率低。另一方面,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由高校毕业生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占教师比例的绝大多数,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应以掌握职业技术为目标,实践性课程占相当大比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有,要成为既懂理论﹑会教学,又熟悉生产一线,会应用的双师型教师。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合作企业和培训中心开展教师的再培训和在岗实训;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老师,实行专兼结合;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促使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
2.3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建设上应围绕拓宽公共素质课﹑改进专业基础课﹑革新专业核心课程几方面来深化教学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职业岗位的流动性和更换频率大大增强,为了长期的职业发展,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适应性,公共素质课应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等全方位的基础知识,考核方式可以更加自由灵活。随着知识更新﹑技术更新速度的大大加快,专业基础课应不断补充前沿的发展成果,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讲座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专业核心课程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适应岗位需求,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衔接。
2.4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大力加强实训中心的建设,优化学生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法﹑新路子,构建优化﹑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符合专业设置标准的校内实验实习基地,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二是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规范标准,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技术等级考核。三是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企业,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委托培养。
三、小结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篇6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全面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战线创新发展成果的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近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总体保持提升态势;二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三是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初显成效;四是高等职业学校在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和区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诚然,面对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提升的同时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就业及生源市场供需变化挑战高职办学模式,“升本”诱惑挑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挑战高等职业学校独立空间等难题。在10月18日于江苏泰州召开的“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鼓励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方位,不为所惑”, “把握方向,坚定前行”, 指明了专科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
在未来,提升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因为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全面部署,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任务措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高等职业教育只要不断增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必将在新的起点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篇7
过去教育部强制推行高职教育两年制, 强行规定高职教育是大专层次的层次教育, 不能升本科等等。从西方的职业教育经验看, 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高能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因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门类, 不单纯是层次教育。它包含中专、技校的技能教育, 还包括了专科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乃至应用性本科教育, 还有MBA类的研究生教育。是一门独立完整的教育门类。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变成了层次教育, 这样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升级和做大做强, 所以职业教育应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需求, 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现阶段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所以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1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 建立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分阶段的递进式教学模式
以生产过程为主线, 分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是采取分层次、分阶段过关的递进实践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在校学习的四个学期分四个阶段, 制定各阶段的实践性技能考核标准和实践性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前一阶段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也就是递进式。各阶段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制定是围绕生产过程这条主线进行组织的, 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
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三个层次。这其中不包括实验、见习和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训练为第一层次考核, 由专业教师进行考核, 要求学生达到这一阶段的考核要求;专业技能考核为第二层次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 由学院组织考核;综合强化技能训练为第三层次考核, 由技能鉴定部门组织考核, 让学生最后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2 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 建立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
首先, 让教师在行业引领、专家指导、企业参与的条件下, 全员全程参与课程改革, 在做中发展, 在做中反思, 从而逐步实现专业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 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把有一定能力和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院的实训基地来, 对学院老师进行系统的能力培训, 把教室搬到实训车间、实训工厂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其次,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 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目标, 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40%, 不少于24整周的实践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训练。
再次, 学院要实行严格的"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生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学院要积极引进和建设国家 (行业) 职业技能鉴定点、考点或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点。各专业方向都要选定权威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训练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全面接轨, 选择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和考试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 作为学生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3 实施扩大学生发展空间的学院管理策略
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需要学院教育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具体而言, 一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策略。从外控的学院管理走向学生自我管理、同伴管理、小组合作管理, 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实施课程自主选择的策略。通过课程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性学习平台, 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特长, 进而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三是实施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素质教育的理念, 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个性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加以选拔和甄别。
4 以学生就业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
现代工业的特殊性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市场, 而企业面向的是学院培养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人才资源市场。近几年来,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等。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 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协调统一, 才能共同完成高职教育的任务。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要使学生达到就业即顶岗的教学目标, 必须对学生进行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其次建立顶岗实习的技师监控体系, 实现全过程管理。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 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一致, 学生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要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顶岗实训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应为每位学生建立顶岗实习档案, 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及时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部遇到的问题, 实现对学生的全过程跟踪, 实现全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凤君, 张晓刚.浅谈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之路.
高等职业技能 篇8
在这方面, 已有几位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近立足于我国现实, 通过对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利弊的分析, 探讨了我国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注意事项, 提出了一些普通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1] 。王兆林的研究认为, 把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压缩型”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这需要制定相应的办学规则加以制约。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院对自身办学环境和条件应有清醒的认识, 要发挥优势, 抑制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发展中将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 以专科层次教育为主, 坚持为地方服务的方向, 建立校企密切合作机制, 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2] 。同时, 他还认为, 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非普遍具有优势, 相反, 会自觉不自觉地使普通本科学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构化, 从而偏离高等职业教育方向。从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 高等院校的分化是历史与内在逻辑的必然。因此, 应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性质予以遴选, 允许地方性 (教学型) 普通本科院校中一些职业针对性较强且该方面人才又为社会大量需求的专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同时要控制数量规模[3] 。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审视了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特点。因此, 本文在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这对于我国大量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有意义的。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回顾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总体上看, 高等教育并不以直接培养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取向。如果说, 解放之后按照前苏联模式所进行的“院系调整”具有面向实际所需、培养专门人才的价值趋向与30年之后开始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耦合的话, 那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从20世纪50年代就不自觉地开展着高等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天然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历史背景和经验积累。但是, 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最近20来年才开始的。在此之前, 我国并没有单独建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要求, 单一的普通教育人才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实际需求, 必须在继续实施普通教育的基础上, 培养更加具有实际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生产一线和基层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 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应运而生。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这些高等职业学院主要是由一批过去的成人高校、中专学校、大专学校升格组建, 在实现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划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因此, “为了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高职教育领域, 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以进一步满足我国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 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1999年教育部号召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2] 所以, 从2000年6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 2000]35号 ) 开始至今, 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 实施普通教育的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尤其在实施“应用本科层次”教育方面起着最主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2004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介绍, 到2003年底, “全国独立设置的普遍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908所, 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所职业院校的格局。此外, 我们有612所本科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是479万, 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的43%。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 占普高招生人数的52.3%。”[5]
尽管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认识方面并没有达成一致, 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甚至争议。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能一蹴而就, 关键还要采取相应策略来避劣就优,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为什么要在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近20年之后选择普通高等学校加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列?背后蕴涵着我国其他教育机构难以担负重任、普通高等学校具有相应优势的缘由。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表明, 实施普通教育的学校发展较好, 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办学条件, 无论是政府的投入支持还是社会的评价认可, 无论是用人单位的接纳还是家长的认识, 无论是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还是残酷的现实情况, 普通教育始终被认为是教育中的“正宗”类型。这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实际。而允许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已开始大力实施高校扩招,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启动时期, 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了20来年发展历史的转折阶段。为什么?下面来看看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一些天然的优势。
第一, 社会认可。
任何事物要一帆风顺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接纳程度。在我国, 在用人单位尤其是家长的眼里, 无论把高等职业教育宣传得怎么必要, 社会及家长还是把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当作学生不得已的最后选择。尤其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晚, 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以及部分升格中专学校, 其形成、发展及现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 在培养质量并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情况下, 普通高等学校必然受到家长与学生的追捧。家长心理认可, 学生更愿意选择, 用人单位更加信任等良好的社会基础为我国普通高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选择普通高等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也成为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策略。
这种方式有利于发挥普通高等学校的牵动作用, 让老百姓逐步接受这种新鲜的教育模式, 让社会用人单位逐步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实际价值, 让毕业生逐步展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 对于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几年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管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普通高等学校所发挥的牵动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第二, 面向行业办学的经验积累。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新中国的公有化改造和院系调整, 高等学校具有很强的行业办学背景, 以至于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较明显的职业培养特征。这里不去谈论这种模式本身的优劣, 但就学校与行业、与社会联系本身来看, 学校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更加具有面向实际的基本平台。这种历史经验的获得本身对于发展职业教育来说是有益的。特别那些曾经行业背景很强、属于行业部门主管的院校, 尽管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 他们仍然与行业企业有许多合作与联系, 这非常有利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订单培养与实践实习活动, 这种优势是许多新建高职院校不具有的。
第三, 良好的师资基础。
虽然说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师资与普通教育所要求的师资在不少方面存在差异, 但是比较而言, 普通高等学校已有的师资更加能够在短时期内胜任同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 更容易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实践能力, 更容易为学生提供扎实而宽泛的基础教育。这一点恰恰是绝大多数新建职业院校所不具备的, 也是社会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 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水平。
历史不能说明一切, 但历史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代表着其在社会中的存在理由以及通过存在所表达的社会资本累计和经验积累。普通高等学校恰恰是我国高校中最具历史感的学校, 并通过几十年的办学实践, 锻炼出了一批教育教学管理人才, 提升了教学组织水平。这对于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 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 还是课程的建设;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 还是实际岗位的能力塑造;无论是教师队伍的再造, 还是教学力量的整合, 普通高等学校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第五, 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 必须具备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投入水平很低的国家来说, 职业教育的投入长期并没有受到必要的重视, 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满足不了教学本身的需求。比较而言, 普通高等学校的实验实习条件反而比职业院校更好一些。因此,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容易启动和保证质量, 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实验条件、更高投入的理工专业来说, 普通高等学校更加具备优势。
第六,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大家越来越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而不应该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与高专同语的教育层次。这一点已经成为基本共识。既然属于高等教育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另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大专这个层次, 就应该面向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实际和科技含量增加对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提升的现实, 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 建构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的体系, 优化不同人才层次结构, 培养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显然, 绝大多数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难当此任, 而绝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更易实现这样的企图。
三、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劣势
从一开始,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就有争议的, 其缘由就是因为普通高等学校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存在某些劣势。本文作者也认为, 普通高等学校必须要认清自身的劣势, 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首先表现在价值观的冲突。虽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 但毕竟二者不是同一类型的教育形式, 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冲突。普通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基础性培养, 按照学科的系统性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 强调的是知识的完整性;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简言之, 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学术,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职业;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理论,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实践;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知识,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技能;普通高等教育更加偏重的是课堂, 而高等职业教育偏重的是现场。这些价值观上的冲突必然会反映在培养过程中的不兼容上, 有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演变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或者拼盘, 而失去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征。
其次是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的惯性。现代组织理论表明, 任何组织在适应新的任务与环境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历史惯性, 而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大学更是一个以组织的保守性著称的组织。一直以来, 普通高等学校由于在价值追求上以学术上的探索性作为衡量其水准的标识, 在履行新任务的调适过程中, 如果能够加快提升其适应能力, 也不是不能改变自己, 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学改变本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这几年实践情况看, 家长和社会对普通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更多的是针对普通高校过去的历史业绩, 更多看重的是普通高校拥有的现成资源和与普通教育的可转换性, 尤其是盼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专升本或者考研究生等形式改变原有身份, 实现读“大学”梦想。正是这样的现实有可能不自觉地强化普通高校的历史惯性力量, 并以此为荣, 使普通高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打上普通教育的烙印, 而缺少职业教育本身应有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学术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不宜举办高等职业教育, 而应该让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完成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
四、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6] 实际上,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大学的职能和担负的任务总是在不断增加, 并且大学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也不断地在改变着自己。从一个纯粹的教学机构变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本身就是知识链条中的不同阶段,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要在同一个机构的同一群人中同构并不是一件容易调和的事情。就是到了今天, 仍然不时有对研究工作冲击教学工作的批判。但是, 总体上看, 这两项看似迥异的职能在今天的大学中已能较好协调。同样, 社会服务的职能引入大学校园的时候, 大学与政府、社会各自的期待, 以及大学自身对待这项“象牙塔”之外的来客并不欣然接受, 抵触之后是今天的自觉。经过历史风雨, 似乎大学已经习惯了相互矛盾的事物并存于校园。所以, 关键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同样, 对于今天的新任务, 我们应该以一种博达的胸襟来应对, 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一) 设置相对独立的体系, 屏蔽历史惯性
如前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 要求所采用的培养体系和方式是不同的。为了体现二者各自的独特性, 有必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
设置相对独立的培养体系应首先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不应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专业设置于相应的普通院系之中, 与各普通教育专业混合一体;而应该把一所大学之中所设立的高等职业专业集中起来, 成立专门的高等职业学院, 并通过这个学院来建构自己的培养体系, 包括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所谓“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在利用本校原有的实验设备外,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
同时, 应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研究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 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教材体系和实验实习体系。不能简单移植原有普通教育的模式, 应该在已有举办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系统设计, 整体优化,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技能型。
(二) 延伸与业界的合作, 强化职业特色
传统上, 我国高校与行业总有许多“亲缘”关系, 只是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 把这种“亲缘”关系转变成了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纽带是普通高校重要的社会资本, 如果运用得当, 也非常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 应该把过去业已建立的业界合作关系保持并发扬下去, 并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拓展这样的关系, 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保证学生得到基本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从这几年普通高校的实践看, 一些办得很好的学校总是非常注重在这方面的资源拓展与运用。
(三) 提升培养的层次, 彰显独特优势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相比, 到底应该突出自身的什么优势?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链条上, 应该如何定位?这应该是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思考的一个发展性问题。
从普通高校的实际看, 比较而言, 普通高校在基础理论方面、在人才培养的较高层次上, 具有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普通高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保持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特长, 使得毕业学生不但在实践能力方面胜任第一次就业岗位的要求, 而且具备较好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转换岗位能力。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 这方面的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这也应该是普通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方面的最大竞争力。
同时, 为了合理分工和定位, 避免不合理竞争, 普通高等学校应该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培养上, 把大专及其它形式的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留给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不但有利于发挥两类院校各自的优势, 而且也有利于合理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结构, 避免两类院校之间的不合理竞争, 形成两类院校各安其位、相互补充、互相链接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
(四) 职教成果反哺普教, 构建和谐发展体系
从发展看,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塑造, 也正在设法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些方面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 其教育教学的成果可以反哺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第一, 可以把与实践、与行业紧密联系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学校, 促进教学改革, 推动办学理念更新, 优化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第二, 可以互通师资队伍, 聘请建立起来的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给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上实践性课程,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第三, 可以把建立起来的实践基地综合运用起来, 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 解决普教学生实习难的问题。
通过这些方式, 使校方和教职员工、学生都认识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并不是一个单一输出的过程, 而是一个相互补充, 实现共赢的过程。以此来端正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 改变对待高等职业教育的态度。同时, 逐步建立普职互通的立交体系, 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在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 认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社会认可、面向行业办学的经验积累、良好的师资基础、良好的教育教学组织水平、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等优势。同时, 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和普通高等学校历史的惯性不良影响两个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设置相对独立的体系, 屏蔽历史惯性;延伸与业界的合作, 强化职业特色;提升培养的层次, 彰显独特优势;职教成果反哺普教, 构建和谐发展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近.对普通高等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1, (3) :93-96.
[2][4]王兆林.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4, (4) :72-77.
[3]王兆林.关于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100-102.
[5]教育部2004年第13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走向 (文字实录) [EB/OL].http://www.moe.edu.cn/2007-07-02.
高等职业技能 篇9
1 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
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它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专业建设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探索与规范的问题。
经常说的某个人能力强,那么他的知识水平就高吗?我想多数的回答是“不一定”,一直以来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存在辩证的关系,二者有选其一的,也有共同进步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那么如何实现能力与知识并重呢?
多数人极力主张能力与知识并重,无论是在能力的问题上,还是在知识的问题上,不仅在于给学员以知识,同时还要发展学员的智力,要让学员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能力(包括技能),就是“知其然”;理论知识就是“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员所需要的“完全之知识”,两者不可偏废。从稍为长远和宽广一点的视角看问题,便不难发现,人的一生中能较为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主要集中在学校中,而其成熟的技能或能力的真正形成是在工作里,是在年复一年的实践过程中累积的,而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形成,主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一些学员在部队具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形成实践能力更快,比较而言,学员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是非常宝贵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与少、深与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创造或创新能力,因此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这样知识才得以运用和转化,提供牢固的理论支撑。
2 需要全方面培养士官技能
部队越来越需要复合性的士官人才,在培养学员的技能中,反对单一的培养,在学校就应认真制定相关全面技能的培养方案,即学习专业知识和也要学习专业技能以外的知识,不仅要培养适合部队的,也要着眼于长期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除会操作武器装备的技能外,还要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出发,发现学员的特长,全方位的培养高技能士官人才。
目前培养的士官学员主要是从管理带兵能力和操作训练能力,及军地两用人才等方面进行技能培养。前两种能力是军队院校培养士官的重点,而对第三种能力的培养就非常缺乏,因士官学员的特殊情况是不允许到地方上去学习技能,那么学校就要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开展学员的第三课堂,从所需和兴趣的方面进行自主选择导师,采取集中领导、分组实施、导师责任制管理,可开展科研组、制作组、教学组等,有的放矢的组织实施,让士官学员在学校充分利用教员和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更细致、耐心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为士官毕业后从事小教员的着色打下基础,也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知识与技能。
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多学些技能百利而无害,除技术操作岗位外,还需要较全面的专业性技能之外,较强的社会能力等。同时,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换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时刻注意专业能力的变化和关键能力的发展,以保证学员所需的综合性能力培养。
3 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
技能的形成是长期训练与累积的结果。与知识的形成一样,能力的熟练需有一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过程。
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性来说,学员的技能形成可分为如下三个环节:
3.1 部队重点培养环节
高中毕业生进入部队,有诸多的不习惯,诸如,不习惯集体生活,喜欢个人独来独往;不习惯被管,喜欢我行我素;不习惯与人打交道,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高强度的体力训练等。这个阶段,除了班长的引导外,通过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条令条例,慢慢地适应部队的生活,也逐渐融入到集体训练生活中,从而培养操作装备的技能,学习管理带兵能力。培养有规律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和爱岗敬业的感情。
3.2 技能重点培养环节
经过一到两年的部队,战士的情绪比较稳定了,学习状态有所好转,掌握了较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普遍具有提高学习技能的欲望,属于专业技能和其他相关能力重点培养环节,经过训练计划内技能训练,专业性技能得到了较充分的训练,开始表现出专业能力,本身也开始感到自我的生存价值。
3.3 院校综合能力形成
院校是培养士官技能的综合场所,人才、器材、资源充足,环境优越,经过长时间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等学习,学员的思维能力和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他们也面临毕业挑战,迫切需要综合的能力,为适应第一岗位任职需要创造较为有利的条件,缩小学校教育与部队需求之间的差距打下基础。
高等职业技能 篇10
高职院校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主要作用是:第一, 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知识的支撑, 使学生能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专业课程中相关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 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为学生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 自我学习实现持续发展提供必备条件。
然而, 当前的高职数学教学, 仍然存在以下几对主要矛盾:
1、教学内容的含量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高职数学一般只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 课时一般为一百来个学时。这样, 无论选择什么精简压缩的现行教材, 教师都要匆忙赶课、都要进一步压缩教材内容。结果影响教学质量, 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教学知识的起点高与学生数学素质低的矛盾。高职数学以一元微积分为基础模块, 再根据不同专业情况, 选择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积分变换等作为伸展内容。所有这些知识, 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 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应有要求存在较大距离。不少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残缺不全,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刚进校时还有学习热情, 不久就归于消沉, 觉得自己实在不是学数学的料。学生总体的数学素质下滑, 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以上几对矛盾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又相互交织, 相互影响。比如, 由于要照顾学生水平, 教学进度就要受到影响, 课时就更显紧张, 教学进度一受到影响,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要从简考虑, 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导致教学质量很差, 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这门课程
3、高等数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还有自学的能力。
高等数学改革的方法:
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必须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数学课程本身和其它各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 并以此作为确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二是要从应用的角度或者说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 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 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体系。三是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 高等数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数学工具, 它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素质,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可以说,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数学素质和修养, 而数学素质的培养又主要体现在课程的教学之中。为此,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吐故纳新, 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 即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 注意渗透现代数学的观点、概念和方法, 为现代数学适当地提供内容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提高学生获取现代知识的能力。要努力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界限, 促进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促进不同学科内容的融合, 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淡化复杂的数学运算技巧的训练, 着重讲解工程技术中常用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实施数学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并要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由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必对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 而是要能用这些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枯燥无味的推倒还会让学生产生反感, 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教师还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 例如在函数教学课程中利用幻灯片, 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总结:相信通过改革教学模式, 会有更多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高等数学这门课程, 掌握一些数学的基本知识, 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 但是高等数学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 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主要讲了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思考 篇11
【關键词】:高职教育;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开放性;优化性
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78-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高校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本人认为高职教育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经济人才,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1. 高职教育创新首先要进行专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接近教育本质的教育,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没有高素质,“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互动作用,由学校和企业、社会共同承担。同时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中,以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诸多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注重非智力因素中那些形成职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因素的开发培养,同时在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手段、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的现代素质要求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的软硬环境,保证高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当前学生知识面狭窄,偏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等。只有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 高职教育创新其次具备开放性
高职教育的开放性,既是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开放,不是“你要什么,我就培养什么”的简单的、被动的、回应性的开放,而是为社会需要着想,与行业、社会共生,积极投身其发展成为一员,以共同的责任与利益相维系的共同发展、共同创新意识驱使下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开放。它包括思想、思维的开放,办学层次结构的开放,教师资源的开放,学校设备场所及时间的开放,教育管理体制的开放等。应注重强调学校设备场所的开放,实验室应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使学生真正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高职教育创新再次要遵循优化性原则
高职教育创新要遵循优化性原则,对职教教学系统内的各种要素要进行优化性的改造、改组和改革。专业、课程、教材是优化的核心内容。专业设置和改造要体现适应性、吻合性、发展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课程体系要体现整体贯通性和组合的可选择性;教材体系要体现较高的时效性,超前性,紧跟应用的变化性。要进行优化性原则就要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了通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目标,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还要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深入结合,加强科研方法和手段的教学,建立开放、动态平衡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学生具有从事建设节约型社会所需要的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在强智能、高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上下工夫,要重视教学观念、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培养出合格人才,以促使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活动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
参考资料:
[1]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思考徐公芳
高等职业技能 篇12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出具有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复合体, 它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的双重特性。高职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教育。因此,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就是从业者从事某项职业必备的核心的专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宜少、宜专、宜强, 是一个或几个相关的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专业的精通性要强, 职业工作者应精通所在岗位的任何流程和环节, 快速处理所遇到的工作问题。其次是专业的可塑性要强, 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和日益变化的工作环境, 能快速适应专业的变化, 并能未雨绸缪, 合理预见行业未来的发展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是能力的专一性。核心职能应少而专, 不能多而散。
二、目前培养高职核心职能人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代企业的注重方向问题。相比较专业相关证书, 现代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潜能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这些能力反映了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证书的获取, 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因此,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 不同的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 这样就产生了对同样职业岗位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要求, 根据当地的行业特色和经济发展产生的用人要求, 来确定好自身培养的人才专业设置方案, 以及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教学计划。
2.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问题。对于一个专业而言, 其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核心能力必然是要体现在专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中。当前, 有的专业定位模糊, 使得原本在行业中针对性很强的专业, 变成了“万金油”, 什么都可以做, 做什么都行。学生入学后带着“我这个专业到底是在学什么, 将来毕业后可以做什么”的疑问一直到毕业。其实这样既让专业失去了特色, 又影响了专业的课程设置, 使得专业发展目标分散, 学生的技能不少, 但核心职业技能缺乏。核心职业能力只能是一个或几个, 因此专业定位一定要体现出“专”的特点。
3. 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问题。现在有很多院校都与专业对应的企业建立了校企间的合作, 同时也带动了校企之间的交流, 推动了院校的实训教学发展。不过有的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是不够深入具体, 有的只停留在形式上, 需要加深校企合作教学。一些实训教学基地中作为展示性的实验室较多, 而用于全真工作实践锻炼的操作性的实训室相对较为缺乏。另外, 学校需要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主管来校兼职进行教学工作, 而由于各种原因, 比如公司工作时间紧张、酬金相对工作收入的低廉等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教学, 降低了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4. 课程质量的评价体系问题。高职核心职能教育离不开好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质量体系的评价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检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所获知识水平的评价, 另一个方面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 除了传统的试卷评分, 还可以加上职业实训能力测试、模拟测试、小组答辩等等。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网上评分、同事交叉评分、领导抽查听课以及教务督导巡查等方式进行。
三、如何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
1.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课程结构体系。当前的就业市场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合理安排好就业和学习对于课程内容侧重方面的双向选择。首先是要根据专业的基本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 形成本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然后是采取模块化学习的方式, 增加职业岗位需求的各种实训模块项目, 进行专业实训。最后是根据就业市场的方向, 合理调整专业选修课模块, 使得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更为完善, 更为适应专业市场的需求变化。
2.以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发展目标。杜威主张以职业主题为轴心, 用职业来吸纳并整合学习内容, 反对人为地把知识割裂开来, 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因此,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应将职业的需求作为专业定位的方向和专业发展的目标。首先要进行行业企业的职业需求调查分析, 形成调研报告和调研结果。然后根据行业职业的真实需求来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 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规范。最后是建立本专业的职业能力模块体系, 形成专业核心内容模块标准。
3.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功能实训基地。积极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产学研结合建立实训基地。现代企业所看重的关键职业能力, 都是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过程中获得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训练项目应与产业相对应。高职院校的各专业首先应成立专门负责专业实训的队伍, 具体进行校企合作交流事务, 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 便于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的实习和实训。然后要积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相互的配合和支持来获得共赢的效果。最后是在资金投入上面要多侧重于实习实训的环节, 用产学研相互结合来建立多功能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既可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的学生, 也可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这样才能实行功能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产学研三者相结合, 使得实训基地实现了“职业功能”和“学习功能”的双重组合。
4.以模块化项目强化实训教学模式。以职业逻辑建立的知识结构, 要求学习者以专业实践技能锻炼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长, 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 那么在教学环境中学校就得根据真实工作岗位中典型的职业标准规范, 提供从基础学习到毕业实习, 以及就业岗位全过程的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核心职能”的培养, 通过模块化的项目来强化专业内容的实训教学, 主要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 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可依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实训教学模块的内容和方向, 以单独的教学模块作为一个学习项目, 每个项目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自成一个整体, 可以单独进行教与学。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应根据现实的岗位需求来不断更换新的教学项目, 增加实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操作性,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自主选择选修课程,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对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根据岗位需求, 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积极采用“模块教学, 项目驱动, 任务引导, 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适应现实企业中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根据真实工作环境的主要核心任务来定实训的教学内容, 以行业中典型的、优秀的企业岗位标准作为职业操作规范, 在模拟的全真实训工作情景中来进行教学;根据本专业学习的实训任务, 预先设计出一系列的小组实训技能项目, 项目之间环环相扣, 逐渐递进;通过小组实训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在实际中灵活运用专业技能的水平。另外, 院系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实际情况, 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建专业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创业设计大赛等各种活动, 提供给学生锻炼自己专业技能的机会, 锻炼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3) 对社交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 可以开展多种院系专业活动, 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
5.以新方法手段提高师资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可以多聘请在企业中具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来学校进行授课, 采用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下企锻炼, 提供各种教师深造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 形成具有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水平。在教学中, 采用各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突出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城空间网上教育平台, 建立学校的教育空间主页、教师的个人课程网页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网页。将三者相互结合, 在网络上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教学辅导, 形成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促进实践教学。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变化和时代发展, 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 对于高职教育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可根据岗位需求, 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积极采用“模块教学, 项目驱动, 任务引导, 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 才能适应现实企业中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要求。
关键词:等职业教育,培养,核心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罗伟, 张翠英.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关键能力”培养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
[2]任艳斐.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J].职业时空, 2008, (1) .
【高等职业技能】推荐阅读:
高等职业学院05-20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07-10
职业高等教育11-0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07-19
高职高等职业教育05-19
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06-02
政法高等职业教育06-09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07-30
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08-13
职业院校高等数学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