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2024-11-12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精选8篇)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1

根据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发布的数据, 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1.6%, 其中, 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在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创业成功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 对于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高职学生个体创业心理素质的提高,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模式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创业心理品质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心理品质提出过多元的见解, 对于本研究而言, 我们更加侧重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认可的需求部分, 且所聚焦的创业心理品质立足于在高职院校背景下进行培育的适切性和可行性。因此, 结合创业的特性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我们认为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情绪、意志和人格等方面。

认知指创业者获得信息及信息加工的过程, 主要包括感知觉、想象、思维和判断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想象能力能够使创业者在常规的现象中探索新的视角。而创新的思维习惯和敏锐的判断力则能帮助创业者摆脱陈规旧约的束缚, 充分发挥创造性。

动机指为满足创业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 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倾向性、主观能动性的特征。明确的动机、坚定的信念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情绪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创业者的主观感受。在创业过程中, 情绪不仅影响创业者的认知, 而且会影响创业者的意志。成功的创业者大都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能以积极的情感看待工作和生活, 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意志是创业者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 克服障碍与困难, 进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2]顽强的意志是支撑创业者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脊柱, 是成功创业者的关键心理品质。

人格指创业者经常表现出来并且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鲜明而完善的人格是提升创业者获得成功并提升创业品质的重要基石。

二、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1. 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调查方法

本调查从心理学视域出发, 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及心理学相关学术研究确定心理品质调研的方向。其次, 对常州教育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的创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的学生的深度访谈以及向学生随机发放关于创业心理品质开放式问卷的方法, 筛选和确定创业心理品质调研的相关内容。最后, 开展定量研究。根据创业心理品质调研的相关内容, 编制《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动机、创业认知、情绪管理、创业意志及创业人格”六个维度, 采用48道选择题项及2道开放式问答题项进行。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内的5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回收489份。

2. 高职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调查结果及特征分析

⑴创业动机多元与创业认知模糊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中, 高职学生创业动机呈现多元化倾向。赚取生活费、积累社会经验、建立良好的交际圈、自我价值实现四大类原因成为创业动机的主要来源。其中, 未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 首选赚取生活费比率较高, 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首选动机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居多, 赚取生活费比率很低。由此可见, 创业教育在指导学生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明显的效果, 使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动机和倾向性。

对于创业认知的调查, 我们围绕创业意识、创业障碍及创业领域三方面展开。创业意识方面, 在“对高职生创业的看法”及“有无创业想法”的问题选择上, 学生呈现比较积极的一面, 高达78.2%的学生对高职生创业持肯定态度, 69.3%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在具体实施方面, 71.6%的学生觉得无从着手;创业障碍的选择上, 经济基础、人脉条件两项的选择比例较高;在创业领域的选择方面, 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 选择的创业领域一般技术含量不高。而普遍忽略专业知识的影响力, 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和重视程度不高, 是造成高职生创业普遍选择门槛低、科技含量低, 缺少创新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仅有极少数同学表示会关注创业政策及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活动, 这表明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参与创业方面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因此, 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高涨的热情, 但是创业认知不足, 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也缺乏创新精神。

⑵情绪调节能力强与创业意志不坚定

在情绪方面, 我们采用了伍霞编制的《大学生情绪能力调节问卷》中的24道题目, 从情绪体验、情绪调节方式、情绪控制力、负性情绪持久性、情绪稳定性五个维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和调节策略总体发展情况良好, 高职学生使用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明显多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但是, 也有10.9%的学生使用消极情绪策略多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 这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地面对和处理情绪事件,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情绪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家庭背景与高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性, 单亲家庭、农村家庭、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普遍较弱。

在创业意志的调查方面, 我们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对高职学生的耐挫力及创业前景预测等方面进行考察。61.4%的学生对自己的创业意志评价“不够坚定”。在对创业前景的预测, 21.5%的学生感到自信, 30.5%的学生觉得迷茫, 48%的学生觉得有压力。由此可见, 在创业方面, 大多数高职学生压力感比较重, 创业意志比较薄弱。

⑶合作性与自主性人格兼备

在创业形式的选择上, 58%的学生选择合作创业, 35%计划自主创业, 仅有7%的学生选择家庭创业。这说明当前高职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由于个人的经历、经验、时间、资源等局限性, 大部分高职学生创业者认为合作创业可以有效地共享有限的资源, 做到优势互补。对高职学生而言, 大学同学的资源性优势排名靠前。同时, 通过自立 (即自我依靠, 相对于依赖) 、自制 (即自我控制, 相对于任性) 和自主 (即自我坚持, 相对于从众) 三方面内容的考察, 高职学生的自主性人格特征表现明显。

三、培养高职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路径

1. 建立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体系

将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构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体系。首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 其落脚点是课程, 课程问题也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3]其次,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 帮助青年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构建较为完善的人格。同时, 能够针对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实际指导。再次, 进行自我修养指导。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讲座等形式教会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创业心理品质, 进行自我修养的锻炼和提升。

2. 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能力

首先,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 提升创业指导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指导师资力量建设, 通过创业师资专项培训,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次,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普及创新创业理念。将创业课程作为普及创业知识, 提升创业技能的基础载体。同时, 通过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 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体验, 传播普及创业理念。

3. 加强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 而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性平台, 能够有效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提升技能, 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机构建立联系以促进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唐海波, 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56.

[2]陈小娟, 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纵横, 2008 (2) :163.

[3]潘嵩, 时小燕.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7) :82.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2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也是常州高新区进行“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如何以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常州高新区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是一个重大课题。

当今世界科技园区的创建模式可分为三种:一是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它注重研发与产业界的合作,具有明显的产学研一体化特征;二是以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代表的“技术园区”模式,重心在于制造,也有一批公司专注制造的开发和研究;三是以日本筑波科学城为代表的“科学城”模式,它由政府规划,将大批研究机构和专家集中在特定空间进行科研,但研发与产业联系不太紧密。

目前,全国共有56家国家级高新区,加上苏州工业园区,一般称为“56+1”,已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有10多家,其中苏南地区拥有四家。苏州高新区是全国首批被批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第8家、省内第2家被批准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开发区,无锡高新区为省内首个由部、省、市共建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上述三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都是由技术园区起步发展,前期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园区”特色。从发展现状上看,苏州高新区兼具“技术园区”模式与“科教城”模式的特点,苏州工业园区正向“高技术产业综合体”模式转型,无锡高新区仍然属于“技术园区”模式。

一、苏锡三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模式的异同比较。

(一)差异分析

1.管理体制。苏州、无锡三家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均由政府主导型发展而来,但又体现着市场选择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管委会+总公司”特征。苏州高新区作为首批试点园区,高新区管委会在创建中占据主导作用。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国家间合作的典范,更多的则是学习新加坡的管理模式,管委会下属的专业区域管理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锡高新区作为省内首个由部省市三方共建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它的建设得到了科技部、江苏省和无锡市的大力支持,中央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创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推进方式。在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思路上,三家高新区有所不同。苏州高新区从引进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入区起步,通过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营造城市功能优势等手段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提供“动力源”。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中新国际合作平台,借鉴新加坡的园区管理和建设经验,从高起点瞄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起步,后通过政府出资规划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创新主阵地,引进国内外名校和中科院纳米所等先进实验室,采用“条块结合”协调推进的模式,整合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无锡高新区的特点是按照“1+N”的模式,高起点建设1个22平方公里太湖国际科技园(A-Park)作为国家级创新型园区核心区,高水平打造创新创意产业园(I-Park)、大学科技园等十多个科技创新社区,以建设专题园区(创新型社区)的“Park”模式整体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3.融资方式。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投融资机制上,三家高新区采取了灵活的投融资方式。苏州高新区在整合区级现有科技、中小企业等各项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区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专项资金,并依托苏高新等区内国有投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除了圆融集团这个投融资平台外,还设立了风险创投、跟进投资与补贴、人才引进、环

保等10多个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资金扶持体系。银行、保险、证券、担保、投资基金等46家各类金融机构扎堆园区,外资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门类基本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无锡高新区组织成立了投融资联盟、创投公司和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外资、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介入投融资领域,搭建多元化融资的渠道和平台。

4.人才培养方式。三家园区都非常重视人才在园区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引进和培养人才。苏州高新区主要走的是院地合作之路,通过引进中科院等研究所来培养人才,提升研发实力。苏州工业园区则借鉴新加波经验,走国际合作之路,通过将园区现有人才定期分批送到新加坡、美国等国高校予以轮训培养,以提高人才素质。无锡高新区则通过加强“7+1”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植入的优势,在政府力量主导下,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产业力量的有机结合,引进和培养尖端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二)共同特征

1.高端的战略定位。苏锡三家园区都将自己定位为苏南区域创新中心,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苏州高新区的战略定位是成为苏州市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聚集地,打造苏南经济副中心的动力源、具有创新驱动能力和城市经济领导能力的高端城区、具有区域优势的新技术经济系统。苏州工业园区向国际先进开发区看齐,以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为目标,建设最具国际创新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和高端开放的创新经济体,打造中国转型发展的示范区。无锡高新区的目标是建设苏南模式创新先导区、国家科技产业化示范区、全球化新一轮创新要素转移承接区,构筑支撑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经济体,形成光伏、集成电路重点产业集群的全球增长极,建成苏南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引擎,优势产业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龙头和创新高地。

2.密集的科技人力资源。三家园区当前的科技人才总量已经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他们还十分重视建设创新载体,通过载体集聚创新资源。三家高新区都规划建设了专门的科教园,以吸引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进驻。通过建设科技城、创业园、人才大厦、特色产业园区等创新载体汇集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吸引高科技企业进驻。目前,苏州高新区已吸引了华硕研发中心、飞思卡尔研发中心、佳能数码研发中心等2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创新主阵地,目前汇集了20多家国内外的大院大所。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0多家落户园区,已聚集各类研发机构累计达160家。无锡高新区通过科教园、创业大厦、国家物联网基地等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还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助推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尚德太阳能就是典型代表。目前已有阿斯利康制药、卡特彼勒等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无锡设立研发中心。

3.完备的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指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创新系统,是一种新的组合与运作方式。在三家园区,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以及具有创新粘结功能的中介机构这四个不同的行为主体相互分工与协作,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通过与不同的创新资源发生组合与配置,共同推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在苏州工业园区体现得尤其明显。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整合区域内创新要素,建设了科教创新区、IC设计、软件评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门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型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促进官、产、学、研、资、介通力合作。区内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为园

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与技术,中介组织集聚政策、信息、资源、金融等各项服务,将最前沿的技术传给最需要相关技术的企业,四个行为主体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共同提升园区整体创新能力。

4.强力的政策保障。三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倾斜性政策支持。苏州市为苏州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专门成立由苏州市市长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在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招商、重大科技专项、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科技经费等方面重点向高新区倾斜,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对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出台《关于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专项政策支持园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也连续出台20多个政策性文件对创建工作各方面给予特殊支持。无锡市政府也出台了《市政府关于支持无锡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把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引导重大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聚,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

二、对常州国家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启示。

苏州、无锡三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尽管有其不同的发展背景和经济技术基础,但仍能为常州国家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从推动科技园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看,市场和政府是两大基本来源。目前,常州高新区和苏州、无锡三家高新区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模式基本都属于政府主导型。因此,高新区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度”,学习苏州、无锡三家园区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激发企业内在创新活力的经验,解放思想,形成创新思维,根据发展阶段和条件的改变对发展定位做出调整,以促成园区形成自主发展的力量。高端的战略定位引领创新型科技园区未来发展。在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常州高新区应学习苏州、无锡三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高端战略定位,克服在创新资源和载体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实施开放创新战略驱动创新发展,明确建设“三螺旋创新合作示范区、先进装备和新能源装备的产业创新系统枢纽区和支撑常州未来发展面向全球的创新经济体”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两步走”战略,率先建成创新型科技园区。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与苏州、无锡不同,常州依托常州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总体框架为“一核八园”,涉及武进和新北南北两翼、多个专题园区。建议积极稳妥促进行政区与创新型科技园区管理体制融合,进一步放大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在创建过程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在科技部、江苏省科技厅、常州市政府《部、厅、市共建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协议》和江苏省科技厅、常州市政府《厅、市共建常州科教城协议》的指引下,负责进行体制协调和资源配置,指导园区发展战略、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分解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建立创新导向的园区考核体系,考核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工作绩效。明确常州高新区主要发展生物技术、创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武进高新区主要发展风电、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半导体照明、功能新材料等产业;科教城重点建设以低碳科技园为标志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改进政府行为方式,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能否实现既定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力。高新区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应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组织和职能建设,在体制机制上大力创新,形成新的政府行为方式。高

新区管委会不仅是园区发展的领导者、政策的设计者、社会系统的监督者,还要承担起创新价值的发现者、创新过程的参与者以及创新需求的服务者新角色;不但要吸引创新源泉的入驻,而且要承担选择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知识载体的责任,还要参与到知识载体与园区产业组织的合作共建中去;不但要打造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开放学研为支撑,政产学研互动融合,密切结合用资介和以产业形式建设创新环境的“常州模式”,还要建立创新导向的园区考核体系,树立“不抓创新不促转型是失职”的考核导向,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资、介相融合的机制,以体制安排保障创新工作的推进力度。

(四)完善投融资体系,确保创新投入不断提高。由于技术创新大都耗资巨大,单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高新区应学习苏州、无锡三家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在投融资方面的经验,逐步完善风险投资与创业担保的社会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创投基金设立和投资业务的激励,鼓励银行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风险创投企业的贷款融资,拓宽风险创投资本的融资渠道。通过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科技企业创业发展引导基金,建立中小型科技企业担保基金、重点科技项目配套资助、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等措施引导创新投入。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方式,在已有常高新、龙控集团等投融资平台的基础上,引进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通过股权信托、商业票据、信托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为园区创建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高科技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充分利用证券资本市场促进自身发展。

(五)建立健全创新载体,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对于集聚创新资源作用巨大。高新区应学习三家园区在建设创新载体、集聚创新资源方面的经验。一是强化高新区“一核八园”的建设格局。继续深化具有常州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通过“1+N”产学研合作模式,继续引进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吸引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进驻,推动区域科教资源主要向科教城集中,规划建设好光伏、创意、生物、动漫等专题园区,推动区域创新型企业向各专题园区集中,利用产业协同效应发展园区产业群。二是加快创新集群平台载体建设。建立各种连接平台和渠道,建立健全生物制药、创意、光伏等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联盟平台、园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以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高新区国家创业服务中心两大综合孵化器为基础,生物技术、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等六大专业孵化器为延伸的孵化器网络,构建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三是大力引进人才和中介服务机构。设立人才专项资金,通过“千人计划”、“333”、“831”、“510”等项目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风险资本等创新支撑资源的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资产评估、管理咨询和知识产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机构为园区发展服务。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3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反过来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 高职教育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指出, 现代经济发展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禀赋或资本存量的多少, 而是更主要地取决于人的质量, 从而一国或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教育正是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 它的兴起决定了它具有经济与教育的双重属性。从德、美、日三国近几十年来的经验来看, 高职教育所以能够快速崛起并获得发展, 根本原因是其以“短、平、快”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 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脱离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 则高职教育就失去了赖以依存的土壤。

(二) 地方经济带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截止到2011年全国高职学校数量1276所, 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 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在高职学校毕业生中, 有12.7%来自于贫困地区, 22.2%来自于西部地区, 16.2%来自于民族地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高职教育首先要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是瞄准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规格, 最后才看职业岗位的技术提升和技能的升级。因此, 高职教育要想持续发展势必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契合, 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互促发展关系。

二、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1. 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使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常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从全日制学校数来看, 已有34所, 其中高职院校1所, 中职学校19所。从在校生总数来看, 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近9万人, 2011年, 常州市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高职职业教育进入了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常州市提升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作为推进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不断加大政府统筹和支持力度, 呈现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职教育是环境, 是资源, 也是产业, 高职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库、人才库和思想库, 在推动科技进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繁荣地方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拉动效应。

2. 常州市高职园区开创地方特色发展模式

2005年建成投用的科教城高教园区, 打破了传统的建校模式, 突出“城”的理念, 建有16个大型的现代化共享实训基地, 被评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园内聚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6万余名, 各类专业62个, 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七大行业, 涉及近百个职业技术岗位。园区内还集中13个教学理念先进、技术设备一流、资源充分共享、机制灵活高效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园区内外共享装备制造类高水平的设计、制造、检验、培训平台——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 建成了包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体现“高效、集约、先进、共享”的建设理念。正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以人才的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城市的跃升。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常州模式”。

(二) 存在的问题

1. 高职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够

常州高职普遍存在不重视社会服务职能的倾向。无必要论、无条件论、无能力论、畏难论、无经济效益论、无关论等思想观念还在较大程度上存在着, 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 致使不少地方高校缺乏服务的冲动。高职院校多存在“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 更加关注的是进行科研创新, 以及培养拔尖创新的研究型人才, 对于服务地方社会的认识仍不清楚, 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技术专门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

2.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不适配

从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促发展的角度来说, 高职专业结构必须要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配, 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从2009~2011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 按照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配的要求, 常州高职院校中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应该多于第一、第三产业。但是根据江苏省2011年招生计划, 常州15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近70个, 存在专业设置滞后、雷同现象严重、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尽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从产业类别来看, 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比重最大, 占了全部专业数的61.75%, 远远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数。另外, 在“十二五”期间, 常州将大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产业重点产业, 但与这些产业相关的专业只有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配, 一方面不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则会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不利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

3.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单一。

常州的部分高职院校狭隘地把“校企合作”理解为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 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牵涉到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需要校内、校外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推动, 这就要求加强沟通, 深入调研,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理顺关系。比如成立机构、协调人员, 制定规划、划拨资金等。还有部分高校把“工学结合”理解为边工边学、以工为主, 认为教师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实践技能, 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点也仅限于共同“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合作开发课程“”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这种理解显然是偏颇的。

三、推动常州市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 确立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 只有转变观念才有新的行动。端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 必须首先创新高职院校发展理念, 树立开放和服务意识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办学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平台, 培养一系列的高技能人才, 服务于常州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常州政府和企业要为高职院校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领导参与高职院校办学, 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当下需要和未来需求制定大学城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把常州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找自身发展的契机, 实现自身的价值, 拓展发展的空间, 做出自身的贡献。

(二) 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

常州高职教育应构建与“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对接的专业群。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 结合常州区域产业发展需要, 按照“扬优、扶新、集群”专业建设理念, 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重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专业群建设。针对每一个重点建设的专业群, 统筹协调高职院校师资力量, 组成专业群建设协作组, 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具有院校特色和集群效应的专业群建设模式。除了专业设置要根本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外, 还要充分发挥办学形式多样的优势, 既办全日制, 又办弹性学制, 既有学历教育, 又有非学历教育, 灵活设置课程, 注重实用性, 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 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 同时也满足企业的各类人才培养、培训需要, 努力把高职院校办成国家的“人才基地”、社会的“技术学院”、企业的“职工大学”。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是实实在在的大众化的“平民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尽量面向本地区招生, 学生实现就近入学, 可实行走读或工读结合的方式, 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使家境困难的青年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同时, 高职教育要实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办法, 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目标, 降低入学门槛, 从应届高中、职高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人员中招收有意愿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 给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从事技术劳动的岗位。

(三) 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当前,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依托和支撑, 在这种趋势下, 常州高职院校应更好地发挥资源共享优势, 构建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常州高职园区应统筹各院校力量, 发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加快与企业互动发展的进程。例如:目前园区5所高职院校已经在当地企业内建立了100多个技术中心, 面向全国建成800余家校外就业基地。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与山石动漫公司在校内建立了动漫实训基地, 山石公司的制作室就是学生教室, 学院动漫专业的在校学生就是企业员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丰富工学结合内容, 推动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投资建设苏南创新大厦产学研合作基地、信息产业园和先进制造技术产教园, 强化产教园合作育人、师资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四大功能。

参考文献

[1]罗明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24) :8-11

[2]潘伟强.大学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 2011, (23) :120-123

[3]袁红萍.江苏省常州科教园区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4-5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4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相伴相生、相互作用,彼此之间须协调有序,才能共同发展。目前,在全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定量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常州经济的发展脉络及现状

常州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经济枢纽中心。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常州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2014年,常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5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58.2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05.2亿元,增长11.4%。常州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2:51.6:45.2调整为2.8:50.2:47,见表1。常州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438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7万美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常州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进一步扩大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中,贡献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商业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保险、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仓储。制造业属于常州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装备制造属于制造业中最为核心的业务。常州市经济中民营经济占比很大,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常州市针对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了围绕长三角经济和制造基地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且将城市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而将常州建设成为国内制造重镇,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上海工业的后方基地”,形成在国内具备典型特色的制造业。“十二五”时期,国内的生产成本、环境污染以及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常州市必须调整市场发展结构,将经济转化成创新型和服务型经济模式。

资料来源:2002~2014年《常州统计年鉴》、《201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及现状

2.1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

1912年李仁创办女子职业教育团,开始了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1946年私立常州职业中学成立,标志着常州市现代职业教育真正开始。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了经世致用的教学理念,在培养模式上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实践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灌输先进的教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够在实践中联系理论,提升知识应用水平。常州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以这些思想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彰显自身的社会价值。

2.2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980年以后,常州市职业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水平在江苏省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这是重点培养符合行业人才,主张特色办学的结果。常州市目前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5所公办、1所民办),高职在校学生约5.5万,设置13个专业大类(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总共有专业大类19个),开设134个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旅游商贸、文教等行业,涉及百余个职业技术岗位。

3常州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定量描述与建议

3.1常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与常州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与建议

常州当地的工业经济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职业教育又培养了大量的工业人才,为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它们之间呈相关关系毋庸置疑。为了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常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与常州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散点图(含有回归曲线)见图1。

其中:y为常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x为常州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万元)。

从表2可以看出1/GDP的p值为0.023,常数的p值为0.000,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线性关系显著,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显著。

可以看出,常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在由780亿增加到2200亿期间(对应的年份是2002年到2008年),常州市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快速增长,过了2200亿以后(2009年以后),在校生人数略有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略有回升。原因在于2002年到2008年常州经济快速增长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强劲,导致在校生人数也快速增长,到2008达到顶峰。结合人口统计数据,2008年是18岁适龄人口增长峰值点,在后期呈现下降的趋势,从而带来高考报名人数的直接下降,但由于常州经济的增长需求,在校生人数并没有持续下降,而是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且有缓慢的回升。

根据回归方程及常州国内生产总值GDP预定计划,我们可以预测近5年的常州市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如下:

注:常州市的经济增速按8%计算

3.2对常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常州产业协调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常州市目前有高职在校学生约5.5万,共设置13个专业大类(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共有专业大类19个),包括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对各院校的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结果,见表4。

资料来源:2012至2014年的常州市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及《常州统计年鉴》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不足,而对应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过剩,这说明常州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表明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没有很好地适应三种产业的调整,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不对称现象。在常州经济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而第一产业虽呈现减小的趋势,但自身总量在增大,而常州高职教育针对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却为零,缺乏相关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导致区域发展受限。第三产业招生人数相对于经济发展要求也相对较少,未来第三产业将成为常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三产业人才的需求会逐渐上升。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建议,首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建立动态的专业招生人数调整机制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要发布招生专业的人数预警信息,让各院校的各专业招生人数汇总后符合产业内部的比例要求;其次,目前要适当减少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增加第一、第三产业的招生人数,特别是第一产业要实现零的突破;再次,在第二产业内部,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收学生人数可以多一些,根据调研,特色经济专业招收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学生不仅在常州区域经济范围内就业,而且还在其它地区就业,就业非常充分,而且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适当增加特色经济涉及专业的招生人数,可以满足特色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常州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推算出了近5年来常州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及招生总数中各产业学生的比例,以期能推动常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今后的研究工作是持续关注常州高职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许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2~2010年的数据分析[J].高教探索,2013(5):136-138.

[2]龚智敏,于琴妹.常州职业教育的历史考察[J].职教通讯,2014(31):51-53.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校2009~2011高职学生245名, 其中2009级85名, 2010级80名, 2011级80名。所学专业, 护理155名, 药学30名, 药品经营与管理15名;眼视光技术15名, 卫生信息管理15名, 康复治疗技术15名。

1.2 方法

(1) 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245份, 回收245份, 有效问卷245份。问卷调查内容有课外经常阅读的内容、阅读内容的主要来源、平常上网的目的、喜欢的阅读形式、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时长等。问卷调查表以多项选择题为主。

(2) 个别访谈。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对学生采取个别访谈, 了解课外阅读现状存在问题的可能原因。

2 结果

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结果见 (表1) 。

3 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高职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喜忧参半, 有部分学生能通过读书充实自己的业余时间,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但多数学生在读书内容、读书方式的选择以及读书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3.1 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读书时长难以保证。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35.1%的学生能坚持每天阅读1~2小时, 只有4.9%的学生平均每天读书时间超过2小时, 而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小时的高达56.7%, 更有3.3%的学生基本不阅读。通过访谈, 了解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发展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所致。目前, 学生不再满足校园里单调的读书生活, 他们的业余时间常被各种娱乐活动所占据, 如网上聊天、网络游戏、KTV、电影、旅游等。除此之外, 校园中人际交往日益丰富, 学生社团活动层出不穷, 使学生陶醉其间、乐此不疲, 导致阅读时间大为减少。

(2) 内容选择较为集中。调查结果显示, 阅读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时事新闻类和小说类, 分别占77.2%和68.5%, 选择专业类、生活百科类、人文历史类分别占34.7%、37.1%、37.1%、25.7%。目前高职校学生年龄在16~20岁之间, 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高职校是茫然的、被动的, 因而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具有厌学情绪较普遍, 对职业、职业人、职业生涯的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 对自我较难进行客观评价, 导致课外阅读漫无目标。阅读时喜欢比较轻松、没有阅读压力的娱乐性和休闲性书籍, 课外阅读主要是打发空闲时间。

3.2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高职校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有益的影响。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学校要进行正确引导, 使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实现课外阅读的多样化、合理化, 促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 从中获取知识, 受到熏陶, 提高素质。

(1)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是学生读书的最佳场所, 学校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开放性功能, 不断增加藏书量, 充分利用图书资源, 增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严格图书馆借阅制度, 使学生在这里得到诗意的栖居, 从书籍中汲取营养, 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2) 教育学生知晓读书的作用。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 对学生而言, 无论是立足自身的发展, 还是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都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读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知晓读书的重要作用, 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让学生明确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 更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较强综合素质的人。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课外阅读呈现重消遣轻品质、重“畅销”轻经典的倾向, 这种阅读倾向和阅读结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做到轻娱乐休闲类书籍, 重人文历史经典名著类书籍。因为经典的名著, 常浓缩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语言, 它能让民众走进高尚, 远离低俗。

在新形势下, 高职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读书时既要广泛又要精选, 既要博采又要专攻, 使阅读跟上时代的节拍, 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校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探讨正确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对策。方法:对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9级至2011级245高职学生进行书面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高职校学生具有读书时长难以保证、内容选择较为集中等现状。结论:高职校要采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教育学生知晓读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等对策, 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困生,现状,帮扶措施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这些学生有的基础比较差, 跟不上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 有的学习比较懒惰, 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有的比较自卑,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有的比较贪玩, 心思不在学习上, 有的不喜欢所学专业, 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等, 种种原因造成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存在, 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尤其是对执业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影响很大, 并对其他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 对这部分学困生进行帮扶教育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1.学困生现状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系主要有2个专业, 护理 (高职和中职) 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共47个班级2376名学生, 在校班34个, 学生总数1706名, 实习班13个, 实习学生总数670名;不及格学生总数384名, 占学生总数的22.5%, 其中1门不及格学生234名, 占13.7%, 2门不及格的学生92名, 占5.4%, 3门及以上不及格58名, 占3.4%, 不及格学生占了近四分之一。

2.学困生帮扶措施

(1) 完善学业预警制度

学业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互相协调, 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 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目前学校虽然有学业警告及转级制度, 但部分学生还是不够重视, 因此学校需进一步完善并细化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可按学年进行, 在内容上可按每学年未修满的学分数为标准, 在等级上可划分黄色、橙色、红色3色预警, 具体内容见表1。

1) 学业预警组织实施

学校应成立校系二级学业预警工作小组, 校级层面主要由教务处、学工处负责。教务处主要负责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统计, 并向系部下发《学生学业预警信息统计表》并做好检查督促, 学工处主要负责学业预警学生的具体处置工作 (转级学生的安排及学籍异动情况的上报等) 。系部层面具体负责本系学业预警工作, 系部、班主任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 共同做好学业预警工作。

2) 建立学业预警档案

a.每学年补考成绩公布后由教务处对不及格学生的学分情况进行汇总并认定相应的预警等级, 下发到各系部。b.系部安排班主任填写《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 可一设2份, 1份存入学生学业预警档案, 另1份寄送给预警学生家长, 并及时收回家长反馈的回执。c.对于受到学业预警的学生, 班主任要经常和预警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及时沟通信息并作好记录, 系部要加强督促, 帮助其制订有效的学习及帮辅计划。凡受到黄色及橙色预警的, 班主任要与之谈话并作好《预警学生谈话记录表》;凡受到红色预警的, 系部应指定专人与之谈话并作好谈话记录。对受到学业预警学生, 除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重修外, 系部还应制订预警学生学业辅导方案, 要求学生本人要根据谈话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书》, 《学习计划书》由班主任暂为保管, 以便平时督促预警学生, 学期结束时将辅导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d.对于受到红色预警学生, 系部应组织召开学生家长会, 或单独邀请部分家长来校就预警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面谈 (谈话记录需及时整理, 记录确切的谈话内容、时间、地点、班主任及证明人签名) , 若家长来校不便则至少保证每学期两次以上的主动与家长电话联系。 (5) 系部应给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 预警教育过程应留有书面记录并填写, 班主任负责预警学生的《学生学业预警通知书》、家长回执、《预警学生谈话记录表》及各类辅导学习资料等的收集、整理, 并作好动态跟踪管理, 学期结束后交各系存档。

(2) 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1) 全员参与帮扶

结合科学的学情分析, 充分认识学习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 做到系部主任、班主任、全体任课老师齐抓共管, 共同致力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中来。

2) 建立长期帮扶机制

对系部的每个班级必须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相关档案,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 具体以班级为基本单位, 做好学生的调查、摸底、交流、谈心等基本工作, 建立原始档案。

3) 组织帮扶活动

定期由学校或系部组织相关帮扶活动, 邀请相关教育教学专家对全系教师、全体学生进行集中讲座, 一般每学期此项活动必须开展1次。

4) 组织主题班级

要求各个班级每月举办1次以上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主题班级活动, 可以是班会形式, 也可以是学习交流会等, 注重的不是形式, 而是实际帮扶内容。

5) 建立帮扶团队

在学生中建立“一对一”帮扶团队, 以先进带动后进, 并定期作相关工作汇报, 接受班主任的检查与指导。采取1名任课老师重点结对帮扶2-3名学生的有效帮扶机制, 不光从学习上, 更从生活上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助。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选本校五个学院5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0份, 回收500份, 问卷回收率100%。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 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利用。

1.3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调查发现:每周参加3~4次课外锻炼的同学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6%, 每周锻炼2次的占24%, 每周锻炼1次及1次以下的竟占到60% (表1) 。

2.2 参加体育课的动机

根据调查, 支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主为要增强体质,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掌握体育锻炼方法, 广交朋友和陶冶情操。这说明他们对课外体育有明确的认识, 动机是健康的, 积极的, 有利于身心健康。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认识不清, 如应付考试及格和无目的跟随别人活动等 (表2) 。

2.3 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男女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 兴趣、能力不同的差异, 但球类仍是首选项目。原因在于球类项目富有竞争性, 适合于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从选择的内容来看, 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富有竞争对抗性的项目, 女性则更倾向于对抗不太激烈, 身体接触少, 一般都须在专门场地器材上进行锻炼, 有利于形体发展的项目 (表3) 。

2.4 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 应该积极参加, 这一观点已经被28%的同学所认同;认为体育锻炼有一定的锻炼价值, 适当的时候可以参加的占52%;18%的学生认为课外锻炼可有可无;仅有12位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课外锻炼的价值很小根本无需锻炼。由此可见, 有近80%的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比较明确, 这反映了学生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 也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关系。但仍有20%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清, 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育, 正确地开发和引导他们的体育动机, 努力促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表4) 。

2.5 制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没有时间 (学校其他活动较多、课务繁多、考工考证、实训实习、放学回家等) 、没有兴趣 (不喜欢运动、觉得没意思、上网、看书等) 、不会练 (不懂得运动技术、学不会、纯属娱乐) 、没有器材、没人指导、没有场地、怕受伤、身体原因、家长反对、其他。通过分析, 发现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和兴趣 (表5)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我校约有80%的学生能够不同程度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正在形成。 (2)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几乎都是健康积极的, 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社会交往。 (3)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本校体育场馆和宿舍, 主要是以球类为首选项目, 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以个人锻炼为主。 (4) 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习压力较大、锻炼习惯不好等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3.2 建议

(1) 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通过体育理论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体育独特的培育人的过程。 (2) 加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 提高锻炼的效果。 (3) 应根据学生的喜好, 抓一个重点运动项目, 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活动, 带动课外体育锻炼。 (4)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 挖掘潜力, 加强管理, 延长开放时间, 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张兰.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J].体育科学, 2004, 24 (3) :3-6.

[2]曾吉.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0 (12) :11-14.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篇8

1. 常州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 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的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达到2590亿元, 工业总产值2200亿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484亿元, 利税200亿元, 出口创汇45亿美元。

与2008年比较, 2009年高新区各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增长, 其中,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6%,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4.2%,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2%, 利税同比增长16.5%, 出口创汇同比增长10.6%。

2010年上半年, 2个高新区销售收入1874.09亿元, 工业总产值1557.74亿元, 工业增加值达到353.9亿元, 利税186.62亿元, 出口创汇37.72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293.67亿元。

2. 高新区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009年, 国家级武进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 6亿美元的晶元光电、8亿美元的玉柴, 以及光宝科技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 1年内共有8个超亿美元的“巨无霸”项目高调入驻, 武进高新区正朝着集聚、节约、创新、开放、生态的方向发展。

常州高新区形成了各专题园区与镇区 (街道) 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形成了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和创意、光伏、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

2009年常州高新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195家, 比2008年增加15家, 其中超10亿元企业16家。以现代 (江苏) 、小松为代表的车辆和工程机械及配件产业, 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光伏产业, 以国电常州发电为代表的能源产业, 以东昊化工、诚达石化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 以延申生物、千红生化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等优势产品群日渐壮大。

(1) 高新区发展状况。

高新区内的企业聚集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和跟高校合作的研究中心, 产学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 这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知识载体和创新源头。从2009年高新区统计数据来看, 具有研发功能的机构和企业有726家, 占高新区企业16.4%, 研发技术人员17 507人, 占从业人员6.1%。这些都促进了高新区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合作关系,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在高新区内, 企业经江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有275个, 比2008年增长了30.3%, 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6家, 经省批准的工程中心有33个, 经国家批准建立的产业基地有1个。

(2) 人均劳动生产率水平。

2009年, 高新区企业人均指标都有所增长, 人均销售收入达90.37万元/人, 比上年增长28.73%, 人均工业总产值76.76万元/人, 人均工业增加值16.88万元/人, 人均利税8.54万元/人, 人均出口创汇1.57万美元/人。与2008年相比, 2009年各项人均指标高于2008年数值, 最少增长率为8.2%。

(3) 高新区国际化发展。

高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也是承载产业国际转移、接纳外国直接投资、吸引外国技术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2009年, 高新区的外资项目持续增加、外资实际到账资金持续增长, 高新区在经济国际化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

2009年, 高新区累计外资项目合同金额为19.32亿美元, 年末累计实际到账资金为12.9亿美元, 共吸引利用外资项目数102项。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分别实际到账资金各为7.5亿美元和5.4亿美元, 利用外资合同金额为11.29亿美元和8.03亿美元。

截止2010年上半年, 高新区利用外资项目合同金额9.3亿美元, 外资实际到帐金额5.8亿美元。

(4) 高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

2009年, 高新区企业在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继续领先, 产品销售收入达510.1亿元, 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占高技术销售收入的39.56%;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发展最快, 比上年增加了95.26%, 达到288.6亿元, 占高技术销售收入的22.38%;电子信息达220.9亿元, 比上年减少了7亿元, 占17.13%;生物医药领域为112.2亿元, 占8.7%, 环境领域为27.1亿元, 占2.1%, 其他领域130.6亿元, 占10.13%。

3. 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攀升

(1)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 高新区企业现有就业人员超28万人, 达到286 595人, 高出2008年就业人数6050人, 比上年增长2.2%。

高新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达到49 882人, 比上年高出4302人, 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7.4%, 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3 050人, 吸引267名留学归国人员回国创业。高新区从事研发技术人员17 507人, 比上年高出1681人, 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1%。

2007-2009年, 高新区就业人数以年均12.15%的比例速度增长, 为国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同时体现了高新区吸纳就业的优势和潜在影响。除留学人员2009年增长率高于2008年17个百分点以外, 其他人员增长速度都明显低于2008年数值。

(2)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

2009年, 高新区企业用于研发费用达到34.35亿元, 较上年高了800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0.23%。其中科技三项经费为0.98亿元。

2007-2009年, 近3年的科技活动各项指标呈持续增长。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科技活动各项指标增长速度明显低于2008年增长速度。2009年, 政府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 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 为寻求出路, 政府仅在科技三项经费上就要比2008年多投入50.7%。

(3) 收入构成分布。

2009年, 高新区企业的销售收入达2590亿元, 高技术产业总收入累计1289.5亿元, 占销售收入的49.78%, 规模以上总收入1996亿元, 占销售收入77%。财政收入134.1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60.7亿元, 占财政收入45.26%, 统计企业数共4415家, 平均每家企业销售收入达0.58亿元。

(4)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新区成立至今, 区内企业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区内企业拥有专利数和申请专利量年年增长。

2009年, 高新区的新产品产值达到1410亿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605亿元,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9%。

2009年, 高新区企业按当年申请专利总数来看, 高新区2009年申请专利为5185件, 其中申请发明专利数为725件, 占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1.4%。

从2009年高新区当年专利授权情况看, 2009年高新区的专利授权数达到1851件,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有122件, 占全市企业授权量的2.5%。

2010年上半年, 武进高新区以“先进产业集聚工程、功能设施完善工程、环境形象提升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干部队伍强化工程”五大工程为抓手,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

2010年上半年, 常州高新区新批协议注册外资4.06亿美元, 实际到帐外资3.62亿美元。至2009年底, 全区累计兴办外商投资企业1238家, 项目总投资137.7亿美元。

4. 高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金融危机对引资的不利影响。

因金融危机, 一些原本打算在高新区投资的企业放弃了投资计划。区内企业的再投资也由于外商投资信心不足、资金筹措困难以及部分项目利润的减少, 发展同样受到了阻碍。

(2) 资金到帐率低。

2009年外资到位率仅66.77%, 2010年上半年仅62.36%。在谈项目成功率不高。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 仓促签约, 但最后有些项目不了了之, 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 由于受国家产业、土地、劳动、金融等政策的影响, 加上高新区自身产业及功能的不配套, 许多在谈项目成功率低。

(3) 人才匮乏。

近些年来, 高新区虽然引进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 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高新区发展的需要, 各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科技管理人才匮乏仍是制约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高新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3 050人, 约占高新区总就业人数的4.55%, 大专以上学历49 882人, 占从业人员的17.4%。

(4) 研发投入占比少。

2008年研发机构637个, 占统计企业数的14.63%, 研发经费34.27亿元, 占到销售收入1.7%, 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经费为0.00787亿元。

2009年研发机构726个, 占统计企业数的16.44%, 研发经费34.35亿元, 占销售收入1.3%, 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经费为0.00778亿元。

虽然2009年的研发经费较2008年有所增长, 但研发经费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 未达到2%, 然而研发经费的投入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研发投入比重的减少, 对加快高新区发展构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5. 促进高新区健康发展若干对策

(1) 招商观念转变

高新区在目前政策及国内外形势下, 应该从原先的招商引资模式转变为招商选资模式, 对于一些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 高新区必须要将其拒之门外。利用外资的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定要提倡绿色环保, 否则破坏环境的代价是巨大的。此外, 食品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放在首位。

(2)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新区一方面要从内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园区内企业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 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从外部吸引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为高新区的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明晰人力资源战略, 优化薪酬体系。

(3) 积极落实相关政策。

就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发展而言, 重点应定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注重搭建中小企业发展平台, 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性、科技型、外向型、专业特色型中小企业, 坚持走开发与环保并重的路子, 推动武进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可持续发展。

近2年, 国际经济形势受美国次货危机影响发生了深刻转变。全球消费需求出现萎缩, 国际资本投资偏向保守, 世界经济增长受到抑制。但是企业自身不断开拓创新, 寻求出路, 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进行了自救。据不完全统计, 面对金融危机2009年高新区不管从园区企业数量、经济指标、企业科研投入、政府投入等方面, 仍然要好于2008年。

参考文献

[1]卢同新.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09 (5) .

[2]赵勇.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丛刊, 2009 (6) .

上一篇:化学爆炸下一篇:研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