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

2024-07-09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共10篇)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 篇1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

本文从探析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办学的主要区别出发,阐明高等职业教育应确立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明确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差异,才能拥有广阔的前景.

作 者:李永新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石家庄,05009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 篇2

1.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第一,普通高等学校逐年增加,成人高校数量逐年减少,其中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第二,分类指导成为必然趋势,要促进不同类型的学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

2. 高等教育的定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各类学校的定位,目前的大体趋势为:一是清华、北大等中国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力争与世界强国看齐。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立足于把科学原理、理论转化为相应的设计、规范。三是高职院校在探索培养技术应用和高技能型人才。本人认为高等教育的定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定位更需要研究。

二、国际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标准分类”对技术性为主的高等教育定义为:“课程内容是面向实际的,是分具体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可以看出,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就是我国所谓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1. 培养目标方面。

学科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或发展科学原理与学术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把科学原理与学术理论转化为相应的设计、规范与决策,完成工程师(或相应技术等级)的基本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性、区域性、应用性,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岗位技能作为求职上岗的基础,以现场技术应用作为发展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 培养途径方面。

本科教育的培养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其目的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采用边教边干,边干边学的方法。

3.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一般为学术型,很少聘请工程、技术型的教师兼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调专兼结合,要聘用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并要求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

4. 课程设置方面。

本科教育主要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以学科理论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基础知识、学生发展有后劲。高职教育主要是按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按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置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和训练。其一个职业岗位的知识可涉及几个学科,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5. 办学方式方面。

本科教育办学方式基本是封闭的,开放性较差;高职教育更强调社会企业参与办学,共同商定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

6. 实践教学的方式。

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实验室为主,高职教育以实验室、实训室、模拟工厂、模拟岗位、产学结合、生产企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

四、高职教育人才规格的特征

我们通常把社会人才概括成以下类型:学术型(科学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学术型人才是发现或发展科学原理与学术理论,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工程型人才把科学原理与学术理论转化为相应的设计、规范与决策,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一般认为工程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由本科以上教学层次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技能型人才为辅。技术型人才是根据有关设计、规范与决策,制定实施方案、工艺流程、检测标准并进行现场运行与管理,技能型人才按照既定的方案、工艺流程、规范与标准,熟练完成操作。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技术型人才为辅。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有时较难区别。一般来讲技术型人才也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的要求,而是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

五、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应从培养目标、职业、知识能力、专业、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准确定位,以确保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1. 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或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岗位技能作为求职上岗的基础,以现场技术应用作为人生发展目标,不断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

2. 培养模式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现场的技术应用,靠什么来整合教学过程,那就是产学结合。通过产学结合,把看似支离破碎的能力和知识整合为一个对劳动对象有用的体系,使专业与产业衔接起来。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就体现在开展产学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产学结合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专业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要有专业定位准确,才能实现“产销”链接,否则将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困难,使高职教育失去活力。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这是很多学校保持生源旺盛和较高就业率的一个主要因素。

4. 知识、能力定位。

从根本上讲,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补充、更新,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

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与企业岗位要求高度吻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定位、职业定位、培养模式定位、专业定位、知识、能力定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观点和见解,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摘要:为切实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相吻合, 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就必须准确把握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的现状、定义、特点、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研究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 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定位

参考文献

解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定位 技术综合性

最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成为教育改革成功的表现。但由于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短,受人们传统思维的影响,使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处在摸索研究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现状的分析,提出一些对于发展高职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一、高职教育在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办学观念的影响,使学校故步自封,学历教学目的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在对于办学经验上不愿意与外界进行交流,这就导致了办学与教学观念的落后,使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人才的产出应用不到社会的实际,学校社会效益降低,产生不了经济效益。高职院校的边缘化加剧,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都采取了本科教学的模式,注重学历的重要性,专注知识教学,无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自身的办学优势,使高职教育陷入到发展困境中。

2.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用具老化

现在高职院校中由于注重本科的教学模式,对于自身的缺点没有加大力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越来越向专科学校发展。由于两者地位的不同,高职院校又不被人们认可,使他们发展成为“四不像”。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没有相应的投入,像图书馆、实训基地等相关教学场所规模过小,设备老化,不利于老师教学实践、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老师能力有限,在教学内容上过于追求经济效益

一些老师理论知识基础深厚,但在动手实践能力上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师资、教学硬件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学生技能方面的学习,很难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理论的实际效果。

4.办学思维定位错误,经费不足,使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培养,忽视职业教育能力的提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过于简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企业难以与学校进行合作,缺乏合作保障机制。

二、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定位

1.明确教学目标,推进办学模式的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在一线岗位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模式应该是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应该树立“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宗旨;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将无形的知识转变为先进的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毕业生提高就业岗位同时,也对学校培养人才提供指导性意见。

2.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重视培养职业能力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实现产销一体化,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对于盲目的设置专业只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使学校失去办学的动力。学校要搭建专业与市场需求的道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分析时下的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布局、课程设置等要素。这是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办学经验。在教学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扩展教学理念,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将学生培养成技术能力强、创新意识先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3.坚持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树立整体大局观

高职教育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应该充分发扬自身的办学特点。当今社会在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注重综合性的发展。但是专业技术知识型人才确是各个行业都或缺的人才类型。而一般高等院校很少注重劳动力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注重在这方面的培养,大力坚持自身的特点。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孤立的发展一方面只会限制青少年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目标兴趣的培养。所以要打破各教育之间的隔阂,建立终身的教育学习机制,拓宽高职教学的办学之路。

4.建立高水平的研究机制,培养综合性技术精英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下,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社会已经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越来越多的资源由各行各业涌向高职院校。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

结束语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自身的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办学,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大众化教育的全面实现发挥自己的功效,全面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知识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旭辉. 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李洪荣,张排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举措[J].江苏高教,2008(02).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 篇4

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市场:定位与措施

从教育成本的.市场化诉求和学生就业体制改革两方面剖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市场化定位的必然性;从专业设置实用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中医药高等教育品牌化三方面论述高等中医药教育市场型定位的具体措施.

作 者:林湘  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6(5) 分类号:G64-3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   市场   定位   措施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篇5

学校: 姓名: 学号: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认识到作为一名高教教育的的教师,更应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彻清晰的认识,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高等学校法律制度相关的基础性知识

高等教育政策法的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高等学校的章程、高等学校的组织机构五个部分来体现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又分别从权利与义务、章程、内部组织机构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的法律制度。

二、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在高等教育学里面,维护高等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个部分讲述了高等教育学校里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要加强老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一)高等学校老师权利和义务概述

老师既是一个社会的普通公民,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权利包括:教师作为一个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来看,在教学过程中,由相关法律对其进行保护的自由和利益;义务包括:一是积极义务,就是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可以作出某种行为,如《教师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教育方针,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二是禁止性法律义务,就是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不作出某种上行为。三是义务人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或解聘。

(二)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及义务

在宪法和民法意义上,学生是公民,公民是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并发行法规定的义务的人。学生的基本权利及义务。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权利,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赋予公民的普遍权利。二是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所享有的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利,是国家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

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2、获得学金权;

3、获得公正评价权;

4、申诉诉讼权;

5、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

6、组织和参加学生团体权;

7、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指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依法承担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参加教育活动时必须履行的义务。包括了

1、遵纪守法的义务;

2、养成良好品德的义务;

3、努力学习的义务

4、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以及履行获得贷、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5、遵守其他制度的义务。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以前,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

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五、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非常重视,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促进和保护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是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小学、初中、高中后未能升学的青少年进行就业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发展生产。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发展、比例合理的新格局。成人教育的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它使未受教育的人们受基础教育;使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们补受初等、中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已经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们充实新的知识;使任何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发展个性,增长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篇6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作为一名高教教育的的教师,更应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彻清晰的认识,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

依法治教,科学办学是我国进入法治社会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准绳,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我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自身定位有一定认识,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以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规的研究的主体是教育体系,教育法规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政治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调查、历时考察、比较分析、个案研究的等方法发现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反馈给国家教育部门,教育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不断的完善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法规相关的基础性知识

高等教育法的研究,是依法管理高等教育事业的必要手段,同时,教育法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掌握以及运用教育法规,是推进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

高等学校的相关法律问题,如高校的法律地位,即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的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政府、社会、教师、学生之间都会发生法律关系。所以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包括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也包括其在民事

和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学校教师的相关法律问题,如法律地位,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考核,培训等。高等学校学生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学生的法律地位,特点,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核心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与义务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具有办学自主性、财产独立性、机构公益性等特征,通常是由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确定。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依据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准则,以领导与被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的教育民事关系。并且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在不段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前的高等学校,是计划体制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实际上具有一种类似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第二阶段是1985-1995年的高等学校体制改革。这一时期学校的法律地位虽然有了诸多细微的变化,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仍然具有典型的强制性和计划性特征。第三阶段是1995年以后的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赋予了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法人资格,使高等学校真正拥有了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

《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有: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2、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3、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4、管理和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同时,《教育法》具体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3、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4、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二)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法规中对这两个主体也着重提到。教师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的大,从而教师不但

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教师也有相应的权利如接受培训等。学生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大的群体,也是教育法规的主要对像,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所需要的是自立、自信、自强的新一代大学生,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待遇和机会则正是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体现。法规就应更加注重大学生在个性方面意识的配养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我国教育基本制度:学历制度和学位制度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的前些年,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

多年的实践表明,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督导机构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五、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是给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省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教育结构应适当的调整,当前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职前培训。对小学、初中、高中后未能升学的青少年进行就业前培训,提高其职业适应性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发展生产。通过改革逐步形成和普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发展、比例合理的新格局。成人教育的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它使未受教育的人们受基础教育;使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们补受初等、中等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使已经受过相当教育的人们充实新的知识;使任何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发展个性,增长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探微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

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 盲目攀高, 追求专升本。究其原因, 除了提升办学层次与办学待遇实现正局级这些表象, 深层次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没有科学理解与把握其办学定位的内涵, 误认为定位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低人一等, 而要改变这种认识就得先科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始,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其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 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中的位置是其办学定位的本质内涵, 处理好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关系是把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的关键, 在办学过程中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 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核心所在。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 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中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能够决定所反映的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 是与其他教育相区别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个是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分析来看;另一个是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来看。

(一) 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较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职业的本义是“操一技之长而借以求适当之生活”,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文化和专业基础上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高等专门化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 高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等三个本质属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有以职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特点[1]。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培养理论基础较为深厚的学术研究和工程设计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以就业或转业、提高为目标指向的专门人才教育, 主要以学生的谋生就业为目的, 是以某一或某一类职业为指向的教育, 直接为生产与服务一线培养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终结性教育。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背离了职业性、不具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将不能再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 最终将走向异化与失真, 而异化与失真的职业教育已发生质的变化, 不再是本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 背离了这一本质属性的轨迹就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所办的就不再是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意义上说,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是职业教育活动区别与其他类型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职业教育要准确及时反映和适应职业对人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要求, 要为个体进入工作岗位作一般性准备, 要为个体从事哪种职业作具体性准备, 要为职业地位和角色作准备。“职业学校是专为毕业以后得饭碗的……职业教育是抢饭碗的教育”[2], 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 是为学生取得某种某种社会职业资格, 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的教育, 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在职教史上, 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的基本内涵是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发展实业, 造就农工商人才[3]。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 是各行各业所需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城乡劳动者, 虽说其培养目标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主要还是动手能力与和各行各业的专门操作技能。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讲有用之学, 学有用之学, 其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 而这一切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教育原从实用而生, 也以实用为目的”[4], “一切教育无不以生活为指归”[4]。任何教育都具有实用性, 不存在无实用性的教育, 不同类型的教育的实用程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教育的实用是直接的, 有些教育的实用是间接的;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高, 有些教育的实用程度较低。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 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是间接实用, 实用程度较低, 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直接实用, 实用程度较高。从职业教育的起源来说, 职业教育就一直强调其实用, 我国职业教育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教育, 实业教育是生利的教育, 而不是分利的教育。因而, 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凸显实用性, 实用性是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之一, 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

3.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过程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注重实践教育, 强化技能训练, 培养职业能力[1]。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直接面向企业一线与生产服务一线, 其教育过程自然就需要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紧密。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是一种工业教育, 其经济功能决定了它与企业、行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效果最为直接, 作用最为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施产教结合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实施产教结合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又是国际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7]。

(二) 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 职业教育具有层次性。清末的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1922年学制中的职业教育系统有初等、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 职业教育也存在复杂的层次性。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初、中、高等三个层次, 初级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意识层面的教育, 是职业萌芽的教育;中级职业教育是完成义务教育后第一次教育分流进行的;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高中后进行的, 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比较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这一个本质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层次逐渐高移, 高等职业教育还会分化与发展成不同的层次的职业教育, 理应也存在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职业教育, 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分化与发展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层次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在高教系统中位置分析

(一)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内涵分析

高校办学定位有宏观、中观、微观定位, 对高校发展最重要的是中观定位, 即高校在高教系统中的定位, 其实质是高校系统的分层问题, 主要体现在办学的类型与层次上[8]。在国际上, 对高教系统的分层问题研究较为权威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根据该分类法将高等教育 (第三级教育) 从低到高分为序号5 (专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段) 和序号6 (博士研究生) 两个等级 (层次) ;序号5分为5A和5B。5A是理论型, 按学科分设专业, 相当于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是实用性、技术型, 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属于实用性、技术型的5B类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高等职业院校既可以是专科层次的, 也可以是本科层次的, 还可以是研究生层次的。在国内, 早在1898年严复在《论治学与治事宜分二途》中认为, 实用人才的培养与学术人才的培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教育途径, 培养办事之人不必皆由学。蔡元培用“治学”和“治术”来区别当时的两类高校, 认为“治学者可谓之大学, 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9]。大学是培养学者, 全面提高人的学术素养的, 而高等专门学校是造就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两者有性质之别, 而不必有年限与程度之差……以此等性质之差异, 而一谓之‘大’, 一谓之‘高, 取其易于识别, 无他意也”[9]。王明伦把培养高等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分类的依据, 从现代社会生产的过程和目的方面, 将高等人才分为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方案或图纸的工程设计型人才和将工程方案或图纸转化为产品、服务物质财富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与此对应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术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工程教育与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11]。学术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只是不同人才类型的教育, 并不是层次高低的教育。

(二) 高等职业院办学定位内涵把握

在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科学内涵, 即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后, 还有必须需要处理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深入科学认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现代社会中, 国民教育体系是由正规学校构成的国民基本教育制度和体系, 一般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层次, 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12]。可见,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 不是一个教育层次, 更不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 不是短学制、低级教育的概念, 不能停留在本科教育之下层次, 更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办学类型是根据不同分类依据或分类标准将教育分成的不同的类别, 它反映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办学层次主要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办学水平是指教育在同类型、同层次教育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 是在同类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比较,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在同类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 就是高水平的教育, 就是一流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只要在同类型同层次中有特色、效果好, 就是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 就是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现高等职业学院办学定位的路径:彰显本质属性

彰显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其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 也是能否实现其办学定位的关键所在。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与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彰显其本质属性是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所在。否则, 高等职业院校不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脱离高等职业教育的轨道, 无法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固有功能, 办学定位将会错位, 甚至失位, 不能培养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在各个方面彰显这些属性, 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实践性则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高等性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素质方面。

(一) 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凸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是与职业群对口的职业型专业, 专业设置与就业紧密结合。因而,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不能仅维护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设置, 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来设置, 要以市场为导向, 面向行业经济发展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职业发展与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动态设置与调整专业。强调专业的应用性、技能性, 克服一般学科专业单一、基础较差等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新学科与交叉性学科设置适当的专业, 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 按照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二) 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课程,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以职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 要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 要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新能力, 要根据所从事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 所有课程均要为培养能力服务。高等职业院校指向具体职业或职业群, 实用性、技术性、指向具体职业的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是否设置该门课程的主要依据与标准之一。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来展开, 职业需要什么内容就加什么内容, 职业需求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其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够用为好, 理论课程服务于实践课程, 而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实践课程服务于理论课程。

(三) 实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其教学以服务于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为主线的, 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的实际人才为核心目标, 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学以致用, 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设计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职业工作能力需求构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衔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与岗位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要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 重视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 强调产学的结合, 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 半工半学。要采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 产学结合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四) 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与复合性, 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主要应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方面, 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 掌握相应的新思想、新知识与新技术, 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 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也应有一些“高深学问”的研究, 因为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其“高深学问”的研究与追求旨趣是不同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体, 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低水平教育的代名词, 定位于高等职业院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定位, 安于办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6]孙琳, 李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 .

[2]蔡元培.中国教育思想史.法政学报周年纪念会演说词:第6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4:109.

[3]刘晓, 周明星.近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探源与寻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6) .

[4][5]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99, 153.

[7]侯佳, 李兴军.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争鸣[J].职教论坛, 2008, (15) .

[8]牛金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11) .

[9][10]蔡元培.读周春岳君 (大学改制之商榷) [C]//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37.

[1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定位 篇8

【关键词】高职 外语教师 定位 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高等教育中的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中就英语学科而言,特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使得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韩愈早在师说中就为教师的角色做了明确的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面对高职教育所处在新形势、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我们不仅应从教育的角度去给英语教师定位,更应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给教师进行定位与分析。

一、教学节奏的把控者

在常规的英语教学场景与教学活动中,由于英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需在这一环节成为教学节奏的控制者。不仅应控制住整个教学环境的专一性,更要控制住在课堂教学上各个教学活动。就教学而言,教师应控制住对于知识讲授的节奏,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时而需进行温故而知新,对基础较低的学生要适时地进行提问与课堂上的简单答疑[1]。同时,要同学生有能够掌控全局的互动性,学生须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小组活动,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传统的、鲜有成效的机械性的练习。同时,教师还得控制整体活动的方向性,课上讨论课堂知识,不能偏离主题去进行课外的休闲娱乐。

当然,如何作一位好的、令人称赞的控制者也是一门艺术。有些教师因课上与学生互动模式的传统性,而导致教师在课下也是以一种相同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课下,教师应以一个亲和、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去相处,使学生觉得教师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效果的评估者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不应仅仅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后就认为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还应根据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对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评估、打分。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以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给学生打分,评价。

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教师是通过怎样的考核模式来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故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之前向学生们告知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以此方式督促学生不要放松一些教学环节。例如,在口语课和写作课的一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告知学生本节课对语言知识的侧重点,是语音语调的娴熟还是语法知识运用的准确性。

教师在充当一位评估者时,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不要带有感情色彩去做此项工作。如果班级中有几位学生受到不好的评价和较低的分数,而与自己同等情况的同学却没有受到相同的评价时,情感敏感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里,与老师相处带有抵触情绪,表面的情绪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与难过。大部分学生在表现好的时候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些许的称赞[2]。这时,教师作为一位教学效果的评估者应审时度势地对不同的学生做出鼓励和称赞。

三、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动者的这一形象设计,在教学中,教师使用常规的课本知识讲授外,还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参加学院英语角活动;去英文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或是某一技能的不足,采用娱乐的方式进行提高等等。这一系列的、各种各种的教学模式除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外,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师充当解惑者这一角色时,每一位教师都应是诲人不倦的,然而,因为个体的差异,很多时候会有部分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新形势下教学资源的运动,仍旧很依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的这种方式来学习,被动接受教学与学习模式。此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做出提醒与指引。

四、教学结束的反思者

古人云 “教然后知困, 知困后能自强也”。英语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授的一个单一过程,课后的反思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通过自我说课,在备课中反思;课后与学生沟通,在反馈中反思;撰写反思笔记,在积累中反思和同行对话,促进有效反思等几种方式进行反思。教师掌握一定的策略性知识和反思的意识,可使自己在面对具体情景时快速做出决策,同时能够跳出自我,进行教学前、中、后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均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直接的、间接的反馈对口语、阅读、写作等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变通[3]。英语教师综合素质需不断提高从而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体现英语学科水平,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使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融合,构建起有效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体系,从而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

为了能够充分地做好上述几种角色,教师应成为一位热爱学习大胆创新的人,除了不定期的进修,以取得知识更新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终身自我教育的思想,一个自己都不热爱学习的老师,怎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而且是恒久的学习热情呢?所以,一种正确对待学习和不断学习的态度才是一名高职英语教师所必需的。此外,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勇于承认不知道,而后针对不知道的知识内容和学生一起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参加职业进修活动,将自己视为和学生一样的求知者,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段春梅. 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分析与研究. 轻工科技. 2012年第11期:139

[2] 蔡逸群.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定位分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十期:133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篇9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又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分别从高等学校法律制度、高校学校教师法律制度、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中外合作办学法律制度七个方面探讨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第一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类型、高等学校的设立、变更与终止、高等学校的权利与义务以及高等学校的章程和高等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五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法律制度。

第二章主要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职称与聘任制度以及高等学校教师常见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三章从高等学校学生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及高等学校学生常见法律纠纷及救济进行了论述。学生是在依法成立或国家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

第四章从学业证书与学位制度进行重点论述,学业证书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在该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正式注册参加学习并完成规定学业的受教育者颁发的书面凭证。简单地说,学业证书就是受教育者按规定完成相应学业而获得的凭证。它表明受教育者完成了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

学业证书制度是保证教育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教育管理制度乃至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位制度,即为针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获得者的资格、学位评定、学位管理而设立的制度。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数学、教育学(包括体育学)、文学(包括语言学、艺术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十二类。

第五、六、七章分别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外合作办学法律法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认识其的法律法规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具的知识,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当今的一名高等学校教师,应充分了解把我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现状。当代高校学生出现如下特点:一是学生家庭结构复杂化;也就是高校学生来至不同阶层的家庭,不同家庭背景赋予了学生不同的价值观。二是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简单与复杂、纯真与成熟并存的环境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人生的转型阶段,他们渴望社会、渴望实践、渴望成长,却脱不了学生的稚嫩和单纯;他们急欲表现自尊、自立、自主,却往往在关键时刻不知所措。三是大学生的特殊地位来说,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知识、潮流的最前沿,对国家政治、社会利益导向极其敏感,怀着一腔热血和献身国家、献身社会的雄心壮志,准备凭青春和精力在社会建设事业中大展身手,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知识分子,其地位和权益更应得到重视和有效的保障。

读《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心得体会 篇10

学校:贵州财经大学

姓名:熊毓红

学号:113号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系统学习,我将本章进行了一个整理总结。本书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九个方面探计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每一位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章主要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它是作用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理”,即我们所说的“为师之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通过努力为自己建构这样的和谐。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法及其地位。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公民获得教育的机会。

第三章介绍了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主要体现在:(1)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一定要经审批机关审批。(2)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逐级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以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进入行政复议程序或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高等学校同时作为行政主体,在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第四章介绍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法定身份,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以及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确定和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加之处于转型期的高教体制,都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教师既不是特殊公务员,也不是自由职业者,在现阶段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拥有独特的权利义务,其职业具有公益性质。国家应弱化对教师的人事管理性,增强行业自律性管理。对高校教师的救济保障主要是通过教师申诉制度解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介绍了学生的法律地位。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第六章介绍了学业证书制和学位制度。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的前些年,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介绍了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多年的实践表明,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督导机构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第八章介绍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介绍了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教育纠纷是一种新的法律纠纷类型。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看待,其纠纷也比照行政纠纷处理,因此,一般利用内部调解等手段解决。主要解决的是人身纠纷和财产纠纷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要探索构建新的多元化的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申诉、行政复议等途径的作用,又要积极创新,创建新的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

上一篇:大冶2012党政线责任书下一篇:我高兴,我伤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