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2024-07-06

私立高等教育政策(共6篇)

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私立高校无疑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角。许多国家通过发展私立高校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甚至普及化阶段的转变。然而,进入21世纪后,全球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却略显疲态,“各类私立高校都在衰落”,[1]一度风光的国家也变得黯然失色。如亚洲的泰国,其私立高等教育的市场份额在2002年达到高峰后到2007年已经骤减至10%。[2]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则几乎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3]此外,全球其他地区,如中东、东欧以及中国大陆等私立(民办)高校也有类似征兆。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印度的私立高校却逆势上扬呈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在2007年至今这短短5年时间里,印度就新增了400多所私立高校。[4]这无疑让大家看到了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曙光。那么,印度私立高校兴盛背后的政策逻辑是什么?它又能给我国处于发展低谷的民办高校以何启示?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二、印度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特征

早在2,000多年前,印度就出现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后来更享有“中世纪世界大学”之美誉,[5]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私立高校还是源于殖民地时期由英国传教士创建的学院,如1817年的总统学院和1844年的圣约翰学院等。经过百余年的坎坷发展,目前印度私立高校呈现四个明显的发展特征。

(一)规模比较庞大

印度拥有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中国和美国。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主体是私立高校。截至2010年年底,印度共有544所大学,其中私立大学有73所,虽然所占比例较低,但是在31,324所学院(包括附属和独立的学院)却有75%是私立的。[6]“私立性质的高等院校所占比例已达到43%,30%的在校生人数集中在私立院校……迄今为止,私立学校基本上构成了印度学院层次的高等教育的主体”。[7]

(二)层次类型多样

印度高等教育主体机构有大学和学院两个层次。在大学层次,私立高校又可细分为私立大学和私立准大学两种类型。在学院层次,私立学院也有附属(即附属于大学)和独立设置之分。根据资金来源不同,私立高校又分为受助型(grant-in-aid private colleges)和自筹型(self-financing private colleges两种,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模式:马尼帕尔型(the Manipal model)、市场导向型(the marketing model)、赞助型(the sponsoring model)和特许型(the franchising model)。[8]进入21世纪后,企业办学和私人办学成为亮点,如1996年夏达集团创办私立夏达大学。目前,该集团已经成为一个拥有1所大学、5所学院、2.2万名在校生的私立教育集团。

(四)工程类和医科类高校居多

受殖民地历史的影响,印度公立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偏重文科、理科和商科,而工科和医科的比例不大。这为私立工程类和医科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以2003年为例,除了在个别比较偏远的邦,如阿萨姆邦(Assam)没有私立工程类高校外,在其他邦,私立工程类高校占该邦工程类院校总数的比例基本上都在50%以上。在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和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5.5%和93.6%。私立医科类高校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在19个样本邦中,有7个邦的私立医科类高校占医科类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50%,在贾坎德(Jharkhand)和北安查尔(Uttaranchal)两个邦,私立医科类高校的出现还填补了这两个邦长期没有医科类高校的空白。[9]

三、印度私立高校兴盛背后的政策逻辑

历史实践表明,私立高校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策设计紧密相关。一般而言,政策设计较宽松,私立高校就会有大的发展,反之就会停滞或紧缩。印度私立高校的发展也不例外。如独立前,私立高校基本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虽说没有殖民地政府的资助,但也省却了来自政府的各种规制的束缚。这使它们得以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和发展,并占据高等教育的主体地位。独立初期,印度政府采用国有化[10]1993年,在J.P.Unnikrishnan等诉安德拉邦政府案庭审过程中,法庭首次提出私立高校有权收取基于成本的费用。[11]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具备了合法性。“私营部门在提供优质教育中的作用也应该得到认可,创造一个适宜的、便利的制度环境,允许它们支持我们扩大高等教育的目标。它们既不由中央资助,也不是邦资助对象。因此,不能期望其学费结构与那些由中央或各邦政府资助的机构一样。如果允许私营机构收取合理的费用,同时也向一定比例的学生提供奖学金,那么它们就能得到适当发展”。[12]

(三)政策设计的战略主线:分权与平等

就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整体框架而言,大致有两条清晰的主线,即管理上的分权与类型上的平等。所谓管理上的分权主要是指印度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之间的分权。所谓类型上的平等是指印度高等教育政策对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基本上一视同仁。

从分权上看,虽然印度与美国一样实行联邦制,但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者独立后颁布的宪法赋予了中央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权限。对此,地方政府即各邦并无异议。为了强化这种管理权限,1951年,印度中央政府制定了《大学(管理标准)议案》,提出了包括中央政府有权宣布任何学院升格为大学以及设立大学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所有大学等六大原则。虽然该议案获得了通过,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各高校的强烈抵制。为了缓和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冲突,1953年各方共同成立了一种新型中介组织——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平衡政府与高校权力的制约机构。

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各邦之间的分权,国家私立大学法案的制定是典型案例。按照相关规定,在印度设立大学需要得到中央政府和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然而对于私立大学的认可没有相应的法律遵循。此外,由于附属制的弊端,私立学院的发展往往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迫切需要脱离附属大学的管制并升格为大学。在此情形下,1995年有议员起草了国家私立大学法案,但没有获得通过。而根据印度宪法规定,各邦可以制定邦的法令法规,于是一些邦政府通过地方立法出台了私立大学法案。2002年恰蒂斯加尔邦(chhattisgarh)率先通过《私立大学法》。在随后的两年内该邦新建了1 17所私立大学。[11]经过几年后,该邦一些私立大学也得到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认可。

在公办高校和私立高校平等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私立准大学的认可。根据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的规定,只有公立的或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或学院才能获得准大学的身份。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中央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始修订与准大学认定有关的程序和条款,对部分办学声誉好办学质量高的私立学院给予准大学资格,与其他同类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一样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自行制定教学大纲、自主举办考试以及独立颁发学位证书等权力。自此,私立高校也覆盖了从私立学院到私立大学的所有层次,这极大地丰富了印度高等教育的类型,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结构,也使私立高校获得了与公立高校平等的机会。

可见,根据宪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的办法、本着分权与平等的原则就成为印度制定私立高校政策的完整的逻辑框架。在这种逻辑框架下出台的具体政策就形成一股合力,成为促进印度私立高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几点启示

相比印度,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层次类型等方面都要略逊一筹,近年来更面临停滞发展,甚至逐步萎缩的风险。客观地说,为了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但政策执行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定政策时缺乏整体意识,政策之间缺乏严谨的逻辑性,甚至不同政策之间还有前后矛盾之处。比如,《教育法》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合理回报”的规定就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也是导致民办高校性质不清、地位不高、难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印度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一)严格按照《宪法》精神合理设计民办高校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发展民办高校持积极态度,并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在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正是在《宪法》精神的鼓励下,社会各界掀起了民间兴学的热潮。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不久,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其中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后,民办高校的发展又进入一个高峰。我国现存的民办高校大多数都是在那个阶段建立的。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曾出现一些不规范行为,导致各级政府对是否积极发展民办高校尚存诸多疑虑。民办高校时常在“春天”和“冬天”之间徘徊,这不仅使民办高校错失了一些发展良机,也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难度。因此,从长远看,要使民办高校真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就必须要积极落实《宪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宪法》精神清理那些制约甚至歧视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二)按照均权的原则正确理顺政府和民办高校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出现了均权化发展趋势。这实际上是高等教育行政权力在中央、地方、高校以及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合理、协调配置,以调动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的均权化趋势,我国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来积极发展民办高校,但客观地说,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民办高校的关系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印度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及时理顺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关系,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政府要放下身架,顺应世界潮流,尊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尊重民办高校自身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把均权思想引入进来,与民办高校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同时,要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开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权力,允许民办高校按照市场机制以办学成本为依据自主决定学费收取标准等。

(三)按照公平的要义营造与公办高校竞争的政策环境

公办高校与民办(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体两面。在政府制定有关高等教育政策过程中,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利益平衡而不至于对任何一方造成损害,是很难做到的。但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让两者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来实现。就我国实情而言,首先,要强化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使之与公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实现一致。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对民办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将那些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纳入统一管理和政策考察范畴,进而要明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逐步将其调整为事业单位法人。当然,在分类管理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民办高校创办人或出资人的合理合法的私人利益。其次,要强化政府担当责任,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使他们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同等待遇。

摘要:近年来,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呈衰落态势。印度私立高校却逆势上扬且发展迅速,具有规模比较庞大、层次类型多样、举办主体多元等特点。这得益于印度私立高校政策之间的强逻辑性。印度私立高校的发展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印度,私立高校,政策逻辑

参考文献

[1]DanielC.Levy.An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of Decline in Private Higher Educaion.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89-191.

[2]Prachayani Praphamontripong.Downturn in Thailand,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95-196.

[3]Lina Uribe.Decline in Colombia.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fall,2010,(61):192.

[4]牛震.印度5年新增私立大学400所[J].文汇报,2012-02-27.6.

[5]顾明远,梁中义.世界教育大系:印度[C].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6.

[6]Annual report 2010-2011[EB/OL].http://mhrd.gov.in/sites/upload_files/inhrd/files/AR2010-1 l_Partl.pdf.

[7]Pawan Agarwal.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新动向:私立名誉大学的崛起[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B):86-87.

[8]盛振文等.民办高校投融资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96.

[9]Devesh Kapur and Pratap Bhanu Mehta.India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From Half-Baked Socialism to Half-Baked Capitalism.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be Brookings-NCAER India Policy Forum 2007,17-18,2007.

[10]Pawan Agarwal.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Growth,Concerns and the Change Agenda.Higher Eduction Quarterly,61,(2):197-207.

[11][13]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2]印度计划委员会.张玉秀译.印度:”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2007-2012)[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9-35.

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篇2

摘要:在对比中外高等教育差异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与外国相比,中国的高等私立学校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生源上受限,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并不突出。但外国的一些私立院校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的学术中心。这种现象便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对比了中外私立高等教育的差距,并试图从其中达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外私立教育;高等教育;对比研究

1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自1987年起,民办高校在我国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格局,形成了新的办学形式。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至今,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概括:第一,现在的民办高等院校主要是依靠同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借鸡生蛋”、互利互惠、不断积累资金。大量的企业资助是当下民办高校主要的经济来源。第二,较国办高校臃肿的机构体制来说,民办高校的体制灵活、机构精简,既有利于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也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在师资上面,民办高校多聘请有经验的名校教授,同时也培养年轻的教师,师资阵容不断扩大,并没有很大程度的落后于国办高校。第四,在教学设计上,现在的民办高校普遍比较注重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的传授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证书,获取使用技能。第五,在对外交流方面不落后于国办高校,许多民办高校同样设立了出国留学和学生交换项目,满足更多学生的外出求学需要。

2国外私立院校的发展现状

对于外国私立院校的历史起源,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大多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历史都要比中国的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目前,国外私立高校的发展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许多发达国家都大力支持各个私立高校的发展。例如,197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私立助成法,明文规定政府应该给私立大学给予财政援助。自此以后,日本的私立高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及办学质量上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对非盈利的私立大学实施税收导向,意思就是非盈利型大学除了被免去税收之外还会得到国家及州政府给的税金补助。第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学校都比较重视办学质量以及特色教育的开展。哈佛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先后诞生了7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得主,是伟人诞生的摇篮。美国五百强企业的顶级决策者中有2/3来自哈佛商学院,这就形成了哈佛的一个办学特点。同样的,耶鲁、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无一不是美国私立高校的骄傲,凸显了美国高质量的私立教育。第三,设立理事会,私立大学中的权力机构在美国叫董事会,在日本叫理事会,组成人员由资助学校办学的代表、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校友教师代表等组成。它的职责是商议决定学校的各个发展事项。

3中外私立高校的对比

3.1历史沿革不同

相比之下中国私立学校的起源要早于其他国家,自孔子创办私塾教育开始,私立教育就已在中国出现,但是论起高等私立教育,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比中国的高等私立教育历史长,发展规模大,覆盖面广。

3.2办学理念的不同

我国的部分高校,当然也包括私立高校,都在行政权力的控制下、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小社会的影子,不太像学校。而外国的私立高校专注于学术研究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也受到市场化的冲击,政府行政权力的渗透,但一般不分行政级别,校长主要负责学术的传播。

3.3筹资方法的不同

我国私立高校的主要筹资方法包括学生的学杂费、企业资金、学校资产收入以及社会资金。总体来说我国私立高校的筹资渠道并不多,资金紧缺的现象经常会出现。相比之下,外国私立高校的资金来源除了学生学费、以及政府的.捐赠以外,另外的一个主要收入是捐赠,其中包括来自企业、私人、社会团体的捐赠资金,知名校友的捐赠是其中的一大部分。

3.4管理运行模式的不同

在中国私立高校中我们能看到很大程度的企业经营的影子,盈利性目的太强,在很大程度上牵绊了学校的发展。相比之下国外的私立高校将教学与行政划分开,董事会或理事会以商议的形式决定学校事物,校长则专心负责科研教学。

4中外高等私立学校办学理念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启示

4.1立足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提升是一个学校的首要任务,我国的私立高校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欠缺,一方面受到生源质量低的影响,一方面也受到学校教学制度的影响,私立高校的教学质量远远落后于国办高校。但美国学术界的中心都集中在一些私立院校中,重大的科研成果都出自这些私立高校。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一个高校应该专注的事情。

4.2追求多样化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高达160多所,几乎占据了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民办高校必须认清自己在国家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因地制宜、科学定位、走多样化的办学道路。

4.3坚持特色化,立足适应性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特色就是竞争力,我国民办高校所处的环境特殊,要想适应中国的当下形势,就必须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我国民办高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时候要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以特色强校、以特色立校。

5小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外高等私立院校的发展现状,从历史沿革、办学理念与大学层次、筹资方式、管理运行模式、师资等等方面进行对比,并提出了中外高等私立学校办学理念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启示,我国私立高校应该立足科学研究、追求多样性以及特色化。在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罗道全:国外私立高等教育述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4).

[2]周小红,陈磊.美日私立大学与我国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比较[J].理工高等教育,,(3).

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

一、政策背景

台湾技专院校主要有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三种类型。目前,台湾共有技专院校93所(不含军校),其中公立院校有20所,私立院校有73所。具体分布为:专科学校15所,其中公立的有3所,私立的有12所(都是医护专科学校);技术学院25所,其中私立的有21所;科技大学53所,其中私立的有40所。

在台湾,公立技专院校更受学生、家长、雇主等社会大众的欢迎。因为公立院校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学校资源、教师资源、教师研究能力、学生求学表现与教师实务表现等方面的表现优于私立院校。而造成以上差异的很大原因在于公立技专院校受到的政府经费补助要优于私立技专院校[1],这使得公立技专院校拥有较充实的设备与丰富的资源,在学校自筹款方面的压力小于私立技专院校。

台湾有关规定指出,政府对于私立教育应依法提供必要的协助或经费补助,并进行财务监督[2]。1974年,台湾公布了有关私立学校的规定,政府应对私立学校减免税赋并对办学成效良好的私立学校给予奖助。该规定指出,政府对私立学校的奖励包括对学校相关人员的奖励、对学生的奖助、对办学成绩优良学校的奖助、对私立学校取得公有土地的协助、赋税的优惠及减免。各级政府编列预算或设立基金对办理成绩卓越的私立学校予以补助。[3]

私立学校奖助办法规定受助私立学校必须建校达2年以上,学校各项设施均符合规定,会计与人事制度健全且办学成绩优良,才符合接受奖助的条件。奖助的项目主要有增建与教学有关的校舍或购置重要设备,学校充实重要仪器设备,改善学校师资及奖励教学上有特殊贡献的教师,以及其他核准项目。

二、发展历程

(一)起始期:1971-1989年

1971年之前,台湾地方政府对于私立学校的奖补助,只有奖助学金。1971年以后,政府开始重视私立学校的发展,积极整顿私立学校,帮助私立学校解决经费困难,同时给予适当的优惠与协助。1971-1989年是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发展的起始期,也是政策制定时期。1975年,台湾教育部门颁布了《奖助私立大专院校改善师资处理要点》。1977年,台湾政府颁布了《私立学校奖助办法》。同年,台湾教育部门开始专项奖助私立技专院校购买教学、实验及实习所需的重要机械、仪器、设备,学校自筹1/2的经费。该项奖助政策改善了台湾私立技专院校的教学、研究等软硬件设备条件。

20世纪80年代,台湾教育部门颁布了《私立大专院校兴建学生宿舍、餐厅、厨房贷款利息补助作业实施要点》和《私立大专院校兴建学生活动中心贷款利息补助作业实施要点》,后来又补助私立技专院校兴建图书馆贷款与兴建体育馆(场)贷款的利息。1991年起,补助内容扩大为非限定建筑项目贷款的利息,即有关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的建筑均可提出申请。除此之外,台湾地区还奖补助私立技专院校的学生。1976年,台湾地区开始对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发放贷款,就学期间由政府支付贷款利息,毕业后分年偿还本息。1977年开始,研究所的学生凡成绩优异者均可领取奖学金;未领奖学金也无兼职者,每月则可领取助学金。

起始期奖补助政策的实施,使得台湾私立技专院校的经营与运作更加制度化,改善了师资、充实了重要仪器设备,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就学困难等。学校校舍、餐厅、活动中心、体育场等的兴建使学生生活更加方便,增加了学生活动空间。

(二)成长期:1990-2004年

1990年开始,台湾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发展进入了成长期,该时期,台湾政府对私立技专院校的奖补助政策更加具体化。1990年,台湾教育部门制定并颁布了《私立大学校院中程校务发展计划奖补助》,提出根据公立学校经常性经费及基本图书仪器设备费预算编制补助标准,计算私立学校学生应有的基本教育成本,此成本除由学生缴付的学费负担外,不足部分由政府现有的各项奖助政策弥补。台湾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规划好中期校务发展计划,经审核后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给予奖助,使奖助与学校发展计划结合,促使私立技专院校重视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确定发展的重点与特色。此项政策减少了公私立技专院校教育资源的差距。1996年,台湾教育部门将各项私立技专院校的奖助政策与私立技专院校校务发展计划整合,制定了“私立大学校院整体发展奖补助经费审查作业原则”,使私立技专院校的奖补助政策更具体化。

1997年起,台湾教育部门对私立技专院校的财政支持区分为奖助与补助两项,如1999年将经费中40%用于奖助、60%用于补助。补助主要以学校学生人数及师生比作为分配依据,学校规模越大,专任教师人事成本费越高,所获得的补助越多。这样使补助政策既反应成本的差异,也符合补助的精神。

(三)成熟期:2005年以后

2005年以来,台湾对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逐渐走向成熟。2005年以后,台湾教育经费紧张,对私立技专院校的奖补助经费总额逐年下降,教育部门逐年减少奖补助经费,鼓励学校自行募款。台湾教育部门修订了《私立大学校院整体发展奖助及补助审核作业原则》,明确规范补助依据、规模补助及投入补助;依据学校办学绩效、校务发展计划给予奖助,并且把奖助经费使用的审查考核结果与补助金额挂钩。教育部门还举办募款相关研讨会,鼓励学校募款,推动募款计划。

成熟期,政府的奖助比例为65%,补助比例为35%。政府的主要职能为严格监督奖补助经费的应用,构建良好的经费竞争机制,所扮演的角色从辅导者和协助者转变为监督者和审核者。这个时期,教育部门对私立学校的补助以学校发展需要为衡量依据,主要目的是弥补学校日常运作经费的不足,补助额度仍需要参考学校的办学绩效,而奖助额度则完全依据办学绩效,即政府重视学校发展与办学绩效,重视审核学校在教学、研究、推广服务的成效,而对于学校的规模与师生比审核列为次要项目。

三、政策解读

2002年以后,台湾教育部门每年都制定了《奖补助私立技专院校整体发展经费核配及申请要点》[4],科学合理地分配奖助及基本型补助经费。下面以2010年为例,进行分析。

(一)奖助与补助的区别

奖助属于奖励的一种,专指政府对私立学校所提供的财务性激励政策,其形式有直接以学生为对象的补助,也有以学校为对象的补助。以学校为对象所提供的财政协助中,奖助和补助有明显区分。对学校的奖补助项目包括:私立技专校院整体发展经费奖补助;贷款兴建校舍利息的补助;实训经费补助。对学生的奖补助项目包括就学贷款、参与工读活动、社会弱势族群的协助。就对象而言,奖助属于奖励性质,以各私立学校的绩效为依据,通过竞争评比来择优选择奖助对象;补助对象较为普遍,即只要符合最低基本要求条件者都应该给予补助,此举旨在弥补各校的部分教育成本。就方式而言,奖助通常限定经费使用范围并设定条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补助普遍采取不限定经费使用范围且不设定条件的方式,目的在于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就政府责任而言,应该给予多少或给予哪些奖助,对于政府来说并无强制的规范,而是根据政府财政状况以及施政的重点而决定;补助对于政府来说具有强制性的责任,即政府必须对学校提供经费协助,同时也须考虑学校维持基本教育质量的需要,补助款的目的在于达成政府制衡作用、贯彻政府执行目标、维持区域均衡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活力。

(二)整体发展经费总体分配原则

对私立技专院校奖补助总预算数分为基本型补助部分和奖助部分。其中,奖助部分分为计划型奖助和绩效型奖助。分配计算公式为:

新改制的专科学校或新设立的学校,只能参与基本型补助款核配及计划型奖助的申请;改制或设立满2年的学校,才能参与绩效型奖助的申请。在籍学生总人数未达600人的私立技专院校,采取定额奖补助的方式,金额以不超过其它学校基本型补助及奖助经费总额为原则。

(三)整体发展经费奖补助核配基准

1.各校基本型补助部分

分配计算公式为:

2.奖助款分配区分为计划型奖助及绩效型奖助

(1)计划型奖助(占总经费的30%)

由教育部门每年公布计划型奖助项目,后由各校申请,经教育部门项目小组审查通过后择优奖助。例行评鉴成绩获评三等以下的学校,应先上交改进计划并审核通过后,才能申请计划型奖助项目。

(2)绩效型奖助(占总经费的35%)

绩效型奖助金额依下列基准核算,符合标准者予以奖励,未达标准者不予奖励。

四、政策反映、效益与问题

近些年,台湾教育界对私立技专院校的奖补助政策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学校赞成现行奖补助款使用规定。多数学校认为,奖补助款申请项目和规定能结合学校重点发展需求,而且各项目分配比例的规定也合理。私立技专院校获得奖补助收入(SAGOV)与经营绩效(EFF)及查核会计师质量(BIG4)的关联性为正相关,与预期结果一致,学校经营绩效越好,获得奖补助收入越多。有超过90%以上的学校认为,应优先保留20%的日常经费供教师研究、进修与研习。[5]

近5年,尽管多数学校接受奖补助款的额度有逐年增加趋势,但很多学校认为更需要放宽部分经费给予学校购买设备支持教学活动。多数学校同意应确定一定经费比率给学校弹性运用,而且也要充分尊重学校校务发展计划。

第二,多数学校认为核销奖补助款时有困难,目前奖补助款核销规定要在当年度结束前一个月办理。多数学校认为应优先考虑各校的校务发展计划,作为补助依据;依据改善师资成果与教育经费检查结果作为奖助依据。多数学校认为时间因素是影响运用奖补助款执行效率与达成目标的主要因素。除了会受时间因素(实际运行时间)的限制之外,也会受制度因素(如政府采购法)的限制,而影响学校运用。[6]

第三,奖助与补助经费未明确划分。奖补助经费监督、审核操作原则分别确定了奖助与补助所占比例,但公布时却未明确分别列出各校奖助经费与补助经费。这使得各校不知道以办学绩效为主的奖助部分获得金额是多少,不了解各校以学校规模为主的补助部分获得金额是多少,也不知规模是否合适。[7]

第四,审查操作过程和指标有待优化。奖补助审查操作原则虽严谨,但审核结果与奖补助经费无法连贯,无法知道计算过程。虽有复杂的奖补助经费公式,落实执行效果如何不太明确,各校的奖补助经费产生过程不透明。整体发展奖补助制度审查指标中,教师因素所占比例重且重复性太高。[8]

第五,激励效果不显著。由于整体发展奖补助审查结果只公布表现较优学校,并没有分等级,更没有公布评审分数,其它未获优等的学校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得到绩优等级,学校无法在同类间相互比较优劣点。绩优的学校也未必得到较多的奖补助经费,这样的评审结果有可能流于形式,只是依照师生比例及师生人数来分发奖补助经费,与办学绩效关联似乎不大。

五、政策建议与未来发展

(一)给予学校弹性运作

奖补助款对于学校非常重要,政府应尊重学校校务发展计划。教育部门应提出配套经费、放宽奖补助的规定,给予学校一定比率的经费用于设备的更新或弹性运用,共同提升教学质量;改进奖补助款核销方式,使用年度结束后再行核销,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时可改成保留款,以方便学校弹性使用。

教育部门公布的各校经费运用绩效指标应该包括各项行政制度是否完善(如采购、会计、人事),是否有合适的校务发展计划项目;而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应归类优缺点并列出清单。教育部门应整合经费运用的绩效检查评估方式,减轻学校的人力与物力,真正达到目的;改善申请程序,以减少学校操作困难。

(二)提高执行效率

影响奖补助款执行效率及其达成目标的主要因素为实际运行时间的长短。教育部门应放宽执行时间,修改各项奖补助款使用的规定与办法,协助学校提高奖补助款运用的执行效率。大多数学校并不非常了解奖补助款申请程序及规定,有些申请程序及其操作规定会因各项办法的修正而变动,虽然在其变动时会举办研讨会来说明,但是大部分的情况在时间上过于仓促而造成学校实际执行上的困难。教育部门应改善申请程序与规定,并汇整常见问题统一解答且上网公告。尽量避免奖补助规定的经常修改而造成学校进度执行上的不明确感,除了因为程序与规定修正而举办研讨会之外,还应定期举办使学校能更明确了解申请奖补助款申请程序与规定的研讨会。

大部分学校认为奖补助款在执行上因为制度的限制(如政府采购法)而影响其执行的效率与目标的达成。为提高执行效率与实现目标,学校应加强相关业务人员对政府采购法各项规定的了解要严格经费支用,制定经费规划分配办法程序,使经费分配和使用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经费支用应符合政府相关规定,支出经费优先用于充实改善教学条件。在出生率大幅下降的台湾,私立大专院校的生源逐渐减少。为弥补学生人数减少造成的经费收入缺口,私立大专院校应积极提升其经营绩效,获取较多的政府奖补助收入。

(三)追求公平和公正

公立学校应比照私立学校进行奖补助经费申请,使高等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分配。政府应制定整体的大学奖补助审查操作原则,在经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评鉴之后给予奖补助,使教育经费分配合理,以取信于社会大众。

(四)实现信息化

每年,台湾教育部门在收到各校的申请时,要耗费大量的行政人力及时间去核对资料的正确性和统计各校资料的配分比,再依预算金额的多少及各校成绩分配经费。书面操作除了费时费力之外,对于经费分发流程的公开化,也有实行上的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可透过信息系统的建立改善流程、达到公开公平的原则,使奖补助款申请流程实现信息化和简单化,减少时间的浪费和人力成本。

(五)熟悉申请程序与操作流程规定

目前,台湾学校方面如果无法及时完成相关奖补助款的申请而导致执行的缺失或受阻,将影响奖补助款额度。学校管理层面应加强对奖补助款申请程序与操作规定的认识,承办人员也需要加强对申请程序及规定的了解,并结合奖补助规定和相关政策来简化校内操作程序,缩短操作时间,配合奖补助款执行时效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江云勤.台湾地区科技大学办学绩效变化趋势之研究[D].台湾:朝阳科技大学, 2004.

[2]台湾教育部门网站.台湾教育基本规定[EB/OL].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History.aspx?id=FL008468&KeyWord=, 2014-02-19.

[3]台湾教育部门网站.私立学校规定[EB/OL].http://laws.mywoo.com/8/65/2300/2.html, 2014-03-20.

[4]台湾教育部门网站.教育部奖补助私立技专校院整体发展经费核配及申请要点[EB/OL].http://www.rootlaw.com.tw/LawContent.aspx?LawID=A040080051006700-1030206, 2014-03-20.

[5]涂世祺.政府奖补助私立大专院校与未来经营绩效关系之研究[D].台湾:逢甲大学, 2011.

[6]范秀满.私立技术学院教育经费奖补助问题之研究[D].台湾: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2001.

[7]邓心怡.政府对私立大学校院教育补助政策之研究[D].台湾:开南大学, 2007.

[8]陈莹瑛.台湾私立大学绩效评鉴与奖补助之研究[D].台湾:静宜大学, 2005.

编辑 吴婷 郝星培

作者简介:周衍安,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苑路26号;邮政编码:221116;电子邮件:zhouya@jsjzi.edu.cn)

中国私立教育的swot分析 篇4

中国私立教育的繁荣得益于政府的积极灵活政策和经济发展。总体上说,私立教育是精英教育,有自由、独立和灵活的特点,能解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学方法仍长期处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的状况。

(一)优势分析

私立教育的办学综合基础优势集中体现在人、财、物三个要素上。

1.人:私立教育实行的是聘任制。它可以面向全国甚至境外,按其需要选聘人才,并通过合理流动,协调组合,进行优化,形成一支既有长于管理的,又有长于教学的,既有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又有在科学研究上比较有成果的,在年龄、性别学识水平、经验和学科构成等方面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多方位的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形成人才结构复合优势,发挥互补效应和整体效应。

2.财:私立教育具有融资自由、用资自主特点。

3.物:按需设计、配置,便捷高效,能反映时代要求。办学条件的综合基础优势充分显示着民办学校强烈的时代意识、竞争意识和成就意识。

私立学校可以采用合理手段配置各种硬件和软件,其中包括教师、校舍和一切办学设施,甚至包括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这就为办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4.其次私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技能,兴趣爱好,并利用资源开展多门专业兴趣课,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二)劣势

1.学费来源单一

私立教育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学杂费为主,教育经费水平总体上基本处于“以学养学”、捉襟见肘的状态。这种经费来源单

一、严重不足的情况,会造成以下后果:首先,“以学养学”的经费获得使得许多私立高校不得不通过收取较高学费的方式艰难维持。目前,以广东省为例,民办高职院校学费一般12000—15000元/年人,独立学院和本科院校一般16000—20000元/年人,而公办院校由于有政府财政扶持,大体学费为其一半左右。其次,这种“捉襟见肘”的经费,也使许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一直得不到较大改善,尤其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极其匮乏。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昂的学费也使得民办高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无法与公办高校竞争。

2.师资力量不够,流动性太大。

私立教育的师资力量远不足公办学校,基本都是一切非专业人员,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不高,师资结构不合理。员工的流动就像走马灯似的,且少部分员工离职时连工作也不交接,甚至带走毁坏教学和学生管理文件,对学院的工作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3.代理人问题

私立教育私人纠纷较多,一些私立学校企图从学生那里收取更多的利益,4.很多高校不切实际,盲目跟对潮流,哪个专业是热门专业就开设,根本不考虑是否有自身特点,是否能做到专业突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育市场上千篇一律的热门专业,严重印象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机遇

私立教育可以自主确定自得的办学方向,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办学类型与发展模式,实现高度的学术自由,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由于现代性的私立教育起步较晚,但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投入越大,现在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面前多一些的竞争力,私立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为培养孩子的一项选择,其次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私立教育的院校设置也越来越完善。

招生多元化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选择。

现在私立教育这个话题被国家提上议事日程,各大政府也大力支持鼓励私立教育的发展,这就为私立教育提供可长期的基础和前提。

(四)挑战

1.就业压力大很多的私立院校在招生时都会提到学校帮助安排就业,但一切发展不成熟的专业,由于专业设置或社会认可等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很好的为学生就觉就业问题,长此以往,声援就会减少,进而影响到学校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2.其次中国人口数量减少对私立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力。

3.现在许多人对于私立教育的不信任,出现了其实甚至鄙视的情形,一部分人认为私立教育就是以投资和盈利为主要目的,从而产生不信任感,以至于我国大多数私立高校每年都要讲一大部分精力投放倒招生工作中。

印度:“私立公学”打造精英教育 篇5

印度的家长和中国的家长一样,小孩子期末考试一结束,他们就得开始四处奔波,为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为未来升学、工作争取更大保障。私立学校成为越来越多印度家长的首选。

家长如此选择,莫不是看准了大多知名私立学校的宗旨——“培养精英”。与旨在普及教育的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在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德里公学普拉姆学校就是其中之一。这所学校给出的数据着实令不少家长怦然心动:每年毕业生100%考上大学,其中20%~25%赴国外读大学——而且大多前往美国和英国,所学专业也以工程、计算机和商科等热门之选为主,去年还有四五个学生申请到了美国知名的沃顿商学院。

招学生,考父母

德里公学普拉姆学校的校长莎亚玛·秋纳女士在学期末显得异常忙碌。在10时到11时之间,共有四对夫妇带着孩子来拜见她,都想在下学期转学到这里念书。

不要以为父母来见校长是为了拉关系、走后门。这样的“面试”其实是德里公学录取学生的正常程序之一。

秋纳女士问父母们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我希望我们学校录取的学生能来自受教育程度高一些的家庭,这样能保证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和个人成长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给予足够关心。”她说。

德里公学虽然名为“公学”(Public School),却是典型的印度私立学校。在印度,真正的公立学校被称为“政府学校”(Government School)。德里公学由印度各地及其国外共147所学校组成,大部分均为从幼儿园到中学12年级的全日制学校,在读学生年龄从4岁到18岁。

普拉姆学校正是其中之一,由一个高中部、两个初级部(相当于小学和初中)以及一所幼儿园组成,目前共有9000多名学生。其中,初级部每年级有12个班,高中部每年级更是多达22个班。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人想插班进来念书,偶尔多出一个位置简直炙手可热。

为维护良好口碑,印度私立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在学业上有出色表现,这种严格把关从招生就已开始。

家长先是通过网上报名,填交资料,之后校方要加以筛选,然后通知面试。面试时,父母二人均须到场。秋纳会要求他们详细介绍平时在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用什么方法督促孩子努力学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以及是否认为应该对孩子进行严格约束等,借此了解学生成长的环境、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

当然,家庭背景并非唯一的考量因素,与孩子的直接交流也是面试的重要环节。对于学龄前儿童,大多会考一些英语和数学的基础知识,比如26个英语字母以及从1数到10等等,主要看孩子与父母之外的陌生人的沟通情况;如果是稍大一些的孩子,此前的学习成绩和学校评价也相当重要。

不是分数,而是头脑

秋纳介绍说,德里公学追求培养学生的三个“H”,即“Head、Heart和Hand”(头脑、心灵和手)。其中,“头脑”地位尤为重要。

学校内设有“语文课(通常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地语;此外,印度不同地区还根据各自情况选择学习旁遮普语、乌尔都语、泰米尔语等语言)。而学校其他课程均使用另一官方语言英语教学。这样,良好的语言基础为他们赴海外求学、工作提供极大方便。

尽管学生学业表现事关学校名声,印度私立学校并未呈现“学业一头热”的状况,学生的兴趣活动得到充分尊重。

私立学校的学生大多只上半天课。小学生、初中生早晨8时30分上课,中午12时30分放学,高中生则从早7时45分上课到中午1时45分。下午,学生通常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

沙尔马老师说,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使用学校的设施,玩板球、篮球、网球和游泳等,不少女孩喜欢瑜伽或艺术体操。偏好艺术的学生则可以参加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和戏剧的兴趣课。学校还开设园艺和烹调兴趣小组,以及辩论俱乐部和科学兴趣小组。

“不过,对于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在10年级(相当于初中毕业)和12年级(高中毕业)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所以按规定一年只能选择一项课外兴趣,不过每年可以换。”沙尔马说。

在“心灵教育”方面,学校专门开设价值观教育课程,介绍印度传统价值观念,帮助孩子们理解如何在根植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现代知识。学校每年还会专门排演根据印度历史或传统故事改编的戏剧。

印度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在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之间寻得平衡,与印度大学入学制度有直接关系。

印度没有像国内高考一样的大学入学统考,而10年级和12年级的两次全国统考也不是一锤定音。大学入学需要学生提供小学以来的学习成绩单,攻读博士学位则要求提供高中以后的学习成绩。这种制度旨在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学习,不能马虎对待任何一次考试,分担了最后冲刺时的学习压力,并帮助学校了解一个学生是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根据沙尔马老师的经验,大学录取学生时80%看学习成绩,还有20%看学生的课外活动记录。

私立学校也有“贫困生”

想送孩子进私立学校,家长还得掂掂荷包再说。以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私立学校,费用从每年一两万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到30万卢比不等,取决于学校声誉、师资以及设施等各种因素。

以德里公学为例,每人每年平均收费约5万卢比左右,包括学费、书本费以及校服、校车等所有开销。随着年级升高,费用还会有所增长。

不过,尽管私立学校生源多来自社会中上阶层家庭,更是标榜“精英教育”,但根据印度法律规定,在其每年招收新生中必须有15%到20%来自贫困家庭的免费学生。这种规定旨在缓解由教育差别而导致新的贫富差距。

此外,私立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友会、社会资助以及家长的力量,从小学期间就设立奖学金,资助优秀的贫困家庭学子。学校还设置一系列减免学费的优惠措施,比如当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就读于同一所学校时,第一个孩子按全价收费,第二个孩子收60%学费,第三个孩子则收一半学费。

就德里公学而言,还专门为贫困家庭学生举办“下午班”。当正式就读的学生上午课程结束以后,学校利用空闲的教室为学校附近社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课,学费为每月200卢比左右。目前高中部下午班的学生大约1100人。

私立高等教育政策 篇6

现在这一现象终于有了改观。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王炳照教授主编,叶齐炼、苏渭昌、吴霓、胡艳撰写的《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一书开创了系统研究从古代私学到当代民办教育经验的新途径,填补了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全书按照时代顺序,分为《中国古代私学编》、《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编》和《中国当代民办教育编》,全景式地展现从先秦私学到当代民办教育的私立学校教育发展全过程,较全面地反映其中制度的变革,和产生变革的历史原因及其结果,为当前及今后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

该书并不仅限于叙述历史发展过程,而是多视角多侧面地揭示历史事实和规律。书中综合运用纵向历史进程与横向比较分析结合、微观的个案或专题研究与宏观的总体研究结合、定量的统计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等方法,对私学、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的基本发展、其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各有关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如《中国古代私学编》分别探讨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私学的教学和管理、私学与选士制度的关系;《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编》则分别研究私立学校发展过程、课程、教学、管理和经费、校风建设等专题,并以南开学校和燕京大学为案例,探索其校风建设的经验;在《中国当代民办教育编》中,探讨我国民办教育研究的理论、民办学校的基本模式和类型。作者从地域、办学主体和管理机构、资金来源三个方面划分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类型,在每个方面中,又细分为若干种模式和类型。如按管理机构划分的类型有:民办自主型、国有民办型、承办型,以及几个特殊的办学模式,如教育集团办学、股份制学校、公立转制型学校。作者具体地分析了各种模式和类型的利弊和办学经验,以及民办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等等。作者还详细介绍当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意大利的私立学校教育,外国私立教育法,作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比较和借鉴。这种多视角、多侧面的研究,使该书内容丰富而具体,所总结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对策具有可操作性。

该书内容的广博,得力于史料的丰富和运用的严谨。书末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已有347种,这还不包括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从所引的书看,基本上为第一手资料。书中还吸收了近年来出现的民办学校章程,生动反映了我国民办教育新动态。

以史鉴今是该书的又一个特点。在该书的前言中,王炳照教授说,对中国古代私学、近代私立学校和当代民办教育的研究“试图将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实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中国教育史以史鉴今的作用,以期使历史研究富有现实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增强历史的厚度。”全书的撰写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的。

如《中国古代私学编》通过私学发展的漫长历程说明,国家办学固然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主体,但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所办的学校实难以完全满足多种多样的社会需求,大量的教育任务仍需要由私学来承担。所以私学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国家办学的必要补充和辅助形式,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历史上实现国家办学与私学的协调发展时,往往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方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书中还论述了明清蓬勃发展的私学与人才培养、科举考试制度的关系,说明私学既为国家培养人才,又以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和蒙学教育,弥补了科举考试单一性的缺陷。

《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编》在深入研究近代私立学校课程、教学、管理和经费等问题的同时,着重进行私立学校校风建设、私立学校特色培养等问题的探索,指出;面向社会需求,保证教学质量,是私立学校发展的基础,建立风格,形成特色,是私立学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私立学校要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自己的晶牌。

《中国当代民办教育编》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阶段、办学类型和模式、民办教育政策法规进行深入探讨中,作者结合参加民办教育立法研讨会所得,和考察国外先进的私立学校办学经验,提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对策,女口加快民办教育立法,制定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政策,规范完善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教育管理,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所不必或不便于管理的事务,沟通民办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民办学校提供信息服务,等等。这些观点对当前和今后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出版之时,正值《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并即将实施之际。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出版该书,相信将更能发挥其史鉴作用。

上一篇: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下一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