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私立大学

2024-09-01

民办私立大学(精选12篇)

民办私立大学 篇1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作为民办教育事业的高端和龙头, 民办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直辖以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 我市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截至2011年9月, 全市民办高校达22所, 在校生达12.4万人, 占地面积达845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总面积288万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价值5.7亿元, 纸质图书超过786万册, 固定资产总值38.1亿元。

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 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十年,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我们将充分发挥民办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质量为重点、机制创新为抓手、经费投入为保障, 按照学校的不同类型, 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进行建设, 推动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其主要思路是:

1 搭建“三大平台”, 优化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环境

第一, 发展环境平台。一是进一步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渝府发[2008]65号) , 出台《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支持民办高校扩大规模。逐年增加民办高校招生指标, 鼓励民办高校做大做强。

第二, 改革创新平台。一是设立民办高校改革创新奖, 鼓励民办高校大力推进改革试验, 在改革创新中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二是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实施《重庆市民办教育发展与创新行动计划》, 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 完善民办学校退出体制等。

第三,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重庆现代教育园区, 使之成为民办高校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一是建好园区。借鉴大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 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文体设施一体化、后勤资源一体化、信息通讯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思路推进园区建设。二是产学研结合。现代教育园区与沙坪坝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互为犄角、优势互补, 将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研发等优势,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三是合作办学。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已签约落户现代教育园区, 将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 推动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

2 实施四大举措, 加快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步伐

第一, 创新管理模式, 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在自主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放宽对民办高校的办学限制。二是完善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章程, 按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则, 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努力减少当前存在的举办者对学校管理事务干涉过多的现象。

第二, 加强办学指导, 努力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一是指导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按照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学科专业, 做到“学校发展围绕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围绕产业需求、人才培养围绕行业需求”, 带动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帮助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帮助申请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等独立学院按“五年期过渡方案”顺利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 帮助一批符合条件的高职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三是指导民办高校开展学位建设。力争在2012年7所独立学院都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1-2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民办高校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 加强队伍建设, 切实贯彻人才强校战略。一是实施师资队伍培训计划。市教委在将民办高校教师和校长纳入国家和市级培训计划的基础上, 规定民办高校要占一定比例;并要求民办高校拿出专项经费培训教师。二是实施人才福利改善计划。设立民办高校教师最低工资指导标准, 力争在3年达到或超过公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市教委将对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购买社会保险提供每人每月200—300元补贴, 提高社会保险购买基数, 解决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偏低的问题。学校设立薪酬发展资金,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稳定和留住优秀人才。三是实施职称评审开放计划。在授予两所民办高校中级职称评审权的基础上, 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民办高校申请中级职称评审权, 努力解决民办教师的职称问题。四是实施高级人才引进计划。以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 以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为建设民办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四, 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 着力强化经费使用管理。一是引导民办高校举办者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捐赠投入民办高等教育, 发展民办高校校办产业, 增加学校造血功能。二是拓宽教育融资渠道。综合利用信贷、基金、担保等形式, 增加民办高校资金来源、降低民办高校融资成本。三是设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专项经费。财政支持主要向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倾斜, 争取三年后专项扶持经费每年达到1亿元。四是出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指导标准。加强对民办高校学费和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 依法惩处抽逃、侵占、挪用民办高校资金的行为。

民办私立大学 篇2

我国民办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从历年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大学的评价表明,大多数民办高校不但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且达到了一定的教育质量要求。此外,民办大学的办学条件在逐步改善,师资水平在不断提高,并培养起一支独具特色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适应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实际,保障了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

考生是否进入民办高校学习,应注意的条件,首先是学校规模:在校生的人数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人数太少的学校就很难维持一所大学正常的教学和日常支出;其次是硬件设施:一所大学起码的硬件条件应该是拥有教学楼、微机房、图书馆、语音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等设施;再者是师资情况:教师队伍的匹配,决定民办大学能否管理好教学和学生,能否开办特色专业;最后是分清本部和分部:正规的分部在教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与本部关系密切,但也有一些分部在管理上松散,因此在择校上应当打听清楚,有条件最好事先到学校做一番考察,了解毕业证书及就业方向。

民办高等教育有5种形式:

1.普通高等教育;

2.高等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高等教育职业资格考试;

5.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如何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 篇3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创始是在1905年,建国后被取消,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截止2010年,我国共有民办高校676所,比2003年增长1.6倍,专任教师数比2003年增长2.1倍。从贡献率来看,民办高校的学校数、在校生数、招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在全国高等教育中所占的份额,从2004—2010年逐年上升,到2010年基本占据26%左右。这说明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民办高校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首先是公益性与赢利性之间的冲突明显;其次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再次是教师权益保障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另外,政府和民办高校的关系还没有理顺。从政府层面来讲,既有干预民办高校办学的行为,又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监管不力。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也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招生、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的自主权未得到保证;二是民办高校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比如违规办学、虚假招生宣传等,政府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维持。

民办高校还面临一个致命问题,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校生存压力骤增。2008年全国高考报考学生超过1000万人,2009年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下降6%,2011年下降5%,今年继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势头预计要持续到2017年。这对于以学费收入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高校而言,无疑是一个致命问题。

此外还有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内涵发展任务繁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要办成高水平民办大学,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意义

为什么要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主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国家的需求,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换,矛盾的一个方面是老百姓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在变化。矛盾的另一方面恰恰是我们国家优质的高等教育严重短缺。换句话讲,现在的矛盾是老百姓想上好大学,但是我们国家的好大学太少了,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

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就要转变。具体而言,要从过去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成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这对高校一系列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有利于缓解这一矛盾,有利于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尤其是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办教的积极性,在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这无疑对我国拓展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带来重要影响。

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形成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我想这是今后民办高校工作发展的走向。如何通过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立,来发挥这些学校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破解当前民办高校发展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路径

对民办高校而言,如何励精图治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办好一所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有明晰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包括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如何确立?赋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如何确立?适合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多样化的学院管理如何确立?从宏观上讲,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并且把这种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成为高水平民办大学,还必须突出办学公益性,确立非赢利性取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特殊的历史进程,要尊重初创者和出资人的贡献和权益。

民办高校要成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就要重视学校的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速度(节奏)如何协调发展?没有规模的扩张谈不上发展,在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改善,并且保持适当的节奏。

办教育、建大学跟办企业、办社会团体不一样,教育有它自身的很多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长期积累,这种规律是不可逾越的。对于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更新、仪器设备更新),只要经费充足,规划得当,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光有软硬件环境的改善,还远不足以办好一所大学。精良的师资队伍,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优良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学风更需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当中才能逐步完成,这绝不是一二十年可以实现的。

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还要坚持先进的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发挥学校的优势特色。对于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而言,都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如何去设置?要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科学的体系如何去设置?专业的准入、退出、调整机制如何建立和完善?准入,一般情况下比较严格,教学行政部门有把关,但是退出机制呢?这个要很好地去研究。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加强能力培养?特别是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哪些能力是学生应该在学校期间由学校负责培养的,哪些能力是他们毕业之后,由企业、用人单位通过之后的教育来获得的?企业有企业的责任,如果把培养学生的所有能力全部归咎于大学的话,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要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最起码要坚持教学科研相长,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科研工作要反哺教学工作。我个人的理解是,把大学的科研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中受益,这是很艰难的。但最起码我们要重视教学的研究。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来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包括学科、教学法的研究,这同样也是科研,同样也可以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同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积累,没有捷径可寻。从长远建设目标来讲,所谓高水平民办大学应该在中国所有的大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从中近期目标而言,民办大学要循序渐进,先在民办大学中处于高水平地位,然后在地方高校,在一个省、一个区处于一个高等地位。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否成功,不是靠行政发文和领导讲话“宣布”,或学校自我“宣布”,也不取决于学生规模、专业分布和有否硕、博士学位授权。核心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探析 篇4

大学生创业意向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 385份, 回收有效问卷24 012份, 回收比例91.01%, 问卷调查范围涉及四所民办院校, 12个二级学院, 8个学科门类75个本专科专业。创业意向调查问卷主要涵盖学生基本信息、创业竞赛活动参与、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创业意识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设置了配套统计表格在全校范围内展开。通过数据汇总统计分析, 摸清底数, 掌握有创业意向人员和创业团队的基本信息, 了解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态度, 把握创业人员的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为下阶段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依据。

二、创业意向问卷调查综合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五个方面21个问题, 其中包含选择题20道、问答题1道, 具体数据分析如下:

1. 学生基本信息。

问卷1、2、3题是关于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基本信息的问题, 其中选择来自城镇和农村的比例为分别为50.77%和49.23%;性别比例中男生为49.93%、女生为50.07%;所在年级分布情况分别为大一26.8%、大二28.9%、大三27.94%、大四16.37%。

2. 创业竞赛活动参与情况。

问卷4、5题牵涉创业竞赛活动参与情况, 其中在“是否了解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挑战杯’创业大赛”问题中, 23.73%的学生选择不了解、11.44%的学生对此项活动不感兴趣、34.17%的学生选择听说过、30.66%的学生选择了解;在“是否参与过职业规划大赛或‘挑战杯’创业大赛”问题中, 62.82%的学生选择未参加、14.67%的学生选择准备参加、13.6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参加、仅8.9%的学生表示参与过, 比例最低。

3. 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

问卷8、12、13、14等问题主要涉及对创业教育的认同度。其中在“如果您选择自主创业, 您认为哪些方面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38.12%的学生认为应该参加创业培训、28.92%的学生认为应该求助创业型企业家, 比例占据前两位;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现在最缺乏什么”的多选问题中, 分列前三项的是社会阅历、实践经验、心理承受能力, 所占比例分别为43.19%、46.03%、33.9%;在“您认为哪些因素对于创业成功至关重要”的问题中, 36.68%的学生选择优秀团队、23.5%的学生选择知识储备;在“您认为投入创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哪些素质”多选问题中, 选择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所占比例为44.76%、强烈的挑战精神所占比例为39.21%、良好的社会关系所占比例为36.44%, 分列前三位。

4. 创业意识。

问卷6、7、10、11、15、16、19、20等题目, 属于学生创业意识提升设计, 其中“在大学期间或者在毕业之后, 是否会考虑自主创业”问题中, 选择“有创业想法”的比例为60.38%, “有意愿投入创业实践”的比例为12.78%;在“如果您有意自主创业, 主要基于哪些方面对您的影响”问题中, 表示“想去尝试一下”的比例为42.91%;在“选择自主创业追求的目的”问题中, 选择“积累财富和社会经验”的比例为35.46%、学生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的比例为32.72%;在“如果您选择自主创业, 您认为最佳的创业时机”问题中, 选择“先工作几年, 做一些积累”的比例是46.9%、22.67%的学生选择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随时可以实施;在“您认为大学生创业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存在哪些优势”多选问题中, 选项位居前三的是分别是“年轻有活力”占到50.33%, “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占到44.7%, “有创新精神、专业素质较高”占到37.64%;对“在校期间创业的看法”问题中, 选择“基本认同, 通过尝试提升自身能力”的占到39.21%;认为通过自主创业实践可以提升自身实践经验、社交能力、组织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比例分别为54.75%、44.1%、42.32%、42.05%;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问题中, 38.4%的学生表示是“把创业作为一种事业, 直至成功”, 位居第一位。

5. 创业需求及建议。问卷9、17、18、21等问题涉及学生创

业需求及对学校的建议, 其中39.96%的学生选择表示创业过程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经验不足, 缺乏社会关系”;在“如果学校组织大学生创业讲座或创业培训等活动, 您是否会积极参加”问题中, 高达61.86%的学生表示考虑参加, 只有10.23%学生表示没有兴趣;在“您认为学校针对大学生创业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服务”问题中, 36.22%的学生选择认为学校应将创业意识培养与创业能力培训位居第一位;在对学校的建议中, 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加大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宣传、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和项目培育孵化基地, 并提供相应技术和资金支持。

三、通过问卷分析折射出问题及对策

针对此次问卷数据的分析, 民办高校就业部门应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参与程度和对创业教育的引导和规划, 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 创业能力的提升, 创业人数的逐年增加。

1. 加强宣传,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挑战杯”创业大赛比率和民办高校要求差别很大, 显示出民办高校在此项活动的组织宣传方面尚需改进, 民办高校应进一步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加强此类比赛的宣传和引导力度, 积极营造氛围,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比率。

2. 理顺渠道, 加大活动组织与督查力度。

民办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组织、理顺活动组织渠道, 加大对教学单位的督查力度, 采用活动备案、随机抽查、调查走访的方式落实此项工作, 避免出现下级学院和参与学生消极应对、虚假组织的现象, 达不到民办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的初衷与目的。

3.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

通过邀请校外创业型校友、知名企业人士、培训机构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讲座, 组织年度内毕业生开设创业教育培训班, 提升真正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

4. 加大创业指导力度。

邀请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教师、创业型校友、知名企业人士组建创业导师团, 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行“1+1”的面对面针对性的创业辅导, 通过组织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的见面对接会, 充分沟通, 建立沟通机制, 真正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力度, 促进学生顺利创业。

5. 通过实践提升创业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 提高抗挫能力, 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 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适应创业需求, 全面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6. 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

60.38%有创业的想法、42.91%想去尝试, 12.78%有创业实践,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选项, 但盲目性较大, 大学生创业素质普遍不高, 需要通过长期合理规划, 学习创业技能, 提高创业素质。

7. 加强全程服务与个性化辅导。随着学生创业意识和创

业需求的增强, 在完善全面普及、重点选修、创业培训的分层次创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项目的遴选一直到到企业的正常运作均要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 加强项目跟踪与指导,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2]。

8. 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以创业园区、爱心商店、创业孵化一条街等平台为依托, 通过深入调研, 加快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实践平台, 加大项目孵化、培育与支持力度, 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9.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民办高校加强与省市促进大学生创业主管部门的联系, 在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政策等方面加强了解, 掌握政策, 及时通过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和印制材料等手段给予公布, 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及时了解创业政策、熟悉创业手续办理流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四、对进一步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就业成就事业为目的, 需要继续深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构建体系, 健全创业辅导人员队伍。

积极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 积极对有创业意向学生实施“1+1”辅导;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组建一支由校外创业导师和校内就业指导老师组成的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定期组织培训、实训和交流, 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2. 加强培训, 提升创业意识和能力。

继续加强分层次的创业教育, 邀请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开展讲座, 开设SIYB大学生创业培训,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为手段, 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3]。

3. 答疑解惑, 提供创业服务。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法律、项目融资、企业创办、企业管理等创业咨询服务, 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开展个性化创业指导、答疑解惑、跟踪服务, 帮助学生顺利创业。

4. 搭建平台, 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园区。

进一步整合资源, 建立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 完善创业团队管理和指导措施, 积极开展创业实践,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 为创业项目孵化提供软硬件支持, 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5. 选树典型, 做好创业活动氛围营造。

通过开展大学生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求职体验活动、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典型案例征集等系列活动, 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媒体, 采取报告会、座谈会、编印交流材料等方式, 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 宣传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 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摘要:为摸清创业学生底数, 深入了解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情况, 及时了解他们的创业困惑和想法, 以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通过对四所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展开创业意向问卷调查工作, 分析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为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施险峰.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影响[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

[2]向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导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

如何选择民办大学 篇5

我个人觉得选择一所学校最主要的是首先要看师资队伍的水平高低,其次要看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再次要看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学校在学生、社会上的口碑如何。广告中说得再好,别人说得再不错,也得实地走走。我强烈建议学生们先亲自到学校考察一下,了解一下情况,不要盲目作出决定。同时,还要考虑整个民办教育的大环境、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模式等。

最近,看《北京娱乐信报》报道,说是公布的《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9个省市的58个城市的民办高校)显示:中国民办大学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但平均月收入较低,为1550.7元。报告显示,由于民办高校和学生很清楚自己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地位,能够摆正自身的位置,就业心态良好,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其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毕业生总体薪金水平不高,月薪1000元以内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1%,月薪2000元—3000元的占9%,3000元以上的占5%。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我个人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不要好高骛远,一个萝卜一个坑,刚毕业打好工作基础才是。

北京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成立于1992年5月,是经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教委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高等院校。我校历经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社会信誉度高、办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市场衔接紧密的应用型大学。2010年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授予“海淀区高校治安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我校秉承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师资、人文、科技等综合资源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9年,我校斥巨资购置了新校园,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为重点,强化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培养知识“必需、必备”、技能“熟练、精通”的实用型人才,使更多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青睐。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学质量的保障,关键取决于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形成了一支教有所长、优势互补的“三结合”教师队伍:既有来自清华、北大等名校教学一线的教授和资深学者,为同学们提供最专业的课程讲解;也有高学历、高层次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政府高管,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创业经验丰富,授课生动易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外国专家、海归学者、外企主管等,通过引进国际前沿理论,融汇东西方文化,拓展同学们的国际视野。不仅如此,学校还定期邀请北京各界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各种讲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0年,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2.2%,而我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2%,其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目前,我校已先后与北大青鸟集团、海航集团、凯莱国际酒店、离柳集团、江信国际集团以及康佳集团等国内一流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为毕业生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我校毕业生还成功就职于联想集团、中科院、北京诸多“三甲”医院、海淀区政府、中国大饭店、奔驰汽车等企业及单位。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坚信我国的民办教育在未来的社会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我们有一天也兴办起像哈佛、牛津、剑桥那样举世瞩目的民办大学来,祝愿民办大学一路顺风!

民办私立大学 篇6

“胡老师,您觉得您现在这种按照做企业的模式来办大学,合适吗?”

“这个问题重要吗?我告诉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最好的既不是那些凤毛麟角的长春藤盟校,也不是背靠地方政府的州立大学,而是郡四五十家已经上市的营利性大学。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高效率的。”

这是发生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场对话,提问者是该院的一名年轻教师,而回答者是西安欧亚学院(以下简称欧亚)的董事长兼院长胡建波。此时的胡建波没有半点紧张,虽然他来自中国大学体系中最边远的地带,虽然这是在中国最好的大学的课堂上,他还是用这种方式解释了自己的演讲嘉宾身份:“听说北大有一拨儿聪明的学生,经常请一些不入流的企业家、明星来这里讲座,还发明了一种商业模式,就是被邀请者出钱,这帮学生负责安排场地和听众。我要说明的是,今天我的这场讲座是免费的,没掏一分钱!”

对于这些整天专研中国教育产业的师生而言,胡建波多少还是有资格硬气的。他是西安乃至中国最大的民办高校西安外事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而后出走又创办了如今的欧亚,这所学院也是目前西安七所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民办高校之一,生源两万多人,年收入超过两亿元。

“说实话,现在这些西安民办高校的日子并不好过,以欧亚为例,我们诞生的时候就是‘野猪’,后来被招安进了‘动物园’,但园子里并不好玩,我一直在考虑怎么出去。”胡建波在接受《创业家》专访时坦陈。

为什么是西安?

西安大多数民办高校有共同背景:来自草根,野蛮成长。

胡建波就是典型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西安文理学院当老师,业余时间就去西安翻译学院的前身西安翻译培训学院做兼职老师,暑期帮助招生。“那时这种学校还很少,就是单纯的培训,每次招生之后我都不敢上街,”胡建波回忆说,“就怕有学生认出来,说我是骗子。”

但这个市场确实存在,特别是在陕西。“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陕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这个地区有很多县级以下城郊的青年都有一个大学梦,这个群体是后来我们目标客户的基本特色。目前,我们将近90%的生源是来自各个省份的小地方。第二,西安虽然偏安西部地区,但高校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来讲位于前列,这就意味着教师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的上游优势。第三,以宝鸡为代表的一些陕西城市,其实属于移民城市,那里有不少重工企业,职工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支援国家建设而从全国各地调过来的,他们的子女想走出小地方,但升学机会又比大城市少,这是我们创业时的主要市场。”胡建波说。

在翻译培训学院的兼职让胡建波尝到了这个行业的甜头。在90年代初期,伴随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开放,他和另外一位朋友共同创立了日后在全国民办高校领域如雷贯耳的西安外事学院。1995年,因为种种原因,胡建波从外事学院出走,创办了欧亚。“我对欧亚有绝对控股权。”胡建波说。

创办一个学校不是开一个杂货铺那样简单。“我们和一般的培训机构不一样,他们随便找几间平房,自己会点英语,在电线杆子贴几张小广告就行了,民办高校需要的是名分、教室、教师、招生,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胡建波说。在创业之初,学校的名字是通过挂靠在某所学校下借来的,教师是从西安各高校聘来的,教室就是鸡舍改建的,“当时要想跨省招生,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批条”。后来有朋友和胡建波开玩笑说,欧亚的校名是借的,教室是租的,老师是聘的,学生是骗来的。

在欧亚还只有几百名学生的时候,教育部的一位处长来视察,问胡建波有什么规划。胡建波当时说,我的目标是三年之内达到一万人的规模。“当时这个处长白了我一眼,他心里肯定认为我是疯子。”胡建波说。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胡建波们确实是疯子。在90年代中期的中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还是很遥远的名词,而民办高校与培训机构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重资产。前期资金投入高,很像传统制造业,要想扩大生源规模,就必须扩大学校规模,这是当时这个行业的最大门槛。但是钱从哪里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可以看看欧亚同行们的做法。同在西安的西京学院采取了“自筹资金+规模化贷款”的一步到位建校方案。在1998年,学校一个校区开工建设时,账上仅有20万元存款,西京通过把学生学费的收款权抵押给银行的大胆做法,一举贷了5000万元。西安外事学院则采用“收益换产权”的大胆办法,学校在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外力建起食堂,只是暂时把食堂门面出租的收益归施工方所有。一两年后,当学校资金充裕了,又把食堂“买”了回来。

“在硬件上敢于投入是西安民办高校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投入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规模效应。”胡建波说。

进了“动物园”,反而没得吃

2000年之前,中国民办高校的主要生源就是大批高考落榜生,因为当时大学招生比例很低,大本和大专加到一块也就30%左右,所以剩下的大部分生源要不进入就业市场,要不就是以高自考的形式选择各类民办高校。西安很早就成了落榜生的避风港。

这个时期民办高校的生存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全国设立办事处,招生,提供自考课程,然后做大规模,再招更多的学生。从1995年创立时的几百人,到1999年的6000人,欧亚的规模不断扩大。胡建波的朋友、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院长曹勇安调侃欧亚是“轰炸式的宣传,地毯式的招生,放羊式的管理,盲流式的就业”。曾有美国的考察团在西安亲历两所大学的招生宣传人员为争夺考生而大打出手的场景,以至老外惊呼“中国私立大学的西部大片”!

“生源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每年都在扩建校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胡建波说,“那是中国民营经济以机会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发展阶段,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还有商业模式。“这些西安民办高校早年间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把分散在社会上的自考生按照学校的形式组织起来,集体去攀登文凭的高峰。”新东方创业元老徐小平对《创业家》说,“但这种模式属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因为1999年是个拐点。这一年,中央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这一年大学开始扩招,增幅达到30%,同时鼓励各种形式的民间办学。“游戏规则一下子就变了,首先是我们的一大部分生源(客户)会被转移到正规院校。其次,陕西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有权自行批准民办高等专科学校的省份,也就是说,西安的这些民办高校有机会‘转正’。”胡建波说。

欧亚成为西安首批四所国家承认的高等专科学校之一。1999年,欧亚在校生约为6000人,年收入2000万元。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1万人和5000万收入。“这个金子招牌的最大好处不是我们能吸引多少计划内的考生,而是通过它,我们招到了更多的自考生,就是因为这个名分,”胡建波说,“在2000年扩招的4000多人中,计划内的只有1000多人。”这就给民办高校的商业模式带来变化:以计划内之名,行计划外之实。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统招有名额限制,而计划外招生则只与学校的面积有关。

随着生源规模的不断扩大,欧亚也在不断买地建校园。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这一年国家再次出台政策,暂停高职院校专升本,但不包括民办高校。这意味民办高校又迎来第二次正名的机会:由大专升格为大本。“当时我认为这是欧亚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把它打造成百年名校、世界名校。”胡建波说,“虽说这有点虚,但对于每个民办大学创建者而言,心中确实有那么一点理想,所以升为本科对欧亚来说无异于登堂入窒、金榜题名。”

欧亚再次成为西安首批四所获得国家承认的民办本科院校之一,用胡建波的话说,就是“野猪”被招安进了“动物园”,开始与北大、清华这些“熊猫级”的院校一起生活了。既然来到人家的地盘,就得适应人家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包括软件和硬件两部分。

硬件就是一所本科大学必须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现代化的食堂、现代化的实验室、现代化的体育场以及相应的各种现代化的科研设备。“以前欧亚也不吝啬于硬件投入,但讲究实用,基本就是教学楼和宿舍,哪像现在整得这么花哨。”胡建波坦言。软件就更重要了,凡是公立大学有的必修课程,民办大学必须设立,以前可能就一两个系的编制,现在开始成批地被扩建成院。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师资队伍大规模扩编。而且,这些软硬件建设绝不像以前那样,完全自己说了算。“无论是你建好一栋楼还是成成一个系,都要等待上面派人来评估,升本之后我80%的时间都用来应付各种评估了。”胡建波无奈地表示。

2000年的时候,欧亚一个专业可以达到400人,2005年高峰时甚至可以达到1500人,“但现在8个专业才500人,”胡建波说,“以前是1个老师放30只羊,现在是30个老师放1只羊。”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成本。虽然也叫大学,但民办大学与公立大学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自负盈亏,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胡建波有一次在欧亚给学生上课,他在上面同学生:他们说欧亚的利益和你们的利益一致吗?底下异口同声地喊道:一致!胡建波反问道:你们是不是希望学费越少越好?可我希望学费越多越好,最好就是你们交完学费不用上课直接去实习!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民办大学尽管顶着非营利性组织的帽子,但我也不能让这几百号老师喝西北风去啊。”胡建波说。欧亚就是那只猪坚强,之前历经磨难都没死,没想到进了动物园反而快没食吃了,“在这里面我们拼不过公立大学!”

重新定位,放弃文凭导向

当然,民办高校进入“动物园”也并非一点好处也没有,至少在国家连年扩招的大背景下,还算保证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读高自考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300分都能上个大本,”一位业内人士说,“但是,如果说没进‘动物园’意味着死刑,那进了之后就面临着死缓的危险。”

在徐小平看来,民办高校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放弃以文凭为导向的办学思路,而应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简单战略。“它们如能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中端就业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方针,就能走出一条活路;如果陷入公立高校那种以文凭为重心的俗套,就是死路一条!”

胡建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压力不仅仅来自公立高校的竞争。“上海2007年的高考人数好像是17万,去年已经掉到8万人;而陕西高考人数也从几年前的41万人降到了去年的27万,”胡建波说,“这首先意味着潜在市场的缩小,很要命。”

几年来,胡建波请了无数的专家学者来给欧亚把脉,光咨询公司前后就有四五家,为的就是给欧亚一个清晰的定位。“经过反复调研、推敲,我们最终抛弃了以前以学校发展为本的战略,改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胡建波说,“在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尽可能地寻找灵活性,一切为了学生着想,因为他们才是我们的客户。”

但胡建波并不徘斥文凭,认为这仍然会是民办高校的一个招牌,但实用性人才同样是必须的。去年,胡建波翻看新闻系的毕业设计,竟然发现一篇名为《红楼梦探幽》的论文。“这不扯淡吗?这篇文章要是放在北大也就无可厚非,但欧亚不需要这么阳春白雪的东西!”现在想起这事,胡建波还是一肚子火。

现在,欧亚新闻系的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实战一线的知名编辑,而他们的课程也很有意思,比如分析《女友》《知音》这些在二、三线城市极为畅销的杂志。“我们有两个同学,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调研、编辑设计,做出了一本名为《茶叶》的杂志,拿着这个毕业作品,很快就在北京的一家知名杂志社找到了工作。”胡建波自豪地说。

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篇7

1 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 创业率低

大学生是我们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民办大学毕业生的自雇比例来看, 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民办大学毕业生自雇比例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没有创业的大学生, 全社会的创业无从谈起, 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更是不可能建立。

1.2 创新成果少

我国大学生很少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也是我国大学生的所欠缺的, 更不要说发明型专利。而论文与专利这两者都是能很好反映大学生所拥有的创新能力。

1.3 创业能力弱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弱的体现:缺乏实际企业运作经验, 缺少社会经验, 缺乏企业管理经验, 缺少创业领域专业知识等等, 这些都是现如今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问题。

2 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存在诸多问题, 民办大学此类现象尤为严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认识混乱, 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民办大学中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仍存在不少误区,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认识, 比如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困难, 为就业而创业;错误理解创新创业概念, 不能区分传统创业与创新创业。

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许多错误, 许多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完全成为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是业余教育的形式出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业余教育”主要表现是对领导机制不完善, 政策和措施支持没有达到指定的位置, 对于如何发展创业教育仍然没有制度, 没有空间, 没有资金, 没有规范, 没有制度等等, 有些大学甚至禁止学生开展商业活动。

2.2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民办大学现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基本属于学术派, 注重理论教学, 但大部分缺乏创业经验, 甚至没有企业就业经验。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 不能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 只能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虽然一些大学雇用企业家作为指导教师, 但是许多都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的, 没有进行实际指导,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脱离实际

当前, 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只是简单的就业教育, 仅仅提供一些信息, 政策法规的解释和具体职业应用技能等方面。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高等院校的商业活动, 但这些很难在民办大学中进行。课程方面数量的限制, 教材方面选择的限制等等一些制约因素, 都致使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要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 更远远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国外, 已经开发了一些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教材,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 我国在这块几乎是空白的。

3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3.1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在传统观念的教育中, 大学生毕业面临着就业, 考研, 考公务员, 出国等等选择, 却很少有人选择创业, 除了一些易显因素的存在, 还有就是整个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因此, 创造性的想法的发展民办大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 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型, 结合本身的优势资源, 培养并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民办大学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高素质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有学者和企业家的素质, 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拥有学术能力, 也要能对学生进行实际创业指导。因此, 加强创新和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积极引进创业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研究,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实施;第二个是支持教师到企业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社会创新和创业实践, 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质;三是建立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水平。

3.3 发挥民办高校优势, 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民办大学的优势在于, 每个民办大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非凡的商业故事, 其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创始人也有丰富的创业经验, 为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提供了案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核心是创新创业, 结合民办高校自己的资源和特点, 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 根据其目标和内容, 形成一个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这也就表明, 民办大学当务之急就是把创新创业精神深度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更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生选择创业不仅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能力, 也是一种创造自我价值的体现。民办大学的大学生进行创新型教育可以适应“时代”的潮流, 显示出非常强烈的社会认知感。但目前我国民办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葛广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14 (12) .

民办私立大学 篇8

相比而言, 欧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管理模式已非常成熟, 是欧美国家高等教育数百年持续发展和孕育的结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面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科学合理地借鉴欧美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成果, 无疑是我国民办高校借助后发优势, 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欧美私立大学管理模式概述

(1) 法国。

法国高等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此期间有许多人文学院和多科技术学院相继成立,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又不断得到了巩固和完善。法国高等教育结构复杂, 与其他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有许多不同之处。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公立大学为主, 私立大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法国私立大学的管理方式很少采用理事会制, 决策部门由校长及行政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和教学与学生事务委员会组成, 院系以执行决策为主。校长由三个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选举产生, 任期5年, 不得连任。校长候选人必须为本校教授。三大委员会中除学校代表外, 还必须有来自经济界、大区和省里的代表。法国政府对私立大学的管理参与程度很高, 这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很少见的, 但与我国在这方面的实际状况较相似。

(2) 德国。

根据德国高等学校教育立法, 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 有权实行自我管理, 但各州主管部门对其又有监督权, 即采取学术事务与非学术事务相分离的政策。在该国绝大多数私立高校中不采用董事会制。

校长是德国私立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代表, 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在副校长中, 有一名财务主管 (也有人称其为常务副校长) , 他同时还是州政府委托的校内财务督察, 在许多州直接对主管高校工作的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评议会是学校最主要的管理和协调机构, 除进行学术决策外, 还负责确定校长候选人和批准教授候选人名单, 全校代表大会由教授组, 学生组, 教研人员组及行政人员组组成, 各成员组均有席位和表决权, 主要任务是选举校长, 在学校的各重要联席组织内, 有关学术事务如教学, 科研和教师聘任, 教授的席位和表决权有绝对权威。学校设学院或系负责人, 由选举产生, 为行政领导, 实行任期制。院务会和系务会一般由全体教授组成, 负责学术事务。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是具体的学术机构, 教授在其中具有绝对支配地位。

(3) 美国。

董事会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权力机构, 其组成是资助学校办学的各方代表、政府和部门有关人员、校友代表、学校教师和学生代表。董事会的执行部门为理事会。理事会推选一名理事长, 掌握学校的经营、管理和办学方针, 对教学和研究方面很少涉足。有的私立大学还设评议会, 成员涵盖比理事会广, 校方人员相对多些, 是大学中的"议会", 职责是对理事会提出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审议。理事会与评议会之间有时会产生矛盾和纷争。

美国私立大学最高行政负责人是校长, 是当然的理事, 校长受理事会领导。大学校长向社会公开招聘, 多数是由外校出身的人士出任。一些二、三流大学的校长可到一流大学去物色、招聘, 一流大学更倾向于由出身于本校的校友来担任。

在美国私立高校, 除设立评议会外还设有校一级的教授会, 由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教授代表若干人组成。教授会主要职能是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

用历史的观点来分析, 欧美私立高校选用的管理模式是在内外部压力以及高等教育组织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程度、各国高校所具有的战略资源市场、市场化程度以及高校间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推动欧美高校管理模式选择的直接动因。

2 欧美模式对我国民办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

2.1 民办高校组织目标的确立

无论中外, 任何高等教育组织的目标都会有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分, 在该目标形成的过程中, 又有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之分。一般来说, 一个组织的长远目标应当能够体现组织对未来的展望, 反映组织的主导价值取向, 如“为学生服务”就反了民办高校的服务意识, “做一流特色高校”就反映了民办高校的竞争取向, 而这种价值取向亦为我国民办高校选取管理架构的内在动因。

在民办学校的发展初期, 一般都把组织运营的规范性、纪律性、程序性作为组织建设的目标, 把人员的不断优化组合当作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组织结构设计过程中, 应当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选择一个有效可行且符合办学实际的管理模式。

合理的结构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又一要素, 包括部门的设置、层级的选择等。结构应当与目标相适应, 结构服从于目标。结构设置至少应从两个方进行考虑:纵向的设置, 包括管理层次是扁平型的还是垂直型的, 决策放到哪一个层次以及组织重心放到哪一个层级和部门等;横向的设置, 即要考虑组织内各部门间的协调、制衡与监督。

根据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现状及普遍推行的以“为学生服务”和“办特色高校”的组织目标, 鉴于欧美私立大学的管理经验, 建议民办高校管理模式可采用“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新型管理模式。

2.2 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 民办高校的董事会。

首先要建立民办高校董事会的规范运作机制, 打下走民主决策道路的基础。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 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董事会不能真正行使自己的职能而沦落为董事长的董事会。从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 资本进入的程度和深度日益显著。董事会成员及其运作操纵在资方代表手中, 按照出资方意愿来行事的现象较为多见。所以, 董事会这一管理模式即使在部分民办高校中已经得到确立, 但制衡体制亟须完善。

在这个组织框架中, 股东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和权力, 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董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学校决策和管理的中枢机构。这种管理模式的组织目标为“民营”, 即以高等教育为产业, 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这与我国政府所推行的“民办”方针, 即非盈利的办学目标不相一致。

(2) 校务委员会。

当谈到我国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创新时, 我们应当考虑借鉴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普遍采用的“评议会”制。当然, 这里不是简单的搬用, 而是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是具有一定制度创新意义的民主设计。但“评议会”在中国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中的权威性不够, 因此采用“校务委员会”这一称谓, 以明确其行政权力。建立校务委员会, 不是要削弱校长的权力, 而是试图改变学校原有的权力运作形式, 通过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制, 使得校长权力与责任对等, 同时发挥集体决策的智慧和优势。这样可将行政与决策分离, 在行政上实行校长负责制, 在决策上则实行校长参与或主持的民主集中制即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是一种集体决策的领导制度, 我国解放前的私立高校多数实行这种。解放初期, 不少初等和中等学校也实行过这种制度。一般来说, 校务委员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通常由少数办学人员组成, 并由这个机构聘任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这类委员会实际上是权力决策机构, 其功能相当于董事会。一种是作为管理层面的民主决策机制, 由校长来主持, 多人协商, 集体决策, 以降低其功利性, 增强公益性。

(3) 校务委员会的功能定位。

从欧美私立大学的管理实践来看, 委员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制衡机构, 是遵循少数服从多数, 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决定学校重大事务的集体负责的权力机构。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 又同时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度的组织中, 容易出现两个问题:第一, 是对民主的认识问题。第二, 校长负责制与集体决策、集体负责之间关系的协调。

如果要想使得民主成为一种学校的管理方式, 单靠孤立的制度是无能为力的, 它需要一套制度建设以及以制度为载体的人文氛围的形成。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要将的民主精神渗透进学校管理各方面的工作中, 其载体就是建立健全学校的民主决策的管理结构。

根据我国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 所设置的校务委员会可以是参议性的, 也可以是监督性的, 更应该是权力性的。

参议性质的校务委员会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当选主席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旨在反映民意, 为学校出谋划策。属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期间, 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它的设置不改变“校长负责制”的实质。

监督性质的校务委员会由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荐、由学校董事会任命。它虽保持了参议机构的性质, 但主要承担监职能, 如对教职工业务活动进行定期检查;按时向董事会和校长提交各项报告, 如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报告等, 均须经校务委员会审查通过, 方可上报;主持对校长的考评工作, 但无决策权。

作为权力机构的校务委员会由教职工选举产生, 或由学校董事会任命;校长、党支部书记为当然委员。学校重大事务由校务委员会决定, 交由校长及学校相关部门执行。校务委员会发生意见分歧时, 投票表决, 无正当理由, 学校董事会无权否决。

(4) 校务委员会的构成。

设立专门校务委员会是制度化地参与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模式。从学校来说, 内部参与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委员会、学生委员会 (学生会) 的方式, 加强内部参与程度;外部则可通过家长委员会, 通过选出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 使学校广泛利用家长资源, 并接受来自家长方面的监督。

教师是高校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学生最了解, 对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听取他们的意见, 维护他们的利益, 尊重他们的专业自主权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师委员会, 在学校行政与专业工作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反映教师意见, 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是现代高校管理的普遍做法。

通过家长委员会, 可以将学生及其家长所关心的问题形成一致意见反映给校方, 并能从校方获得反馈意见。这样, 既尊重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定期将学校的工作计划、经营状况及财务收支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如实地向家长汇报, 又可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 获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 管理问题越来起复杂, 由专家参与校务委员会的决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从国外管理经验来看, 注重中介组织和专家咨询参与学校管理是不少国家采取的措施。对于董事长和校长而言, 应当注意逐渐建立自己的“智囊团”, 吸收有经验的教育界的知名专家、一些退下来的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人员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要充分尊重这些人士的建议,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智囊的能量, 为决策和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并将各种有价值的建议综合起来形成决策框架, 然后逐步实施。

同时要避免使校务委员会走入误区。我国有些民办高校, 由少数办学人员组成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管理机构, 并由这个机构任命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这就相当于董事会的职能。由于这类校务委员会委员人数少, 随意性较大, 因此做出的决策多欠全面, 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2.3 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与公办高校的“行政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差异

第一, 校长负责的对象不同。行政机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的对象是上级行政部门;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的对象是董事会即出资人组成的办学实体和全体教职员工。前者反映的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 校长只要执行了行政部门的规定, 不违反国家的法规、教育方针, 就是基本称职的, 其规范性比较强;后者则在校长和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或合同关系, 尽管这种关系受到有关法律的规范, 行政部门也有不同程度的干预, 但本质上是一种聘用合同的雇用关系, 校长要对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负责, 其绩效是由其与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签订的合同承诺或契约为准。

第二, 形成了不同的政校关系。公办高校的校长直接面对的是政府或上级行政机构, 政校关系是一种直接的监督和被监督、任免与被任免、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 校长应当履行由行政部门做出的规划、设置的办学要求;而民办高校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则是在原有的政校之间, 多了—层组织关系。实际上, 由于民办高校本质上是自负盈亏,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 因此, 政府除依法监督民办高校的办学基本标准和行为外, 与公办高校相比, 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在管理方面相对而言更加自由民主。

一般来说, 光有民主没有集中, 容易缺乏效率, 往往是议而不决, 且容易发生“投票悖论”的现象;光有集中没有民主, 又容易形成独“一长制”。一定的集中也是必要的。所以如何维护校长的权威, 做到民主中有集中, 同时又能避免校长负责制因缺乏民主监督机制而形成的“一长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在民办学校中, 校长与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是雇用关系, 但校长频繁更换不利于学校的长期稳定, 因此要处理好校长与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明确责任主体。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是权力决策机构, 决策责任当由校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来承担。如果是权力决策模式, 那么董事会就不是对校长监督的问题, 而只能是对整个校务委员会的监督问题。这种监督比监督校长一人更难。所以, 如果建立校务委员会的管理体制, 校长在校务委员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予以明确。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二, 保证利益群体的一致与平衡。民办学校建立校务委员会则主要会受到利益群体的阻力, 两者都会使得校务委员会举步唯艰。如果董事会下设常务或常设管理机构, 那谁的权力更大?在民办学校中, 校务委员会决定了的事情, 董事会是否进行干预?责任和权力如何统一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可见, 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学校, 视校为家的氛围非常重要。要形成这样的氛围, 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 让更多的人参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来。从决策层面来看,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学校的决策机构 — 校务委员会, 使教职工代表在校务委员会和董事会中占有一定比例, 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3 结论

“董事会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民办高校管理新模式是在充分考查了东西方各自高等教育体制的特点, 特别是充分考虑到了目前我国民办高校领导阶层所处两难 (或多难) 境况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一种创新, 也是一种妥协, 是一种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暂时不能实现与西方先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接轨的折衷策略。可以预见, 这个新模式不可能是一服万灵药, 而是一种渐进式的东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融合。如何更好地做到洋为中用, 尽快给我国的民办高校组织带来直接的效果和利益, 还需要民办高校在各自的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发现规律, 逐步完善, 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法]雅基.西蒙, 安延译.法国国民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第八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徐文.教育产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胡卫, 方建锋等.民办教育的运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姚云.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民办私立大学 篇9

与公办大学相比, 民办大学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都较弱,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竞争中不占优势, 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 民办大学要想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转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第一代的大学以教学为主, 第二代的大学以科研为核心, 民办大学由于自身条件受限不能套用公办大学的以科研为主的办学路径, 必须探索全新的转型方向。

二、民办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内部机制

1. 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民办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整个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管理水平, 而创业型大学更应该拥有一种有着显著创业特质的文化氛围。所谓创业文化是指在学校中形成与创业有关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体系、文化氛围的总和。创业型大学的建立和校园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 着力塑造和培育一个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创新文化氛围, 将“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学校办学理念当中,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创业文化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活力、创业素质、冒险精神以及创业的积极性, 让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成为所有师生共同的行动方针和价值导向。

2. 构建创业型的师资队伍

要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有创业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之本, 实施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是看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 是否能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土壤。所谓创业型师资指的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 促进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师群体。美国创业教育考夫曼基金会认为:创业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种理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可能被别人忽视掉的机会, 并当其他人犹豫不决时通过很强的洞察力与绝对的自信将想法付诸行动。可见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业型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 要能够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潜能, 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积极主动的与企业沟通和联系, 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树立开放的创新意识。

3. 完善创业型大学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有效管理机制, 在教师培养、学生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向创业型的教学和实践倾斜。民办高校要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就不能闭门造车, 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种机构的合作, 整合和协调多种资源, 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汇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 寻求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最佳路径。

4. 深化校企合作平台

创业型大学要求高校在技术创新的前期就与企业展开深度的合作。对企业而言, 校企合作是快速造就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对高校而言, 校企合作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针应适应市场的变化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鼓励和资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实践工作, 提高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学生的认可度,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民办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外部保障

1. 政府保障

政府在民办大学的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 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民办大学进行转型时提供充足的外部保障, 最大程度利用政府政策的导向功能, 成为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风向标, 指引民办高校向创新型大学转型。首先, 政府要协助民办大学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 发挥民办大学教学以市场需求为中心、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优势, 将学以致用和市场检验的办学理念真正的落到实处。政府要成为民办大学和社会各界联系的纽带, 利用政府的资源优势营造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氛围, 引导社会各行各业鼓励创业并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其次,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大学的资助力度, 从银行贷款、财政税收、土地划拨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和补贴, 改善民办大学的硬件软件条件, 提升民办大学的师资队伍水平, 鼓励民办大学的市场化行为

2. 社会保障

民办大学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层次和力度, 与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研究来提升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民办大学要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思想, 变革人才培养的手段与方法, 满足企业对市场紧缺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进行民办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集群效应, 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 营造多角度多元化的外部社会保障机制。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平台建设、校企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 既要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又要提升民办大学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四、结束语

创业型大学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民办大学转型的可行之路, 对于资源有限发展且目标不明确的民办大学来说, 从教学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民办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不能照搬国外院校的模式, 也不能完全套用公办院校的标准, 要构建全新的独特的转型体系, 理性的评估自身是否具备转型的条件和能力,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促进大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沿着构建高水平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尊状况调查 篇10

关键词:民办,大学生,自尊

自尊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学者林崇德认为自尊即自我意识中具评价意义的成份, 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尊分为高自尊、低自尊, 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黄河科技学院1-3年级在校大学生,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 分散施测,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53份, 有效率为90.6%。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采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 (SES) , 量表共包括10个条目, 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采用1-4分赋分, 1表示非常符合, 2表示符合, 3表示不符合, 4表示很不符合, 其中第3、5、9、10条目需反向赋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因为中西方文化等差异, 使用过程中发现, 条目8由原来的反向计分改为正向计分更合适。分值越高, 表示自尊程度越高。

3、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样分散施测, 对主试人统一培训, 统一指导。

4、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录入、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自尊总体状况

以自尊总分≤19、20≤总分≤29、30≤总分≤40将自尊情况划分为低自尊、中等程度自尊、高自尊三个等级 (说明:此次调查最低分为16分, 没有低于9分的) 。分析结果显示, 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尊均分为30.52, 标准差为4.314。

由表2可知, 此次调查样本453人中, 低自尊者2人, 占0.4%;中等程低自尊者170人, 占37.5%;高自尊者281人, 占62.1%。表明所调查大学生自尊程度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状况良好。

2、不同性别等大学生自尊比较

对不同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专业是否满意、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自尊得分作t检验, 结果如表3所示, 男生自尊水平略高于女生, 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少数民族自尊水平略高于汉族大学生, 但差异不显著;非独生子女自尊水平略高于独生子女, 但差异不显著;对专业满意的大学生自尊水平高于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 且差异非常显著。农村大学生自尊水平略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教养方式等大学生自尊比较

分别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年级、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的自尊得分作方差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父母教育方式民主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最高, 教养方式为放任自流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最低, 但四者差异不显著;二年级自尊水平最高, 一年级最低, 但三个年级差异不显著;学习成绩不同的大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显著, 成绩优秀和中等的学生自尊显著高于学习成绩一般 (通常说的成绩差) 的大学生。家庭经济与自尊水平呈同方向变化, 家庭经济富裕的大学生自尊水平较高, 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最低。

(注:1代表优秀, 2代表中等, 3代表一般。)

4、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尊总体状况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民办高校大学生总体自尊水平较高, 均值为30.52, 标准差为4.314。王晶 (2013) 对研究生的自尊调查显示, 研究生自尊均分为29.69分, 标准差为3.616。

5、大学生自尊状况比较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 大学生自尊在对专业是否满意和学习成绩两个方面差异都非常显著。原因在于, 大学生对学习和专业都非常在意, 学习仍然是大学生在校最主要的活动和任务, 对专业满意的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充满自信, 在学习中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自我价值, 对自己的评价是肯定的, 提高了个体自尊水平。学习成绩优秀和一般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尽管学习成绩一般的大学生成绩次于成绩优秀的大学生, 但因为每个个体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 成绩一般的大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自己的成绩现状, 所以两者都在学习中不同程度地实现了自己预期和价值, 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比较积极, 所以自尊水平较高。而学习成绩差的大学生则相反, 一般不能接受自己成绩差的现实, 对自己负面评价较多, 且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更加降低了自尊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建议

个体应在不断与人接触中提高自尊, 自尊是在不断成长中形成的, 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环境, 当个体得到更多的来自家人的支持和信任时, 这无疑是增加自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除了家庭环境, 还有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的主要部分, 必然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与老师, 与同学接触的时候, 如果他人能给予更多的正性的评价, 自我就会感受到自己价值的所在, 自尊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个体应多参加一些具有挑战的活动, 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在群体中的能力, 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 当遇到困难时也不要退缩, 充分体现出自我的自信, 当成功完成一项活动时, 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成就感也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即使没有成功, 也要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总结经验教训, 对以后同类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 不能因为一件事的成败影响自己对自身价值的评价。

个体应对自身有一定客观的评价, 当遇到事情时了解自己的水平, 量力而行, 如果个体过高的评价自己, 但是事实上个体没有这种能力, 不但不能完成, 而且有可能对自身产生怀疑, 自我矛盾, 不能悦纳自己, 使自己处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因此, 要学会通过正确认识自我、正确悦纳自我、恰当自我协调、积极的自我激励等途径增强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不断提高自尊水平, 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录梅:Rosenberg (1965) 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 2006, 26 (2) .

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

引言

民办高校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大学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承受着比公办学校更沉重的压力,比如高昂的学费,录取分数低以及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压力都给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值得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乃至整个社会关注。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及重要意义

(一)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办学层次。

人际交往,也称为“人际关系(human relations)”,通常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互相联系得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人际交往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民办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性格,和将来的步入社会的社交和择业,和个人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应该受到家庭、个人以及学校与整个社会的重视。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意义

民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其人际交往能力、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很好融入社会及其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一方面,建立民办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其能够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获得感情与精神满足,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在大学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自己与同学、师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被广泛地接纳、尊重和理解,使自己能够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时常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更加活跃的思维,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进而形成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与良好人际关系环境。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也需要和谐的民办大学生人际关系为保障。如今,我国民办高校无论是在规模和数量,还是办学质量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就必须要求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保持办学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而作为民办高校主体的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是否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

总之,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都具有迫切重要现实意义。

二、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一)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享受着父母亲人的溺爱,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崇尚个人奋斗,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习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与别人相处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顾场合。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较少的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愿深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二)存在追求功利心理和“庸俗化”的交际观

在人际交往中,时常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即把交往作为手段,以利益追逐作为进行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当代民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表现:首先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我利益为前提;其次,交往中更加重视物质利益,不断淡化精神情感的满足;同时,所进行的人际交往普遍表现出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另外,在交往手段上存在粗鄙化情况。

(三)内向、自卑的性格

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院校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而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和无法与别人较好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性格内向和不自信,始终让他们处于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环境中,不愿意去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相当部分学生在该种情况下选择逃避并转向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就使他们更加的封闭自己,在网络上虚幻和不完善的“人际交往”中越走越远。

(四)交往面窄

多数民办大学生交往主要以宿舍为主,这一点在新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教室里,他们基本都是一个宿舍的人坐在一起,平日吃饭、打水也是和宿舍人一起,但由于宿舍的圈子较小,他们在这种圈子生活久了就会受限制,久而久之他们就已经习惯了并且很满足这种生活模式,最终就导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人和事。很多学生甚至连本班同学都没有认全,长此以往,交往面就会越来越狭窄,性格也很难得到不断地完善,这样就会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作用。

三、解决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若干建议

(一)自身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大学阶段是系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大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重视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引导大学生积极的认识自我。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大德育教育力度,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将德育工作放在培养人才的第一位,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培养民办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民办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够加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的对待人际交往。学校是大学生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大学生们主要的人际关系集中地。人际关系其实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防止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人际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民办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首先,加强自我意识教育。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并结合社会现实案例,使大学生对待人际交往的思想逐步转化,并且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得到肯定的时候,大学生们就会对这类事情产生观注,进行自我教育。其次,强化自我调节能力。学会并善于采用心理调节的手段,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心理,把彼此接纳作为交往的根本目的,扩大心理容忍度。克服不良情绪对其自身的影响,改善交往问题,加强自我教育,完善人格。第三,从真诚、赞美、理解、倾听等方面重视人际关系技巧的培养。

(四)加强对网络交往的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媒体,是大学生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观念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民办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以逃避现实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种种障碍,进一步弱化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开设“网络法制”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和专职的教学队伍,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并增强网络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五)营造宽容接纳民办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际关系也带上了市场经济的色彩,“金钱至上”、“一切凭关系”等消极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观。同时,相当部分社会群体,包括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民办大学生都是学习不好的“高价生”,综合素质不高等固有思想,对民办大学生“另眼相看”,因此,应当努力创建公平公正、包容仁爱、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年一代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谢晓峰.民办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以南京三江学院为分析案例[J].高等教育,2011,01

[2]王琦.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方式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3]郭胜红.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2,09

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篇12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体系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也是文化繁衍的重要场所。作为传承时代精神的产物,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生命力。大学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反映出办学水平和学校品位的高低, 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起着凝聚人心, 激发人们上进, 发挥聪明才智的作用。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校园文化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由借鉴和模仿向创新发展, 既继承了公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众多优点, 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大学文化建设对民办高校发展中能否形成健康的大学精神、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育人环境以及有效推动民办高校可持续的特色发展, 形成教师队伍凝聚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当然, 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内涵及特征

大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与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它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师生为主体, 以教书育人为核心, 以校园活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大学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 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根本所在。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既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普遍特征, 又体现了民办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风格。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民办高校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 因而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带有深深的市场烙印。因此, 民办高校的大学文化应该更加强调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大学精神文化, 更加注重建设灵活务实、高效透明的制度文化, 更加明确价值观重塑的导向以及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更加坚定地践行“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二、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具有片面性, 资金投入不足

有些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足够的资金预算和投入。例如, 社团活动, 有的民办高校社团活动的好坏取决于社团组织者的热情程度以及参与者的态度。学校不仅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而且组织活动却需要提申请, 层层审批, 设置难题。有的社团活动拉不来赞助, 甚至由学生自掏腰包, 有创收还需要按比例提交给学校, 学生慢慢就懈怠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度日臻完善, 但制度文化缺少民主性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反映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民办高校由于它的民办特性, 做事处处谨小慎微, “害怕出事”, 因此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比公办高校更严格。日益完善的规章制定后面反映出其在制定过程中的民主性、参与性、执行性不足的严重问题。制度是制度文化的载体, 它又是精神文化的反映。因为校园的管理思想和发展理念都蕴涵于校园的规章制度当中。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对学生意见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办高校在管理上没有真正的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上。

3.精神文化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

受整个社会普遍流行的急功近利之风的影响, 民办高校的精神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市场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办学者还是在校的学生, 都想尽快取得较高的教育回报, 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色彩较严重。首先,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 由于国家无投资, 所以无论办学者境界多高, 学校要生存发展, 其运行就必然要遵照市场规律;其次, 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来说, 很多教师只看重眼前课酬回报, 无心钻研教学方法, 难以静心搞科研;最后, 对于民办高校学生来说, 受学校、社会和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学生的功利性也很明显, 甚至有的同学干脆把学校当成是技能培训机构, 只对将来工作中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感兴趣, 而对于那些人文、社科、道德修养等方面知识则持一种抵触心理。

4.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校园文化管理不规范

由于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功能等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不规范、不系统, 造成校园文化的管理混乱:有的隶属党办, 有的隶属校团委, 有的隶属校学生会, 有的虽然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 管理工作不落实;有的措施不完善, 与学校整体工作不协调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5.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不够

校园文化, 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是社会文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 它是社会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学校, 是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发展的。因此, 不仅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校园文化面临各种文化冲突, 突出表现在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碰撞和较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引导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

6.学术文化气氛尚不够浓厚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目前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术文化气氛的营造不够浓厚, 如有的民办高校, 虽然每年都举办1~2次学术活动, 一次学生实践周活动, 但学术活动的主体是教师, 缺乏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同时, 实践周举办实践活动, 组织各种比赛, 但是学校却没有任何资金支持, 有的教师为了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自掏腰包给学生买获奖证书和奖品。另外, 民办高校每年举办学术讲座的数量不够多, 内容不够丰富多彩。

(二)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金不足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确定了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 但是国家一向只是政策性支持民办高校发展, 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资金投入, 民办高校自筹资金, 自寻发展, 自谋生路。法律上界定民办高校为民办非企业单位, 事实上民办高校就是企业化运作。因为民办高校所有的开支均以收取学费作为主要来源, 没有国家财政支出;另外, 有的民办高校由企业投资, 因此学费收取后, 一大部分的资金都会被投资人以利润形式收回, 仅有一小部分资金才用于学校运营与管理。所以民办高校运营资金不足, 办学功利性越来越强。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2.成立时间短, 没有文化沉淀

任何一种文化的成熟, 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 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的不断积累、沉淀和提炼。民办高校的兴建主要集中在20世纪九十年代, 至今也就不超过二十年的光景, 起步晚, 时间短, 还不够成熟, 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

3.受学生整体素质的影响和制约

学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主体, 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最终是要靠学生来体现。民办高校的录取分数普遍比公办高校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要比公办院校的低一些, 学习比较困难, 同时民办高校的学费明显比公办高校贵一些, 因此学生的期望值就比较高, 要高一些, 因此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更高。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和自弃的心理。另外, 由于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 使得他们难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所有这些, 都影响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4.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受教师流动过于频繁的影响较大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比较复杂, 包括大批的兼职教师、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以及专职教师。对于兼职教师和一些退休的老教师来说, 学校的发展前途与他们关系并不大, 因此他们学校主人翁意识不强, 责任心不够。而许多年轻的专职教师, 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的约束以及工资待遇低等原因, 很多人把在民办高校工作当成是踏板, 准备公务员考试, 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就会随时选择辞职, 因此民校教师的流动性很大。教师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校教风、学风的改进和提高, 也使得其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一种总体上的连续性, 这非常不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承。

5.缺乏创新意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校园文化活动一成不变, 只注重活动形式而不注重举办活动的目的。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文化在大学校园蓬勃兴起, 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广, 无疑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

三、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路

鉴于高校大学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媒体文化建设, 因此, 笔者将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探讨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建设。

(一)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硬件设施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 就是一部久读不厌的教科书, 是大学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能使人身处其中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 有一种无穷的想象和永恒的激情。因此, 民办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强文体、娱乐设施以及图书资料、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学生在校园中能有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和场所, 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物质环境。关于资金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本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引进社会资金, 选择社会捐赠、校友团捐赠等;另外, 有的民办学校, 如大连艺术学院, 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 选择设立演艺公司创收的方式来弥补资金不足, 同时增加学生就业率。

(二)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校园价值观的灵魂, 应弘扬“以人为本”的创新观念, 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成为校园价值观的灵魂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 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作为我国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如何, 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高校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的社会思潮,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办高校大学精神, 让大学精神与时具进, 应该成为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大学精神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说,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 突出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道德生成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身份, 他们既是校园文化与传承的对象, 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学生管理和各种社团活动中应该弘扬人格力量、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 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尽力培养学生形成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奉献社会的求学精神。只有这样才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才能使民办高校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另外, 民办高校也应该在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是知识的主体, 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主导者, 在校园文化的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过大不利于民办同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也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 民办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用人制度, 稳定师资队伍, 并逐渐培养自己骨干力量。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尽可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让他们愿意长期留在民办高校工作。

(三)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要有创新意识, 要发动全员参与

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它有利于校园精神的培育, 与校园文化环境相互促进,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普及社交礼仪、案例说法、艺术审美、诚信等课程,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社会服务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成立“海洋环保协会”等;重视大学生社团活动等等。

1.充分利用高校校园“三点一线”, 提升学生人文精神

所谓校园的“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寝室。如何利用好三点一线, 即开辟校园新三点一线生活,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迫在眉睫。具体措施如下: (1) 在课堂上, 应该进行学科建设, 开设一系列文化教育必修和公选课程, 如文学欣赏、影视鉴赏、音乐欣赏、文化常识、人文阅读、诚信课程、心理学等, 丰富学生文化视野, 增强学生抗挫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 在还贷、求职, 在工作岗位上, 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 提升个人的品格。另外, 可以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等。 (2) 有针对性地开展寝室和食堂文化是高校教育的力量之源, 不但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心境, 并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和保障。同时, 以寝室为单位体组建各种文化艺术活动, 如演讲、沙龙、竞赛、服装大赛等活动, 以美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诚信的人文精神。

2.注重典型示范, 使学生学有榜样

在学习英雄模范的同时还注重用身边的典型来激励学生, 如学习标兵、遵纪守法标兵、勤工俭学标兵、自强不息标兵等, 能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3.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和其他文化建设活动, 如植树活动、卫生月捡垃圾活动等, 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使立身做人的道理进入思想、进入学习、进入生活。同时, 注重把行为引导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去, 把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价值观同生活的每一细节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日常的行为中感悟人生真谛、坚定人生信仰。此外, 学校应该增加对学生社团活动的引导和支持, 使学生的社团活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各项工作,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

(四)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注重校园规章制定的民主性、参与性和执行性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因此, 在新生入学时应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知道并熟记校训、校纪以及办学理念, 会唱校歌,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征求学生意见和想法, 使规章制度的内容深入人心;另外, 规章制度内容设计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不应纯粹的抄袭和模仿公办院校的规章制度, 应该根据时代发展, 依据民办高校办学思路以及学生的特点制定。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设计应具有执行力, 须摒弃所谓的“人情”“关系”, 而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提高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力, 充分体现民办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上。

(五) 校园媒体文化建设方面, 增加投入, 提高校园媒体宣传力度和广度

随着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注重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媒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把大众媒体作为时事政策教育的主课堂, 坚持每天晚上播放《新闻联播》, 使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进行了解, 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需要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和报刊杂志的订阅量, 扩大图书馆阅览室的面积,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读到健康有益的书籍报刊;三是加强校园网建设, 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上网、就能了解国内外大事、就能和亲友聊天, 减少了学生到地方不健康网吧去的机会和理由;四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 将优秀影片、英雄模范事迹、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活动、学术讲座等进行传播和宣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是开设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 开展了实话实说、热点问题大家谈、影视评论、各种文体比赛表演等活动, 充实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拓展了校园文化教育的场地, 形成了人人参与教育、人人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民办高校必须增加学校物质文化投入和建设;正确处理好成才与育人的关系, 加强学生人文教育;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 上至学院领导, 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形成社会影响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1]付八军, 殷小平.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宁波大学学报, 2005, (1) .

[2]文丽丽.从习惯养成和心态调适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中国教师, 2007, (4) .

[3]罗丽华.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兰州学刊, 2007, (4) .

[4]赵冬梅.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建构状态及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6) .

上一篇:工程测量学发展下一篇:肿瘤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