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2024-10-31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精选10篇)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1

我国现阶段医学学历教育机构从层次上分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教育) 、中等教育。由于中等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程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的需求逐渐萎缩趋于淘汰;普通医学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难以满足我国幅员广阔, 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发展目标不相适应。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需求的增加, 为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同为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之间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如何定位是摆在医学高等专科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的影响进行探讨, 并就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定位进行探讨。

1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空间与前景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相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只有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 跟上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才能实现既促进医药卫生预防保健事业和医学专科教育的发展, 又能满足毕业生成才就业的“双赢”。

1.1 我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医学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促进了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大发展, 但是,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卫生队伍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从数量来讲, 总数增加虽然明显, 但质量不高的情况依然突出。从学历结构来讲, 据有关资料报告, 1981~2000年全国高、中等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269万名医药毕业生, 其中大专以上占1/3, 中专生占2/3。因此, 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学历为主, 大约占50%;从卫生人力资源分布来看, 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2000年统计, 44%的城市人口享受63%的卫生人力资源;56%的县及以下人口仅拥有卫生人力资源37%。 城市每千人口医生2.31人, 县及以下为1.17人。[1]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卫生人力过剩, 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看, 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 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医务人员, 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 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 从而使卫生队伍素质总体偏低, 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因此, 按照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要求, 卫生人力资源调整目标为:到2015年, 全国每千入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4人左右, 执业医师1.26人左右, 执业护士1.26人左右, 全国9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学历层次调整目标为:本专科教育招生2015年达到60%;研究生教育从2015年达到12%;中等教育2015年减少到28%。《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乡镇卫生院医生在3~5年内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政策的出台, 都为医学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新型卫生体系的建立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制定了“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新一轮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蓝图。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目标, 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必须建立。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采用多种医疗保障形式, 重新分配及解决医疗服务资金来源的问题;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的建立, 实施对卫生服务和健康相关产品监督管理职能;卫生行业实施人才准入制度, 保证医学人才质量,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等, 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为医学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2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

卫生部、教育部卫科教发 (2004) 167号《关于印发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如下划分:培育医师的医学类教育、培养护师的护理类教育、培养药师的药学类教育和培养技师及治疗师的医学相关类教育四个组成部分。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2]4号) 中规定, “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 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 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临床医学’、‘中医学’和‘口腔医学’等, 主要由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 其主要培养目标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致, 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人才’, 归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主要举办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明确提出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在专科层次上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

从上述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文件对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阐述, 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结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与培养目标基本上一致, 并可归结为五点: (1) 生源均是高中起点; (2) 人才类型是应用型或者说是实用型; (3) 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4) 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基层卫生工作岗位; (5) 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所不同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条件的设置要求略低于医学本科院校, 而略高于高职。从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设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 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检验等, 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开办条件和开办专业略有不同外, 在学校层次、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类别等方面是相同的, 两类学校在培养目标、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定位具有相同性。

3 教育的定位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办学理想的价值追求, 是办好学校的行动指南。学校定位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学校定位主要应该依据以下三方面的情况来制定:第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第三是学校发展的潜力[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学校总数或是在校生总数均已达医学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由于绝大多数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是在卫生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发展起来的, 长期的中专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所形成的固有办学形式制约了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定位。同时,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的不安于高职高专的办学层次、照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办学特色等问题, 也已成为制约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定位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3.1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它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 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从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 基本属于精英教育, 医学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 学术地位较低, 层次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 医学高职高专面临低重心发展要求, 面临职业人才类别层次结构的重构要求, 面临社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对人才链的要求等等。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 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竞争力的要求, 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 形不成明确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培育目标定位。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应包括四大方面: (1) 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 包括掌握伦理学原则、交流能力、继续教育的习惯; (2) 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3) 掌握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和技能; (4) 掌握预防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 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知识与方法、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城市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不但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而且为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3.2 教育的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现有的医学教育层次结构看, 所开设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等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 应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 但是在医学相关类专业却是医学本科院校的相对弱项, 在此方面, 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小, 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弱, 与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相比较而言, 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平台, 因此,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 尤其是护理类、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专业。同时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价值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办出自己的水平, 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由学科本位向就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 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师要从管理者向服务者、指导者转变;教学中要从“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转变传统的“学术本位”观念, 淡化学科意识, 弘扬新的人文理性精神, 促进价值观念的转变, 根据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辐射地域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 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 顺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以长期持续、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为准则来定位并合理规划实现方式, 实现自身的发展道路。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定位一定要根据自己现有的实际情况和水平, 不要盲目攀比、盲目拔高。再就是要体现自己的特点, 要有个性、有特色, 不能是放在哪个学校都合适。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 其相应措施也应该体现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这些规划里面所确定的目标应该体现学校的定位, 所采取的措施应该都是为了实现这些定位。

摘要:医学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理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 明确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定位, 是影响学校办学方向和实现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关系及发展定位,高等专科教育,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礼生, 沙绍轩.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1:41.

[2]李伟娜.普通高等学校定位问题的探讨[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4:17.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2

http:///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是 A.否认 B.压抑 C.挫折 D.应激

2.人应付紧张陛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是 A.阐释 B.应激

C.领悟 D.心理防御机制

3.研究发现,“谨小慎微、求完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苛求自己的人更容易患强迫性神经症”,这是

A.人格类型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B.早期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C.心理冲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D.心理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针对心理问题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搜索,该任务属于心理辅导中的

A.解决问题阶段 B.巩固阶段 C.指导与帮助阶段 D.开始阶段

5.辅导人员与来访者之间合适的坐姿是 A.并排而坐 B.侧身相对 C.正面相对 D.随意就坐

6.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时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表现的方法是 A.实况详录法 B.时间取样法 C.事件取样法 D.轶事记录法

7.心理测验在施测程序上有一定标准化操作,在评分标准上有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区分度

8.自由联想法属于下列哪种心理辅导方法中的典型策略之一?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认知重建法 D.个人中心法

9.老师组织学生去农村小学参观,了解农村学生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属于 A.行为强化法 B.角色扮演法 C.价值观辨析法 D.榜样引导法

10.下列不属于初中生记忆力发展的一般特点的是

A.机械记忆的成分相对增多 B.意义记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D.记忆的有意性进一步增强

11.初中生的情绪带上了文饰、内隐和曲折的性质,明明对一个人有好感,却由于自尊 心或其他原因,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这反映出初中生 A.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B.情绪体验的冲动性 C.情绪的稳定性 D.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l2.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将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 统地打发出来,这是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A.呼吸调节法 B.自主训练法 C.合理宣泄法 D.表情调节法

13.当感觉愤怒时,告诉自己“别生气,这不值得发火”,这种控制愤怒的方法是 A.评价推迟法 B.情境转移法 C.目标升华法 D.理智控制法

14.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一般可分为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15.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感情脆弱,经不起 挫折失败,这属于不良个性卫生问题中的 A.孤僻 B.狭隘 C.怯懦 D.压抑

16.中小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辅导要点不包括 A.做放松训练 B.制定目标和计划 C.坚持体育锻炼 D.时刻提醒自己 l7.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是 A.认知 B.情感 C.行为 D.意志

18.运用系统脱敏法对异性交往困难进行辅导的第一步是 A.进行放松练习B.建立异性恐惧层次表 C.进行默想 D.消除焦虑

19.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A.幼年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壮年期

20.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之一是 A.不确定性 B.冲突性 C.复杂性 D.闭锁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O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21.卡瓦纳将由来访者引发的沉默分为 A.创造性沉默 B.计划性沉默 C.自发性沉默 D.冲突性沉默 E.思考性沉默

22.按照测验的应用,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A.智能测验 B.人格测验

C.教育测验 D.职业心理测验 E.临床测验

23.运用奖励时应遵循的原则有

A.奖励具体的行为 B.多次奖励仍不满足 C.多用物质性奖励 D.鼓励学生自我奖励 E.奖励只适用于少数学生

24.一般人有四个记忆高潮,具体时段是 A.清晨起床后l小时 B.上午8点到lO点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 C.下午2点到4点 D.傍晚6点到8点 E.临睡前

25.控制急躁情绪的方法包括

A.加强计划性 B.办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C.急躁时做到始终如一 D.幽隔疗法 E.加强素质训练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O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6.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物因素、______、社会因素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或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

27.大量研究认为,作为人生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过强过久的______会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

28.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学生举办的以传授、普及心理卫生的有关知识的课堂讲授或者知识讲座,另一类是______。

29.心理辅导的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______、掌握学生的材料、进行分析诊断。30.标准化谈话记录比较容易,可利用______当场记录。

31.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存在_____的观点,并认为它们很大程度支配和影响着人的行为。32.强化手段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和______。

33.小学生记忆力总的发展趋势为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______记忆仍占主导地位。34.“人应该依赖别人,而且依赖比自己强的人”,这是不良认知中______的症状及表现。35.中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性卫生问题和______卫生问题。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6.影响性摘要 37.阻抗

38.角色扮演法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39.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40.简述对考试怯场的辅导要点。41.简述人际交往的原则。42.简述神经症的共同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家畜环境卫生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5-0002

《家畜环境卫生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物理学、化学、气象学、气候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家畜行为学、病理学等为基础,其内容对动物科学专业各门课程都有所涉及。《家畜环境卫生学》在培养应用性畜牧人才的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北京农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建设,注重加强在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设,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一、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的要求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北京农学院《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注重从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等方面建设教学团队。

1.知识结构。本课程教学队伍由6名教师组成,其中博士占50%,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分属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动物科学教师队伍学科方向涉及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伴侣动物三个二级学科。总体知识结构合理。

2.年龄结构。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整体组成的2/3,主讲教师平均年龄为42岁,均为本学科业务骨干。教师队伍中两人教龄27年,两人教龄15年,两名讲师则是本学科重点培养对象。整体队伍年龄梯度与配比合理,“老中青,传帮带”的局面,为本课程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学缘结构。教学队伍建设中注重不同院校间的交流,最后学历分别毕业于国内外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缘结构合理。

4.师资配置情况。课程负责人高校教龄27年,负责课程的建设与规划,其他教师配合,共同完善课程建设与实施。近3年该课程组承担国家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市级科研课题近10余项,研究经费1100多万元。共获市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市级科研奖励2项;申报专利5项。

二、教材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与时同进的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多年来,《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教材建设,自80年代初本课程由温书斋教授开设以来,就参编东北农学院《家畜环境卫生学》、东北农业大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多版本高校统编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2001年由刘凤华教授申报的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4年10月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家畜环境卫生学》,2008年8月第二次印刷,2007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证书。配套实验与实习指导根据《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特点,2005年10月独立出版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精品课程教学的载体,《家畜环境卫生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精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加强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的密切配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1.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的有机统一。由于家畜环境卫生涉及内容广泛,而课时有限。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就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实验部分主要是配合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家畜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学科体系,主要内容包括畜舍气象因素的测定、空气质量的测定、水质测定、通风量评价等内容。

2.开展启发式教学及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程内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联系,强调教材内部主线中理论(适应和应激理论、热平衡理论及环境生理内容)与实践(环境的改善和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重点应用章节中环境控制技术的每一项措施都有据可依。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缓解和控制家畜畜舍环境。

3.实现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将板书转化为电子讲稿,多媒体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它通过声音和图像刺激,使学生能有直观的认识,增加信息的获取量。本课程教学素材包括:(1)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全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一套。(2)电子教案。(3)全套教案PPT课件。(4)试题库。(5)配套VCD。通过展示养殖场设计图纸、播放养殖场生产录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在课堂上就能一定程度的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4.利用网络平台。精品课程所倡导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北京农学院《家畜环境卫生学》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教改的灵魂。家畜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新定位了家畜环境卫生在现代化畜牧业中的地位,突出强调了环境卫生与养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与科技特色。

1.家畜环境在现代畜牧业中的核心地位。优良的品种、完善的动物营养、兽医防疫体系及家畜适宜的生活生产环境是现代化畜牧业四大技术支柱。其中前三项都已经达到分子水平,对畜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唯独家畜环境因为大自然和人为的缺陷,使得优良畜禽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庆幸的是,制约着畜牧行业的发展水平的家畜环境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育种方面台大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生物科技研究所已利用转基因技术繁育出环保猪,营养方面许多新型环保饲料添加剂更是层出不穷。环境管理在兽医防疫技术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2.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保持与时共进和注重科技的特色。近年来,健康养殖、以畜为本和动物福利观念作为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实践被引入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从环境科学的角度,我们倡导健康养殖,提高生产力。另外还根据目前适度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公司加农户等新的养殖模式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应激、牧场环境评价(空气、水的卫生学评价等)以及环境消毒等操作性强的内容。

北京市精品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改探索,学生自己进行资料调研、实地测定能力以及与时共进的意识普遍提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系统把握能力提升方面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家畜环境卫生学教材改革更多地关注家畜各种环境卫生、动物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需要,以此为基础生产的优质畜产品将足以面对与国际接轨后的市场竞争。以此为基础的家畜环境卫生学教材改革将更好的适应当代健康养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凤华.在健康养殖形势下定位家畜环境卫生学教材改革[A].第十一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8-08-01.

[2]刘凤华.倡导健康养殖,开创畜牧业的明天[A].绿鸟鸡模式暨健康鸡工程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4-07-01.

[3]刘凤华.环境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A].第九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4-08-01.

[4]刘凤华.环境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N].中国畜牧报,2004-03-28.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4

学院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条件, 找准自己的位置, 明确在一定时期专业的目标定位、服务定位等。

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要根据专业性质、社会需求情况、专业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 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拓宽专业口径, 形成专业特色。紧跟时代要求, 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建立与自身定位目标相吻合、具有时代和社会特征的质量观及质量标准。

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 以教育观念的改革为先导,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 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 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 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专业建设,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 专业建设的目标

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原有专业优势, 不断调整并优化专业结构, 逐步构建具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征、学校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

从适应社会经济需要出发, 以社会急需的专业建设为突破口, 积极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的专业, 调整、整合现有专业, 加大对传统专业、优势专业的建设和改造力度, 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 专业建设的原则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核心, 突出专业内涵建设, 注重质量与特色建设, 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办学效益, 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北京地方经济的原则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布局, 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 更好地为北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3.3 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立足骨干专业, 发展优势、特色专业, 开设新兴、交叉专业, 突出学校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

4 专业建设的内容

4.1 完善传统专业

对传统专业, 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进行改革, 使传统专业保持活力, 带动新增专业建设。一方面保持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积极调研, 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 不断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4.2 专业特色及优势

必须十分重视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在学校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创建具有较强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 并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专业。特色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4.3 增设新专业

新增专业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与学科建设统一进行, 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按专业群方式组建。新增专业要着眼于未来发展, 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

增设新专业首先要调查研究,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对准备申报的专业进行调研, 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将组织材料向市教委申报。新增专业被批准招收2届学生后, 要准备迎接教委组织的专家评估检查。

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要根据各专业情况, 有计划地向学校申请经费, 并投入到每年重点建设的传统专业中。学校要定期投入专项经费进行新增专业建设。

5 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5.1 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 并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法和具体措施。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邀请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参与制订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 设计培养方案, 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人文教育等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5.2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改变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将课程结构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块。

根据“适用、够用”原则, 按照培养目标的能力和岗位要求, 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

配合实践教学, 形成以相关学科群建立的浓缩型课程、复合型课程、能力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 彻底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5.3 实践教学

(1) 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实训和实习, 努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实训实习是学生由书本走向临床和就业的接口, 也是学生养成严谨作风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平台。

(3) 学校应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投更多的资金, 加强实验室、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建设。

5.4 教材建设

目前, 高职教材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或过时, 或不实用, 或与职业技能考核不接轨, 因此要进行改革。

(1) 注意行业与学界结合。

(2) 注意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有效衔接。

(3) 适当增加实验课和案例比重,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6.1 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要贯彻立足重点专业, 发展优势、特色专业, 开拓新兴、交叉专业的原则, 实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推进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学校要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指导各系 (部) 制订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6.2 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

包括硬件与软件投入, 特别是专项建设经费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配套。专业建设投入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也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教学改革等的投入。蒉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5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体不能知觉的、由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后的多种欲望所构成的精神活动是()

A.意识 B.下意识

C.潜意识 D.前意识

2.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理冲突的表现()

A.个人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冲突

B.实现某种目标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法的取舍冲突

C.合理化

D.行为动机与内心标准的冲突

3.相声表演属于下列哪种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方法()

A.角色扮演法 B.价值观辨析法

C.榜样引导法 D.行为强化法

4.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在父母“保护伞”的呵护下,子女自身能力的发展往往受到限制,其人格也不能健康发展,这主要表明下列哪个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A.亲子关系

B.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

C.父母亲的文化修养

D.父母亲的个性特征

5.下列关于个人中心法的说法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它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

B.其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

C.强调辅导技术甚于辅导关系的建立

D.辅导的中心是发掘来访者的潜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

6.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者中,用“摆脱自卑感的补偿作用”来代替性本能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姆 D.艾里克森

7.行为转变法的主要辅导目标是()

A.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B.消除不良行为,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

C.提供一个安全和信任的辅导气氛

D.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合理的、扭曲的观念,并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

8.弗洛伊德认为代表良心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是()

A.本我 B.超我 C.自我 D.意识

9.两难故事法属于下列哪种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方法()

A.角色扮演法 B.价值观辨析法

C.榜样引导法 D.行为强化法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性辅导的特点有()

A.辅导对象是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

B.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

C.强调教育的原则

D.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

11.斯金纳是下列哪种心理辅导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转变法

C.个人中心法 D.认知重建法

12.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做动态的考察,这体现了心理评估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13.在长期进行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把他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这是()

A.阻抗 B.移情

C.阐释 D.自由联想

14.由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称为()

A.神经症 B.精神病

C.人格障碍 D.心身疾病

15.学校心理辅导从目标和内容上,可分为()

A.适应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B.认知发展辅导和个性完善辅导

C.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辅导 D.心理辅导课和小组辅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A.基本目标和任务的不同 B.工作方法的不同

C.内容上的差异 D.工作角色的不同

17.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有()

A.器质性因素 B.性别和年龄因素

C.人格类型特征 D.应缴

18.行为转变法常用的技术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A.放松法 B.厌恶法

C.阻抗法 D.暴露法

19.下列哪些选项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指导和帮助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A.制定辅导目标 B.选择辅导方案

C.进行分析诊断 D.掌握学生的材料

20.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包括下列哪几项()

A.正确认识心理测验 B.保护测验内容,防止滥用测验

C.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 D.慎重地解释与使用心理测验结果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21.根据理论模式的不同,心理辅导主要分为精神分析法、_______、认知重建法和_______.22.行为转变法认为,人的异常行为习惯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_______的结果。

23.现代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_______.24.由来访者引发的沉默分为创造性沉默、自发性沉默和_______三种。

25.阻抗分为_______的阻抗和_______的阻抗两种。

26.初中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为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与稳定共存和微妙的_______.27.在辅导的最后阶段对来访者进行追踪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来访者是否运用获得的经验来_______.28.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倾听技术包括非言语关注、重复、重读、询问和_______.29.辅导中询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_______询问,一种是_______询问。

30.移情的理解是指辅导员放下个人的_______,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问题。

31.孤独是在“我”与“他人”之间,“我”与“环境”之间缺乏_______和理解时所出现的一种心态。

32.青春期情感的最大变化是从儿童期的依恋父母的感情转向依靠_______的感情。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3.奖励

34.合理宣泄法

35.抑郁症

36.自我开放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7.请简要说明适应性辅导的特点。

38.请简要分析在学科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辅导工作。

39.请简要描述个人中心法的辅导目标。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0.请说明心理辅导中的影响技术的要点,并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影响技术的一些体会。

41.试阐述艾里斯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思想,并针对以下案例设计你的辅导方案。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6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问题,对策,群众路线,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愈发重视。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1]。然而长久以来,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也积存了大量的问题。如何迎接挑战, 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把握住发展机遇, 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是目前许多医学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1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办学理念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但长期以来, 受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医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 过于注重学生的学历教育, 不够重视短期培训。 (2) 学制过于单一, 不能建立起适合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弹性学习制度, 选修制和学分制的推广不够。 (3) 办学主体不够多元化, 学校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学校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足, 实施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未能普及。 (4) 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 以“学科为本位”来进行课程的设置, 导致所授教学内容不能与医疗机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5) 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 不能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不能科学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进行办学[2]。

1.2 专业结构的设置不够科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卫生服务岗位, 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目前的专业结构设置未能与社会发展实现无缝对接。在很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 护理专业学生数量过于庞大, 而助产、检验、影像、口腔、康复等专业的学生数量甚少, 比例严重失衡, 这种情况会造成教学资源的结构性短缺, 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同时, 短时间内大量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致使新的就业困局出现, 市场上急需的医疗卫生相关专业人才又存在短缺, 卫生技术人员的供需情况严重失衡, 非常不利于其人员结构的改善, 这必将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3]。

1.3 尚未健全医疗卫生职业准入制度

目前在我国的医药卫生行业中, 制定了相对严格而又较为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的仅有医、药、护行业, 许多近年来新出现的医疗服务岗位, 尚未制定规范的职业准入制度, 如口腔修复工、康复技师等在岗人员尚未取得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不仅如此, 由于出现时间短, 一些新兴的岗位甚至连相关职业标准都未能进行设置, 其从业人员也没有接受规范的职业培训, 这些情况不利于建设一支规范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而且也不利于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的提高, 这将大大制约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

2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相应对策

2.1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 关注民生, 解决民困

现阶段, 教育和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两大民生问题, 卫生职业教育是这两大民生问题的交叉点, 发展好卫生职业教育对于服务群众, 解除民忧、民困有重大现实意义[4]。 (1) 要想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就必须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作为办学理念贯彻深化。根据社会、市场、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 适时调整专业, 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卫生服务需求。 (2) 要实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需要努力协调好不同专业、岗位之间的平衡, 应当深入、扎实的推广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培养工作, 尤其是为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 建立健全卫生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引导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尚未制定职业资格规范的岗位, 应当尽快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此来引导卫生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合理的发展, 同时积极制定、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制度, 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灵活的用人机制。

2.2 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深化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要实现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努力探索创新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应当根据医疗卫生专业自身特点、学科的发展趋势、社会医疗及卫生服务的需求, 积极创建可满足社会及人民群众需求的医疗卫生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5]。其次, 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重点, 把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干, 进行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与此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努力构建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充分体现其职业素质和能力。最后, 组织一批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医疗卫生行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通过该标准来引导各个专业的科学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全面教学改革。

2.3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现阶段, 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许多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的需求, 这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当不利, 甚至会进一步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制约。因此, 应当抓住机遇, 积极建设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 还应注意软硬件建设相结合, 既要配备功能完善的硬件设施, 又要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要将学校的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相结合, 教学与服务相结合, 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2.4 推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构建满足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倡导教师专业化是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不二选择。 (1) 教师专业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教育性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应遵循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来教授医药护等卫生知识和技能, 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医疗卫生技术专业人才。教师的专业化, 有利于教师们积极探讨、交流具体的教学问题, 总结教学经验, 努力探索教学改革方法, 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努力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以满足市场、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2)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突显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要求教师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企业的文化理念, 明晰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其应当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 在对教师的培养过程中, 应重视对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实现高等卫生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竺.以科学观为统领, 为人民健康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人才.中国高等教育, 2008 (9) :9-13.

[2]王庭之, 蔡红星.行业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研究.职业技术育, 2011 (26) :68-71.

[3]潘永忠.卫生职业院校医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高策略.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5) :23-24.

[4]来茂德.转化医学:从理论到实践.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37 (5) :429-431.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7

1 社区护理现状

1.1 社区护士短缺

截至2006年底, 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市有278个, 市辖区有789个,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000多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18 000多个, 相比2005年有大幅度增加[5]。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社区护理的发展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美国社区护士中注册护士占34.72%, 而我国却不足10%[6]。

叶文琴等[7]对上海市34所医院的调查表明, 社区一级医院床位使用率最高, 为 (117.50±41.41) %, 但护士缺编最严重 (理论床护比为1∶0.39, 实际床护比为1∶0.25) 。

1.2 社区护士学历较低

我国社区护士中, 中专学历者占68.0~77.1%, 无正规学历者占7.5%~20.5%;小于30岁的护士占80%[8]。说明社区护士普遍学历低, 社区护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欠佳。

章冬瑛等[9]调查显示, 杭州市635名社区护士中, 中专学历与无学历者分别占76.9%和15.9%, 且均不具备社区护理理论知识, 均为临床护理专业毕业, 上岗后也未接受相关培训。

2 国外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由护理学校培养专门的卫生保健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和家庭保健护士[10]。目前不少国家已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社区护理专业。

国外社区护士培养方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校直接培养, 另一类是医院护士接受公共卫生护理培训[4]。在美国, 社区护士逐渐趋向高学历人才, 2000年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学历者高达11.67%。

3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现状

3.1 学校教育

近年来, 借鉴西方医学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 我国护理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尤其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但学校护理教育的主导依然是普通护理, 专科护理建设与发展依然不足。社区护理方面, 各层次学校的护理专业普遍开设了社区护理课程, 安排40~120学时不等, 且差异较大。另外, 专门开设社区护理专业的院校极少, 完全不能满足我国卫生服务需要大量高素质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

3.2 社区护理实践

目前, 学校一般安排护生在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实习或见习, 绝大多数护生不愿意去社区卫生机构实习。只有少数学校在社区护理授课过程中, 组织护生到社区做一些问卷调查或访谈, 但这种方式不能让护生深入理解社区护理内涵, 了解社区护士工作内容, 致使护生对社区护理存有一定偏见。这就导致护生进入社区卫生机构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3.3 论文情况

有数据显示, 1994~2000年有关社区护理教育研究的论文仅有12篇, 2001~2006年相关论文总数增至为99篇。说明近几年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研究有所深入, 这与国家逐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强调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息息相关。

4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的必要性

4.1 符合社会卫生战略目标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人享受卫生保健”成为全球社会卫生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不断拓展社区护理工作范围, 跨出医院, 迈向社区, 走入家庭。因此, 社区护理是国内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

4.2 顺应国家相关政策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1999年卫生部等10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 提出发展社区服务的具体政策措施和2010年发展目标, 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表现, 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政府的主要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太原等一批城市制定了相关政策, 加大了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投入。2002年, 卫生部《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 (试行) 》规定了社区护理的工作任务、社区护理人员配备、社区护士条件和职责等。

4.3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护理教育主体由原来的中专教育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 促使我国护士学历结构有所转变。虽然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 但护理高职教育也有其自身优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强调学校教育与就业零距离, 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缩短其工作适应期, 可在短时间内改变我国社区护士短缺现状。

综上所述,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社区护理专业是满足我国社区护理事业发展需要, 短期内缓解我国社区护士短缺的良好方法。因此,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林菊英.中国社区保健势在必行[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5) :249.

[2]陶慧.我国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 2009, 6 (1) :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EB/OL].http://www.noh.gov.cn/open/uplodafile/2005819308833.doc, 2005-

[4]郭清, 陈雪萍, 章冬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67~1769.

[5]毛群安.在“卫生部就牙防组审计结果等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wfb/content~643892.htm, 2007-06-11.

[6]陈亚梅, 黄金.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12) :42~44.

[7]叶文琴, 杜萍, 徐筱萍.上海市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0) :874~877.

[8]王宗芳, 凌莉, 尤黎明, 等.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03, 13 (10) :69~71.

[9]章冬瑛, 陈雪萍, 许文亮, 等.杭州市社区护理服务现状调研与建设[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21) :1772~1774.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8

关键词:卫生职业教育,临夏,高等教育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 成立于1956年, 现辖7县1市, 总面积8 169平方公里, 总人口198.67万人。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明显具有大陆性、季风和山地气候特点, 平均海拔2 000米, 年均气温6.3℃, 年均降水量537毫米, 无霜期150天。森林覆盖率16.3%, 耕地面积215.11万亩。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临夏州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临夏州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14个市 (州) 中都处于末位, 而且发展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2008年, 全州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仅占全省的1.5%~2.7%, 位次居全省第12~14位。

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于自我封闭的系统, 它总是要受到所在地区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制约, 所以临夏州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惟一没有高等教育的地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作为贫困落后地区, 临夏的教育若要赶超发达地区, 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临夏州卫生学校的发展为先导, 让卫生职业教育率先发展起来, 继而带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1 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了充分把握临夏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动态, 临夏州卫生学校多次开展医疗人才市场调研, 对全州及目标县市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需求进行了系统研究[1]。总体情况令人堪忧。

1.1 技术人员匮乏, 远逊于省均水平

临夏州医疗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院, 乡村卫生院 (所) 卫生人员相当匮乏。根据《甘肃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 (甘编办[2006]059号) , 乡镇卫生院人员缺编888名, 平均每所卫生院缺编7人。截止2009年底, 全州现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 738名, 平均每千人拥有1.9人, 低于全省每千人3.13人的水平。职称结构中, 副高以上60名, 中级909名, 初级2 538名, 分别占总数的1.6% (省均5.9%) 、24.3% (省均32.5%) 、67.9% (省均61.6%) 。职称结构显示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 骨干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 直接影响重点学科建设, 致使临床科研工作严重滞后。

1.2 学历层次偏低, 技术水平不高

全州乡村卫生院 (所) 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92人, 具有本科学历80人, 专科学历262人, 中专学历488人, 无学历62人。本、专科学历仅占总量的38.3%, 且多为后续学历。部分医务人员从未接受过继续医学教育, 也未曾到高一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 对新医、新药、新技术了解甚少, 导致专业不专、技术不精。

1.3 人才流失严重, 发展后继乏人

全州乡村卫生院 (所) 中五官科、针灸、口腔、药学人才断档, 从事普通内外科的卫生技术人员大多数在40~50岁之间, 绝大多数为卫校中专毕业生, 从长远发展看, 难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人才梯队没有形成, 整个人才队伍呈“哑铃型”结构, 人才储备几乎为零。近五年来, 县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几乎没有接受医学院校毕业生, 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因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因素, 纷纷流向县级以上医院、甚至流向外地。

调研结果总体显示, 临夏州卫生服务业及卫生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对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 对卫生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对临夏州卫生学校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具有重要的“市场导向”价值, 也为“本土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建设卫生职业教育类高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经济保障教育, 教育推动经济。贫穷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道路上最顽强的绊脚石,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人们往往过分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 反而忽略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经济落后地区也可以办先进的教育, 尚未脱贫的会宁、静宁作为“状元县”闻名全国, 陕西省合阳县从国家级贫困县建成省级教育强县[2], 甚至毗邻的甘南州也已经建成了本科层次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此类例证不胜枚举。当前, 临夏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事业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 高等教育的曙光渐行渐近, 一所以“卫生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专科院校已经呼之欲出了。

2.1 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倾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职业教育占据重要篇幅, 按照既定目标, 至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近翻一番, 达到3 800万人。还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 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2010年5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 扩大甘肃中等职业教育规模, 建设一批职业院校;要求中央财政要加大对甘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两州两市”的扶持力度;这些优惠条件为临夏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2.2 甘肃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

作为临夏卫生职业教育的主力军, 临夏州卫生学校加入集团后, 可以多层次、全方位地实现飞跃性发展[3],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力量, 具体表现为: (1) 实现地域和空间优势互补。立体交融、特色各异的地域和空间优势, 将会带来连锁互动的发展新契机。通过组织校际间的活动, 开阔学生视野, 为学生成长提供占崭新的大环境和大课堂; (2) 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集团化的协作办学形式将为汇集名师、优化教师结构、精选骨干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3) 调整专业结构, 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上的分工, 避免学校之间在学科和专业上建设的重复。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特色专业, 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

3 建成后的临夏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3.1 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一般情况下, 一个地区的技术、资金、管理均可引进, 甚至高级科研、管理人员也可以引进。但是为数众多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可能大规模地引进。临夏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一大批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没有这样一批擅临床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人才, 即使有最好的医疗设备, 也难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2 促进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 树立临夏新形象

临夏州内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22个民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观念保守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在相对较小的人际圈内。世界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 接受变革, 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4]。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接受卫生职业教育, 不仅能增强卫生保健意识, 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提高个人收入, 而且可以开阔眼界, 更新传统观念, 对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与进步无疑有重大意义。

3.3 发挥辐射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可以解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人才的匮乏现象,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证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行;可以满足各类社会成员提高自身学历、文化层次的需求[5], 使更多的“两后生”和社会青年能够根据岗位、工作的需求及个人的志向接受广泛的高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刺激内需, 带动一批服务型产业, 拉动当地经济。

教育是把金钥匙, 职业教育是把万能金钥匙。两极分化、贫富差别、就业困难、失业问题等, 它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其他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它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历经40年的栉风沐雨, 临夏州卫生学校已经牢固树立了为临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观念, 并将继续艰苦奋斗、正抓实干, 切实贯彻落实临夏州“依托藏区大市场, 融入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 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开拓就业市场, 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着力构建以“卫生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或者高等卫生职业学院, 进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海明, 肖怀达.从临夏州卫生人员结构谈卫校发展前景[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8) :29~30.

[2]陈俊旭.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崛起的探索[J].广东教育 (职教版) , 2010, 3:16~17.

[3]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 (16) :10~14.

[4]赵翔宇, 张洁.校校联合:临夏回族自治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19~21.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9

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 受重医轻护、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一直不受重视, 缺乏卫生职业技术人才仍然是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卫生职业教育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近年来,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 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但是从总体来看, 当前在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等问题, 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 层次结构不合理, 不能很好地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 新的卫生职业岗位不断出现, 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 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此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一些新的行业, 如药品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 也应运而生, 这就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革和服务体系的调整, 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的加强, 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与此同时广大群众普遍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 需要能提供医疗技术、人文关爱、心理支持等服务的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这对医学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功能、内涵还是人才输出方面都表现出了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一面, 因此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改革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在改革中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全面

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

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 值得每位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2004年, 卫生部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制定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指出在限制医学类专业专科教育的同时, 继续发展专科层次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职业教育。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功能, 关注卫生人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保证卫生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1 合理设置专业

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这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导向, 以学科为本位”有很大不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要与此相适应, 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 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要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相关生产和服务机构、医院基本医技工作紧密结合, 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建立和完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推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更好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根据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规范专业设置, 逐步形成以卫生人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新专业的机制。卫生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卫生岗位的需求, 积极调整专业设置, 大力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专业。各卫生职业院校应建立起办学规模适宜、专业种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体系。为了发扬祖国医药事业, 我们还应大力发展中医药背景下的护理、药学等专业, 注重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医学专业的建设。各学校在制订专业设置标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各校学科、专业优势、办学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与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适合我国国情与吸纳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通过拓宽专业设置范围来开拓专业领域, 增强职业岗位适应性, 扩大社会覆盖面。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卫生人力市场发展的需求。学校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 主动与有关行业和用人单位联系, 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 准确了解卫生人力市场的发展与需求, 同时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 (如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资源等) , 及时增设卫生行业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新专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逐步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 开始追求美的享受, 各种美容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 许多医院开办了医学美容科室, 社会上的各种美容机构也越来越多, 针对医学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我校于2008年新增医学美容专业。又相继增设了医学营养、家政服务 (康复保健方向) 等专业,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卫生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层次低、素质差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 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由于这部分学生在认知水准、自律水平、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以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要求学校在管理上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 更不能采用与精英教育同等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考试模式。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应大胆尝试教学改革,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应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一直以来, 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 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 而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并没有体现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束缚, 教师很难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现在, 很多教师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 这固然与学生的基础有一定关系, 但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很大关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 要大力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讨式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医药卫生专业技能变化和行业发展需求。教师应注重如何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知识结构进行分解和简化, 如何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教师应认识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比教给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要重要。教学评价的重心必须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移, 即关注学生怎么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 (如讨论、交流、合作、思考、得出结论等) 评价教学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 又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效。

3 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 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卫生职业教育, 其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5大模块。学校应从社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整教学计划, 改革目标应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公共课的设置上应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阅读能力。因此, 根据各专业对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各门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程度调整公共课的学时数。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以“服从实践需要, 突出应用性、关联性”为原则, 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专业理论课教学应紧扣执业护士、执业药师等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模式,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 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 (临床见习) 、岗前培训及实习实训部分, 在教学中占较大比例。因此, 增加现场教学 (临床见习) 和岗前培训的内容、学时数和考核力度, 使学生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应向着使学生具有美学知识, 懂公关礼仪,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较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目标来设置。在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以知识应用、技能培训为主, 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4 加强教材建设

专业课教材建设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工具, 是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保证。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 教材的建设更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各校应选用水平高、质量好的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料。同时, 可以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专家编写一批主要的专业教材, 尤其是编写一批实践教学辅助教材, 以推动实践教学创新, 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同时, 要加强教材的评估、推荐、推广应用工作和教材研究工作, 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在教材内容选择上, 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大胆创新, 对现有教学内容删繁就简, 自编或补充教材内容。

5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目前, 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一种倾向, 它简单而片面地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解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培训, 甚至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 认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行了, 特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忽视其他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忽略了教育的完整内涵和功能, 这样势必会把职业教育办成职业培训, 把学校变成培训机构。试想如果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只懂得如何针灸、如何推拿, 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针灸推拿匠而不能称为针灸推拿人才。其实, 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它并非以掌握某个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为最终的教育目的, 实际上它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是学生学习文化、养成良好道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是关系到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卫生职业教学改革中, 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 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强调指出, 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一是会做人, 二是会做事, 三是善于合作、会与人共事。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

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朱波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但传统实践教学的许多方面与创新教育不相符, 必须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发布, 标志着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已进入执行阶段。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而占据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尽快建立

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

中同样要适应“人事相宜、事职相符”的基本准则。目前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 不仅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而且造成学生在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卫生职业技术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 并对病人的生命负责。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高标准, 卫生职业院校除构建完整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外, 还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不应只是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 更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过硬的医药卫生职业技能外, 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使学生具备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力, 心胸开阔、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课余时间应注意收集励志、敬业、审美、伦理道德、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隐形课程内容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同时, 将素质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促使教师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毕业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卫生技术人才。这对教师的人文社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教师应加强学习, 提升自我, 实现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转型。

6 改善教学条件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2-0007-02

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也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1高职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

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各卫生职业院校要拓宽筹资渠道,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国家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 开设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的学校应积极开拓筹资渠道, 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 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发展教育的制度, 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教育技术手段, 多方面改善办学条件。高等学校要大力开源节流, 要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 高度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更新教学设备, 改善实验、实习条件,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适应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 使教学条件和资源供给满足教学需求。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面向城乡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 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为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 培养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有必要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

1 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和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结构和规模,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 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2) 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 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 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 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3) 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 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 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 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 (助理) 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

(4) 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部分内容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 (2) 脱离专业特点, 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 学用脱节,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2,3], 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 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 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 (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 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4]。

2.2 实践教学改革

2.2.1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 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 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 层层递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 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 上机操作, 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进入社区, 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 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4]。 (6) 应用多媒体, 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 配备必要器材, 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 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 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 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提出预防措施[5]。 (7) 建设教学资源库, 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 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 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 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 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 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 案例教学法

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 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 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

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 模拟实验室

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5]。

2.3.7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 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增大信息量[6],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 笔试

进一步完善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 口试

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 实践技能考核

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 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7], 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 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柳清.高职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1) :79-80.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唐玉平, 刘静, 郭爱民, 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考试反映出的问题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7) :468-469.

[4]鲍缇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中预防医学课程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21) :140-141.

[5]晓开提·依不拉音, 郑玉建, 吴军.卫生学教学现状及其课程改革的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10) :1205-1206.

[6]杜鹃, 宋春梅, 白雪松.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2, 33 (3) :182-183.

上一篇:田径教学与训练下一篇:并行压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