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与训练

2024-10-31

田径教学与训练(共12篇)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1

当前, 田径教学作为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 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田径运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课, 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田径课, 导致田径教学举步维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提高高校田径教学的质量成为每个田径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田径教学的作用

田径运动是其他体育运动的基础, 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科学、系统的田径运动对促进身体健康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修田径课不仅能提高技术水平, 还能养成勇敢、坚韧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田径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1.1 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起着关键作用

当前,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目标, 大学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期。大学生通过学校田径运动, 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技术知识, 还要明确田径教学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最终使学生通过田径教学了解怎样增强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意识, 对培养学生增强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田径教学有极大的人文精神和教育功能

田径运动是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 参加田径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能磨练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健全其人格, 这为大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入社会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 抗压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遇到一些困难就会退缩, 甚至选择极端, 田径运动具有枯燥、单调的特性, 通过参加田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田径运动对促进人类有机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田径运动多为户外运动, 在进行田径运动的过程中, 人能吸收阳光等大自然的力量, 不仅通过接近大自然, 形成良好的心情, 还能增强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 有效增强身体素质。

2 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学生对田径课存在逆反心理

尽管田径运动是一项容易被接受和普及的体育项目, 但高校的田径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对学习田径项目没有太大的激情。造成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新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冲击比较大, 满足了学生求新的心理, 当今大学生一般都选择一些新兴的、轻松的体育项目, 由于耐力差, 打心里抵触田径课。其次, 田径运动需要消耗很大的体能, 学生没有信心进行锻炼, 有些学生参加完长跑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 加上期末考核指标已定量, 学生不自觉的害怕上田径课, 担心达不到考试要求, 挫伤了学生学习田径项目的热情。

2.2 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单一、重复

在实际教学中, 高校田径教学沿用了中学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课方式以及思维等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往往还是注重技能的传授, 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娱乐性和健康性, 导致田径课缺乏趣味性,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 田径教学的内容也是重复单调, 一般包括走、跑、跳等,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的内容, 到大学还要继续重复, 也是大学生不愿选择田径课的原因。

2.3 田径自身的限制跟不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当今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新奇, 在体育项目上往往会选择一些健美操、网球、体育舞蹈等, 是为了完善自身的需要, 完全忽略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没有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田径运动需要爆发力和反复练习, 一些体制弱的学生经过中长跑后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状况, 在练习中不仅消耗大量体力, 还比较枯燥、单调, 尽管一些球类项目也会消耗体力, 但需要队员间的相互配合、交流, 增加了不少趣味, 学生会乐在其中。

2.4 考核标准单一, 学生压力大

运动能力是田径项目主要考核内容,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但对于田径运动, 有些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能达到标准, 有些学生怎么练习都不能及格, 导致一些学生对田径课测试感到畏惧。这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身体能力缺乏考察造成的, 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得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其他的体育项目。

3 提高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3.1 加强对田径运动的宣传,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田径运动锻炼价值的讲解, 不必拘泥于场地、器材等, 可以因时因地制定规则, 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学生竞争, 并提高学生竞争的能力, 使学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战胜自我,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给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其以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3.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使田径课堂充满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方法, 增加田径教学和训练的趣味性。在理论知识讲解时,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有氧耐力、无恙耐力、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负荷等,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练习田径运动, 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负荷能力进行训练就不会觉得困难和枯燥了。另外,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通过视频可以将规范的动作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欣赏到田径运动的美。

由于田径训练消耗大量的体力, 需要较强的耐力,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训练方法, 增强训练的乐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训练, 比如在练习100m短跑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100m接力赛, 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更增加了一份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将游戏运用到田径教学中, 长跑需要学生极强的耐力, 学生会有抵触、恐惧心理, 如果将游戏运用到长跑中对提高长跑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一样的两组, 每组同学呈纵队依次抱腰, 在教师下口令后, 两组设法拍击对方的队尾, 被拍到的学生退出游戏, 退出游戏少的那组获胜。通过游戏进行长跑训练, 不仅起到了实践知识、锻炼身体的目的, 还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形成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胜的能力。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田径教学策略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好坏, 这就要求田径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完善自我。首先, 田径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校相关领导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 为教师创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师能够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对每堂课都投入应有的热情, 并感染到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和探讨,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不断增强田径教学的事业心和信心, 只有拥有了较强的事业心, 田径教师才能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 发现新事物, 也才能有效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

3.4 改革田径项目的考核方式

建立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在最终考核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存在的差异,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全面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增加考核标准的综合性, 而不是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评价体系中要把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率、课堂表现情况、学生在经过田径课程学习后与选择田径课程之前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变化率等都要作为考核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田径课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从而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结语

总之, 田径教学和训练对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锻炼其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 高校必须重视田径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田径运动受到学生的青睐, 巩固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促进田径教学的发展, 从而使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发挥该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丙振.多媒体网络资源系统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

[2]陈召.新时期高校田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和探讨[J].体育博览, 2011 (7) .

[3]廖国君, 肖移刚.高校田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 .

[4]陈召.新时期高校田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和探讨[J].体育博览, 2011 (7) .

[5]石忠宝.学校田径训练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 .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2

浅谈儿童少年的田径训练与恢复

 

史玉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嘉信西山小学(528300)

【摘要】一直以来,田径的训练与恢复都是田径界热衷于研究的课题。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是儿童少年田径训练与恢复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田径训练;恢复;整体;准备活动;细节安排

体育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都有个需要迅速恢复体能的问题。孙海平指导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充分说明了恢复的重要性。而我所要阐述的主要是儿童少年田径训练与体能恢复的问题。

儿童少年的训练与恢复应针对其运动训练特点而定,循序渐进地加大其运动量及密度。遵循:训练→恢复→适应→再训练(加大运动量及密度)→恢复→进一步提高。

训练学有句俗话: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而疲劳不能恢复的训练则是有害的训练。而儿童少年运动员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专业运动员,也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敏感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一定的比赛任务,需要参加业余训练。如果他们训练后的疲劳不能有效恢复,不仅影响训练计划的完成和成绩的提高,还会危害其身体健康。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运动训练时,人体必然会产生疲劳,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效果。儿童少年生性活泼,情感易于变化,往往据其所好,而且对某一项目也常是“三分钟热度”。怎样引导其感兴趣,并逐渐成为其本身的一种自觉行动,这就需要花一番功夫;研究其心理及生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运动成绩。

首先,抓住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应该把每一堂训练课和每一个训练小周期都应该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堂训练课和每一堂训练课的各项内容都必须环环相扣,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不仅要考虑高质量完成这一次训练课,更要为整个训练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做好准备和必要的铺垫。在训练期间和每次训练课中,应根据采用手段的不同性质安排不同的间歇时间与方式,各种训练手段搭配也要考虑到恢复。

针对儿童少年好胜心理,采取表扬多,批评少,训练中队员之间比赛,恢复中略带游戏的方法。使他们对训练感兴趣,并给每人制定一定的目标。如:在运用“台阶训练法”训练爆发力时,就采用比赛方法。先制定一定数量的运动量,然后分组(男女混合),看谁先完成任务。男生觉得不能在女生面前示弱,所以一般情况下,总是男生先完成(但也有例外)。在他们很疲劳的情况下,再引导其以游戏的形式放松自己,从而达到迅速恢复体能的目的。

还有在“斜坡训练法”训练其途中跑、冲刺等项目时,也大都运用训练中比赛,游戏中恢复的方法。这样做的效果较明显,队员的进步也较快。这样训练计划得以实现,目的也都基本达到。同时也要注意训练后的肌肉放松和拉长练习以及采用各种其它练习。如球类、游戏等。可以改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以及物质交换过程,按摩之后还可采用倒吊迭(将练习者双脚吊挂在单杠上,使整个人体头朝下悬垂,注意要有保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可使练习者全身肌肉,特别是腰、背部位的肌肉得到最充分的放松。

其次,训练中的训练与恢复的作用极其重要

要明白准备活动就是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习惯的方法做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往往是到了最后1至2次兴奋性才达到最高点,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基本上结束了,可运动员的.兴奋程度却依然很高,久久无法平静,会继续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整个晚上,对运动员的恢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恢复非常不利。而我们现在对这种做法已有了改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调动学生的竞技状态,让他们发挥出最高水平:也许第1次跑会适应一下,但第2、3次马上就可以进入―个非常高的状态,跑出非常优秀的成绩,最后几次兴奋性又慢慢地往下降,这样到训练结束后,再经过慢跑拉伸肌肉等活动,就基本上平静下来,恢复到正常状态。现在的做法是这样的:跑的练习中慢跑还是要有,但己有所改变,跑之前一定要活动开各关节(即做好身体各部位的伸展和各关节环绕练习),如果温度太低的话,还有必要在活动开各关节前,进行1~2圈热身前的热身。进入真正的热身跑后,前面会有1~2圈的慢跑(如果前面已经跑过并保持了状态者,可以少跑或不跑这部分),接着就是大步快速跑,最后是加速跑。该跑法我们称之为“三氧”综合训练跑。

如:径类主项者先慢跑1~2圈(200米跑道),每圈控制在1分钟左右,接着就是大步快速跑1圈,每圈控制在45秒左右,接着用加速跑200米。因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个事情,而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只有加上大步快速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兴奋性提高了一大块,达到这个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训练内容。当然,这个跑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儿童少年运动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高,灵活性大,惰性小,他们跑的距离就可以短些,运动量小些。冬天气温低,散热快,机体发热的时间长,生理惰性大,夏天则相反,因此,冬天做跑的距离要长些,运动量要大些。所以说准备活动就是恢复的一个重要部分。

再有训练中的一些细节安排,也是恢复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训练中一些细节的妥善安排,不但可以有效地避免伤病的出现,而且对肌体的恢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终点冲刺及其他的快速跑过终点之后,一定要缓冲跑8~10米,大强度的跑和其他大强度的力歇训练之后,不能马上坐或躺下做消极休息,而应该用慢跑、大步走、倒步走等积极而平缓的手段,使肌体得以有效的冷却,然后再通过拉伸练习使肌体各功能得以及时恢复。组间和次间的间歇,也尽量使用积极的手段进行休息。培养运动员练习时全神贯注,间歇和休息时,马上互为放松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可让队员在互相帮助中享受温馨快乐气氛,促进有效恢复,又可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另外,在大运动量或强度后,除采用慢慢走动、倒后走、深呼吸等放松措施,使身体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为了能使机体的下肢积累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等迅速消除,使身体更快恢复,还可采用1分钟“扶墙倒立”(或其它物体能帮助身体倒立的)。这样,使流向肢体的大量血液迅速回流心脏。或就地取材,在田径场的跑道和草地上进行放松,亦可以在专门的室内体育场、馆做放松按摩。最好被按摩者躺在垫上或其它柔软物体上,采用各种姿势进行推拿按摩。必要时,对于机体扭伤、挫伤等(未出血),还可采用中草药水浸洗或热敷,以利伤痛部位的尽快恢复。

最后,谈谈训练中的人体各器官机能对恢复的影响

物体有一定的惰性或惯性,人体的各器官机能也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它们在运动前后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及恢复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其中肌肉惰性最小,运动中能很快进入紧张的活动状态,恢复也快。而内脏器官惰性最大,进入活动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也较慢。在训练中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儿童少年正处于发育时期,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发育还不成熟,内脏器官的活动远远不能满足肌肉的活动需要,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须有一定的间歇,便于人体机能有个间歇性恢复,以利适应新的运动量或强度,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及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总之,训练与恢复方面的因素很多,就略谈以上几方面。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60名男生6个重点田径教学项目与16项常见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和对16项身体素质的聚类分析,并结合教学训练工作任务的需要和依据研究结果的提示,选取身体素质练习手段,经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其方法不仅实用可行,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专项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效果均十分明显。

关键词 田径教学 素质训练 练习手段 相关分析 选择运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其水平发展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训练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的水平是体育教学训练活动中一项重要任务。多年以来,国内外体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大量的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人们通过沿用、借鉴上述各有关身体素质练习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身体素质的水平,并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

但是,有关如何根据体育专业田径教学训练任务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和运用上述身体素质练习手段的研究论文,目前尚未见到。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体育专业田径重点教学项目与常见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分析结果的提示和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以上问题。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数理统计分析法

计算体育系60名男生的16项常见身体素质(常见的发展身体素质手段还有侧重发展下肢力量的负重全蹲起与半蹲跳等,本文因无这两项原始数据,故未列入),6个重点项目的相关系数,并作相关数的检验。

(二)实验法

1.实验对象

本文实验对象为徐师大体育学院体育系2007级田径专修班的9名男生。

2.实验时间

实验从2009年10月开始,至2010年5月结束,共24周,每周实验6次,其中4次结合教学课时间进行实验,2次利用开外辅导时间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

根据实验设计要求,首先于实验前对9名男生4项核心素质和6个重点项目进行测试,而后根据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确定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

教学课中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学项目与各素质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去确定。因田径技术教学的重点项目是短跑、跨栏步、跳高、跳远、铅球和标枪6个单项,因而本文主要围绕这6个重点项目与各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关系,选择了与这6个重点项目相关系数最大的一些素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练习内容,这些素质分别是150米跑、助跑单腿起跳摸高、立定三级跳远、抓举和30米单腿跳。又因田径技术课一般每次课安排两次教材内容,故本教学课的各次课一般也选择两次素质内容,安排在每次课的技术练习前或技术练习后进行练习,每次课练习时间约15—20分钟。

课外身体素质练习课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相对弱项与各类素质对应关系的大小去确定。每次课外训练课练习的时间是以完成训练任务为需要。

所有数据,均经过IBM—PC计数机运算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分析

通过对体育系60名男生16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水平和6个重点项目成绩之间的相关计算,结果显示,各项身体素质均与6个重点项目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经检验,绝大部分素质与6个重点项目之间的相关都是可靠的(见表1。

同时,由表1可见,不同的田径重点项目与某一单一的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相同的,而同一田径重点项目与不同单个身体素质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有不同。这种结果,为我们在田径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项目的需要,确定某些素质内容为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提供了理论研究依据。

例如,某次田径课有两个教学内容,一个是跳高,另一个是铅球。根据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所知,两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越接近1,说明其相关程度也越高,相互间影响也就越大;相关系数越接近0,说明其相关程度也越低,相互影响也就越小。

这样,我们就可通过查相关表的方法,选择出与跳高、铅球两个项目相关程度最高的素质内容来,经查表,发现组跑摸高、抓举分别与跳高、铅球的相关系数最高,据此我们就可确定助跑摸高、抓举作为该次课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与发展专项素质的身体练习手段。

(二)聚类分析

本文16项素质是根据北京体院黄定保提出的“作图聚类”法进行聚类的。

12.抓举

由表(2)聚类结果可以看出,16项素质按照各自的特性可自然聚成4类,各类素质不仅有反映本类素质的特性的一般素质指标,还有其核心指标。由于各核心素质与本类素质中其它素质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以上聚类结果,对我们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类别的身体素质为课外训练的主要内容,选择相应的练习手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某同学跨栏成绩相对较差。根据教学常规,如要提高该生的跨栏跑成绩,除了应进一步该进该生的跨栏跑技术以外,还应发展其相应的身体素质水平。但是,应优先发展那些相应的身体素质,采取那些练习手段,人们往往只凭经验判断,而缺乏科学推断根据。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表1相关分析结果和表2聚类分析结果,画出跨栏跑与各类素质中各核心素质的对应关系图,就可确定应优先选择那些类别的素质。图1即是跨栏跑与核心素质的对应关系图。

由图1清晰可见,跨栏跑与弹跳幅度类的核心素质—立定三级跳远和弹跳速度类的核心素质—弓箭步交换跳均呈高度相关;与速度的核心素质——60米跑呈中度相关;与力量综合类素质——抓举呈低度相关。

依据图1对应关系程度的高低,即可判断,对该学生来说,应优先发展其弹跳素质水平,其次发展速度素质水平。自然,在选择练习手段时,应先从弹跳幅度类和弹跳速度类中考虑。

为探索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择身体素质练习手段进行练习对田径教学活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有关重点项目的水平的效果,我们于试验结束时再次测试了4项核心素质,并抽取了专修结束10项全能考试中6个重点项目的成绩,与试验前测试的数据进行比较。

由表3的比较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验后各项核心身体素质的水平均较实验前有明显的提高,并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该项结果表明,通过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择身体素质练习手段对田径专修班的学生进行训练,能有效地发展田径有关专项身体素质的水平。

从表4的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后6个重点项目的成绩均比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据此,可以认为,通过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择身体素质练习手段对教学对象进行专门性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其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一)“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身体素质水平与田径6个重点项目的运动成绩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是有区别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课中应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程度高的素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发展素质的基本内容。

(二)“聚类分析”结果提示,16项身体素质可以分为4类,各类素质均有不同的特性,对各项的影响不同。其核心素质与同类素质中其它素质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具有代表性。依据这一提示,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对象运动水平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类别的身体素质为不同对象课外训练的主要练习内容。

(三)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取身体素质练习手段,对体育专业田径专修班的学生进行课中和课外训练,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对发展有关专项素质的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效果均十分显著。

(四)本文按“相关、聚类”分析结果的提示选取身体素质练习手段的方法不仅适宜于田径专修教学过程采用,而且也宜于田径普修阶段的教学过程实验应用。

(五)由于在选择常用身体练习手段时,未能将主要用于发展下肢力量素质的一些练习手段(如负重全蹲起、负重半蹲起)列入,因而有关力量素质与重点项目中的跑、跳与跨栏跑相关程度较低,致使一些重点项目在选择练习手段时受到一定局限。

参考文献:

体育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1999.

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研究 篇4

1、高校田径教学的作用

田径运动是开展其他体育运动的基础, 只有具备坚实的田径运动基础, 才能获得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才能顺利的开展其他体育运动。从当前高校田径教学的方面来说, 田径教学的作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如今,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一个目标, 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阶段, 因此加强对高校田径教学的重视, 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田径运动, 并且通过有效的训练增强学生体育意识观念。

第二, 田径运动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精神功能, 通过参加各种田径运动, 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锻炼, 并且养成坚强的性格,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 田径运动大多是户外活动, 能够使参与运动的人员获得更多大自然的力量, 获得良好的心情,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促进人类有机体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田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模式下, 田径教学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

2.1、对田径运动的忽略

田径运动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体育项目, 但是在高校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对于田径运动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 这对于田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运动时, 都倾向于一些较为轻松的、新兴的体育运动, 而对于田径这一类需要很大耐力和体力的运动, 则有着一定的抵触。由于田径运动过程中会消耗很大的体力, 有的学生参加长跑之后甚至会出现眩晕、呕吐等, 所以使得很多学生对田径运动产生了一定的抵触。

2.2、教学内容不够多元化

多年来, 田径教学始终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没有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 因此使得田径运动失去了很多娱乐性, 无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使得田径教学的质量没有获得有效的提升。

2.3、田径运动的发展具有滞后性

如今, 社会发展飞速, 很多大学生都追求新奇和时尚的体育运动, 因此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健美操、网球等运动, 这些运动虽然能够满足他们自身的需要, 但是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意义却并不强。田径运动由于需要反复的联系和强大的爆发力, 有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之后会出现很大的不适, 极大的影响了田径运动的趣味性, 这与大学生的追求有着一定的差距。

3、提高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面对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在田径教学中需要应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 增强学生对田径运动的重视, 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增强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促进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的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对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正确认识

教师在开展田径教学的过程中, 要适当的加强对田径运动教育价值的讲解, 这些讲解不需要拘泥于教学场地或者是课堂, 可以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参与田径训练的同时, 了解田径运动中体现的竞争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战胜自我的意志力等, 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 锻炼良好的思想品质。

3.2、改 进教学内容

首先需要对田径运动的内容有正确的认识, 田径运动并不是完全需要用大负荷的活动来体现, 其中也包含很多小负荷的运动, 因此, 要对传统的田径运动的内容进行改进, 将更多精选的小项目引入到田径课堂中, 根据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进行适当的配合。比如学生在学习跳高时, 能够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要点便可以, 并不需要完全达到要求的高度, 使学生了解到, 田径是一项有兴趣而且带有一定难度的运动, 使学生在联系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田径运动带来的刺激。另外, 对田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改进, 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背景, 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身体和心灵都得到锻炼。

3.3、增强田径教学的趣味性

在田径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 才能增强田径教学的趣味性。从理论方面来说, 教师要将田径运动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使学生掌握运动量、有氧耐力、运动负荷等相关的涵义, 使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田径运动, 才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合适的运动, 这样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抵触就会逐渐的消除。同时,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 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 将抽象的田径运动的规范和动作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田径运动的理解能力, 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的学习掌握运动的技巧, 增强训练的乐趣。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训练, 比如在练习100米短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100米接力赛, 学生在比赛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 更增加了一份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将游戏运用到田径教学中, 长跑需要学生极强的耐力, 如果能够在长跑教学中添加适当的小游戏, 则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 也能够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人数一样的两组, 每组同学呈纵队依次抱腰。在教师下达口令后, 两组设法拍击对方的队尾, 被拍到的学生退出游戏, 退出游戏少的那组获胜。通过游戏进行长跑训练, 不仅起到了实践知识、锻炼身体的目的。

3.4、改革田径项目的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进是提高田径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 通过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侧重点考核, 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 促进教学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在设立考核标准时, 要从综合的层面上进行考虑, 不能将竞技结果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 可以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作为考核的评价指标,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不同的变化, 了解学生的训练成果, 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田径训练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田径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 必须要重视田径教学的地位,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 消除学生对田径的逆反心理, 促进田径教学效率的提升, 从而充分发挥田径教学的作用, 促进田径教学的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在现代高校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如今, 高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运动能力却没有显著提升, 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也对我国教育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田径运动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以田径教学为研究对象, 针对高校田径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姗.我国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 2013, (11) .

[2]罗春林.高校田径教学困境及其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J].神州 (下旬刊) , 2013, (05) .

[3]史硕新.论高校田径教学中的困境与有效教学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110) .

[4]陈振华, 杨左兴, 周威.关于创新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3) .

[5]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

小学田径队训练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训练思路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田径队队员的训练成绩,本着打好基础,发挥特长的目标,积极准备参加10月份镇海区田径运动会。

二、目标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学习和改进专项技术、学习和提高理论知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使运动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力争在区运会上取优异成绩。

三、训练的分期:

1、准备期: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改进技术,培养意志品质,为竞赛时期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打好基础。准备时期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安排应根据运动员水平、个人特点和比赛任务等而定。准备时期训练特点是运动量较大,强度较小,训练时间较长,身体训练多,完整技术训练少。总的强度相对应以中等为主,大强度和小强度为次。竞赛时期的训练任务主要是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巩固与提高专项技术,改进技术,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比赛中争取优异成绩,丰富比赛经验,培养意志品质。

2、竞赛期:

竞赛时期一般身体训练较少,技术训练增多,运动量相对较小,强度大。应在体力和技术较好情况下,保证大强度训练课的质量。

四、训练时间

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篇6

摘 要 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缩短这个差距,必须重视田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鉴于此,本文从我国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以及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两个方面对田径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个简单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田径训练 理论 方法 问题 建议

一、田径训练中现存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在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方面与其它国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我国的田径运动水平却仍与目前的国际先进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在运动员的训练环节仍需加强。我国现在的田径运动训练方法多数均为根据训练中的表面现象而形成并调整的,但却缺少对田径训练理性、科学、系统的分析,以致经常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所以,田径训练的认知模式急需改变。

另外,在田径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也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顾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一味加大训练负荷,会导致极限力的过度使用,从而导致身体因自保功能而产生抗拒,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升。

二、田径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身体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身体训练指的是针对发展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性以及柔韧性素质而进行的训练。一般来说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提升运动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提高运动员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而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成绩。

(二)技术训练

田径训练中的技术训练指的是运用专门的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来对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的训练方式。技术训练也通常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别,即:分解技术训练和完整技术训练。通过训练让运动员掌握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项技术动作是进行技术训练的主要目的。

(三)战术训练

在田径训练中,所谓战术训练指的是为能让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和比赛双方的实力,以及对对手的分析判断而采取科学的比赛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田径中的战术训练一般分为:中长跑的比赛战术训练、短跑的比赛战术训练以及田赛的比赛战术训练三类。通过战术训练可以让运动员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并能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战术。

(四)恢复训练

所谓恢复训练是指在田径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在训练或比赛结束时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解除运动员因训练、比赛产生的身心疲劳,并同时进一步巩固训练效果,进而达到超量恢复,让运动员的成绩得以大幅提升。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教育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

(五)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指的是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让运动员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保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的面对比赛。一般来说心理训练的内容通常包括运动员个性特征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以及激励性训练等几个方面。

(六)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

训练过程中的理论学习与教育,指的是在训练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或教练员通过安排田径理论知识讲授、专题报告、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等方式,让运动员了解并掌握与田径运动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与教育的过程亲自参与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过程的组织,让训练的安排更加科学,更具执行性。

三、有关田径训练的几点建议

(一)身体训练要全面

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要以运动员能够得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作为基本要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其它部分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完善。而田径运动各项目之间也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运动员在接受全面训练的同时,不仅能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让自身的运动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挖掘自身的技术潜力,所以在进行训练内容的组织时,教师或教练员一定要注意所组织内容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以便使运动员身体各部位的机能和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要合理

训练负荷是指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一般来说要衡量训练负荷通常通过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表示。负荷量反映的是运动负荷对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的是训练负荷对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各部分机能和运动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实现,但是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出运动员所能承受的实际范围,不仅不能有效的提升运动成绩,反而容易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出现,长远看来,反而会对成绩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如果训练负荷过小,人体就无法得到足够的刺激,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一定要合理,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并随着训练的进行,及时的做出调整,以免训练负荷长期不变,使人体产生适应,影响训练效果的提升。

(三)训练安排要科学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7

1 田径运动训练量、训练强度及二者之间关系概述

所谓训练量, 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某一项运动所花费的时间长短或者所消耗的体能数量;而单位时间内或者特定时间段内完成运动的速度, 则被称为训练强度。比如, 在短跑田径运动项目中, 运动员完成一次训练跑过的路程、时间则表示了此次训练的“训练量”, 而完成某一段距离训练的速度则表示此次训练的“训练强度”。一般情况下, 训练强度、训练量之间是一种“反比”关系;即训练量越大的情况下, 训练强度则越低, 训练强度越大的情况下, 训练量则相应降低。以“马拉松”为例, 运动员单位时间内的速度越慢, 其可能运动的距离就会越长, 相应所用时间也就会越长;相反, 如果运动员单位时间内的速度越快, 其可以持续运动的距离则会缩短, 相应所用的时间也会变短;这一关系被众多实验和实践所证明。一项田径运动中运动员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上的表现, 是由运动员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状态共同决定的;反之, 也会作用于运动员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状态, 产生有利的或者不利的影响。过高强度的田径运动训练会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心理等在短时间内产生剧烈冲击影响, 运动员的肌肉、神经等过度的紧张, 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因此,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 应该切实依据运动员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和训练目的。

2 传统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1 田径运动训练教学的性质定位不清

首先, 传统观念认为田径训练是专门针对专业运动员的, 学生没有必要进行专业的田径训练, 应该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体育文化课程学习上, 学生甚至故意逃避田径训练;这与高校体育教学中不重视田径训练、忽视田径运动的科学训练做法有很大关系;其次, 在比较认可田径训练的高校和专业田径运动训练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即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只要运动员、学生肯吃苦, 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上述认识无疑是错误的;再次, 就是对运动员、学生自身的田径运动训练自觉性影响认识不足, 要真正提高田径运动训练效果, 离不开运动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身调控能力的发挥, 良好的田径运动训练教学效果决不是靠教练、教师“压”出来的, 定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2 . 2 对训练“强度与量”缺乏科学认识

对田径运动训练强度、训练缺乏科学认识, 不仅表现在高校也表现在社会上。首先, 社会普遍缺乏对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认识, 比如在某次大型体育赛事上社会各界媒体会更多的关注田径运动奖牌、成绩而很少关注田径运动日常训练;其次, 高校层面、专业田径队层面对于运动员日常训练“强度与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合理认识, 更不用说与之相配套的科学训练方法、制度, 我国田径运动训练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实际训练过程中, 教练或者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经验对运动员开展田径训练, 缺乏可用标准和可鉴制度。对田径运动及其训练强度、训练缺少必要关注直接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田径运动训练越是得不到关注, 田径运动发展就越滞后, 田径运动发展越滞后, 训练方法也就越不科学。

2 . 3 训练中教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教练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效果。而教练在我国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长期处于“陪练”地位, 不能说学生或者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素质提高与教练没有关系, 但是教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确实不够大。如果从教练角度就不能为学生或者运动员制定一个科学、合理训练计划、训练方法, 怎么能期待会有一个好的训练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的日常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 应该摆脱传统观念束缚, 重视教练在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的作用, 而不是等到学生开始专业的田径运动生涯时才开始进行“专业”、“集中”训练, 到那时不仅不会有好的训练效果, 还可能因为过高的训练强度和过大训练量而对运动员造成不可恢复的生理、心理损伤。

3 “强度与量”及其关系角度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实施

3 . 1 完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训练强度、训练量及二者之间关系把握, 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训练制度、方法、体系的支持, 科学、合理的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体系对保障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体系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发现学生、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变化和需要, 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处理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二者之间的关系, 找到每个学生、运动员的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最佳结合点”, 旨在保证田径运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完善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体系不是一日之内可以完成的, 其需要长期的经验总结、大胆尝试和积极改进才能最后形成。

3 . 2 科学合理安排田径运动训练质与量

这里所谓训练的“质”, 即是指田径运动训练强度, 而“量”则是指田径运动训练的数量。传统田径运动训练中多会选择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某一个地点进行集中训练来实现运动员素质的提升, 如安排在冬季;而在日常的田径运动训练中主要是针对“量”进行累积而非“质”的提升, 并且会选择在大型比赛前夕的某段时间进行高强度、大运动量的突击训练, 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素质水平。事实证明, 上述传统训练模式是不合理的, 其直接导致的是田径运动员肌肉的过度疲劳或者过度放松, 不利于运动员专业素质的长期提升发展。因此, 科学、合理安排田径运动员的日常田径训练“质”与“量”是必要的, 并且在日常田径运动训练中应该如此。

3 . 3 训练中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坚持强化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正确处理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田径运动训练效果。其中, 田径运动专项训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潜能, 而强化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运动员保持自己身体较高的运动机能。开展专项训练时要注意把握“训练量”, 即训练量过大则体现为过于专, 训练量不足则体现为过于泛, 过于专不利于学生、运动员身体全方位机能开发, 而且可能导致肌肉反应太集中, 出现发展不平;过于泛则会导致学生、运动员的肌肉反应太散。开展强化训练则要注意把握“训练强度”, 由于是“强化”, 很容易出现强度过大问题, 训练中应当本着“循序渐进”原则。

3 . 4 重视与科学调控田径运动训练恢复

当前, 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的弊端之一就是过于忽视训练后的恢复;可以说, 忽视恢复的训练是目光短浅的, 也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由于没有把握好“训练量”而过度追求挖掘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对学生、运动员的身心造成损伤或者不利影响, 有必要在训练后进行专门的训练恢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发生身心损伤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训练后的恢复也是必要的。只有及时、正确处理好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恢复问题, 才能保持运动员持久的竞技能力。训练强度过高则会使学生、运动员身体处于一种超负荷运作状态, 同样需要训练恢复。恢复方式可以视学生、运动员身心损伤情况, 采用自然恢复或者人为恢复, 相较自然恢复方式花费时间较长而言人为恢复方式效率更高。

摘要:田径运动训练强度、训练量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科学与否, 直接影响到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的效果。该文在简要概述田径运动训练量、训练强度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传统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强度与量”及其关系角度探析了高校田径运动训练的实施;以期对提升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教学,训练强度,训练量,关系

参考文献

[1]罗光利.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析[J].青少年体育, 2015 (9) :111-112.

[2]罗毅超.田径训练观念创新——关于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1-5.

[3]谭广.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 :26.

[4]李申.关于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讨论[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0) :47, 49.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8

一、在短跑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一)发展步频

方法:把乒乓球拍套间隔30~40厘米(可因人而异调整距离)均匀地放在跑道一侧,学生以球拍套为参照在拍套的侧面进行小步跑或半高抬腿跑。

要求:上体稍前倾,手臂快速前后摆动,脚跟抬起用前脚掌着地,尽量按照球拍套的距离快速跑进20~30米后接大步跑或放松跑(如图)。

(二)发展步幅

方法:把乒乓球拍套间隔2.5~3米(可因人而异调整距离)均匀地放在跑道一侧,学生以球拍套为参照在球拍套的侧面大步跑进。

要求:上体正直或稍前倾,重心提高,两臂以肩为轴前后摆动,两腿蹬地有力,后摆充分折叠并尽量前伸。用前脚掌着地,尽量按照球拍套的距离跑进,距离80~100米为宜。注意节奏,重点体会以髋关节为轴的后摆折叠前伸动作。此练习也适用于行进间跑(如图)。

(三)改进起跑及疾跑

方法:用乒乓球拍套在起跑线前摆放好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落点(摆放距离要因人而异且距离越来越大),以此来改进学生起跑后步子迈得太大,上体抬起过早的错误,并能控制学生的加速节奏(如图)。

二、在跳跃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

(一)改进跨步跳

方法:把乒乓球拍套相距一定的距离(距离因人而异)摆成一条直线,要求学生按照摆放的标记进行跨越,落点尽量和摆放的标点一致,此练习可引导学生顶膝送髋延长腾空时间,增大跨步幅度(如图)。

(二)改进单脚跳

方法:乒乓球拍套摆法同上,要求学生起跳腿蹬地有力,折叠前送从拍套上面越过,改进学生起跳腿折叠不充分,前伸不够的毛病,可连续进行(如图)。

(三)改进立定三级跳远节奏

方法:根据学生能力,用拍套摆出三跳的落点,学生尽量按照落点跳跃以此来改进三跳的节奏

在完整的三级跳远、跳高、急行跳远等练习或比赛中可以用拍套来做步点的标记(如图)。

三、在投掷教学中的运用

(一)摆放投掷区

方法:利用拍套轻巧容易移动的特点,在任何可以利用的场地都可以用拍套摆放成铅球、实心球的投掷区域,并用拍套在投掷区外摆成数字来表明投掷的距离。使学生练习时随时知道自己的成绩,这样既经济方便又不给场地留下线痕(如图)。

(二)改进原地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

方法:任选一片空旷的场地,用一根长绳穿上若干个乒乓球拍套,(相距30厘米)并把绳的两端分别固定(高度因人而异),学生面对球拍套(距离因人而异)进行原地投掷实心球练习,使投出的实心球从拍套上越过。从而达到改进出手角度的目的(如图)。

四、发展身体素质的诱导练习

(一)原地前踢腿,外摆腿,内摆腿的柔韧素质的诱导练习

方法:两人结合一人手拿拍套(高度因人而异),学生原地前踢腿时尽量踢到拍套上,外摆腿、内摆腿尽量绕过拍套,以此诱导学生提高踢腿的幅度(如图)。

(二)发展髂腰肌力量的诱导练习

方法:两人结合一人手拿拍套(高度一般不高于练习者的腰部),学生两手叉腰或放身后,一条腿支撑,另一条腿伸直连续快速地从拍套上方来回摆过(即画半圆),连续多次后两腿交换(如图)。

(三)发展腰腹肌力量的诱导练习

方法:学生仰卧在垫子上,两脚夹住一个乒乓球拍套,两手拿住一个乒乓球拍套进行两头起练习,此练习比徒手练习效果更佳(如图)。

(四)发展上肢力量的诱导练习

1. 掷远比赛

方法:学生手拿拍套原地或行进间,从后向前用力掷出(同掷标枪技术动作)。看谁掷得最远,可单手连续进行多次。

2. 抛高比赛

方法:学生直立或半蹲姿势,每人手拿一个拍套由下向上用力抛出,看谁抛得最高,可单手连续进行多次。

五、准备活动时的运用

(一)制作图形

在准备活动时,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利用拍套摆成各种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蛇形等来组织学生进行图形跑或游戏。

(二)各种灵敏、协调、柔韧练习的设计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9

1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

在田径运动中,东方人一直以来都处在劣势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东方人的体质决定的。在一些国际性的比赛中,我国在田径运动项目中尽管获得过一些奖牌,但是均是在一些竞走、长跑等项目中,这还是因为运动员自身的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的。通常情况下,在一些短跑竞赛中,根本无法依靠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胜利, 而在110m跨栏的竞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了胜利,这让我们对田径运动的训练观念产生了思考,同时也了解到了传统训练观念的不足。

1.1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比较模糊

在田径运动中,我国主要对两个方面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其一,对田径运动认识问题比较模糊。随着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训练观念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大部分教练对新形势的训练观念并不了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新的训练观念,在训练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训练方式,无法促使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其二, 对田径运动结构认识问题比较模糊。在我国大部分教练在设计训练结构的时候,普遍存在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经常无法准确掌握训练内容,在采用训练方式的时候, 也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无法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除此之外,在明确运动员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影响了训练效果。

1 . 2对田径运动训练的性质定位比较模糊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运动训练,只要教练和运动员共同努力, 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针对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而言,要想获取一个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加强团队的合作。所以,在田径运动中,一定要加强管理部门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强化训练管理、伤病预防、科技支持、严禁使用违禁药品、保障运动员的各项基础条件、强化运动员思想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对其性质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1 . 3忽视了田径训练中教练的地位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决定了运动员的实力水平。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一定要能吃苦,尤其是对于一些长跑和竞走项目,基本上每天都是4点起床,训练的时间也比较长,训练量也非常大。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悉尼奥运会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有40人参加,其中10人拿到了奖牌,而我国湖南省只拿到了7块奖牌,在国内已经排名第一了,但是和美国的一所学校比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体育联合会中规定,主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一周不可以多于20h,如果出现了违规行为,家长与运动员可以对其进行投诉,甚至可以开除教练。这样的训练方法是怎样将运动员培养成奥运冠军的。根据国内的训练方法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主, 大部分奥运会的运动员均是由大学生构成,而我国一些运动员,在名义上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基本上都不会在大学校园里读书,长时间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练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练应该具备的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2对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分析

在传统田径训练中,一般都是遵循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原则,随着此训练方式的不断应用,在田径竞赛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训练方式是不对的,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反效果。经常进行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训练,非常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肌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运动员的神经系统, 进而降低了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尤其是对于部分需要很强爆发力的田径运动项目而言,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运动员在进行低强度训练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进而产生意识模糊与神志不清的问题,无法充分挖掘出运动员的潜力。

现阶段在田径训练中,专项训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可以将平时训练的成果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一直采取传统低强度的训练方式, 在竞赛中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因为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态一直处在高速的运转下,所以,如果平时的训练强度不足,在竞赛中也就无法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也就无法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素质与专项技能。除此之外,如果让运动员一直处在低强度的训练中,相应的身体状况也会一直处在低强度的状态下,在面对竞赛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一定的伤痛。所以,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促使运动员可以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3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

3 . 1田径训练中量与质的重新定位

根据田径运动的传统训练节奏安排,一般都会在冬季进行大量的训练,相应的强度不会太高,到竞赛之前的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加大训练强度,使其训练结果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的训练方式,在正式竞赛中根本无法真正体现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竞赛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内,开展一些高强度的训练,因为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在竞赛中也就得不到好的成绩。赛前短时间的强度训练,根本无法使运动员适应运动的这种高强度,只有多次反复的刺激之后,才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强度,只有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稳定这样的强度训练,才可以在竞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3 . 2强化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

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充分激发身体的潜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首先,加强对专项训练内容的固定,范围不要太窄,但是也不要样样齐全。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无法实现集中刺激,就会导致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反应相对分散并且混乱。除此之外,采取太多的训练方法,使得教练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现阶段大多数田径运动项目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其最小周期一般为一周,由此可以看出,一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如果勉强实施必然影响训练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合理运用,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水平。其次,在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实战的结合。在设计专项身体素质动作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其和专项动作相符合,这样才可以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其是一种动作训练,也是一种素质训练,并且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动作进行重复,同时巩固分解之后的一些专项动作技术,因此,一定要保证动作设计的合理性,实现训练效果。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3 . 3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大小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保证训练强度结构的稳定,保持赛前、赛后与平时训练强度一致,不要出现太大的浮动,相应的训练量也不要进行大的改动,基本保持一定水平。除此之外,训练强度一定要符合运动员专项训练要求与神经系统状况,明确强度大小, 展开合理的训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田径运动中,利用传统训练观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和世界高水平国家相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此类差距主要表现在训练观念上。因此,要想实现田径运动水平的有效提高,就一定要加强对训练观念的转变,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增强训练效率,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田径训练的观念也出现一定的创新。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导致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予以改进,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水平。本文主要对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进行分析,并且阐述有关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方面的内容,提出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促进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

浅谈小学田径训练队的建设与训练 篇10

一、取得学校领导、全校师生和家长的支持, 协调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俗话说:牡丹虽好, 还得绿叶扶持。要想搞好田径队训练单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不足的, 还必须取得全校师生和家长的支持。田径队的训练, 必然会影响学校早读、晚修课。大部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 他们好动, 调皮, 不能踏实地参与文化课学习, 因此班主任老师会担心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队训练后耽误学习成绩, 影响班级总体学习水平。因此对于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 需要体育教练员及时和班主任配合对其进行教育;经常和队员进行交谈,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协调好训练和学习关系, 尽量把训练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利用体育课宣传体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 广播宣传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利用校内板报和校园网表扬在区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队员。通过舆论的导向作用, 使学生树立了为校争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同时, 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经过这样细致的工作, 我们的训练才能够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班主任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才能够保证训练的质量。

二、做好选材工作

组建学校田径训练队首先应做好选材工作。韩愈云:“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运动员的选材是运动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挑选到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的苗子, 体育教练员才有可能成功地对其进行在一定目标下的专业训练, 进而完成后续的一系列训练、竞赛任务, 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因此, 运动员选材被视为运动训练的起始点。所以在组建田径队之前, 体育教练员应在充分研究和认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特征的基础上, 把具有田径运动天赋的少年儿童选拔出来, 进行科学的训练, 才有可能获得较佳的运动竞技能力。但在学校体育训练中, 也不能只单单片面注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其实在田径运动上有潜力的学生很多, 经过科学的训练他们都有可能成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 训练时肯投入, 爱钻研, 在经过系统的训练后, 很快就会取得质的飞跃。而反过来, 一些很有天赋的队员, 训练态度不认真, 不肯认真投入训练的队员, 也往往难以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三、制定科学、周密、符合实际情况的训练计划, 加强体育教练员专业学习

体育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类训练计划。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及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训练计划、学期、月、季、周等训练计划, 还要根据学校条件、学生文化、身体特长合理安排训练手段、方式、运动量、密度等内容, 科学、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 保证训练时间按计划进行,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 为参加各种比赛做好准备。另外体育教师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 多“充电”学习, 不断钻研。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要做一名研究型体育教练员, 在训练中处处留心, 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 紧跟时代步伐, 善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研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教师的训练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队员的运动成绩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四、增强田径训练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广泛性

田径项目不像球类等其他运动项目那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田径训练是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 只有经过不断的重复训练, 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田径训练枯燥乏味, 常常一个动作反复练习, 而且内容单一, 重复较多。这样的机械性训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甚至产生退缩放弃的想法。如何留住学生, 让他们继续参与田径队的训练?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增强田径训练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广泛性, 将枯燥的训练变成快乐的游戏去吸引学生, 并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展示、鼓励等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给他们一定的成就感。另外, 虽然是学校田径队的训练, 也可以随时增加一些球类等练习、活动。这种练习会对田径练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利于队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例如, 队员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篮球锻炼后, 往往学生的奔跑、弹跳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

五、队员自觉刻苦训练的精神

田径运动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 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可以练成的。因此需要队员们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能自觉参与运动队训练, 能按要求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每一项动作。这种认真对待的态度、刻苦拼搏的品质和自觉精神, 是取得训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使每一位队员都明白田径训练的目标和任务, 知道取得成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拼搏努力,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才会取得进步, 无论训练得多苦、多累, 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只有拥有这种精神, 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 才能保证训练的效果, 才会取得应有的成绩和进步。

田径教学与训练 篇11

关键词:训练强度;训练量;适度性

一、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种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断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二、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田径运动水平。

三、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这就要求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起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軍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另外,还需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田径运动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把握好训练强度,保证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同时确保二者比例科学合理,并不断完善田径训练制度,探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制定出更为合理的符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训练模型,提高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郝桂花.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工作[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137.

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篇12

现代的田径训练采用科学的方法,以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训练效果。下面将对现阶段田径训练的主要特征进行介绍。

1.1 根据各类田径训练的要求设计训练内容,注重关键技术的训练与培养

田径训练的具体内容要根据运动员具体参与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田径运动的各个项目主要包含走、跑、跳、投几项重点。各个田径项目的训练侧重点也要随之进行设计。对于径赛要注重对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尤其对于短跑项目来说,爆发力对于比赛结果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着重锻炼腿部力量,可对此设计相应的训练计划来指导运动员专项素质的提高,达到训练效果。对于径赛,如铁饼,铅球、标枪、跳远等项目,则训练重点在于分项技术动作练习,如进行各种跳跃练习,各种腰、背、腹肌练习和杠铃练习等等。设计这些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条件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灵敏、协调性、柔韧性,之后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

1.2 在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专项训练,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为了提高训练效果,达到运动成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训练是必要的过程,运动员要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逐步增大训练强度,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效果,无休止的增加训练强度,这样不但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所以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制定训练计划,逐步的、合理的增大训练强度,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训练的实质是运动负荷决定的,在早期进行训练时,强度不宜过大,应以运动员的负荷作为指导,逐步的加大运动量,不能单单依靠增加训练时间来衡量训练强度,应当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增强训练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对于田径训练中对各项训练内容技术的掌握,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局部到整体。这样设计,能够是运动员更好的掌握训练技术,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增加对训练项目的认识,尤其对于径赛运动员来说,对技术动作的拆分学习方式,是一种细化的学习方法,当对分解的技术动作完成学习后,再对各技术动作连贯处理,完成整个训练项目的学习。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这样能够更好展现训练成果,完成训练内容。

1.3 增加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临场发挥

对于体育运动来说,临场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比赛结果,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除了要对专业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对于比赛现场的把控,内心紧张情绪的调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的训练核心就是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缺乏自信心会不战自溃。优秀的运动员不仅在日常的训练中表现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赛现场,面对强大的压力,激烈的比赛环境,也要稳定的发挥日常水平,所以在平日的训练中,心理训练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教练在平日训练中加大对相关方面的培养。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训练,保证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心理稳定性,能够应付比赛时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保证信息应激能力。对于比赛时出现的紧张情绪,运动员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紧张对于比赛时有益的,因为这可以使运动员集中精力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但过度的紧张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会导致比赛中出现失误现象,影响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克服比赛时的内部刺激与外部干扰,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对紧张情绪进行调节处理,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定式。

1.4 重视身体恢复的作用

现代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身体负荷和心理压力不断增大,这无疑会加大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程度。疲劳是训练后的正常反应,训练过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身体恢复,这一过程需要得到重视,即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加快运动员身体恢复的速度。这不仅能够保证运动员今后的日常训练,也能够有助于运动员适应今后的高强度训练,在不断的训练中一高运动成绩。如果在运动训练后缺乏适当的训练恢复,会造成运动员疲劳过度和训练过度,不但会对训练结果造成影响,同时也危害运动员的身体,甚至引起运动员的伤病。为此疲劳和恢复始终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是决定训练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疲劳给机体的重新适应创造了条件,而恢复为重新适应的实现和新的疲劳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通常所说的“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就是这个道理。

现阶段,对于不同的训练项目已经设置的完备的训练恢复方法,促进运动员的机体恢复,保证运动员日后的训练和比赛,从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合理及时的组间和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以及饮食是影响运动员身体应激后的恢复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想保持持久良好的竞技状态,就要重视训练恢复。目前进行身体恢复的方法主要借助有三种:第一种是训练恢复法,第二种是心理恢复法,第三种是医学-生物恢复法。

2 现在田径训练中的问题讨论

现阶段田径训练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下面将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2.1 训练过程中缺乏科学方法,造成训练效果不佳

如今,田径训练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导致训练效果出现问题。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普遍。年轻运动员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力量还没发展好,就开始进行训练,就直接进入专业队,这对运动员发展很不利。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会造成运动员伤病过多,过早开始专业训练是主要原因。很多队员很年轻,肌肉还没长好就练技术,对身体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传统田径训练提倡“从娃娃抓起”,但很多基层队伍并未正确理解这句“口号”的意义。从娃娃抓起,应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打好体能、力量方面的基底,同时致力于项目普及。并非将刚刚开始练体育的运动员“绑”上功利簿,逼着他们练习超出年龄和身体承受能力的专业技术。拔苗助长为伤病埋下祸根,盲目追求长时间、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也进一步增加了运动员的受伤机率和伤病程度

同时,当训练过程中,某一技术不达标时,就大量的反复练习,这也是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单一部位的重复动作,极易造成局部过度疲劳,并最终引发伤病,这是一种积劳成疾的必然过程。“像刘翔这样的跨栏选手,每天必须重复无数次蹬腿动作,跟腱所受到的压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倍”。在很多运动队中,“狠练”往往成为认真刻苦的示范标准,实际训练效果却并不理想。如果采用科学的方法每天练一两个小时,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运动成绩难以提高,问题出在并不是练的太少而是练的过多。如果能找准运动规律,对症下药,提高效率,训练大可不必盲目耗时间。

2.2 各层次训练脱节,后备人才训练问题突出

目前,很多田径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难寻,这导致练田径的孩子越来越少。选材面狭窄,很多项目失去发展动力。传统的体工大队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学习知识对于以后的就业,发展更有帮助。体育训练会耽误文化课的正常教学。如果有学校在体教结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在学校的考核方面给予加分,这样可以提高学校发展体育教育的动力。

中国在田径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体质问题。我国早期的体育培训中,长期管办不分离、体育市场化不够充分,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等问题是导致我国训练脱节,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根源。近年来,虽然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根本上仍然是以各地体育局管控,投资方注资的机械式培养方式进行,完全没有考虑人才的分类培养和长期培养。跨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刘翔之后,中国田径在110米栏的比赛中,再难冲顶。

2.3 训练综合化水平不高,比赛过程中问题频发

训练水平是训练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综合化水平是指包括训练设施、训练方法、训练计划、训练恢复等一系列涵盖于训练周期中的科目的综合。训练综合化水平直接决定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表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训练中水平不高直接导致了,在田径赛场上成绩相对较低,并且经常出现事故。特别是由于不科学训练导致运动员的伤病情况不断增加,运动寿命急剧缩短,这对我国的田径事业是巨大的损失。田径项目的表现尤其明显。田径项目以爆发力和耐力的考察为根本。而爆发力对肌肉强度的要求极高,没有综合化的训练水平很难保证在比赛中不出问题。耐力则强调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机械重复某个动作。这对于运动员机体的磨损程度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完备的恢复性训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减少也就在情理之中。

3 田径训练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制定科学化训练方法,逐步提高田径运动员整体素质

人类在历史的进化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在不断提高,而科学的训练手段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后,使得人类在突破身体极限的过程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训练的强度和量的控制上做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运动医疗等方面的监控使得训练变得非常有针对性,可以挖掘出身体最大的潜能,并保持一个最佳的竞技状态,这些都是创造好成绩的原因。例如,黑人运动员的脂肪含量低、骨骼结构有利于跑、跳这样的项目,所以容易取得好的成绩。不过,极限都是相对的,随着人类的进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这种极限还将随时被打破,这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体现。

中国田径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坚持走在科学的轨道上。这些年来田径的每一点进步其实都融入了大量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也融入了教练员在科学训练的轨道上努力探索的心血。尽管中国田径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能简单地因为缺了一枚金牌而抹杀了科技人员的功劳。”在全社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田径项目科技表彰大会的召开,不仅吹响了田径进一步重视科技、进一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训练水平的号角。

3.2 提高教练员能力,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为提高运动队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可设置相应的教练员培训班。组织国家优秀体育工作者对教练员进行培训,主要涉及运动员的选材与育才、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教练员职业性质与素养、田径体育与兴奋剂检查等多方面的内容。

3.3 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善训练体系

各省根据自己的特色制定了一些措施来推进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可举办少年儿童田径竞走中长跑拓展赛,接力赛、短距离越野跑等等,适合初级田径在校学生参与。同时,与省级教育部门合作,设置全国性的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在各网点完成达标后,由省级体育部门在教练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切实帮助各地区培养出真正的青少年田径苗子。

精英教育也必不可少。可举办校园田径青训营,定期到学校里去对田径队进行指导,类似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吸引孩子们来参加。将各个校队里的好苗子们集合起来由专业教练培养,既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望改变各类田径比赛里成绩差强人意的现状,可谓一举两得。

4 结语

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的运动。田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最能体现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座右铭。本研究对现代化田径训练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及研究,之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田径训练中依然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田径训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完备的理论指导才能使我国的田径事业焕发光彩。

摘要:田径运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人类运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类运动会中的必要比赛项目,在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重视和逐步的发展,也是衡量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近年来,关于田径训练的研究得到了体育工作人员的重视。本研究主要对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讨论,为提高我国田径运动水平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现代田径,训练特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热点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69-106.

[2]徐佶.少儿田径运动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J].宁夏体育科技,1995(3):16-18.

[3]赖勇泉,徐佶.关于田径运动身体训练几个方法论原则的构建与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16(2):47-52.

[4]龙斌.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2(3).

[5]运动训练学分会.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M].北京:中国体育科学会,2007.

[6]廖爱萍.论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几个主要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75-78.

[7]冯树勇.论世界田径运动形势与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7(3):11-13.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人际网下一篇:高等卫生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