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田径教学

2024-10-03

小学田径教学(精选12篇)

小学田径教学 篇1

田径是任何运动的基础,是运动之母,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有效的手段。田径运动有着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满足现代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但是,田径内容过于狭隘、枯燥和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现象仍然存在;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念与旧的田径成绩考核方式等也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田径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无锡地区几所小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在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革小学田径教学的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小学田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今后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小学田径教学健康有序地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无锡八所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进而作出分析,提出今后改革小学田径教学的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体育教学与田径方面的国内外期刊、文献等四十余篇,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

1.2.2 问卷调查法。

编制“对无锡八所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的调查问卷”。发放教师问卷60份,其中男教师46名,女教师14名,回收有效54份,回收率为90%;发放学生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5%。

1.2.3 访谈法。

我在实习期间接触了大量的小学体育教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了他们教授田径课的情况,为研究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整理,并用图表形式反映调查结果,以增强论据的直观性。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小学体育师资的组成结构

从表1可见,目前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教师占的比例为1/4。就小学生而言,正处在青春期,尤其是小学女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生理卫生知识相对缺乏,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传授知识,但这常常是男教师不容易把握的。而女教师特有的细心和本身的体会对女小学生具有引导和帮助作用。我认为,应加强小学体育女教师的比例,实现小学体育教师构成的性别平衡。[1]

表2的结果表明,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和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的程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是评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基础。[2]

2.2 小学田径教学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

田径教学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到小学田径教学的质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田径课的开设情况、新大纲的实施率、教学进度和教案实施率、田径课内容设置。

2.2.1 小学田径课的开课情况。

表3结果表明,小学田径教学基本上能按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开课,开课率为95.25%。但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在田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短跑、中长跑和跳远。

另外,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小学生课余进行田径锻炼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学习紧、没有锻炼时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由学生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学生课余进行田径锻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努力,克服苦难,进行必要的田径锻炼。

2.2.2 实施田径教学进度、教案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的体育教师都有田径教学进度和教案,但完全能实施的只有57.7%,部分实施的占42.25%。影响田径教学进度和教案不能完全实施的原因,可能与目前小学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场地器材不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2.2.3 小学田径教学的内容设置。

由表3可以发现,现行的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某个田径项目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掌握某项目最低要求的完整技术为目标,达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目的。但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的时数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目完整技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同时教师也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掌握技术的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必然要围绕着某项目技术目标来进行专门化、单一化的练习。因此,高强度的负荷就在所难免,这也就造成田径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和狭隘。以田径某项目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小学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必须改变以项目为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的传统与习惯。

2.3 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

调查表明,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占的比例最大,但喜欢上田径课和对田径课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仍占有相当的比重,这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造成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主观原因,主要是对田径运动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田径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没有培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特长;二是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和单调,田径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技术难度大,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场地器材不足等。为此,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田径教学的改革,努力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心底喜欢田径课。

2.4 对田径教学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田径成绩评价是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且标准一致。这种评价方法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现实存在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田径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的幅度,偏离了体育教育和评价的目的。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新体育课标的实施,要求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因此应帮助学生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使他们在每一次的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田径课的成绩是针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来评价,那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本明确要求:成绩考核,应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同一阶段的小学生因遗传、生活条件及早期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体力差别要远远高于智力差别。如学生甲和乙,学生甲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学生乙100米的运动成绩,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学生经过甲努力,其进步的幅度要远远大于乙的幅度,先行的考核标准评定是学生乙的成绩优于学生甲,忽视了甲、乙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体现出相对的公平与公正,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田径课的热情程度。[3]

2.5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5.1 田径教学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表现。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完全发挥。学生在田径课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的,将学习与自身需要相结合,有较强的自觉性,学习主动积极;其次,在田径课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明确了学习目的,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整个田径课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会为教师出谋划策,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并在遇到困难后不轻言放弃;最后,田径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与发挥的过程,主动性强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在失败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2.5.2 田径教学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条件。

在田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主体地位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点拨者,这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其次,由于长期“灌输式”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不是很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再次,田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后,据心理学揭示,愉快的情感是人认识事物和实践的动力机制。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恰当的教学情境,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尚合理, 但性别结构不尽合理, 女教师占的比例为1/4。结果还表明小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而且他们的学历结构也基本上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的标准。

3.1.2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的比例较大, 但喜欢上田径课和对田径课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仍占有相当的比重。

3.1.3田径教学的评价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一直停留在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这一层面上, 田径成绩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而且标准一致。同时大部分学生希望田径成绩是针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来评价的, 那样上课的积极性才得以提高。

3.1.4大多体育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学生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老师要围着学生转, 上课学生是主角。同时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忽略了。

3.2 建议

3.2.1建议采取相应政策, 支持女教师从事田径教育工作, 缩小男女教师数量的差距, 实现小学体育教师构成的性别平衡, 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应提高。最后, 小学田径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

3.2.2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田径教学的改革, 努力钻研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使学生从心底喜欢田径课。

3.2.3改革小学田径成绩的考核方法, 在田径教学成绩评价中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人, 体现和重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 成绩评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 体现区别对待,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3.2.4在小学田径教学中, 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者。新课标提出的学生主体, 并没有否认教师调控课堂的作用, 实际上要求教师全面引导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控学习内容、课堂气氛,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更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家宏, 王维群.江苏省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6) :74.

[2]李志清, 谢翔.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5) :68.

[3]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 2001, (2) :59.

[4]曲正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初探[J].体育教学, 2005, (2) :73.

[5]王成杰.正确认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体育教学, 2005, (3) :42.

小学田径教学 篇2

【摘要】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对于教学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之前,需要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的考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同学们在舒适、健康环保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中小学;体育教学;影响

为了使使我国国民素质得到提高,我国政府对教育领域提出了革新教育理念以及改善教育模式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育部门首先需要对教育的环境进行改进,尤其是体育教学的环境,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环境的布置。本研究结合基础教育改革这一主旋律,从体育教学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研究,就如何提高我国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小学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供教育同仁参考。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

体育教学环境是大环境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它需要具备开展体育教育的很多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它是整个教学环境中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种类。一个优质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为同学们提供物质以及心理等双方面的满足。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分析

体育教学环境概括的方面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把它分为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教学外部环境主要有室外的训练运动场地以及训练设备。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主要指校园的体育项目、课堂上的氛围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沟通与交流。

1.体育教学的人为的外部环境

(1)体育教学的场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体育场地主要有跑道、排球场以及篮球场等,这些场地的周边环境主要有树木、草地以及空气等。体育场地应当遵循学校的整体设计来进行布置,学校方面应当根据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来对场地进行布置,确保同学们能够在场地上安全、卫生的进行一系列体育活动,场地的布置要点主要有:位置、采光、温度、声音、方向以及建造场地所用的材料等。通常情况下,跑道的布置方向都应当与子午线保持一致,还要确保体育场地的整体颜色以及周围的颜色能够符合同学们的年龄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阶段来看,可以刷涂为黄色、粉红或者珊瑚色,颜色的深度不要过深也不要太浅。此外,在场地建设之前,还需要对刷图颜料的环保性进行详细检测,确保其不会释放有害物质,以保障同学们的身心健康。(2)体育教学设备主要有。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常规性设备,一种是体育器材设备。常规性设备包括桌椅、实验设备以及体育书籍等;体育器材设备主要包括篮球、足球、单杠、双杠、标枪、体操垫等一系列体育用品。这些教学设备是确保体育课程质量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够使同学们提高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校对他们的体质教育效果得到提高。

2.体育教学环境的内部因素

(1)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一个学校的体育传统以及教育风气会对同学们的一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使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国民体质得到提升,应当从小学体育教育做起,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2)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拉近教师与同学间的距离,大幅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具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心。(3)人际关系。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人际关系,一种是学生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一种是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才能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反之则会使课堂气氛变的非常压抑。

三、如何改变体育教学的外部,促进体育教学的合理进行

1.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同学们的活动训练能力以及身体方面的素质,基础活动训练主要包括:走步、跑步、跳远、支撑、平衡以及负重等,这些都是锻炼人体素质的基础活动,在提高人体机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体育器材设施的规格要符和学生身心特点

各项研究表明,很多小学学校在对同学们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大多数都是采用成人适用的体育设施以及体育器材,这些器材普遍较大较重,导致小学生们不能正常的进行体育训练。因此,应当重视对小学基础体育设施的设计,设计出适合该年龄段使用的器材。

3.因地制宜,建设、美化体育设施,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现如今,很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小以及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这些情况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根据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来进行科学设计,布置各种体育设施以及训练器材,利用本校的地形、地貌等,改造成学校体育理想的场地和设施。

4.场地设施的布局要合理

首先,器械安放的周围尽量避开其它物体,尽可能的安装在教师能够看到的地方,便于体育训练的`管理与控制。其次,在对体育场地以及设施进行布置之前,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其与体育课程的联系,以便于日后体育课堂的管理。再次,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施的布置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美观性,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爱程度。最后,在场地使用之前,应当将各个不同的训练区域划分开来,使他们能够看清训练过程中的限制范围。通常情况下划分区域的方式都是采用白色颜料划分,在刷涂这些颜料的时候,要确保划分线的清晰、整齐。

5.加强运动场地建筑的环境绿化

运动场地周边的绿化情况不仅影响着同学们的心情,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体情况。因为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同学们的呼吸变的急促,吸入体内的空气也就随之增多,这时候的空气质量如果不好的话,将会导致同学们容易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体育场地周边绿化环境的建设,确保体育场地内拥有新鲜、洁净的空气。

四、如何让体育教学内部环境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教学

1.争取校领导的支持

通过相关调查发现,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以及校内的体育传统和风气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校领导应当重视校内的体育教育,支持体育教师的各方面工作。

2.加强舆论宣传,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培养学生体育自主性

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体育教学制度,不断提高同学们对体育课程的热爱程度,将运动与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加强对体育的正面宣传与引导,营造一种舆论、氛围,以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家里的父母以及社会各界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同学们对体育课程的热爱程度。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也受到了来自社会以及学生家庭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充分的结合,才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同学们的身体素质。

五、结论

体育教学环境因素在外部和内部环境上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产生影响,改变体育教学的内外部环境,能够有效的加快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速度,使小学学生们得到更加高质的体育教育,进而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亮.试论小学体育环境对田径教学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2,(08):28-29.

[2]朱玲玲.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J].青少年体育,2016,(11):53-54.

浅析小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田径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97-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课程改革,建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学科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把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新世纪需求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田径一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二期课改中,田径也是《体育与健身》的重要内容[1]。田径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素质、增进学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小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田径教学内容都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某个田径项目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通过掌握该项目完整技术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局限性和项目教学课时数有限,学生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某项目完整技术。这些使得田径内容枯燥乏味和狭隘,不能适应当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求,不能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需要,忽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

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教学,使田径教学变得单调、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而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讲授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方法,忽视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而忽视小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是大部分小学生对田径课兴趣不浓,喜欢上田径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所以,要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改革田径教学的手段和教学评价形式,丰富田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田径运动在小学体育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田径运动在增强小学生全面发展中作用。

2、加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 强化教师的培训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应立足于体育教师自身需求和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为体育教师系统地提供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的选修科目和多样化、切合实际、具有反思性的培训模式。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缓解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压力,体育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自身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

2.2 继续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近几年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培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认识,能够自觉的学习并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程度;对现代教育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从事体育教学必需的基本技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开发和运用体育资源的能力[3]。在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趣,所以教师不但要会做示范动作,而且要能够理解每一个田径动作的锻炼价值与含义,创新练习方法,合理组织和安排练习。因此,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及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使培训工作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2.3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适当改革田径教学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运动的影响日趋加深,有些田径项目技术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显然与新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所要求的“易操作性”有着明显的冲突,复杂的技术,小学生难以掌握。所以,适当降低这些田径运动项目技术难度,使其符合一般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再现其原始状态,势在必行[4]。因此在体育教师要充分清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姿势端正,同时注意锻炼部位全面(左右、上下对称)运动负荷要适当,以保证小学生的机体平衡、匀称、正常的发展。单调或较长时间的紧张练习对他们的骨骼是有害的,容易出现骨骼变形或关节受伤的情况;在发展大肌肉的时候可以采用一定形式的跑、跳、掷练习促进小肌肉和伸肌的发展,并注意左右侧肢体的均衡发展,以避免身体发生畸形,锻炼肌肉时负荷不宜过大,以防止过度疲劳;不应该让小学生进行过分剧烈和过分紧张的跑、跳、掷活动,以免造成心脏过度疲劳;让学生参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跑、跳、掷活动,并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少让他们参加需要憋气的静力性练习,以免因心脏长时间负担过重而得不到回复。

2.4突出以动为主,增强健身时效

根据田径动作技能形成和身体锻炼的基本规律,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田径教学,要给与学生创造更多的身体练习情景、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中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锻炼中积极地实践,自主锻炼,合作交流;倡导学生的身体锻炼和头脑的结合、身心的协调、适度有方和生动活泼的田径教学,注意采用合理的综合评价方式,指导小学生正确评价的锻炼行为,并在过程中检测锻炼的效果,使评价成为改进和反思教与学的有效手段,切实提高田径教学对于此年龄阶段的健身时效。

3、结论

总之,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了解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促进他们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参与田径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并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各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完善,尤其是培养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香,富学新.试论田径运动概论的“三重性”[J].体育学刊,2006

[2]刘凯.体育概念释义[J].辽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卷(2)

[3]于楼成.田径运动定义的发展演变[J].田径,2005年第3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田径教学探析 篇4

1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田径课前有意识、有目的地做各种身体练习。通过身体练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一般中枢与运动有关的中枢处于兴奋状态, 唤醒神经的暂时性联系, 加快运动动力定型交叉点的连通, 提高脑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器官的调节, 使动作做的准确、协调、灵敏。

准备活动可以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升高体温, 预防运动损伤。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带动植物神经系统大大提高兴奋性和灵活性, 从而提高整个肌体的运动能力。

另外, 通过准备活动的各种身体练习, 可以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以及身体素质等, 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田径运动技术。

2 调整田径教学指导思想

田径运动是人们追求健康、强壮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具有非常强的实效性。田径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束缚,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健身习惯、健身能力, 以增强学生体质, 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属性。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科学选择锻炼手段、方法,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使田径运动更好地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服务。

3 拓宽田径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非常单一。新课程标准下的田径教学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因此, 新的田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观念, 选择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内容, 使之融入“主动体育”和“快乐体育”的中小学体育田径课程中;要以促进和提高人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需求与适应性为基础, 将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基本运动技术方法作为田径运动教材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田径教材除要精选优化外, 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健身手段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 系统地掌握运用田径运动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深化田径教学改革,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场地和器材举行多样的比赛和游戏,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田径运动中陶冶情操, 弘扬个性。

同时, 老师还要从兴趣入手, 调动学生参与的乐趣, 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愉快地投入到田径运动中来, 发挥其各自的专长, 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运动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运动健身基础。例如, 跳远不仅是竞技运动那种形式跳远, 还可以是用助跳板跳远, 短距离助跑踏上高台向前跳远, 越过一定高度跳远, 甚至可以在不同地形中助跑跳远。用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田径教学。

4 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 确定合理、准确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重要环节, 社会的需求和课程的联系, 主要是通过目标来实现的。田径课程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准确地把握田径课程教学目标, 关系到田径课程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田径课程教学目标的探讨和研究, 是重塑和发展田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基础地位的需要, 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田径运动的需要。因此, 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明了,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 影响到田径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对田径运动的需求方式和需求内容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目标已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创新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田径课程教学目标, 是新时期社会发展条件下赋予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田径教学目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田径课程教学的健身目标。田径运动健身目标是以合理、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田径运动锻炼, 从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第二, 田径课程教学的竞技目标。田径课程的竞技目标是在不断地完善运动技术, 最大限度地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挑战运动项目的人体运动极限。田径课程的竞技目标是田径课程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是对有田径专项技术特长或运动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或班级, 以及树立学校的品牌, 提高学校的声望, 促进校际之间的交往, 推动学校体育发展而设定的。第三, 田径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课程的专业育人目标, 必须针对学生的选择在不同层次上设定目标;田径课程教学的一般育人目标田径课程:增强学生体能, 提高人体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技能, 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 全面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四, 田径课程教学的服务目标。田径课程能有效地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服务。田径课程的体能练习, 能有效地促进其它各运动项目的教学、锻炼、训练和竞赛的技术水平及运动成绩的提高。另外, 田径课程的健身运动项目也是服务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载体。

5 丰富田径教学方法模式

田径课的实施应以健身内容为主线, 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根本, 以健身方法、健身知识、健身理念的学习为主, 强调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传统的田径教学比较死板, 一般都是老师讲解技术要领, 然后学生不断的联系, 非常枯燥乏味。新课程标准下的田径教学要想改革, 必须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互帮式”等教学方法,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讲授、设疑、操作、角色互换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热情,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同时, 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兴趣, 建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都应该注意一下原则。

一要注意综合化, 不同走、跑、跳、投运动项目形式, 或某一项目中不同的练习方法, 经过不同形式的综合而实现新的创造, 出现新的学习内容。比如, 我们在学习跑的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手拉手跑、拉成圈跑, 也可以让学生拿着接力棒进行接力跑, 这样学生上跑步课时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

二要注意分解化, 把非常复杂的正规运动项目的动作进行分解, 包括分解其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 要用其中适合的部分内容作为田径课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沙包的教学内容时, 我们不必过分强调完整的技术教学过程, 可以选用出手时的最后用力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设想更多的他们能够想到的练习, 从“被教”到“我教”的角色转化过程中完成力量性项目的学习。

6 完善田径教学考核体系

传统的田径教学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往往就看中学生的速度, 一块秒表定终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下的田径教学评价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发展的观念来评价学生。评价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进行动态的评价。

首先, 由单一专项技术向竞技能力、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相结合全面评价的转变,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核心, 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 针对田径教学现行考核方法及标准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 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 帮助学生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 使他们在每一次体育学习中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一学段的学生因遗传、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体力差别要远远高于智力差别, 因此须考虑分级制定考核标准, 使得每个教学班级里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自身能力范围内进步幅度的合理评价。

再次, 在田径教学考核评价中要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如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 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凤龙.浅谈小学田径运动员的选材[J].体育师友, 2011 (3) .

[2]范定权.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快乐阅读, 2011 (14) .

[3]李秀芬, 郝博文, 冯宝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全面提升我省青少年身体素质的调研[J].少年体育训练, 2011 (3) .

[4]宫彦.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J].成才之路, 2011 (7) .

小学田径教学 篇5

田径运动是“体育之母”,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能全面地、有效地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对其他各项运动技术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田径教学的“走、跑、跳、投”贯穿着整个小学的体育教学,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价值。但学生在参与田径运动和教学时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运动损伤,这些损伤不仅会给他们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以后的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对教学过程中常见运动损伤进行良好的预防和科学的应急处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天河区和番禺区的小学生300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100 人。平均年龄为9.8岁。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运动损伤,田径运动损伤以及学校体育等方面的书籍和学术期刊。

1.2.2问卷调查法

学生问卷:通过对天河和番禺区8所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获数据的数理统计,其中有效问卷为273份,有效率91.0%。

教师问卷:通过教研室活动,对23名小学一线体育老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86.9%。

表1.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教龄

性别

人数

1.2.3专家访谈法访谈了华南师范大学的郝选明教授和徐晓阳教授的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等问题。5年以下 男 3 女 0 6-10年 男 3 女 2 11-20年 男 6 女 3 20年以上 男 4 女 2

1.2.4数理统计问卷调查所有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

在小学田径教学中,主要是以跑(短跑、中长跑)、跳(立定跳远、跳远)、投(实心球等)、游戏(迎面接力、折返跑、跳绳等)项目为主。其运动强度不大,但小学生的力量、协调性和自我约束能力等较差,因此,其损伤的的部位主要是以手脚关节和皮肤居多。

表2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

损伤

部位

损伤

人次

损伤

率(%)

调查显示,在损伤部位的损伤率中,膝部损伤最高比率为24.7%,其次分别是踝关节、手部和肘部等,损伤率分别是15.6%、11.7%和10.4%。这一结果与国内的有关报道基本一致,基本反映了田径运动在人体中部位损伤的分布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自身特点。

2.2 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

调查显示,田径项目运动损伤的种类大致包括表4的8种,其中小学生的皮肤擦伤占32.5%,列为首位,其次分别是肌肉挫伤、拉伤、韧带损伤和疲劳性骨膜炎等。

韧带损伤是指用力过大、过度牵伸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韧带纤维或其附着处的断裂。最常见的是膝、跺关节的韧带损伤。在跑、跳项目中,跺关节过度内翻而引起的外侧副韧带损伤在青少年运动员中最为常见[1]。

表4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种类 24.7 15.6 11.7 10.4 9.1 7.8 6.5 5.2 5.2 3.9 19 膝部 踝关手部 节 12 9 8 7 6 肘部 小腿 肩部 头面大腿 部 5 4 4 3 臀部 其他

损伤

种类 皮肤 擦伤 肌肉 挫伤 肌肉 拉伤 韧带 损伤 肌肉 痉挛 疲劳关节 性骨脱位

膜炎 骨折 其他

损伤

人次

损伤

率(%)15 11 8 5 5 4 2 2 32.5 19.5 14.3 10.4 6.5 6.5 5.2 2.6 2.6

2.3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的常见损伤原因主要有思想、技术、心理、身体、场地器材和意外原因所造成的运动损伤,分别占20.8%、29.9%、10.4%、14.3%、16.8%、7.8%。思想原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不引起重视,比如不认真做准备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小伤麻痹大意不及时处理。技术原因是指训练水平不够、技术动作有缺点和错误,并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引起机体组织损伤。心理原因主要指在运动中因为信心不足,缺乏勇气,胆怯犹豫甚至恐惧等,或者心情不舒畅、情绪不高而造成的运动损伤。

身体原因是指身体的功能状况不良,一般指疲劳或过度疲劳状态,患病或在病后恢复阶段等,学生在疲劳时进行运动,可能发生运动技术上的错误,引起严重的损伤。

场地器材装备原因是指学校的场地湿滑,地面不平,器械落后,或者运动者服装鞋袜不卫生及负荷的不适合都会成为损伤的原因。比如在上课时滑倒摔伤,或者穿篮球鞋进行踢足球等。

表5 小学生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

损伤原因 思想原因 技术原因 心理原因 身体原因 场地器材

装备原因

损伤人次 16

损伤率20.8

(%)23 29.9 8 10.4 11 14.3 13 16.8 6 7.8 意外原因

2.4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2.4.1擦伤,又称皮外伤。此类损伤又称“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伴有流血,轻者如皮肤擦伤等,只需及时清洁伤口,以碘酒或红药水等擦擦即可,或者可以在运动场附近采摘草药进行至血;严重的如伤口深、动脉出血者应及时用按压大动脉、抬高伤肢、冷敷、加压包扎等方法进行紧急处理,然后送医院缝合处理[2]。

2.4.2拉伤,主要是指肌肉和韧带的拉伤。肌肉拉伤是由于肌肉主动猛烈收缩,其收缩力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或肌肉受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固有的伸展程度,均可引起肌肉拉伤。而韧带拉伤是由间接外力所致,即在外力作用下,关节发生超长范围的活动,使韧带部分纤维或全部纤维断猎。这两种损伤一般为皮内伤,不伤及表皮、不流血,如常见的踝关节扭伤,小腿肌肉拉伤等;常见有内出血、局部红肿、压痛、肌肉紧张或痉挛,用力或拉伸时,疼痛加剧。如肌肉断裂者受伤时可听到或感到断裂声,肿胀明显,可触摸到伤处有凹陷或一边异常膨大。此类损伤应及时冷冻处理,如用冷水浸泡、冰块冷敷等,有条件的可使用氧乙烷喷射,将受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切勿即时按摩推拿或者涂活络油等类似的药物[3]。

2.4.3 骨折,由于受外力的猛烈作用而引起。如跌倒时膝盖直接撞击地面而引起髌骨骨折或者跌倒时,用手撑地,由跌倒时的冲力所引起的地面反作用力沿上肢向上传导,可引起桡骨远端,尺骨与桡骨干、肱骨骨折等。常见的有上下骨折,肋骨、锁骨、颅骨骨折等。骨折又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表现为受伤时有清脆的断裂感,骨折时用夹板、绷带抱扎固定,固定时不可试图整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移动,以减少伤者疼痛,如果没有夹板、绷带,也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树枝、木棍等来固定好伤处,然后急送医院治疗[4]。

2.5田径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5.1提高思想意识,许多事故和损伤的发生都归根于思想不重视、麻痹大意。在教学中要预防运动损伤,首先要做到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要做好充分准

备。如教师要认真带领学生做好热身准备运动;

教师要做到在课前、课中检查场地器材和学生的运动装备,比如要平整、清理、打扫不安全、不卫生的运动场地,挖松跳跃沙坑,摆放好海绵垫子和跳高架,检查场地器材情况,对坏损的器材及时更换维修,并要确保练习者文明着装。

课后要做到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个别学生的身体状况要做到“问、闻、观”以便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5.2加强医务监督,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细致了解,包括了解其身体机能、兴奋度以及心理、情绪等状况,以便合理地安排训练。同时要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状况不良着做大强度、高难度练习。

2.5.3 提高业务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包括课堂运动量安排的科学性、技术动作的合理性、运动损伤的预见性、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保护和心理引导等。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体现了人体生理解剖特点和符合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因此,教师的示范、教法和组织都要科学合理,使学生技术动作规范、协调、合理,这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第一要素。

3.建议

3.1 全面发展,小学生的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肌肉力量不足,肌肉、肌腱、韧带附着处容易发生损伤。在体育课上,应向他们传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在加强田径技术练习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全身力量的平衡训练。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放松和自我救助。

3.2 定期学习,体育老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要加强对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和预防方法,以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

参考文献

[1]苏栋,伊继辉.青少年业余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的调查与研究[J] 田径,2012(10):19-23.[2]冯岩.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2001,(7):31-33.[3]严珍,张跃,王玉清.谈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与处理原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2):20-22

小学田径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阶段在我国是应试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的沉重,学生平均每天在教室的时间长达8个小时,可以说是超负荷的运转。学生身体健康在学校自然也就由体育教学来承担,对体育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田径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的基础,小学阶段一般会有田径教学模块,这一模块的教学有利于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跑、跳、投等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因而重视小学体育田径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身心得到较好的锻炼依然十分的必要。

一、小学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周维在《当前小学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论述到:由于上级教育部门、学校、社会以及家长对小学田径教学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主观原因,对田径教学的价值缺乏切身的体会和实际感受。第二方面是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和单调,田径教学手段及形式单一、重复,技术难度大,缺少应有的趣味性,场地器材不足等”。这里面主要强调了教育部门、社会、家长及学校对田径教学的态度,其实这也是对体育课的态度。这些态度使得学生认为田径课并不重要,学好文化课才会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较大的问题,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石建军在其文章中进行了一些分析,主要是田径教学的三大特点,也就是项目的单一、教学方法的单一、学习兴趣的缺失,这三个方面分别代表了体育课中田径教学的一些特点,在选取教材时总是很单一,以跑、跳、投的那几个项目为主,在组织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兴趣缺失。在教学的落实时一般只是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在教学中难以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或者按照计划进行不下去,許多时候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或是因为天气等原因使得体育课无法进行。再就是小学考试较多,很多时候有些科目学时不够用,进度赶不上则需要一些课时来弥补,体育课也被选为其中。因此在落实计划上有很大的困难。最后在考核上,田径教学还是以最终的考核为主,使得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积极性大大受损。可见教师在评价是还是容易忽略生成性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客观,对学生没有及时的给予鼓励。

二、小學田径教学解决的办法

1.国家政策层面,加强监督

国家教育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小学体育课的课时数,并有课程标准配合学校的工作。但是教育部门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或说监督落实不到位,导致体育课开展不仅人如意。占课现象时有发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从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保障体育课保质保量的完成。教育部应加大监督力度,对于出现的一些违规、违纪现象应加大惩罚力度,向社会公示以起到警示作用。教育部门也要通力合作互相监督,以促使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提高社会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2.学校层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不断的建设和提高,使教师队伍素质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体育教师的素质不仅包括业务素质更包括一些人文素养,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中更加注重德育,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式下,小学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自己,进而达到能够较为轻松的驾驭体育教学,尤其是田径教学中很多项目都比较枯燥单调。因此,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让体育教师能够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进而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在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而达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的目的。在小学田径教学中一些项目比较单调乏味,小学生心理处于断乳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将体育课变的更加丰富多彩。首先,增加一些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其次,可以增加一些竞技性,多一些比赛,尤其是男女生之间的比赛,更有利于刺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像一些跳远类项目可采用起踏板等辅助器材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些未体验过的感觉,在耐久跑中可以采用定向越野的模式,使学生能够以“寻宝”的形式来完成。当然这些方法的利用需要跳远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够灵活把握各种类型的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考核上要尽量避免单一最终成绩的考核。要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的尝试过程性考核。这样能够更为客观、更为公平的考察每一个学生。这种考核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更为全面的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只用最终考核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就会不愿参与其中,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则更加愿意参与其中,使得学生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予评价、参与的次数进行评价、学习的态度及成绩提高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周维.当前小学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2014,3:227.

[2]石建军.浅析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1,6.

[3]王远.小学生田径教学中的新问题研究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4]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

[5] 张 华, 张智新.北京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16.

中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篇7

一、普通中小学田径运动现状分析

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薄弱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之一, 我国青少年的部分体能指标已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 学生高身材、低体质的“外强中干”特点很明显。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在应付学生, 上课就是“放羊”, 根本达不到锻炼目的。体育锻炼场地不足、师资和器械落后;体育课常被其他课程挤占;许多孩子被作业压的没空锻炼, 加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等因素,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体育锻炼剥夺”, 青少年运动时间、次数普遍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存在的问题

(一) 体育工作管理、教学要求没有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来办, 存在着教学和管理失调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其一、高年级不开设体育课。许多中学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在高年级 (初三, 高三) 不开设体育课, 田径运动就更不用说了, 其结果就是知识层次越高, 接受体育教育、进行体育锻炼越少;其二, 体育教学时数任意删减, 体育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体育课在内容安排上, 取决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和任课教师的特长及兴趣, 而不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趣味性;总之, 国家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要求因各种原因而被不同程度地擅自降低和忽视, 直接影响到田径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二) 体育锻炼场地不足, 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有些学校缺乏标准的田径场, 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活动需要。部分学校缺乏专业体育老师, 大多有班主任代替进行体育教学而且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培养, 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 大多数家长虽然认为体育对孩子十分重要, 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 不少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在体育上花太多的时间。

大多数家长认为:能否上大学、上好大学, 是由文化课的成绩决定的。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副主任迟荣国曾这样说:“辅导班可谓琳琅满目, 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育辅导班'的又会有几个呢?放了学, 孩子除了作业, 就是弹琴、画画、练书法, 又有几个孩子有时间踢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最得不到家长、学校、社会重视的就是提高身体素质。

(四) 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

其一, 受新兴项目的冲击。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体育、休闲、娱乐的品味要求越来越高, 田径运动的走、跑、跳、投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追求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 对田径运动易产生抵触情绪;二, 教材内容缺乏新颖性。田径项目受自身特点的制约, 大多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 讲究爆发力, 必须重复练习, 体力消耗大, 易疲劳。其三教学方法缺乏应变性。只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 田径运动技术动作难, 心理负担重,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反思

现阶段, 由于受上述种种因素的制约, 中小学田径运动处于被忽视状态。在调查中发现, 尽管有96.6%的学生不喜欢上田径课, 但有83.2%是学生喜欢参加田径竞赛, 这说明田径运动还是有很大的魅力所在。田径的魅力在于它的竞争性, 它所展现出来的就是竞争。拼搏、顽强精神, 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平等。秩序、规制, 所蕴含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理念, 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个人奋斗、拼搏、不屈不饶的意志品质。充分表明田径运动最能体现个性张扬、自尊、朝气, 这些无疑是田径运动通过竞赛所体现出来的。

四、对策

(一) 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重新确立教学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尽快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竞技体育的技术教学向培养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田径教学内容不同于球类等富于游戏性, 但它在培养竞争意识、磨练意志、战胜自我等良好品质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竞争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之先进的教学手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田径课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趣味田径“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另外, 练习多以团队参与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发展个人身体运动能力的同时, 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这对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在体育学习成绩评定中,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条件的差异, 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既要关注体育弱生的弱势, 也要关注体育尖子的优势。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点要放在教学方法上的因材施教, 而不是降低学习要求或人为地拉平体育差生育体育尖子的学习成绩。为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适当降低及格标准。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开展一些休闲体育项目, 以及专项俱乐部等教学形式, 不断丰富评价内容, 完善评价方法。

(四) 认真组织, 开展运动会

普通中小学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学生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摘要:田径竞赛项目是奥运会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 也是人类自然体能最突出的表现, 因此, 田径竞赛一直在奥运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我国中小学田径运动开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田径,中小学,现状,反思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编田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2]黄松峰.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刊, 2005, 11.

小学田径教学 篇8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南澳中心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 广泛查阅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理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小学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多部著作, 查阅有关于中小学田径类运动开展现状、素质教育及田径教学方面、田径健身方面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论文,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访谈法。总计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240份, 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240份, 有效率为96%。

【研究结果与分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和健康教育共7个系列。其中前6个运动系列又包括若干项目, 如球类运动系列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

1.南澳中心小学体育课组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项目给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最后体育课组根据小学《体育与健康》和实际情况编排篮球班、乒乓球班、田径班、足球班各一个班。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年在“快乐体育”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其主旨是让学生在体验到运动乐趣的同时, 掌握运动技能, 进行身体锻炼, 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学生所选的项目多数是社会上比较大众化的运动项目, “田径”受到了极大冷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 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田径”因缺乏直接的身体性对抗且形式固定单一, 固然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请注意一点, “田径”作为以人体最原始、本能的反应而设计、发展出的训练动作乃是所有运动项目的鼻祖!试想一下, 哪种体育项目离得开跑、跳、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可以大胆地说, 若这些方面缺乏, 甚至难以应付当今日常快节奏的生活!所以,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改革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兴趣, 以使孩子从小便能夯实身体机能, 提升身体素质, 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工作打好基础。

2.好恶原因分析。

从表2看出, 不喜欢田径类课的原因中, 认为“课堂枯燥”的学生有186人, 约占总数的68.8%。所以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情况, 关注学生的需求,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运动价值, 提高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3.学生对田径项目学习作用及目标认识。

从表3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田径类项目的锻炼“价值很大”, 而只有22%的学生认为“价值不大”。这表明学生对田径的锻炼作用认识得还是比较全面的。虽然田径运动大多比较单调枯燥, 但对人的发展和意志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在多年的体育实践中已被认可。所以, 走出误区, 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本质与内涵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 由于各级领导、教师对田径运动的关注重点一如其他运动, 局限于摘金夺银方面, 使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仅仅是围绕着田径运动的技术和提高成绩而展开。因此而形成了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偏向竞技的教学模式, 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受到限制, 导致一些本来人们喜欢的项目得不到普及, 一些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乏味, 很多人渐渐对田径运动失去了兴趣。因此, 如何让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重塑自己, 如何在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并发挥其健身功效, 将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总结与思考的问题。

4.学校场地器材对学生选修田径课的影响。南澳中心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田径教学场地器材现状的调查。学校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 是目前南澳街道校园面积最大的一所公办小学。从整体上看, 南澳中心的田径场地情况是基本理想, 200平方米塑胶场地一个和两个塑胶篮球场, 这无疑会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及田径教学的开展。

5.在田径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人, 在田径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2) 改变教法, 补充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田径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喜爱上田径活动, 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 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

【建议】小学体育课田径项目的现状及学生厌倦田径课的原因告诉我们, 田径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才能符合“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以飨同仁。

1.以“快乐体育”为方向的田径教学改革。对田径教学进行改革, 从健身角度出发, 将娱乐与健身相结合, 内容要灵活、多样、实效, 把学习项目编排成游戏和比赛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建议删除一些动作技术复杂、具有一定危险性, 而且与“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不相符合的田径项目, 如铁饼、铅球、标枪、撑竿跳等。

2.增强学生对田径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提高他们对田径运动重要性的认识。体育教师应多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的掌握, 增加传授健身理论和卫生保健的知识, 使技能学习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要从终身体育出发, 让学生通过田径课的教学, 全面完整地了解田径运动的实质, 对田径运动有全新的认识, 同时主动了解和掌握健身性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及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 积极参与田径健身。

小学田径教学 篇9

田径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运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田径运动教学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良好精神品质。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进行学习,教师通过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是在亲自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来建构认知世界的,即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而获得的,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符合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田径教学中引入行动导向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田径运动乐趣,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田径课程探索,对于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兴趣,提升田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用于小学田径教学的可行性

在小学田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体育教师根据课程体系,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体育技能,学生在体育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基本上不会主动思考,所以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行为。笔者在对我校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能够在课堂上主动完成田径课程的学生仅占1/5,而剩余4/5的学生在田径课堂上则多有不专心、不认真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小学田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体质教育观、阶段教育观、竞技教育观层面,而这些教育观念已然无法适应教育改革需要。传统的田径教学都是以竞技运动,以教师、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及潜在的创造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重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的运用,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田径教学过程的中心,而教师则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调人。在田径教学中,教师设计、开发出恰当的田径教学情境,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自主选择行动方式,在行动前先预测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有计划地行动,有目标地影响行动结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行动中学习,以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本质上,行动导向教学法创造了一个师一生、教一学互动的仿真性教学情境,所以在小学田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行为。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明确学习任务

在田径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且所制定的学习任务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小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学习情况,学习任务必须要与小学生的意识形态相吻合,这样才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并将其用于田径学习。当然,行动导向教学中所设定的学习任务也不必完全是学生生活实践的真实再现。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尚小,要完全实现自主探究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行动导向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学生田径教学的学习任务以独立事件为载体,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对待事件更多的问题与疑惑,对于建立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二)告知学习目标

由于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地告知其学习目标,让小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告知学生有效的学习目标,对于合理、有效评价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手段与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三)确定学习手段

行动导向田径教学所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需要将小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小组内部指定一名负责人,负责对内部成员进行协调,模拟生活实践,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负责人对任务进行分配、分享,以跨栏跑为例,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将栏间跑技术安排给小组负责人,然后小组负责人就负责安排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再从中选择出完成得最好最快的方式,并将其分享给小组成员,邀请教师观摩指正,最终在教师的指正与引导下,让小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田径课堂上,各小组可以单独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分享,同时也可以让所有小组完成同一任务,然后在组间进行对比、分享。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自主地进行合作学习,体育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了导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并在新行为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更好地习得田径运动技能。

(四)客观的学习评价

小学田径教学 篇10

一、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教育价值

(一)认知方面

小学少儿田径运动具有规则易懂、动作简单等特点,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深受小学生喜爱。此课程的开展有益于小学生初步了解各项体育运动,并对田径运动产生较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可通过趣味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情,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

例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便对小学生障碍赛跑提出要求。过程中教师可首先通过色彩鲜艳、安全性高的少儿障碍器材吸引学生注意,而后对障碍器材的作用进行讲解,从而将学生从视觉惊艳转移至对短跑运动的了解层面。并且引导学生采取生动有趣的练习方式,进行小组比赛等,使学生乐于并享受运动,从而培养对短跑运动的热爱。

(二)品德方面

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因其活动的趣味性、组织形式的丰富性为最大特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运动时多以小组、团队竞争模式开展。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易产生一定好胜心理,此时教师应针对小学生此种心理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尊重比赛规则、裁判的体育精神,为小学生今后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例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有《蹲踞式起跑、快速跑》这一章节,教师经常要求小学生以团队四人接力竞赛方式进行练习,此时小学生会产生害怕失败心理,教师应及时教育学生,科学的运动精神即重在参与、尊重对手,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二、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的教学策略

(一)专业器材配备

配备与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相适应的运动器材,是田径运动得以科学发展的物质前提。少儿运动器材不仅因其鲜艳的外表吸引学生,同时具备科学性,并为小学生进行运动时的安全性提供保障。例如障碍赛跑,若失去了障碍物,此项田径运动就难以进行。若使用不规范障碍物,又将对学生身体安全产生危害。因此在专业器材的使用过程中,学校采购器材时有更多选择,保证专业器材的质量。

(二)专业人才的培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改革,小学课程体系也在逐年变化。根据新课标要求,每所小学至少应配备一名专业的体育教师。由此,各高校应严控体育生资质,对其专业进行严密把关,确保向社会输出的体育教师具备专业体育教师的资质。同时,小学应当在招收体育教师后,进行一系列科学培训,并对已在职教师进行适当的考核制度,确保体育教师的规范。

例如,我国有些县、乡镇小学地处偏远,经常是一位教师担任多种职务的状况,造成小学生体育课程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同时产生技术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各小学教师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三)科学正确引导

在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课程教学中,应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地位不动摇,确立教师始终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对教学方法有科学明确的认识,不能陷入纯游戏性、趣味性的误区。将教学与玩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尤其在教授动作的过程中严谨细致,对学生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严格把关,及时纠正错误,给学生以正确科学的引导。

理解能力较低,且活动随意性大,同时动作姿势的细微差别,可能对学生跑步时的安全造成影响,所以需要教师始终对学生保持高度关注的状态。

三、结束语

小学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田径运动的科学创新开辟新的模式,成为吸引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手段。小学生通过趣味田径运动课程,将枯燥的运动转化为益智游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科学体育精神,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跑步预备动作时,体育教师要及时应对小学生进行个体单独指导,因小学生

参考文献

[1]孙南,钟宇.不同田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境兴趣激发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88~92,104.

[2]李会明,尹明辉,闻中波.少儿趣味田径运动引入小学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9):61~62.

如何开展小学田径训练 篇1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地加深,随之体育教学改革也在深化。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总感觉没有着力点,如何开展体育教育成了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注意。

关键词 体育 素质 训练

一、选材方法

要想培养出好的田径运动员,首先就是要对培养人员进行选材,只有有潜力、有能力的人才可以培养的出好的田径运动员。在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考试、评比,挑选出有发展潜力的选手进行培训。

(一)先天条件

一般来说先天条件的优势要相对比后天训练的优势要大一些,它是指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一个条件,身高、体重是最基本的条件,可以通过参考他的家属来推测孩子以后身体的发展。例如像短跑运动员的要求就是身高要高,体重要相对的轻一些,而且需要小腿的长度比大腿的长度要长一些,这样步频相对快一些。还有,步频是天生的,后天是很难训练出来的,一个优越的短跑运动员最主要的就是靠步频,当然,步幅也是很重要的。中长跑的运动员就需要体型均匀、轻捷,体重偏瘦,不然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给运动成绩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这不仅与遗传有关,也和后天因素有关。身体素质包括五方面:1.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2.力量素质,是身体某些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3.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4.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5.柔韧素质,指人体活动时各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展度。

(三)运动技术

运动技术又称“动作技术”,各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与比赛结果息息相关的,好的心理素质会使运动员拥有好的发挥,或者发挥的更好;相反心理素质差会影响比赛成绩甚至是无法比赛,所以在选择运动员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员。

(五)“通才”

在所有小学中,要想在每个运动项目里找出有天赋的运动员人才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学的田径辅导教师就要注意选通才、培育通才。

二、训练方法

一旦选好了人选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了。小学时期是一些基础素质训练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基础训练和二次选材,对确定专项以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1—4周)选拔队员,进行一般强度的训练,恢复体力,发展一般力量。每周二次,每次一节课。

第二阶段(5—15周)注重培养队员的专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项成绩。每周三次,每次一节课。

第三阶段(16—20周)突出专项成绩,采用比赛形式进行强化队员素质。每周三次,每次一节课。

(二)辅助教学

1.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积极的态度来投入到训练,这个时候就必须注意观察学生在训练中的动态,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沉默不语的、有吱吱叫苦的。因此要经常和同学沟通,大家在训练的过程中都遇到问题就当着大家的面提出。

2.全面发展,注意重点

小学生出于生长缓慢期,但是体能好,这一时期如果稍微加大训练的强度,稍有针对性就会出现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的现象,特别像速度、弹跳力等基础素质。在基层的训练中,有时往往急于求成,过早的追求年龄组的专项成绩,而破坏了身体素质提高的波浪形规律,拔苗助长,这对今后专项成绩的提高是不利的。还有,素质训练中,单一的进行一般素质练习,训练的过程太过枯燥、机械。而且很难有针对性。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全面发展,注意重点。”

“全面发展”,就是指把适合校学生时期发展的柔韧、协调、;灵敏、速度等素质,有机地分配到训练计划中,坚持经常联系,并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注意重点”,就是指抓住这一时期的灵敏素质。反应速度是小学生运动员的敏感素质。小学生从5岁开始提高频率,到12岁时达到频率高峰,以后虽经过专项训练,但提高幅度也不会很大甚至不会再提高。所以小学生运动员如果不进行速度训练,以后很难弥补。像这样的重点素质练习,就要适当安排密度大一些,强度也大一些。当然在练习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在全面安排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突破重点,合理搭配,尽量做到“少吃多餐”。

3.合理安排短游戏,注重方法

在日常的训练中,要适当合理的安排练习内容,认真地根据训练对象制定出详细的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科学的预测和制定出队员的各项素质指标,做好训练日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并及时调整和充实训练内容,确保每个队员的身体素质有计划分步骤有针对性的巩固提高。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时间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尽情的玩,在玩中学、玩中乐,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了解体育的魅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田径教学 篇12

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根据田径类组合教学特点,设计用五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科学地设计主题单元教学计划,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让快乐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通盘考虑,以整体的思路来设计水平一学段组合类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因素发展的三维健康观。

二、教材简析

对跑、跳、投练习进行组合设计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是适应外部环境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很高的体育活动。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全面增强身体素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改变运动组合方式和地形变化,可以降低学生的疲劳程度,增强练习的乐趣,能调节运动负荷,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练习热情,也是发展速度、耐力、灵巧、柔韧等运动素质和增强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跑、跳、投活动走进学生的课间锻炼和课外生活。组合模块元可以从走、钻、滚、爬、跨、跑、跳、投等方面进行2个以上动作组合设计。如走跑、走跳、跑跳、跑投、跑跳投综合等。

三、教学策略

按学生年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体质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及活动项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强度进行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学校自然环境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学过的跑跳投各种姿势进行自主组合,采用多种结合的锻炼方法,达到健身的目的。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应根据主题单元的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水平一学段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胜、好玩、好动的身心需要,为今后学习、生活、劳动打下初步的基础,重点是以故事等情境为主题内容,以跳绳、盒子等器材为练习手段,以组合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进行跑跳投等组合练习。

四、单元目标

水平一学段主要是通过跑、跳、投的系列组合练习,知道走、跑、跳、投等活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体验基本的走、跑、跳、投的方法,初步模仿出简单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锻炼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神态。

五、内容安排

第1课时:主题内容为“蛇尾飞舞”——走跳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运动参与)。

(1)乐于参与各种跳绳游戏活动,主动观察并模仿同伴的练习。

(2)双手摇绳与跑步协调,发展动作速度、上下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3)主动向同伴展示蛇尾飞舞的形态和自己已学会的跳绳动作。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踩蛇尾”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蛇尾飞舞[交流练习各种单人跳绳;走1、3、5步向上跳;弓箭步走接快速跳绳]。

(3)健康储备:抛绳比高10个×3~5组。

[可反复尝试走与跳结合的练习]

3.评价要点:乐于参加走与跳结合的游戏活动。

第2课时:主题内容为“追抢飞绳”——跑投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运动技能)。

(1)能积极参与追抢飞绳等游戏活动,体验追抢过程中的乐趣。

(2)能将绳结掷出一定远度,并快速起动追抢掷出绳结,自觉地提高力量和速度素质及协调能力。

(3)能和同伴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主动关心、保护、帮助同学。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抛抛乐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追抢飞绳[自抛自追(个人活动);交流“怎样才能飞快追到飞绳?”;你抛我追;两人追抢]。

(3)健康储备:跳拼图2~3次×3~5组。

[可在活动中交换练习的伙伴,增加练习的兴趣,也可增加练习的伙伴]

3.评价要点:能获取快速追抢掷出绳结的技能。

第3课时:主题内容为“燕子飞越”—跑跳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身体健康)。

(1)懂得跑跳结合练习的方法和要求,反复体会活动时的身体感受。

(2)掌握跑几步跨或跳过“河”的技能,做到起跳果断,落地轻巧。

(3)和同伴一起完成增强左右肢体力量练习,锻炼克服困难的品质。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搭跳房子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燕子飞越[a、尝试跨越“小河”;b、跑几步跨越“小河”;c、跳越小河;d、跑几步跳越“小河”练习、交流]。

(3)健康储备:单脚拔河2-3次×3~5组。

[可多尝试左右脚跑跳,体会要领]

3.评价要点:懂得跑跳结合练习对身体的影响。

第4课时:主题内容为“老牛拖车”——跑走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身心健康)。

(1)与同伴一起体验带人跑和合作玩绳活动中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2)在有阻力的情况下保持跑的基本要求,自觉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3)理解“老牛拖车”涵义,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不怕累的品质。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合作玩跳绳。

(2)技能获取:老牛拖车[两人同向练习;两人同向比赛;多种抗阻力跑的玩法与交流]。

(3)健康储备:推小车10米×3~5组。

[可二人同向站立,一人倒走,一人前跑;也可两人背向站立带人跑]

3.评价要点:在活动中体验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第5课时:主题内容为“骏马奔腾”——走跳跑综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社会适应)。

(1)知道走、跳、跑结合的方法和要求,主动与同伴一起投入创编多种组合动作,参与尝试活动。

(2)克服活动中的困难,用准确动作来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与同伴交流并共同完成走绳子格中体验出来的组合练习方法。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骏马奔腾[弓步走、跳绳、加速跑单个练习;组合弓步走、跳绳、加速跑;弓步走+跳绳+加速跑接力赛]。

(3)健康储备:仰卧推起成桥5次×3~5组。

[可改变跳绳的花样和速度及交替次数,或增加弓步走、跳绳、跑等]

上一篇: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下一篇:首问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