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训练

2024-09-26

田径训练(共12篇)

田径训练 篇1

田径运动不仅是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它可以很好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其它各种运动项目提高成绩提供基础的保证。也正因为如此,各种体育运动教练员总会把田径运动作为一种常用的训练手段。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耐力、柔韧、力量和速度缺一不可。本文就10~12岁儿童的田径训练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力量训练,结合自己训练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0~12岁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田径运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课堂安排了大量的跑、跳和投掷。传统的田径项目都没有较高深的技巧,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在培养学生运动素质,促进机体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机体生长和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力量训练原则是力量训练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力量训练实践普遍经验的总结与概括。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很多教练员在对儿童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违反了力量原则。力量原则认为:阻力是发展力量的关键,不管你的练习完成多少次,只有在阻力足够大时,才可能有效地获得肌肉力量。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教练员是这样安排力量训练内容的。

第一,为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间协调性,采用较重的负荷重量,完成次数少的重复练习。这种方法在成年田径运动员被较多的采用,投掷项目的运动员更把这种方法作为有效提高绝对肌力的重要训练手段。但是我们面对的是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取得更好的成绩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执意采取单一的手段来重点提高某一项身体素质,是急功近利的作法,会限制和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第二,这部分教练为了训练学生的力量,一般采用使用重量较轻,但是速度和次数的要求都比较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善肌肉间协调用力效果和提高动作速度,常被人们称为快速力量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也是针对成年人的,作为教练员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考虑每个儿童的差异性,要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来控制训练量。

第三,这种教练是综合的使用了上面的两种方法。在充分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发展速度力量。这种综合性训练方法对高水平的成年运动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对于专项训练都得把握一定尺度的小学生来讲,这种训练方法只会起到欲速则不达的效果。

从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不少田径教练员在对儿童力量训练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身体素质专项训练中,不考虑儿童身体发育特征,在较短时间内超负荷训练来提高绝对力量素质,这是一种不顾后果的训练方式,以饮鸩止渴的方式追求短期的成绩,这是对运动员的不负责,应该坚决摒弃。

(2)在对肌肉绝对力量的训练中,单一使用同一种训练方法,使身体正在发育的儿童肌肉局部负担过重引起肌肉损伤,导致田径运动成绩下降。

(3)不能在训练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无视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每个人的运动的差异性,采用一刀切模式进行训练,这种方法不易发现“千里马”,整体成绩也不能普遍提高。

儿童阶段训练田径少年的力量素质、应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作为10~12岁的儿童进行力量素质训练,要把改善肌肉协调性作为核心任务,要放弃那种增大肌肉的体积的错误想法。毕竟孩子的身体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教练员要通过训练让孩子全身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发展。

(2)采用科学的力量素质训练手段,多用克服自身体重方法,以动为主,以静为辅,主要是因为动力练习可紧张、放松交替锻炼肌肉,改善肌肉内的协调能力。

(3)在儿童身体发育时期,要对发展速度力量优先考虑,采用手段方法要遵循科学的规律,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时要以温和的耐力练习作为力量训练主要手段。

(4)在手段和方法上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采取有趣味的训练方式,不能过多的重复,避免出现局部负担过重的现象,要能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避免出现过度疲劳或者消极训练的现象。

(5)虽然我们是发展力量素质的专项训练,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成长的需要,力求其他素质均衡发展,期求儿童身体素质全面提高,为以后更高水平的训练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6)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学生的每一个练习,准确每一个动作,充分考虑各种安全因素,确保训练安全进行。

少年田径力量素质科学训练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发展训练原则。儿童的田径训练不仅仅是以提高成绩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今后从事更高级别的训练打基础。基于此,他们的力量素质需要全面发展,因为你现在还不知道“哪朵云彩会下雨”。无论在年度训练计划还是课时训练计划,都必须贯彻这一意识。训练中既要关注儿童的下肢力量的发展,还要重视同时发展儿童的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不仅要关注身体前部肌群的力量发展,还要重视身体后部及体侧的肌肉力量发展;既要关注大肌肉群,也得考虑小肌肉群,不能过早实施专项力量训练,唯有如此, 我们的孩子身体力量才能协调的发展,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动作规范性原则。在所有的运动训练中,动作的规范性是训练效果的首要保证。发展力量的练习也不例外。规范的动作可以在训练中协调发展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力量,训练正确的动力定型很好的掌握需要的运动技能,也未今后的专项训练提供技术的保障。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完成动作的用力顺序,对动作的幅度、速度以及身体各部位协调予正确的指导,如在立定跳远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摆臂幅度和起跳的时机,让他们掌握“爆发”用力的技巧。要求遵循动作规范的原则不仅促进儿童力量的协调增长, 还可以避免动作不规范出现伤害或事故。

(3)遵循《体育课程标准》原则。《体育课程标准》是大批体育专家的经验总结,有着科学性和普适性,为我们的体育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对我们的训练方式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力量训练的时候,要遵循《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的训练规律。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各阶段以及各次训练课中合理把握力量练习的量和度。

①负重练习不宜拔高要求,静力紧张练习不宜时间过长,反之会引起关节受伤和抑制骨骼生长。

②类似于“连续蛙跳”等单一的局部力量练习,要控制训练的次数,要交替进行。10~12岁儿童骨骼、肌肉、力量都处在发展阶段,承受力很弱,过重的局部负担,会导致运动损伤。

③在固定时间内力量练习要控制力量练习的总量,最好采用“少负担,多练习的方式”,要与发展其他素质的练习结合进行。

④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田径运动训练中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加大学生训练的量是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机能能力为依据的。在发展力量训练中,训练量的增加要遵循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循序渐进原则要有明显的节奏,运动量大、中、小交替进行,要考虑到疲劳期,要有适当的休息。在训练的时候还得考虑运动员的差异性,即使相同的负荷,也不能密度过大,在此前提下再考虑专项特点,以及田径训练外其他活动的负担量。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训练方法的正确运用和创新。儿童田径的力量素质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有长远的训练计划,也要有近期训练目标。在训练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次训练法,避免单调重复的训练,那样或产生疲劳枯燥,导致消极情绪。因此,教练员要多动脑筋,安排训练多样化、科学化。不同的训练方法,可有相同的训练效果,达到同一个目的。让运动员感到训练安排有特色,有新鲜感,更容易接受训练安排,这才是最成功的训练计划与实践。训练时还可以穿插游戏活动,游戏训练法是小学生业余训练中重要的训练方法,训练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演好角色,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各项素质都得到期待的发展,这样的训练方式,不仅增添了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了解体育的魅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发展。总之,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训练,儿童田径的力量素质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为以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对少年儿童田径力量素质的专项训练中,不少教练员在认识和方法上存在一些误区,严重影响运动员的发展。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把握核心任务,采用科学训练方法,优先发展速度力量;还要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考虑学生成长需要,进行安全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少年田径训练还要遵循全面发展、动作规范、以《体育课程标准》为纲要、循序渐进等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力量素质,从而为培养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田径少年,力量训练,科学高效

田径训练 篇2

一、指导思想:为积极备战嘉祥集团公司二十周年大庆,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提高我校教师竞技运动水平。

二、训练时间:

1、羽毛球周三晚上7点——8点半

周六晚上7点——8点半

2、田径周一、周三下午大锻炼

三、训练人员:

1、田径名单:王晓波、李琳、胡利、何军、部晓、邱伟、袁丽菲、尹勇、罗燕、唐佳

2、羽毛球名单:王晓波、董恒旭、李琳、胡利、奉孝福、赵玲瑜

四、训练项目及内容

1、田径:10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50米迎面接力

内容:

1、蹲踞式起跑、站立式起跑技术

2、途中跑、终点冲刺跑技术

3、交接棒练习

4、长跑技术

2、羽毛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

内容:1.发球技术、接球技术、击高远球技术

3、网前挑球技术、步法练习

5、杀球技术练习及接杀球技术练习

6、单打战术训练

1三袋米的故事

一定要看完太感人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长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吱唔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大哭][大哭][大哭]

智慧小语:三袋米,代表了大如天、重如山的母爱。也许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在艰难中支撑起儿子的天空。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父母恩难报,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因此,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田径短跑跨栏技术训练 篇3

摘 要 跨栏是田径运动中的一项常见的短距离竞赛项目,近年来广泛受到许多短跑运动者的喜爱。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介绍田径短跑跨栏技术的基本要求,重点围绕起跑、过栏、栏间跑和终点跑等环节探讨了跨栏技术的训练,以供类似研究工作借鉴。

关键词 田径短跑 跨栏 栏间跑 技术训练

一、跨栏攻栏技术的要求

跨栏是一种完美无瑕的短距离障碍跑。比赛时,运动员必须跨越10个栏架,除故意用手推或用脚踢倒栏架外,身体部位碰倒栏架都不算犯规。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就举行了男子l00米跨栏跑比赛,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开始设立400米跨栏跑比赛。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开始将女子跨栏跑列入比赛项目。第28届奥运会上的男子110米跨栏跑比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以平英国选手科林12秒91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金牌,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冠军的黄种人。跨栏全程技术包括:起跑和第一栏前的加速跑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最后一栏下栏后至终点跑技术。跨栏攻栏应当是跑、跨衔接得很连贯,近似跑一样的合理地跨过栏架。掌握好跨栏攻栏技术,不但有利于过栏迅速,而且有利于下栏后的继续跑进。跨栏时,跑、跨结合的技术越好,跨过栏架的时间越短。正确的技术应当体现出直线性、平衡性、节奏感强。直线性是指全程跨栏的步点应像短跑一样,近似落在一条直线上,跑程中身体重心尽量接近平直,减少上下起伏。平衡性是指从攻栏至过栏一刹那,上体适宜前倾,两臂协调摆动配合下肢过栏动作,维持身体平衡。节奏感是指过栏时摆动腿、起跨腿、臂和上体的动作应紧密配合,动作协调富有节奏。栏间跑应做到自然、准确,跑的动作快速、协调、轻松而富有弹性,合理地分配各步的长度,尽可能缩短支撑时间,使整个跑跨动作快速连贯,全程一气呵成。整体而言,只有掌握好每个环节的跨栏攻栏技术,才能取得优异的跨栏成绩。

二、掌握跨栏攻栏技术

(一)起跑到第一栏的技术

男子110米栏由起跑到第一栏的距离为13.72米。这个环节的起跑与短跑起跑基本相同。但起跑时及起跑后,身体前倾角度比短跑小。起跑到第一栏一般跑8步;身高腿長、弹跳力和速度好的运动员,也有跑7步的。快速和准确地起跑到第一栏技术在完整的跨栏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而起动,积极加速,步点准确,为跨越第一栏创造良好的条件。《田径竞赛规则》规定,所有跨栏项目都采用蹲踞式起跑。

合理的起跨技术首先要起跨距离适宜,起跨腿积极迅速地踏上起跨点,使着地点更接近于身体重心的投影点,从而缩短缓冲时间,减小着地阻力,加快起跨初速度。起跨前应保持较高的跑速,最后一步比前一步的步长应短10~20厘米。用脚前掌或脚外侧先着地,然后全脚接触地面,随着身体重心向前运动,起跨腿的膝关节微屈进行缓冲,此时腰部保持正直,髋部前移,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后,脚跟提起,上体加速前移,在摆动腿折叠前摆配合下完成后蹬动作。整个支撑时期身体重心处在距地面较高部位,起跨腿脚掌落地快,并迅速转为后蹬,能使起跨时间缩短,提高起跨蹬地效果。当起跨腿脚掌着地时摆动腿由体后向前摆动,大小腿在体后开始折叠,夹角较小,足跟靠近臂部,膝盖向下,摆动腿缩短摆动半径迅速向前上方摆起,膝关节摆到超过腰部的高度。摆腿速度越快,动量越大,越有利于加大蹬地力量,越有利于完成摆动腿过栏的鞭打动作。两腿蹬摆配合完成起跨动作过程中,上体随之加大前倾。摆动腿异侧臂往前上方摆出,肘关节达到肩的高度,另一臂屈肘摆至体侧,整个身体集中向前用力,平衡舒展,形成一种良好的“攻栏姿势”。在起跨腿蹬地结束瞬间,髋、膝、踝三关节充分伸展,头、躯干与蹬直的起跨腿成一直线,此时身体重心投影点应离支撑点较远而接近栏架。适宜的起跨蹬地角为70°,起跨点距栏架2—2.20米。起跨时,重心上提,上体前倾,摆动腿以大腿带动小腿向前带动小腿向前上方摆起。同时,异侧臂向前伸出,同侧臂屈肘后援。当身体重心移过垂直部位后,起跨腿用力蹬地,使髋、膝、踩与上体成一直线,最后由起跨腿蹬离地面。

(二)过栏技术

过栏技术指起跨脚蹬离地面开始到摆动腿的脚下压着地这一系列技术动作。它包括起跨、腾空过栏、下栏着地三个阶段。跨栏步技术是整个跨栏技术的重要部分。起跨腿蹬离地面后,身体重心沿着起跨时腾空轨迹向前运动,此时起跨腿不要急于提拉,起跨腿小腿向大腿靠拢,脚尖做背屈,大腿外展。当起跨腿蹬离地面时,摆动腿大腿继续向前上方高抬,当膝关节超过栏板高度时,小腿迅速向前摆出,待脚掌接近栏板时,摆动腿几乎伸直,脚尖微微上翘(而一些个子高大的运动员他们的摆动腿此时并不完全伸直,女子100米栏不用伸直,而是像短跑那样做屈膝跑栏动作)。当起跨脚蹬离地面后,躯干继续前倾,摆动腿异侧手臂也继续前伸,另一臂后摆。当身体重心腾起至最高点时,躯干前倾程度与水平面成45°角,此时摆动腿异侧手臂前伸达最大程度,手接近摆动脚,接着起跨腿完成外展动作,小腿靠拢大腿,脚尖勾起,膝关节高于踝关节,两腿在栏间形成一个大幅度分腿动作。两腿夹角可达120°以上,摆动腿的脚已超过栏板,胭窝部位到达栏板时开始做快速的剪绞动作,即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起跨腿以膝领先经腋下加速向前提拉,当脚掌越过栏板后,膝关节继续向身体中线方向提拉高抬,摆动腿大腿继续带动小腿积极下压,以脚掌做积极“扒地”前脚掌在身体重心投影线前l20厘米处着地,可减少前伸支撑制动。当起跨腿提拉、摆动腿积极下压时,摆动腿异侧前伸手臂屈肘向前经体侧向后做划臂,而另一臂屈肘后摆配合,维持身体平衡。在下栏过程中,躯干稍拾起,但仍保持一定的躯干前倾。

(三)栏间跑技术

栏间跑指摆动腿下栏着地开始,到起跨腿踏上起跨点止的跨步跑。当髋部通过支撑点垂直上方时,便进入栏间的动作。良好的栏间跑技术应表现为:栏间三步步长比例合理,身体重心高,起伏小,动作节奏快而稳定,跑得有弹性,直线性好,接近于平跑的技术。栏间跑的合理步长应根据自己的身材条件、身体素质情况和技术掌握的情况,并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确定。三步步长是没有统一模式的,但跑三步的规律是有的。通常是第一步小,第二步大,第三步中。跑这三步应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位置。在步长合理、稳定的前提下,加快频率。有些个矮的运动员为了促使这三步步长合理,就把跨栏步这一步增大距离,在栏间跑三步步长合理前提下去加快频率,提高栏间跑的速度。所以,栏间跑的三步长度各人不一,存在较大差异。栏间跑三步的步长之所以形成小、大、中的比例,其原因是:下栏后第一步步幅小,是因过栏水平速度有所下降,再加上过栏后为了保持身体处于高重心位置,支撑腿膝关节缓冲小,主要靠踝关节的缓冲后蹬地,后蹬力量小而后蹬角大而形成;栏间第二步为正常跑的步幅,所以相对大些;第三步因准备起跨过栏而形成一个栏前的快速短步,比栏间第二步短10—20厘米。为此形成栏间小、大、中的步长比例。

(四)终点跑技术

终点跑是指全程跑跨越第10个栏架后到终点这一段距离的跑。跨过最后一栏时,要用全部力量,发挥最大速度,以顽强的意志跑到终点。由于跨越最后一个栏架后不再受任何步点的约束,因此过最后一个栏时摆动腿应更积极地下压,着地点较近。起跨腿过栏后也快速下压着地,一过栏架即向前摆出。终点跑应加强后蹬和摆臂,加快步频,身体保持较大前倾,以最快的速度冲向终点。离终点线最后一步时,上体要急速前倾,两臂快速有力地前后摆动,准确、及时地用胸部撞线或接触终点线垂直面,以此完成终点撞线动作。

跨栏攻栏的一系列技术是连贯的,是缺一不可的。在练习跨栏攻栏技术时,只有从每个环节入手,才能提高综合能力。首先要原地练习摆动腿屈膝高抬和积极下压,做扒地的动作(摆动腿异侧臂配合前伸和摆动)。其次要摆动腿在栏架侧面前跨一步,起跨腿做过栏动作的练习。练习时,两臂协调摆,上体稍前倾。再次要练习跑步,先是正常跑,每跑三步做一步攻摆练习,然后再跑,如此循环。在地上放上障碍标志或画上一些参考点,主要是体会跨栏节奏,特别是攻栏动作和过栏的感觉。然后是慢跑。在栏间跑一步或多步,通常采用低栏做,目的是掌握完整的过栏动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跨栏技术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对运动员能否取得优良成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田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必须重视跨栏技术的重要性,通过总结起跑到第一栏、跨栏步、栏间跑和终点跑这四方面的技术内容,熟悉掌握跨栏的技术,并确保各个技术动作可以做到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 杜俊德.跨栏跑技术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3(09).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 篇4

一、核心力量概念

核心力量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国外, 但是关于核心力量的概念一直是有所争议的。上世纪90年代中, 欧美专家从生理学、解剖学和力学等方面研究了人体的相关部位, 对躯干肌肉运动能力得出了一些研究结果, 并证明了人体躯干肌肉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们运动水平的提高。由此, 在不断的实验中, 专家和学者尝试了将这种研究结果与体育训练相结合, 并为此概括出核心力量的概念。但是, 当前学者们依旧是分成几派, 对核心力量的概念仍有所争执, 有的学者强调躯干部分是指人腰、盆骨以及髋关节组成的整体结构, 其中还要包含人体的其他一些部位, 像是以盆骨为中心的所在区域, 构成骨盆部分的所有肌群等。此外还有一群学者是将踝、膝、肩等关节部分和躯干部分及其内部的关节系统联系起来, 将这些部位视为核心。

二、田径运动中核心力量的作用

本文要研究的核心力量引用的是上文阐述中的第一种释义, 即强调核心力量中的核心是指人腰、盆骨以及髋关节组成的整体结构, 其中包含人体的其他一些部位, 包括以盆骨为中心的所在区域, 构成骨盆部分的所有肌群等。

(一) 促进田径项目稳定性提高, 加强肌肉神经控制

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锻炼运动员的整体效能, 让运动员掌握身体的协调性, 在运动中促进身体各个环节和部分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通过训练得到有效的纠正, 在体育竞技运动中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成绩。在田径运动中, 最突出的就是身体形态上的优势。田径项目比赛不仅仅是靠着身体某一部分的肌群发力去进行的, 而是要将身体各个部位协调训练, 达到整体的稳定性, 加强身体的神经对肌肉的控制。田径项目运动是运动员全身部位合作运动完成的运动项目, 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就要达到膈肌、多裂肌、腰方肌、盆底肌等对全身的控制稳定性加强的目的。这些肌群越有力量, 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能就越好, 神经对身体的掌握也更加敏锐, 在以后的体育竞技中运动员发挥的也越好, 能够获得理想成绩。

(二) 能量消耗量的减少, 提高工作效率

人体是通过肌肉群产生和储存能量的, 当人体核心部位肌群数量增多, 人体产能和储能也会随之增加。这就好比人体的核心肌群是一个气缸, 盖板由横膈肌担当, 前面是人体的腹部肌肉群, 后面由背部和臀肌做铺垫, 盒底可以用盆底肌和环绕在髋部的肌肉群来充当。按照气缸的工作原理演示, 当人体的肢体发力时, 呼吸深邃, 保持深呼吸的状态, 这时候腹内压强瞬间提高, 腹部的形态由里及外鼓胀。当人体呼气时就会形成与之相反的状态, 腹内的形态由外向内形成收缩紧闭的样子。这两种形态的交替, 使得躯干四肢运动到位, 并且扩展到全身的运动肌群, 整个身体呈现出核心部位不断鼓胀和收缩的形态, 这样使得人体的整个运动状态形成统一的循环体系, 身体各个部位也变成了有机的统一体, 核心肌群的积蓄力量就能够通向身体的各个关节, 进而提高四肢以及关节部位的工作效率, 减少能量的消耗。

比如在短跑和跳跃项目中, 助跑与起跳讲究动作的规范性, 所以这两个项目都十分注重对助跑和起跳的训练。在助跑和起跳训练时看似是利用脚对地面的力的反作用, 其实在训练中强调的是运动员以腰髋肌群为原动肌群的核心训练。运动员在训练中通过闭合式的动力链, 促进核心力量向腿部以及脚部传递, 形成瞬间的爆发力, 使得运动员在短跑和跳跃中掌握力量的运用, 减少不必要的力量的损失, 为接下来的核心力量的积蓄和传递节省力量。

三、结语

通过对核心力量的概念和作用的了解发现, 田径运动中的各个项目及环节中都可以利用到核心力量的训练。通过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改善他们的身体形态, 提升身体各个部位的工作效率, 减少不必要力量的损失。如此可见, 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摘要:欧美地区称核心力量训练为核心稳定性训练, 或者是将其称为功能训练。在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中, 这种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其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 并且使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形成稳定性状态。本文根据田径项目的运动特点, 基于核心力量训练理论, 对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为竞技运动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田径,核心力量,训练

参考文献

[1]谢明正.核心力量训练在田径项目中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3, 07:232-233+235.

田径训练计划 篇5

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具有竞技体育的特点,项目多、锻炼形式多样,是活动课程中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田径基本训练,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好处。

一、目的要求

1、田径队主要以选拔出来的有相当田径潜力基础的学生为对象,以身体素质为训练的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田径运动专项知识和技能,发展专项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2、使学生学会专项锻炼的方法,培养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培养一批有高尚的体育道德,能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关心群众、有田径运动特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训练资料

1、身体素质训练:

一般训练:包括跑、跳、投掷等各种运动项目的练习,提高学生常规及身体素质。

专项课程:提高学生条件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爆发力、耐力、灵敏、协调性、柔韧性的练习。

2、技术训练:

初学阶段,使学生构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正确形式。

巩固阶段,使学生改善技术的薄弱环节,完整完善技术,掌握正确用力技巧,不断提高用力的程度,最终到达提高运动成绩。

三、资料安排

1、全年训练分期:(技术分期)

第一时期:第一学年11月至第二学期9月

(训练时期)

第二时期:第二学年9月至第二学期10月

(竞赛时期)

训练期:(开始到赛前一个月)一般身体训练55%,专项身体训练25%,技术训练20%。

竞赛期:(赛前一个月开始到竞赛)一般身体训练30%,专项身体训练40%,技术训练30%。

2、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具体资料

发展全身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立定跳远、蛙跳、单脚跳、仰卧起座、掷实心球、跳绳、俯卧撑等。

各种形式有关跑的练习:高台腿、收腹跳、后蹬腿、变速跑、往返跑、还有循环练习,活动性游戏等练习。

加强髋,腿。膝踝关节等有关肌肉群力量;进行追逐游戏活动;加强跑,高抬腿,后蹬腿,车轮跑。折叠腿跑,以及站立式与蹲距式起跑等练习。

发展专门技术协调潜力,培养学生对时间、空间决定潜力、定向潜力以及听觉、视觉的反应潜力,进行变换方向跑;弯道跑、追逐游戏、反应性游戏。

加强关节向左右侧摇摆练习,发展一般柔韧性练习,进行压腿、踢腿、下叉等练习。

3、周练习安排(因人而异,安排每一天的训练资料)每周五次,以活动课大运动量练习为主,寒暑假集训为中心,赛前一个月为重点。

(1)活动课课时训练安排:

①准备部分:5’

任务:为基本训练的部分做准备。

方法:慢跑,柔韧性练习,各种徒手操等。

②基本部分:45’

任务:学习和改善技术。进行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变速、匀速跑校操场20圈),提高身体素质,(为主是速度与耐力练习)。休息5分钟后进行接力练习,短跑冲刺练习。

方法:(因人因项而异)

③结束部分:25’

任务:训练后,逐渐恢复到常态。

方法:放松慢跑,倒退走或跳,放松练习,做简单小游戏,球类活动等。

四、保证措施

1、每日早上6:30-7:30,进行一般耐力训练,(活动课)训练田赛项目,下午4:30-5:40进行专项训练。(寒暑假)早上(7:00-9:00)进行加强训练。

2、重视选材,根据专项运动特点和要求,按照区运动会人员与项目要求测试。

3、建立运动员档案,促进运动员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

4、组织好各类竞赛,搞好小型多样的田径活动,普及提高相结合,促进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开展。

五、注意事项

1、注意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制订竞赛训练计划,因人而异安排好每一次具体训练资料。

2、加强安全教育,防止运动创伤。

3、训练中注意儿童心理、生理特点,训练资料合理搭配。

田径训练后的恢复 篇6

摘 要 训练中疲劳的产生是一种特别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问题。因此,教练员、运动员能否客观准确地判断疲劳并利用有效的恢复手段,促进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和比赛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决定的意义。

关键词 田径 训练 恢复

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田径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往常我们一直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能力和改进技术动作上,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还应该把放松、恢复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是教练员、竞技场上常说的一句话。训练和恢复是一个统一的两个方面。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之后,恢复问题被认为是进行有效训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疲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生理问题。尤其对运动员来说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现仅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生理学、营养学几个方面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教育学恢复手段

(一)教育学手段,运动员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要,在生理学上说是意识活动停止的状态。一定时间睡眠对消除疲劳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考虑足够的睡眠时间和深度。

(二)积极性休息:采用肌肉伸展练习。在的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积累,引起部分纤维过多而又得不到完全放松或局部痉挛,故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牵拉操(个人或双人)、慢跑、步行、放松体操等,可使全身器官得到恢复。有研究表明,积极性休息的最适宜强度是最大吸氧量强度的20%—60%之间。

(三)合理安排训练: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和负荷的变化,广泛采用各种训练手段、根据训练器材和场地条件,严格遵守训练与场地的合理顺序(综合训练、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

二、心理学恢复手段

近些年来在训练和比赛后,运用心理学手段作为恢复工作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心理学作用可以降低神经心理的紧张度,减小心理抑制状态,更快地恢复所耗损的神经能量,对加速机体及其他系统和器官的恢复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对心理影响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有:暗示性的睡眠休息、肌肉松弛(放松练习和呼吸调整)、心理调节训练(个人或集体),在舒适的环境中参加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另外,音乐可以减弱田径训练后的枯燥单调刺激,消除疲劳。特别是轻音乐和节奏很强的音乐,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和恢复有良好的影响。

实际证明,恐惧和紧张情绪会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相反,清醒的头脑,坚强的意志。热情愉快的精神状态,对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都非常重要。

三、医学生理学恢复手段

为了使运动员尽快地恢复,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散淤的作用。

(一)关于按摩: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它可以提高肌肉韧带的工作能力,加速从机体内消除“渣滓”的过程,减轻心脏的负荷,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按摩有局部按摩、全身按摩和足部反射区按摩,采用先轻后重,由重到轻,适当调整强度的方法。手法采用:按摩、揉搓、按压牵拉和抖动,每种手法可进行5分钟。局部、足部反射区按摩可在训练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时间为5—15分钟(夏日,训练后有人总喜欢用凉水冲脚,这是不卫生的很可能会使脚遇寒,引起各种疾病。时间长了也可诱发关节炎、风湿病等)。全身按摩一般在训练后淋浴前进行,也可在训练后1.5—2小时淋浴后进行,先从大肌肉群开始放松再到小肌肉群放松,时间为20—35分钟。

(二)关于淋浴:淋浴也是理疗恢复手法的一种,方便、快捷。利用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热水浴(40—44度)8—15分钟,温水浴(36—39度)10—20分钟,冷水浴(0—20度)8—15分钟。热水浴和冷水浴都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还可达到血压上升,血糖升高,白血球数量增加的目的。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即有镇静作用,从入浴时氧的消耗量来看,36度时最低,如果温度增高,则促进体内的化学过程新陈代谢加剧,其结果体温升高10度,脉搏增加10次/分。入浴时间长,次数过频,将因消耗能量而更加疲劳。

四、营养学恢复手段

营养恢复是田径运动员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恢复有极大的影响。

掌握好补水和进食的时机及质量,对身体恢复也十分重要。补水最好量少次多,隔10分钟左右补水一次。进食应注意多食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含维生素B1、维生素C多的食物,有条件可服用专业的运动饮料健身饮,有利于提高力量,减轻精神疲劳,对恢复肌力有明显的效果。

以上几种方法,是田径运动员训练后有效恢复手段。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运动员个体差异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负荷和恢复的关系,可为运动员提高运动员成绩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许俊柱等.浅谈运动中的疲劳与恢复[J].安徽体育科技.1994.4.

[2]夏季.正确对待和尽快消除疲劳[J].田径.1998.2 .

浅析田径核心力量训练 篇7

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式核心区,指的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主要包括着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以及这些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共32对(块)。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核心区的范围非常的大,涉及的部位也很大,肌肉也多,腰腹部是核心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核心区肌肉在人体做运动的时候主要起的作用是稳定,力量传输,发力减力等,而且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人体运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最初的时候核心力量的训练之限于游泳,水上等几个项目。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核心力量训练对于所有的训练项目都非常的重要。田径作为体能主导的项目,可以说体能的水平直接的决定着运动员的水平,而力量又是体能类项目的核心。田径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对于运动时候的姿态也很有讲究,而这些稳定的运动姿势就需要核心部位的肌肉的力量进行控制。田径中有很多的项目,有跑的,跳的,投的,不管哪一种项目,发力的源泉都不是远端的四肢,而是身体的核心区部位,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对于田径项目有重要意义。

1 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

1.1 协调各运动环节的联系,保证较好的能量传递

“核心区”是最接近身体的中心的核心部位,对于上下肢体的运动有着中间枢纽的作用。核心力量不但能够使人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而且在运动中还能够发力,成为人体一个重要的发力源泉。作为一种追求高度,速度和远度的项目,田径对全身肌肉的协调度要求非常高,并不能仅依靠某一块集群进行发力,必要要保证全身肌肉群一起协调发力。在田径项目中,核心肌肉群的作用非常明显,不仅仅起到了一个传导力量的作用,还是整个身体发力的开始,对整个身体的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且还决定着在运动过程中核心区肌群向其他部位的力量输出。

1.2 增加肢体的稳定性,增强本体感受功能,提高动作质量

身体运动中的稳定性由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结缔组织的力量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想要稳定的成绩,就必要有稳定的动作,而身体的核心区肌肉群就能够做到这一点。田径中有很多的项目在非稳定下进行,例如跨栏,跳远等,这些项目都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考验了人体协调发力的能力。

1.3 减少运动伤害

核心训练能达到提高动作的效率,增加人体的协调能力,增加对身体的控制力,训练中能够为人体节省能量,提高运动效率。在运动中,经常会有运动员造成肌肉拉伤,肌肉拉伤就是因为人体的核心部位的力量的缺失造成的,使得四肢的力量也参与了维持身体平衡的任务,这就会导致肌肉的拉伤。而核心力量的训练,提高核心部位的承受能力,就能够大大的减少肌肉损伤的发生。

2 核心力量训练存在的误区

2.1 核心力量训练不是传统的腰、背、腹肌的训练

有很大一部分的教练认为核心力量的训练就是对腰腹部的力量的训练,这样的理解是一个误区,其实就核心区而言,所涉及到的肌肉并不单单指的是腰腹肌,核心力量也不仅仅是代表了腰腹肌的力量,核心区的稳定性训练,不但要求涉及到核心区浅层的发力肌肉,还要针对深层的稳定性肌肉。

针对传统的力量训练的不全面,而且不合理和不科学,核心力量训练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改善,事训练更加合理和科学。从功能特点上看,核心力量训练不单是锻炼了肌肉,更是对神经协调性的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不仅具有着传统力量训练的效果,还具有康复性体能训练的理念。不过,虽然核心力量训练在对人体运动能力和康复体能和损伤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传统力量训练也并不是就要被放弃。传统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这在现代体能训练中时一种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2.2 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仅是增加肌肉的力量

核心部位的力量不单纯涉及到单块肌肉收缩力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慢慢建立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知能力,使核心部位的神经肌肉系统最大化的参与。核心区控制系统的训练内容主要是核心区本体感受功能的训练。

2.3 核心力量训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

虽然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相当重要但是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还是不可丢弃,特别是对于田径这样一个以体能为主追求发挥人体极限能力的项目,核心力量训练不能等同于田径专项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只是田径力量训练的一部分,是有益的补充,不可完全替代传统田径专项力量训练。

3 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探究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身体对重心的控制是核心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原理就是在训练的时候制造出一种类似于运动项目的非稳定状态,使核心肌群能够在神经的调节下改变这种非稳定的状态。

田径核心力量训练器材主要有:实心球、健身球、等级阻力带、平衡板、无轨迹负重滑轮、绳索、自由重量器械、壶铃等。针对径赛类田径项目可采用阻力带(弹力带)、滑轮、平衡垫等器材,针对跳远、跳高类项目可采用滑轮、健身球、振动仪、杠铃等训练器材,针对撑杆跳高项目还可以补充悬吊练习器材,针对投掷类项目可增加壶铃、实心球、无轨迹滑轮等器材训练。当前主要的训练方法有稳定状态下的训练和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

3.1 稳定状态下的训练

3.1.1 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

一般被用于核心训练的初期,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运动员深刻体会到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并能提高对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主要采用静力性支撑等动作,注意不能憋气。随着练习的深入,由双脚或双臂支撑改为单脚或单臂支撑,解放出来的肢体可以做一些运动,在动作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势和躯干的位置不变。

3.1.2 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

该练习属于田径专项力量练习,通常在模仿专项技术下进行的核心爆发力训练。最大区别在于器械在最后用力阶段的脱手、或加在肢体末端阻力的突然释放,使得器械或肢体有一个加速度。适用的器材一般有实心球、壶铃、健身球(灌水或灌沙),使所训练的力量与专项技术接近。

3.2 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

3.2.1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

通过该训练可以更直接的调动深层肌肉和神经的参与度,可在稳定状态训练的基础上加上不稳定的器械。如可采用前脚踩在瑞士球上的前弓步,经过一定阶段训练后可坐在球上或站在平衡板上,也可双腿跪在球上或站在球上,难度加大可以用单侧肢体支撑。也可以采用悬吊训练,悬吊训练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不稳定训练方式之一,它起源于康复训练,悬吊训练对提高上肢下肢以及核心稳定性有着很好的作用,悬吊训练在这一阶段可以做一些动态动作或增加不稳定的因素,这一阶段深刻的刺激核心部位的小肌群和神经系统,适合优秀的田径运动员的核心力量的训练。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克服自身阻力的动作,由于是在非稳定的状态下完成的,虽然是克服自身的阻力,强度也相当的大。

3.2.2 非稳定状态下自由力量练习

通常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训练,在结合不稳定器械的基础上运用弹力带、哑铃、壶铃、负重健身球(灌水或灌沙)。如:站立或跪在平衡球上提拉哑铃,哑铃俯卧平举,跪在瑞士球上双臂后拉等。这些训练方式可以深刻的刺激深层核心集群对运动员的深层肌肉刺激明显。

传统杠铃训练,是我们以前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对核心力量的训练也有很好的作用,例如站在平衡盘上杠铃蹲举,杠铃俯卧提拉,和站在平衡盘上杠铃蹲起等,在核心力量训练中传统的力量训练方式仍然不可抛弃,我们可以在传统训练的基础上创新,做到的取其精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3 非稳定状态下核心爆发力练习

非稳定状态下的核心爆发力练习是向专项力量练习的关键阶段,在不稳定情况下追求速度,要求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极高。通常在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爆发力训练,在结合不稳定器械的基础上运用弹力带、滑轮、哑铃、杠铃等,使所练的力量更接近运动项目的专项。

弹力带(管)和无轨迹滑轮训练方式在国外应用也较为普遍。由于器材在快速练习过程的颤动和抖动,使得在发展核心部位的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发展核心部位的爆发力。对铁饼、链球、标枪等爆发类项目的运动员非常适用。

大腿由后向前上摆动可以加强屈髋肌群的稳定,对短跑、跳等项目十分适用。单腿固定弹力带摆动练习,一腿固定橡皮带由后向前上方摆动,加上手臂的协调配合。此动作能够充分锻炼跳跃运动员核心肌群稳定性及摆动腿股二头肌的爆发力。

摘要: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很好的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对提高运动员体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等方法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及其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一些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田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

[2]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10):95-96.

[3]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林华.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66-68.

[5]罗端芬.游泳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J].游泳季刊,2008,(1):1-5.

[6]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8-114.

[7]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66-68.

田径训练 篇8

关键词:田径训练,现状,周期计划,训练方法

体育运动是人类追求自身身体极限的产物, 传统的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物质的争夺, 而现代体育活动却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在迅速的上升着, 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对于荣誉的追求, 它更是人们不断挑战身体极限、运用科学来打开人体宝藏的重要途径。田径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运动, 它对运动员的体能、腿部力量、全身协调、肢体摆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田径的种类较多, 一般短期田径运动训练重点在于运动员的肌肉爆发力和四肢摆动力度方面, 而中期田径运动则强调速度以及耐力的完美契合, 而远距离田径活动则更加注重运动员的身体耐力以及短期爆发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体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有多个项目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但是在田径运动上, 我们与世界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有个别代表人物, 如刘翔, 在世界田径比赛中具有顶尖水平, 但是从整体来说, 我国田径水平仍然略显不足。因此, 为打破这种落后的局面, 提升国家田径比赛的实力, 就十分有必要深入研究田径运动的各项规律, 针对不同运动员的特点制定合适的训练周期和训练方案。

一、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现状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 在部分体育项目上也是强国, 但是大部分的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例如田径运动。我国在田径项目中投入比重较大, 但是就目前来看, 其成效难尽如人意。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训练方案和训练手段上。当前我国田径运动员训练手段单一, 方案简单, 尤其是对于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与身体爆发力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综合训练水平较低,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并且时有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训练方案出现, 总结起来, 造成我国田径运动落后的原因在于:

1、训练缺乏科学理论支持

国内一些田径教练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 经常施行违反运动员身体规律的方案, 例如对于田径运动步频与步长的关系中, 时常因为训练项目而改变认识, 未能得到科学的理论指导, 并且教练人员往往不考虑不过运动员自身的身体以及技术现状, 往往以国外具有先进水平的运动员的运动数据来作为要求本国运动员的标准。

2、缺乏系统化训练

运动员的培养不能只注重眼前的比赛或者其暂时所能达到的能力, 而应该看运动员的训练态度、身体素质与发展潜力, 我们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短期的目标来培养, 而应该从青少年开始进行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地培养, 而这正是我国目前田径运动员培养中所缺乏的。

3、综合能力训练不足

田径运动员不仅仅只是对其进行技巧训练, 这往往只是培养田径工具而已, 我们要注重人性化的训练方案, 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锻炼、文化课程教育纳入日常的训练科目之中, 同时参杂对相关运动项目的适应性训练, 以调节运动员的身体, 确保其各项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开发, 而不仅仅局限于田径能力方面。当前我国田径运动员培养中, 很大一部分不注重青少年文化课程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 每天重复训练项目、科目, 运动员往往把项目看成是一种任务, 而并非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 这种态度也是致使我国田径运动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田径运动训练周期分析

一般来说, 田径比赛的训练周期可以按照年、季度、周、日、课程等来划分, 不同的划分目的也是根据田径比赛分类而定的, 不过我们对于运动员的要求则必须根据其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来制定。田径运动本身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从阶段性方面来说, 一般可以划分为比赛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三种, 准备期的周期最长, 比赛期最短。按照传统的训练周期来分析, 我们将各个时期按照季节和身体适应情况来进行单元划分, 例如夏季训练、冬季训练等。

1、准备期

准备期的训练一般时间较长, 其特点主要有:大周期、长节奏、多数量、低强度等, 在准备期以内, 运动员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 包括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超重恢复训练等等。同时在准备期有要根据训练任务和要求的不同, 划分为若干阶段, 平均以1个月左右为一个训练阶段, 用以大量训练某一专项科目和基础项目, 以强化对田径各个项目的掌握度。

2、比赛期

比赛期一般以适应性训练为主, 主要为了调整身体基本状况, 进行赛前适应性训练。这个周期实践较短, 一般为2周左右, 在比赛期内, 运动员的主要训练特点为:低强度、适应性、稳定性训练, 尤其是田径项目的起步阶段读秒反映训练、比赛中起速度保持及呼吸调整训练、冲刺阶段加速训练、终点调整恢复训练等, 另外还包括对运动员的心理调整训练、抗压能力训练等等。

3、恢复期

在恢复期内, 运动员主要以调整、恢复为主, 周期训练负担较轻, 一般为基础训练, 难度小、时间短、训练科目小, 恢复训练时一个短节奏的训练, 它是保证运动员能够恢复身体机能的重要阶段, 也是沟通各个训练周期和环节的保障。

三、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方案

1、按照周期性理论来安排训练内容

田径运动的大周期主要包括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 我们需要按照项目周期性理论来制定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案。按照比赛时间间隔, 我们要将各周期细分为不同的小阶段, 以此来制定运动员力量、技巧的训练。

2、按照运动员专项训练科目来制定训练计划

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主要包括基础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协调性训练、技巧训练、耐力训练以及身体临界适应性训练等等, 其中尤其以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因此, 在对运动员制定训练计划时可以重点通过短跑冲刺、单腿跳训练、跳高等多项专项训练来完成对身体力量、速度、耐力的训练, 同时辅以球类、游戏、游泳、爬山等休闲项目, 以此来调整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的适应性、协调性以及身体的柔韧性, 同时还可以放松运动员的心情, 减轻压力。

3、按照技术难度来制定训练计划

田径运动在技术上的要求很多, 但大都相差不大, 不过有一些项目则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如跨栏项目。技术动作训练主要方法有动作分解法、变换法、重复法等等,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 教练或者教师要跟据运动员身体特点以及对技术动作的领悟能力来进行动作的分解和重复训练, 并严格夯实基础, 例如短跑的蹬摆配合技术, 跨栏跑的“跨栏步”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武.谈田径的科学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2 (4) .

转变教育观念,搞好田径训练 篇9

要加强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由于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不少学校仍然一味追求升学率, 再加上对体育事业不了解、理解程度不足, 以及存在的社会偏见, 造成家长不理解, 不支持, 认为体育吃苦受累, 影响学习, 从而给体育教学带来难度, 造成人才埋没, 所以, 我们教师应做好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思想工作, 统一认识, 力争得到社会支持, 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体育内涵。

要注重选材并制定有效的训练目标。选材是一门科学, 选材的成败是关系到运动成绩水平高低的关键, 中学业余训练区别于专业训练, 除了担负参加各级比赛为学校争光外, 还肩负着向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人才, 在中考和高考中为学校争荣誉。因此, 在选材上应全面考虑, 不但要考虑身心发育情况, 还要考虑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成绩, 对选拔上来的队员要认真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因为他们发育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大, 身体处在发展变化中, 我们要从队员身体形态、素质特点、技术基础、心理素质多方面入手抓住重点。顾及其他, 加以细心训练, 达到比赛、输送双丰收。

训练计划要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切忌单式训练, 首先考虑好与学校的教学规律相适应, 又要突出不同队员个人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训练方法措施也要因人而宜。还要参考队员的意见与建议, 使他们在无意中参与计划制订, 把执行计划变成自觉的行动, 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要努力提高“敏感期”的训练能力。敏感期是指人体存在某种身体素质潜在的能力, 这一潜在能力在人体内有一定时间限制, 如果这种潜在能力能得到恰当刺激, 会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敏感期, 不同项目, 不同素质, 出现时间不同, 如我们掌握不同队员的敏感期, 并进行恰当的训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合理安排素质训练和提高专项成绩。不可为追求名誉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过早进行专项性训练, 忽视素质训练, 就会挫杀队员的运动潜力。中学阶段须先搞好素质训练, 打好基础, 为提高运动技术、技能, 在专项训练中要有新突破, 创造条件, 保持延长运动寿命。专项技术训练, 也要以基本技术为主, 建立正确技术概念和技术规格。

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在运动量的安排上, 根据中学生生长发育特点,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运动员逐渐适应, 这样既可促进身心的发育, 又能提高身体训练水平。训练课中应加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让运动员始终保持饱满情绪, 在兴趣中使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平时注意合理营养与恢复手段的正确运用, 也是提高训练质量的有力保证。

田径的核心力量训练策略 篇10

田径是田赛和径赛的统称,随着现代运动的发展,后来加入了全能比赛。故而现代田径运动大多数的分类为田赛、竞赛和全能三大类,或更为细分,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全能五大类。田赛顾名思义是以“田”为比赛基础的“,田”即场地,形象的表述了古体育以田地为运动场所的场景。在一片空地上进行的投掷、跳跃等比赛称为“田赛”。田赛通常以长度获胜,比如跳远的远度、调高的高度、投掷道具的距离等“。径赛”是在“路径”上的运动发展而来,现在称为跑道运动。在跑道上的走、跑或其他形式的赛跑都划归为径赛范畴。径赛一般距离一定,由时间作为比赛标准,相同距离内完成时间最短的选手获胜。另外,由田赛和径赛的十项项目共同组成“十项全能”。

田径运动与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走、跑、跳、投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由这些基本动作衍生出的运动发展成了现在的田径各种项目,成为了田径运动中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由于动作简单易学,且对身体锻炼十分有益,一直受到人们喜爱,尤其近些年慢跑热更是再次激发了径赛运动的风行热度。田径活动作为比赛,一直由于追求人类极限而受到人们关注与热爱。如竞争十分激烈的男子百米赛跑项目,世界上第一个跑进10秒的,是美国运动员吉姆·海因斯。而在此之前,人类科学家断言由于人类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素质,人类不可能在百米赛跑中跑进10秒。而在1968年10月14日,海因斯在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的男子田径赛100 m决赛中首次突破10秒大关,以9秒9获胜,这项成绩电子计时为9秒95,打破了人类不可能在百米中跑进十秒的断言。1983年,美国另一名运动员卡尔文·史密斯以9秒93刷新了海因斯的记录。而在2015年8月23日晚,北京田径世锦赛上,参加半决赛的9名选手全部跑进十秒,其中包括中国选手苏炳添,创造了历史,成为亚洲首位在百米项目中跑进10秒的亚洲选手。由此可见当今田径比赛竞争之激烈,田径运动发展之迅猛。

当自身在运动时遇到外界阻力,去克服阻力的这种力笔者把它称为力量。所以力量是运动的源泉,无论运动方式怎样的,只有依靠一定的力量才能完成走、跑、跳、投等运动动作。田径运动是非常典型的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尽管在一般体能训练素质中,有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灵敏度都是重要的身体素质参考对象,但是对于田径项目来说,力量是最基本的运动要素。同时力量的发挥也对发展速度、耐力等素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相同条件下,核心力量的科学把握与运用,对降低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效率将会发挥关键性作用[1]。

2核心力量对于田径运动的重要性

说到“核心力量训练”,我们有时会注意到大家在运动中有的人有所谓的“运动细胞”,玩什么运动项目都得心应手,而有的人连走路都走不稳,做运动摇摇晃晃,这就是人的核心肌肉群力量的作用。这里的“核心”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从部位上讲,一般认为是腰腹部位,但也有人认为整个躯干。从功能上来讲,核心力量是主导平衡与控制的,这一点和传统力量训练差别很大,传统力量功能是力量大小,即其抗阻能力大小。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核心力量和腰腹肌肉力量是不同的,前者是深层肌肉,后者是表层肌肉(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所以,凡是姿态优美挺拔、身体控制力和平衡力强的人,核心肌肉群肯定受过很好的训练。

3中外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对比

身体素质是田径运动员的内在力量表现,身体形态是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外在表现。以百米短跑项目为例,历史上共有18个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进入了“10秒俱乐部”,基本上以美国和环加勒比海国家为主,在短跑世界冠军中,尤以美国和牙买加选手人数最多,素质最出众。观其身体形态,基本上都是身高较高、腿部较长、肩宽腿细的“倒三角”型身材,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外运动学者将运动者的身体作为一个运动整体,因此强调整体发力,用身体中心——躯干核心部位发力,通过力量向四周传递带动四肢运动,因此发力完整,力量传播比较协调。反观我国国内运动思想,将蹬踏产生的力作为向前的动力,因此强调腿部力量。在运动员年幼时期锻炼时就以深蹲来锻炼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要方式。结果造成了中国的运动员普遍下半身锻炼效果明显,腿部肌肉发达,而腰部、背部相比国外运动员单薄很多,发力时完全依靠腿部蹬力而身体核心力量欠缺。

4田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4.1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

“动力链”理论是当前国际流行的核心力量训练理念,其把整个运动动作的肢体动作看成是一个“链”的运行,每个肢体部分都是这个运行链上的一个部件,而整个动力链的动力源则是由身体躯干中心发出的,即核心力量。可以将其模拟成一部机器,中间的核心力量是一部发动机,各关节齿轮,肌肉是传送带,而躯干就是作业臂。只有当稳定的、源源不断的核心力量从中心发出,各机械臂才能有效协调配合完成任务。并且核心力量还可以对力量进行分配,例如将上肢的动量传递给下肢力量,调整下肢肌群对地面的作用力度,从而提高上下肢的肢体协调。因此对全身力量的传递、力量的协调、肌肉力量控制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对核心力量提高足够重视,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切实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进行提高。

4.2训练方法多样化,训练技术先进性

当前我国训练方法主要有阻力环境负重训练、消化弹性训练、克服阻力训练,这些训练方法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运动员在进行这些训练时的非稳定性不强,运动员在做这些动作时身体的重心都很稳定,身体的平衡感没有被打破,因此将其称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而在田径赛场上几乎是找不到身体平衡法力的机会的,身体的稳定性被破坏之后往往发挥不了训练出来的力量水平。因此对于力量训练的训练方法要加以改进,对强度进行提高,因而出现了悬吊训练和振动训练两种方法,逼迫身体肌肉在不稳定状态下发挥力量,能有效提高肌肉的环境适应能力。

4.3核心力量协调性训练

田径运动是一项追求速度、高度、远度的极限为比赛目的,是需要身体综合运动的复杂过程,而并非单一的身体某一部分的运转就能达到。因此讲究的是身体用力的协调,并且在发力时要达到整体的协调配合。核心力量对身体各部分的支配的管理使身体四肢协同合作时核心力量在其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中枢角色,因此核心力量的发力不仅是身体发力的源泉,更是保持身体协调的重要保障。

4.4核心力量稳定性训练

田径运动多是在高速度、高空、高频、高旋转的状态下进行的,如短跑、跨栏、撑竿跳、链球,这些运动都是稳定性极低的项目,在稳定性差的情况下身体就会产生失衡的情况,而想要在这些运动运行中维持平衡感并做出相应的技术动作就要求运动员在做这些运动动作时核心力量的运用。运动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实现身体各肌肉的有效组合,这时的深层肌肉群能稳定躯干,确保四肢的稳定性[2]。

4.5核心力量高效节能措施

核心力量的贮存位置在躯干中心,前有腹肌,后有背肌,上有横膈肌,下有髋部肌肉群,两侧还有腰部肌肉包围,整个核心力量从静态到动态再到力量爆发是随着吸气、呼气、全部打开这个程序而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力量的收集和发挥都是整体性的收缩和打开,能量顺利地从中心向每一个运动关节传递,既不用单纯的耗费某一机体导致局部过度劳累,又因整体作业而提高运动效率。

5结语

核心力量对于田径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核心力量的训练能有效提高田径运动能力,从而对运动事业的推广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前杰.田径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6):46,48.

青少年田径训练问题初探 篇11

摘要本文对青少年田径训练所应遵循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训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三个基本的原则做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田径训练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田径训练青少年训练原则训练问题

田径是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针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时更有其独特的原则和规律,教练员只有充分把握青少年田径训练的特色,才能高质高效的开展训练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鉴于此,本文就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讨。

一、青少年田径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保证训练的系统性

田径运动是一项偏成人的运动项目,具体来说,指的是田径运动员出理想成绩的年龄段一般都是在身心发育完善的成人阶段。因此,在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成绩,而应该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现有基础和现有水平科学引导,保证训练的系统性。田径运动员要想在田径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多年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一定要保证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并充分考虑青少年运动员青少年阶段的训练与其之前阶段的训练衔接问题。

(二)保证训练的全面性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水平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田径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日常训练的系统性是教练员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教练员组织训练内容、安排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三)保证训练的数量与质量

要想取得良好的田径成绩,必须保证足够的训练数量和良好的训练质量,这是田径训练的基本的原则之一。因此,田径教练员在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开展田径训练时,一定要科学处理训练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据此对训练的密度、强度做出适当的安排。

二、田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训练尽量与比赛相结合

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应科学处理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并尽量的将训练与比赛相结合。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又能很好的体现训练的价值。而且,比赛不仅是对运动员日常训练成果的检验,其同时也是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一种良好的途径,运动员可以在田径比赛的过程中学习到很多日常训练中练习不到的内容。例如:田径比赛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运动员提升自身的专项素质和动作技能,而且还是运动员积累实战经验、锻炼赛场上的应变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水平和比赛过程中自身心理掌控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比赛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形式,对促进日常田径训练质量的提升和运动员竞技状态水平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说,日常训练如果只是单纯的训练,而与比赛相脱离,是不科学的。

(二)训练负荷的安排

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过大的训练负荷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情况造成影响,而且还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对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训练热情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负荷时,切忌盲目求高求快,而不顾运动员实际的身体情况。

另外,过低的运动负荷也不利于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升。部分教练员在安排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时为了避免出现运动损伤事故,而将训练负荷和训练强度安排的过低,这样则不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升。首先,长期的低强度、低负荷的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神经系统的疲劳,使得运动员的很多日常训练内容逐步成为了机械、被动重复的过程,使得训练内容丧失了挑战性,而不利于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其次,低强度、低负荷的训练,也很难对田径运动所需的专项技能的形成有效的刺激,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升。所以,教练员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保证训练负荷安排的科学性。

(三)训练要有针对性

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在组织训练内容和安排训练计划时,一定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各运动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来设置。例如,每个运动员的体能状况如何、技能水平怎样、心理素质方面最需要锻炼的是哪些方面等等都要考虑。而且对同一个运动员,教练员在针对其进行训练时,也要考虑其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时期,应注意的问题,并根据综合考虑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训练手段、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

(四)训练应根据青少年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科学安排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以,相对于训练成绩来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仍然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而且除此之外,训练只有依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合理的安排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成效。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其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力相对于成年运动员来说要低很多,而且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十分旺盛。因此,只有将运动员技能水平的提高始终置于超量恢复的规律之下,训练才能会有助于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例如,青少年运动员的肌肉水分含量较多、骨骼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应以动力性的练习为主,不宜进行负荷太大的力量练习。另外青少年阶段的运动员,注意力的集中水平还不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所以,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应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和生动活泼的训练形式,借此提高他们的训练兴趣,提高他们的训练热情。只有这样,才会让青少年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均衡、稳定、持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国伟.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8.25.

[2] 潘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在高校课余田径训练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15.

[3] 张丽娜.青少年业余田径训练存在的若干问题[J].科技资讯.2009.07.23.

田径跳跃项目的训练探讨 篇12

1、跳跃的助跑和起跳技术训练

1.1、田径跳跃项目的技术训练现状

对于跳跃项目来说, 良好的助跑和起跳是成功的一半, 助跑与起跳技术训练其实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单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 很多教练使用的训练方法仍然很传统、保守, 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笼统的说, 比如, 教练在进行训练时, 往往是先进行理论讲解, 再结合实例对理论进行阐释, 但往往教练采用的例子都比较陈旧, 运动员在理解时不能与教练产生共鸣, 因此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动员不能很好地消化上课的内容导致他们在进行专业训练时动作不到位, 应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 从而影响比赛和以后的发展道路。在实际训练中, 教练往往采用一成不变的训练模式, 与运动员的身体素食、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不能同步, 造成那些条件好、素质高的运动员水平得不到提高, 而素质差的运动员也因赶不上进度而成绩下滑。因此, 我们在助跑和起跳技术的训练方面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1.2、助跑训练

很多教练都认为助跑的速度是关键, 只要速度上去了就可以跳得高、跳得远。其实不然, 助跑的线性和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试想, 运动员在助跑时速度很快, 但由于线路不准, 节奏不对而踩不到踏板, 那么同样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在进行助跑训练的时候, 可以让运动员脱离跳远的助跑道, 在跑道上进行练习。这时教练需要要求运动员在跑步时保持高重心, 在跑成直线的前提下注重弹性和节奏, 到最后4步时, 在保持速度与步长的前提下加快步频, 最后两步时达到最快。这样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的跑速达到最快, 降低水平速度损失, 为后面的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起跳训练

助跑的稳定性提高之后, 就要在起跳上下功夫了。起跳讲究的是果断、快速, 着地和蹬伸动作很重要, 蹬伸时身体要向上伸展, 躯干要正直, 摆动腿的大腿要高抬到与地面平行, 小腿自然下垂, 起跳腿同侧臂屈肘上摆, 起跳腿的各关节充分蹬伸。

在起跳训练中, 常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一是助跑的节奏比较差, 最后踏跳踏不准板。有的运动员还会常常在助跑和起跳时会用眼去看板, 这种坏习惯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助跑的节奏, 不利于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在训练中, 要求运动员不要用眼去看起跳板, 先在跑道上进行练习助跑和起跳, 在起跳板的位置处, 划一个标记, 这种重复练习, 对改善这个错误很有效果。二是运动员在起跳的时候角度掌握不好, 使得水平速度在转化成垂直速度时损失大, 影响最后的成绩。针对这种现象, 在训练时可以采取办法让运动员控制身体前倾的角度, 比如, 在起跳板的前方悬挂一个物体, 让运动员的头去触悬着的物体, 可以有效纠正以上错误。

2、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作为一名田径运动员来说自身力量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他们在未来比赛中的技术、速度以及运动耐力等等, 还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2.1、力量训练注意事项

一方面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 可以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损伤。比如, 可以进行一些手臂抻拉、脚底活动、调整呼吸以及慢跑等活动, 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二是要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 提高学生对于力量训练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教练员提醒的是力量训练结束两到三个小时后, 才能进行适当的物理性放松活动。三是力量训练对运动员的体力消耗比较大, 在饮食方面, 可以增加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糖以及无机盐的食品, 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2.2、力量训练方法

田径跳跃项目的训练中对力量的划分较细, 不同的身体部位有不同的训练方法。例如, 对脚以及脚踝的力量进行训练时, 可以让运动员采用跳绳以及跳台阶等方法;对大腿力量进行训练时, 可以采取半蹲跳的方法;要增加髋部肌群的力量可以采用车轮跑或者侧身跑等方法;胸背部肌群力量的训练可以采取俯卧撑、立卧撑等方法。每一个训练有其特点, 针对不同部位达到真正想要的训练效果。力量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 在进行力量的训练过程中要注重由轻到重, 由数量的少到多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切忌操之过急, 否则不仅不能取得成效, 还会带来反效果。

3、专项摆动训练

运动员的力量会影响比赛时专项动作速度和专项运动技术的发挥, 从而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相关材料表明, 在现代力量训练中, 摆动力量占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5000-6000。但部分教练员没有将摆动力量与起跳力量放在同一训练台面上, 忽视了向专项力量转移过程中专项摆动力量的训练, 或只重视运动员起跳力量的训练, 这就导致运动员在赛场上不能发挥摆动力量的作用, 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局面。因此, 我们要正确认识专项摆动力量训练, 探索出一套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3.1、专项摆动力量的重要性

田径跳跃项目的起跳是跳跃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而起跳时间是非常短的, 理论上分为着地、缓冲和蹬伸三个阶段。在起跳过程中运动员要将助跑获得的水平位移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 这一转化要通过起跳脚踏地、起跳腿缓冲、蹬伸及摆动腿屈膝前摆等几个动作来完成。在整个起跳过程中, 身体的摆动对减少着地时的制动力有明显的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起跳时的速度, 优化起跳效果。前苏联学者丘帕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一个结论:踏跳腿在蹬伸用力过程中, 总的用力值为335kg, 摆动腿提供的摆动力量为123kg, 占总用力值的36.7%, 双臂的摆动力量为123.95kg, 占总用力值的37%。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摆动力量在起跳过程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摆动力量越大, 摆动速度就越大, 起跳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 在田径跳跃类项目训练中应提高对摆动力量的作用的重视, 通过训练提高运动员专项摆动力量水平, 从而不断提高其专项成绩。

3.2、专项摆动力量训练

强大的上肢力量有利于维持运动员在空中的平衡, 有利于使骸关节处于领先位置, 也有利于跳跃时腿的积极摆动。对上肢的摆动力量进行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原地快速摆臂、摆腿练习;手持哑铃摆臂和摆动腿负重摆腿练习;模仿助跑时的摆臂与起跳时的摆臂相结合等, 这样有利于使运动员形成动作定位, 从而更好的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实际运动项目中去。进行下肢摆动力量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单腿提拉橡皮筋;仰卧状态下最快速度做跑的模仿练习;腿部负重和不负重的高支撑练习。

专项摆动训练对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取得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单独对专项摆动训练的研究较少, 专项摆动训练方法还不够科学系统, 需要从事田径跳跃项目的所有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努力, 使专项摆动训练的方法朝着更加系统、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进行摆动训练时应注意与蹬伸力量相结合, 控制好训练的量与强度, 不能生搬硬套, 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训练手段, 同时训练还要结合其他的专项素质一同发展,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 田径运动在我国迅速得到普及, 技术水平提高相当快。目前, 与世界上田径运动发达的国家相比, 如美国、肯尼亚等, 我国的田径项目还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一方面是受到身体素质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训练方法不够系统科学。田径项目是一项需要大量日常训练的运动, 对于田径中的跳跃项目来说, 跑与跳训练都是之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探讨跳跃项目中助跑与起跳技术、力量训练和专项摆动训练方面的内容, 为田径中跳跃类项目的训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田径训练,起跳技术,力量训练,专项摆动

参考文献

[1]徐信.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 .

[2]徐向军.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训练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 2007 (6) .

[3]吕水安.跳远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特点与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4]王芳芳.对跳远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影响因素和训练方法的分析[J].科技信息, 2010 (1) .

上一篇:档案局(馆)下一篇:中药及其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