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人际网

2024-10-31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共7篇)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 篇1

由于技术的飞快进步, 社会正向信息时代加速转变, 随之带来的是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新通信媒体的介入固然给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增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 使得交际更加灵活而自由。同时, 也给彼此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联系 (connection) 并不等同于交流 (communication) , 新的通信媒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沟通和话语能力。

一.信息时代通信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 年增长率达18.1%。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1]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传播更密集, 人际交往更频繁。通信工具的发展也节约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一封电子邮件的求职信, 一条短信的问候, 一个电话的决定, 一次视频会议的谈判……都使得以往有着严格时空要求的交往被重新定义, 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从电话 (纯语音交流媒介) 、电子邮件 (纯文本交流媒介) 等到如今快速崛起广受欢迎的即时通信工具, 创造了语音、视频和文本三维一体的“拟态环境”, 形成了高度仿真的电子化虚拟面对面交流, 彻底打破了交流双方的限制。新的通信方式自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 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紧张节奏下, 我们对自由时间的分配很大一部分由原来的社交性活动转为借助通信媒介的沟通方式, 即使是参加聚会性质的活动, 大多数人也更为倾向专注、依赖于通信设备所负载的时讯, 以感知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造成一种“即使在彼此身边, 也在彼此之外”的人际交往怪圈。通信技术的发展, 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频繁地与他人联系, 却不知如何沟通或自我反省。人们逐渐以虚拟社会的交流取代面对面的关系方式, 所有的情感模式都被符号化, 人们由此异化内心所想并沉迷于此;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扭捏产生语言障碍, 彼此情感逐渐淡化并疏远。

二.信息时代产生交流困境的原因

威尔伯·施拉姆的SMCR模式, 即所谓的“源—信息—信道—接收者”。在传统交流中, 没有“信道”这一环节, 信息直接由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新的通信工具的发展使得信道的选择多样化, 其介入也使接收者之前的“源”、“信息”都发生了变化, 并最终导致与面对面沟通方式的差异。

(一) “信息源”的功利性

媒介技术的推广, 使网络、手机等通信设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 大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愈发强烈。究其原因一是受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 一是大众在心理层面所受到的牵制。

逃避现实的习气使我们习惯于向他人隐藏自己, 而非诚恳地坦露自我。相比于面对面的复杂交流过程, 为排解内心的焦虑找寻自我的存在感以及交际的功利性我们倾向于选择以媒介介入的联系方式。在网络空间, 一个人可以通过他自身的表述来呈现自己。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通信方式的介入使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塑造成我们所希望成为的对象, 并以此来影响他人的判断和对自身的认同,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社会化的自我与原本个性化的自我之间不断地分裂、冲突与碰撞, 最终会导致自我身份认同感的丧失。同时新通信媒介使我们更好地控制话语的主动权, 决定说什么和怎么说。于是每一个符号的传输都有了刻意而为之的迹象并逐渐固化。

(二) “信息”的失真性

首先是信息的双重转换所带来的失真。“‘语言’和‘思想’之间存在着差别性, 语言传达思想, 但语言本身并不能直接与思想画等号, 它仅仅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语言是通过主观世界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 之后, 一种以存在于头脑中的信息经由间歇改变原意之后以语音的形式传递给接收者, 纯文本信息通过编辑改变原意之后以符号的形式传递给接收者。而转换的次数越多, 信息的缺损就越多, 接收者就越无法接触到信息源的真实信息, 人际之间这种联系也就越难以接近彼此的内心而成为有效的沟通。

其次, 当下社会流行的米聊、微信、TOLKBOX等即时通信工具所呈现的“碎片式”交流并不等同于一次完整的沟通。这种小片段式的交流呈现的信息组合, 虽然时效性、互动性较强, 用户可快捷地发送图片、文字, 方便地进行语音信息的录制与发送, 但同时失去了完整的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交谈的连贯性、情绪的通畅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彼此直接的人际交流感悟。人们只是简单的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 作为信息传输的组成要素, 却难以获得沟通的愉悦和参与、体悟的快感。

(三) “信道”的模拟性

麦克卢汉曾说, 媒介即是信息, 信息的内容只处于附属地位。他无疑看到了电子化时代和媒介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媒介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但它弊端也凸显。

通信媒介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及非即时性, 为信息传递的失真提供了可能。我们在编辑短信等文本信息时, 可对信息进行任意修改, 这些经过精心“创作”的信息与我们的“思想”有时相去甚远, 这些异于真实信息的“信息”使接收者对符号的解读可能千差万别, 由此造成了理解的偏差、信息的误读、交流的不畅。这种方式也使双方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面对面交流特有的语调、对具体字词的强调、面部暗示等指导如何解读信息的非语言信息。我们通常会用撇嘴、耸肩, 或是叹气, 来向对方表示近来生活的沮丧或压抑;用柔和的声音、温婉的眼神、真挚的微笑来表达对别人的感谢……这些都是语言信息特别是文本信息所不具有的功能。

如果说纯文本信息是通信技术发展的低级阶段, 那么视频通信技术的开发无疑在面对面交流模式的模拟上更近一步, 趋近于最高级“社会呈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交流对象, 感受到对方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的变化。但在较为亲密的关系中, 拥抱、爱抚等动作, 甚至是彼此的气息所传递的信息足以胜过任何一句言语, 这是视频技术所不能提供给用户的。因此, 视频交流虽然高度模仿面对面交流的情景, 但其沟通效果仍然受到限制, 仍然无法与面对面的沟通媲美。

三.对人类未来交流模式的展望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 但任何通过媒介而进行的交流方式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在虚拟社会里的联系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沟通。任何高度模仿面对面交流的联系方式都始终只是这种传统交流方式的复制品。我们不能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 应运用在虚拟世界中对自身的认同来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 而不是任由它将我们异化而带向歧途。最重要的是人类重新认识自我, 人的需求是多元性的, 我们享受于新的通信方式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 但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这种方式。在生活方式日益简便的时代, 唯一不能简单化的是人们之间的感情, 否则情感终会被技术所桎梏。

我们应该意识到, 学会勇敢展现真实的自我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当我们向对方呈现出真实的自己, 进而获得对方的真实呈现, 才能实现感情的交融与互动。其次学会聆听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聆听包括聆听他人和聆听自我。前者即与自我沟通, 是与内心的一次深刻对话, 并以合适的语言形式将其传达给对方, 尽量减少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偏差;后者即“理解倾听”, 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去感知、透析他人的内心世界, 做到“耳闻其言, 而知其微旨。”最后, 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他人沟通的和谐。沟通是一门艺术, 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的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我们不排除在特殊场合所需要的技巧、策略, 但更提倡面对面的真诚沟通以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只有尝试面对面的交流, 才会学着去倾听和感受, 在可能的不顺畅的停顿、语塞的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坦露自我、相互理解。话语形式的自然性能更好地促进话语理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才能接近真实信息,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联系看似越来越频繁, 个体所能选择的通信方式越来越丰富, 交际场合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 然而群体之间切实有效、有情、有意的沟通却并不多, 造成了虚拟社会交际互动泛化下的真实物理环境中的交流困境。本文试分析信息时代的交流现状, 及由通信设备介入的联系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差异, 并强调面对面交流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信媒介,虚拟社会,交流困境

参考文献

[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年5月11日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 罗伯特·拉罗斯著.熊澄宇等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樊葵.媒体崇拜论[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4]牟永福.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J].学术月刊, 2007 (03)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 篇2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互联网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更长也更加频繁。互联网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影响,从学习到生活,大学生已经离不开互联网。文章就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加和谐,大学生活更加美好。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人际交往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大学生是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阶段,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要更好的建立人际关系,就应该善于利用互联网交际的一些优点,扩充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建立一种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影响

(一)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交际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载体,我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和各种应用程序实现我们的人际交流,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与远方亲人的互动交流,也可以实现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人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的交流圈,让大学生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项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深;据当时的调查数据来看有84%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76%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聊天软件或聊天工具进行交友,上述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互联网交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交友的一种重要形式。互联网中有更多的新鲜资讯可以工大学生进行学习,还有很多有着相同爱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为我们提供各种消息,这种交友平台和信息获取方式更加直观的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过程,这对大学生将来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知识构造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的交友平台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尊重他人等习惯的养成。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在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互联网各种交友聊天软件的影响下,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交友和互动的欲望降低,逐渐沉迷于网络交友,忽略了现实交友和网络交友的区别,甚至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对话减少,更多的时间被用于互联网的线上交流,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有许多我们需要了解的正面的消息,当然也存在很多负面的消极的东西,这些信息一旦被大学生了解,就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互联网中进行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有着很多的区别,人们的各种劣性很容易被放大,在互联网这种隐性外衣的影响下,这些劣性被无限传播和放大,大学生如果与这些人进行解除就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互联网的各种信息和软件的发展,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依赖性,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网瘾,这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网络游戏中各种暴力成分和血腥画面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观念,造成模仿等恶劣行径的发生。

二、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建议

(一)建立网络交际规范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构建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扩展,我们就必须建立起一个网络人际交流的规范,以此来促进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流的正面影响。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约束力较强,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人际关系交往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少,所以只有在互联网交友中建立一定的交际规范才能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和谐。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要建立起适合他们的互联交际规范,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制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一定的道德规范,建立起正确价值观念,这样在互联网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会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几率,为大学生建立一定的和谐的互联网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平台。

(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加学生交流机会

互联网虽然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交际,但是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入手,组织各种有趣的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中建立一种平等交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交友观念正确,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交友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能帮助那些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拜托这种困境,让大学生体验人际交流的好处,更加适应在现实生活中交际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能让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幅度提高,认识更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加与朋友和家人的交流,帮助大学生将互联网的线上交流逐步转变为线下实际生活中的交流。

(三)教育大学生分清网络交际和现实交往的区别

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网络交友和现实交友的区别,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虚拟的,没有任何保障的,这与现实的朋友交际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很好的分辨两者的区别,就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更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线上交流和现实交友的区别,任何人际交往如果没有进行实际的见面交流就不可能会长久,而且任何一段交际没有很好的维持也不可能长久,所以我们再利用互联网进行交际时,应该了解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它不可以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交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和交友的方式,但不能完全依赖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交友,这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大学生必须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的实现人际关系的构建。

(四)从促进自身发展出发,建立正确的交际圈

人际交往本来是人类的一项本能,我们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愉悦我们的生活,为我们今后的发展铺垫一定的基石,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进行人交往时,也应该注意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建立正确的交际圈子,在互联网交友中,注意双方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契合,这样才能在今后现实生活中真正接触到更加适合的朋友,这也才能真正实现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自身情况出发,对于跟自己有着相同追求和梦想的人,我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以后的交流中也不容易产生矛盾,而且有着相同追求的人也能帮助我们在正确道路上前行,为我们的生活体更多的建议,方便我们的生活,扩大我们的交际圈。

(五)合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

互联网中资源良莠不齐,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大学生所处的网络一般是学校的校园网络,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检测,过滤一些不良信息,让学生接触更多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信息,这样学生才有更加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互联网和人际关系的构建。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进行交际和人际关系的扩展,戒除网瘾,减少互联网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尽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交流和参加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构建更加复杂,只有

更加注意信息资源的利用,才能保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结语

互联网的告诉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际,互联网可以让两个相隔万里的人实现交流和视频对话,这种互联网交际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但是在互联网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互联网让大学生走出家门进行聚会的机会变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变少。只有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才能实现更好的交流。

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人际交往 篇3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

1、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人数越来越多。

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常常跨班级、跨年级、跨专业、跨性别地进行多方面交往。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借助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的机会逐步将交往范围扩大到社会上。他们在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时,除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以外,网络人际交往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2、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目前,最为流行的聊天类、虚拟社区类、电子邮件类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比较流行。运用这些工具可以轻松地进行协作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通过将学生个人之间的交流向集群方式交往的转变来提高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能力。

3、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依赖性越来越强。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长期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上大学后,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在虚拟的世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排遣空落。他们对未曾谋面的朋友充满好感。

4、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话题和对象越来越广泛。

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的话题涉及个人、社会、兴趣、感悟等等各个方面,并且对兴趣爱好和学习生活关注得最多,这与年轻人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等特点分不开。其交流对象大部分是以前的同学和现在的同学,其中陌生人也占有重要比重,与老师的交流明显比其他对象类型少,其中因素可能与老师对于学生这种特殊的关系有关。

二、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共享丰富的信息,提高人际认知能力。

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中介媒体,具有无限开放性和信息海量化等特点,而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源,更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扩大他们认识的范围和信息量。通过网络人际交往,不仅能够方便迅捷地了解全球各地的资讯,还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这些可能是完全虚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可以有力地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能力,促进人际交往实践。

2、网络交往能够使大学生消除直面交往的障碍。

网络交往以忽视社会地位、外貌特征为特点,只能依靠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来传播自己,依靠想象来还原对方的思想感情,表现为人际内心的精神交往。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在直面交往中有着天然的不足,这使他们往往无法与不同于他们的群体自如交往,而他们的网络交往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非直接的表达和理解允许人们有思考的空间,而且一旦出现文化冲突可以利用文字、表情符号等多媒体形式来适时解释化解,从而避免直面交往产生的交流障碍。

3、网络扩大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上网使大学生广泛接触到校园外的世界,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结交天下朋友。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大学生们不断增长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对专业学习有极大促进,而且增强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思想也更为开放。网络交往行为的这些特点,使上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平等意识和自主意识,并渐渐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进步观念。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众多的隐患。网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割断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因为那些上网者总是孤身一人坐在终端机前耐心守候,或者通过一种程序媒介与形形色色的匿名者进行交流,而这种媒介从促进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是极具破坏性。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网络交往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沉迷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必定会减少在校大学生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这也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这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2、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

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但频繁的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漠视、疏远现实生活中融洽的人际交往,引发心理孤独与压抑,有的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能力降低。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人们无法判断交往对象信息的真实性,这使人们以怀疑心态看待网络中的事物,进而影响到现实的人际交往态度,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对象的真诚性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信任危机,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最终降低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沟通能力。

3、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网络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在网上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屡有发生,阴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随意释放。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与被传播使处于心智成长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主动识别和抵制,他们容易把它当作现实加以接收,从而导致现实人际道德的失范。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四、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的形成

1、规范并合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目前,我国大学校园网的建设还是比较快的,进一步的工作应发挥大学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应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办好这些版块,增强吸引力,把学生兴趣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搞好传统的学校心理教育、普及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同时,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网上心理教育活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特点,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多样化心理知识普及等等。因此,建立科学的心理网站及对现有普通站点心理栏目的规范管理迫在眉睫。

3、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的交流,老师要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多去请教,在交往中增进了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他们在一起学习、工作、劳动中建立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锻炼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人分享自己成就的良好品性。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成就本身。独享自己的成就,只能得到一种快乐,与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就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源泉。以现实生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带动网上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状,从而了解网络对大学生人际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提出如何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9.

[2]刘定云.关于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4.

[3]姜奇平.21世纪网络生存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 篇4

数字时代,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的链条上,新的产业方式、新的产业格局、新的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

一、广西师大的数字出版工作

本次出差地点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了解该社在专业图书方面的运作经验。通过与该社何林夏社长、姜革文书记等交流,对图书运作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广西师大的基本情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86年成立,转企改制完成后,2010年注册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师大的优势领域:文化教育、学术人文、文学艺术、古籍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珍稀文献已经在国内形成品牌,其中如《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满铁密档》、《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等大型图书的出版,引起全球学术研究领域的高度关注。出版社现已形成了一轴(教育出版)两翼(学术人文和珍稀文献出版)、多元并举的出版格局。

2.本次调研情况

(1)参加专题座谈会。主题包括:在作者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方面的经验,子公司贝贝特的畅销书运作经验,图书营销经验,如何以常销书的心态来做畅销书。

(2)学术图书的运作经验交流。广西师大在档案、古籍、文书等方面有多年的积累。在该社陈列室参观的过程,让人震撼。何社长重点讲解了多套古籍文献图书的运作经验。在此类大型项目的策划上,通过全社主导、全员参与的方式,提倡内容的精品化,每一套图书,都要力争领先10-30年,让每一个研究这方面的学者都会“绕不过去”。

(3)贝贝特。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4日,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主要从事学术、人文、艺术、生活类精品图书的选题策划,并为图书的出版发行及印前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陈丹青的前一本书《多余的素材》是前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刘瑞琳责编的,出完以后不久她就到广西师大社了,因此下一本书《退步集》交由她出。

(4)关于该社数字出版方面的经验。广西师大曾与韩国一家公司合作运营在线教育出版,但最终以失败而结束。该社何社长针对我们当前正在运作的项目,提出了以下看法。(1)在线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以教育为重点的方向也没有问题,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运作这方面的项目也是值得提倡。(2)问题在于:操盘手对于出版社的情况不了解;韩方的汉化和交流存在很大问题;本地化不顺畅,与现有的体系不兼容。(3)创意产业园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创意产业园占地20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2亿元,计划建设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传媒集团。着力构建涵盖传统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产业链的集团式经营实体。

(5)关于我社第一课堂项目的思考。与武汉外校相比,我们的劣势:距离名校资源还有一定距离。

我们的优势:与媒体运作的能力;内容深加工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一所学校,有教育厅的支持,面向全省的优质教师资源。

二、启示:具备数字化意识,以数字化带动学术化、专业化

因为数字技术,当前产业链条上的许多职业不久就将消亡,新的产业链正在酝酿新的职业。有很多种编辑工作,仅仅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就包括:图书编辑,报纸编辑,杂志编辑,网站编辑,电视台编辑,电台编辑,手机短信编辑。但每一种编辑工作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

现在许多出版社就有营销编辑、宣传编辑、网络编辑等等称谓,许多发行、营销都被同化到编辑的概念之下了。如果说这种划分在现在是有问题的话,那放在未来的数字出版时代再来看则就很正常了。近距离观察广西师大社,我感觉他们在数字化出版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5种期刊:《作文大王》《英语大王》《数学大王》《新营销》《市民》,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出版等。尽管在学术出版方面独树一帜,我们也注意到,广西师大在教育出版方面也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尤其是其中的期刊群,对于广西师大社在教育资源的汇聚方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数字时代的编辑精神

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浅阅读,但浅阅读并不意味着数字传播技术改变了出版的文化功能,仍然肩负着承载人类最宝贵的知识财富的使命。看到一本书以后,我们很习惯于在5分钟之内扫描一遍,能够花费10分钟仔细看一下的,这本书还不错。能够让我们带着笔,花费几天时间来看的书,肯定是一本好书。

因此,数字时代亦需要编辑家,他们是研究型、学者型人才,他们对于出版物是否能够出版和出版质量的把握,才使出版物获得了长久的生命,而非昙花一现。数字时代信息无限庞杂,却又稍纵即逝,与出版物生产周期成正比的,是其生命周期。因此,重申这些学者型编辑出版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数字时代依然需要勤于案头的编辑家。

2.数字时代的作者工作

(1)对编辑组稿的启示:以数字手段培养潜力作者、发现高端作者

善于从网络海量信息中寻找适合出版、并有畅销潜质的内容;善于利用网络确定固定读者群;善于将网络与出版互动,检验推广出版物。他们有着精准的市场眼光,反映在做书上表现为选题策划、选题深挖(封面、卖点呈现)能够极其精准地把握市场脉搏。近观广西师大社的网站,可以发现,他们和盛大文学、一起写、现在图书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作者的竞争,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向知名作者约稿,还可以通过网络发现、培养适合本出版社选题方向的新作者,以求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地位。

通过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介入作者的写作过程,与作者充分交流各自对选题、对图书市场的认识与看法,完善作者的创作,提高书稿的质量。通过网络,可以大大缩短出版周期,将编辑加工、校对与作者的写作交替进行,在虚拟的工作环境下,著、编、校三方可以进行适时的沟通,实行一审、二审、三审在线审稿,书稿写成之日即是编、校完工之时,大大缩短出版流程。

(2)对作者的包装,延伸到网络上

作为编辑,我们很关心怎么获得优质的内容。广西师大的作者墙让人十分震撼,同样,在他们的网络上推出的“广西师大理想国”,也对各位作者进行了包装,如知名作者“木心 陈丹青 张鸣 小宝 骆以军 张大春 迈克 马世芳 张铁志 聂永真 茂吕美耶”,都有自己的独立豆瓣小站。

探寻他们的背后,有一群类似于数字版权经纪人的网站编辑。他们利用现有的发布平台,发现好的作者,把作者的代理权签到自己手里进行版权运营,然后针对每位作者进行包装、营销、策划、指导、培训。试想,当华人圈里的前10名知名人文作者都说“好”的时候,站在他们背后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很容易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了。

3.延伸到网络的书评文化

开博客,人人都会,我们社周筠老师在西祠胡同、博客巴士的博客曾吸引了不少的读者,不过广西师大的博客运作显得更加专业。

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博客目录,将所有名家的书评汇集起来。当一个名家说你好的时候,可能以为是个托;当两个名家说你好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想是真的吗?当几百个名家都说你好的时候,你可能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了。问题是,怎么把这几百个名家集中展示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图书品牌。我觉得广西师大做到了,他们的博客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图书评论博客,而新浪在人文转载方面又是做的不错的,无形之中就做成了一个很好的口碑。

4.利用数字出版物,打破传统图书的盈利模式,帮助作者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开发数字出版物,本质上是为了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要吸引作者,仅仅依靠版税已经很难留住知名作者。我们注意到,广西师大现在已经推出了多种免费阅读的电子书,尽管我们大家都不太看好电子书,但这已经确确实实的成为了一种阅读模式。现在,很多出版社在签订图书合同的时候,还会附带的推出电子书版税合同,按照电子书的销售收益来给作者分成。尽管不多,但也体现了这些出版社的大度,成为留住作者的一个重要方式。

作者获得收益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对于合作条件,以及版税、分成管理也变得更专业。例如诺贝国际公司的司新颖,他基于书媒的理念,创新了将图书作为企业推广载体的盈利模式。在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中,司新颖与另一个出品人路金波在书中夹了3张书签,分别刊载了金山杀毒软件、宝岛眼镜及华友3个客户的广告,这3个客户则带来了60万人民币的广告收入,小小书签成为了搅动出版业和传媒界的轰动事件。这些经营者的独具慧眼,很可能在出版链接中创造出高于图书的利润,他们也因之成为出版界的“新贵”。因此,如何充分开发(数字)版权的价值,对作家和版权进行全面运营,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点启示:很多传统出版社,纸书非常多,但是真正有数字版权的并不多,作者现在也很难找到,虽然有大量的好书存在,但是版权却属于真空状态。编辑在与作者进行出版合同签订时,要求作者让渡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在内的权利是可能的。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 篇5

越来越成熟的技术让媒介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从单一变得多样和复杂。社会文化、艺术、生活都在向媒介化发展。通过媒介,人们可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有文字、音频、视频等很多种方式让受众选择。尤其是移动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受众更快的带入到信息的浪潮中,人际传播通过网络向媒介化加速发展。

2011年1月21日,腾讯正式推出微信。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可以实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通讯软件。在Web2.0技术的发展下,微信很快被受众所认可,最初人们对于微信的印象只是一个即时的聊天软件,但后来随着微信版本的不断更新,人们发现微信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络。通过多个平台的交友方式以及大量的信息推送渠道,人际传播在微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1 人际传播主体的回归

在最初的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口口相传,或是书信、文字的往来,不论是人、群体还是组织,作为人际传播的主体,在自己的人际传播圈中,了解的是相同的信息,与外界其他的人际传播圈是相对隔绝的。网络时代到来后,大众传播迅速发展,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来自多个途径,一份报道通过网络一经发布,就可以传送到各个客户端,从而传递给受众。现在,移动联网技术发展的更加成熟,多样的交流软件被开发出来,传播的主体可以通过安装通讯软件进行人际传播,使人际传播走向媒介化。媒介化的人际传播,将传播的主体又重新带回到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在微信中,传播的主体可以主动地添加朋友,与朋友交流,还可以向通讯录里的联系人推送自己认为有用的消息。人际传播的主题在新媒体时代发挥着比来更重要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大众传播丰富自己的传播内容。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到来后显得微不足道,而新媒体时代将人际传播的主体带回到传播领域中,巩固了播在传播中的地位。

2 传播方式多样化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人际传播渠道单一的局限,从最开始传播方式的语言和文字,逐步向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式发展。新兴的微信平台更是将人际传播的方式尽可能的挖掘出来,微信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建立群组,进行群体内的对话;同时,传播的方式也有变化,不仅可以像人际传播最初产生时那样进行语音和文字的传播,还可以传送视频、图片。在微信中,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用户在这个“朋友圈”中可以发布自己的感想,而通讯录中的好友们就可以看到他最近的动态是什么,好友可以通过“点赞”和“评论”的方式向其传递信息。微信中的“订阅号”和“服务号”是又一亮点,通过订阅微信的公众平台,受众可以通过媒体或企业的微信号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信息,而是订阅一个自己关注的“订阅号”就可以收到即时的信息推送,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 传播内容与时俱进

在传统媒体时代下的人际传播,传播的内容是很落后的,只能通过接收大众传。再通过受众这一人际传播的传播主题,将信号二次传播给其他人,限制了人际传播的内容,且内容不即时。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传播内容十分广泛,人际传播的主体可以通过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消息接收更多的信号,将网络上迅速传播的信息与别人分享和讨论。此外,通过微信这一人际传播最迅速的平台,传播的主体可以通过与他人的聊天,浏览他人的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以及接受“订阅号”推送的消息,来完善自己的传播内容。一个微信就可以让用户了解到本地区、本国家以及国外的事情,使传播的内容与时俱进。

新媒体时代下,通过对媒介的运用,让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人际传播中也能站在主体的位置出现。媒介化的人际传播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交往体验,也促进了新的交往结构的产生。微信的出现,使个体之间的自由交往和自由联合进入新的层次。

摘要: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传播方式,又称作人人传播、人际交流。人际传播可以说是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基础,与其他传播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人际传播又与其他传播方式不同,人际传播运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方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际传播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从最初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口口相传向媒介化演变。微信的出现为人际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加快了人际传播的媒介化趋势,将普通的人际传播向社会化的人际传播发展。

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篇6

移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简单的通讯功能, 同时摒弃了以往手机通讯与无线网络的通讯障碍, 手机网络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给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频繁使用, 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使用, 例如QQ、微博、微信将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 导致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萎缩, 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终端, 通过公用语言进行交互信息传输而形成的信息网络[1]。 移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信息传递灵活快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通信手段。 2G、3G、4G、WIFI的出现是对移动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 适应了人际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 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

1.2.1 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在吴晓云[2]的调查研究中显示, 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人际交往范围。 Peris等人通过对由66 名被试组成的聊天室研究, 发现网络交往是完全有益的, 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3]。陈朝阳研究表明, 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来表情达意但由于所处区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 而造成一词多义的窘境[4]。 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自主观念极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好冲动, 不能良好地适应。 而网络背景下, 他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行人际传播, 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冲突, 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 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交往中, 人与人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 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王莉、卢桂桃[6]的研究显示现代网络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心理需求, 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徐进[7]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通过人际互动, 这些角色得到巩固完善。 而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体。同一个体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 导致角色发生混乱, 甚至人格障碍。

1.3 研究目的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但移动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对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 本研究叙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并考察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和自编问卷队大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当代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被试

本研究根据要求,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对延安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 共抽取四个年级360 名同学进行施策, 施策过程中被试沿用一套指导语匿名完成问卷。 有效问卷342 份, 有效率95%。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 《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 《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主要考察了人际困扰的严重程度, 包括28 道题, 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维度, 每道题以“ 是”和“ 否”来回答, 答“ 是”得1 分, “ 否”得0分, 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高。

3 数据分析及结果

3.1 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各分数阶段人数百分比, 对各阶段所占人数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低分阶段的占59.4%, 即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较少, 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 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对各分数阶段所占人数做卡方检验, 结果表明在四个区间上人数的分布有显著不同。

3.2 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不同手机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 结果见表1 与表2。

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 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与2-5 小时的学生、5 小时以上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 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 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 小时以上的学生 ( p<0.05) 。 而上网时间在2-5 个小时的与5 个小时以上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上网对现实交流程度影响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大学生上网交流程度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 结果见表3 和表4。

注:“ 1”代表非常普遍, “ 2”代表时常, “ 3”代表偶尔.

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 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 在交谈行为、异性交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 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3.4 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各变量上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 结论

在人际关系中59.4%的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较少, 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 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手机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上网控制在2 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 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 小时以上的学生。

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 在交谈行为、异性交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 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5 调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5.1 规范合理运用网络

就目前而言, 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快,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设置一些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相关的内容, 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 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5.2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 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 更便于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帮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等。

5.3 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 最重要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正性的激励作用, 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5.4 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 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 增加合作解决问题, 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顾海燕.手机网络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0.

[2]吴晓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14 (5) :62-65.

[3]Peris, R., Gimeno, M.A.Online Chat Rooms Virtual Space of Interaction for Socially Oriented People[J].Cyber Psychology&Behavior, 2002 (5) .

[4]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6, 29 (4) :1019-1012.

[5]黄燕华.因特网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1) :064-065.

[6]王莉, 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调试途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 (2) :167-169.

数字时代的人际网 篇7

1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产生人际隔阂的主要表现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着年龄、文化、理念、身份、情感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因素。也正是这些差异因素的存在, 让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受到阻碍。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只是师生关系隔阂的显性表现, 而更加深入的隔阂则是师生关系冷漠, 是情感方面的隔阂, 出了课堂谁也不认识谁。

1.1多方价值观的冲突, 学生认为辅导员太烦, 辅导员认为学生不好管

在活跃知识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新世纪大学生, 他们的思维通常较为活跃, 都具有不一样的人格特点, 做任何事情通常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 其自身的观念替换让很多辅导员都不能跟上节奏。例如, 现在大多数的“95 后”大学生, 大多数都只是关注自身的需求, 对于集体荣誉和需求则比较淡漠, 通常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以前多数大学生都比较注重集体荣誉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上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的理念。他们反对自我的压抑发展, 敢于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让高校辅导员难以快速适应。

1.2 两方之间兴趣与爱好的鸿沟

兴趣和爱好可以说是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的主要因素。生于不同时代的师生导致他们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目前, 大学生的性格多数偏静, 喜欢沉迷在网络世界当中, 爱好新的潮流知识, 崇拜明星偶像, 喜欢探险和追求刺激, 此外他们还喜欢标新立异, 追求事物的结果对过程往往比较忽视。他们多数不喜欢与教师面对面交流, 认为这样很土, 教师也看不惯他们常用的语言或一些稀奇古怪的文字, 认为他们这是在扭曲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1.3 双方信仰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都是生于“95 后”, 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他们信仰的不再是雷锋、焦裕禄而是超人、蜘蛛侠, 他们信仰的是网络里面的英雄, 这与辅导员所信仰的对象差距较大, 辅导员难于理解大学生的信仰和追求, 因此常常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2 高校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分析

2.1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让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与时代脱节

高新的科学技术是知识型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 也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促进知识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1 世纪,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无疑是发展最快的两大技术之一, 但是由于辅导员长期倾力于辅导事业当中, 对于这些技术难以快速掌握, 甚至是根本不去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2.2 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改革开放至今, 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辅导员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因此, 思想观念都比较传统, 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比较保守。而出生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 长时间受到先进思维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再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学生在家里大都比较娇惯, 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就与之有了代沟。

2.3 教育环境的变化

辅导员成长的年代对教师有发自内心的尊敬, 他们视教师如父母, 当他们成长为辅导员时也希望在学生中的地位就如当时教师在他们心中一样, 然而, 现代大学生由于中国教育环境的改变, 教育体系内某些不利因素通过网络的无限扩大, 降低了教师在现在大学生中的地位, 因而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 会由于预想的差异而引发冲突。

3 拉近师生距离,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3.1 开展以“思想自由”和“和谐”为主的师生交流会

以心相交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佳方式。如果辅导员能够放下辅导员的身份, 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 畅谈人生和理想, 甚至是向学生表达出羡慕和欣赏之意, 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教师容易亲近, 随之化解师生之间的隔阂问题。这种交流必须是合理适当的, 不能过度亲和也会让辅导员在学生中失去威望。

3.2 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面, 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

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就必须要求教师掌握一两门现代的通信方式。高校辅导员都具有消费计算机和手机的能力, 因此辅导员应该快速学会使用这两种现代交流工具, 并通过这两种交流方式加大与学生之间交流力度, 在吸收现代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分享一些自身的理念。另外, 教师还应该注册自己的QQ、微信和微博账号, 进而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一名能够紧跟时代的教师。

3.3 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教学

“智商过高、情商不足”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 高度的智慧能够帮助快速的前进和让其具有一定的闯劲, 而对于那些他们信服的人又可以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对于班级中一些难以教育的学生, 只需因材施教, 加以适当的引导,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让其能够成人成才。

3.4 调整心态, 应对新一代的大学生

时代在变, 作为辅导员的教师也应该改变, 特别是心态方面, 在学生面前要改变教师的优越感和地位感, 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分析问题, 通过角色的转变进而改变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

4 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 师生隔阂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的开展, 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也会受到制约。因此, 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完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走入学生群体当中与他们做朋友。

参考文献

[1]万志昂.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人际隔阂问题初探[J].知识经济, 2010 (01) .

[2]张磊.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28) .

[3]彭晓敬.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及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3) .

[4]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 1998 (S1) .

上一篇:习俗礼仪下一篇:田径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