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礼仪

2024-10-31

习俗礼仪(精选5篇)

习俗礼仪 篇1

在华锐藏区这个独特的地区, 有着十分鲜明的礼仪习俗文化, 同时这些礼仪习俗文化的价值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很多礼仪习俗, 不仅有着很强的交际功能和教育功能, 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还可以开发成旅游资源, 成为繁荣藏族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一、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与传统旅游特点不同的是, 现代旅游比较注重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 不再是简单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景点的游览与观光上, 而是更多地注重自己身心的愉悦以及眼界知识的增长,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中的相关佛教文化, 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它代表着华锐藏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及人生价值观念的体现, 同时对华锐藏区人民的审美意向和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 华锐藏区的佛教礼仪习俗文化还通过物化作用, 展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戏剧、舞蹈艺术等各个方面, 使得华锐藏区的旅游资源富含特别高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因此, 大力开发华锐藏区佛教礼仪习俗文化的旅游资源, 十分符合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需求。

二、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对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包含着很多传统的博爱、良善以及积极进取的美德与思想。并且, 在华锐藏区都比较重情义、重情感, 也有着自己的民族信仰。在藏区这种自然环境比较差的条件之下, 他们有着比较粗犷但颇为厚道的民风。在礼仪文化习俗方面, 华锐藏区的人民有着特别丰富的友善、关爱、情义等深厚情感。在婴儿出生时, 从华锐藏区礼仪习俗中来看, 婴儿的出生礼、剪发礼以及喇嘛赐名等礼仪习俗都彰显了人们对于后代的祝福以及深深的期待。在孩子成年之后, 为孩子举办的成年礼代表着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了解自己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责任, 让这些孩子成年后能够将自己看作社会中的一员, 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些优秀的礼仪习俗, 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和深远的作用。同时, 这些礼仪习俗文化使每一个阶段的社会人群都能够受到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有利于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

三、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

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直都需要合格的新的成员对社会群体成员进行补充。那么, 在对这些人员进行教育时, 为了让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来扮演社会成员的角色, 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不仅需要每个成员努力去学习、锻炼, 还需要社会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文化熏陶以及道德培养, 华锐藏区不同的成年礼仪等方式便达到了一定的教育功能。从华锐藏区中比较传统古老的习俗来看, 一个人要想拥有一定的权利, 使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就一定要通过藏区设置的成年礼仪, 只有如此, 他们才能够获得社会其他成员以及社会本身的认可。

四、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有利于藏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 华锐藏区中有关佛教的礼仪习俗文化以及较为深厚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底蕴, 对整个藏族的文化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藏族人民大都信奉佛教, 这也使得宗教已经成为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贯穿于藏族人民生命的始终。而华锐藏区的出生礼仪、成年礼仪等这些特别重要的礼仪文化, 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在出生礼仪中, 为婴儿祈福的哈达以及酥油等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与藏传佛教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些礼仪习俗都属于藏族文化的一部分, 使得藏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其次,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是各个民族融合的结果。在历史的发展之中, 处于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重要要道的华锐藏区, 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文化特色。因此,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使整个藏区的文化得以彰显, 同时也显示出了藏族文化的特色。最后。在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有着特别明显的标志性功能。比如说成年礼中, 通过女孩的发饰以及发型的改变, 以看出女子是否结婚, 这个特征是整个藏区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华锐藏区的这些礼仪习俗文化极大地促进了藏民族文化的繁荣, 也使得藏区文化得到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五、结语

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 不管是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方面, 还是在社会人群的教育以及藏族文化的繁荣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因此, 一定要注重对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的保护, 使其得到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

摘要:华锐藏区的礼仪习俗文化是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反映, 也是藏区人民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本文主要从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希望对华锐藏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华锐藏区,礼仪习俗,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正康.多续藏族文化保护的可行性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2 (03) .

[2]陈颜.藏区文化建设与社会稳定和谐——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

习俗礼仪 篇2

加纳人感情真挚、极为好客,哪怕你是个陌生人,只要他们不持恶意,能够以礼相待,就一定会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的,甚至包括住宿、食物及钱财等。他们还特别富有感激之情。你若对他有恩,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对你报答的。

他们打招呼的习俗很特殊。它们习惯客到主家时,客人应先向主人致意;老师进教室应先向学生致意;两人相遇时,先看到对方者应先打招呼,如果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走来,走来的人应先打招呼。但是埃维人却与上面的方式不同,须由主人、站着的人和后被看见的人首先打招呼。

忽视了上述规矩,很容易被对方误解成你污辱他,或是在与他故意找麻烦。在加纳,色彩有着不同的寓意。他们视金黄色或黄色象征着高贵、富足、荣耀及成熟;视白色象征纯洁、美德、欢乐及胜利;视绿色象征新生、活力与强壮;视蓝色为爱情和温柔的色彩;视黑色象征忧郁、魔鬼、死亡及衰老;视红色象征悲愤、灾难、死亡与战争;视灰色象征落魄及耻辱。他们把凳子视为一种吉祥物。无论男女老幼都对其格外的昵爱和崇拜。他们人人都喜欢精心保存一只乃至几只凳子,并喻其为神圣的象征。

同时,他们还常以其珍贵的凳子当作最好的礼品馈赠给客人。他们时间观念不强。他们对事先联系好的约会,有时可能不准时到达,也有时甚至可能不去赴约。

礼仪习俗

一般礼仪:由于各民族集团之间的巨大差异,很难描述全国通用的某种习俗。

称谓与问候:见面和告别时的习惯是握手为礼。

约会与准时:要事先约会并准时赴约,不过加纳人可能迟到或甚至根本不露面。

示意动作:不要用左手作任何示意动作。

加纳人与客人相互见面或告别时的习惯礼节是用握手致礼。当他们同列队人握手时,无论这些人谁年长、年幼、地位高低,他们一般都习惯从右向左一一同列队人握手。

饮食习俗

加纳是个盛产木薯、大蕉、玉米,以及少量大米的地方,他们平时多用上述原料加工成不同的主食品种。饮食上口味不喜太咸,但偏爱辣味,讲究菜肴味香浓郁,注重用餐经济实惠。他们非常偏爱烤、烧、扒、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如他们烤全羊(其烹制方法是先去毛、脱蹄,然后开膛净腹,再将羊身涂上佐料,用一根长铁棍从嘴到尾穿起来,再把其架在火上反复烘烤至熟)。因其肉质鲜嫩、焦香嫩、味道甚佳、深受欢迎。由于,加纳盛产可可而闻名世界,人们都称其为“可可故乡”。因此,人们都极为爱喝可可饮料的。

而加纳的上层人士在生活饮食上,一般都倾向于英、法。所以,在社交场合他们大多都喜欢西欧菜式。但其对中餐菜肴也非常欣赏,喜爱中国的川菜和京菜。他们一般用餐都习惯使用西式餐具,爱使刀叉用餐;但绝大多数的平民却都习惯以民坟的方式抓食用饭。

东西方礼仪习俗之别等 篇3

请客吃饭 中国人讲排场,大鱼大肉满桌,主人仍说:“没有什么菜”。客人亦不把每样菜吃光,以示礼貌。西方人请客菜肴以够吃为度。如果将菜肴全部吃光,表示对主妇烹调手艺的欣赏和对主人最大的恭维。

礼物 客人送来礼物,中国人等客人走后才打开,当面打开视为失礼;西方人却在客人面前打开,还要评价一番,表示欣赏与欢喜。

表扬 受表扬时中国人表示谦虚:“我还做得不够。”西方人认为是虚伪;西方人受表扬时言行一致,手舞足蹈。

攀肩牵手 男同男攀肩、女同女牵手上街走,中国人认为是亲密或纯洁;西方人认为行为低下,怀疑是搞同性恋。

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欢打听朋友的年龄、恋爱、婚姻、家庭、职业、工资、资金等个人隐私,以示关怀。西方人则认为过问别人的隐私是不礼貌的。没有得到允许,父母不能随便进入儿女房间。别人接电话,你在一旁听也是不礼貌的,丈夫的信,妻子不能随便拆阅,反之亦然。

(邹晶宜摘自《四川经济日报》)

日本人收集“情报”18招

日本人以善于捕捉信息闻名,他们有18条秘诀:

1.向潜在的非成员收集;2.从参加各种会议中收集;3.向竞争对手中的关键人物收集;4.通过咨询人员间接访问竞争对手;5.通过设计顾问收集;6.访问竞争对手的前职员;7.与对手的基本客户交谈; 8.通过物料供应商出面了解;9.向商业经营部门渗透;10.分析报刊上的征求广告;11.分析劳动雇佣合同;12.研究空中摄影照片;13.援用信息自由法令,从信息部门查阅文件,收集对手新产品情报;14.查阅商业贷款记录;15.衡量专用线上路轨的锈渍程度;16.分析对方产品进行工艺还原;17.以假设身份参观工厂;18.购买对手的工业垃圾,从中得到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耀忠文,罗克西摘自《羊城晚报》)

动物中的“数学专学”

蜘蛛 几何专家。它结的“八卦网”。既复杂又美观。这种匀称的八角几何图形,即使高级木工用直尺和圆规也很难画得出来。

珊瑚虫 代数“天才”。它在自己身上记下“日历”:每年在体壁上“刻画”出300多条环纹。

蚂蚁 计算机专家。英国科学家兴斯顿做过一种有趣的实验。他把一个死蚱蜢切成三块,第二块比第一块大一倍,第三块比第二块大一倍。当蚂蚁发现这三块食物40分钟后,聚集在第一块蚱蜢上的蚂蚁有22只,第二块有44只,第三块有88只,后一组较前一组约有一倍。蚂蚁的计算本领如此高,令人惊奇!

大雁 总是成群结队迁飞,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蜜蜂 蜂房呈正六角形,角度都很精确,这样的结构不但节省材料,而且结实坚固,令人类建筑师惊叹不已。

(张洪军文,胡伟华摘自《羊城晚报》)

“道一琼斯指数”的来历

“道一琼斯指数”是中央电视台《新闻30》节目每天都要报道的股市信息之一。这是关心和留意美国股市行情的人们所熟知的。但要问道一琼斯指数到底是指什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来历,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道一琼斯指数全称为“道一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数”,也有人称之为“道一琼斯蓝筹股平均数”,“蓝筹股”意思是买卖最活跃的热门股票。道一琼斯指数是美国金融新闻出版商、《华尔街日报》的出版者道一琼斯公司每天计算和公布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上市的30种工业股票价格的平均数,它反映了美国股票市场的行情趋势。

“道一琼斯”这一名词实际上是两个与道一琼斯指数有关的美国人的姓的组合。这两个美国人一个叫查尔斯·亨利·道,另一个叫爱德华·琼斯。对道一琼斯指数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查尔斯·亨利·道。

查尔斯·亨利·道出生于1851年,逝世于1902年。做过《共和日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的记者、编辑。早在做记者期间,他就对经济、金融方面的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做这方面的研究,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经济、金融的文章。渐渐地,道成了一位著名的金融记者。后来,他结识了一个与自己志趣相同的同僚爱德华·琼斯。两人互相帮助,如同知己。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道于1882年与琼斯合伙成立了一家经济信息公司——道一琼斯公司,专门搜集有关生意方面的信息,并定期向经纪人发售。查尔斯·道成为美国《华尔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兼发行人之后,更加发奋致力于经济信息的研究与测算。他最先用统计数字测算了纽约股市。

1897年,《华尔街日报》出版者道一琼斯公司开始计算和公布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30种有代表性的工业公司股票的价格平均数即“道一琼斯指数”。延续到今天,道一琼斯指数已在国际上“服务”了整整100年了。

习俗礼仪 篇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它反映着各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2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2.1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 是各族人民历史上相沿已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它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其风俗习惯一般都具有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形式。行为心理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定的行为方式体现着民族特定的行为心理。民族风俗中表现出来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 反映的是民族的一定的行为心理, 但这些又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等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一般来说, 民族风俗习惯反映一定的民族心理, 又具有一定物质的或具体的活动形式。因此,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历代长期传承的、广泛流行于社会和全民族的、在一定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产生于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并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所决定。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 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族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第一, 与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有复杂的地形、多种的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无不基于这样的空间范围和自然条件, 并呈现出它的多彩多姿。第二, 最终受各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 民族风俗习惯也只能从各民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形成。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的经济产业不同, 社会生产水平各异, 经济条件和经济特点多种多样。由此必然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 表现出各民族的消费、节庆娱乐、喜好禁忌等习俗惯例方面都不尽相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俗习惯成为各民族经济生活的投影和折光。第三, 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都是在各民族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风俗习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至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进步, 各种具有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成以及婚、丧、礼俗等, 也日益发展形成起来, 久而久之, 逐渐形成民族的风俗习惯。处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文明程度是不一样的。第四, 与宗教有关, 有的甚至直接来源于宗教。在民族风俗习惯中, 生产性节日及习俗的形成往往源于古代的农业祭祀, 反映着人们对岁时节令的了解。但就其意识形态而言, 最初都属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范畴。丧葬习俗方面的宗教色彩, 是最引人注目的。在许多少数民族中, 丧葬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灵魂轮回的崇拜观念。有些民族婚俗的形成与宗教有直接的关系, 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此外, 民族风俗习惯, 既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特别是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 往往在他们的风俗习惯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 充分表现了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2.2 民族风俗习惯的分类

我国各民族因分布地区不同,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以及受邻近民族影响的程度不同, 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分类有如下几个方面:

2.2.1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

它包括人们在劳动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活动中的全部习俗。由于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因此, 这种习俗对于任何民族来说, 是一种能充分反映民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习俗。一般说来, 这类习俗的变化是缓慢的。

2.2.2 社交习俗

这类习俗形成较早。可以说,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就有了社交习俗。社交习俗大体可以包括见面、称呼、祝贺、请客、通信、拜访等个人或集团交往方面的全部习俗和礼仪。其中每一个习俗的形式各种各样。以见面习俗为例, 各民族大不相同, 有问好的, 有双手合十的, 有握手的, 有亲吻的等。

2.2.3 家庭习俗

家庭习俗包括家庭或家族成员间存在的全部习俗和礼节。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称谓习俗、辈分习俗、敬老习俗、回避习俗等。一般来说, 以人伦主义为传统文化核心的东方民族的家庭要比西方民族复杂得多。

2.2.4 人生习俗

人生习俗包括人们在整个生命旅途中主要阶段上的全部生活习俗。这种习俗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而且发展、变化相对缓慢。根据内容和行为次序, 又可将人生习俗分为以下几种:降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俗、结婚礼俗、丧葬礼俗。

2.2.5 岁时节庆习俗

岁时节庆也是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自古迄今, 大概还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时令庆祝活动的。岁时节庆习俗, 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生活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说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和人生习俗只是分别构成这种表现形式局部的话, 那么, 岁时节庆习俗则是这种表现形式的综合, 因为只有岁时节庆习俗才有可能全面或局部地反映民族的历史、经济、物质生活、宗教、道德、审美观、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根据岁时节庆习俗的来源、性质, 可初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时令节日、宗教节日、庆丰收节日, 传说、纪念型节日。

2.3 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从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 民族风俗习惯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约束性、传统性、敏感性和变异性。

2.3.1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遭遇、社会斗争、宗教信仰的不同, 形成了各自反映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心理特点的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表现在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整个民族所特有。可以说,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构成民族差别的重要因素。只要民族的差别还存在, 就必定有反映这种差别的风俗习惯。因此, 民族性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2.3.2 地域性

地域性指的是表现在地理或乡土之上的特点。就是说, 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风俗习惯往往表现出地域性特色。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一方水土, 一方风情”。因此, 就是在同一民族的支系之间, 有些风俗习惯也不相同。然而, 地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似又使几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往往表现出雷同。

2.3.3 约束性

由于风俗习惯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因此, 对一个民族内部的社会生活而言, 风俗习惯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模式与行为准则, 是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对全民族公民具有极强的约束力, 对民族社会起着整合作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一些不成文法 (习惯法) , 就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2.3.4 传统性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尽管社会形态发生多次变化, 但都一直保留着传统特点, 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历史延续性和稳定性。这不仅反映在居住、服饰方面, 也表现在娱乐、礼仪、节庆等方面。

2.3.5 敏感性

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敏感性。正是由于风俗习惯的敏感性, 当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遭到歧视或侵犯时, 整个民族往往都会作出性质不同的剧烈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 少数民族对人们如何对待他们的风俗习惯, 普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 任何形式的忽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往往都会损害民族关系。敏感性是各民族风俗习惯共有的社会特征。

2.3.6 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某一种风俗习惯形成之后, 还会发展和变化, 尽管这种发展和变化相对来说是缓慢的。因为民族风俗习惯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改变, 风俗习惯也会不断地变化。关于风俗习惯发生变化的原因, 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 政治原因。即由历史上战争造成的民族统治和压迫而引起的。第二, 经济原因。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流通, 促成民族风俗习惯的改变。第三, 文化原因。由于民族间文化交流引起民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和变化。

3 公安群众工作中如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

(1) 树立尊重少数民族习俗礼仪的意识, 充分认识公安群众工作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第一, 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第二, 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第三, 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

(2) 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科学观点, 是工人阶级政党观察、处理民族问题, 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吸收了当时人类学的最新成果, 总结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 创立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列宁和斯大林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丰富和发展, 使它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原则与中国的民族、社会实际相结合, 丰富、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和政策体系。

(3) 大力加强“四学习”、“三尊重”活动。认真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 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尊重, 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冒犯, 看做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 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 哪怕是出于开玩笑, 都容易刺激乃至伤害民族感情, 不利于民族团结。

4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4.1 保持和改革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 有很大部分是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对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另外, 由于风俗习惯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就使得一些风俗习惯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就有一个对风俗习惯保持和改革的问题。无论是保持或是改革, 都应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意愿, 由少数民族自己决定。我国法律法规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给予充分保障。具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5条、刑法第251条、2001年2月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和其他有关的地方法规中都作了尊重少数民族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自由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 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 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 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

4.2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年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风俗年节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 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 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风俗年节上的千差万别, 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 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4.3 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 要注意照顾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二是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经常来往的公共场所, 应设清真饭店和清真伙食。三是对少数民族人犯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四是对少数民族的身份证免冠照片问题, 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可以使用不免冠照片等。

4.4 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姻习俗, 这种婚姻习俗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婚姻家庭习俗, 包括婚姻原则、婚姻形式、婚姻年龄、财产继承等风俗习惯, 都有每个民族各自的特点, 有些已经带有习惯的性质, 不仅是个人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而且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在总的原则下, 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和生育方面享有相应的自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5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 制定变通规定。”

4.5 舆论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创作, 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艺创作事业的繁荣, 少数民族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的新闻报道、小说、影视等大量出现, 一方面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 也在一些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中出现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 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作了不恰当的评述, 有的丑化了少数民族形象, 有的仍沿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某些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语言、称谓。这些现象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 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在个别地方, 甚至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 影响了民族团结。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 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4.6 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我国各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中央有关部委和有的民族自治地方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如1979年2月民政部、国家民委发布的《不要强迫回族实行火葬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少数民族实行土葬或火葬, 是一个风俗习惯问题, 对这种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 应当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 绝不能强迫。”

参考文献

[1]张希贤.群众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鞍山婚礼习俗礼仪 篇5

1、“婚车”出发

新郎、童男、童女等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情况,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婚车”抵达新娘家

(1) 敲头门;

(2) 进头门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3) 敲二道门,这时新娘的同学或朋友可“堵门”或“出难题”;

(4) 进二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

(5) 新人互相佩戴胸花(佩戴对方左侧胸前);

(6) 新人吃“喜面”,喜面包括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 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 抱起新娘上“婚车”,在“婚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婚车”返回新房

(1) “婚车”在前,新娘的父母及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 新人下“婚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 男方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又叫聚宝盆);

(4) 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并佩带胸花;

(5) 新郎、新娘在“婚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4、参观新房

(1) 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 新娘要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 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 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人合影留念。

5、“婚车”抵达酒店

(1) 新郎的亲朋好友在酒店门口迎接,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 新人在宴厅门前迎宾;

(3) 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宴席礼仪

1、新人拜席:新郎新娘首先给娘家贵宾敬酒敬烟,娘家亲属由新娘递烟新郎点烟,男方亲属由新郎递烟新娘点烟,拜席结束娘家亲属赏一对新人拜席钱,随后新郎父母给娘家贵宾敬酒,及酒店给娘家亲属加菜。

2、给其他亲属点烟敬酒,顺序根据自家情况而定。

3、送娘家亲属:新郎新娘同所有娘家贵宾在酒店门前合影留念。双方亲友握手告别(一般由男方准备车负责送娘家贵宾)。

4、团圆饭:父母及亲属每人送新郎新娘几句祝福,新娘为父母亲属倒酒夹菜,全家举杯合影

风俗礼仪

聘礼

在辽宁男方给女方的聘礼讲究“三金一银”即男方给女方的首饰包括项链,耳环,戒指,手镯一共四样(PS:一般在结婚当天这些都要带上)在聘金方面,就要自己商量,看看要给多少。

陪嫁

上一篇:热降解动力学下一篇:数字时代的人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