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习俗

2024-09-21

作文习俗(精选7篇)

作文习俗 篇1

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儿与御膳房》中写道:乾隆十八年 (1753年) 夏天, 民间粉房用绿豆磨成的粉浆偶然发酵变酸, 尝起来酸甜可口, 熬熟后味道更浓。清朝末年, 一位姓丁的回民以卖豆汁在北京闻名。到第三代丁德瑞时, 在西花市路北火神庙前设点经营豆汁, 生意兴隆, 很受欢迎, 人称“豆汁儿丁”。1949年后, 丁德瑞加入后来的锦馨豆汁店。锦馨豆汁店一直延用“豆汁儿丁”的制作方法经营豆汁。

豆汁是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 磨成稀糊, 经过滤、沉淀、发酵后用旺火煮沸, 再用微火保温, 即可食用。《北平风俗类征》载:“豆汁是北平特有的一种食品, 别处的人既没有机会喝它, 也没有胃口喝它。”而北京人爱喝豆汁, 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一碗烫嘴的豆汁, 几个酥脆的焦圈和一小碟咸香的酱菜, 几乎成了北京小吃的象征。京城有种说法:“不喝豆汁儿, 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

豆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钙、铁等微量元素, 具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和美容等功效, 既是独特风味的北京传统小吃, 也是老北京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7年, 在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 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教养习俗的反叛 篇2

“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用科学的育儿观来武装自己才是现代妈咪的明智之举。赶快来看看专家的观点吧,千万别耽误了宝宝的成长哦!

“小孩照镜子会害怕的,会做噩梦,会变成哑巴的。”

其实小婴儿都很喜欢照镜子,对镜子里的自己很感兴趣,妈妈爸爸可以利用镜子和孩子玩不少游戏:

首先是从镜子里让他认识自己,唤起自我意识。孩子4—5个月时妈妈就可给他照镜子,一边点点孩子本人和镜子里的孩子说“这是宝宝”,也让他认认妈妈和镜子里的妈妈,反复教他这样玩,他就逐渐认识自己了。

从镜子里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7—8个月起就可做这个游戏,妈妈抱着婴儿坐在大镜子前,点点他的鼻子,再指指镜中的小鼻子说“这是宝宝的鼻子”,还有把着他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再模妈妈的鼻子。通过游戏反复这样做,他就会认识自己的鼻子和别人的鼻子,听到“鼻子在哪里”的问话,就会去指自己的鼻子。这样一个一个认眼睛、耳朵、嘴巴、头发、小手、小脚等,慢慢地就可认识不少自己身体的部分,玩的时候可以编一个简短儿歌配合着念,又可做做不同的动作如做做小眼睛,拉拉小耳朵,张张小嘴巴,拍拍小手手等等。

照镜子的游戏既帮助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区分他人、他物,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又锻炼了身躯、四肢活动和协调能力,没什么不好的。

“孩子吃手不卫生,最好绑起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就婴幼儿发展的历程来说,在婴幼儿期,孩子喜欢用手的接触与嘴巴来探索与学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6个月之后,宝宝经常会把东西放到嘴里尝一尝,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有时候宝宝吃手指正是由于口腔期的不满足,才使得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或借此得到补尝。

父母应在婴幼儿时期就要注意宝宝的发展,如尽可能在宝宝出生的母乳哺育,使宝宝得到很好的口腔经验。或提供一些替代品如奶嘴或其他无毒大玩具,让宝宝去“吃”,以丰富宝宝的口腔经验。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提供多种不同的玩具或教具,让宝宝用手玩,用感官的接触视、听、嗅、味觉的经验来丰富宝宝的生活视野。

要想让宝宝改掉“吃”手指的习惯,最好是让他双手不空,充分发挥他的创造性,让他有事可做。

“冬天很冷,一定要孩子多穿,多包裹。”

随着冬季的来临,天寒地冻,婴幼儿更需保暖。但是,保暖要讲科学性,不宜过暖,俗话说:“要使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以免造成危害,要知道婴儿冬季也会“中暑”的。

首先,婴幼儿衣物穿得过多,内三层外三层,势必会限制其手足活动,甚至影响到呼吸。宝宝出世后手、足会活动,是先天提供的一种了解环境、接触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和机会如果受到限制无疑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冬季孩子的衣物不宜穿得过于厚重,要以不影响孩子手、足活动和呼吸为前提。聪明的父母应当给孩子提供更多手、足活动的机会,不断强化手脑之间的联系,手接触的东西越多,活动越多,对大脑形成的刺激越多,大脑发育越快,细胞的功能就越成熟,越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其次,过度保暖不利于孩子增强抗病和耐寒能力。如果害怕孩子被冷风吹着而整天紧闭门窗,会造成室内新鲜空气不足,使宝宝发育不良,抵抗能力减弱,容易患各种感染。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从不出大门一步,就会由于缺乏日光的照射,容易患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后者不仅使患儿的骨骼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还会进一步削弱其抗病能力。冬季要注意婴幼儿房间的通风换气,3周以内的婴儿可在室内进行空气浴,每次12分钟,但室温不应低于20℃。有条件最好进行水浴,水浴时室温应在18℃—20℃之间,水温应在35℃—36℃之间,最好用澡盆给新生儿洗澡且动作要迅速。遇上晴天应当让孩子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

此外,婴幼儿不能用电热毯取暖。因为后者是持续供热,如果此时孩子全身又捂得很严实,散热不灵,就会使体温随着被窝内的温度不断上升,高热和大量出汗时间一久就会对孩子的循环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冬季“中暑”现象。

冬季“中暑”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及过高的热量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孩子一哭就给他喂奶”

体温可以不升,手脚冰凉,哭闹不安等,此时采取一些简易的保暖措施就可以解决了,如调高室内温度、用热水袋或热水瓶放在新生儿被褥外面取暖,也可将新生儿抱起来与母亲的胸腹部直接接触来取暖,这也是很好的办法。

当孩子大小便后将尿布被褥弄湿,也可使身体不舒服,即便是使用“尿不湿”也会使孩子不舒服,只要将湿尿布换下来,换上干爽的清洁尿布就可以了。

孩子在睡梦中饥饿了也会哭闹不安,喂些奶,吃饱了很快就又入睡了。仅有个别是因先天性维生素口缺乏性佝偻病引起的夜间哭闹和不安。确是引起的夜间惊哭,需要请医生来解决。

孩子患有尿布疹、湿疹、皮肤糜烂等情况时,也是引起哭闹不安的原因。当有哭闹不安的情况出现时,应仔细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查找不到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后仍无济于事,这可能与新生儿的气质有关,那就需要母亲仔细观察,如何顺应他的生活规律,使他安静下来,不妨常常抱抱他,与他“说说话”,抚摸一下他的头部、身体等,使他产生一种安全感,可能会好一些,这样母亲就要辛苦一点了。

“孩子小,什么也听不懂,不用多说。”

“现在不说话也没有关系,迟早会的。”

别以为宝宝听不懂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到了1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成人对他说:“宝宝,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明白了话的意思。

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

当宝宝已经明白成人的话以后,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如果说宝宝指着水瓶,成人马上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宝宝要求的方法使宝宝的语言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就已经达到了, 因此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因为这是不小的进步。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了。

不要用儿化语和宝宝说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处于单词句阶段,宝宝经常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打打”,结合身体动作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如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面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应每件事,并用标准的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就可以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不要重复宝宝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说话的宝宝虽然基本上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宝宝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还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手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正确。

切忌语言环境复杂

过年习俗作文 篇3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年习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年习俗作文 1

我们中国过年的传统习俗可多了,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等等,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这就是扫尘的来历和寓意,你们知道了吗?过年的时间你们一定要扫尘,将过去的一切穷运、晦气都统统扫地出门,让你在新的一年中好运多多快乐多多。

倒贴福字,大家都知道,在过年的时候,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门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出街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爸爸说过:“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倒贴福字中的“倒”与“到”谐音,福倒也可读成福到,这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通常人们为了喜庆,就把福字精描成各种图案,比如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一系列的图案,大家一定要记住,到了过年一定要将“福”字倒过来贴。

就介绍这么多,我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团圆、高高兴兴过新年!

过年习俗作文 2

我给大家介绍介绍荣昌过年习俗;有杀年猪、吃刨汤、打糍粑、祭祀……

杀年猪是我们荣昌重要的过年习俗。一般农家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过年猪。主人家选好吉日后,请来杀猪匠,当日将猪牵出猪圈,将其四肢捆住,拖上案板,来三个人分别按住猪的头、身、尾,另一位屠夫将之前上祭的刀请来,拿着血盆,对着猪脖捅一刀,划开一道口子,用盆接住鲜血。再开始分割猪肉。

杀完猪,主人家还要请客,摆宴席招待请朋好友。食材就有刚杀的年猪。许多美食上桌了:喷香的泡汤、脆皮的酥肉、爽口的滑肉……

过年还有糍粑吃。用蒸熟的糯米倒在石板上,用木制的锤子砸击糯米,使糯米变溶,变的像胶水一样粘,再用圆器物把糍粑做成圆形,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祭品。一点也不能马虎。“鸡不能带毛!”“酒里不能沾灰。”还要将猪头奉上,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子们还要给先祖作揖,请求祖先保佑学习越来越好。

这就是荣昌特有的习俗,希望的家来我的家乡,感受一下荣昌过年习俗。

过年习俗作文 3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欢迎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初一,早上吃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懂事,学习进步。”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

过年习俗作文 4

今天是除夕夜,也就是新春。新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新春佳节。

新春,同学们都知道,它不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所有的人都认为“新春很热闹,因为它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节日是用来纪念一个怪物的,它的名字叫“年”,它经常吞食过路的人们,可把人们害苦了。后来,出现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他制服了“年”。人们为了防止“年”再跑下来,就用放鞭炮、贴红纸来吓“年”,所以就有了现在过年的习惯。

我的家乡——桂林过新春有几“怪”,如果你想听听,我就给你讲讲吧!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还有许多小吃,有糍粑、有糯米饭、有粽子、还有年糕等许多美食。第一“怪”就是饭菜都摆上桌了可是大人们就是不让我们先吃,而是先在神kan上祭拜后才能一起上桌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鱼还不能吃,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才能吃,大人们这叫“年年有余”。

第二“怪”是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会等到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一定会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各家各户都会同时点燃鞭炮,大家都互相问候“新年好”,睡觉前我们都要吃一碗汤圆,它代表着各家各户美满幸福。

深夜,家家户户的灯渐渐地熄灭了,整个桂林市进入了梦乡,这时,一股浓浓的雾包围了桂林,使新春的夜晚更加朦胧,更加迷人。

过年习俗作文 5

在过年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都知道,每天应该干什么。而我们去忙的一塌糊涂。不知道今天该干什么,过的含糊。难道不是吗?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过年这几天吧!

今年过节我们可不要含含糊糊的过了,要过就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腊月二十三:祭灶

祭灶就是拜灶王爷。灶王爷管着各家的灶火,是家家户户的保护神。从上一年的除夕起,灶王爷就一直留在人们家里。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现在,我们的窗户可不是用纸糊的了,不过,贴贴窗花也不错啊。还有啊,这一天传说是玉帝到人间时差的日子,我们可要在这一天好好表现哦!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一洗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七:人日

传说女娲创世的时候,第七天才创造了人类,所以,这一天是所有人得生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春卷和七宝羹,每一种菜都有吉祥的含义。

正月初十:老鼠嫁女

正月十五:元宵节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明白了我们过年该干什么呢?

过年习俗作文 6

今年过年刚刚过去,过年期间我看到许多户人家的门上都贴了倒过来的“福”字,我家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妈妈,可妈妈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关于倒贴福字还有由来呢。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的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侄了。皇帝听取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过年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过年习俗作文 7

过年喽!在这里,我祝大家恭喜发财、万事如意、新春快乐!

临近过年,家家门上都贴上了大红春联与福字,穿上又新又喜气的衣裳,买好过年时用的年货与食物,并将家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在我们老家,过年时不能喝饮料(除白酒外),要喝“元宝茶,”。虽叫“元宝茶”,但并不是用元宝泡的茶,而是用油橄榄泡的。一家人在一起喝茶时要比谁的橄榄最黄、最像元宝。最像的人就会在来年发财,相反则会倒霉。所以回家过年的人都会把最好的橄榄带回家,以来图个吉利。

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要吃一种饭,这种饭要先把糯米煮熟,再将红薯蒸熟,接着把糯米和红薯在锅里炒一炒,在炒的时候还要放入墨鱼。这样炒出的饭叫“发财饭”,是我们这一带的年夜饭。在吃饭之前还有一个仪式:由长辈到小辈每人说一句或几句对大家祝福的话,最后由家中最大的一位长辈持酒敬向各位,而大家多多少少都要喝上一点儿,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了。

早上起来后先不要忙着吃早饭,要端着放有花生、瓜子、糖的果盘去门口迎接“财神”,如果没有迎接到,就要受到“惩罚”哟。

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有趣吧?你们的呢?

过年习俗作文 8

过年了,大家一起穿上新衣,在家中狂欢。每到过年时,很多事都必须要做。是那些事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早上,我们要先大扫除,擦窗户的,拖地板的都在干活中。然后,每人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为了让家里更加有过年的气氛,就在门口分别倒着贴了两张福字,说起贴福字也是有讲究的 因为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然后又贴起了窗花,这个窗花也有来历,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可以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后,家中就开始放鞭炮、烟火。鞭炮声音响亮,大有雷鸣之声。烟火灿烂,绽开在如同深蓝幕布的天空之中,好不绚烂。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节目,猜猜谜语,说说闹闹,笑语连连,不亦乐乎!傍晚时,家中就开始放鞭炮、烟火。鞭炮声音响亮,大有雷鸣之声。烟火灿烂,绽开在如同深蓝幕布的天空之中,好不绚烂。深夜之时小孩子们都要开始守岁,除了很小的孩子,我们都要到很晚才能睡觉。

第二天,我们就去拜年。这拜年也是有讲究的,初一早晨,我们一起去亲戚家拜年。在拜年的时候,我背微微弯下,鞠了个躬,对着长辈,说:“祝外婆,外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外婆外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拿出红包塞进我的手中。

这就是过年的习俗,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过年习俗作文 9

以前我只是图个开心过习俗,并不知道过习俗是要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个习俗;今年,我终于明白了。

以前,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立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所以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是灶神升天的日子。

今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也就是灶神上天言好事的那一天,我、哥哥、爸爸和妈妈一起在厨房为灶神做好吃的。这次我们用的不是煤火,而是液化气、电磁炉。哥哥负责揉面,我负责擀面,爸爸和妈妈负责把这些面“变”成灶神最爱吃的“火烧”。不一会儿,所有的面都让我们“变”成了“火烧”,我们便把火烧分成四份,两份让天帝吃,一份让土地爷爷吃,剩下的一份让灶神吃。妈妈在每个神仙前面的土杯里插进三根点燃的香,并向他们说了许多祝福我们的话。随后我在灶神面前隐约看见了灶神的一缕青烟飞上了天。

我相信灶神会在天上说我们的好话的,只有灶神说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过年习俗作文 10

以前我只是图个开心过习俗,并不知道过习俗是要干什么,为什么有这个习俗;今年,我终于明白了。

以前,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得权威,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立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得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得。所以农历二月二十三日是灶神升天得日子。

今年得农历二月十三日,也就是灶神上天言好事得那一天,我、哥哥、爸爸和妈妈一起在厨房为灶神做好吃得。这次我们用得不是煤火,而是液化气、电磁炉。哥哥负责揉面,我负责擀面,爸爸和妈妈负责把这些面“变”成灶神最爱吃得“火烧”。不一会儿,所有得面都让我们“变”成了“火烧”,我们便把火烧分成四份,两份让天帝吃,一份让土地爷爷吃,剩下得一份让灶神吃。妈妈在每个神仙前面得土杯里插进三根点燃得香,并向他们说了许多祝福我们得话。随后我在灶神面前隐约看见了灶神得一缕青烟飞上了天。

我相信灶神会在天上说我们得好话得,只有灶神说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过年习俗作文 11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挂起了灯笼、贴起了年画……我也不例外,当我看见邻居把“福”字贴倒了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咦,难道他们不认识字,把“福”字贴倒了?正在我一头雾水的时候,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儿子,他们没贴错,将‘福’字贴倒是一种习俗,说明‘福’到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俗称过年。这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喜气洋洋,辞旧迎新,一起包饺子,放爆竹,贴春联,欢度新春佳节。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在这一天中摔碎了碗碟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要互相说吉利的话,晚辈向长辈拱手问候,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

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贴春联呢?原来过年还有一种习俗。传说有一只叫“年”的怪兽,他很凶猛,却又三怕,一怕火,二怕红色,三怕声音大。人们就借着三怕用贴红春联,放爆竹来驱赶年兽,于是便有了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

今天是大年初一,听了这个故事,我真希望这世界真有年兽,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然后把它赶走,做个“驱年大英雄”。

过年习俗作文 12

“寒”是十月,“冬”是十一月,“腊”是十二月,所谓“寒冬腊月”说的就是这三个月。到了腊月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从小年到除夕每一天都是一个习俗。要做的事情还真多,如: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等等。要做这么多事情真是让我头晕眼花,但有一句话一直鼓励着我“过年准备好,春节无烦恼!”

有一次爸爸正在贴春联,我发现爸爸把福字贴反了,我连忙说:“贴错了,贴错了!”爸爸微笑着说:“没贴错,因为“福”字倒了,说明福气就到了。”我好奇地问爸爸:“为什么要贴春联?”爸爸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猛兽叫“年”,他住在深海底。每到除夕的晚上这个“年”兽就出来吃人,作乱人间。有一年,天上的一位神仙来了,拿着鞭炮穿着红衣,把“年”兽给吓跑了。原来“年”兽怕红、怕声、怕光呀!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就贴春联,放鞭炮,一整晚灯火通明的守岁。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了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习俗。

听了爸爸的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一个传说呀,这里面还藏着这么多的知识呢!

过年习俗作文 13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过年习俗。今年,我在盐城的外婆家过年,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茶”这个仪式。

大年初二,在轰隆的鞭炮声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舅舅家拜年。一进舅舅家门,我就喜气洋洋地说道:“舅舅,祝您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舅舅也笑眯眯地对我说:“谢谢!也祝你学习进步!”接着,舅舅热情地邀请我们“吃茶”,我们在舅舅的指引下围着桌子有序地坐了下来。他指着早已摆好的满盘“金果”(当地特产),微笑着说:“吃吧,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硕果累累’!”接着,舅舅又把当地特产“阜宁大糕”分给我们,热情地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高(糕)升’!”最后,舅舅又给我们每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蜜枣茶”,连声说:“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哦!原来每种茶点都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寓意呢!边吃边聊了一会儿,舅舅又塞给我一个压岁的红包,我高高兴兴地收下了。

新年里,盐城还有一段顺口溜:“七不出,八不归,初九、一十往家飞。”意思是:“初九不宜出门,初八不宜回来,初九、初十赶着回家。”所以,我们本来打算初八回常州的,因为这个习俗,我们便推迟到初九才回了家。

盐城的过年习俗真是与众不同,令人难忘!

过年习俗作文 14

大家肯定都知道春节吧,春节是我国最隆重得节日。想知道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就来看看我得作文吧。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得,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得到来。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得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得,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得,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得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得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得压岁钱,心里美滋滋得。

春节得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春节得习俗真多呀!

过年习俗作文 15

大年三十到了,也就是新年快到了,老人说,三十是个重要的日子,在那天要包包子,做花糕,蒸豆包,吃年夜饭。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放炮!!

有首歌唱的好啊,“新年到新年到,新年到,提花灯,看花炮。小娃娃,长一岁,走路不用妈妈抱。”放炮是儿童的本性,像我这样的“宅女”肯定会找点乐子,放炮玩。

今天啊,我就准备了,好多炮,毕竟我是老手了,拿着火机,点燃引线,在快速扔出去,三五秒后,就会响一声,“黑旋风”煞是好玩,点燃引线后,扔出去,它先是旋转几圈,放射出彩色的光芒,然后才会响一声。

又一次,烁烁(老家的伙伴)点燃一支“黑旋风”,拿在手中,抡了几圈,扔得高高的,刚扔到天上,就开始旋转,散发光芒,好像来了一位袖珍的美丽仙女,带着靓丽的花环,下凡而来。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拍手叫好。

飞飞把炮的引火线部分堆在一起围成一个圆,快速地把点燃后的炮的火花放到圆的中间,自然就把所有的抱住都点燃了,然后这些爆竹就会炸开来飞到天上,然后砰的一声,爆炸!

自然,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小精灵,会在晚上八点半的时候,聚在一起,看看那家的灯还亮着,如果亮着,我们自然就会进行“恶作剧”,把一个爆竹点燃,趁着夜黑,扔进这家人的院子里,就等着那一声,“彭”的一声响。

传统习俗作文 篇4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习俗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习俗作文 篇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家的端午节。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飘着浓郁粽香,共同纪念这个节日。虽然各地都过端午节,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就非常的与众不同。

一提到端午节,我首先想到的,是那诱人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有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自己的国家灭亡,悲愤不已,含恨跳江自尽。人们为保住屈原的躯体,就将米用粽叶包裹,投入江中,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躯体,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天立为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想吃粽子先要会包粽子,但可别小看包粽子,那也是一门技术活。我观察了妈妈包粽子的过程,首先,将买来的粽叶,将其清洗干净,放在旁备用。然后将糯米放在盆里洗净浸泡24小时,准备些猪肉、蛋黄、大枣等粽馅,根据个人口味搅拌均均,也可以是纯米的。最后才是包粽子,将粽叶折成漏斗状,然后将米、馅放入“漏斗里,再将粽叶裹住,用线绳系紧,粽子才算包好,妈妈包好的粽子三尖两叶长,非常好看,看妈妈包粽子既长知识又享快乐!

除了包粽子之外,我们还会系着五彩绳去踏青。传说系五彩绳是为了防止五毒入侵人的身体,孩子们去踏青,多数是为了折艾蒿或者折桃枝,享受踏青时光,与大自然亲切接触,呼吸到新鲜空气别有一番情趣。

故乡的端牛节,浓浓的家乡风俗,世世代代永远传承。

传统习俗作文 篇2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传统习俗作文 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阵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就由我来向大家介绍我国的春节传统习俗。

说起饺子,我们一下子就想到的一定是那种在锅里、碗里翻腾着热气的白面儿水饺。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和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为了讨个好兆头,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年糕。年糕有“年高”的意思,代表着人们盼望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意愿。“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年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就是希望来年“福寿高升”。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小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怕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这就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你们说,这样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

传统习俗作文 篇4

即夏历除夜的辞岁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礼神仪式。清代诗人黄子云《山中守岁歌》对此写得颇为详尽:“……粘户重书郁垒符,插檐高折冬青树。茅堂洒扫豁心颜,博山一缕沉香烟。……大儿随行主家祭,稚女移灯封井泉。中天空光若电扫,知是邻家共迎灶。……黄昏促席饮屠苏,上座居然属老夫……”就是说,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的辞岁家宴,就更是礼仪繁复,令人咋舌。腊月二十九日,“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大年三十,“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进贾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后回到荣国府。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女、小厮、丫环,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座,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众人方各散出。”这段描写,不仅交待了年饭之前的礼仪,而且交待了年饭的内容:全家团坐,饮屠苏酒、喝合欢汤、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种贺岁祈福的气氛,真是浓得不能再浓了。

《春节习俗》作文 篇5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习俗》作文 篇1

过年了,街上到处挂着红灯笼,喜气洋洋。说到过年,可有很多的风俗礼仪。快随我看看吧!

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铜川市耀州区。刚走进家门就看到爷爷奶奶忙忙碌碌地在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打扫庭院,掸浮沉扫蜘蛛网。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还有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用意。

打扫完卫生,爷爷开始贴春联了。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于门上。我帮着爷爷贴春联,看到贴好的红红火火的春联,感到非常开心。

贴完春联后,爷爷在门上贴了个倒着的“福”字。我不明白了,为什么“福”字要倒着贴?原来“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美好未来的愿望。“福”倒着贴,就意味着“幸福已经到来”或“福气已经到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渊博啊!

晚上吃团圆饭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圆合欢。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所以大家在过年时要一起吃饺子。过年的时候还有守岁、燃放爆竹、拜年、给压岁钱等各种习俗。

中国年是红红火火的,既有文化礼仪活动,也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在这里祝大家鼠年吉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春节习俗》作文 篇2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正是20xx年农历二十三,我一边哼着童谣,一边和妈妈一起穿梭在乡下热闹的集市里。

过年的集市可真热闹!大大小小的店铺循环播放着欢乐的迎新年歌曲,宽阔的街道两旁摆满各种人们过年需要准备的物品,什么对联啦、抄年货啦、农产品啦、自家酿的米酒啦,还有卖衣服的,吃的喝的玩的用的,样样俱全。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小摊贩热情的吆喝声。到处都是浓浓的年味儿。

我和妈妈在集市里采购了许多年货,正准备回家时。我被一股浓郁的香味给吸引住了。这股味道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不停往我的鼻子里钻,好闻极了!“那边居然有做芝麻糖的!”我的疑问还没问出口,妈妈便惊喜地拉着我往一处摊位跑去。原来刚才那股香甜的.味道是从一口大锅里散发出来的。“这种纯手工做的糖只在我小时候做过,以前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糖,为过年做准备。”妈妈一边让老板称糖,一边跟我说她小时候的事。“这糖是咋做的?”我来了兴趣,一直盯着那口大锅看。只见做芝麻糖的叔叔把一大桶的麦芽糖倒入一口巨大的铁锅中。然后开始打开火煮糖。糖还能煮?我好奇极了。

没一会儿,原本平静的锅面慢慢地、慢慢地,冒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白色泡泡,泡泡“咕嘟咕嘟”地不断往外爆开。站在一旁的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生怕被滚烫的糖汁溅到。而那位叔叔却仍然镇定自若地搅拌着。温度越来越高,已经冒烟了。看样了火候差不多了,叔叔开始往锅里撒入芝麻,那一大盆的芝麻加入之后,刚才还气焰嚣张的麦芽糖瞬间没了脾气。这时,叔叔拿起了一把巨型大铁铲。大铁铲挥舞着手臂,趁着麦芽糖虚弱之时,只听“沙沙沙”几声,可怜的麦芽糖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在大铁锅中晕头转向地被迫翻滚着了。

经过一刻不停地翻炒后,麦芽糖从好看的金黄色变得黑不溜啾,芝麻紧紧地附着在麦芽糖上。叔叔用铁铲搅了搅麦芽糖,已经很浓稠了,他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真搞不懂,芝麻和麦芽糖都粘在一起了,变得这么难看,为什么还是一件好事呢?而叔叔的下一个动作却让我更加吃惊:热乎的冒着白烟的那团又黑又粘的麦芽糖被叔叔从锅里铲起来倒入了一个木头做的正方形框架里!这又是干什么?我好奇极了!只见叔叔从桌子底下抽出一根擀面杖,叔叔利用擀面杖不停来回擀着麦芽糖,很快麦芽糖被压得扁扁的,完全和木框架成为一体,这时候它已经不那么烫了,表面也变得光滑。紧接着,叔叔取掉木框架后,拿出一把巨大的刀。那刀寒光闪闪,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滋滋——!手起刀落,伴着一声刺耳的声音,一条长方型的芝麻糖被精准地切了下来。“哇,原来这团黑乎乎的就是芝麻糖的原型呀!”我恍然大悟,不禁拍起手来。

站在一旁的阿姨从叔叔的手中接过糖条,“笃笃笃笃”三两下就把一根长条型的芝麻糖变成了我们平常看到的样子。“阿姨,这芝麻糖可以吃了吗?”我馋得已经开始分泌口水了。“可以吃了,不过有点烫,等冷一点再吃更香哦。”我接过阿姨递过来的糖迫不及待扔进嘴里。呀!这也太美味了吧!香香的、脆脆的、甜丝丝的,不仅有麦芽糖的香味,还有芝麻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刚出炉的芝麻糖还带着温热,很快它在我的嘴里快乐地跳起舞来。妈妈笑着说:“这才是年的味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我快乐地唱着小曲儿,拎着满满一袋“年的味道”回家咯!

《春节习俗》作文 篇3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结尾: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习俗》作文 篇4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春佳节。新春佳节是中国农历岁首,也是中国民间最热闹的古老传统节日。中国民间过新春佳节的习惯大概是从原始社会的时代‘腊祭’演变而来的。

新春佳节的习俗有:每家每户门口都要贴红对联,有的人家大门上有挂红灯笼,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长拿压岁钱给我们。人们都穿新衣服,舞龙,登山玩乐。

每年的新春佳节都一样。过年这天我们穿好新衣服去跟长辈拜年,要说好话祝福语。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小孩子都喜欢过新春佳节。

《春节习俗》作文 篇5

全国各地重阳习俗 篇6

旧时重阳节这天, 海南儋州市光村镇新富村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会在黎明前起床, 长辈们起火生灶, 然后其他人手持一根稻草或者较细的树枝点燃一端使其冒出星火, 然后全家人会齐声高喊“赶山猫”。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辈还懂得一些遗留下来类似咒语的东西, 当其他人只是发出欢呼声时, 他们会小声用方言“嘀咕”这些咒语。这些咒语很可能是祖辈们流传下来, 用于拜祭先人时一种特殊口语。

“西方土神、南方土神、北方土神、东方土神……”, 有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还记得这些咒语的开头几句。除了是古人信奉神灵的一种表现外, 现在的“赶山猫”习俗大多是人们以此来表达一种驱赶鬼神疾病, 祈祷吉祥安康的用意。

河北:天气预报

香河县九月九日, 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 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 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 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祭缸神忌回娘家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 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 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 家家烙煎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 旧时, 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 忌回娘家过节, 有“回家过重阳, 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江浙:凿旗秋祭

重阳节, 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 连缀成旗, 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 除非亲友家有丧事, 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 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 互相馈赠, 称为重阳粽。

两广:王母会元帝宴

连川重阳, 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 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 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加。阳阳江江市市重重阳阳节节放放纸纸鸢鸢, , 并并系系藤藤弓于其上, 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 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 倾城而出, 赛神酬愿, 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 俗语说:“九月九, 牛羊各自守。”

河南:开封菊花会

土族风尚习俗漫笔 篇7

一、土族的宗教信仰

土族在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之前,其先民主要信奉萨满教,后受当地与周边兄弟民族的影响,其文化形态和宗教信仰开始向多元化嬗变发展,据考察统计释、道、儒、苯等多种宗教信仰兼而有之。不过,在这多种宗教信仰中,除藏传佛教格鲁派之外,都未能形成土族全民性的宗教信仰观念。据土族高僧三世土观的《土观宗派源流》及《佑宁寺志》记载,在互助郭隆寺(即佑宁寺)尚未修建前,在此处建有一处萨迦派寺院,最早宏传者为萨迦派。十四世纪末,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发展迅猛,逐渐东进而波及土族地区。公元九世纪中叶,西藏吐番赞普达玛灭佛,声势浩大,在西藏曲卧日山修行的三僧闻讯携带佛教经典逃出西藏,辗转来到青海尖扎、化隆驻足兴教收徒,后曾居住在互助红崖子沟乡东口小刹白马寺。公元十世纪末,西藏三僧的高徒、藏传佛教后弘期鼻祖喇勤贡巴铙赛圆寂于此寺。在以上诸师徒的弘佛教化下,互助地区的土族信佛者日渐增多,习佛之风盛行不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世达赖喇嘛经白马寺去今佑宁寺等土族地区传教。明万历三十年(1602),四世达赖喇嘛去西藏时亦到此地传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互助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佑宁寺初步建成,并陆续修建喇嘛寺庙15处之多,从而使藏传佛教在互助土族地区牢牢扎下根来。清朝伊始,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寺僧大增,高僧倍出。由此,土族人民笃信藏传佛教,乃至普及全民,使土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受到极其深刻的影响。

互助土族自古以来便与汉、藏等兄弟民族混居,因此,土族除信奉藏传佛教外,尚有崇敬多神的宗教信仰习俗,几乎村村都建有寺庙神殿,诸如娘娘庙、龙王庙、二郎庙、黑虎庙、山王庙、山神庙、土地庙、崩康(藏语,意为十万佛像殿)、俄博等等。每年除各大寺院举行盛大的宗教法会外,民间亦有名目繁多、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如村庙法会、护青会、转山会、祈雨会等等,主要是祭祀酬神,禳灾祛邪,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一年一度的村庙大会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宗教文化在土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譬如一年一度的村庙会,便带有极为浓郁的宗教氛围。庙会期间邀请职业法师跳神祭祀,法师手持特制羊皮鼓(土语称“抗格尔干”)跳神舞表演,敲击手鼓会发出“邦邦”之声,故俗称村庙法会为“邦邦会”。村庙会一般以村为单位举行,会期因地而异,有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举行的,也有在秋季庄稼收割后举行的。届时,由村民共推德高望重、办事公道干练的人为“会头”负责法会各项事宜。“会头”们几经研究和周密估算,向家家户户分摊人力物力任务,并限时上缴。他们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地组织村民酿造醴酒、磨面榨油、购买柏枝、香表、酥油、干果、供品及猪羊鸡等祭祀用品,还要向临村发送参会请贴、邀请若干祭神法师表演神舞等,事事做得周密不疏,尽如人意。临近会期,“会头”在村民中挑选身强力壮、麻利精干的男人和妇女到村庙宰猪杀羊、蒸馍头、榨油饼、杆长面、鏊烙点心,忙碌数日。干活虽说劳累,大家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一切准备停当之后,便如期召开祭祀盛会。

法会伊始,首先在村庙举行气氛庄严肃穆的酬神仪式,由领头法师主持,在大殿供奉神佛的净台上供献猪羊鸡三牲花红、大坛醴酒、各类法器、供品,点燃无数大小酥油灯,焚香煨燥,吹奏白螺法号,敲响大钟,在法师的示意下,全村男女老幼在殿外叩头祝告,祈祷佛光晋照,神灵保佑村庄泰宁,岁岁平安。

酬神祭祀结束后,法师来到庙前场地开始跳神舞。法师个个高束发髻,头戴护法帽,身穿黑袍,外罩坎肩,腰系四开叉裙子,左手持单面羊皮鼓,右手持细长鼓捶,有节奏地敲击法鼓,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法师们随着鼓点起舞,缓急跳跃,舞姿粗犷豪放,时而左蹦右跳,时而前后空翻,时而打车轮,技艺高潮娴熟,令观众眼花缭乱,齐声叫绝。当神舞跳到高潮时,领头大法师从滚烫的油锅中捞出铜币等物,并轮番在脸颊、手肘、胸前插入铁钎,毫无惧色,显示其神通之广大。最后层层穿越用十几张方桌搭建的高台,在最顶端表演手倒立等多种高难动作,然后空翻落地,动作惊险,观者咂舌。整个表演过程集神舞、体育、杂技为一体,极具自娱娱人的效果。

会期长短并无定例,一般为三天。其间全村男女老幼齐集村庙,会上供应丰盛的饮食。小孩们欢天喜地,大人们漫话承平年景生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喜悦,互勉互励,团结友爱,充分体现了古老淳朴的村风民俗。第三天则是庙会的高潮期,在庙前广场设置神坛,中立神幡,高三丈三尺,象征三十三天;幡杆下埋一尺八寸,象征十八层地狱;幡杆顶端横绑双齿木叉,叉尖各戳一馍头,含日月经天之寓意;幡杆用绳索从东南西北四方固定起来,绳上吊有内装五谷杂粮、红枣、花生、糖果、核桃等的小布袋,俗称“粮蛋子”,同时挂有用黄表纸剪裁的浮云、水浪、连环扣等纸幡,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法会宣告结束时,人们蜂拥而上,争抢馍头、粮蛋子和纸幡,说是抢得馍头者可生贵子,抢得粮蛋子者来年庄稼丰收,抢得纸幡者可拿回家去焚化祛邪,保宅平安。

三、保护庄稼的宗教活动

护青会。所谓护青会,即是保护庄稼丰收的宗教活动。每年农历四五月间,绿草茵茵,柳密莺啼,禾苗茁壮成长之时,土族村庄普遍进行护青活动,俗称“护青会”或“青苗会”。这一活动是借助神灵的威摄力禁止人畜糟踏庄稼成长的民俗民风。届时,全村男姓村民汇聚到村庙,首先由护青会主要负责人主持祭神仪式,庙内青烟袅袅,鼓声咚咚,钟声悠扬,法号声嘹亮,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一阵虔诚祭祀祈祷之后,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请出护法神箭与神轿开始踏勘青苗之行。出巡队伍堪称宠大,锣鼓法号开道,高举蓝底白边上绣北斗七星图案的月牙旗者紧随,其后为双手高擎护法神箭和四人抬神轿,再后是几十面彩旗组成的护法仪仗队,彩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旗上分别绣有青、黄、赤、白、黑五色龙王法像,以及十四面天尊神像。这支声势浩大的护青队伍浩浩荡荡,由近及远地循本村地界踏勘巡查,每到田间地头,都由老者们作一番庄稼长势的评价。踏勘结束后,回到村庙歇神。同时由护青会负责人作巡查总结报告,宣布保护庄稼的具体措施和人畜糟踏庄稼的惩罚条例,措施强硬,惩罚赔偿严厉,教育村民不仅要管理好自家的庄稼,更要爱护别人的庄稼,全村齐心协力,互相监督,以保证粮食丰收。

插牌。插牌和安镇是防止自然灾害的宗教活动,在科学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的旧时代,土族人也往往借助想象中的神灵威力去战胜自然灾害,这种古朴的美好愿望,相沿积久而成为习俗了。土族村民在举行护青活动的同时,于每年四五月间还要进行插牌宗教活动。届时,男性村民到村庙请出护法神箭和神轿,不畏山高路远,到全村共同崇敬的神山,举行插牌仪式。山上建有祭祀神灵的神坛——俄博。神坛四周用粗大木桩围成正方形的栅栏,底部埋藏内装佛教经文、五谷杂粮、名贵药材等的宝瓶,栏内装满青白色石块,上插木制护法神箭、松柏树枝、饰以红布条和藏文经幡。四周用象征圣洁的白色石块叠成石堆,年代越久石堆越大。插牌队伍经艰辛攀爬来到镇守和保佑村寨的俄博将护法神箭和神轿供奉于正前方,四周插各色彩旗,点燃柏树枝煨桑,上香花表,向神灵敬献活羊。高僧大德或精通佛教经籍的喇嘛席地而坐,手持法器,摇动法铃,口诵经咒,虔诚祈祷。众信徒念诵六字真言,施放禄马,抛撒施食,祭洒净水醴酒,忙得不亦乐乎。就在这宗教气氛极为浓郁的氛围中,将上书符篆经咒的四棱大木橛打入俄博前方地下,成为镇邪魔防冰雹、防山洪的标志性神物。插牌仪轨结束后,宗教气氛顿失,大家在俄博傍围坐一圈,尽情分享献牲鲜羊肉,猜拳饮酒,兴致浓烈,气氛活跃,变宗教活动为村民的踏青野游聚会。

安镇。土族人民为抵御旱涝、冰雹、虫害等自然灾害,往往选择村界、山岭和垭口等处,用土筑成方塔形的土堆,土语称作“苏克多”,即所谓镇。在科学技术滞后,生产力低下,宗教理念浓厚的封建社会,把“安镇”作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美好愿望的寄托,使其成为借助神威抵御自然灾害的镇守重镇。安镇时先于选择的地方挖掘大坑,坑内安放经过装藏和喇嘛诵经开光的宝瓶、佛经、刀箭戟矛等神物,然后用土掩埋后筑成方塔形的土台。最后由喇嘛或法师口诵经咒,赋予抵挡冰雹,防御旱涝,消除邪疫的神力。上面是善意的风尚民俗,但也有恶意的安镇习俗。当本村与外村因草山、水利、耕地等原因引起纠纷时所安的秽物镇,以诅咒和祈祷鬼神加祸于对方。这种恶镇多选择在村界的山嘴或隘口暗中进行,先挖好大坑,内装粗黑罐缸盆碗、刀箭戟矛、符咒木桩、白鸡白狗、死马头颅、毒蛇毒蝎、破毡烂衫等凶器秽物,然后用土掩埋夯实,不使仇家发现。土族先民就是用这种原始古老的宗教迷信活动,寄托着抗衡仇家,降吉祥平安于本村,降天灾人祸于仇村的天真而幼稚的希冀。

四、几种禁忌习俗

由于深重的宗教迷信观念和长期的生活习惯,土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禁忌,用以约束人们忌食某些食物,忌做某些不吉利的事情,否则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这种原始的忌讳一直保留至今,未见其衰。

忌食。土族人从不食偶蹄动物如骡马驴肉,也不食用爪趾动物猫狗肉,这与土族崇拜信念有关。据民间传说,大唐玄壮法师曾骑白龙马赴西天取经,回来时驮回了大量佛经,有功于芸芸众生,故不食马肉。土族人普遍信奉本民族的保护神骑骡天王,认为此天王身坐神骡,身著盔甲,面如蓝靛,双目暴突,一手持降魔金刚杆,一手托盛有魔血的头盖骨的骑骡天王威武勇猛,保护众生,法力无穷,故不食骡肉,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下的驴肉”,天上的龙不可擒而食之,因此地下的驴得以幸免,故不食驴肉。猫辛辛苦苦捕捉老鼠,外保庄稼,内保粮仓;狗不分昼夜护院保宅,皆有功于人,故不食猫狗肉。迷信说法认为,谁若今生违忌食用骡马驴猫狗肉,那么来世将会转生为畜生。起初,人们用这种荒诞不经的迷信理念劝告和制约人们,但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土族人普遍遵奉的独特饮食文化。

忌门。土族人十分崇敬大门,认为大门是招财进宝,纳福避邪的关口,故家家都有忌门的习俗,土语称“吾迭祭拉”(“吾迭”即大门,“祭拉”为汉语的“忌”)。忌门有喜忌与恶忌之分,即生育忌门和疾病忌门。生育忌门,就是每当新生儿诞生后,生怕外人带入邪气冲撞新生婴儿健康成长,便在大门外贴上一方红纸,男贴左女贴右,外人一目了然,来而却步。疾病忌门,家中有了危重病人,或出现传染病人时,不仅在家实行隔离,还在大门外一侧煨一堆火,并在门傍上方挂一筛子,表示谢绝入内,标志十分醒目,来者望而止步。若不是闲暇串门而有要事办理,便在远离大门的地方叫出人来,首先按大门外的标志,向东家道喜或道忧,然后说明来意离去。

五、大年初一迎喜神

土族人普遍有春节初夕守夜的习俗,家家户户腾出空屋点燃大火,全家男女老幼围坐在火堆周围,一面闲聊家常,一面吃年饭。半夜时分分食猪头肉,俗称“咬鬼”。凌晨时分大家纷纷换上新装给老人长辈叩头拜年,长幼有序,分别散发年钱。整个夜晚无人睡眠,气氛热烈,场面和谐,人人沉浸在除旧迎新的欢乐气氛中。初一早晨当红日冉冉升起时便到村里进行隆重的迎接喜神和新年团拜活动。天蒙蒙亮,各家各户将骡马驴牛羊猪悉数赶到院子里,头上扎上钱马(用黄表纸剪制的福禄寿长方形纸条),尾系彩色布条赶出家门。这时,全村人赶着打扮起来的生畜,兴高采烈,浩浩荡荡地从四面八方来到卜定的方位迎接喜神。人们见面频频作揖道喜,互道“新尼玛赛涅”(土语,意为新年好),情真意切,气氛热烈。团拜结束后,用各家带来的柏树枝煨桑,烧香化类,叩头迎接喜神驾临村庄,大人们口中念念有词,祈求喜神保佑村庄安宁,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团拜迎喜仪轨结束后,大家互相道别回家,开始走家串户拜年,一般都打发男女小孩去拜年。孩子们欢天喜地,笼子里提上年馍馍,进出于各家各户。他们乐此不疲者,是因为他们会从老年人那里得到压岁铜钱,至少也会拿到多少不等的糖果、红枣、核桃之类好吃的东西。

六、相助力耕岂有偏

土族人民在长期和衷共济、同甘共苦的劳动实践中,使四邻齐心协力劳动生产的淳朴高尚的美德成为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任凭岁月沧桑。而人民和睦相处、相依相存的古风不变。宋代诗人王禹■在其五首《畲田词》中的第四首中这样写道:“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诗中强调的劳动人民的协作精神,在土族群众中普遍存在着。在封建社会,土族人民依靠着瘠田薄土,古老的生产方式,过着中国封建式的贫穷生活,但他们团结和睦,相助力耕耘的协作精神,是值得称道和赞许的。就拿农事中的起粪、翻粪、运粪这几个劳动环节而言,无不体现着劳动协作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在旧社会尚无化肥,农民种地全靠家肥。然而农民辛苦积攒的家肥,单靠自家的力量是无法运送到田间去的。于是便出现了少则5-6家,多则十余户的变工组活跃在每个劳动环节中。不过这种变工,并非人工换人工,也非畜工换畜工,更不是一工顶一工,而是将每家的活儿干完为止。如起粪,是把家中马牛羊圈和院坑所积家肥起运到大门外的粪场上去。届时,基本常年固定不变的变工组成员们自带铁铣、背斗等劳动工具,挨门逐户地背运到粪场上去,大户须两三天,小户一半天,家家粪场上堆积如小丘。翻粪,是把堆积在粪场的大块家粪打碎后堆成正方形的粪堆,使其充分发酵增加肥力。届时,变工成员自带铁铣榔头,挨门逐户地进行翻打。这项农活多由妇女们完成。在劳动中她们时而家长里短,品头品足,时而歌声悠扬,笑声琅琅,往往把劳动的热情推向高潮。驮粪,就是把翻好的家肥运送到各家各户的田地中去。届时,变工成员们自带装粪口袋,赶上自家的牲口开始运肥。这项农活往往是鸡鸣而起,日出而歇,劳动量较大,故由男人们承担。驮运肥料时人员轮流驮运,送走一轮,大家便围着大火取暖,互助斗乐,谑而不虐,笑语连天,其乐无穷。

在以上三个劳动环节中,轮到谁家就得为大家准备早餐、午餐和晚餐,各家尽其所能,做出最好的农家饭菜招待大家。每当用餐时,你敬我让,先长后幼,和颜悦色,亲如一家。

上一篇:对会计人才需求的采访稿下一篇:做文明中国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