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习俗

2024-06-15

回族习俗(精选8篇)

回族习俗 篇1

回族婚礼习俗

河西学区:蔡建伟

任小强整理

李娜口述

回族婚礼与汉族婚礼有几份相似,也有许多不同。订婚或结婚,一般选在聚礼(星期五)或其先一天,订婚前由男方央媒至女家提亲。女方表示同意时,男方即先托媒人先给女方送“开口茶”,然后研究聘礼(通称“迈海勒”),商议已定,互相作揖说“色兰”,表示婚姻已定。随后,男方给女家近亲和舅家送“四合礼”(即四色礼),一般以茶为主,附带其它,俗称“道喜”。届时,男方宴请女方来人。媒人及近亲好友,互相致贺。结婚之日,新郎由亲友中的新婚者陪伴,称为“陪客”,二人皆披红戴花,侍女迎客。婚礼需请阿訇证婚,含“依扎布”(证婚词),检验结婚证,然后在来宾席上撒放核桃,红枣(喜果),寓意早生贵子,再由阿訇宣讲有关家长对子女的义务和子女对老人应尽的赡养义务。待客高潮中,来客给男家长者与近亲脸上涂红抹黑,嬉闹取乐,取其大洗之意。

回族在婚礼过程中,不讲属性,不搞吉卜,不拜天地,不互拜,不向公婆叫头。禁用乐器或鸣炮。

传统是财富,财富需要我们继承。

华亭的婚礼习俗蕴含着许多精华,它让人深思,让人留恋,让人回味无群。但是,这种传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不可理喻的弊端比如说婚姻自由这方面。男女之间的爱不是产生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怀,不是培养起来的,而是由双方父母及媒人通过一系列的“等价交换”获得的。虽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布《婚姻法》,废除旧习俗,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方可结婚。但这只在少数公教人员中兴起,没有贯穿到全民之中。到现在,农村男女的婚姻仍由父母封建式地包办。

更为荒堂的是,女家向男家索要彩礼几乎成了女家的“发财之道”。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思想的麻痹。他们岂不知这种荒谬做法是在自己给自己寻找压力,因为他们的女儿要嫁人,儿子当然要娶媳妇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做法定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回族习俗 篇2

回族喜爱绿色, 因为绿色是和平、生命的象征, 是充满生机朝气的颜色。回族也爱清洁干净整齐, 所以在回族居住的周围和院落, 都能看到各种树木花草, 西北回族一般在屋前院后栽种杏树、桃树、梨树、苹果树、酸枣树、栗子树等, 花草有牡丹、玉兰、丁香、紫藤、杜鹃花、石榴花、白兰花、茉莉花、紫罗兰、金鱼草、芍药、万寿菊、建兰水仙、小草兰、鸡冠花等, 使院内草绿花香, 绿树成荫, 以美化居住环境, 修生养性。就算院子较小或在楼房, 回族也有养盆花的习惯, 院子里、阳台上、窗台上摆放着千姿百态, 争奇斗艳的花草, 主人会对它们细心照料, 按不同习性保证养分水分的供给, 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回族喜爱花草树木的心境可谓是处处可见, 比如在回族刺绣中也是绣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的图案, 有绣好装裱的画框、被套、枕套、床帏、蚊帐、围裙、鞋子、小姑娘的裙子等等!颜色鲜艳秀美, 给人一种田园诗般的感觉。在村子或社区, 除了每年的植树节种树之外, 负责人会组织人力在种树时节进行植树活动, 集体集资买树苗分发到各家, 可以种在自家院里或田头, 也可以种在其他地方。

植树造林, 种花养草以及善待和珍视花草树木的行为, 在回族看来不光有美化环境、修身养心的功效, 而且也是信仰中的善功之一。《古兰经》中说:“难道它们没有仰视天体吗?我是怎样建造它、点缀它, 是它没有缺陷的?我曾展开大地, 并将山丘投在上面, 还使各种美丽的植物生长出来, 为的是启发和教诲每一个皈依的仆人。”又说:“我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未你们的幕, 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 而借雨水生出许多的果实, 做你们的给养。”《圣训》中鼓励穆斯林说:“任何人植一棵树, 并精心培养使其成长结果, 这人必将在后世受到真主的赏赐。”穆圣甚至告诉子弟们:“谁砍掉一棵酸枣树, 真主就让他进火狱”、“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或草, 明知明天就要死亡, 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

伊斯兰教认为, 真主创造了自然万物, 日月星辰, 使整个大自然气象万千, 多姿多采, 和谐美妙, 有高山, 有平原;有沙漠, 有绿洲;有陆地, 有海洋;还有空气、阳光, 水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无数种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和无生物。所以真主创造的花草树木应该得到爱护, 回族在逃到植物的性命之道时, 认为花草树木类的植物是“有命无性”的, 意思就是说植物虽然不能像人一样能说能动能思维, 但也是有生命的, 生命就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有意砍伐树木, 践踏花草都是可憎的行为, 禁忌给花草树木泼脏水、对着树木大小便, 《古兰经》告诫人们:“图谋不轨, 蹂躏禾稼, 伤害牲畜, 真主是不喜作恶的。”

《古兰经》中关于天堂乐园的描写也是充满绿树花香的, 在乐园里:“有河流, 水质不腐;有乳河蜜质纯洁”, 有“无刺的酸枣树、果实累累的树, 漫漫的树荫、泛泛的流水;丰富的水果四时不绝, 可以随意摘食。”“敬畏的人们必定在树荫之下, 清泉之滨。”“享受他们爱吃的水果。”可见这里风光旖旎、四河纵横、果实常时不断, 滋味鲜美;小草丰茂、绿树成荫, 百花盛开, 清泉潺潺, 人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 融为一体, 其乐融融。从《古兰经》所描绘的这种乐园的自然生态美中可以看出, 伊斯兰教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态美的崇尚, 这种理想的自然生态范式在现世中极大地启发和调动了广大穆斯林种树种草, 创造秀美生活环境的热情, 享受到各类绿色鲜艳的生命带给人们的赏心悦目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

回族还是一个重视商业并善于经商的民族, 这与伊斯兰教提倡商业, 鼓励商业活动的价值观念有关。回族一般不会“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 就回族比较集中的西北,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 农业产出较少, 所以回族家庭90%以上的是农商一起进行, 一般是妇女在家务农, 男子出门做生意, 回族商人遍布中国各地, 有的甚至做到了国外,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了当地的绿化环境。

回族对待动物可谓是关怀备至。在回族的观念中, 动物和人一样, 都是真主在大地上创造的生命体, 它们有生的权利, 来到世界上有它们的使命和作用。它们都是在真主普慈之爱哺育下茁壮成长的, 仁爱万物就是对真主的爱, “见一物就见真主了, 伤一物就伤真主了”。穆圣说:“安拉对每一种被造物都曾许以慈祥, 因此你们不要虐待动物。”《圣训》中多次提到穆斯林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 尤其对待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 如骆驼和马等。穆圣说:“每一匹马的额头上都记录着它的功绩和福气, 直到复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拥有六项权利, 骑过后主人应当给它饲料、经过水源时应让它饮水、主人不得无缘无故地打它、不要让它驮超重的货物、不要让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围的路和不要过久地骑它”。民间回族将动物称为“喑哑畜生”, 认为它们只不过是不会说话而已, 它们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有感情和知觉。所以行为规范中, 禁忌将动物捆绑起来或将之用作练习设计的靶子, 不论什么时候, 在没有造成对人类的威胁伤害时, 不得伤害它们;禁忌以动物来取乐和营生, 如街头耍猴, 动物表演之类都在禁忌之列。按教法回族宰杀可食的动物非常少, 严格禁止任意宰杀。在宰杀时要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惊恐, 屠刀要锋利, 动作要迅速, 要避开其他动物尤其是幼畜。最好是在宰杀时盖住动物的眼睛, 减少恐惧。

《古兰经》中说:“在大地上行走的兽类和用两翼飞翔的鸟类, 都跟你们一样, 各有种族的……”《圣训》中说:“残杀生命者必将遭真主的惩罚, 保护所有的动物都将得到回赐。”先知说:“对一只动物之善行与对待人的善行同样可贵, 对一只动物之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的罪孽。”他 (穆圣) 听说有人从鸟巢中捉了几只雏鸟, 而母鸟在空中盘旋哀鸣, 他便问谁捉了幼鸟, 随即命令立即将幼鸟放回原处。一次阿依莎 (穆圣之妻) 骑了一只病驼, 她稍对它呵斥, 穆圣就对她说要对牲口柔和一些。有一天穆圣经过花园, 看见一只骆驼正在呻吟, 当它看到先知泪水从眼睛流了出来, 先知走近它用手摸它的耳背, 骆驼很快安静了下来, 先知询问谁是它的主人, 有一位原居住于麦地那的人走了出来, 表明他是骆驼的主人, 穆圣说:难道你不害怕安拉吗?它在投诉你不喂它食物, 并且使它过度劳累。穆圣高瞻远瞩地将麦地那定为“禁城”, 禁止人们砍伐树木, 捕猎野生动物, 使其植被得以恢复, 强化了水土保持,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了麦地那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造福了人类。

在伊斯兰教初期, 教法学家就规定必须在人类生活的区域之内保留“喜玛” (Hima) 和“哈拉穆” (Haram) , “喜玛”相当于现在的“自然保护区”, 有意识的限制人们进入放牧、伐木、狩猎和汲水, 目的在于防止对当地野生动物和植物及环境的破坏。“哈拉穆”相当于今天的公共保护区, 允许公众使用, 如草地, 水源和柴禾, 但不允许私人占有或过度开采和滥用。值得一提的是, 在人类明确提出人权概念的几百年前, 有一位穆斯林法学家提出了善待动物的“动物权”。“动物权”的理念是:与人类同生存于大地的牲畜和动物有它们的生存权利。人们应当向它们提供所必需的饮食, 即使病老、闲置也必须照顾它们。动物的主人不能使它们的劳动超过负荷, 使之过度劳累, 不能把它们围圈在有害它们健康的地方, 不能使它们受到同类或异类动物的伤害。应该细心照顾动物, 饲养动物的人有责任为它们提供好的休息场所。在发情季节, 要为雌雄动物提供相遇的机会。从动物身上挤奶时, 应考虑母畜对幼畜的喂养需要, 不得使其幼子受伤害。从蜂窝里取蜜时, 不得取净, 要留下适当的部分让蜜蜂自己食用。这种理念通过宗教信仰的渗透, 使回族对待动物的观念有了更规范的要求。

回族对动植物的爱护是伊斯兰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的集中体现, 在《古兰经》和圣训中早就说明了人和动植物都是安拉创造的生命体, 在地球上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人类只是真主的“代治者”, 人类应以公正、合作、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 尤其要珍惜爱护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古兰经》和《圣训》反复倡导对动物植物及一切自然之物应存仁爱之心。

作为穆斯林, 应当很好的体悟伊斯兰教的信仰精神以及其中的自然道德要求, 珍惜真主赐予我们的一切, 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和睦相处, 乱砍滥杀是真主不喜的行为, 也是今后两世自取灭亡的行为, 正如《古兰经》云:“凡你所享的福利, 都是真主降赐的;凡你所遭的祸患, 都是你自讨的。”又说:“行善者自受其益, 作恶者自受其害, 然后你们要被召归于你们的主。”清真寺的阿訇有责任对教民进行教育, 是大家认识到保护的植物是今后两世得回赐的善行。摈弃自我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 处理好今后两世的关系, 继续保持“两世兼顾”为自己也为后人的信仰传统。

如果回族的这种生态和谐观及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精神相融合, 借助于媒体宣传、普及生态文化;制定和颁布专门的生态伦理道德法律或地方法规;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奖励保护行为, 惩罚破坏行为。使人们的环保意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对保护动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也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重大的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古兰经:第2版[M].马坚, 译.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2003.

[2]拜学英.回族习俗探源:第1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2.

[3]马明良.伊斯兰文化新论:第2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5.

[4]易卜拉欣.绿色花蕾——伊斯兰美德书[M].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6:2.

[5]冯怀信.试论伊斯兰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穆斯林, 1999, (1) .

[6]马晓琴.回族文化中的生态价值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J].回族研究, 2008, (1) .

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习俗研究 篇3

关键词: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习俗

嵩明属于昆明的一个县,包括多个回、汉村镇,老猴街回族村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猴街回族丧葬习俗不断演进和发展。丧葬习俗中既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同时也受到周边汉族村落的影响。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大致相同,而又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发生了一些变化。丧葬礼仪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老猴街回民对其也是相当的重视。从具体的丧葬习俗中,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老猴街回民的信仰寄托,对死亡淡然而又不失庄重的态度,节俭的生活作风以及平等、一视同仁的道德观念。

一、嵩明老猴街村回族

嵩明老猴街村是一个回族、汉族杂居的村落。其中汉族仍占主要部分,回族作为一个小群体,仍然存活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下文将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老猴街回族的生存状况。

(一)自然生态环境

老猴街村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牛栏江镇,位于牛栏江镇东边,位于320国道线旁,交通便利,位于北纬25°05~25°28、东经102°40~103°20。

气候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混合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节干湿分明,光照充足。海拔高度为2003.9米,平均年降水量929.6毫米,6~7月为雨季,年平均温度在13~14摄氏度之间。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蔬菜等农作物,其中大棚蔬菜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耕地总面积3773亩,其中水田1980亩,旱地1793亩。老猴街村民大部分家庭都在饲养牛、羊两种牲畜,主要食用肉类也是牛羊肉,大部分自产自食。也有少部分家庭饲养马,方便农业运输,但一般不食用,同时兼养鸡、鸭、鹅等家禽。

(二)社会生态环境

老猴街村辖清真寺一村、清真寺二村、玉皇阁、上节、中节、下节村六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86户,人口4905人,其中回族294户,1390人,多为金姓、马姓、撒姓。

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为主。近几年随着大棚蔬菜产业的迁入,租赁土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就业。大多数家庭建造起了混凝土结构的房屋,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村落中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公共厕所,垃圾集中摆放处,全民健身娱乐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道路为水泥路面,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嵩明县有多个回族村落,呈分散状态,并与汉族混居。男女到了婚嫁年龄,一般就会选择周边回族村落适龄男女婚嫁,少数人也会外嫁汉族,几个回族村落互相通婚,关系密切。

(三)精神文化環境

“回族是以伊斯兰宗教认同为前提、以中国人观念为认同基础的族群集体概念”[1]老猴街清真寺一村、二村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意为“顺从者”),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对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村中有清真寺1所,位于村子中心处,也是老猴街回民生活居民点的中心。同时清真寺也是讲经、礼拜,穆斯林重大节日聚餐的场所。清真寺内各种宗教活动由管寺(管理清真寺职务)和阿訇负责。

“‘元典是指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意蕴,又在某一文明民族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作用的书籍。文化元典因其首创性、涵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成为该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2]《古兰经》就是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为人处事的准则,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

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是主的使者”,也叫“清真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为伊斯兰教六大信条,基本功课是“五功——念礼斋课朝”。《古兰经》说:“行善者,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且确信后世。这等人,是遵守他们的主的正道的,这等人确是成功的。”[3]

“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伦理道德关注人与安拉、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4]穆斯林相信前生后世,一切善恶都会得到最终判定,所以穆斯林大多严格恪守道德规范,努力行善,力争死后进入天堂,免受火刑的惩罚。伊斯兰教倡导积极地追求美好生活,坦荡面对死亡,珍惜过好每一天。

二、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礼仪

《古兰经》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5]人的生死是由真主前定安排的,人是无法改变的。伊斯兰教义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规律,我们不应害怕死亡,要坦荡的面对死亡。死亡是现世世界的终结,更是来世的开始。深受伊斯兰教义的影响,虽然回族散居全国各地,但其丧葬习俗大致相同。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鲜明独特性。没有鞭炮,没有花圈,是一场端庄严肃的丧葬仪式。

(一)归真前

回族一般不说“死”字,而把死亡称为“归真”或“无常”。

在病人生命垂危时,要把他安放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作为亲人,在病人身旁守候,并及时通知在远方的儿女和亲属,使亲人能够见到最后一面。而且在最后时刻,亲属或家人要把“清真言”提及给他,使他在明白的时候念出“清真言”,带着这句最高的言辞,归向真主,面向后世。随后要赶紧到清真寺里请阿訇做“讨白”(意为忏悔,悔罪),旨在祈祷真主饶恕病人的罪行,忏悔和反省自己的一生。留遗嘱,主要包括财产的分配和施散以及对所欠债务的偿还,以求清清白白的离开人世。要“口唤”,即消除邻里乡亲、朋友之间的误会、隔阂,互相原谅,愉快的了结往事。期间禁止嬉笑打闹,更不能胡乱哭闹,要保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病人安详离世。

(二)归真后

停“埋体”。当人归真后,阿訇给亡人暝其眼,合其口,顺其手足,正其头,脱其衣服,不带一丝凡俗入土。亲人到清真寺借水床,幔帐,将尸体以仰卧姿势平放于水床上,头朝北,脚朝南,面稍向西(麦加圣城的方向),用白布盖住,用幔帐挡住,以防在清洗亡人的时候外面的人看到。清真寺用广播通知村民,谁归真,因何归真。村民得知消息后,奔走相告,不用邀请,都会自觉赶来帮忙,安慰亡人家属,为他们分忧解难,不计报酬,帮忙料理后事。也有“助丧”这一礼节,老猴街回民根据自己能力大小,或多或少给予一定经济上的帮助。一般情况下,早上去世下午埋葬,下午去世次日埋葬,一般不超过三天。所以,如果当天未能埋葬,还要“守夜”,一夜香烛不断,亡人亲属守至天明。

以上程序做好后,接下来就是清洗亡人,俗称“洗迈伊特”。给亡人清洗,男女有别。一般男人无常后由阿訇清洗,女人無常后由常年礼拜并熟悉丧葬习俗的妇人清洗。家人买好香水,卡凡,请村子里知名的,熟悉伊斯兰教丧葬礼节的老人剪“卡凡”和清洗身体,如果特殊情况没有人清洗的话,也可以由家人学着清洗。清洗亡人的人也要自己先洗“大净”,表现对亡人的尊重。用汤瓶壶(回族专用壶)乘洁净的清水给亡人做“大净”,从大小便污位处开始清洗,然后洗涤手、脸,漱口,呛鼻各三遍,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次序清洗全身,直到洗干净为止。清洗完之后,用三层白棉布包裹,以遮盖羞体,在白布上洒上香水,既能清香身体,还能防蚊虫。随后,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告诉人们不要害怕死亡,人最终都会走向这一步。

站拜,也叫“折那在”,主要是为了给亡人赎罪。把亡人放到经匣里,抬至清真寺,将经匣放到中间,头北脚南,阿訇和其他熟悉伊斯兰教义的礼拜人围绕而站。孝子手持白布包裹的赎金逐一传递给每一位站拜的人。每位参与者接过赎金,用阿语轻声说:“我已接受它,我再把他转赠给你。”顺时针传递一圈,逆时针再传递一圈,传递多少人就意味着赎金增加多少倍。然后由阿訇领头,并排站立。阿訇进行“瓦尔日”演讲,即劝解人们如何更好的生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和谐,又涉及信仰问题,伊斯兰教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生活方式,敬主爱人,劝解人们朝着善行而努力,珍惜每一天,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接“杜阿”,祈求饶恕罪恶,把天堂恩典赏赐于他,最后众人互说“色了目”,接“杜阿”,殡礼结束。

(三)埋葬亡人

殡礼结束后,将亡人抬往墓地掩埋。穆斯林一般情况下实行土葬,如遇在海上“归真”,也可进行水葬,但忌火葬,火葬被认为是最严酷的刑罚,只有安拉有权利使用火刑去惩罚恶人。过去要求妇女不能尾随,现在似乎也没什么特殊要求了。运送亡人一般不用车辆,以抬人为贵。全村没有事的老少都尾随着亡人一同到墓地,途中老少接力,争先恐后的抬经匣,穆斯林认为抬送经匣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恶,抬的过程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急,要平稳,不能惊扰亡人。运送过程中不允许放鞭炮,扔纸钱,也不打鼓奏乐,禁止家人哭叫打闹。抬至墓地,事先已经挖好了坟墓,而且老猴街回民有自己专门的墓地,坟墓朝向西方,麦加圣城的方向,洞口狭小,仅容一人通过,坑深2米,不要求修墓打碑,深挖深埋。虽对修墓打碑不作要求,但受汉族村镇的影响,老猴街许多回民也为亡人修起了墓碑,并在墓碑上刻下家庭族谱。随后将亡人从经匣取出埋葬,诵读《古兰经》章节,祈求凭借《古兰经》的尊贵饶恕亡人,接“杜阿”,把经匣抬回,尾随送行的人到亡人家中吃饭,吃完后众人互道“色了目”,整个丧礼结束。

(四)纪念亡人

自亡人去世之日起进行悼念活动,规模大小和纪念频率根据自身家庭情况而定,村人俗称“做日子”。每到这个时候,家中点上香,请村中常年做礼拜、熟悉做油香的老妇人下“特思米”炸油香,宰羊,请阿訇到家中念经,吃饭。吃过饭之后由阿訇带领家中男性成员“走坟”,到亡者坟前诵经祷告,意为请求真主搭救亡人,开天堂之门。到斋月,村人自发的组织起来为“把斋”的人做饭,一起进食之后才回到家中。斋月最后的头一天晚上到清真寺里“守底格勒”(守夜),据说这一晚亡人的灵魂会回来,如果家人做了这些,亡人就会安心地、吃饱喝足地离开。

三、嵩明老猴街村回族丧葬仪式特点

回族的丧葬仪式在整个丧葬系统中是比较特殊的,是丧葬系统中独特多彩的一支。其具体的丧葬习俗也与回民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处事方法密切相关。从这些具体的丧葬习俗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求土葬、速葬、薄葬、人人平等的特点。

(一)实行土葬

回族丧葬的主要形式是土葬。真主从土地上造化我们,同时我们也从土地上复活。土地被认为是与水一样纯洁的东西。穆斯林民众始终保持有“入土为安”这一说法。所以回族一直使用土葬,并一直持续至今。

虽然也有其他一些民族实行土葬,但回族的土葬与其他民族是不同的。老猴街清真寺放有一个经匣,全村共用一个经匣,重复使用。所以经匣是不随亡人一同入葬的。把亡人抬至墓地,从经匣中取出埋葬,经匣带回清真寺,供下一个亡人使用。老猴街回民的坟坑内不作任何铺垫,不用木板支撑,也不用砖砌,认为最接近泥土才是最好的。清代穆斯林学者王岱舆在《正教真全》一书中的风水章中说:“不用棺椁,至理有二:一乃自然,二乃清净。自然者,缘人之本来乃土也,返本还原,复归于土,谓之自然;清净者,乃人之血肉葬于大地,遂可化而成土,若以不洁之水投于江海,即无不洁之味;若倾于其器中,其秽愈甚。较之此理,此非清洁乎。”[6]回民深挖深埋,不会过多的占用土地,土地可以循环利用,几年后人们可以继续在上面耕作。同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是一种非常干净,环保,卫生的丧葬习俗。

(二)主张速葬

回族主张速葬。人“归真”后,尽快归土,才是对亡人最大的尊重。一般下葬时间不超过三日。笔者调查中的一户人家就是头天夜里老人“归真”,第二天就开始着手办理丧事,清真寺阿訇“晌礼”过后,做完那些仪式后,就抬亡人至墓地进行埋葬。如果尸体停太久,特别是在夏天这个炎热的季节,就会很容易腐烂,这被认为是对亡人的亵渎。如果在外地死亡,路途遥远,回到家乡需要的时间过长,就选择就地掩埋,没有要求亡人一定要和祖先埋葬在一起。

(三)主张从俭节约,薄葬

在丧葬过程中禁止大操大办,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更不需要任何的陪葬品。人死后力求不为生者带来任何经济和生活负担。厚葬被认为是无意义的,这并不能使亡者后世的生活幸福一点。安拉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是看他临终前带走的财富多少,而是看他的“伊玛尼”(信仰)的坚定和他所行的善功,而善功的大小也就是個人主命和社会主命的完成的程度。尸体会腐烂,但人的德行是不朽的。穆斯林追求“两世吉庆”,只有在今世例行善功,虔诚信仰,后世才能进入天堂。回民进行埋葬时,甚至连棺椁都不用。家属一般也只是头戴一顶白帽,不披麻戴孝,不送花圈,不放鞭炮,不奏哀乐。坟墓也不要求修碑打墓,也没有豪华的内饰。这些种种都体现了回族崇尚节俭,主张薄葬的特点。

(四)平等观念

在客观物质世界人或许是不平等的,但在真主面前我们穆斯林都是平等的。所有人丧葬习俗都是一致的,同样的三层白布,同样大小的墓坑,墓内也不用任何陪葬品,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安拉是造物主,是权威者,之所以让每一位穆斯林都成为其虔诚的信仰者,就是因为他始终一视同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穆斯林,奖赏行善者,惩罚作恶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猴街回族具体的丧葬习俗中,为我们展现了伊斯兰人民所秉承的宗教信仰,人生信条。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孝亲敬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丧葬习俗的调查研究,可以加深对回族丧葬习俗的了解,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老猴街回族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法要求,又结合当地具体风俗,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4]桂榕.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民间教育文化圈研究——以云南回族为例[M].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2-13.

[2]协会秘书处.中国宗教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77.

[3][5]马坚.古兰经(译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07,33.

[6]王岱舆.正教真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335.

回族婚礼习俗相关介绍 篇4

回族当中有句俗话:“一家女儿百家奔。”当回族姑娘长到十六七时,就有人上门提亲。提亲一般都是男方家通过各种途径看准女方家的姑娘后,请媒人去提亲。回民请媒人一般要两个以上,一个代表男方家的媒人,一个代表女方家的媒人。男方家的媒人提亲时,要带上茶、糖等四色礼,并通报男方家的姓名、家庭经济状况和教派等情况,有的还详细介绍男方家小伙子的相貌、性格、文化程度、手艺等,女方家长听后觉得大体合适,便给男方家媒人给话。

女方家也请媒人到男方家看家道,并由男女双方媒人安排姑娘、小伙子在集市或亲戚朋友家见面,看男女双方相互能否看上相貌人品。见面后如无反对意见,男方家父母或其他人带上四色礼,小伙子还要带上见面钱,在媒人的陪同安排下正式见面。姑娘一般由姑妈或嫂嫂领着当面看女婿,媒人此时问小伙子和姑娘同意不同意。小伙子此时给姑娘见面钱,一般同意就接收,不同意则不接收。有些地方姑娘收了小伙子的见面钱后还给小伙子回赠小礼品。过去回族女子怕羞,不敢在客人或父母面前说婚姻事,不敢张口说同意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媒人就观察表情,如果低头微笑,就说明同意;如果沉脸、哭泣或发脾气,则说明不同意,就不强迫,但也有不少父母包办的婚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有些青年男女互相早已认识,彼此也了解,互有爱慕之心,但还要请媒人给双方家庭说明情况,走个过场,否则会受到讽刺。回民择偶不“合八字”。

不管是自由恋爱的,还是经人介绍的,只要双方表示同意,则要尽快准备“定茶”。

定茶

有些地方的回族也叫“说色俩目”或“道喜”。定茶一般要选择主麻日(星期五),男方家要准备回民喜欢喝的花茶、绿茶、陕青茶、龙井、毛尖等各种高中档茶叶,还要准备一些红糖、白糖、桂圆肉、核桃仁、葡萄干、红枣、花生米、芝麻等等,然后分别包成一斤重的小包,每个小包上放一条红纸,表示是喜庆的事。另外,还给未婚妻送二至三套合体、漂亮的衣服,由男方父母和未婚夫一起送去。女方家要宰鸡、宰羊,以糖茶、宴席热情款待。吃完宴席,双方当着众亲戚朋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下和许诺,今后一般不再变更和许配他人。女方家在送客人时,还要给男方家以适当的回赠礼,表示意志坚定,决不反悔。

插花

回族习俗 篇5

【发布文号】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78号 【发布日期】2005-07-02 【生效日期】2005-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新华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地管理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7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地以及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三条第三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对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活动,适用本办法。

城市绿地的管理,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城市绿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的规划、建设、保护和利用工作。

国土资源、农牧、农垦、建设、水利、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林地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严禁乱占滥用和破坏林地,对侵占、破坏林地的行为应当及时查处,并保护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第六条第六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林地经营情况的有关材料及实地查看等方式,履行监督责任。

第七条第七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林地经营者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二章 林地登记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办理林地、林木的初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确认所有权或者使用权。

林权证是林地、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林地、林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九条第九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或者变更登记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委托代理申请的,还应当提交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及委托权限的代理委托书;

(三)林地承包合同、出让、转让合同以及政府划拨林地文件等能够证明对该林地或林木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第十条第十条 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的林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该林地或林木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材料完备、合法;

(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和面积等有关图表资料准确,四至范围和实地相符;

(三)界桩或者地物标志明确;

(四)林地权属无争议。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申办林权证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办理场所的显要位置公示。情况复杂的,可以印制申请须知,免费提供给申请人。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申请人申请时,应当认真审查,发现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发现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条件的申请,应当在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日。在公告期内,利害关系人提出异议的,应当进行核实并告知利害关系人处理结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林地权属登记申请,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发放林权证。对不予登记的,应当自做出决定之日起7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改变林地权属的,当事人应当向原发证机关所属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变更登记申请。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持有土地使用证的其他用地转变成林地的,应当办理林权证。取得林权证后,将土地使用证交回土地管理部门核销。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争议,应当按照《森林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

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林地上的林木,破坏有争议的林地及其附着物。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林地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林权证持有者应当到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并交回林权证,或者由原林地登记机关注销登记,收回林权证。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林地权属管理档案,配备必要的设施和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

第三章 林地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林业区划和林业长远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城市规划区内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还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林地保护和利用规划时,对需要重点保护的林地,应当划定重点林地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保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实施,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对林地内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以及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标志应当实施保护。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禁止毁林开垦,已经开垦的,应当依法退耕还林。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的林地,依法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造林标准的,应当限期补植。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禁止在林地内实施取土、挖塘、筑坟、倾倒废物或其他破坏林地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经批准临时使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地,防止造成林地滑坡、坍塌和水土流失。使用期限届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土地复垦的规定以及造林标准对使用的林地进行复垦。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依法经营和利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确需改变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林地使用权人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可以通过承包、转包、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经营林地,可以开办私营林场和合作林场,也可以有偿转让宜林荒山、荒地的使用权。

转变林地经营方式、转让林地使用权,应当依法签订合同,不得变更林地所有权和改变林地用途。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利用林地建立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林业部制定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严格控制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其他林地上扩建、兴建人造景观和其他建筑设施。确需修建的,应当利用原使用地和非宜林地。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宜林荒地植树造林。凡利用宜林荒地植树造林的,除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优惠规定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勘测、设计、技术和苗木等方面给予扶持或者奖励。

第四章 林地的征收、征用和占用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严禁乱批滥占林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确保林地面积总量不减少。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确需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应当按照审批权限,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领取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申请征收、征用或占用林地,或者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林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征收、征用或占用林地申请书及单位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二)项目批准文件;

(三)被征收、征用或占用林地的林权证书;

(四)缴纳有关补偿费用的协议书。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还应当提交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做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珍稀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区以及各种防护林、母树林、林木种子园、林业科研和教学实验区的林地,不得征收、征用或占用;确需征收、征用或占用的,必须征得原批准设立该林地的部门同意。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农村、城镇居民使用林地建住宅,应当经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乡镇林业工作部门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用地单位需要采伐已经批准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上的林木时,应当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和放置带有腐蚀、污染性质的物品。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征收、征用或者占用林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预缴森林植被恢复费,并对被征、占用林地单位和个人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临时占用林地的还应当按照土地复垦的有关规定对使用后的林地进行复垦或者缴纳复垦费。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专项用于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包括调查规划设计、整地、造林、抚育、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等开支,不得平调、截留或挪作他用。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擅自变更林地权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补办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为林业生产服务的标志和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规定,擅自实施毁林开垦、采矿、挖塘、污染等破坏林地行为造成森林、林木毁坏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林木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并依法赔偿所造成的其他损失。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六条规定,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或者临时占用林地逾期不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限期归还,并依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或者临时占用林地每平方米10元至30元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应当履行公示和告知义务而不履行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199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回族教案 篇6

回族

在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大分散小聚居,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民族,共有860.1 万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回族152.5万多人,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回族聚居区。

在祖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人民在各厂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元代,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北、云南等地,回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在荒芜不毛之地开垦出大量耕地,兴修了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回族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当政期间,领导回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兴建了昆明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修筑了松华坝水库,开凿了盘龙江、金汁河等6条人工河流,开水岔河12条,造地河72条,既可泄洪,又可灌溉;同时,用了三年时间对滇池及其下游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这些工程至今仍发浑着巨大的作用。明代,宁夏回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开凿了大清渠、惠洪渠、七星渠、昌润渠等,多次整修了古老的秦渠、汉渠、唐侠渠,把宁夏平原建成了“塞上江南”。

回族素以手工业技术闻名于世。元代回回工匠制造的“回回炮”,“声如雷霆”,威力无比,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独特地位。回族的纺织物,多被视为珍品。明代,回族精湛的制药、制香、制革、制瓷技艺驰名中外;回族制造的青瓷被称誊为“回青”,以精致高雅著称。清代,回族的采矿冶金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采冶技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回族尤其善于经商,珠宝、金银、玉石是回族的传统经营项目,所以有,“识宝回回”之说。中华民族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经过回族商人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阿拉伯及欧洲的医药、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工程技术等也通过回族商人引进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回族人民具有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历史上,回族人民曾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元末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云南和西北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清大起义和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1855年,新疆塔城回族矿工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沙俄贸易官员的斗争,赶走了侵略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回族将领左宝贵率部援朝抗日,坚守平壤城,激战四昼夜,最后英勇殉职。五四运动中,一批回族爱国志士投入运动,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成为运动的领导成员,并和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团体“觉悟社”,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领导人。在红军长征途中,不少回民踊跃参加红军,并在陕甘宁地区建立了回民骑兵师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回民建立了数十支抗日武装,其中以冀中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渤海回民支队和陕甘宁回民骑兵团影响最大。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回民部队被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历史上,回族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华民族的各项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元代天文学家札马鲁丁编制了《万年历》,并在北京首次建立了观象台,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地球仪和观象仪等七种天文仪器,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

中外民俗——回族

要地位。回回人亦黑迭尔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是元大都(今北京)宫殿和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领导者,为以后北京故宫及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的回回人萨都刺是著名诗人、词人,其作品气势奔放,细腻俊逸,为历代所赞誉传颂。回回人马九皋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多种散曲、小令为后代重视。回回人赡思是元代的著名学者,精通水利、天文、地理、算学等,著述丰富,涉及面广,多已失传,仅存的《河防通议》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文献。回回人高克恭与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顷齐名,存世的有《烟山图》、《墨竹坡石》等数十幅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前面提到的赛典赤·瞻思丁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出任陕西、四川、云南平章政事(是全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时,政绩显著,为祖国的统一、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的回族学者李贽是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李氏藏书、等八种著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伟大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在近30年时间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先后访问30多个国家,开辟了多条国际航线,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回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族除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学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等以外,还有些特殊的风俗习惯。从饮食上说,回族人以米、面为主食,副食为牛、羊、鸡、鱼和各类蔬菜,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

回族的男性普遍戴白色的无檐小圆帽,俗称。“小白帽”,它是回族男性的装饰和标志;回族妇女一般都戴披肩盖头,只有脸部外露,老年人用白色盖头,中年人用青色,姑娘用绿色。回族特别讲究饮食卫生,特别爱清洁,每天都要洗涤和沐浴,并且只用流水冲洗,不用脸盆和“回头水”洗涤。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在欢乐的节日里,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回民群众互相敬道“色俩目”,用这跨越国界、跨越洲际、跨越种族的祝安(好)词,互致美好的祝福: 亲爱的朋友,祝您幸福、平安!中国穆斯林民族简介

1、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2、人口: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其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

3、居住地:回回民族遍华夏。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都有回族居住。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都有回族,而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区人数较多。凡有回族分布的地区,大都是围绕清真寺而居,皆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

4、民族生活: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回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回族之乡”的称谓。这里既有“翠岚千顷接天浮”的山地,也有黄沙漠漠浩无垠”

中外民俗——回族 的沙地,还有哺育过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富有生机的宁夏平原。这条“母亲之河”流经本区的中部和北部,为发展本区的农业经济提供了充沛可靠的水源。历史上,回族人民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凿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大型渠道和密如蛛网的分支毛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把这个原来“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的塞外荒原,变成了如今平畴如画、田园锦绣、麦浪翻滚、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和宁夏回族一样,全国其它地区的回族也多以农业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回族分散居于全国,所以其经济状况又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多种多样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而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显著特点。甘肃、宁夏、青海地区的回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的回族却是农牧结合,或以牧为主;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的回族除务农外,多兼营季节性的小商业、小手工业;云南及西南各省的回族,多为农商兼营,或以商业、运输业为主;海南省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回族则从事航海和渔业;散居全国城镇的回族多从事商业和各种服务业。回族散居全国,与我国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况相当突出。在新疆和内蒙地区,回族多与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杂居;在甘、宁、青地区,回族多与东乡、保安、撒拉、裕固、土等民族杂居;在云贵高原,回族多与彝、苗、布依、白、傣、景颇等民族杂居;在青藏高原,回族多和藏族杂居。但从全国来看,回族和汉族杂居的情况是最普遍的。这种各民族相杂居住的分布格局,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回族和这些民族的关系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关系史的组成部分。应当指出,这种关系在历史上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友好的,曾经有过争斗,甚至流血事件,但共同缔造祖国、推动历史发展,仍然是这种关系的主流。

由于回族分布全国,主要和汉族杂居,所以主要使用汉语文。汉语文在帮助回族之接近汉族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上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不承认汉语是回族的共同语言,是不现实的,但如因为回族使用汉语而否认回族是一民族,也是错误的。除了使用汉语外,回族和其它民族杂居的,也使用或兼通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回族分布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也分布全国。宁夏是省一级的回族自治区,地区一级的回族自治地方有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此外,还有新疆焉耆、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源、河北大厂、孟村等六个回族自治县,在云南西部,有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部有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有民和与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回族自治地方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回族分布全国这样一个特点。

回族散居全国,但却保持着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中长期流传,不但对回族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且还渗入到他们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成为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宗教活动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回族人民每到一个地方,往往聚族而居,或自成村落,或自成街道,形成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回族社区,并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以清真寺为中心居住。历史上,随着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逐渐扩散,清真寺亦遍布全国,其中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被称为东南沿海“四大古寺”;

中外民俗——回族

北京的牛街礼拜寺、东四清真寺、法明寺、普寿寺在历史上被称为“四大官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规模宏大、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造型别致、庄严浑朴,在全国清真寺建筑群中首屈一指;济宁西大寺的礼拜大殿,其规模之大,仅次于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使在佛寺、道观中也罕见;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整体建筑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典雅别致,朴素大方。上面所列举的清真寺以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回族居于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然而,由于她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起点较高,所以从其伊始就以生气勃勃的精神活跃于中华大地上,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回族形成于中国,但她又不同于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动之初,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域。但是,历史上,回族人民在祖国的开发建设中,特别是在地多人少的边疆地区的垦牧活动中,以及在西北、云南等地的农田水利建设中,都曾付出过很大的努力。他们靠勤劳的双手,使自己扎根于中华沃土,并为这片沃土增添了新的风采。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现有人口 4127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当数散居在布尔 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 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 0 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 族之一。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 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 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

历史上,塔塔尔族多居城镇从事商业。不少人长期 从事教育工作。一百多年来,塔塔尔族为开发和建设新 疆做出了贡献。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具有经商 传统和秉赋的塔塔尔族人民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别具情调的生活方式

塔塔尔族完全遵行本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这种 生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有点欧洲风味。的确,塔塔尔族与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其民族在住房、室内陈设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这与该民族源自欧洲,又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市,不 无关系。

在房舍布局和室内陈设方面,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 房,独门独院。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 幽,象一座小花园。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 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父母与子女另居。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着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设着各种欧式家具,显得古雅 而豪华。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 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 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有人口8602978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清真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位伯语称作“麦斯吉德”(意大利拜安拉的场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亦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中国回族地区倒底有多少清真寺?具体数字尚难统计。一般凡回民聚居区都有清真寺,有的百人之村,因教派不同,自然就有两座清真寺并存。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西安华觉寺,广州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银川南门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均由礼拜大殿、中外民俗——回族

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同心清真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是一座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伊斯兰教木刻砖雕装饰艺术溶为一体的清真寺建筑。它位于同心废城西北角高地,建寺约有4 0 0 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该寺曾受破坏,光绪年间重修。同心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建造在一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坐西向东,气势宏伟,可容纳七八百人同时做礼拜。大殿外是一宽敞的院落,东面为装饰着阿拉伯文砖雕的三个砖砌券门;其上,是轻巧秀丽的二层四角攒尖顶的邦克楼,为阿訇呼唤穆斯林教徒礼拜的地方,是清真寺特有的建筑。邦克楼的对面是精致的砖雕“月挂松柏”的照壁,它们东西呼应,高低映辉,构成一个完整的入口空间。整个清真寺庄严、古朴,集中体现了回族建筑艺术的智慧和才能。

“古尔邦节”这天,穆斯林在同心清真寺做礼拜。

红·黄·蓝·白·黑

在回族聚居区宁夏,盛产枸杞、甘草、贺兰石、滩羊、发菜,人们依其颜色分别称为红、黄、蓝、白、黑。这驰名中外的“五宝”是回族人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枸杞是一种落叶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夏开花,秋结果,玲珑剔透,貌如樱桃。是中药中的珍品。它含有甜素碱、胡萝卜素、核黄素、硫胺素、维生素C、钙、铁、磷等多种营养成份,长期服用能抗癌保肝、生精益气、治虚安神、补肾养血、明目祛风、益寿延年。它的根皮,俗称“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退骨蒸劳热的功能。枸杞嫩叶,可用来泡制成滋味醇厚的枸杞茶,长期饮用,也具有其果实的作用。其次枸杞花、茎在医药上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宁夏枸杞的生产,距今已有4 8 0 年历史。因宁夏地处西北高原,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因黄河灌溉区土质肥沃,为枸杞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宁夏枸杞又以中宁县黄河灌区一带的尤为著名,其粒大、肉厚、籽少、含糖量高、营养成份多。今天,宁夏枸杞生产又有了很大发展,经科研单位研制成的枸杞茶、枸杞糖、枸杞酒等新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枸杞生产在宁夏回族经济发展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甘草在中药中用途最为广泛,其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

中外民俗——回族

症。近来年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甘草还有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镇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素有“国老”及“药中之王”的称誉。

用贺兰山石制作的石砚,古朴典雅,造型优美,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质细润、坚硬,呈天然深紫和豆绿两色。有的还有玉带、眉子、银钱、石眼花纹等。贺兰石砚的优点是不吸水、易发墨、不损毫,加盖后砚内余墨可保持数日不干,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宝”之一的滩羊,因其色白被称之“白宝”,是中国制作裘衣的上乘品种之一。滩羊是蒙古羊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培育而成。其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远销阿位伯国家。滩羊皮尤以银川以北沿山一带所产的“二毛皮”最为著称。“二毛皮”系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其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弯曲,轻轻一抖犹如花穗迎风,又若水纹波浪。用滩羊二毛皮制成的男女裘皮冬装轻柔暖和,美观大方,且经久耐用,名扬中外。

发菜以其形色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是“五宝”中的“黑宝”。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其色泽乌黑、丝长柔韧、质地优良。发菜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2 0 %以上。制成菜肴,不仅为宴席增辉添色,而且风味独特,发菜又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食品,它助消化、解积腻、并辅助治疗高血压、妇女病等。是传统的出口土特产品。又因其谐音为“发财”,成为东南亚和港澳一带侨胞宴会上的必备之菜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中外民俗——回族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 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开斋节”里回族人民合家欢乐,吃团圆饭。图为饭前全家进行祈祷。

中外民俗——回族

回族不吃猪肉因为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在中国共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吃猪肉的原因: 穆斯林不吃猪肉,主要是来自安拉的禁令“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古兰经16章116节)

穆斯林不吃猪肉,根本的原因是信仰,对安拉的命令绝对忠诚,深信至大的安拉对他的奴仆仁慈和爱护,许多禁止的行为,例如禁止吃猪肉,必定有许多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慧和恩惠。安拉对信士是至仁、至慈、至爱的,禁止我们的行为,必然是防止人们受害,也是对信士忠诚的考验,例如老师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母亲不许儿女说谎和偷懒,听话的孩子表现了忠和孝,锻炼成为好人品,终生受用不尽。敬畏安拉的穆斯林必须自觉地严格服从。

饮食的禁忌并非只是伊斯兰才这样规定,世界上各种宗教都遵奉某种“神意”忌讳某些饮食,例如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遵奉神意实行全面素食,“不许杀生”是严格的基本“五戒”之一,所以,也不许可吃猪肉。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根据《圣经》,猪肉在禁止的饮食之内,听从上帝的话,就必须禁食猪肉,例如:“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利未记”,11:7-8)。《圣经》也有其它章节的经文,明确禁止吃猪肉,例如“申命记”中的(14:8)和“以赛亚书”中的(65:2-5)。“利未记”与“申命记”属于《旧约圣经》的“前五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循的基本经典。伊斯兰认为《旧约圣经》是安拉下降给先知穆萨的“托拉特”真经的传述,其中必有安拉的确实启示,证明安拉对远古的使者直到最后使者穆圣下达的都是同样的命令:禁止吃猪肉。当今这些天启宗教中,唯独伊斯兰遵循最为严格,一丝不苟,穆斯林必须是安拉的忠诚奴仆,并以此为荣。

伊斯兰信士认主独一,敬畏安拉,服从安拉的命令,全然是对自身有利。对安拉是否有信仰,或者地球上信仰的人数多寡,对安拉的权威没有任何改变,因为安拉是全能的,自足的,不需求他的被造物对他拥护和支持。《古兰经》说:“不信道的人,(无损于安拉),因为安拉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3:97)“如果你们忘恩,那么,安拉确是无求于你们的,他不喜欢他的众仆忘恩负义。如果你们感谢,那么,他喜悦你们的感谢。一个负罪的人,不负别人的罪。”(39:7)其次,安拉喜悦人们顺从他的命令,对安拉敬畏,以健康和清洁的身体接近安拉,不但思想单纯,行为善良,衣服整洁,而且身体也是食用清洁有益的营养物质培养成长的。在万物繁盛的世界上,《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的食物,你们应当感谢安拉。”(2:172;5:4)“佳美”的反面是“厌恶”,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满嘴喷臭,浑身上下都是肮脏难闻的气息,令人呕吐,你能使朋友高兴吗?至少是没有人性最起码的文明礼貌。凡是安拉禁止的饮食,如酒精、猪肉、吸毒和不合法的野味,不仅不能取悦于安拉,反而对自己的健康和人品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俗话说“病从口入”。2003年冬季亚洲爆发萨斯“非典”,后来发现是因为盗猎和偷吃果子狸,那场灾难使半个世界陷入惊慌。

信道的人最基本的行为是敬畏安拉,处处祈求安拉的护佑,口赞“至仁至慈的清高安拉”,“我求庇于世人的主宰”(114:1),祈求安拉保护,首先要对安拉有忠诚之心,因此,根本的行为在自己,服从主命,当行则行,当禁则止,可以期望安拉的最大喜悦和恩慈。不吃猪肉事体不大,不会使信仰伊斯兰的人遭受十分艰难的生活,因为安拉恩赐的人类可食高蛋白肉类千万种,鲜美的鸡鸭鱼肉生猛海鲜数不清。生活在非穆斯林社会中,不吃猪肉表现穆斯林的信心、意志、毅力、自尊人格和文明特征;生活有原则,来自接受考验的精神力量。告诉你的非穆斯林朋友,不吃猪肉是表示对安拉的服从和敬畏,对别人无妨,通情达理的人对你会更加尊敬。

中外民俗——回族

红烧牛肉做法:特色:北方回族清真名菜,成菜色泽深红牛肉酥软,汁浓味厚,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的功效。

材料:主料:牛肉500克,辣豆瓣酱20克,姜,酒,酱油各25克。

陇南回族语言词汇特征 篇7

一、陇南回族简介

陇南回族的聚居史自明代就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据武都区清真巷清真寺“嘉庆建寺始末”文书记载:“郡城南巷旧有礼拜寺, 不知始于何年, 或谓在明之初, 或谓在明之盛。纷纷人口, 迄无定论。愚独据大清嘉庆十三年拆毁时得古瓦一片, 上载嘉靖十四年年号, 知其鼎建于是年无疑云。”[1]由此可见该清真寺最早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徽县存东关清真大寺, 据寺内现存明朝万历十四年 (公元1586年) 所立《重修礼拜寺碑记》载, 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 (公元1465—1487年) 。陇南八县一区均有回族以清真寺为中心聚居, 武都区有清真巷, 并建有葆真回民小学 (始建于1918年) ;徽县有东关回族自治乡, 建有东关回民小学 (始建于1861年) ;等等。

二、陇南回族语言词汇特征

陇南的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 都深受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使用汉语的同时, 保留和继承了回族先民使用过的一些语言, 并将汉语的语义引申, 出现了一些只有回族内部才能理解的特殊词汇。陇南回族在与其他民族交流时使用的是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 而当交流在回族之间进行时, 在方言之中便会夹杂很多其他民族不会说, 甚至难以听懂的词汇和搭配, 这些特殊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1. 借词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 陇南回族语言词汇中夹杂了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 这些借词是以汉字标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读音的, 在回族的宗教生活中经常使用, 而且在不同地区的回族之间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这一类借词大多都是从宗教活动而来。

借用阿拉伯语词汇有:安拉 (真主) 、阿斯玛 (天空) 、阿林 (学者、学问) 、穆斯林 (信仰伊斯兰教者) 、安赛俩目尔来空 (真主赐您平安) 、白俩 (灾难) 、顿亚 (现世、尘世) 、埋体 (亡人、遗体) 、哲玛尔提 (清真寺、集中场所、聚会中心) 、哈里发 (代理人, 继承人) 等[2]。

借用波斯语的词汇有:胡大 (真主) 、满拉 (在清真寺年经的学生) 、阿不代斯 (小净) 、别麻日 (疾病) 、杜失蛮 (仇人) 、朵斯梯 (朋友, 是穆斯林之间的称呼) 、朵灾海 (火狱) 、迭里瓦什 (不稳重, 忸怩讨好之态, 是对小孩、妇女的善意批评) 、古那哈 (罪过) 、呼世努提 (肯定, 认可) 、恕迷 (倒霉, 不幸) 等(1)[3]。

2. 选择词汇

语言的选择使用, 其实是民族风俗的重要标志。陇南回族由于宗教禁忌或传统习惯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的某些词语采用了选择使用的态度, 因而形成了种种语言禁忌, 产生了一些选择词汇。

如:“大肉”、“大油”是对“猪肉”和“猪油”的代称, 禁忌使用“猪”字;“宰”专门用于屠宰牲灵、切割食品, 禁忌使用“杀”字;“无常”是对死人而言, 禁忌使用“死”字;在宗教活动中要点香、念经, 但不能把“点香”叫做“烧香”;把牛羊肉脂肪多叫做“壮”, 而忌说“肥”, 因为肥似乎只能与猪肉相关;“没水”指大净失效或该做大净而尚未做, “带水”指大净随身或已做过大净, 如此等等。

3. 专有词汇

陇南回族语言中有很多回族独创的词汇, 它们既不是阿拉伯语, 又不是波斯语, 而是汉语专用语, 回族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 通过独造、取义、拟古等创造性发挥, 组成了一些带有宗教意蕴的词语, 由于使用率高, 逐渐发展成回族语言中的专有词汇。

比如, “羞体”指需要掩蔽、禁止裸露的躯体。“知感”专用以表示对真主的感激, 如“知感胡达的恩典”。“托靠”是“依仗”、“仰赖”之意, 只限于对真主使用, 如“大事托靠真主”、“托靠真主赐给你吉祥”。“大能”意为全能、无所不能, 专用以描述或感赞真主, 如面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就说:“这是真主的大能。”“显迹”相当于“迹象”、“征兆”、“奇迹”或“非凡现象”等, 如“这是真主的显迹”、“顿亚临近的显迹”。“钱粮”是回族穆斯林对清真寺固定资产的统称, 为了修缮、建造清真寺而集资、募捐也称为“化钱粮”。“恩典”这个词义虽与汉语相同, 但使用对象特别慎重, 与汉语相较而言使用范围缩小, 习惯上只能用于安拉, 如“真主的恩典”、“知感真主的恩典”等, 不可随便使用于人。“搭救”语意相当于“拯救”、“援救”, 多指亲属纪念已故的亡人时, 用念经祈祷、宰牲、施散钱财等方式, 祈求真主赦免亡人生前的罪过。“得济”语义为“得到好处”, 如父辈得到了子孙辈的好处, 也称“得济”。也可以拆开使用, 说成“得了你的济”、“得不上儿子的济”[4]。“念夜”是回族的一种宗教仪式, 也叫“转夜”, 伊斯兰教历的8月1日至15日晚, 每家每户都要请阿訇到家中念经, 叫念夜。

还有把净身用的器皿称汤瓶、吊罐、吊桶, 宗教建筑称道堂、清真寺, 节日称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 一些特有的食品称为撒子、油香、香器、花花, 等等, 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 诸如此类的专有词汇在陇南回族语言中还有很多。

4. 词的特殊搭配

陇南回族语言中大量夹杂着一般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 形成了回族语言中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间的特殊搭配现象。如汉语动词和阿拉伯语名词结合使用的情况有“抬埋体” (送葬) 、“干尔麦里” (念夜 (2) ) 、“洗吾斯利” (净身) 、“有伊玛尼” (有信仰) 、“做嘟娃” (礼拜的一种) 、“礼主麻” (礼拜的一种) 、“做讨白 (礼拜的一种) ”、“降百俩” (降灾) 等。另外还有波斯语加阿拉伯语:“胡达特阿俩” (至尊的安拉或清高的真主) , 汉语加波斯语:“做乃玛孜” (礼拜的一种) , 阿拉伯语加汉语:“怒迷得很” (倒霉得很) , 汉语加波斯语:“好塞拜布” (好机会) , 等等。这些汉语与阿拉伯语、汉语与波斯语、波斯语与阿拉伯语间的特殊搭配, 构成了述宾式、补充式、偏正式等多种词和类型, 是回族语言中独一无二的语言现象。

摘要:甘肃省陇南市回族所使用的语言大致与当地汉语方言相同, 但是由于自身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地汉语方言中夹杂很多其他民族不会说, 甚至难以听懂的词汇和搭配, 主要包含借词、选择词汇、专有词汇、特殊搭配四个方面, 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词汇特征。

关键词:陇南回族,语言词汇,特征

参考文献

[1]石景山.武都清真寺中现存的碑石文书档案资料[M].回族研究, 1993, 4.

[2]齐明敏.中国回族日常用语中的阿拉伯语[M].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8.

[3]李树江.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J].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

回族女儿汤——粉汤 篇8

粉汤的做法:

1. 预先打好凉粉:锅里放适量的水,加适量的盐,水快开时,倒入用少量水化开的淀粉面,要小火,不停的拿擀面杖搅,直到熟,然后倒出来凉冰,切2立方厘米大小的粉块备用,要求均匀透亮,缠绵细嫩,嚼起来爽口而有韧劲,比街头小吃的凉粉稍硬。(硬度的大小依水的少多)

然后开始烩粉汤:

2. 把白菜和青萝卜切块,备些蘑菇、木耳更好。锅里放适量清油烧热,放肥瘦适中的羊肉炒,再放盐、葱丝、姜、碎辣皮炝一下,放入切好的菜,放点花椒、酱油、胡椒粉、味精等调料(依个人口味放多少)炒个半熟,(客人多了,可多炒些菜,此时舀出些菜来,来一批客按后面的方法"烩"一锅,不热剩饭。)倒入适量的水或肉汤,菜煮熟后根据口味放盐、醋、蒜等调料,最后再放点绿叶菜和粉块就好了。

上一篇:关于爆炸事故的报告下一篇:塘藕中学联合教学研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