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2024-07-1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精选12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1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主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而且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 在这种大形势下, 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相较于高等职业技术教学高等职业技术业技能种类增加的数量而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现状就相对比较“暗淡”了。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语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不仅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应该着力打坐学生的整体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1、基于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分析

基于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主要是指在对高等职业技术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 (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分配) 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准备,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何种高等职业技术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同时挖掘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从而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1], 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语文的现状而言, 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办法和趋势, 因此为了尽快完成这种职业性的转变, 就应该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 密切联系实际,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生的情况做出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等职业技术语文在改革的浪潮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真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2]。这样不仅仅从根本上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同时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理念, 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2、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不足和挑战

首先, 不当的扩张导致的恶果。从世纪元年开始, 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大规模的增加高等职业技术的招生人数,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 吸纳了大量的普通高等院校人员,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发现, 2000年到2015年间,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数增加了4.5倍, 而招生人数增加了奖金15倍,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组数据。相较于这种不断扩招的情况, 其实际的培养效果和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同等的提升, 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变成了一种功力性学校, 将过去的技能培养放在了脑后, 变成了一种学生只求文凭, 不求能力的地方。此外, 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归为那种自身学习不好、没有学习细胞的选手,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如何进行教育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3]。

其次, 随着我国现阶段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但是缺乏必要的创新。对于现阶段而言, 是一个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时代,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发展, 同样离不开职业技能的创新发展。对于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而言, 创新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对于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言都是创造和创新的结果, 因此可以看出创新对职业技术学校技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因此而言, 对职业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就要被赋予创新的特性, 而相较于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挑战,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相较于中庸的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定, 携带了个性化的标签;相较于素质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特性。从上可以看出, 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是一种技术性的提高, 同样也是对职业技能学校的一种考验。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它们不仅对外界事物具有求同存异的特征, 同时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发散, 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变异、踊跃、顿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4]。

再者, 缺乏国家为导向的意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 只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机制进行规范化才能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设置最低底线, 这个底线变相的决定了我们的高度。

第四,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从过去以一个固定的模板来培养学生的模式, 从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一种基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将启发式教育融入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多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鼓励学生自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在学习中将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重要认识, 从而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5]。

最后, 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良好运行不仅仅能够正确相应国家的相关政策, 同时能够为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素质, 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随着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及成功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制制度, 但是相较于西方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缺陷, 例如在培训认证方面, 责任不明确出现了反复认证考核现象, 这样不仅仅影响工作积极性, 同时影响效率;认证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导致偏离了初衷[6]:对于现阶段认证的定向性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培训认证缺乏能力的测试, 一味的注重员工的书面知识

3、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

第一, 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需要我们以国家为主导, 试着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系统估。这就为之后评估机制的运营提供了一个唯一的标准, 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效力性。此外在此基础上需要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机制进行规范化, 使得这种认证方式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认可性, 同时对重复认证进行取缔或者消除, 这位之后形成一个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打下基础。

第二, 利用企业小、快、灵的优势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进行研究和更新。各个行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认证标准, 同时这种标准具有动态性,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更新, 从而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工作能力的职工,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同时提高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培训的标准, 想着国际先进水平看其, 最终实现我国标准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而努力。

第三, 提高证书的市场认可度和市场的影响力。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精简, 提高核心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标准, 同时对于国家的监督检查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不断的向着实用化、技能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出一批不仅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 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化能力人才, 这就能提高证书的市场认可度。

第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交叉, 加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通达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与学历文凭相互联通, 使获得学历文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者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改变过去崇尚学历文凭, 轻视职业资格的倾向, 促进国民对职业资格的认同, 满足广大学习者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 建立多层次、可操作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仅是对刚入职的人员发放的一种入门资格证书, 也是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的持续发展的资格证明。由此,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必须在不同的职业领域设立多层次和可操作的标准。多层次是为了证明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操作是为了保证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需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能够决定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现阶段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不断提升, 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增强, 通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随着国家相关单位的扶持力度增加, 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效果。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发展与其规模和资金投入不成正比, 因此我们要在分析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落后原因的基础上, 找到突破口和相关措施, 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本文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印.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12.

[2]方明宝.论工具理性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J].教育学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3 CS) :124.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2.

[4]杨炎轩, 杜时忠.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探新[}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CS) :71.

[5]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C D:1.

[6]韦宁, ;明洪池高职学困生的转化与教学策略C}7.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5 C35) :1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2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针对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维角度,对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开展了教学质量标准的讨论,对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在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的艰巨历史使命。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应该是:“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我们建设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应当遵循这一大的方针,思考如何从“量”上直观对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专项课题。具体来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可以包括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处理,对学习任务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的处理。教学质量标准,应当规定教学质量特性应达到的技术要求。依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具体项目等而制订具体考核标准,还要考虑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因素;还要考虑教学场所的特点;还要考虑所涉及的教学设备等等。

1.探索

几年来,我们以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为主导教学理念指导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同时,我们逐步摸索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方面。

(1)高职电子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主要特点。课程是基于项目式教学特点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点,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为核心教学内容,围绕项目进行模块式配课,采用分层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项目过程化;扩展项目程序化;考核内容多样化。

(2)项目教学的效果应该怎样进行评估。每门课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这是我们的教学标准评价参照物之一。此外还应该包含对学生终期目标完成度和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施效果的评价,同时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阶段完成效果和评价主体对各阶段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

(3)标准要量化,评价要有可行性。国际标准组织的理论,比如ISO9000系列这样的标准,其中一个原则就是要求把质量目标层层分解,细化、量化,使质量目标的最终验证有明确的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过程控制。

(4)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环节包括备课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能规范教师课程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内容改革。核心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形式。通过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形成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和评价的依据。合理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成长,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是帮助学生获得未来职业经验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重要手段。

2.质量评价设计

新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以项目教学开放型实验等新方式下的教学手段,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在各个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当中要由易到难地进行分阶段教学。结合这一特点,设计了以下评价内容。

(1)设备完备性评价。由于项目教学突出实践性,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多少主要体现在学生人员分配上,这也是国家考核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价中专门设置了学生人员分配项,主要通过分组数和每组人数来体现,目的之一是考核设备拥有量,其二是考核设备完好率。

(2)教学时间评价。在时间分配上实践比例必须要远远大于理论,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配量达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一味地实践没有总结,没有理论的升华,是盲目的学习;而让理论占据大量时间,就失去理实一体化的特点,是费力不见效的学习。

(3)符合工业标准的实践现场管理评价。企业的“5S”管理,要求工作现场满足素养、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多项要求,设备保养也是保证教学的前提。因此,在评价中设置环境设备的考核,可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素质养成。

(4)过程考核。分层次教学,进行过程考核来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进而掌握课程教学质量。具体可以通过实时抽查或普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另外也要通过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来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5)教学方法技巧的评价。随着计算机设备的引入,仿真软件的开发,利用仿真进行教学,因此要考虑形式上是否具有多样性,是否达到运用效果。课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考核的。

3.总结

职业教育有终身教育的性质,因此今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将这一点考虑进来。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会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建设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而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成熟。

作者:岑小林 王晓栋 杨燕 梁英敏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骏原等.全方位提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02).

[2]陈锁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S1).

[3]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6).

[2]霍骁象,许俊峰.全景式教学: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4-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在校生973.6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现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我们与之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整体的教育质量方面,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一、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及原因

(一)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来讲,不如高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特别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率偏低,各类技能型专家严重偏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有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没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上课就空讲理论,而职业类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本身就差。由于职业学院经费紧张,不仅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无法实现学生必要的职业实习。另外,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上,都普遍低于高等院校,这不仅影响了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入读职业学校的信心。

(二)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缺乏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虽然国家教育会议每年都有提及,并且近几年中央多次召开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门会议,但是实际发展中,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欠缺发展的动力和相关配套条件。由于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职业教育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财政投入政策的落实不力,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偏低。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甚至呈下降趋势。他们导致我国部分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低、规模小,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素质不高。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法深入

我国校企合作一直进展缓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实质提升的原因。我国需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合作企业反馈与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主要的原因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没有感到有实际的利益,在政策激励方面也缺乏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四)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德国在此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法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保证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有法可依,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则须缴纳相应基金,来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施差等都是制约职教发展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良性发展,还得看整个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从教育的分类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这种看法不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而造成的。因此,我国要尽快落细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设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标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二)完善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框架,将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职责、利益、权力、明确下来,规范其行为,避免行政越权行为,保障资金来源,建立校企合作基础,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较早,从政府推动开始,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为德国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保障上缺乏可操作性,行业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立法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从体制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经费政府稳定投入机制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投资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培育示范典型,带动整体发展.可在高端制造业及跨国公司集中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校企合作,改进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企业方面而言,要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热情,调动社会专业培训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参与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外部引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一手要抓内部培养,要倡导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动态需求,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改革并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坚持培育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原则

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训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性特长,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做最充分准备。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如何能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建设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很多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变化主动适应新经济、全面服务新经济,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高职院校年招生300余万 占高校招生总数超四成[EB/OL].(2014-6-26)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6-26/6322874.shtml

[2]李淑玲.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升[J].理论观察,2014(4):144-14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4

一、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发展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随之迅速崛起, 快速发展。正如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自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 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8.5%, 从1998年到2004年,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从43万增长到200多万人, 在校学生数从117万增长到500多万人, 短短几年时间,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增长了4.6倍和3.1倍, 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2.3%和在校学生数的42.3%, 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 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达20%, 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广西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九五”期间均实现了行业扭亏为盈, 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基础上, “十五”期间, 全广西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双双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 整个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 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在“九五”期间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基础上, “十五”期间继续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更是以超常规的速度与规模发展。

据统计, 广西2007年有72所高等学校, 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9所, 普通专科学校8所, 独立学院9所, 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 高职学院29所。从发展规模看, 2007年广西有高职学院数量是2000年的5.8倍, 是2003年的2.64倍, 是普通本科高校的1.53倍;广西高职学院数占全广西高等学校总数的40.3%;高职和高专院校相加总数是37所, 占全广西高等学校总数的51.4%, 也占广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

(单位:个)

注:统计数据来源于《广西教育政务信息》

从增长速度看, 从2000年至2007年, 五年间广西高职学院数增加了24所, 增长了480%, 年均增长68.6%, 大大高于同期广西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从增长最快的年份看, 广西2004年有高职学院数量是2000年的4.6倍, 是2003年的2.1倍, 比上年增长109%, 增长最快;2004年广西本科高校招生3.75万人, 增长25%;高职高专招生7.25万人, 增长31.82%;2005年, 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分析

(一)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全国横向比较分析

2007年广西高职院校占广西高等学校总数的40.3%, 比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58.5%, 低18.2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5%, 比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低5个百分点, 比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30%的北京、上海、浙江、辽宁、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低15个百分点以上。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数量和质量水平与全国和教育发达的省市相比较, 还有较大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以超常规的速度与规模发展。2007年广西高职院校数是2000年的5.8倍, 从2000年至2007年, 以年均68.6%的速度增长, 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109%, 是增长最快的年份。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 成绩显著, 但总体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的自我纵向比较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 广西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发展滞后。但是, 进入新世纪以来, 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的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了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如前所述, 广西2000年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所, 2003年有11所, 规模数量是2000年的2.2倍, 增长120%;2004年有23所, 规模数量是2000年的4.6倍和2003年的2.1倍, 比2000年增长360%, 比2003年增长109%, 是增长最快的年份;2006年有26所, 规模数量是2000年的5.2倍, 比2000年增长420%, 比2004年增长13%;2007年有29所, 规模数量是2000年的5.8倍, 比2000年增长480%, 比2006年增长11.5%;从2000年至2007年,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年均68.6%的速度增长, 招生专业数和在校学生也大幅增加, 培养一大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支撑。

(三)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近年来,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快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 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双双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自然要求广西的教育事业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也快速发展, 为广西经济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 为广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支撑。可以说,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广西经济和财政总收入的快速发展为基础的。

2. 教育体制改革的助推。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与优化, 一部分成人高等教育转制或合并转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另一部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升格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形成了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长的局面。

3. 青少年学习科技文化热情高涨的催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 虽然存在新的“读书无用论”, 但是,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到来, 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的热情大大高于“读书无用论”, 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愿望大大攀升。因此, 不论是普通本专科高等学校, 还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报读的考生连年爆满, 行情看涨。即便如此, 广西每年仍有12万左右的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深造。另一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困难, 每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一直供不应求, 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于是, 产生了“有事没人干, 有人没事干”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又“回炉”到职业院校学习一门职业技术的现象, 以提高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催化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分析

(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异军崛起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生事物, 如何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是业内外人士议论的热点。国内外经验证明,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观与传统的“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与普通本专科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有区别, 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本科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更是不同。因此, 我们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本专科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应该明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是“姓高”, 它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是“姓职”, 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基础教育和非职业技术教育又有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是理论学家和经济学家, 也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而是面向劳动力就业市场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技师;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实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要求学生“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学生既要求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 又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 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树立的质量观。

(二) 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质量分析

注:统计数据来源于各院校招生就业部门向广西教育厅提供并颁布的数字

为了解剖麻雀, 从点到面, 从个别到一般, 我们对驻邕办得较有特色、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 统计了几个年份的相关数据。下面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树立的质量观和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因素, 对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进行具体的质量分析。

1. 从生师比来看。

2003至2005年是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最快的年份, 从驻邕四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统计数据看, 专任教师数2004年比2003年增长39.6%, 2005年比2004年增长43.3%;在校学生数2004年比2003年增长25.8%, 2005年比2004年增长16.1%。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生师比的要求是18∶1, 四所驻邕高职院校, 2005年有两所生师比略低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 2005年驻邕四所高职院校生师比平均值是18.3∶1, 接近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从生师比对教师资源的要求看, 教师资源基本上能满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基本上能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质量。

2. 从毕业生就业率看。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驻邕四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 除个别院校的个别年份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5%以外, 绝大多数院校在其他年份的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95%。如果这个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是真实的话, 它所反映的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是“适销对路”的, 说明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是好的, 信得过的。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后, 还能保持这样高的就业率, 说明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值得信赖, 人民对我们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是满意的。

3. 从师资水平看。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师资力量和水平是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高等院校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就相当高, 教师的基本学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 博士研究生学历要达到较高的比例, 教师应该是研究型教师, 即学者型和专家型的教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没有这么高, 可以不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但也有一定的要求, 即“双师型”教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主要是教学型的教师, 除了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外, 还同时要有经过国家劳动人事部考试颁发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 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国家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要达50%以上,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要达25%以上。就课题组对驻邕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表明, 广西高职院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 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和高水平教师很缺乏, 在本学科领域和本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影响的“名师”就更缺乏。生师比是从量的层面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师资力量和水平则是从质的层面考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从这一点来考察快速发展的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确实不容乐观。

4. 从实验实训条件看。

普通本科院校的实验条件和设施主要是为了满足专家教授和师生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研究的需要, 而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应用开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技能教育, 为了摆脱传统学科教育影响和“压缩饼干式”的办学模式, 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突出“国家示范性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加快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的建设, 既满足高职教育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的需要, 也让学生真正能理论联系实际, 到实验室、实训室去实地操作和实践,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课题组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表明, 广西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相当薄弱, 没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性实训基地,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性实训基地也很少, 一些院校新办的专业连基本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都还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实用性的高技能教育的办学定位的落实, 急需整改和完善。

5. 从毕业生“双证书”率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应用型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除了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 还应取得一种以上国家认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院实施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发[2002]21号) 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4]1号) 都强调, 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国家教育部还明确要求, 各地教育部门要与当地劳动保障、人事部门及相关行业厅 (局) 共同配合, 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 2004年力争80%以上有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都能取得“双证书”。2006年, 这一比例要求达到90%以上。相关资料表明, 广西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比较低, 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远没达到80%。从毕业生“双证率”的角度看, 快速发展的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确实亟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 教书育人的中心地位常常受到行政化趋势和服务教学意识不够等因素的干扰,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总之, 规模快速扩张、发展速度迅猛的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迫切需要加强质量管理。

四、加强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管理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加强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比较多, 从大的方面要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外, 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 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也成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为经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作为基础产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要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公民, 为经济社会培养和储备人才, 应当优先发展和适当超前发展。但是, 这种优先发展和超前发展, 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 培养人才结构要与经济产业结构基本相适应, 培养的人才规模数量要与经济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基本相适应, 培养出来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做到“适销对路”, 才能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奋战在高职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

2. 质量水平与速度规模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都是一定的质和量的统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水平与速度规模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关系。速度规模是质量水平的基本前提, 而质量水平是速度规模的内在要求。没有一定速度规模的质量水平和没有一定质量水平的速度规模, 都不是真正的发展, 都不是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一定量的扩张后, 经过一定时期的快速发展达到一定数量规模后, 必然伴随着质量水平的诉求。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水平就低, 也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慢、规模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水平就高, 关键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单位能否正确处理质量水平与速度规模的关系, 是否真正加强质量管理。没有一定的速度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水平不是发展, 而没有一定的质量水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追求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既要有一定的质量水平, 又要有一定的速度规模, 这才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才是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各高职院校应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质量水平与速度规模的关系。

3. 教学中心与行政服务的关系。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与知识集散地。教书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 我们一切工作都是为教书育人服务的, 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后勤部门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都是服从于和服务于教书育人的。但是,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办学实践中, 教学中心地位和中心任务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 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由于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并不匹配,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缺乏, 办学条件和办学设施严重不足, 学校 (学院) 主要领导人很多把精力放在筹措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和行政后勤工作上。此外, 学校行政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行政权力对学校自主办学干预过多, 行政边界过于宽泛, 权力越界时有发生, 甚至是选修课教材的选订也干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主流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一直争论不休, 异军突起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正确处理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其实, 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与专业教育并非绝然对立, 而是辩证统一的。专业教育必须以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为基础, 而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的目的是为了使专业教育更加出色。这其中又包含着“上手快”与“后劲大”的关系。曾几何时,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专技校学生上手快, 本科院校学生后劲大”。如果我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仅限于“上手快”而缺乏“后劲”, 那么, 我们办一年半年的短训班, 只培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几门专业课就行了, 还办什么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姓高也姓职,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上手快”, 还要有一定的“后劲”,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基础。正确处理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也就是要正确处理“上手快”与“后劲大”的关系。

5. 校长治校与专家治教的关系。

校长治校是校长 (院长) 以法定权利承担的法定义务和使命, 是以校长 (院长) 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治理学校过程中所凝炼出来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思路、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以及治校方略等设计的行为和水平。这个设计是学校的灵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要评价一个学校, 先要评价他的校长。”毛泽东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谈到办学时也曾讲过:“要办好一所学校, 第一要有一个好的校长, 第二要有一批好的师资, 只要有这两个条件, 就一定能办好一所学校。”西方高等教育学里也有一句名言:“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因此, 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往往是以一位好的校长 (院长) 为表征的。校长 (院长) 治校的焦点是治什么和怎样治, 不同高职院校的校长 (院长) 的思考与回答是不同的。但是,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校长 (院长) 治校的共同职能, 其中先于行动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的设计是校长 (院长) 治校的核心。

专家治教是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专业学术带头人以及督学等组成的专业化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专家型管理群体, 按照学校 (学院) 统一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价值取向、质量规范、专业学术规范、专业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所组织实施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专家治教的绩效决定了学校 (学院) 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的实施程度和“治教”水平, 即学术管理水平。高职院校是高端治理机构, 应由专家来管理。校长 (院长) 治校是办学总体设计的决策力, 专家治教则是校长 (院长) 治校决策的延伸、发展、丰富和落实, 是决策力延伸后转变为执行力的一个层级, 这个层级至关重要, 它对校长 (院长) 治校的理念、方略的理解和执行程度, 决定了学校 (学院) 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由此可见, 校长 (院长) 治校与专家治教的关系是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正确处理校长治校与专家治教的关系, 就是要正确处理决策力与执行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调动院系两级管理的积极性, 如何尊重和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

6. 教师治课与学生治学的关系。

教师治课就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实验、考试以及指导毕业论文 (设计) 等教学环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和素质等落实实用性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治课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是学校教与学的结合点, 是校长 (院长) 治校、专家治教、学生治学的最基本环节和支撑平台。教师治课以备课为基础, 以授课为中心, 以考核结果为检验标准, 以答疑、出题、考试、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等为基本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艺术境界不断发展完善和统一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准确地向学生传授前沿知识、科学知识和技能, 这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个青年教师, 一般需要8~10年时间的历练和积累, 才能成长为一名治好课的好教师。

学生治学就是学生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 按照学校 (学院) 人才培养的规格、方案以及教师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过程, 是按照现代化理念的要求来培养自己的IQ (智商) 和EQ (情商) 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学生能否用功学和用心学, 这是教学质量高低的表现。德智之源在于心, 治校乃为归心, 治教乃为服心, 治课乃为慧心, 治学乃为悦心, 最终归宿于治心。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生则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正确处理教师治课与学生治学的关系, 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的关系, 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和调动“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管理, 应正确处理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与速度规模、教学中心与行政服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校长 (院长) 治校与专家治教、教师治课与学生治学的关系。其中, 校长 (院长) 治校与专家治教的关系、教师治课与学生治学的关系, 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长 (院长) 治校、专家治教、教师治课和学生治学的水平高低, 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好坏, 最终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 加强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应对策略

1. 办学要有特色。

特色办学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性选择。加强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 首先体现在办学特色上。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一般来说, 有办学特色的总是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追捧, 没有办学特色的总是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鄙视。衡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不论是从内适性标准还是从外适性标准来看, 都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有特色。

(1) 办学定位要有特色。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做了基本规范,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为国家经济社会培养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那么, 高职院校如何落实教育部的规定精神, 各校高层在设计和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时, 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实践证明, 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高, 办得好, 受欢迎的高职院校, 在其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 都是独具特色的。

(2) 招生专业要有特色。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要求是,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才具有市场竞争力。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和专业招生应有自己的特色, 要按照“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各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来设置和开发专业。只有特色鲜明的专业才有发展前景, 并努力把富有特色的专业向优质专业和精品专业发展。

(3) 培养模式要有特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高、办得好、受欢迎的高职院校, 除了办学定位和专业招生富有特色外, 人才培养模式也独具特色。高职院校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 紧密跟踪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加强劳动力人才就业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 主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采取灵活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销对路”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例如,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的“定单式”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以及半工半读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特别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4) 校园文化要有特色。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此外, 还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公约、校训、校徽、校歌、图书阅览、节日庆典、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获得智力提高之外, 还在校园里受到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 提升非智力因素和综合因素, 这是特色办学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失的。然而, 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 缺乏的是校园文化, 尤其是严重缺失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几乎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学生加工工厂。

总之, 办学特色就体现在办学定位、招生专业、培养模式和校园文化的特色之上, 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质量管理, 应突出办学特色。

2. 尽快推行“学分制”。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 有的院校推行国际ISO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教育部则要求各院校尽快推行学分制, 实行考教分离。学校按学分向学生收取学费, 学生按学分统计学习成绩, 学生修完学分, 可以提前时间毕业, 也可以延长时间毕业。在学分制管理下, 授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实行“双向”选课, 变过去“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这是从内适性标准体系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学分制管理是提高专家治教、教师治课和学生治学水平的较好机制, 是当前正确处理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之间关系的较好机制。当然, 学分制管理对教学管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 因此, 真正推行学分制管理的本科院校不多, 在高职院校中推行学分制管理的就更少。所以, 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 应尽快推行学分制管理。

3. 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治课水平, 而教师的治课水平则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关键。就课题组调研掌握的资料表明,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存在两个严重不足:一是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和高水平教师严重缺乏,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相当低;二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又有着另一种国家认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相当低, 制约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本科院校, 特别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本科院校, 对师资的要求是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目标是造就大师级的名师。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可以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发展, 但更多、更主要的是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在高职院校从事法律教学的老师, 可以不是研究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 但最好是熟悉法律条文、善于打官司、具有律师资格证, 又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 以适应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应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倾斜, 鼓励和支持教师去考证, 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 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双证书”率。

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 有少数还要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是走向社会就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劳动力就业市场输送合格的劳动力, 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必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双证书”率。教育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 其毕业生的“双证书”率已超过90%。各高职院校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把证书课程考试大纲和专业教学大纲尽量统一起来, 使学生毕业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一种甚至两三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毕业生的“双证书”率, 甚至是“多证书”率,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劳动力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实用性的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尤其喜欢聘用具有“双证书”或“多证书”的高职毕业生, 这是从外适性标准体系来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管理。

此外, 有关部门应着手认真研究和调整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拨款, 尤其急需增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实训专项建设的财政拨款。确实改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设施,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使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贡献相匹配, 使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从筹集办学经费和行政事务的繁忙中抽出来, 有较多的时间来研究提高治校、治教、治课和治学的水平, 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2].唐春生.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唐晓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辅导资料[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袁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立体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5

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

30、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三率”是什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情景讨论;动手;教学做一体化

G712.4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關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只有构建具备职业特色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课堂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质量,创设与企业一样的教学工作场所,让学生感到实践学习就是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早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课堂质量

一堂质量较高的课主要具备以下特点:学生学习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跟随教师的思维一起研究和学习,教师能在预定的时间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2.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及传统专科教育院校主要区别在于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以接收高中以上层次学生为主,并最终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和技术管理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二、高等教育课堂的现状分析

1.只讲“进度”,不要“目标”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照本宣科,按自己之前所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的现象。只求把教学进度完成,能顺利对付这四十五分钟就行,致于目标完成质量却被忽视;或者在课堂上教师只集体演示一次,学生还没来得及动手这节课就算完成任务,下节课又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2.教师重讲授,轻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为前提;以培养团队合作为重点、以培养个人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但有些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仍然以讲授为主。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质量的提高策略

1.创设情境的引入策略

情境教学方式是基于一个特定或模拟的情境场合,将其融入当前的课程教学行为中。经由教师组织、学生练习等方式,结合愉悦、宽敞的场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在对学生实际技能及临场应变能力实施训练的同时,促使教学气氛更加优质。如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在设置课堂情境时,常常应用现实生活中某个特定的场景,如招待所、图书馆等,让学生进行对应的角色扮演,交流过程实现全英文式,对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学习英语的兴趣性进行提升。

2.关注学习过程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背书的方式进行讲解,应当先看学生有何反应,观察学生是否领会所讲内容。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

(1)鼓励学生质疑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讲授的部分不断减少,同时学生自学占比所年级提升不断增加。在高校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责任感、求知欲及独立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成分渐渐融入到教学之中,学习时间增加,同时增加其在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教师当前应用的教学方式存在变化性,也就是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启发及指导,实现从“教”至“学”的合理装扮,实际课堂教授时间不断减少,课堂提问、实验、谈论及练习数量出现明显的增加。

例如在汽车保险与理赔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例保险案例:车主为自己的爱车购买了第三者责任险保险和车辆损失险,一天在家门口撞倒了一人,下车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妻子,但保险公司拒绝赔偿。就这一案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向大家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讨论过程中,相关的法规和条款都被理清,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陈述,由此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

(2)分小组讨论

讨论法是指基于强化学习到的知识、获取新结论及辨别是非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对其思维进行刺激,在讨论中表达自身想打的教学方式。

讨论法是高校教学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高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多加利用,例如汽车发电机的检测实训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发电机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分小组进行讨论,直到测量结果准确并达成一致。这样,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在思考,人人都有事做,提高了积极性,提高了效率。

(3)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主要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行为、技能训练及知识传输等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一个有机化的整体。不能因人力因素将某一课程划分为实验训练、理论传授两个部分;在课堂设置过程中,不能讲透知识的定义、原理、方式等等内容,在进行相关联系;不能先讲授理论知识,隔几天之后才进行实训操作。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和效率都极差。“教学做”中融入这一因素主要为了满足职业技能构建及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客观性需求,同时也为了提升整个课程学习效果及效率。笔者认为,“教学做”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做”,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位置,基于教师的指导下“做”项目。“教学做”与这一因素结合在一起对教师专业技能及学生指导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五、结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及缺乏实践锻炼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升了课堂学习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266页,第270页http://wenku.baidu.com/view/35336fc6aa00b52acfc7cafb.html,

[2]《基于工作过程的“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曾良骥,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aoyu/370985.html,

[3]《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范繁荣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探析 篇7

第一, 高等性, 培养后学生应掌握高等教育相应层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高职教育不是简单的“大学模式的压缩”, 把握“必需”“够用”是基础, 突出的是会“做”, 操作能力强。第二, 技术应用性, “心智能力”培养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点, 高职教育不能是“中职模式的延伸”。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在于能否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那种机器在短时间内无法取代的能力。第三, 职业性, 增强学生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要以各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方法

(一) 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学法

1.谈话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是师生通过谈话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受动者。只有教师积极显然是不够的, 你讲我听, 就会变成“独角戏”;或者你讲我不听, 就会变成“对牛弹琴”。谈话教学法的引入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将主动权交给师生双方, 营造出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积极探讨的氛围。

2.四阶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是把教学活动分成四个部分的程序化教学方法, 即课前准备、课堂示范、学生模仿和课后练习总结。

3.六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激励。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第二阶段:遇到困难。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困难, 出现知识错误, 教师要跟踪学生学习, 发现学生的错误, 可以采用展开式或自学式。第三阶段: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错误, 或由教师直接指出。采用传授式、展开式和自学式。第四阶段:试验。这一阶段主要是要通过“思维想像”实现, 要以学生为中心, 为学生设计方案, 提供必要帮助。第五阶段:记忆与掌握。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做到熟练于胸, 这样用到的时候就很熟练。适合采用练习式教学。第六阶段:运用。实现学与用的结合, 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要运动到在生活工作中。常采用练习和展开式教学。

(二) 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的教学方法

1.角色扮演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 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特点, 能够更好地把握处事方式。

2.模拟教学法。将模拟教学法引入到职业教育中,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 在进行实习教学时, 实习环境都比较复杂, 学生的安全难以保证, 学习训练效果不佳, 有的实习设备比较昂贵、复杂, 初学者难以操作。第二, 模拟教学法的引入可以让学生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训练的时候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操作情况, 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掌握技能。

(三) 综合能力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如师生共同制作一些小产品或者复杂产品的模型、设计产品广告、开发应用小软件等。可以通过这样的一套程序来教学:情景创设—导出问题—自主探索 (个人) —协作学习 (小组) —交流讨论 (组与组) —提出猜想—验证结论—评价。

2.引导课文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是一种利用专门的教学文件来引出教学问题, 通过工作计划等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工作的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法主要是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的工作联系起来, 让学生知道什么工作要用什么知识, 哪些技能要会在什么情况下被用到。

3.张贴板教学法。将写有教学讨论内容的卡片贴在张贴板上, 在讨论时增减、移动卡片的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可以让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媒体, 增加学习积极性。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就是学生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自由讨论的教学方法。头脑风暴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每个参与人员的想法汇集到一起, 已在各个领域得以应用。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描述的一个教学情境, 学生对其进行讨论而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在这个教学活动中都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积极参与到其中,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挑选出合适的案例供学生讨论, 或者是教师自己设计一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也是负有一定责任, 学生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积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6.项目与迁移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主要是分为五大类:组织与完成生产、练习任务;信息交流与合作;应用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独立性与责任心;承受力。可以分为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四个等级, 再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 针对某些学生的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最后一堂课要讲解 (Presentation) 。学生最后通过小设计、小论文可以将自己在课程中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任何知识的传输过程, 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造就着学生的某种素质, 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使学生不但学会用, 而且获得理性思维的培育和美感情操的熏陶。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 篇8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 确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其次, 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科学理念,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再次, 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建立与实施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

1.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它的特殊性, 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主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以毕业生的社会就业为导向。

毕业生的质量可以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就业率”和“工资水平”。就业率又可分为刚毕业时的“一次性就业率”与以后的“持续性就业率”;工资水平也可分为刚毕业时的“一次性工资水平”和以后的“持续性工资水平”。一次性就业率高, 说明专业培养的学生定位准确, 培养的学生很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持续性就业率高, 说明专业培养的学生持续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潜力高 (包括知识后劲、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适应和发展能力等) 。一次性工资水平高, 说明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的职业价值高;持续性工资水平高, 说明专业培养的学生持续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潜能高。

2. 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一般高等教育不同, 一般高等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 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岗位需求,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教育方面, 要求更加精与专, 而不是泛而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观点, 这里的“能力”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能”, 它不仅包括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而且还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再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指标也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指标之一。

3. 以质量保障体系作为评价标准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质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基础。满足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质量的评价标准;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素质的评价标准;而质量保障体系是内在素质和确保最终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的基础, 综合职业能力是质量的内涵, “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是质量的最终结果。只有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才能保障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才能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

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可分为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保障, 外部质量保障主要涉及社会因素方面 (如国家教育体制) , 内部质量保障主要涉及学校内部因素方面 (如生源、师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毕业率、就业率等) , 本文侧重于讨论内部质量保障方面。

1.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概念

《辞海》对“质量”解释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前者着重于产品或工作的内在质量, 后者则着重于服务接受者、顾客或用人单位对产品使用或工作结果的满足要求的程度。

从产品的角度看, 学校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学生, 检验产品质量的主体是用人单位;从服务的角度看, 学校服务的客体主要是社会、用人单位、学生。社会是学校首要的服务对象, 学校为社会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 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用人单位是学校的最终服务对象, 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最终要由用人单位来检验,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是学校的服务主体, 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满足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需要。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至少应该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出来能满足市场需求、受用人单位接受的学生;二是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三是要为促进整个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含义

根据ISO9000组织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 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定义为:一个组织 (高等职业学院) 以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实质就是学校全体员工、所有部门同心协力,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 经济合理地开发、研制、教学服务和提供用户满意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的专业人才的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的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不仅要管好学生的质量, 还要管好学生质量赖以形成的教学质量, 以及各项相关工作的工作质量。

(2) 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范围的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包括办学模式、专业开发、专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实践、就业教育、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回访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它指明了质量管理的宗旨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开发与建设、教学服务和提供给用户满意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3) 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管理的人员的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这项管理是由学校全体人员参与的全员质量管理。它阐明了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由学校全体员工牢固的质量意识、责任感、积极的工作态度所构成的。

(4) 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主要表现在根据不同情况和影响因素, 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技术和教育方法, 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工作方法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技术措施等。它强调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 是综合运用管理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 而不是单纯只靠检查和考核方法或统计技术。

全面质量管理所谓的全面性, 具体表现在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参加人员的全面性以及管理方法的全面性等。它是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简称“三全一多样”。

3.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全方位 (主要要素) 质量管理

(1) 高等职业教育运作流程。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个系统来完成的, 它包括:输入———转型过程———输出。其中:

输入要素:学生特征、教师特征、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材料、资金资源等;转换过程要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实践过程、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输出要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毕业率、继续升学率、就业率 (含专业对口率) 等。

(2)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要素的质量控制。以上输入、转型过程、输出要素, 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需要控制的要素。

(1) 输入要素的质量管理。学生生源是“再加工”的“初级产品”, 不仅要注意招生数量, 更要注意其质量。清华大学流传着“招生工作做好了, 教学工作完成了一半”的说法。

教学工作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来完成,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脊梁和灵魂。只有“名师”才能形成名校, 可见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 要把住进人关, 要采用科学的审核方法, 尽可能吸收“双师”型人才;其次, 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考核方法, 不但要考核教师的工作数量, 更要考核工作质量。可采用督导评教, 学生评教, 教师说课, 教师间听课、互评, 外校和企业专家听课等方法检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 并以此作为晋升、调薪的依据。最后, 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要满足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 并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资金资源要满足资金流动的需求。

(2) 转型过程要素的质量管理。教学设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 一定要坚持“就业导向”与“市场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可对毕业生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跟踪回访调查, 及对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调查。但要考虑到在校生毕业的滞后性。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方法, 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依据。

课堂教学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和教授的艺术性相结合, 要考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差的因素, 因材施教。要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先进理念, 以行动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 采用项目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要让学生认清专业培养方向和就业方向, 树立学习的奋斗目标。开展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务管理要树立服务的理念, 对教学总体工作进行管理和服务。

对学生的管理要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开展军训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要从“先做人, 再做事”开始;建立学生辅导员、新生导师和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规, 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3) 输出要素的质量管理。学生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在专业定位准确的基础上, 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以及“双师型”教师进行工作知识和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 是加强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

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

职业竞争力:岗位操作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毕业率和继续升学率是衡量学校教学的基本指标。

就业率是衡量高等职业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目前全国各省普遍存在以毕业生的就业协议来统计就业率的现象, 不能客观地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 不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因此, 教育管理机构应采取政策导向, 并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使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准确。学校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回访工作, 并将发现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反馈于教学工作。

4. 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过程, 主要是指教育的设计过程、教学过程和就业过程。全过程质量管理, 就是指对上述各个过程的相关质量进行管理。

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包括从市场需求调查开始, 经过综合统计分析研究, 确定办学层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方向、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直到对学生正式教育时为止这一段时间内有关质量的所有管理工作。这一过程对学生质量带有方针性的、决定性的和先天性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包括新生入学, 一直到学生毕业以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把关和质量控制, 教师要用最经济的方法达到设计所规定的质量要求。其中主要工作内容有:建立合理的审核制度, 严格执行教学过程的规章制度和纪律, 保证各教学环节达到质量的要求, 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管理, 对教学实施质量控制, 做好质量信息的反馈, 建立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等。

就业过程的质量管理, 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工作 (从第一年的专业、岗位方向教育等, 到以后的自我评估, 一直到毕业前的简历填写、面试技巧、新工作岗位的“前三脚”教育等) 。另一方面要了解毕业生在就业后存在的问题, 收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意见, 做好毕业后的服务和信息反馈工作, 以利于改进设计过程、教学过程和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质量管理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环扣一环, 一个循环完了, 又开始一个新的循环。这样就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优秀的毕业生是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 而不是考核、检验出来的。基于这一观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取决于设计质量、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全过程, 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就必须严格控制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

5. 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工作的全员管理

学生质量是工作质量的反映, 学校中每一个院系、部门以及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质量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且现代学校的教学过程十分复杂, 院系、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仅靠少数人来把住质量关, 是不可能的。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 要求学校的全体人员都必须为提高学生质量尽职尽责, 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 全员性、群众性是科学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学生质量是学校素质的综合反映, 涉及全体员工和各个部门, 提高学生质量要靠学校全体员工共同努力, 质量管理人人有责。要从学校领导人员到每个员工, 都来学习、运用科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提高本职工作质量, 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三、ISO9000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标准规定,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特别是按照2000版的ISO9000标准建立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涉及许多工作, 既要考虑标准的要求, 又要考虑学校组织自身的情况。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由以下一些环节组成:

1. 组织准备

宣传动员, 统一思想。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是对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进行改革, 将涉及学校内的每一个员工, 所以必须在学校内加大宣传力度, 使学校内全体员工都能统一思想, 贯彻ISO9000标准, 建立学院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体系 (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培训队伍、成立贯标小组, 包括ISO9000标准知识的培训、内审员的培训、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

2. 总体规划

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是根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过程进行通盘考虑的一个过程。具体包括:现状调查, 分析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确定学校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合理配置资源, 完善组织机构, 确定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 。

3. 文件编写

编制文件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文件是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对于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一定要经过编制、修改、再修改、审定等几个连续循环的环节。一方面要统一文件的格式, 另一方面要确保文件之间的统一, 文件要符合标准要求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

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以后就要运行。在开始前, 要在组织内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宣传动员, 以使全体员工树立按文件规定执行的观念。必要时, 可以采取一种行政措施以保证按文件规定运行, 对于在实际运行中发现的不符合文件的可以按规定进行更改。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结果要保存好记录。

5.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包括内部审核、自我评价、管理评审。

首先进行内部审核, 是学校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内部审核, 又称第一方审核。ISO9001标准要求定期对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 以确定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计划的安排, 以及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其次进行内部自我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改进的资金投向, 测量组织实现目标的进展;评价的实施者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 评价的结论是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成熟水平方面的意见或判断。

最后进行体系的管理评审, 这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确保达到规定目标所进行的必要活动。管理评审是ISO9000认证机构的职责, ISO9000认证机构应派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专家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 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管理评审应包括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评审以及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淑华, 陶春元, 汤明.基于ISO9000标准构建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10 (11) .

[2]周培仁, 唐树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 .

[3]宋明顺.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9

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经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不能生搬硬套, 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本次学习,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们以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镜, 提出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中国职业教育现状与取得的成绩

(一) 职业教育体系与培训机构现状

中国职业教育立法最早是在1996年9月1日。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 分别负责相关的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体系由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机构两部分组成。

1. 职业学校教育体系现状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初等职业教育 (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范畴) , 实施这种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 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 学制一般为4年。主要培养具有某种职业初步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 这类学校大部分存在于中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设立的。

中等职业教育 (属于高中教育范畴) , 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组成, 在培养各级各类初级、中级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一般为4年 (有部分学制为3年, 招收高中毕业生时学制为2年) 。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当于高中及中等专门人才必备的文化知识基础上,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 (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 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校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学制一般为3年。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面向生产第一线, 掌握专业扎实而系统的应用知识, 具备能从事本专业较强的职业能力, 具有从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 可以实施相应层次的职业教育。

2. 职业培训机构现状

中国职业培训主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与管理, 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的职业性培训, 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 开展面向社会、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与受教育水平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 (中专、大专毕业证) 、培训证书 (职业学习证书) 和职业资格证书 (初、中、高级工种) 有机统一的管理制度。

(二) 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近些年来,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全面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等文件精神, 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在服务“三农”中发挥引领作用

面向农村、面对农民、面朝科技、直接服务农业生产, 是农业类高等学校和涉农高职学院的重要服务领域。这些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培养农村“赤脚科技员”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2011年, 全国涉农高职院校达343所, 占到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7%, 其中农业类专业点达到1042个, 在校生近70万人。尤其是200所国家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中农业类高职占到了10%, 他们贴近“三农”, 服务“三农”,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让农民的收入翻番, 为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迎来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春天。

2. 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中小微企业是扩大企业产品外包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骨干。伴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步入均衡时代, 中小微企业异军突起, 但高技能人才短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却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 培养大批紧缺人才, 解决企业生产的技术难题, 有效地助解了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 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 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其中不少高职毕业生已成为企业建设、生产、服务一线的骨干。

3.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 与大中城市相比, 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县城市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呈现均衡发展的高职院校布局, 为地县城市的区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全国100所骨干高职院校中, 超出50%位于地县城市, 他们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且担负起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2011届高职毕业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业, 68%在院校所在省 (含本市) 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所在地贡献了较多的人才, 也为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4. 推动东西部均衡和中高职协调发展

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10年, 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10年。东部高职院校在对口支援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26所高校参与支援新疆19所高职院校和西藏3所高职院校。支援的高职院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 无偿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受援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原来基础条件比较差的受援高职院校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 增强了自身的发展能力, 对均衡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也为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人才贡献, 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2011届毕业生中, 有51.8%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 19.6%在西部地区就业, 13.9%在民族地区就业, 4.9%在贫困地区就业。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以结对、帮扶和带动等方式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与提高,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

二、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庞大, 涉及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面, 我们现仅从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视角, 提出我们的建议。

(一) 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来看, 其根源在于国家强化立法, 法制化使得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了有机的高度融合, 形成了“学校—集团企业 (含中小企业) —行会”多种形式、高度“一体化”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职业教育体系。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我国职业教育在与普通教育并行不容的“双轨制”中明显处于弱势。一方面, 目前职业教育法在宏观上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不够, 没有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留下必要的沟通空间, 也未能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性、远见性的法律引导, 其结果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够,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不力, 致使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构失衡, 也造成政府对职业教育执法的监督责任不到位, 不能保证相关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另一方面, 目前职业教育法在微观法律条款的职责明确尚未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培训立法的盲区或漏洞;同时, 职业学校的创新力不够, 部分职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客观因素, 办学机制相对僵硬, 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不够, 为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有点淡薄, 影响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再一方面, 目前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高效的经济杠杆调控方法和手段, 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 阻碍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落实;同时, 由于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职责认知不足, 主动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资金投入很少, 客观上也迟滞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 需要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保障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整合政府相关职能, 打破部门职责界限, 实行统一协调领导,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错位经营、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二) 走集团化的职教办学之路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中, 除了国家用税收政策等进行经济支持、鼓励外, 企业决策层和精英们的国家责任感、价值观以及全体国民的文化底蕴, 在职业教育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德国企业创造的行动导向、工作领域等职业教育模式, 值得我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者的深刻反思与借鉴。

1. 提高企业职业教育意识, 实行“校企合作”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要在中国这样的职业教育大国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必须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 深度构建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优化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这是中国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目前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 主要是加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 关键是要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入手。在国家法制层面, 需要强制性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观意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社会舆论层面, 要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客观被动为全民意识和自觉行为;在制度管理层面, 教育行政部门要有力地督促有能力的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联合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等管理机构,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按照“面向社会行业、校企合作培养、优先服务企业、互惠共赢发展”的办学宗旨,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 共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共同搭建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运行平台, 协作开展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二是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的组织机构, 具体明确校企之间的职责分工, 学校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 为学生颁发毕业证, 组织协调各种职业资格证的考核;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设备优势, 具体负责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指导, 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培训合格证。三是促进校企优质的职教资源共享, 建设开放共享的职业培训基地, 共同开发实验实训项目, 共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 共同提升教师实战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 共同开展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 实现合作共建、创新共赢的“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2实行职业教育财政补贴制度, 建立集团化企业培训机构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学员的学费和生活费均由企业承担,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培训企业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制度。一方面, 应用灵活、有力的经济杠杆手段, 按照企业接收高职学生的数量实行差额政府财政补贴或等级税收减免标准, 有效地激活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动力和活力, 鼓励企业接收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 这既有利于企业提前优选人才, 也可以促进毕业生选择性地留在企业工作, 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另一方面, 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职业培训企业认证制度建设, 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建设集团化的企业培训机构, 并根据培训机构的职业培训能力, 建立“一企多校、多企一校”等形式多样的企业培训机构联盟, 实行校企共管, 实现费用多方承担, 探索新型的高职教育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

3. 建立劳动资格准入制度, 搭建多层次职业培训的“立交桥”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后, 推行劳动资格准入制度, 企业可以实行“招工+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高职教育学历”制度, 高职院校可以实行“高职教育+实训实习+职业资格”制度, 从而形成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融合的“双轨并行”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实现对企业员工和高职院校学生的联合培养, 这样既能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又能切实提高中国各领域的综合实力,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早日实现“人才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劳动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招工与毕业生入职前多层次职业培训“立交桥”的建设, 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初中毕业学历和高中毕业学历的企业员工, 分别实行入企后4年和2.5年的在岗高职函授学历继续教育, 普及专科学历层次, 实现“招工+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高职学历”的系统化职业教育, 有效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素质。二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行就业性顶岗实习、入职前职业培训制度, 实现“高职教育+实训实习+职业资格”的系统化职业教育, 切实提升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 对于没有在就业性顶岗实习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 可以输送到没有职业培训资质的企业就业, 逐步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 提升全社会的总体劳动率, 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三)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要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一方面,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借鉴德国职业培训“双元制”的教学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将其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之中。另一方面,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善课程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 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有效地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力度, 实施“人才工程”

从“人才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角度出发, 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对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 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力保证, 也是落实各项教学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根本保障。因此, 应该加强四方面工作:第一, 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第二, 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第三, 优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梯队建设,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第四, 改善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一花开放不是春, 万花齐放才是春”, 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与互利双赢, 并且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这样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才能达到切实的提升。

2.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探索深层次的互利双赢机制, 实施“质量工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十多年来稳中有进、发展是主流的过程, 尤其是在开展了全国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之后, 构建了诸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但应该继续加强四方面工作:第一, 积极探索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实现“有法可依”;第二, 继续改革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夯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定基础;第三, 加大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的有效保障;第四, 继续追求学生教育成本的多方分摊和毕业生就业的“错位经营”, 追求社会的统筹和谐发展。因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 人才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只有在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 才能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才能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保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深化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 实施“效益工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还要取决于优秀的管理队伍和良好的管理制度。优秀的管理队伍可以实现深谋远虑、决胜千里, 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事半功倍、张弛有度。因此, 应该继续加强四方面的工作:第一, 继续深化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干部队伍, 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第二,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能力培养, 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贯彻“有法必依”;第三, 加大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力度, 实现保障有制度;第四, 严格制度的贯彻执行与高效实施, 达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的社会效应。因为“管理出效率, 效率出效益”, 只有优化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干部队伍, 不断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时刻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提升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力, 才能切实做到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战略有高度、执行有力度、管理有水平、效率出效益”,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辉煌的奋斗目标。

终上所述, 虽然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独立职业教育体系, 但仍然区别于德国职业培训“双元制”的学历层次、区别于“双元制”的大学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双元制”专业教学开发是完全可以借鉴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历史时期, 相信只要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人才需求”的目标规划, 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 兼顾执业标准的有效覆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教学评价执行学历教育考核评价标准, 兼顾职业和行业的实际要求, 就可以切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及合作共赢,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10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原则

1. 稳定性与拓展性相结合。

人才培养过程在一定的时期是相对稳定的, 质量评价体系相应也需要是稳定的, 然而人才培养过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 因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拓展性, 可以随着人才培养过程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和完善。

2.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做到真实、准确、客观, 必须对人才培养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评价, 突出重点, 评价人员构成需要具备权威性和代表性, 信息采集需要做到真实和客观。同时, 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人员的认定和信息采集过程需要具有可行性, 尽量做到化繁为简。

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主要是将收集的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揭示人才培养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 具有科学性和可比对性, 然而人才培养过程的部分评价指标很难量化, 需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评价。定性评价通过深度访谈、座谈会、文案研究等方法获得资料, 揭示规律和趋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有特点, 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需要将定性和定量两类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

4. 多元性原则。

不同的评价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观察视角不尽相同, 因此在评价中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既有用人单位评价, 又有学校评价, 既有学生评价, 又有第三方调查公司的评价, 综合多元主体的评价结果, 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度。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

2004年, 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工作的展开, 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项目7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2008年, 教育部出台《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标志着“第二轮评估”工作启动, 评估内容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项一级指标和22项二级指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是对整个院校整体情况的评价, 涉及院校的教育目标、办学条件和管理过程, 评价内容包括条件评价、目标评价和成果评价等方面, 评价结果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整体状态和水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价的实施及其结果的公布, 可以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有利于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监督, 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2. 专业建设评价。

一方面, 是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准入、生涯状况等。另一方面, 专业是基本教学单位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专业建设应根据学校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专业办学理念、特色、师资队伍、教育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基地等。

3. 课程建设评价。

课程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最基础、最常用的评价。在课程建设评价方面, 国家教育部也作出了引导性的评价体系, 主要是十一期间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 在2010年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及内涵》中, 评审标准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7项一级指标, 每项一级指标又有若干二级指标和若干主要观测点, 形成了完整的指标体系,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引导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方向。2012年开始, 教育部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制定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 这是高职职业课程评价的最高标准, 该评审标准包括课程设计、持续更新与共享、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等5项一级指标, 每项一级指标又有若干二级指标和若干主要观测点。这套指标体系适应了新需求, 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引导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分析与讨论

从评价主体上看,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由多主体来做出的, 除教育行政部门以外, 还包括学校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等。

学校自我评价应分层次进行, 建立由教师、教研室、专业系部、学校共同组成的评价体系, 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第二层次由教研室进行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价和改进, 并对教研室教师进行评价, 第三层次由专业系部对教研室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及时反馈并督促改进。在学校层面上, 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委员会,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和改进。

学生评价方面, 分为在校生和毕业生评价, 在校生主要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由教研室、专业系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委员会对本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对人才培养目标或过程进行改进。高职办学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毕业生评价主要评价就业岗位和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工作岗位适应情况、就业单位和岗位的层次、薪资水平等。根据学生评价结果, 对学生质量作出判断, 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法,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用人单位评价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通过深入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质量, 评价方法通常有问卷调查法、回访法、座谈法等, 可以对毕业学的就业质量、岗位稳定性和适应性、技能扎实程度、工作能动性等进行评估。

社会评价方面, 主要从录取新生报到率和社会认可度方面评价。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社会认可度的最直接和最容易获得指标, 高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得到企业接纳和认可, 说明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符合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高职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11

【关键词】高等专科教育;职业教育个性化;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专科教育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与本科并行、侧重实际应用、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总是依附于本科教育,几乎一直处于“本科压缩型”的状态。专科教育质量不高,给专科生就业带来一定难度。反而观之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由“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科学校”这三类学校组成。“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近90%是男生,培养面向制造业技术人员。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实验、实习等实践教育。由于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很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较高;“短期大学”是招收高中毕业生的高职教育,学制一般为二年,近90%是女生。从科类结构上看,家政和人文等学科的比重占半数以上。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以上学生,学制二至三年,以培养学生就业和实际生活必要能力及提高文化教养为目的,一般称其为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它依赖市场机制运作,设置标准较宽松,具有学校及课程设置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专门领域内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因而能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日本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

不管是哪类学校,注重学生的品德、能力、身体等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推进职业教育个性化

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日本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创造性等弊端,为了使日本从模仿型教育向创造型教育转变,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2000年5月,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主持的“创造恳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听取、采纳为提高日本国民创造力的各种政策意见、提案,发动全国国民关注创造性的培养。与之相适应,日本职业教育开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创造性的培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在较宽的范围内选择课程,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发挥成为可能。

2.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行业更新日益加快,狭窄的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使学生定位于某一岗位、某一职业,不能适应频繁变换工作的需要。因而重基础、有弹性、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成为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使课程设置的重点和目标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重视基础和基本,一般教养课程的范围逐渐扩大;职业教育课程群集化,为学生提供进入数种相关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短期大学,还是高等专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并行开设了一般教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人文课程的学分比重非常高,且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使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而且是一个能在政治、经济、法律的總体框架下思考技术价值的技术人文者。

4.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计划”,并为其实施提供了财力支持。文部省还要求学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提高教学质量,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把所有的学校都同国际互联网络联网。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广泛学习机会,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5.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国际型职业技术人才,日本的学校不仅从教育内容上充实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如强化外语教学、设置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开展计算机辅助教程等,而且注意与外国的同业学校进行友好交流甚至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的形式有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十分重视对教师国际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其言传身教使学生具有国际化素质和能力。

观之日本的高等技术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应该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专科教育阶段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将来作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能力。所谓“探索能力”主要是指一种“能主动应对变化,能独立探索方向,并能立足于广泛的视野对课题进行灵活而综合的判断的能力”。而为了培养这种能力,就必须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具有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从与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己的知识和人生。其次,为了培养学生能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能力,要在充实外语教育,与外国的同业学校进行友好交流甚至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促进学生海外留学。同时,还要加深学生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对国际社会重要问题的认识,并通过各种训练培养他们表达自己主张的能力。另外,在教育方法方面,则要求实施认真负责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成绩评价,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同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各个教师的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来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薛秀平,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01).

[2]刘晓.浅谈日本、韩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宏观教育研究.2008,(1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篇12

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端技能型人才即指在生产、服务一线中, 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 可分为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三类。由此可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为实现这一目标, 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与实践认知及岗位操作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从学生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心理健康、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 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时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2]。

2 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几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大,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1 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 许多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 学校把大部分资金用于购地与建房, 然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场地, 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 都还跟不上高职教育的需求教学, 职业技能培训效果较差[3]。

2.2 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 实践技能培养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倡导和实践了好多年, 但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和课程实践环节开发的不足, 目前还存在着只注重理论教学的理念, 而实践性教学只是流于形式, 并未真正把加强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学生无法对现场实际的东西产生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学习效果较差,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热情,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2.3 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问题上, 改革创新的力度还不够, 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 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4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模式单一, 毕业生质量和社会需求不匹配

一些高职学校盲目上一些“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业, 造成人才扎堆、专业特色不强、培养质量不高、供大于求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 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 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 产生结构性矛盾。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高技能型人才的标准。

3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举措

3.1 增加实习实验设备、场地的投入, 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1) 学校不能一味求大, 要求强求精, 合理分配资金流向, 购置满足教学需求的实习实验设备。

2) 学校应积极筹措校企联合办学, 把工厂的车间变成校外实习基地, 实现工学结合[4]。这种互动的产学研合作, 使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距离。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 并赋予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

3) 在可能的情况下,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 建立公共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这样既节约资金, 又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2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及岗位要求等,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或标准, 使实践性教学更为系统、完整,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 通过增加单项实训内容和实训学时来加强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

2) 利用综合实训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延展性;

3) 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实践性环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通过顶岗实习, 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也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4) 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的技能操作大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建立专业群, 提高专业的品牌价值和示范效应

高职教育的专业与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常专业是以职业岗位 (群) 为依据设置, 与职业岗位 (群) 具有一致性。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 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 来提高其他专业的专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5]。专业群的构建首先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 针对某个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 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 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为企业提供全面的、“打包式”的立体化人才服务, 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 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其次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现有条件结合市场需要来构建合理、健全的专业群。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要大力发展好高等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全方面的扶持, 高职院校本身也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培养高素质、有文化、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颖兰.甘肃科技纵横[J].2014 (4) :49-50.

[2]刘铭.内蒙古煤炭经济[J].2012 (4) :69-71.

[3]陈玉霞.科技信息[J].2011 (32) :122-122.

[4]魏丽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 (5) :31-35.

上一篇:作文批改的几点体会下一篇:高职高专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