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精选12篇)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1
摘要:在最近几年当中, 高等职业院校在不断地进行发展, 与此同时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提高, 即使这样, 可是在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之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对此, 本文专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1 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业教育, 指的就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最基本的创业素质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具备一定的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与知识以及心理品质等。具体的来说, 创业教育作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能够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全方位体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充分突出教育创新。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强调改变学生以往那种非常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等。随着时代的变化, 对创业教育全面进行加强已经成为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现阶段下,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在给社会带来了财富的同时, 还提供了就业机会。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有对基本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术能力全面了解之后, 才会具有首创精神, 那么在面临就业这一大难题的时候就不会对现有的企业产生依赖性, 假如学生在求职的时候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所以说,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学生的就业路径扩大了。
2.2 让高职院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了需要专业素质能力高的人才之外, 更加需要那些敢于创新的创业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一系列过程当中想要与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的话, 那么就必须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
2.3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提倡的是创造和创新以及创业三种教育之间在本质上是没有很大差别的, 专业教育主要体现为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从而提高了学生在社会当中的竞争能力。
3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
3.1 应当对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 教师作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所以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干部必须要对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进行高度重视,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教育教师与创业教育教师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融合, 不断地对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 然后带领学生们进行具体实践。
3.2 应当进一步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任何一所院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且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氛围, 然而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等, 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相关领导与老师在平时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们对省和市以及学校当中所开展的技能大赛要踊跃进行参与, 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 学校应当给予奖励, 并且在校报与广播上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报道, 从而鼓励高职院校所有的学生树立一种主动创业观念, 营造出有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终让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融合为一体。
3.3 应当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高职院校必须要树立一种全方位发展的观念, 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把创业教育合理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当中。高职院校需要把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创业型人才放在相同的位置上, 然后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核心写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从而使得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成为了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把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而且还给社会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 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艳.高师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6)
[2]张瑶祥, 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32)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 2015 (18)
[4]赵丙阳.铁道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J].西部皮革, 2016 (10)
[5]赵丙阳.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2016 (9)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2
创业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般认为,层次较高的创业表现形式是()
A.继承性创业
B.借鉴性创业
C.效仿性创业
D.创新性创业
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
A.人格心理特征
B.精神意识
C.生活信念
D.自我认识
3.创业心理品质中认知因素所反应的主要特点是()
A.竞争性
B.理想性
C.独创性
D.实践性
4.创业竞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赢。这是创业心理品质必须具有的()
A.独创性特征
B.应变性特征
C.合作性特征
D.竞争性特征
5.创业实践过程是人的创业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创业者创业()
A.信念的过程
B.能力的过程
C.意识的过程
D.兴趣的过程
6.要使创业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创业者必须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出的问题应具()
A.实践性
B.竞争性
C.理论性
D.创造性
7.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之中能够推动创业实践顺利进行,首先是因为其具备()
A.应变能力
B.公关能力
C.创业能力
D.专业能力
8.创业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在产品质量、功能、服务等方面满足人们独特化和()
A.标准化的需要
B.规范化的需要
C.多样化的需要
D.特殊化的需要
9.既是信息工作的起点,又贯穿于信息工作的全过程,它是信息的()
A.采集工作
B.处理工作
C.梳理工作
D.分析工作
10.对于创业者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一定要是大众普遍()
A.未知的B.已知的C.已掌握的D.已了解的11.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创业实际需要,剔除那些()
A.理论性差的部分
B.知识性差的部分
C.生活性差的部分
D.适用性差的部分
12.现代书写、印刷在纸上,或古代刻写在竹木石头上的信息,被称为()
A.社会信息
B.自然信息
C.已记录的信息
D.没有记录的信息
13.确立创业目标的依据之一是合理地利用()
A.专业能力
B.专业知识
C.个人资产
D.社会资源
14.为创业者选择企业法律形式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产品类型
B.人员构成C.税收负担
D.组织结构
15.不为创业者选择企业法律形式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组织结构
B.对企业的控制
C.开办费用
D.资金筹措
16.“时间等于金钱”,是因为时间影响资金的占用和()
A.活动速度
B.还贷速度
C.借贷速度
D.周转速度
17.创业者欲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地位,建立和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
A.经营实力
B.组织实力
C.人员实力
D.运输实力
18.生产经营者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同时也生产与原有产品同属一个领域的系列产品。这种策略称为()
A.集中性经营策略
B.差异性经营策略
C.无差异性经营策略
D.龙型策略
19.薜恩认为人的最大需求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此他提出了()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然人”假设
20.当今仍一直沿用的计件工资、劳动定额、计划控制等管理方法均来自于()
A.泰罗制管理理论
B.薜恩的“复杂人”假设
C.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D.泰罗的“经济人”假设
21.新创企业在融资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
A.筹资对象
B.筹资数量
C.筹资方
D.还贷方式
22.如果仅因创业资金而不去努力,创业机会就有可能与你失之交臂。这说明创业机会具有()
A.高效性特征
B.瞬时性特征
C.罕有性特征
D.公平性特征
23.创业者在确定创业融资方式、融通资金数量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是()
A.资金成本
B.资金种类
C.融资方法
D.融资过程
24.创业融资时应尽量使融资付出的代价最小化和融资效率的最大化,这一观点被认定是创业融资的()
A.适用性原则
B.经济性原则
C.效益性原则
D.稳定性原则
25.创业过程中潜伏的风险大多数是()
A.可抗拒性风险
B.不可抗拒性风险
C.人为性风险
D.环境性风险
26.在创业融资计划实施过程中所蕴含的风险称为()
A.全局性风险
B.环境型风险
C.运作型风险
D.决策型风险
27.持续不断地对创业环境进行研究和监测,可有效地规避或控制()
A.运作型风险
B.环境型风险
C.决策型风险
D.政策型风险
28.创业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是应对自己负责,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
A.个人价值
B.个人资本
C.个人形象
D.个人利益
29.良好创业形象的形成,既表明创业者在目前阶段或某个局部获得成功,又会产生明显的()
A.外部表现效应
B.外表形象效应
C.内部凝集效应
D.内在本质效应
30.对于创业成功者来说,守业难就难在如何维护和完善()
A.个人形象上
B.成功形象上
C.员工管理上
D.产品销售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1.学者们给“创业”所下定义的一个共同不足点是,把创业仅仅看成是一个。
32.创业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
33.在一定的条件下,专业技术能力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
34.鲜明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创业能力只能在社会实践和
实践中形成。
35.按信息来源与流通情况划分,有关某山区可能会发生泥石流的信息属
信息。
36.为保证信息的有效利用,信息处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处理后信息资料应。
37.所有采集到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分析
后,才能用于创业实践。
38.潜在投资者往往是通过创业
来熟悉企业,了解它的目标,判断是否值得提供资金。
39.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的欲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40.创业机会存在的外延是特定的时间阶段,而存在的内涵是一定的需求。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41.创业信念
42.专业能力
43.无差异性经营策略
44.创业形象要素
45.管理定位策略
四、简答题(第46小题5分,其余每小题6分,共35分)
46.为什么说共享性是信息基本特征之一?
47.简述创业基本素质四大要素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关系。
48.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创业精神最基本的要求?
49.简述企业组织发展三阶段的特征。
50.如何衡量和检查创业者的管理工作水平?
51.创业者为什么要经常进行形象检测?
五、论述题(10分)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3
摘 要: 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本文在阐述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不明确、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氛围不浓厚、教育范围不广泛等问题,提出树立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
1.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1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需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则为培养这一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医学院校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创业实践等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而且将促进医学理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从而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1.2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拓展医学社会功能的时代需要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从解除患者病痛丰富到促进社会人员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同时,我国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农村及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群众需要。2009年的新医改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高等医学院校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医学人才,促使更多学生自主创业,为医改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3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发展医学教育的使命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医疗技术手段和医学科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更新,医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不仅能够为医学院校发展面临的困境提供一条解决途径,而且有助于增强其自身竞争力,保证其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4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的拓展,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造。当大中型医院招聘岗位日趋饱和与医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的矛盾日益凸显时,面对专业性强,学习任务重,创业意愿低的医学生,医学院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改革。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素质高标准严要求,而且要更重视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促进个体综合素质提高,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明确
目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问题体现在学校、学生、社会和家庭四个层面。学校层面:多数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狭隘,存在功利性、精英化倾向。在开展活动中重形式轻效果,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观能动性及创业潜能的发挥。学生层面:选择学医的学生大多专业归属感强和职业忠诚度高。面对繁重的医学课业,学生更加无暇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忠爱公立医院,极少有人涉足充满坎坷和未知的创业之路。社会层面:部分社会舆论将医学生自主创业视为荒废学业和不务正业,使得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被挫伤,社会没能营造出医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家庭层面:医学生的父母对孩子毕业去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学生本身。对于工薪及农村家庭来说,医学教育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根本无法承担创业的风险投资,因此大部分家长并不支持、鼓励子女自主创业。
2.2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院校要想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健全的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做基础保障。从理论研究体系看,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了2005年至今,我国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1000余篇,但与医学院校相关的论文不足200篇,其深度和广度极其局限,理论研究不足以支撑发挥对创业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课程体系看,创新创业教育没能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只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创业企划大赛、讲座、报告和宣讲等活动的“业余教育”,这种脱离学科专业的做法,使学生很难具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优势。从师资队伍建设看,目前各医学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理论基础不坚实,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创新精神和针对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而非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不能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意识。
2.3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不广泛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范围不广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精英学生开展。从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创新创业教育就已印上精英的烙印。目前,医学院校的很多创业活动或创业社团都是优秀学生参加,普通学生常因学习成绩或家庭条件等考量而被拒之门外,故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广泛发展。另一方面局限在医学职业院校。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在医学职业院校开展,不必牵扯所有医学院校。从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的就业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高于非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因为这种学校的毕业生大都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且就业心态端正。而非职业院校恰恰相反,这就更需要在这类院校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3.医学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3.1树立战略性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施行的土壤。因此,无论是社会、高校、家庭还是学生都要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医学人才。社会舆论和家庭应认同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医学生培养的一个方面,采取接纳和提倡的态度,营造将创业作为未来一种职业选择的良好氛围。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典范,探索符合医学特色的理论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得到最大延伸。医学生要认识到,随着生活医学化的深入发展,医药卫生行业对民营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都为医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机遇,他们应把握机遇,具备过硬专业知识、良好职业道德,同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才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社会医疗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2完善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是医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施行的物质保障。首先,医学院校要结合学校层次、特色学科和培养目标建立专门管理组织机构。机构成员由校党政领导、教育专家、医学类企业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能是领导、协调全校师生的创业教育开展工作。此外,设立创业教育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和实施[2]。其次,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定位上,既要强化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又要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做到课程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包含创业意识类通识性课程,又要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跨度上,应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一方面以年级为维度开设阶段性、普及性课程,另一方面以学生群体为维度开设针对性、核心性课程,实现共性与个性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再次,“双管齐下”打造多元创业导师团队。一要从培养、培训入手。医学院校要善于将现有教师转化为“双轨教员”,通过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通过到医院和医学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获得管理与创业的真正体验,增强实践能力。二要从招聘引进入手。聘请与医学专业相关的企业家到校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学,带动校内教师水平和能力提升。还应该邀请政府人员、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和法律人士来校做兼职教师,让学生获得针对性指导。
3.3营造良好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浓郁的创业氛围是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加速剂,包括社会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从社会文化氛围看,政府应发挥引导和扶植作用,做到组织上保证、经费上投入、政策上支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和建立创业服务、创业失败救助体系;企业要在为医学生提供创业实习基地和为高校输送具有实战经验的授课教师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家庭应创造重视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对孩子选择创业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则可为孩子提供创业资金和人脉帮助。从校园文化氛围看,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的意义;将高校中的创新创业社团转化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这是创新创业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发医学特色的创业教育管理系统,有资料显示,这一系统实现了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的一体化与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时效性[3];发掘校友资源中成功创业的典范,并邀请其回到母校现身说法,给在校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第五,设立创新创业奖,对创业成功的在校生和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营造高校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石,吴映雪.多方营造大学生创业良好环境[N].中国教育报.2013(7).
[2]引文,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浅析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 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大学生
1 引言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供的信息,2016年中国将有765万名研究生、大学生毕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历史新高。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预计2016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多万。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受国内整体经济形势缓慢下行的影响,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下滑,特别对加工制造、机械类、管理类等专业影响较大,挤压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总之,多方面因素的叠加,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并成为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关系着大学生创业者素质的提高,创业观念的转变,关系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技能,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以及实现其人生价值。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方法与技能;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的经验,增强实践的能力。
其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最近几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和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等的综合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与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开展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迫切需要。
2 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可以追溯到大约100多年前,其中一个名为“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的组织是该领域的先驱。然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课程的一部分却只有50多年。1947年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了创业课程。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创业教育赋予了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那些拿薪水的人而言,创业教育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用人机构或个人不仅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同时,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冒险精神、首创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实际上,创业教育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创业教育强调培养创业意识、思维和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内进行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备选方案,转变就业观念。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具体而言其基本内容如下图所示1。
3 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随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例如:各地的相关机构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培训试行方案;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等平台。
总的来讲,我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获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例如: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创业相关方面的课程设置少;在组织方面,创业教育相关的课余活动多,而战略支持少;在师资力量方面,创业方面的专业权威教师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少,而教师多是兼职;在质量控制方面,创业教育的相关素材多,而监督与评估缺乏;在拓展活动方面,可获资源多,而利用资源少。
第二,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很多,但政策的落实不够,有些政策没有制订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有些尽管制订了相关的规定和程序,但因资金等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付诸实施。总而言之,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并使得其不能与社会实践形成很好的对接。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高等院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例如:开设商业计划书的设计与撰写、创业技能、创业案例和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相关课程;积极鼓励学生跨校(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创业方面的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以及创业项目大赛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演练机会。此外,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创业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
(2)建立健全创业保障系统。例如: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资金融通体系,为高等院校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可以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咨询、培训、资金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3)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相应的机构或组织,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学习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场所和学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向前.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8):94-97.
[2]杜薇.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赵婧,夏静.高校创业教育攸关大学生就业[EB/OL].http://www.gmw.cn/content/2009-01/12/content_877735.htm,[2009-1-12].
[4]高靓.教育部:开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6/17/c_124864796.htm,[2013-6-17].
高等教育之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篇5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发展情况,探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形成创业型就业格局,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1引言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意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统计表明,1个创业者可带动5个就业者就业。可见,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势而为,创业创新工作承载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国外创业教育发展也都是以经济危机影响传统就业为契机,形成了社会和高校一致主导的创业思潮,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教学,配备多梯队专业化师资,科学的创业发展中心,强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我国创业教育开端于“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中央电视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占80%,但真正能实践的只占4.2%,创业成功率不足30%,中国创业投资仅占GDP的0.025%。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高等教育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1创业精神缺失
在资本主义国家,创业者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缔造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民的推崇和追捧,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如斯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安贫乐道;封建思想重仕轻商;新中国成立初期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想都导致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较晚,很多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余威犹在,创业成本偏高。因此,受社会主流思潮和家庭观念影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稳定压倒一切,使本来的“精英创业”成了“无业可就”的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2.2创业教育不是大众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源于“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只对部分参赛者予以培训和指导,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痕迹。学校设立创新社团、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选修课也都是只有一部分群体可以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沦为看客。大学生创业课程未能全面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大众教育。
2.3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几种形式:选修课程、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比赛。选修课程以管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是枚举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比赛也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很少引入风险投资,进入实施阶段。以上几种形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不能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2.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
创业课程在原有培养方案之外,属于“业余课程”,学生重视不够,不能与学科专业课程相融合,很难从专业找到创业的切入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学生选择了电商作为自己的创业选择,有学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商,虽然进入门槛低,但专业不对口,后劲不足,创业失败,还荒废了自己的原有专业。
2.5专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创业导师队伍主要是原从事管理或思政工作的教师,或从事学校就业指导的教师。这两类人员既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又没有实践操作经验。这样就变成了没有创业理想者去指导有理想创业者,没有创业实践者去指导创业者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
2.6创业教材缺乏特色
现有教材框架相同,内容相似,借鉴其他学科,缺乏针对创业这一特殊情况的深度剖析和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导。例如,我们都知道创业者应该首先具备创业精神,但是通过什么样的心理干预手段培养团队的创业精神、创业负责人的领袖精神和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却没有专业的指导教材。
2.7创业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孤立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却是脱离社会在做创业,把创业教育封闭在校园环境中,这样使得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成长土壤。创业学子缺少与社会企业家深度接触的机会,缺少到企业实战的机会,缺少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引入社会资金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高校没有完全开放创业教育,没有构建良好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2.8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的优惠政策、风险投资的机制、资本渠道的畅通等。国家政策把创业工作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落地的时间和实施情况都是问题,比如,小额贷款需要担保,如果创业者能够拿出担保还何须贷款?再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但是放眼望去市中心的好场地是一铺难求,郊区的空场地虽然地方大,但是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3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途径
3.1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
(1)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应该制造持久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创业,让创业观念深入民心,形成一种全民创业的思潮,使高校毕业生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2)通过职业心理分析,分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3.2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1)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课程提升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度,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四年的始终,改变其“边缘化”地位。(2)嵌入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互相融合、交叉,学生可以利用创业技能,寻找专业创业的切入点,使得创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拥有核心技术,存活率高,能够可持续发展。(3)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包括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整体创业素养,改变课程单一的形式,形成以创业理论教学为基础、创业实践教学为重心、创业竞赛为辅助、创业社会孵化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4)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通过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器、企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加重实践课的比例。
3.3形成多梯队创业导师团队
(1)鼓励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或以法人身份带队创业。(2)邀请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实践,研讨更新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实践操作性。
3.4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1)引企入校。允许企业进入校园设立分公司,让学生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拥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等多项实践机会。(2)引资入校。欢迎企业家、天使基金等投资支持创业学子的创业项目,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3)转技入企。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能力,让高校的技术研发迅速转化成企业的产业化技术。
3.5从国家层面建立创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创业教育严重缺失,不是一个高校、一个行业、一个机构、一个行政职能机关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必须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像英国在推行创业教育前就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亦应调研世界各国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现状,形成全面指导意见。研究委员会通过下设不同的机构形成专业的指导心理、技能、实践的研究小组,研究撰写专业教材、为国家创业政策提供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当创业成为一种思潮,当创业型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庞勃.美国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考察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傅修远,周凌凤.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1):29-31.
[3]敬阳.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聚焦[J].环球焦点,(10):108-109.
[4]范锡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12):116-119.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6
关键词:中国;德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118-2
0 引言
1989年,联合国召集了北京研讨会并首次给出创业教育的新内涵。在首创之后,各类公众性媒体日益频繁采纳了创业教育特定的概念。之后的1999年,教科文组织再次拟定了关于高教的新宣言,给出了高教在新阶段内的创新目标。最近几年,创业教育正逐渐被接纳并且推广,因而也受到了更广范围的认同。现阶段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失业者人数越来越多,基于此,各个高校也陆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教育部也专门发文规定32学时,学分2分的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必修课时。本文将重点从德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目前创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1 德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在20世纪中期,德国首创了创业教育。初创的阶段内,某些职业院校设有模拟公司以供学员去体验。开设这类课程,根本目标极为解决专门性的实践教学疑难。开设模拟公司,这种新颖方式也可用来培育更高水准的实践技能。经过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模拟公司可以拓展师生的视野且增长了各科目的专门知识。学员借助于模拟公司可以熟识全程性的业务流程。这样做,学员更能便于明确多环节内的业务操作,同时这类新颖方式也规避了业务操作附带的风险。在早期阶段内,创业及创新性的教育针对高职范围内的经济专业,而后逐渐被推广至其他专业。从根本来看,创业教育密切衔接了根本理论及日常性的操作,这种基础上也构建了雏形的创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进入七十年代,创业教育日益推广至某些高校,例如斯图加特大学。在这个阶段内,德国这些高校创设了零散性的研究以及日常教学。到了80年代,多特蒙德设立了首个研究性的教学中心,创业教育的研究中心专门用来从事平日内的创业教学研究,此举有效推动了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 90 年代中期,由于受欧洲经济衰退,德国因而遭受到了多样的不利要素干扰,民众经常抱怨现存的社会氛围不利于拓展创业,同时也希求政府可以供应更多适当性的岗位以此来激发就业。这个特殊阶段内,德国政府密切协助高校并且更加注重了创业,因而也重视了创新创业模式下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德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创新创业完善的教育政策、配套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文化浓厚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氛围。
在2009年,慕尼黑学者经过研究得知:创业及创新模式的高教应能在根本上提升学员拥有的创新意识,为此有必要推广采纳。在同一年度内,德国新增企业累计超出了40万家。在新增企业中,激烈竞争存活下来的10万多家企业都表现出兴盛的趋势,这与德国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达体系是不无关系的。
2 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在本校本科在校生中开办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发起清华大学校园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之后,全国性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开始。2002年教育部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同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也积极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创新探索了KAB等多样的项目。在2015年,国务院拟定了驱动并深化教改的相关意见,这种契机下的各地院校都逐渐接纳了创新式的创业教育。2015年9月,国务院再次给出了指引性的创业意见。系列性的改进举措都在根本上助推了新阶段内的创业教育,由此也设定了更明确的新指标。
随着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众多政策的出台,各个地区也发布了很多鼓励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包括人社系统、财政系统、教委、科委等均推出一系列扶持高校学生的创业政策。对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政策保障和促进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参与学生人数共计120345人,投入项目经费共计4.98亿元。累计有1800余所高校的近6万余支高校团队报名参加,提交参赛作品3.6万余个,涉及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通过这些活动,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
3 中德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策略比较
3.1 两国政府促进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
3.1.1 德国政府重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从财政上,政府大力支持了大学生创业。1999年开始 ,德国便开始在高校推行名为“生存”的创业扶持计划,用以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仅1999-2001三年间,德国政府就投入了4000多万马克的政府财政支持高校创业教育。2006年德国政府再次提供了2.6 亿欧元设立高技术企业创业基金。制定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计划,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2007年,经济部引导下的“生存优势杯”联合了200所德国境内大学及50家名誉性企业,共同支撑了创业性的大学生竞赛。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同时,德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公司在税收上实行优惠减免的政策。
3.1.2 我国起步晚且侧重点不同
首先,我国政府在推动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缓解就业压力,推进大学生就业。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必须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并从政策保障、制度支持等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通知中再次强调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中就创业培训、创业贷款优惠等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说明。
其次,政府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始于2015年。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随着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众多政策的出台,各个地区也发布了很多鼓励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纵观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关注较晚,投入力度从2015年才开始加大。
3.2 中德大学生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比较
3.2.1 德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德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因为起步较早,基本以高校自主管理为主,社会各界积极配合的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同时,为了更好地培植创业文化土壤,德国政府在高校创业文化的培养上也下了很大的力度。在不断兴起创业文化的作用下,德国更多地将大学创业教育看成为一项成功培育优秀合格的企业家的基石。在教学中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
3.2.2 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一直是在摸索和尝试中前行。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出于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的职能。这也就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归属与学校主管就业部门,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设立的原因。因此,我国高校往往忽略了大学创业文化土壤的培育。创业过程急功近利,没有立足于学校实际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结果就是,为了数量盲目创立很多公司,渐渐僵尸的创业公司增多,学生的创业激情也容易被消耗殆尽。近两年,各个学校虽然陆续开始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发展的部门,然而仍处在初期摸索中。
3.3 中德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实施的比较
3.3.1 德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目前德国高校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了不同创新创业领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现状来看,创业教育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覆盖于较多科目,例如法规法律、创新式的企业管理、拟定财务规划、开发新颖的市场产品、确定营销的总体战略。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囊括了全方位的意识以及能力,这种覆盖面是更为广泛的。从设置课程的特定角度看,高校更注重于培育高水准的创业意识,创业课程也从全方位入手整合了实践能力。这样做,更有助于全面来提升创业水准。
3.3.2 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从我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总体情况看,我们仍没能给出完备的创业教育构架。与此同时,某些院校即便设有创业类的课程,但也停留于较浅层次内。针对教学评价仍呈现为空白的趋势。初期阶段内的课程设置仍亟待予以改进,有必要完善配套性的方式以及流程。
4 启示
最近几年,创业教育在国内获得了较大的总体进展,这种基础上也构建了特色性的创业教育路径。然而不应忽视,现今状态下的创业教育仍没能拥有稳固的根基,有待长期性的改进。在未来完善中,我们应能不断吸纳域外传递进来的先进经验。
①除了扶持创业项目的政策层面,更应完善并加大扶持性创业教育政策,真正支撑创业教育在高校范围内的发展。从社会各界来看,应积极配套性的创业教育展开。一方面有必要拟定高校创业教育相关的管理与实施、发展与保障等相关制度,全面推行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作为财政拨款这一方,政府也需提供更多资金用来扶持,支持高校开发课程并且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②全力培养高校创业文化氛围,营造高校创业氛围学习德国在培养创业文化上的经验。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教育的培训课和通选课,介绍创业教育基础。创业教育坚持全员参与原则,高校教师和工勤人员必须具备创业教育的意识。
③完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师资水平高校应组织专人积极开发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操作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甚至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开设创新创业发展专业及二学位的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④在国内,创业教育所需的教师资源仍较为缺失。要弥补这种弊病,高校应能着手去鼓励各领域内的企业共同予以参与,在这种基础上不断摸索并且累积珍贵的创业教育经验。此外,有必要吸纳现有的经验,可以聘任那些拥有专门资质或经验的社会性师资用来辅助日常性的创业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兼职类的教师包含了企业家及其他富于创业经验的人员,他们可用来协助高校内部的师资。此外,还可以从学校优秀校友资源里面选择优秀的创业教师的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
参 考 文 献
[1] Gründungsforschung. Are We Meeting the Needs of our Potential Entrepreneurs?[EB/OL].http://www.fh-htwchur.ch/uploads/media/agner_et_al._potential_2006_01.pdf,2006- 12- 03.
[2] 常建坤,李时椿.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3-116.
[3] 叶辉,周峰.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N].光明日报,2008-01-08.
[4] 王森.德国政府支持大学创业———EXIST 计划概要[J].全球科技经济眺望,2002(3).
浅析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篇7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教育, 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综合来看, 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可以这样界定: (1) 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 活动、过程的教育; (2) 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 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综上所述内容, 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1]。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创业教育的开展和推行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创业教育的课程依创业教育的内容而设置, 它也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创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组成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 具备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的实施是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也是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内容的展现。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意义
创业教育具有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发展的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制定一套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创业教育的功能的保证和途径。
(一) 设置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飞速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鼓励创业, 培养创业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通过制定和设置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制是现实培养创业人才的基础。因此, 制定和设置一套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制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抵抗金融危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创建和设置合理、优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的过程, 要求学生由应试能力向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 要求高等院校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 使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 从而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创业, 直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由于创业产生新的就业岗位, 从而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 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美国百森商学院 (Babson College) 为例, 自1919年成立以来, 始终是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 并以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与专长为世界所公认。其本科创业教育课程屡获《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排名第一。百森商学院为未来人才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教育理念。通过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展示了新理念的价值与生命力。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它的课程内容采用了模块化的结构, 主要由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等模块组成。
“战略与商业机会”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 说明什么样的机会能够促成高发展潜力企业的创建, 如何充分发觉自己的创造性才智, 如何制定个人创业计划, 如何模仿成功创业者的行动、习惯和战略。
“创业者”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创业者具有的基本素质, 分析创业团队在成功创建风险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创业者们应当如何处理在组建新型风险团队时会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和障碍。
“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成功创业者如何制定商业计划, 寻找资金来源, 发展战略联盟, 获得商业运营许可证等创业知识。
“创业企业融资”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新企业融资的各种关键问题, 如债务资本市场的新情况, 如何融资, 如何寻找股权投资者并与其打交道等。
“快速成长”课程的教学内容, 主要阐述新建的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危机, 解释风险企业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独特性, 避免及摆脱困境的方法, 创业型风险企业在领导和管理上的突破性方法的特征。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状况
1998年以来, 随着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举办在我国掀起大学生创业的热潮。80年代从国外传入的创业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国内学者的关注, 有关研究蓬勃展开。2002年, 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一部分非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声有色。
以中南大学创业教育为例。中南大学积极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 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实践孵化基地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第一第二两个课堂, 构建立体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畅通第一课堂主渠道, 推进“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二是丰富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组建37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 开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办《创新与创业教育》杂志, 开通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网[2]。如湖北省的襄樊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 学校创建了“2年基础, 1年专业, 1年实践”的“211”人才培养模式, 其基本内容是:一、二年级打基础, 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 夯实素质功底;三年级进行专业方向教育, 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四年级进行专业实践和实习, 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同时, 襄樊学院还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与创新教育4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开设了襄阳文化, 企业科技类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课程, 扩大了选修课程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推行以问题为导向, 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3]。
四、我国高校如何设置创业教育的课程
百森商学院通过课程体系落实创业教育理念的做法, 值得我们效仿。系统化、科学的创业教育的课程, 更合理地将创业教育者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创业者, 充分发挥教育的简约化特点, 使创业教育教学效果最佳化。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我们不宜原封不动地照搬照套外国的东西。但借鉴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结构框架是可取的[4]。如何设置一套合理、优化、具有中国高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当前高等院校急迫解决问题之一。根据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内容, 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环境课程。
(一)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
所谓学科课程 (discipline curriculum) 就是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 在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 组成各科不同的课程。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 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实时安排, 形成实践活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创业素质的能力,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及创业个性,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的结构、创业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如《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可以作为选修性的课程, 拓宽创业学生的专业视野, 进而促进创业学生的整个学科课程的结构比例更合理、更科学。
(二) 创业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它是基于学生实践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践,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具有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创业实践课程应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培养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边实践, 边学习, 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 为今后创业提供知识、经验和信息支持。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实验型、社会实践型。模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群体活动方式进行, 主要在校内进行。社会实践型是全方位的一种实践活动, 是创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可以由学校联系单位、学生深入单位锻炼,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策划进行实践。可以在校办企业或校外的生产实习基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次, 通过学校中介作用, 参与社会创业实践, 比如:承包、租赁校内的各种店铺从事经营活动。再次, 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鼓励学生个人或合伙创办公司或企业。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 方案通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学校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最后, 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可到社会上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这种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 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 也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
(三) 创业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 (activity curriculum) 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它试图用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5]。在创业教育课程的构成中, 活动课程也是基于创业大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 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展形式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 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创业环境课程
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环境课程是一种相对显性而言的隐性、潜在的课程方式, 它不是以课程设置方式表现出来, 而是以学校的物质文化为载体, 形成创业环境, 构造一种创业的氛围。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营造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作创业经历的讲座, 形成一种无形力量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常建坤, 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 2004:25-26.
[2]高文兵.构建创业教育教学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 2009-11-21, (2) .
[3]周应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N].中国教育报, 2009-11-21, (2) .
[4]向东春.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2) .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8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在《辞海》中解释为“创立基业”,也就是创立一项事业的基础,然后不断壮大与发展。创业教育是一个基于创业而产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创业人才,使其具备从事创业活动能力的教育,关注点在培训和培养从业人员,主要在高职院校展开。而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所要实施的创业教育则是一种广义的创业教育,这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开创性的个人教育,其关注点在于人才的本身素质的培养,即培养和塑造人的开创个性,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高职创业教育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使高职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育人活动,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 创业教育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要把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道路。”[1]美国的创业教育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德国也在1999年提出了一个口号: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2]相对于这些国家,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至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学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才在全国高校得以展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2.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突破口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来的扩招,已使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即在读大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⒐8%提高到23%,已超过国际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标准,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于2002年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的阶段。[3]2002年国家首批扩招的学生走上社会,毕业人数达145万,而2001年只有52万人。2004~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分别为280万、350万、413万、495万和559万。预计“十一五”末期将达到700万人。[4]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处于一个不规范的发展阶段,国家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毕业后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不足为奇,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创业实践的素质,从而实现“一人创业多人就业,多人创业就业不难”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 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增长
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所证明。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进入创业型经济时代,如今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的,因此,创业家被称为美国经济的新英雄。[4]创业已成为创造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大学生进行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 实施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和长期封闭的应试教育使他们很少关心自己的未来,或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家长的安排上,疏于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素质差。[6]尤其是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高考的失败使他们缺乏自信心、悲观消沉,这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应对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形势,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坚韧性和意志力,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对高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5. 实施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源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直接影响,使高职院校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增强其创业技能,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目的,也是高职院校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设想
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学生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要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来探索和创建适合他们的创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心理品质的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创业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市场又是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更是残酷激烈,在创业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随时都会降临,诸如资金的短缺、客户的丧失、竞争对手的打压、技术上的难题等等。一个创业者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耐挫折心理,是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的。高职学生步入社会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导致了他们对就业和创业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预设一定的逆境氛围,让学生进行独立判断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磨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开设成功心理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2. 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旨在让高职大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其生存的空间,并能在职业的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学院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创业、就业来完善课程设置,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以创业学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体的选修课,使之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要增加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从而增进学生对创业理论的理解。
3. 加大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和创业教育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鉴于高职创业教育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应适时合理地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力度,以使学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创业教育。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后自主创业。[7]
4. 完善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和社会保障
要建立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的各项学院管理制度,如完善学分制、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发掘专业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选择专业的广阔空间。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意识保障、社会环境保障和政策保障,包括为学生创业提供舆论引导、心理支持及为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自然条件、市场环境、人力资源以及工商、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保障的政策。
总之,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创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虽然我们已经感受到创业教育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从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创业教育,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潘美意, 杨立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
[2]殷朝晖.“皇帝女儿也愁嫁”:如何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8-10-31.
[3]白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新长江, 2009 (2) .
[4][5]骞东伟, 王仲德, 李晓安.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6]黄朝晖.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8) .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9
高等职业院校一直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 因此提升高等志愿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各类劳动力群体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使得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 创业成为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要想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方面的能力, 就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开展创业教育,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缓解就业压力都有积极意义。
1 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现今, 很多家长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观念, 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 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了很多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 但总体而言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气氛还不够浓烈。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创业启动资金, 使得很多学生认为自主创业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性, 这也就导致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的相对较少。因此, 在很多学生看来, 就业依旧是优先选项, 是结束学校学习后的第一选择, 而创业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1.2 创业和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 创业教育主要以学校就业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为主, 真正着手进行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少之又少。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看,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需要, 尤其是专业教师的配备, 包括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等, 都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支持, 很难将创业和创新的技能真正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课程中, 这就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和创业实践的脱节。
1.3 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具体教学工作之间相互衔接的重要桥梁, 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办学思路等影响,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同时, 我国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确立, 很多学生习惯对知识进行被动地接受,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2.1 建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
要想真正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 首先必须更正传统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为核心的量化体系, 做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考核评价工作;二是以学科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 以基础类、实践类、专业类知识为主要内容, 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创业教育特点;三是师资队伍的构建和创业实践实训基地的使用, 为创业教育提供足够的师资资源和物质资源。帮助人们改变传统观念, 建立切实为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的创业教育体系。
2.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丰富创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要不断将有经验的创业教学老师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之中,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 保证师资队伍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另外, 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和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衔接, 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根据创业实践中的需求对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加强实践和教学之间的有效连接, 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 深化学生体验, 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收获学习心得, 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效。
2.3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需求, 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学校还应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堂教学, 安排高效、紧凑的理论课程, 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留下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拥有充足的空间找准自己的方向, 寻找社会上存在的机会,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让高职生们充分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创新创业活动, 逐步积累社会经验, 提升自己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步入社会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结语
高职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学生培养周期相对较短, 如若其毕业生不能紧随时代潮流, 适应社会发展的额需要, 那么规模再大的创业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培养高职生创业能力, 打造创新型人才, 是提升高职生群体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 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高职生能力的提升之路任重而道远。
摘要: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 教育改革也提上了发展的日程。传统的高职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种情况下, 创业就成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都受到各方的重视, 但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是面临很多挑战, 这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晓艳.云南西双版纳高等职业教育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云南大学, 2015, 6.
[2]陈昊.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 2014, 12.
[3]赵丙阳.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山西青年, 2016, (9) .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10
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
高校, 作为肩负知识构建与传播的重要场所, 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虽然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逐渐受到了教育部、各层次高校的重视, 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但是, 在实施上却碰到了一些质疑。下面是笔者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的两个问题:
第一, 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实用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 具有创新性与创造性特征, 因其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性教育。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大学生, 尤其是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 认为创新跟自己无关, 创业更是靠运气, 创新与创业不是被认为难以捉摸, 就是被视为太容易上手。这种思考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此外, 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比较多, 但其课程内容跟不同行业职场的接轨似乎并不明显, 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跟学生的“实用技能”没有显著关联性。虽然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 但创意特质与创新精神绝非补习可得。
基于此, 笔者认为, 在中国传统思维下, 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不在于传导创业知识, 更在于创新创业观念的启发, 培养出面对两难问题不按常理脉络思考, 遇到困难却能勇于拥抱, 迎接环境变化, 更敏于观察机会、资源制约下能转化心念等行为特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 创新与创业课程的持续性问题。
创新创业课程, 是否也会像某些流行一时的现象, 风潮过了就褪流行了呢?创新创业课程在众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 是否都是以“你有我也要有, 大家都有”的心态而开设呢?笔者认为, 不管什么时候, 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必须的。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 更有必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此外, 现有大部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相互复制课程架构, 教材与教法, 而不思考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与整合, 对学生而言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感了。当学生对课程价值感缺失时,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因此, 创业课程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特色, 设计出切合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帮助不同专业学生创造价值, 让学生“被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到“主动学习”本课程。
2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建议
笔者根据现有教材缺陷, 参考美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创业教育, 结合实践教学经验,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上提出以书本教材为主, 以影音型教材为辅, 并结合使用“体验型”和“开放型”教材。
2.1 书本教材为主
从2002年开始我国8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 到目前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教学, 各种创业教育的教材纷纷进入大学课堂, 但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总感这些教材有一丝遗憾。一方面, 目前通用类的创业教材很多, 但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且基本上均侧重于创业理论的诠释, 另一方面, 缺失行业性的创业教材。虽然现在有许多优良的创新创业案例素材, 令人津津乐道, 但笔者认为这些案例素材不一定全然适应于所有专业的学生。比如医药行业环境不同于其他行业, 医药创业教育必有其行业性和独特性。基于此, 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 在教材上要考虑行业有别, 教材案例的选取应从本专业中寻找, 邀请成功创业校友提供教材案例, 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其创新与创业欲望。
2.2 影音教材为辅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创业经验, 所授知识点缺乏实践支撑, 因此, 可以从电影与影音演讲中挑选一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素材, 如《微软英雄》、《实习大叔》等, 通过电影丰富剧性与演员魅力, 以此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永不放弃》描述了创新如何对抗机构, 是理解相关概念活生生的教材。
2.3 结合“体验式”和“开放式”教材
“体验式”教材, 即某些创业场所或企业生产基地, 如带领或课后要求学生去参观大学生创业园, 或某个企业。通过参观创业实践, 观察创业人员的工作情形, 与创业人员座谈或互动等, 达到学习效果。“开放式”教材, 即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资讯渠道, 要求学生自行寻找的创业案例或资料,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播报与评价。
3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设计
3.1 课程内容设计
从一个创意 (好的Idea) 到创业, 需要经历很多过程。因此大学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创新与创业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创新, 一般是指内含新颖性, 即代表与现状的显著不同, 其涵盖面很广, 从有形到无形, 从科技到人文, 只要有新颖性 (即与过去、传统不同) 并且能产生价值就是创新。例如, 能显著提高用户价值的新模式, 相较于速度慢、价格高邮政, 层出不穷的快递公司、相较于仅具通话功能手机的智能手机、缔造全新消费情境体验的参与式蛋糕店及具有教育价值的展览会等等。创新可能会以新产品、新技能或新服务形式出现 (Thshman and Nadler, 1998) 。而创业来自于创意、创新在组织层面上的实践与执行, 即为使用者产生价值并实现价值的过程。
基于这些概念的区别, 以及创业过程发展,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架构可以设计成三个部分:“创业零点”、“创业起步”、“创业发展与管理”。第一部分“创业零点”, 即通过大量的现实大学生创业案例,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认知创意、创新与创业的区别、了解创业种类、理解企业家的创业动力, 提高大学生捕捉创新创业机会的能力。第二部分“创业起步”, 以创业机会与资源两个内容为主线, 从市场机会捕捉、新产品开发、商业计划和团队建设等角度, 帮助大学生如何识别创业机会、利用创业资源, 将创业机会有效转化为创业实体。第三部分“创业发展与管理”, 主要从初创企业的创立、商业模式的构建, 创业企业管理等方面, 为大学生展现了现实企业从创立到成长的全貌和全过程。
对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其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 对于非商科专业的大学生, 重点教学内容为第一、二部分, 即创业意识的唤起、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资源利用等;对于商科类专业的大学生, 因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机会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教学内容可重点放在创业发展与管理等内容上。
3.2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基本上走多元化路线, 除了老师课堂讲述外, 还设计了个案研讨、小组讨论、模拟创业竞赛、创业演讲等方式, 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方式, 参与各教学活动, 培养其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 从而自行建构出完整的创业技能。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与借鉴。然而中国大学生每学期选课多、中国人不注重表达与自我展示的文化传统等原因, 致使西方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 因此, 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大学背景的课堂教学模式。
3.2.1 课堂教师讲授
教师讲授的目标在于介绍一些重要概念或新知、讲述原理原则, 因此在课时上, 教师讲述规划为整体创业基础课程的1/3—1/2。在教授过程中, 需要适当设计与创新、创业有关“小练习”、“小考验”, 适时停留确认学生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上的互动。在教学进程上, 通常安排在课程单元主题开始时, 作为后续活动的基础。
3.2.2 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上, 尽可能取自真实生活情境, 比如, 校友成功创业的案例故事。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 校友成功创业的故事因能引起共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有简单的案例故事的描述, 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素材应该包括精心设计的案例故事, 同时附上讨论提纲以及教学指导, 提示本案例内的理论概念与教学重点。
3.2.3 隔堂小组合作讨论
为了克服课堂教学模式只利于“教”, 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 且无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隔堂讨论”的安排, 使在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上更加优化。把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新课, 一半时间给学生运用小组方式对前次教师所讲内容进行讨论。隔堂小组合作讨论, 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自主性, 发挥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可以让小组各成员学习到不同观点, 学习如何沟通、协调与协作来完成一项任务, 而这些正是创业团队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要把握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与评价, 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的情况。
3.2.4 创新与创业竞赛
在校园内, 积极引导学生组织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
3.2.5 实务讲座
借助校企合作、学校产学研平台, 结合课程内容需要, 邀请创业经验者 (尤其是成功的校友) 到学校跟学生零距离分享创业心得, 进行创业教育指导。
参考文献
[1]高晓杰, 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91-93.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27 (5) :64-67.
[3]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34-36.
[4]马永斌, 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6) :99-103.
[5]刘伟, 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 2014, 30 (6) :79-84.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走进教学领域,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等数学是学校学习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具有广泛性和深入性,几乎踏足于各个行业,渗透到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与其他科学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探索和研究其他领域的无形桥梁,。在现代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等数学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出新的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等数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着重研究和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以教育为基础、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创业教育指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其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人的一生。近几年来,创业教育已经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创业教育在我国相对起步比较晚,大部分人观念落后,而且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不慎重视,扶持力度非常小等等一些列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为改变这种现状,高等数学教育则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它们互相融合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通过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高等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两者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
高等数学教育在科学、经济等很多领域中都影响颇深,备受重视,但其自身仍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教材大多以概念、理论为主,没有应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很少加入现代的创新理念,比较笼统单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难以摆脱陈旧古板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约束,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很多学校依旧使用老套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普遍传播;教学课程的考核停留在以试卷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单调枯燥乏味。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然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尽快使高等数学教育与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融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其各项能力和素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学一直采用“以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渠道比较枯燥、单一化,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无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主观性。目前,我国的高等数学教学在极大一部分地区仍然使用板书教学方式,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极为不利。
高等数学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在教育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培养知识型和创新型兼具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对高等数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教育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转换、知识传授方式的转变等,寻求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视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特点,主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与老师、同学相互协作,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高等数学是工业科技的基础,是保证我国很多领域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灵活运用新的科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始终坚持高等数学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洽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国际教育的发展铺就一条阳光坦途。
【参考文献】
[1]余达锦,杨淑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22-128,封3.
[2]宋千红,周晓晶,闫玺峰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115-115,118.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篇12
一、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1998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随后清华大学在1999年成功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2002年,国家教育部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重点院校确定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表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出台3号文件指出高等院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3]。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深化改革的九项重要任务,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雏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创业期”[4]。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思想上存在误区。大部分学校的教师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本职工作以外的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既占学时,收效又不高”;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有效资源投入不足等。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还很缺乏。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没有形成内在的、树状的链条式管理程序[5]。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设置学科与专业,致使很多高校还在“理念”层次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被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同时,一些必要的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很缺乏,致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都很难保证。
三是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和手段相对匮乏。高校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很多方面进行投入。从师资方面来看,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非常短缺,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在多学科性质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很难满足需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方面来看,很多高校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来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再加上没有场地、资金等外部资源保障,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构建高等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系
(一)总体设计思路(见图1)
(二)构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教学体系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基础环节。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设置有机衔接、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一是设置“创业基础”“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获得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设置一些具有延伸性质的选修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创业风险管理、工商法学、创造学等),以满足有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来选学。
2.设置网络课程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精品视频公开课,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解决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的现状,同时满足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需要。高校要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在平台上适时更新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经典案例和前沿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合理的安排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从深层次上来讲,不是简单的设置一两门创新创业的课程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专业内涵建设[6]。围绕人才培养,教师应在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和实践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启发大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4.改革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围绕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探索依托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研究更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比重。在教学方式上,加大小班授课量,鼓励课堂探讨和互动,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在考核课程的内容和方式上,探索教考分离和非标准答案的考核机制,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与学业学分转换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创业热情。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放宽修业期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
5.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和组成上应保持多元化,应由这样的队伍组成: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在本校有创业经历的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工商管理学院与创业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同时还应鼓励学校的全体教师(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学习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最后,在师资结构上尽量保持丰富化,聘请专家学者、社会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等做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
(三)构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基础研究实验室和模拟创业实验室,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掌握创业流程,体验创业风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理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二是整合和利用学校的各类闲置资源,为学生开辟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等功能的场地。通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开展企业家创业论坛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有创业经验的校友、企业家来学校做创业报告讲座,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通过讲座将创业的艰难过程、创业感悟和创业的一般规律分享给在校学生,同时传授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用创业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
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建设
各高校根据“大创”项目实施方案,加强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别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工作。项目申报要求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努力实现师生全员参与“大创”项目的计划中来。
同时重点遴选一批创业意识强、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团队和项目进行资助,把操作性强的创业项目引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市场、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并进行一对一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确保这些创业项目能快速成长,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4.强化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
创新创业大赛是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应积极举办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通过各类大赛来展示创新产品或模拟创业,有利于学生了解创新产品的可行性和创业过程,同时在大赛的交流过程中也可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经验。除此之外,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和风险意识等,为今后进入社会从事创业或各类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5.重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外社会资源,不断增加和建设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实习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相应的企业去实习、实践,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了解各类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过程。通过实习,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创立及运作流程,体会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掌握应对企业危机的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建设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和各院系创新创业工作二级领导机制。首先,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创新创业运行机制。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学校一把手牵头,责任到人,通过二级管理对各院系实施绩效考核,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分工协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机制,使全体学生受益。最后,建立和完善监控系统,学校应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加大对各二级学院的检查力度,通过检查评估监控二级学院的执行情况,根据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最终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稳步顺利开展。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为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高等院校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竞赛管理办法等)。通过各类制度的保障和监督来规范管理,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同时从宏观层面上来说,也有利于学校有效落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途径。各高等院校应划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项使用经费,将每年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采用众筹的方式拓宽筹备经费的渠道,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创业教育各项经费落实到位。
(3)校内外资源保障。高校面向创新创业学生不同程度开放校内外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围绕开放式管理,学校对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重要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实现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如预约登记制、后勤服务保障等。
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手段,出台各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规章制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学分认定、课程互选、专项资金等等,为学生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在教师激励方面,完善激励机制。高校要明确每一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在年底各部门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如将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作为职称评定、岗位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给予工作量补贴等。通过制度设计,提高全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高等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渐进式的复杂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各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文化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的学习拓展到自主创新创业实践,将创业课程、专业技能创新、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实践平台,通过课程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2]刘贵芹.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10
[3]王大洋,卢秋婷.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探究——以吉林省地方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48-149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
[5]李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4:43-44
【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推荐阅读:
职业高等教育11-09
高等卫生院校职业教育06-2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07-19
高职高等职业教育05-19
政法高等职业教育06-09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07-30
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08-13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08-26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09-03
高等职业教育系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