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2025-01-2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共12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起, 世界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这一新的教育模式, 从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面总结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对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进而使我国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美两国发展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为鉴, 希望能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句话:办学目标的全球化、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不仅着眼于学校、国内, 而且立足欧盟、放眼全球, 紧跟欧盟和全球对人才规格、质量的需求, 把学校、教师和学生放到欧盟和全球的环境中熏陶和磨炼。以下两方面, 尤其是“双元制”办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1.“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比较先进成功的办学模式, 被誉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双元制”中的“双元”, 意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与动手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这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紧密结合, 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1]

在“双元制”教育中, 德国的企业担负着职业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 企业的职责比学校的职责更重要。

首先, 企业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 大约60%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 大约40%的时间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从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技能教育是“双元制”的主体,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是服务于企业技能教育的。

其次, 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 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的来源渠道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其中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 (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 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 。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 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但“双元制”中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自己的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 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学费、实验费用和生活费补贴。给予学生的生活费补贴多少与具体的行业有关。

2. 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管理。

“双元制”教育中的管理是由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各行业协会进行考核, 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培训的三层负责制来进行的, 即“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部分由联邦政府直接管辖;对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 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考核与证书颁发, 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 等等, 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由州政府负责管理。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要求。“双元制”中职业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各州的文教部制定, 它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的理论和专业教育, 深化企业实践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教学要按照联邦教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 包括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安排及考核办法等。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但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根据大纲的要求由主讲教师来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成为相应岗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综合高中、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办培训中心或学校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上世纪60年代获得较快发展。社区学院是被美国各州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学院颁发的最高学位是学士, 主要招收走读生, 学生所支付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远远低于四年制学院或大学。据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 美国社区学院在校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44%, 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 开放性办学。

当今美国社区学院中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欢迎。据统计, 它培养出来的学生75%能迅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是社区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的必然结果。美国社区学院的开放性办学指导思想显现在各个方面:首先, 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而且具有开放性的特色。由于科技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极为迅猛, 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社区学院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极其重视对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 以及人才需求的预测, 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 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 停办内容陈旧、缺乏生源的专业;同时在课程中经常纳入最新科技成果内容, 使专业和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2]

2. 重视实践性教学。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普遍建立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安排上以实际应用为方向,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美国的社区学院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它们通过聘用兼职教师的办法来解决并保证教师队伍中实践教师的比例。通常情况下, 社区学院的教师主要承担通用课程的教学和日常教学管理, 承担实践课程所需的大多数教师一般都通过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人员兼职, 这些兼职教师都是从社会、企业各部门中聘用的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校企合作。

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社区学院通常采取与企业合作办学、与企业协作教育, 为企业培训职工, 以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合作。这些合作方式, 对学生本人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 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扩大未来可供选择的高素质新增劳动力来源;对学校而言, 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地和人力等教育资源, 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社区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三、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美两国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 对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 转变教育观念, 加大经费投入。

我国长期受着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学”轻“术”,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根深蒂固。要彻底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短时间内是有一定困难的, 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是复杂的、艰难的。当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队伍中, 办学条件好一些的专科院校差不多都在努力升本科, 带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大学”之类的院校也在想方设法去掉“职业”二字。避开“职业”, 攀附普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剩下一些本来办学条件就差的学校早已困难重重, 哪有精力和热情去深化改革。在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方面, 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采取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拨款为主, 社会和企业合理负担为辅的经费投资体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虽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 但有限的拨款对于学校建设与发展来说, 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 政府要舍得花钱办教育, 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更多地参与和支持, 解决高职院校维持与发展的经费问题,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2. 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已与地方经济融为一体, 院校与企业已形成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院校融入社区 (即地区) 经济, 面向社区、服务社区, 发展社区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院校根据当地经济特点设置专业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和课程计划, 使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3]当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地区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十分薄弱, 企业与院校缺乏沟通与联系, 从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首先, 企业对所需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 “人尽其才”、“量才录用”的意识没有形成。有的企业甚至认为:现在到处都有大学生, 何苦还用高职生。不只造成企业的“学历高消费”, 同时未能做到“人尽其才”, 对国家、对企业、对个人都是损失与浪费。其次, 多年来, 企业长期受到“国家培养, 我用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影响, 从未意识到企业还有培养人才的义务与责任。最后, 多数企业目光短浅, 没有意识到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 而是错误认为:企业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妨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德、美两国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足够的启示:要改变我国落后的职业教育现状, 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广泛实行产教结合, 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指导院校的教学工作, 帮助院校随时展开专业教学论证, 研究专业课程设置, 或调整教学内容, 或更新培训计划;院校还应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充当学院的兼职教师, 用以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企业向学校提供劳动力市场和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 院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力大军, 两者互为依托, 共同发展。

3. 实践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 从各环节上予以保证。专业的设置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需求相结合, 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定吸收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和指导, 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修改。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 还要加强实践环节和现场教学,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下大力气搞好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 并引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 还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全体教育者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党庆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简介[J].职业教育, 2007.12, (A) :7.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277-278.

[3]刘艳丽.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5:2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2

搜索时间:2009年7月11日星期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的比较

吕鑫祥

各类各级教育之间的区别,实质在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其他因素大都由此而派生。因而,本文着重进行有关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探讨,然后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的人才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相同。我国教育类型和层次的构成也不可能离开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所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也是廓清本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教学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工业、工程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和一般设计工作”。

《普通高等医药专科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等文件中提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和厂矿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毕业生主要担任卫生医师、临床医师、检验师、护理师、技师、中医师等职”。

《全国高等农林专科教育座谈会纪要》等文件提出:农林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高级农林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业务方面“获得助理农艺师或高级技术员的基本训练”。

财经类专科教育有关文件提出:“普通高校财经专科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分配主要面向基层,在各级财经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上述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以及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各类高专教育的教学文件所提及的高专培养目标内容是迄今为止,对高专培养目标最明确具体的阐述。

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1993年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所颁布的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义》中提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城乡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第一线需要的,又红又专的应用型或职业型高等专门人才”。

1995年国家教委教职[1995]12号文件中提到:“职工大学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

1995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从上述国家教委有关文件对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阐述以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实体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培养目标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结论: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归结为以下四点:(1)人才类型是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等)人才

(2)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如比技术员高一层次的高级技术员)(3)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

(4)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二)我国高专教育与高职教育办学机构的实际培养目标,可以进一步论证上述结论。1.高专:

上海机专――生产现场工艺人员和管理人员。上海化专――生产一线工艺及运行技术人员。嘉兴工专――现场技术及管理人员、工地施工员。杭州工专――中小型工厂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盐城工专――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技术和管理)2.职业大学:

金陵职业大学――大专层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江南大学――各行各业生产一线专门技术人才。

常州工业技术学院――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襄樊职业大学――大专层次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的一线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苏州职业大学――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3.职工大学:

上海轻工业局职工大学――生产一线工作的工艺人员和管理人员。

上海机床公司职大――从事数控机床编程、调整、操作及维修的技术人员。上海二轻局职大――从事生产线上工艺工作及工艺装备设计的技术人员。上海仪电局职大――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工作及工艺装备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同矿务局职大―煤矿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机电技术人才。

沈阳新光动力机械公司职大――从事柔性加工自动线上的编程、调试、操作及 维修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员。

由此可见,我国各高专及高职院校实际的培养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同一种人才类型――技术型人才。

从上述学校的教学计划看,也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主要以高中文化作为学习专业的基础。学制一般为2~3年。学历为大专层次。(2)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要掌握扎实。

(3)强调专业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工作所需的技能)的培养。在办学方面,高专和高职都重视服务目标的针对性、(地方、行业和企事业),都与地方、行业及企事业有广泛合作。因而,在办学方向也有较大的一致性。

(三)从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际高等教育产生了结构性调整。当前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由三种教育类型组成: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及技术教育。1.学术教育――培养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

2.工程教育――培养将客观规律(即科学原理)转化为设计、规划和决策的工程型人才。3.技术教育――培养将设计、规划和决策(图纸、文件)转化为物质产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技术型人才。

上述的“工程”与“技术”概念,是由这类人才的活动特征和工作内涵所规定的,因而具有广泛含义的。“工程”用语已延伸到包装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技术”内涵也已覆盖到管理技术、教育技术、营销技术、运行技术等。

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各国大都由传统大学或高等院校来承担,而技术教育则由六十年代后兴起的高职院校来承担。

如美国的学术教育由综合性大学承担,工程教育由专门学院承担。而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英国的传统正规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工业大学与专门学院承担工程教育,多科性技术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德国的综合性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工业大学承担工程教育,而高等专科学校及职业学院承担技术教育。

法国的传统正规大学承担学术教育,大学校(又称高等学府)承担工程教育,短期技术学院及高级技术员文凭培训班承担技术教育。

日本的综合性大学承担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技术科学大学承担技术教育。

韩国以综合性大学与专科大学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初级职业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新加坡以国立大学与理工学院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我国台湾地区以综合性大学培养学术人才和工程型人才,以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我国香港地区以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学院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以工业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

这里必须说明,高等学校所办教育类型是必定存在着一个主要倾向,但决不是绝对的。办学机构与教育类型不是完全对应的如美国普都大学,内设工程学院培养工程型人才,又设技术学院培养技术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总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即正在形成以上述三种教育类型为框架的高等教育体系。其核心问题是需要不断加深高等技术教育的认识。

(四)既然高专、高职从教育本质来说是共同的,那么,为什么我国在八十年代开始,又产生了高职这类教育实体,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概念呢。这是必须探讨的问题。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种现象的产生:

1.首先是我国的高专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建国以来举办高专教育较多是作为对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如1953年高教部部长马叙伦在全国高等学校行政会议上说:“为了解决迫切需要,1952年曾在高等学校内大量举办专修科,这是完全必要的。1953年仍需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修科新生以适应最近几年国家建设的要求。同时,从国家长期建设的需要考虑。更必须培养大批真能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随着中等工业学校工作的加强,今后高等工业学校应尽量减少专科招生名额的比例,逐步做到把培养技术的任务由中等技术学校及其附设特别班担负起来”。

195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校部1954年的工作总结和1955年的工作要点》中指出:“根据国务院指示,专修科应及早停办。从今年起即减少专修科招生任务。大力加强中等专业教育的领导”。这样的指导思想的存在也决非偶然。这是当时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前苏联是没有高专只有中专的)。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我们对高专的社会功能和国情认识不足的缘故。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专教育几起几落未能得到正常又扎实的发展。特别在教学内涵上,尚未形成自身的特色。而且由于起初专修科大都是普通大学举办的,因而,必然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方面成为同专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因而,高专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愈来愈迅猛,社会对一线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于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几年内,一百多所职业大学就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也在此基础上提出。2.作为高职教育实体的职业大学与职工大学,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对社会一线人才需求作出反应。

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化,必定会对社会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岗位产生影响。一些岗位消失了;一些岗位的智能内涵不断丰富;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职业岗位。这种职业岗位的变化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与地方和企事业有较紧密联系的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能更及时觉察到新的要求并能更准确地作出反应。

就这一点而言,职业大学与职工大学比普通高专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这也是高职能够产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高专与高职虽然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各种因素,二者会并存一个时期。

(五)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看,高职与高专在“大同”下尚有“小异”。这种“小异”体现在专业设置,也就是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上。

我国高职与高专在专业设置上有以下几种针对情况: 1.一种技术:如包装技术专业。

2.一组岗位:如机构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3.一个社会公有岗位:如会计专业。

4.一个行业岗位:如汽车性能参数测试专业。

高专的专业设置是1、2、3三种情况,而且以技术来设置专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就高职的主要教育实体,职业大学和职工大学来说,主要是2、3、4三种情况,尤其是4,体现出明确优势,办得很有成效。形成这种情况,有高专历史发展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与企事业紧密联系的客观原因。

工厂企业欢迎这种针对行业岗位的专业设置。上海许多邮电分局领导对上海邮电职工大学培养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房调试、操作和维修人员,十分器重,认为在这一岗位上,职大毕业生比其他院校毕业生,工作起来更为顺手得力。当今,国际上许多国家提倡企业办学,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所属松下电器工程学院,丰田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所属丰田汽车工科大学等,都是适应本企业特殊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技术而开办的。行业办学的模式,在美国甚为流行,弗吉尼亚州35家企业出资合办夏博兹维尔纺织学院,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该学院实行工读交替,开设课程力求与企业密切联系。

所以职工大学与职业大学专业设置的这一特点,符合国家需要和国际潮流,也是高职院校发扬优势的体现。结论是:

(1)当前我国的高专与高职同是高等技术教育,二者无本质区别。(2)由于我国历史发展形成的缘由,高专与高职尚会并存一个时期。

(3)高职院校应发挥与地方经济、企事业紧密联系的优势,更有效地为它们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3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孕育到发展,从决策到实践,时间较短,由于处在探索过程中,曲折和偏差在所难免。目前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外部原因

1、政府部门定位不准,政策法规支持不够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政府部门扮演的角色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制,对高职教育认识不清,支持力度不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定位的认识不准确,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认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仅限于推迟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甚至把它作为短期拉动消费的权宜之计,或者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文革”前的中专教育。某些政策法规对高职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2、认识不到位,鄙视技术的心态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社会、家长和学生轻视“稼墙百工之艺”,鄙薄职业教育,而对学术性大学情有独钟。要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来自职业教育由身的问题

1、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及管理,普遍采用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未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没有按职业岗位的分析去创新教学。缺乏长远规划,对学校规模的确定缺乏清醒认识。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定位不明确,不能体现出高职办学特色。

2、职业教育总体质量不高

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数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制约。一种较为合理的职教发展规模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应、平衡。其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数量还必须与质量发展相统一,确定适度的职教发展规模与速度,避免盲目性。

3、师资队伍不适应教育的需要

由于不少高职院校或是在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办起来,或是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联合举办,因此高职院校教师整体水平不高。虽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与21世纪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数量不足;(2)学历达标率低;(3)结构不合理;(4)年龄结构失调;(5)职称结构失调。职业教育的师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就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稳定、高水平、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仅有合理的发展规划、政策的倾斜,同样很难达到理想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因此,培养目标为: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既要遵从教育规律,也要考虑市场需求,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

(二)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缺点,了解企业的竞争环境,确定企业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样,一个职业学校要在当今激烈的教育中求生存与发展,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如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生产能力等,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能力、意志能力和健康心理等。“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设计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部分,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理论知识面宽,内容够用为度,基本技能基础要厚、要实;专业设置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做“弹性化”的处理,以适应经济和科技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对原有课程实施“删、减、改、并”,基础课程精选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增加工程问题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削枝强干,减少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部分,合并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2、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为目的改进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场教学,创造出课堂里学生“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实践较强的课程,可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能力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自编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仿真教学和CAD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彻底改变依靠黑板、粉笔、模型、挂图进行教学的状况,使教学变得生动而形象,易于理解。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学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弥补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不足,降低教学成本。

(三)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托行业和企业。产学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主要形式有: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吸引企业投资办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工作,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等。产学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一方是人才的输出者,另一方是人才的接受者,校企双向参与,共同构建产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其作用表现为: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有效地跟踪最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校内实验设施和实训基地不足以及“双师型”教师缺乏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4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开展人文教育,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教会的只是学生“做事”的一面,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因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健全的, 与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并逐步扭转这种局面, 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 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能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出栋梁之才。

2.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 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 由原来的茫然, 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且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 务必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即走质量发展型道路;必然要在强化管理、办出特色、创立品牌上下功夫;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索, 从而自然而然地寻求新的途径和层面, 最终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殿堂。正如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两者不可分割, 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3. 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职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综合的, 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表现为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表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上, 如敬业、责任心、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毅力与耐心、协作与集体观念等。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一个职业人适应能力的提高, 而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着眼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比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一批23个基地53所学校中没有高职院校;第二批61个基地104所院校中有1所高职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所属单位中, 第一届41所大学没有高职院校, 第二届52所大学中没有高职院校, 第三届61所大学中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第二,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地不适应, 与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明显不适应。一些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第一, 科学主义价值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居支配地位, 至今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回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科学主义价值观始终占居支配地位。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历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削弱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即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无不体现了发展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定功能, 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其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 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学人文教育取得了成果。然而,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欠缺的格局并未改变, 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中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并未能将职业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 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关注了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忽视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 关注显性课程, 忽视隐性课程建设;在学生指导上, 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熟练, 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择业、创业的指导。

第三,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人文教育未能紧密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 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 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致使学生毕业后严重地不适应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 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为分工原则, 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 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牺牲, 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次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高职学校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 动手能力强,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 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 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 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

三、实施切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职业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性为本质特征,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 反映到教育人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求, 有利于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 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性素质奠定基础。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

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特点、内容、功能, 构建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教育新模式。

3.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尽可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实践, 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有利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状况的考核评价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两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专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职业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设施条件与经费保障情况、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及教育效果等方面。

(屈善孝,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研究员, 北京100024)

摘要: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开展,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仍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2]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继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05) .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篇5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步入了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发展阶段,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各高等职业院校推动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追求。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力军和基本阵地。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正在为我们国家的`新兴工业化以及我们工业的升级换代,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不少差距。一是职业教育办学能力不足,特别是基础能力建设较为薄弱。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仅占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30%左右,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院校和职教集团;二是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投入不足,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实训实习岗位严重不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办学难以推进;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教师偏紧﹑实习指导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课教师补充和引进困难。这些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制约着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按照市场的需要办学,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特需的专业,培养新型的人才。

二、城镇化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和推进,关键在于人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可以助力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首先,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向城镇转移。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物流业﹑物业﹑营销﹑建筑装璜﹑学前教育﹑餐饮﹑酒店管理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就业空间巨大,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适应新的就业专业﹑就业岗位﹑就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以满足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其次,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而这些就业岗位,大多数是需要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但进入到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却很少,将很难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第三,城镇化建设将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延长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降低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目前,部分劳动力一方面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收入相当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增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劳动力的存储器,可以吸收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缓解就业市场压力。而且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新思路

3.1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城镇化建设服务。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办学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覆盖面广﹑办学条件好的发展态势;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工程建设,通过整合﹑扩建﹑迁建﹑引进等方式,建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产学结合,融职教院校和培训机构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引导企业和行业参与,组建多元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推进城镇化建设。

3.2面向新型城镇化,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引企进校,全面推行“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教学﹑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学生掌握一﹑两项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浅析 篇6

农业部门2007年统计中,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8%(其中,文盲半文盲以下占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只占5%。这说明更多的人需要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普遍接受小学初中教育。这几十年人口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农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基础薄弱,文教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教学基础设施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其次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就业机会增加,需要有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还由于改革开放,农业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农民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农村依然需要各类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职工仍需接受各类专业技能学习,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因此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仍然需要大量基层技术人员。

近几年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至1999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及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已达1345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9.2%,专科层次的在校生占全国高校的55.37%,毕业生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68.5%。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还要居安思危,看到它自身的不足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人认为目前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存在的弊端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薄弱。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与本专科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是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一高职的生源大多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者和初中基础差的学生;二学校是由大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为高职院校。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不断的改进完善;三专业的设置内容陈旧狭窄,理论不切合实际,加上专业更新慢,课程彼此重复或割裂,教材缺乏有特色的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四新增的专业多为就业市场上的新兴热门专业,像信息技术、贸易、金融,机械数控加工等专业,旧的落后的传统专业逐渐减少,学校和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观念适应发展;五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低,人们错误的认为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只要能站稳三尺讲台就行,在师德师能方面不必有过高要求。在短期难以形成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健康和谐发展。这五点粗浅的反映它在“高等性”和“职业性”方面不足的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更新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要在教师队伍和教学教材建设,思政人文教育等方面做艰苦实际的工作,解决学校的诸多问题,为和谐社会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人才。

首先是对教师的师德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技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从实际工作一线选拔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知识体系基础的老工程师、老技师等技术型人才来校任教讲学,并亲自带学生在车间厂房里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同时为青年教师创造优越的环境与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自身应具备普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素质,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具备这些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为“双师型”,它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职责是相同的,不能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更高,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全面丰富,实践能力突出,更敏锐迅捷了解高新技术发展变化。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多与学生相处,在师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习惯、学问学风、师德人品对学生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其次是教材建设,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按照培养目标和要求增减相关学科和专业,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有真才实学和自身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基础是教材建设,应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编写,推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高职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教材要联系实际,尽可能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取材新颖实用,结构合理,文笔流畅。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7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 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 即学术 (研究) 型人才、工程 (设计) 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 (研究) 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 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 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 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 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 按学科设专业, 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 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 按社会职业岗位 (或岗位群) 设专业, 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 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 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 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 可能看到, 在许多情况下, 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 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 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 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 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 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 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 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 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 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 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 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 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 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 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 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 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 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 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 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 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 (1) 高职 (专科) 升本科。教育部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 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 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 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 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 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2) 高职 (本科) 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政策, 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 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 以形成鲜明特色。 (3) 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 (或称“三士连读”) 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 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 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 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 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 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1]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差异性比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0-356-5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8

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创下26.5%的历史新高, 专家预计2020年, 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按国际规定, 毛入学率超过25%即代表该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因此,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名副其实的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1]。以我国高职院校为例, 有数据表明, 自上世纪末期到现在, 我国高职院校累计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超过800万人。截至2010年, 我国共开办的各类高职院校超过1000所, 几乎成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构成的“半壁江山”[2]。据统计2010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0.7%, 这也意味着有近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年未找到工作[3]。固然,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我国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的办学开放思路也不够, 办学机制、模式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前进。因此, 为了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更为持续、健康的状态, 我们有必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充实我们自身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人才支持。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简述

众所周知,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及发展模式, 在全世界都是举世瞩目的, 不仅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日本国内其它模式的办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源自于二战后对教育发展模式的重新认识开展起来的, 始终在应对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产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是高中毕业生升学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左右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使之成为在高中教育普及基础上的作为其延长的“中等后教育”。经过60余年的发展,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了多样化与市场化的外部特征, 以及在教育教学上重实践、重现场的内在特征。这种特殊的发展模式不仅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同时也为日本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满足。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学校数占日本高等院校总数的86.3%, 其在校生总数占日本大学生总人数的34.5%[4, 5]。目前, 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涵盖了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等形式。各种形式不同、要求各异的高等职业教育极大丰富了日本高等教育的体系, 满足了很大人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分析

1、完善高校教师录用体系, 提高师资水平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 不仅本身对教师的选拔就非常严格, 而且还充分展开对社会各类人才的发掘及培训。首先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选拔严格程度来说, 日本在1949年颁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 推行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许可证制度。比如要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大学担任教授, 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获得者, 或者具有大学副教授经历并在教育研究上确有成绩者, 或者具有高等专门学校教授或副教授经历并在研究上确有成绩者, 当然还有其它几项条件也可做为备选[6]。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严格的高等教育教师聘用体系, 各学校的操作标准各不相同, 甚至在高校教师聘用中还有很多中国式“人情世故”的因素在其中。比如, 很多高效招聘教师的时候都是“定向招聘”, 也即高校上网公布一则招聘教师的消息, 人们分析其招聘条件发现, 只能是特定的某一个人才适合。比如, 某高校招聘英语教师, 需要该教师身高190cm, 必须是某某地区学校毕业, 必须是某某地区户籍, 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过什么论文, 经此各项条件的限制筛选, 这个工作非某某人不可。与此相似的现象在高校教师录用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因此, 我国需要明确的建立高校教师的录用体系, 什么级别的学校, 什么样的学科, 务必要明确录用什么样的教师。而且, 录用程序也要公开透明, 要通过统一的招录考试。只有严格了录用体系, 明确了聘用程序, 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质量。

2、充分发掘各类优秀人才, 充实到资队伍

在高校中, 有很多专业, 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 不见得一定是学历高或者是资格老的教师就能胜任。为此, 我们应该结合各种方式充分发掘社会各类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 当然必须要满足该学科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充实方式, 在日本高职院校中, 为了充分丰富自身的师资力量, 各学校都破了退休年龄的界限, 将许多国立大学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 通过一些特殊的待遇, 让他们工作到70岁。项措施, 既壮大了本校教师队伍, 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学术水平, 又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7]。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来讲, 其实很多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 以及众多科研院所中退休的专家学者, 他们都有着充沛的精力和丰富的专业技术, 尤其是实践水平, 要远高于高校的在岗教师, 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通过政策的支持把这些人员发掘过来, 充实到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以工程机械类专业为例, 许多在工程机械研究员或者工程机械厂工作一辈子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对于工程机械的了解, 尤其是常年工作在生产、科研的一线的人员, 要比常年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人员程度要高很多。而且他们对于该学科前沿发展的态势更为了解, 也知道社会对此类人才需求的主要方向, 因此, 聘请这类人员来校教学, 其实对于丰富我们的十足队伍结构具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3、逐步完善高校办学类型, 丰富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 逐步建立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扩建形成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新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 创造性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从上世纪末开始, 我国又陆续的开始兴办独立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类型包括大学, 高等专科学校、学院、高等职业学校、独立学院, 还有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机构, 虽然看上去, 种类也不少, 但总体来讲, 我们的办学体系仍然是不健全的。以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除了我们上述的几种办学类型外, 还有“各种学校”、公共职业训练机关, 以及大企业内训练机构提供的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而且, 每种办学类型的办学目的是明显不同的, 其中比如高等专门学校以“深入教授专门知识, 培养职业所必要的能力”为目的;短期大学是以培养女学生, 为女子提供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专门学校是以进行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主[3, 4]。而在我国, 学生上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主要看的是分数, 考多少分就要上什么样的大学, 基本上属于看分数才能定下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或者说只有分数高的学生上大学才有更多的选择权, 而且是分数越高选择余地越大, 分数越低选择余地越小。下一步我们的高等教育办学也应借鉴日本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不是以分数来定, 而是以学生的选择意向来定, 同一种层次下各种学校都有, 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上什么样的学校,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4、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扩大办学多元化

社会力量做为高等教育办学力量的重要补充, 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发达国家, 社会力量几乎无一例外的成为了高等教育兴办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影响下, 人们思想中则是典型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 因此带来了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共品生产的封闭格局, 办学体制僵化, 排斥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8]。甚至很多人都认为, 社会力量进入到高等教育办学中, 会不会使得高等教育成了赚钱的机器?高等教育的走向是不是政府就不能再控制了?诸如此类的思想使得很多人们对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非常排斥, 甚至打压, 无论从舆论上, 从政策上都不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办学。统计显示, 在90年代中期的几次评比中, 排行榜上的前16名无一例外的都是民办高校。但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则差距很大, 截至2010年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只占全国高校总数量的1/8, 办学力量薄弱, 而且基本上都属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8]。而在, 日本民办高校占总数的73.6%, 学生占总数的73.4%。从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来看, 日本政府也通过“高等职业学校经常费”、“教育研究装备费”、“私学振兴财团贷款”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 支持了私立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通过财政支持鼓励民办教育这一点,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中借鉴的部分。下一步我国也需要考虑, 如何通过政策的完善, 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办学进行引导, 而且通过政策对社会力量办学给于经费支持, 以此来推动社会力量办学力量的逐步增强。

四、结语

诚然, 目前阶段来看,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同时也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以及国家发展对各类理论性、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我们应该看到,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办学类型、办学模式、发展思路、取得的效果方面, 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在在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日本在高等教育举办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通过借鉴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借鉴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 也可以对我国其它模式的高等教育办学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其办学在一定程度上与高等职业教育有相似之处, 因此, 如果可以有效的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移植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中来, 必然会对我国教育体系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尧:《百名学者评论中国教育2009-①》, 《教育与现代化》, 2009 (1) 。

[2]黄杰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思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0 (4) 。

[3]张理夏:《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经营管理者》, 2011 (16) 。

[4]高建宁、黄利文:《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成人教育》, 2003 (8) 。

[5]解德道:《中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历史对照》, 《职教论坛, 2011 (3) 。

[6]彭爽:《美国、德国、日本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与启示》, 《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

[7]耿欣:《浅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7) 。

论高等职业教育色彩绘画教学 篇9

在艺术设计学中,色彩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学习色彩的光学原理、色彩的构成知识、色彩的心理学、色彩的绘画基础来逐步掌握和运用色彩,从而,使我们作为一个搞视觉艺术与设计的创作者能够编制出视觉范围内的有色彩的世界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未来社会市场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壮大,作为艺术设计的专业迅速进入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这两个方面,理解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功能特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促使人的社会化和每个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要把关注每个学生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的潜能开发状况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要把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如果离开人的发展单纯地以就业为唯一目标,不仅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长远发展,也无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使高职教育过于功利和短视;如果置就业这样的现实问题于不顾而单纯地谈人的发展,则势必使高职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最终必将被社会所否定。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放在对专业的学习“务实求真”的基础上来建设。“务实”就是要“务”社会和客观需要的“实”;“求真”就是要“求”专业应用内容的“真”。

对于色彩课程上要作到使学生学到对专业有价值和实际作用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结构去应对专业和社会工作上的需要,使学生“物有所值”,这也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目前,我们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特点是,水平参差不齐,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更是如此,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以前没有学过绘画,这个情况和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不同,大部分的专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好、起点高,但是高职类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以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要从非常基础的地方起步,而我们高等职业的教育需要学习更多的应用型专业,所以在时间上要补齐学生绘画基础的课程比例不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问题,基础与应用关系的教学改善,因为对于一个学习视觉艺术的学生来说,如果学不好基础,将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遇到很多问题,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更不能得心应手的使专业应用于日后的社会工作中。这样,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色彩绘画基础课程的各个环节,以适应我们学生的特点,以及调整好我们课程的基础内容与重点所在,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的基础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对日后的专业问题也能独立思考,迎刃而解。通常的色彩练习都是从静物开始。教师一开始设计一组静物时,就已经注意,并有意强调色与色之间组合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了。在教学指导中会引导学生使用色彩间相互比较的方法,去看物象色彩间的区别与联系,相互制约或统一,从观察方法上讲,和素描、速写中所反复强调的观察方法一样的。色彩练习培养的还是比较,不比较就不能画出合理的色彩关系。大到整体的色彩特征,小到细节的色彩倾向。大多数初学者会对物象的固有色较敏感,导致画面的色彩空间关系较弱,缺少表现力,失去色彩基础练习的要求。能够处理空间,并能够在空间中去塑造形体,是初学者首先需要掌握的。

针对色彩绘画课程的改善,我认为可以增加课程学习的内容种类,以往的色彩学习课程主要是静物写生,局限在室内,一般课程安排为4周,这样,学生就在画室内完成教师安排的静物写生,而得到的色彩写生信息也是有局限性的,而我们的高职院校,由于学生人数多,不便外出管理,不适于象专业艺术学院那样,进行下乡外出写生,所以,我们的学生,就丢失了一部分很重要的外出进行色彩写生,进行户外体验阳光色彩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也就对色彩学习失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这样,不利于他们对色彩知识的体验和掌握,那么对日后学习色彩的其他知识课程,也会有一些影响,所以我认为应该把我们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做个调整,增加户外的写生机会,让学生直接接触自然来体验色彩,地点上,可以在市区、近郊附近来进行,这样,教师和学生辅导人员也便于管理学生,同时加强了学生色彩学习的气氛与浓厚的兴趣,较之简单的在画室沉闷地学习静物写生色彩而言,外出景物写生使色彩课程学习能够学活、学出特点来,学出学生自己对色彩的主动性来,我认为主动性是学习的关键动力,而主动性正是因为兴趣性决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打好所谓的基础、才能逐步掌握自己的专业,主动的学习和进步,所以基础也是和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教学者的教与学的关键所在。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色彩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艺术学习道路产生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一、教育观念应当更新

在教育的各项改革中,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职业教育作为生产现代化的产物, 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1、明确教学对象,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某一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 其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应当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 不能有明显的过渡期, 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

因此,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非知识层面的教育。企业需要的是各方面都合格的技术工人, 对学生的培养也就不能局限在“书本教育”中。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为企业培养合格技术工人应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2、理顺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关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待理顺,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前者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 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 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的智能型操作人才;而后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科学创新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

由于种种原因, 本应和谐发展的两条道路却变成了一条道路蓬勃发展, 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不足, 渐渐沦为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却是职业院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处境可悲。教育观念的更新, 职业教育的振兴,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理顺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间的关系, 从根源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将党和国家制定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确实落实到实际中。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强调针对性

判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主要应当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应用性人才, 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职业生存能力、求职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就不能局限于某一学科, 而应该从某一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把这一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整合起来, 把目前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最新的技术成果列人课程计划, 建立模块式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建立灵活多样的学制体系, 重视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而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能根据实际情况定制符合企业发展的学制。可以是为期3到6个月的集中培训班, 也可以是为期3到5年的中高级技师班;可以是全日制的正规班, 也可以是在双休日、寒暑假等的假期培训班。

职业教育强调和重视校企合作、校社联手的办学模式, 在办学理念、培养计划、实验实训等各方面都应体现时代要求, 真正做到以他方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产学合作, 能够大大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从而使高等职业学校真正成为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师队伍应具有较强的双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术技能的学生。要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课教师, 除了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基础之外, 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双师素质。

根据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2、真正做到“学”与“练”相结合

职业教育强调通过设置和实施大量真实或模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形成, 同时要求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 强调基础理论的选择与学习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学”是基础, “练”是目的。

由于职业院校起步较晚, 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具及实习设备严重不足, 甚至没有完全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材, 实习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专业课教师只能使用普通本科的教材进行组织教学, 任课教师即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又是该教学目标的执行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甚至影响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现如今, 很多职业院校发现该问题的严重性, 陆续的自编教材及制定教育评价机制, 大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孟广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 1995.1。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力促进下,规模日益壮大,各类高等职业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教学方面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

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实际,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教学改革:

1.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做到工学结合、与社会接轨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闭门造车”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用人需求。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即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路子。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同时应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教学团队方面,由学校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的兼职技师组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学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积极争取企业中的项目带头人和高级技师到学校进行讲学,为教学工作增添新的活力。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另外,学生的“双证”考取率、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学生的就业质量等方面也应该纳入重点考虑范围。

高等职业教育要与社会接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走工学结合的教学路子,使学生毕业时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成为业务精英。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社会生产的相关技能,同时又可以在实习基地的实训中加强理论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使教学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

2.高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做到准确定位、大胆探索

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对于科学文化知识这一块儿应在高中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强化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则应该要求学生必需掌握;二是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和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具备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理论课基础差,对于专业理论课可以以基本够用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于专业技能课程,则应要求学生做到熟练掌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去总结,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抛弃传统的老师唱主调的授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很好的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相长,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丰富的活动以及顶岗实习等方式来培养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适应能力,并大胆探索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问题。

3.高等职业学校的教材建设不能墨守成规,应勇于创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指出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可以说,教材建设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学校都优先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系列规划教材。规划教材通过了一些实际论证,有其可取之处,应作为我们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优先考虑目标。但是这些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部分专业性强的科目的规划教材内容长期没有更新,版本较老,已经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造成我们所教授的知识较为滞后,不能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于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应本着实用、前沿的原则,必须打破常规,选取一些规划外的优秀教材,也可以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自己编写一些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学校在制定这些科目的教材配置计划时应选取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优秀教材并进行教学论证,通过一线教学检验的教材才是我们应进行选取的好教材。

4.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实践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教师加黑板加粉笔的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层次上,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容易使本来就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怎样利用好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广大高职学校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发现式学习,引导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实验室教学、实训车间教学、工厂实习教学”转变,引导我们的教学手段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同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一专多能型”的优秀教师,加强同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大力改進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要实现以上的目标,需要我们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到新的高度、在具体行动上要积极配合学校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要求,更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5.高等职业学校考试考核制度改革应抓住特点、拓宽思路

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去创造好的学习平台,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考试考核中,应本着“理论够用,实践过硬”的培养目标,把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实习和实训中,要本着“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拓宽工作思路,大胆改革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寻找适合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方法。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锐意创新,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机制。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是要想成为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广大高职教师更是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广大高职教师应在高教改革的大潮中唱主角,在教学中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研究 篇12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发展动因

(一) 我国社会的发展

1. 技术的发展。

我国目前在技术方面的发展多种多样, 不仅开拓的技术领域越来越丰富, 而且掌握的技术程度也越来越复杂, 总之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综合化, 而在技术领域的不同细节都对人才有着相应的高要求, 所以需要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2. 经济的发展。

当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样是翻天覆地的, 观察当前经济发展结构, 不同产业的占比调整幅度较大,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已经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除此之外, 行业的内容也产生了大变化,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各行各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人数的填补, 而是需要对科学技术的灵活掌握, 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管理。

(二) 就业的市场化。

伴随着市场的发展, 很多人选择就业有频繁的更换情况出现, 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就业的市场化, 面对这一现象, 高等教学理念必须做出改变。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下, 职业岗位所形成的体系已经完全动态化, 而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对于技术的精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教学的角度上, 就不仅需要学生适应职业的这种频繁转换现象, 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继续教育意识。另外在技术领域不断扩展的情况下, 迫使教育行业提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单局限在技术理论知识上, 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力, 在教学理念上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更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一) 顺应我国发展状况。

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目前涉及的方向多样, 高新技术主要有:核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等, 这些领域目前的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赶上了国际的步伐。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已经实现了高速化、综合化、精准化。

改革开放以来, 来自国外、存在国内的竞争都在持续增加, 随之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变化, 行业结构也产生了变化。具体来说,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但是与农业有关行业有所增加;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其中服装、食品等方面增加明显, 但是冶金、机械、医药、化工等行业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幅度最大, 金融业、法律、服务业等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在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就业观也就随之改变, 以至教育观也要做出对应的调整。

(二)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国内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必须使企业相关部门岗位做出一定的变化, 新岗位的设置显示了多样化的内涵, 比如说物流管理岗位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仓库管理, 而对新岗位的担任也就需要岗位人员的高水平技术, 并能熟练运用新技术。

2、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技术的发展是综合性的, 所以对应的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所具备的能力也是综合性的, 另外随着企业技术生产不断走向国际化, 对于人才的要求又增加了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等。

举例来说:某汽车公司焊接生产线上的技术操作员, 其所具备的能力不仅仅局限在汽车焊接专业技术方面, 同样也要在物流管理、品质控制等方面有所涉及, 所以技术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汽车焊接机器的基本性能, 对于工作中的技术质量能很好的把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社会高技术企业中的技术型人才来源主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 高职院校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很多企业都乐于聘用高职院校学生, 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所以在进入企业之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培训, 对企业来说产生了额外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理论知识及其实践操作的相互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到符合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人才。

4、培养冒险创业的精神。

在实际的企业中, 大部分员工表现的工作态度都是安于现状, 并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突破意识, 所以在面对变化或者风险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应对, 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冒险创业精神, 把所要实现的这一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学理念中, 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不仅要顺应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而且要从社会实际企业的需求出发, 注重对技术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必须保证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能适应社会新发展形势要求的人才, 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学教育理念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蒋春洋.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庞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D].广西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软件重用技术下一篇:双目立体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