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创新教育(精选12篇)
高职高专创新教育 篇1
一、创新事关国民大计及学生的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 我们必须把增强国民创新能力提升到事关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2006年1月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说:“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 他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成创新型国家, 是我国中长期的一个战略发展目标。2006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我国仅占40%左右, 创新型指数排名世界28位, 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 然而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 科技贡献率必须达60%以上, 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创新素养对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教育, 它通过传授前人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 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 竞争激烈, 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大有不同。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 进行创新性地学习, 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 创造世界, 创新生活。可以说, 培养学生卓越的创新能力, 使之善于发现问题, 具备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 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高职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大批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我国的现状分析, 造成我国创新落后的原因众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 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风格和创新能力方面, 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 能把现成的结论倒背如流不见得是好学生, 能打工而不具创新意识更无创新业绩的也不是合格的就业者, 更非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各种岗位往往不能适应竞争的环境, 技能是必须掌握的, 而掌握得好坏就是能否不断创新。
那么在我们的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 统一大家对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想认识
其一在于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紧迫性。创新能力是人本身的潜能, 具有可开发性。创新教育并非传授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本领, 而是帮助他们开展正确的思维训练, 排除各类有碍思维创新的障碍, 敢想善创, 能作有为, 以适应社会需求。
其二在于创新是产业发展对灰领人才的要求。目前, 世界制造业正向我国快速转移, 现代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急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灰领人才。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快速现代化, 设备在数控、网络等技术方面的含量不断增加, 要求一线生产岗位的就业者, 观念和技术与时代同步, 上岗便进入角色, 就位即发挥作用, 如果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接受系统的创新和技术素质培训, 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其三在于创新是高职生就业形势压力的要求。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2700美金, 当世界各国在处于这一经济发展水平时, 农村与城市人口之比为1比1, 而我国为目前约为6比4, 因此今后10年内仍将有上亿农村劳力向城市转移, 由此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居高不下的人口净增长, 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减员增效和转制改制, 的确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当前毕业生签率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就此意义说, 毕业生在校期间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就显得更有必要了。
(二) 创新教育教学实践
近年来, 常州纺院创新办学模式, 强力推进实践性教学, 在创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是实行2+1的学制, 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 第3年顶岗实习, 以便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 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平滑过渡, 逐渐融入社会, 增强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
其次是投入巨资, 新建、改建、完善各类实训实验室及其设备, 广揽人才, 引进大批来自工矿企业而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和实验指导, 有意识地更多引入工程背景知识内容, 扬长补短, 引导学生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受到系统规范地技能培训, 并与常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合作, 结合技能实验实训, 广泛开展电工中高级、钳工中高级、车工中级、数控中级等各类考证活动, 使大多数在校生毕业时手持多证, 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 创新教学督导工作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 现有师资中, 青年教师比例已超过50%。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问题, 使得教学督导工作凸显重要。我们创新工作思路, 探索发展模式, 改革工作方法, 从运行机制着手, 建立起院、系二级教学督导体系:设立若干院督导, 其中总督导1名;各系部设立若干系部督导, 其中督导组长1名, 所有督导员都是兼职。由此, 整个教学督导队伍较之单列的院校教学督导室扩大了5~10倍, 而且督导队伍成员的学科、专业比较齐全, 避免了督教、督学过程中的一些尴尬, 这样就从人员配备和力量上保证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有力展开, 从运行机制上看并无不妥, 从运行成效上看效率较高, 从运行成本上看耗费较低。
(四) 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身体力行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一是尽可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如在技能基础课程《工程力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常州纺院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创新制作大赛》, 作为首次参加高校大赛的高职院校, 常州纺院与东南、南京理工、解放军理工等国内著名理工院校同台竞技, 选手们凭着贯穿始终的思维创新、艰苦细致的实践创新, 作品《叠云追日》勇夺大赛特等奖, 是省内进入决赛的四所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得大奖的院校。其获奖理由有四:一为锐意作品思想内涵创新;二为刻意作品结构创新;三为着意作品造型创新;四为在意作品材料创新。
二是根据国家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以行为引导式、目标教育法等进行教学实践, 取得良好实效。以机电工程系为例:教师们创新教学内容, 以必须、够用为度,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教学方案,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在最基本的部分细讲、多角度示例, 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理论部分简单介绍并在考核时精减甚至删除该部分内容。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此魂必须附着在民族的众多成员身上, 即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因此,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应该成为我们高职教育的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蓬勃发展, 仅江苏省就有高职院校70余所, 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说, 高职教育的发展本身就要求不断创新。
摘要:21世纪的知识经济, 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核心在于创新。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 能带来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创造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职教育,创新
高职高专创新教育 篇2
二、现阶段我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型创业教育应当将能力作为主体
创业教育其实就是将培养出来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等创业方面的素质。其实简单点说,就是对创业教育重视的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这就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含的是创业态度、创造性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等等。创业是一项复杂程度比较高的活动,进入到创业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是需要有比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的,但是仅仅具有上文中提及的这两项素质,却没有创业能力,也仅仅是空中楼阁而已,创业能力是一项层次比较高的综合性能力,可以将其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中施行创新型的创业教育,始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素质作为基础、能力作为本体,不单单能够在某些层面之上使得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地培养出创新性的创业人才,并且也是能够使得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施行的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教学模式占据的地位得到巩固,从而就能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型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是需要系统化的施行创业教学工作才能够使得创业教育的作用完美地展现出来,进而就能够使得增强高职生创业素质和能力这样一个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与高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具有人才培养周期短、教育实施灵活的特点。研究掌握其办学规律和特点,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就要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其根本任务是进行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面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高职教育大力提高毕业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创新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应用知识和添加创意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于处于劣势的国内企业而言,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型人才加盟,以增强企业实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高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与实际教学中。
高职教育应重视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与稀缺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不再是集中化的大企业,而是分散化的微型企业。同时,电子商务与网络的蓬勃发展也为微型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面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竞争激烈的局面,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产品设计的日新月异、产品生产周期的变短、以价格和营销为基础的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等,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因此,应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从零开始,创办微型企业的意识与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到急需创新型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微型企业就业的理念。高职教育应充分把握这一契机,以各种形式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高职教师具备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高职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靠高职教师的教学及其言传身教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大胆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首先,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在思想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喜欢独立观察、分析和思考,不喜欢禁锢和约束,创新意识强,敢于标新立异。所以,只有高职教师富于创新能力,才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时,教师独特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体现。不仅会给教育和教学活动注入活力,而且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源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善于利用创造性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能进行跨学科的沟通,建构更宽厚、更前沿的知识结构,主动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提高学术水平,深化、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富有创造精神的性格特征,对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教师在强烈的创造意识驱使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并提出创见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求异性、独立思考性与坚韧性等方面。
创造性建构知识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新学科大量出现,新知识迅速增长,创造成果多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在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应积极适应市场,不再单一地以学科体系来划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发展的,应不断学习、捕获学科前沿理论信息,并能创造性地概括加工、处理信息,建构渊博、宽广、综合、新颖的知识体系。
科研的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课题的实验、研究及创造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理论的研究能力、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与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这是教师夯实理论根基进而开拓新的科学领域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重教学、不重科研。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针对高职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与探讨,以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有助于创造性教学的开展。
创新教学的能力创新教学的能力首先是创新教学内容的能力,即在符合各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增加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是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如高效、高速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等;再次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能力,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教学的能力,才能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利环境。
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传统的教育觀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的创造能力无从谈起。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同时应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创新能力为中心。
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在培训目标上,应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任务;在培训内容上,应加强教师的创新知识教育,介绍新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思维方法,开拓教师的思维视野,激发教师的创新进取精神;在培训方式上,应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特别是跨学科讲座。还可以结合学术假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行交流学习,了解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教学与科研实践。
鼓励教师走教学科研一体化道路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科研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如果教师不从事科研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就会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同样,教师不从事教学,研究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要为教师的创新研究与创新教学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通过教学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把教学作为科研的实践场所,引导教师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建设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宽松的环境、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产生创造性的三个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宽松的环境是创造性产生的重要外因。有了宽松的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与研究,才会产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果缺乏宽松的环境,教师就不能将精力完全投入教学与科研,更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与思考。宽松的环境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宽松的环境加上科学的教书育人评价体系,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活跃的自由探讨的学术环境是培养提高教师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外因。学校应鼓励教师在学术领域内自由论争,通过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之间的切磋,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常规学习,按常规处理问题,很难适应竞争的环境。在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独立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多角度回答问题能力与积累创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将培养创造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把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红.试论高校教师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4).
[2]任宝旗.论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3]赵薇.现代高职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4]何培芬.论高职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04,(2).
作者簡介:
朱双华(1973—),男,硕士,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方法之创新 篇4
一、把最有智慧的人生道理传授给学生, 让其有所悟
当年以畅销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而闻名全球的学者斯宾塞·约翰逊提出了人生峰与谷的理论, 他指出:人生的高峰和低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要学习坦然面对这些起起伏伏的变化, 更要学会从逆境中寻找人生的转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们鼓励学生正视自己过往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一现实, 承认自己不知或知之甚少, 但同时, 必须要有一种从现在起我可以学的坚定信念。这正如一场马拉松赛跑, 虽然起跑慢了, 但只要从现在开始坚持下去甚至后程发力, 一样可以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我们告诉学生, 本校毕业生中有的考上了人大的研究生, 有的在深圳办工厂自己创业。学生们开始意识到,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 就必须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要知道, 成功者大多数都不会是“略懂”的平均主义者, 而是独当一面的“精深”专家。因此, 从现在起, 培养自己最擅长、最精通的专业能力, 就总能找到展现才华的舞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有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专业技能兴趣小组, 怀着极大的热情用数控机床加工出复杂而前卫的造型;有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 锻炼自己的口才和文笔;还有的学生一头扎入勤工俭学, 以自力更生完成学业为光荣。当看到学生们乐此不疲地为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而努力打拼时, 我们感到很欣慰, 因为教育正是要给最需要的人以信心和方向。
二、把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让其有所获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类知识的数据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陈出新。要想在三年的时间内, 首先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概念, 其次根据将来岗位所需, 并结合自己的特长选定一个主攻发展方向, 对学生一生的职业规划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改革尝试。大到课程的设置小到每一节课的内容和实施无不围绕着“工学结合, 学中做, 做中学”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为载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典型零件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 其教学项目设计以各种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参照系,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 而转变为以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把最温暖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其有所寄托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一批批毕业生成长起来走向社会, 他们的奋斗经历成为我们向新生夸赞的对象。很多学生若干年后成为企业的骨干, 重回母校来招贤纳士。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母校的培养。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学校成为了学生们共有的大家庭。无论身在何方, 学生们都不敢忘记德行大道, 技承天工的校训, 更以最诚实的品格和最精湛的技艺为母校争光。在高职高专教育实践的漫漫征途中, 我们还在上下求索, 毕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但我们始终不敢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 那就是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校园氛围中, 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
摘要:目前, 大学生就业困难。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底子薄弱, 对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感到信心不足。笔者所在的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采取各项有利措施积极应对学生就业难问题。在诸多卓有成效的手段措施中, 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使教师不仅承担起专业知识上的授业解惑任务, 更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人和朋友, 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鼓励。
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篇5
一、创新能力培养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提升是改革的需要。在当前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并且良好掌握知识的学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尚未进行较大转变,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教师一味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也不能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进行调动。该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而难以对于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良好的保障,因此就难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上所需人才的类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以上所述,可见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质量是改革中首要面临的问题,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推进高职院校改革是满足现代人才需求的选择。当前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对于高素质的人来进行招聘,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创新,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当前企业也较以前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了,当前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才对于创新思想的应用程度。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远不能对高素质人才进行大量培养,因此这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高校的人才在竞争中就处于较大的劣势,为使得这些学生的就业水平得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二、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对于终身学习理念进行普及。学习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越来越高,相应知识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全球化的教育理念中出现了终身学习这一概念。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发现学习应该作为一项持久的活动,伴随着生活不断进行,并且随着人们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对于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学习渐渐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随着学习目标的不断多样化,我们的生活逐渐成为了学习的支柱,从而对于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学习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举例,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提升自身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并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提升对于事情的解决效率。
(二)教师进一步对教学方法提高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及自学能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培养内容。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水利工程设计图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作为课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于相关多媒体设施的使用来使学生对真实水利工程进行观看和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并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引出,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得同学间相互讨论,并找同学进行回答,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适时进行相关引导。教师还应对于师生间的课堂交流进行重视,达到课堂中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的学生成绩都较为优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相关的探讨,从而加强学生间的互动,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可将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其中问题要选用贴近生活的,从而易于学生的理解,并且使得学生探讨的积极性高,适当的时候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扩展以及延伸,使得学生从中收获到知识,并且与此同时加强了课堂中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营造出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学生与教师加强互动后,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明显提升。
(三)充分利用研究性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将问题作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是当前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其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关的培养,并且提升其创新能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启发,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以及采用问题提出的方法逐步对知识的深入程度进行引导,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促进,并且加强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及互动,从而使学生的相关创新思想得到提升,以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增强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
(四)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强化,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将实践教学应用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动手能力。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得其更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其中通过相关情景的创设,与知识有关的案例讲解以及组织学生间的探讨等方式,从而使得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加入到实践学习中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进行提升,完善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当中。例如在对工程造价课程的讲解过程当中,教师可先给时间让学生对课本的大体知识进行了解,再结合相关的问题将知识一步一步深入化,学生在知识大体掌握后,教师可对相关企业的实际数据进行提出,从而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合理工程造价进行预算。学生在通过该种实践练习的作用下,不仅将自身知识掌握水平进行立体提升,也加强了知识的应用水平,这也有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今后工作中的相关情况进行经验的积累。也应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相关思维进行解放,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相应基础,并且将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进行提升,促进今后学生利用创新理念进行创业,从而使得社会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结语
结合本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当前发展过程中高职学校的特点以及改革对其的重要性。在改革过程中,创新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对相关教学方面进行更新才能够使得高职学校的教育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并且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相关能力的促进。本文对推进高职学校相关创新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提出与分析,从而为当前相关的教育者提出有效的措施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以进步,并促进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得以提升。本文的分析较为粗略,望读者借鉴,从而得到相关启发。
参考文献:
[1]杨香,张露丹.创新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分析[J].校园英语,,9
[2]马玉梅.创新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分析[J].校园英语,,2
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 观念 组织 文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2年9月8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构想。他认为教育创新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教育能够为其它方面的创新培养专业型优秀人才。现在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战中据优势,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管理创新的问题。
1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短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及实训设备的要求很高,缺少资金,特别是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不能保障高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1.2 师资队伍 师资不足是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突出问题。主要存在:从事职教的教师现在还不是很多,而且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是非常的充足,还有待丰富;他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待改善;师资结构不够完善,缺少“双师型”教师等。
1.3 管理体制无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结合本校的实际,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法。
1.4 专业设置特色不鲜明 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与当地经济发展不协调以及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 高职教育管理创新方法探讨
2.1 办学要多元化 现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经费筹集方面的多元化;②办学模式的多元化;③办学主体多元化;④服务功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等。
2.2 紧跟市场设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适当的施行 “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各个专业的灵活性更强,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管理观念的创新 要想更加顺利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首先要抓好观念创新,通过观念创新的推动来促进管理的创新。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还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
2.3.1 “以人为本”的观念。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①对教师的管理。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核心,管理者满足教师在成长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帮助教师更顺利地成长。我们现在十分有必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的能力,对教职员工论文发表、科研成果、技术职务的晋升要求有些过于盲目。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逐步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展开教学工作,这同时还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②对学生的管理。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高职学院要想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学生。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并重”的思想,在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给高职学生提供很多的提升机会,例如: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等服务,满足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各类人员的学习要求。
2.3.2 “校企合作”的观念。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不仅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力,还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有效方法。
2.4 管理组织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组织管理活动的载体。高职院校管理战略目标在不断地调整,其组织结构也要不断地创新,根据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要解决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和决策层次、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
2.4.1 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的构建。在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地繁荣,时代在进步,它也表现出与时代发展越来越不相符合的趋势,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应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方向的发展首先要做到:①职能部门专业化程度需要不断的提高,二级学院或系部的学科专业化也要不断地加强。②行政组织机构还需精简,管理层次过多的情况需要解决,努力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
2.4.2 决策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对于决策层次建设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一位优秀的校长。大学校长要有以下8种素质:①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着大学不断进步;②推动大学发展的目标不仅要远大,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实际,在执行过程中采取渐进的方式,抓住任何能够推动大学组织结构变革的机会;③校长应该更加注重行动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执行各项战略指标;④要有冒险的精神;⑤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要多进行尝试;⑥采取符合实际的变革方式;⑦要让副职们拥有适当的自由;⑧制定激励机制,将个人目标跟学校的成功发展结合起来。一位优秀的校长如果能够很好地带领决策层工作,那么自然会提高高职院校文化水平。
2.4.3 执行层次管理组织的建设。细节决定成败。执行不力,再好地决策也难取得成效。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中,二级学院或系部属执行层次,充分发挥着上传下达的作用,它是战略决策执行主体中的关键成员,学校文化建设关键在执行力,学校高管要授权给执行层管理者,让他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和任期制度,定期公开考核结果,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让执行层管理者信服,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执行层管理人员给予淘汰。
2.5 管理文化的创新 进行学校管理,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观念这一管理的灵魂,学校管理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文化来支撑。高职院校管理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5.1 创建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高职院校管理文化系统的基础就是物质文化,它同时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教学场所、实训场所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大学生文体、科技、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等硬文化。还包括表达院校精神的校徽、校训、校服、校歌、标志色、名言警示牌及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双师型”教师、教授队伍等软文化,“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学术之大”,高职院校物质文化既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2.5.2 创建先进的高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等。一些高职院校本着“走出去,请进来”开展了文化大讲堂及教师继续教育费用报销制度。请知名企业家或者相关领域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交流,同时把本学校优秀的教师送出去深造,制度上体现这种理念将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5.3 培育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人际关系、思维方式、教风学风。这种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
3 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其在市场竞争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发挥其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理顺各方面关系,积极化解矛盾。发展是永恒的,创新是无止境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必须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大胆探索,逐渐积累,使高职院校的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翟轰.高职办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6).
[2]储朝晖.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管理创新的文化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6).
[3]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谈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理论认识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弹性学制,探究式教学,人格理论
留美博士黄全愈著有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他说:“学生创造的特性和能力是鼓励出来的, 是培养出来的, 它需要生长环境。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没有提问, 就没有回答,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见, 营造一种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及教学方法是多么重要。爱因斯坦也曾说过:“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对于学生的培养, 要用创新的眼光去探讨教育理论, 以下结合工作实际从多方面去探索和认识高职教育理论:
一、人的可持续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创新
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而进行历史性转型, 即:更新教育理念, 确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意识;构建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学策略。
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相对应,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实用职业教育”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新职业教育转变。这就向教育提出了挑战, 向教师提出了挑战, 它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工学矛盾,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不断地更新知识。同时不断激励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所以在调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教学计划时, 从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做了如下创新,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年级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学习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二、三年级增加了社交礼仪、消费心理学等课程, 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增设了几个新的实训项目, 并增大了实践的比例, 在教师指导下,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 解决问题, 如辨论与演讲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 更好地与人合作交流, 并实现独立思考。
二、弹性学制与职业教育
弹性学制[2]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 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 是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灵活的学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 学生可以先工作, 后学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 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还可以学习一段时间去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来学习。总之,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灵活自主地完成学业。随着生源范围的扩大, 学校的规模和效益也将相应提高。弹性学制的实施, 将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
在这方面, 德国的教育机制发展的比较成熟, 而中国正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 虽不能完全实现工和学的交替与转换, 但我们探索了在现有的模式下怎样使工学结合, 如:在实训项目上, 一周的认识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 了解工作岗位;汽车市场调研实训、汽车商务实训以车展、4S店或者汽车交易市场为载体, 使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 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学习和锻炼, 总结问题, 使未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三、高职教育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体,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研) 研究的情景,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运用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达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建设改革中, 我们以一门课程改革探索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其中的应用, 如:汽车企业管理这门课, 教师在上课时注重数理智能、自省智能和沟通智能等智能的研究。在课堂上, 以小故事引入要研究的项目, 通过听故事, 分析故事, 使学生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能通过逻辑推理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脉络, 加深了对研究内容的认识。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和小游戏, 学生分组担任角色, 使学生在熟悉汽车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 分析案例和游戏的结果, 反思自身及团队, 明白合作与沟通的重要, 锻炼如何更好地沟通。
四、引入经营理念渗透市场规则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产物, 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但是, 由于前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尚在摸索之中, 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和社会需要的接轨都不尽如人意, 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也需要“经营”:
1. 把握培养目标, 找准专业定位, 避免盲目经营
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改革中,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专业研讨、专业竞赛, 寻找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 寻找合适的岗位群, 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合理的经营方向是能否取得目标收益的前提。
2. 培养、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产品。培养市场愿意接受的学生, 专业设置是关键, 师资是基础, 学院其他方面的努力是促进剂。对于学生, 应该:调整专业设置, 面向职业岗位;改革教学体系, 突出能力培养, 造就市场符合型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双证培养入手, 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
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与高职教育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 有许多观点涉及到对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 他认为,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认为, 情绪、情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因素基本正常的情况下,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智力因素。在教学中, 除了在教学计划中注重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 比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交礼仪等课程, 并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实用口才与演讲这样的课程, 帮助学生疏导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情商。
罗杰斯还认为, 学生有能力、有权利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那么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 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 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 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 以减少阻力与挫折。我们开展教研室讨论, 努力研究如何将项目教学法和过程导向法融入专业建设, 并以课程改革为先导在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社交礼仪分六部分, 考核成绩是六部分加总, 每一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辩论与演讲实训教师设定题目范围, 题目由学生自选, 在教师协助下完成辩论稿或演讲稿, 并独立完成辩论或演讲。因为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 达到智、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六、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建立健全、深化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1. 提前一年召开用人洽谈会, 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 与用人单位签定培养协议。
2. 面向社会发布招生信息, 说明培养方向, 就业去向;与学生签定培养就业协议。
3. 实行高职院校单独或提前录取的招生政策, 提高生源质量。
提前招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前招生对高职院校的规模发展和专业建设是一个拉动[9]。
4. 依据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签定的培养目标协议, 制订培养计划。
5. 建立有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共同落实培养细则, 完善培养方案。
6. 创新管理模式, 建立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就业指导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7. 建立每个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写实档案, 实行跟踪管理。
8. 建立与用人单位密切协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
七、对于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模式的构想
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 高职学校不断的研究和探讨创新教育理论, 不仅是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同时更应着眼于启发他们的思维, 训练他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 使学生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 变“学会”为“会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吴韩青.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5 (2)
[2]张洪珍, 石瑞珍, 邹德文.弹性学制: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6 (2)
[3]陈步童.高职教育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4 (5)
[4]吕振君.引入经营理念渗透市场规则[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5]Roger S.A Way of Being[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0
[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 (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7]A.J.斯塔科 (著) , 刘晓陵, 曾守捶 (译) 创造能力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吴宪洲.以就业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6 (4)
高职高专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创新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教学实践, 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而且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多, 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多用人单位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能否拥有灵活的英语运用能力也是考查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 本文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 就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1.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1 学生生源状况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但整体上英语水平不高。二是从初中直接升入高职高专院校的五年制连读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本身在初中三年学习过英语, 但普遍基础较差, 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 英语课教师进行教育的难度非常大, 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并且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 教学内容也不太实用, 这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教育的就要求很高, 难度相对较大。
1.2 英语教学地位低,
英语学科是在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易被忽视, 由于是职业院校, 其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授学生一技之长, 这也是学生上职业院校最根本的目的。所以, 专业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是最高的, 也是最受重视的。在课时上面的安排就难免会出现重视专业, 忽视英语基础教育的情况。教师在学校的政策影响下, 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也会不足,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1.3 英语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为主,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相比, 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另外, 这种扩招使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超标”, 每周的课时量很大, 并且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又非常有限, 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教育研究的前沿,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成长空间。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学校都进行了普及, 仍然有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教师书写板书, 听力靠录音机的阶段。
2.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1 注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普通高校有明显区别,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以直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特色的, 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不能照搬普通高校, 而是要突出实用性, 在他们现有的英语基础上, 在较短的受教育期限内掌握能直接服务于岗位工作的语言能力。所以, 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程就应该摆脱书本上束缚, 要更多的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实际的使用英语的需要, 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锻炼学生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2.2 英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英语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动力。经常开展多种各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 如英语小短剧, 话剧排练, 朗读, 唱歌等, 创造各种学习英语的大环境。
2.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质量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工作经力, 又有熟练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扩充实师资队伍。而且, 教师要定期到对口的基层企业单位进修参观学习, 熟悉各专业的运作和前沿科技。最后, 高职高专院校要不断给教师提供继续学习、深造、进修的机会, 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
2.4 以就业为导向, 推进英语教学内容改革。
使英语教学内容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 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工作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 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 等等。另外,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有关计算机的英文操作指令、英文提示信息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 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3. 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 教师, 学生, 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当前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把学生作为为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为将来的工作打好英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岚.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J].北京:考试周刊, 2010 (46) .
[2]陈泽美.现阶段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 2006 (18) .
高职数学教育创新策略探索 篇9
一、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
目前,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论已经不符合现代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要求了, 所培养出的数学人才也不适应现代人才竞争市场的需求。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现状,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方面:在数学教育的管理上, 工作力度不足, 成绩考核存在片面性;二是教师方面:观念和思路比较陈旧, 不能甚至意识不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是导致数学科目教学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学生方面:学习热情普遍不足, 对数学学习没有主动性。
二、当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可以发现在许多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 学校重视不足, 投入薄弱。
高职院校的考核标准主要是学生就业率, 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课程才是真正需要重视的课程, 而数学对就业率并不会起到显著、直接的贡献, 因此, 学校往往疏于对课程体系的充分论证, 一方面忽视了数学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及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隐性”作用, 另一方面为了给专业理论课程让路, 导致数学课时不断被压缩, 而有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数学课。
(二) 教师思想僵化, 理念滞后。
数学教学内容的停滞带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滞后, 大部分数学教师仍然采用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 内容的滞后、枯燥已经难以接受, 老师还采用落后的方式教学, 又与自己将来的就业关系不大, 也就不会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了。
(三) 教材内容呆板, 脱离现实。
数学教材的内容更新缓慢, 学校采购教材又常常几年不换, 导致教材严重脱离现实。尤其是在其他科目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许多科目都已经进入实践和多媒体教学时代, 数学仍然停留在旧的教材、古老的内容上, 自然就不易教, 也不易学了。
(四) 学生素质下滑, 基础较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 这些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许不差, 但在应试教育方面的能力就相对较弱, 也就是对理论的学习能力弱。体现在数学方面最明显的就是普遍薄弱。尤其是有些高职院校招收的是从中职技校录取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基础更是薄弱, 甚至有些学生有“数学盲”的现象。
薄弱的基础, 加上教学模式落后, 教材内容脱离现实, 越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强, 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 在高职院校中出现“老师难教, 学生怕学”的局面并不奇怪。
三、高职数学教育的目的
高职数学教育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 根源问题是许多教师甚至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并不清楚设立数学课程的目的。高职院校设立数学课程, 并非像一般本科院校那样培养专业的数学人才, 而是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是借助数学的逻辑性、缜密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些是学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 对有的专业 (例如财会类专业、机电类专业) 来说, 数学的学习能够为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目的, 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就有了合理的方向了。
四、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对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目前的研究提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二是更新教学理念;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四是激发学生兴趣。这些建议对于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均大有益处, 同时笔者发现, 上述几种观点中, 集中指向的就是“创新”二字, 同时“创新”也是其中最简单易行的一种途径。毕竟思想和理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基于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教材等等来实现。因此, 笔者就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一) 教学内容创新。
高职与一般本、专科院校的数学教育有所不同,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因此, 对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来说, 创新并不是一定要有新的数学理论, 而是在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的前提下, 使创新改革后的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原有的数学教学往往“自成一派”, 老师只管将数学教好, 其他的则不再关心。正如前文所说, 教材老旧, 教师理念僵化, 也就很少有老师愿意去发掘数学到底能为学生做些什么。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直接指向就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学教育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针对不同专业适当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比例, 使内容紧贴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学校也要充分创造条件, 积极推动跨学科组的充分沟通, 使数学教师知道自己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做些什么, 而不是茫然地只知道讲课了事。例如通过教研活动使数学教师知道机电专业最新的方向, 其中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作为支撑, 在给机电专业的学生授课时, 就可以有重点地增加这些部分的知识讲授。数学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到数学在各个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际作用, 才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生, 创新、设计、剪裁出更加贴近各个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
(二) 教学方法创新。
高职的数学教育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应用, 因此创新的重点也应当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方面。过去的高职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满堂灌, 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 结合教学内容的创新, 可以将数学教育与专业理论课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的教室授课的方式, 使数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在教室授课的内容主要是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的教授, 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授课等方式来掌握。而教室外的授课, 则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数学老师参与实践课, 在专业理论课老师的讲解之外, 可以讲解当前实践中哪些知识点需要用到数学方法去判断、检验。二是在课堂上借助专业理论课的内容详细阐述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三是通过组织一些紧密结合专业的数学竞赛等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 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创新, 不断结合各个专业的实用内容, 才能使数学真正发挥作用。数学作为基础理论, 虽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就业, 但是如果能将数学紧密地结合其专业理论课程, 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也能够间接地推动学生的未来发展。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还是方法的创新, 高职院校中的数学教育应该一直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掌握各专业知识这个根本目的。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 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摘要: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 意义重大。在高职教育中,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综合素养来说都十分重要。针对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数学教学不理想的现状, 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得到长远发展, 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珠社.浅议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8:137~138
[2] .陈珠社.浅议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8:137~138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篇10
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建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能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高职创新创业模式,刻不容缓。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创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实现双创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还有待完善。本文通过对国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现状的分析,结合双创实现的内外部生态环境,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模式。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
受到双创浪潮的影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迅速投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建设中来,申报双创课题、开展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园、创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从项目的实际运作来看,大部分项目仍换汤不换药,绝大多数还只是在原有工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上的变身。
1.1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壁垒
中国体制内的传统授课式的教育模式已经让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教师也习惯于讲授而非启发以及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缺乏是阻碍双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简单的增加创业课程,设置几个创业园,却无法把握人才培养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影响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1.2 创业生态环境的缺失
创业需要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对于高职学生这样的初创者更是需要人才、资金、政策、市场等创新全要素聚集的平台,但是目前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缺乏完善的服务平台与有力的政策激励,高职院校通常立足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但却缺少对创业项目孵化的培育和管理,缺乏资金的投入以及实践平台的搭建,忽视对创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帮助创业项目孵化成长,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才是高职院校双创的努力方向。
1.3 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负责双创教育的教师仍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创业,也缺乏专业的培训,无法指导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只能将创业课上成了一门新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缺乏资金聘请成功的企业导师,对于拥有企业的创业人员,更多的关注于自身企业的成长和融资,安排企业导师来指导创业学生,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导师而言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景。
2 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对高职创新创业的模式探讨,不应局限于提高大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构建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针对创业的主体而言,提升自身创业技能,培育并持续优化企业、人才、高校院所、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文化等要素,积极营造满足初创企业发展需求的创业生态体系,为初创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将从“人才、资金、政策、文化”四个角度,深入讨论创业生态环境的融合。
2.1 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模型
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将人才、资金、政策和文化四个在创业中尤为重要的生态要素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为初创者的项目孵化和项目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让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孵化期,培养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2.2 多渠道多方位的引导创业者
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并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在具体实施中,高职院校正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各种渠道和平台。
(1)校企共建的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以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为目标,整合社会、企业及学校的资源,侧重基础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的结合,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策划、实施、运作多个环节,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在能够从事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学生项目团队,成立“项目运营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主管校领导,教务处、实训中心、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主任和企业总经理,指导、帮助、规范学生团队运营。“项目运营指导委员会”规划校企合作的商业项目及实训目标,借助合作企业已有的管理平台进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培训,企业文化的培训等培训工作,使学生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生组成会展商业项目团队并参与项目运营相关的工作后将获得全程免费的培训,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亲历从市场调研到项目设计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践各种营销手段,体验职场,提升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行动力,最后获得商业项目的运营能力。
(3)设立校内创新创业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为在校的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空间,包括空调、办公桌椅、电话及网络接入等,同时提供公共会议室、洽谈室、公共打印、复印、传真、扫描等硬件设施和办公设备。除硬件支持以外,还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提供工商、财税、管理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定期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开设讲座论坛,介绍经验和技术。鼓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创业,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校外微小企业入驻校园,使用校内平台和资源,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挖掘培育重点初创企业,带动校内学生团队创业。学校对校内创新创业园,从制度到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由二级学院选拔上来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后续的创业过程给予政策支持。在校园内创设具有激励机制的创业平台和氛围,鼓励学生创业。
2.3 吸引创业投资者的关注和注资
当前的双创面临的一个巨大矛盾,是创业者越来越多,而资本却越来越理性,结果是融资越来越难。有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在全国范围内纯粹的创业项目中,成功获取融资的仅有1%,其中北上广还占了四分之三。怎样吸引创业投资者的关注?怎样找到投资?成了每一个创业者关注的问题。
(1)从学校层面来说,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争取政府及对口单位的创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校内初创企业。并在校内建立创业基金支持校内优秀的创业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初创企业快速成长,获取创业服务者更多支持。
(2)从创业者的层面来说,关注团队建设、市场调查商业价值则是获得创业投资者青睐的三个关键。人是创业的第一要素,无论创始人,还是团队成员,都需要对项目涉足的领域有足够的理解,体现出足够的热情和专业市场调研,是项目能进展下去的关键,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规模有多大?有无改造的空间?是否是第一个做?商业价值,创业项目不能为了融资而做,拥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才能实现商业和社会价值,和投资者的青睐。
2.4 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
针对初创者而言,争取政府和创业服务部门的扶持能使小微企业在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多方面了解政府在收费、税收、扶持奖励、金融、人事和土地等各方面的创业政策以及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
其次了解学校有没有对口的创业扶持单位,如果能从学校的对口扶持单位如共青委,科技委等获得政策或是资金上的支持,对初创者来说,将会获得很大的帮助。
最后关注创业失败后的补偿问题,以广州为例,201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发布了《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及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试行细则》。广东将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失败给予补偿,孵化器内创业失败,政府补偿一半损失。
2.5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环境的重要标志。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邀请校友企业家分享成功经验保护创业者的知识产权等都能有效的营造校园内创业氛围的行成。
(1)注重倡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聘请校外管理专家、青年创业英才、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成为学生创业导师或者是实践教授,分享经验指导创业。同时,通过校政行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机会,政策资金的扶持,以及已开展项目的微小企业入驻校园,通过真实的创业团队来促进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2)树立创业导师。邀请青年创业英才、成功创业的校友到学校来教学生创业,讲解创业政策,分享创业经历。让企业家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让学生有自己的创业偶像和奋斗目标。
(3)培养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里最缺乏的是足够多的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高职院校要整合各种资源,实施“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优秀团队建设工程加强教师顶岗实习学习。对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鼓励教师持有“KAB创业讲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证书。选派骨干和优秀教师进行外出交流,培养和选拔出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创业,在实践中成长。
总之,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由双创特点出发,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构建人才、资金、政策和文化,四要素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更多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创新创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使命,但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还处于探索中,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挑战。文章基于对现有高职创业教育模式不健全的现状,提出建构“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模式,分别从“人才、资金、政策、文化”等创新要素入手,以营造和谐的创业生态环境为目的,有效地推动初创者的快速成长,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一些断想 篇11
关键词:创新精神 實践能力 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当今的时代需要创新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由于目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以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为主题,实现人才培养的重大突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1 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
1.1 教师要有创造性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教学责任心,要认真地备课,认真地讲课,不受旧教学框框的束缚,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要掌握创造学的基本知识,并能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懂得教育学,了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情绪。要赞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设想,推迟评判。要启发、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2 教育管理人员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要有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而且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果不是这样,创新课程是开不好的。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搞好教学管理,搞好教学服务,及时提供教学工作必须的软、硬件,疏通教学渠道。积极支持教师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支持新生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在教学管理之中,不断地创新,包括教学规章、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方面,为创新教育开绿灯。
2 目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传统教育,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过分强调课堂教学,忽视实践训练,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忽视实践训练,就使创造力的形成缺乏源泉活水。
②采用注入式教育,重视教师的讲授,一忽视探究,启发和诱导,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培养,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
③压抑个性发展,注重共性培养,学生的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发展。
④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这无疑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
⑤只注重知识传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生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尚未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
3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
3.1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刚上两天课就要学生拿出创新成果,这是不可能的。要善于引导,因为大学生如从小学开始计算,十二三年来,基本是传统教育,固定不变的模式,造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一时提不出创造性设想。老师要启发、要引导,也一定要逐步加强要求。有的学生概念作业很能回答,而创造性设想很难回答,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2 创设宽松环境,开展自主性实践活动
要树立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改变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学生的整齐划一,忽视个性的统一管理与束缚,要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志向,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要帮助、指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欲望,鼓励和发展创新性个性。
帮组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的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积极开展自主性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心智操作提供了交流机会;实践活动的丰富还能有效的调动大脑功能,充分挖掘大脑潜力。
3.3 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课内教育为主,课外及校外教育为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形式。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创造发明协会或创造发明小组,这是大学生创造发明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当顾问,管理人员尽量地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企业培养基本动手能力,如到机械工厂学会车、钳、磨、刨、铣、冲、镗、钻,到电子电气工厂学会电焊、气焊、烙铁焊、电镀、仪器测量等,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实训环节中,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零件,自行编写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加工制作零件。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设计独特的工艺品,就必须将课堂中学过的机械制图知识、计算机绘图知识、美学修养知识结合起来用于零件设计,用所学的编程知识编写数控加工程序,还要考虑图案的可加工性。在设计、编程、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从而树立起较完整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对我院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4.2 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特别要改进考试和评卷方法,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有利于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发展自己。
4.3 要大力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活动中应如实的体现“集体协作精神”,而不必强调“个人的贡献”,要大力交流学生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而不宜过分重视成果本身的水平和价值,把竞争变成经验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
4.4 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参加技术创新技术活动需要题目、场地、仪器工具和经费等,而学生的这些活动失败率很高,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很大的难题,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可设立基金会,通过评审等方式,对有创新的实验方案给予资助。还可由教师结合自己工作的需要提出一些实践题目向学生公布,学生则按自己的兴趣、特长与能力提出申请,通过双向选择,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教师的实验室,完成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工作时间可延续一学期,一年乃至更长,另外可把学院现有的仪器、设备、师资、科研任务等资源都动员起来,从而达到学生培养和科研开发任务共同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高校讲坛.2008第21期.
[2]杨丽娟,毕森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2007.10.
[3]何康民.《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江汉大学学报2008.3.
基于职业教育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 篇12
一、高职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的身体素质。但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育在很多方面依旧存在不足和缺陷,使得高职体育教育无法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等相吻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具体来说:
(一)教学理念滞后
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教学理念较为滞后,过于强调体育的应用性,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素质的培养,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学生布置大量体育训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并未真正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体育教学主要涉及理论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通过理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体育基础知识,实践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应用技能。目前,我国高职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理念。
(三)课程资源缺乏协调性
课程资源是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先进性,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养的形成。高职体育教学中拥有的课程资源很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往往选择其中某一项资源,影响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提升,且教学范围较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基于职业教育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高职体育教学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创新教育理念,高职体育教育不要仅停留在技能应用,应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确定体育教育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协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主观层面上接受体育活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全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注重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此外,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其思维、观念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在工学结合趋势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文化理论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多体育方面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二)创新体育课程
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培养,还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职业目标,对体育教材进行课程设置。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保持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体育教学活动,逐渐提升身体素质。另外,教师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介绍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影响,如,篮球、羽毛球能够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反应、合作及协调等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具针对性地选择体育项目,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创新教学方法
现代化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因此立足于职业教育,对高职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非常必要。如在理论教学中,应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体育动作进行分解,对学生进行视觉及听觉等感性层面的刺激,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协调课程资源的关系,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从而为高职学生更好地参与岗位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背景下,体育已经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将职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活动当中,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有效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针对性调整,使之能够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契合,采取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未来岗位上发挥自我价值。
摘要:高职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社会在关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对其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高职体育教育进行创新迫在眉睫。对高职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职业教育理念下探讨创新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方法等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暴静敏.浅谈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5,5(8):117.
[2]丹慧芬.高职体育教育内容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设计[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94-95.
【高职高专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创新广告学09-16
高职高专口语教育09-25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06-22
高职高专教育管理08-25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5-17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反思07-04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论文09-20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11-08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现状12-20
PBL高职高专医学教育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