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共12篇)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领域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性愈来愈高。国家有关部门对未来10年人才需求的预测中, 会计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会计专业也是目前各大院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面对如此庞大的潜在会计人员, 高等院校做好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办出特色, 其关键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 根本落脚点还是在课程上。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应如何改革,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一) 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
高职高专属于高考招生的第四批次, 有的高校还可以自主招生, 高考前参加自主招生考试 (不用参加高考) , 所以文化课基础相对较低。
(二)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六十分万岁, 多一分浪费”很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认为只要在校, 每门功课达到六十分, 就可以无忧无虑度过三年的光阴, 然后拿到毕业证, 万事大吉。
二、《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
(一) 内容多且难度大。
《财务会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属于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 覆盖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一般而言, 《财务会计》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 企业会计核算实务中的日常业务都会涉及到, 体现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主体内容。该课程的内容丰富, 知识多且杂, 所以, 实际教学中, 有具体课时的限制, 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 传统的单向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 知识更新快。
《财务会计》课程中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主要来自《企业会计准则》, 但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正逐步接轨, 所以修改属于常态。如:2014年1月至3月, 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等会计准则。
(三) 实践操作强。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企业从事具体的实务工作, 实践性很强, 学以致用十分重要。所以会计工作的特点要反映在《财务会计》的日常教学中, 在讲授理论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三、财务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过于理论化。
课程大多是由会计准则, 或会计制度转换成教学内容, 没有结合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以我所在的学校来说, 专科生财务会计在大一下半学期开设。对学生来说, 刚学习完基础会计, 还没学明白, 又开始了理论化很强的财务会计, 一方面会感到迷茫, 另一方面感到上课很枯燥, 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点在上课时感受很深刻, 很多学生基础会计掌握不好, 导致财务会计课程很难开展。
(二) 理论和实践有较大差距。好多学生学完了财务会计, 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教学内容实践性差, 理论和实践脱节。在讲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时, 我把一个实际工作中的例子带到了课堂, 在编制调节表时, 明显能感到学生的困惑。所以说, 理论和实践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
(三) 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本科模式, 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学课程中, 从教材选择, 到上课方式、讲授内容, 再到实践课, 大多遵循本科模式, 没有根据专科生的特点, 设置课程, 特别是财务会计的实践课。所以, 专业教育要突破传统的“本科模式”, 增加配套课程技能训练课程,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四) 教学方法陈旧。
现阶段的教学还是采用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讲为主。针对现在90后的学生特点,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财务会计》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 编写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教材。
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 所以应在教材上有所区分。对于专科学生应开发适用于专科学生的重理论更重实务的教材。比如:教材的编制不从库存现金, 到财务报告的顺序来安排, 而按经济业务流程从企业设立之初筹集资金开始, 到编制财务报表的顺序来安排, 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 了解企业是怎么运作的, 加深理解。
(二)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上, 按岗位进行理论学习, 每一个岗位都以案例作为载体, 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岗位不同, 执行相应的任务。如:岗位出纳, 任务是银行结算、记账凭证的编制、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等等。
(三) 打破常规教学顺序, 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和实际操作一体化”的专业人才, 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无缝式对接,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实际情况是,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专科生的培养还是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认为,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或程序应进行创新, 顺序应该是:在课程开始时先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 到企业去亲身感受职业气氛。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岗位式教学, 且每个岗位都设置小的案例让学生独立去思考, 结合案例进行准则的讲解。在期中, 学习税务岗后, 进行综合实训。实训后讲授财务报告。这样不仅可使学生, 感到新鲜, 而且在实习过程中, 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发现问题, 然后带着这些问题, 进行后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去寻找答案, 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总结
为适应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院校应始终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 以能为上”的主体思想为宗旨,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握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
摘要:《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是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学习, 是为企业的日常核算服务的, 是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基础,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技能, 本文对财务会计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2
福建省级示范院校———黎明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福建省省级精品专业、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项目()和福建省高职示范性专业()。在福建省第一轮高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中,名列全省第四。招生录取最低分数近五年来始终保持在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在福建省处于领先地位,呈现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经过多年的持续改革和建设,会审专业与时俱进,立足福建和泉州地方产业经济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专业与地方服务产业对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会计岗位对接、专业实践与行业企业项目服务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四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会审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形成具有自身鲜明专业特色、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且办学成效显著,成为在泉州、福建乃至海西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引领、辐射能力和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优势品牌专业。
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209月起,随着福建和泉州中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既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专门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通过对泉州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掌握各用人单位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的要求,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依据20福建省和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泉州市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财会类职业在服务类岗位群中的需求大于求职缺口,在最大的10个地方产业职业群中排名第8,求人倍率为1.04,说明财会专业人才在泉州缺口仍然较大;另一方面,20通过针对会审专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福建和泉州的行业企业对出纳、收银,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等会计岗位群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会审专业以职业岗位群为抓手,适应行业企业对会计、税收、内审专门人才就业的需要,为此,本专业立足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立足大泉州,面向福建省,定位培养兼具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项“核心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纳税筹划能力等3项“发展能力”。适应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生产性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贴近行业企业发展对会计人员培养的要求,面向中小民营企业一般会计岗位群,将主办会计、中小企业出纳、报税员、仓储管理、内审员、助理财务分析师岗位等作为会审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群,使之培养的专业群岗位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专业岗位群进一步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产业联系更加紧密[3],以充分发挥会审专业在福建省的优势品牌和龙头引领、带动作用。基于此,会审专业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深化拓展,构建“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体现一条主线、二个驱动、三个能力、四个突出。一条主线,即以会计岗位群(核心岗位群和相关辐射岗位群)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二个驱动,即技能竞赛驱动和校企共育驱动;三个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四个突出,即突出就业质量、突出企业地位、突出成长培养、突出社会服务。会审专业以会计岗位群为主导,培养面向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在岗位主导中培养中小企业主办会计岗位、报税员岗位、内部审计助理岗位等“三大”会计核心岗位,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财务管理岗位、理财岗位、税收筹划助理岗位等相关会计辐射岗位群的人才培养,重点强化专业三个基本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能力、审计核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开展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实施专业建设与地方服务产业融合,与泉州宏兴记账公司长期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产学研方案等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和完善,强化共办、共管、共育、共享的“四共”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在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下,突出专业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以就业质量评价为主体的专业品牌美誉度;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行业企业在“四共”专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生就业、学生成长、学生创业与实践技能提升;突出专业在“校企”和“政校企”社会服务中的智力支持与保障作用。校企共育合作,积极推进校企对接、产学对接,双方合作共同培养服务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面临的会计、纳税现实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会审专业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核心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课程教学过程与社会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三对接”[4],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改革的“三融入”,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在核心课程讲授中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敬业、拼搏、诚信等)。同时,积极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富有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优质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1.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本专业以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733”阶梯式能力递进会计课程体系,即构建会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发展能力”的阶梯式课程教学体系。即凭证编制与审核→凭证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财务信息分析→涉税申报→审计核查等7个会计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素质能力;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等3个专业核心能力;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等3个专业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专业技能耦合的课程体系,进而强化会审专业核心能力、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
会审专业根据地方服务产业和中小企业对会计工作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技能需求来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所需支撑的课程体系内容。一方面以“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构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课程教学体系。支撑三大核心能力的课程涵盖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技能实训、财务信息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审计工作规程、审计程序实训、财务分析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训、小企业会计技能实训、大中型会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以会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提升财务管理、理财、纳税筹划三个发展能力,支撑三个发展能力的课程包含会计基础工作认知、会计报表编制、企业财务信息分析、会计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纳税筹划、税务代理申报、公司理财、战略与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实训、税务代理流程实训、成本核算实训等职业技术课程。上述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有力支撑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所必需的课程体系,并将其专业职业素养融入会计工作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解决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核查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和开拓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必需的人才培养操作技能。二是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总学时占52.58%以上。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已建有“一中心、二实训”的校内实训格局。即会审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ERP软件模拟实训室等2个专业实训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各专业课程的实训需要。因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采取校内模拟仿真实训与校外职业环境实训结合、专题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来指导职业岗位群实践操作。实训课程与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有机对接,较好地训练了学生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审计核查“三大”专业核心技能,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体现在每学年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中,一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学时的40%~50%,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超过50%。三是优化“双证书”教学制度。根据会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即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之中,为此,选用财政部门编写的职业考证教材作为会审专业的专业核心或选修课程,目前会审专业的双证毕业率高达97%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
会审专业核心课程采取集中式“做中学”的“教-学-练-讲”四位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根据对会计一般职业岗位群(会计核算岗位、报税员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理财岗位等)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以典型应用案例为主线,将课程教学场地安排在会计综合实训室、纳税申报大厅的现场,学生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老师再边讲解、边演示,实现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学生在“教、学、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理解并掌握会计操作技能等基础知识,因而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技能。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做中学”,通过实践项目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掌握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采用会计仿真情景,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一方面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强学校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学课件、讲义、教案、案例、习题与企业纳税申报实训软件上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和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整合网上教学资源,且学校提供充足的机房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设备要求,以方便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校内按照真实的会计工作仿真环境布置和配备,模拟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现场、会计项目等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环境下学习和训练。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迅速适应环境。至今,本专业开展国家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财经在线》建设1项并通过教育部验收。《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ERP应用与实训》和《财务会计报告分析》3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课程,便于教学资源共享。
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会审专业符合服务区域地方行业企业对会计岗位群的需要,契合培养适应地方服务产业经济和中小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本专业无论是在构建和实施岗位主导、校企共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一,福建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会计与审计专业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精品专业;《会计与审计教学改革综合试验》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会计与审计》被确定为福建省高职示范性专业;《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和《ERP应用与实训》(2009)3门课程被评为福建省级精品课程;年4月,专业教师主编并出版的高职特色教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第2版)》和《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第2版)》被为第七届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其二,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会计与审计教学团队》()和《税务会计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会计与审计双教能力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学校“双教能力”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2012月,专业教师主编的高职教材《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和《税务流程与纳税申报实训》授予泉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佳作奖,同时,两本高职特色教材被学校评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其三,专业核心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效。5年来,会审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和校企共育,与行业企业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体现会计工作过程的校本理论和实训教材17部,正式出版校企合作高职特色教材12门。
其四,专业教改科研成果及荣誉取得的成效。一是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19项荣获省部级、市厅级各类教学和专业学会奖励。二是5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市级纵向课题共计15项,企业和政府横向课题12项,进账服务金额24.08万元。
三是专业教师出版专著2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4篇。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技能竞赛助推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办学质量。5年来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会计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荣获“挑战杯———彩虹人生”首届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2010至2013年省高职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团体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个人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2人次。
其五,专业呈现“四高”的办学特点,即高分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满意度的“四高”特点。2009至2013届毕业生的初次累计平均就业率为98.42%。据调研计,专业毕业生工资普遍在2500元/月,三年后大多数在3500元/月以上,比同期其他专业高职毕业生待遇高出20%~40%。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审计 教学改革 成因 建议
1 课程分析及学情分析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诸多高校中普遍开设,审计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源于会计而高于会计,又综合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等多方知识的学科。要想学好审计并用好审计,这对学生本身的能力要求就很高。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迫于招生的压力,本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面临一降再降的困境,因而招来的学生大多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理解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都与本科院校,尤其与重点大学的考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在学习中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2 高职高专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大幅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不足,使学生思路狭窄、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欠缺,这完全不能适应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同仁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但学生仍然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缺乏系统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基础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1]。
3 改进审计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跟风。针对前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把握上寻找平衡点 当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技术”的人才价值观,影响社会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正确认识。传统的教育观念及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是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审计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都较强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资源储备。本人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首先应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掌握好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科学合理的训练又能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应把握好讲解的尺度,然后通过典型例题的演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思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之上,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有效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之上,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缩短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差距。
3.2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中做,做中学”、“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依靠学生自主的学习来完成学习过程。这在生源基础较好的大学当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决不可不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底子薄、接受知识的速度慢、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弱。如果完全任由学生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不仅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本人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针对一些特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教师必须注意适时给予点拨、帮助和引导。
3.3 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结合教學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师的首要任务定位在合理组织、点拨和引导学生上,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时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3.3.1 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效结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和教学的工具,将现代的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变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文字、图片和数据在计算机上以形象的直观的画面表达出来,还可以穿插音乐和动画,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易于接受,[3]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则是利用多媒体这个媒介,将单纯的理论叙述融入具体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好,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笔者发现,选择什么样的案例,以及安排好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和时机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非但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不被其所接受。如在讲授审计的重要性的概念之前,可以以一些事先安排好的案例导入,创建情景,提出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对重要性的讲述做好铺垫。
3.3.2 案例讨论与教师点评的合理设计与实施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逐步训练和培养对于基础较弱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如在设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这一教学环节时,首先安排学生预习本章节的相关内容,熟悉本章节的内容结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如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违约、过失(包括普通过失与重大过失)与欺诈,以及被审计单位错误、舞弊与违法行为;其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查阅相关案例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长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最后进行教师的总结点评,这其中包括对本部分内容的总结以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尤其要对学生分析恰当之处给予足够的肯定和不足之处所作出的纠正。
3.3.3 项目化教学的有效尝试 审计是一门理论性强、技能性强、知识面宽的应用课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面临的是助理审计员等基础性的审计岗位,因而审计课程更应体现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既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项目化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工作岗位”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不仅能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的转变,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笔者在多年的审计教学中发现,在审计实务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银行存款审计”为例谈谈具体操作。首先由学生制定银行存款审计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完成原始单据审核、收款付款记账凭证编制、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与总账核对,银行存款询证函的填写,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最后确定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披露的恰当与否。在完成具体审计任务的过程中检验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2011.2(下).
[2]李扬.本科审计教学现状与改进建议.财会月刊,2009.12.
[3]陈凤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4
1.1 与会计相关的高职高专的建立可以说是“一哄而上”,而且
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来看基本上大同小异,专业设置无特色,专业课程设置重复,导致竞争加剧,相对饱和。
1.2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已经建立了包括高层次的博士、硕士教育,中层次的本科教育,低层次的大中专教育体系。
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呈现出本科的“压缩版”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没有适应当前社会对多种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
1.3 由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含糊,专业设置重理论轻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
专业设置重复,专业课程之间内容衔接混乱;过于偏重“填鸭式”的知识讲授,而不重视会计模拟和案例教学。
1.4 高职高专在会计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企业、注册会计师事务
所等机构接触联系松散,没有形式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使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实践环节脱钩。
2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改革问题
2.1 培养目标改革近期会计培养的总体目标是:
加快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能够胜任并履行其职务与责任的现代会计人员,要完成从“账房先生”到“创业人才”的转变,即将“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目标。还要完成从“全才”到“通才”的转变,即注重通用会计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设置改革目前我国会计考试的专业设置,最突出的问
题是专业界限划分过细、过窄、过分强调专业特征和实用性,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所以在专业设置上,需更加灵活,保证能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师资的调配要灵活,师资的知识结构应向应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机构设置应以松散型为主,不能只限于某一个专业的教学。
2.3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上,可以考虑先选用大中型工业
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等单项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再将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设计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进行讲解,最后通过实习,使学生从多行业的角度掌握知识。然而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让学校出面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一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二是勉强接收了也不愿让动手干,干也不放心,三是学生在企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常常是效果不佳。改进办法:前六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第六学期里拿出两周以上时间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进行全环节的模拟实习,从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帐到填制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核算程序,学生在最后学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的办法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正式实习。
2.4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原则是注意新方法的实质效果以及成本效益的考虑和时间限制。
其中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启发式提高。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2)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3)系统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重点难点应讲深讲透,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提问、练习、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如印发补充材料,提供参考书和期刊目录等。
3 加强师资队伍的改革
3.1 积极进行教育研究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注重科研是教师
具备创新活力的必备条件,积极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实现“经验型”向“创造型”转换,其根本出路是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一体化。为此,学校应当对教师的教育科研任务提出一定要求,以便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育科研。
3.2 会计教育的终身性观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开展学校教育,而
且还要走向社会,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充电”,开展在职教育、考前辅导、继续教育等一切可能的教育形式。新形势下注意教师的后续教育,终身教育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会计人员将不断回归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为此需要作了很恰当的诠释。
3.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作为一名会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知识更新,不断充实自己。同时,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还应加强社会实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实践,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4 就业方向的改革
(1)积极主动建立学校与会计市场的沟通与联系机制。建立学校网页。由专业教师与外界和校内学生进行对话;与中介机构(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建立联系和信息交流;与毕业学生、企业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保持信息互动,增强学校对新事物、新形势、新需求的了解。(2)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证的含金量。由于目前会计职业市场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别趋势。学校应该注重在某细分市场上大做文章,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出击。如地域差别化,导致发达地区会计人才缺乏;人世效应,导致外企会计应用人才紧缺等等。(3)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好与会计职业界的市场沟通,然后根据其要求决定专业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配置,培养出学生再输送到市场。
5 结语
会计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蹦而就,随着经济、社会、管理方式、会计准则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会计教育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那么会计教育的各个方面的改革也需进行不断调整。我们应以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问题,在寻求解决会计教育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努力通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来适应目前专业过热的现象。
摘要:本文从近几年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过热的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了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徽.迈入21世纪的会计改革思考[J].现代会计,2006,(1).
[2]李昕.浅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2007.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5
为了学习借鉴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和理念,提高我院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学院和系部的安排下,我于2014年4月~6月,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在教师发展在线接受网络培训,学习了杨有红、高翠莲、孙万军和丁增稳四位教授介绍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学习内容
在线培训的学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高翠莲教授、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孙万军教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丁增稳教授主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前沿及政策法规动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国家骨干专业建设为例)、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二、心得体会
下面结合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高翠莲教授介绍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谈谈我的收获。
建设与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库,是为了将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与开发,结合会计专业以会计职业发展为前提,以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个性化需求。一旦建设完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提升老师的教学效果。但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建设条件。
(一)建设条件
1.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积累教学经验、专业实践技能操作、高层次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开发能力,这些都是建设的基本和保障条件。
2.企业平台的搭建
首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能服务于企业,这样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发挥其应用性。因此必须要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外实训基地作为一个信息的平台,从而实现共享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发挥资源库的作用。
3.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
校园网络设施是构建资源库的重要技术条件,多媒体网络、阅览室、点播教学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网,社会资源网等,这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是实现资源网络共享的平台和基础,这也是达到社会共享的必备条件。
(二)建设内容
1.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拟从三个平台,由低到高的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和职业培养。各类主要考试系统融入到高职课程建设中,通过对资源的充分整合,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会计证考核,也使高职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会计初级、中级证书的考试范围。
首先,从业能力的培养。所谓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职业资格的入门平台,在该平台中只要培养从业资格考试的技能标准,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并且在学习完相应课程体系和所应达到的专业标准,在此平台中充分将从业资格证书与在校一年级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融合,同时,为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该平台中所确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
其次,初级能力培养。该平台主要围绕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而建立。该标准主要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学生在考取助理会计师时而实现的高职教学与助理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因学生在此前已经考取从业资格证,为助理会计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条件,此平台主要面向在校二年级学生,并且自身具备相应考试内容的技能标准,在平台中所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实务》。
最后,中级能力培养。该平台中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发展空间,同 时也为会计人员的中级职称考取提供了保障条件,也为高职专业学生毕
业后考取中级提供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平台。因此,对于已获取初级证书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均可通过此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在该平台中所确定的核心课程是《审计实务》、《财务报表分析》。
2.综合应用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6
【关键词】会计 教师 教学 实践
进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求高校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会计教学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总结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
1. “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教学。目前我国的会计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记录的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记账与编制会计报表等是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技能。但是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状况如何实际解决问题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操作技能。但是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会计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侧重于传授会计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阻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进行。
2. 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我国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缺少从业经验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进行教学工作,普遍缺少会计实践工作经验,教学手法单一,实践意识薄弱。授课内容往往比较片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计划中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师资力量脱离社会实践的现象,不利于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
3. 教学理念滞后。目前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以考试成绩和考证作为教学目的,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会计实践教学结合在理论教学当中,简单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练习,而没有利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方法对会计操作进行深入实践。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停留在肤浅、片面的阶段。
4. 会计模拟实习缺乏系统性,仿真性。在进行会计模拟实习训练时,学生因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对仓储、销售、财务等岗位职责不明确,容易思维混乱,摸不着头脑。学生除了对基础的账单、报表有大致了解外,对企业财务的运作仍然不清楚。其次,办理银行存、取、结算业务,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业务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办理流程,而单纯指导如何填写结算凭证、纳税申请表等。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上岗后依然缺乏银行业务与税务处理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岗位。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实践运用知识的经验。作为高职高校管理者,更应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首先,大多数会计教师没参加过企业实践工作,理论脱离实践。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沟通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会计工作实践。经过亲身体验会计工作过程,做到更好地收集编写会计教学资料。其次,聘请有丰富会计从业经历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更懂得实践才是检验能力的最好方法,更注重实践方面教学指导,经验传授。最后,聘请会计行业精英定期为会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讲座。组织教师考察、借签其他学校先进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教师间经验交流与合作。
2. 完善模拟教学水平。课堂进行会计模拟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模拟企业会计典型工作岗位为主。在模拟教学训练时,应以教师为主导,设定模拟对象,加强岗位互动。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环境、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岗位设定。同时协调进行轮岗、混岗,并引入竞争机制与对抗机制。更有利于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熟悉各工作岗位职责,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其次,还可以通过对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不同情景的设定,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在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对会计行业获得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模拟训练的目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多渠道建立会计实习基地。拥有优秀的实际工作能力才是进行会计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学校除了安排模拟训练外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工作实习。学校应投入大量的实验经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全方位模拟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工作环境等。并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更新教学设备,建设电算化实验室。实现会计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操作发展同步。其次,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应有选择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企业服务、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稳定合作关系。通过建立优质的,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工作机会,增加了社会工作经验,同时也为企业发展节约了人力成本。
会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工作是培养实用型的、顺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会计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要正确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结合现状、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完善模拟训练,并建立稳定的会计实习基地。会计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之间的纽带,只有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培养禁得起社会考验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子学. 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 商业会计,2010(20).
[2]张洪忠.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会计实践教学[J].财经界,2013(15).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7
目前, 我国会计专业的开设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 这种特点决定了每个层次的会计专业教育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立于不败之地。会计专业在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作为一个老牌专业, 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借鉴本科的教育体系, 存在不少问题。第一, 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开设脱离实践。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开设模式, 或者随意开设课程和实习实训项目, 导致定位不准、课程和实训分离。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诸如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 学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 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一个教学断层。第二, 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混淆。课程内容被限制为特定岗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学习容易教条和死板, 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的职业发展。第三, 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多数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人才培育培养, 不愿担负社会责任。另外, 由于会计专业涉及到的商业隐私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多一些, 所以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难参与真正的会计工作。
二、国外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做法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都比较早, 而且很多在会计人才培养上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则会选择去念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生更好找工作, 薪酬有的甚至比大学毕业生还高, 其办学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就主要的有鲜明办学特点的国家办学经验作简单介绍。
在美国, 职业教育方面美国提出了STC (课堂到职场) 理念, 突出职业、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不再是狭隘地关注学生短期内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提倡小型的学习社区, 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培养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计职业教育的课堂上, 往往是由会计师讲财务与管理, 课堂内容融合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的一手信息, 使得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大大增强。
德国的会计职业教育普遍实行“双元制”, 这种理念值得国内高职借鉴。“双元”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理论知识, 企业负责培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是以实践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上重视以会计职业活动为中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活动实践, 在教学内容也上以实用性为基本原则, 以此来组织设计会计职业教学内容。
加拿大倡导的是CBE (基础能力教育) 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制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 而不是以会计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 所传授的知识也是为学生的能力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方式上以满足学生获取会计职业能力所要达到的标准及依据。是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导的个别化施教模式, 充分运用了现代高职教育理论, 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各国职业教育有一个共同特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并且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企业办学, 企业投资建设, 学校和企业在相互融合中提高教育质量。
三、我校会计专业在“工学结合”方面的实践
1.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转变。
就我校商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已经在“工学结合”方面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自身情况作出了一些努力和改革。我校会计专业大胆采用 (2.5+0.5) 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学生前5个学期在校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 第六个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主要都是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联系, 其余的学生主要由学校统一安排, 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的模式。
以我院会计专业电算化课程为例, 学校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投入, 围绕电算化开设了财务链, 供应链和财务业务一体化三门关联课程, 打破固有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 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业务处理能力与工作效率, 借助用友软件的教学平台, 将教学地点搬进实训室。并且, 教研室选派相关教师到用友公司去进行软件学习和挂职锻炼, 实际参与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工程, 然后将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合二为一的带到课堂, 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 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材编写方面, 我院会计专业老师也在尝试进行改革, 由我校牵头, 与某知名出版社以及其他各所高职高专院校合作, 共同编写了一整套适用于高职高专体系基于工学结合思想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 涉及财务链、供应链、财务管理、出纳实务、纳税实务会计课程,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
2. 积极开发校内实训资源。
我校商学院会计专业依托工学结合, 建立了集教学、实习、培训、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信息化会计模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 另外, 也应用了当年会计专业教学中比较先进的辅助教学软件, 比如用友公司开发的U872教学软件、网中网教学软件, 涉及基础会计, 电子报税、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纳税实务、成本会计, 会计综合实训等9大会计平台, 题目新颖, 实践性强, 学生可以在连入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 灵活方便, 使用率高, 实用性强。
我校会计专业整合校内资源优势, 让学校财务处协助会计专业实训。定期安排学生到财务处实习, 接触真正的会计业务, 由财务处工作人员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务的演练, 比如点钞, 登记记账凭证, 编制账簿、报表、报表分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另外, 借助财务处老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聘请他们为学生授课, 授课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处理方法与技巧, 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 提高了授课质量, 丰富了教学手段。
3. 校企合作方面的尝试。
我国部分院校会计专业早在2002年开始尝试“准订单”办学模式, 建立了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我校会计专业也尝试了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进行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基地共建、课程开发等。我校商学院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 一直走在“工学结合”专业改革的前列。
2006年由我校牵头, 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 (IGA) 和中百仓储三方合作, 建立IGA中国零售学院, 并以学校附近的中百仓储——紫微星卖场为试点, 开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至今共培养IGA专业人才600余人, 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我校会计专业多次参加用友、网中网公司、中华会计网校等公司举办的专业竞赛, 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也检验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 聘请企业资深专家到学校来举办会计讲座或者承担实训课程, 既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又可以为学校办学注入新的血液。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后, 为学生去企业实习、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会计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建议
1. 寻求政府支持, 建立“工学结合”的法规保障。
早在2005年温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就提出“工学结合”的教育导向, 既可以减轻经济负担, 也可以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但是到目前为止, 在工学结合方面, 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
有制度支持才有行动保障, 以德国的为例,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 学校、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扶植下, 依据“职业培训合同”开展培训, 合同中对于职业培训的方式、目标、内容、时间、待遇标准等方面都有明确且详细的规定。这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 《职业教育法》没有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定位与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建议政府可以在法律方面规定企业承担学校顶岗实习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尽可能给予支持职业教育的企业一些税收方面或者其他经济扶植方面的优惠。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思想,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教师方面我们也需要做出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把教师送到企业去顶岗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当然, 这方面需要学校政策的扶持, 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让教师融入顶岗实习企业, 不能只给几个月的时间, 流于形式。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企业聘请一些资深专家来给学生讲解实训类的课程, 相信会收到成效。
3. 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 毕竟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一是教师要多走进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或者管理上的难题, 开发校企合作的课题,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支持企业举办财会知识竞赛, 实现对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目前我们的校企合作都是流于形式, 如很多学校的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安排学生进入校外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的操作层面, 企业不参加学校的招生、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等, 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深入实施。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办学模式, 让企业以合作方的身份参与办学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或者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 共同提高办学质量, 分享办学收益。
参考文献
[1] .胡颖森, 黄瑞.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改革初探.财会月刊, 2012;15
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篇8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1.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课程内容没有定型
成本会计专业培训课程, 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区分不清, 如成本会计工作培养是财务会计培养目标的一部分, 成本会计是由预算、决策与控制和评价的能力组成, 财务会计课程目标培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疑问在专业界存在很多争议。由于成本会计培训课程目标大不相同, 因此导致在教学课程内容方面产生不同。在其专业的学术界,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成本会计归属的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成本, 基于这一观点, 内容相对简单化, 成本会计就是成本核算、报告, 从而进行提出计划和分析成本。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归属于管理会计, 成本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基于成本核算理论的基础上, 上述内容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估及其他内容。
2. 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教学效果不理想
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专业水准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有很强的成本会计实践和成本管理能力。高校教师中, 部分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或工作经验, 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也有一些教师不具有上述实践和教学的经验, 在实际的生产工艺过程中, 生产组织对成本会计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够了解, 从而导致成本的计算、分析、应用、预测和控制方法在企业中很少得到有效的应用。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有些教师经常采取理论式教学, 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仍然应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一部分教师用一本书、一个PPT课件和投影仪, 坐在讲台上讲课的方式来教学, 它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1) 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一起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也没有使用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实践的活动性。 (2)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 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肢体语言, 最终导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3) 缺乏提问环节, 学生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有多少, 老师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 (4) 学生缺乏感性的认知。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图表、数字、表格格式、模版, 只能依靠老师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看不到企业的事例, 对车间生产、仓库仓储及管理等概念缺乏认知。单一的教学方法既导致教学无效果, 更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
二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1. 科学定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就业形势, 社会发展需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地完善会计专业课程, 创建教学理念, 满足财务管理服务的生产企业的需求, 培养使用先进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会计教学的首要任务, 它可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强度, 使其能力和素质结构得到合理的发展。为此, 会计教育的职业培训目标可理解为:培养具有知识掌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灵活应用广义的经济基础概念和会计专业相关学科的理论, 市场经济规则意识强, 有在从事会计、银行管理或其他相关金融管理领域, 具有应用专业知识强的高端人才。
2. 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教学的核心是学习, 学习是掌握知识的桥梁, 如果会计改革没有新的会计教材, 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会计知识和轻松学习以及进行知识积累, 新会计教科书的改革值得进一步探讨。
3. 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不仅要学到知识, 更要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 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基础, 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了解教学改革的宗旨, 特别是近几年, 掌握先进科学的知识十分重要, 从整体结构的合理调整方面, 应教给学生掌握与学习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与应用知识方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 使学生具有独特的学习方式, 从而自然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这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主动学习。
在当前信息经济社会, 会计软件的使用是会计师必须掌握的, 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会计管理, 因此, 专业的会计教学方式是计算机互联网、会计软件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应建立一个职业能力评估与考核相结合的机制, 内容是考察学生能否胜任其工作。
摘要:本文从介绍会计职业培训的目标着手, 规划会计专业的主要研修课程, 研究编写会计专业教科书的重要意义, 从而指出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志红.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 (4)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9
《 成本会计》 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类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是自《 基础会计》 与《 财务会计》 之后的有一门专业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而且可以为 《 管理会计》 、 《 审计基础与实务》 和《 财务管理》 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工作中, 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成本会计核算也在会计工作岗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出具的成本报表,不仅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供依据, 而且为企业外部财务报表的及时报送提供重要的信息。
二、课程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开设成本会计这门课的目标, 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适应会计信息化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满足中小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通过参观、实训、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掌握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的专业技能、素质能力和综合技能,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财会人才。
《 成本会计》 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成本会计岗位的实践内容展开进行, 围绕本课程的各项任务来进行成本会计岗位的实践教学, 以使缺乏任何实践经验的高职高专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环境中掌握课程知识,将按成本核算各个费用要素与计算成本的步骤单独展开的课堂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做到“ 理实一体化”,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实现“ 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财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在很多的中小企业是很受欢迎的,他们肯吃苦、不怕累,工资待遇要求不高,文化基础的程度不如本科生,但实用性很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高职高专学生不是理论研究性人才,而是实践操作性能手,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掌握成本会计实践技能为重点来编排, 真正培养他们成本实践操作能手,发挥他们的特长和热量,为成千上万的企事业服务。
成本会计课程的具体设计思路是: 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成本会计实务课程, 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成本会计的系统理论知识,需要一定数量的操作能力,更需要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将本课程设计为十五个项目37个任务,其顺序为:
项目一设置成本会计组织机构
任务一认知成本
任务二认知成本会计
任务三成本费用岗的设置
项目二成本核算操作程序
任务一认知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任务二成本核算的操作程序
项目三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划分
任务一认知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任务二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划分的操作训练
项目四要素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直接材料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二外购动力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三直接人工费用的操作训练
项目五辅助生产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辅助生产费用账户的设置
任务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操作训练
项目六损失性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废品损失的操作训练
任务二停工损失的操作训练
项目七制造费用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制造费用归集的操作训练
任务二制造费用分配的操作训练
项目八在产品成本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确定在产品数量
任务二在产品成本计算的操作训练
项目九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操作训练
任务一对成本计算方法的影响因素
任务二计算产品成本主要方法的操作训练
项目十品种法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品种法
任务二品种法操作训练
项目十一分批法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分批法
任务二分批法操作训练
任务三简化分批法的操作训练
项目十二分步法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分步法
任务二逐步结转分步法操作训练
任务三平行结转分步法操作训练
项目十三分类法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分类法
任务二副产品成本计算的操作训练
任务三等级产品成本计算的操作训练
项目十四定额法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定额法
任务二定额法成本计算的操作训练
项目十五编制成本报表的实战操作训练
任务一认知成本报表
任务二产品生产成本及销售成本表编制的操作训练
任务三产品生产成本表编制的操作训练
任务四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编制的操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让学生能学好成本会计这门计算能力很强的课程,还应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一)项目任务导入法
教师以成本会计的核心技能制定项目任务指导书, 学生在项目指导任务书中选择项目,通过实际操作训练, 完成实训工作。 学生如遇到困难,可以通过通讯、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请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辅导,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二)现场指导法
集中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成本会计岗位技能实训活动,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在现场直接指导学生, 就学生在成本会计岗位业务处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予以当场解决,提高了实训的质量。
(三)归纳法
学生针对成本会计的某个项目任务业务流程学习结束后,任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应及时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该项目任务的技能要求作归纳, 帮助学生理解实践知识。
同时还可以采用了启发教学、分组讨论法等。 当然,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成本会计课程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把该课程教学单元模块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题库、模拟试卷、实训任务指导书、参考资料和布置作业等挂在学院的网站上,以便学生查阅资料和提交作业。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解答问题和检查作业,为学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学习提供方便。
五、课程成绩评定
既要让学生觉得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不难,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专业技能,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也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必须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和评定。
该门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表现、 过程鉴定成绩和期末鉴定成绩三部分组成,分别占10%、50%、4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出勤5%和课堂表现即学习态度5%; 过程签定成绩包括课堂训练书面成果10%,项目训练过程、展示、角色扮演表现25%,课堂学生自评、互评10%,课后作业5%;期末签定成绩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试卷内容包括理论考试20%和综合能力测试20%。
考核方式:现场演示具备的相关能力,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估打分。 考核等级分为优、 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成绩评定依据:由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教师评定包括课程专任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评价。
采用这种成绩的评定, 主要体现在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那么学习目标就明确了, 专业技能的掌握就是强调学生多做和多练,教师多教和多监督,只有做到这样,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才能达到, 才能真正把高职高专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财会人才, 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开设成本会计这门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适应会计信息化新时代要求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成本会计的系统理论知识,需要一定数量的操作能力,更需要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学好成本会计这门计算能力很强的课程,还应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借鉴项目任务导入法、现场指导法和归纳法。最后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定,该门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表现、过程鉴定成绩和期末鉴定成绩三部分组成,采用这种成绩的评定,主要体现在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这样,高职高专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目标才能达到。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10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发给在校生、大三毕业生、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包括近两年) 的从业人员。受访的在校生和大三毕业生来自于我国中部三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 (包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 ;从业人员是指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 在不同类型企业工作的会计、出纳等财经工作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而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我们向在校生、大三毕业生和从业人员分别发出了530份、470份、300份共1 300份问卷, 剔除未回收、信息不完整以及信息不符的问卷, 有效问卷量分别为435份 (占82.08%) 、227份 (占48.30%) 、57份 (占19%) 共计719份 (占55.31%) 。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受访者就业意向、获得的证书和能力的自我评价三个部分。对于问卷中“如果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选择专业, 您是否选择会计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69人 (占51.32%) , 不会选择会计专业的人数为350人 (占48.68%) , 可见当前教育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将受访者分为以上两类群体,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要求受调查者对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用0到5之间的分值来进行评判, 例如:通过在学校的学习, 您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0”代表“完全没有”, 而“5”代表“提高很大”。
1. 学生就业选择。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要教育和正确引导毕业生, 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那么掌握学生所从事或打算从事工作的信息就能帮助我们引导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以适应不同的择业需求, 也能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学生目前实习或工作的类别。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注:为使数据具有代表性, 此表中的受访对象是毕业生和从业者共284人, 愿意选择会计专业者占50.70%。下同。
(2) 受访者未来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对比两组数据发现, 学生对工作的预期和实际选择都较多集中在本专业或相关领域,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与专业无关的领域。深入分析发现, 有三分之一不愿再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其他工作 (或实习) , 其未来就业意向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从事财会类工作 (或实习) , 并且未来就业意向也是如此。但总体而言, 近半的受访者从事出纳或会计工作 (或实习) , 那么学校就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才”能力为主, 并辅之以“通才”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生不同的择业需求。
2. 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分析。
由于无法对受访者的能力进行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价, 我们将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类证书作为评价其学习成果的一项标准。由于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其对在校期间能力提高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故本文以从业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为基础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受访者的评价是否与现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指出, 这些受访者对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素的评价并不等同于受访者的实际能力, 而是作为受访者能力要素的一种参考。
(1) 学生获得的证书。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2) 学生自我评估在校期间的能力提高程度。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注: (1) 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 按照总体平均值排序。“0”表示“完全没有”, “5”表示“提高很大”, “3”表示“一般”, “4”表示“较高”。 (2) F值和P值来自对会计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从业者三组平均值的ANOVA测试。**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除最后一列, 其他括号内的数字都表示标准差。 (3) 除了带^标志的几项, 我们对在校生和从业者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 团队合作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7) , 其他项目统计结果显示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 (0.01的显著性水平) 。
表3反映了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与不愿意选择会计专业的受访者在学习态度上是有差别的, 从获得证书的情况来看, 前者比后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积极性要高。
表4结果反映了受访者总体能力平均值为一般, 方差分析表明:受访者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只是一般水平, 而且表明在校生自我评估所提升的能力时存在高估现象 (在校生3.30>从业者2.79) 。除了学习能力、应付考试和创新能力等几项的评价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其他项目的差异非常明显 (0.01的显著性水平) 。
可以看出, 学生对其学习能力和应付考试能力的评价介于一般与较高的水平之间, 而且从业者比在校生的评价要高。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校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通过在校的学习确实使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受访者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差异则可能说明这种能力难以自我评估, 但对于其他各项, 特别是基本账务处理、工作适应期、财务软件应用和职业风险判断的评估则说明目前学校对学生的“通才”能力培养存在严重不足。
二、结论与思考
现实就业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具有“通才”能力, 就业竞争的激烈性需要学生具有“专才”能力。总的来说, 学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而不应把学生当成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且对于不愿意再次选择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此问题更加严重。这深刻表明, 学生的择业多样性需要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现行的教育模式与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为缩小这种差距, 教育机制应能提高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并开发研究适应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综合性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对相关事务的处理水平。那么, 学校教育机制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 制定政策让有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设财会类专业。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应做到面向市场,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改革还需要教育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这就需要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多方面的交流, 使学校制定的政策具有科学性。如:邀请成功商业人士进校开展讲座之类的活动;实行校企联合, 及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并由学生和企业将实习情况反馈给学校, 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再调整培养方案。另一方面, 由于现实就业竞争激烈, 并且有部分学生不会从事财会类工作, 那么培养模式应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辅之以通才教育, 以避免培养的学生只懂专业技能, 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延长。
参考文献
[1].许家林.现代会计教育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2].杨哲旗.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 2007;8
[3].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
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分析。
当今的高职会计教学很多时候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种教学不利于我们培养在校高职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高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专业应对能力的职业性学生,因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从高职学生教学的特点着手进行有关的创新型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能力有担当的会计人才。
一、高职会计教学要求我们打破沉闷的教学模式,从专业着手做有关的拓展教学。
会计教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当以培养能够应对日后多种复杂会计问题的学生为目标,建立良好的会计教学机制,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型新时代会计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注重会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做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安排好学生的专业课程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会计学习基础。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应当仅仅注重会计基础课程,相关的专业课程也应当有重点,区分难易的进行介绍分析。
在我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做好有关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教学与统计知识等的教育。会计教学是一个庞大的教学知识体系,它涵盖了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金融概论、统计、珠算、税法、会计电算化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在高职教育中可能没有大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但是我们应当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教学拓展体系。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打下基础。如:针对会计专业的有关培训,我们可以就数学计算在Excel中的使用进行展开教学。Excel不仅是会计学员的必学内容,也是一种很好的数学计算工具。这种有针对性的高职会计教学是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的,他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处理会计方面的问题。
二、高职会计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出发,进行合理的知识教学。
我们在会计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填鸭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理解接受范围的考虑。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当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讲解课堂知识,很多高职的学生可能由于对课堂的学习兴趣有限等个人原因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因而,在高职的会计教学之中我们应当注重知识教学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同时,从高职学生的听课习惯出发,由于大部分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我们作为教师就更应当充分的安排好课堂的知识教学内容,尽量将知识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接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条件想更好地上好高职会计教学课程。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做如何深入的知识探索,而是从实用性与学生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安排教学课程,以更好的应对日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高职教育应当改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市场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联系模式的教学式。随着市场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办得好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及被培养者对社会贡献的程度为衡量标准的。这时,综合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高职教师也应当从社会的需求着手,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应当与专业发展接轨,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知识教学体系。
就目前的会计教学体制而言,我们有很多方面需要及时的改革与更新换代。传统的仅从教材出发来讲述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有关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我们的会计标准日新月异,就新的征程应当有新的教学方法,只有从方法出发大力抓教学实践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教师往往会按部就班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实施“满堂灌”,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这门课的总体认识,更谈不上实践与操作,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重考试成绩、轻能力考核的现象,过分地强调课堂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显得不足。长此以往,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及时的改革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高职会计教学课程体系中需要为学生建立有关的会计法律知识。
法律是一切社会获得的基础与根基,我们在进行会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应当忽略相关法律法规的教学。只有培养出一批知法懂法的高职会计学生,才真正的能为社会提供一批优秀的人才。同时只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保证学生在日后能够正常的进行会计工作,不被一些不法人士利用。在我们的高职会计教学中,应当适当进行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保障学生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意识。
高职会计教育应当从教育模式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着手,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以保证建立一个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会计教学体制,并完善学生的法治理念。高职会计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针对性,针对会计这一学科展开一系列的知识教学内容,会计模式的教学改革需要老师以及同学的共同努力。应当注重教学的实践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山东淄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谷新民.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会计之友. 2009,(2).
[2]罗志敏.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 2007,08.
[3]黄洁.浅谈高职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科技经济市场.2006,(8).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 篇12
一、国外会计教育的特点分析
1、美国会计教育的特点
(1) 会计教育的目标
美国是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的会计教育仍承袭英国的师徒制。在20世纪二十年代, 美国会计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 (CPA) 考试, 大学开设的会计课程与CPA考试课程紧密相关。到1950年, 美国会计教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建立起会计专业, 但是会计教育的重心仍是为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做准备。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由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大公司经济权力的空前集中等环境因素, 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发生严重背离, 会计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1989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 简称AECC) 成立。1990年9月AECC在《会计教育的目标》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 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 而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 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 (Life-long learning) 的技能。”也就是说, 会计教育不可能传授职业会计人员应掌握的所有知识, 但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Learning to learn) 的技能, 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
2008年1月31日美国商学院联盟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 简称AACSB) 明确指出会计教育目标应多样化。目前最盛行的会计教学目标为:专业胜任能力、沟通技能、团队技能、道德规范、企业管理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会计人员能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因素, 并不断进行反思, 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或做出合理的决定。
在美国, 会计教育界必须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给会计教育界, 并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因此, 美国会计教育总能培养出符合会计职业界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2) 美国会计教育非常重视会计入门教育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EC在1992年6月公布的《会计教育状况公报》中强调第一门会计课程的重要性, 建议各大学在开设会计专业课程之前, 应开设一门对会计学做总体介绍的课程, 名称可以叫《会计学导论》。它主要介绍会计的环境、历史、发展、未来、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政府管理人员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会计入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 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奠定了基础。
2、英国会计教育的特点
作为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 在会计教育方面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会计专业多隶属于商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与法律学院, 会计通常与经济学、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设置专业, 很少设置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英国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三年, 每个学年均包括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 短学期经常开设一些课时较少的专题课程, 聘请客座教授、实务界人士讲授, 开拓学生眼界。
(1) 会计教育的目标
英国各大学会计专业都会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规定的质量框架下, 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应知应会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道德修养教育。认知和智力技能主要指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能力。核心和转换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实务操作能力指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自主技巧。
(2)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重视会计入门教育。英国大学非常重视会计入门教育。大学一年级都开设“会计入门课程”, 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 老师会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经济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会计的概念, 日常经济生活中需要掌握什么会计知识, 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了解会计专业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 以及如何学习、如何选课等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文章。
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完美衔接。从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获得英国皇家特许资格至今, 英国的特许会计师职业团体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 英国有六大特许会计师职业团体———英格兰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EW) 、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S) 、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ICAI) 、特许会计师协会 (简称ACCA) 、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 (简称CIMA) 、特许公共财务及会计协会 (简称CIPFA) 。各大会计师公会各自组织考试, 一般考试科目达十几门之多。例如, 要获得特许会计师 (ACCA) 资格, 必须通过涵盖了财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十四门课程的考试。
许多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英国当地的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紧密衔接, 学生在获得学位时, 同时能免试多门特许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英国特许会计师 (ACCA) 证书通常是进入大公司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通行证。英国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常与ACCA考试挂钩, 并随着AC-CA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而调整。这样会计本科毕业生在ACCA的14门考试课程中可免试8-12门课程。
“三明治”课程体系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在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中, 英国大学允许学生休学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 即工作实习 (Placement) 。由于实习期长, 企业也很愿意招聘兼职学生。“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特色课程体系被形象地喻为“三明治”课程。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又缩小了理论和实际的差距。
3、澳大利亚的会计教学方式
澳大利亚大学强调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会计教学方式丰富多彩, 会计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动手。
“课程计划” (subject Program) 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总体规划。在每学期开课之前, 教师必须运用网络资讯及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发布“课程计划”, 包括课程内容、授课安排、参考文献、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评分标准等内容。强调学生应如何安排与管理自己的学习, 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以使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澳大利亚会计教学以课程学习为主, 安排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授课、小组讨论 (Tutorial Questions) 、课堂练习与辅导。授课, 以教师讲授为主, “授课”的纲要内容可在网上下载, 教师着重讲授课程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及其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小组讨论, 是学生的必修项目, 教师每周都在网上布置小组讨论的问题或列示在“课程计划”的表格中。学生们必须在“小组讨论”课前完成所有的问题, 并为这些问题各准备一份答案, 按时交给辅导教师。讨论交流时, 学生除了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外, 还要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 也要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并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述。“小组讨论”强调分享思想和相互理解, 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迅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练习与辅导阶段,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 老师的任务是随时为学生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作业。
二、国外会计教育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启示
1、根据市场需求确立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 我国并没有达成统一权威的认识。根据美国的经验,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由会计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共同协商完成, 会计教育界应根据会计职业界提供的需求信息, 来订立会计教育的目标。由于我国会计职业团体的影响力弱, 很少参与会计教育的研究, 没有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的权利, 会计教育目标基本上是由教育界凭自己的感觉单方面制定的。因此, 我国应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的研究, 经常向学校提供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 疏通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渠道, 制定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课程体系
(1) 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设置课程体系
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早期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英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专业团体 (如ACCA) 资格考试紧密挂钩。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可借鉴英美国家的经验, 将会计理论教育定位于会计资格证书的培训, 如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并为学生将来完成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做准备。简言之, 高职会计教育应围绕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随着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就业,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加强学生会计实践技能的培训
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会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英国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一般是聘请会计职业界的专家来讲授, 他们的讲课贴近实际, 讲解他们在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可以迅速拉近学校教育与会计实务的距离。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体系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推行的“工学结合”与英国的做法很类似, 让会计学生直接进入生产企业财会部门实习, 直接向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会计实务知识和工作技能, 逐步完成由学生到会计职业人员的转变。但是, 在我国很多企业不愿接受会计学生进行工学结合, 实习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共性问题。
(3) 重视会计入门教育
英美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入门课程”, 这一做法值得模仿。来自普高的高职学生对会计专业一般知之甚少, 如果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前, 开设一门《会计学导论》, 介绍会计的历史、会计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会计学科的知识框架结构、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律等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
3、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职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相对较低, 积极尝试澳大利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主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等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 逼迫学生主动学习, 逐步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生经常大胆地发言回答各种问题,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会迅速提升, 课堂气氛也会渐渐活跃起来。学生当主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当配角了, 在知识的传授上就不要面面俱到了, 只需讲解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的主要任务转变为发现问题, 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沿着正确的道路思考问题, 直至取得正确的结论。
4、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会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会计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会老, 学过的知识也会过时, 因此, 我们必须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会计知识, 更要传授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 并在漫长的会计职业生涯中取得骄人的成就。
摘要: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职业会计教育有许多代表性的特点,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会计教育经验, 对我国职业会计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与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了改进高职会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会计,国际比较,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06) :60-65.
[2]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 2009, (10) :77-82.
[3]陈旻.美英会计本科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通讯, 综合2010, (03 () 下) :152-153.
[4]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4, (08) :66-70.
[5]刘永泽, 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 2009, (07) (中) :80-83.
【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08-07
高职高专会计英语08-13
高职高专会计学05-31
高职高专会计实践课程08-24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6-29
高职高专创新教育07-19
高职高专口语教育09-25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06-22
高职高专教育管理08-25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