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服务

2024-11-08

茶艺服务(精选12篇)

茶艺服务 篇1

1《茶艺服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茶艺服务》课程是中职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服务类专业比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学生通过学习,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实用性专业技能,考取“茶艺师”等级证书,为日后步人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茶艺服务》的理论课是“教师讲一—学生听”;实训课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很轻松,但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不好,所以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茶艺服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结合《茶艺服务》课程是一门有一定趣味性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任务有理论学习、有实操训练的情况,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分组教学是最好的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步骤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方式是“教学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中职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下面,选取其中的两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理论学习“中国六大茶类”

学习任务:完成学习表格,掌握中国六大茶类的种类、特点、产地、制作程序和工艺、代表茶叶等。

学习要求:①选出组长,定好组名——要求与茶有关;②组长是小组领导,带领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③自主学习时间是60分钟,展示时间是30分钟,每组选派代表或全体成员一起进行成果展示;④随机挑选同学作展示点评。

课前准备:制作好学习表格和分组(6—8人一组)。

学习过程:上课时,布置具体任务后,各组都是全员行动,在争论中干得热火朝天。60分钟很快过去,各组按顺序展示成果,每一组都有独到之处,教师最为赞赏的是“四季茶”组,全组成员齐上阵,显示出独有的团结协作,“四季茶”朴素中带有深意——“喝茶陪伴人们的一年四季,一年四季喝不一样的茶。”另外,“茶心一品”组的名称也颇有意味,想出这个组名的男生得到了教师的重点表扬,大家马上对他刮目相看。还有一组,展示作业时还没有组名,教师问了,才应付式地说“阿巫茶行”,教师紧紧追问其中缘由,同学指着同组的巫某同学说:“那儿,他是老板。”大家哄堂大笑。教师抓住机会笑着问巫某同学:“有问茶行老板,对你们组上来展示作品的那位‘员工’满意吗?”“不满意。”“为什么?”“因为她不够自信,声音太小,对茶叶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很好,阿巫老板,你很清楚茶行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教师停了停,接着说:“你们组的名称有老板的派头,也相信你会是一位出色的老板。当然更希望咱们班能多几位老板。”教师点评后,所有同学都沉默了,对《茶艺服务》课程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案例二:技能实训“乌龙茶行茶法”

学习任务:分组完成实训,掌握乌龙茶中的代表“铁观音茶的行茶技巧”。

学习要求:①组长教师的小助手,组织本组成员按要求完成实训任务,掌握技能;②自主训练时间是180分钟,展示时间是90分钟,每组选派代表或全体成员一起进行技能展示,随机抽取其他组为本组打分;③根据分数,各组获得相应加分和小礼品奖励。

课前准备:①提前两周发放“铁观音行茶法”资料,要求熟记;②提前一周组织组长进行技能学习和训练,成为教师的小助手;③准备好背景音乐和小礼品。

学习过程:教师进行技能演示后分组训练,小组长组织同学“各自训练——组内展示”;此时教师到每一组观看,及时给予技能指导,保证技能实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展示时间时各组代表依次出场,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四季茶”组的三位女生,着装统一,动作规范,过程流畅,技能娴熟,给大家一种美的享受,令大家沉浸其中。展示结束后,教师作了点评:“各组展示都不错,大家也看到了,具体的表现与大家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四季茶’组的精彩展示大家有目共睹,相信三位同学在课后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排练,我们向她们学习。”这种组间开展的竞争式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更加认真。

3《茶艺服务》课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反思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茶艺服务》课程,取得了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效果: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通过“布置任务——完成任务——展示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②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分组学习、竞争式展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学习的伙伴和竞争对手,整体学习氛围好,容易实现教学目标。③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对课堂的整体驾驭能力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把“教学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的能力,要预测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点评能做到积极引导,画龙点睛;课后能认真总结,而且对整个教学流程能“巧妙”把握。

综上所述,《茶艺服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让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

摘要:《茶艺服务》课程是中职学校服务类专业比较重要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对《茶艺服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够教学案例分析,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用技能,值得反思。

关键词:茶艺服务,课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李一帆.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2]苏巧雯.《茶艺》课程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的探讨[J].广东荼业,2007(4).

茶艺服务 篇2

◎如何将茶道带入孩子的世界

如何将枯燥乏味的茶道变的生动活泼,如何让每个家听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茶具,在我高职的实习我先用一个文福茶锅的故事让孩子对茶引燃兴趣,再来介绍茶具示范一次正确的泡茶方式〈但是泡奶茶〉,让孩子感觉象是在玩扮家家酒一样,再交孩子一起动手做自己的茶具,首先发给孩子一个已打洞过的纸杯及两段吸管,将吸管穿过洞变成了茶壶,再给一个纸杯只需要捏一个小嘴就变成茶盅了,再以孩子的发展能力给予1-4的小纸杯,最后给一个纸盘和纸巾,这时每位孩子就都有一组自己的茶具了。再来就可以泡茶了,因孩子不可用太高的水温所以选择可用低温泡的红茶,并是先将水变成糖水,把茶倒入茶盅后加入一颗奶球就变成又香又浓的奶茶了。虽然是用改编的方式但无我茶会该有的基本原则奉茶的礼仪规则一样存在。

◎ 同年龄及不同对象

而后有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做系列的尝试及改进,也有对特教的孩子做了一次的试验,从中发现年龄小的甚至是特教的孩子,都可以很喜欢这堂课。

特教的孩子为脑性麻痺的孩子,所以课程的安排必须注重视觉、味觉、嗅觉上的加强。视觉-以动画的故事介绍茶具(VCD)。

味觉-直接吃茶叶看看茶叶的味道,和加工过的茶冻是什么味道变好吃了。嗅觉-闻闻茶叶的味道。

一样有操作泡奶茶但需一对一的协助,而从孩子的表情他们 是很喜爱的。

且不要小看孩子我在经国学院的附设托儿所我以这样的方式将泡茶传达给大班的孩子之后练习一个月,一周只有一堂课的时间大班的孩子可以成为改良后的无我茶会,用于毕业礼名为毕业感恩无我茶会,用来感恩父母的辛劳及老师得敦敦教诲。

◎如何将茶道让幼儿园接受

要将茶道普及就需以八大智能的学习领域来做进入,如(VCD)茶的故事】

数学-逻辑【一心二叶等】

音乐【小茶壶】

肢体-动觉【小茶壶的律动】

视觉-空间【茶叶贴画】

自然【观察茶叶】

人际【无我茶会】

内省【讨论分享】

教师的茶艺人生 篇3

热气腾腾:好茶要好水,普洱要沸水,龙井要准沸水,尽管温度不同,总归是热气腾腾。

教师在新生一入学的时候,就应该像沸水一样——热气腾腾,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甚至热烈。在新生入校之前,要先把拿到手的学生档案背个八九不离十,特别是学生的照片、姓名与毕业学校,更是要做到如数家珍。接新生那天,来一个学生,要张口就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热情地跟每个学生交谈几句,让学生感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与热情。

茶香袅袅:懂茶的人很少喝酽茶,一番“关公巡城”“韩信点将”之后,茶香已是袅袅盈室。未喝茶先闻香,妙在淡雅沁脾,袅袅不绝之中。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待,让学生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中,如沐春风,如闻茶香。教育是熏陶渐染的过程,对于班内几个性格偏于内向的学生,可每一周都给他们一张小书签,上面抄录各种励志的格言。简单的举措,让学生孤寂的心灵也能开出心香一瓣。

技近乎道:品茶品到心静入禅,自能悟得人生三味。茶只是一种媒介或载体,真正的得道,是喝茶的人回归本源,得观本心。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上升为艺术,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还能回味教师的话语,是做教师的一种境界。孔子是这样做的,也达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

茶艺文心—谈茶文学 篇4

关键词:茶,茶文化,茶文学,发展历程,现状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并广受文人、政客以及平民大众的欢迎。从古至今, 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充分体现了茶的文人情怀和独特的文化属性, 同时也成为现代人研究茶的发展史的宝贵资料。本文重点对茶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 茶文化到茶文学的发展历程

《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说:“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解之”。这就说明我国对茶叶的利用至少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在《华阳国志》中还记载有人工栽培茶园的历史, 到了西汉和三国时期, 茶已经发展成为皇室的高级饮用品。从西晋到隋朝, 茶逐渐走向市井, 《广陵吾老传》中记载有这样一段话:“晋元帝时, 有老姥每旦独提一若器, 往市留之, 市人竞买”。这就说明茶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产, 并且受到大众的喜爱。唐宋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茶文化也逐渐形成, 并诞生了很多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最为著名的就是陆羽的《茶经》, 作者一生嗜茶, 最终将其心得和体验汇编成此书, 书中描写了唐代和唐以前与茶叶有关的知识以及作者的饮茶实践, 自书诞生至今, 受到历代爱茶人士的推崇, 成为我国茶文学的代表作。到了宋代, 宋太宗在建安设宫焙, 专操北苑工茶, 并大兴龙凤团茶。到了宋徽宗时期, 由于统治者的个人偏好, 专著《大观茶论》一书, 对茶文化的弘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明朝明太祖开设茶司马, 专进行理茶的交易, 并在洪武二十四年间, 颁布了“废团茶, 兴叶茶”的诏令, 这一时期也诞生了大量的茶文学作品。鉴于唐代中国茶文学的兴起时期, 下文重点分析了唐代茶文学[1]。

2 唐代茶文学

2.1 唐代茶文学的发展历程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兴盛促进了茶文学的发展, 使茶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品上升到一种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物象。在《全唐诗》中记载了关于茶的诗作有600多首, 充分说明当时的文人对茶的喜爱程度。鉴于唐诗是唐代文化的代表, 下文就以茶诗来分析唐代茶文学。

茶文学在唐代的发展要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初唐时期, 茶诗的数量最少, 创作源头主要是来自僧人和寺庙。然后被逐渐传入到民间和文人雅士阶层, 其中李白有一首叫做《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的作品, 这是唐代最早提到茶的诗, 除此之外, 还有以杜甫、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初唐杰出诗人, 也都有描写茶的作品问世, 为后期茶文学在唐代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杜甫的《寄赞上人》, 其中有“紫荆具茶铭, 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 来往亦风流。”这两句诗, 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成为文人隐士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方式, 寄托了浓厚的文人情怀;王维的《河南严尹第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 其中有:“花醥和松屑, 茶香透竹丛。薄霜澄夜月, 残雪带春风。”王维的诗向来能够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想象, 这前后两句诗描写出了一幅已经美妙的冬日夜景, 有霜、雪、月、茶香一起勾勒出凄清中带有幽香的场景, 让人心驰神往。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也对茶有所描述,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嬉。空堂坐相忆, 酌茗聊代醉。“这两句诗也是描写了清明时节一幅美丽动人的清明春景, 草长莺飞, 但是却更衬托出空堂独坐想念故人的沉痛, 只能以茶代酒, 聊以自慰。说明茶在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普通的饮品那么简单, 尤其是在文人的世界里, 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情感, 甚至可以和酒相提并论的。但是也可以发现, 初唐时期文人对茶的描述大多限于寄托感情上, 并没有真正的专门为茶赋诗。根据相关统计发现, 这个时期描述茶的诗共有33首[2]。

到了中晚唐时期, 茶诗的数量渐渐增多, 而且对于茶人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因为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茶著作《茶经》, 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是爱茶之人的必读之书。茶经的问世, 推动了茶文化的形成, 使茶和酒以及饮食一样成为了一门学问, 于是随着人们对茶的深入了解, 与茶有关的诗词作品也逐渐增多。陆羽本人及爱茶, 曾南下游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个地区, 考察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茶叶栽培、制作的资料, 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经验, 并写下《水品》一文, 但是已经失传。后来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 曾详细地开列出一张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以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单。陆羽的挚交赵磷曾说:“陆羽性嗜茶, 创始煎茶法。至鬻茶之家, 陶其像置于锡器之间, 云宜茶足利。”说明当时, 在卖茶之人的心中, 已经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体系, 包括茶学、茶艺、茶道,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从唐代以来陆羽就被人尊为“茶圣”, 一是后人对其贡献的肯定, 二是人们对茶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和广泛的推崇。《茶经》虽然只有七千多字, 但是分门别类的描述了茶的起源、茶具的挑选、茶的制作过程、茶的烹煮和饮用方法等。

在中晚唐时期, 除了陆羽对茶有较深的研究和描写之外, 很多文人雅士也以诗赋茶, 比如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详细描写了煎茶的方法, 说明当时人们对煎茶已经颇有研究, 不是只用简单的开水冲泡。还有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中不仅描写了煮茶饮茶的欣喜之感, 还用茶农的生活状况作为对比, 变现出当时茶贡制度下茶农的艰难生活。中唐时期流传下来的茶诗数量一共有130多首, 不仅数量较初唐增长了许多, 对于茶的描写深度也更近一步, 不仅仅限于以茶即情、以茶属意, 更注重描写茶本身, 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为后人品茶鉴茶留下了丰富的参考资料[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文人在茶文化的发展以及茶文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首先因为他们把自身的情怀寄托在茶身上, 使其从单纯的饮用品上升到与酒相似的具有社交性质和情感表达功能。其次, 文人对茶的喜爱促进了茶市场的形成, 越来越多人开始种茶、贩茶, 直接推动茶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物。最后, 文人通过文学作品把饮茶感受、煎茶方法等记录下来, 为后人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并为研究茶的发展史做出了极大贡献。唐代专门描写茶的著作除了陆羽的茶经还有温庭筠的《采茶录》, 陆龟蒙的《品第书》以及毛文锡的《茶谱》等。

2.2 唐代茶文学繁荣的原因分析

2.2.1 政治因素

茶在唐代能够如此盛行以至于衍生出茶文学, 这和当时的政治因素分不开。历史记载, 唐朝很多皇帝都非常喜爱茶, 再加上当时社会安定, 国家经济繁荣, 统治者有了更多修身养性的时间, 而茶就作为其理想的修养饮料。在这种形势下, 文人政客们自然愿意为了符合统治者阶级的意愿, 创作大量的茶文学作品。

2.2.2 文化因素

当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都比较稳定且繁荣的时候, 文人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化创作, 因此唐代的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唐诗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广为传诵, 全唐诗中收录了两千三百多诗人的将近五万首作品, 这种空前的繁荣气象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如此, 才带动了茶文学的形成。很多文人雅士心性高洁、淡泊名利, 而茶自身就带有这种属性, 和文人的心理不谋而合, 因此逐渐被寄托了深厚的文人情怀, 在诗词创造的过程中, 就会不自觉的以茶属意。

2.2.3 饮茶风尚

唐代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风尚, 上到皇宫贵族, 下到市井庶民都对茶非常喜爱, 并且随着南北统一, 饮茶的风气逐渐扩展到全国上下。众所周知, 饮茶之风始于僧侣之间, 而佛教在唐朝的兴盛也直接促进了茶文学的发展。

3 现代茶文学

现在文人对茶也极为喜爱, 诞生了大量的茶文学作品, 其中以散文为主。不过也有很多作家对茶并不十分精通, 只是纯粹将其当做提神消渴的饮品, 茶文化到了现代时期反而衰落。比如鲁迅就曾在其散文中提到自己喝茶并没有什么细腻、敏锐的感觉, 喝两角一两的好茶和两角一斤有粗茶味觉差不多, 而梁秋实更是在《喝茶》中说:“我不善品茶, 不通茶经, 更不懂什么茶道, 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这是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有关, 社会动荡, 人民生活疾苦, 文人们自然无心品茶、鉴茶。但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 社会安定, 一些文人又逐渐恢复了对茶的兴趣。著名作家贾平凹对茶十分喜爱, 其发表的《品茶》一文写的就是几个文人在一个叫子兴的诗人家去品茶, 喝茶之初大家并不了解这茶的来由, 只是说一般、无味、清淡等, 但是等他们知道这是著名的西湖龙井茶之后就开始大家赞赏, 说出各种溢美之词。贾平凹借这篇散文表达了对当时饮茶风气的批判和讽刺, 说明现代的茶文学作品已经不仅限于以茶寄情, 或者是简单的描述茶的特性, 而是能够和社会现状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深刻的茶文学作品[4]。

作家尧山毕在壮年之后由忌酒饮茶, 曾写《君山品茗》一文, 非常精细的描写了茶艺师冲泡君山毛尖的场景, 将美人、美景、美茶的意境渲染的淋漓尽致。青年作家余杰非常钟情于成都的茶馆, 创造出《茶香里的温柔》、《成都茶馆万岁》等作品, 充分表达对茶的感情, 从其写作的“如果有人找我, 我不在茶馆, 就在去茶馆的路上”可以看出其对茶的喜爱非同一般。从这句话也可以发现, 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品茶场所, 茶馆, 它作为当时墨客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地方, 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也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载体。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 在人们对茶的研究品鉴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为后人研究茶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人们也更多的精力去品茶、鉴茶, 必定会诞生出更多优秀的茶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唐代茶文学繁盛原因考略[J].农业考古.2014 (5) :34-35.

[2]李建华, 刘丽莉.中国唐代茶文化探析[J].茶业通报.2013 (4) :211.

[3]张慧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唐代茶文化浅析[J].艺术品鉴.2014 (12) :44.

茶艺师的绿茶茶艺表演解说词 篇5

绿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产量最高、消费面最广的茶类。这套茶艺师的绿茶茶艺表演解说词共有十一道程序:

1.冰心去凡尘

茶是至清至洁,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用开水再烫洗一遍茶杯,做到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2.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芽茶类,茶芽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则会破坏茶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所以将水温降至80摄氏度左右再进行冲泡,用这样的水泡出的茶才会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泡出的茶色、香、味俱佳.3.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把优质的茶比喻成让人一见倾心的绝代佳人。“清宫迎佳人”即用茶匙将茶叶倾置入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4.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嫩如莲心,清代乾隆皇帝曾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即是在开泡前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5.凤凰三点头

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的三起三落,犹如凤凰向各位嘉宾点头致意。

6.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绿茶先是浮在水面,而后慢慢沉入杯底,将这一景象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7.观音捧玉瓶

佛教故事中传说观世音菩萨常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现将泡好的茶敬奉给各位,意在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8.春波展旗枪

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千姿百态的茶芽在杯中随波晃动,栩栩如生宛如春兰初绽,又似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9.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了“春波展旗枪”之后,再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和乌龙茶有所不同,绿茶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所以必须要用心灵去感悟,才能闻到绿茶那种春天的气息,以及清纯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10.淡中品至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茶韵醉人。只要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这淡淡的绿茶汤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11.自斟乐无穷

“中国茶艺”较量“洋咖啡” 篇6

茶艺馆的暴利之嫌

记者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了解到,全国目前有各种茶馆、茶楼、茶坊、茶室等5万多家,产值约100多亿元。仅上海就有茶馆1000多家,北京有500多家。其中,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地茶馆数量较为集中,在许多大中城市,茶馆的数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北京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茶楼风,目前稍具名气的要属五福茶艺和茗仁茶艺两家连锁企业。五福茶艺兴起于1994年,至今已在北京开设了12家连锁店,是京城连锁店最多的茶艺馆。茗仁茶艺开始于1999年,如今已经有7家分店。

一位经常光顾茶艺馆的商界朋友告诉记者,那里的平均消费一般都在300元以上,而市场上极品人参乌龙茶的价格是360元/500克,一般的人参乌龙茶是100元到200元/500克不等。冲泡一壶极品人参乌龙茶最多需要茶叶50克,成本为36元,其利润高达5倍以上。

业内有一种说法是,目前茶馆投资失败的比例是1:1,就是说有两家茶馆里就有一家会倒闭。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暴利,茶馆的价格贵,客人少;客人越少,资金就越少,自然走上了死亡之路。对于茶馆的暴利问题,有些业内人士并不赞成,他们认为茶馆经营本身投入的资本就大,除去租金以外,营造文化氛围的装修费用、茶艺师的工资、茶叶的成本都是大笔开支。而且茶馆和餐馆不同,不可能每天都是顾客盈门,服务员比顾客多是常有的现象。由于现在酒吧、咖啡馆等同类场所的竞争,茶馆的生意变得很难做。

采访中,一家高档茶馆的经营者徐先生告诉记者:“茶馆的利润是非常高的,一壶茶的利润至少300%。特别是高档茶馆,针对的消费对象都是高收入人群,他们在茶馆里谈生意,生意谈成了,根本就不会在乎价钱。但是一些针对普通消费者的茶馆,消费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对价钱的计较。所以如果想赚钱就要开高档茶馆。”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暴利之外,茶馆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茶馆对员工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茶馆工作人员比一般餐饮服务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一般服务行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茶的知识、茶文化的知识以及各类冲泡茶的方法,甚至要学会一些简单的外语以便应对前来喝茶的外宾。但目前有的茶馆员工大都是初中文化水平,招来就上班,缺乏统一的培训,对茶的知识一问三不知,把此茶当作彼茶的笑话很多。由于现在尚未实行茶馆持证上岗的要求,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部分馆主就免去了员工培训的工序,顶多找个一知半解的人来辅导一下。然而做得好的一些茶馆还是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员工素质高,茶馆的客源自然也就多。同时,馆主的素质也必须提高,只有自己懂茶,茶馆才能办好。

另外,茶馆作为企业,加强有效的经营管理也是不可偏废的。货源的管理,茶叶、茶具的品种、质地、价格都不可忽视,在经营中可以适当打特色牌,推出更多口味上乘的新特产品;还要加强人才管理,只有具备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茶艺队伍,才能保证茶馆的服务水平;关键的一条是抓品牌管理,以过硬的品质、服务以及独特的文化理念,实现标准化管理,开展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影响。五福茶艺馆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开连锁店,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模扩大,原料成本就降低,利润自然就增加了。现在,五福已在浙江临安天目山开辟了1500亩有机茶场,自供部分茶叶。

没有打好茶文化牌

星巴克咖啡店可谓是发展势头迅猛,现在星巴克在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有连锁店6200多家,职员达到6.5万人,去年第四季度营销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盈利高达8000万美元。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从味道上来讲,星巴克绝不是最好的咖啡,其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星巴克文化”的塑造和传播的成功。

全球品牌网品牌专栏专家李海龙指出,其实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轻松、温馨气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胜的法宝,这也就是其引以为豪的并且实实在在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星巴克文化”了。光临星巴克咖啡店的顾客,可以一边惬意地喝着咖啡,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或店堂内备好的电脑浏览互联网,而且不需要电话线,电脑成为星巴克的“咖啡伴侣"。诸如此类的为品牌文化“加注”的策略创新,在星巴克十余年的发展中不断注入活力且历久常新,因此星巴克咖啡馆能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

与来自西方的咖啡文化相比,我国的茶文化无论是从历史起源还是从其中蕴涵的文化元素来说,都比“星巴克们”的咖啡要来得厚重和有内涵得多,在中国市场上理应更具有优势。可是尽管如此,国人引以为豪的茶文化在目前显然难抵以星巴克等为代表的“洋茶”的迅猛发展势头。李海龙表示,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中国的茶饮企业没有从古老的茶文化中找到适合自身提升和拓展的、具有较强内涵和外延空间并且能够据此建立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事实上,这完全是能够办得到的,譬如,虽然咖啡在西方已有数百年之久,但是新入行的星巴克却依然能够从中突围,并成为全球咖啡业中令人瞩目的黑马。

目前,总部设在上海的避风塘茶楼在全国门店总数已近200家,遍布16个省市。一直以来,在避风塘茶楼下棋打牌是许多年轻人钟爱的休闲娱乐项目,18元既能畅饮又能过牌瘾,这在其他餐厅是不敢奢望的,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经营风格才使避风塘茶楼发展势头看好。不过,光顾过避风塘茶楼的顾客普遍对其喧闹嘈杂的氛围不满意,另外,装修风格过于简单,饮品及菜品粗糙,也是避风塘茶楼的不尽如人意之处。

中国茶的历史要比星巴克咖啡久远得多,中国茶能防病健身,而中国的茶文化是无可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茶还有广大的消费者,即十亿计的中国人、亚洲人组成的庞大消费群体。然而,目前多数的茶文化经营者都普遍存在固步自封的弊病,时常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所谓业绩,没有从茶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明显差异化的品牌文化内涵和形象,实在可惜。再者,外国的咖啡能打入中国,中国的茶为什么就不可以到外国去发展呢?

什刹海茶艺酒吧街 篇7

荷花市场位于今什刹海前海西岸,形成于清末,每年阴历五月初一至七月十五开市,以经营河鲜及各种风味小吃为主,此时正值前海荷花盛开,俗称荷花市场。这里曾是老北京平民消夏胜地,作为季节性市场,曾盛极一时。北平解放前,已逐渐萧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花市场逐渐消失。

1984年在编制什刹海景区总体规划过程中,规划荷花市场。在初步治理的基础上,于1990年8月1日荷花市场重新开业,当时以经营中式小吃为主。1996年荷花市场更名为什刹海古玩市场,经营也由小吃改为古玩旧货为主。1998年,北京什刹海文化发展公司在荷花市场开业,发展什刹海“水上游”旅游项目。

2001年荷花市场复建为一、二层错落相连的仿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752平米,邻水一侧辟出宽4米左右的木栈桥,形成一条风格古朴的步行商业街,2005年,荷花市场被北京商务局(现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命名为“什刹海茶艺酒吧特色商业街”。

茶艺、酒吧特色街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由前海、后海、西海水域、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生活区组成。今天,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银锭桥等古迹给风景如画的“三海”平添了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海面,不知疲倦的晨练者把什刹海从美梦中唤醒。而清脆的车铃声更是打破了夜晚的静谧,那是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在带着游客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经海西沿,过银锭桥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胡同,了解普通老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白天的什刹海,沿堤垂柳依依,满塘枝荷沁香,成群野鸭戏水;湖边有自得其乐的老北京,有悠哉游哉的外地客,有半掩半开的各色小店。如果能约上三两知己,在“梁祝茶馆”听一曲古琴,品一壶香茗,让人乐而忘忧,感叹人生其乐无穷。

这里还隐藏着一条著名古巷。那就是烟袋斜街。历史上这条街以卖烟袋、烟具为主。如今,伴随着烟袋斜街特色商业街的改造,街内近60家商户正在转型向传统文化产业进一步靠拢。目前除餐馆、酒吧之外,街内商铺主要经营的是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民族服装、服饰以及文房四宝、珠宝玉器、装裱字画等,古朴的店面和招牌烘托古老的市井文化,营造出一条具有旧时京城风韵的繁华街市。

夜晚的什刹海又换了另外一副摸样。泛舟湖上,看湖岸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荷花市场人群熙熙攘攘,酒吧菜馆高朋满座,人们在这里或听着酒吧歌手低吟浅唱,或呼朋唤友契阔饮宴,或独坐一角小酌一番,放松着自己的每一根神经,享受着这无边的三海夜色。古典与现代的相容,传统与前卫的碰撞,品酒眺湖,微风扑面,湖光粼粼,游船杨柳,窃窃私语……的确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全面开发什刹海风景旅游区,恢复荷花市场的昔日盛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启动了荷花市场复建工程,全部拆除了原来的临时建筑,营建起仿古风格的新建筑,在前海西岸,矗立起一排二层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连绵三百多米。所有房屋均青砖灰瓦,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粉饰彩绘,南倚岸边的游船码头,面对水中的碧绿荷花,成为什刹海边的一处崭新景致。

茶艺文心——“茶文学”教学初探 篇8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养成对学习对象相关资料的检索、甄别、分类、分析等能力, 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在专题阅读中, 掌握对某一类题材文章的分析和认知能力 ( 即体裁、主题、表现方式等的同异) , 进一步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

3. 领略中国文学中茶类作品的文化内涵, 分析思考茶文化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产生对中国茶文学的注意、兴趣和研究甚至是创作的欲望。

二、教学难点

1. 对于不饮茶和对不关注茶文化的学生来说, 本课难在启蒙。

2. 对特定题材的一类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的方法, 本课难在启发。

3. 一些茶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设计

( 一) 课前课题布置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课题, 并搜集相关资料:

1. 按照不同的文学体裁搜集典型的茶文学文本, 将其归类, 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 分析茶文学作品中呈现了茶的哪些特质, 作者是怎样将作为可饮食的茶的植物属性和作为文化载体的茶的人文属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

3. 思考茶文学作为茶文化的文学载体, 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文化人生的态度,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以及这些内容和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有没有共鸣和距离。

( 二) 课堂环节预设

1. 不同体裁的茶文学文本资料的分类整合及简单分析, 课堂上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并略谈感受 ( 学生掌握的资料不必求全, 同时可择自己有感受的文本进行分析) 。

( 1) 茶赋

A. 第一篇茶赋———晋代杜育《荈赋》

灵山惟岳, 奇产所钟。厥生荈草, 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 受甘露之霄降 ( 以上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 。月惟初秋, 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 是采是求 ( 以上写茶的采摘) 。水则岷方之注, 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 出自东隅 ( 以上写茶器) ; 酌之以匏, 取式公刘 ( 以上写饮茶之法) 。惟兹初成, 沫沈华浮。焕如积雪, 晔若春敷 ( 以上描写茶汤) 。

本赋全文已经不传。作者以文学语言描写茶事全过程, 虽未深及比兴, 但画线语句呈现出茶的艺术美感, 引人产生美好联想。

B. 盛唐茶事———顾况《茶赋》

稽天地之不平兮, 兰何为兮早秀, 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 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 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 展瑶席; 凝藻思, 开灵液; 赐名臣, 留上客; 谷莺啭, 宫女嚬; 泛浓华, 漱芳津; 出恒品, 先众珍。君门九重, 圣寿万春, 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 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 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 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 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 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 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 爽气淡烟风雨秋。梦里还钱, 怀中赠橘, 虽神秘而焉求。

本赋画线语句点明茶的特性适合于“幽人”, 寄托了作者清幽雅淡、涤荡尘嚣的胸怀。

C. 宋代茶思———吴淑《茶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黄庭坚《煎茶赋》、王十朋《茶赋》

D. 清人茶趣———纪昀《荷露烹茶赋》、梅曾亮《普洱茶赋》

赋作为一种善于铺陈的文体, 写茶常涉及其体貌、功用、饮食方法等, 宋人以后更联系典故、社会、经济、趣味等, 足见茶与社会生活交涉渐趋深广, 文人所抒写的情思及其文学表现亦渐趋丰富。而赋体文章词句曼长, 辞彩华茂, 故不如诗词之为多。

( 2) 茶诗

A. 最早的现身———晋代左思《娇女》

本诗五十六句, 被陆羽《茶经》选录十二句, 内容主要涉及茶事, 无多文学启发。

B. 诗仙赏茶———唐代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C. 诗僧茶道———唐代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 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 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 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 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本诗第一个提出了“茶道”的概念, 并借“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的“三饮”诠释了领悟茶道的过程, 突出不“自欺”的“真”, 可谓茶文学中醒目的篇章。

D. 七碗茶歌———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上节选本诗一段, 被人称为“七碗茶歌诗”。其借“七饮”的过程描述了作者饮茶的精神享受, 似已是一首“得道”之诗, 细味之可探知腹有诗书的文人的内心世界。

E. 茶诗宝塔———唐代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的这首宝塔诗与前一首卢仝的诗重在写超脱的精神世界不同, 读到最后, 展示的是一种儒家积极的人生态度。

F. 东坡试茶———宋代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 半岭松声万壑传。

苏轼以茶与明月、清泉交沁共生, 伴随着万壑松风, 表达了自己超然的人生观, 这种由茶体现的人生态度, 还可在《试院煎茶》“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等诗句中觅得。

附: 茶词曲荐读存目

宋代黄庭坚《西江月·茶》 ( 北苑龙团) 、宋代秦观《满庭芳》 ( 雅燕飞觞) 、宋代刘过《好事近·咏茶筅》 ( 谁听碧琅玕) 、金代王喆《解佩令·茶肆茶无绝品至真》 ( 茶无绝品) ; 元代李德载《喜春来·赠茶肆》 ( 茶烟一缕轻轻扬) 等。

( 3) 茶文

茶性拟人———宋代苏轼《叶嘉传》

本文是一篇以拟人写法写出的纪传体茶文, 文章中一些语句描写“叶嘉”的诸如“风味恬淡, 清白可爱”“勃然吐气”“真清白之士”等语句及其相关情节内容, 写出了人即是茶、茶即是人的清高纯粹、苦正不阿的品质, 似为作者人格的映射。这篇文章以典型的艺术手段将茶品与人品有机结合, 彰显了茶文学融合茶性之说明与人文之关怀为一体的文学理念。

其他荐文存目:

宋代欧阳修《〈龙茶录〉后序》、宋代唐庚《斗茶记》、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明代徐岩泉《茶居士传》、明代张岱《闵老子茶》等。

( 4) 茶联

对联是传统文人雅好, 嘉联不胜枚举, 因其形制精短, 故不利铺陈, 宜选择切题高雅、命意高远且有寄托的茶联进行欣赏, 如清代溥山的茶联: “竹雨送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将几种高雅的因素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氛围, 读之令人神往。

2. 分组讨论课前布置的课题。经过讨论, 应可获得以下领悟:

( 1) 关于茶的特质, 前人多有概括, 如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 “茶之为物, ……冲淡简洁, 韵高致静。”这些都是以茶的植物属性为基础, 经过人的品味而得出的概括性结论。我们发现, 这些美好的形容词也可以用在概括人的优卓品格之上。且茶文学中的茶, 可以和象征着美好内涵的明月、清泉、松风、竹雨等意象连缀, 和谐一致地表现文人的士大夫情怀。

( 2) 从最早的晋代杜育的《荈赋》开始, 茶文学一般的都是兼顾茶事 ( 既生活中如何使用茶) 与茶品 ( 即茶的品质与人品相通之处) 而展开的, 这是此类茶文学和某些单纯叙写茶事的科学类文献 ( 如唐代陆羽《茶经》) 的不同之处。

( 3) 茶文学发展到宋代苏轼、明代徐岩泉的笔下, 全然人格化, 表明文人对茶品的全面接受, 并愿意把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以茶作为自己人格的代言。

( 4) 茶文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内容多样, 如宋代唐庚《斗茶记》以“终日蒙福而不知”的斗茶体验, 将自然的茶和随顺自然的生活联系起来, 又如宋代黄庭坚《煎茶赋》中由煎茶而产生了“盖大匠无可弃之材, 太平非一士之略”的关于修齐治平的感慨。我国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 而茶文学的载道则体现为明哲 ( 即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综合体现) 、养德、明思, 更重要的是与发现“人”的美好品格相一致。

( 5) 茶文学中有的内容无甚寄托比兴, 全然可作为科学文献视之, 而本课材料所引, 重在将茶品和人格有机联系、融洽一体者, 方可见出文学类文本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 也才更可看出茶文学作为一门特殊题材的文学作品, 其彰显人文精神的功用。

( 6) 文人之所以可以由茶文学表现深广的人文关怀, 尤其是美好的人格向往, 究其原因还在于茶品与人品的共性。如宋代苏轼《叶嘉传》以茶的“苦”与人的苦行苦诤联系起来即是明例。后代文学作品抒发此类感悟者很多。特别是当前可见的茶品种纷繁, 依据不同品类可获得不同感受。

( 三) 课后引申探讨话题

1. 高中生接触到的此类文学类文本明显不足, 且高中生爱喝茶的似乎不多, 对茶有研究的更为少见。作为高中生, 如何面对茶文学文化, 如何发现和感悟其中的文学艺术魅力和人生真谛, 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2. 茶在小说、戏曲等文学类文本中的体现本课未探究, 还有待进一步研讨。

3. 我们读过一些关于茶的实用类文本, 往往说明性强, 且就题论题。但其实古文中的一些文章就等于是现在的实用类文本, 但是其文学性很强, 常旁涉相关话题, 引人联想。如何把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实用类文本写得更有文学性和人文色彩,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4. 茶除了与文学结缘, 还与书法、绘画、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依据兴趣搜集资料, 进行分析。

茶艺和茶具艺术的研究 篇9

1 茶艺的相关概念

1.1 茶艺的文化内涵

茶艺是茶文化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茶文化在人们日常品茶、饮茶活动中的外在行为方式。从文化角度来看, 茶艺是人们的文化休闲方式, 属于特殊的生活行为, 由于茶艺将人们的生活行为与艺术结合起来, 因此茶艺也有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特性, 并且在其社会文化特性及功能的发挥过程中逐步作为一种文化内涵,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 并逐步扩大其影响力与普及程度, 使其能够获得更高程度的社会认知。所以说, 茶艺就是一种生活实践活动, 有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内涵和趣味性, 这是茶艺能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广的根本原因。

1.2 茶艺的基本要素

茶艺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人、茶、水、器、境、艺”等六项, 被称为茶艺六要素, 这些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茶艺的完整体系, 基本要素六者之间相互关联, 缺一不可, 而且对每一项要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例如在茶艺中水的选择, 不同温度、不同水质的水都会影响到茶艺的效果与质量。同时对茶外观、气味、滋味、颜色等不同特性的品鉴更是极为关键, 这决定着茶艺水平的高低, 更决定着茶的品质是否能够被有效挖掘出来。此外器即茶具, 茶具的类型和材质多种多样, 不同类型和材质的茶具分别担任着不同的功能与效果, 是茶艺中非常重要的要求, 关系着整个茶艺表演的效果。

1.3 茶艺的特点

茶艺的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复杂性与生产性两个方面, 复杂性是指从人的生理感受上而言茶艺给人的感受千差万别, 即使同样的艺人、器具、用水、茶品, 不同的人品饮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其最基本的文化特性是给人以生理上的复杂性感受;生产性是从心理角度而言, 茶性温凉的特性与略有苦涩的口感除了给人生理上形成一定的刺激之外, 更会在人心理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滋味, 用唐代陆羽的说法就是“啜苦咽甘”, 这就是茶艺中的根本文化特性, 这种味道在人心理上形成的影响使其能够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心理的生产性工具, 刺激着人们的思想与心理逐步发生变化。

2 茶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1 茶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自茶艺出现的同时, 茶具也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与之同步出现, 并为茶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茶具类型和材质多种多样, 因此茶具也可作为一门专门性艺术进行研究。最初在茶艺出现之时, 对茶具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茶具选择上也不大讲究, 就是选择一些拥有简单泡茶功能的器具用来完成茶艺的过程,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各种历史背景影响, 茶具艺术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唐朝时期是我国茶具艺术发展相对兴盛的时期, 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宫廷金银茶具与秘制瓷茶具, 其精致水平可谓达到了我国历代茶具发展史的巅峰, 不仅茶具的制作工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 同时还有着珍贵的材质与多样化的器具类型, 每一种不同类型的茶具都分别担任着相应的茶艺功能。宋朝时期对茶具的选择开始有所改变, 大多数茶艺表演选择使用斗茶作为主要形式, 茶具也以建窑黑釉茶碗为主, 在当时一度受到了广泛重视。另外宋朝时的各大瓷窑也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茶具, 大多仍然是斗茶用具, 如官窑的粉青小碗、钧窑的粉红碗等。明清时期的茶艺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尤其是茶具的选择转向陶瓷器具,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茶艺中出现的器具都变为了陶瓷用品, 其中以宜兴紫砂与景德镇瓷器两种类型的茶具为最佳, 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茶具佳品。

2.2 紫砂茶具的发展变迁

紫砂茶具自明清时期被广泛应用于茶艺以来, 在自身的艺术特点上逐步发生着改变, 最终形成了具有完整艺术特点的文化体系。首先自明清被重视的紫砂茶具以美观的外形、多样化的样式成为我国茶艺中极具特色的器具类型, 并且其拥有着耐用、保温与存香等几大优点, 这为其在茶艺中的发展与重要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其次, 自清康熙时紫砂在茶艺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由于朝廷将紫砂茶具作为贡品, 因此茶具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多种纹饰技艺与装饰材料的应用, 使紫砂茶具的艺术价值实现了飞跃性发展。最后在乾隆年间, 紫砂茶具又被赋以诗词字画的艺术元素, 使其完成了华丽转身, 艺术价值更加深厚, 在茶艺中的应用价值了得到了显著提升。

2.3 紫砂茶具在茶艺研究中的价值

紫砂茶具我国茶艺发展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在清朝时期经历的自身艺术水平的提升更是强化了它在茶艺中的艺术价值, 对于茶艺研究而言, 紫砂茶具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首先, 紫砂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元素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 紫砂茶具也正是如此, 尤其是制作工艺与外观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之后, 将紫砂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字画结合起来, 更提高了其艺术价值。其次, 紫砂茶具自身的艺术魅力对于茶艺而言有着显著的艺术影响, 紫砂茶具本身就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系, 其艺术价值与茶艺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茶艺文化独特艺术魅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对于当代茶艺研究来说紫砂茶具仍然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3 当代茶艺与茶具艺术的演变及优化途径

3.1 当代茶艺与茶具艺术的演变

受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茶艺与茶具艺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演变, 由于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 使这项具有丰富古老文化内涵的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危机, 更极大地制约了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传统茶文化中茶艺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茶具艺术则是茶艺中最为直观的组成部分, 因此要使当前我国的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 就必然要对目前茶艺和茶具艺术的演变进行全面分析。

当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捧又重新被唤起, 虽然各种茶室、茶会所的兴趣使茶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类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人们思想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 当代茶艺与茶具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受茶经济影响茶艺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在许多场合被运用, 有的甚至成为人们发挥自身强大想象力的舞台, 对传统茶艺的肆意篡改与颠覆,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艺术魅力, 使之降格成为满足大众趣味的媚俗消费。

商业性活动使茶艺受到了过多的影响, 其传统文化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而是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经济财富的商业手段, 部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以及现代元素的加入将传统茶艺改变的不成样子, 大部分观众也都是在一种看热闹的心情下完成所谓的茶艺欣赏, 不具有传统茶艺文化的艺术价值。

虽然回归大众是茶艺推广的根本目的, 然而如此推广之法必然会将茶艺发展带入困境, 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失、传统艺术内涵的不足, 都使其艺术魅力无法有效展现。茶艺与茶具艺术是一种经典性文化产物, 对茶具的追求也不应当以经济的眼光看待, 然而目前商业经济背景下的茶具艺术却不乏以价格评判其在茶艺中价值的例子, 各种价格不菲、琳琅满目的茶具又使许多普通人无法消受, 这种茶具艺术的商业化更制约了茶艺的大众化发展, 同时也并不能满足茶艺的经典性要求, 出现了与传统茶艺和茶文化的严重偏差。

3.2 当代茶艺与茶具艺术的优化途径

面对当代我国茶具艺术发展与传统茶文化之间的严重偏差, 其艺术性价值与日常性特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要想使我国的茶艺与茶具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选择有效的优化途径, 对目前严重商业化的茶艺和茶具艺术进行干预, 使之回归传统茶艺文化的本质上来, 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我国传统茶文化发扬光大。

首先, 茶艺与茶具艺术的大众化即日常化应当受到关注, 在推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其日常性的基本要求, 但同时又要准确把握其超越传统茶艺和茶具文化的程度, 使之避免出现过度仪式化, 进而保持茶艺与茶具艺术丰富的艺术品位。

其次, 茶艺与茶具艺术审美性和商业性的准确把控。审美性价值的保持不代表其商业价值的提升, 当代技术手段不断发展, 在茶艺与茶具艺术中各种器具、物品的开发上应当进行审美的准确把握, 使其能够与传统茶文化的艺术风格同步, 又不影响其商业价值的正常发挥, 同时还要避免被过度商业化而对其艺术性造成的影响。

4 结束语

我国茶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传统文化引导, 如果能够针对茶艺和茶具艺术建立起完善的发展规划, 并以现代社会的人文需求为核心, 通过有效的文化引导手段将茶艺和茶具艺术有效的推广和传承, 那么必然能够为我国茶文化在未来传承提供有效保障, 使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元素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同时也促进茶艺与茶具艺术的发展和提升。当前我国茶艺和茶具艺术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能够针对其艺术特性进行创意性提升, 就必然能够使其艺术价值不断扩大, 发挥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蔡颖华.论古代茶艺与茶文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4) :23-26.

[2]黄自昌.章志峰:复活千年古茶艺[J].新产经, 2015 (2) :74-76.

[3]祝海珊, 唐阿君.中国传统瓷制茶具的装饰艺术探析[J].农业考古, 2011 (2) :94-97.

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研究 篇10

茶为国饮, 自神农以来, 滋养着世代炎黄子孙。在当今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条件下, 她越来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睐, 可以之养身健体、敬客会友、寄托精神、创业营生。饮茶之热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茶艺师。茶艺师既是饮茶热的产物, 又是饮茶热的“加速器”。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作为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 为茶和顾客搭起了一座温馨而有品味的绿色之桥。

升温的市场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 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艺专业、茶艺课程和茶艺师的培训项目, 如何培养茶艺人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茶艺从业人员, 在稳定性、整体素质、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二、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茶艺师职业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分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 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 有较敏锐嗅觉、色觉和味觉, 有一定美学鉴赏能力的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五个等级的茶艺师, 在礼仪与接待、茶艺准备与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与设计、茶会组织与管理、茶艺管理与培训等六项指标内容上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要求。

三、茶艺行业人才的需求

1. 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刺激茶艺人才需求量的上升。

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 博大精深, 茶文化对人们来说既是物质层面的给养, 又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人们对文化层面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茶饮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 受到人们的青睐, 茶文化休闲产业也在近几年热起来, 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茶馆、茶楼、茶坊、茶会所等纷彩呈现, 所有这些又刺激了茶艺人才市场, 要求茶艺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 高职院校一些新专业如茶艺专业、茶学专业应运而生, 旅游专业和一些休闲类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教材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2. 茶艺人才技能要求。

对于茶艺人才, 2002年6月国家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 得体的接待礼仪, 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 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 能揣摩顾客心理, 适时推介茶叶和茶具, 进行茶事服务。对于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 还要求能在以上茶饮服务能力基础上, 对茶艺馆进行设计和布置, 能进行茶艺的编创, 对茶艺馆进行技术管理, 并能开展对初、中、高级茶艺师的培训, 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内容, 高职院校对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茶文化知识、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相关知识、接待礼仪、茶艺冲泡技能、文化艺术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 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茶艺文化艺术也是多方面的, 如乐器表演艺术、插花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茶饮调配艺术、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另外,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茶艺英语也成为茶艺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茶艺人才

2006年以来, 教育部16号文件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 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扫清了道路, 指明了方向。高职茶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茶艺服务人才,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优化培养的途径, 为社会培养适应茶业经济的高级人才。

1. 优化教学团队, 提升教学水平。

茶艺服务行业,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教材和师资力量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对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相关资料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另一方面, 教师可定期到专业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学习, 到各个茶艺馆、茶会所实践学习, 多与茶艺一线服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 不仅要学习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 还要增加人际交流、服务礼仪、茶楼经营管理等课程。还可以聘请茶馆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教学。只有不断优化茶艺教学团队, 提升教学水平, 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2. 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茶艺师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 参照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 重组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型学生和企业的要求,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 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技能茶艺服务人才, 就必须强调校内学习与茶艺馆等工作场所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另外, 积极参与各级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大赛, 让学生通过舞台展现, 现场表演, 锻炼胆量, 锻炼茶艺技能, 增加茶艺表演的经验。

4.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复合型人才。

茶艺服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茶艺本身, 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体素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为例, 开展了针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琴棋书画培养工程, 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又强化了学生的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技能。很多有这些才艺的同学, 在2013年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茶艺的教学活动和组织竞赛, 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茶席创新到茶品创新, 从茶具创新到解说词的创新, 创新可以无处不在。今年, 本人带领学生参加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 所编的创新茶艺“缘定今生”新娘茶, 在传统茶俗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 增加了一些创意元素, 如茶席布置, 以时尚暗纹提花的米色桌布为底布, 桌布中间衬上一块42cm见方的传统婚礼用大红锦缎, 色彩温馨、鲜亮、喜庆, 又不失时尚感, 桌角盛开的百合, 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纯洁的爱情, 又暗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 白头偕老。茶艺解说词也注入了同学们的努力和创新, 如以“春秋天合, 凤凰佳得”喻赏茶, 以“冰清玉洁, 凤凰戏水”喻洁具, 以“凤穴求芽, 水晶送祥”喻投龙井茶、置冰糖, 象征新娘新郎的爱情冰清玉洁, 甜蜜美好。

六、结语

身为一名茶艺教师, 本人不断探索茶艺课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2013年完成校本课程《中华茶艺》, 经常参与和企业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馆的合作, 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竞赛, 提高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 再一次为课程改革与开发、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 2001, (1) .

[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 .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3) .

[4]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12) .

[5]刘春燕, 黄美莲.规范茶艺市场, 提升茶艺人员素质[J].茶叶通讯, 2005, (4) .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分析 篇11

关键词:茶艺;审美特征;茶文化

TS971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了国人的精神,也反馈出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以及精神风貌。通过茶艺,我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茶文化;通过茶艺,我们对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而一门艺术,其最终的发展可能性在于审美价值的体现,探讨茶艺审美特征,对我们学习差异、领略茶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茶艺概述

1.茶艺的含义

茶艺是以泡茶为主体,以品茶为目的的技艺和艺术的总称,在泡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一切有欣賞价值的,能够带给人们艺术审美感的,都是茶艺的范畴。茶艺是一种艺术行为,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不同于“喝茶”带给人们的表面上的主观感受。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茶文化发展繁荣的产物。

2.茶艺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对茶艺进行系统性描述的著作是《茶经》,这是将茶文化中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则性的总结而形成的典范性的审美规则,也是对茶艺表现形式的介绍和解释。《茶经》对茶艺传承和发展的指导价值在现代仍有效用,其中,泡茶的技艺作为茶艺的主要表现形式,被进行详细的描述,但是在实际的冲茶品茗过程中,由于茶叶种类不同,品茶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茶艺展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尽管茶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综合分析起来,茶艺是由六个方面构成的,即: 茶叶、用水、茶具、环境、冲泡、品尝,简称茶艺六要素。茶艺作为审美实践,人是审美主体,各要素是审美客体,只有主、客体相结合,即由人来选茶、择水、备器、雅室、冲泡、品尝,茶艺才能获得成功。

二、茶艺的审美特征

1.茶艺审美的形态特征

茶艺是茶文化中的有形物质,可以说,茶文化是通过茶艺展示出来的,因此,茶艺审美的第一个特征,是形态特征。从形态角度进行审美,即要对茶的状态、器皿等与茶艺形成相关的有形物质进行审美,这包括对茶叶的辨识、选择,对每种茶的产地、颜色、气味的特殊理解等;在泡茶的同时,选择适当的器皿,营造合适的环境,会使简单的“喝茶”上升到艺术审美领域,成为人们日常休闲享受的途径之一。这样的审美从盛唐时期茶艺形成就已经开始了,唐朝诗歌中不乏很多反映饮茶器具之美的作品。比如李德裕的《忆茗芽》:“松花飘鼎泛”,以及秦韬玉的《采茶歌》:“鼎中飒飒筛风雨”。由于唐代风炉基本都是采用铜铁制作,因此诗中直接以“铜炉”代替,这些都是有关饮茶器具的描写;又如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白居易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白瓷瓯甚洁”,则是对唐朝人饮茶文化中茶具的描写,一次赞颂茶具的洁净和美观。

2.茶艺审美的精神特征

茶艺审美包含了精神成分,这是每一种可以称之为“艺术”的社会物质形态所共有的特征,茶艺的精神审美特征表现为茶道的发展和传承。茶道是在茶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茶艺的形态审美为基础,通过形态美表达出来的精神概念。茶艺在唐朝基本形成,则从唐朝开始,查茶道被认为是茶艺审美的高级阶段,可以展示出烹茶者、品茶者、赏茶者个人修养和差异发展当下的社会精神面貌。茶道本身作为一种高屋建瓴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茶道是存在于茶艺当中的,介由茶艺凸现出来的精神属性的物质;茶艺是茶文化的表现,茶道则是茶文化的哲学价值。在茶艺方面做足功夫,自然会使人感受到茶道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茶道的精神力量存在,茶艺才有了别样的韵味和美感。在烹茶和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仍旧会强调“心境”的价值,将“禅意”与“茶艺”相提并论,将茶文化中蕴含的闲适、自在、清修、唯德等意义,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将品茶作为修养身心的活动。

3.茶艺审美的地域特征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这是我们对艺术进行审美讨论的出发点之一。茶艺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源于人们对茶的应用和研究,来源于茶文化的发展和。而一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所处的环境影响,即在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正是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差异,茶艺的审美也展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但从茶艺的形态美来看,古代中国的茶艺形态美与古代日本的茶艺形态美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讲求在茶的产生、冲泡和品尝方面进行审美,但是,中国茶艺审美寓于品茶的当下,而日本茶艺审美寓于茶本身,这与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当代中国,由于地域不同,茶艺审美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浙江、福建地区盛产茶叶,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品茶方面,鉴别茶叶的年份、采摘时间、烹制手法,感受茶味,是茶艺审美中的重要环节;而在盛产茶具的江西,茶艺审美的主要关注点在茶具的精致度、器皿的文化价值等方面;在远离城市的产茶基地,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茶叶本身的品质;在远离自然的城市里,茶艺审美的关注点在于冲泡之人的手法、泡茶技艺的观赏价值、品茗时的环境状态等。

4. 茶艺审美的时代特征

艺术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所共有的时代特征,茶艺在审美方面也极具时代特征。在茶艺仪式化所出现的唐代 《茶经》中,饮茶器具以 “二十四器不可缺一”为基准,煎茶的技法以克服 “九难”为规程,以“精行俭德”品味饮茶的 “色、香、味”为茶人态度,这些均有严格的规定。由此产生了艺所特有的雅致含蓄的艺术美感,与日常饮茶方式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在浪漫的宋代,举国上下斗茶、艺茶,热衷“水丹青”、“茶百戏”,就是点茶过程中,在稍纵即逝的汤面沫饽上,即兴地描出诗文或山水画,来赢得喝彩,欣赏一瞬间的美。这样的艺术是不能预设的,故每次的斗茶充满惊喜,惊喜成为欣赏的内容之一;明清时期,茶艺审美表现为茶具的丰富和烹茶技术的考究,《红楼梦》中,取梅花蕊上的雪藏于地下数年,取出烹茶的描写,即是当时茶艺审美的一种表现;时至现代,茶艺审美更多地展现为追溯古代茶艺文化价值,对茶艺进行传承性发展等方面。

三、展示茶艺审美特征的方式

1.根据现代审美发展寻找茶艺之美

随着人们的审美个性继续得到张扬,审美的意识更清醒,未来的名茶审美将是多角度、全方位、高品位的。这样一种审美走向反过来又会有效地促进名茶美的创造,体现在名茶的形态上、名茶快感的升华上,同时也体现在名茶的文化内涵以及氛围上。因此,我们应把名茶创制与美学欣赏结合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名茶的社会美特征,让名茶成为各地品牌建设与茶产业的发展服务的“尖兵”。

2.进行茶艺审美宣传

无论是茶叶生产场地还是零售商,都可以并且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入手,进行茶文化的宣传,通过一些茶艺培训来使人们更多地认识茶艺,欣赏茶艺,以茶为媒,感受茶文化兴盛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發展状态。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使更多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感受茶艺之美。例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盛产茶叶,当地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制定访茶旅游专线,内含欣赏茶园基地、学习识茶品茶、欣赏茶艺等多项文化娱乐活动,、使武夷山旅游成为一段茶文化之旅,深受人们喜爱。

四、结语

综上所述,茶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使茶艺审美产生了变化,但是从差一本神的起源和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特征——茶艺既有形态之美,又有精神之美,受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当今社会,将茶艺审美进行延展、挖掘和传承,需要人们根据审美需要进行创造,并且,通过宣传使茶艺被更多人接受,使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胥 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125-126.

[2]董 晓.中国茶文化的审美观照[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0月:10-12.

[3]郝晓睿.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审美特征与选择[J].福建茶叶,2016(04);123-124.

[4]彭阳洋.关于中国茶艺美学特性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12);130-131.

[5]朱红缨.茶、茶艺、茶文化:从文化研究视角看[J].文化研究,2014(12);131-132.

[6]陈文华.浅谈唐代茶艺和茶道[J].农业考古.2012(05):4.43

[7]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13-16.

传统音乐与茶艺表演互动分析 篇12

1 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并不是根据时间来划分的,而是根据创作的特点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决定。如《二泉映月》是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记谱整理并做成唱片的传统音乐。《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乐器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世代相传。传统音乐在中国发展的长河中并没有间断,世代相传。二是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其音乐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音乐所蕴含的意义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间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1)纯净: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乐器都来源于大自然,韵律清纯,能够帮助人们祛除内心的不安和杂念。(2)质朴: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很少进行装饰,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加得空灵,给人营造一个舒缓、轻松的氛围。(3)典雅:传统音乐中蕴含中国的优秀文化,庄重而典雅。(4)唯美:传统音乐给人营造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氛围,让人们将大自然的美定格在心中。因此,在茶艺表演中加入中国传统音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融入茶文化中。

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选择不相匹配的音乐,则烘托的艺术氛围就会差强人意,所表达的茶艺文化就难以被人们接受。因此,在茶艺表演前选择音乐时,应该先对茶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等进行分析,基于此,选择适合的传统音乐作为背景。如果茶艺表演形式较为轻快,那么可以选择《雨打芭蕉》等节奏鲜明的音乐作为背景;如果茶艺表演形式较为柔和,那么可以选择《春江花月夜》等节奏较为缓和的音乐作为背景。没有传统音乐,茶艺表演就失去了灵魂。

2 茶艺表演的特点

茶艺表演是一个基于茶的表演节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属于民俗文化范畴。茶艺表演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艺术地、生活化地展示茶叶的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茶艺表演的形式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民俗茶艺表演形式。取材于特定的民风、民俗、饮茶习惯,以反映民俗文化等方面为主的,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的,以茶为主体的。如“西湖茶礼”、“白族三道茶”、“台湾乌龙茶茶艺表演”、“赣南擂茶”、“青豆茶”等。

仿古茶艺表演形式。取材于历史资料,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大致反映历史原貌为主体的。如“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唐代宫廷茶礼”、“韩国仿古茶艺表演”。

其他茶艺表演形式。取材于特定的文化内容,经过艺术的提炼与加工,以反映该特定文化内涵为主体,以茶为载体的,如“禅茶表演”、“火塘茶情”、“新娘茶”。

3 传统音乐与茶艺表演的互动分析

3.1 传统音乐和茶艺表演相辅相成

音乐无国界。中国古代音乐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在衍生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与之相融合,也就是在不断地融合和发展中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音乐文化的发展受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民间风俗及语言等文化的影响,并在一定地缘关系制约下而形成的同一乐种中各个音乐品种的不同特征。茶艺工作者借助不同的茶具、茶叶,给全国各地的人们传递着茶文化和茶的真谛。在开展赏茶、品茶、以茶会友等活动时,无需使用过多的言语进行交谈。学习茶文化的学者也不需要和茶艺师进行过多的语言交流,只需要用心去品尝和感悟。

在学习和理解传统音乐和茶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时,二者看似相互独立存在,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实际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茶艺和传统音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不仅仅看到茶艺表演的表面现象,还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是传统音乐在茶文化中存在的意义。

3.2 传统音乐和茶艺表演都具有精神内层的共性

马克思曾提出“一切事物是相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个体”,我们的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音乐家传递信息的一个载体,茶艺表演也是如此。因此,音乐和茶艺表演相结合,更能充分发掘音乐和茶艺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由于茶艺师、茶具、品茶者不同,以及外界环境、自身心情、领悟能力等外部因素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品茶、欣赏茶艺表演过程中对茶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传统音乐的介入,则可以尽量减少弱化这种差异。茶艺表演和传统音乐都可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当背景音乐慢慢的加入之后,茶艺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品茶者的情感共鸣,品茶者在音乐和茶艺表演中,一次次地接受心灵的洗礼。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欣赏如痴如醉的音乐,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对茶艺表演中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3.3 传统音乐和茶艺表演都具有韵律内在的共性

音律的婉转曲折、抑扬顿挫皆由心力调节,音乐的美感先由本心而传至他心,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生命与音乐的境界是相通的,生命即是音乐本体,只有把声乐实践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浸染的民族声乐,所追求的是心灵的触动、旋律的跌宕起伏、情感的婉转低回以及韵味,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观,强调情感价值和精神修养。音乐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音乐文化的更新发展,不能只向前看发展,还要传承文化中的精华。这种传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恰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中国传统音乐在历史中是发展的进步的,中断这种发展与进步,中断传承,那音乐文化现象就会消失。更进一步说音乐文化在发展中,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随着茶艺表演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自己的空间中畅游、回味和感悟。茶艺表演将抽象的音乐艺术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品茶者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素养,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形象和综合素质。因此,对于传统的音乐,尤其是对蕴藏思想内涵的音乐作品进行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将抽象的艺术转变为具象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传递的思想,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没有传统音乐,茶艺表演就失去了灵魂。音乐作品的学习离不开茶艺表演,茶艺表演离不开音乐的衬托。

4 结语

自古至今,音乐已经伴随着茶艺表演,我们在众多文献资料和文人字画中都可以看到两者结合的影子。传统音乐不是独立存在于茶艺表演中,需要将茶艺表演和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思维以及调动起人们欣赏艺术文化的积极性。没有传统音乐,茶艺表演失去了灵魂。因此,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茶道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茶艺艺术。茶艺包含了音乐、舞蹈、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就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作用做出论述。

关键词:传统音乐作品,茶艺表演,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竞.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研究--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35-37.

[2]龚永新.试论中华茶艺文化阶段的划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58.

[3]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27-29.

上一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下一篇:竞赛环境